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7739A - 后座部分遮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后座部分遮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47739A
CN103347739A CN2012800081525A CN201280008152A CN103347739A CN 103347739 A CN103347739 A CN 103347739A CN 2012800081525 A CN2012800081525 A CN 2012800081525A CN 201280008152 A CN201280008152 A CN 201280008152A CN 103347739 A CN103347739 A CN 103347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seat
seat part
part covering
lock hook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81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47739B (zh
Inventor
小川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yashi Telemp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ayashi Engineer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yashi Engineering Inc filed Critical Hayashi Engineering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347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7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47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7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5/00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 B60R5/04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arranged at rear of vehicle
    • B60R5/044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arranged at rear of vehicle luggage covering means, e.g. parcel shelves
    • B60R5/045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arranged at rear of vehicle luggage covering means, e.g. parcel shelves collapsible or transformable
    • B60R5/047Compartments within vehicle body primarily intended or sufficiently spacious for trunks, suit-cases, or the like arranged at rear of vehicle luggage covering means, e.g. parcel shelves collapsible or transformable collapsible by rolling-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Operating, Guiding And Securing Of Roll- Type Closing Members (AREA)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被构造成使得抓握板可以被保持在水平位置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后座部分遮盖装置(10)设有:后座部分遮盖板(40);用于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卷绕轴(70),所述卷绕轴使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后端固定该卷绕轴;管形壳体(50),所述管形壳体用于将卷绕轴(70)容纳在该管形壳体内并具有一开口(60),后座部分遮盖板(40)通过所述开口进入和退出并且形成在壳体(50)的拐角部处,所述拐角部由壳体(50)的上部和壳体(50)的侧部形成,所述侧部与上部邻接并位于壳体(50)的拉出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侧部上;连接到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前端的抓握板(20);接合钩(30),所述接合钩设置在所述抓握板(20)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和支撑部,所述在后座部分遮盖板(40)卷起的情况下支撑部支撑接合钩(30)并且由壳体(50)的上部的开口(60)侧端(51)和壳体(50)的侧部的开口(60)侧端(52)形成,所述侧部邻接于壳体(50)的上部并位于壳体(50)的拉出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侧部。

Description

后座部分遮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遮蔽车辆的行李箱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其中行李箱没有与乘客室分隔开并且行李箱设置在后座的后部处的两厢型汽车等中,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在行李箱中靠近后座的后部设置,使得从外面不能在视觉上识别行李箱中放置的行李。
