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1752B - 无级变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1752B
CN103261752B CN201280004212.6A CN201280004212A CN103261752B CN 103261752 B CN103261752 B CN 103261752B CN 201280004212 A CN201280004212 A CN 201280004212A CN 103261752 B CN103261752 B CN 1032617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speed
side panel
state
gear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42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1752A (zh
Inventor
筱岛巧
中村博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NSK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61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1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1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17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5/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5/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5/04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 F16H15/40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two members co-operative by means of balls, or rollers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not mounted o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6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ings
    • F16H61/664Friction gearings
    • F16H61/6648Friction gearings controlling of shifting being influenced by a signal derived from the engine and the main coup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74Inputs being a function of engine parameters
    • F16H2059/746Engine running state, e.g. on-off of ignition switc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2061/0056Powering down of the controll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2061/0075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control method
    • F16H2061/0087Adaptive control, e.g. the control parameters adapted by lear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有关成为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控制的基准的步进马达的步进位置的学习中点火开关被操作到断开的情况下,也能够不超过必要地失去学习机会地实现能够确保学习值的可靠性的构造。本发明中,通过控制器(11),判定点火开关(33)的接通/断开状态,仅在接通的状态允许执行学习控制,在断开的状态禁止执行学习控制。据此,在点火开关(33)被操作到断开后发动机(1)的转速降低的状态下,防止执行有关步进马达(24)的步进位置的学习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误学习,确保学习值的可靠性。另外,由于禁止点火开关被操作到断开后的学习,所以,不必将点火开关被接通,发动机的旋转稳定的状态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即可完成,也不存在超过必要地失去学习机会的情况。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装置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作为在车辆用自动变速装置、建筑机械用自动变速装置、飞行器等中使用的发电机用的自动变速装置被利用的装入有环型无级变速机的无级变速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用自动变速机被使用的环型无级变速机被记载在日本特开2001-317601号公报、田中裕久著《环形CVT》株式会社科洛娜(コロナ社)(2000年7月13日)等众多的刊物中,且在一部分被实施而被周知。这样的环型无级变速机由将相互相向的轴方向侧面做成圆环曲面的输入侧盘和输出侧盘及被夹持在这些盘之间的多个动力辊构成。运转时,该输入侧盘的旋转经这些动力辊向前述输出侧盘传递。这些动力辊分别由耳轴等支撑部件旋转自由地支撑,这些支撑部件分别相对于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的中心轴以处于扭转位置的枢轴为中心摆动位移自由地被支撑。在改变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之间的变速比的情况下,由油压式的执行器使前述支撑部件在前述枢轴的轴方向位移。压力油向该执行器的供排由控制阀控制,但是,同时向该控制阀反馈前述支撑部件的运动。
