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2522B - 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22522B
CN1722522B CN 200510067284 CN200510067284A CN1722522B CN 1722522 B CN1722522 B CN 1722522B CN 200510067284 CN200510067284 CN 200510067284 CN 200510067284 A CN200510067284 A CN 200510067284A CN 1722522 B CN1722522 B CN 17225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wire
groove
shell
crimp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6728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22522A (zh
Inventor
春日明
小泉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l Corp filed Critical K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22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2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22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25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插塞式连接器(10),在使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时,由压接盖(30)推压电线(50)而将其压接在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内,电线(50)通过设在压接盖(30)侧的电线保持槽(盖侧电线保持槽(35))和设在外壳(20)侧的电线保持槽(外壳第1电线保持槽(25)及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而被牢固地保持。采用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即使在电线是极细类型或用于绞链等可动部的场合,也能可靠地防止电线从接触件上脱落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Description

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电线压接在形成于各接触件端子部的压接槽内进行连接而成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在现有的连接器中将电线连接在接触件上的方法,除了将电线的芯线钎焊在接触件上的方法外,我们还知道有将电线压接在形成于接触件端子部的压接槽内的方法。这里,所谓压接,是指通过将电线压在接触件的压接槽内,而在压接槽的内缘一边剖开电线的绝缘被覆一边将电线插入,使芯线与压接槽接触。在这种压接方法中,由于电线与接触件的连接工序简单,故有着可大大降低制造成本的优点。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电线压接型连接器中的电线的固定保持是用压接时被剖开的绝缘被覆与压接槽的接触部分来进行的,因此,当近年来随着连接器的小型化而使用小径的电线时,因绝缘被覆厚度薄,故使电线的保持强度下降,电线就容易从接触件脱出。因此,利用压接方式安装在接触件上的小径的电线,必须在压接槽以外的部分将电线固定。例如日本实开平2-57563号公报所示的连接器的结构为,在接触件上另外设有对在压接槽中被连接的电线予以保持的电线保持部,可实现电线压接的简单的制造工序,并可防止电线从接触件上脱落的不良情况。
但是,即使是上述结构的连接器,当使用电线直径更小的极细电线时,因绝缘被覆的厚度小,所以电线的保持力较弱、存在电线从接触件上脱落之虞。另外,当电线用于绞链等可动部时,其绝缘被覆使用磨损性优异的氟类树脂,但这种氟类树脂制的绝缘被覆容易滑动,仍有电线从接触件上脱落之虞。另外,上述结构中,由于在接触件上设置电线保持部,故加工工数增加,成本高。此外,在接触件之间的间隔是狭小间距的连接器中,也有受连接器尺寸的制约、而难以在一个一个接触件上设置电线保持部的情况。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即使在电线是极细类型或用于绞链等可动部的场合,也能可靠地防止电线从接触件上脱落。
第1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具有: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外壳;保持在外壳上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多个接触件;与外壳结合的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压接盖;以及在形成于各接触件端子部的压接槽内被压接连接的电线,在使压接盖与外壳结合时,电线被压接盖推压而被压接在接触件的压接槽内,在该结构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例如实施形态中的插塞式连接器10)中,具有:盖侧电线保持槽,其设在压接盖上,在压接盖与外壳结合前,预先压入被压接在压接槽内的电线;以及外壳侧电线保持槽(例如实施形态中的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其设在外壳上,在压接盖与外壳结合而使电线压接在压接槽内时,利用压接盖将原来保持于盖侧电线保持槽内的电线推压压入其内、从而该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对所述电线进行固定保持。
另外,第2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具有: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外壳;保持在外壳上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多个接触件;与外壳结合的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压接盖;以及在形成于各接触件端子部的压接槽内被压接连接的电线,在使压接盖与外壳结合时,预先载放在压接槽上的电线由压接盖推压而压接在接触件的压接槽内,在该结构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例如实施态中的插塞式连接器10′)中,具有外壳侧电线保持槽(例如实施形态中的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其设在外壳上,在压接盖与外壳结合时,利用压接盖将载放在压接槽上的电线推压压入其内、从而该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对所述电线进行固定保持。
在第1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中,在形成于接触件的端子部的压接槽内被压接连接的电线,利用设在压接盖侧的电线保持槽(盖侧电线保持槽)和设在外壳侧的电线保持槽(外壳侧电线保持槽)而得到牢固的保持,在第2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中,利用设在外壳侧的电线保持槽(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得到牢固的保持。因此,即使是电线为极细类型或用于绞链等可动部的场合,也能可靠地防止电线从接触件上脱落。另外,由于对电线进行保持的电线保持槽(盖侧电线保持槽及外壳侧电线保持槽)被设在比较容易成形的压接盖及外壳上,而不是加工成形较难的接触件上,因此,在接触件之间的间隔狭小、在接触件上难以形成电线保持部的场合,尤其是有利的。此外,也可使接触件的成形简单化,使制造成本下降。
