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47889B - 供电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供电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47889B
CN103247889B CN201210464666.3A CN201210464666A CN103247889B CN 103247889 B CN103247889 B CN 103247889B CN 201210464666 A CN201210464666 A CN 201210464666A CN 103247889 B CN103247889 B CN 1032478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mentioned
energization
contact sit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646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47889A (zh
Inventor
本宫正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kam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urakam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kami Corp filed Critical Murakam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47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7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47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78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 H01R13/662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with capacitive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3Bases or cases for heavy duty; Bases or cases for high voltage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corona or arc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2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suppre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2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suppre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H02K11/026Suppressors associated with brushes, brush holders or their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2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suppre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H02K11/028Suppressors associated with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6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 H01R24/6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mounted on directly pluggable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电用连接器。该供电用连接器能够谋求减少部件件数并提高装配性,实现低成本化。该供电用连接器(1)用于向驱动器所具有的马达供电,其中,该供电用连接器(1)包括:用于向马达(M1、M2)通电的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向各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通电的电容器(4),以及用于装配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和电容器(4)的壳体(2),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具有伸出部(31)和用于向马达(M1、M2)通电的连接部(32),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自伸出部突出设置。

Description

供电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向驱动器所具有的马达供电的供电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汽车的外后视镜中装备有用于调整其镜面角度的驱动器,在驱动器上搭载有作为驱动源的马达。
在外后视镜、外后视镜的周边有时搭载有例如各种传感器、照相机等电子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由来自上述马达的噪音导致向上述传感器、照相机等传送的各种信号产生紊乱。在向马达的电源供给用电线与接地用电线之间设置作为噪声滤波器(noisefilter)的电容器,作为该噪声的除去对策。
通常,在配置电容器的情况下,将电源供给用电线和接地用电线的包覆进行了中间剥离,在这两种电线之间锡焊有电容器。因此,有可能导致连接器大型化、或者电容器自锡焊部脱落。
另外,由于也需要在剥离部分卷绕绝缘带等用于覆盖剥离部分的处理,因此作业工序较多,导致作业效率降低。
另一方面,作为在搭载电容器时不需要锡焊等作业的构造的供电用连接器,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构造。
该供电用连接器包括:用于向马达通电的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两个电容器用端子、向各电容器用端子通电的电容器、以及用于装配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和电容器的壳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6057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组装供电用连接器时,需要在壳体上装配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和电容器。因此,存在部件件数较多,装配作业复杂并导致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这一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减少部件件数并提高装配性,并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的供电用连接器。
