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9240B - 液压减振器 - Google Patents

液压减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9240B
CN103359240B CN201210574971.8A CN201210574971A CN103359240B CN 103359240 B CN103359240 B CN 103359240B CN 201210574971 A CN201210574971 A CN 201210574971A CN 103359240 B CN103359240 B CN 1033592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tube
sliding surface
inner diameter
dimples
diameter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749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59240A (zh
Inventor
户田智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oh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ohe Co filed Critical Zhaohe Co
Priority to CN20181010634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89951A/zh
Publication of CN103359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9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59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92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在通过将一个内管插入一个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中以便自由滑动而形成的一个液压减振器中,通过进行压窝制成的大量的凹窝形成于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的圆周方向和轴向方向二者上。其结果是,在一种廉价的液压减振器中同时实现了对于在该外管与该内管之间的一种滑动特性的改进以及对于磨损抑制,在这种廉价的液压减振器中该内管直接在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上滑动。

Description

液压减振器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用作摩托车或自行车的前叉或类似物的液压减振器。
相关技术的描述
如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特许公开号S53-160163中所描述的,一个用于两轮车辆的前叉可以通过将一个内管插入一个外管的一个内径滑动表面中以自由滑动而形成。在这种类型的前叉中,为防止该外管和该内管因基于一个车轮在行进过程中从路面接收到的一个阻力的一个侧向力(在与该前叉的一条中央轴线正交的一个方向上施加的一个负荷)而彼此刮擦,在该外管的一个内表面中提供一个螺旋油槽,这样使得该内管经由一层油膜被支撑在该外管的这个内表面上。
在另一个常规前叉中,一个导衬被提供在该外管的一个开口部分上,该内管在拉长冲程和压缩程冲中一直抵靠该导衬上滑动,或者该导衬被提供在该外管的这个开口部分的用作相对于该内管的侧向力的一个弯曲支点的一个内周边上,这样使得该内管通过该导衬平滑地滑动。
专利文件: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特许公开号S53-160163。
在这些常规前叉中,在该外管的内表面中提供螺旋油槽或在该外管的这个开口部分上提供导衬是昂贵的。
此外,在于该外管的内表面中具有螺旋油槽的这种前叉中,该油槽在该内表面中不能被提供为靠近该外管的这个开口部分,以便当该外管和该内管的内部中的油压直接作用在提供于该外管的这个开口部分上的一个油封上时,防止发生漏油。
在另一个常规前叉中,其中的内管直接地在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上进行滑动,所谓的具有边界润滑的真实接触(即金属与金属之间的接触没有一层中介的油膜)是占主导的,并且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摩擦,从而导致一种不良的滑动特性。然而,在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与该内管之间出现了由该真实接触而引起的磨蚀性磨损、磨损产物等等,从而引起在该内管的一个外周边上形成多个磨损痕迹并且损害在该外管的这个开口部分上的该油封的一个唇缘,并且其结果是可能出现漏油。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在实现一个廉价的液压减振器同时实现对于在一个外管与一个内管之间的一种滑动特性的改进以及磨损抑制,在这种液压减振器中该内管直接在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上滑动。