另外,第1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在将压接盖与外壳结合前,预先将电线压入在盖侧电线保持槽内,在将压接盖与外壳结合时,利用压接盖来推压电线,使其压入于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内,由于采用如此工序,故可在使电线压接在压接槽内的工序前,使电线排列在压接盖上,可防止压接时电线的错位。另一方面,第2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在将压接盖与外壳结合前,预先将电线载放在压接槽上,在将压接盖与外壳结合时,利用压接盖来推压电线,使其压入于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内,由于采用如此工序,故可用一次的推入工序(将压接盖推入外壳的工序)来结束所有的压入。因此,可将制造工序做得比第1发明的制造工序更简单,可使制造成本更便宜。
附图说明
图1是构成第1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的一实施形态的插塞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A)是所述插塞式连接器的俯视图,图2(B)是主视图,图2(C)的后视图,故2(D)是侧视图。
图3是从图2(B)中向III-III方向看到的所述插塞式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是从图2(A)中向IV-IV方向看到的所述插塞式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是从图2(A)中向V-V方向看到的所述插塞式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是从图2(A)中向VI-VI方向看到的所述插塞式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从图2(A)中向VII-VII方向看到的所述插塞式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是从图2(A)中向VII-VII方向看到的所述插塞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安装有接触件后状态的外壳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接触件单体及压接在其上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11(A)和图11(B)是用来说明使电线压接在接触件的压接槽内工序的从图10中向XI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1(A)表示将电线压接在压接槽内之前的状态,图11(B)表示将电线压接在压接槽内之后的状态。
图12是表示将10根电线压接在接触件的压接槽内并保持在设于外壳的2个电线保持槽内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从斜下方看到压接盖单体的立体图。
图14是在将压接盖单体上下倒置状态所看到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外壳与压接盖被结合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从斜下方看到电线压入盖侧电线保持槽内后状态的压接盖的立体图。
图17是将电线压入盖侧电线保持槽内后状态的压接盖上下倒置所看到的立体图。
图18(A)和图18(B)是按(A)→(B)的顺序表示所述插塞式连接器的装配工序的视图。
图19(A)-图19(C)是按(A)→(B)→(C)的顺序表示构成第2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的一实施形态的插塞式连接器的装配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形态。图1~图8是构成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的插塞式连接器10,包括:外壳20;保持在该外壳20上的多个接触件40;与外壳20结合的压接盖30;以及与各接触件40连接的多个电线50。为便于说明,本实施形态如图中所示,对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进行了定义。
外壳20由树脂等的电绝缘性材料构成,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基部21;形成为将该基部21的左右侧端部上下方向贯穿的压接盖保持空间22(参照图9);以及从基部21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延伸设置的插塞部23,在插塞部23上,设有分别向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平行排列的多个(本实施形态中为10个)接触件40。
接触件40由金属等的导电性材料构成,如图7~图10所示,具有:露出并位于插塞部23上表面侧的接触部41;从该接触部41的前方(插塞部23的前端侧)端部向下方弯曲延伸、并位于将插塞部23上下方向贯穿延伸的安装槽24内的弯曲部42;从接触部41的后方(与插塞部23延伸侧相反的一侧)端部向斜下方弯曲、再水平延伸的中间部43;以及从该中间部43的后端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端子部44。端子部44上,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形状的压接槽45。这里,当外壳20通过模压成形而形成时,各接触件40最好是如下结构(插入模压成形):在对外壳20模压成形时将各接触件40插入其成形模具(未图示)内,在对外壳20进行模压成形的同时,将各接触件40安装在外壳20上。
电线50一根一根压接安装在各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内,各电线50的前端部位于外壳20内,并向外壳20的后方延伸。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接触件40的数目是10个,故电线50的数目是10根。电线50包括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芯线51和覆盖该芯线51外周所设置的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的绝缘被覆52。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宽度比芯线51的直径稍小,当使电线50的延伸方向与接触件40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一致后从接触件40的上方对电线50进行推压时(参照图11(A)),绝缘被覆52因压接槽45而被剖开,由此,剥出后的芯线51就与压接槽45的内缘接触(参照图11(B)。利用这种电线50的压接,电线50与接触件40就被电连接。
又,在外壳20的压接槽45的后方位置,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在该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的更后方位置,设有同样向上方开口的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这些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是在接触件40的后方对被压接在压接槽45内的电线50进行固定保持用的。图12表示10根电线50被压接在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内、并保持在设于外壳20的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中的状态(压接盖30未表示)。
