CN103364877A - 光纤熔接连接机 - Google Patents

光纤熔接连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4877A
CN103364877A CN2013101093530A CN201310109353A CN103364877A CN 103364877 A CN103364877 A CN 103364877A CN 2013101093530 A CN2013101093530 A CN 2013101093530A CN 201310109353 A CN201310109353 A CN 201310109353A CN 103364877 A CN103364877 A CN 1033648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element
coating clamping
lid
setting table
jun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93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4877B (zh
Inventor
岩下芳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782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09126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063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64832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728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12786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64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48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48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48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3Splicing machines, e.g. optical fibre fusion splic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纤熔接连接机,对光纤彼此进行加热来熔接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安装于上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具有进行开闭的被覆夹紧件盖的被覆夹紧件;用于使上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前进以及用于打开上述被覆夹紧件盖的第一动力源,在上述熔接连接结束后,使用上述第一动力源,进行打开上述被覆夹紧件盖的动作。

Description

光纤熔接连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熔接连接机,特别是涉及下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具有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在该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设有用于对光纤进行把持固定的被覆夹紧件,该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经由对光纤彼此进行加热来熔接连接的加热熔接部,在两侧向加热熔接部进退运动。
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2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2-78259号、2012年9月1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2-206309、以及2012年12月1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2-272849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光纤熔接连接机,提供有:通过将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单芯光纤在一对电极棒之间进行放电加热来进行熔接连接的装置(单芯机);或者是通过将多芯光纤(tape fiber:带状光纤)彼此在一对电极棒之间进行放电加热来一并进行熔接连接的装置(多芯机)。
另外,作为以往的光纤熔接连接机(以下,还简称为“熔接连接机”),广泛提供有具有下述那样的功能、构成的装置(专利文献1)。
(1)对光纤使用两个照明光源并从两个方向照射光,使用两个透镜和两个照相机,从两个方向对光纤以双轴进行拍摄(双轴观察)。
(2)在配置于一对电极棒之间的空间即加热熔接部的两侧具有一对V槽。这一对V槽构成为,能够将被熔接连接的光纤的前端定位在一对电极棒之间。另外,上述一对V槽,经由加热熔接部,以沿着配置有一对电极棒的装置主体上表面的方式设置,并且,以配置于与一对电极棒所面对的方向(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两侧的方式设置。
作为光纤,使用光纤芯线、或者光纤素线等被覆光纤的情况较多。光纤(被覆光纤)前端的被覆被除去的光纤玻璃部被配置于V槽上,并把持在从上方将光纤玻璃部推抵于V槽的光纤夹紧部件与V槽之间。与沿左右方向配置的两条光纤对应地,V槽与光纤夹紧部件的组合设有2组。
(3)为了把持左右光纤的被覆部分,设置被覆夹紧件,该被覆夹紧件可以在装置主体的左右方向上移动,或者,在左右方向各配置一个光纤支架,并将该光纤支架以能够在装置主体的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
(4)产生于电极棒之间的放电对风较为敏感,即使是受到微量风也会产生放电的摇动。因此作为熔接连接机,采用设有防风罩的构成,该防风罩对电极棒、V槽、光纤夹紧部件、以及被覆夹紧件或光纤支架进行覆盖,且能够开闭。防风罩将电极棒等覆盖,由此以成为风无法到达一对电极棒之间的放电部的封闭构造的方式构成。
在以往的一般的熔接连接机中,安装光纤的操作如下。
(a)被覆夹紧件方式:将安装于装置(熔接连接机)的被覆夹紧件的开闭自如的盖部闭合,通过被覆夹紧件夹住并把持单芯光纤。被覆夹紧件,其盖部枢接在固定于装置(熔接连接机)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的基板上。大型的被覆夹紧件能够对各种被覆直径的单芯光纤进行把持。
另外,被覆夹紧件安装在装置(熔接连接机)上,因此不必担心丢失。
(b)光纤支架方式:使用在熔接连接机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载置的被覆夹紧件(以下,还称为光纤支架)。在从熔接连接机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脱离的光纤支架上将光纤把持固定后,将光纤支架放置于熔接连接机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光纤支架具有基板、和枢接于上述基板的开闭自如的盖部。光纤支架在基板与相对于上述基板闭合的盖部之间把持光纤。
光纤支架在被覆除去、切断、以及熔接的各工序中能容易地安装光纤。
但是,采用光纤支架方式,需要根据被覆直径或芯线数准备各种种类的光纤支架。
使用以往的熔接连接机的光纤的熔接连接作业,首先进行光纤设置作业,即,在打开防风罩的状态下,将进行了前端的被覆除去(光纤玻璃部的露出)、清扫、以及定尺寸切断的光纤安装于熔接连接机。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的光纤设置作业,指的是在被覆夹紧件夹入光纤的被覆部的作业。光纤支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的光纤设置作业,指的是将夹入光纤的被覆部的光纤支架放置在熔接连接机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的操作。
在光纤向熔接连接机的安装结束后闭合防风罩,接着,进行将熔接连接机的连接开始开关接通的操作。由此,熔接连接机,使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向电极棒间的加热熔接部前进。使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前进的构造,使马达(设置台前进用马达)驱动,经由马达齿轮以及驱动机构齿轮对驱动机构的移动驱动轴进行移动(前进)驱动,通过移动驱动轴将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向加热熔接部推动使其前进。由此,使光纤前进至规定的位置。接着,通过电极棒间的放电将左右光纤(光纤玻璃部)的前端熔化。然后,对熔化了的光纤继续进行由放电而进行的加热并且进一步向轴向压入,由此将其熔接连接。电极棒间的放电进行规定时间后,自动停止。熔接连接机,在放电停止后,为了进行连接部的检查,而自动地进行拉伸试验。以下,将该拉伸试验还称为校验测试。在熔接连接结束后,通过手动打开防风罩取出光纤。
校验测试中,对设置台前进用马达向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前进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使驱动机构的移动驱动轴后退。其结果,设置在熔接连接机的基部件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之间的校验测试用弹簧,在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向从加热熔接部离开的方向被弹性施力而后退。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对相互连接并连成一根的光纤,通过校验测试用弹簧的弹性作用力而施加一定的张力,由此停止后退。驱动机构的移动驱动轴后退至不与对相互连接的光纤施加张力而停止后退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接触的位置。在驱动机构的移动驱动轴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之间确保间隙。其结果,通过校验测试用弹簧的弹性作用力,进行光纤彼此的连接部的拉伸试验。
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的被覆夹紧件的盖部广泛采用下述结构,即具有:枢接于基板的盖板;设置于上述盖板,在将上述盖板闭合于基板时用于在与基板之间对光纤进行把持固定的把持用橡胶部件;以及设置于上述盖板,对上述把持用橡胶部件向基板进行弹性施力的夹紧用弹簧。该被覆夹紧件,通过设置于基板的磁铁对设置于盖板的铁等强磁性体进行磁吸引的吸引力,能够维持盖板相对于基板闭合的状态。磁铁的吸引力被调整为作业者能够用手指将相对于基板闭合的盖板开放的程度。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于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所使用的一般的被覆夹紧件,对通过磁铁的吸引力而在把持用橡胶部件与基板之间对光纤进行把持的力(以下,还称为夹紧负载),与对光纤相对于把持用橡胶部件以及基板的滑动进行限制的限制力(以下,还称为光纤把持力)的关系进行了验证。其结果如图30所示。图30是表示对一般的被覆夹紧件使用各种光纤,对夹紧负载与使上述夹紧负载作用时的光纤把持力的关系进行调查的结果。
对于校验测试,对光纤作用1.96~2.26N的拉伸负载而实施。
根据图30,对于被覆夹紧件,为了对光纤作用1.96~2.26N的拉伸负载也能够以不产生光纤的滑动的方式稳定维持把持固定状态,需要使夹紧负载为2.94N以上。
作为被覆夹紧件的夹紧用弹簧,为了获得2.94N以上的夹紧负载,采用产生3.43N左右的推压力的夹紧用弹簧。另外,作为被覆夹紧件,为了实现能够稳定维持盖板闭合于基板的状态,采用通过磁铁的吸引力而作用于基板与盖板之间的把持力(以下,还称为盖闭合力)为3.43N以上的被覆夹紧件。
然而,盖闭合力为3.43N以上的被覆夹紧件,在通过手动将相对于基板闭合的盖部开放时,需要用手指抵抗磁铁的吸引力将盖板相对于基板强力拉起而开放。因此,存在在校验测试结束后,开放被覆夹紧件来取出光纤的作业耗费时间的情况。
另外,还存在一天进行数百条光纤的熔接连接作业的情况。因此,在熔接连接机中,要求光纤的熔接连接的作业时间的缩短、作业性的提高。
此外,光纤支架一般是下述结构:能够被组装于基板的磁铁磁吸附的盖板本身,作为将光纤推入基板的推压部件发挥功能。
光纤支架,通过盖板构成盖部整体。与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中使用的被覆夹紧件相同地,对于光纤支架,也同样需要在通过手动开放相对于基板闭合的盖部时,利用手指抵抗磁铁的吸引力将盖板相对于基板强力拉起而开放。因此,与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相同地,对于光纤支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也同样存在在校验测试结束后,开放被覆夹紧件取出光纤的作业耗费时间的情况。
鉴于上述情况,作为被覆夹紧件,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段落(0013)~(0018)、图1中公开的那样,提出了下述结构:盖板(可动侧夹紧件22)通过设置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熔接连接机的基台17)的马达25的正反转驱动而相对于基板(固定侧夹紧件18)开闭。并且,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被覆夹紧件(把持装置),可动侧夹紧件22(盖板)作为盖部整体发挥功能。该被覆夹紧件,使经由固定销22而连结固定于可动侧夹紧件22的齿条21,与在熔接连接机的基台17上与马达25的输出轴连结的小齿齿轮24啮合。而且,该被覆夹紧件,通过马达25的正反转驱动而使齿条21升降,由此将盖板相对于基板开闭。
以下,对于该被覆夹紧件,还称为马达驱动式被覆夹紧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60662号公报
然而,对于上述的马达驱动式被覆夹紧件而言,需要在熔接连接机的内部配置盖板的开闭驱动用的马达(以下,还称为盖板开闭用马达)。另外,该情况下,熔接连接机,在其内部高密度地设置:用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进退动作的马达;光纤拍摄用照相机的对焦动作用马达;以及将来自这些马达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力传递用部件等的设备。另外,在具有自动调心功能的熔接连接机的情况下,设置于左右两侧的V槽的光纤的调心用马达,也设置于熔接连接机的内部。这样,在熔接连接机的内部高密度地配置有马达等设备。因此,当在熔接连接机的内部组装盖板开闭用马达的情况下,对装置设计造成的影响大,无法避免熔接连接机的大型化及成本上升。
另外,马达驱动式被覆夹紧件,由于通过马达的驱动力而在基板与盖板之间把持光纤,因此为了维持光纤的被覆部的把持固定,而需要对马达持续供给电力,电力使用量多。因此,当在室外通过电池对设有马达驱动式被覆夹紧件的熔接连接机进行驱动的情况下,电池更换为止的熔接连接次数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熔接连接机,能够几乎(或完全)不对装置尺寸造成影响地实现光纤的熔接连接的作业时间的缩短、作业性的提高,并且,能够避免电耗的增大。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中提供以下的构成。
本发明的第1方式是一种熔接连接机,对光纤彼此进行加热来熔接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被覆夹紧件设置台;被覆夹紧件,其安装于上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具有进行开闭的被覆夹紧件盖;以及第一动力源,其用于使上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前进以及用于打开上述被覆夹紧件盖,在上述熔接连接结束后,使用上述第一动力源,进行打开上述被覆夹紧件盖的动作。
上述第1方式所涉及的光纤熔接连接机,还可以具备通过上述第一动力源的动力而使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前进的驱动机构,在上述熔接连接结束后,上述驱动机构从上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分离,通过经由从上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分离后的上述驱动机构而传递的上述第一动力源的动力,来进行打开上述被覆夹紧件盖的动作。
上述第1方式所涉及的光纤熔接连接机,还可以具备销,该销设置于被覆夹紧件盖的下部,若上述驱动机构的一部分从上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分离而后退,则该销经由联杆部件被推升,若上述销被推升,则上述销推升上述被覆夹紧件盖,而进行打开上述被覆夹紧件盖的上述动作。
上述第1方式所涉及的光纤熔接连接机,还可以具备:第二动力源;防风开闭机构,其通过上述第二动力源对防风罩进行开闭,通过上述第一动力源所产生的动力和上述第二动力源所产生的动力,来进行打开上述被覆夹紧件盖的动作。
本发明的第2方式是一种光纤熔接连接机,对光纤彼此进行加热来熔接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第二动力源;被覆夹紧件,其安装于上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具有进行开闭的被覆夹紧件盖;防风开闭机构,其用于通过上述第二动力源来对防风罩进行开闭以及用于打开上述被覆夹紧件盖,在上述熔接连接结束后,通过上述第二动力源所产生的动力,来进行打开上述被覆夹紧件盖的动作。
还可以具备至少设置于上述被覆夹紧件盖和上述防风罩中的一方的连结部,在上述被覆夹紧件盖与上述防风罩通过上述连结部而相互连结的情况下,上述被覆夹紧件盖通过打开上述防风罩的动作而被开放。
上述连结部还可以是通过磁吸附将上述被覆夹紧件盖与上述防风罩相互连结的磁铁。
上述连结部还可以是盖卡合突片,该盖卡合突片以从上述防风罩突出的方式设置,与上述被覆夹紧件盖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卡合,来将上述被覆夹紧件盖连结于上述防风罩。
上述被覆夹紧件还可以安装有对上述被覆夹紧件盖向打开方向作用的弹性部件,以使上述被覆夹紧件盖的打开变得容易。
上述第1或者第2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还可以具备:固定部,其设置于上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能够进行上述被覆夹紧件的固定、取下;光纤支架,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搭载在上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具有进行开闭的盖板,上述被覆夹紧件与上述光纤支架为能够更换的构造,在搭载了上述光纤支架时,通过与打开上述被覆夹紧件盖的机构相同的机构来打开上述光纤支架的盖板。
上述第1或者第2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还可以具备:第二被覆夹紧件盖,其在上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前进方向上,隔着放电部与上述被覆夹紧件对置;软件,其在上述熔接连接结束后,切换设定来同时开放上述被覆夹紧件盖以及上述第二被覆夹紧件盖中的双方、或者仅开放上述被覆夹紧件盖以及上述第二被覆夹紧件盖中的一方。
上述本发明的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在熔接连接结束后,使用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前进用的动力源,自动地进行打开被覆夹紧件盖的动作。因此,采用本发明的方式,与对熔接连接结束后的被覆夹紧件盖的开放,由作业者通过手动打开被覆夹紧件盖的情况相比,能够轻松并且顺利地进行。其结果,能实现光纤的熔接连接的作业时间的缩短、作业性的提高。
上述本发明的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由于是将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前进用的动力源作为被覆夹紧件盖开放用动力源进行使用的构成,因此,不必设置另外的、被覆夹紧件盖开放专用的动力源。换句话说,采用本发明的方式能够节约动力源的设置数。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几乎(或完全)不对装置尺寸造成影响地低成本地实现光纤的熔接连接的作业时间的缩短、作业性的提高。并且,本发明的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通过动力源的设置数的节约,能够避免电耗的增大。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能够在不对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前进用的驱动力传递系统的构成部件造成损伤地,进行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的手动开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构成的主视图,是表示在加热熔接部的左右两侧配置有被覆夹紧件的构成的熔接连接机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整体侧视图(右侧视图),是表示闭合防风罩的状态的图。
图3是对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附近的构造进行概略表示的侧剖视图(右侧剖视图),是表示闭合防风罩的状态的图。
图4是对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进行概略表示的俯视图,是表示闭合防风罩的状态的图。
图5是对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进行概略表示的俯视图,是表示打开防风罩的状态的图。
图6A是对于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设置台驱动机构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关系,概略表示设置台驱动机构(测微器)的可动轴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处于初始位置、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处于光纤安装时位置(直线A)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B是对于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设置台驱动机构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关系,概略表示设置台驱动机构(测微器)的可动轴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处于初始位置、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处于光纤安装时位置(直线A)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A是对于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设置台驱动机构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关系,概略表示设置台驱动机构(测微器)的可动轴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从初始位置前进,与之相伴地前进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到达直线B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B是对于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设置台驱动机构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关系,概略表示设置台驱动机构(测微器)的可动轴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从初始位置前进,与之相伴地前进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到达直线B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A是对于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设置台驱动机构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关系,概略表示设置台驱动机构(测微器)的可动轴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向初始位置的后侧移动,与之相伴地驱动的夹紧开放机构使被覆夹紧件的被覆夹紧件盖旋转上升,而解除了光纤的把持固定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B是对于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设置台驱动机构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关系,概略表示设置台驱动机构(测微器)的可动轴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向初始位置的后侧移动,与之相伴地驱动的夹紧开放机构使被覆夹紧件的被覆夹紧件盖旋转上升,而解除了光纤的把持固定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9A是对于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设置台驱动机构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关系,概略表示从图8A、图8B的状态起,设置台驱动机构(测微器)的可动轴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进一步后退,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到达比光纤安装时位置位于后侧(直线D)的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B是对于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设置台驱动机构与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关系,概略表示从图8A、图8B的状态起,设置台驱动机构(测微器)的可动轴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进一步后退,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到达比光纤安装时位置位于后侧(直线D)的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对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设置台前进机构(包含设置台驱动机构)、夹紧开放机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以及被覆夹紧件进行表示的图,是对设置台驱动机构的可动轴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处于初始位置,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处于光纤安装时位置的状态进行概略表示的立体图。