为了解决该课题而创立的本发明是一种供电用连接器,其用于向驱动器所具有的马达供电,其特征在于,该供电用连接器包括:用于向上述马达通电的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向上述各电容器用接触部通电的电容器、以及能够装配上述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和上述电容器的壳体,上述马达通电用端子具有伸出部和用于向上述马达通电的连接部,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自上述伸出部突出设置。
采用本发明,由于能够在不必另外装配电容器用接触部的情况下,利用将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壳体这样的简单的操作向电容器通电,因此,能够谋求减少部件件数并提高装配性。由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一个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和另一个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在上述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相对于上述壳体进行装配的装配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中夹持有上述电容器。
采用本发明,仅通过例如在壳体上装配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接着组装电容器,进而组装另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这样的从一个方向进行装配操作,就能够简单地将电容器夹持在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之间。因而,装配性优良,能够实现更进一步的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一个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和另一个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在同上述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相对于上述壳体进行装配的装配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中夹持有上述电容器。
采用本发明,通过例如在壳体上装配各马达通电用端子,接着将电容器以位于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之间的方式组装,能够将电容器夹持在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之间。因而,装配性优良,能够实现更进一步的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呈以经过上述电容器的中心的基准线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
采用本发明,能够利用例如同样的装置、工具在同样的工序中形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能够谋求加工部件的共用化,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由于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呈以经过电容器的中心的基准线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因此,能够平衡较佳地保持电容器。因而,能够维持电容器用接触部良好地接触于电容器。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上述两个电容器用端子相对于上述壳体进行装配的装配方向与上述基准线平行,该供电用连接器包括辅助接触部,该辅助接触部在与突出设有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的一侧相同的一侧突出设置于上述伸出部、抵接于上述电容器的侧面。
采用本发明,能够利用辅助接触部的抵接,阻止电容器脱离壳体中的规定位置。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上述辅助接触部呈以经过上述电容器的中心的基准线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
采用本发明,对于具有辅助接触部的结构,也能够利用例如同样的装置、工具在同样的工序中形成,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由于辅助接触部呈以经过电容器的中心的基准线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因此,能够平衡较佳地保持(按压)电容器。
采用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能够谋求减少部件件数并提高装配性,并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的供电用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供电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供电用连接器的结构和连接于供电用连接器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3的(a)是表示壳体的俯视图,图3的(b)是同样的壳体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的图,图4的(a)是立体图,图4的(b)是主视图,图4的(c)是俯视图,图4的(d)是左侧视图,图4的(e)是右侧视图。
图5是表示另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的图,图5的(a)是立体图,图5的(b)是主视图,图5的(c)是俯视图,图5的(d)是左侧视图,图5的(e)是右侧视图。
图6是表示马达通电用端子与电容器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供电用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8是图7中的A-A线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供电用连接器的结构和连接于供电用连接器的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10的(a)是表示壳体的俯视图,图10的(b)是同样的壳体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的图,图11的(a)是立体图,图11的(b)是主视图,图11的(c)是俯视图,图11的(d)是左侧视图,图11的(e)是右侧视图,图11的(f)是仰视图。