若根据压力油向前述执行器的供排,使前述各支撑部件在前述枢轴的轴方向位移,则作用于前述动力辊的每一个的周面和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的每一个的侧面的滚动接触部(牵引部)的切线方向的力的朝向发生变化,在前述滚动接触部产生侧滑。而且,伴随着该力的朝向的变化,前述各支撑部件的每一个以前述枢轴为中心摆动(倾斜),前述动力辊的每一个的周面和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的每一个的侧面的接触位置变化。若使这些动力辊的周面与前述输入侧盘的侧面的径方向靠外的部分和前述输出侧盘的侧面的径方向靠内的部分滚动接触,则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之间的变速比成为增速侧。与此相对,若使前述动力辊的周面与前述输入侧盘的侧面的径方向靠内的部分和前述输出侧盘的侧面的径方向靠外的部分滚动接触,则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之间的变速比成为减速侧。
在将这样的环型无级变速机装入实际的汽车用自动变速机的情况下,与行星齿轮机构等齿轮式的差动单元组合,构成无级变速装置,这在以往就被提出。日本特开2003-307266号公报中记载了维持使输入轴向一方向旋转,将输出轴的旋转状态隔着停止状态(所谓的齿轮中立状态)向正转、反转切换的无级变速装置。在为这样的无级变速装置的情况下,在所谓的低速模式状态,作为无级变速装置整体的变速比变化为无限大。即、通过调节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能够维持着使输入轴向一方向旋转的状态,使输出轴的旋转状态隔着停止状态向正转、反转转换。在为能够实现无限大的变速比的无级变速装置的情况下,针对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在能够实现前述输出轴的停止状态的值(齿轮中立点、GN值)的附近,即使该变速比仅仅略微变化,传向该输出轴的动力的状态也变化得大。因此,有必要高精度地进行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控制。
例如,在使车辆停止的状态下,使变速杆从P挡(驻车位置)、N挡(中立位置)等非行驶状态向D挡(普通前进位置)、L挡(高驱动前进位置)、R挡(后退位置)等行驶状态切换的情况下,有必要尽早地产生向前方或者后方的适当的驱动力,且通过以制动器踏板的操作为基础的制动力维持车辆的停止状态。因此,在变速杆被选择为非行驶状态的状态下,需要将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严密地控制在能够实现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值(范围)。假设,在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从能够实现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值大幅偏移的情况下,存在在变速杆被选择为行驶状态的情况下,被传递预想以上的驱动力(蠕变力),车辆开始运动,或传递与驾驶员的意图相反的方向的驱动力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被装入环型无级变速机的零件数多,而且,其中的大多数零件的尺寸精度以及装配精度给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带来影响。因此,考虑在能够实现通过设计计算求出的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产生个体差的情况。另外,还考虑能够实现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由于因长期使用使得构成零件的时序变化(略微的塑性变形)等,其特性变化的情况。
对此,在日本特开2004-308853号公报中,记载了使控制器具有学习以变速杆被选择为非行驶状态为条件,维持输入轴旋转而使输出轴停止的步进马达的步进位置的功能的情况。具体地说,由旋转传感器以变速杆被选择为非行驶状态为条件,分别检测构成环型无级变速机的输入侧盘的旋转速度和输出侧盘的旋转速度。控制器根据从前述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的旋转速度求出的实际的变速比(输入侧盘的旋转速度/输出侧盘的旋转速度)和行星齿轮式变速机的变速比,求出非行驶状态时的输出轴的旋转速度。而且,调整应使该输出轴的旋转速度为0的步进马达的步进位置(驱动量),调节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而且,学习在前述输出轴的旋转速度为0的状态下的步进位置,并存储在控制器的存储器,完成学习控制。而且,以被调整的步进位置(学习值)为基准,进行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控制。据此,能够不受环型无级变速机的构成零件的个体差、时序变化等的影响,高精度地进行变速比控制。
但是,在为以往考虑的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的控制方法的情况下,在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中,存在在驾驶员将点火开关(点火钥匙)操作到断开的情况下,控制器不能准确地学习步进位置的可能性。即、在驾驶员为使发动机的运行(运转)停止,而将点火开关操作到断开的情况下,发动机的转速虽然是短时间,但在一定程度的时间降低。由于该降低速度突然,所以,存在在该状态下,输入侧盘和输出侧盘的旋转速度的降低相互不同步的可能性。因此,存在从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的旋转速度算出的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从实际变速比的值偏移的可能性。若这样维持不能正确地算出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的状态,持续进行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则产生所得到的学习值从使输出轴停止的妥当的位置偏离,进行有关步进位置的错误的学习的问题。
另外,也考虑在发动机(曲轴)的旋转原样向输入侧盘传递的情况下,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省略用于检测输入侧盘的旋转速度的输入侧旋转传感器,通过利用表示来自发动机控制器的发动机转速的信号,算出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被认为不能在驾驶员将点火开关操作为断开的同时,得到表示发动机转速的信号,所以,难以正确地算出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因此,存在所得到的学习值从使输出轴停止的妥当的位置偏离的可能性。