后座部分遮盖装置通常具有用于遮蔽整个行李箱的后座部分遮盖板、容纳后座部分遮盖板的壳体和与后座部分遮盖板的后端固定连接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内部的卷绕轴。进一步地,在壳体的一个表面中形成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狭缝形开口。卷绕轴被推动以在卷绕方向上旋转,从而打开并扩展的后座部分遮盖板可以通过所述开口被卷起。板状抓握板连接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远端。抓握板具有抓握部和锁定钩,所述抓握部在使用者从壳体内部拉后座部分遮盖板时用于供使用者用手抓握,所述锁定钩设置在沿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处。进一步地,由于抓握板大于开口,因此即使在通过卷绕轴卷起后座部分遮盖板的状态下抓握板也不能通过开口进入壳体内部而是从开口突出。因此,整个后座部分遮盖板没有绕卷绕轴卷起。
进一步地,形成汽车的行李箱的后端部的后门通常为朝向车辆的后侧弯曲的形状,因此,行李箱的整个表面可以被构造成通过将抓握板形成为对应于后门的形状的形状而被遮盖和隐藏。
在使用后座部分遮盖装置时,使用者抓握设置在抓握板处的抓握部,并克服在卷绕轴的卷绕方向上的推力而从壳体的开口拉后座部分遮盖板,并将抓握板的两个端部处的锁定钩锁定到设置在行李箱的侧部处的锁定装置。在将锁定钩锁定到锁定装置时,后座部分遮盖板保持打开和扩展状态。
上述抓握板通常由具有特定厚度的树脂等的成型体、增强板等制成,因此,在后座部分遮盖板绕卷绕轴卷起的状态下,从壳体的开口突出的抓握板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处于下垂状态。因此,当车辆移动时,由于振动等产生抓握板与壳体等干涉并且出现异常噪声的问题。
因此,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解决所述问题的相关技术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中,在沿抓握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代替锁定钩设置端盖,并且在壳体的开口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侧部处设置接合孔。端盖起到该端盖锁定到行李箱的侧部处的锁定装置的作用以及还起到装配到接合孔中的作用。在专利文献1中,当后座部分遮盖板被卷起并容纳在壳体中时,端盖和接合孔装配,藉此抓握板能够保持水平状态,并且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中,接合孔需要被形成在壳体的开口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侧部处,因此依然存在机械加工工时的数量增加并且成本相应增加的问题。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可以解决专利文献1中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中出现的问题的相关技术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另一个示例的结构。图1显示了相关技术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另一个示例的截面示意图。一对锁定工具(锁定钩)160设置在抓握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其中所述抓握板设置在后座部分遮盖板100的拉出方向的远端处,所述一对锁定工具用于在打开和展开后座部分遮盖板100时通过与设置在未示出的汽车的行李箱后侧部处的锁定装置接合而保持打开和展开状态。
在锁定工具160中的每一个中,接合在壳体150的供后座部分遮盖板100进入和退出的开口120中的第二接合部110以及与锁定装置接合的未示出的第一接合部一体形成。进一步地,里面装配有形成壳体150的开口120的一部分的上缘部170的沟槽130形成在第二接合部110的上表面上。在第二接合部110的底面上,邻接在壳体150的表面上的止动部140通过在开口120的下侧突出而形成。壳体150被形成为可在使开口120的开口高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宽度)扩大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第二接合部110被装配在开口120中,同时使开口120变形,藉此形成壳体150的开口120的一部分的上缘部170和在锁定工具160的第二接合部110的上表面上的沟槽130彼此接合。因此,抓握板被水平保持并且可以防止抓握板的下垂,而不需要在壳体150的开口12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侧部处设置接合孔,并且不会增加部件的数量。进一步地,止动部140和壳体150彼此邻接,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由于抓握板自身的重量而导致的下垂。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10-44870A
专利文献2:JP2000-289529A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描述的技术中,当第二接合部110的沟槽130和形成壳体150的开口120的一部分的上缘部170接合和分离时,壳体150需要弹性变形以扩大开口120。因此,由于重复使用,通过第二接合部110的磨损和损坏以及所述壳体150的弹性力的减小,第二接合部110的沟槽130和形成壳体150的开口120的一部分的上缘部170的接合被松开和不能固定,从而可能出现由于振动产生异常噪声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从使用者看时后座部分遮盖装置通常设置在下侧。因此,当从壳体150拉出后座部分遮盖板100时,后座部分遮盖板100往往相对于为大致水平的初始拉出方向被倾斜向上拉出,并且后座部分遮盖板100和壳体150的上缘部170可能会彼此干涉并因此产生摩擦声响。