图12是表示另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的图,图12的(a)是立体图,图12的(b)是主视图,图12的(c)是俯视图,图12的(d)是左侧视图,图12的(e)是右侧视图,图12的(f)是仰视图。
图13是供电用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B-B线剖面图。
图15是表示电容器用接触部、电容器和马达通电用端子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向安装在汽车等的车体上的外后视镜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驱动器)的马达供电的实施方式。另外,在说明中称呼“前后、左右、上下”时,将图1、图2所示的方向作为基准。另外,“前后、左右、上下”并不一定与安装在车体上的外后视镜的“前后、左右、上下”一致。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供电用连接器(以下称作“连接器”)1包括插入到壳体2内并固定的大致L字形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并列设置在壳体2的规定位置。在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的前端分别压接有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电线38,该电线38连接于未图示的电源供给侧和接地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壳体2的两侧端部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b、3c连接于电力供给侧,位于壳体2的中央侧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连接于接地侧。在这些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中,使朝向上下方向(与装配方向正交、与壳体2的基底部21的上表面正交的方向)的立起部(连接部)32电连接于配置在壳体2上方的第1马达M1、第2马达M2(参照图2)。第1马达M1、第2马达M2并列地设置于未图示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
在壳体2内,在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之间、马达通电用端子3c、3d之间,通过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连接有电容器4(参照图8)。这样,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之间通过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和电容器4实现电连接,另一个也同样地,马达通电用端子3c、3d之间通过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和电容器4实现电连接。即,利用电容器4有效地除去自镜面角度调整机构的第1马达M1、第2马达M2产生的噪声。
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电容器4如后所述地经过形成在端子收容部22的前表面侧的开口22a从而在一个方向上装配。
另外,未图示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包括在一侧面设有镜面的保持件。镜面角度调整机构构成为例如利用上述第1马达M1调整保持件绕上下轴线(转动)的角度,而且,利用上述第2马达M2调整保持件绕左右轴线(转动)的角度。另外,在保持件的另一侧面设有用于固定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的连接部。该镜面角度调整机构的连接部呈能够安装保持连接器1的凹状,在该连接部上分别设有供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插入连接的未图示的端子的连接部。
下面,详细说明连接器1。
如图3的(a)所示,壳体2包括板状的基底部21、设置在该基底部21的上表面的左右一对端子收容部22、22。
在基底部21的左右侧端部和后端部竖立设有缘部23。另外,在基底部2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在前后竖立设有两个销24、24。销24、24能够分别插入到设置在上述镜面角度调整机构的连接部中的未图示的孔部。销24、24起到将连接器1相对于镜面角度调整机构的连接部定位的构件的功能。另外,在镜面角度调整机构的连接部中设有可卡定于基底部21的左右侧部等的未图示的卡定钩,利用该卡定钩,使基底部21无法脱落地固定于镜面角度调整机构的连接部。
另外,如图3的(b)所示,在基底部21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勾挂电线38的钩25。
由于端子收容部22、22左右是同样的构造,因此,在此说明配置有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参照图2)的一个(右侧的)端子收容部22。
如图3的(b)所示,端子收容部22呈在前表面侧设有开口22a的箱状,其具有主视大致コ(日文片假名)字形的收容部221、与该收容部221的表面相对配置的盖部222。
收容部221具有左壁部223和右壁部224、形成在左壁部223与右壁部224之间的凹槽部225。在左壁部223与凹槽部225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豁口部22b,在右壁部224与凹槽部225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豁口部22c。在端子收容部22中收容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时,伸出部31的下缘31d(参照图4、图5)插入豁口部22b、22c中。
在凹槽部225的上表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形的槽226。
盖部222以悬臂支承于基底部21的后端部的缘部23的状态向前表面侧伸出,其配置在收容部221的上表面开口处。在盖部222与左壁部223之间形成有间隙222a,在盖部222与右壁部224之间形成有间隙222b。在间隙222a中贯穿有马达通电用端子3a的立起部32,在间隙222b中贯穿有马达通电用端子3b的立起部32。
在盖部222的下表面形成有与凹槽部225的槽226相对的方形的槽227。如图7所示,由该槽226、227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围成的空间部中保持有电容器4。
另外,如图2所示,电容器4为长方体形状,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槽226、227的延伸方向的状态收容在上述空间中。即,槽226、227空开与电容器4的宽度方向的大小相对应的间隔地在上下方向上相对。
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由板状的导电性构件构成,其包括伸出部31和立起部32。在伸出部31、31中,分别一体地突出形成有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另外,也可以由独立构件形成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并安装于伸出部31。
