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3765B - 不带有机房的摩擦轮式电梯 - Google Patents

不带有机房的摩擦轮式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3765B
CN103303765B CN201310081061.0A CN201310081061A CN103303765B CN 103303765 B CN103303765 B CN 103303765B CN 201310081061 A CN201310081061 A CN 201310081061A CN 103303765 B CN103303765 B CN 1033037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beam
wall
car
type elevator
wheel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10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3765A (zh
Inventor
奥莱克·保尔
托马斯·考赫
米夏埃尔·克莱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K Elevator GmbH
Original Assignee
ThyssenKrupp Aufzugswerk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yssenKrupp Aufzugswerke GmbH filed Critical ThyssenKrupp Aufzugswerke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3303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3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3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37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hoist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7/00Hoistway equipment
    • B66B17/12Counterpoi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23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B66B7/027Mounting means therefor for mounting auxiliary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8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for connection to the cars or cages, e.g. coup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擦轮式电梯,具有轿厢,其至少在两个轿厢导轨上在竖直方向上引导;具有对重,其至少在两个对重导轨上在竖直方向上引导;具有至少一个承载机构,其将轿厢与对重相互连接起来;以及具有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承载机构的摩擦轮驱动装置,其中,摩擦轮驱动装置具有摩擦轮,至少一个承载机构经过摩擦轮引导,摩擦轮驱动装置设置在横梁上。此外,横梁固定在轿厢导轨的至少一个上且还具有用于将横梁固定在电梯竖井的壁上的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其中,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分别在与竖直方向且与壁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型面配合地设计且在竖直方向上允许横梁与壁之间的相对运动。

Description

不带有机房的摩擦轮式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擦轮式电梯,具有轿厢,轿厢至少在两个轿厢导轨上在竖直方向上引导;具有对重,对重至少在两个对重导轨上在竖直方向上引导;具有至少一个承载机构,承载机构将轿厢与对重相互连接起来;以及具有摩擦轮驱动装置,摩擦轮驱动装置具有摩擦轮,该至少一个承载机构通过摩擦轮引导,摩擦轮驱动装置设置在横梁上。
背景技术
比如在专利文献EP1577251A1中公开了此类摩擦轮式电梯。
摩擦轮式电梯是最常用的用于竖直电梯系统的电梯类型中的一种。在此类电梯系统中,至少一个承载机构经过由电机驱动的摩擦轮套装。从摩擦轮向该至少一个承载机构的力传递通过摩擦连接实现。为此,承载机构在摩擦轮的特殊成形的槽中引导。在该至少一个承载机构的端部悬挂轿厢,在承载机构的另一端悬挂对重。对重和轿厢总是反向地在电梯竖井中运动,即当轿厢向上运动时,对重相反地向下运动。
对重和一半负荷的轿厢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质量,从而其处于平衡中。但可以通过轿厢中装载的负荷或者通过承载机构的、作用不同的重量根据轿厢和对重的各个位置产生区别,只要没有设置平衡绳索。
在提供此类摩擦轮式电梯设备时,经常致力于尽可能封闭地设计电梯设备,用以尽可能小地受到建筑物的不同边缘条件的影响。此外,摩擦轮式电梯设备比如被设计为没有专门的机房。摩擦轮驱动装置通常设置在竖井顶部。这样,摩擦轮驱动装置可以位于高于轿厢和对重能够占据的最高位置的位置上。
相应地,摩擦轮驱动装置必须支承在竖井顶部。为此公知的解决方案是,摩擦轮驱动装置在竖井顶部中设置在壁龛中或者支承在支架上,该支架又支撑在电梯竖井的壁龛中。但所有这些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建筑物 或竖井壁都必须以特定的方式和方法改动,从而能够安装该电梯设备。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电梯设备的元件在竖井壁上的支撑在电梯设备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由于建筑物的下沉要经受一定的相对运动。作为规范可以假设一个建筑物大约下沉其高度的千分之一,其中,这种下沉过程的时间曲线经常难以预测。比如100m高的建筑物预计在电梯设备与竖井壁之间会产生大约10cm的相对运动。