这样,在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中,在点火开关被操作为断开的情况下,存在无论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的算出方法怎样,都不能正确地算出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的可能性。其结果为,存在在步进马达的步进位置从使输出轴停止的妥当的位置偏离的状态下,开始变速比控制的可能性,不仅有损变速感觉,在极端的情况下,还存在车辆向与变速杆的选择位置相反的方向开始运动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由于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只在发动机的运行状态下执行,所以,还考虑将单纯地发动机的转速不是0(零)这样的条件、发动机转速比规定的转速高这样的条件加入到用于允许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的学习允许条件的情况。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能够降低产生上述那样的问题的频度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在发动机的转速从空转转速(例如,800min-1)到0前的期间,到规定的转速以下前的期间(例如,在作为规定的转速设定500min-1的情况下,图4中的D的范围)执行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所以,不能根本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
再有,还考虑通过将前述规定的转速设定为例如接近空转转速的90%的程度的值,缩短从点火开关被操作为断开到发动机转速降低的期间的、学习允许条件成立的时间,缩短与误学习有关联的学习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能够进一步降低产生上述那样的问题的频度,但是,由于空转转速因发动机的冷却水的温度等变动,所以,尽管是在点火开关为接通的状态下,发动机转速没有降低的原本成为学习控制的对象的情况下,也存在不满足学习允许条件的可能性,存在产生超过必要地失去学习机会,执行学习控制的频度超过必要地减少这样的新的问题的可能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176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072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30885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田中裕久著《环形CVT》株式会社科洛娜(2000年7月13日)
本发明借鉴了上述那样的情况,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在装入了环型无级变速机的无级变速装置中,即使在有关成为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控制的基准的调整部件的位置的学习中点火开关被操作到断开的情况下,也能够不超过必要地失去学习机会,能够确保学习值的可靠性的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无级变速装置具备输入轴、输出轴、环型无级变速机、齿轮式的差动单元、控制器。向前述输入轴输入发动机的输出。向该输入轴传递的动力经前述环型无级变速机和前述齿轮式的差动单元向前述输出轴传递。
前述环型无级变速机具备由前述输入轴旋转驱动的输入侧盘、与该输入侧盘同心,且相对于该输入侧盘相对旋转自由地被支撑的输出侧盘、被夹持在这些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之间的多个动力辊、旋转自由地支撑这些动力辊的多个支撑部件、使这些支撑部件位移,改变前述输入侧盘和前述输出侧盘之间的变速比的执行器、为使该变速比成为所希望的值,而对该执行器的位移方向以及位移量进行控制的具有调整部件的控制单元、用于检测前述输入侧盘的旋转速度的输入侧旋转传感器、用于检测前述输出侧盘的旋转速度的输出侧旋转传感器。
前述齿轮式的差动单元由多个齿轮构成,具备与前述输入侧盘一起被前述输入轴旋转驱动的第一输入部和与前述输出侧盘连接的第二输入部,是将与这些第一以及第二输入部之间的速度差相应的旋转取出,向前述输出轴传递的部件。
前述控制器是用于控制前述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的变更的部件,由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等构成,是具有第一功能、第二功能、第三功能的部件,
所述第一功能是通过调节前述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使前述多个齿轮的相对的位移速度变化,而维持使前述输入轴向一方向旋转的状态,将前述输出轴的旋转状态隔着停止状态向正转以及反转转换,
所述第二功能是根据由前述输入侧旋转传感器求出的前述输入侧盘的旋转速度和由前述输出侧旋转传感器求出的前述输出侧盘的旋转速度,算出前述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
所述第三功能是以满足规定的学习允许条件的情况为条件,将前述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调节成前述输出轴的旋转速度为0的状态,进行将该状态下的前述调整部件的位置作为维持着使前述输入轴旋转而使前述输出轴停止的位置来学习并存储的学习控制。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无级变速装置的情况下,使用于执行基于前述第三功能的学习控制的学习允许条件包括用于使发动机启动以及停止的点火开关为接通的状态的情况。换言之,在点火开关断开的状态下,禁止执行学习控制。
优选用于执行基于前述第三功能的学习控制的学习允许条件包括前述发动机的转速高于被设定成比由前述控制器设定的目标空转转速低的值的设定下限转速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无级变速装置,能够不超过必要地失去学习机会,而在有关成为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控制的基准的调整部件的位置的学习中,即使点火开关被操作成断开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学习值的可靠性。
即、防止在从刚刚将点火开关操作到断开后到发动机转速成为0前的发动机转速降低的状态(发动机转速不稳定,输入侧盘和输出侧盘的同步稳定性也不充分的状态)下,执行有关前述调整部件的位置的学习的情况。因此,所得到的学习值成为不适合使输出轴停止的值的情况得到有效地防止。而且,由于与成为发动机的转速开始降低的转机的点火开关的断开操作相伴地禁止学习,所以,还不存在将怠速时等的发动机转速稳定了的状态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的情况。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不超过必要地失去学习机会,确保有关前述调整部件的位置的学习值的可靠性。
