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8306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8306B
CN103328306B CN201280001799.5A CN201280001799A CN103328306B CN 103328306 B CN103328306 B CN 103328306B CN 201280001799 A CN201280001799 A CN 201280001799A CN 103328306 B CN103328306 B CN 1033283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ing part
pair
column jacket
spacing
inner pr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17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8306A (zh
Inventor
森山诚一
小岛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28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3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83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3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2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具有内柱、嵌设于内柱外部的外柱、车身安装支架、固定于外柱的外周并被车身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夹持且能够沿左右侧板滑动的定距夹、以及紧固杆。在定距夹上插通有紧固杆,并形成有伸缩用长槽。定距夹具有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和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之间的轴向长度,比上述伸缩用长槽的轴向长度短。在外柱上形成有左右一对贯通孔,其用于使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或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穿过。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能够沿轴向相对滑动嵌合的外柱和内柱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有如下的转向装置,其通过使外柱和内柱能够沿轴向滑动嵌合,来调节方向盘的伸缩位置,或者吸收二次撞击时的冲击负荷。在这样的转向装置中,缩小具有狭缝的外柱的直径,以外柱的内周对内柱的外周进行紧固,以夹紧内柱,使得内柱不能相对于外柱沿轴向相对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转向装置中,狭缝的一端在外柱的端面开口。因此,基于方向盘的伸缩位置,会改变狭缝的另一端的封闭端部和外柱的紧固位置之间的距离。因此,即使以一定的力对操作杆进行操作,因方向盘的伸缩位置的变化,外柱用于紧固内柱的紧固力也会产生变动。
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转向装置中,通过使用定距夹(distancebracket)直接夹紧内柱,使得方向盘的伸缩位置的变化不会导致外柱用于紧固内柱的紧固力产生变动。
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转向装置中,设有两个定距夹,用一个定距夹紧固外柱的外周,用另一个定距夹紧固内柱的外周。因此,由于内柱的外周只有一侧被紧固,紧固力的左右平衡性差。此外,由于使用支柱支承两个定距夹使两者能够摆动,因此定距夹的构造复杂,制造成本增加。
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转向装置中,使用支承于定距夹的可滑动推压片直接夹紧内柱。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转向装置中,仅用一个推压片对内柱外周的一侧进行紧固,所以紧固力的左右平衡性差。此外,由于作为不同于定距夹的独立构件的推压片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定距夹,因而构造复杂,制造成本增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WO2009/013457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7439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5-262238号公报
图8是相关技术的转向装置,是以定距夹直接夹紧内柱的转向装置101的局部侧视图。在下文中,“前”、“后”、“上”、“下”均以安装有转向装置的车身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为基准。如图8所示,在中空圆筒状的外柱1之内,上部转向轴41以能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方向盘103安装在上部转向轴41的后端部(图8的右侧)。内柱2在轴向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外柱1的前端部(图8的左侧)。外柱1通过上(upper)侧车身安装支架3(车身安装支架)安装在车身5上。
内柱2的前端部通过下(lower)侧车身安装支架51安装在车身5上。倾斜中心轴21固定在内柱2的前端部,轴支于下侧车身安装支架51,并能够倾斜。
下部转向轴42支承于内柱2,并能够旋转。下部转向轴42与上部转向轴41花键嵌合,上部转向轴41的旋转被传递到下部转向轴42。
在下部转向轴42的前端,通过万向接头与中间轴连接,中间轴的旋转传递到转向齿轮,能够改变车轮的转向角。
