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8122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8122B
CN103038122B CN201280001013.XA CN201280001013A CN103038122B CN 103038122 B CN103038122 B CN 103038122B CN 201280001013 A CN201280001013 A CN 201280001013A CN 103038122 B CN103038122 B CN 1030381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r
column jacket
fastening
side plate
inner pr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10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8122A (zh
Inventor
渡边将司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38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81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1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5/00Control of mechanical force or stress; Control of mechanical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76Elements
    • Y10T74/20636Detents
    • Y10T74/20648Interrelated lever relea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内柱(2)以能沿轴向滑动的方式配合在外柱(1)中。外柱(1)由车辆安装支架(3)安装在车体(5)上。右间隔支架(6B)的紧固部(65B、65B)分别穿过通孔(13、14),以便能与内柱的外周(21)接触并直接紧固内柱的外周。因此,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结构简单而不需要设置用于防止内柱旋转的附加机构,并且在所述转向装置中,施加在内柱上的紧固力的大小不会根据方向盘的伸缩位置而变化。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这样的转向装置:在所述转向装置中,外柱和内柱以允许它们沿轴向相对滑移的方式配合,以使得能调整方向盘的伸缩位置并且方向盘在二次碰撞时移动以吸收冲击载荷。
背景技术
存在这样的转向装置:在所述转向装置中,外柱和内柱以允许它们沿轴向相对滑移的方式配合,以使得能调整方向盘的伸缩位置或者吸收二次碰撞时的冲击载荷。
在PCT公报WO2009/013457中公开的转向装置中,具有缝隙的外柱的直径被缩小,以通过外柱的内周紧密地固定内柱的外周,由此以不允许内柱相对于外柱轴向移动的方式夹持内柱。
在WO2009/013457中公开的转向装置中,所述缝隙沿轴向延伸,其中一个端部在外柱的端面上开口。因此,当紧固外柱以缩小直径时,直径的缩小量在紧固位置之间变化,并且由外柱施加在内柱上的紧固力的大小也相应变化。因此,存在外柱的紧固位置随方向盘的伸缩位置变化导致由外柱施加在内柱上的紧固力变化的问题。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2-274393中公开的转向装置中,内柱由间隔支架直接夹持,以使得由外柱施加在内柱上的紧固力的大小不会根据方向盘的伸缩位置而变化。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5-262238中公开的转向装置中,内柱由被可滑动地支承在间隔支架上的压紧件直接夹持,以使得由外柱施加在内柱上的紧固力的大小不会根据方向盘的伸缩位置而变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PCT公报WO2009/013457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2-274393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5-262238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2-274393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5-262238中公开的转向装置中,外柱配置在车体的前侧,内柱配置在外柱的相对于车体的后侧。因此,需要另外设置用于防止内柱旋转的机构,从而引起诸如结构复杂和制造成本提高之类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结构简单而不需要设置用于防止内柱旋转的附加机构,并且在所述转向装置中,施加在内柱上的紧固力的大小不会根据方向盘的伸缩位置而变化。
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具体而言,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包括:
内柱;
中空的外柱,所述外柱以能沿轴向相对于所述内柱滑动的方式从外部装配在所述内柱上;
车辆安装支架,所述车辆安装支架能被安装到车体上;
一对间隔支架,所述一对间隔支架包括左间隔支架和右间隔支架,每个间隔支架都具有被固定在所述外柱的外周上的一端,所述一对间隔支架被可滑动地保持在设置在所述车辆安装支架中的左、右侧板之间;
设置在所述一对间隔支架之中的一个间隔支架的另一端上并且能与所述内柱的外周相接触以紧固所述内柱的外周的紧固部;
设置在所述一对间隔支架之中的另一个间隔支架的另一端上并且能与所述外柱的外周相接触以紧固所述外柱的外周的紧固部;
设置在所述外柱中的通孔,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穿过所述通孔;
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朝所述一对间隔支架紧固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所述左、右侧板,