因此,考虑尽可能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设计摩擦轮驱动装置在竖井顶部的支承。
因此,在前述专利文献EP1215157A1以及专利文献EP1400477A2中比如建议将摩擦轮驱动装置设置在横梁上,该横梁支撑在至少一个对重导轨上。
在摩擦轮式电梯中,为了在竖直方向上(即在电梯竖井的纵向上)既引导轿厢也引导对重,设置轿厢导轨以及对重导轨。
通过将摩擦轮驱动装置支承在与至少一个对重导轨连接的横梁上,可以以这种方式提供至少部分的摩擦轮驱动装置的支承与建筑物的分开。但此类设置方式又需要针对各应用情况进行专门的匹配。由于原则上致力于轿厢、对重和电梯竖井的横截面之间的尽可能有利的比例关系,即轿厢应该利用所提供的电梯竖井的尽可能大的比例,对重导轨的定位和布置方式必须要相互间经常变化。由于还致力于使得对重利用电梯竖井的完全的深度,该深度又由轿厢预置,从而在穿过行驶竖井的横截面上占据尽可能小的面积,必须针对每一种应用情况鉴于发生的负荷情况重新设计且计算支撑在至少一个对重轨道上的横梁。对于此类情况有利的是与对重的各应用情况或尺寸设计无关的解决方案。
在采用此类横梁时的一种临界负荷情况总是围绕摩擦轮式电梯的驱动轴作用的横梁瞬时负荷。这里应该尽可能避免可能产生的横梁扭曲。
因此,专利文献EP1215157建议,在背包式电梯的情况下将横梁不仅支撑在对重导轨上也支撑在轿厢导轨上,从而将其类似于支撑在四个脚上。但此类设计当比如希望在中间引导轿厢时是不可用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尽可能与电梯竖井的尺寸设计无关的摩擦轮驱动装置支承方式的摩擦轮式电梯,其完全不需要在建筑物上进行改动且避免了与建筑物下沉相关的问题。
按照本发明建议,横梁固定在轿厢导轨的至少一个上且还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横梁固定在电梯竖井的壁上的壁固定装置,其中,该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分别在与竖直方向且与壁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型面配合地设计且在竖直方向上允许横梁与壁之间的相对运动。
因此建议,横梁一方面支撑在轿厢导轨的至少一个上,另一方面借助于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支撑在电梯竖井的壁上。
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将竖直方向上作用的力直接导入轿厢导轨。在水平方向上作用的力由壁固定装置支撑。因此,壁固定装置仅需在该水平方向上型面配合地设计,用以能够接收该方向上的力。在竖直方向上,壁固定装置如下设计:其允许横梁与壁之间的相对运动。壁固定装置不必接收在该方向上的力,这通过直接导入轿厢导轨实现。以这种方式还使得建筑物的下沉不再是问题。通过实现的横梁与壁之间的相对运动不会产生由于建筑物的下沉造成的向壁固定装置以及由此向横梁的压力或力传导。
通过接收水平力使得壁固定装置还同时被用作针对围绕横梁的纵轴作用的力矩的支撑装置。特别是可以设置成,轿厢导轨关于横梁的纵向延伸设置在横梁的中央。这里,可以设置特别是两个或四个壁固定装置,其中,分别有相同数量的壁固定装置在每一侧设置在至少一个轿厢导轨中。这样,壁固定装置可以垂直于横梁的纵向延伸在对重上方延伸到电梯壁上。因此,所建议的设置方式实现了横梁不必在电梯竖井的整个宽度上、即从一个壁到对面的壁延伸,且由此总是能够相同或与实际的竖井宽度无关地设计。
在本发明的范畴内,“承载机构”被理解为任一种柔韧的连接元件,其能够承载重力。该承载机构特别可以是一种承载绳索。承载绳索可以是缆绳、比如钢丝绳,或者还可以是合成绳索,比如塑料合成绳索。此外,承载机构还可以是带、比如钢带、链条、纤维绳索、传送带或皮带。
前述目的由此完美实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分别具 有至少两个相互成支撑间距竖直间隔的壁固定装置,其中,固定结构的每一个都在水平方向上型面配合地设计且在竖直方向上允许横梁与壁之间的相对运动。
借助于此类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壁固定装置特别好地接收力矩。壁固定装置之间的支撑间距越大,则得到更有利的杠杆传动比。
特别是可以设置成,支撑间距与摩擦轮的直径相同。
此处的优点在于,除了较好的力矩接收外可以通过各壁固定装置同时实现尽可能小的壁固定装置尺寸设计。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在竖直方向上被设计为自由移动元件,其中,壁相对于横梁向下的运动是自由的且反向的运动至少在某些分段上被锁止。
通过提供壁固定装置借助于用于实现横梁与壁之间的相对运动的自由移动装置可以同样平衡建筑物下沉。比如自由移动装置可以以两个相互能够移位的锯齿异型件的形式设计,其中,该异型件中的一个在水平方向上借助于弹簧结构预紧。以这种方式可以比如提供分段地锁止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可替换的是,比如还可以设置滚动元件,其在一个平面上滚动且其旋转在一个方向上被锁止,从而该壁相对于壁固定装置仅能够向下运动。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在竖直方向上力配合地设计。
此类力配合的连接可以比如借助于螺栓连接提供,其中,螺栓借助于预设的转矩和/或弹簧元件拉紧。在此类结构中,必须首先提供一定大小的力,用以克服静摩擦且实现壁与壁固定装置之间的相对运动。以这种方式使得壁固定装置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至少直到克服静摩擦所需的力还接收竖直方向上的力。通过比如拉紧螺栓的转矩的变化,可以调节力的极限或者克服静摩擦所需的力。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横梁具有第一横梁元件和第二横梁元件,在第一横梁元件上设置摩擦轮驱动装置,第二横梁元件与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横梁元件与第二横梁元件相互间弹性连接。
以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摩擦轮驱动装置在第一横梁元件上的安静的支承。此外,还同时借助于弹性连接对由摩擦轮驱动装置引起的振动向壁固定装置和轿厢导轨中的导入进行减震。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摩擦轮式电梯具有两个轿厢导轨,轿厢导轨位于轿厢导轨平面上,其中,摩擦轮式电梯具有两个对重导轨,对重导轨位于对重导轨平面上,以及轿厢导轨平面垂直于对重导轨平面设置。
