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950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9508B
CN103359508B CN201310103464.0A CN201310103464A CN103359508B CN 103359508 B CN103359508 B CN 103359508B CN 201310103464 A CN201310103464 A CN 201310103464A CN 103359508 B CN103359508 B CN 103359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image
roller
path
adjustmen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34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59508A (zh
Inventor
川中子悠介
大久保贵弘
松尾贤广
茂木春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359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9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59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9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41J13/004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concerning sheet refeed sections of automatic paper handling systems, e.g. intermediate stack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设计了双面打印模式时从纸张调整部至图像形成部的走纸方法,从而能够避免纸张输送部的电动机失调,并且能够确保图像形成部的生产性。具有:在从单面走纸通路供给的纸张的一面上形成图像并将定影后的纸张向双面走纸通路输送的图像形成部;调整向图像形成部供给的纸张的相对于纸张输送方向的纸张宽度方向的弯曲的纸张调整部;位于纸张调整部的上游侧且设置在双面走纸通路上,由输送辊将一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向所述纸张调整部输送的纸张输送部;将从单面走纸通路供给的纸张和从双面走纸通路供给的纸张交替地向图像形成部输送地控制纸张调整部并且在检测到纸张到达纸张调整部后解除纸张输送部的输送辊的压接的控制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彩色用及黑白用的打印机、复印机、或具有这些功能的复合机等中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具有在纸张的表面、背面形成图像的双面打印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逐渐增多。图8是表示现有例的图像形成装置200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8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200具有:转印部7、图像形成部10、纸张调整部20、在单面打印模式时等情况下使纸张通过的单面走纸通路21及在双面打印模式时等情况下使纸张通过的双面走纸通路26、纸张输送部30及纸张翻转机构60。
单面走纸通路21是从未图示的供纸部到纸张调整部20的纸张输送通路,是在纸张P的一面(表面)形成图像时将该纸张P向图像形成位置(转印位置)输送的通路。双面走纸通路26是从纸张调整部20穿过图像形成部10到纸张翻转机构60及纸张输送部30,再返回纸张调整部20的纸张输送通路。
纸张翻转机构60由循环再供纸通路27A、翻转输送通路27B以及再供纸输送通路27C构成。循环再供纸通路27A配置在定影装置17的下游侧,翻转输送通路27B配置在循环再供纸通路27A的下游侧。在翻转输送通路27B上连接有再供纸输送通路27C。在再供纸输送通路27C的始端部及终端部设有曲率半径大的U形转弯输送通路28A、28B。
在U形转弯输送通路28B设有纸张输送部30。纸张输送部30具有输送辊31、压接分离机构(参照图2)以及电动机33。输送辊31由驱动辊31a及从动辊31b构成。压接分离机构压接、分离压接力较高的输送辊31。在纸张输送部30与图像形成部10之间设有纸张调整部20。纸张调整部20具有一对弯曲辊22及一对对齐辊23。
在纸张调整部20中,在图像形成之前,纸张P的前端部通过一对弯曲辊22的旋转与由一对对齐辊23所形成的夹持部接触,在与纸张输送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校正纸张P的姿势。之后,在由一对对齐辊23的夹持部夹着该纸张P的状态下,一对对齐辊23沿纸张宽度方向移动来调整纸张的位置,接着,向转印部7输送纸张(对齐功能)。由此,构成图像形成装置200。
根据图像形成装置200,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在双面走纸通路26内滞留四页纸张P1~P4。此时,表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1处于等待向背面形成图像的状态,输送辊31已经处于分离状态,在双面走纸通路26内滞留四页纸张P1~P4。
在该例子中,纸张P1从一对弯曲辊22输送并滞留在再供纸通路27C内,其前端部被一对弯曲辊22夹持,其后端部在残存于U形转弯输送通路28B的上游侧的状态下,等待向其背面形成图像。纸张P2也在表面形成有图像,在U形转弯输送通路28A的下游侧,处于等待在紧接着纸张P1之后向其背面形成图像的状态。
纸张P3也在表面形成有图像,处于在翻转输送通路27B上,等待紧接着纸张P2之后向其背面形成图像的状态。纸张P4在表面形成有图像,之后接受定影处理,并处于向循环再供纸通路27A输送之前的状态。在单面走纸通路21中,从未图示的供纸部输出的纸张P5处于等待状态。
在此,参照图9(A)至图9(E),针对输送四页纸张并使其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200时,在纸张的表面、背面连续地形成图像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图9(A)所示,根据四页纸张被输送并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200时,在纸张的表面、背面连续地形成图像(输送滞留四页纸张-表面、背面连续形成图像)的处理,在从单面走纸通路21所供给的第一页~第四页A4版纸张A4(1)~A4(4)的表面,基于图9(B)所示的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及未图示的表面用图像数据,连续地形成表面的图像。接着,切换为图9(C)所示的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在从双面走纸通路26所供给的纸张A4(1)~A4(4)的背面,基于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及图像数据,连续地形成背面的图像。
在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在纸张输送时间与纸张输送时间之间设定间隔T。该间隔T为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的下降时刻与其上升时刻之间的时间。另外,该间隔T是在从双面走纸通路26向纸张调整部20所供给的纸张P=A4(1)的背面形成图像时的图像形成完成时刻与,紧接着从双面走纸通路26向纸张调整部20所供给的另一页纸张P=A4(2)的背面形成图像时的图像形成开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纸张间隔)。将该间隔T相当于纸张输送部30的输送辊31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以及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动作的时间。