根据上述问题形成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与相关技术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相比较,本发明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可以在每次不使用时容易地水平保持抓握板而不需要专门的附加部件和另外的步骤。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包括:遮蔽车辆的行李箱的后座部分遮盖板;卷绕轴,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后端固定地连接到所述卷绕轴,并且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绕所述卷绕轴卷绕;筒状形状的壳体,所述壳体容纳卷绕轴,并具有形成在拐角部中的开口,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通过所述开口进入和退出,所述拐角部由上部和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上与所述上部相邻的侧部形成;抓握板,所述抓握板连接到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远端;锁定钩,所述锁定钩设置在沿所述抓握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处并具有从一表面突出的凸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由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和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上与所述壳体的上部相邻的侧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构造而成,并且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卷绕在所述卷绕轴上的状态下支撑所述锁定钩。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不增加部件或加工步骤的情况下可以水平地保持抓握板,并且可以减小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另一个示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后座部分遮盖板的卷起和收纳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3是图2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锁定钩附近的示意剖视图;
图4A是图2的壳体的剖视图;
图4B是图2的锁定钩的剖视图;
图5是显示其中图4B的锁定钩定位在壳体上的状态的示意性视图;
图6是显示锁定钩的另一个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显示其中图6的锁定钩定位在壳体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A是显示当在锁定钩的底面位于壳体的下缘部的下侧的状态下后座部分遮盖板卷起时的状态的示意性视图;
图8B是显示其中锁定钩沿倾斜部上升的状态下的示意性视图;
图9A是其中后座部分遮盖板的卷绕方向从图3的剖视图被改变的状态和其中从卷轴的下侧卷起后座部分遮盖板的状态的示意性视图;
图9B是其中后座部分遮盖板的卷绕方向从图3中的剖视图被改变的状态和从卷绕轴的上侧卷起后座部分遮盖板的状态的示意性视图;
图10A是显示锁定钩的另一个示例的示意性视图,和其中缓冲层设置在锁定钩上的状态的视图;
图10B是显示锁定钩的另一个示例的示意性视图和其中凹槽设置在锁定钩上的状态的视图;
图10C是显示锁定钩的另一个示例的示意性视图和其中接合部设置在锁定钩处的状态的视图;
图10D是显示锁定钩的另一个示例的示意性视图和其中延伸部设置在锁定钩处的状态的视图;
图10E是显示锁定钩的另一个示例的示意性视图和其中磁性材料设置在锁定钩和盖上的状态的视图;以及
图11是显示其中下缘部延伸的状态的示意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根据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要注意的是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在附图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所述部件的说明有时被省略。
图2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后座部分遮盖板的卷绕和收纳状态的示意性透视图。图3是图2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的锁定钩附近的示意性剖视图。图4A是图2的壳体的剖视图,图4B是图2的锁定钩的剖视图。
后座部分遮盖装置10包括用于遮盖行李箱的后座部分遮盖板40和包括卷绕轴70的壳体50,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后端固定地连接到所述卷绕轴70,并且后座部分遮盖板40绕所述卷绕轴70被卷绕。壳体50设有狭缝形开口60,后座部分遮盖板40通过所述狭缝形开口进入和离开壳体50。抓握板20连接到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远端,在抓握板20中,在沿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设置有具有锁定部分31的锁定钩30。
后座部分遮盖装置10设置在未示出的汽车的后座的后部处。使用者抓握后座部分遮盖装置10的抓握板20,并在汽车的向后方向上拉出卷绕并容纳在壳体50中的后座部分遮盖板40。随后,锁定钩30锁定到设置在汽车的行李箱的两个后侧表面处的未示出的锁定装置,因此保持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打开和展开状态。通过保持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打开和展开状态,行李箱被遮挡,并且可以防止行李箱中放置的行李从车辆的外面被可视地看到。