这里特别是可以设置成,轿厢导轨平面在中央在对重导轨之间与对重导轨平面相交。此外,所有轿厢导轨都设置在对重导轨平面的一侧。
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实现了横梁居中地支撑到面向对重导轨平面的轿厢导轨中的一个上。这样,轿厢可以在中央引导。对重可以在电梯竖井的整个深度上延伸且为了提供所希望的对重质量仅需较小的宽度延伸。以这种方式得到了轿厢和对重的平面相对于电梯竖井的平面的特别有利的比例关系。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摩擦轮驱动装置的设置方式为,摩擦轮驱动装置的驱动轴平行于对重导轨平面延伸。
这样,横梁的纵向延伸同样平行于对重导轨平面。以这种方式实现了特别简单和有利的绳索引导。此外,由摩擦轮驱动装置围绕驱动轴产生的反作用力矩特别好地由壁固定装置支撑。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摩擦轮驱动装置和对重的设置方式为,对重的中心和摩擦轮平面位于轿厢导轨平面中。
以这种方式可以使得承载机构从摩擦轮直接居中地向下向对重引导。此外,承载机构可以在摩擦轮的相反一侧直接向轿厢引导,用以在轿厢的上侧面或下侧面上居中地承载或缠绕轿厢。以这种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引起垂直于轿厢导轨平面或摩擦轮平面的力矩负荷。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摩擦轮式电梯具有多个承载机构,其中,承载机构的数量是偶数。原则上当然还可以设置奇数数量的承载机构。
比如可以设置成,摩擦轮式电梯具有4个、6个或8个承载机构。特别是还可以设置成,摩擦轮式电梯具有更多的承载机构,其中,承载机构 居中地向对重引导且分别两个承载机构股围绕对重折转且承载机构的对重一侧的端部分别安装在横梁上。
因此,特别有利的是在承载机构的数量是偶数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成,承载机构居中地向对重引导、穿过对重引导且在对重的下端部上分为两个承载机构股折转。这两个承载机构股可以分别在对重的对立的外端部上重新向上穿过对重引导且最终通过对重一侧的承载机构端部固定在横梁上。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对重的2∶1的悬挂方式。此外,在建筑物或竖井中不需要承载机构的悬挂或支承。上述承载机构股的折转还提供了横梁相对于其中央或轿厢导轨平面的对称的负荷。因此,通过将对重悬挂在横梁上,不会将不对称的力矩导入横梁。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承载机构的对重一侧的端部弹性地与横梁连接。
以这种方式特别是可以通过弹性连接确保承载机构均匀的负荷。因此,每一个承载机构都承载同样高的负荷。
如上所述,可以特别设置成,对重由承载机构相对于轿厢导轨对称地缠绕。
以这种方式避免了横梁的非对称的承载。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摩擦轮驱动装置耸入轿厢的投影面中。
以这种方式可以简化承载机构从摩擦轮向轿厢的引导。此外,提供了整个摩擦轮式电梯的紧凑的构造方式。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摩擦轮的直径为250mm至520mm。
摩擦轮的典型的直径可以是250mm、360mm、440mm或520mm。原则上应该尽可能小地设计摩擦轮的直径。由于在摩擦轮平面垂直于横梁的纵向延伸的设置方式中,摩擦轮直径确定了用于将力矩导入横梁的、在承载机构中作用的力的杠杆,较小的摩擦轮直径可以减小该力矩。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摩擦轮式电梯具有至少两个壁固定装置,特别是刚好两个或刚好四个壁固定装置,其相对于轿厢导轨平面对称地设置。
壁固定装置的数量可以根据电梯设备的速度和最大承载力确定。相对于轿厢导轨平面对称的设置方式又实现了对称的力接收且可以避免横梁在电梯竖井壁上的其他支撑。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至少一个固定结构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长形孔,长形孔带有穿过长形孔延伸的引导元件、比如螺栓。
以这种方式可以特别有利地提供所需的壁固定装置,其中,螺栓在长形孔中在竖直方向上引导。同时,此类连接方式还能够垂直于长形孔的纵向延伸接收力。根据以哪些转矩牵引螺栓的不同,还可以在螺栓头或螺母与长形孔的边缘之间提供力配合,从而能够提供以所希望的大小的力配合连接。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摩擦轮式电梯具有用于容纳至少一个承载机构的各轿厢一侧的端部的承载机构端部支架,其中,承载机构端部支架安装在轿厢导轨的至少一个上且借助于至少一个支架固定结构安装在电梯竖井的壁上,其中,支架固定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型面配合地设计且在竖直方向上允许承载机构端部支架与壁之间的相对运动。
换句话说,还可以在承载机构的轿厢一侧的端部上设置横梁,其中,至少一个承载机构的轿厢一侧的端部固定在横梁上。这样,该横梁同样支撑在轿厢导轨以及电梯竖井的壁上。这里,横梁在电梯竖井壁上的固定以与在其上设置摩擦轮驱动装置的横梁相同的方式实现。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对重和轿厢都以2∶1的悬挂比设置。此外,建筑物下沉无论如何都不会在轿厢一侧以及对重一侧的承载机构固定中引起压力。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成,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分别刚好具有两个相互间隔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形成力矩支撑器,其中,借助于固定结构中的一个将拉力导入壁中且借助于固定结构中的另一个将压力导入壁中。
借助于此类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壁固定装置特别好地接收力矩。这种结构设计还可以简单且以较小的耗费安装和维护。
