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2070B -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单元以及接头线的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单元以及接头线的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2070B
CN103222070B CN201180057948.5A CN201180057948A CN103222070B CN 103222070 B CN103222070 B CN 103222070B CN 201180057948 A CN201180057948 A CN 201180057948A CN 103222070 B CN103222070 B CN 1032220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joint line
solar battery
battery cell
back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79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2070A (zh
Inventor
新康正
须贺保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xerial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x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x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Dex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2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2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2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2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12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made of a particular material or composition of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享有无母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优点并且防止集电损失。本发明具备: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遍及表面的整个面设置有多个指状电极(12)并且在背面形成有背面电极(13);接头线(3),通过遍及多个指状电极(12)和背面电极(13)进行粘接,从而对邻接的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进行电连接;以及粘接层(17),介于太阳能电池单元(2)和接头线(3)之间,通过从接头线(3)上进行热加压,从而将接头线(3)粘接于指状电极(12)以及背面电极(13),太阳能电池单元(2)遍及在接头线(3)的粘接工序中不对接头线(3)进行热加压的非热加压区域(2c)和在粘接工序中对接头线(3)进行热加压的热加压区域(2b),形成有与形成在非热加压区域(2c)的指状电极(12)交叉的集电电极(30)。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单元以及接头线的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接头线(tab line)对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进行连接而构成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单元以及接头线的连接方法。
本申请以2010年12月7日在日本国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特愿2010-272837为基础要求优先权,通过参照该申请,从而将其引用到本申请中。
背景技术
在晶体硅类太阳能电池模块中,多个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通过作为内部连线(interconnector)的由镀敷焊料后的带状铜箔等构成的接头线进行连接。接头线的一端侧与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极连接,另一端侧与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连接,由此,以串联方式对各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连接。此时,接头线的一端侧的一面侧与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极粘接,另一端侧的另一面侧与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粘接。
具体而言,太阳能电池单元与接头线的连接是利用焊料处理将通过银膏的丝网印刷(screen print)而形成于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光接收面的母线(bus bar)电极以及形成在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连接部的Ag电极与接头线进行连接(专利文献1)。另外,在太阳能电池单元背面的连接部以外的区域形成有Al电极或Ag电极。
但是,因为在焊接中利用大约260℃的高温进行连接处理,所以担心由于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翘曲或在接头线与表面电极以及背面电极的连接部产生的内部应力还有焊剂(flux)的残渣等导致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极以及背面电极与接头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降低。
因此,以往在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极以及背面电极与接头线的连接中,使用能通过在比较低的温度下的热压接处理进行连接的导电性粘接膜(专利文献2)。作为这样的导电性粘接膜,使用将平均粒径为几μm级的球状或鳞片状的导电性粒子分散于热固化型粘结剂树脂组合物并进行膜化后的导电性粘接膜。
在导电性粘接膜介于表面电极以及背面电极与接头线之间后,从接头线上利用加热接合器(bonder)进行热加压,由此粘结剂树脂表现出流动性而从电极、接头线间流出,并且,导电性粒子谋求电极与接头线间的导通,在该状态下粘结剂树脂进行热固化。由此,形成通过接头线对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串联连接的串(strings)。