图11A是对图10的设置台前进机构的构造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1B是对图10的设置台前进机构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图,是对设置台驱动机构(测微器)的带推压部的齿轮的套筒状齿轮主体的外周齿轮部、与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所产生的动力而被旋转驱动的驱动齿轮的关系进行说明的放大图。
图11C是对图10的设置台前进机构的构造进行说明的图,是对可动轴相对于设置台驱动机构(测微器)的带推压部的齿轮的后侧壁部的固定构造的一个例子(压入)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对图10的设置台前进机构、夹紧开放机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以及被覆夹紧件从斜后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3是对图8A、图8B所示的状态下的、设置台前进机构的设置台驱动机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被覆夹紧件从其斜后方的视点观察的立体图。
图14A是对图8A、图8B所示的状态下的、设置台前进机构的设置台驱动机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被覆夹紧件从其斜后方的不同于图13的视点观察的图。
图14B是对图8A、图8B所示的状态下的、设置台前进机构的设置台驱动机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被覆夹紧件从其斜后方的不同于图13的视点观察的图,是从与图14A不同的视点观察的立体图。
图15A是对在夹紧开放机构的联杆部件形成的卡合凹部与在开放杆轴突出地设置的卡合突起部的关系进行说明的概略图,是表示夹紧开放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图。
图15B是对在夹紧开放机构的联杆部件形成的卡合凹部与在开放杆轴突出地设置的卡合突起部的关系进行说明的概略图,是表示夹紧开放机构的联杆部件相比图15A的状态后退的状态的图。
图16A是对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设置台前进机构(更具体而言其前进机构动力源)的驱动控制的设定切换(软件的设定切换)进行说明的概略图,表示仅将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的一方自动开放的单侧自动开放。
图16B是对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设置台前进机构(更具体而言其前进机构动力源)的驱动控制的设定切换(软件的设定切换)进行说明的概略图,表示将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同时自动开放的两侧同时开放。
图17是表示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通过单独的开闭用动力源分别被旋转驱动的一对罩部件构成的、二分割式防风罩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8是对采用了在图17中例示的防风罩的一对罩部件的一方的内侧,安装对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的被覆夹紧件的被覆夹紧件盖进行磁吸引的磁铁的构成的防风罩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以及被覆夹紧件的附近进行表示的放大剖视图,表示防风罩为闭状态、而且通过顶起销使被覆夹紧件的被覆夹紧件盖从闭状态旋转上升的状态。
图19是对图18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以及被覆夹紧件的附近进行表示的放大剖视图,表示通过打开防风罩的一对罩部件,将单侧的罩部件通过其内侧的磁铁的吸引力进行保持的被覆夹紧件盖一同打开的动作。
图20是对图19的被覆夹紧件的被覆夹紧件盖到达开放极限位置时的状态进行说明的、防风罩以及被覆夹紧件的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21是对采用了在图17中例示的防风罩的一对罩部件的一方作为连结机构(连结部)而设有盖卡合突片的构成的防风罩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以及被覆夹紧件的附近进行表示的放大剖视图,表示防风罩为闭状态、而且通过顶起销使被覆夹紧件的被覆夹紧件盖从闭状态旋转上升的状态。
图22是对图21的被覆夹紧件的被覆夹紧件盖到达开放极限位置时的状态进行说明的、防风罩以及被覆夹紧件的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对设置于光纤熔接连接机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变形例、以及由该被覆夹紧件设置台、设置台前进机构和夹紧开放机构构成的进退运动单元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在图23的进退运动机构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安装有被覆夹紧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在图23的进退运动机构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载置有光纤支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设置于防风罩的夹紧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图26的夹紧单元的夹紧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28A是对从前侧观察图1的熔接连接机时位于左侧的进退运动单元,表示夹紧开放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图,是对进退运动单元从其斜后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8B是对从前侧观察图1的熔接连接机时位于左侧的进退运动单元,表示夹紧开放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图,是以与图28A不同的角度对进退运动单元从其斜后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9A是对图28A以及图28B的进退运动单元,表示夹紧开放机构的顶起销顶起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而相对于夹紧下部件稍微打开的状态的图,是对进退运动单元从其斜后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9B是对图28A以及图28B的进退运动单元,表示夹紧开放机构的顶起销顶起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而相对于夹紧下部件稍微打开的状态的图,是以与图29B不同的角度对进退运动单元从其斜后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所使用的一般的被覆夹紧件的、在把持用橡胶部件与基板之间把持光纤的力、与通过磁铁的吸引力而作用于基板与盖板之间的把持力的关系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20、20A、20B、20C…熔接连接机;21…装置主体;22、22A…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可动工作台);22P…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带顶起销的设置台);40…光纤支架;50、50A…被覆夹紧件;52…被覆夹紧件盖;60、60A、60B、60C…防风罩;610…罩部件(第1罩部件);619…防风开闭用动力源(第二动力源);620…罩部件(第2罩部件);629…防风开闭用动力源(第二动力源);69…防风开闭用动力源(第二动力源);81…前进机构动力源(第一动力源);82…驱动机构(设置台驱动机构);91…联杆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以下,还简称为熔接连接机)进行说明。
图1~图5是对该熔接连接机20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1~图5所示的熔接连接机20(图中标注附图标记20A)是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
在图1中,对通过该熔接连接机20A进行熔接连接的一对光纤9的一方标注附图标记9A,对另一方标注附图标记9B。
作为这里例示的光纤9,使用在光纤芯线或者光纤素线等的光纤玻璃部9a(裸光纤)的外周被覆有合成树脂制的被覆材料9c(表层被覆)并一体化的构成的被覆光纤。
如图1~图5所示,该熔接连接机20A具有:外观呈箱形的装置主体21;组装于该装置主体21上部并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一对可动工作台22。另外,该熔接连接机20A,在装置主体21上具有:一对电极棒24;在各可动工作台22上各安装有一个的被覆夹紧件50;一对槽形成基板23;以及防风罩60。
熔接连接机20A,通过一对电极棒24的相互对置的尖细的前端间的放电,能够将光纤9A、9B的前端彼此加热熔接。
如图2~图5所示,一对电极棒24经由相互对置的前端间的区域(空间)即放电部24a而相互分离地设置。
如图1所示,一对可动工作台22在与一对电极棒24的间隔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
如图2等所示,一对电极棒24所相互面对的方向(间隔方向,包含一对电极棒24的双方的前端的线段)、以及一对可动工作台22所面对的方向,相对于装置上下方向(图1~图3中为上下方向)垂直。
此外,“装置上下方向”指的是与将配置有电极棒24的上表面21a作为上侧、将与该上表面21a相反的下表面侧作为下侧的装置主体21的上下方向(图1~图4中为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向。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熔接连接机20,将一对可动工作台22的间隔方向(图1左右方向,图2、图3的纸面深入方向,图4、图5的上下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一对电极棒24的间隔方向(图1、图19的纸面深入方向,图2~图5的左右方向)作为前后方向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2所示,熔接连接机20在装置主体21上具有沿前后方向相互分离地设置的监视器装置31以及加强套筒加热器32。
对于熔接连接机20,将监视器装置31侧(图2、图3中为左侧)作为前侧,将加强套筒加热器32侧(图2、图3中为右侧)作为后侧进行说明。图4、图5中,左侧为前侧,右侧为后侧。
另外,本说明书中,在图1~图3、图20中以上侧为上侧,以下侧为下侧,在图4、图5中以纸面近前侧为上侧,以纸面深入侧为下侧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监视器装置31构成为面板状。
在装置主体21的上部前侧,安装有用于将监视器装置31相对于装置主体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铰接销31b。铰接销31b,具体而言,支承于从装置主体21的前表面21b(筐体29的前表面)的上部向连接机的前侧突出的突出部21c。
监视器装置31的基端部31a经由铰接销31b而安装于装置主体21。另外,监视器装置31从基端部31a向与设有铰接销31b的一侧相反的方向延伸。该监视器装置31,通过以铰接销31b为中心的旋转,能够绕连接机左右方向的轴线改变相对于装置主体21的朝向。监视器装置31相对于装置主体21的旋转阻力被调整为以下程度的强度(大小):作业者用手直接触碰而能够通过手动相对于装置主体21旋转监视器装置31,并且在不施加旋转力时能够使监视器装置31相对于装置主体21以所希望的朝向静止。
如图3所示,在该熔接连接机20的装置主体21,设置有用于对配置于放电部24a(还包含接近放电部24a的位置)的光纤进行拍摄的照相机71。熔接连接机20能够使照相机71所拍摄的图像显示在监视器装置31(参照图2)的显示面31c。
如图3所示,照相机71,设置在装置主体21的、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错开位置的两个位置。两个位置的照相机71之中,对位于前侧的第一照相机在图中标注附图标记71a,对位于后侧的第二照相机在图中标注附图标记71b。
另外,在装置主体21,还组装有配置于各照相机71a、71b的放电部24a侧的透镜73a、73b。各照相机71a、71b经由设置于装置主体21的透镜73a、73b对配置于放电部24a以及接近放电部24a的位置的光纤9进行拍摄。
在防风罩60的内侧,在放电部24a以及接近放电部的位置,配置有用照相机71进行拍摄时用于照射光的拍摄用光源72a、72b。
该熔接连接机20实现双轴观察,即:对光纤9通过两个拍摄用光源72a、72b从两个方向进行照射,通过两个透镜73a、73b和两个照相机71a、71b,从各自的方向上对光纤9进行双轴拍摄。
如图3所示,在该熔接连接机20中,闭合防风罩60时,防风罩60内侧的拍摄用光源72a与第二照相机71b经由放电部24a而对置配置,拍摄用光源72b与第一照相机71a经由放电部24a而对置配置。
作为拍摄用光源72a、72b,例如能够适合使用发光二极管等。
此外,对于拍摄用光源72a、72b,至少在通过照相机71拍摄光纤时点亮即可。因此,作为拍摄用光源72a、72b,例如,还可以仅在通过照相机71对光纤进行拍摄时点亮,在拍摄时以外则熄灭。
如图2所示,加强套筒加热器32,固定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的后端部上。
加强套筒加热器32是下述装置:在光纤9A、9B的熔接连接以及连接部检查结束后,利用通过加热而能够收缩的热收缩性的加强套筒对光纤9A、9B彼此的熔接连接部进行覆盖,来对光纤9A、9B彼此的熔接连接部进行加强。
在作业者使用熔接连接机20进行光纤9彼此的熔接连接作业时,优选将熔接连接机20以其前表面侧(前侧)作为作业者侧的朝向进行使用。
监视器装置31优选沿装置主体21的前表面21b配置。监视器装置31,在设为沿着装置主体21的前表面21b的朝向时,与显示面31c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与装置主体前表面21b对置地配置。通过将监视器装置31相对于装置主体21设为沿着前表面21b的朝向,由此,作业者更容易从熔接连接机20的前侧视认显示面31c。
如图1所示,可动工作台22作为用于安装被覆夹紧件50(具体而言为后述的夹紧下部件51)的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发挥功能。
被覆夹紧件50具有:固定在可动工作台22上的板状的夹紧下部件51;枢接于该夹紧下部件51,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的上表面51a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置的板状的夹紧上部件52(以下,还称为被覆夹紧件盖)。
如图5所示,被覆夹紧件盖52,经由设置于夹紧下部件51的装置后侧(连接机后侧)的端部的枢轴53而能够旋转地安装于夹紧下部件51。
如图6A、图14A等所示,可动工作台22具有:板状的设置台主体22a;从设置台主体22a的连接机前后方向一侧(图示例中为连接机后侧)的侧面突出的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
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具体而言,固定在可动工作台22的设置台主体22a的上表面22b上。
此外,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相对于设置台主体22a的突出位置,只要在除了设置台主体22a的上部以外,并且能够供使可动工作台22向放电部24a前进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设置台推动部件82b抵接接触的位置即可,并不限定为设置台主体22a的连接机前后方向一侧。
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相对于设置台主体22a的突出位置,例如,也可以是设置台主体22a的下部。
如图1所示,被覆夹紧件50能够在夹紧下部件51与被覆夹紧件盖52之间对光纤9进行把持固定。被覆夹紧件50,具体而言,在夹紧下部件51与被覆夹紧件盖52之间,对光纤玻璃部9a外周被被覆材料9c覆盖的部分即被覆部9d进行把持固定。
另外,被覆夹紧件50,通过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上表面51a的开闭,能够对光纤9的把持与把持解除进行切换。
被覆夹紧件50具有下述构成:在夹紧下部件51,组装有对被覆夹紧件盖52的金属部进行磁吸附的永久磁铁55(盖闭合用磁铁。参照图10)。永久磁铁55为夹紧盖保持机构,保持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闭合的被覆夹紧件盖52并维持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的闭合状态。
作为夹紧盖保持机构,优选仅通过手动将被覆夹紧件盖52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便能够实现被覆夹紧件盖52的保持状态,并且通过手动解除保持的机构。熔接连接机20A的被覆夹紧件50,通过永久磁铁55的磁吸引力,即使对光纤施加1.96~2.26N的拉伸负载,也能够不产生光纤的滑动地,稳定地维持夹紧下部件51与被覆夹紧件盖52之间的把持固定状态。并且,对于被覆夹紧件50,永久磁铁55的磁吸引力被设定为如下强度:作业者直接用手指操作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手动就能执行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的开闭操作。
作为夹紧盖保持机构,不限定为对被覆夹紧件盖52的金属部进行磁吸附的永久磁铁。作为夹紧盖保持机构,例如,还能采用利用了能够进行手动取下操作的卡合爪的保持机构等。作为夹紧盖保持机构,对熔接连接机的被覆夹紧件,能采用以往公知的保持机构。
如图10、图14A所示,被覆夹紧件50具有弹性部件56(以下,还称为开放辅助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56用于对被覆夹紧件盖52进行弹性施力而使其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旋转至开放极限位置(图10所示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位置)。图10表示被覆夹紧件盖52处于开放极限位置的状态。
在图示例的被覆夹紧件50中,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具体而言是在内部插入有枢轴53的扭簧。以下,在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意指扭簧的情况下,将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还称为扭簧。
此外,永久磁铁55的磁吸引力被设定在如下范围,即,考虑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弹性作用力,即使对光纤施加1.96~2.26N的拉伸负载,也不会产生滑动地能够稳定地维持光纤在被覆夹紧件50上的把持固定状态,并且作业者直接用手指能够执行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闭操作的范围。
作为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只要能够对被覆夹紧件盖52向开方向进行弹性施力而使其旋转至开放极限位置即可,并不限定为扭簧。
例如如图10所示,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放极限位置为,从将被覆夹紧件盖52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状态(闭状态)以大于90度且120度以下的角度进行旋转时的位置。
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弹性作用力被设定在如下范围,即,能够使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打开的被覆夹紧件盖52旋转至开放极限位置,并且,能够通过手动轻松地进行将开放极限位置的被覆夹紧件盖52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操作的范围。
之所以将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放极限位置设定为从将被覆夹紧件盖52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状态以超过90度并且120度以下的角度旋转的位置,是因为能够可靠地防止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打开的被覆夹紧件盖52因其自重而向夹紧下部件51侧倒下。
另外,在开放极限位置,被覆夹紧件盖52从夹紧下部件51向上直立。
例如,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打开的被覆夹紧件盖52,在连接机前后方向上经由枢轴53向与夹紧下部件51相反的一侧倒下而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抵接接触的情况下,当通过手动将该被覆夹紧件盖52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时,需要将被覆夹紧件盖52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立起。另外,需要使被覆夹紧件盖52旋转180度左右。
与此相对地,在将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放极限位置设定为从将被覆夹紧件盖52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状态以超过90度并且120度以下的角度旋转的位置的情况下,只需使处于开放极限位置的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手动以向夹紧下部件上表面51a放倒的方式旋转,便能够简单地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
因此,将开放极限位置设定在将被覆夹紧件盖52从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状态以超过90度并且120度以下的角度旋转的位置的构成,能够高效且轻松地进行将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打开的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手动闭合的操作。
作用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永久磁铁55的吸引力,随着被覆夹紧件盖52与永久磁铁55的距离的增大而急剧降低。
对于被覆夹紧件50举出如下构成,即,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稍微浮起的程度,例如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的旋转角度小于30度,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弹性作用力与作用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永久磁铁55的吸引力相等。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弹性作用力与作用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永久磁铁55的吸引力相等时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位置(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的旋转而引起的位置),以下,还称为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吸引及开动力平衡位置)。
将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闭合的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打开时,若被覆夹紧件盖52超过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则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弹性作用力超过作用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永久磁铁55的吸引力。因此,被覆夹紧件盖52,若旋转至超过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的位置,则在此之后,通过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弹性作用力而旋转至开放极限位置。
因此,该被覆夹紧件50,能够容易地实现将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闭合的被覆夹紧件盖52打开至开放极限位置的操作。
如图7A、图7B所示,光纤9通过被被覆夹紧件50把持固定,而被安装于熔接连接机20A。
被覆夹紧件50作为用于将光纤9安装于熔接连接机20A的光纤安装部发挥功能。
在使用熔接连接机20A将光纤9A、9B彼此熔接连接的作业中,如图2的假想线以及图5所示,在打开防风罩60的状态下,通过手动对被覆夹紧件50的被覆夹紧盖52进行开闭操作,来将光纤9(被覆部9d)夹入夹紧下部件51与被覆夹紧盖52之间。如图1所示,作为被把持固定于被覆夹紧件50的光纤9,使用预先将其前端部的被覆材料9c除去而使光纤玻璃部9a露出的光纤。另外,对于光纤9,将光纤玻璃部9a露出的前端侧从被覆夹紧件50向放电部24a侧突出,并将光纤玻璃部9a载置于形成在槽形成基板23上的定位槽23a上,来把持固定于被覆夹紧件50。