前述以及后面还将阐述的特征不仅在各自给出的组合中、而且还可以在其他组合应用或单独地实施,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畴。
附图说明
下面,在附图中示出且在随后的描述中详细阐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示出了针对概念“力配合”和“型面配合”的解释性视图,
图2示出了摩擦轮式电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等尺寸的视图,
图3示出了图2的部分“A”的详细视图,
图4示出了摩擦轮式电梯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示出了摩擦轮式电梯的对重的缠绕方式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示出了横梁的正视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横梁的侧视图,
图8示出了提供自由移动的可能性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承载机构端部支架的等尺寸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用于阐述在本发明中所被理解的概念“型面配合”和“力配合”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第一元件1和第二元件2。第一元件1具有第一表面3。第二元件2具有第二表面4。表面3和4相互平行且应该相叠支撑。当表面3和4相对于支撑力5的方向垂直时,表面3和4的相叠支撑是型面配合的。这表示,在力5的矢量与相叠支撑的表面3和4的延伸之间的角度6刚好为90°。在这种情况下,表面3与4关于力5的连接是型面配合的。不管力5多大,在表面3与4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
相反,如果该角度6小于90°,则表面3与4之间的连接是力配合的。这样,与表面3与4之间的静摩擦系数相关,在力F足够大的情况下,表面3与4之间当力F足够大且从静摩擦过渡到滑动摩擦时可能会相对运动。相应地,表面3与4之间的连接直到这种静摩擦与滑动摩擦之间过渡的边界之前是力配合的。
因此,总是借助于矢量分解将相应地倾斜、即以小于90°的角度6作用的力分解成两个力,其中的一个如图1中示出的力5垂直于表面3和4竖立,另一个平行于表面3和4延伸。这样,垂直于表面3和4总是 提供型面配合。这种垂直于表面3和4作用的力分量越大,则静摩擦边界越大。因此,更小角度的作用力5总是引起快速地从静摩擦过渡到滑动摩擦。
因此,“型面配合”被理解为,相叠支撑的表面垂直于支撑力的方向。“力配合”被理解为这样一种连接:在这种连接中,相叠支撑的表面与支撑力的方向不垂直、即成小于90°的角度。
图2示出了摩擦轮式电梯10的等尺寸视图。
在该视图中示出了三个空间方向X、Y、Z。方向X在这里相应于竖直方向。与该竖直方向垂直,通过空间方向Y和Z展开一个水平面。
在摩擦轮式电梯10中设置轿厢12,其在竖直方向X上运动。除了轿厢12外,摩擦轮式电梯10还具有对重14,其通过一个或多个承载机构(在图2中未示出)与轿厢连接。对重14可以与轿厢12比如借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1∶1的悬挂方式或2∶1的悬挂方式连接。
轿厢12借助于第一轿厢导轨16和第二轿厢导轨18在其竖直运动上引导。对重14以类似的方式借助于第一对重导轨20和第二对重导轨22在其竖直运动上引导。对重14和轿厢12相互反向地在竖直方向X上运动。
摩擦轮式电梯10具有多个第一保持元件24,其具有U形夹的横截面形状。保持元件24将对重导轨20、22和第一轿厢导轨16与壁(在图2中未示出)连接起来。因此,对重14在U形的第一保持元件24内延伸。
以类似的方式设置多个第二保持元件26,其将第二轿厢导轨18固定在壁(在图2中未示出)上。
为了驱动轿厢12和对重14或至少一个将轿厢12与对重14连接起来的承载机构,设置摩擦轮驱动装置28。
如图3中的细节图所示,摩擦轮驱动装置28具有摩擦轮30,摩擦轮式电梯10的至少一个承载机构通过该摩擦轮30引导。原则上可以将摩擦轮30居中地支承在摩擦轮驱动装置28中,但其也可以悬壁式地(fliegend)支承。
以这种方式可以借助于摩擦轮驱动装置28使轿厢12在竖直方向X上运动且在多个楼层的门32之间往返运动。示意性地示出了每个门32 的打开机构34,该打开机构34比如能够与设置在轿厢12上的门驱动装置36配合,从而打开以及关闭相应的门32。
在图2示出的视图中,轿厢12配有上部凸缘结构38,至少一个承载机构通过该上部凸缘结构38引导。原则上还可以设置在轿厢12的底面上缠绕轿厢12的凸缘结构。
再次回到图3,摩擦轮式电梯10具有横梁40,在该横梁40上设置摩擦轮驱动装置28。横梁40具有第一横梁元件42和第二横梁元件44。第一横梁元件42和第二横梁元件44相互弹性连接。摩擦轮驱动装置28设置在第一横梁元件42上。在第一横梁元件42与第二横梁元件44之间可以比如设置弹性的减振器,该减振器能够减弱可能通过摩擦轮驱动装置28感应的晃动。
第二横梁元件44在中央支撑在第一轿厢导轨16上。此处,轿厢导轨16的上端部与第二横梁元件44连接。此外,摩擦轮式电梯10还具有第一壁固定装置46和第二壁固定装置48,其将第二横梁元件44与图3中未示出的壁连接起来。第一壁固定装置46和第二壁固定装置48在这里在对重14或对重导轨20和22外延伸,换句话说,经过对重14或对重导轨20和22向外延伸。因此,对重导轨20和22在第一壁固定装置46和第二壁固定装置48下方终止。以这种方式实现了与竖井和恒定宽度(Z向延伸)的实际尺寸无关地设计横梁40。壁固定装置46、48也可以与竖井的实际尺寸无关地保持相同,其中,对重的深度(在Y方向上延伸)保持恒定。以这种方式得到了第一轿厢导轨16与壁之间总是相同的距离。这样,可以通过理想地利用竖井的宽度(在Z方向上延伸)在对重14的相应的长度(在X方向上延伸)下提供对重14的相应的重量。
同时可见,在X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所有力都能够经过横梁中央直接导入第一轿厢导轨16。围绕Y轴的力矩或横梁40围绕Z轴的扭曲借助于分别以与第一轿厢导轨16相同的间距设置的第一壁固定装置46和第二壁固定装置48得到支撑。因此,第一壁固定装置46和第二壁固定装置48被用作用于横梁40的力矩支撑装置。
同时,壁固定装置46、48(如下面还要详细阐述)如下设计:能够接收在Y方向上的力,但允许各壁固定装置46、48与竖井壁在X方向上 的相对运动。以这种方式可以平衡在该位置上的建筑物下沉。