其中,所述内柱以这样的方式被夹持:通过紧固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所述左、右侧板,使用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直接紧固所述内柱的外周,并使用所述另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紧固所述外柱的外周,使所述内柱不能相对于所述外柱沿轴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模式,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其中,当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所述左、右侧板由所述夹持装置朝所述一对间隔支架紧固时,所述一个间隔支架与所述左、右侧板之中以比另一个侧板大的程度弹性变形的一个侧板滑动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模式,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一对间隔支架是分离的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模式,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设置在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处且设置在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弯曲的弯曲部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模式,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其中,当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所述左、右侧板由所述夹持装置朝所述一对间隔支架紧固时,所述一个间隔支架与所述左、右侧板之中以比另一个侧板小的程度弹性变形的一个侧板滑动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模式,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一对间隔支架分别设置有沿所述内柱的轴向延伸的长形槽,沿所述内柱的轴向移动被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所述左、右侧板所禁止的杆穿过所述长形槽,并且当所述一对间隔支架和所述外柱相对于所述车辆安装支架沿轴向移动时,所述长形槽的相对于车体的前端或后端与所述杆的靠接防止了所述一对间隔支架和所述外柱沿轴向的进一步移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具有:中空的外柱,所述外柱以能沿轴向相对于内柱滑动的方式从外部装配在内柱上;一对间隔支架,所述一对间隔支架包括左、右间隔支架,每个间隔支架都具有被固定在外柱的外周上的一端,所述外柱被可滑动地保持在车辆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之间;设置在所述一对间隔支架之中的一个间隔支架的另一端上并能与内柱的外周相接触以紧固内柱的外周的紧固部;设置在所述一对间隔支架之中的另一个间隔支架的另一端上并能与外柱的外周相接触以紧固外柱的外周的紧固部;设置在外柱中的通孔,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穿过所述通孔;和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朝所述一对间隔支架紧固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
在上述结构下,所述内柱以这样的方式被夹持:通过紧固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所述左、右侧板,使用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直接紧固所述内柱的外周,并使用所述另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紧固所述外柱的外周,使所述内柱不能相对于所述外柱沿轴向移动。
因此,内柱的外周由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直接紧固。因此,由所述一对间隔支架施加在内柱上的紧固力的大小不会根据方向盘的伸缩位置而改变。此外,由于所述一对间隔支架始终被保持在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左、右侧板之间,所以不需要提供用于防止外柱和内柱的旋转的附加机构。因此,结构简单,并且能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在车辆上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总体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从上方看去的前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从上方看去的后透视图。
图4是图2中的转向装置的顶部俯视图。
图5是从图4中的箭头5P的方向看去的视图。
图6是从图4中的箭头6Q的方向看去的视图。
图7是从图4中的箭头7R的方向看去的视图。
图8是沿图4中的线8A-8A截取的截面图。
图9是沿图4中的线9B-9B截取的截面图。
图10是沿图5中的线10C-10C截取的截面图。
图11是图2所示的转向装置的外柱和间隔支架的顶部俯视图。
图12是从图11中的箭头12S的方向看去的视图。
图13是从图11中的箭头13T的方向看去的视图。
图14A是从图11中的箭头14U的方向看去的视图。
图14B是从图11中的箭头14V的方向看去的视图。
图15是沿图11中的线15D-15D截取的截面图。
图16是图2所示的转向装置的车辆安装支架单独从下方看去的后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安装在车辆上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总体透视图。
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01可旋转地支承转向轴102。方向盘103被安装到转向轴102的上端或后端(相对于车体)上,并且中间轴105经由万向节104联接到转向轴102的下端或前端(相对于车体)。
中间轴105的下端联接到万向节106,由齿条-小齿轮机构等构成的转向齿轮组件107联接到该万向节。
当驾驶者转动方向盘103时,转矩经由转向轴102、万向节104、中间轴105以及万向节106传递到转向齿轮组件107,藉此拉杆108经由齿条-小齿轮机构移位。因而,能改变车轮的转向角度。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从上方看去的前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从上方看去的后透视图。图4是图2所示转向装置的顶部俯视图。图5是从图4中的箭头5P的方向看去的视图。图6是从图4中的箭头6Q的方向看去的视图。图7是从图4中的箭头7R的方向看去的视图。图8是沿图4中的线8A-8A截取的截面图。图9是沿图4中的线9B-9B截取的截面图。图10是沿图5中的线10C-10C截取的截面图。