定距夹6以能够伸缩移动和倾斜移动的方式被夹持在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3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侧板32A、32B的内侧面。定距夹6具有相对于通过外柱1的中心轴线的垂直平面呈对称的形状,是将铁制的矩形板材弯折成倒U字形而一体形成的。定距夹6的圆弧状上部卷绕在外柱1的外周,通过焊接固定在外周上。
在定距夹6上,沿轴向(图8的左右方向)形成有较长的伸缩用长槽63A、63B。圆棒状的紧固杆34从与图8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穿过形成于侧板32A、32B的倾斜用长槽33A、33B和伸缩用长槽63A、63B。倾斜用长槽33A、33B形成为以倾斜中心轴21为中心的圆弧状。
定距夹6的轴向两端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折成直角,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面,形成有左右的紧固部66A、66B。在外柱1上形成有插通着紧固部66A、66B的左右贯通孔13A、13B、14A、14B。前侧的紧固部66A、66B插通在前侧的贯通孔14A、14B内,后侧的紧固部66A、66B插通在后侧的贯通孔13A、13B内,前侧和后侧的紧固部66A、66B对内柱2的外周直接进行紧固。
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与后侧的紧固部66A、66B之间的轴向长度L2比伸缩用长槽63A、63B的轴向长度L3长。
在紧固杆34的端部,固定有操作杆349。通过由操作杆349所操作的凸轮锁定机构,借助侧板32A、32B紧固定距夹6,紧固部66A、66B从左右两侧对内柱2的外周进行紧固。当二次撞击时驾驶员撞击到方向盘103而受到较大冲击力的作用时,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3和外柱1从车身5脱离,被引导到内柱2并向车身前方侧纵弯曲(collapse)移动,吸收冲击能量。
对倾斜位置和伸缩位置进行调节时,使操作杆349向反方向转动,使侧板32A、32B分离,解除通过紧固部66A、66B实施的紧固。由此,能够在期望的倾斜位置和伸缩位置使外柱1和定距夹6夹紧到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3或者从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3松开。
定距夹6和内柱2相对于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3松开后,握住方向盘103使外柱1相对于内柱2沿轴向滑动,从而调节到期望的伸缩位置。此外,握住方向盘103,将定距夹6和外柱1调节到以倾斜中心轴21为中心的期望的倾斜位置。
在这样的转向装置101中,附带有下述制约条件,有时会要求缩短转向装置101的全长L1,即,缩短固定于下部转向轴42的万向接头的中心与方向盘103中心之间的长度。制约条件为:(1)不改变方向盘结合部P1的形状,(2)不改变密码锁(keylock)安装部P2的尺寸,(3)确保伸缩行程S,(4)确保二次撞击时的纵弯曲移动行程。
一旦附带有这样的制约条件,就会产生定距夹6不能通过伸缩位置对内柱2进行充分夹紧、不能够确保二次撞击时的纵弯曲移动行程等不利情况,使得很难缩短转向装置的全长。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缩短了转向装置的全长,也能够确保二次撞击时的纵弯曲移动行程,紧固力不会根据方向盘的伸缩位置发生变动的转向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转向装置具有:内柱;中空的外柱,该外柱以相对于上述内柱的伸缩位置沿轴向可调的方式嵌设于上述内柱的外部;车身安装支架,该车身安装支架具有左右侧板,能够安装到车身上;定距夹,该定距夹固定于上述外柱的外周,被上述车身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夹持并能够沿左右侧板滑动;和紧固杆,其将上述车身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紧固于上述定距夹。上述定距夹插通有上述紧固杆,并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伸缩用长槽。上述定距夹具有用于紧固上述内柱外周的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和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上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在轴向上设置于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的前方。上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之间的轴向长度,比上述伸缩用长槽的轴向长度短。在上述外柱上,形成有左右一对贯通孔,用于使上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或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穿过。在上述车身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通过上述紧固杆被紧固时,上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直接紧固上述内柱的外周,并夹紧上述内柱以使得上述内柱不能相对于上述外柱沿轴向相对移动。
上述外柱的轴向端面在轴向上配置在上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之间,上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的另一个,也可不经由上述贯通孔而直接紧固上述内柱的外周。
上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之间的轴向中心位置和上述伸缩用长槽的轴向中心位置在轴向上可以错开。
上述定距夹可以一体形成为U字形或倒U字形,卷绕在上述外柱的外周。
上述定距夹包括具有左紧固部的左定距夹和具有右紧固部的右定距夹,上述左定距夹和右定距夹以独立部件形成,上述左定距夹和右定距夹的各自的一端也可以固定在上述外柱的外周。
上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也可以对上述内柱的外周的下侧或者其上侧进行紧固。