如图4A所示,壳体50的截面形状是当从车辆的垂直方向和纵向方向看时具有上部53、下部55、前侧部56和后侧部54的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从上部53开始,前侧部56、下部55和后侧部54顺序连接。上缘部51设置在上部53的后侧部54侧的边缘部处,并且下缘部52设置在后侧部54的上部53侧的边缘部。要注意的是上缘部51和下缘部52优选地具有一曲率并且具有一定厚度。
进一步地,具有大于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宽度的宽度的狭缝形开口60由上缘部51和下缘部52沿壳体50的纵向方向形成。换句话说,在本发明中,由上缘部51和下缘部52构造而成的狭缝形开口60不是仅由壳体50的后侧部54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在由壳体50的上部53和在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拉出方向上与壳体50的上部53相邻并位于与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拉出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侧部(即,本实施例中的后侧部54)形成的拐角部的位置中切掉拐角部,以形成开口60,这是一个重要的构成特征。
以下将使用图4A更详细地描述开口60。在相关技术中,开口仅由壳体的侧部形成。如由图4A的虚线(双点划线)所示,当壳体50的上部53和在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拉出方向上与壳体50的上部53相邻的侧部(即,后侧部54)被延伸时,形成拐角部X。在本发明中,以切掉拐角部X的方式形成开口60,其中所述拐角部通过虚拟地延伸壳体50的上部53和在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拉出方向上与壳体50的上部53相邻的侧部而形成。重要的是本发明的壳体50具有这样的一个拐角部,因此壳体50的截面可以是具有一个拐角部的形状或多边形形状。
要注意的是壳体50设有用于固定连接到壳体50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的未示出的保持器的螺纹沟槽80。
壳体50通过将诸如铝的金属挤压成型成具有基本上等于汽车的内部宽度的长度的筒状形状,并且将由诸如TPO(烯热塑性弹性体)、各种橡胶等的热塑性树脂形成的保持器(未示出)装配到筒状挤压成型产品的两端而形成。与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后端固定的卷绕轴70容纳在壳体50内部,并且卷绕轴70的两个端部由连接到壳体50的两端的未示出的保持器枢转地支撑。卷绕轴70具有在卷起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方向上被推动的未示出的卷绕机构。具有与保持器大致相同尺寸的凹入部设置在汽车的内部中,并且后座部分遮盖装置10通过将保持器装配到凹入部中而被安装在行李箱中,藉此后座部分遮盖装置10被构造成可从凹入部拆卸。
对于后座部分遮盖板40,使用为柔性并具有遮光效应的诸如氯乙烯皮革的材料。
抓握板20设置在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远端处,具有沿着后门的形状的形状,并由刚性树脂形成。抓握板20不仅用于容易地拉出后座部分遮盖板40,而且如先前所述能够使为非矩形形状的行李箱后部沿着后门的形状被遮盖。
在锁定钩30中,具有保持上部件32、保持下部件33和保持前部件35的截面形状是当从车辆的垂直方向和纵向方向看时为大致U形的截面形状,并且保持前部件35和保持下部件33从保持上部件32顺序连接。插入部37由锁定钩30的保持上部件32、保持下部件33和保持前部件35形成,并且抓握板20由插入部37保持和固定。锁定钩30通过螺纹连接等分别连接并固定到抓握板20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
如图4B所示,作为保持下部件33的底面的钩底面30a被形成为大致平行于抓握板20插入到插入部37中的插入方向,并且作为保持前部件35的前表面的钩前表面30b被形成为大致垂直于抓握板20插入到插入部37中的插入方向。锁定钩30设有通过从钩前表面30b突出而形成的凸部34,并且钩前表面30b和凸部34的突出上表面34a被构造以形成大致直角。然而,当车辆移动时,抓握板20由于振动等有时会向上跳动。在钩前表面30b和凸部上表面34a的结构的情况下,抓握板20有时在以下状态下变得稳定,其中抓握板20和锁定钩30一起定位在壳体50的上部53上,即,抓握板20变得垂直于壳体50的上部53,如图5所示。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的视野由于已经在垂直状态下变得稳定的抓握板而变窄而产生危险。因此,如图6所示,钩前表面30b可以在与凸部34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拉出方向)上倾斜,使得钩前表面30b和凸部上表面34a形成钝角。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即使抓握板20向上跳动,锁定钩30也不会被稳定在壳体50的上部53上,并且在箭头A的方向上旋转,并且抓握板20返回到抓握板20向上跳动的状态,如图7所示。因此,可以保持车辆行进时的安全。
如图4B所示,倾斜部36优选地形成在保持前部件35和保持下部件33的连接部的表面上。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凸部34的凸部底面34b更优选地经由倾斜部36平滑地连接到钩底面30a。当后座部分遮盖板40被卷起时,钩前表面30b和壳体50的下缘部52有时由于抓握板20的重量彼此邻接(参见图8A)。由于本发明的锁定钩30设有倾斜部36,因此锁定钩30沿着倾斜部36升高(参见图8B)。随后,可以产生一种状态,其中,锁定钩30的底面30a和壳体50的下缘部52彼此邻接,如图3所示。因此,在卷绕后座部分遮盖板40时防止锁定钩30被壳体50的下缘部52抓住。
进一步地,由于凸部34的凸部底面34b经由倾斜部36平滑地连接到钩底面30a,因此倾斜部36可以起到增强凸部34的肋部的作用,因此可以防止凸部34的折叠和变形。
