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9818B - 端子结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端子结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19818B
CN103219818B CN201310016744.8A CN201310016744A CN103219818B CN 103219818 B CN103219818 B CN 103219818B CN 201310016744 A CN201310016744 A CN 201310016744A CN 103219818 B CN103219818 B CN 1032198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rod
mentioned
resin projection
coil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167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19818A (zh
Inventor
北泽铁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053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0447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19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9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19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98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卷绕着的线材的末端部松弛的端子结构、使用了该端子结构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电动机(100)的结构为,具有线圈(5)、磁铁(7)以及能够与外部连接并且用于给线圈(5)馈电的馈电端子(20)(内板(2)和下板簧(3));通过卷绕导线即线材(5a)形成线圈(5),并且在树脂突起(4c)上分别卷绕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和绕线结束端而构成;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侧的一部分被树脂突起(4c)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以及绕线结束端的一部分与馈电端子(20)卡合以便导通。

Description

端子结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防止卷绕着的线材的末端部松弛的端子结构、使用了该端子结构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电动机中,用金属线材形成线圈。为了形成这种线圈,需要保持上述线材的末端部。
作为保持金属线材末端部的方法,有在由绝缘物形成的端子上卷绕的方法,但要求具备能够保持线材末端部的端子结构。
作为能够保持线材末端部的端子结构,公知下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述的端子结构。
下面,将使用图18以及图19说明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述的端子结构。图18为表示专利文献1所述端子结构700的构造的图,图18(a)为端子结构700的俯视图;图18(b)为端子结构700的侧视图。图19为表示专利文献2所述端子结构900的构造的图。
如图18所示,专利文献1所述端子结构700包括能够卷绕线材710的端子销720和安装端子销的端子座730。端子销720包括位于端子座730侧的根部720a和位于前端侧的前端部720b,根部720a和前端部720b的形状不相同,并且前端部720b截面的周长为根部720a截面的周长以上。
而且,线材710被卷绕并保持在端子销720上。
专利文献2所述的端子结构900如图19所示,在线卷骨架的凸缘910上设置端子销920,该端子销920由于构成线卷骨架本体的耐热性树脂而一体形成。并且,在端子销920的根部设置有作为定位机构的槽930。在该槽930内嵌入向端子销920卷绕的线材940的端部,来引导该端部。线材940被卷绕并保持在端子销920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51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315238号公报
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述的端子结构通过在端子销上卷绕线材,能够将线材保持在端子销上。
然而,上述的任意端子结构中,都有可能发生卷绕在端子销上的线材松弛从而后续工序的工作效率恶化或松弛的线材的一部分短路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能够防止卷绕着的线材的末端部松弛的端子结构、使用了该端子结构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技术方案1所述的端子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在树脂突起上分别卷绕导线即线材的绕线起始端和绕线结束端的端子结构中,上述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的一部分被上述树脂突起的一部分把持而形成把持部,上述线材在绕线结束端侧留下上述把持部而被切断。
技术方案2所述的端子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在绕线结束端侧,上述线材的卷绕在上述树脂突起上的部分的一部分被上述树脂突起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
技术方案3所述的端子结构具有以下特征,上述树脂突起具有切断部,而且上述切断部与上述凝固了的一部分相比位于上述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
技术方案4所述的端子结构具有以下特征,沿上述树脂突起外周的上述切断部与上述凝固了的一部分之间的距离,从上述凝固了的一部分向绕线结束端侧时的距离小于从上述凝固了的一部分向绕线起始端侧时的距离。
技术方案5所述的端子结构具有以下特征,上述线材的表面被非导通性薄膜覆盖,上述线材的卷绕在上述树脂突起上的部分的、分别覆盖上述线材表面的薄膜的一部分被剥离。