如图2、图6所示,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沿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的相对方向突出。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以包围经过电容器4的中心O的基准线L 1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即,在壳体2中配置有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的状态下,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呈以经过电容器4的中心O的基准线L1(与基底部21的上表面垂直的直线(与伸出部31平行的直线)、并经过电容器4的中心O的直线,参照图7)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因而,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为如下关系,即,在使一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以对称轴(基准线L1)为中心地(在图8所示的俯视图中)旋转180度时,该一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与另一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重叠。
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由形成为可贯穿端子收容部22的凹槽部225与盖部222之间的大小的、板状的片构成,其弯曲突部10a、10a接触于电容器4的侧面(参照图8)。
该电容器用接触部10例如能够通过在伸出部31的长度方向对伸出部31进行冲裁加工,沿着利用冲裁加工形成的切口31a将片切割并竖起来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成为上述线对称形状的方式,使冲裁方向在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中不同。
即,如图4各图所示,在马达通电用端子3a中,以将伸出部31的后部侧作为基端且前部侧向右侧方被切割并竖起的方式进行冲裁加工。另外,如图5各图所示,在马达通电用端子3b中,以将伸出部31的前部侧作为基端且后部侧向左侧方被切割并竖起的方式进行冲裁加工。
由此,在壳体2中配置有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的状态下,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能够夹持电容器4的间隔地配置。
另外,如图7所示,马达通电用端子3a的伸出部31的下缘31d(参照图4)能够插入到端子收容部22的收容部221的豁口部22b中。同样,马达通电用端子3b的伸出部31的下缘31d(参照图5)能够插入到收容部221的豁口部22c中。
另外,在伸出部31的前端部设有:用于夹持电线38的未图示的夹持部、用于压接电线的暴露出的导电部的压接部。
另外,在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上连接电线38的方法并不限定于压接(日文:圧着),能够适当地采用压焊(日文:圧接)、锡焊、冲压等各种能够电连接的方法。
另外,也可以在伸出部31的后端部设置起到腿部的功能的未图示的鼓出部来提高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的稳定性。
另外,在伸出部31的后端部设有能够供设置在端子收容部22内的未图示的钩部卡定的卡定接受部。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利用该卡定固定在端子收容部22内的规定位置。
接着,说明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电容器4向端子收容部22的装配。
首先,在端子收容部22中装配马达通电用端子3a。在装配时,在将立起部32朝向端子收容部22的开口22a的状态下使马达通电用端子3a靠近开口22a,在向间隙222a中插入立起部32的同时,将伸出部31的下缘31d与豁口部22b对位并插入到其中,进而将电容器用接触部10插入到凹槽部225与盖部222之间。
然后,将马达通电用端子3a沿着间隙222a、豁口部22b推入。在这种情况下,将马达通电用端子3a推入直到抵接于端子收容部22内的未图示的抵接部的位置。
之后,将电容器4沿着槽226、227插入到端子收容部22内。
接着,装配另一个马达通电用端子3b。在这种情况下,在向间隙222b中插入立起部32的同时,将伸出部31的下缘31d与豁口部22c对位并插入到其中,进而将电容器用接触部10插入到凹槽部225与盖部222之间。
之后,将马达通电用端子3b沿着间隙222b、豁口部22c推入。由此,电容器4在前后方向上被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的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夹持,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和电容器4电连接(参照图6)。
另外,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通过设置在端子收容部22内的未图示的钩部卡定于设置在伸出部31、31中的未图示的卡定接受部从而固定在端子收容部22内的规定位置,能够有效地维持电容器4被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夹持的状态。
采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由于在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中突出设有电容器用接触部10,因此,能够在不必另外装配电容器用接触部的情况下,利用将各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装配于壳体2这样的简单的操作向电容器4通电。因而,能够谋求减少零件件数并提高装配性。由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通过仅从一个方向进行装配操作,就能够将电容器4简单地夹持于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中。因而,装配性优良,能够实现更进一步的低成本化。
另外,由于在各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3c、3d)装配于端子收容部22的状态下,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呈以经过电容器4中心的基准线L 1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因此,能够利用例如同样的装置、工具在同样的工序中形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能够平衡较佳地保持电容器4。因而,能够维持电容器用接触部10、10良好地接触于电容器4。
