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丝卷取装置以及纺丝卷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由纺丝装置进行纺丝而得的丝线卷取于卷取筒管的纺丝卷取装置以及纺丝卷取设备。
背景技术
纺丝卷取装置用于将由纺丝装置进行纺丝而得的多根丝线卷取于多个卷取筒管。并且,通过排列设置多个纺丝卷取装置而构成纺丝卷取设备。在纺丝卷取装置上设置有将丝线卷取于卷取筒管的卷装形成部。在卷装形成部的附近设置有辊、导丝器、丝线切断吸引装置等用于边对来自于纺丝装置的丝线进行处理边将其朝卷装形成部送出的各种装置。
设置于卷装形成部附近的上述装置在构成纺丝卷取装置的框架上单独设置。因此,在进行纺丝卷取装置的设置、维护时,需要单独地安装或拆卸上述各装置,比较麻烦。因此,考虑将上述各装置汇总成供丝单元。通过汇总成供丝单元而进行安装或拆卸,能够毫不费力地进行纺丝卷取装置的设置、维护。为了将供丝单元配置在卷装形成部的附近,需要将供丝单元支承于框架或者其他的支承部件上(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辊、导丝器改变丝线的方向并规定丝线通道,在导丝器中,使丝线弯曲而改变丝线的方向。当丝线的弯曲角度大于规定的角度(以下称作上限弯曲角度,上限弯曲角度例如为15度)时,会损害丝线质量。因此,为了使导丝器中的丝线的弯曲角度在上限弯曲角度以下,用于将丝线朝卷装形成部送出的辊配置在卷装形成部上方的高处。结果,在设置于卷装形成部的上方的高处的辊与卷装形成部之间形成有存在多个丝线通道的空间(参照图2)。
如上所述,为了将供丝单元配置在卷装形成部的附近,需要利用框架或者其他的支承部件来支承供丝单元。然而,由于需要避免支承部件与丝线通道之间的干涉,因此无法将支承部件配置于存在有多个丝线通道的空间。即,由于支承部件无法以横穿存在有多个丝线通道的空间的方式配置,因此难以形成为将支承部件设于卷装形成部的附近所配置的供丝单元的下部或附近且由多个纺丝卷取装置共用支承部件的结构。并且,虽然也考虑将支承部件配置在相比设置于卷装形成部的上方的高处的辊更靠上方的位置,但在该情况下支承部件的位置非常高,因此供丝单元的安装、拆卸变得困难,并且纺丝卷取装置自身变得大型化。
另一方面,虽然也能够将供丝单元支承于从纺丝卷取装置的背面侧伸出的框架上,但是由于使支承部件从远离设置于纺丝卷取装置的前面的供丝单元的位置伸出,因此框架以及纺丝卷取装置大型化、复杂化。并且,对于多个纺丝卷取装置能够共通使用的支承部件,只能设置在与从供丝单元到卷装形成部的丝线通道不发生干涉的位置,因此,无法在供丝单元的附近架设共通的部件,难以形成为利用共通的部件支承供丝单元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045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将用于边对来自于纺丝装置的丝线进行处理、边将其朝卷装形成部送出的各装置汇总成供丝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得能够容易设置供丝单元,并且使得容易进行纺丝卷取装置的设置、维护。并且,第二目的在于,通过在多个纺丝卷取装置中共通使用支承供丝单元的部件,使得容易进行纺丝卷取设备的设置,并实现节省空间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上,下面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即,第一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装置是卷取由纺丝装置纺出的丝线的纺丝卷取装置,具备卷装形成部、第一辊、第二辊、供丝单元以及第一梁。
卷装形成部将丝线卷取到卷取筒管。
第一辊牵引来自纺丝装置的丝线。
第二辊将丝线朝向卷装形成部送出,该第二辊的配置位置为相对于第一辊的丝线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且为卷装形成部的上方。
供丝单元包括第一辊以及第二辊,边对来自纺丝装置的丝线进行处理边将其朝卷装形成部送出。
第一梁配置在由纺丝装置与第一辊之间的第一丝线通道和从第一辊到第二辊的第二丝线通道所夹着的区域,并支承供丝单元。
第二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装置为,在第一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装置中,还具备连接供丝单元和第一梁的第一连接部。
第一连接部构成为相对于第一梁的安装位置能够在第一梁的轴向上进行调整,并且构成为相对于供丝单元的安装位置能够在与第一梁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调整。
第三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装置为,在第一或者第二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装置中,第二辊能够在卷取运转位置和生头作业位置之间移动,该卷取运转位置是丝线的丝线通道为卷取运转时的正规的丝线通道的位置,该生头作业位置是低于卷取运转位置的位置。