另外,通过使用于执行基于前述第三功能的学习控制的学习允许条件包括前述发动机的转速高于被设定成比由前述控制器设定的目标空转转速低的值的设定下限转速的情况,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刚刚将点火开关操作到接通后等发动机转速上升的状态(发动机转速不稳定的状态)下,执行有关前述调整部件的位置的学习的情况。虽然在发动机转速上升的情况下,在输入侧盘和输出侧盘之间存在旋转速度上升的程度不一致(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的同步稳定性不充分)的可能性,但是,能够将存在这样的误学习的可能性的状态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有关前述调整部件的位置的学习值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无级变速装置的框图。
图2是表示用于调节被装入第一例的无级变速装置中的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的机构的油压回路图。
图3是表示成为第一例的特征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状态的表示发动机转速(旋转速度)、点火开关的接通/断开状态和设定下限转速(旋转速度)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另外,在图1的框图中,粗箭头表示动力的传递路径,实线表示油压回路,虚线表示电气回路。本例的无级变速装置与以往的装置同样,基本上具备输入轴3、输出轴14、环型无级变速机4、齿轮式的差动单元(行星齿轮式变速机)12、用于控制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的控制器11。
其中,环型无级变速机4基本上具备输入侧盘6、输出侧盘8、多个动力辊7、多个耳轴等支撑部件(图示省略)、执行器19、控制单元(控制阀装置)20、输入侧旋转传感器9、输出侧旋转传感器10。另外,支撑部件若为能够旋转自由地支撑动力辊7的每一个,且在以支撑着该支撑部件的枢轴为中心自由摆动位移的同时,能够向该枢轴的轴方向位移的部件,则也可以采用滑架等其它的公知的部件。
其中的输入侧盘6与行星齿轮式变速机12的第一输入部一起被输入轴3旋转驱动。更具体地说,发动机1的输出经缓冲器2向输入轴3输入,传递到该输入轴3的动力从构成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油压式的推压装置5向输入侧盘6传递。另一方面,输出侧盘8与输入侧盘6同心,且相对于该输入侧盘6相对旋转自由地被支撑,且被连接在行星齿轮式变速机12的第二输入部。另外,动力辊7的每一个由作为前述支撑部件的耳轴旋转自由地支撑,且被夹持在输入侧盘6和输出侧盘8之间。因此,传递到输入侧盘6的动力经动力辊7向输出侧盘8传递。另外,输入侧盘6的旋转速度由输入侧旋转传感器9测定,输出侧盘8的旋转速度由输出侧旋转传感器10测定,向控制器11输入,输入侧盘6和输出侧盘8之间的变速比被算出。
再有,执行器19在为一般的油压式的情况下,是根据压力油的供排状态,使前述耳轴(图示省略)在枢轴(图示省略)的轴方向位移,改变输入侧盘6和输出侧盘8之间的变速比的部件。而且,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阀装置20是为了使输入侧盘6和输出侧盘8之间的变速比成为所希望的值,而控制执行器19的位移方向以及位移量的部件,除调整部件(步进马达24)外,还由负载压控制用电磁开闭阀25、模式切换控制用电磁开闭阀26以及由它们切换工作状态的控制阀装置(控制阀21)等构成。另外,调整部件表示根据控制器11的控制信号被驱动,对构成控制单元的控制阀21的切换状态进行变更(调整)的部件,在本例中,作为调整部件利用步进马达24,但是,也可以将伺服马达作为调整部件来利用。
作为齿轮式的差动单元的行星齿轮式变速机12将多个齿轮组合而构成,具备通过被输入轴3旋转驱动来直接传递被传递到输入轴3的动力的第一输入部和与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输出侧盘8连接,经环型无级变速机4传递被传递到输入轴3的动力的第二输入部。而且,行星齿轮式变速机12的构成部件的差动成分(与第一以及第二输入部之间的速度差相应的旋转)经离合器装置13被取出到输出轴14。另外,作为本发明中的差动单元,不论单小齿轮式,还是双小齿轮式,都能够以单体使用1个行星齿轮式变速机,也可以将多个行星齿轮式变速机组合使用。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能够由输出轴旋转传感器17检测输出轴14的旋转速度,进行用于判定有无输入侧旋转传感器9以及输出侧旋转传感器10的故障的故障保护。
另一方面,由从缓冲器2取出的动力驱动油泵18,将从该油泵18排出的压力油自由地送入推压装置5和用于控制执行器19(参见图2)的位移量的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阀装置20。构成该控制阀装置20的控制阀21(参见图2)控制油压向执行器19的供排。另外,由油压传感器23(图2中,作为一对油压传感器23a、23b来表示。)检测设置在执行器19上的一对油压室22a、22b(参见图2)内的油压,将其检测信号向控制器11输入。控制器11根据来自油压传感器23(油压传感器23a、23b)的信号,算出在环型无级变速机4通过的扭矩(通过扭矩)。
控制阀装置20更具体地说是由作为控制阀21的驱动部件(调整部件)的步进马达24、负载压控制用电磁开闭阀25、模式切换控制用电磁开闭阀26(图2所示的低速离合器用电磁阀27、高速离合器用电磁阀28)切换其工作状态。而且,这些步进马达24、负载压控制用电磁开闭阀25、模式切换控制用电磁开闭阀26均根据来自控制器11的控制信号切换其工作状态。
控制器11由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等微型计算机构成,除来自输入侧旋转传感器9、输出侧旋转传感器10、输出轴旋转传感器17以及油压传感器23的信号外,还被输入油温传感器29的检测信号、位置开关30的位置信号、加速器传感器31的检测信号、制动器开关32的信号、点火开关33的信号等。其中的油温传感器29是检测容纳了无级变速装置的壳体内的润滑油(牵引油)的温度的部件。另外,位置开关30是用于切换手动油压切换阀34(参见图2)的、发出表示被设置在驾驶席的变速杆(操作杆)的操作位置(选择位置)的信号的部件。加速器传感器31是用于检测加速器踏板的开度的部件。再有,制动器开关32是检测制动器踏板被踩踏的情况,发出表示这种情况的信号的部件。再有,点火开关33是用于使发动机1启动以及停止的部件,检测点火钥匙的工作状态(选择位置),发出表示这种情况的信号(表示接通/断开状态的信号)的部件。
控制器11根据来自上述那样的开关以及传感器的信号,向步进马达24、负载压控制用电磁开闭阀25、模式切换控制用电磁开闭阀26除了输送其控制信号外,还输送用于控制发动机1的控制信号。而且,控制输入轴3和输出轴14之间的变速比,或者,控制在停止时或低速行驶时在环型无级变速机4通过,并向输出轴14施加的扭矩(通过扭矩)。