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将片向伸出部31的右侧切割并竖起来做成左侧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a,能够通过将片向伸出部31的左侧切割并竖起来做成右侧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b,因此,能够谋求构成马达通电用端子3a~3d的加工零件的共用化,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9~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参照的附图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标注共用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将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配置于壳体2中的状态下,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呈以经过电容器4的中心O的基准线L2(与基底部21的上表面平行的直线,(参照图15),并经过电容器4的中心O的直线)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由此,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在与基准线L2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从左右方向夹持电容器4。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收容部22、22左右也是同样的构造,因此,说明配置有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参照图13)的一个(右侧的)端子收容部22。
如图10的(b)所示,端子收容部22呈在前表面侧设有开口22a的箱状,其具有主视大致コ字形的收容部221、与该收容部221的表面相对配置的盖部222。
在收容部221的底部221a中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部228、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229、豁口部22b。
在端子收容部22中收容马达通电用端子3b时,突条部228起到伸出部31的插入引导件的功能。另外,在突条部228的前表面抵接有后述的辅助接触部33。
在端子收容部22中收容电容器4时,肋229起到电容器4的插入引导件的功能。在收容电容器4时,能够使电容器4的长度方向一端面(短面)沿着肋229。
在端子收容部22中收容马达通电用端子3a时,伸出部31的下缘31d(参照图11的(a))插入到豁口部22b中。
在盖部222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收容部221的底部221a同样的突条部228和肋229。盖部222与底部221a的突条部228以上述基准线L2(参照图9、图14)作为对称轴地形成在互相线对称位置,盖部222与底部221a的肋229以上述基准线L2(参照图9、图14)作为对称轴地形成在互相线对称位置。
在端子收容部22中收容马达通电用端子3a时,盖部222的突条部228起到伸出部31的插入引导件的功能。另外,在突条部228的前表面抵接有后述的辅助接触部33。
在端子收容部22中收容电容器4时,能够使电容器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面(另一个短面)沿着盖部222的肋229。
即,电容器4利用收容部221的底部221a的肋229和盖部222的肋229,将其长度方向朝向与上述基准线L2正交的方向地保持在底部221a与盖部222之间。由此,底部221a、盖部222空开与电容器4的宽度方向大小相对应的间隔地在上下方向上相对。
另外,如图14所示,在端子收容部22的内部设有抵接部26、26,该抵接部26、26用于将经过开口22a插入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的后端位置定位。另外,在底部221a、盖部222的内表面设有用于按压电容器4后侧的未图示的突起。
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由板状的导电性构件构成,其包括伸出部31和立起部32。在伸出部31、31中,分别一体地突出形成有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另外,也可以由独立构件形成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并安装于伸出部31。
如图9、图15所示,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沿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的相对方向突出。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呈以经过电容器4的中心O的基准线L2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即,在壳体2中配置有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的状态下,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呈以经过电容器4的中心O的基准线L2(与基底部21的上表面平行的直线(与伸出部31平行的直线)、并经过电容器4的中心O的直线,参照图15)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因而,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为如下关系,即在使一个电容器用接触部40以对称轴(基准线L2)为中心地(在图13所示的主视图中)旋转180度时,该一个电容器用接触部40与另一个电容器用接触部40重叠。
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由形成为能贯穿端子收容部22的收容部221与盖部222之间的大小的、俯视大致く(日文片假名)字形的、板状的片构成,其弯曲突部41、41接触于电容器4的侧面(两个短面)。电容器用接触部40例如能够通过沿着伸出部31的长度方向对伸出部31进行冲裁加工,沿着利用冲裁加工形成的切口31a将片切割竖起并进行弯折加工来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成为上述线对称形状的方式,在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中使冲裁方向相同。
即,如图11、图12各图所示,以将伸出部31的后部侧作为基端且前部侧向右侧方被切割竖起的方式进行冲裁加工。
由此,在壳体2中配置有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的状态下,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能够夹持电容器4的间隔地配置。
另外,如图13所示,马达通电用端子3a的伸出部31的下缘31d(参照图11)能够插入到端子收容部22的收容部221的豁口部22b中。另外,马达通电用端子3b的伸出部31的下缘31d(参照图12)能够插入到形成在收容部221的突条部228与右壁部224之间的槽部22c 1中。
