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7262A - 最终减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最终减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7262A
CN103307262A CN2013100808875A CN201310080887A CN103307262A CN 103307262 A CN103307262 A CN 103307262A CN 2013100808875 A CN2013100808875 A CN 2013100808875A CN 201310080887 A CN201310080887 A CN 201310080887A CN 103307262 A CN103307262 A CN 103307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bricant oil
device case
gear ring
bearing
speed reduc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08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7262B (zh
Inventor
冈本悠佑
金田和弥
洼田祐二
有动秀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07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7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7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72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最终减速装置,其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提供到2个润滑处、可提高动力传递效率。最终减速装置具备:装置壳体;齿圈,其扬起装置壳体内的润滑油;轴承以及轴承部,它们将2个驱动轴分别支撑为可自由旋转;以及天沟板,其将由齿圈扬起的润滑油引导至轴承以及轴承部。天沟板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壁部;第1引导壁部,其从纵壁部的前表面突出,将从前表面流下的润滑油引导至轴承以及轴承部;以及第2引导壁部,其配置在第1引导壁部的下侧,从纵壁部的前表面突出,将从前表面流下的润滑油引导至轴承以及轴承部。

Description

最终减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最终减速装置,该最终减速装置具备将润滑油引导至2个润滑处的引导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最终减速装置,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该最终减速装置是车辆用装置,构成为:经由变速器输入发动机的动力,并且,将输入的动力分配给左右差速器输出轴。
该最终减速装置具备:装置壳体、与输出轴联结的传动齿轮即输入齿轮、与该输入齿轮啮合的齿圈、将来自该齿圈的动力分配给左右驱动轴而输出的差动装置、支撑该差动装置的左右轴承、用于向这些轴承引导润滑油的引导部件等。
该引导部件呈U字形剖面的槽形,构成为在装置壳体内向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其两端部位于左右轴承的上方。该装置壳体的下侧的部分成为积蓄润滑油的油池。在该最终减速装置中,在其动作过程中,油池内的润滑油被齿圈扬起,其一部分被引导部件接住,并且,所接住的润滑油被通过引导部件引导至左右轴承。由此,在左右轴承以及差动装置内进行润滑。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803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现有的最终减速装置,由于引导部件是U字形剖面的槽形,引导部件接住飞溅的润滑油比例较低,存在不能高效地将润滑油提供到左右轴承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引导部件在装置壳体内向左右方向延伸,因此难以使提供到左右轴承的润滑油的量均等,有时会偏向任意一方的轴承,在该情况下,存在润滑油的提供量较少的一方的轴承的寿命缩短这样的问题。为了消除以上2个问题,需要增加齿圈扬起的润滑油的量,增加对引导部件的润滑油的提供量,在这样做的情况下,由于齿圈的旋转阻力大为增加,动力传递效率下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因此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提供到2个润滑处且能提高动力传递效率的最终减速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一方面的发明是对从动力源(内燃机3、电动机4)传递来的动力进行减速后分配给2个驱动轴6、6的最终减速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备:装置壳体10,其具有用于蓄积润滑油的油池;齿圈25,其配置在装置壳体10内,被来自动力源的动力旋转驱动,由此扬起油池的润滑油;2个支撑部件(左右轴承27、28、左右轴承部21c、21d),它们设置在装置壳体10上,将2个驱动轴6、6分别支撑为可自由旋转;差动装置20,其与齿圈25以及2个驱动轴6、6联结,将来自齿圈25的动力分配给2个驱动轴6、6;以及引导部件(天沟板30),其配置在由齿圈25扬起的润滑油飞溅到的在装置壳体10内的部位,用于将润滑油引导至2个支撑部件侧,引导部件(天沟板30)具有:纵壁部33,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具有接住飞溅的润滑油的受油面;第1引导壁部31,其从纵壁部33的受油面(前表面33a)突出,延伸至2个支撑部件中的一方(左轴承27、左轴承部21c)的上方,并且将从受油面流下的润滑油引导至一方的支撑部件;第2引导壁部32,其配置在第1引导壁部31的下侧,从纵壁部33的受油面突出,延伸至2个支撑部件的另一方(右轴承28、右轴承部21d)的上方,并且将从受油面流下的润滑油引导至另一方的支撑部件。