第四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纺丝卷取装置中,供丝单元至少具备丝线切断吸引装置、交织装置以及导丝器。
第五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纺丝卷取装置中,保持卷取筒管的卷装形成部的筒管支架的轴与第二辊的轴正交。
第六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五技术方案中的任一纺丝卷取装置中,具备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
第一控制部控制卷装形成部。
第二控制部控制供丝单元。
第七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设备是排列设置多个第一至第六技术方案中的任一纺丝卷取装置而构成的纺丝卷取设备,其中,第一梁是跨越所排列设置的多个纺丝卷取装置而配置、且在多个纺丝卷取装置中共通使用的部件。
第八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设备为,在第七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设备中,第一梁的端部由设置于地面的支承部支承。
第九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设备为,在第七技术方案的纺丝卷取设备中,第一梁的端部由设置于建筑物的墙面以及/或者天花板面的支承部支承。
发明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能够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用于边对来自纺丝装置的丝线进行处理、边将其朝卷装形成部送出的各装置被汇总成供丝单元。支承供丝单元的第一梁配置在由纺丝装置与第一辊之间的第一丝线通道和从第一辊到第二辊的第二丝线通道所夹着的区域。因此,即便是第二辊设置在卷装形成部的上方的结构的纺丝卷取装置,也能够不与丝线通道干涉地设置第一梁以及供丝单元,纺丝卷取装置的设置、维护变得容易。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部构成为相对于第一梁的安装位置能够在第一梁的轴向上进行调整,并且构成为相对于供丝单元的安装位置能够在与第一梁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调整。因此,供丝单元相对于卷装形成部的位置调整容易。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第二辊能够在卷取运转位置和生头作业位置之间移动,相对于第二辊的生头作业变得容易。并且,由于第二辊设置于供丝单元,因此即便是这种具备移动功能的第二辊,也能够容易设置。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供丝单元至少具备丝线切断吸引装置、交织装置以及导丝器。由于上述装置汇总设置于供丝单元,因此,在设置纺丝卷取装置时,无需单独设置上述装置。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保持卷取筒管的卷装形成部的筒管支架的轴和第二辊的轴正交。在这种结构的纺丝卷取装置中,供丝单元的设置变得容易。
根据第六技术方案,在纺丝卷取装置中设置有对卷装形成部进行控制的第一控制部和对供丝单元进行控制的第二控制部。因此,能够分别独立地对卷装形成部和供丝单元进行控制。
根据第七技术方案,第一梁是跨越所排列设置的多个纺丝卷取装置而配置、并在多个纺丝卷取装置中共通使用的部件。因此,无需相对于纺丝卷取装置单独设置第一梁,纺丝卷取设备的设置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根据第八技术方案,上述第一梁的端部由设置于地面的支承部支承。因此,能够减少设置于地面的支承部,纺丝卷取设备的设置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根据第九技术方案,上述第一梁的端部由设置于建筑物的墙面以及/或者天花板面的支承部支承。因此,无需在地面设置支承部,纺丝卷取设备的设置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纺丝卷取装置11、以及排列设置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而构成的纺丝卷取设备100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纺丝卷取装置11、以及排列设置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而构成的纺丝卷取设备100的侧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供丝单元31与第一梁6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纺丝卷取装置11、以及排列设置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而构成的纺丝卷取设备100的主视图。