使用导电性粘接膜对接头线与表面电极以及背面电极进行连接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在玻璃或透光性塑料等具有透光性的表面保护材料与由PET(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膜构成的背面保护材料之间利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EVA)等具有透光性的密封材料进行密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4-3563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8-1356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使用了这样的导电性粘接膜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工序中,在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整个表面,利用Ag膏的涂敷和烧制,形成多个对在太阳能电池单元内部产生的电流进行汇集的宽度为50~200μm左右的指状(finger)电极,接着,以穿过指状电极的方式形成对用各指状电极汇集的电流进行集电的宽度为1~3mm左右的多个母线电极。之后,使用导电性粘接膜在母线电极上连接接头线,使各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串联连接。
但是,近年来,为了削减制造工时,并且削减Ag膏的使用量来谋求制造成本的低成本化,提出了在不设置母线电极的情况下经由导电性粘接膜以穿过指状电极的方式直接使接头线连接的施工方法。在这样的无母线(busbar less)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中,集电效率也为与形成有母线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同等或以上。
然而,在使用了导电性粘接膜的接头线的连接工序中,由于在将接头线以及导电性粘接膜热加压于太阳能电池单元时等产生的应力、太阳能电池单元与接头线的线膨胀系数的不同、由加热和冷却造成的伸缩等原因,使得应力施加于太阳能电池单元,有时在单元的外部、内部产生所谓的被称为单元破裂的龟裂。这样的单元破裂多见于接头线的端部所在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外侧缘部。
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单元破裂,采取了使接头线对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粘接区域从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外侧缘部向单元的中心侧偏移而不将接头线加热按压于单元的外侧缘部的策略。
但是,该结构因为接头线未被粘接于单元的外侧缘部,所以特别是在无母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中,不能从形成在该外侧缘部的指状电极进行集电,存在由于这样的集电损失而使光电变换效率降低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享有使用导电性粘接膜对接头线进行连接的无母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优点,并且能防止集电损失的产生,能使光电变换效率与使用了母线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同等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头线的连接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具备: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遍及表面的整个面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多个指状电极,并且在背面形成有背面电极;接头线,通过遍及多个上述指状电极和上述背面电极进行粘接,从而对邻接的上述各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电连接;以及粘接层,介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和上述接头线之间,通过从上述接头线上进行热加压,从而将上述接头线粘接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指状电极以及上述背面电极,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遍及在上述接头线的粘接工序中不对上述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非热加压区域和在上述粘接工序中对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热加压区域,形成有与在上述非热加压区域形成的上述指状电极交叉的集电电极。
此外,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具有:在遍及表面的整个面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多个指状电极并且在背面形成有背面电极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多个指状电极上以及上述背面电极的连接部上,经由粘接剂配置接头线的工序;以及通过从上述接头线上进行热加压而使上述粘接剂固化,对上述接头线与上述指状电极以及上述背面电极进行连接的连接工序,其中,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具有预先遍及在上述接头线的粘接工序中不对上述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非热加压区域和在上述粘接工序中对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热加压区域,形成与形成在上述非热加压区域的上述指状电极交叉的集电电极的工序。
此外,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具有遍及表面的整个面形成的相互平行的多个指状电极和形成在背面的背面电极,遍及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中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多个指状电极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背面电极的连接部粘接有接头线,其中,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具备粘接层,该粘接层介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与上述接头线之间,通过从上述接头线上进行热加压,从而将上述接头线粘接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指状电极以及上述背面电极,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遍及在上述接头线的粘接工序中不对上述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非热加压区域和在上述粘接工序中对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热加压区域,形成有与形成在上述非热加压区域的上述指状电极交叉的集电电极。