根据该最终减速装置,通过支撑部件将2个驱动轴支撑为可自由旋转,使齿圈被来自动力源的动力旋转驱动,由此扬起装置壳体的油池的润滑油,并且将扬起的润滑油通过引导部件引导至2个支撑部件侧。即,对作为润滑处的2个支撑部件进行润滑。在该情况下,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壁部的受油面接住飞溅的润滑油,与现有的U字形剖面的槽形相比,能够高效地接住飞溅的润滑油,由此,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提供到2个润滑处。此外,由于引导部件具有第1引导壁部以及第2引导壁部,其中,所述第1引导壁部从纵壁部的受油面突出,延伸至2个支撑部件中的一方的上方,并且将从受油面流下的润滑油引导至一方的支撑部件,所述第2引导壁部配置在第1引导壁部的下侧,从纵壁部的受油面突出,延伸至2个支撑部件的另一方的上方,并且将从受油面流下的润滑油引导至另一方的支撑部件,所以润滑油通过这些上下配置的2个引导壁部,分别被引导至作为润滑处的2个支撑部件。这样,润滑油通过上下的2个引导壁部分别被引导至2个支撑部,因此与过去使用在装置壳体内沿左右方向延伸1个引导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提供到2个支撑部件的润滑油的提供量接近更均等的状态。以上这样,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提供到2个支撑部件,并且能够使润滑油的提供量接近更均等的状态,所以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齿圈扬起的润滑油的量。由此,能够减少齿圈的旋转阻力,从而提高动力传递效率。
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最终减速装置1中,最终减速装置1与变速器5联结,在装置壳体10内配置有变速器5的变速齿轮,装置壳体10具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配置在比引导部件的纵壁部33的上端更处于上方的位置,用于将由齿圈25扬起的润滑油提供到变速齿轮。
根据该最终减速装置,在装置壳体内,配置有变速器的变速齿轮,装置壳体具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设置在比引导部件的纵壁部的上端更处于上方的位置,将由齿圈扬起的润滑油提供到变速齿轮,所以,在润滑油飞到比引导部件的纵壁部的上端更处于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该润滑油能够通过连通孔到达变速器的变速齿轮,用于该变速齿轮的润滑。由此,能够提高便利性,改善易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扼要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最终减速装置以及应用该最终减速装置的车辆的驱动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从正面观看最终减速装置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天沟板的正面图。
图4是天沟板的平面图。
图5是天沟板的左侧面图。
图6是天沟板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基于天沟板的、润滑油的引导动作的剖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基于天沟板的、润滑油的引导动作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 最终减速装置
3 内燃机(动力源)
4 电动机(动力源)
5 变速器
5b 输出齿轮(变速齿轮)
6 驱动轴
10 装置壳体
10c 连通孔
20 差动装置
21c 左轴承部(一个支撑部件)
21d 右轴承部(另一个支撑部件)
25 齿圈
27 左轴承(一个支撑部件)
28 右轴承(另一个支撑部件)
30 天沟板(引导部件)
31 第1引导壁部
32 第2引导壁部
33 纵壁部
33a 纵壁部的前表面(受油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最终减速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最终减速装置1是应用于车辆V的动力系统的装置。该车辆V属于混合动力车辆类型,具备内燃机(以下称为“发动机”)3以及电动机(以下称为“电动机”)4作为动力源。
在该车辆V中,发动机3和/或电动机4的动力通过变速器5进行变速,经由变速器5的输出轴5a上的输出齿轮5b,传递给最终减速装置1。并且,动力通过最终减速装置1进行减速,经由左右驱动轴6、6最终传递给驱动轮7、7。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最终减速装置1进行说明。图2示出了从正面观看最终减速装置1时的剖面的结构,如该图所示,该最终减速装置1具备装置壳体10、收容在装置壳体10内的差动装置20、安装在装置壳体10的内壁面上的天沟板30等。另外,关于该图所示的装置壳体10以外的部品以及部件,为了便于理解而省略了剖面部分的阴影线。