图9(D)是表示输送辊31的加速度α-时间t的特性图。在图9(D)中,纵轴为输送辊31的加速度α。横轴是时间t,是输送辊31的分离时间或压接时间。实线是表示现有例中输送辊31的加速度α-时间t的特性曲线。虚线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输送辊31的加速度α-时间t的特性曲线。
向上的斜线表示输送辊31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迁移时的加速度α。向下的斜线表示输送辊31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转换时的减速度(-α)。在图像形成装置200中,从双面走纸通路26所供给的纸张A4(1)~A4(4)每一页都必须经过压接与分离。
对于上述对齐功能而言,专利文献1公开了纸张整合装置。该纸张整合装置具有:一对对齐辊、上游辊对以及移动部件,在利用一对对齐辊夹着纸张的状态且上游辊对处于分离的状态下,通过移动部件,在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摆动该一对对齐辊。上游辊对在对对齐校正中保持分离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22680号公报
根据现有例的图像形成装置200,在构成合并了对齐功能与对齐摆动功能的纸张调整部20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
i.在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实行输送滞留四页纸张-表面、背面连续形成图像,从而提高生产性。另一方面,在纸张调整部20之前的双面走纸通路26设有曲率半径大的U形转弯输送通路28B,在该U形转弯输送通路28B上具备具有输送辊31及电动机33的纸张输送部30。而且,通过曲率半径大的U形转弯输送通路28B的纸张P的输送抵抗高,由于调色剂中所含有的蜡的影响使辊摩擦系数(μ)也较低。
因此,与普通的输送辊相比,输送辊31的压接力(夹持压)设定得较高。与普通的输送辊驱动用的电动机相比,驱动压接分离机构的电动机33承担重负载。在该现状下,在具有专利文献1中所见到的摆动机构而使一对对齐辊23摆动并且校正纸张P的偏移的情况下,除了上游侧的一对弯曲辊22外,还需要输送辊31的分离动作。
但是,如果在背面连续形成图像时的纸张间隔(输送时间间隔T)内进行对齐摆动,则在进行压接及分离压接力高的输送辊31的压接分离机构中,压接及分离时的电动机扭矩增大,存在使电动机33失调的问题。在此,电动机33失调是指,在电动机33的运转中,如果增加一定以上的负载,则电动机33停止,即使除去负载,电动机33也仍然停止而不能恢复运转的现象。
ii.虽然希望将分离及压接的动作时间设定得较长,但为了确保生产性,并且在下一页纸张P到达输送辊31之前使从动辊31b处于压接状态,对于较长地设定分离及压接的动作时间是有限制的,存在不可预测电动机扭矩减小的效果的问题。
iii.顺便说一下,为了确保延长纸张输送部30的分离及压接的动作时间,考虑到在图9(E)所示的纸张间隔(输送时间间隔T)上增加富余时间β,从而较长地设定分离及压接的动作时间的方法。但是,在输送滞留四页纸张-表面、背面连续形成图像的方式中,如果设定为间隔T+富余时间β,则将延长从双面走纸通路26向纸张调整部20走纸的纸张P与紧接着从双面走纸通路26向纸张调整部20走纸的纸张P的间隔,因此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存在降低图像形成部10的生产性的问题。根据图9(D)所示的例子,需要β·N页的动作时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设计双面打印模式时从纸张调整部向图像形成部的走纸方法从而能够避免纸张输送部的电动机失调,并且能够确保图像形成部的生产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其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第一通路,其向所述图像形成部供给所述纸张;第二通路,其将在所述纸张的单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再次向所述图像形成部输送;纸张调整部,其调整纸张宽度方向的弯曲,该纸张宽度方向与向所述图像形成部供给的所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纸张输送部,其设置于所述纸张调整部的上游侧的第二通路,并且利用输送辊将单面形成有图像的所述纸张向所述纸张调整部输送;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纸张调整部及所述纸张输送部;所述控制部在双面打印模式时,以使从所述第一通路供给的所述纸张及从所述第二通路供给的所述纸张交替地向所述图像形成部输送的方式控制所述纸张调整部,并且在检测到所述纸张到达所述纸张调整部之后,控制所述纸张输送部,以解除所述输送辊的压接。
根据第一方面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图像形成部在从第一通路供给的纸张的一面形成图像并向第二通路输送。纸张调整部调整向图像形成部供给的纸张的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上的弯曲。纸张输送部在纸张调整部上游侧的第二通路上,利用输送辊向纸张调整部输送一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以此为前提,控制部控制纸张调整部,以使从第一通路供给的纸张及从第二通路供给的纸张交替地向图像形成部输送,并且在检测到纸张到达纸张调整部之后,控制纸张输送部以解除纸张输送部的辊的压接。
这样,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在通过图像形成部交替地形成图像时,在紧接着从第二通路向纸张调整部供给的纸张与进而紧接着从第二通路向纸张调整部供给的另一纸张之间,间隔向从第一通路供给的纸张形成图像的时间部分的输送时间间隔。因此,在接着从双面走纸用的第二通路向纸张调整部输送纸张并利用纸张调整部调整纸张的弯曲时,能够使该时间间隔相当于纸张输送部的辊压接解除的动作时间。利用该动作时间,能够从容地分离及压接纸张输送部的输送辊。
第二方面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图像形成部,以使得在从所述第一通路供给的所述纸张的一面以及从所述第二通路供给的所述纸张的另一面交替地形成图像。
第三方面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还在所述纸张输送部的上游侧设有检测所述纸张的后端的纸张检测部,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纸张检测部检测的纸张后端检测信息控制所述纸张输送部,以压接所述输送辊。
第四方面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三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纸张调整部具有一对对齐辊及一对弯曲辊,由所述一对弯曲辊夹着的所述纸张的前端抵着由所述一对对齐辊所形成的夹持部,从而调整所述纸张的弯曲。
第五方面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四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一对对齐辊具有摆动机构,该摆动机构在夹着所述纸张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上摆动所述纸张。
第六方面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一至第五方面发明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纸张调整部具有多对所述输送辊,相对于另一对所述输送辊,独立驱动一对所述输送辊,调整由多对所述输送辊夹着的所述纸张的弯曲。