此外,本发明的接头线的连接方法,通过在遍及表面的整个面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多个指状电极并且在背面形成有背面电极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多个指状电极上以及上述背面电极的连接部上,经由粘接剂对接头线进行热加压来进行连接,上述接头线的连接方法预先遍及在上述接头线的粘接工序中不对上述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非热加压区域和在上述粘接工序中对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热加压区域,形成与形成在上述非热加压区域形成的上述指状电极交叉的集电电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遍及对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区域和不进行热加压的区域形成有集电电极,所以能防止产生来自设置在该区域的指状电极的集电损失,能使光电变换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串的剖面图。
图3是示出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以及连接部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导电性粘接膜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呈卷轴(reel)状进行卷绕的导电性粘接膜的图。
图6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光接收面的平面图。
图8是用于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单元说明集电电极的形成区域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将导电性粘接膜以及接头线虚压接于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工序的侧面图。
图10是示出将导电性粘接膜以及接头线实压接于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工序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单元以及接头线的接合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
[太阳能电池模块]
应用了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如图1~图3所示,具有利用成为内部连线的接头线3以串联方式对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进行连接的串4,具备排列了多个该串4的矩阵5。而且,该矩阵5被密封粘接剂的片材6夹着,与设置在光接收面侧的表面盖7以及设置在背面侧的背面片材8一起统一进行层压,最后在周围装配铝等的金属框架9,由此形成太阳能电池模块1。
作为密封粘接剂,例如使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EVA)等透光性密封材料。此外,作为表面盖7,例如使用玻璃或透光性塑料等透光性的材料。此外,作为背面片材8,使用以树脂膜夹持了玻璃或铝箔的层叠体等。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具有光电变换元件10。光电变换元件10能使用如下的各种光电变换元件10,即,使用单晶硅光电变换元件、多晶光电变换元件的晶体硅类太阳能电池、使用对由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构成的单元和由微晶硅或非晶硅锗构成的单元进行层叠的光电变换元件的薄膜硅类太阳能电池等。
此外,光电变换元件10在光接收面侧设置有对在内部产生的电进行集电的指状电极12。通过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成为光接收面的表面利用丝网印刷等涂敷了Ag膏之后进行烧制,从而形成指状电极12。此外,指状电极12遍及光接收面的整个面每隔规定间隔,例如每隔2mm大致平行地形成多个具有例如大约50~200μm左右的宽度的线。
此外,光电变换元件10在与光接收面相反的背面侧设置有由铝或银构成的背面电极13。背面电极13如图2以及图3所示,例如通过丝网印刷或溅射等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形成由铝或银构成的电极。背面电极13具有经由后述的导电性粘接膜17连接接头线3的接头线连接部14。
而且,太阳能电池单元2通过接头线3对形成在表面的各指状电极12和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进行电连接,由此,构成以串联方式连接的串4。接头线3与指状电极12以及背面电极13通过导电性粘接膜17进行连接。
接头线3如图2所示,由对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X、2Y、2Z彼此之间进行电连接的长条状的导电性基材构成,例如使用50~300μm厚的与后述的导电性粘接膜17大致相同宽度的带状铜箔,根据需要实施镀金、镀银、镀锡、镀焊料等。
[粘接膜]
如图4所示,导电性粘接膜17是以高密度含有导电性粒子23的热固化性的粘结剂树脂层。此外,根据压入性的观点,导电性粘接膜17优选粘结剂树脂的最低熔融粘度为100~100000Pa·s。若最低熔融粘度过低,则导电性粘接膜17在从低压接到实固化的过程中树脂会流动而容易产生连接不良或向单元光接收面的溢出,也会成为光接收率降低的原因。此外,即使最低熔融粘度过高,也容易在膜粘贴时产生不良,还存在对连接可靠性造成坏影响的情况。另外,关于最低熔融粘度,能将规定量的样品装填于旋转式粘度计,一边以规定的升温速度使其上升一边进行测定。
作为用于导电性粘接膜17的导电性粒子23,没有特别限制,能举出例如镍、金、银、铜等金属粒子、对树脂粒子实施了镀金等的导电性粒子、在对树脂粒子实施了镀金的粒子的最外层实施了绝缘被覆的导电性粒子等。另外,作为导电性粒子23,通过含有扁平的薄片状金属粒子,从而使相互重叠的导电性粒子23的数量增加,能确保良好的导通可靠性。
此外,导电性粘接膜17优选在常温附近的粘度为10~10000kPa·s,更优选为10~5000kPa·s。导电性粘接膜17的粘度为10~10000kPa·s的范围,由此,在使导电性粘接膜17为带状的卷轴卷的情况下,能防止所谓的溢出,此外,能维持规定的粘着力。
导电性粘接膜17的粘结剂树脂层的组成只要不损害上述那样的特征,就没有特别限制,但是更优选含有膜形成树脂、液状环氧树脂、潜在性固化剂、以及硅烷偶联(silane coupling)剂。
膜形成树脂相当于平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的高分子量树脂,根据膜形成性的观点,优选为10000~80000左右的平均分子量。作为膜形成树脂,能使用环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尿烷(urethane)树脂、苯氧基(phenoxy)树脂等各种树脂,其中,根据膜形成状态、连接可靠性等观点,优选使用苯氧基树脂。
作为液状环氧树脂,只要在常温下具有流动性,就没有特别限制,市面销售的环氧树脂全都能使用。作为这样的环氧树脂,具体而言,能使用萘(naphthalene)型环氧树脂、联苯(biphenyl)型环氧树脂、苯酚酚醛(phenol novolac)型环氧树脂、双酚(bisphenol)型环氧树脂、芪(stilbene)型环氧树脂、三酚基甲烷(triphenolmethane)型环氧树脂、芳烷基酚(phenol aralkyl)型环氧树脂、萘酚(naphthol)型环氧树脂、二环戊二烯(dicyclopentadiene)型环氧树脂、三苯基甲烷(triphenylmethane)型环氧树脂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对两种以上进行组合使用。此外,也可以与丙烯酸(acrylic)树脂等其它的有机树脂适当地进行组合使用。
作为潜在性固化剂,能使用加热固化型、UV固化型等各种固化剂。潜在性固化剂通常不进行反应,根据某种触发(trigger)进行活性化,开始进行反应。触发有热、光、加压等,能根据用途进行选择使用。在使用液状环氧树脂的情况下,能使用由咪唑(imidazole)类、胺(amine)类、锍(sulphonium)盐、鎓(onium)盐等构成的潜在性固化剂。