如图2至10所示,上转向轴41被可旋转地支承在设置在后侧也就是图4至6中的右侧的中空筒形外柱1的内部。图1中所示的方向盘103被安装在上转向轴41的后侧。内柱2以内柱2可沿轴向滑动的方式从前侧也就是从图4至6中的左侧配合在外柱1中。外柱1通过车辆安装支架3安装在车体5上,所述车辆安装支架是能被安装到车体上的上支架。外柱1以外柱1能沿倾斜方向和伸缩方向滑动的方式被保持在如图2中所示的车辆安装支架3的左、右侧板32A和32B之间。
与外柱1内部的上转向轴41连接的输出轴74被可旋转地支承在内柱2的内部。辅助装置7安装到内柱2的前部上。辅助装置7是向输出轴74施加辅助转矩的转向辅助单元。辅助装置7具有齿轮箱71,电动机72被固定地安装在该齿轮箱中。连接到电动机72的旋转轴(未示出)的蜗杆与齿轮箱71中的蜗轮(未示出)接合。
由方向盘103施加在上转向轴41上的转矩的方向和大小由转矩传感器(未示出)检测。使电动机72根据转矩传感器的测量值而运行,并经由由蜗杆和蜗轮组成的减速齿轮机构向输出轴74提供特定大小和沿特定方向的辅助转矩。设置在齿轮箱71前侧的凸缘部73被可旋转地支承在车体(未示出)上。能以凸缘部73作为中心轴来调整齿轮箱71、内柱2以及外柱1的倾斜位置。
图4至6中的输出轴74的左端经由图1所示的万向节104联接到中间轴105。中间轴105的下端经由万向节106联接到转向齿轮组件107,如图1所示。因此,由辅助装置7生成的辅助转矩经由中间轴105和其他部件被传递到转向齿轮组件107,以改变车轮的转向角。
图11是图2所示的转向装置的外柱和间隔支架的顶部俯视图。图12是从图11中的箭头12S的方向看去的视图。图13是从图11中的箭头13T的方向看去的视图。图14A是从图11中的箭头14U的方向看去的视图。图14B是从图11中的箭头14V的方向看去的视图。图15是沿图11中的线15D-15D截取的截面图。图16是图2所示的转向装置的车辆安装支架单独从下方看去的后透视图。
如图2至10和16所示,车辆安装支架3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将车辆安装支架3安装到车体5上的左、右凸缘31A、31B,所述凸缘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车辆安装支架3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左、右侧板32A、32B。侧板32A、32B与凸缘31A、31B成整体。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以左、右间隔支架6A、6B能沿伸缩方向和倾斜方向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在左、右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之间。
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相对于包含外柱1的中心轴线的竖直平面基本上对称,如图2和8所示。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通过使矩形铁板弯曲而形成。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分别在它们相对于车体的下端处具有圆弧部61A、61B。圆弧部61A、61B沿外柱1的外周11配合。如图12和13所示,圆弧部61A、61B设置有当从侧面看去时相对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倾斜的倾斜边66A、67A、66B、67B。
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的圆弧部61A、61B配合在外柱1的外周11上,并且倾斜边66A、66A、66B、67B通过焊接被固定在外周11上。此外,间隔支架6的圆弧部61A、61B的后侧的垂直侧、具体而言当从侧面看去时垂直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的侧68A、68B通过焊接被固定在外周11上。
因此,当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被焊接在外柱1上时,存在两个焊接部分,包括当从侧面看去时向外柱1的中心轴线倾斜的部分和垂直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的部分。这防止了图15所示的外柱1的内周12呈椭圆形变形并防止了外柱1与轴线偏离。因此,能消除修正此类变形的制造工序,从而能防止制造成本升高。
如图2和3所示,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分别在它们相对于车体的上部中具有平坦部62A、62B。平坦部62A、62B平行于车辆安装支架3的侧板32A、32B。平坦部62A、62B以车辆安装支架3的左、右侧板32A、32B能沿伸缩方向和倾斜方向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在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之间。平坦部62A、62B设置有用于伸缩调整的长形槽63A、63B,所述长形槽沿轴向亦即沿图12和13中的水平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车辆安装支架3的侧板32A、32B设置有用于倾斜调整的长形槽33A、33B,并且圆形紧固杆34穿过用于倾斜调整的长形槽33A、33B和平坦部62A、62B上用于伸缩调整的长形槽63A、63B。具体地,如图10所示,紧固杆34从图10中的右边插入用于倾斜调整的长形槽33A、33B和用于伸缩调整的长形槽63A、63B中。用于倾斜调整的长形槽33A、33B具有中心在图中未示出的倾斜中心轴线上的圆弧形状。
如图11所示,左间隔支架6A的平坦部62A和右间隔支架6B的平坦部62B在它们相对于车体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处设置有弯曲部64A、64A、64B、64B。弯曲部64A、64A、64B、64B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与平坦部62A、62B成直角弯曲。
如图8和9所示,弯曲部64A、64A、64B、64B在它们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圆弧形的紧固部65A、65A、65B、65B。如图11所示,外柱1设置有通孔13、14,右间隔支架6B的紧固部65B、65B插入所述通孔中。存在两个分开的轴向长度短的通孔13、14,一个位于前部,另一个位于后部。通孔13、14从外柱1的外周11至外柱1的内周12穿过外柱1。一个通孔13设置在外柱1的前端处并具有在前侧开口的矩形形状。另一个通孔14设置在外柱1上的后部位置并具有沿外柱1的周向延伸的矩形形状。