根据第一、二方面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在从第二通路向纸张调整部供给的纸张与进而紧接着从第二通路向纸张调整部供给的另一纸张之间,能够间隔向从第一通路供给的纸张形成图像的时间部分的间隔。
根据该结构,在接着从第二通路向纸张调整部输送并通过纸张调整部调整弯曲时,能够使该时间间隔相当于纸张输送部的分离压接的动作时间,利用该动作时间,能够从容地分离及压接纸张输送部的输送辊。由此,能够避免使纸张输送部的分离及压接用的电动机失调,并且能够确保图像形成部的生产性。
根据第三方面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在通过图像形成部在纸张的正面、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时,能够基于纸张后端检测信息,为下一页纸张而从容地压接及分离纸张输送部的输送辊。
根据第四、六方面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双面打印模式时,能够将向图像形成部输送的纸张与该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位置对齐,能够在纸张的正面、背面交替地正确地形成图像。
根据第五方面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在通过图像形成部在纸张的正面、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时,能够校正纸张的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纸张输送部30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纸张输送部30的压接分离机构32的动作例的主视图;
图4(A)是表示偏移校正部70的结构例及其动作例的局部展开主视图,图4(B)是表示偏移校正部70的结构例及其动作例的局部展开主视图;
图5(A)是表示三页纸张被输送并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时输送辊31的分离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剖视图,图5(B)是表示三页纸张被输送并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时输送辊31的压接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7(A)至图7(D)是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滞留三页纸张并且在纸张的表面、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时的动作例的图;
图8是表示现有例的图像形成装置200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9(A)至图9(E)是表示在图像形成装置200中滞留四页纸张并且在纸张的表面、背面连续地形成图像的例子及其问题点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其动作例以及其控制例进行说明。本项记载不限定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范围、以及用语的意思等。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在单面打印模式时等情况下使纸张通过的第一通路(以下称为单面走纸通路21)、在双面打印模式时等情况下使纸张通过的第二通路(以下称为双面走纸通路26)、图像形成部10、纸张调整部20、纸张输送部30、供纸部40以及纸张翻转机构60。
单面走纸通路21是从供纸部40至纸张调整部20的纸张输送通路。在纸张P的一面(表面)形成图像时,在单面走纸通路21上向图像形成位置(转印位置)输送纸张P。从未图示的手动供纸托盘至纸张调整部20的纸张输送通路也构成单面走纸通路21。双面走纸通路26是从纸张调整部20通过图像形成部10至纸张翻转机构60及纸张输送部30再返回纸张调整部20的纸张输送通路。表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在双面走纸通路26上被翻转,并再被输送至图像形成位置。
图像形成部10例如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在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纸张P的表面形成图像。然后,在定影处理之后,将纸张P向双面走纸通路26输送。在图像形成部10例如使用彩色打印。图像形成部10对每种成像颜色(例如黄色(Yellow)、品红色(Magenta)、青色(Cyan)、黑色(Black))都具有感光鼓1、带电器2、光写入部3以及显影装置4(图中仅表示一种成像颜色)。而且,图像形成部10具有中间转印带6、转印部7以及定影装置17。
带电器2使感光鼓1携带规定的电位。使用多面反射体的激光扫描型打印头和使用LED阵列的光写入部3向带电后的感光鼓1照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使感光鼓1曝光,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4使该静电潜像显影。对每种成像颜色进行这样的带电、曝光、显影处理,在每种成像颜色的感光鼓1上分别形成调色剂像,所形成的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6上重合。在此,通过转印部7在纸张P上转印重合的彩色调色剂像。纸张P从供纸部40向转印部7输送。
定影装置17对转印到规定纸张P上的彩色调色剂像进行定影。由此,能够在规定的纸张P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彩色图像。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定影处理后的纸张P向双面走纸通路26输送。
在定影装置17的下方设有纸张翻转机构60。在双面打印模式时(背面打印时),纸张翻转机构60将已在其表面形成图像的纸张P进行翻转。纸张翻转机构60由循环再供纸通路27A、翻转输送通路27B以及再供纸输送通路27C构成。循环再供纸通路27A配置在定影装置17的下游侧,翻转输送通路27B配置在循环再供纸通路27A的下游侧。
在翻转输送通路27B上,在双面打印模式时,使表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的表面朝下地进行输送。翻转输送通路27B作为反转该纸张P输送方向的转向通路(纸张等待通路)而使用。在翻转输送通路27B上连接再供纸输送通路27C。在再供纸输送通路27C的始端部及终端部设有曲率半径r(参照图2)较大的“U”形输送通路(以下称为U形转弯输送通路28A、28B)。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部10的上游侧设有纸张调整部20,该纸张调整部20调整向图像形成部10供给的纸张P相对于输送方向(以下称为纸张输送方向I)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的弯曲。纸张宽度方向是与纸张输送方向I正交的方向。纸张调整部20具有能够独立驱动的一对弯曲辊22及一对对齐辊23。
在纸张调整部20中,在图像形成之前,纸张P的前端部利用一对弯曲辊22的旋转碰到由一对对齐辊23所形成的夹持部。纸张P在与纸张输送方向I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校正其姿势后,通过一对对齐辊23的夹持部,在纸张宽度方向上夹着该纸张P的前端部向转印部7输送(对齐功能)。通过该对齐功能,在双面打印模式时,能够使向图像形成部10输送的纸张P与该图像形成部10的图像形成位置对齐,并且能够在纸张P的表面、背面交替地正确地形成图像。
在纸张调整部20配设有纸张检测传感器11。纸张检测传感器11例如设置在一对弯曲辊22的下游侧。纸张检测传感器11通过检测纸张P的前端部,生成表示该纸张P已到达纸张调整部20的纸张到达检测信号S11。向控制部50(参照图6)输出纸张到达检测信号S11。