图2是表示控制这样的无级变速装置的油压回路。在该油压回路中,由调压阀36a、36b将从储油槽35吸引并被油泵18排出的压力油自由调整为规定压。另外,根据负载压控制用电磁开闭阀25的开闭,自由调节这些调压阀36a、36b中的用于调整向手动油压切换阀34侧输送的油压的调压阀36a的调整压。而且,将由前述调压阀36a、36b调整了压力的压力油经控制阀21自由地送入执行器19。
该压力油经手动油压切换阀34和低速离合器用电磁阀27或者高速离合器用电磁阀28被自由地送入构成离合器装置13的低速用离合器15或者高速用离合器16的油压室内。低速用离合器15在实现使减速比增大(包括变速比无限大)的低速模式时被连接,且在实现使减速比减小的高速模式时,将连接中断。与此相对,高速用离合器16在实现低速模式时将连接中断,且在实现高速模式时被连接。另外,压力油向低速用离合器15以及高速用离合器16的供排状态分别由油压传感器23c、23d检测,将检测信号向控制器11输入。
该控制器11基本上
具备第一功能、第二功能以及第三功能,
(1)第一功能是通过调节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使构成作为差动单元的齿轮式变速机12的多个齿轮的相对的位移速度变化,而维持使输入轴3向一方向旋转的状态,将输出轴14的旋转状态隔着停止状态向正转以及反转转换,
(2)第二功能是根据由输入侧旋转传感器9求出的输入侧盘6的旋转速度和由输出侧旋转传感器10求出的输出侧盘8的旋转速度,算出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输入侧盘6的旋转速度/输出侧盘8的旋转速度),
(3)第三功能是以满足规定的学习允许条件的情况为条件,将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调节成输出轴14的旋转速度成为0(零)的状态,进行将该状态下的构成控制单元的调整部件的位置(例如,步进马达24的步进位置)作为维持着使输入轴3旋转而使输出轴14停止的位置来学习并存储的学习控制。
尤其是在本例的情况下,由控制器11判定点火开关33的接通/断开状态,在判定是为断开的状态的情况下,即使在发动机1一面降低旋转速度,一面旋转的情况下,也禁止有关步进马达24的步进位置的学习。针对控制器11具备的这样的功能,参照图3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另外,该流程图所示的动作在控制器11被通电或者该控制器11中的电压根据电容器、二次电池的存在而被保持期间,自动地反复(开始→各步骤→结束→开始→...)进行。也就是说,除学习控制一次都没用执行的情况(刚刚将点火开关33接通后)外,还在学习控制的执行中(调节步进位置的状态),还有在学习控制完成后(学习了一次使输出轴14停止的步进位置后),也反复进行该流程图所示的动作。
首先,控制器11在步骤1中,判定车辆的行驶速度是否为0。该判定根据来自输出轴旋转传感器17或者未图示出的速度传感器的信号进行。而且,在车辆的行驶速度不是0时,不进入下个步骤2,而是进入后述的步骤8。
与此相对,在车辆的行驶速度为0的情况下,接着进入步骤2,判定是否非行驶状态被选择。该判定根据来自位置开关30的信号进行。根据来自该位置开关30的信号,在设置在驾驶席的变速杆的操作位置为P挡或者N挡的情况下,判定为非行驶状态被选择,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判定为非行驶状态未被选择。而且,在非行驶状态未被选择时,不进入下个步骤3,而是进入后述的步骤8。
与此相对,在非行驶状态被选择的情况下,进入接着的步骤3,判定加速器踏板是否处于全闭的状态。该判定根据来自加速器传感器31的信号进行。根据来自该加速器传感器31的信号,在加速器踏板的开度为0%的情况下,判定为加速器踏板为全闭,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判定为不是全闭。而且,在加速器踏板不是全闭时,不进入下个步骤4,而是进入后述的步骤8。这样的步骤3仅单纯地将加速器开度不是0%(加速器踏板被踩下)的情况排除在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因此,除通过使加速器踏板的踩下量变化(增加或者减少)等来使发动机1的转速变动的情况外,还将使加速器踏板的踩下量为一定,使发动机1的转速不产生变动(难以产生)的情况也排除在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但是,像刚刚将加速器踏板释放后那样,尽管加速器开度为0%,但发动机1的转速降低的状态没有(不能)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
在步骤3中,在判定为加速器踏板为全闭的情况下,进入接着的步骤4,判定发动机1的转速(旋转速度)是否低于被设定成比由控制器11设定的目标空转转速高的值的设定上限转速{ENG_GN=目标空转转速(TRGET_IDLE)+X}。这里,“目标空转转速”是与发动机的冷却水的温度、进气温度、辅机(例如,车载空调用的压缩机)的旋转状态等相应地由控制器根据映像等设定的发动机的转速,在暖机运转时等设定为比通常运转时高的值。
另外,使前述设定上限转速(ENG_GN)比目标空转转速(TRGET_IDLE)高的程度(X的值)是能够根据发动机的特性(例如,发动机的型式)等适宜地决定的谐调值。作为该谐调值的X的值例如能够设定成在发动机转速收敛到目标空转转速的过程通过的、从发动机刚刚启动后的高旋转状态经过了较短时间的状态下达到的、与比目标空转转速稍高的程度的转速相适合的值。在本例的情况下,设定为X=400min-1,判定发动机1的转速是否低于目标空转转速+400min-1。该判定根据输入侧旋转传感器9(发动机1的曲轴的旋转原样向输入轴3以及输入侧盘6传递的情况下)或者用于使驾驶席的转速表显示发动机的转速(旋转速度)的信号进行。而且,在发动机1的转速低于目标空转转速+400min-1时,不进入下个步骤5,而是进入后述的步骤8。在进行这样的判定的步骤4中,针对不能在步骤3中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外的、尽管加速器开度为0%,但发动机1的转速降低那样的加速器踏板刚刚被释放后的状态等,也能够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
在步骤5中,判定发动机1的转速是否高于被设定为比由控制器11设定的目标空转转速低的值的设定下限转速(ENG_ON)。该设定下限转速是能够根据发动机的特性(例如,发动机的型式)等适宜地决定的谐调值,例如,能够设定目标空转转速的约50%~70%程度的转速。具体地说,在一般的普通乘用车的情况下,能够设定400~600min-1程度的值。若将该设定下限转速设定为比目标空转转速的50%低的值,则在刚刚将点火开关操作到接通后等,发动机转速上升那样的转速的不稳定的状态大多数被包括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中,难以正确地算出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误学习的频度升高。与此相对,若将该设定下限转速设定为比目标空转转速的70%高的值,则尽管点火开关为接通的状态,发动机转速没有降低,也存在因冷却水的温度等而变动的空转转速低于设定下限转速的可能性,存在超过必要地失去学习机会的可能性。因此,就该设定下限转速而言,有必要从将发动机的旋转状态不稳定的低旋转区域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且充分确保学习控制的执行频度的观点出发来决定。