本发明提供了通过将一个内管插入一个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中以便自由滑动而形成的一个液压减振器,其中在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的圆周方向和一个轴向方向二者上形成通过进行压窝制成的大量的凹窝。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这些凹窝是在该轴向方向上距离一个开口端侧至少10mm的一个长度范围内形成于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之中。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这些凹窝被提供成在该轴向方向上从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的圆周方向上的所有位置都是可见的。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这些凹窝各自呈一个狭长槽的形状,该形状与该外管的轴向方向相交。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这些凹窝各自被形成为这种狭长槽的形状,该形状具有的长度为1至3mm、宽度为0.1至0.3mm、并且深度为0.005至0.015mm。
根据本发明,在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的圆周方向和轴向方向二者上通过进行压窝而形成的这些大量的凹窝用作多个油底壳,并且因此防止缺油。其结果是,在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与该内管之间通过润滑油形成的一个流体润滑区域被增大,从而致使摩擦减少并且改善了滑动特性。
磨损产物和污染物被捕获到这些凹窝的内部中以便不能逸散,并且因此抑制了在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与该内管之间的磨蚀性磨损。因此,在该内管的外周边上不会形成多个磨损痕迹并且不会损害该外管的这个开口部分上的一个油封的唇缘,并且因此不会出现漏油。
因此,在一种廉价的液压减振器中同时实现了对于在该外管与该内管之间的一种滑动特性的改进以及对于磨损抑制,在这种廉价的液压减振器中该内管直接在该外管的该内径滑动表面上滑动。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这些凹窝在轴向方向上距离该开口端侧至少10mm的长度范围内形成于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上。因此,以上描述的这些凹窝的作用被可靠地施用在该外管的这个开口部分中,该内管在拉长冲程和压缩冲程过程中一直抵靠这个开口部分上滑动,或者被施用在该外管的这个开口部分的用作相对于该内管的一个侧向力的一个弯曲支点的内径滑动表面上(在轴向方向上离该开口端侧至少10mm的长度范围内),并且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对在该外管与该内管之间的滑动特性的改进以及磨损抑制。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这些凹窝被提供成在该轴向方向上从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的圆周方向上的所有位置均是可见的。因此,无一例外地,以上描述的这些凹窝的作用被施用在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与该内管的一个滑动范围之间的整个周长上,并且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对在该外管与该内管之间的滑动特性的改进以及磨损抑制。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这些凹窝各自呈一个狭长槽的形状,该形状与该外管的轴向方向相交。因此,提高了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中的每个狭长的凹窝的圆周方向存在比,并且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实现对于在该外管与该内管之间的滑动特性的改进以及磨损抑制。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这些凹窝各自被形成为具有狭长槽的形状,该形状的长度为1至3mm、宽度为0.1至0.3mm以及深度为0.005至0.015mm。这些凹窝显著大于磨损产物和污染物,并且因此磨损产物和污染物被捕获到这些凹窝中以便不能逸散。因此,不存在以下危险:捕获到的磨损产物和污染物逸散以致在该外管和该内管上引起磨蚀性磨损。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完整的液压减振器的一半的截面视图;
图2是示出一个部分切除的外管的侧视图;并且
图3是示出通过进行压窝形成于该外管的一个内径滑动表面中的多个窝的模式图。
优选实施方案的说明
如图1所示,在一个两轮车辆的前叉10中,一个车身侧内管12被插入一个车轮侧外管11的一个内径滑动表面11A中以便自由滑动。一个防尘密封件13和一个油封14被提供在该外管11的一个开口端上,该内管12是穿过该开口端被插入的。
一个螺栓15A被插入该外管11的一个底部部分之中,并且该螺栓15A使一根空心杆15保持直立。增大该空心杆15的一个上端部分的直径以形成抵靠在该内管12的内周边上滑动的一个分隔壁部分16。在这个实施方案中,由一个活塞环构成的一个止回阀17被提供于一个环形槽中,该环形槽被提供于该分隔壁部分16的外周边中,并且引起该止回阀17抵靠在该内管12的内周边上滑动。
一个悬架弹簧19被插置该空心杆15的分隔壁部分16的一个上端表面与提供于该内管12的一个上端部分上的一个弹簧座18之间。该弹簧座18经由一个O形环18A被密封至该内管12的一个上端内径部分并且由一个止动环18B固持。