在一对弯曲辊22的上游侧且双面走纸通路26上设有纸张输送部30。纸张输送部30以通过输送辊31压接表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并经由曲率半径大的第二U形转弯输送通路28B向一对弯曲辊22输送该纸张P的方式动作。输送辊31能够对应一对对齐辊23的对齐动作进行压接及分离,并且在一对对齐辊23的摆动中且在纸张后端通过规定位置之前被设定为分离状态。
在纸张输送部30设有后端检测传感器12。后端检测传感器12例如设置在输送辊31的上游侧。后端检测传感器12通过检测从纸张调整部20向图像形成部10供给的纸张P的后端部,生成表示该纸张P已穿过输送辊31的纸张后端检测信号S12。向控制部50输出纸张后端检测信号S12。
控制部50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在通过图像形成部10在纸张P的表面、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时,基于后端检测传感器12所检测的纸张后端检测信号S12,控制纸张输送部30,以使纸张输送部30的从动辊31b与驱动辊31a压接。通过该控制,能够为了进行下一页纸张P的处理,从容地使从动辊31b与驱动辊31a压接。
在此,参照图2及图3,对纸张输送部30的结构例及其动作例进行说明。图2所示的纸张输送部30具有输送辊31及压接分离机构32。输送辊31具有驱动辊31a以及从动辊31b,较高地设定压接时驱动辊31a施加给从动辊31b的负载扭矩(60N)。较高地设定负载扭矩是因为表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由于调色剂所含有的蜡的影响而易于滑动。因此,以普通输送辊3倍左右的压接力(夹持力)夹着纸张P,推顶着曲率半径大的U形转弯输送通路28B来输送纸张P。另外,即使在输送辊31分离时,为了缓慢地进行分离动作,也较高地设定负载扭矩。
压接分离机构32具有电动机33。电动机33使用步进电动机。例如,电动机33被实施众所周知的变频控制,逐渐缩小(低频→高频)一个周期的脉冲的通电宽度地控制电动机的扭矩。压接分离机构32如后所述,得到电动机33的旋转力,压接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或分离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压接分离机构32具有:左右部件安装板301、301;轴支承可动板302、302;支轴连接部件303;轴承部304、304;连接部件305;支轴部件306;凸轮部件307;旋转检测板308;凸轮轴309。
部件安装板301、301具有大致L形,通过上下的桥架部件311、312连接部件安装板301、301,从而构成纸张输送部30的主体框架。在各部件安装板301、301上,经由支轴连接部件303安装具有大致J形的轴支承可动板302、302,轴支承可动板302、302构成相对于部件安装板301、301能够自如活动的结构。在轴支承可动板302、302的规定位置设有轴承部304、304,轴承部304、304左右旋转自如地支承从动辊31b的轴部。轴支承可动板302的一侧构成为,使端部为被作用部321。
在轴支承可动板302的一侧与部件安装板301之间安装有未图示的螺旋弹簧(スプリングコイルバネ)。螺旋弹簧的作用力(弹簧常数)设定压接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时的夹持压。在与从动辊31b相对的位置配设有驱动辊31a。驱动辊31a被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未图示的装置主体部的轴承部,通过规定的电动机驱动旋转。驱动辊31a使用橡胶辊,从动辊31b使用树脂辊。
在一侧的部件安装板301上经由支轴部件306安装具有包括角部位及直线部位的大致b形的连接部件305,连接部件305构成为相对于部件安装板能够自如活动。连接部件305的角部位构成为作用部351,该角部位与轴支承可动板302的被作用部321抵接。
而且,在部件安装板301的规定位置经由凸轮轴309安装凸轮部件307,凸轮部件307构成为相对于部件安装板301能够自如活动。凸轮部件307的外周缘与连接部件305的直线部位抵接。半月状的旋转检测板308安装在凸轮轴309上。
在凸轮轴309上安装带轮331。在上述电动机33上安装带轮333。在带轮331与带轮333之间卷绕皮带332。由此,构成压接分离机构32,得到电动机33的旋转力后,压接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或者分离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
根据上述纸张输送部30的动作例,图3所示的实线部分的轴支承可动板302、连接部件305及凸轮部件307是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处于压接状态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旋转检测板308位于凸轮轴309的左斜上部。
如果从图3所示的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的压接状态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凸轮部件307,则轴支承可动板302、连接部件305及凸轮部件307如虚线那样发生变化。例如,如果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电动机33,则经由皮带332,凸轮部件307以凸轮轴309为基准,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半周。通过该半周旋转,旋转检测板308位于凸轮轴309的右斜下部。
此时,由于凸轮部件307按压连接部件305的直线部位,所以连接部件305的作用部351以支轴部件306为基准,按压轴支承可动板302的被作用部321。另外,克服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使轴支承可动板302向下方移动。通过使该轴支承可动板302向下方移动,使从动辊31b向下方移动,从而将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之间分离。
此外,如果从图3中虚线所示的轴支承可动板302、连接部件305及凸轮部件307的分离状态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该凸轮部件307,则该轴支承可动板302、连接部件305及凸轮部件307恢复为实线部分地变化。例如,如果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电动机33,则经由皮带332,凸轮部件307以凸轮轴309为基准,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半周。通过该半周旋转,使旋转检测板308位于凸轮轴309的左斜上部。
此时,凸轮部件307按照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轴支承可动板302的被作用部321推顶连接部件305的作用部351。通过该作用部351的推顶,连接部件305的直线部件提升。另外,使轴支承可动板302向上方移动。通过使该轴支承可动板302向上方移动,使从动辊31b向上方移动,因此使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压接。由此,构成具有纸张输送部3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
接着,参照图4(A)及图4(B),对偏移校正部70的结构例及其动作例进行说明。图4(A)所示的偏移校正部70构成图1所示的纸张调整部20的一个例子,具有一对对齐辊23、23、摆动机构71、偏移检测传感器72。偏移校正部70除了对齐功能以外,还具有校正纸张P偏移的偏移校正功能。
摆动机构71在与纸张P的输送方向I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X上摆动夹着该纸张P的一对对齐辊23、23。一对对齐辊23、23、一对弯曲辊22、22以及输送辊31(驱动辊31a、从动辊31b)沿与纸张输送方向I正交的方向X配置。驱动辊31a及从动辊31b设置在一对对齐辊23、23、一对弯曲辊22、22的下方的规定位置,为了方便说明,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表示输送辊31(31a、31b)。