图7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纺丝卷取装置11、以及排列设置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而构成的纺丝卷取设备100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1:纺丝卷取装置;12:纺丝装置;100:纺丝卷取设备;21:卷装形成部;22:机体;23:转台;24:筒管支架;25:驱动装置;31:供丝单元;32:第一单元框架;33:第二单元框架;34:丝线切断吸引装置;35:第一交织装置;36:第二交织装置;37:第一辊;38:第二辊;39:开关盘;41:第一控制部;51:第二控制部;60:第一支承部;61:第一支柱;62:第一梁;63:第一连接部;70:第二支承部;71:第二支柱;72:第二梁;73:第二连接部;74:引导部;80:主配管;81:枝配管;91~96:丝线处理用辊;a:卷取运转位置;b:生头作业位置;Y:丝线;Y1:第一丝线通道;Y2:第二丝线通道;D:卷取筒管;P卷装;F: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说明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使用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纺丝卷取装置11、以及排列设置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而构成的纺丝卷取设备100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后述的筒管支架24的自由端侧作为纺丝卷取装置11的正面,以其相反侧作为背面。以从筒管支架24的侧方观察的面作为纺丝卷取装置11的侧面。并且,上下方向是指将纺丝卷取装置11设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
首先,参照图1、图2对朝纺丝卷取装置11供给丝线Y的纺丝装置12进行说明。纺丝装置12是纺出多根长丝,并将所纺出的长丝作为丝线Y从上方朝下方供给的装置。使用挤压机对投入至纺丝装置12的合成纤维原料(长丝的原料)进行加压输送,并从设置于纺丝头(省略图示)的多个纺出口纺出。从纺丝头的纺出口纺出的多根长丝按照规定的根数捆扎而构成多根丝线Y,并被朝纺丝卷取装置11送出。即,捆扎规定根数的长丝而构成丝线Y构成为多根,且该多根丝线Y被朝纺丝卷取装置11送出。在车间内设置有多个纺丝装置12,通过与此对应地排列设置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而在车间内构成纺丝卷取设备100。
其次,对纺丝卷取装置11进行说明。如图1、图2、图3所示,纺丝卷取装置11是将由纺丝装置12纺出的丝线Y卷取于卷取筒管D从而形成卷装P的装置。通常,纺丝卷取装置包括卷取POY(Partially oriented yarn:预取向丝)的POY用纺丝卷取装置和卷取FDY(Fully drawn yarn:全拉伸丝)的FDY用纺丝卷取装置这两种装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纺丝卷取装置11是POY用纺丝卷取装置。纺丝卷取装置11主要由卷装形成部21、供丝单元31、第一控制部41、第二控制部51、第一支承部60以及第二支承部70构成。
卷装形成部21是将从纺丝装置12送出的多根丝线Y分别卷取于卷取筒管D的部件。卷装形成部21主要具备机体22、转台23、筒管支架24、横动装置(未图示)以及驱动装置25。
转台23设置于机体22,且能够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在转台23上设置有两根筒管支架24,在各筒管支架24上装配有多个卷取筒管D。通过转台23旋转大致半周,筒管支架24的一方位于上方的卷取位置,另一方位于下方的落丝以及待机位置,能够使两根筒管支架24的位置交换。横动装置使卷取于卷取筒管D的丝线Y往复移动。驱动装置25驱动转台23、筒管支架24以及横动装置。在卷装形成部21上电连接有第一控制部41,对卷装形成部21的动作进行控制。卷装形成部21和第一控制部41分别单独地或者作为一体设置于车间的地面F。
供丝单元31是边对由纺丝装置12纺出的多根丝线Y进行处理,边将丝线Y朝卷装形成部21送出的装置。在供丝单元31上主要沿着丝线Y的行进方向从上游侧开始作为单元汇总设置有丝线切断吸引装置34、第一交织装置(interlace)35、第一辊37、第二交织装置36、第二辊38。供丝单元31所配置的位置是卷装形成部21的正面侧的上方,即筒管支架24的自由端侧的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供丝单元31由后面说明的第一支承部60支承。