在该前叉10中,一个活塞阀20被提供在该内管12的一个尖端部分内周边上;上部油腔21和下部油腔22(该活塞阀20前进到该上部油腔和该下部油腔中并且从该上部油腔和该下部油腔退出)被限定在该空心杆15的外周边上;一个上部部分用作一个气腔24的一个储油器腔23被限定在该空心杆15的内周边上;并且在该空心杆15的一个下部部分之中提供了将这些油腔21、22连接至该储油器腔23上的一个油孔25。该储油器腔23延伸至该内管12的内部,并且该气腔24被该弹簧座18密封在该内管12的这个上端部分之中。油孔25是在该空心杆15的一个轴向方向和一个圆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钻出的。
在该内管12的这个尖端部分内周边上通过咬接将一个阀壳体30固定至内管12上,并且该活塞阀20被建造在该阀壳体30的内部,以便在抵靠在该空心杆15上滑动时能够上下移动。
在该前叉10中,将该上部油腔21连接至该储油器腔23上的一个油孔(一个小孔)26是被提供在该空心杆15中,并且在一个拉长冲程过程中,这个油孔(小孔)被用于基于油流出该上部油腔21进入该储油器腔23的一个通道阻力而产生一个拉长侧阻尼力。
注意在该前叉10中,在最大拉长过程中使用的一个回弹弹簧27是提供在提供于该内管12上的该阀壳体30与该空心杆15的该分隔壁部分16之间。
在该前叉10中,由一个车轮接收到的一个振动被吸收并且由此通过该悬架弹簧19和该气腔24中的一个空气弹簧减振,并且由这些油腔21、22所产生的一个阻尼力抑制了该悬架弹簧19的伴随该减振的伸缩振动。
更确切地说,该前叉10执行阻尼作用如下。
(压缩冲程)
当该内管12前进到在该空心杆15的外周边上的这些油腔21、22中时,在该活塞阀20的下侧上的下部油腔22的体积减小,这样使得其中的压力增加。因此,在该活塞阀20的下侧上的下部油腔22中的工作油穿过由该活塞阀20形成的一个流动通道而流动进入该上部油腔21中,并且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压缩侧阻尼力。
在该活塞阀20的上侧上的上部油腔21的体积扩大,从而引起该上部油腔21中的压力减小。因此,提供在该空心杆15的分隔壁部分16上的止回阀17打开,这样使得在该分隔壁部分16的上侧上的储油器腔23中的工作油穿过该止回阀17而流动进入该上部油腔21之中。
此外,与该内管12前进到这些油腔21、22中的体积相对应的量的工作油从该下部油腔22流动穿过形成于该空心杆15的该下部部分中的多个油孔25而进入在该空心杆15的内周边上的储油器腔23之中。其结果是,通过该多个油孔25产生了该压缩侧阻尼力。
(拉长冲程)
当该内管12从在该空心杆15的外周边上的这些油腔21、22退出时,在该活塞阀20的上侧上的上部油腔21中的工作油穿过由该活塞阀20形成的一个流动通道而移动进入该活塞阀20的下侧上的下部油腔22之中,并且还穿过钻入该空心杆15的一个上部部分中的油孔(小孔)26而流动进入在该空心杆15的内周边内部的储油器腔23之中。其结果是,产生了拉长侧阻尼力。
此外,与该内管12从这些油腔21、22退出的体积相对应的量的工作油从该储油器腔23流动穿过形成于该空心杆15的下部部分中的多个油孔25而进入这些油腔21、22之中。
为在该前叉10中实现对于在该外管11与该内管12之间的一个滑动特性的改进并且同时抑制磨损,提供了以下配置。
在如图2和图3所示的前叉10中,通过进行压窝制成的大量的凹陷(凹窝)100是间断地形成在该外管11的内径滑动表面11A的圆周方向和一个轴向方向二者上的。
在本发明中,这些凹窝100是在该外管11的在该轴向方向上距离一个开口端侧至少10mm的一个长度范围R(图2和图3)内形成于该内径滑动表面11A上。该长度范围R(在该长度范围内这些凹窝100是形成于该外管11的该内径滑动表面11A中)可以从该外管11的这个开口端侧在该内径滑动表面11A的一个整个长度上延伸。
此外,当在该轴向方向(图3)上从该外管的这个开口端侧的任何位置观看时,这些凹窝100存在于该外管11的内径滑动表面11A上。
此外,这些凹窝100采取一个狭长槽的形状,该形状与该外管11的轴向方向相交。这些凹窝100被形成为一种狭长槽形状,该形状具有的长度L为1至3mm、宽度W为0.1至0.3mm以及深度D为0.005至0.015mm(图3)。
根据这个实施方案,获得以下作用和效果。
(a)在该外管11的内径滑动表面11A的该圆周方向和该轴向方向二者上通过进行压窝形成的这些大量的窝100用作多个油底壳,并且因此防止缺油。其结果是,在该外管11的内径滑动表面11A与该内管12之间由润滑油形成的一个流体润滑区域被增大,从而致使摩擦减少并改善了滑动特性。
磨损产物和污染物被捕获在这些凹窝100的内部中以便不能逸散,并且因此抑制了该外管11的内径滑动表面11A与该内管12之间的磨蚀性磨损。因此,在该内管12的外周边上不会形成多个磨损痕迹并且该外管11的这个开口部分上的一个油封的唇缘未被损坏。其结果是,不会发生漏油。
因此,在廉价的前叉10中同时实现了对于在该外管11与该内管12之间的滑动特性的改进以及磨损抑制,在这种廉价的前叉中该内管12直接在该外管11的内径滑动表面11A上滑动。
(b)这些凹窝100在轴向方向上距离该开口端侧至少10mm的长度范围R内形成于该外管11的内径滑动表面11A之中。因此,在以上(a)中描述的这些凹窝100的作用被可靠地施用在该外管11的这个开口部分中,该内管12在拉长冲程和压缩冲程过程中一直抵靠在该开口部分上滑动,或者被施用在该外管11的这个开口部分的用作相对于该内管12的一个侧向力的一个弯曲支点的内径滑动表面11A上(在该轴向方向上离该开口端侧至少10mm的长度范围R内),并且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对在该外管11与该内管12之间的滑动特性的改进以及磨损抑制。