如图11的(c)、图12的(c)所示,辅助接触部33俯视呈四边形形状,其在与突出设有电容器用接触部40的一侧相同的一侧自伸出部31一体地突出设置。如图15所示,在马达通电用端子3a中,辅助接触部33通过在伸出部31的上缘31b处切出切口而弯折形成,上缘31b的上表面与辅助接触部33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参照图11的(b)、图11的(d)、图11的(e))。另外,在马达通电用端子3b中,辅助接触部33通过在伸出部31的下缘31d中切出切口而弯曲形成,下缘31d的下表面与辅助接触部33的下表面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参照图12的(b)、图12的(d)、图12的(e))。
如图13、图15所示,在端子收容部22中装配有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的状态下,辅助接触部33抵接于收容部221和盖部222的突条部228的前表面、电容器4的侧面(长面(前表面))。
接着,说明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电容器4向端子收容部22的装配。
首先,将电容器4经过端子收容部22的开口22a插入到收容部221的底部221a与盖部222的肋229、229之间。
之后,经过端子收容部22的开口22a装配一个(左侧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a。在装配时,在将立起部32朝向端子收容部22的开口22a的状态下使马达通电用端子3a靠近开口22a,在向间隙222a中插入立起部32的同时,将伸出部31的下缘31d与豁口部22b对位并插入到其中,进而将电容器用接触部40插入到收容部221与盖部222的突条部228之间。由此,马达通电用端子3a的电容器用接触部40接触于电容器4的左短面。
之后,经过端子收容部22的开口22a装配另一个(右侧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b。在装配时,在将立起部32朝向端子收容部22的开口22a的状态下使马达通电用端子3b靠近开口22a,在向间隙222b中插入立起部32的同时,将伸出部31的下缘31d与豁口部22c对位并插入到其中,进而将电容器用接触部40插入到收容部221的突条部228与盖部222之间。由此,马达通电用端子3b的电容器用接触部40接触于电容器4的右短面。因而,电容器4被左右的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夹持,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和电容器4电连接(参照图15)。
另外,左右的马达通电用端子3a、3b的辅助接触部33、33抵接于电容器4的侧面(长面(前表面))。由此,电容器4的侧面被辅助接触部33、33按压,能够阻止电容器4脱离端子收容部22中的规定位置(自开口22a脱落)。
采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除了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用效果之外,对于具有辅助接触部33的结构,也能够利用例如同样的装置、工具在同样的工序中形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40、40,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能够利用辅助接触部33,阻止电容器4脱离壳体2中的规定位置。
另外,由于辅助接触部33呈以经过电容器4的中心O的基准线L2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因此,能够平衡较佳地保持(按压)电容器4。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形成了马达通电用端子3a的电容器用接触部10自伸出部31的后部侧向右侧方突出,马达通电用端子3b的电容器用接触部10自伸出部31的前部侧向左侧方突出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马达通电用端子3a的电容器用接触部10自伸出部31的前部侧向右侧方突出,马达通电用端子3b的电容器用接触部10自伸出部31的后部侧向左侧方突出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冲裁加工形成了的电容器用接触部10、4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自伸出部31的端部等一体地延伸设置电容器用接触部10、40。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辅助接触部33俯视为四边形形状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从开口22a侧抵接于电容器4的侧面(长面(前表面))并从装配方向按压电容器4,就可以采用各种形状的构件。
另外,示出了电容器用接触部10、40为线对称形状的实施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做成互不相同的形状来夹持电容器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应用于向外后视镜的镜面角度调整机构的第1马达M 1、第2马达M2供电的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向搭载在汽车(车辆)上的其它的驱动器、装置等供电的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2、壳体;3a~3d、马达通电用端子;4、电容器;10、40、电容器用接触部;22、端子收容部;31、伸出部;32、立起部(连接部);33、辅助接触部;L1、L2、基准线;M1、第1马达;M2、第2马达;O、电容器的中心。

Claims (3)

1.一种供电用连接器,其用于向驱动器所具有的马达供电,其特征在于,
该供电用连接器包括:用于向上述马达通电的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向上述各电容器用接触部通电的电容器、以及用于装配上述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和上述电容器的壳体;
上述马达通电用端子具有伸出部和用于向上述马达通电的连接部;
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分别以自相邻的上述伸出部向彼此相对的方向突出的方式一体地形成,
在上述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一个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和另一个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在上述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相对于上述壳体进行装配的装配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之间夹持有上述电容器,
上述壳体具有端子收容部,该端子收容部具有开口部,且该端子收容部能够收容上述电容器,
上述两个马达通电用端子和上述电容器自上述端子收容部的上述开口部沿上述伸出部的伸出方向装配于上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马达通电用端子装配于上述壳体的状态下,上述两个电容器用接触部呈以经过上述电容器的中心的基准线作为对称轴的线对称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供电用连接器包括在与突出设有上述电容器用接触部的一侧相同的一侧突出设置于上述伸出部、抵接于上述电容器的侧面的辅助接触部。