技术方案6所述的电动机具有以下特征,具备线圈、磁铁和能够与外部连接并用于给上述线圈馈电的馈电端子,上述线圈通过卷绕导线即线材而形成,并且分别在上述线材的绕线起始端和绕线结束端被卷绕于树脂突起上而构成,上述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的一部分被上述树脂突起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上述线材的绕线起始端以及绕线结束端的一部分与上述馈电端子卡合以便电导通。
技术方案7所述的电动机具有以下特征,上述线材的表面被非导通性薄膜覆盖,上述线材在绕线结束端侧具有被上述树脂突起把持的把持部,并留下上述把持部而被切断,并且卷绕在上述树脂突起上的上述线材的绕线起始端以及绕线结束端的一部分的、覆盖上述线材表面的薄膜的一部分被剥离,卷绕在上述树脂突起上的上述线材的剥离了薄膜的部分与上述馈电端子被焊接以便电导通。
技术方案8所述的电动机具有以下特征,上述树脂突起具有切断部,上述切断部位于上述凝固了的一部分的外方侧。
技术方案9所述的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具有:卷绕线材形成线圈的工序,该线材为在表面上具有薄膜的导线;在绕线结束端将上述线材卷绕在树脂突起上的工序;使上述线材的绕线结束端把持于上述树脂突起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的工序;切断上述线材的工序;以及焊接上述线材和上述馈电端子的工序。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防止卷绕着的线材的末端部松弛的端子结构、使用了该端子结构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的一部分作为把持部被把持在树脂突起的一部分上,从而起到了能够抑制卷绕在树脂突起上的线材松弛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通过采用以树脂突起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线材的一部分的结构,起到如下效果:不需要用于在树脂突起上保持线材的零部件或粘接剂等,并且即使在透镜架被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树脂突起上保持线材。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采用了树脂突起具有切断部并且切断部与凝固了的一部分相比位于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的结构,由此以能够在切断部进行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的切断,从而线材切断位置的偏差变小。线材切断位置的偏差变小,从而起到了因切断残余变大而与不期望的地方短路等缺陷难以发生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采用了在沿树脂突起外周的切断部与凝固了的一部分之间的距离从凝固了的一部分至绕线结束端侧时的距离小于从凝固了的一部分至绕线起始端侧时的距离的结构,从而能够缩短从凝固了的一部分起前面的线材的长度。因此,由于能够缩短从凝固了的一部分起前面的线材的长度,所以起到了因切断残余变大而与不期望的地方短路等缺陷进一步难以发生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通过剥离卷绕在树脂突起上的线材表面的薄膜的一部分,从而起到了能够用卷绕在树脂突起上的线材的部分与外部电连接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卷绕在树脂突起上的线材的一部分把持于树脂突起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由此起到了以下效果:卷绕在树脂突起上的线材不会松弛,从而不仅能够抑制因线材松弛而发生的短路等缺陷,并且还能够容易地进行线材和馈电端子之间的卡合。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卷绕在树脂突起上的线材的薄膜的一部分被剥离,由此起到了以下效果: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线材和下板簧(馈电端子)之间的焊接,并且卷绕在树脂突起上的线材的相邻的线材之间通过焊接而系紧(fasten),因此所卷绕的线材变得进一步难以松弛,从而能够提供更加稳定工作的电动机。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采用了树脂突起具有切断部并且切断部位于凝固了的一部分的外方侧的结构。通过在凝固了的一部分的外方侧配置切断部,由此起到了以下效果: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对线材的加热和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的切断等,能够用简单的设备应对产品的组装。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由于线材卷绕在树脂突起上并且使树脂突起把持线材的一部分,所以在实施使树脂突起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线材的绕线结束端的工序之后的工序时,卷绕在树脂突起上的线材不会松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起到了以下的效果:在将线材的绕线结束端焊接在馈电端子的工序中,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不会松弛,所以能够容易地焊接线材和下板簧(馈电端子)之间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防止卷绕着的线材的末端部松弛的端子结构、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电动机100外观的图。
图2为表示电动机100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表示树脂突起4c的图。
图4为表示电动机100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实施工序P2之后的树脂突起4c和线材5a的状态的图。
图6为表示在工序P3中对线材5a加热的方法的图。
图7为表示在工序P3中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方法的图。
图8为表示树脂突起4c把持了线材5a状态的图。
图9为表示树脂突起4c和把持部5b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为表示实施工序P5之后的焊接的状态的图。