摆动机构71与轴支承一对对齐辊23、23的基板卡合。摆动机构71以纸张输送方向I(=Y)为基准,在纸张宽度方向X上摆动一对对齐辊23、23。在摆动机构71安装有未图示的电动机,通过电动机的旋转力,沿纸张宽度方向X左右摆动一对对齐辊23、23。
在一对对齐辊23、23及一对弯曲辊22、22之间设有偏移检测传感器72。偏移检测传感器72检测以纸张输送方向I为基准的纸张侧端部与其基准位置之间的差值,生成偏移检测信号S72。向控制部50输出偏移检测信号S72。控制部50以在对齐处理后的纸张P被一对对齐辊23、23夹着的状态下,沿纸张宽度方向X,向左侧或右侧移动纸张P的方式控制摆动机构71,从而使纸张侧端部与基准位置之间的差值消失。
在该例中,控制部50控制摆动机构71,以使纸张P从实线所示的位置向虚线所示的位置移动。在该对齐摆动时,如图4(B)所示构成为,位于一对对齐辊23、23上游侧的一对弯曲辊22、22及输送辊31等处于分离状态。由于一对弯曲辊22、22及输送辊31等处于分离状态,所以由一对对齐辊23、23夹着的部分以外的纸张P处于自由状态,能够使该纸张P沿纸张宽度方向X向左侧或右侧容易地移动。
由此,构成具有摆动机构71的偏移校正部70,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在通过图像形成部10在纸张P的表面、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时,能够进行纸张P的偏移校正。
接着,参照图5(A)及图5(B),对三页纸张被输送并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时在纸张P的表面、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滞留三页纸张-表面、背面连续形成图像)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三页纸张被输送并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时输送辊31的分离例是,在双面打印模式时表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1处于等待向其背面形成图像的状态。此时,输送辊31已经处于分离状态,在双面走纸通路26内滞留有三页纸张P1~P3。在纸张检测传感器11检测到纸张P1的前端部的同时缓慢地开始分离输送辊31。通过纸张调整部20进行对齐处理、偏移校正处理。
在该例子中,纸张P1在其表面形成图像,从一对弯曲辊22输送并滞留在再供纸输送通路27C。纸张P的前端部被一对弯曲辊22夹持,其后端部残存在后端检测传感器12的上游侧。在该状态下,纸张P等待向背面形成图像。纸张P2也是在表面形成图像,在翻转输送通路27B中,处于等待在纸张P1之后向背面形成图像的状态。纸张P3也在其表面形成图像,进行定影处理,处于等待向循环再供纸通路27A输送的状态。在单面走纸通路21中,从供纸部40输出的纸张P4也处于等待状态。
图5(B)所示,三页纸张被输送并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时输送辊31的压接例是在双面打印模式时,通过图像形成部10在表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1的背面形成图像之前的状态。此时,纸张P的后端部处于穿过输送辊31的状态。如果纸张P1的后端部从输送辊31穿过,则输送辊31开始压接动作。后端检测传感器12检测纸张P1的后端部是否穿过输送辊31。在该例子中,纸张P1的下一页纸张P2处于逼近第一U形转弯输送通路28A的位置。输送辊31利用纸张P2到达之前的时间,实施比现有装置缓慢的压接动作,处于结束压接状态。
图5(B)所示的翻转输送通路27B内的纸张P2从逼近U形转弯输送通路28A的状态向再供纸输送通路27C的第二U形转弯输送通路28B输送,之后,处于在图5(A)所示的U形转弯输送通路28B等待的状态。表面形成有图像且进行了定影处理的纸张P3向定影装置17下方的循环再供纸通路27A输送,之后,处于在图5(A)所示的翻转输送通路27B等待的状态。
在上述单面走纸通路21中等待的、从供纸部40输出的纸张P4接着向纸张调整部20输送,并且通过图像形成部10在其表面形成图像。由此,能够在三页纸张被输送并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时的纸张的表面、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
接着,参照图6,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系统为了在三页纸张被输送并滞留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内时的纸张的表面、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而具有操作显示部48及控制部50。
操作显示部48与控制部50连接,在设定图像形成任务及图像形成条件、纸张供纸条件等时被操作。例如,对操作显示部48进行操作,设定双面打印模式作为图像形成任务。在双面打印模式下,在纸张P的表面、背面(双面)形成图像并输出纸张P。在此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等变为操作数据D48,从操作显示部48向控制部50输出。
控制部50控制纸张调整部20,以使得在双面打印模式时,使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纸张P以及从双面走纸通路26供给的纸张P交替地向图像形成部10输送。另外,控制部50在检测到纸张P到达纸张调整部20后,控制纸张输送部30,从而解除纸张输送部30的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的压接。
而且,控制部50控制图像形成部10,以使其在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纸张P的表面以及从双面走纸通路26供给的纸张P的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通过该控制,能够在从双面走纸通路26向纸张调整部20供给的纸张P与,紧接着从双面走纸通路26向纸张调整部20供给的另一页纸张P之间,隔着向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纸张P形成图像的时间部分的间隔(在三页纸张被输送并且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时在纸张的表面、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的处理)。
在控制部50上连接有图像形成部10。图像形成部10从控制部50接收表面、背面用的图像数据DIN,并且交替地接收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以及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是允许在纸张P的表面形成图像的意思的信号,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是允许在纸张P的背面形成图像的意思的信号。图像形成部10基于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在纸张P的表面形成图像,基于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在纸张P的背面形成图像。
在上述控制部50上连接有纸张检测传感器11、摆动机构71以及偏移检测传感器72。在一对弯曲辊22上连接有未图示的电动机,基于辊驱动信号S22,向规定方向旋转一对弯曲辊22。辊驱动信号S22是驱动一对弯曲辊22的信号,在进行对齐校正时,从控制部50向未图示的电动机输出。
在一对对齐辊23上也连接有未图示的电动机,基于辊驱动信号S23,向规定方向旋转一对对齐辊23。辊驱动信号S23是驱动一对对齐辊23的信号,在进行图像转印时,从控制部50向未图示的电动机输出。
纸张检测传感器11在一对弯曲辊22的下游侧检测纸张P的前端部,将纸张到达检测信号S11向控制部50输出。偏移检测传感器72将检测纸张侧端部与其基准位置之间的差值而得到的偏移检测信号S72向控制部50输出。