压接盖30由树脂等的电绝缘性材料构成,如图13和图14所示,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基部31和从该基部31的左右两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侧部32。在左右的各个侧部32设有向前方突出延伸的卡止突起33(参照图14),当从外壳20的上方安装压接盖30时,这些左右的卡止突起33就嵌入在设于外壳20(在形成压接盖保持空间22的壁面上)的凹陷部(参照图3)22a内而使外壳20与压接盖30结合(临时结合)。图15表示外壳20与压接盖30结合后的状态(电线50未表示)。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压接盖30的基部31下面侧,设有向左右方向排列的向下方突出延伸的电线保持突起34,在邻接的电线保持突起34互相之间,向下方开口的盖侧电线保持槽35形成为向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邻接的电线保持突起34互相之间的间隔,即盖侧电线保持槽35的宽度具有比电线50的直径(包含绝缘被覆52的直径)稍小的尺寸,当将被压接在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内之前的电线50压入该盖侧电线保持槽35内时,电线50的外径则被盖侧电线保持槽35以在宽度方向(盖侧电线保持槽35的宽度方向)被压缩的状态固定保持着。另外,在基部31的下面侧即盖侧电线保持槽35的后方位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形状的推压突起36,在盖侧电线保持槽35内压入有电线50的状态下,电线50就位于该推压突起36的正下方(参照图16和图17)。
要制造(装配)本插塞式连接器1,首先,如上述那样将10根电线50全部压入安装在压接盖30的盖侧电线保持槽35内。即,在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之前,预先将压接在压接槽45内的电线50压入盖侧电线保持槽35内。由此,10根电线50就成为在压接盖30的基部31下面侧被保持成排列状态的状态(参照图16和图17)。并且,10根电线50如此被排列保持在压接盖30上后,则使压接盖30位于外壳20的正上方,压接盖30的左右侧部32从上方进入外壳20左右的压接盖保持空间22内,将设于压接盖30左右侧部32的卡止突起33嵌入在设与外壳20左右侧部的凹陷部22a内。由此,压接盖30就成为与外壳20临时结合的状态,但当从该状态将压接盖30从外壳20的上方压入时(参照图18(A)),则如图3和图4所示,设在压接盖30上的多个电线保持突起34中位于左右两端部的(将符号表示为34a、34a),就进入形成于外壳20中央部的压接盖收容凹陷部27的左右侧壁27a、27a之间,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参照图18(B))。并且在该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时,由压接盖30保持的各电线50,在盖侧电线保持槽35与推压突起36之间从上方被压在保持于外壳20上的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内,因此,其绝缘被覆52因压接槽45而被剖开、压接。
另外,当该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时,由于设在压接盖30的基部31下表面的推压突起36从上方将电线50推入(推压)到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内,故电线50被压入到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内。因此,在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的状态下,电线50被设于压接盖30的盖侧电线保持槽35和外壳20中夹着压接槽45、设在与盖电线保持槽35相对的位置处的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所保持。
另外,在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时,电线50由未图示的夹具保持并受到适度的拉力,在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时,比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中被保持的部分更后方的部分就被压入到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内。由于该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与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不同,在上下方向与压接盖30不相对(压接盖30不位于上方),故自身必须防止电线50从槽26脱落(向上方的移动),因此,在槽26的内缘,设有通过电线50的压入而卡入电线50的绝缘被覆52的凹凸部26a。被压入在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内的电线50,如图6所示,遵从于形成在槽26内缘上的凹凸部26a的形状而变形,从槽26上的脱落、即向上方的移动受到限制。
这样,在本插塞式连接器10中,具有如下结构:在使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时,电线50由压接盖30推压而被压接在形成于接触件40的端子部44的压接槽45内,电线50就被设在压接盖30侧的1个电线保持槽(盖侧电线保持槽35)和设在外壳20侧的2个电线保持槽(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及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牢固地保持。因此,即使是电线50为极细类型或用于绞链等可动部的场合,都能可靠地防止电线50从接触件40上的脱落。另外,由于对电线50进行保持的电线保持槽(盖侧电线保持槽35、外壳侧电线保持槽25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设在较容易成形的压接盖30及外壳20上,而不是加工成形较难的接触件40上,因此,对于接触件40互相之间的间隔狭小(为狭窄间距)、在接触件40上难以形成电线50的保持部的场合,尤其有利。此外,可将接触件40的成形简单化,相应地可使制造成本下降。
另外,本插塞式连接器10,在使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之前,预先将电线50压入到盖侧电线保持槽35内,在使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时,利用压接盖30(具体地说利用推压突起36)来推压电线50,并使其压入外壳20侧的电线保持槽(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内,由于采用如此工序,故在将电线50压接在压接槽45内的工序之前,可使电线50排列在压接盖30上,可防止压接时电线50的错位。
另外,在本插塞式连接器10中,由于盖侧电线保持槽35与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夹着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而相对,故在压接电线50时,可在压接槽45的两侧将电线50均匀地向下方推压,不仅能容易而可靠地进行电线50的压接,而且在压接后能在压接槽45的两侧对电线50进行保持,因此,能更进一步加强电线50的保持强度。