上述内柱或外柱的前端部也可以固定在车身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上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之间的轴向长度比上述伸缩用长槽的轴向长度短。此外,在上述车身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通过上述紧固杆被紧固时,上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上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直接紧固上述内柱的外周,并夹紧上述内柱,以使得上述内柱不能沿轴向相对于上述外柱相对移动。
因而,能够缩短外柱的轴向长度,能够延长撞击时的外柱的纵弯曲行程。此外,由于定距夹的左右紧固部从左右两侧对内柱的外周进行直接紧固,所以紧固力的左右平衡性好,外柱紧固内柱的紧固力不会由于方向盘的伸缩位置改变而发生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转向装置安装于车辆上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转向装置省略了车身安装支架、转向轴、夹紧装置后的状态下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的左定距夹的立体图。
图7A是图5的左定距夹的侧视图。
图7B是图5的左定距夹的后视图。
图7C是图5的左定距夹的仰视图。
图8是关联技术的转向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分解图,是从车身前方侧的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转向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转向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1转向装置
1外柱
11外周
15A、15B贯通孔
16A、16B贯通孔
17前端面
18后端面
2内柱
22外周
3上(upper)侧车身安装支架(车身安装支架)
32A、32B侧板
33A、33B倾斜用长槽
34紧固杆
5车身
6定距夹
6A左定距夹
6B右定距夹
61圆弧状部
61A、61B圆弧状部
63A、63B伸缩用长槽
66A、66B紧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01支承着转向轴102,使转向轴能够自由转动。转向轴102具有安装着方向盘103的上端部(后端部)、和经由万向接头104连接着中间轴105的下端部(前端部)。
万向接头106连接在中间轴105的下端,由齿轮齿条系机构(Rack&Pinion)等构成的转向齿轮107连接在万向接头106上。
一旦驾驶员旋转操作方向盘103,则经由转向轴102、万向接头104、中间轴105和万向接头106,其旋转力传递到转向齿轮107,能够借助齿轮齿条系机构移动横拉杆(tie-rod)108改变车轮的转向角。
以下,参照图2~图7C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转向装置。
如图2~图7C所示,上部转向轴41轴支在中空圆筒状的外柱1内,并能够旋转,方向盘103安装在上部转向轴41的后端部(图2的右侧)。内柱2能够沿轴向滑动并沿轴向嵌合在外柱1的前端部(图2、图4的左侧)。外柱1通过上侧车身安装支架3(车身安装支架)安装于车身5。
内柱2的前端部通过下侧车身安装支架51安装在车身5上。倾斜中心轴21固定在内柱2的车身前方侧,轴支于下部侧车身安装支架51,并能够倾斜。
下部转向轴42轴支于内柱2,并能够旋转,下部转向轴42与上部转向轴41花键嵌合,上部转向轴41的旋转传递到下部转向轴42。
下部转向轴42的前端通过万向接头104与中间轴105连接,中间轴105的旋转被传递到转向齿轮107,能够改变车轮的转向角(参照图1)。
如图3所示,上侧车身安装支架3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侧板32A、32B,和形成于侧板32A、32B的上部,用于将上侧车身安装支架3安装于车身5的左右凸缘部31A、31B。定距夹6被夹持于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能够伸缩移动并能够倾斜移动。左右侧板32A、32B与凸缘部31A、31B一体形成或独立形成。
定距夹6具有左定距夹6A和右定距夹6B。左定距夹6A和右定距夹6B具有相对于通过外柱1的中心轴线的垂直平面呈对称的形状,是将铁制的矩形板材弯折形成的。在左定距夹6A和右定距夹6B中,各自的圆弧状上部61A、61B被卷绕于外柱1的外周11,通过焊接固定于外周11。
在左定距夹6A和右定距夹6B各自的下方形成有平行于侧板32A、32B的平面部62A、62B。平面部62A、62B被夹持于左右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能够伸缩移动并能够倾斜移动。在平面部62A、62B,形成有轴向(与图3的纸面垂直的方向)较长的伸缩用长槽63A、63B。
圆棒状的紧固杆34从图3的右侧穿透形成于侧板32A、32B的倾斜用长槽33A、33B和伸缩用长槽63A、63B。倾斜用长槽33A、33B形成为以倾斜中心轴21为中心的圆弧状。
在左定距夹6A的平面部62A和右定距夹6B的平面部62B,弯折部64A、64B形成在平面部62A、62B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弯折部64A、64B从平面部62A、62B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被弯折成直角。此外,在平面部62A、62B的下端,沿平面部62A、62B的前后方向的全长,形成有弯折部65A、65B。
弯折部64A、64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面形成有直线形状的左右紧固部66A、66B。在外柱1上仅形成有用于插通后侧紧固部66A、66B的左右贯通孔15A、15B。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位于比外柱1的前端面更靠近前方的位置。贯通孔15A、15B形成为在外柱1的轴向上较短,且比后侧的紧固部66A、66B的前后方向的厚度稍大。