这样,可以提供一种与建筑物无关的摩擦轮式电梯10的摩擦轮驱动装置28的支承,其实现了紧凑的构造且同时避免了由建筑物下沉产生的问题。
此外,摩擦轮式电梯10具有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在该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中固定承载机构在轿厢一侧的端部(在图3中未示出)。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以与第一壁固定装置46和第二壁固定装置48相同的方式与壁和第二轿厢导轨18连接,其连接方式为,在X方向上的力直接导入第二轿厢导轨18,而在Y方向上的力或力矩支撑在壁上。同时,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在壁上的固定能够在X方向上相对于壁相对运动。
图4示出了摩擦轮式电梯10的示意性俯视图,在该图中可见摩擦轮式电梯10的各元件相互间的几何设置方式。
在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注且不再重新阐述。
所示出的摩擦轮式电梯10以穿堂装载卸载(Durchladung)的可能性示出。换句话说,在每一楼层上设置两个相互对立的门32。当然这只是被理解为一个示例。原则上还可以仅设置一个门32。
在图4中,其中设置有摩擦轮式电梯10的竖井以附图标记50标注。竖井由壁52限定。
此外,在图4中示意性示出了至少一个承载机构的延伸。该延伸在比如两个承载机构的示例中示出。附图标记54表示地点,在该地点上,承载机构从摩擦轮30向轿厢12的方向引导。这样,承载机构比如穿过上部凸缘结构38引导且再次向上延伸,在那里,其轿厢一侧的端部58固定在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上。
从摩擦轮30的相反的一侧,承载机构在地点56上向对重14引导。承载机构缠绕对重14且然后再次向上引导、以其对重一侧的端部60固定在横梁40或第二横梁元件44上。
在图4中示出了对重导轨平面62。该对重导轨平面62穿过第一对重导轨20和第二对重导轨22延伸。
摩擦轮驱动装置28的驱动轴63平行于对重导轨平面62延伸且标出了摩擦轮30所围绕旋转的轴。
轿厢导轨平面64既垂直于对重导轨平面62延伸也垂直于驱动轴63延伸。轿厢导轨平面64在第一轿厢导轨16与第二轿厢导轨18之间延伸。
轿厢导轨16和18在中央引导轿厢12。对重14的中央68也刚好位于轿厢导轨平面64上。摩擦轮30围绕驱动轴63旋转。摩擦轮平面66垂直于驱动轴63穿过摩擦轮30的中央延伸。摩擦轮平面66在轿厢导轨平面64中延伸。
以这种方式对称设计的整个摩擦轮式电梯10的设置方式明显减小了导入横梁40中的力矩。此外,摩擦轮30的直径D被选择得尽可能小,从而将引导过来的绳索54、56与驱动轴63的间距保持得尽可能小。以这种方式将横梁40中围绕Z轴的力矩负荷保持得较小。对称地设置摩擦轮式电梯10还提供了横梁围绕Y轴的对称的加载。这样产生的负荷情况可以特别好地直接容纳到第一轿厢导轨16和相对于轿厢导轨平面64对称设置的两个壁固定装置46、48中。特别是可以设置成,驱动轴63和轿厢导轨平面64在第一轿厢导轨16上方相交。
为了提供整个摩擦轮式电梯10的尽可能紧凑的构造,可以设置成,摩擦轮驱动装置28或摩擦轮30耸入轿厢12的投影面70内。因此,投影面70是在图4示出的横截面视图中可见的轿厢12横截面,其投影到摩擦轮驱动装置28的高度上。
图5在俯视图中示意性示出了第一承载机构72和第二承载机构74围绕对重14的引导。在图5中,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注且不重新阐述。
承载机构72、74从摩擦轮30出发穿过对重14引导且在其穿过对重14之后被分为第一承载机构股76以及第二承载机构股78。在所示仅具有两个承载机构72、74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承载机构股76、78相应地具有一个承载机构。当然还可以考虑具有四个、六个或八个承载机构的实施方式,从而使得每个承载机构股76、78具有两个、三个或四个承载机构。
在对重14的底面或顶面上可以相应地设置换向轮80,用以使得承载机构股76、78从轿厢导轨平面64向外引导。因此,承载机构股76、78从轿厢导轨平面64对称地向外滑导且在对重14的对立的端部上穿过该端部向上引导。这样,承载机构股76、78的对重一侧的端部60固定在横梁 40的第二横梁元件44上。以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轿厢导轨平面64对称的横梁40负荷。通过对重悬挂产生的围绕横梁40的Y轴的力矩负荷可以被保持得很小以及是对称的。
图6示出了横梁40的俯视图。相同的元件还是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注且不再重新阐述。示意性地示出了摩擦轮驱动装置28,其设置在第二横梁元件44上。第二横梁元件借助于第一减振器82和第二减振器83与第二横梁元件44连接。以这种方式可以比如实现第一与第二横梁元件42、44之间的减震。
第二横梁元件44具有第一和第二壁固定装置46、48且借助于这些壁固定装置通过多个壁锚栓86与壁52连接。第一壁固定装置46与第二壁固定装置48在壁52上的固定可以比如借助于暗销实现。
第一承载机构股76在第二横梁元件44上的固定是部分自由交汇的(freigeschnitten)。图中可见第三弹性元件84,其将第一承载机构股76与第二横梁元件44弹性地连接。原则上可以设置成,整个第一承载机构股76弹性地与第二横梁元件44连接。但原则上还可以设置成,第一承载机构股的每一绳索本身都弹性地与第二横梁元件44连接,用以提供在所有承载机构上的均匀的负荷分布。
在图7中示出了图6中的横梁40的侧视图。
从图7的视图中特别可以看到第一壁固定装置46的第一固定结构88和第二固定结构90的实施方式。每一个固定结构88、90都设计成,其在水平方向(Y)上型面配合地实施且在竖直方向(X)上力配合地实施。为此,每个固定结构88、90具有长形孔92或94,引导元件、比如螺栓96或98穿过该长形孔引导。因此,螺栓将借助于壁锚栓86同壁连接的壁元件102与同第二横梁元件44连接的支撑元件104连接起来。
根据各引导元件、比如螺栓96、98以何种转矩拉动的不同可以调节力,其足够用于克服各引导元件或各螺栓96、98与壁元件102之间的力配合。这样,在同壁52连接的壁元件102与同第二横梁元件44连接的支撑元件104之间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能够跟随建筑物下沉,而不会产生横梁40中的力或压力。