虽然随后将要描述锁定钩30的各种示例,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上述钩前表面30b和倾斜部36的形状也可以有利地用在锁定钩30中。
对于锁定钩30的尺寸,其高度被设定为高于开口60的高度,并被构造成防止锁定钩30进入壳体50的内部。
在锁定钩30中,可以锁定到设置在汽车的行李箱后侧处的锁定装置的锁定部31被一体成型以保持从壳体50拉出的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打开和展开状态(参见图2)。对于锁定钩30,有利地使用具有极好强度、耐磨性和抗疲劳性的诸如POM(聚醛树脂)、PP(聚丙烯)和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材料。
通过以上结构,在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收纳在壳体50中的状态下,壳体50的下缘部52大致垂直于锁定钩30的钩底面30a支撑锁定钩30,而壳体50的上缘部51大致垂直于锁定钩30的钩前表面30b支撑锁定钩30,如图3所示。即,锁定钩30的支撑部由下缘部52和上缘部51构造而成。因此,由于与锁定钩30连接的抓握板20本身的重量导致沿车辆的向下方向的下垂从下面由下缘部52作为支撑点被支撑,并且通过来自卷绕轴70的推动力到壳体50的内部的卷绕力由上缘部51水平支撑,藉此抓握板20被保持处于水平状态。进一步地,锁定钩30设有从锁定钩30的钩前表面30b突出的凸部34。因此,即使抓握板20本身的重量较大,并且即使在车辆正在移动时由于振动等使抓握板20在抓握板20的下垂方向上旋转的力起作用,壳体50的上缘部51和钩凸部上表面34a也能够彼此邻接以阻止抓握板20的旋转,因此,可以保持抓握板20的水平状态。
进一步地,在现有技术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中,当从壳体的内部拉出后座部分遮盖板时,后座部分遮盖板可能相对于为大致水平的初始拉出方向被向上倾斜拉出,并且可能会出现后座部分遮盖板和壳体相互干涉。然而,在本发明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10中,开口60设置在壳体50的拐角部中,因此即使从大致水平拉出方向向上倾斜地拉后座部分遮盖板40,也不会产生后座部分遮盖板40和上缘部51的相互干涉。因此,还可以防止摩擦声响的出现。
图9A是其中在图3的剖视图中改变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卷绕方向的状态和其中从卷绕轴70的下侧卷绕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状态的示意性视图。图9B是其中在图3的剖视图中改变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卷绕方向的状态和其中从卷绕轴70的上侧卷绕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状态的示意性视图。
如图9A所示,在其中从卷绕轴70的下侧绕卷绕轴70卷绕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结构的情况下,当打开和展开后座部分遮盖板40时,如果在水平方向上拉出后座部分遮盖板40,则壳体50的下缘部52和后座部分遮盖板40可能会相互干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后座部分遮盖板40将优选地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被拉出。
如图9B所示,在其中从卷绕轴70的上侧绕卷绕轴70卷绕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其中后座部分遮盖板40绕卷绕轴70卷绕并容纳在壳体50中的状态下,后座部分遮盖板40和抓握板20以大致直线连接。因此,当后座部分遮盖板40在水平方向被拉出并打开和展开时,后座部分遮盖板40平滑地从开口60穿过而不会与下缘部52干涉。进一步地,当后座部分遮盖板40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地被拉出时,后座部分遮盖板40平滑地穿过开口60而不会与上缘部51或下缘部52干涉。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10可以可靠地水平保持抓握板20。因此,壳体150无须如在上述相关技术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例如,参见图1)中那样弹性变形以使开口120增大,并且可以防止诸如由于重复使用引起的锁定工具160的损坏和磨损或壳体150的弹力减小而使得锁定工具160不充分固定导致出现异常噪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地,由于采用不需要额外的专用部件或额外步骤的简单结构,并且狭缝形开口60处于其中壳体50的拐角部被切掉的位置中,因此在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中通常由昂贵材料制成的壳体50的截面积可以被减小,并且可以防止材料成本的增加。因此,与相关技术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相比较,本发明中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在成本方面也是极其有利的。
接下来,根据图10A-10E描述锁定钩30的其它示例。
如图10A所示,缓冲层90可以在锁定钩30和壳体50彼此邻接的区域中设置在锁定钩30和壳体50中的至少一个内。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在锁定钩30和壳体50彼此邻接时的锤击声响的出现和由于振动导致异常声响的出现。可以例如通过粘贴诸如无纺布的柔性外层材料并由软树脂成型锁定钩30和壳体50的邻接部的部分形成缓冲层90。
如图10B所示,里面装配有壳体50的下缘部52的凹槽91可以设置在锁定钩30的钩底面30a上。因此,在水平保持抓握板20的状态下,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行进振动等导致的抓握板20的位置移动。