后侧的紧固部66A、66B插通在该贯通孔15A、15B内,后侧的紧固部66A、66B对内柱2的外周22直接进行紧固。此外,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不经过贯通孔,而是直接紧固内柱2的外周22。紧固部66A、66B的形状并不限于直线形状,也可以是圆弧状。
如图4所示,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与后侧的紧固部66A、66B之间的轴向长度L4,比伸缩用长槽63A、63B的轴向长度L5短。
如图3所示,在紧固杆34的右侧形成有头部341,头部341抵接在侧板32B的外侧面。在头部341的左侧外径部,形成有比倾斜用长槽33B的槽宽稍窄的、剖面为矩形的制动部(未图示)。制动部嵌入倾斜用长槽33B内,制止紧固杆34相对于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3的转动,并在进行倾斜位置调整时,使紧固杆34沿倾斜用长槽33B滑动。
在紧固杆34的左端外周,依次外嵌有固定凸轮343、可动凸轮344、推力轴承345、调节螺母346,形成于调节螺母346的内径部的内螺纹348,与形成在紧固杆34左端的外螺纹347螺合。可动凸轮344的左端面固定有操作杆349,通过由该操作杆349被一体操作的可动凸轮344和固定凸轮343构成凸轮锁定机构。固定凸轮343与倾斜用长槽33A卡合,相对于上侧车身安装支架3不旋转,在进行倾斜位置调节时,使固定凸轮343沿倾斜用长槽33A滑动。
进行倾斜/伸缩紧固时,当转动操作杆349时,则可动凸轮344的凸轮峰面向固定凸轮343的凸轮峰面爬升,通过向图3的右侧推压固定凸轮343,与此同时向左侧拉动紧固杆34,对侧板32A、32B进行紧固。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对定距夹6的平面部62A、62B进行紧固。平面部62A、62B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弯折部64A、64B的紧固部66A、66B从左右两侧紧固内柱2的外周22。
对倾斜/伸缩进行解除时,反方向转动操作杆349,可动凸轮344的凸轮谷面进入固定凸轮343的凸轮峰面,解除向右侧推压固定凸轮343的推力。同时,通过解除向左侧拉动紧固杆34的拉力,使侧板32A、32B分离,解除了平面部62A、62B的弹性变形,并解除了紧固部66A、66B的紧固。由此,能够在期望的倾斜位置和伸缩位置使外柱1和定距夹6夹紧到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3或者从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3松开。
定距夹6和内柱2相对于上侧车身安装支架3被松开后,握住方向盘103使外柱1相对于内柱2沿轴向滑动,从而调节到期望的伸缩位置上。此时,定距夹6被引导到紧固杆34,与外柱1一起沿轴向滑动。
此外,握住方向盘103,使定距夹6和外柱1以倾斜中心轴21为中心被调节到期望的倾斜位置。然后,将定距夹6和内柱2相对于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3夹紧。
根据实施例1,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与后侧的紧固部66A、66B之间的轴向长度L4,比伸缩用长槽63A、63B的轴向长度L5短。此外,贯通孔15A、15B仅在轴向上的一个部位形成。因此,能够缩短外柱的轴向长度,能够延长撞击时的外柱1的纵弯曲行程。此外,由于贯通孔15A、15B在外柱1的轴向上形成得较短,所以能够将贯通孔的开口面积控制为较小,外柱1的刚性较大,能够提高转向装置的控制感。
此外,定距夹6的左右紧固部66A、66B从左右两侧对内柱2的外周22进行直接紧固。所以紧固力的左右平衡性好,外柱1对内柱2进行紧固的紧固力不会由于方向盘103的伸缩位置改变而发生变动。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在下述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说明。
尽管在实施例1中,定距夹6的左右紧固部由独立的部件形成,但在实施例2中,示出了定距夹6一体形成的例子。即,如图9所示,实施例2的定距夹6具有相对于通过外柱1的中心轴线的垂直平面呈对称的形状,是将铁制的矩形板材弯折成倒U字形而一体形成的。定距夹6的圆弧状上部61卷绕于外柱1的外周11,通过焊接固定于外周11。定距夹6的圆弧状上部61也可以通过铆接、螺栓、销、或者铆钉等固定在外柱1的外周11。
在定距夹6上,平行于侧板32A、32B的平面部62A、62B形成在其下方两端,平面部62A、62B能够伸缩移动以及能够倾斜移动地夹持在左右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在平面部62A、62B,较长的伸缩用长槽63A、63B形成于轴向。
在定距夹6的平面部62A、62B,在平面部62A、62B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弯折部64A、64B。此外,在平面部62A、62B的下侧,弯折部65A、65B形成在平面部62A、62B的前后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在弯折部64A、64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面,形成有直线形状的紧固部66A、66B。
在外柱1上,仅形成有用于插通后侧紧固部66A、66B的贯通孔15A、15B。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位于比外柱1的前端面17更靠近前方的位置。贯通孔15A、15B形成为在外柱1的轴向上较短,厚度比后侧的紧固部66A、66B的前后方向的厚度稍大。
后侧的紧固部66A、66B插通在该贯通孔15A、15B内,后侧的紧固部66A、66B对内柱2的外周22直接进行紧固。此外,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不经贯通孔而直接紧固内柱2的外周2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同样,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与后侧的紧固部66A、66B之间的轴向长度L4,比伸缩用长槽63A、63B的轴向长度L5短。
根据实施例2,由于定距夹6一体形成,定距夹6的一端固定在外柱1的外周,另一端形成有用于紧固内柱2的外周的紧固部66A、66B,所以定距夹6的结构简单,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实施例3