第一辊37是牵引来自纺丝装置12的多根丝线Y的辊。由纺丝装置12纺出的多根丝线Y被从上方朝下方供给,因此,第一辊37配置在纺丝装置12的下方。将纺丝装置12与第一辊37之间的丝线通道设定为第一丝线通道Y1。
第二辊38是将丝线Y朝卷装形成部21送出的辊。如图3所示,在进行卷取运转时,第二辊38相对于第一辊37配置在丝线Y的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且配置在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的位置(卷取运转位置a)。第二辊38的卷取运转位置a设定成使得丝线Y的弯曲角度在不损害丝线Y的质量的上限弯曲角度(例如15度)以下。在第二辊38位于卷取运转位置a的状态下,将从第一辊37到第二辊38的丝线通道设定为第二丝线通道Y2。
第二辊38的轴以与筒管支架24的轴正交的方式配置。第二辊38在将从第一辊37送出的多根丝线Y朝各卷取筒管D分配时,将各丝线Y朝第二辊38的切线方向分配。从第二辊38朝卷装形成部21的方向分配的各丝线Y在卷装形成部21被卷取于卷取筒管D。具体而言,各丝线Y边借助横动装置在左右方向(筒管支架24的轴向)往复移动边被卷取于旋转的卷取筒管D。进而,被卷取于卷取筒管D之后的丝线Y在卷取筒管D上形成卷装P。
丝线切断吸引装置34是当在纺丝卷取装置11中发生故障、或发生断丝等异常的情况下,将所有的丝线Y切断,且吸引并保持从纺丝装置12持续纺出的丝线Y的装置。
第一交织装置35和第二交织装置36是使利用流体喷射喷嘴对丝线Y赋予的油剂的附着均匀化、或使构成丝线Y的长丝相互缠绕而对其赋予集束性从而抑制纤维之间散开或分离的部件。另外,在丝线切断吸引装置34、第一交织装置35、第二交织装置36上分别一体地设置有对丝线Y进行引导的导丝器(未图示),但也可以将导丝器分体设置。
供丝单元31的基体由第一单元框架32和第二单元框架33构成。在第一单元框架32上,沿着丝线Y的行进方向从上游侧开始设置有丝线切断吸引装置34、第一交织装置35、第一辊37、第二交织装置36。第二单元框架33与第一单元框架32连接。在第二单元框架33上设置有第二辊38、升降装置(未图示)。
升降装置是使第二辊38在卷取运转装置a与生头作业位置b之间移动的装置。虽然省略对升降装置的详细说明,但升降装置由滑轮对、带、轨道、驱动马达等构成。第二单元框架33主要由挤压材料构成,并在内部收纳升降装置。第二辊38的卷取运转位置a是卷取运转时的第二辊38的位置,是从第二辊38分配的多根丝线Y的丝线通道成为卷取运转时的正规的丝线通道的位置。第二辊38的生头作业位置b是在第二辊38上进行生头作业时的位置,比卷取运转位置a低,是操作者能够从低处位置在第二辊38上进行生头作业的位置。
在供丝单元31上电连接有第二控制部51。第二控制部51是对供丝单元3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部件。第二控制部51借助后面说明的第二支承部70而相对于卷装形成部21分离设置。并且,在供丝单元31上设置有用于进行供丝单元31的起动、停止、第二辊38的移动的操作的开关盘39。
其次,对第一支承部60和第二支承部70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支承部60是支承供丝单元31的部件。第一支承部60具有第一支柱61、第一梁62、以及第一连接部63。
第一梁62是支承供丝单元31的梁。第一梁62相对于供丝单元31所被配置的位置是由供丝单元12与第一辊37之间的第一丝线通道Y1和从第一辊37到第二辊38的第二丝线通道Y2所夹着的区域内。对于该区域,即便是在第二辊38设置在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的结构的纺丝卷取装置11中,也不存在丝线通道。因此,能够不与丝线通道干涉地设置第一梁62。
并且,第一梁62以跨越构成纺丝卷取设备100的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在排列设置有多个的卷装形成部21的正面侧、即筒管支架24的自由端侧,以跨越多个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因此,第一梁62能够在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中共通使用。