控制部50向摆动机构71输出摆动控制信号S71,进行纸张P的偏移校正处理。摆动控制信号S71是向左侧或右侧摆动对齐处理后的纸张P以使得纸张侧端部与基准位置之间的差值消失的信号,从控制部50向摆动机构71的未图示的电动机输出。
利用该摆动机构71,将由一对对齐辊23夹着的状态下的纸张P沿纸张宽度方向X向左侧或右侧摆动。上述纸张检测传感器11、一对弯曲辊22、一对对齐辊23、摆动机构71以及偏移检测传感器72构成纸张调整部20。
在上述控制部50上还连接有后端检测传感器12、输送辊31以及电动机33。后端检测传感器12在输送辊31的上游侧检测纸张P的后端部,向控制部50输出纸张后端检测信号S12。控制部50在接收纸张后端检测信号S12,并检测到该纸张P已穿过输送辊31时,控制电动机33,将分离状态的输送辊31变为压接控制。
例如,控制部50向电动机33输出电动机控制信号S33,以使输送辊31进行分离→压接动作的方式控制电动机33。电动机控制信号S33是输送辊31从分离过渡为压接时,较长(降低加速度)地设定输送辊31从分离至压接的时间的信号。电动机控制信号S33从控制部50向电动机33输出,是输送辊31从压接过渡为分离时,较长(降低加速度)地设定压接状态的输送辊31从压接至分离的时间的信号。通过较长地设定输送辊31从压接至分离的时间,能够避免电动机33失调。
另外,驱动辊31a基于电动机控制信号S31,被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旋转。电动机控制信号S31是用来从U形转弯输送通路28A向纸张调整部20推顶并输送已在表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的信号。电动机控制信号S31从控制部50向纸张输送部30的未图示的电动机输出。上述后端检测传感器12、输送辊31以及电动机33构成纸张输送部30。
接着,参照图7(A)至图7(D),对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滞留三页纸张并在纸张表面、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在该例子中,为了在双面打印模式时,在压接力高的输送辊31从压接过渡为分离时避免电动机33失调,较长(降低加速度)地设定输送辊31从压接至分离的时间,并且从单面走纸通路21与双面走纸通路26交替地向纸张调整部20输送纸张P,从而在通过纸张输送部30进行压接与分离时,以不使下一页纸张到达的方式隔开纸张输送间隔。
根据图7(A)所示的、三页纸张被输送并滞留在图像形成装置100时在纸张P的表面、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的处理,如果在第一页A4版的纸张A4(1)的表面形成图像,则在除了最初的三页及最后的三页纸张外的中间纸张的图像形成处理过程中,在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纸张P的表面以及从双面走纸通路26提供的纸张P的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
在该例子中,在最初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纸张P=A4(1)的表面,形成基于图7(B)所示的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以及未图示的表面用图像数据DIN的表面图像(以下简称为表面图像),接着在第二页纸张P=A4(2)的表面,形成基于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及图像数据DIN的表面图像。之后,隔开一页纸张的输送时间间隔(纸张间隔),在第三页的纸张P=A4(3)的表面,形成基于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及图像数据DIN的表面图像。
在上述第二页纸张P=A4(2)与第三页纸张P=A4(3)之间隔开纸张间隔是为了,在从双面走纸通路26向纸张调整部20供给的纸张P=A4(1)的背面形成图像时的图像形成时刻与进而紧接着在从双面走纸通路26向纸张调整部20供给的另一页纸张P=A4(2)的背面形成图像时的图像形成时刻之间,确保向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纸张P=A4(4)形成图像的时间部分的纸张间隔(输送时间间隔T)。在该例子中,使上述输送时间间隔T相当于纸张输送部30的输送辊31从分离至压接、再恢复至分离的动作时间。
从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切换为图7(C)所示的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在从双面走纸通路26供给的纸张P=A4(1)的背面形成基于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及图像数据DIN的背面图像(以下简称为背面图像)。而且,从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切换为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在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第四页纸张P=A4(4)的表面,基于表面图像控制信号SG1及图像数据DIN形成表面图像。
之后,从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切换为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在从双面走纸通路26供给的纸张P=A4(2)的背面形成基于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及图像数据DIN的背面图像。而且,从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切换为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在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第五页纸张P=A4(5)的表面,基于表面图像控制信号SG1及图像数据DIN形成表面图像。
之后,从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切换为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在从双面走纸通路26供给的纸张P=A4(3)的背面形成基于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及图像数据DIN的背面图像。而且,从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切换为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在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第六页纸张P=A4(6)的表面,基于表面图像控制信号SG1及图像数据DIN形成表面图像。由此,能够依次在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纸张P的表面及从双面走纸通路26供给的纸张P的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
图7(D)是表示输送辊31的加速度α-时间t的特性图。在图7(D)中,纵轴为输送辊31的加速度α。横轴是时间t,是输送辊31的分离时间或压接时间。虚线是表示现有例的输送辊31的加速度α-时间t的特性曲线。实线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辊31的加速度α-时间t的特性曲线。向上的斜线都表示输送辊31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转变时的加速度α。向下的斜线表示输送辊31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转变时的减速度(-α)。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延长输送辊31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以及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中的任一方得动作时间,与现有例相比,平缓地设定倾斜度。通过平缓地设定倾斜度(使加速度降低),能够避免电动机33失调。换言之,如果将本实施方式及现有例的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转变时的加速度的倾斜度分别设为θ1、θ2,使本实施方式及现有例的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转变时的加速度的倾斜度为θ1′、θ2′,则以θ2>θ1,θ2′>θ1′的方式设定加速度。