将光纤9的从被覆夹紧件50(具体而言夹紧下部件51)向放电部24a侧突出的部分,以下还称为突出部90b。
如图1、图5所示,槽形成基板23,在放电部24a与其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之间各设有一个(一对)。
左右两侧的槽形成基板23发挥下述功能:通过定位槽23a,使把持固定于被覆夹紧件50并安装于熔接连接机20A的一对光纤9A、9B的前端(具体而言光纤玻璃部9a的前端),高精度地定位在熔接连接机左右方向的同一直线(假想直线)上。
如图6A、图6B、图16A、图16B等所示,装置主体21在放电部24a的左右两侧,具有固定于其筐体29并配置在筐体29的上部内侧的上部支承部件21d。
上部支承部件21d具有:经由省略图示的部件而固定于筐体29的基部21e;以及在该基部21e上以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立壁部21f。
如图6A、图6B等所示,槽形成基板23组装在从上部支承部件21d的立壁部21f的上端凹陷的上端凹槽21h中而固定于立壁部21f。槽形成基板23经由上部支承部件21d而固定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
上部支承部件21d的上端凹槽21h,在上部支承部件21d的立壁部21f的上端部沿连接机左右方向贯通而形成。槽形成基板23的上表面23b(基板上表面),配置在从上部支承部件21d的立壁部21f的上端向下方(图6A纸面深入侧,图6B下侧)错开的位置。
槽形成基板23的定位槽23a,在槽形成基板23的上表面23b(基板上表面)上,以沿连接机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图3中,示出了熔接连接机20A的槽形成基板23的定位槽23a为V槽的情况。但是,作为定位槽23a,只要能够对在光纤9的前端部露出的光纤玻璃部9a高精度地进行定位即可,并不限定为V槽。作为定位槽23a,例如还可以采用圆槽(剖面为半圆状的槽),U槽,梯形槽等。
此外,熔接连接机20A的槽形成基板23,为了耐受放电加热而产生的热,优选为陶瓷制。
在具有光纤的轴调心机构的装置(熔接连接机)中,将左右各槽形成基板23分别固定在左右光纤轴调心机构上。另一方面,在不具有光纤的轴调心机构的熔接连接机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槽形成基板23直接固定于装置主体21。
图6A~图10、图12~图14B表示图1中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的一侧的附近。
如图6B、图7B、图8B、图9B等所示,可动工作台22设置成,被导轨21r引导而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筐体29沿左右方向移动,所述的导轨21r设置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并设置于其上部的内侧。
导轨21r,具体而言,固定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沿连接机左右方向延伸配置。
如图16A、图16B所示,导轨21r分别设置在放电部24a的左右两侧。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被设置成,分别被导轨21r引导而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21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即,能够向放电部24a进退运动(前进及后退)。
如图5所示,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分别以其大致整体位于装置主体29的顶板部29a的上表面即装置主体上表面21a上的方式,设置于可动工作台22上。另外,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位置,分别与在装置主体筐体29的顶板部29a沿连接机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细长窗孔29b的位置吻合。被覆夹紧件50与可动工作台22一同向放电部24a进退运动。装置主体筐体29的顶板部29a,不会对被覆夹紧件50以及可动工作台22相对于放电部24a的进退运动造成妨碍。
如图6A、图11A~图14B等所示,熔接连接机20具有使可动工作台22从与放电部24a分离的位置向放电部24a移动(前进)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另外,如图6B、图7B、图8B、图9B等所示,熔接连接机20具有:用于对通过设置台前进机构80而前进的可动工作台22进行弹性施力,而使其向从放电部24a分离的方向(后退方向)移动的校验用弹簧83;用于将相对于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闭合的被覆夹紧件盖52打开的夹紧开放机构90。
设置台前进机构80、校验用弹簧83、以及夹紧开放机构90,在连接机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于放电部24a的两侧。
如图6B等所示,校验用弹簧83夹装在突起状的设置台弹簧承受部22d与弹簧承受部件27之间,上述的设置台弹簧承受部22d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可动工作台22的设置台主体22a后端部的下侧,弹簧承受部件27固定于导轨21r的与放电部24a侧的前端相反的后端。设置台弹簧承受部22d配置在从弹簧承受部件27向与放电部24a相反的方向分离的位置。
图示例的校验用弹簧83具体而言为压缩螺旋弹簧。该校验用弹簧83,将其轴线方向对齐设置台弹簧承受部22d以及弹簧承受部件27所相对的方向,而设置在设置台弹簧承受部22d与弹簧承受部件27之间。
设置台前进机构80具有:动力源81(第一动力源);以及通过该动力源81的驱动力而向连接机左右方向移动的设置台推动部件82b。设置台推动部件82b,通过动力源81的驱动力而进行如下动作,即,推压可动工作台22将可动工作台22从与放电部24a分离的位置向放电部24a移动(推动)的前进动作、以及与上述前进动作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即后退动作。可动工作台22,通过从与设有放电部24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被设置台推动部件82b推动,而向放电部24a前进。如图6A等所示,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设置台推动部件82b,具体而言,对可动工作台22的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从设有放电部24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进行推压,推动可动工作台22使其前进。
如图6A、图11A所示,图示例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具体而言,具有:动力源81;被该动力源81的驱动力驱动,而使可动工作台22从与放电部24a分离的位置向放电部24a移动(前进)的驱动机构82(以下,还称为设置台驱动机构)。设置台驱动机构82具有设置台推动部件82b(具体而言,后述的可动轴)。设置台驱动机构82的设置台推动部件82b,能够通过动力源81的驱动力而进行前进动作以及后退动作。设置台驱动机构82,通过设置台推动部件82b的前进动作而将可动工作台22向放电部24a推动使其前进。
对于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动力源81,以下,还称为前进机构动力源。
作为前进机构动力源81,优选通过电磁力进行驱动而产生动力的动力源,例如电动马达、电磁铁、或者螺线管等。
图6A、图11A~图14B等中例示的前进机构动力源81,具体而言是电动马达,设置台驱动机构82具体而言是测微器(micrometer)。以下,将前进机构动力源81还称为电动马达,将设置台驱动机构82还称为测微器。
图11A是表示设置台驱动机构82(测微器)的构造的放大俯视图。如图11A等所示,图示例的测微器82具有:经由省略图示的固定部件而固定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的躯体筒82a;插入于该躯体筒82a的内侧的可动轴82b;以及固定于可动轴82b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
对于测微器82,将形成于躯体筒82a的前端部外周的外螺纹部82n,拧入形成于筐体29的内螺纹部(省略图示),来被安装于筐体29。筐体29的内螺纹部形成在筐体29的内侧的突起部。内螺纹部躯体筒82a,将外螺纹部82n拧入筐体29从而固定于筐体29。此外,躯体筒82a前端部外周的外螺纹部82n,仅在图11A中进行图示,在其他的图中省略图示。
可动轴82b,使形成于其长度方向(轴线方向)的中央部外周的外螺纹部82h,啮合于形成于躯体筒82a内周面的内螺纹部82g,从而螺接于躯体筒82a。
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固定在可动轴82b的从躯体筒82a的后端部(基端部)突出的端部(后端部)。
如图11A所示,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具有:圆筒状的套筒状齿轮主体82d;以及在该套筒状齿轮主体82d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的内侧,经由从套筒状齿轮主体82d内表面突出的支承材部82e而被支承的后侧壁部82k。
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套筒状齿轮主体82d,在其内侧收容有躯体筒82a的后端部(基端部)。套筒状齿轮主体82d在内部插入有躯体筒82a的后端部。后侧壁部82k,固定于可动轴82b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后端部),并配置于躯体筒82a的后侧(基端侧)。可动轴82b的后端部(基端部)固定于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后侧壁部82k,并与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一体化。
支承材部82e从后侧壁部82k向可动轴82b的径向突出并配置于躯体筒82a的后侧,将后侧壁部82k与套筒状齿轮主体82d的后端部连接。
另外,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具有从后侧壁部82k向与设有可动轴82b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推压用突起部82f。
如图11C所示,图示例的设置台驱动机构82的可动轴82b,其一端部(后端部)被压入于在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后侧壁部82k形成的嵌合孔82m中,而与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固定并一体化。
此外,对于用于将可动轴82b的一端(后端)固定于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后侧壁部82k而进行一体化的方式,并无特别限定,例如还可以采用螺纹固定等。另外,作为测微器82,还能够采用可动轴82b在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一体地形成的构成。
在图11A中,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套筒状齿轮主体82d,与躯体筒82a同轴地设置。另外,可动轴82b以及套筒状齿轮主体82d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躯体筒82a以躯体筒82a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绕轴旋转。
可动轴82b,通过使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相对于躯体筒82a旋转,从而与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一体地旋转。其结果,可动轴82b,其外螺纹部82h相对于躯体筒82a内侧的内螺纹部82g的螺合位置发生变动,从而相对于躯体筒82a在躯体筒82a的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另外,伴随着可动轴82b相对于躯体筒82a在躯体筒82a的轴线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也与可动轴82b一体地相对于躯体筒82a在躯体筒82a的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
图6A、图11A中,可动轴82b贯通躯体筒82a的内侧。图6A、图11A中,可动轴82b,其与固定于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后侧壁部82k上的基端侧相反的前端侧,从躯体筒82a的前端(前端)突出。
该测微器82,通过使带推压部的齿轮82c旋转,能够对可动轴82b的从躯体筒82a的前端突出的长度进行变更。
测微器82,以躯体筒82a以及可动轴82b的中心轴线与连接机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另外,测微器82,以在连接机的左右方向上躯体筒82a的前端为放电部24a侧,配置有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后侧壁部82k以及推压用突起部82f的一侧为与设有放电部24a的一侧相反的侧的朝向,设置在装置主体21内(筐体29内)。
本说明书中,对于设置台驱动机构82,在连接机左右方向上以放电部24a侧(图11A左侧)作为前侧,以与放电部24a相反的一侧(图11A右侧)作为后侧进行说明。
此外,对于可动工作台22、被覆夹紧件50、设置台前进机构80整体、校验用弹簧83、以及夹紧开放机构90,也同样地在连接机的左右方向上以放电部24a侧作为前侧,以与设有放电部24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作为后侧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于设置台前进机构80,将前侧还称为驱动机构前侧,将后侧还称为驱动机构后侧。
如图11A等所示,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后侧壁部82k以及推压用突起部82f,配置在躯体筒82a的后端82o的后侧(驱动机构后侧)。另外,推压用突起部82f的与驱动机构的前后方向垂直的剖面中央部,位于套筒状齿轮主体82d的中心轴线上。
如图11A、图11B所示,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使在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套筒状齿轮主体82d的外周形成的齿轮部82i(以下,还称为外周齿轮部),与在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轴81a固定的齿轮81b(以下,还称为驱动齿轮)啮合。带推压部的齿轮82c,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轴81a的旋转驱动而相对于躯体筒82a绕轴旋转。
如图6A、图11A等所示,电动马达81具有固定在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上的外装壳体81d。该电动马达81,在从外装壳体81d突出的驱动轴81a的突出部(以下,还称为轴突出部),固定有与驱动轴81a具有同轴的驱动轴的驱动齿轮81b。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轴81a以及驱动齿轮81b绕连接机的左右方向的旋转轴线被旋转驱动。
电动马达81的外装壳体81d,具体而言,固定在固定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上的辅助支承部件21g。电动马达81(具体而言外装壳体81d),经由辅助支承部件21g安装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
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套筒状齿轮主体82d的外周齿轮部82i,由在套筒状齿轮主体82d的绕轴方向的多个位置以突出的方式设置的齿部82j构成。各齿部82j形成为在连接机左右方向(驱动机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突条状。
在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齿轮81b的外周的多个位置,以突出的方式设有在连接机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突条状的齿部81c。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外周齿轮部82i的齿部82j与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齿轮81b的齿部81c相互平行地延伸。在设置台驱动机构82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外周齿轮部82i,啮合有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齿轮81b的齿部81c。
带推压部的齿轮82c,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轴81a以及驱动齿轮81b的旋转驱动而旋转。
前进机构动力源81能够进行驱动齿轮81b的旋转方向的正反切换。
如图6A、图7A、图8A、图9A所示,带推压部的齿轮82c,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齿轮81b的旋转驱动而旋转,由此相对于躯体筒82a与可动轴82b一同在躯体筒82a的轴线方向移动。对于使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以及可动轴82b相对于躯体筒82a向其前侧方向移动的、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齿轮81b的旋转,以下还称为正转,对于与上述正转相反方向的、驱动齿轮81b的旋转,以下还称为反转。
如已叙述的那样,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外周齿轮部82i的齿部82j,与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齿轮81b的齿部81c相互平行地延伸而形成。因此,带推压部的齿轮82c,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齿轮81b的旋转驱动而旋转,伴随与此,相对于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齿轮81b在驱动轴81a的轴线方向(连接机左右方向)上滑动移动,同时相对于躯体筒82a在躯体筒82a的轴线方向上顺利地移动。
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在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齿轮81b的正转驱动而旋转时,相对于驱动齿轮81b在驱动轴81a的轴线方向上滑动移动,同时相对于躯体筒82a向驱动机构前侧相对移动。
另外,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在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齿轮81b的反转驱动而旋转时,相对于驱动齿轮81b在驱动轴81a的轴线方向上滑动移动,同时相对于躯体筒82a向驱动机构后侧相对移动。
如图6A、图7A所示,设置台驱动机构82的可动轴82b,在带推压部的齿轮82c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正转驱动而旋转(正转)时,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相对于躯体筒82a向驱动机构前侧移动,由此,从躯体筒82a的前端(前端)突出的长度增大。而且,可动轴82b,通过从躯体筒82a的前端突出的前端对可动工作台22(具体而言其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进行推压,使可动工作台22向放电部24a前进(推动)。
设置台驱动机构82的可动轴82b,作为推动可动工作台22使其前进的设置台推动部件发挥功能。
如图6A、图11A所示,在将熔接连接机20A的省略图示的电源开关从断开状态置于接通状态时,设置台驱动机构82的可动轴82b,处于其前端侧从躯体筒82a的前端稍微突出的状态。此时,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处于通过相对于躯体筒82a的绕轴旋转,而能够相对于躯体筒82a向驱动机构前侧移动的位置,并且是能够向驱动机构后侧移动的位置(图6A、图11A所示的位置。以下,还称为初始位置)。
另外,此时,如图6A、图11A所示,可动工作台22,由于校验用弹簧83的弹性作用力,其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从其驱动机构前侧(放电部24a侧)被推压于处于初始位置的可动轴82b的前端,而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以与可动轴82b的前端抵接的方式接触。
此时的连接机左右方向上的、可动工作台22相对于装置主体筐体29的位置,还称为光纤安装时位置。光纤安装时位置,比通过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驱动而进行的、可动工作台22相对于放电部24a的前进极限位置(图7A、图7B所示的位置),还要离开放电部24a。
此外,以下,对于被覆夹紧件50,将可动工作台22处于光纤安装时位置时的位置也称为光纤安装时位置。
如图1所示,熔接连接机20A,在将电源开关从断开状态置于接通状态时,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处于配置于光纤安装时位置的状态。
另外,此时,校验用弹簧83,在设置台弹簧承受部22d与弹簧承受部件27之间,处于被稍微压缩的状态。
如图10、图12~图14B等所示,夹紧开放机构90具有:联杆部件91;开放杆轴92(参照图10、图13);以及固定于该开放杆轴92并与开放杆轴92一体地旋转的开放杆93。
开放杆轴92仅在图10、图13、图15A、图15B、图16A、图16B、图29A中进行图示,在其他的图中省略图示。
如图6B、图7B等所示,被覆夹紧件50在夹紧下部件51具有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的顶起销54。如图8B、图9B等所示,该顶起销54,通过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上升,由此将闭合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顶起从而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进行开放。
夹紧开放机构90的开放杆93,通过经由联杆部件91而传递的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力而与开放杆轴92一同旋转,来推升顶起销54。夹紧开放机构90,通过使被旋转驱动的开放杆93推升顶起销54,来将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开放。
开放杆93,作为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力推升顶起销54的销推升部件发挥功能。
如图6A、图7A等所示,图示例的联杆部件91具有:在连接机20A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棒状主体91a;从该棒状主体91a的与放电部24a侧的前端相反的后端向连接机20A的前后方向的一侧(图示例中为连接机后侧)突出的棒状的横材部91b;以及从该横材部91b的突端向放电部24a侧突出的驱动力承受部91c。
联杆部件91的驱动力承受部91c的突端,配置在测微器82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后端的推压用突起部82f的后侧(驱动机构后侧)。在图6A中,驱动力承受部91c的突端,与测微器82的初始位置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推压用突起部82f后端抵接接触。
如图10、图12~图14B等所示,开放杆轴92,设置在固定于装置主体筐体29并设置于筐体29内的筒状的托架921内。托架921以及开放杆轴92,在导轨21r的下方沿连接机20A的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延伸。
托架921固定在省略图示的支承部件上,该支承部件固定于装置主体筐体29并设置于筐体29内。开放杆轴92由托架921支承为能够绕其中心轴线旋转。
此外,托架921只要能够将开放杆轴92支承为能够绕其中心轴线旋转即可,其形状并不限定为筒状。开放杆轴92还可以被支承为,例如,其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借助环状的托架921,以沿连接机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朝向,绕上述开放杆轴92的中心轴线自如旋转。
如图10、图12等所示,开放杆93为,在细长形状的腕部93a的长度方向一侧的端部,一体地设有向与上述腕部93a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推升片部93b的部件。
开放杆93,将腕部93a的、与在其长度方向上以突出的方式设有推升片部93b的前端部所被设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基端部,固定于开放杆轴92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开放杆93的腕部93a,固定在开放杆轴92的从托架921的端部突出的部分。另外,开放杆93的腕部93a,从开放杆轴92向与开放杆轴92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突出。
在图16A、图16B中,从连接机的前侧观察时为右侧(图16A、图16B中为右侧)的夹紧开放机构90的开放杆93的腕部93a的基端部,固定在开放杆轴92的连接机前侧的端部。从连接机的前侧观察时为右侧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比从连接机的前侧观察时为右侧的可动工作台22配置于连接机后侧。
图28A、图28B、图29A、图29B表示从连接机的前侧观察时为左侧(图16A、图16B中为左侧)的可动工作台22,与设置台前进机构80以及夹紧开放机构90的位置关系。如图16A、图16B、图28A、图28B、图29A、图29B所示,从连接机的前侧观察时为左侧的夹紧开放机构90的开放杆93的腕部93a的基端部,固定在开放杆轴92(参照图29A)的连接机前侧的端部。从连接机的前侧观察时为左侧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比从连接机的前侧观察时为左侧的可动工作台22配置于连接机的前侧。
被覆夹紧件50的顶起销54,插入到对板状的夹紧下部件51的厚度进行贯通的销插入孔51b(参照图6B)中,设置成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升降自如。