如前面所述,由于在由第一丝线通道Y1和第二丝线通道Y2夹着的区域内不存在丝线通道,因此,即便以跨越所排列设置有多个的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的方式配置第一梁62,第一梁62也不会与丝线通道干涉。在该区域以外的区域、例如在位于卷取运转位置a的第二辊38的下方的区域存在多根丝线Y的丝线通道。因此,无法将第一梁62配置在这种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辊37到第二辊38之间不存在其他的辊,因此,第二丝线通道Y2是以第一辊37为起点的直线状的丝线通道。进而,由第一丝线通道Y1和第二丝线通道Y2夹着的区域是从侧面观察呈大致V字状的空间。然而,由第一丝线通道Y1和第二丝线通道Y2夹着的区域并不限定于这种形态的区域。总之,第一丝线通道Y1意味着从配置在纺丝卷取装置11的上方的纺丝装置12到配置在纺丝卷取装置11的下方的第一辊37的丝线通道(从上方朝向下方的丝线通道),第二丝线通道Y2意味着从配置在纺丝装置12的下方的第一辊37到配置在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的第二辊38的丝线通道(从下方朝向上方的丝线通道)。进而,所谓由第一丝线通道Y1和第二丝线通道Y2夹着的区域,只要是这样由从纺丝装置12暂时朝向下方、并再次朝向上方的第二辊38那样的丝线通道夹着的区域即可。并且,严格来说并不限于由第一丝线通道Y1和第二丝线通道Y2夹着的区域,也包括由各自的延长线夹着的区域。只要是这种区域,第一梁62就不与丝线通道干涉。
这样,由于第一梁62以跨越所排列设置有多个的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在第一梁62上支承多个供丝单元31。第一梁62在上下平行地配置有两根,且两端部分别由第一支柱61支承。第一支柱61在排列设置有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的纺丝卷取设备100的两侧设置于车间的地面F。
另外,相对于纺丝卷取装置11进行丝线Y的生头作业、卷装P的落丝等作业的操作者主要在纺丝卷取装置11的正面侧进行操作。对于该点,第一梁62以跨越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的方式配置,第一支柱61也设置在排列设置有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的纺丝卷取设备100的两侧。因此,第一梁62以及第一支柱61难以成为操作者的作业区域的障碍,操作者能够顺畅地进行作业。
第一连接部63是连接纺丝卷取装置11的供丝单元31和第一梁62的部件。第一连接部63构成为其相对于第一梁62的安装位置能够在第一梁62的轴向进行调整。并且,第一连接部63构成为其相对于供丝单元31的安装位置能够在与第一梁62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调整。因此,能够进行供丝单元31相对于卷装形成部21的位置调整。例如,即便第一梁62的位置相对于正规的位置稍稍偏移也能够容易进行供丝单元31的准确定位。供丝单元31由第一连接部63相对于第一梁62被悬吊支承。
对第一连接部63的结构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如图4所示,在第一连接部63上设置有第一卡止部64和第二卡止部65。第一卡止部64与两根第一梁62对应地设置在两个部位。第一卡止部64以跨越第一梁62的方式卡止于第一梁62,并通过利用螺栓66紧固第一梁62而被固定。由于仅通过相对于第一梁62进行紧固而第一连接部63即被固定于第一梁62,因此,通过将螺栓66旋松,能够在第一梁62的轴向对第一连接部63进行位置调整。
第二卡止部65卡止于构成供丝单元31的第二单元框架33。具体而言,在第二单元框架33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狭缝S,第二卡止部65借助螺栓67被固定于第二单元框架33的狭缝S中。通过旋松螺栓67,能够沿着第二单元框架33的狭缝S对第一连接部63进行位置调整。
这样,第一连接部63能够相对于第一梁62和供丝单元31进行位置调整。因此,能够在第一梁62的轴向和与第一梁62的轴垂直的方向进行供丝单元31相对于卷装形成部21的位置调整。
其次,如图1、图2、图3以及图5所示,第二支承部70是使第二控制部51相对于卷装形成部21分离并对其进行支承的部件。并且,第二支承部70自身也相对于卷装形成部21分离设置。此外,第二支承部70共通地支承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的第二控制部51。第二支承部70具有第二支柱71、第二梁72、第二连接部73以及引导部74。
第二支柱71在排列设置有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的纺丝卷取设备100的两侧设置于车间的地面F。两侧的第二支柱71支承第二梁72。第二梁72在上下平行地配置有两根。由此,第二梁72以跨越构成纺丝卷取设备100的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中的卷装形成部21的背面侧的方式配置。
第二连接部73是将纺丝卷取装置11的第二控制部51支承于第二梁72的部件。第二连接部73与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各第二连接部73分别以跨越两根第二梁72的方式卡止,并在第二梁72的轴向上被定位之后利用螺栓等进行固定。并且,在第二连接部73上载置、固定有第二控制部51。