右间隔支架6B的紧固部65B、65B分别插入通孔13、14中并能与内柱2的外周21相接触,以直接紧固内柱2的外周21。优选地,紧固部65B、65B的半径等于或略大于内柱2的外周21的半径。内柱2以可沿轴向滑动的方式配合在外柱1的内周12上。紧固部65B、65B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弧状,而是也可为直线状。左间隔支架6A的紧固部65A、65A能与外柱1的外周11相接触,以紧固外柱1的外周11。
如图10所示,紧固杆34在其右端处设置有头部341。头部341靠接车辆安装支架3的侧板32B的外侧面。紧固杆34的头部341具有旋转止挡部342,所述旋转止挡部设置在头部341的外周左侧并具有宽度略小于用于倾斜调整的长形槽33B的宽度的矩形截面。旋转止挡部342配合在用于倾斜调整的长形槽33B中,以防止紧固杆34相对于车辆安装支架3旋转并允许紧固杆34在进行倾斜位置调整时沿用于倾斜调整的长形槽33B滑动。
固定凸轮343、可动凸轮344、止推轴承345和调整螺母346以所述次序从外部装配在紧固杆34的左端部的外周上,并且设置在调整螺母346的内周中的内螺纹被旋拧在设置在紧固杆34的左端部上的外螺纹上。操作杆347被固定地安装到可动凸轮344上。由操作杆347和固定凸轮343一体地操作的可动凸轮344构成凸轮锁定机构。固定凸轮343与用于倾斜调整的长形槽33A相接合并且不相对于车辆安装支架3旋转。当进行倾斜位置调整时,固定凸轮343沿用于倾斜调整的长形槽33A滑动。
当操作杆347转动而使可动凸轮344的凸脊(crest)跨置在固定凸轮的凸脊上时,可动凸轮344在图10中向右推定固定凸轮343并向左拉动紧固杆34,由此拉紧车辆安装支架3的侧板32A、32B。因而,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紧固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的平坦部62A、62B。这致使平坦部62A、62B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弹性变形,以使得弯曲部64B、64B的紧固部65B、65B直接紧固内柱2的外周21。此外,弯曲部64A、64A的紧固部65A、65A紧固外柱1的外周11。
当操作杆347沿反方向转动而致使固定凸轮343的凸脊进入可动凸轮344的根部时,由可动凸轮344向右施加在固定凸轮343上的力被解除。同时,由可动凸轮344施加在紧固杆34上的向左的拉力被解除,使得侧板32A、32B移开,平坦部62A、62B的弹性变形被解除,并且紧固部65B、65B、65A、65A的紧固被解除。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夹持装置下,能在期望的倾斜位置和伸缩位置将外柱1、左间隔支架6A以及右间隔支架6B夹持在车辆安装支架3上或从车辆安装支架3上松开。
如图16所示,车辆安装支架3的左侧板32A在其后端处设置有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弯曲的加强肋322A。此外,左侧板32A在其前端处设置有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弯曲的三角形加强肋323A。右侧板32B也在其前端处设置有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弯曲的加强肋323B。该加强肋323B具有比左加强肋323A小的面积惯性矩。
因此,左侧板32A设计成具有比右侧板32B大的面积惯性矩。因此,当图10所示的左、右侧板32A、32B由上述夹持装置抵靠在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上紧固时,右侧板32B以比左侧板32A大的程度变形。因此,左侧板32A稍微移动,且由左侧板32A紧固的左间隔支架6A也稍微移动。以较大程度变形的右侧板32B紧固右间隔支架6B,藉此实现由右间隔支架6B的紧固部65B紧固内柱2的外周21和由左间隔支架6A的紧固部65A紧固外柱1的外周11。由于左侧板32A和左间隔支架6A如上所述在紧固时稍微移动,所以外柱1和内柱2的中心轴线能定位在预定位置,并且上转向轴41的中心轴线也能相应定位在预定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紧固外柱1的外周11的紧固部65A的左间隔支架6A配置在在由夹持装置紧固时稍微变形的侧板32A一侧,并且具有紧固内柱2的外周21的紧固部65B的右间隔支架6B配置在在紧固时以比侧板32A大的程度变形的侧板32B一侧。然而,该布置并不局限于这样,具有紧固内柱的外周的紧固部的间隔支架也可配置在在紧固时稍微变形的侧板一侧,并且具有紧固外柱的外周的紧固部的间隔支架也可配置在在紧固时以较大程度变形的侧板一侧。
通过上述结构,在左间隔支架6A、右间隔支架6B和内柱2未受车辆安装支架3约束之后,外柱1通过操纵方向盘103而沿轴向相对于内柱2滑动,以将外柱1调整至期望的伸缩位置。在这一操作期间,被安装到外柱1上的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在由紧固杆34引导的同时也沿轴向滑动。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的用于伸缩调整的长形槽63A、63B的前端或后端与紧固杆34的靠接防止了左间隔支架6A、右间隔支架6B和内柱1沿轴向的进一步移动。通过这一特征,能适当抑制外柱1沿轴向的移动行程。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转向装置不需要附加地设置用于限制行程的伸缩止挡机构,并具有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此外,通过操纵方向盘103以图中未示出的倾斜中心轴线为中心将左间隔支架6A、右间隔支架6B和外柱1调整至期望倾斜位置。此后,左间隔支架6A、右间隔支架6B和外柱1被夹持在车辆安装支架3上。
在本实施例中,右间隔支架6B的紧固部65B直接紧固内柱2的外周21。因此,由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施加在内柱2上的紧固力不会根据方向盘的伸缩位置而改变。此外,由于左间隔支架6A和右间隔支架6B始终被保持在车辆安装支架3的侧板32A、32B之间,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防止外柱1和内柱2旋转的机构。因此,结构简单,并且能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间隔支架和外柱通过焊接而固定地相互连接,但它们也可使用螺栓或销或者通过型锻而固定地相互连接。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外柱和内柱是筒形的,但它们也可具有非筒形形状,并且可根据内柱的外周形状来修改紧固部的形状。
虽然已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本发明应用于既允许倾斜位置调整又允许伸缩位置调整的倾斜和伸缩式转向装置的情形,但本发明也可应用于仅允许伸缩位置调整的伸缩式转向装置。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紧固杆配置在外柱上方,但紧固杆也可配置在外柱下方。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左间隔支架和右间隔支架是分开的部件,但它们也可以是一体的部件。