作为硅烷偶联剂,能使用环氧类、氨基(amino)类、巯基(mercapto)·硫化物类、酰脲(ureide)类等。在这些硅烷偶联剂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环氧类硅烷偶联剂。由此,能使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界面处的粘接性提高。
此外,作为其它的添加合成物,优选含有无机填料(filler)。通过含有无机填料,从而能对压接时的树脂层的流动性进行调整,能使粒子捕捉率提升。作为无机填料,能使用二氧化硅、滑石、氧化钛、碳酸钙、氧化镁等,无机填料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导电性粘接膜17的产品形态的一个例子的图。该导电性粘接膜17在剥离基材24上层叠粘结剂树脂层,呈带状进行成型。该带状的导电性粘接膜以剥离基材24成为外周侧的方式卷绕层叠于卷轴25。作为剥离基材24,没有特别限制,能使用PET(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OPP(Oriented Polypropylene:拉伸聚丙烯)、PMP(Poly-4-methlpentene-1:聚4-甲基戊烯-1)、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等。此外,导电性粘接膜17也可以采用在粘结剂树脂层上具有透明的盖膜的结构。
此时,作为粘贴在粘结剂树脂层上的盖膜,也可以使用上述的接头线3。像这样,通过预先使接头线3与导电性粘接膜17层叠整体化,从而在实际使用时将剥离基材24剥离,将导电性粘接膜17的粘结剂树脂层粘贴在指状电极12、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上,由此谋求接头线3与各电极12、13的连接。
在上述中,虽然对具有膜形状的导电性粘接膜进行了说明,但是即使是膏状也没有问题。在本申请中,将含有导电性粒子的膜或膏状的粘接剂定义为“导电性粘接剂”。
同样地,将不含有导电性粒子的膜或膏状的粘接剂定义为“绝缘性粘接剂”。
另外,导电性粘接膜17不限于卷轴形状,也可以是长方形。
在如图5所示那样做成缠绕有导电性粘接膜17的卷轴产品进行提供的情况下,通过使导电性粘接膜17的粘度为10~10000kPa·s的范围,从而能防止导电性粘接膜17的变形,能维持规定的尺寸。此外,在以长方形层叠有两片以上的导电性粘接膜17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能防止变形,能维持规定的尺寸。
上述的导电性粘接膜17使导电性粒子23、膜形成树脂、液状环氧树脂、潜在性固化剂以及硅烷偶联剂溶解于溶剂中。作为溶剂,能使用甲苯(toluene)、醋酸乙酯等或它们的混合溶剂。通过将进行溶解而得到的树脂生成用溶液涂敷在剥离片材上并使溶剂挥发,从而得到导电性粘接膜17。
而且,对于导电性粘接膜17来说,将表面电极用的两根以及背面电极用的两根切割为规定的长度并虚贴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正反面的规定位置。此时,如图6所示,导电性粘接膜17以与大致平行地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表面形成有多个的各指状电极12大致正交的方式进行虚贴。
同样地,被切割成规定长度的接头线3重叠配置在导电性粘接膜17上。之后,通过从接头线3上利用加热接合器以规定的温度、压力对导电性粘接膜17进行热加压,从而粘结剂树脂固化,并且,导电性粒子23被夹持在接头线3与指状电极12或者背面电极13之间。由此,导电性粘接膜17能使接头线3粘接在各电极上,并且,能使其导通连接。
此时,太阳能电池单元2为了防止由于在对接头线3以及导电性粘接膜17进行热加压时等产生的应力、太阳能电池单元2与接头线3的线膨胀系数不同、由加热和冷却造成的伸缩等原因而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施加应力导致所谓的单元破裂,使利用加热接合器进行的接头线3对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热加压区域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外侧缘部2a向单元的中心侧偏移。
因此,关于太阳能电池单元2,因为未将接头线3加热按压于外侧缘部2a侧,所以设置在外侧缘部2a侧的指状电极12与接头线3未进行导电连接。
[集电电极的结构]
在此,太阳能电池单元2遍及接头线3不被加热接合器热加压的非热加压区域2c和接头线3被加热接合器热加压的热加压区域2b的端部,形成有与设置在外侧缘部2a附近的指状电极12正交的集电电极30。例如通过利用丝网印刷等将Ag膏涂敷在表面电极的规定位置并进行烧制,从而形成集电电极30。此外,不限于Ag膏,只要是含有Cu、Ni、Al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的膏,就能使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集电电极30以及接头线3设为两根,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三根以上。
热加压区域2b以及非热加压区域2c是针对遍及配置、粘接导电性粘接膜17以及接头线3的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相向的外侧缘部2a之间的区域而言的区域,如图7所示,热加压区域2b说的是由于防止单元破裂等理由而在该区域中利用加热接合器进行接头线3对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热加压的从两外侧缘部2a向单元内侧偏移的区域,非热加压区域2c说的是在该区域中从热加压区域2b至外侧缘部2a侧的区域。
集电电极30进行来自不对接头线3进行热加压的非热加压区域2c中的指状电极12的集电,该集电电极30遍及非热加压区域2c和热加压区域2b的端部形成,与粘接于热加压区域2b的接头线3连接。
由此,太阳能电池单元2利用接头线3进行来自热加压区域2b中的指状电极12的集电,并利用集电电极30进行来自非热加压区域2c中的指状电极12的集电。因此,太阳能电池单元2能防止在非热加压区域2c中产生集电损失,能使光电变换效率为与遍及热加压区域2b以及非热加压区域2c的整个区域形成有母线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同等或以上。此外,由于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使接头线3的热加压区域2b从外侧缘部向内部偏移,所以也没有应力施加于单元的外侧缘而造成单元破裂的危险。进而,太阳能电池单元2与遍及热加压区域2b以及非热加压区域2c的整个区域形成有母线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相比,能削减成为母线电极的材料的银膏的使用量,能谋求制造成本的低成本化。
集电电极30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热加压区域2b以及非热加压区域2c中的从相向的外侧缘部2a向单元内侧的形成区域为如下区域,即,在将两个区域2b、2c中的一对外侧缘部2a之间的距离设为100%的情况下,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各外侧缘部2a朝向单元内侧10%~50%的区域。即,如图8所示,在集电电极30在从外侧缘部2a朝向内侧10%的区域中形成的情况下,形成在从一对外侧缘部2a分别各向内侧进入5%的区域。此外,在集电电极30在从外侧缘部2a朝向内侧30%的区域中形成的情况下,形成在从一对外侧缘部2a分别各向内侧进入15%的区域,在集电电极30在从外侧缘部2a朝向内侧50%的区域中形成的情况下,形成在从一对外侧缘部2a分别各向内侧进入25%的区域。
随着集电电极30在两个区域2b、2c之间的形成区域为50%、30%、10%这样减少,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光电变换效率将提高。这是因为,在集电电极30的形成区域为10%的情况下,从各外侧缘部2a起形成5%左右,剩余的90%通过对接头线3进行热加压而使指状电极12与接头线3直接连接,因此,与集电电极30形成30%或50%的情况相比,能抑制损失地进行集电。