另外,在本插塞式连接器10中,由于在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的内缘设有卡入电线50的绝缘被覆52的凹凸部26a,故由其保持的电线50的绝缘被覆52根据凹凸部26a的形状而变形,但是,由于该变形使在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所保持的绝缘被覆52与在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所保持的绝缘被覆52之间产生形状的扭曲,故电线50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脱出)受到限制,电线50的固定保持更牢固。
下面,根据附图19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第2实施形态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的一实施形态即插塞式连接器10′,其制成品的外观形状与前述的插塞式连接器10大致相同,但设在压接盖30上的盖侧电线保持槽35不具有像第1实施形态那样将各电线50予以压入的功能,只有将各电线50的端部整理成排列状态的功能,由此,其槽宽比第1实施形态的场合宽,比电线50的外径稍大。于是,在对本插塞式连接器10′的说明中,将盖侧电线保持槽的符号作成35′,对于其它结构要素的符号,仍使用前述的插塞式连接器10中所使用的符号。
在本插塞式连接器10′中,在使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之前,预先将10根电线50全部以排列状态载放在压接槽45上。此时,电线50被所准备的夹具100保持成并列状态,而所准备的夹具100是作为与插塞式连接器10′分开的构件(参照图19(A))。这样,当电线50被放置在压接槽45上后,则将压接盖30从上方安装在外壳20上。此时,为使压接盖30的左右侧部32从上方进入外壳20左右的压接盖保持空间22内,使设在压接盖30左右侧部32上的卡止突起33嵌入设在外壳20左右侧部上的凹陷部22a内。由此,压接盖30就成为与外壳20临时结合的状态(参照图19(B))。若压接盖30与外壳20的临时结合结束,则将压接盖30从外壳20上方推入。从而与第1实施形态的场合相同,设在压接盖30上的多个电线保持突起34中位于左右两端部的突起(符号34a、34a)向内进入形成于外壳20中央部的压接盖收容凹陷部27的左右侧壁27a、27a之间(参照图3和图4),使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各电线50的绝缘被覆52因压接槽45而被剖开并压接。并且此时,各电线50被压接盖30(具体地说被推压突起36)推压而被压入到设在外壳20上的2个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内(参照图19(C))。另外,各电线50进入对应的盖侧电线保持槽35′内,其端部被排列。
由于本插塞式连接器10′的制成品结构与前述的插塞式连接器10大致相同,故有与该插塞式连接器10同样的效果,而在本插塞式连接器10′中,在使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之前,预先将电线50放置在压接槽45上,在使压接盖30与外壳20结合时,利用压接盖30来推压电线50并使其压入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内,由于采用这种工序,故可用一次的推入工序(将压接盖30推入外壳20的工序)使所有的压入结束。因此,可将制造工序做得比前述插塞式连接器10的场合还简单,可使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另外,本第2实施形态的插塞式连接器10′中,不像第1实施形态的插塞式连接器10那样电线被压入保持在盖侧电线保持槽35′中。
至此,说明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形态,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形态。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接触件40是10个,与其对应的电线50的数目也是10根,但这些接触件40及电线50的数目不特别限定,是任意的。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设在压接盖30侧的电线保持槽的数目是1个(盖侧电线保持槽35或盖侧电线保持槽35′),设在外壳20侧的电线保持槽的数目是2个(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及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但压接盖30侧的电线保持槽及外壳20侧的电线保持槽的数目也可分别是许多个。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本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的适用对象是插塞式连接器,但对于插座型连接器也同样能适用。

Claims (17)

1.一种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具有: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外壳;保持在所述外壳上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多个接触件;与所述外壳结合的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压接盖;以及在形成于所述各接触件的压接槽内被压接连接的电线,在使所述压接盖与所述外壳结合时,所述电线被所述压接盖推压而被压接在所述接触件的所述压接槽内,其特征在于,具有:
盖侧电线保持槽,其设在所述压接盖上,在所述压接盖与所述外壳结合前,预先压入被压接在所述压接槽内的电线;以及
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其设在所述外壳上,在所述压接盖与所述外壳结合而使所述电线压接在所述压接槽内时,利用所述压接盖将原先保持于所述盖侧电线保持槽内的所述电线推压压入其内、从而该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对所述电线进行固定保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0)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基部(21);形成为上下方向贯通该基部的左右侧端部的压接盖保持空间(22);以及从所述基部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延伸设置的插塞部(23),在所述插塞部上,安装有分别向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平行排列的所述多个接触件(4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40)具有:露出并位于所述插塞部(23)上表面侧的接触部(41);从该接触部的前方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位于将所述插塞部上下方向贯穿延伸的接触件安装槽(24)内的弯曲部(42);从所述接触部(41)的后方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中间部(43);以及从该中间部(43)的后端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端子部(44),在该端子部(44)上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形状的所述压接槽(4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0)通过模压成形形成,所述接触件(40)在所述外壳(20)的模压成形时插入其成形模具内而插入成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50)包括: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芯线(51);以及由覆盖该芯线(51)而设置的电性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被覆(52),