根据作为这样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控制部50控制纸张调整部20,以使得在双面打印模式时,使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纸张P以及从双面走纸通路26供给的纸张P交替地向图像形成部10输送。另外,控制部50在检测到纸张P到达纸张调整部20之后,控制纸张输送部30的电动机33,以解除纸张输送部30的从动辊31b相对于驱动辊31a的压接。而且,控制部50输出表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1以及背面图像形成控制信号SG2来控制图像形成部10,从而在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纸张P的表面以及从双面走纸通路26供给的纸张P的背面交替地形成图像。
通过上述控制,在双面打印模式时,能够在从双面走纸通路26向纸张调整部20供给的纸张P与紧接着从双面走纸通路26向纸张调整部20供给的另一页纸张P之间,隔开向从单面走纸通路21供给的纸张P形成图像的时间部分的输送时间间隔T。因此,在紧接着从双面走纸通路26向纸张调整部20输送并且通过纸张调整部20对纸张P的弯曲进行调整时,能够使该输送时间间隔T相当于纸张输送部30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以及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的动作时间。利用该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以及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的动作时间,能够从容地分离及压接纸张输送部30的相对于驱动辊31a的从动辊31b。由此,能够避免纸张输送部30的电动机33失调,能够确保生产性,并且提高走纸控制时的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纸张调整部20而言,对具有一对弯曲辊22及一对对齐辊23、摆动该一对对齐辊23的机构的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即使在具有多对输送辊,使一对输送辊相对于另一对输送辊独立地被驱动并且在纸张输送过程中调整被多对输送辊夹持的纸张P的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相对于纸张P对齐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并且能够在纸张P上精度良好地形成图像。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非常适合应用于在进行双面打印模式时,具有从单面走纸通路以及双面走纸通路交替地向图像形成部走纸的控制功能的彩色及黑白打印机、复印机以及具有这些功能的复合机等。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图像形成部,其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第一通路,其向所述图像形成部供给所述纸张;
第二通路,其将在所述纸张的单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再次向所述图像形成部输送;
纸张调整部,其调整纸张宽度方向的弯曲,该纸张宽度方向与向所述图像形成部供给的所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
纸张输送部,其设置于所述纸张调整部的上游侧的第二通路,并且利用输送辊将单面形成有图像的所述纸张向所述纸张调整部输送;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纸张调整部及所述纸张输送部;
所述控制部在双面打印模式时,以使从所述第一通路供给的所述纸张及从所述第二通路供给的所述纸张交替地向所述图像形成部输送的方式控制所述纸张调整部,并且在检测到所述纸张到达所述纸张调整部之后,控制所述纸张输送部,以解除所述输送辊的压接,
还在所述纸张输送部的上游侧设有检测所述纸张的后端的纸张检测部,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纸张检测部检测的纸张后端检测信息控制所述纸张输送部,以压接所述输送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图像形成部,以使得在从所述第一通路供给的所述纸张的一面以及从所述第二通路供给的所述纸张的另一面交替地形成图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纸张调整部具有一对对齐辊及一对弯曲辊,
由所述一对弯曲辊夹着的所述纸张的前端抵着由所述一对对齐辊所形成的夹持部,从而调整所述纸张的弯曲。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对齐辊具有摆动机构,该摆动机构在夹着所述纸张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上摆动所述纸张。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纸张调整部具有多对所述输送辊,
相对于另一对所述输送辊,独立驱动一对所述输送辊,调整由多对所述输送辊夹着的所述纸张的弯曲。
CN201310103464.0A 2012-04-02 2013-03-2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3595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4009A JP5549701B2 (ja) 2012-04-02 2012-04-02 画像形成装置
JPJP2012-084009 2012-04-02
JP2012-084009 2012-04-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9508A CN103359508A (zh) 2013-10-23
CN103359508B true CN103359508B (zh) 2016-08-17

Family

ID=48045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3464.0A Active CN103359508B (zh) 2012-04-02 2013-03-2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56982A1 (zh)
EP (1) EP2648051B1 (zh)
JP (1) JP5549701B2 (zh)