另一方面,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随着集电电极30的形成区域为10%、30%、50%这样增加,热加压区域2b将从外侧缘部2a向单元内侧缩小,因此,能使对热加压工序等中的在单元内部产生的应力的耐受性提高,特别是,能使外侧缘部2a侧的耐受性提高。
集电电极30的形成区域根据光电变换效率、单元强度而适当地进行设定,但是,若超过50%地形成,则光电变换效率将与以往的遍及热加压区域2b以及非热加压区域2c的整个区域形成有母线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同样地降低,若不足10%,则因为热加压区域2b扩大到外侧缘部2a的附近,所以也有单元破裂的危险。
[制造工序]
接着,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准备构成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光电变换元件10,在其表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指状电极12以及集电电极30,在整个背面形成背面电极13。
如上所述,通过在利用丝网印刷等涂敷Ag膏之后进行烧制,从而遍及光接收面的整个面每隔规定间隔,例如每隔2mm呈大致平行地形成多个具有例如大约50~200μm左右的宽度的线,从而形成指状电极12。通过在利用丝网印刷等涂敷Ag膏之后进行烧制,从而在热加压区域2b以及非热加压区域2c中的从各外侧缘部2a向单元内侧5~25%的区域,遍及非热加压区域2c以及热加压区域2b的端部,在与指状电极12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形成集电电极30。利用例如丝网印刷或溅射等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形成由铝或银构成的电极,从而形成背面电极13。
接着,将导电性粘接膜17虚贴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热加压区域2b以及背面电极13的接头线连接部14。关于导电性粘接膜17,在被配置于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正反面之后,利用加热接合器以不进行粘结剂的热固化反应的程度的温度(例如40~60℃)对其进行规定时间(例如1~5秒)的热加压,从而将其虚贴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另外,此时,通过将导电性粘接膜17虚贴在从外侧缘部向内侧偏移的热加压区域2b,从而该导电性粘接膜17也被虚贴在遍及非热加压区域2c以及热加压区域2b的端部形成的集电电极30上。虚贴有导电性粘接膜17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按串联连接的顺序进行排列。
接着,对排列在与上下一对的虚压接头26对峙的规定位置的各太阳能电池单元2,将接头线3虚压接在导电性粘接膜17上。此时,如图2、图9所示,在虚贴于先行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X的表面的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膜17上虚压接接头线3的一端3a,在虚贴于后面跟着的其它太阳能电池单元2Y的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的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膜17上虚压接该接头线3的另一端3b。同样地,在虚贴于该其它太阳能电池单元2Y的表面的导电性粘接膜17上和虚贴于跟在该太阳能电池单元2Y之后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Z的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的未固化的导电性粘接膜17上,虚压接接头线3的一端3a以及另一端3b。像这样,用接头线3以串联方式对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彼此进行连结。
这样的虚压接工序利用虚压接头26进行。虚压接头26被加热到不进行导电性粘接膜17的固化反应的程度的温度,对接头线3进行按压。因此,导电性粘接膜17的粘结剂树脂表现出流动性,发挥粘接力,由此对接头线3进行虚固定。
接着,如图10所示,将虚固定有接头线3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输送到加热按压头28的正下方并进行支承,然后利用加热按压头28将接头线3实压接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各电极12、13、30,并使导电性粘接膜17固化。
此时,在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通过先行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X与设置在上方以及下方的一对加热按压头28同步地进行升降,从而以规定的压力按压接头线3。加热按压头28被加热到导电性粘接膜17进行固化的规定的温度。因此,导电性粘接膜17的粘结剂树脂进行热固化,对接头线3、指状电极12、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以及集电电极30进行电气且机械连接。
当利用加热按压头28将接头线3实压接于先行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X时,一对加热按压头28从接头线3分离,后面跟着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Y被输送到一对加热按压头28的正下方。像这样,太阳能电池单元2一个一个地被输送到加热按压头28的正下方,按顺序使接头线3与指状电极12、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以及集电电极30粘接,并且,与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以串联方式进行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利用导电性粘接膜17进行连接部14与接头线3的连接,所以,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2的背面电极13,能使用Al或Ag的任意一种,但是,通过使用Al电极作为背面电极13,从而不需要设置以往的焊料连接用的Ag电极,因此,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工序被缩短,具有生产技术上的优点。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导电性粘接膜17来进行接头线3与指状电极12、背面电极13的连接部14以及集电电极30的连接,但是也可以使用未在粘结剂树脂中混合导电性粒子的绝缘性粘接剂来进行。在该情况下,通过接头线3与上述各电极12、14、30直接接触,从而谋求导通。
[实施例1]
接着,针对太阳能电池模块1,与遍及外侧缘部间形成有母线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比较例1)以及无母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比较例2)进行比较来说明对改变了集电电极30的形成区域的实施例1~4测定光电变换效率以及连接可靠性的结果。