所述压接槽(45)的宽度构成为:比所述芯线(51)的直径稍小,当将所述电线(50)压入所述压接槽(45)内时,所述绝缘被覆(52)被所述压接槽(45)的侧壁内缘剖开,剥出的所述芯线(51)与所述压接槽(45)的内缘接触而被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20)的所述压接槽(45)的后方位置,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在该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的后方位置,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
这些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及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构成所述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将压接在所述压接槽(45)内的所述电线(50)固定保持在所述接触件(40)的后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盖(30)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基部(31)和从该基部(31)的左右两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侧部(32),在左右的各自所述侧部(32)设有向前方突出并延伸的卡止突起(33),当所述压接盖(30)安装在所述外壳(20)上时,所述卡止突起(33)嵌入设在所述外壳(20)上的凹陷部(22a)内,所述外壳(20)与所述压接盖(30)临时结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部(31)的下面侧设有向下方突出并延伸的电线保持突起(34),在邻接的所述电线保持突起(34)之间形成有朝下方开口的所述盖侧电线保持槽(35),所述盖侧电线保持槽(35)的宽度具有比所述电线(50)的外径稍小的尺寸,可将所述电线(50)压入保持在所述盖侧电线保持槽(35)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部(31)的下面侧、且在所述盖侧电线保持槽(35)的后方,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推压突起(36),在所述电线(50)被压入所述盖侧电线保持槽(35)内的状态下,所述电线(50)位于所述推压突起(36)的正下方。
10.一种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具有: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外壳;保持在所述外壳上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多个接触件;与所述外壳结合的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压接盖;以及在形成于所述各接触件端子部的压接槽内被压接连接的电线,在使所述压接盖与所述外壳结合时,预先载放在所述压接槽上的所述电线由所述压接盖推压而压接在所述接触件的所述压接槽内,其特征在于,
具有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其设在外壳上,在所述压接盖与所述外壳被结合时,利用所述压接盖将载放在所述压接槽上的所述电线推压压入其内、从而该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对所述电线进行固定保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0)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基部(21);形成为上下方向贯通该基部的左右侧端部的压接盖保持空间(22);以及从所述基部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延伸设置的插塞部(23),在所述插塞部上,安装有分别向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平行排列的所述多个接触件(40)。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40)具有:露出并位于所述插塞部(23)上表面侧的接触部(41);从该接触部的前方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位于将所述插塞部上下方向贯穿延伸的接触件安装槽(24)内的弯曲部(42);从所述接触部(41)的后方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中间部(43);以及从该中间部(43)的后端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端子部(44),在该端子部(44)上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形状的所述压接槽(45)。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0)通过模压成形形成,所述接触件(40)在所述外壳(20)的模压成形时插入其成形模具内而插入成形。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50)包括: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芯线(51);以及由覆盖该芯线(51)而设置的电性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被覆(52),
所述压接槽(45)的宽度构成为:比所述芯线(51)的直径稍小,当将所述电线(50)压入所述压接槽(45)内时,所述绝缘被覆(52)被所述压接槽(45)的侧壁内缘剖开,剥出的所述芯线(51)与所述压接槽(45)的内缘接触而被电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20)的所述压接槽(45)的后方位置,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在该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的后方位置,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
这些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及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构成所述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将压接在所述压接槽(45)内的所述电线(50)固定保持在所述接触件(40)的后方。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盖(30)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基部(31)和从该基部(31)的左右两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侧部(32),在左右的各自所述侧部(32)设有向前方突出并延伸的卡止突起(33),当所述压接盖(30)安装在所述外壳(20)上时,所述卡止突起(33)嵌入设在所述外壳(20)上的凹陷部(22a)内,所述外壳(20)与所述压接盖(30)临时结合。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部(31)的下面侧、且在所述盖侧电线保持槽(35)的后方,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推压突起(36),在所述电线(50)被压入所述盖侧电线保持槽(35)内的状态下,所述电线(50)位于所述推压突起(36)的正下方。