引导部74是配置与供丝单元31连接的电线、配管的部件。引导部74被固定于第二连接部73,且与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在引导部74上例如配置有连接供丝单元31和第二控制部51的电线、对供丝单元31供给电力的动力线。并且,在第二控制部51的上方设置有朝各纺丝卷取装置11供给压缩气体的主配管80,从该主配管80分支的枝配管81连接于供丝单元31。在引导部74上也配置有该枝配管81。
根据以上说明了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丝卷取装置11,具有如下的效果。
用于边对来自纺丝装置12的丝线Y进行处理、边将其朝卷装形成部21送出的各装置被汇总成供丝单元31。支承供丝单元31的第一梁62配置在由纺丝装置12与第一辊37之间的第一丝线通道Y1和从第一辊37到第二辊38的第二丝线通道Y2夹着的区域。因此,即便是第二辊38设置在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的结构的纺丝卷取装置11,也能够不与丝线通道干涉地设置第一梁62以及供丝单元31,纺丝卷取装置11的设置、维护变得容易。
例如,通过将需要进行维护的供丝单元31更换成已维护完毕的供丝单元31,能够使设置场所处的维护省力化。若以供丝单元31为单位进行更换,则能够缩短为了进行维护而使纺丝卷取装置11停止的时间,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第一连接部63构成为其相对于第一梁62的安装位置能够在第一梁62的轴向进行调整,并且构成为其相对于供丝单元31的安装位置能够在与第一梁62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调整。因此,供丝单元31相对于卷装形成部21的位置调整容易。
第二辊38能够在卷取运转位置a和生头作业位置b之间移动,相对于第二辊38的生头作业变得容易。并且,由于第二辊38设置于供丝单元31,因此即便是这种具备移动功能的第二辊38,也能够容易设置。
供丝单元31具备丝线切断吸引装置34、第一交织装置35、第一辊37、第二交织装置36、第二辊38以及导丝器。由于上述装置汇总设置于供丝单元,因此,在设置纺丝卷取装置时,无需单独地设置上述装置。
保持卷取筒管D的卷装形成部21的筒管支架24的轴和第二辊38的轴正交。在这种结构的纺丝卷取装置11中,供丝单元31的设置变得容易。
在纺丝卷取装置11上设置有对卷装形成部21进行控制的第一控制部41和对供丝单元31进行控制第二控制部51。因此,能够分别独立地对卷装形成部21和供丝单元31进行控制。例如,在进行卷装形成部21的维护时,能够仅使卷装形成部21和第一控制部41朝维护场所移动,所以能够进行动作确认。因此,纺丝卷取装置11的维护性提高。
第一梁62是跨越所排列设置的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而配置、且在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中共通使用的部件。因此,无需相对于纺丝卷取装置11单独地设置第一梁62,纺丝卷取设备100的设置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第一梁62的端部由设置于地面F的第一支柱61支承。因此,能够减少设置于地面F的支承部。纺丝卷取设备100的设置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实施例2
其次,使用图6和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纺丝卷取装置11、和排列设置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而构成的纺丝卷取设备10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丝卷取装置11是卷取FDY(延伸丝)的FDY用纺丝卷取装置。对与实施例1共通的结构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6以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纺丝卷取装置11具备供丝单元31。FDY用纺丝卷取装置的供丝单元31是边对由纺丝装置12纺出的多根丝线Y进行加热处理等边将丝线Y朝卷装形成部21送出的装置。在供丝单元31中除了设置有第一辊37以及第二辊38之外,还作为单元汇总设置有多个丝线处理用辊91~96。本实施例的供丝单元31由第一供丝单元311以及第二供丝单元312构成。第一供丝单元311以及第二供丝单元312分别由第一支承部60支承。
第一辊37是对来自纺丝装置12的多根丝线Y进行牵引的辊。由纺丝装置12纺出的多根丝线Y被从上方朝下方供给,因此,第一辊37配置在纺丝装置12的下方。将纺丝装置12与第一辊37之间的丝线通道设定成第一丝线通道Y1。