实施例1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将集电电极30的形成区域设为50%,实施例2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将集电电极30的形成区域设为30%,实施例3在太阳能电池单元2中将集电电极30的形成区域设为10%,在实施例4中,除了使用具备不含有导电性粒子的粘结剂树脂的绝缘性粘接膜(NCF:Non Conductive Film)作为对接头线3与太阳能电池单元2进行连接的粘接层以外,与实施例2结构相同。
在连接可靠性试验中,测定初始的最大输出值(Pmax),并且,对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进行热冲击试验(TCT:–40℃、3小时←→85℃、3小时,循环200次),再次测定最大输出值(Pmax),将其衰减量不足3%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设为良好(○),将其衰减量为3%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设为不良(×)。
此外,按照JIS C8913(结晶类太阳能电池单元输出测定方法)来计算光电变换效率。
[表1]
在表1中示出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3中,示出了光电变换效率(%)随着集电电极30的形成区域减少而变高的趋势(50%<30%<10%)。此外,使用NCF对接头线3进行粘接的实施例4也示出了比较良好的光电变换效率。
另一方面,在遍及外侧缘部间形成有母线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比较例1)中,也示出了与各实施例同等的光电变换效率。但是,在比较例1中,与各实施例相比,在构成母线电极的Ag膏的使用量增大而招致制造成本的上升这一点上是不利的。
此外,在无母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比较例2)中,与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1相比,光电变换效率进一步降低。这可以认为是因为,在比较例2中为了防止所谓的单元破裂,使利用加热接合器进行的接头线对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热加压区域从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外侧缘部向单元的中心侧偏移,因此,比较例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未将接头线加热按压在外侧缘部侧,所以设置在外侧缘部侧的指状电极和接头线未被导电连接,存在来自这样的指状电极的集电损失。
此外,在连接可靠性试验中,实施例1~4的最大输出值(Pmax)的衰减量都不足3%,示出了良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在比较例2中,最大输出值(Pmx)的衰减量为3%以上,为不良。
由此,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可知,因为未利用加热按压头按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外侧缘部,所以不会在外侧缘部处产生单元破裂,能使光电变换效率提高到与遍及接头线3的粘接区域的整个面形成有母线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比较例1)同等的水平。另一方面,可知,在实施例2中,因为使用无母线结构的太阳,所以不能进行来自外侧缘部侧处的指状电极的集电,产生集电损失。
附图标记说明
1:太阳能电池模块,2:太阳能电池单元,3:接头线,4:串,5:矩阵,6:片材,7:表面盖,8:背面片材,9:金属框架,10:光电变换元件,12:指状电极,13:背面电极,14:接头线连接部,17:导电性粘接膜,23:导电性粒子,24:剥离基材,25:卷轴,26:虚压接头,28:加热按压头,30:集电电极。

Claims (16)

1.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具备:
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遍及表面的整个面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多个指状电极,并且在背面形成有背面电极;
接头线,通过遍及多个上述指状电极和上述背面电极进行粘接,从而对邻接的上述各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电连接;以及
粘接层,介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和上述接头线之间,通过从上述接头线上进行热加压,从而将上述接头线粘接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指状电极以及上述背面电极,
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遍及在上述接头线的粘接工序中不对上述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非热加压区域和在上述粘接工序中对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热加压区域的端部形成有与形成在上述非热加压区域的上述指状电极交叉的集电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上述集电电极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相向的外侧缘开始的形成区域为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从上述外侧缘部开始朝向内侧10%~50%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上述粘接层是分散有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粘接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中,上述接头线直接与上述指状电极、上述背面电极以及上述集电电极接触,上述粘接层是不具有导电性粒子的绝缘性粘接剂。
5.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具有:在遍及表面的整个面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多个指状电极并且在背面形成有背面电极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多个指状电极上以及上述背面电极的连接部上,经由粘接剂配置接头线的工序;以及通过从上述接头线上进行热加压而使上述粘接剂固化,对上述接头线与上述指状电极以及上述背面电极进行连接的连接工序,其中,
上述制造方法具有遍及在上述接头线的粘接工序中不对上述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非热加压区域和在上述粘接工序中对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热加压区域的端部预先形成与形成在上述非热加压区域的上述指状电极交叉的集电电极的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集电电极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相向的外侧缘开始的形成区域为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从上述外侧缘开始朝向内侧10%~50%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粘接剂是分散有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粘接剂。