该装置壳体10经由未示出的螺栓与左右壳体部件10a、10b一体地组装,在该装置壳体10中,收容有上述输出齿轮5b等变速齿轮。此外,在装置壳体10的上侧的内壁面与天沟板30的上端之间,形成有连通孔10c。
另一方面,差动装置20具备:差速器壳21、两端部固定在该差速器壳21的内壁面的小齿轮轴22、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在该小齿轮轴22上的一对小齿轮23、23、与这些小齿轮23、23始终啮合的左右一对侧齿轮24、24等。该差速器壳21是经由多个螺栓26(仅图示出1个)将左右壳体部件21a、21b以及齿圈25一体地组装而成的。
该齿圈25由直径大于2个壳体部件21a、21b的螺旋齿轮构成,配置为与所述输出齿轮5b始终啮合。该齿圈25在车辆V的前进行驶中,通过输出齿轮5b,向由图1的箭头Yd所示的方向旋转驱动。
此外,在差速器壳21的左右端部是左右轴承部21c、21d。该左轴承部21c呈圆筒状,其内周面为轴孔。左驱动轴6与左轴承部21c的轴孔可旋转地嵌合,并且左侧齿轮24与左驱动轴6的右端部同心地固定。此外,左轴承部21c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油槽(未图示),该油槽用于将润滑油引导至左轴承部21c与左驱动轴6之间。
此外,右轴承部21d与左轴承部21c一样呈圆筒状,其内周面为轴孔。右驱动轴6与右轴承部21d的轴孔可旋转地嵌合,并且右侧齿轮24与右驱动轴6的左端部同心地固定。此外,在右轴承部21d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油槽(未图示),该油槽用于将润滑油引导至右轴承部21d与右驱动轴6之间。
另一方面,在装置壳体10的左右两端部安装有左右轴承27、28,这些轴承27、28均由圆锥滚子轴承构成。此外,在这些轴承27、28中,压入差速器壳21的左右轴承部21c、21d。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轴承27以及左轴承部21c相当于一个支撑部件,右轴承28以及右轴承部21d相当于另一个支撑部件。
通过以上的结构,左右驱动轴6、6分别经由左右轴承部21c、21d以及左右轴承27、28自由旋转地支撑在装置壳体10上。此外,在齿圈25被输出齿轮5b旋转驱动的情况下,随着差速器壳21与齿圈25一体地旋转,一对小齿轮23、23以及左右侧齿轮24、24进行旋转,由此,左右驱动轴6、6被旋转驱动。
此外,装置壳体10的下侧的内部空间成为蓄积润滑油(未图示)的油池,未图示的齿圈25的下侧部分始终处于浸入该油池的润滑油的状态。由此,齿圈25在车辆V的前进行驶中,通过向图1的箭头Yd方向旋转,扬起油池的润滑油,使润滑油飞溅到所述天沟板30侧。
该天沟板30(引导部件)配置在齿圈25的右上方的位置,用于将由齿圈25扬起的润滑油的一部分提供到所述左右轴承27、28以及左右轴承部21c、21d等,以对它们执行润滑动作。
如图3~6所示,天沟板30具有第1引导壁部31、第2引导壁部32以及纵壁部33,这些壁部31~33相互一体地形成。纵壁部3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其前表面33a是接住由齿圈25扬起的润滑油的受油面。
此外,在纵壁部33的上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3b,该突出部33b被设置为堵住所述连通孔10c的下侧部分。此外,在纵壁部33的背面,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安装用肋条34。在装置壳体10上,形成有安装孔(未图示),通过将安装用肋条34插入该安装孔,天沟板30以防脱落的状态安装在装置壳体10上。
另一方面,第1引导壁部31具有:第1底壁部31a,其从纵壁部33的前表面33a突出,向左右方向延伸;第1前壁部31b,其从该第1底壁部31a的前端向上方弯曲;以及挡油壁部31d,其从第1底壁部31a的右端向上方弯曲。第1底壁部31a具有向左斜下方的缓和的梯度,在纵壁部33以及第1前壁部31b之间,形成第1油路31c。
在该天沟板30中,从齿圈25向比第1前壁部31b处于上方的位置飞溅的润滑油,在被纵壁部33或者挡油壁部31d接住后,沿着纵壁部33或者挡油壁部31d流下,流入第1油路31c内,由于第1底壁部31a的梯度而流向左侧(参照图7、8)。此外,纵壁部33的左侧部分越靠左方,与第1前壁部31b之间的间隔就变得越窄,由此,第1油路31c的左侧部分构成为:越靠左方,宽度就变得越窄。
另一方面,第2引导壁部32具有第2底壁部32a以及第2前壁部32b。该第2底壁部32a从纵壁部33的前表面33a突出,从第1底壁部31a的大致中央部的部位向右下方以阶梯状延伸。在该第2底壁部32a的情况下,右下方梯度比较缓和的部分与右下方梯度比较陡的部分连续而交替地设置,并且其右端部向下方延伸。
此外,关于第2底壁部32a,在中间的梯度较陡的部分中,变化为宽度在朝向下方变窄之后,变成固定的宽度(参照图5)。第2前壁部32b被设置为:在从该第2底壁部32a的宽度发生变化的部位开始到右端为止的部位中,从第2底壁部32a的前端向上方弯曲。在纵壁部33以及第2底壁部32a之间,形成第2油路32c。在该天沟板30中,从齿圈25飞溅出并且被比第1引导壁部31处于下侧的纵壁部33接住的润滑油,沿着纵壁部33流下,在流到第2底壁部32a上以后,流入第2油路32c内,由于第2底壁部32a的梯度而流向右侧(参照图7、8)。
接下来,参照图7以及图8,对由以上这样的最终减速装置1的天沟板30实现的润滑油的引导动作进行说明。如两图所示,在车辆V的前进行驶中,通过使齿圈25朝向所述箭头Yd旋转,扬起油池内的润滑油。在该情况下,由于齿圈25由螺旋齿轮构成,所扬起的润滑油朝向齿圈25的斜右上方飞溅。即,朝向天沟板30飞溅。