CN 200510067284 2004-04-19 2005-04-18 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Active CN17225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23451 2004-04-19
JP2004-123451 2004-04-19
JP2004123451 2004-04-19
JP2004-198141 2004-07-05
JP2004198141 2004-07-05
JP2004198141A JP4374288B2 (ja) 2004-04-19 2004-07-05 電線圧接型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2522A CN1722522A (zh) 2006-01-18
CN1722522B true CN1722522B (zh) 2010-09-22

Family

ID=35487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67284 Active CN1722522B (zh) 2004-04-19 2005-04-18 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374288B2 (zh)
CN (1) CN1722522B (zh)
TW (1) TWI3420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3802A (ja) 2009-11-26 2011-06-09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及び車両におけるワイヤハーネス接続構造
JP2012018757A (ja) * 2010-07-06 2012-01-26 Yazaki Corp 圧接接続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13191344A (ja) 2012-03-13 2013-09-26 Yazaki Corp 電線セット補助冶具
JP6443433B2 (ja) * 2016-12-22 2018-12-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208226137U (zh) * 2018-02-26 2018-12-11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其连接器壳体
CN113161046A (zh) * 2021-04-02 2021-07-23 云锦人工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桥接模块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4805A (zh) * 1996-03-28 1999-04-21 惠特克公司 高密度电连接器
US6716056B1 (en) * 2003-08-12 2004-04-06 Component User Industry Co., Ltd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4805A (zh) * 1996-03-28 1999-04-21 惠特克公司 高密度电连接器
US6716056B1 (en) * 2003-08-12 2004-04-06 Component User Industry Co., Ltd Connector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6-333614A 1994.12.02
JP平8-17491A 1996.01.1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332796A (ja) 2005-12-02
TWI342091B (en) 2011-05-11
CN1722522A (zh) 2006-01-18
TW200541184A (en) 2005-12-16
JP4374288B2 (ja) 2009-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0824C (zh) 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JP5107693B2 (ja) 圧着構造及び圧着方法
US10003136B2 (en) Crimp terminal and crimping structure with respect to electrical wire thereof
EP0501629B1 (en) Cable strain relief back shell
CN101645543B (zh) 一种端子接头及压接方法
JP5603521B1 (ja) 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接続構造体、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圧着部材、及び圧着装置
CN1722522B (zh) 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EP2157669A1 (en) A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US4288141A (e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195153A (zh) 电路板端子
EP1662615A2 (en) Electric connector
JPH0648173U (ja) 端子金具の圧着構造
JPS6355747B2 (zh)
JP7144290B2 (ja) 端子接続構造
EP060040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 retention
JP2021057345A (ja)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コネクタユニット、並びにコネクタ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4520921B2 (ja) 端子金具の製造方法及び該端子金具
EP2187478A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a connecting method
EP0755096B1 (en) A female terminal metal fittings and a preparing method thereof
JP424718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S63121280A (ja) コネクタの端子装着方法
JP6796619B2 (ja) 電線と端子の接続構造
WO199803869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099363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424832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