在Y方向上,各引导元件或各螺栓96、98的杆垂直于各长形孔92、 94的边缘,从而提供了型面配合。在Y方向上的力由此既可以通过第一固定结构88也可以通过第二固定结构90接收。此外,第一壁固定装置46可以被用作针对围绕Z轴的力矩的转矩支架,该转矩从横梁40导入第一壁固定装置46。为了产生对此尽可能有利的杠杆传动比,将第一固定结构88与第二固定结构90之间以及引导元件或螺栓96、98之间的支撑间距100选择得尽可能大。为了不使第一壁固定装置46的整个尺寸太大,设置成针对较好的杠杆传动比使得支撑间距100应该大致与摩擦轮30的直径D一致。
原则上不强制使得各固定结构88、90在X方向或者说竖直方向上提供力配合。在该方向上还可以提供自由移动(Freilauf)。
为此,在图8中示意性示出了一种可能性。比如可以设置成,第一自由移动元件和第二自由移动元件相互间如下布置:其在Y方向上提供型面配合,但在Z方向上具有两个锯齿异型件,这两个锯齿异型件在X方向或者说竖直方向上能够相互间移动。比如可以设置成,第一自由移动元件106借助于弹性元件109压紧到第二自由移动元件108上。这样,在建筑物下沉的情况下,比如与壁52固定连接的第一自由移动元件106可以向下(U)向与第二横梁元件44连接的第二自由移动元件104运动。在元件106、108相互间一定程度的的相对运动之后,通过锯齿异型件和弹性元件109再次将第一自由移动元件106按压到第二自由移动元件108上且不能再向相反的方向上向回运动。因此,设置分段的卡锁装置。
在图9中在示意性的等尺寸视图中示出了用于固定承载机构72、74的远离轿厢的端部58的绳索保持结构110。在这里,每一个承载机构72、74都被保持在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的开口111中。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还与第二轿厢导轨18连接(在图9中未示出),从而在X方向作用的力能够直接导入第二轿厢导轨18。
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与壁52的固定以与第二横梁元件44固定在壁52上类似的方式实现。为此,设置多个壁支撑件117、118,其大致通过壁锚栓(未示出)与壁52连接。这些壁元件117、118又具有长形孔113、114,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借助于引导元件、比如螺栓连接装置115、116与这些长形孔连接。此类连接又在Y方向上是型面配合的,但在X方向 上允许壁支撑件117、118与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之间的相对运动。为此,在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上设置角板120,该角板120比如与壁保持装置118部分重叠。这样,壁52与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在X方向上通过比如螺栓115在长形孔113中的运动竖直地引导。

Claims (13)

1.一种摩擦轮式电梯(10),具有轿厢(12),所述轿厢至少在两个轿厢导轨上在竖直方向上引导;具有对重(14),所述对重至少在两个对重导轨(20、22)上在竖直方向(X)上引导;具有至少一个承载机构(72、74),所述承载机构将轿厢(12)与对重(14)相互连接起来;以及具有摩擦轮驱动装置(28),所述摩擦轮驱动装置具有摩擦轮(30),所述至少一个承载机构(72、74)经过摩擦轮(30)引导,摩擦轮驱动装置(28)设置在横梁(4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40)固定在轿厢导轨(16、18)的至少一个上且还具有用于将横梁(40)固定在电梯竖井(50)的壁(52)上的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46、48),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46、48)分别在与竖直方向(X)且与壁垂直的水平方向(Y)上型面配合地设计且在竖直方向(X)上允许横梁(40)与壁(52)之间的相对运动,其中,摩擦轮式电梯(10)具有两个轿厢导轨(16、18),所述轿厢导轨位于轿厢导轨平面(64)上,摩擦轮式电梯具有两个对重导轨(20、22),所述对重导轨位于对重导轨平面(62)上,轿厢导轨平面(64)垂直于对重导轨平面(62)设置,其中,轿厢导轨平面在中央在对重导轨之间与对重导轨平面相交,其中,横梁居中地支撑到面向对重导轨平面的轿厢导轨中的一个上,其中,摩擦轮式电梯具有至少两个壁固定装置,所述至少两个壁固定装置相对于轿厢导轨平面对称地布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46、48)分别具有至少两个相互间以支撑间距(100)竖直间隔的固定结构(88、90),其中,所述固定结构(88、90)中的每一个都在水平方向(Y)上型面配合地设计且在竖直方向(X)上允许横梁(40)与壁(52)之间的相对运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46、48)在竖直方向(X)上被设计为自由移动元件(106、108),其中,壁(52)相对于横梁(40)向下(U)的运动是自由的且反向的运动至少在一分段上被锁止。
4.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46、48)在竖直方向(X)上力配合地设计。
5.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横梁(40)具有第一横梁元件(42)和第二横梁元件(44),在所述第一横梁元件上设置摩擦轮驱动装置(28),所述第二横梁元件与所述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46、48)连接,其中,第一横梁元件(42)与第二横梁元件(44)相互间弹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摩擦轮驱动装置(28)的设置方式为,摩擦轮驱动装置(28)的驱动轴(63)平行于对重导轨平面(62)延伸。
7.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摩擦轮驱动装置(28)和对重(14)的设置方式为,对重(14)的中心(68)和摩擦轮平面(66)位于轿厢导轨平面(64)中。