CN (1) CN1033595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8105B2 (ja) * 2014-11-28 2017-05-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005629B2 (en) * 2015-12-17 2018-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veyance control of recording medium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776710B2 (ja) * 2016-08-08 2020-10-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57208B2 (ja) * 2016-08-10 2020-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6848260B2 (ja) * 2016-08-18 2021-03-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69266B2 (ja) * 2016-11-30 2020-10-1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5392A (ja) * 2016-12-12 2018-06-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8192671A1 (en) 2017-04-21 2018-10-25 Hp Indigo B.V. Media alignment
US10574845B2 (en) * 2017-05-24 2020-02-25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sheet conveyance misalignment
JP7472547B2 (ja) * 2020-03-03 2024-04-2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23329A (en) * 1994-02-04 1997-04-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NL1013670C2 (nl) * 1999-11-25 2001-05-28 Ocu Technologies B V Werkwijze voor het in zijdelings register brengen van een vel met een daarop over te dragen beeld.
JP4574689B2 (ja) * 2000-02-25 2010-11-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96977A (ja) * 2000-09-20 2002-04-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027583B2 (ja) * 2000-11-09 2007-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35709A (ja) * 2003-07-17 2005-02-10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JP4324047B2 (ja) * 2004-07-20 2009-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JP4542994B2 (ja) * 2005-06-22 2010-09-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2680A (ja) * 2005-07-12 2007-02-01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用紙整合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986912B2 (en) * 2006-09-04 2011-07-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ollers to correct sheet misalignment
JP4821666B2 (ja) * 2007-03-20 2011-11-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04209B2 (ja) * 2009-06-29 2014-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595B2 (ja) * 2010-09-16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48051B1 (en) 2020-04-29
EP2648051A2 (en) 2013-10-09
JP2013212901A (ja) 2013-10-17
US20130256982A1 (en) 2013-10-03
JP5549701B2 (ja) 2014-07-16
CN103359508A (zh) 2013-10-23
EP2648051A3 (en) 201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950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740215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64282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8800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61844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skew of a sheet
US20010024013A1 (en) Curl correc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curl correction device
US8814162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205867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137214A (zh)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2081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884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394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スイッチバック搬送機構
JP2015000787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16229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two-dimensional correction
US20080112745A1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80038028A1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EP2037332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169307A (zh) 片材按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298512A (ja) 用紙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01383A1 (en) Low cost actuated idler nip assembly integrating nip loading and support
JP2015143145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685623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73904B2 (ja) 転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7148391B (zh) 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JPH1120804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