下面,参照图10和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在下述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3是紧固部66A、66B的轴向位置与伸缩用长槽63A、63B的轴向位置错开形成的例子。即,如图10和图11所示,实施例3的定距夹6与实施例1相同,具有左定距夹6A和右定距夹6B。左定距夹6A和右定距夹6B的各自的圆弧状上部61A、61B卷绕于外柱1的外周11,通过焊接固定于外周11。在左定距夹6A的平面部62A和右定距夹6B的平面部62B,形成有直线形状的紧固部66A、66B。
在平面部62A、62B,轴向形成有较长的伸缩用长槽63A、63B。在外柱1,仅形成有用于插通后侧紧固部66A、66B的左右贯通孔15A、15B。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位于比外柱1的前端面17更靠近前方的位置。
后侧的紧固部66A、66B插通在该贯通孔15A、15B内,后侧的紧固部66A、66B对内柱2的外周22直接进行紧固。此外,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不经贯通孔而直接紧固内柱2的外周22。
如图11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同样,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与后侧的紧固部66A、66B之间的轴向长度L4,比伸缩用长槽63A、63B的轴向长度L5短。而且,轴向长度L5的中心位置C2比轴向长度L4的中心位置C1更靠近轴向前方偏移。
根据实施例3,由于伸缩用长槽63A、63B的轴向位置形成为比紧固部66A、66B的轴向位置更向前方偏移,所以,内柱2相对于外柱1的嵌合长度恰好长出了轴向的偏移量,转向装置的刚性提高。
实施例4
下面,参照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例4进行说明。在下述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4是将外柱1的前端部安装于车身上,将内柱2配置于外柱1的后方的例子。即,如图12所示,外柱1的前端部(图12的左侧)通过下部侧车身安装支架51安装于车身5上。倾斜中心轴111固定于外柱1的前端部,以能够倾斜的方式轴支于下部侧车身安装支架51。此外,外柱1的顶端部(图12的右侧)通过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车身安装支架)安装于车身上。
在中空圆筒状的外柱1内,支承着下部转向轴为能够转动,下部转向轴的左端经由图1的万向接头104与中间轴105连接,中间轴105的下端传递到转向齿轮107,能够改变车轮的转向角。
在外柱1的车身后方侧(图12的右侧),嵌合着能沿轴向滑动的内柱2。上部转向轴支承于内柱2,并能够旋转,上部转向轴与下部转向轴花键嵌合,上部转向轴的旋转被传递到下部转向轴。在上部转向轴的后端部安装着方向盘103。
定距夹6以仅能倾斜移动的方式夹持于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的内侧面。实施例4的定距夹6与实施例1同样具有左定距夹6A和右定距夹6B。左定距夹6A和右定距夹6B的各自的圆弧状上部61A、61B卷绕在外柱1的外周11,通过焊接固定于外周11。在左定距夹6A的平面部62A和右定距夹6B的平面部62B,形成有直线形状的紧固部66A、66B。
在外柱1上,仅形成有用于插通前侧紧固部66A、66B的贯通孔16A、16B。后侧的紧固部66A、66B位于比外柱1的后端面18更靠近后方的位置。前侧的紧固部66A、66B插通在贯通孔16A、16B内,前侧的紧固部66A、66B对内柱2的外周22直接进行紧固。此外,后侧的紧固部66A、66B不经贯通孔对内柱2的外周22直接进行紧固。
在平面部62A、62B上,在与图1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有圆孔67A、67B,圆棒状的紧固杆从与图1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穿透形成于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的倾斜用长槽和圆孔67A、67B。在实施例4中,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与后侧的紧固部66A、66B之间的轴向长度L4,比平面部62A、62B的轴向长度(位于形成有圆孔67A、67B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平面部62A、62B的轴向长度)L5短。
进行倾斜/伸缩紧固时,转动操作杆,则紧固左右侧板,紧固定距夹6,定距夹6的左右紧固部66A、66B对内柱2的外周22进行紧固。
对倾斜/伸缩进行解除时,反方向转动操作杆,解除定距夹6的紧固。由此,能够在期望的倾斜位置和伸缩位置使定距夹6、内柱2夹紧到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3或者从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3松开。
定距夹6相对于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被松开后,握住方向盘103使内柱2相对于外柱1沿轴向滑动,从而调节到期望的伸缩位置。此时,定距夹6被保持到与外柱1一起固定的位置。
此外,握住方向盘103,将内柱2、外柱1、定距夹6调节到以倾斜中心轴111为中心的期望的倾斜位置。其后,将定距夹6夹紧到上部侧车身安装支架。
根据实施例4,由于伸缩用长槽63A、63B没有形成在定距夹6上,所以定距夹6的结构简单并且刚性变大,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例5进行说明。在下述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结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5是在外柱1的上侧配置了紧固杆34和定距夹6的紧固部的例子。即,如图13所示,实施例5的定距夹6与实施例1同样,具有左定距夹6A和右定距夹6B。左定距夹6A和右定距夹6B的各自的圆弧状下部61A、61B卷绕于外柱1的外周11,通过焊接固定于外周11。