在本例的情况下,将前述设定下限转速设定为500min-1,判定发动机1的转速是否比500min-1高。就该判定而言,也与步骤4的情况同样,根据输入侧旋转传感器9(发动机1的曲轴的旋转原样向输入轴3以及输入侧盘6传递的情况下)或者用于使驾驶席的转速表显示发动机的转速(旋转速度)的信号来进行。而且,在发动机1的转速没有高于作为设定下限转速的500min-1时,不进入下一个步骤6,而是进入后述的步骤8。在这样的步骤5中,将单纯地发动机1的转速在500min-1以下的情况排除在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但是,在点火开关33被操作成断开后,由于通过后述的步骤6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所以,在步骤5中,将点火开关33为接通的状态,发动机1的转速在500min-1以下的情况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
即、从表示发动机转速和设定下限转速(ENG_ON)的关系的图4可知,在步骤5中,将从点火开关33被操作到接通,起动机开始运行到发动机1的转速达到500min-1的期间(图4中的范围A)排除在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另一方面,在从点火开关33被操作为断开并经过规定时间后,从发动机1的转速成为500min-1到成为0的期间(图4中的范围B)形式上也能够通过步骤5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但是,由于通过后述的步骤6,在点火开关33刚刚被断开后,即、在转速降低到500min-1以前的状态下,被排除到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所以,没有必要通过步骤5来排除。
在接着的步骤6中,由控制器11判定点火开关33是否处于接通的状态。而且,在处于接通的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步骤7。与此相对,在处于断开的状态的情况下,不进入下一个步骤7,而是进入后述的步骤8。在进行这样的判定的步骤6中,从表示发动机转速和点火开关33的接通/断开状态的关系的图4可清楚地看出,将从点火开关33刚刚被操作为断开到接着该点火开关33被操作为接通的期间(图4中的范围C)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另外,点火开关33的接通/断开状态的判定可以将来自该点火开关33的信号直接输入控制器11,由该控制器11直接判定,也可以利用来自发动机控制器的信号进行判定。
当在步骤6判定为点火开关33处于接通的状态的情况下,在接着的步骤7,允许有关用于实现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步进位置的学习控制,执行学习控制。具体地说,通过驱动步进马达24,将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调节在使输出轴14的旋转速度为0的变速比(齿轮中立变速比)±α(极限值)的范围。该齿轮中立变速比根据构成行星齿轮式变速机12的各齿轮的变速比通过计算求出,例如,为1.306左右的值。另外,作为极限值,设定±0.01,将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调节在1.306±0.01的范围内。
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是以不是将步进马达24驱动到特定的步进位置(决定的学习值),而是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进入1.306±0.01的范围的状态下的步进马达24的步进位置作为变速比控制的基准值。因此,在执行学习控制的期间,将表示步进马达24的当前的步进位置的REAL_SMP固定为表示基准值的0(REAL_SMP=0),假定当前的步进位置(REAL_SMP)是获取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基准值来处理。另外,不设置用于测定步进马达24的输出杆的行程位置的位置传感器等。
对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进行实际调节的作业通过一面对输入侧旋转传感器9以及输出侧旋转传感器10的检测信号(输入侧盘6的旋转速度NID、输出侧盘8的旋转速度NOD)进行观察,即、一面观察根据控制器11所具有的第二功能算出的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一面使步进马达24的输出杆位移来进行。而且,与驱动应使该输出杆位移的该步进马达24的方向相关地对该步进马达24的步数进行计数。例如,在将该步进马达24向Low侧驱动了1步的量的情况下,将表示学习中的步进马达24的步进位置(步数)的值(GN_SMP,初期值0)正计1步的量(GN_SMP=GN_SMP+1)。与此相对,在向High侧驱动了1步的情况下,将表示学习中的步进马达24的步进位置的值倒计1步的量(GN_SMP=GN_SMP-1)。
而且,判定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是否被调节在1.306±0.01的范围内,且判定是否纳入该范围内规定时间(例如,3秒钟)。而且,在判定为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被调节在1.306±0.01的范围内,且在该范围内纳入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完成学习控制,建立表示这种情况的学习完成标志(F_GN_LEARN=0→1)。另外,将在调节到上述范围内的时点的步进马达24的步进位置(GN_SMP)作为能够得到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基准位置来学习,并存储在控制器11中的存储器(GN_SMP=REAL_SMP=0)。而且,进入结束,再次返回开始。
与此相对,在是前述那样的学习允许条件的步骤1~6根据驾驶员的变速杆操作或者加速器踏板操作、点火钥匙操作等,哪一个都没有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例如,在点火开关33被操作到断开的情况下,变速杆从P挡被切换到D挡的情况下,进入步骤8,禁止(中止)有关用于实现变速比无限大的状态的步进位置的学习控制。而且,建立表示学习控制没有完成的情况的学习未完成标志(为F_GN_LEARN=0),进入结束,返回开始。