此外,销插入孔51b仅在图6B中图示,在其他的图中省略图示。
如图6B所示,顶起销54,在以能够插入销插入孔51b的粗细形成的销主体54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以不能插入销插入孔51b的尺寸形成的头部54b。顶起销54,将销主体54a插入销插入孔51b,将头部54b配置于夹紧下部件51上来设置于被覆夹紧件50。销主体54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销插入孔51b的轴线方向的长度长。
在图6B、图10中,顶起销54的头部54b,被收容在头部收容凹部51c,并与头部收容凹部51c的底面51d(收容凹部底面)抵接接触,上述的头部收容凹部51c在夹紧下部件51从其上表面51a凹陷而形成。另外,销主体54a,其从收容到销插入孔51b的部分开始的下侧的部分,从夹紧下部件51向下方突出。
将图6B、图10所示的顶起销54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的位置,以下,还称为升降下限位置。
当顶起销54处于升降下限位置时,顶起销54的头部54b其整体被收容于头部收容凹部51c。因此,升降下限位置的顶起销54的头部54b,不会与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被覆夹紧件盖52接触,不会成为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的闭合的障碍。
如图10等所示,夹紧下部件51的销插入孔51b,在连接机前后方向上,形成在夹紧下部件51的连接机前侧端部(与配置有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连接机后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顶起销54在夹紧下部件51的连接机前侧的端部设置为升降自如(更具体而言在销插入孔51b的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另外,顶起销54,在连接机左右方向上,配置在从开放杆轴92向放电部24a侧(开放机构前侧)分离的位置。
如图6B、图10所示,开放杆93的腕部93a,在连接机左右方向上,从开放杆轴92向放电部24a侧(开放机构前侧)延伸。开放杆93的推升片部93b,从腕部93a的前端部向上侧突出。
另外,在图6B、图10中,开放杆93的推升片部93b,配置在升降下限位置的顶起销54的下端54c的下侧。
对于夹紧开放机构90,将图6B、图10所示的状态还称为初始状态。
在夹紧开放机构90处于初始状态时,联杆部件91的驱动力承受部91c的突端,与测微器82的初始位置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推压用突起部82f的后端抵接接触,开放杆93的推升片部93b配置在升降下限位置的顶起销54的下端的下侧。
此外,作为夹紧开放机构90的初始状态,也可以是联杆部件91的驱动力承受部91c的突端,从测微器82的初始位置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推压用突起部82f的后端,在后侧(驱动机构后侧)经由若干的间隙而分离配置的状态。
另外,在图6B、图10中,开放杆93的推升片部93b的突端与顶起销54的下端54c抵接接触,但作为夹紧开放机构90的初始状态,也可以是开放杆93的推升片部93b的突端,从顶起销54的下端向下方经由若干的间隙而分离配置的状态。
如图8A、图9A等所示,测微器82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通过电动马达81的驱动轴81a的反转驱动而旋转,从而能够相对于躯体筒82a从初始位置向驱动机构后侧移动。
处于初始状态的夹紧开放机构90的联杆部件91,在测微器82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比起初始位置向驱动机构后侧移动时,通过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后端的推压用突起部82f,而向从放电部24a分离的方向(开放机构后侧)被推动(参照图8A、图9A)。
此外,联杆部件91一边被设置于装置主体筐体29内的省略图示的引导部件引导,一边在连接机左右方向上移动。
联杆部件91,一边被引导部件引导,一边维持棒状主体91a在连接机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横材部91b从棒状主体91a的后端向连接机前后方向一侧(图示例中为连接机后侧)的突出,而在连接机左右方向上移动。
如图14A、图14B、图15A、图15B所示,在联杆部件91的棒状主体91a的放电部24a侧(图15A、图15B中为右侧)的前端部,形成有从棒状主体91a外周的侧面凹陷的卡合凹部91d。
联杆部件91,在棒状主体91a的前端部的卡合凹部91d收容卡合突起部92a,该卡合突起部92a在开放杆轴92的与设有开放杆9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外周以突出的方式被设置。卡合突起部92a,在开放杆轴92的从托架921的端部突出的部分以突出的方式被设置。
夹紧开放机构90,从初始状态起,联杆部件91被推压用突起部82f推动时,棒状主体91a的卡合凹部91d前端位置的台阶91e(参照图15A、图15B。以下,还称为前侧台阶)将开放杆轴92的卡合突起部92a从放电部24a侧推动,使开放杆轴92旋转。由此,开放杆93与开放杆轴92一同从图6B所示的状态在图6B中顺时针旋转。其结果,夹紧开放机构90,能够通过与开放杆轴92一同旋转的开放杆93的推升片部93b的上升而将顶起销54推升。
该熔接连接机20A,由设置台驱动机构82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对夹紧开放机构90的联杆部件91进行推动。由此,构成为,开放杆93使顶起销54从将被覆夹紧件50的被覆夹紧件盖52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状态旋转至比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更上方的位置来推升。
如图2~图5所示,防风罩60,经由支承于装置主体21上的旋转轴61,而在装置主体21上安装成能够绕连接机左右方向的旋转轴线旋转。熔接连接机20能够使防风罩60通过设置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内的电动动力源69(参照图2。防风开闭用动力源或者第二动力源)的驱动力而以旋转轴61为中心旋转,从而相对于装置主体21进行开闭。
图示例的电动动力源69,具体而言是电动马达。防风罩60通过经由省略图示的驱动力传递系统而传递的电动马达69的驱动力而开闭。
另外,图中,对连接机左右方向的右侧(从连接机前侧观察时为右侧)的旋转轴61标注附图标记61a,对左侧的旋转轴61标注附图标记61b。
如图2~图5所示,防风罩60构成为细长容器状,具有:以剖面呈U字状延伸的细长构造的罩主体62;以及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与上述罩主体62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地设置的端壁部63a、63b(参照图5)。罩主体6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端壁部63a、63b,以将罩主体62内侧的槽状的空间的延伸方向两端进行封堵的方式设置。
如图2、图3、图5等所示,图示例的防风罩60的罩主体62具有:细长板状的顶壁部64;从顶壁部64的宽度方向两端,在顶壁部64的单面侧,遍及上述顶壁部64的长度方向全长,以肋状突出的一对侧壁部65a、65b。
由罩主体62和其长度方向两侧的端壁部63a、63b围起的内侧空间66(以下,还称为罩内侧空间66),在罩主体62的与设有顶壁部6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遍及罩主体62长度方向全长地开口。
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罩主体62的剖面开口侧(图2、图3中为下侧)的两端部(剖面两端部)的一侧,经由旋转轴61而安装于装置主体21。
另外,防风罩60,将其长度方向对齐连接机左右方向而设置在装置主体21上。
如图2所示,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一对电极棒24、各可动工作台22上的被覆夹紧件50、以及一对槽形成基板23,在连接机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前侧的铰接销31b与后侧的加强套筒加热器32之间。另外,可动工作台22也在连接机前后方向上设置在铰接销31b与加强套筒加热器32之间。
如图2、图3所示,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时,罩主体62以及端壁部63a、63b的、罩内侧空间66的开口部侧的端部,与装置主体的上表面21a抵接接触。而且,如图4所示,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时,在其内侧收容位于装置主体21上的一对电极棒24、各可动工作台22上的被覆夹紧件50、以及一对槽形成基板23。
另外,将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时,可动工作台22其上侧整体被防风罩60覆盖。
使用该熔接连接机20而进行的光纤9彼此的熔接连接,是在将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的状态下进行。
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的防风罩60,将电极棒24之间的放电部24a与电极棒24一同覆盖,从而能够防止防风罩60外侧的风对光纤9彼此的熔接连接造成影响。
如图8A、图8B、图9A、图9B、图18所示,在防风罩60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端壁部63a、63b,形成有从罩内侧空间66的开口部侧的端面凹陷的省略图示的切口部(光纤插入用切口部)。
防风罩60在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时,能够将被把持固定于被覆夹紧件50的光纤9的配置在装置主体上表面21a上的部分,收容于光纤插入用切口部。由此防风罩60能够使光纤9成为经由光纤插入用切口部而与上述防风罩60的内外相通的状态。
防风罩60通过将光纤9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收容于光纤插入用切口部,从而能够避免将光纤9牢固地夹入端壁部63a、63b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之间而伤及光纤的情况。
如图3、图5等所示,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61b,设置在比熔接连接机20的电极棒24、被覆夹紧件50、槽形成基板23靠连接机前侧的位置。另外,旋转轴61a、61b设置在比熔接连接机20的可动工作台22靠连接机前侧的位置。
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时,一对侧壁部65a、65b隔着电极棒24、被覆夹紧件50、槽形成基板23、可动工作台22(省略图示)而配置于连接机前后方向的两侧。
旋转轴61,将一对侧壁部65a、65b中的、防风罩60闭合于装置主体的上表面21a时相对于罩内侧空间66位于连接机前侧的侧壁部65a的、与顶壁部6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枢接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
熔接连接机20,在将省略图示的电源开关从接通状态置为断开时,可动工作台22配置于已叙述的光纤安装时位置,并且,防风罩60处于闭合状态(以下,还称为非使用时状态)。
非使用时状态的熔接连接机20,通过将处于断开状态的电源开关置为接通,而成为可动工作台22配置于光纤安装时位置、且防风罩60开放的光纤设置待机状态。图1、图6A、图11A表示光纤设置待机状态。
如图6A、图11A所示,在该光纤设置待机状态下,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配置于相对于躯体筒82a的初始位置。另外,在光纤设置待机状态下,夹紧开放机构90成为图6B、图10所示的初始状态。顶起销54配置于升降下限位置。
此外,在光纤设置待机状态下,被覆夹紧件50的被覆夹紧件盖52,既可以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闭合,也可以配置于开放极限位置。
使用熔接连接机20A而将光纤9A、9B彼此进行熔接连接的作业,首先,在已叙述的光纤设置待机状态下,将光纤9分把持固定于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参照图1)。
光纤9在被覆夹紧件50上的把持固定,是在将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打开的状态下,将光纤9载置在夹紧下部件51上之后,将被覆夹紧件盖52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来将光纤9把持固定在夹紧下部件51与被覆夹紧件盖52之间。
在光纤设置待机状态下,在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闭合的情况下,通过手动将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打开,然后在夹紧下部件51上载置光纤9,将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闭合。
如图6A、图10所示,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具有在其放电部24a侧的端部上突出的突壁部51h。在该突壁部51h上,形成有从其上表面凹陷的光纤槽51i。该光纤槽51i,将突壁部51h在连接机左右方向上贯通而形成。
把持固定于被覆夹紧件50的光纤9,在打开被覆夹紧件50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放状态下,将被覆部9d载置于从夹紧下部件51的突壁部51h向后侧延伸的上表面51a上。另外,光纤9,在闭合开放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之前,将通过除去其前端部的被覆材料而露出的光纤玻璃部9a插入光纤槽51i,并将从夹紧下部件上表面51a的前端突出的光纤玻璃部9a的前端部,载置到形成于槽形成基板23上的定位槽23a上。
然后,如上述那样,在光纤9的被覆部9d载置于夹紧下部件上表面51a上、将光纤玻璃部9a的前端部载置于槽形成基板23上的定位槽23a上的状态下,闭合被覆夹紧件盖52而将被覆部9d把持固定于被覆夹紧件50。
在图6A、图10中,光纤9,将被覆部9d的前端定位于突壁部51h的后端面51j(突壁部51h在被覆夹紧件50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面),来载置于夹紧下部件上表面51a上。
图示例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具有在夹紧下部件上表面51a前端部上突出的一对光纤引导突起51k。一对光纤引导突起51k设置于与突壁部51h的后端面51j接近的位置。在一对光纤引导突起51k之间,确保光纤槽51i的位于被覆夹紧件50的前后方向的假想延长线上的槽状空间。一对光纤引导突起51k的相互对置的面,位于光纤槽51i的两侧的内侧面的延长线上。
在图6A、图10中,光纤9,将收容于一对光纤引导突起51k之间的槽状空间的被覆部9d的前端,对齐突壁部51h的后端面51j,来载置于夹紧下部件上表面51a上。作为光纤9,使用其被覆部9d的外径与一对光纤引导突起51k的间隔以及光纤槽51i的槽宽度相等或稍小的光纤。光纤9的被覆部9d能够插入光纤槽51i。
此外,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打开的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在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闭合时,避开突壁部51h以及光纤引导突起51k而闭合于其后侧的夹紧下部件上表面51a。夹紧下部件51的突壁部51h以及光纤引导突起51k,不会成为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的开闭的障碍。
图6A、图10中例示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的一对光纤引导突起51k,与夹紧下部件51的突壁部51h一体地形成。但是,一对光纤引导突起51k也可以形成在夹紧下部件51的从突壁部51h向其后侧分离的位置。
图6A、图10中例示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的光纤槽51i,具有与夹紧下部件上表面51a连续的槽底面。但是,光纤槽51i的槽底也可以位于比夹紧下部件上表面51a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1所示,熔接连接机20A的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的设置台主体22a的上表面22b,以随着从放电部24a分离而位于上侧(在图1、图6A中为上侧)的方式倾斜。另外,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的上表面51a以及光纤槽51i,也以随着从放电部24a分离而位于上侧(在图1、图6A中为上侧)的方式倾斜。
如已叙述的那样,光纤9的使光纤玻璃部9a(参照图1)露出的前端侧从被覆夹紧件50向放电部24a侧突出,将光纤玻璃部9a载置于形成在槽形成基板23上的定位槽23a上,来把持固定于被覆夹紧件50。
将光纤9A、9B把持固定于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时,对突出部90b从被覆夹紧件50突出的长度进行调整,以使各光纤9的光纤玻璃部9a前端彼此隔着若干间隙而对置配置。另外,光纤9A、9B,通过突出部90b的长度调整,各光纤9的光纤玻璃部9a的前端,隔着将一对电极棒24的前端间连接的假想直线而配置于左右两侧。
如图2所示,熔接连接机20A具有在监视器装置31的显示面31c侧的外周部以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罩闭合开关31d。
该熔接连接机20A,在光纤9A、9B向被覆夹紧件50的把持固定结束后,罩闭合开关31d通过压入操作而接通,由此驱动电动动力源69(参照图2),进行将开放状态的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关闭的罩闭合动作(防风罩闭合动作)。然后,该熔接连接机20A,在由罩闭合检测器33(参照图5)检测到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这一情况时,将从罩闭合检测器33获得的检测信号作为触发而自动开始熔接连接动作。
该熔接连接机20具有对其整体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熔接连接机20,在控制装置从罩闭合检测器33取得检测信号时,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从防风罩闭合动作移至熔接连接动作。
此外,作为罩闭合开关31d,无特别限定,并不限定为通过压入操作而接通开关的压入式开关。作为罩闭合开关31d,也可以是通过旋转操作而接通开关(接通操作)的刻度盘式开关。另外,作为罩闭合开关31d,例如,也可以是显示在作为监视器装置31而使用的触摸面板上的显示按钮。
另外,罩闭合开关31d在熔接连接机上的设置场所无特别限定,例如,还可以采用将罩闭合开关31d设置于装置主体21的构成。
作为罩闭合检测器33,能够对熔接连接机采用为了检测防风罩60成为闭状态这一情况而使用的公知的检测器。
这里作为罩闭合检测器33,使用对安装于防风罩60的磁性体(例如图5所示的磁铁12a、12b)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该磁传感器,以非接触方式对防风罩60已闭合这一情况进行检测(成为检测状态),在防风罩60从闭合位置向开方向位移而防风罩60未成为闭合状态时成为无检测状态。
图5所示的磁铁12a、12b起到,对在装置主体21的上部以露出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的方式安装的铁等强磁性体即磁铁捕捉部13a、13b进行磁吸引,而使闭合状态的防风罩60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可靠地抵接接触的功能。磁铁12a、12b对磁铁捕捉部13a、13b进行吸引的吸引力,设定为能够手动开放闭合状态的防风罩60的强度。闭合状态的防风罩60的开放动作时从电动动力源69作用于防风罩60的驱动力,远大于磁铁12a、12b吸引磁铁捕捉部13a、13b的吸引力。因此,磁铁12a、12b对磁铁捕捉部13a、13b进行吸引的吸引力,不会成为通过电动动力源69的驱动力而进行的、闭合状态的防风罩60的开放动作的妨碍。
作为罩闭合检测器33,不限定为上述的磁传感器。
作为罩闭合检测器33,例如,还能够采用光传感器等非接触传感器,或者通过供防风罩接触或分离来检测防风罩的开闭的接触传感器。
另外,作为罩闭合检测器,还可以使用对形成在防风罩的旋转轴的延长线上或旋转轴的周围的部分(检测用旋转部)的、防风罩的旋转角度进行计测的编码器或者角度传感器等。在使用编码器、角度传感器这样的旋转角度计测传感器的情况下,除了能够对防风罩60已配置于闭合位置这一情况进行检测以外,能够检测防风罩60已配置于全开位置,还可以检测防风罩60处于上述全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
熔接连接机20具有由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防风罩60已闭合这一情况时,报知这一情况的罩闭合结束报知机构。
作为由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防风罩60已闭合这一情况时从罩闭合结束报知机构输出报知信息(罩闭合报知信息)的构成,对于使用熔接连接机的作业者而言,有助于其对防风罩60的开闭状况进行把握。
如图3所示,设置于防风罩60内侧的光纤夹紧部件25,在罩闭合动作结束时,将光纤9的配置在槽形成基板23的定位槽23a上的部分(光纤玻璃部9a)向定位槽23a的槽底推入。由此,光纤9的光纤玻璃部9a通过定位槽23a而高精度地被定位。
如图5所示,光纤夹紧部件25,与左右两侧的槽形成基板23相对应地,设置在防风罩60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位置。此外,在图1~图5中的图4中,省略了光纤夹紧部件25的图示。
如图3、图5、图26等所示,在图示例的防风罩60安装有夹紧单元25A,该夹紧单元25A具有固定于顶壁部64的内表面的夹紧支承部件26a、两个光纤夹紧部件25、以及两个弹簧26b。
如图3、图5、图26等所示,图示例的光纤夹紧部件25具有:筒状(图示例为圆筒状)的躯体部25c;封堵该躯体部25c的轴线方向的一端的前端壁部25a;以及从前端壁部25a向与躯体部25c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光纤推压突起部25b。
在图3、图5、图26、图27等中,夹紧支承部件26a形成为板状。该夹紧支承部件26a在防风罩60的顶壁部64沿内表面固定。图示例的夹紧支承部件26a,使用螺钉25f而螺钉固定于防风罩顶壁部64。另外,图示例的夹紧支承部件26a,形成为沿连接机左右方向延伸的细长板状。
另外,在夹紧支承部件26a,形成有对光纤夹紧部件25的躯体部25c的与设有光纤推压突起部25b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基端部)进行收容的夹紧收容孔26c。夹紧收容孔26c,在夹紧支承部件26a的连接机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分别将夹紧支承部件26a在其厚度方向上贯通而形成。夹紧收容孔26c在夹紧支承部件26a的与防风罩顶壁部64对置的背面26f、和与上述背面26f相反的正面26g开口。
如图3、图26所示,光纤夹紧部件25具有从躯体部25c的基端部外周突出的防脱突起25d。如图3、图26、图27所示,在夹紧支承部件26a,形成有对光纤夹紧部件25的防脱突起25d进行收容的突起收容切口部26d。
该突起收容切口部26d,以形成从夹紧收容孔26c的、防风罩顶壁部64侧的端部(基端部)的内表面凹陷的凹处的方式形成。图示例的突起收容切口部26d,从夹紧收容孔26c的基端部内表面形成到夹紧支承部件26a的端面。
如图3、图26等所示,各光纤夹紧部件25,将躯体部25c插入夹紧收容孔26c,光纤推压突起部25b以经由躯体部25c而位于与设有防风罩顶壁部6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朝向设置于夹紧支承部件26a。另外,各光纤夹紧部件25的防脱突起25d,插入夹紧支承部件26a的突起收容切口部26d。
从夹紧支承部件26a的正面26g到防风罩顶壁部64的距离,小于光纤夹紧部件25的躯体部25c的其轴线方向的尺寸。光纤夹紧部件25,向夹紧支承部件26a的正面26g侧、即向经由夹紧支承部件26a与设有防风罩顶壁部6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
光纤夹紧部件25的躯体部25c以及防脱突起25d,能够相对于夹紧支承部件26a在夹紧收容孔26c的轴线方向上移动。光纤夹紧部件25设置成相对于夹紧支承部件26a能够在夹紧收容孔26c的轴线方向移动。
光纤夹紧部件25,通过夹紧支承部件26a的夹紧收容孔26c的内表面,能够在光纤推压突起部25b经由躯体部25c位于与设有防风罩顶壁部6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状态下,相对于夹紧支承部件26a在夹紧收容孔26c的轴线方向移动。光纤夹紧部件25,通过相对于夹紧支承部件26在夹紧收容孔26c的轴线方向移动,由此从夹紧支承部件26a突出的突出长度变动。
防脱突起25d,在光纤夹紧部件25相对于夹紧支承部件26a在夹紧收容孔26c的轴线方向移动时,一边被夹紧收容孔26c的内表面周向的突起收容切口部26d两侧的内表面引导,一边在突起收容切口部26d沿夹紧收容孔26c的轴线方向移动。
防脱突起25d还起到限制光纤夹紧部件25绕轴旋转的止转突起的功能。
如图3、图26等所示,弹簧26b夹装在防风罩顶壁部64与光纤夹紧部件25之间。该弹簧26b,对光纤夹紧部件25向经由夹紧支承部件26a与设有防风罩顶壁部6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弹性施力。
图示例的夹紧单元25A的弹簧26b,具体而言是压缩螺旋弹簧。该弹簧26b(压缩螺旋弹簧),将其轴线方向的一端部插入光纤夹紧部件25的躯体部25c的内侧,将轴线方向对齐光纤夹紧部件25的躯体部25c的轴线方向,而夹装在光纤夹紧部件25的前端壁部25a与防风罩顶壁部64之间。
如图3、图26、图27所示,在夹紧支承部件26a的突起收容切口部26d的夹紧支承部件正面26g侧的端部,形成有台阶面26h。
如图26所示,在未对光纤夹紧部件25作用有相对于夹紧支承部件26a的压入力时,光纤夹紧部件25的防脱突起25d,由于作用于光纤夹紧部件25的弹簧26b的弹性作用力,而与夹紧支承部件26a的台阶面26h从夹紧支承部件背面26f侧抵接接触(压接)。
光纤夹紧部件25,在其防脱突起25d抵接接触于夹紧支承部件26a的台阶面26h时,从夹紧支承部件26a突出的长度最大。将此时的光纤夹紧部件25相对于夹紧支承部件26a的位置、即图26所示的光纤夹紧部件25的位置,以下,还称为夹紧部件初始位置。
处于夹紧部件初始位置的光纤夹紧部件25从防风罩顶壁部64分离。在处于夹紧部件初始位置的光纤夹紧部件25与防风罩顶壁部64之间确保有间隙。
处于夹紧部件初始位置的光纤夹紧部件25,能够相对于夹紧支承部件26a压入至,与光纤推压突起部25b所处的前端侧相反的基端抵接接触于防风罩顶壁部64的压入极限位置。