8.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接头线直接与上述指状电极、上述背面电极以及上述集电电极接触,上述粘接剂是不具有导电性粒子的绝缘性粘接剂。
9.一种太阳能电池单元,具有:
遍及表面的整个面形成的相互平行的多个指状电极;以及
形成在背面的背面电极,
遍及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中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多个指状电极和另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背面电极的连接部粘接有接头线,其中,
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具备粘接层,该粘接层介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与上述接头线之间,通过从上述接头线上进行热加压,从而将上述接头线粘接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指状电极以及上述背面电极,
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遍及在上述接头线的粘接工序中不对上述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非热加压区域和在上述粘接工序中对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热加压区域的端部形成有与形成在上述非热加压区域的上述指状电极交叉的集电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其中,上述集电电极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相向的外侧缘开始的形成区域为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从上述外侧缘开始朝向内侧10%~50%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其中,上述粘接层是分散有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粘接剂。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其中,上述接头线直接与上述指状电极、上述背面电极以及上述集电电极接触,上述粘接层是不具有导电性粒子的绝缘性粘接剂。
13.一种接头线的连接方法,通过在遍及表面的整个面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多个指状电极并且在背面形成有背面电极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上述多个指状电极上以及上述背面电极的连接部上,经由粘接剂对接头线进行热加压,从而进行连接,其中,
上述接头线的连接方法具有遍及在上述接头线的粘接工序中不对上述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非热加压区域和在上述粘接工序中对接头线进行热加压的热加压区域的端部预先形成与形成在上述非热加压区域的上述指状电极交叉的集电电极的工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头线的连接方法,其中,上述集电电极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相向的外侧缘开始的形成区域为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从上述外侧缘开始朝向内侧10%~50%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头线的连接方法,其中,上述粘接剂是分散有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粘接剂。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头线的连接方法,其中,上述接头线直接与上述指状电极、上述背面电极以及上述集电电极接触,上述粘接剂是不具有导电性粒子的绝缘性粘接剂。
CN201180057948.5A 2010-12-07 2011-11-30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单元以及接头线的连接方法 Active CN1032220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2837A JP5480120B2 (ja) 2010-12-07 2010-12-07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セル及びタブ線の接続方法
JP2010-272837 2010-12-07
PCT/JP2011/077691 WO2012077557A1 (ja) 2010-12-07 2011-11-30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セル及びタブ線の接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2070A CN103222070A (zh) 2013-07-24
CN103222070B true CN103222070B (zh) 2016-08-10

Family

ID=46207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7948.5A Active CN103222070B (zh) 2010-12-07 2011-11-30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单元以及接头线的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650927A4 (zh)
JP (1) JP5480120B2 (zh)
KR (1) KR101441264B1 (zh)
CN (1) CN103222070B (zh)
TW (1) TWI495122B (zh)
WO (1) WO20120775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26890B2 (ja) * 2013-04-30 2018-05-2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DE112014003334T5 (de) * 2013-07-19 2016-04-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olarzellenmodul
JP6511736B2 (ja) * 2014-06-20 2019-05-15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2233889B1 (ko) * 2014-07-07 2021-03-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과 그 제조 방법