(c)这些凹窝100被提供成在轴向方向上从该外管11的内径滑动表面11A的圆周方向上的所有位置都是可见的。因此,无一例外地,在(a)中描述的这些凹窝100的作用被施用在该外管11的内径滑动表面11A与该内管12的这个滑动范围之间的整个周长上,并且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对在该外管11与该内管12之间的滑动特性的改进以及磨损抑制。
(d)这些凹窝100采取狭长槽的形状,该形状与该外管11的轴向方向相交。因此,提高了该外管11的内径滑动表面11A中的每个狭长的凹窝100的一个圆周方向存在比,并且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实现对在该外管11与该内管12之间的滑动特性的改进以及磨损抑制。
(e)这些凹窝100被形成为狭长槽的形状,该形状具有的长度L为1至3mm、宽度W为0.1至0.3mm、并且深度D为0.005至0.015mm。这些凹窝100显著大于磨损产物和污染物,并且因此磨损产物和污染物被捕获在这些凹窝中以便不能逸散。因此,不存在以下危险:所捕获到的磨损产物和污染物逸散以便在该外管11与该内管12上引起磨蚀性磨损。
以上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本发明的多个具体配置不限于这个实施方案,并且包括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的多种设计修改以及类似修改。
本发明是通过将一个内管插入一个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中以便自由滑动而形成的一个液压减振器,其中通过进行压窝制成的大量的凹窝是形成在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的圆周方向和一个轴向方向二者上。因此,在一个廉价的液压减振器中能够同时实现对在该外管与该内管之间的一个滑动特性的改进以及磨损抑制,在这种廉价的液压减振器中该内管直接在该外管的一个内径滑动表面上滑动。

Claims (4)

1.一种两轮车辆的液压前叉,该前叉是通过将一个内管插入一个外管本身的一个内径滑动表面之中以便自由滑动而形成的,
其中通过进行压窝而制成的大量的凹窝形成于该外管本身的内径滑动表面的圆周方向和轴向方向二者上,这些凹窝各自呈一个狭长直槽的形状,该形状与该外管的轴向方向相交,其中这些凹窝各自被形成为这种狭长直槽的形状,该形状具有的长度为1至3mm、宽度为0.1至0.3mm、并且深度为0.005至0.015mm,
其中润滑油在该外管的内径滑动表面与该内管之间,并且
其中螺栓被插入该外管的底部部分中,并且该螺栓使空心杆保持直立,在该内管的尖端部分内周边上通过咬接将阀壳体固定至该内管上,并且活塞阀被建造在该阀壳体的内部,以便在抵靠在该空心杆上滑动时能够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辆的液压前叉,其中这些凹窝是在该轴向方向上距离一个开口端侧至少10mm的一个长度范围内形成于该外管本身的内径滑动表面之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轮车辆的液压前叉,其中这些凹窝被提供成在该轴向方向上从该外管本身的内径滑动表面的圆周方向上的所有位置都是可见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辆的液压前叉,其中这些凹窝在该外管本身的内径滑动表面的整个长度上延伸。
CN201210574971.8A 2012-03-26 2012-12-26 液压减振器 Active CN1033592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06346.8A CN108189951A (zh) 2012-03-26 2012-12-26 液压减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9843 2012-03-26
JP2012069843A JP5877101B2 (ja) 2012-03-26 2012-03-26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6346.8A Division CN108189951A (zh) 2012-03-26 2012-12-26 液压减振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9240A CN103359240A (zh) 2013-10-23
CN103359240B true CN103359240B (zh) 2020-01-21

Family

ID=493617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74971.8A Active CN103359240B (zh) 2012-03-26 2012-12-26 液压减振器
CN201810106346.8A Pending CN108189951A (zh) 2012-03-26 2012-12-26 液压减振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6346.8A Pending CN108189951A (zh) 2012-03-26 2012-12-26 液压减振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77101B2 (zh)