8.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摩擦轮式电梯(10)具有多个承载机构(72、74),其中,承载机构(72、74)在对重(14)的中部向对重(14)引导且分为两个承载机构股(76、78)围绕对重(14)折转且承载机构(72、74)的对重一侧的端部(60)分别安装在横梁(40)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72、74)的对重一侧的端部(60)弹性地与横梁(40)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摩擦轮驱动装置(28)耸入轿厢(12)的投影面(70)中。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结构(88、90)具有在竖直方向(X)上延伸的长形孔(92、94),所述长形孔带有穿过所述长形孔(92、94)延伸的引导元件(96、98)。
12.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摩擦轮式电梯(10)具有用于容纳所述至少一个承载机构(72、74)的各轿厢一侧的端部(58)的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其中,所述承载机构端部支架(49)安装在轿厢导轨(16、18)的至少一个上且借助于至少一个支架固定结构(110)安装在电梯竖井(50)的壁(52)上,其中,所述支架固定结构(110)在水平方向(Y)上型面配合地设计且在竖直方向(X)上允许承载机构端部支架与壁(52)之间的相对运动。
13.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壁固定装置(46、48)分别刚好具有两个相互间隔的固定结构(88、90),所述固定结构形成力矩支撑器,其中,借助于固定结构中的一个(88)将拉力导入壁(52)中且借助于固定结构中的另一个(90)将压力导入壁(52)中。
CN201310081061.0A 2012-03-15 2013-03-14 不带有机房的摩擦轮式电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037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120159648 EP2639194B1 (de) 2012-03-15 2012-03-15 Treibscheibenaufzug ohne Triebwerksraum
EP12159648.0 2012-03-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3765A CN103303765A (zh) 2013-09-18
CN103303765B true CN103303765B (zh) 2017-09-05

Family

ID=45872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106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03765B (zh) 2012-03-15 2013-03-14 不带有机房的摩擦轮式电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639194B1 (zh)
CN (1) CN103303765B (zh)
ES (1) ES2539165T3 (zh)
RU (1) RU2627248C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92226B2 (en) * 2014-07-03 2019-08-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achine room-less elevator
WO2016166563A1 (en) 2015-04-17 2016-10-20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ystem
CN107601221A (zh) * 2017-08-18 2018-01-19 江苏天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曳引式钢带传动电梯
CN108946398A (zh) * 2018-08-08 2018-12-07 佛山菱王科技有限公司 钢带电梯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15157A1 (de) * 1998-07-13 2002-06-19 Inventio Ag Anordnung des Aufzugantriebes
DE20207439U1 (de) * 2002-05-11 2002-10-31 Tepper Aufzuege Gmbh & Co Kg Antriebswippe
CN1484608A (zh) * 2001-01-04 2004-03-24 ά�й����ɷ����޹�˾ 具有双卷绕传动滑轮的无齿轮缆索电梯
EP1400477A2 (de) * 2002-09-05 2004-03-24 Inventio Ag Anordnung von Antriebsmaschine einer Aufzuganlage
CN1522221A (zh) * 2002-04-26 2004-08-1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无设备间的电梯
JP2005154116A (ja) * 2003-11-27 2005-06-16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ロープの端末支持装置
CN1708447A (zh) * 2002-10-28 2005-12-14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
EP1698581A1 (en) * 2005-03-01 2006-09-06 Industrias Montanesas Electricas Mecanicas, S.L. Machine, lifting system and machine room-less elevator
EP1448470B1 (de) * 2001-11-23 2007-01-24 Inventio Ag Aufzug mit riemenartigem übertragungsmittel, insbesondere mit zahnriemen, als tragmittel und/oder treibmittel
DE102005060838B3 (de) * 2005-12-20 2007-03-01 Aufzugswerke M. Schmitt & Sohn Gmbh & Co. Seilaufzug