如图10C所示,可以设置从锁定钩30的凸部34的凸部上表面34a向壳体50的上缘部51(即,上侧)突出并形成为爪状形状的接合部(突出部)93。因此,即使当抓握板20本身的重量较大时,可以通过增加接合部93和上缘部51的接合和摩擦更加有效地防止沿抓握板20的下垂方向的旋转。进一步地,当在车辆的行进时抓握板20向上跳动并返回到其起始位置时,接合部93与上缘部51接合,因此,可以防止接合钩30从壳体50跳出来。
如图10D所示,可以设置由通过使锁定钩30的凸部34延伸到车辆前侧而形成的部分和从通过使凸部34延伸而形成的部分向车辆上侧突出并延伸的部分构造而成的延伸部(突出部)94。因此,上缘部51可以以与设置的延伸部94相同的量移动到车辆前侧,因此,可以减小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中作为昂贵构件的壳体50的截面面积,这在成本方面更加有利。
如图10E所示,在其中锁定钩30和壳体50彼此邻接的区域中,磁性材料95可以设置在锁定钩30和壳体50的两侧。因此,锁定钩30和壳体50彼此吸引,并且彼此紧密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振动导致的反冲,并且可以更加稳定地水平地保持抓握板20。进一步地,由于当通过从其中后座部分遮盖板40绕卷绕轴70卷绕并容纳在壳体50中的卷绕状态拉抓握板20来拉出后座部分遮盖板40时产生的由磁性材料95的磁力导致的拉出阻力在后座部分遮盖板40的初始拉出运动时为使用者提供了所谓“啪嗒感”,并且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将磁体片材粘贴到其中锁定钩30和壳体50彼此邻接的区域来获得磁性材料。进一步地,在壳体50由铝形成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使用通常被执行以用于提供刮擦阻力的耐酸铝处理将磁性提供给壳体50,则部件的数量被减小,并且提供在成本和外观方面的优点。
要注意的是锁定钩30可以通过组合多个上述示例构造而成。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壳体50的下缘部52沿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因此可以形成支撑部92。因此,下缘部52和锁定钩30的底面30a的邻接面积增加,并且可以更加稳定地水平保持抓握板20。
虽然在本发明中,设置从锁定钩30的钩前表面30b突出的凸部34,但是凸部34可以从钩上部件32向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调节锁定钩30的尺寸,使得凸部和壳体50的上缘部51彼此邻接。进一步地,当抓握板20旋转时,钩上部件32的设置凸部的位置的前侧的钩上部件邻接在壳体50上,并且防止抓握板20的旋转。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锁定钩30中保持前部件35和保持下部件33从保持上部件32顺序连接。然而,锁定钩30被形成为使得保持上部件32和保持下部件33在不面对如图2所示的开口60的表面(侧表面)中连接,因此,可以采取其中保持前部件32和保持下部件33不连接或保持上部件32和保持前部件32不连接的结构。进一步地,可以采取其中仅所述件的一部分被连接的结构。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的说明中后座部分遮盖装置被描述为应用到汽车,但是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可以应用到任何车辆,并且可以应用到只要可以使用本发明的任何装置。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仅用于示例目的。这些说明的目的不是将本发明限于特定实施例中所述的应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根据上述说明进行多种修改和改变。
本申请主张2011年2月8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24773的利益,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在此全文并入。
附图标记列表
10    后座部分遮盖装置
20    抓握板
30    锁定钩
30a   钩底面
30b   钩前表面
34    凸部
36    倾斜部
40    后座部分遮盖板
50    壳体
51    上缘部
52    下缘部
53    上部
54    后侧部
55    下部
56    前侧部
60    开口
70    卷绕轴

Claims (13)

1.一种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包括:
遮蔽车辆的行李箱的后座部分遮盖板;
卷绕轴,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后端固定地连接到所述卷绕轴,并且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绕所述卷绕轴卷绕;
圆柱形形状的壳体,所述壳体容纳卷绕轴,并具有形成在拐角部中的开口,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通过所述开口进入和退出,所述拐角部由上部和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上与所述上部相邻的侧部形成;
抓握板,所述抓握板连接到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远端;