如图3所示,各光纤夹紧部件25,在罩闭合动作结束时,通过其前端的光纤推压突起部25b的突端面25e,能够将配置于槽形成基板23的定位槽23a上的光纤玻璃部9a向定位槽23a的槽底从上方推入。
如图1、图5所示,两个光纤夹紧部件25,隔着放电部24a与连接机左右方向两侧的槽形成基板23对应地,设置在连接机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上。
如图3所示,光纤夹紧部件25,在通过罩闭合动作而在与槽形成基板23之间夹入光纤玻璃部9a时,相对于夹紧支承部件26a从夹紧部件初始位置被稍微压入。
作为光纤9,采用光纤玻璃9a的直径,远小于处于夹紧部件初始位置的光纤夹紧部件25与防风罩顶壁部64的分离距离的光纤。由此,在通过罩闭合动作而在光纤夹紧部件25与槽形成基板23之间夹入光纤玻璃部9a时,光纤夹紧部件25不会达到已叙述的压入极限位置。另外,在通过罩闭合动作而在光纤夹紧部件25与槽形成基板23之间夹入光纤玻璃部9a时,通过弹簧26b的弹性作用力,光纤夹紧部件25将光纤玻璃部9a向定位槽23a的槽底推入。
对于熔接连接机20A的熔接连接动作,由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罩闭合动作结束而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已闭合这一情况,从而驱动前进机构动力源81(对电动马达进行正转驱动),使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从光纤安装时位置前进(参照图7A、图7B),使其接近放电部24a。如图7A、图7B所示,可动工作台22,通过其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被由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力而前进的测微器可动轴82b的前端(前端)推动而前进。熔接连接机20A,通过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的前进,使光纤9A、9B的前端(光纤玻璃部9a的前端)前进至规定位置。然后,熔接连接机20A,通过电极棒24间的放电,一边对左右光纤进行放电一边进行接合、熔接连接。一对电极棒24间的放电进行规定时间后,自动停止。
在图6A~图9B中,直线A~D表示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的前端的、伴随可动工作台22的移动而产生的位置(连接机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的变动。
如图6A、图6B所示,在可动工作台22处于光纤安装时位置时,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的前端位于直线A。
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伴随着可动工作台22相对于放电部24a的进退运动,而与可动工作台22一体地向放电部24a进退运动。因此,在熔接连接机20A结束罩闭合动作而由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已闭合后,若可动工作台22前进,则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也与可动工作台22一体地向放电部24a前进。如图7A、图7B所示,在熔接连接动作结束(放电停止)时,被覆夹紧件50配置于夹紧下部件51的前端位于直线B上的位置。
此外,将光纤夹紧部件25向定位槽23a推入光纤玻璃部9a的力调整为,使伴随可动工作台22的前进而移动的光纤玻璃部9a,能够相对于槽形成基板23圆滑的滑动(以接触的状态运动)的强度。由此,熔接连接机20,在使可动工作台22前进时,光纤玻璃部9a与可动工作台22一体地前进。
熔接连接机20A,在熔接连接结束(电极棒24间的放电停止)后,进行连接部的检查。熔接连接机20A,在连接部检查(连接部检查动作)结束后,自动地进行驱动电动动力源69来打开防风罩60的罩开放动作(防风罩开放动作)、和连接部拉伸检查。
防风罩60,从罩闭合开关31d的接通操作而进行的罩闭合动作结束到罩开放动作开始为止,保持闭合状态(闭状态)。
连接部拉伸检查的开始时机能够与罩开放动作的开始无关地设定。另外,连接部拉伸检查的结束时机能够与罩开放动作的结束无关地设定。连接部拉伸检查,既可以在罩开放动作开始前结束,也可以在罩开放动作结束后结束。
熔接连接机20A,在连接部拉伸检查结束后,驱动前进机构动力源81,使可动工作台22自动复原至光纤安装时位置。
熔接连接机20A,使左右两侧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相互同步,从而相互同样地执行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相对于放电部24a的进退运动。
另外,熔接连接机20A,能够将对光纤9进行把持固定的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分别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自动地开放(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动作)(后述)。通过熔接连接机20A而进行的连接部拉伸检查,是通过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自动被开放而结束。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自动开放,是通过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相互相同地相对于放电部24a进退运动而相互同时实现(两侧同时开放)。
如图16B所示,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在连接部拉伸检查结束后,双方都以被覆夹紧件盖52位于开放极限位置的状态配置于光纤安装时位置。
但是,熔接连接机20A,不限定为如上述那样将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被覆夹紧件盖52以及第二被覆夹紧件盖52)同时自动开放(两侧同时开放)的程序动作(以下,两侧同时开放动作),还能够执行通过对控制装置的软件的设定进行切换,而仅将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被覆夹紧件盖52以及第二被覆夹紧件盖52)的一方自动开放(单侧自动开放)的程序动作(以下,单侧自动开放动作)。熔接连接机20A,通过控制装置的软件的设定切换,还能够选择两侧同时开放动作和单侧自动开放动作执行。即,通过盖软件的设定切换,还能够切换是同时开放被覆夹紧件盖52以及第二被覆夹紧件盖52中的双方,还是仅开放上述被覆夹紧件盖52以及上述第二被覆夹紧件盖52中的一方这一设定。这里,被覆夹紧件盖52和第二被覆夹紧件盖52,在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前进方向上对置。
从罩闭合开关31d的接通操作到熔接连接动作的结束为止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动作,和基于此的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相对于放电部24a的进退运动,在两侧同时开放动作和单侧自动开放动作中是共通的。单侧自动开放动作,其连接部拉伸检查及其之后的动作与两侧同时开放动作不同。
这里,首先,对两侧同时开放动作中的熔接连接动作结束后的熔接连接机20A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这里进行说明的连接部检查动作及其之后的动作中,放电部24a的左右两侧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动作相互相同,放电部24a的左右两侧的夹紧开放机构90的动作也相互相同。设置台前进机构80以及夹紧开放机构90的动作,在左右两侧相互同步相互相同地实现。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相对于放电部24a的进退运动、被覆夹紧件50的自动开放,也在左右两侧相互同步相互相同地实现。
对于连接部检查(连接部检查动作),通过在图3所示组装于装置主体21的照相机71对熔接连接部进行拍摄,对拍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装置进行解析,对已连接的光纤9的连接损失进行自动计测,并自动判定连接状态的异常。若计测结果中存在异常则熔接连接机向作业者发出警报,但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发报警、作业者也不进行检查结束的操作,而是自动移至接下来的工序。
如图8A、图9A所示,对于连接部拉伸检查,是在连接部检查动作结束后,对电动马达81进行反转驱动使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相对于躯体筒82a向后侧(驱动机构后侧)移动(后退动作),通过校验用弹簧83的弹性作用力对光纤9A、9B的熔接连接部施加拉伸负载。
连接部检查动作结束后,若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从图7A所示的位置进行后退动作,则可动轴82b的前端(前端)从可动工作台22(具体而言其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分离。其结果,通过校验用弹簧83的弹性作用力,能够对光纤9A、9B的熔接连接部施加拉伸负载。
如图9A所示,连接部检查动作结束后,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通过电动马达81的反转驱动,移动至比初始位置还向驱动机构后侧错开的位置。另外,如后述那样,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在连接部拉伸检查结束后,通过电动马达81的正转驱动而前进,配置于图6A所示的初始位置。
以下,将图7A所示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位置还称为最前进位置,将图9A所示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位置还称为最后退位置。
如图7B所示,在熔接连接动作结束(放电停止)时,可动工作台22位于从光纤安装时位置向放电部24a侧错开的位置。因此,校验用弹簧83,相比可动工作台22处于光纤安装时位置时,被压缩变形。
被覆夹紧件50,在熔接连接动作结束后到连接部拉伸检查开始为止,维持夹紧下部件51的前端位于直线B的状态。
因此,通过连接部拉伸检查,若使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从图7A所示的最前进位置进行后退动作,则能够通过校验用弹簧83的弹性作用力,对光纤9A、9B的熔接连接部施加拉伸负载。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对于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夹紧下部件51的前端处于直线B时的位置为前进极限位置。
如图7A所示,测微器82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具体而言其后部的推压用突起部82f),通过使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从初始位置向最前进位置前进,由此从夹紧开放机构90的联杆部件91的驱动力承受部91c离开。
如图8A、图8B所示,测微器82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在通过连接部检查动作结束后的后退动作而从最前进位置移动至最后退位置的过程中,与夹紧开放机构90的联杆部件91的驱动力承受部91c抵接接触,而将联杆部件91向从放电部24a分离的方向推动。如已叙述的那样,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具体而言,其后部的推压用突起部82f与联杆部件91的驱动力承受部91c抵接接触而推动联杆部件91。
如图8A、图8B所示,对于夹紧开放机构90,带推压部的齿轮82c推动联杆部件91的结果,开放杆93旋转,从而推升升降下限位置的顶起销54。
开放杆93,直至进行后退动作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到达最后退位置为止,推升顶起销54,以被覆夹紧件盖52从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状态起位于比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还上方的位置的方式,使被覆夹紧件50的被覆夹紧件盖52旋转。被顶起销54顶起而向比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还上方的位置旋转的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弹性作用力而旋转,从而被配置于已叙述的开放极限位置。
熔接连接机20A,通过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后退动作,能够将被覆夹紧件50自动开放。
另外,在两侧同时开放动作中,左右两侧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驱动相互同步且相互相同地执行。因此,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自动开放相互同时地实现。
图8B、图13、图14A、图14B表示下述状态,即,夹紧开放机构90的开放杆93推升顶起销54,将被覆夹紧件50的被覆夹紧件盖52从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状态推升至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的状态。
通过被覆夹紧件50而进行的光纤9的把持固定,在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被顶起销54顶起而到达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之前被解除。连接部拉伸检查,通过由被覆夹紧件50对光纤9进行的把持固定被解除而结束。
如图9A、图9B所示,被覆夹紧件50,若解除光纤9的把持固定,则通过校验用弹簧83的弹性作用力,与可动工作台22一同向从放电部24a分离的方向移动(后退动作)。
如已叙述的那样,光纤9的被覆部9d能够插入光纤槽51i。因此,解除了对光纤9的把持固定的被覆夹紧件50,能够相对于光纤9滑动移动。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若解除对光纤9的把持固定,则其一方或者双方相对于光纤9滑动移动,由此进行后退动作。结束了熔接连接的光纤9A、9B,不会成为解除了对光纤9的把持固定的被覆夹紧件50的后退动作的障碍。
如图9A所示,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其后退动作,因可动工作台22的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与最后退位置的测微器可动轴82b的前端接触而停止。
如图9A所示,以下,将可动工作台22的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与最后退位置的测微器可动轴82b的前端接触时的、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的位置,还称为后退极限位置。
如图9A、图9B所示,直线D表示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处于后退极限位置时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的前端位置。
如图8B所示,被顶起销54顶起而旋转的被覆夹紧件盖52,在被覆夹紧件50对光纤9进行的把持固定解除后,在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从前进极限位置(直线A)稍微后退的位置,到达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
如图8B所示,直线C表示被顶起销54顶起而旋转的被覆夹紧件盖52到达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时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前端位置。直线C比直线D向放电部24a侧错开。
接着,熔接连接机20A驱动前进机构驱动源81(使电动马达正转驱动),使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从图9A的最后退位置前进动作而复原至初始位置。其结果,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复原至光纤安装时位置。被覆夹紧件50,在被覆夹紧件盖52配置于开放极限位置的状态下,复原至光纤安装时位置(参照图16B)。
熔接连接机20A具有对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从比最后退位置靠驱动机构前侧的位置移动而到达最后退位置这一情况进行检测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以下,还称为最后退位置传感器)。
这里,用于使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从最后退位置进行前进动作而复原至初始位置的前进机构驱动源81的驱动,是在例如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而测微器82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从图9A所示的位置进行后退动作而到达最后退位置这一情况进行检测(最后退位置传感器进行检测)起到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后,自动地执行。
此外,作为熔接连接机20,还可以采用不具有最后退位置传感器的构成。
作为不具有最后退位置传感器的熔接连接机20,还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将用于使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从最后退位置进行前进动作而自动复原至初始位置的前进机构驱动源81的驱动,例如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在从连接部拉伸检查开始(图9B所示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后退动作的开始)起到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以下,还称为拉伸检查开始后经过时间)之后自动地执行。拉伸检查开始后经过时间设定为,与使图9B所示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进行后退动作,而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到达最后退位置所需的时间相等或比该所需时间长。
熔接连接机20A,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在连接部拉伸检查结束(被覆夹紧件50对光纤9的把持固定的解除)时通过校验用弹簧83的弹性作用力而进行后退动作的可动工作台22的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与停止在最后退位置的测微器可动轴82b的前端抵接接触。另外,熔接连接机20A,还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在连接部拉伸检查结束时通过校验用弹簧83的弹性作用力而进行后退动作的可动工作台22的前进力承受突起部22c,与到达最后退位置之前的后退动作中的测微器可动轴82b的前端抵接接触,而可动轴82b到达最后退位置为止,与测微器可动轴82b一同后退动作。
夹紧开放机构90,通过使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复原至初始位置,开放杆93因自重而旋转,由此从图9B所示的状态复原至图6B所示的初始状态。
被覆夹紧件50的顶起销54,从图9B所示的状态,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因自重而下降至升降下限位置。
夹紧开放机构90的开放杆轴92,伴随着开放杆93从图9B所示的状态旋转至图6B所示的状态,与开放杆93一体地旋转。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通过开放杆轴92的旋转,在开放杆轴92以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卡合突起部92a,将联杆部件91的棒状主体91a的前端部的前侧台阶91e向放电部24a侧推动,而夹紧开放机构90的联杆部件91前进。然后,图6A所示的驱动力承受部91c的突端抵接接触于测微器82的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推压用突起部82f的突端(后端),而联杆部件91停止前进,其结果,复原至图6A所示的位置。
对于开放杆93从图9B所示的位置到图6B所示的位置的旋转的实现,除了开放杆93的自重以外,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因自重而下降的顶起销54的重量也有帮助。
图16B表示熔接连接机20A的下述状态,即,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复原至初始位置,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复原至光纤安装时位置,夹紧开放机构90复原至初始状态,顶起销54配置于升降下限位置。
另外,熔接连接机20A,通过结束罩开放动作,复原至已叙述的光纤设置待机状态。
如图9A、图9B所示,如已叙述的那样,熔接连接机20A的被覆夹紧件50,在连接部拉伸检查结束后,通过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的后退动作而自动开放。因此,在被覆夹紧件50的自动开放以及罩开放动作结束后,作业者能够通过手工作业极简单地进行,从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将光纤9A、9B与熔接连接部一同取出的作业(光纤取出作业)。在进行该光纤取出作业时,由于被覆夹紧件50已经开放完毕,因此不需要作业者通过手工作业将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开放的作业。
在上述说明的两侧同时开放动作中,由于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同时开放,因此作业者用手指把持光纤9,就能在被覆夹紧件50的开放以及罩开放动作结束后迅速地进行光纤取出作业。作业者对光纤9的把持,优选从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自动开放时、或者比该自动开放之前执行至光纤取出作业结束。
两侧同时开放动作,有利于缩短被覆夹紧件50的开放以及罩开放动作结束后进入接下来的工序为止的时间。因此,两侧同时开放动作,有效于反复多次执行光纤的熔接连接的情况下的作业效率的提高。
下面对单侧自动开放动作进行说明。
熔接连接机20A所执行的单侧自动开放动作,从罩闭合开关31d的接通操作到熔接连接动作结束为止,与两侧同时开放动作相同地进行左右两侧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动作。另外,通过该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动作所进行、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相对于放电部24a的单侧自动开放动作中的进退动作,也与两侧同时开放动作的进退动作相同。
在两侧同时开放动作中,对左右两侧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相互相同地进行同步驱动,进行连接部检查动作结束后的连接部拉伸检查。在此之后,进行使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复原至光纤安装时位置为止的动作。
而在单侧自动开放动作中,仅对左右两侧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一方进行驱动,来进行连接部检查动作结束后的连接部拉伸检查。在此之后,执行使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复原至光纤安装时位置为止的动作,另一方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置为停止状态。通过单侧自动开放动作而驱动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在连接部检查动作结束后,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将测微器82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从图6B所示的最前进位置移动至图9A所示的最后退位置,接着,从最后退位置使其前进而向初始位置复原。
通过单侧自动开放动作而驱动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动作,与两侧同时开放动作中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动作相同。单侧自动开放动作,换言之是指如下动作,即,仅对左右两侧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一方与两侧同时开放动作的情况相同地进行驱动,而对另一方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保持停止的动作。
在单侧自动开放动作中,通过连接部拉伸检查以及其后的动作,只有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的单方通过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驱动而相对于放电部24a进退运动,而配置(复原)于光纤安装时位置。
在单侧自动开放动作中,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中,只有安装在连接部检查动作结束后通过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驱动而相对于放电部24a进退运动的可动工作台22上的被覆夹紧件50,被开放(自动开放)。在单侧自动开放动作中,只有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中的一方被自动开放,另一方的被覆夹紧件50则维持对光纤9进行把持固定的状态。因此,熔接连接机20A,若已自动开放的被覆夹紧件50通过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驱动而配置(复原)于光纤安装时位置,则成为图16A所示的状态。
在该单侧自动开放动作中,当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中的一方的自动开放以及罩开放动作结束时,闭合状态的被覆夹紧件50对光纤9进行把持固定。因此,不必担心熔接连接完毕的光纤9A、9B从左右被覆夹紧件50不小心脱落,当被覆夹紧件50的自动开放时作业者不需要用手指对光纤9进行把持。
在该单侧自动开放动作中,在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中的一方的自动开放以及罩开放动作结束后,通过手动开放闭合状态的被覆夹紧件50,来进行光纤取出作业。