JP2017533597A (ja) * 2014-10-31 2017-11-09 ビーワイディ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Byd Company Limited 太陽電池アレイ、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6492570B2 (ja) * 2014-11-20 2019-04-0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結晶系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6131222A1 (zh) * 2015-02-16 2016-08-25 保定市易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01418A (zh) * 2015-03-17 2015-06-10 福建铂阳精工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晶硅电池组件的互联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3796A (zh) * 2007-08-02 2009-02-2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和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53953B2 (ja) * 1998-01-29 2006-12-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装置
JP2004253475A (ja) * 2003-02-18 2004-09-09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に用いる熱源
JP2004356349A (ja) 2003-05-28 2004-12-16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4464708B2 (ja) * 2004-02-26 2010-05-19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5252062A (ja) * 2004-03-05 2005-09-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装置
EP1936699A1 (en) * 2005-10-14 2008-06-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olar cell, solar cell provided with interconnector, solar cell string and solar cell module
JP2008135654A (ja) 2006-11-29 2008-06-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8147260A (ja) * 2006-12-06 2008-06-26 Sharp Corp インターコネクタ、太陽電池ストリング、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製造方法
JP5384004B2 (ja) * 2007-03-19 2014-01-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174545B1 (ja) * 2007-05-10 2008-1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ストリング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147672B2 (ja) * 2008-01-31 2013-02-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436901B2 (ja) * 2009-03-23 2014-03-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377019B2 (ja) * 2009-03-23 2013-12-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10125679A1 (ja) * 2009-04-30 2010-11-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セル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3796A (zh) * 2007-08-02 2009-02-2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和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50927A4 (en) 2016-02-24
EP2650927A1 (en) 2013-10-16
JP2012124277A (ja) 2012-06-28
WO2012077557A1 (ja) 2012-06-14
TW201230363A (en) 2012-07-16
KR20130056338A (ko) 2013-05-29
TWI495122B (zh) 2015-08-01
KR101441264B1 (ko) 2014-09-18
JP5480120B2 (ja) 2014-04-23
CN103222070A (zh) 2013-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2070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单元以及接头线的连接方法
CN103262256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3797588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模块和焊带的连接方法
CN103443934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卷装有接头线的卷盘卷装体
CN102834928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JP535634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12133338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タブ線
CN102971861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KR20130138290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및 태양 전지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US20140102532A1 (en) Solar cell modul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module, and tab wire for thin film solar cells
CN103314453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KR102041274B1 (ko) 도전성 접착제, 태양 전지 모듈 및 태양 전지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JP575922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64362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I575760B (zh) 配線材、太陽電池模組及太陽電池模組之製造方法
TW201251056A (en) Solar cell modul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544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8544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