虽然已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本发明应用于外柱布置在内柱后侧的转向装置的情形,但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内柱布置在外柱后侧的转向装置。

Claims (8)

1.一种转向装置,包括:
内柱;
中空的外柱,所述外柱以能沿轴向相对于所述内柱滑动的方式从外部装配在所述内柱上;
车辆安装支架,所述车辆安装支架能被安装到车体上;
一对间隔支架,所述一对间隔支架包括左间隔支架和右间隔支架,每个间隔支架都具有被固定在所述外柱的外周上的一端,所述一对间隔支架被可滑动地保持在设置在所述车辆安装支架中的左、右侧板之间;
设置在所述一对间隔支架之中的一个间隔支架的另一端上并且能与所述内柱的外周相接触以在相对于车体的前侧位置和后侧位置紧固所述内柱的外周的紧固部;
设置在所述一对间隔支架之中的另一个间隔支架的另一端上并且能与所述外柱的外周相接触以在相对于车体的前侧位置和后侧位置紧固所述外柱的外周的紧固部;
设置在所述外柱中的通孔,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穿过所述通孔;
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朝所述一对间隔支架紧固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所述左、右侧板,
其中,所述内柱以这样的方式被夹持:通过紧固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所述左、右侧板,使用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直接紧固所述内柱的外周,并使用所述另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紧固所述外柱的外周,使所述内柱不能相对于所述外柱沿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当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所述左、右侧板由所述夹持装置朝所述一对间隔支架紧固时,所述一个间隔支架与所述左、右侧板之中以比另一个侧板大的程度弹性变形的一个侧板滑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一对间隔支架是分开的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设置在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处且设置在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弯曲的弯曲部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当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所述左、右侧板由所述夹持装置朝所述一对间隔支架紧固时,所述一个间隔支架与所述左、右侧板之中以比另一个侧板小的程度弹性变形的一个侧板滑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一对间隔支架是分开的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紧固部设置在所述一个间隔支架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处且设置在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弯曲的弯曲部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一对间隔支架分别设置有沿所述内柱的轴向延伸的长形槽,沿所述内柱的轴向移动被所述车辆安装支架的所述左、右侧板所禁止的杆穿过所述长形槽,并且当所述一对间隔支架和所述外柱相对于所述车辆安装支架沿轴向移动时,所述长形槽的相对于车体的前端或后端与所述杆的靠接防止了所述一对间隔支架和所述外柱沿轴向的进一步移动。
CN201280001013.XA 2011-08-01 2012-07-19 转向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81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8431/2011 2011-08-01
JP2011168431A JP5609812B2 (ja) 2011-08-01 2011-08-01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CT/JP2012/068333 WO2013018554A1 (ja) 2011-08-01 2012-07-19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8122A CN103038122A (zh) 2013-04-10
CN103038122B true CN103038122B (zh) 2015-06-24

Family

ID=47629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101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8122B (zh) 2011-08-01 2012-07-19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55882B2 (zh)
EP (1) EP2740649B1 (zh)
JP (1) JP5609812B2 (zh)
CN (1) CN103038122B (zh)
WO (1) WO20130185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317766D0 (en) * 2013-10-08 2013-11-20 Trw Ltd Electrical power assisted steering 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66835A (ja) * 2000-12-01 2002-06-11 Nsk Ltd 車両用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2274393A (ja) * 2001-01-11 2002-09-25 Fuji Kiko Co Ltd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09239170A (ja) * 2008-03-28 2009-10-15 Nippon Chemicon Corp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EP2193976A2 (en) * 2008-12-05 2010-06-09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system