在定距夹6的上方两端,形成有平行于侧板32A、32B的平面部62A、62B。平面部62A、62B能够伸缩移动以及能够倾斜移动地夹持在左右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在平面部62A、62B,形成有轴向(与图13的纸面垂直的方向)较长的伸缩用长槽63A、63B。圆棒状的紧固杆34从图13的右侧穿透形成于侧板32A、32B的倾斜用长槽33A、33B和伸缩用长槽63A、63B,紧固杆34配置在外柱1的上侧。
在平面部62A、62B上,弯折部64A、64B形成在平面部62A、62B的前后方向两侧。弯折部64A、64B从平面部62A、62B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被弯折成直角。在弯折部64A、64B,直线形状的紧固部66A、66B形成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面。
在外柱1上,与实施例1同样,仅形成有用于使后侧紧固部66A、66B穿透的贯通孔15A、15B。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位于比外柱1的前端面更靠近前方的位置。
后侧的紧固部66A、66B插通在贯通孔15A、15B内,后侧的紧固部66A、66B对内柱2的外周22直接进行紧固。此外,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不经贯通孔而直接紧固内柱2的外周22。
在紧固杆34的右侧,形成有头部341,头部341抵接在侧板32B的外侧面。在紧固杆34的左端外周,依次外嵌有固定凸轮343、可动凸轮344、推力轴承345、调节螺母346,形成于调节螺母346的内径部的内螺纹348与形成在紧固杆34左端的外螺纹347螺合。
在可动凸轮344的左端面,固定有操作杆349,通过由该操作杆349一体操作的可动凸轮344和固定凸轮343构成凸轮锁定机构。固定凸轮343与倾斜用长槽33A卡合,相对于上侧车身安装支架3不旋转,在进行倾斜位置调节时,使固定凸轮343沿倾斜用长槽33A滑动。
进行倾斜/伸缩紧固时,当转动操作杆349时,则可动凸轮344的凸轮峰面向固定凸轮343的凸轮峰面爬升,通过向图13的右侧推压固定凸轮343,与此同时向左侧拉动紧固杆34,对侧板32A、32B进行紧固。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对定距夹6的平面部62A、62B进行紧固。平面部62A、62B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弯折部64A、64B的紧固部66A、66B从左右两侧紧固内柱2的外周22的上侧。
由此,能够在期望的倾斜位置和伸缩位置将外柱1和定距夹6夹紧到上侧车身安装支架3或者从上侧车身安装支架3松开。虽然未图示,但实施例5与实施例1同样,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与后侧的紧固部66A、66B之间的轴向长度,比伸缩用长槽63A、63B的轴向长度短。
在上述实施例中,用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与后侧的紧固部66A、66B,即两对紧固部66A、66B对内柱2进行了紧固,但也可以在定距夹6形成三对以上的紧固部66A、66B。例如,也可以在前侧的紧固部66A、66B与后侧的紧固部66A、66B之间设置中间紧固部66A、66B,在与中间紧固部66A、66B对应的外柱1的部分,追加形成贯通孔15A、15B。此时,中间紧固部66A、66B插通到对应的贯通孔15A、15B,与前侧的紧固部66A、66B和后侧的紧固部66A、66B一起直接紧固内柱2的外周22。根据该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紧固力。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焊接对定距夹和外柱进行了固定,也可以采用螺栓制动或销轴止动或者通过铆接进行固定。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外柱和内柱形成为圆筒形,但也可以为非圆筒形,可以根据内柱的外周形状改变紧固部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在可进行倾斜位置调节和伸缩位置调节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中应用本发明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仅可进行伸缩位置调节的转向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本发明基于2011年12月2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277916号,并且其内容作为参照引入于此。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适用于具有能够沿轴向相对滑动嵌合的外柱和内柱的转向装置。

Claims (7)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内柱;
中空的外柱,所述外柱的相对于所述内柱的伸缩位置沿轴向可调,所述外柱嵌设于所述内柱的外部;
车身安装支架,所述车身安装支架能够安装到车身上,并具有左右侧板;
定距夹,所述定距夹固定于所述外柱的外周,被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夹持,并能够沿所述左右侧板滑动;和
紧固杆,所述紧固杆将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紧固于所述定距夹,
所述定距夹插通有所述紧固杆,并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伸缩用长槽,
所述定距夹具有用于紧固所述内柱外周的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和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所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在轴向上设置于所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的前方,