CN (2) CN1033592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81672A (ja) * 2013-10-24 2015-04-27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ーとそのアウター側部材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2353A (zh) * 2005-11-07 2007-05-16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减震器内置型前叉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85141U (zh) * 1974-12-28 1976-07-08
JPS53160163U (zh) * 1977-05-23 1978-12-15
JPS6121438A (ja) * 1984-07-10 1986-01-30 Taiho Kogyo Co Ltd ショックアブソ−バ
JPS62158218U (zh) * 1986-03-31 1987-10-07
JP2000035042A (ja) * 1998-07-21 2000-02-02 Techno State:Kk 潤滑装置
JP2003307247A (ja) * 2002-04-15 2003-10-31 Kayaba Ind Co Ltd 軸受部構造
JP2006097875A (ja) * 2004-09-30 2006-04-13 Hitachi Ltd シリンダ装置の摺動面処理方法
SE0403066L (sv) * 2004-12-17 2005-09-20 Oehlins Racing Ab Anordning vid teleskopben för motorcykel
CN2801621Y (zh) * 2005-07-01 2006-08-02 重庆渝安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摩托车转向减震器
JP5150397B2 (ja) * 2008-07-31 2013-02-20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油圧緩衝器
CN201283981Y (zh) * 2008-09-24 2009-08-05 林佑宪 中管定位单避震前叉
BRPI0902385A2 (pt) * 2009-07-15 2011-03-09 Mahle Metal Leve Sa segmento e bronzina de mancal para motores de combustão interna de veìculos
CN201973163U (zh) * 2011-03-23 2011-09-14 重庆瑞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自动变阻尼减震器阻尼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2353A (zh) * 2005-11-07 2007-05-16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减震器内置型前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9240A (zh) 2013-10-23
JP5877101B2 (ja) 2016-03-02
JP2013200018A (ja) 2013-10-03
CN108189951A (zh) 2018-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36344B (zh) 用于车辆悬架的液压减震器
US9157499B2 (en) Shock absorber
US9599184B2 (en) Fluid damper assembly having a multi-functional bushing
KR101983482B1 (ko) 완충기
US9488243B2 (en) Damper with a vehicle height adjusting function
JP6239420B2 (ja) 油圧緩衝器
JP2006349138A (ja) 空圧緩衝器
CN103359240B (zh) 液压减振器
JP5723142B2 (ja) 緩衝器
JP4815418B2 (ja) 空圧緩衝器
JP5156689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CN105358843A (zh) 流体压缸
JP5833914B2 (ja) 懸架装置
JP5342490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5456539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6010496B2 (ja) 緩衝器
JP2011214584A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2013181573A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6320800B2 (ja) 正立型グリス摺動フロントフォークとこれを備える車輪懸架装置
JP5406567B2 (ja) 油圧緩衝器
JP6295114B2 (ja) 正立型グリス摺動フロントフォークとこれを備えた車輪懸架装置
JP2012172697A (ja) 緩衝器
JPH0663950U (ja) 自動二輪車用倒立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2009068576A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2007032735A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0

Address after: Japan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