根据具有上面那样的结构,像上述那样进行动作的本例的无级变速装置,在有关成为环型无级变速机4的变速比控制的基准的步进马达24的步进位置的学习中,即使是点火开关33被操作到断开的情况下,也不会超过必要地失去学习机会,能够确保学习值的可靠性。
即、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步骤6中,将从刚刚将点火开关33操作到断开后到发动机1的转速为0为止的转速降低的状态(转速不稳定的状态)排除在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进行得到的学习值不适合使输出轴14停止那样的误学习。而且,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与成为发动机1的转速开始降低的转机的点火开关33的断开操作相伴地禁止学习,所以,也不存在将怠速时等发动机1的转速稳定的状态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的情况。因此,根据本例,不会超过必要地失去学习机会,能够确保有关步进马达24的步进位置的学习值的可靠性。
再有,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步骤5中,能够将从点火开关33被操作接通,起动机开始运行到发动机1的转速上升达到设定下限转速(500min-1)的期间(图4中的范围A)排除在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因此,与发动机转速降低的情况同样,能够将存在旋转速度的变化(上升)的程度在输入侧盘6和输出侧盘8之间不一致的可能性的发动机1的转速上升的情况排除在学习控制的对象之外,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有关步进位置的学习值的可靠性。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装入环型无级变速机的无级变速装置不仅能够应用于汽车用自动变速装置,还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在此外的车辆用自动变速装置、建筑机械用自动变速装置、飞行器(固定翼机、旋转翼机、飞船)等使用的发电机用的自动变速装置等。
符号说明
1:发动机;2:缓冲器;3:输入轴;4:环型无级变速机;5:推压装置;6:输入侧盘;7:动力辊;8:输出侧盘;9:输入侧旋转传感器;10:输出侧旋转传感器;11:控制器;12:行星齿轮式变速机;13:离合器装置;14:输出轴;15:低速用离合器;16:高速用离合器;17:输出轴旋转传感器;18:油泵;19:执行器;20:控制阀装置;21:控制阀;22a、22b;油压室;23、23a~23d:油压传感器;24:步进马达;25:负载压控制用电磁开闭阀;26:模式切换控制用电磁开闭阀;27:低速用离合器用电磁阀;28:高速用离合器用电磁阀;29:油温传感器;30:位置开关;31:加速器传感器;32:制动器开关;33:点火开关;34:手动油压切换阀;35:储油槽;36a、36b:调整阀。

Claims (2)

1.一种无级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入轴、输出轴、环型无级变速机、齿轮式的差动单元、控制器,
前述输入轴是被输入发动机的输出的部件,
前述环型无级变速机具备由前述输入轴旋转驱动的输入侧盘、与该输入侧盘同心,且相对于该输入侧盘相对旋转自由地被支撑的输出侧盘、被夹持在这些输入侧以及输出侧盘之间的多个动力辊、旋转自由地支撑这些动力辊的多个支撑部件、使这些支撑部件位移,改变前述输入侧盘和前述输出侧盘之间的变速比的执行器、为使该变速比成为所希望的值,而对该执行器的位移方向以及位移量进行控制的具有调整部件的控制单元、用于检测前述输入侧盘的旋转速度的输入侧旋转传感器、用于检测前述输出侧盘的旋转速度的输出侧旋转传感器,
前述齿轮式的差动单元由多个齿轮构成,具备与前述输入侧盘一起被前述输入轴旋转驱动的第一输入部和与前述输出侧盘连接的第二输入部,是将与这些第一以及第二输入部之间的速度差相应的旋转取出,向前述输出轴传递的部件,
前述控制器是用于控制前述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的变更的部件,是具有第一功能、第二功能、第三功能的部件,
所述第一功能是通过调节前述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使前述多个齿轮的相对的位移速度变化,而维持使前述输入轴向一方向旋转的状态,将前述输出轴的旋转状态隔着停止状态向正转以及反转转换,
所述第二功能是根据由前述输入侧旋转传感器求出的前述输入侧盘的旋转速度和由前述输出侧旋转传感器求出的前述输出侧盘的旋转速度,算出前述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
所述第三功能是以满足规定的学习允许条件的情况为条件,将前述环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比调节成前述输出轴的旋转速度为0的状态,进行将该状态下的前述调整部件的位置作为维持着使前述输入轴旋转而使前述输出轴停止的位置来学习并存储的学习控制,
作为用于执行基于前述第三功能的学习控制的学习允许条件,包括点火开关为接通的状态的情况,以及前述发动机的转速高于被设定成比由控制器设定的目标空转转速低的值的设定下限转速的情况,
与点火开关的断开操作相伴地禁止学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设定下限转速设定为前述目标空转转速的50%~70%的转速。
CN201280004212.6A 2011-01-14 2012-01-12 无级变速装置 Active CN1032617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5622 2011-01-14
JP2011-005622 2011-01-14
PCT/JP2012/050476 WO2012096341A1 (ja) 2011-01-14 2012-01-12 無段変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1752A CN103261752A (zh) 2013-08-21
CN103261752B true CN103261752B (zh) 2015-05-27

Family

ID=46507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4212.6A Active CN103261752B (zh) 2011-01-14 2012-01-12 无级变速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88207B2 (zh)
EP (1) EP2664822A1 (zh)
JP (1) JP5560350B2 (zh)
CN (1) CN103261752B (zh)
BR (1) BR112013017593A2 (zh)