此时,如两图中的箭头Y1所示那样,飞越过第1引导壁部31的第1前壁部31b的润滑油,在碰到纵壁部33后,沿着其流下,流入第1油路31c内。并且,润滑油向第1油路31c内流下,从天沟板30的左端部沿着装置壳体10的左侧的内壁面流下,其一部分流入左轴承27内。由此,左轴承27内被润滑。
此外,沿着装置壳体10的左侧的内壁面流下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在经由左轴承部21c的油槽流入左轴承部21c与驱动轴6的间隙后,最终流入差速器壳21内。由此,左轴承部21c与驱动轴6之间被润滑,并且左侧齿轮24与小齿轮23之间也被润滑。
此外,如两图中的箭头Y2所示那样,向比第2引导壁部32处于下侧的位置飞溅的润滑油在碰到纵壁部33后,沿着其流下,沿着第2底壁部32a流动,流入第2油路32c内。并且,流入到第2油路32c中的润滑油从天沟板30的右下端部沿着装置壳体10的右侧的内壁面流下,其一部分流入右轴承28内。由此,右轴承28内被润滑。
此外,沿着装置壳体10的右侧的内壁面而流下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在经由右轴承部21d的油槽流入右轴承部21d与驱动轴6之间的间隙后,最终流入差速器壳21内。由此,右轴承部21d与驱动轴6之间被润滑,并且右侧齿轮24与小齿轮23之间也被润滑。
另一方面,如图7的箭头Y3所示那样,飞溅到比天沟板30的上端处于上方的位置的润滑油,通过所述连通孔10c,到达输出齿轮5b等的变速齿轮。由此,对这些齿轮进行润滑。
以上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最终减速装置1,在车辆V的前进行驶中,通过使齿圈25朝向所述箭头Yd旋转,扬起装置壳体10的油池的润滑油,朝向天沟板30飞溅。并且,飞越过第1引导壁部31的第1前壁部31b的润滑油,经由天沟板30的第1引导壁部31以及装置壳体10的左侧的内壁面,被引导至作为润滑处的左轴承27以及左轴承部21c侧。另一方面,向第1引导壁部31的下侧飞溅的润滑油经由第2引导壁部32以及装置壳体10的右侧的内壁面被引导至作为润滑处的右轴承28以及右轴承部21d侧。
在该天沟板30的情况下,润滑油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壁部33接住,与现有的U字形剖面的槽形相比,能够高效地接住飞溅的润滑油,由此,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提供到2个润滑处。此外,润滑油被上下配置的2个引导壁部31、32分别引导至2个润滑处,因此与过去使用在装置壳体内沿左右方向延伸的1个引导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提供到2个润滑处的润滑油的提供量接近更均等的状态。以上这样,能够高效地将润滑油提供到2个润滑处,并且能够使润滑油的提供量接近更均等的状态,所以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齿圈25扬起的润滑油量。由此,由于能够减少齿圈25的旋转阻力,所以能够提高动力传递效率。
此外,在装置壳体10上,连通孔10c形成在比天沟板30的纵壁部33的上端更处于上方的位置,飞越过天沟板30的上端的润滑油,通过连通孔10c到达输出齿轮5b等变速齿轮,用于这些齿轮的润滑。由此,能够提高便利性,改善易售性。
另外,作为齿圈,实施方式使用了螺旋齿轮类型的示例,但是本发明的齿圈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平齿轮类型或锥齿轮类型的齿圈。
此外,作为引导部件,实施方式使用了天沟板30的示例,但是本发明的引导部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这样的引导部件:作为将将润滑油引导至2个支撑部件的引导部件,其具有纵壁部、第1引导壁部、配置在第1引导壁部的下侧的第2引导壁部。
此外,作为2个支撑部件,实施方式使用了左右轴承部21c、21d以及左右轴承27、28的示例,但是本发明的支撑部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左右驱动轴支撑为可自由旋转。例如,作为支撑部件,也可使用圆锥滚子轴承类型以外的轴承。
另一方面,作为原动机,实施方式使用了内燃机3以及电动机4的示例,但是本发明的原动机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产生动力的原动机即可。例如,作为原动机,也可以仅使用电动机以及内燃机中的一方、或者外燃机等。
此外,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的最终减速装置应用于车辆V的示例,但本发明的最终减速装置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船舶和其它产业设备。

Claims (2)

1.一种最终减速装置,所述最终减速装置对从动力源传递来的动力进行减速后分配给2个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最终减速装置具有:
装置壳体,其具有蓄积润滑油的油池;
齿圈,其配置在所述装置壳体内,被来自所述动力源的动力旋转驱动,由此扬起所述油池的润滑油;
2个支撑部件,它们设置于所述装置壳体,将所述2个驱动轴分别支撑为可自由旋转;
差动装置,其与所述齿圈以及所述2个驱动轴联结,将来自该齿圈的动力分配给该2个驱动轴;以及
引导部件,其配置在由所述齿圈扬起的润滑油飞溅到的所述装置壳体内的部位,用于将该润滑油引导至所述2个支撑部件侧,
该引导部件具有:
纵壁部,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具有接住所述飞溅的润滑油的受油面;
第1引导壁部,其从该纵壁部的该受油面突出,延伸至所述2个支撑部件中的一方的上方,并且将从所述受油面流下的润滑油引导至该一方的支撑部件;以及
第2引导壁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引导壁部的下侧,从所述纵壁部的所述受油面突出,延伸至所述2个支撑部件中的另一方的上方,并且将从所述受油面流下的润滑油引导至该另一方的支撑部件。