锁定钩,所述锁定钩设置在沿所述抓握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处并具有从一表面突出的凸部;和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由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和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上与所述壳体的上部相邻的侧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构造而成,并且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绕所述卷绕轴卷绕的状态下支撑所述锁定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其中,相对于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对于所述锁定钩,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平行地支撑所述锁定钩,并且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上与所述壳体的上部相邻的侧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垂直地支撑所述锁定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钩的尺寸高度大于所述开口的尺寸高度,并且所述凸部设置在所述锁定钩的一表面的能够进入开口内部的位置处,所述锁定钩的所述表面面对所述壳体的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钩的面对所述壳体的上部的所述表面和所述锁定钩的由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上与所述壳体的上部相邻的侧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支撑的表面通过倾斜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钩的凸部的底面和所述锁定钩的由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上与所述壳体的上部相邻的侧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支撑的表面经由所述倾斜部平滑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钩的面对所述壳体的上部的表面在所述凸部的上侧沿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其中,设置朝向所述锁定钩的凸部的上表面上侧突出的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其中,所述卷绕轴旋转,使得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从上侧被卷绕在所述卷绕轴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其中,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上与所述壳体的上部相邻的侧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平行于所述锁定钩的底面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其中,在所述锁定钩和所述壳体彼此邻接的区域中,缓冲层设置在所述锁定钩和所述壳体中的至少一个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其中,沟槽在所述锁定钩的底面上设置在当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绕所述卷绕轴卷绕的状态下面对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上与所述壳体的上部相邻的侧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的位置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座部分遮盖装置,其中,在所述锁定钩和所述壳体彼此邻接的区域中,磁性材料设置在所述锁定钩和所述壳体处。
13.一种用于支撑后座部分遮盖装置中的抓握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由容纳卷绕轴的圆柱形壳体的上部和所述壳体的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上与所述壳体的上部相邻的侧部形成的拐角部中形成一开口,后座部分遮盖板通过所述开口进入和退出,具有连接到远端的抓握板并遮蔽车辆的行李箱的后座部分遮盖板的后端固定地连接到所述卷绕轴;
形成锁定钩,使得设置在沿所述抓握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一个处的所述锁定钩的高度变得高于所述开口的高度,并且在所述锁定钩上形成从所述锁定钩的表面突出的凸部;以及
通过使在所述后座部分遮盖板的拉出方向上与所述壳体的上部相邻的所述侧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和在所述壳体的上部的开口侧处的端部邻接在锁定钩上以使得所述锁定钩的凸部位于所述开口内部来支撑所述锁定钩。
CN201280008152.5A 2011-02-08 2012-01-19 后座部分遮盖装置 Active CN103347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4773 2011-02-08
JP2011-024773 2011-02-08
PCT/JP2012/051026 WO2012108241A1 (ja) 2011-02-08 2012-01-19 トノカバ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47739A true CN103347739A (zh) 2013-10-09
CN103347739B CN103347739B (zh) 2016-01-20

Family

ID=46638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8152.5A Active CN103347739B (zh) 2011-02-08 2012-01-19 后座部分遮盖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616985B2 (zh)
CN (1) CN103347739B (zh)
RU (1) RU2542861C1 (zh)
WO (1) WO20121082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38874B1 (fr) * 2015-07-17 2017-09-01 Cera Aps Dispositif de recouvrement d'un compartiment a bagages de vehicule automobile