熔接连接机20,在熔接连接结束后,对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双方或者单方,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力,自动开放被覆夹紧件盖52。
熔接连接机20,能够省略对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双方或者单方,熔接连接的结束后作业者通过手动开放被覆夹紧件盖52的作业。因此,熔接连接机20,与在熔接连接结束后将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双方的被覆夹紧件盖52由作业者通过手动开放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短时间高效地开放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熔接连接机20,能够提高光纤的熔接连接的作业性,另外,能够缩短包括熔接连接后的光纤取出作业在内的总作业时间。
另外,熔接连接机20A,由于是将前进机构动力源81作为被覆夹紧件盖52开放用的动力源进行使用的构成,因此,不必另外设置专用于开放被覆夹紧件盖的动力源。
熔接连接机20A能够节约动力源的设置数,能够避免或抑制装置尺寸的大型化。因此,熔接连接机20A能够几乎(或完全)不对装置尺寸造成影响地,以低成本实现光纤的熔接连接的作业时间缩短、作业性提高。另外,能够节约动力源的设置数,这还具有能够避免或抑制消耗电力增大的优点。
如已叙述的那样,夹紧开放机构90,被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力驱动而推升顶起销54,将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顶起销54顶起而开放。该夹紧开放机构90不会成为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手动开放的障碍。
另外,夹紧开放机构90,不存在对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手动进行开闭时,从动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构成部件。熔接连接机20,能够以不对夹紧开放机构90的构成部件造成伤害的方式,进行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手动开闭。另外,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手动开闭,能够以不对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构成部件造成影响的方式进行。
已叙述的专利文献1的马达驱动式被覆夹紧件,在作业者强行通过手动开放闭状态的盖板情况下,齿轮等会发生破损。因此,马达驱动式被覆夹紧件,无法进行在光纤的把持后通过手动暂时打开盖板来重新把持光纤等的作业。马达驱动式被覆夹紧件,例如,若设为能够对马达的正反转驱动适当地进行开关切换的构成,则能够进行光纤的重新把持。但是,这种构成,光纤的重新把持作业耗费时间,作业效率降低。
与此相对地,夹紧开放机构90,如已叙述的那样,不存在通过手动开闭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时从动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构成部件,所以不必担心因被覆夹紧件盖52的手动开闭而造成破损。熔接连接机20A,能够不对夹紧开放机构90造成影响地,进行把持光纤9后通过手动暂时开放被覆夹紧件50来重新把持光纤的作业。
(分割形防风罩的例)
作为防风罩,不限定为图2~图5中例示的构成。
作为防风罩,例如,如图17所示,还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具有将图2~图5中例示的防风罩60在连接机前后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而得到的一对罩部件610、620。图17简要表示二分割式防风罩60A的一个例子进行概略表示的图。
图17所示的防风罩60A的一对罩部件610、620,其在连接机前后方向(图17中左右方向)上的设置位置相互不同。以下,将连接机前侧的罩部件610还称为第1罩部件,将连接机后侧的罩部件620还称为第2罩部件。
图17所示的防风罩60A,通过一对罩部件610、620间的开闭而开闭。
防风罩60A,通过使一对罩部件610、620的闭合端面611、621彼此相互抵接接触而闭合,由此,构成沿连接机左右方向延伸的细长容器状。防风罩60A,通过使一对罩部件610、620闭合,而覆盖装置主体21上的一对电极棒24、各可动工作台22上的被覆夹紧件50、以及一对槽形成基板23。
如图17所示,第1罩部件610具有:罩部件主体614,其构成为,从细长板状的侧壁部61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的整体,相对于上述侧壁部612倾斜的顶壁部613伸出的结构;端壁部615,其在该罩部件主体614的长度方向两端与上述罩部件主体614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地形成。第1罩部件610,在由罩部件主体614和两端的端壁部615围起的部分的内侧,作为防风罩60A的内侧空间601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的空间设置为细长容器状。
第2罩部件620具有:罩部件主体624,其构成为,从细长板状的侧壁部622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的整体,相对于上述侧壁部622倾斜的顶壁部623伸出的结构;端壁部625,其在该罩部件主体624的长度方向两端与上述罩部件主体624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地形成。第2罩部件620,在由罩部件主体624和其两端的端壁部625围起的内侧,作为防风罩60A的内侧空间601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的空间设置为细长容器状。
各罩部件610、620的顶壁部613、623,通过罩部件610、620彼此的闭合而相互抵接接触,构成防风罩60A的顶壁部602。另外,各罩部件610、620的端壁部615、625,通过罩部件610、620彼此的闭合而相互抵接接触,构成防风罩60A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端壁部603。
第1罩部件610的闭合端面611构成为包括:顶壁部613的与形成有侧壁部61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端壁部615的位于与侧壁部612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第2罩部件620的闭合端面621构成为包括:顶壁部623的与设有侧壁部62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端壁部625的位于与设有侧壁部62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面。
罩部件610、620,分别经由支承于装置主体21上的旋转轴616、626,而在装置主体21上以能够绕连接机左右方向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
第1罩部件610,将侧壁部612的与设有顶壁部61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经由旋转轴616安装于装置主体21(具体而言其筐体29),来设置于装置主体21上。
第2罩部件620,将侧壁部622的与设有顶壁部62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经由旋转轴626安装于装置主体21(具体而言其筐体29),来设置于装置主体21上。
各罩部件610、620,通过设置于装置主体21内的防风开闭机构的防风开闭用动力源619、629(第二动力源)所产生的驱动力,而以旋转轴616、626为中心旋转。罩部件610、620,通过防风开闭机构而向相互相反的方向被旋转驱动。
防风罩60A,通过一对罩部件610、620的相互闭合而成为闭状态,从该闭状态一对罩部件610、620相互反向旋转相互分离而成为开状态(图17中双点划线表示的罩部件610、620)。
如图17所示,当防风罩60A处于闭状态时,一对罩部件610、620相互闭合,并且,各自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端壁部615、625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抵接接触,从而相对于装置主体21(详细地说其上表面21a)成为闭合状态(闭状态)。罩部件610、620的端壁部615、625具有在防风罩60A成为闭状态时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抵接接触的接触端面617、627。
如图1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在防风罩60A处于开状态时,一对罩部件610、620,经由各自的旋转轴616、626,配置于与闭合于装置主体21时的位置(图17中由实线表示的罩部件610、620的位置)相反的一侧。
将此时的各罩部件610、620的状态作为开状态。
另外,将一对罩部件610、620成为图17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时,以下,还称为全开状态。
作为防风开闭用动力源619、629,也可以与图2中例示的防风开闭用动力源(电动动力源69)相同。
此外,在图17中例示的构成中,在装置主体21内,与两个罩部件610、620的各个相对应地设有两个防风开闭机构。一对罩部件610、620,通过与各罩部件610、620分别相对应地设置的防风开闭机构而分别被旋转驱动。
光纤夹紧部件25仅设置于第2罩部件620。
光纤夹紧部件25,设置在第2罩部件620的顶壁部623的内表面(防风罩60A的内侧空间601侧的面)侧。
(具有被覆夹紧件盖连结部的防风罩的例子)
图18~图20是对采用了具有用于对被覆夹紧件50的被覆夹紧件盖52进行磁吸引的磁铁67(永久磁铁)的防风罩60B的熔接连接机20(图18~20中,标注附图标记20B)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在图18~图20所示的防风罩60B中,在二分割式防风罩的罩部件内侧设有磁铁67。在图18~图20中,对与图17中例示的防风罩60A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共通的附图标记,并将其说明省略或简化。
在图18~图20所示的防风罩60B中,在二分割式防风罩60A的第2罩部件620的顶壁部623的内表面侧安装有磁铁67。磁铁67配置于,在将第2罩部件62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的状态下,从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向上方分离的位置。
此外,在图18~图20中,省略了光纤夹紧部件25以及防风开闭用动力源619、629的图示。
熔接连接机20B的除对防风罩60B、以及防风罩60B的罩部件610、620进行旋转驱动的防风开闭机构以外的构成,与参照图1~图16B进行了说明的熔接连接机20A相同。
该熔接连接机20B的光纤设置待机状态,除了二分割式的防风罩60B的开放(全开)以外,与参照图1~图16B进行了说明的熔接连接机20A的光纤设置待机状态相同。
光纤设置待机状态的熔接连接机20B,其可动工作台22配置于光纤安装时位置,防风罩60B开放,测微器82(参照图6A、图6B)的可动轴82b以及带推压部的齿轮82c配置于相对于躯体筒82a的初始位置,夹紧开放机构90成为图6B、图10所示的初始状态,顶起销54配置于升降下限位置(参照图6B)。
这里,所谓防风罩60B开放的状态,指的是全开状态,即一对罩部件610、620处于图17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的状态。
使用熔接连接机20B的光纤的熔接连接,在进行了在光纤设置待机状态下在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对光纤9进行把持固定的光纤设置作业之后,对罩闭合开关31d(参照图2)进行接通操作。
熔接连接机20B,通过罩闭合开关31d的接通操作,进行将一对罩部件610、62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而相互闭合的罩闭合动作。另外,熔接连接机20B,在罩闭合动作结束后,在闭合防风罩60B的状态下执行了熔接连接动作以及连接部检查之后,开始进行连接部拉伸检查。
对罩闭合开关31d进行了接通操作后的熔接连接机20B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以及夹紧开放机构90的动作,与参照图1~16进行了说明的熔接连接机20A相同。
熔接连接机20B,在连接部拉伸检查开始后,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的驱动力,夹紧开放机构90推升顶起销54(参照图18),使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向上方旋转。但是,如图18所示,该熔接连接机20B,在防风罩60B闭合的状态下,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推升顶起销54,将被覆夹紧件盖52接触或接近配置(图18中为接近配置)于第2罩部件620内侧的磁铁67。另外,熔接连接机20B,将被覆夹紧件盖52接触或者接近配置于第2罩部件620内侧的磁铁67后,开始进行通过防风开闭用动力源的驱动力使一对罩部件610、620分别旋转来将防风罩60B开放(向开方向旋转)的罩开放动作。
这里,夹紧开放机构90对顶起销54的推升,是使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旋转上升至,通过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弹性作用力以及磁铁67的吸引力而作用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旋转上升力超过作用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夹紧下部件51的永久磁铁55的吸引力的位置为止。
因此,如图19所示,若开始第2罩部件620向开方向的旋转,则被覆夹紧件盖52在通过第2罩部件620的磁铁67的吸引力被吸引保持于第2罩部件620的状态下与第2罩部件620一同开放。
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第2罩部件620的磁铁67的吸引力而保持与第2罩部件620的连结状态,与第2罩部件620一同开放。
磁铁67作为用于将被覆夹紧件盖52置于与第2罩部件620连结的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连结部(连结部)发挥功能。另外,以下,将第2罩部件620的磁铁67还称为盖保持用磁铁。
对于由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弹性作用力以及磁铁67的吸引力而作用于以枢轴53为中心旋转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旋转上升力,与作用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夹紧下部件51的永久磁铁55的吸引力成为相等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位置,以下,还称为吸引及上升力平衡位置(吸引及开动力平衡位置)。
在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而进行的顶起销54的推升动作中,使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比吸引及上升力平衡位置还向上方旋转上升。
此外,图18所示的被覆夹紧件盖52,配置于已叙述的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在图18所示的熔接连接机20B中,除了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弹性作用力以外,防风罩60B的盖保持用磁铁67的吸引力也作为旋转上升力作用于被覆夹紧件盖52。图18所示的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位于比吸引及上升力平衡位置靠上方,在被覆夹紧件盖5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开放极限位置侧。
该熔接连接机20B,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对顶起销54进行推升动作的结果,在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到达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的情况下,开始进行通过盖开闭用动力源619、629(参照图17)的驱动力使一对罩部件610、620分别旋转而开放防风罩60B(向开方向旋转)的罩开放动作。
如图19所示,被覆夹紧件盖52的旋转中心位于从第2罩部件620的旋转中心在连接机前后方向(图18~图20中左右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因此,伴随着第2罩部件620的打开动作的开始,以通过盖保持用磁铁67的吸引力而保持于第2罩部件620的状态与第2罩部件620一同打开的被覆夹紧件盖52,随着第2罩部件620的打开而距盖保持用磁铁67的距离增大(参照图20)。
图20表示被覆夹紧件盖52到达其开放极限位置,防风罩60B的两侧的罩部件610、620继续进行开动作的状态。
如图20所示,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开动作而到达开放极限位置,由此进一步的开动作被限制。另一方面,第2罩部件620从闭合于装置主体的上表面21a的状态被打开至,在连接机前后方向上隔着旋转轴626配置于相反的一侧的位置。防风罩60B,通过打开两侧的罩部件610、620,从而成为全开状态(两侧的罩部件610、620成为图17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的状态)。
与通过罩开放动作而进行的第2罩部件620的开动一同进行开动的被覆夹紧件盖52到达开放极限位置时,由于第2罩部件620的开动继续进行,所以由第2罩部件620的盖保持用磁铁67对被覆夹紧件盖52进行的吸引保持被解除。
熔接连接机20B,在罩开放动作结束时,或在其后,复原至光纤设置待机状态。
在罩开放动作结束时,被覆夹紧件盖52配置于开放极限位置。
将光纤9把持固定于光纤设置待机状态的熔接连接机20B的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光纤设置作业,是例如将被覆夹紧件盖52配置于开放极限位置并在成为开状态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上配置光纤9后,通过手动闭合被覆夹紧件盖52来实现。
熔接连接机20B处于光纤设置待机状态时,配置于开放极限位置的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盖保持用磁铁67的吸引力而进行的向第2罩部件620的保持被解除。光纤设置待机状态下的光纤设置作业中,配置于开放极限位置的被覆夹紧件盖52,实际上不会受到盖保持用磁铁67的吸引力的影响,所以能够通过手动向夹紧下部件51使被覆夹紧件盖52旋转来闭合。
此外,对罩闭合开关31d进行接通操作后的熔接连接机20B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夹紧开放机构90、罩部件610、620的动作,对于采用图17所示的二分割式防风罩60A的熔接连接机20也相同。
图21、图22表示防风罩的变形例。
图21、图22所示的防风罩60C为,对图17中例示的防风罩60A,采用了带盖卡合部的罩部件620A的防风罩,该罩部件620A在第2罩部件620以突出的方式设有与被覆夹紧件50的被覆夹紧件盖52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卡合的卡合突片68(以下,还称为盖卡合突片)。与图17中例示的防风罩60A的不同点仅在于,该防风罩60C采用带盖卡合部的罩部件620A,其他的构成与图17中例示的防风罩60A相同。
更具体而言,图21、图22所示的防风罩60C,取代图18~图20中例示的防风罩60B的具有盖保持用磁铁67的第2罩部件620,而采用在第2罩部件620以突出的方式设有已叙述的盖卡合突片68的带盖卡合部的罩部件620A。
该防风罩60C,仅在采用带盖卡合部的罩部件620A这一点上,与图18~图20中例示的防风罩60B不同,其他的构成与图18~图20中例示的防风罩60B相同。
另外,图21、图22所示的熔接连接机20(图中,标记附图标记20C),是将图18~图20中例示的熔接连接机20B的防风罩60B变更为在图21、图22中叙述的防风罩60C的构成。
该熔接连接机20C与图18~图20中例示的熔接连接机20B的不同仅在于,将带盖卡合部的罩部件620A的盖卡合突片68作为用于对第2罩部件620连结被覆夹紧件盖52的被覆夹紧件盖连结部(连结部)使用。
熔接连接机20C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夹紧开放机构90、以及罩部件610、620,进行与图18~图20中例示的熔接连接机20B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夹紧开放机构90、以及罩部件610、620相同的动作,从光纤设置待机状态经由熔接连接动作复原为光纤设置待机状态。
如图21、图22所示,带盖卡合部的罩部件620A的盖卡合突片68,在从第2罩部件620的顶壁部623向与设有侧壁部62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弹性突片68a的前端部侧面,以突出的方式设有卡合爪68b。
在图示例的弹性突片68a中,具体而言,从自第2罩部件620的顶壁部623向与设有侧壁部62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伸出片部68c的突端部,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向将第2罩部件620闭合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时的下方向延伸出的前端片部68d。
盖卡合突片68的卡合爪68b,在弹性突片68a的前端片部68d的突端部侧面以突出的方式设置。
图示例的盖卡合突片68的卡合爪68b,具体而言,在弹性突片68a的前端片部68d的、与第2罩部件620的侧壁部622对置的一侧以突出的方式设置。
如图21所示,带盖卡合部的罩部件620A的盖卡合突片68,作为被覆夹紧件盖连结部(连结部)发挥功能,也就是,与通过顶起销54而从相对于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的闭状态被顶起的被覆夹紧件盖52卡合,而将被覆夹紧件盖52连结于第2罩部件620。
如图21所示,带盖卡合部的罩部件620A的盖卡合突片68的卡合爪68b,与在防风罩60C闭合的状态下,被顶起销54顶起,而从闭状态旋转上升而到达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的被覆夹紧件盖52卡合。
被覆夹紧件盖52,在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进行开闭的板状的夹紧盖主体52a,设有从夹紧盖主体52a的与设有被覆夹紧件50的枢轴5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突出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盖卡合突片68的卡合爪68b,具体而言,与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卡合。
盖卡合突片68的卡合爪68b,在将第2罩部件620闭合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的状态下,处于从相对于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呈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图21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被覆夹紧件52)、具体而言从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向上方分离的位置。
卡合爪68b具有突起,在弹性突片68a的从伸出片部68c延伸的前端片部68d的延伸方向上,该突起形成为随着从中央部趋向两侧而从前端片部68d突出的长度缩小的山形。通过顶起销54而从相对于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的闭状态被顶起的被覆夹紧件盖52,从下侧向上方越过卡合爪68b而到达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
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通过被覆夹紧件盖52被顶起销54顶起而从闭状态旋转上升。由此,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的突端与弹性突片68a的卡合爪68b抵接接触,使弹性突片68a稍微弹性变形并向卡合爪68b的上侧移动而到达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通过从下侧向上方越过卡合爪68b,由此能够与盖卡合突片68(具体而言其卡合爪68b)卡合。
熔接连接机20C,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而进行的顶起销54的推升动作的结果,开始下述罩开放动作: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从下侧向上方越过盖卡合突片68的卡合爪68b的从前端片部68d突出的长度最大的位置(以下,还称为最大突出位置)之后,通过盖开闭用动力源619、629(参照图17)的驱动力使一对罩部件610、620分别向开方向旋转(开动)而开放防风罩60C。
被覆夹紧件盖52,其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在从下侧向上方越过盖卡合突片68的卡合爪68b的最大突出位置后,顶起销54由夹紧开放机构90而到达推升上限位置之前,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推升顶起销54的力(推升力)、以及盖开闭用动力源629(参照图17)使第2罩部件620向开方向旋转的力(开动力)的一方或者双方而旋转上升。
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第2罩部件620的开动而盖卡合突片68的卡合爪68b与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接触(卡合)后,通过盖卡合突片68(具体而言其卡合爪68b)而保持(连结)于第2罩部件620的状态下与第2罩部件620一同向开方向旋转(开动)。但是,如已叙述的那样,被覆夹紧件盖52的旋转中心,位于从第2罩部件620的旋转中心向连接机前后方向(图21~图22中左右方向)错开的位置。因此,伴随着第2罩部件620的开动,盖卡合突片68前端部的卡合爪68b的位置,相对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而相对地向与夹紧盖主体52a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向错开。而且,如图22所示,盖卡合突片68前端部的卡合爪68b,在被覆夹紧件盖52到达开放极限位置之前,从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离开,解除与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的卡合。