所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所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之间的轴向长度,比所述伸缩用长槽的轴向长度短,
在所述外柱上,形成有左右一对贯通孔,用于使所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或所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穿过,
在所述车身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通过所述紧固杆被紧固时,所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所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在前后左右4处位置直接紧固所述内柱的外周,并夹紧所述内柱,使得所述内柱不能相对于所述外柱沿轴向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柱的轴向端面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所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之间,
未经由所述贯通孔的所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或所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直接紧固所述内柱的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与所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之间的轴向中心位置和所述伸缩用长槽的轴向中心位置在轴向上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距夹一体形成为U字形或倒U字形,卷绕在所述外柱的外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距夹包括具有左紧固部的左定距夹和具有右紧固部的右定距夹,所述左定距夹和所述右定距夹以独立部件形成,所述左定距夹和所述右定距夹各有一端固定在所述外柱的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和所述后侧的左右一对紧固部,对所述内柱的外周下侧或者外周上侧进行紧固。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柱的前端部或所述外柱的前端部固定于车身。
CN201280001799.5A 2011-12-20 2012-10-25 转向装置 Active CN1033283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7916 2011-12-20
JP2011277916 2011-12-20
PCT/JP2012/077587 WO2013094305A1 (ja) 2011-12-20 2012-10-25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8306A CN103328306A (zh) 2013-09-25
CN103328306B true CN103328306B (zh) 2016-02-10

Family

ID=48668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1799.5A Active CN103328306B (zh) 2011-12-20 2012-10-25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04533B2 (zh)
EP (1) EP2796342B1 (zh)
JP (1) JP5641057B2 (zh)
CN (1) CN103328306B (zh)
WO (1) WO20130943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3395B2 (ja) * 2012-08-23 2016-10-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497543B2 (ja) * 2015-01-22 2019-04-1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80229755A1 (en) * 2015-10-22 2018-08-16 Nsk Ltd. Outer column with bracket, steering column with bracket, and steering device
EP3366545B1 (en) * 2015-12-03 2020-03-25 NSK Ltd. Vertical position adjustment device for steering wheel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25820A2 (en) * 2000-02-15 2001-08-22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for car
EP1900600A2 (en) * 2006-09-13 2008-03-1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entral lock device of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02112362A (zh) * 2009-04-20 2011-06-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88047B1 (fr) * 1985-09-30 1988-01-08 Peugeot Cycles Dispositif de fixation pour une piece tubulaire en particulier pour 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JP2514749Y2 (ja) 1990-06-27 1996-10-23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共締固定式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927563B2 (ja) * 1991-03-13 1999-07-2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886766B2 (ja) 2001-01-11 2007-02-28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6659504B2 (en) * 2001-05-18 2003-12-0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teering column for a vehicle