CN201210464666.3A 2012-02-03 2012-11-16 供电用连接器 Active CN1032478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1666A JP5802140B2 (ja) 2012-02-03 2012-02-03 給電用コネクタ
JP2012-021666 2012-02-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47889A CN103247889A (zh) 2013-08-14
CN103247889B true CN103247889B (zh) 2017-11-28

Family

ID=48794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64666.3A Active CN103247889B (zh) 2012-02-03 2012-11-16 供电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97439B2 (zh)
JP (1) JP5802140B2 (zh)
CN (1) CN103247889B (zh)
DE (1) DE1020120227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3670B2 (ja) * 2013-12-27 2017-05-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内蔵型コネクタ
CN104767314A (zh) * 2015-03-20 2015-07-08 姜超 一种步进电机机箱
CN213305193U (zh) * 2020-11-05 2021-05-28 浙江真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洗涤泵马达抗干扰结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1128A (zh) * 2001-10-04 2003-04-16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小型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1189764A (zh) * 2005-04-05 2008-05-28 莫列斯公司 电子部件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60573A (ja) 1990-10-24 1992-06-03 Ricoh Co Ltd 画像データ変換装置
US6348752B1 (en) * 1992-04-06 2002-02-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ntegral motor and control
US5233246A (en) * 1992-08-13 1993-08-03 Ford Motor Company Insert molded terminal for alternator
JPH1186980A (ja) * 1997-09-02 1999-03-30 Canon Inc コネクタ
GB9905247D0 (en) * 1999-03-09 1999-04-28 Johnson Electric Sa Small electric motor
JP2005347007A (ja) * 2004-06-01 2005-12-15 Yazaki Corp モータ用コネクタ装置
JP4737032B2 (ja) * 2006-10-26 2011-07-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ネクタ一体型センサ
JP5385869B2 (ja) 2010-07-12 2014-01-08 日本スピンドル製造株式会社 温度調整システムおよび温度調整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1128A (zh) * 2001-10-04 2003-04-16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小型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1189764A (zh) * 2005-04-05 2008-05-28 莫列斯公司 电子部件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97439B2 (en) 2016-07-19
JP2013161607A (ja) 2013-08-19
US20130200723A1 (en) 2013-08-08
CN103247889A (zh) 2013-08-14
JP5802140B2 (ja) 2015-10-28
DE102012022793A1 (de) 2013-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46592B2 (ja) 通信制御ic内蔵コネクタ及び通信制御ic内蔵コネクタ付き配線体
CN105098539B (zh) 连接器
EP2736125A1 (en) Component module, mating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component module and mating connector
CN106973541B (zh) 基板保持构造、电子元器件组件和电接线箱
CN103247889B (zh) 供电用连接器
JP636774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CN109478742A (zh) 具有缆线保持体的缆线连接器
JP5859938B2 (ja) レセプタクル型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42930B2 (ja) 電子部品付きコネクタおよびホルダ
CN107409172B (zh) 摄像装置
CN204885584U (zh) 连接器壳体、电连接器及自行车用的照明装置
JP6931223B2 (ja) 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CN103581519B (zh) 车内照相机装置
JPH0615501Y2 (ja) 小型モータ
CN103765685B (zh) 保持配件、连接器连接体及连接器
CN105576458A (zh) 连接器
CN110311248A (zh) 连接器
CN1722522B (zh) 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CN105990720B (zh) 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CN210310146U (zh) 后视镜组件
CN215981500U (zh) 摄像头固定结构及电子设备
TWM460445U (zh) 連接器
US20100167590A1 (en) Contact Assembl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027893B2 (ja) ヘッダー
JP6123670B2 (ja) コンデンサ内蔵型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