CN102232051A (zh) * 2008-12-05 2011-11-02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电梯机器支承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00516B (fi) * 1994-09-27 1997-12-31 Kone Oy Järjestelyt hissiköyden kiinnittämiseksi ja johteen käyttämiseksi hiss in kannatuselimenä
IL180964A (en) * 2002-09-05 2010-11-30 Inventio Ag Drive engine for a lift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of mounting a drive engine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15157A1 (de) * 1998-07-13 2002-06-19 Inventio Ag Anordnung des Aufzugantriebes
CN1484608A (zh) * 2001-01-04 2004-03-24 ά�й����ɷ����޹�˾ 具有双卷绕传动滑轮的无齿轮缆索电梯
EP1448470B1 (de) * 2001-11-23 2007-01-24 Inventio Ag Aufzug mit riemenartigem übertragungsmittel, insbesondere mit zahnriemen, als tragmittel und/oder treibmittel
CN1522221A (zh) * 2002-04-26 2004-08-1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无设备间的电梯
DE20207439U1 (de) * 2002-05-11 2002-10-31 Tepper Aufzuege Gmbh & Co Kg Antriebswippe
EP1400477A2 (de) * 2002-09-05 2004-03-24 Inventio Ag Anordnung von Antriebsmaschine einer Aufzuganlage
CN1708447A (zh) * 2002-10-28 2005-12-14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
JP2005154116A (ja) * 2003-11-27 2005-06-16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ロープの端末支持装置
EP1698581A1 (en) * 2005-03-01 2006-09-06 Industrias Montanesas Electricas Mecanicas, S.L. Machine, lifting system and machine room-less elevator
DE102005060838B3 (de) * 2005-12-20 2007-03-01 Aufzugswerke M. Schmitt & Sohn Gmbh & Co. Seilaufzug
CN102232051A (zh) * 2008-12-05 2011-11-02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电梯机器支承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539165T3 (es) 2015-06-26
RU2627248C2 (ru) 2017-08-04
RU2013110012A (ru) 2014-09-10
EP2639194A1 (de) 2013-09-18
EP2639194B1 (de) 2015-03-11
CN103303765A (zh) 2013-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3765B (zh) 不带有机房的摩擦轮式电梯
CN101323417B (zh) 集装箱门式起重机吊具防摇机构
CN101142136B (zh) 电梯设备
FI125124B (fi) Hissijärjestely ja menetelmä
CN103237750B (zh) 用于改造电梯的方法
US20080142308A1 (en) Elevator system
CN105658561B (zh) 升降机系统
CN101291867B (zh) 电梯装置
AU2007242955B2 (en) Lift system
CN102471023B (zh) 电梯装置
CN102741144B (zh) 具有双层的升降机系统
CN103298723A (zh) 电梯
EP2740700B1 (en) Elevator with a compensation rope
CN101400596A (zh) 无机房电梯系统
CN101061055B (zh) 电梯绳索配置
CN107021406A (zh) 电梯装置
CN104058319A (zh) 用于升降机的配重布置以及升降机
EP3097042B1 (en) Low-construction trolley for wire rope hoist
CN103619746A (zh) 双层电梯
JP6432926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317039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6282368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4274986B (zh) 能实现三维空间运动的飞行装置
CN208308208U (zh) 电梯
CN110040601A (zh) 用于双层电梯的h形框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auyehaus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TK elevator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Nauyehausen,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Thyssenkrupp Aufzugswerke GmbH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