JP2005319925A (ja) * 2004-05-10 2005-11-17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4609203B2 (ja) * 2004-08-05 2011-01-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104886B2 (ja) * 2004-08-05 2012-12-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08087582A (ja) * 2006-09-29 2008-04-17 Nsk Ltd 電動テレスコ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GB0714161D0 (en) 2007-07-20 2007-08-29 Trw Lt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5169554B2 (ja) * 2007-09-26 2013-03-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構造
JP5328325B2 (ja) * 2008-12-05 2013-10-3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279741B2 (ja) * 2009-03-30 2013-09-04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73089B2 (ja) 2009-05-22 2013-08-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25820A2 (en) * 2000-02-15 2001-08-22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for car
EP1900600A2 (en) * 2006-09-13 2008-03-1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entral lock device of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02112362A (zh) * 2009-04-20 2011-06-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094305A1 (ja) 2015-04-27
WO2013094305A1 (ja) 2013-06-27
EP2796342A4 (en) 2015-05-06
EP2796342A1 (en) 2014-10-29
US20140210196A1 (en) 2014-07-31
US9004533B2 (en) 2015-04-14
EP2796342B1 (en) 2017-06-07
CN103328306A (zh) 2013-09-25
JP5641057B2 (ja) 201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068311A1 (en) Steering apparatus
US7726691B2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EP2535239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US9132851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EP2236392B1 (en) Vehicle steering apparatus
CN102119099B (zh) 转向装置
CN103328306B (zh) 转向装置
EP2602170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EP3173310B1 (en) Steering device
US9663134B2 (en) Steering system
CN102448796A (zh) 转向装置
EP3124355B1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N108528517B (zh) 转向装置
CN108528518B (zh) 转向装置
JP5104044B2 (ja)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3080718A1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70057536A1 (en) Electronic release linkage with collapsible link member for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JP2004314941A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457751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09208506A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038122B (zh) 转向装置
EP3492342B1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2008265572A (ja) 位置調節可能な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