2.根据权利请求1所述的最终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最终减速装置与变速器联结,在所述装置壳体内,配置有该变速器的变速齿轮,所述装置壳体具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设置在比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纵壁部的上端更上方的位置,用于将由所述齿圈扬起的润滑油提供到所述变速齿轮。
CN201310080887.5A 2012-03-16 2013-03-14 最终减速装置 Active CN1033072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0112 2012-03-16
JP2012060112A JP5514246B2 (ja) 2012-03-16 2012-03-16 終減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7262A true CN103307262A (zh) 2013-09-18
CN103307262B CN103307262B (zh) 2016-03-02

Family

ID=49132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0887.5A Active CN103307262B (zh) 2012-03-16 2013-03-14 最终减速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14246B2 (zh)
CN (1) CN10330726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0443A (zh) * 2014-10-30 2016-05-1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减速器的润滑结构
CN105570442A (zh) * 2014-10-30 2016-05-1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减速器的润滑结构
CN108626364A (zh) * 2017-03-17 2018-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CN113446386A (zh) * 2020-03-25 2021-09-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1849B2 (ja) * 2013-12-26 2017-05-2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6122786B2 (ja) * 2014-01-10 2017-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の潤滑構造
DE102014218439A1 (de) * 2014-09-15 2016-03-1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eitmittel zur Anordnung im Bereich eines Getriebes und/oder einer Kupplung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6105535B2 (ja) * 2014-09-16 2017-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ギヤの潤滑構造
JP6670118B2 (ja) * 2016-02-08 2020-03-18 Ntn株式会社 車両駆動装置
JP6534414B2 (ja) * 2017-05-01 2019-06-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装置
WO2019146324A1 (ja) * 2018-01-25 2019-08-01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2021038821A (ja) * 2019-09-04 2021-03-11 明石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3835A (en) * 1998-06-09 2000-04-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ifferential gear lubrication structure
JP2005106178A (ja) * 2003-09-30 2005-04-21 Mazd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5147287A (ja) * 2003-11-17 2005-06-09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駆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833122A (zh) * 2003-08-08 2006-09-13 达纳公司 差速器总成的小齿轮支撑
CN101463896A (zh) * 2009-01-05 2009-06-2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器润滑装置