图22表示被覆夹紧件盖52到达其开放极限位置、防风罩60C的两侧的罩部件610、620继续进行打开动作的状态。
如图22所示,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打开动作而到达开放极限位置,从而进一步的打开动作被限制。另一方面,第2罩部件620从相对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闭合的状态被打开至在连接机前后方向上隔着旋转轴626而配置于相反的一侧的位置。防风罩60C,通过两侧的罩部件610、620的打开动作,成为全开状态(两侧的罩部件610、620成为图17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的状态)。
在光纤设置待机状态的熔接连接机20C中,配置于开放极限位置的被覆夹紧件盖52,从全开状态的防风罩60C的带盖卡合部的罩部件620A的盖卡合突片68的卡合爪68b分离,而处于从带盖卡合部的罩部件620A分离的状态。因此,配置于开放极限位置的被覆夹紧件盖52,在通过手动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时,不需要对与带盖卡合部的罩部件620A的盖卡合突片68的卡合进行解除。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的操作。
与被覆夹紧件盖52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卡合来将被覆夹紧件盖52连结于第2罩部件620的盖卡合突片的具体的形状,不限定为图示例,能够适当地变更设计。
另外,作为将被覆夹紧件盖52与第2罩部件620相互连结的连结机构(连结部),不限定为设定于防风罩(图18~图22中为第2罩部件620)的被覆夹紧件盖连结部。被覆夹紧件盖52与防风罩的连结,例如,可以为安装于被覆夹紧件盖52并对设置于防风罩的强磁性体进行磁吸引的磁铁,或者在被覆夹紧件盖52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并与防风罩的卡止部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卡合的卡合突片等,设置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连结部(防风连结部)。另外,对于被覆夹紧件盖52与防风罩的连结,也可以同时采用被覆夹紧件盖连结部、和设置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连结部(防风连结部)。
在防风罩设置被覆夹紧件盖连结部的构成,还能够适用于图2、图3中例示的防风罩60。
作为在防风罩设置被覆夹紧件盖连结部的构成,例如,能够采用在防风罩60的顶壁部64的内表面侧(防风罩60的内侧空间66侧),设置盖保持用磁铁67以及/或者盖卡合突片68的构成。
另外,即使在采用了图2、图3中例示的防风罩60的熔接连接机中,也可以通过设置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连结部(防风连结部)、或者通过并用被覆夹紧件盖连结部与设置于被覆夹紧件盖52的连结部(防风连结部),来将被覆夹紧件盖52与防风罩连结。
此外,在图2、图3中例示的防风罩60中,防风罩60本身作为相对于装置主体21通过旋转而开闭的罩部件发挥功能。图2、图3中例示的防风罩60,换言之,是通过一个罩部件而构成的防风罩。
在防风罩的罩部件或被覆夹紧件盖52设有卡合突片的熔接连接机,例如,还可以采用下述构成: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对顶起销54的推升而从闭状态开始旋转上升的被覆夹紧件盖52,在没有到达吸引及上升力平衡位置或吸引及上升力平衡位置的阶段,通过卡合突片而进行防风罩的罩部件与被覆夹紧件盖52的连结的结构。
(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变形例)
图23表示可动工作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变形例。
图23所示的可动工作台22A(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在图6A~图14B等中例示的可动工作台22上,设有用于对顶起销54进行支承的销支承突起部22f。另外,图23表示在可动工作台22A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有顶起销54的构成的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
此外,本说明书中,将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也当做作为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发挥功能的部件。
如图23所示,可动工作台22A,在图6A~图14B等中例示的可动工作台22的设置台主体22a的、连接机前后方向的一侧的侧面以突出的方式设有销支承突起部22f。在图23中,销支承突起部22f,在设置台主体22a的、与设有设置台前进机构80的连接机后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以突出的方式设置。
图示例的可动工作台22A的销支承突起部22f为一体形成于设置台主体22a的突起部。但是,销支承突起部22f还可以是将不同于设置台主体22a的其它的部件固定并一体化于设置台主体22a的部件。
顶起销54设置成,在上下贯通销支承突起部22f的销插入孔22g中以能够沿其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销主体54a而能够在可动工作台22A上沿上下方向移动。
销支承突起部22f的销插入孔22g形成为,配置于顶起销54的销支承突起部22f上的头部54b无法进入的剖面尺寸。
销支承突起部22f,以在其上表面接触顶起销54的头部54b时,顶起销54的下端54c侧的部分从上述销支承突起部22f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对沿销插入孔22g中心轴线的方向的厚度进行调整。
图24表示在图23中的可动工作台22A的设置台主体22a上安装有被覆夹紧件50A的状态。
图24中例示的被覆夹紧件50A,与被覆夹紧件50的不同点仅在于,采用从图6A~图14B等中例示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省略了销插入孔51b以及顶起销54的构成的夹紧下部件51A。该被覆夹紧件50A,仅在不具有销插入孔51b以及顶起销54这一点上与图6A~图14B等中例示的被覆夹紧件50不同,其他的构成与被覆夹紧件50相同。
图24表示下述构成:对参照图1~图16B进行了说明的熔接连接机20A,取代可动工作台22以及被覆夹紧件50,而采用不具有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以及顶起销54的被覆夹紧件50A的构成。
图6A、图6B、图10等所示的可动工作台22和其周围的设置台前进机构80以及夹紧开放机构90,构成使被覆夹紧件50向放电部24a(参照图6A、图6B等)进退运动的进退运动单元U1。该进退运动单元U1,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所产生的驱动力、和校验用弹簧83的弹性作用力,使被覆夹紧件50向放电部24a进退运动。另外,该进退运动单元U1,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所产生的驱动力,使夹紧开放机构90推升设置于被覆夹紧件50的顶起销54,由此使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旋转上升。
图24表示对图6A、图6B、图10等所示的进退运动单元U1,取代其可动工作台22,而采用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的构成的进退运动单元U2。该进退运动单元U2,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所产生的驱动力和校验用弹簧83的弹性作用力,使被覆夹紧件50A向放电部24a进退运动。另外,该进退运动单元U2,使夹紧开放机构90推升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的顶起销54,通过该顶起销54,顶起对光纤进行把持固定的被覆夹紧件50A的被覆夹紧件盖52,使其上升旋转。
换句话说,该进退运动单元U2,即使是在安装于可动工作台22的设置台主体22a上的被覆夹紧件50A不设有顶起销54的情况下,夹紧开放机构90也能够推升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的顶起销54,来使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旋转上升。
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的顶起销54的下端54c与夹紧开放机构90的开放杆93的关系,与图6A~图14B等中例示的被覆夹紧件50的顶起销54的下端54c与开放杆93的关系相同。
夹紧开放机构90,由通过前进机构动力源81(参照图6A、图10)的驱动力而旋转的开放杆93的推升片部93b来推升顶起销54。夹紧开放机构90中,通过顶起销54的推升,能够使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旋转上升至例如比吸引及作用力平衡位置靠上方的位置。
但是,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而进行的顶起销54的推升量,以通过到达其上限位置后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旋转,被覆夹紧件盖52能够到达开放极限位置的方式,根据连结机构对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以及/或者被覆夹紧件盖52的设置有无、连结机构的构成等来适当地设定。例如,在参照已叙述的图18~图20进行了说明的熔接连接机20B的情况下,通过使夹紧开放机构90推升顶起销54,使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旋转上升至比吸引及上升力平衡位置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23、图24所示,可动工作台22A还具有在设置台主体22a上突出的定位销22e。该定位销22e,以在设置台主体22a上的两个位置突出的方式设置。
在被覆夹紧件50A的夹紧下部件51A的两个位置,形成有将可动工作台22A的设置台主体22a上的定位销22e插入、嵌合的销嵌合孔51e。图示例的销嵌合孔51e,将被覆夹紧件50A的夹紧下部件51A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而形成。
被覆夹紧件50A,在夹紧下部件51A的两个位置的销嵌合孔51e中分别将可动工作台22A的定位销22e插入、嵌合,将夹紧下部件51A通过螺钉连接等的固定机构(固定部)固定于设置台主体22a上,并设置于设置台主体22a上。可动工作台22A的2根定位销22e,发挥被覆夹紧件50A的夹紧下部件51A相对于设置台主体22a的定位、以及防止位置偏移的功能。
图24所示的被覆夹紧件50A的被覆夹紧件盖52,具有顶起承受突起部52c,该顶起承受突起部52c在被覆夹紧件盖52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A的状态下从夹紧下部件51A向与设有枢轴5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被夹紧开放机构90推升的顶起销54,具体而言,将被覆夹紧件盖52的顶起承受突起部52c从其下方顶起,使被覆夹紧件盖52旋转上升。
被覆夹紧件50A,以使处于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A的状态时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顶起承受突起部52c,位于可动工作台22A的销插入孔22g(参照图23)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的方式,通过可动工作台22A的定位销22e将夹紧下部件51A定位于设置台主体22a而安装于可动工作台22A上。
在图6A~图14B等中例示的可动工作台22的设置台主体22a上也设有定位销22e。可动工作台22具有以在设置台主体22a上的两个位置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定位销22e。
图6A~图14B等中例示的被覆夹紧件50,将可动工作台22的定位销22e分别嵌合于形成在夹紧下部件51的两个位置的销嵌合孔51e,通过将夹紧下部件51安装于设置台主体22a上的螺钉连接等固定机构(固定部),而固定在设置台主体22a上。可动工作台22的2根定位销22e,起到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相对于设置台主体22a的定位以及防止位置偏移的功能。
如图24所示,在被覆夹紧件50A的板状的夹紧下部件51A,形成有将夹紧下部件51A在厚度方向贯通的螺纹插入孔51f。另外,如图23所示,在可动工作台22A的设置台主体22a,形成有在其上表面22b上设置的夹紧下部件51A(参照图24)的螺纹插入孔51f拧入螺钉51g,来将夹紧下部件51A紧固固定于设置台主体22a的内螺纹孔22h。内螺纹孔22h在设置台主体22a的上表面22b呈开口地形成。
如图24所示,被覆夹紧件50A,将夹紧下部件51A通过穿过夹紧下部件51A的螺纹插入孔51f并拧入可动工作台22A的设置台主体22a的内螺纹孔22h(参照图23)的螺纹51g,紧固固定于设置台主体22a来安装于可动工作台22A。
螺纹51g作为用于将被覆夹紧件50A固定于可动工作台22A的固定部(以下,还称为被覆夹紧件固定机构)发挥功能。作为该被覆夹紧件固定机构,使用能够对被覆夹紧件50A相对于可动工作台22A的固定及固定解除进行切换操作的机构。
将被覆夹紧件50A固定于可动工作台22A的螺纹51g,向与设置台主体22a对内螺纹孔22h的拧入时反向地旋转操作而从内螺纹孔22h拔出,由此能够将被覆夹紧件50A相对于可动工作台22A的固定解除。通过内螺纹孔22h而在可动工作台22A的设置台主体22a上将夹紧下部件51A固定并安装的被覆夹紧件50A,使解除了由内螺纹孔22h对可动工作台22A进行的固定的夹紧下部件51A从设置台主体22a上升,将夹紧下部件51A从嵌合于销嵌合孔51e的定位销22e拔去,由此能够从可动工作台22A取下。
此外,在图23中例示的设置台主体22a形成有内螺纹孔22h这一特征,与图6A~图14B等中例示的可动工作台22的设置台主体22a也相同。对可动工作台22的设置台主体22a的内螺纹孔22h省略图示。
图6A~图14B等中例示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也通过贯通其厚度的螺纹插入孔(省略图示)中所穿过的螺纹51g向设置台主体22a的内螺纹孔22h的拧入而紧固固定于设置台主体22a,并安装于可动工作台22。被覆夹紧件50,通过与对设置台主体22a的内螺纹孔拧入时反向的旋转操作而将螺纹51g从内螺纹孔22h拔出,由此能够从可动工作台22取下。
另外,图6A~图14B等中例示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也形成有贯通其厚度的销嵌合孔51e(参照图6A、图10)。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将在可动工作台22的设置台主体22a上的两个位置以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定位销22e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插入并嵌合于销嵌合孔51e,在可动工作台22上相对于上述可动工作台22定位并安装。
能够对被覆夹紧件的夹紧下部件的相对于可动工作台的固定及固定解除进行切换操作的被覆夹紧件固定机构,不限定为螺钉51g。
作为该被覆夹紧件固定机构,例如,还能够采用下述固定机构等:具有在设置台主体22a上设置的被覆夹紧件的夹紧下部件上配置的推压部件,并且对于通过该推压部件而进行的夹紧下部件相对于设置台主体22a的固定及固定解除,能够通过与在可动工作台的设置台主体22a上突出的螺纹轴螺接的螺母的旋转操作进行切换。
如图25所示,图23中例示的可动工作台22A,还能够搭载在设置台主体22a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载置的被覆夹紧件即光纤支架40。
光纤支架40具有:细长板状的基板41(夹紧下部件);经由在基板41的上表面41a的、基板41的宽度方向一端设置的枢轴(省略图示)而与基板41枢接的盖板42(被覆夹紧件盖)。盖板42,通过以枢轴为中心的旋转,在基板上表面41a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
另外,光纤支架40,通过设置于基板41的永久磁铁41c(以下,还称为盖闭合用磁铁),对例如由铁等强磁性体形成的金属制的盖板42进行磁吸引的力,来保持盖板42闭合于基板41的状态。但是,对闭合于基板41的盖板42作用的永久磁铁的吸引力,设定为如下程度的强度:作业者通过手指强行使闭合于基板41的状态的盖板42向开方向旋转而能够开放。
盖板42不限定于整体由能够被基板41的盖闭合用磁铁41c磁吸引的强磁性体形成的构成,还可以采用仅一部分通过强磁性体而形成的构成。
如图25所示,在基板上表面41a,对光纤9进行定位的光纤槽43,遍及与基板41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基板上表面41a长度方向的全长而延伸形成。
光纤支架40,在盖板42相对于基板41打开的状态下,在基板41的光纤槽43配置光纤9后,将开状态的盖板42闭合于基板41,由此能够在基板41与盖板42之间对光纤9进行把持固定。
在将熔接连接的光纤9使用光纤支架40安装于熔接连接机的光纤设置作业中,将光纤9把持固定于光纤支架40后,在光纤支架40对光纤9进行把持固定的状态下,载置于熔接连接机的可动工作台上。
光纤9,在使其前端部从光纤支架40突出的状态下,被把持固定在光纤支架40的基板41与盖板42之间。在光纤支架40的基板41与盖板42之间,对光纤9的被覆部9d(参照图1等)进行把持固定。
对光纤9进行把持固定的光纤支架40,在将从上述光纤支架40突出的光纤9的前端部的被覆材料9c除去而将光纤玻璃部9a露出的状态下,载置在可动工作台上。
如图25所示,在光纤支架40的基板41,将可动工作台22A的设置台主体22a上的两根定位销22e插入、嵌合的销嵌合孔41b形成在两个位置。图示例的销嵌合孔41b,将光纤支架40的基板41在厚度方向贯通而形成。
光纤支架40,在对光纤9进行把持固定的状态下,在基板41的两个位置的销嵌合孔41b中,分别将可动工作台22A的定位销22e插入、嵌合,从而将基板41载置于设置台主体22a的上表面22b(参照图23)上。载置于设置台主体22a上的光纤支架40的基板41,通过可动工作台22A的2根定位销22e,相对于设置台主体22a被定位,另外,还对相对于设置台主体22a的位置偏移进行限制。
在可动工作台22A的设置台主体22a上载置的光纤支架40的基板41不固定于设置台主体22a。在设置台主体22a上载置基板41并安装于可动工作台22A的光纤支架40,只需使其从设置台主体22a上升,并将基板41从与基板41的销嵌合孔41b嵌合的定位销22e拔去,便能够从可动工作台22A取下。
光纤支架40的盖板42,具有在基板41的宽度方向上从基板41向与设有枢轴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42a。
在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的设置台主体22a上载置的光纤支架40,在盖板42相对于基板41闭合的状态下,以盖板4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42a,位于可动工作台22A的销插入孔22g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的方式,通过可动工作台22A的2根定位销22e而相对于设置台主体22a定位配置。
进退运动单元U2,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所推升的顶起销54,能够将对光纤9进行把持固定并载置于可动工作台22A上的光纤支架40的盖板4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42a,从其下方顶起并使其向开方向旋转(开动)、上升。
已叙述的被覆夹紧件50、50A,具有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参照图10等)。与此相对地,在图示例的光纤支架40,不设有将盖板42相对于基板41向开方向弹性施力的弹性部件。
进退运动单元U2中的夹紧开放机构90对顶起销54的推升量能够适当地设定。
例如,在将进退运动单元U2适用于参照已叙述的图18~图20进行了说明的熔接连接机20B的情况下,当通过罩闭合动作将防风罩60B置于闭状态时,以在对光纤进行把持固定的状态下搭载于可动工作台22A上的光纤支架40的上侧确保若干分离距离的方式,配置第2罩部件620的盖保持用磁铁67。进退运动单元U2,在连接部拉伸检查开始后,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推升顶起销54,由此使光纤支架40的盖板42旋转上升至,作用于该盖板42的盖保持用磁铁67的吸引力超过作用于盖板42的盖闭合用磁铁41c的吸引力的位置。
这里,在搭载在可动工作台22A上的光纤支架40的基部件41的盖闭合用磁铁41c、与闭状态的防风罩60B的第2罩部件620的盖保持用磁铁67之间,存在吸引及吸引力平衡位置(吸引及开动力平衡位置),即,对从闭状态旋转上升的盖板42作用的盖闭合用磁铁的吸引力、与盖保持用磁铁67的吸引力相等的位置。进退运动单元U2,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对顶起销54的推升,使光纤支架40的盖板42旋转上升至比吸引及吸引力平衡位置靠上方的位置。
此外,作为被覆夹紧件,还能够采用从已叙述的被覆夹紧件50省略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构成、从被覆夹紧件50A省略开放辅助弹性部件56的构成。
由这种情况的夹紧开放机构90推升顶起销54的情况下,使被覆夹紧件盖52旋转上升至比吸引及吸引力平衡位置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进退运动单元U2,还能够适用于参照已叙述的图21、图22进行了说明的熔接连接机20B。
该情况下,进退运动单元U2,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对顶起销54的推升,使光纤支架40的闭状态的盖板42旋转上升至其开闭操作用突起部42a能够与盖卡合突片68的前端部的卡合爪68b卡合的位置,即,开闭操作用突起部42a越过盖卡合突片68的前端部的卡合爪68b而配置于其上侧的位置。
这里,进退运动单元U2的基于夹紧开放机构90的顶起销54,将光纤支架40的盖板4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42a,推升至从下方越过盖卡合突片68的卡合爪68b而能够配置于卡合爪68b的上侧的位置。基于夹紧开放机构90的顶起销54,可以将越过了卡合爪68b的盖板4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42a与卡合爪68b接触的、顶起销54的位置作为上限,还可以将盖板4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42a配置于从卡合爪68b向上方若干分离的位置的、顶起销54的位置作为上限。
图23中例示的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在设置台主体22a上,能够选择性地搭载被覆夹紧件50A和光纤支架40。
另外,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还可以解除由使用已叙述的被覆夹紧件固定机构固定在设置台主体22a上的被覆夹紧件50A的、被覆夹紧件固定机构所进行的固定并从设置台主体22a上取下被覆夹紧件50A,在设置台主体22a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搭载光纤支架40。换句话说,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能够将被覆夹紧件50A更换为光纤支架40。
另外,带顶起销的设置台22P,还能够从作为光纤支架40搭载用使用的状态,变更为在设置台主体22a上固定被覆夹紧件50A的构成。
(仅借助防风开闭用动力源的驱动力来开放被覆夹紧件盖的构成)
例如,如图21、图22中例示的熔接连接机20C那样,对于在防风罩的罩部件或被覆夹紧件盖52设有卡合突片的熔接连接机,还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在结束了将在光纤设置待机状态下处于开状态(全开)的防风罩闭合的罩闭合动作时,盖卡合突片68的前端部的卡合爪68b进入到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的下侧而能够与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卡合。
该构成例如能够通过对图21、图22中例示的盖卡合突片68进行下述设计变更而实现:以在结束罩闭合动作时使卡合爪68b进入到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开闭操作用突起部52b下侧的方式,将前端片部68d从伸出片部68c突出的长度增大。
该构成的情况下,例如,不进行夹紧开放机构90将顶起销54推升的被覆夹紧件盖52的顶起,而是通过在熔接连接动作后的连接部检查开始后执行的罩开放动作,将通过盖卡合突片68而保持在第2罩部件620的被覆夹紧件盖52通过第2罩部件620的开动而打开,从而能够配置于全开位置。该情况下,仅通过防风开闭用动力源629所产生的动力,能够将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开放。
另外,对于进退运动单元U1,由于不必通过夹紧开放机构90推升顶起销54,因此能够省略夹紧开放机构90。
作为仅通过防风开闭用动力源的驱动力开放被覆夹紧件盖的构成,除了如上述那样、采用设有盖卡合突片68的防风罩的构成以外,例如还能够采用下述构成等:通过防风开闭用动力源所产生的动力(驱动力)推升顶起销54,来开放闭状态的被覆夹紧件盖52。
该情况下的、通过防风开闭用动力源的驱动力推升顶起销54的构成,例如,能够采用下述构成等:在顶起销54的下方配置通过防开闭用动力源的驱动力而升降运动的升降部件,通过该升降部件的上升而实现顶起销54的推升。
以上,对本发明根据最佳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为上述的最佳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熔接连接机中的从光纤设置待机状态开始的罩闭合动作的执行,并不限定于罩闭合开关31d(参照图3)的图2所示的操作。作为本发明的熔接连接机,例如也可以采取下述构成:在由传感器检测到光纤9A、9B向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把持固定结束、或者光纤支架40向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上的设置结束这一情况时,自动执行罩闭合动作,其结束后,自动开始熔接连接动作。