第二辊38是将丝线Y朝卷装形成部21送出的辊。如图7所示,在卷取运转时,第二辊38相对于第一辊37配置在丝线Y的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且配置在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的位置(卷取运转位置a)。第二辊38的卷取运转位置a设定成使得丝线Y的弯曲角度在不损害丝线Y的质量的上限弯曲角度(例如15度)以下。将在第二辊38位于卷取运转位置a的状态下从第一辊37到第二辊38的丝线通道、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从丝线处理用辊96到第二辊38的丝线通道设定成第二丝线通道Y2。
第一供丝单元311的基体由第一单元框架321和第二单元框架322构成。在第一单元框架321上设置有丝线处理用辊96。第二单元框架322与第一单元框架321连接。在第二单元框架322上设置有第二辊38、升降装置(未图示)。升降装置是使第二辊38在卷取运转位置a与生头作业位置b之间移动的装置。升降装置的结构、以及卷取运转位置a和生头作业位置b与实施例1中同样,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二供丝单元312的基体由第三单元框架323构成。在第三单元框架323上设置有第一辊37、丝线处理用辊91~95。
其次,对第一支承部60进行说明。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支承部60是支承构成供丝单元31的第一供丝单元311以及第二供丝单元312的部件。第一支承部60具有第一支柱61以及第一梁62。
第一梁62是支承第一供丝单元311以及第二供丝单元312的梁。相对于供丝单元31的第一梁62所被配置的位置位于由纺丝装置12与第一辊37之间的第一丝线通道Y1和从第一辊37到第二辊38的第二丝线通道Y2夹着的区域内。更具体地说,位于由纺丝装置12与第一辊37之间的第一丝线通道Y1和丝线处理用辊96与第二辊38之间的第二丝线通道Y2的延长线夹着的区域内。即便是第二辊38设置在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的结构的纺丝卷取装置11,在该区域也不存在丝线通道。因此,能够不与丝线通道干涉地设置第一梁62。
并且,第一梁62以跨越构成纺丝卷取设备100的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在排列设置有多个的卷装形成部21的正面侧、即筒管支架24的自由端侧以跨越多个卷装形成部21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因此,第一梁62能够在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中共通使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支承供丝单元31的第一支承部60和支承第二控制部51的第二支承部70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部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第一支承部60的支承第一梁62的机构能够根据车间的构造进行变更。在实施方式中,利用两根第一支柱61支承第一梁62的两端,但也可以利用三根以上的第一支柱61在三个以上的部位支承第一梁62。并且,也可以将第一梁62的一端或者两端部支承于车间的墙面、支柱上。第一支柱61立起设置于车间的地面F,但可以从天花板等吊下。在该情况下,无需在地面F上设置第一支柱61,纺丝卷取设备100的设置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在实施方式中,将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等间隔地排列设置成一列,但是能够对应于各种配置。例如,也可以将多个纺丝卷取装置11的正面和背面交替排列。
供丝单元31和第一支承部60的连接机构也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连接部63固定于供丝单元31的第二单元框架33,但是,也可以将第一连接部63固定于第一单元框架32。
在实施例1的供丝单元31上设置有丝线切断吸引装置34、第一交织装置35、第一辊37、第二交织装置36、第二辊38,但是也可以并不设置上述所有部件,并且也可以配置其他装置。并且,也可以并不将上述部件全都设置成一体,可以将一部分分体设置。例如也可以将第一辊37和第二辊38设置于不同的单元。第二辊38也可以并不升降而是其位置固定。该结构(如图6、7所示)也能够应用于在供丝单元31的第一辊37和第二辊38之间设置有加热、非加热的多个丝线处理用的辊91~96的纺丝卷取装置11中。此时,第一辊37的轴向可以如图1~3、图5所示那样以与筒管支架24的轴正交的方式配置,也可以如图6、图7所示那样与筒管支架24的轴平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