FR3092055B1 (fr) * 2019-01-25 2021-02-19 Treves Products Services & Innovation Système de recouvrement d’un compartiment à bagages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1793A (en) * 1996-07-10 1999-03-16 Ut Automotive Dearborn, Inc. Shade assembly mount for vehicle compartment
JP2003220888A (ja) * 2002-01-31 2003-08-05 Hayashi Telempu Co Ltd 車両用トノカバー装置
DE102005028035A1 (de) * 2005-06-17 2006-06-14 Daimlerchrysler Ag Abdeckvorrichtung
JP2008173999A (ja) * 2007-01-16 2008-07-31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収納装置
JP2008265460A (ja) * 2007-04-18 2008-11-06 Hayashi Engineering Inc トノカバー装置
JP2009132233A (ja) * 2007-11-29 2009-06-18 Kasai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トノカバ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2262A (ja) * 1982-01-11 1983-07-2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リヤパ−セルシエルフ構造
JPS6180141U (zh) * 1984-10-31 1986-05-28
JP4379714B2 (ja) * 2004-05-31 2009-12-09 株式会社林技術研究所 車両用トノカバ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81793A (en) * 1996-07-10 1999-03-16 Ut Automotive Dearborn, Inc. Shade assembly mount for vehicle compartment
JP2003220888A (ja) * 2002-01-31 2003-08-05 Hayashi Telempu Co Ltd 車両用トノカバー装置
DE102005028035A1 (de) * 2005-06-17 2006-06-14 Daimlerchrysler Ag Abdeckvorrichtung
JP2008173999A (ja) * 2007-01-16 2008-07-31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収納装置
JP2008265460A (ja) * 2007-04-18 2008-11-06 Hayashi Engineering Inc トノカバー装置
JP2009132233A (ja) * 2007-11-29 2009-06-18 Kasai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トノカバ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08241A1 (ja) 2012-08-16
JPWO2012108241A1 (ja) 2014-07-03
CN103347739B (zh) 2016-01-20
RU2542861C1 (ru) 2015-02-27
JP5616985B2 (ja) 2014-10-29
RU2013141207A (ru) 2015-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74610B2 (ja) 車両用内装材
JP4802921B2 (ja) 車両用小物収納部形成構造
US8523268B2 (en) Luggage space arrangement for stowing away a retractable tonneau cover assembly
CN102835803A (zh) 轻质、高强度的行李箱
CN103347739A (zh) 后座部分遮盖装置
JP6485219B2 (ja) 車両用トノカバー装置
JP2010076571A (ja) 車両の荷室構造
JP2006062618A (ja) 自動車用トノボード装置
JP5223417B2 (ja) 自動車のトノカバー装置
JP2011240721A (ja) トノカバー
JP4379714B2 (ja) 車両用トノカバー装置
JP5046724B2 (ja) トノカバー装置
US10286819B2 (en) Vehicle interior structure
JP7347261B2 (ja) トノカバーの係止構造
JP2008105490A (ja) 開閉機構
JP2008273254A (ja) トノカバー装置
KR100736735B1 (ko) 메모판 내장형 도어 암레스트
JP2010023798A (ja) カーペット保持構造
JP5098754B2 (ja) 自動車のトノカバー装置
KR102596281B1 (ko) 차량의 카고 스크린
JP533293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4057618B2 (ja) 自動車のラゲッジルーム構造
JP4325804B2 (ja) ルーフボックスとトリム部品との合わせ目の拘束構造
JP2020029201A (ja) 乗物用内装材
JP6231407B2 (ja) 収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214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Hayashi Telempu KK

Address before: Japan's Aichi

Patentee before: Hayashi Engineering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