CN101801761A (zh) * 2007-07-20 2010-08-11 Trw有限公司 转向柱组件
JP2010280241A (ja) * 2009-06-02 2010-12-16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27563B2 (ja) * 1991-03-13 1999-07-2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738200B2 (ja) * 2001-06-27 2006-01-25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609203B2 (ja) * 2004-08-05 2011-01-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KR101062339B1 (ko) * 2006-06-07 2011-09-05 주식회사 만도 틸트 앤 텔레스코픽 조향장치
KR101204541B1 (ko) * 2007-11-12 2012-11-23 주식회사 만도 차량용 조향칼럼의 텔레스코픽장치 및 틸트장치
JP2009286341A (ja) * 2008-05-30 2009-12-10 Fuji K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620841B2 (ja) * 2011-02-04 2014-11-05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997602B2 (en) * 2011-12-21 2015-04-07 Jtekt Corporation Position adjustable steer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66835A (ja) * 2000-12-01 2002-06-11 Nsk Ltd 車両用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2274393A (ja) * 2001-01-11 2002-09-25 Fuji Kiko Co Ltd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CN101801761A (zh) * 2007-07-20 2010-08-11 Trw有限公司 转向柱组件
JP2009239170A (ja) * 2008-03-28 2009-10-15 Nippon Chemicon Corp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EP2193976A2 (en) * 2008-12-05 2010-06-09 FUJI KIKO Co., Ltd. Steering column system
JP2010280241A (ja) * 2009-06-02 2010-12-16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09812B2 (ja) 2014-10-22
JP2013032070A (ja) 2013-02-14
US8955882B2 (en) 2015-02-17
EP2740649B1 (en) 2016-08-17
EP2740649A4 (en) 2015-05-20
US20130228033A1 (en) 2013-09-05
WO2013018554A1 (ja) 2013-02-07
EP2740649A1 (en) 2014-06-11
CN103038122A (zh) 2013-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6112B (zh) 转向装置
US9132851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US20070068311A1 (en) Steering apparatus
EP2594454B1 (en) Steering device
US9283982B2 (en) Steering column
US8919220B2 (en)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JP5309605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2011718B1 (en)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CN110775148A (zh) 转向装置
US8985629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WO2022138158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20160114827A1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N103038122B (zh) 转向装置
CN103328306B (zh) 转向装置
EP3075635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JP2006168492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26835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14648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233246B2 (ja) 電動テレスコ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459427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6117120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792147A1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JP2002249052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0854779B1 (ko) 탄성부재 부시가 장착된 조향 컬럼을 구비한 조향장치
JP2023131680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支持ブラケット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24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