CN201818768U (zh) * 2010-05-14 2011-05-04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变速器润滑导油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2168A (ja) * 1991-08-09 1994-03-15 Aisin Seiki Co Ltd トランスフアの潤滑装置
JP5333320B2 (ja) * 2010-03-31 2013-11-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3835A (en) * 1998-06-09 2000-04-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ifferential gear lubrication structure
CN1833122A (zh) * 2003-08-08 2006-09-13 达纳公司 差速器总成的小齿轮支撑
JP2005106178A (ja) * 2003-09-30 2005-04-21 Mazd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5147287A (ja) * 2003-11-17 2005-06-09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駆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01463896A (zh) * 2009-01-05 2009-06-2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器润滑装置
CN201818768U (zh) * 2010-05-14 2011-05-04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变速器润滑导油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0443A (zh) * 2014-10-30 2016-05-1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减速器的润滑结构
CN105570442A (zh) * 2014-10-30 2016-05-1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减速器的润滑结构
CN105570443B (zh) * 2014-10-30 2019-08-30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减速器的润滑结构
CN105570442B (zh) * 2014-10-30 2019-08-30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减速器的润滑结构
CN108626364A (zh) * 2017-03-17 2018-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CN113446386A (zh) * 2020-03-25 2021-09-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14246B2 (ja) 2014-06-04
JP2013194771A (ja) 2013-09-30
CN103307262B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7262A (zh) 最终减速装置
JP3646498B2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潤滑装置
WO2014155934A1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CN102459961A (zh) 变速器
JP5802379B2 (ja) 車両用変速機の整流板
CN101463896B (zh) 一种变速器润滑装置
JP596656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02494115A (zh) 城轨交通车辆用齿轮箱主动齿轮轴轴承润滑结构
JP2013224720A5 (zh)
CN107110332A (zh) 变速器
JP2017227321A (ja) 車両用変速機
JP2015086926A (ja) 変速機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CN204239677U (zh) 一种润滑型汽车齿轮
CN204239626U (zh) 一种齿轮润滑型车用传动箱
US20180274658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lubricating structure and gasket
CN201818771U (zh) 带轴承润滑油路的变速箱
CN107642596A (zh) 一种可降低变速器搅油功率损失的变速器用辅助结构
JP2011064211A (ja) 変速機
JP6072707B2 (ja) 変速機のベアリング潤滑構造
JP2020085145A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JP2013029128A (ja) 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CN204239692U (zh) 一种自润滑汽车齿轮
CN105805299A (zh) 换挡保护的变速器及发动机
CN208457168U (zh) 一种可降低变速器搅油功率损失的变速器用辅助结构
JP2015206448A (ja) 変速機のベアリング潤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