WO (1) WO20120963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48596A2 (en) 2011-06-13 2013-04-04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Broadband, group index independent, and ultra-low loss coupling into slow light slotted photonic crystal waveguides
JP7205988B2 (ja) * 2018-10-24 2023-01-1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航空機の発電制御装置
JP7334602B2 (ja) * 2019-12-06 2023-08-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御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2032A (zh) * 2001-10-16 2003-04-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94875B2 (ja) * 1998-02-19 2004-0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JP2001317601A (ja) * 2000-05-09 2001-11-16 Nsk Ltd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JP4151300B2 (ja) 2002-04-12 2008-09-1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装置
JP4378991B2 (ja) 2003-04-10 2009-12-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装置
JP4370842B2 (ja) * 2003-07-14 2009-11-2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装置
JP4496800B2 (ja) * 2004-02-23 2010-07-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JP5092772B2 (ja) * 2008-01-31 2012-12-0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Pto制御装置
CN103270347B (zh) * 2011-01-14 2015-1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装置
EP2677212A1 (en) * 2011-02-15 2013-12-25 NSK Lt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2032A (zh) * 2001-10-16 2003-04-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96341A1 (ja) 2012-07-19
CN103261752A (zh) 2013-08-21
EP2664822A1 (en) 2013-11-20
BR112013017593A2 (pt) 2016-10-18
US20130310208A1 (en) 2013-11-21
JPWO2012096341A1 (ja) 2014-06-09
JP5560350B2 (ja) 2014-07-23
US9188207B2 (en) 2015-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70347B (zh) 无级变速装置
CN102149935B (zh) 通过主动发动机转速控制实现可选择的单向离合器或机械二极管的接合
US7534195B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vehicle and system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0434768C (zh) 控制双离合器变速装置的方法
CN103328246B (zh)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CN102563040B (zh) 滑行停止车辆
CN102476632B (zh) 车辆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JP4378991B2 (ja) 無段変速装置
CN105492803B (zh) 有级变速机构的控制装置
CN108027056B (zh) 车辆的滑行停止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3261752B (zh) 无级变速装置
JP2000289496A (ja) 無段変速機を備えた車両の制御装置
US8998770B2 (en) Hybrid vehicle and associated engine speed control method
JPH09506057A (ja) 車両の設定走行速度の維持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0506621C (zh) 手自排变速箱控制方法
JP2016114197A (ja) 無段変速装置
JP5659026B2 (ja) 無段変速装置
JP6384249B2 (ja) トロイダル型無段変速機
JP5290265B2 (ja) 無段変速装置
JP5783021B2 (ja) 無段変速装置
JP2012154346A (ja) 無段変速装置
JP2015064046A (ja) 無段変速装置
JPH11190365A (ja) 車両の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JPH06201003A (ja) 電子制御式無段変速装置
JPH06341464A (ja) 自動変速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ffective date: 20150810

Owner name: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SK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81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1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SK Ltd.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