另外,作为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20A,还可以使用下述构成:以传感器已检测到光纤9A、9B向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上的设置、或者设置于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附近的传感器左右同时检测到作业者的手指作为触发,自动执行罩闭合动作,其结束后,自动开始熔接连接动作。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熔接连接机,采用下述构成:无论作为用于罩闭合动作的开始的动作开始指令而发挥功能的触发信号为哪一种,当检测到闭动作异常的产生时,都不开始熔接连接动作。

Claims (14)

1.一种光纤熔接连接机,对光纤彼此进行加热来熔接连接,其特征在于,
具备:
被覆夹紧件设置台;
被覆夹紧件,其安装于所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具有进行开闭的被覆夹紧件盖;以及
第一动力源,其用于使所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前进以及用于打开所述被覆夹紧件盖,
在所述熔接连接结束后,使用所述第一动力源,进行打开所述被覆夹紧件盖的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通过所述第一动力源的动力而使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前进的驱动机构,
在所述熔接连接结束后,所述驱动机构从所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分离,通过经由从所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分离后的所述驱动机构而传递的所述第一动力源的动力,来进行打开所述被覆夹紧件盖的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销,该销设置于被覆夹紧件盖的下部,若所述驱动机构的一部分从所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分离而后退,则该销经由联杆部件被推升,
若所述销被推升,则所述销推升所述被覆夹紧件盖,而进行打开所述被覆夹紧件盖的所述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第二动力源;以及
防风开闭机构,其通过所述第二动力源对防风罩进行开闭,
通过所述第一动力源所产生的动力和所述第二动力源所产生的动力,来进行打开所述被覆夹紧件盖的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至少设置于所述被覆夹紧件盖和所述防风罩中的一方的连结部,
在所述被覆夹紧件盖与所述防风罩通过所述连结部而相互连结的情况下,所述被覆夹紧件盖通过打开所述防风罩的动作而被打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为通过磁吸附将所述被覆夹紧件盖与所述防风罩相互连结的磁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为盖卡合突片,该盖卡合突片以从所述防风罩突出的方式设置,与所述被覆夹紧件盖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卡合,来将所述被覆夹紧件盖连结于所述防风罩。
8.一种光纤熔接连接机,对光纤彼此进行加热来熔接连接,其特征在于,
具备:
被覆夹紧件设置台;
第二动力源;
被覆夹紧件,其安装于所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具有进行开闭的被覆夹紧件盖;以及
防风开闭机构,其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动力源来对防风罩进行开闭以及用于打开所述被覆夹紧件盖,
在所述熔接连接结束后,通过所述第二动力源所产生的动力,来进行打开所述被覆夹紧件盖的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至少设置于所述被覆夹紧件盖和所述防风罩中的一方的连结部,
在所述被覆夹紧件盖与所述防风罩通过所述连结部而相互连结的情况下,所述被覆夹紧件盖通过打开所述防风罩的动作而被开放。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为通过磁吸附将所述被覆夹紧件盖与所述防风罩相互连结的磁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为盖卡合突片,该盖卡合突片以从所述防风罩突出的方式设置,与所述被覆夹紧件盖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卡合,来将所述被覆夹紧件盖连结于所述防风罩。
12.根据权利要求1~3以及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覆夹紧件安装有对所述被覆夹紧件盖向打开方向作用的弹性部件,以使所述被覆夹紧件盖的打开变得容易。
13.根据权利要求1~3以及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固定部,其设置于所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能够进行所述被覆夹紧件的固定、取下;
光纤支架,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搭载在所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上,具有进行开闭的盖板,
所述被覆夹紧件与所述光纤支架为能够更换的构造,在搭载了所述光纤支架时,通过与打开所述被覆夹紧件盖的机构相同的机构来打开所述光纤支架的盖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以及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二被覆夹紧件盖,其在所述被覆夹紧件设置台的前进方向上隔着放电部与所述被覆夹紧件对置;以及
软件,其在所述熔接连接结束后,切换设定来同时开放所述被覆夹紧件盖以及所述第二被覆夹紧件盖中的双方、或者仅开放所述被覆夹紧件盖以及所述第二被覆夹紧件盖中的一方。
CN201310109353.0A 2012-03-29 2013-03-29 光纤熔接连接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48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8259 2012-03-29
JP2012078259A JP5209126B1 (ja) 2012-03-29 2012-03-29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JP2012-206309 2012-09-19
JP2012206309A JP5364832B1 (ja) 2012-09-19 2012-09-19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JP2012-272849 2012-12-13
JP2012272849A JP5512786B1 (ja) 2012-12-13 2012-12-13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4877A true CN103364877A (zh) 2013-10-23
CN103364877B CN103364877B (zh) 2016-08-17

Family

ID=4925940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935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4877B (zh) 2012-03-29 2013-03-29 光纤熔接连接机
CN201320155166.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30390U (zh) 2012-03-29 2013-03-29 光纤熔接连接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155166.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30390U (zh) 2012-03-29 2013-03-29 光纤熔接连接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33325B2 (zh)
EP (1) EP2700990B1 (zh)
KR (1) KR101568241B1 (zh)
CN (2) CN103364877B (zh)
WO (1) WO2013146138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9018A (zh) * 2016-04-22 2016-07-06 一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 光纤熔接机的防风盖组件
CN105974519A (zh) * 2015-03-10 2016-09-28 Sei光学前沿株式会社 光纤熔接方法及熔接机
CN106443865A (zh) * 2016-10-19 2017-02-22 广州宏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推拉机构
CN107479135A (zh) * 2017-08-22 2017-12-15 深圳市中为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光纤熔接机及光纤末端端面处理方法
CN110515160A (zh) * 2018-05-21 2019-11-29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连接装置以及光纤加强方法
CN112711096A (zh) * 2019-10-24 2021-04-27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机
CN112711095A (zh) * 2019-10-24 2021-04-27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机
CN112748494A (zh) * 2019-10-24 2021-05-04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72180B2 (ja) * 2010-12-24 2013-08-28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補強用加熱器及び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
EP2700990B1 (en) * 2012-03-29 2017-09-20 Fujikura Ltd. Optical fiber fusion splicer
JP6554734B2 (ja) * 2015-03-10 2019-08-07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および融着接続装置
JP6628247B2 (ja) * 2016-05-19 2020-01-08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部の補強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融着接続機
JP6298503B2 (ja) 2016-08-04 2018-03-2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WO2018150595A1 (ja) 2017-02-14 2018-08-2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被覆除去装置、外部装置、光ファイバ被覆除去システム及び光ファイバ被覆除去方法
CN107741615B (zh) * 2017-10-16 2020-04-17 杭州金龙光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纤芯对准的光纤熔接机
CN107632343B (zh) * 2017-10-17 2020-08-07 杭州东南吉通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光纤熔接机
CN110113103A (zh) * 2019-05-08 2019-08-09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一种提升主干光纤通信网络可靠性的装置及方法
KR20220060554A (ko) * 2019-10-24 2022-05-11 가부시키가이샤후지쿠라 융착 접속기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27357A (ja) * 1995-10-31 1997-05-16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H10288716A (ja) * 1997-04-14 1998-10-27 Fujikura Ltd 単心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JPH1123879A (ja) * 1997-07-09 1999-01-29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光ファイバホルダ
JP2000028842A (ja) * 1998-07-14 2000-01-2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クランプ機構
US20030091305A1 (en) * 2000-04-05 2003-05-15 Rudolf Brugger Device for actuating the flap of optical waveguide splicers
JP2003167151A (ja) * 2001-12-03 2003-06-13 Sumiden Asahi Industries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2003167148A (ja) * 2001-11-30 2003-06-13 Sumiden Asahi Industries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2003167152A (ja) * 2001-12-03 2003-06-13 Sumiden Asahi Industries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2003167147A (ja) * 2001-11-30 2003-06-13 Sumiden Asahi Industries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2003207680A (ja) * 2002-01-15 2003-07-2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2005164792A (ja) * 2003-12-01 2005-06-23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JP2010072245A (ja) * 2008-09-17 2010-04-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ホルダ、その移動構造及び融着接続機
JP2011090039A (ja) * 2009-10-20 2011-05-0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融着接続機
CN203630390U (zh) * 2012-03-29 2014-06-04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熔接连接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86810B2 (ja) * 1989-03-22 1997-12-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定偏波光ファイバの高強度融着接続装置
JPH06160662A (ja) 1992-11-20 1994-06-07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心線の把持装置
SE512382C2 (sv) * 1994-04-26 2000-03-06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Anordning och förfarande för att placera långsträckta element mot eller invid en yta
SE511820C2 (sv) 1997-05-23 1999-11-2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Anordning för hopsvetsning av optiska fibrer
JP3384984B2 (ja) 1999-08-31 2003-03-1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
JP2001356216A (ja) * 2000-06-14 2001-12-26 Sumiden Asahi Industries Ltd 光ファイバの切断方法
JP4382694B2 (ja) 2005-04-13 2009-12-1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JP5117292B2 (ja) 2008-06-16 2013-01-1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融着接続方法および融着接続機
JP5407540B2 (ja) * 2009-05-13 2014-02-0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ホルダ、融着接続機及び融着接続方法
JP5272180B2 (ja) * 2010-12-24 2013-08-28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補強用加熱器及び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27357A (ja) * 1995-10-31 1997-05-16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H10288716A (ja) * 1997-04-14 1998-10-27 Fujikura Ltd 単心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JPH1123879A (ja) * 1997-07-09 1999-01-29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光ファイバホルダ
JP2000028842A (ja) * 1998-07-14 2000-01-2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クランプ機構
US20030091305A1 (en) * 2000-04-05 2003-05-15 Rudolf Brugger Device for actuating the flap of optical waveguide splicers
JP2003167148A (ja) * 2001-11-30 2003-06-13 Sumiden Asahi Industries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2003167147A (ja) * 2001-11-30 2003-06-13 Sumiden Asahi Industries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2003167151A (ja) * 2001-12-03 2003-06-13 Sumiden Asahi Industries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2003167152A (ja) * 2001-12-03 2003-06-13 Sumiden Asahi Industries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2003207680A (ja) * 2002-01-15 2003-07-2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JP2005164792A (ja) * 2003-12-01 2005-06-23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JP2010072245A (ja) * 2008-09-17 2010-04-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ホルダ、その移動構造及び融着接続機
JP2011090039A (ja) * 2009-10-20 2011-05-0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融着接続機
CN203630390U (zh) * 2012-03-29 2014-06-04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熔接连接机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4519A (zh) * 2015-03-10 2016-09-28 Sei光学前沿株式会社 光纤熔接方法及熔接机
CN105739018A (zh) * 2016-04-22 2016-07-06 一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 光纤熔接机的防风盖组件
CN105739018B (zh) * 2016-04-22 2019-04-05 一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 光纤熔接机的防风盖组件
CN106443865A (zh) * 2016-10-19 2017-02-22 广州宏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推拉机构
CN106443865B (zh) * 2016-10-19 2018-12-11 广州宏晟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推拉机构
CN107479135A (zh) * 2017-08-22 2017-12-15 深圳市中为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光纤熔接机及光纤末端端面处理方法
CN110515160A (zh) * 2018-05-21 2019-11-29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连接装置以及光纤加强方法
US10935725B2 (en) 2018-05-21 2021-03-02 Fujikura Ltd. Fusion splicing device and optical fiber reinforcing method
CN110515160B (zh) * 2018-05-21 2021-05-11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连接装置以及光纤加强方法
CN112711096A (zh) * 2019-10-24 2021-04-27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机
CN112711095A (zh) * 2019-10-24 2021-04-27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机
CN112748494A (zh) * 2019-10-24 2021-05-04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机
CN112748494B (zh) * 2019-10-24 2023-03-24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机
CN112711095B (zh) * 2019-10-24 2023-06-20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机
US11892679B2 (en) 2019-10-24 2024-02-06 Fujikura Ltd. Fusion splic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140846A (ko) 2013-12-24
EP2700990A4 (en) 2014-11-26
CN203630390U (zh) 2014-06-04
CN103364877B (zh) 2016-08-17
EP2700990B1 (en) 2017-09-20
WO2013146138A1 (ja) 2013-10-03
US20140083141A1 (en) 2014-03-27
EP2700990A1 (en) 2014-02-26
US9033325B2 (en) 2015-05-19
KR101568241B1 (ko) 2015-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30390U (zh) 光纤熔接连接机
CN103364875B (zh) 光纤熔接机
CN203241567U (zh) 光纤熔接连接机
US9393639B2 (en) Spot welding cap changer
CN204462448U (zh) 光纤熔接器以及具备该光纤熔接器的光纤熔接装置
EP2677354B1 (en) Method for fusion connection of optical fibers to each other, and fusion connection machine
CN104199151A (zh) 光连接器、光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以及销夹紧件
CN103733101A (zh) 熔接机
EP2660634A1 (en) Optical fiber fusion-connecting device
CN102221732A (zh) 用于钳式工具的操纵装置
JP5512786B1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KR101627719B1 (ko) 광섬유 파지 장치
CN103329018B (zh) 熔接接合装置及熔接接合方法
US20130306223A1 (en) Fusion spli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JP2015206840A (ja) 光ファイバ切替装置および方法
JP5364832B1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JP5629813B2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US11237330B2 (en) Optical fiber alignment jig, optical fiber fusion splicer equipped with optical fiber alignment jig,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optical fiber
CN114585954A (zh) 包覆层去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