图11为表示电动机100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表示在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侧的对树脂突起4c卷绕线材5a的方法的图。
图13为表示实施了第2实施方式中的工序P2之后的树脂突起4c和线材5a的状态的图。
图14为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工序P3中对线材5a加热的方法的图。
图15为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工序P3中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方法的图。
图16为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工序P4中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并且线材进一步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状态的图。
图17为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工序P4中线材5a被切断了的状态的图。
图18为表示专利文献1所述端子结构700的构造的图。
图19为表示专利文献2所述端子结构900的构造的图。
符号说明
1底座,
1a开口,
2内板(馈电端子),
2a开口,
3下板簧(馈电端子),
3a开口,
3b弹簧部,
4透镜架,
4a筒部,
4b缘部,
4c树脂突起,
4d内螺纹部,
4e切断部,
5线圈,
5a线材,
5b把持部,
6磁轭,
6a顶面,
6b外磁轭,
6c内磁轭,
6d开口,
7磁铁,
8上板簧,
8a开口,
9顶盖,
9a顶板,
9b脚部,
9c开口,
10驱动部,
20馈电端子,
100电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0,并且还说明用于电动机100上的端子结构以及电动机100的制造方法。
电动机100的用途在于对在手机等上装载的照相机的透镜进行驱动。
首先,用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0的结构。图1为表示电动机100外观的图。图2为表示电动机100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表示树脂突起4c的图。
如图1所示,电动机100具备:保持未图示的透镜单元的透镜架4、形成电动机100外装的一部分的磁轭6、由线材5a构成的线圈5、具有磁力的磁铁7、用于给能够与外部连接的线圈5馈电的内板2、从下方对透镜架4施力的下板簧3、从上方对透镜架4施力的上板簧8、能够在上部配置其它零部件的底座1和保持在底座1上配置的其它零部件的顶盖9。
并且,由线圈5、磁轭6和磁铁7构成将透镜架4驱动的驱动部10,由内板2和下板簧3构成给线圈5馈电的馈电端子20。
如图2所示,底座1由合成树脂构成并形成为矩形板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a。
如图2所示,内板2由金属板构成。内板2由对称形状的两个零部件构成并相邻配置,从而在中央具有直径大于底座1开口1a的开口2a,形成为圆环形状。另外,构成内板2的一个零部件与另一个零部件没有电导通。
如图2所示,下板簧3由金属板构成。下板簧3由对称形状的两个零部件构成并相邻配置,从而在中央具有直径大致与内板2的开口2a相同的开口3a,形成为环状。此外,构成下板簧3的一个零部件与另一个零部件没有电导通。另外,在下板簧3上以沿着开口2a的形状的方式形成有具有弹性的弹簧部3b。
并且,馈电端子20也由对称形状的两个单元构成,由内板2的一个零部件和下板簧3的一个零部件形成了构成馈电端子20的一个单元,由内板2的另一个零部件和下板簧3的另一个零部件形成了构成馈电端子20的另一个单元。
如图2所示,透镜架4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形成为筒状。形成为筒状的透镜架4具备筒部4a和缘部4b,该筒部4a具有大至八角形的外周面和圆形的内周面,该缘部4b从筒部4a一端侧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此外,形成透镜架4的合成树脂材料具有在一般的焊接温度(220~260度)不熔融的程度的耐热性。
另外,如图3所示,在缘部4b的背面(与形成筒部4a的一侧相对置的面)设有两个以柱状突出的树脂突起4c。
并且,在筒部4a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4d,在内螺纹部4d以螺旋固定(ねじ留め)的方式安装未图示的透镜的透镜单元。
如图2所示,线圈5由导线即线材5a构成,将线材5a卷绕成八角形的筒状而形成。此外,虽然在图2中没有详细表示,但是将线材5a卷绕的方向为围绕形成为筒状的线圈5的中心轴周围的方向。而且,线材5a为表面被非导电性薄膜覆盖的导线。由于是被薄膜覆盖的导线,所以卷绕后相邻的线材5a之间不会电导通。
而且,形成为筒状的线圈5的筒的中心轴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为小于透镜架4的筒部4a的长度尺寸。
如图2所示,磁轭6由金属板构成并形成为筒状。磁轭6具有:顶面6a,外形为八角形并在中央部具有开口6d;外磁轭6b,与顶面6a的外周端连续地设置并形成外周面;以及内磁轭6c,与外磁轭6b相对置地与顶面6a的内周端连续地设置,与外磁轭6b分离着相对置。另外,顶面6a外形所成的八角形为长度不同的两种边交替排列着配置的八角形。
在外磁轭6b上存在包含长度较长的边的面和包含长度较短的边的面,上述长度较长的边和长度较短的边为形成顶面6a的外周形状即八角形的边。内磁轭6c在与包含形成顶面6a外周形状的八角形的长度较短的边的磁轭6b的面相对置的位置共形成四个,且各自隔开设置。
磁铁7形成为长方形的板状,一个面被磁化为S极,另一个面被磁化为N极。
如图2所示,上板簧8是由金属板构成、在中央具有直径比磁轭6的开口6d部分小的开口8a并且形成为环状的板簧。
如图2所示,顶盖9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有在中央具有圆形的开口9c的矩形的顶板9a和从顶板9a的四角向下方延伸的四个脚部9b。
接着,用图2以及图4说明电动机100的结构。图4为表示电动机100的结构的侧视图。
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内板2之上重叠下板簧3来配置内板2和下板簧3。
重叠配置的内板2和下板簧3电导通,形成用于给线圈5馈电的馈电端子20。
重叠配置的内板2和下板簧3被重叠保持在底座1之上。但是,下板簧3的弹簧部3b在外力影响下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弯曲。
形成为筒状的线圈5在其内侧配置透镜架4的筒部4a,底面被透镜架4缘部4b的上表面支承,并且内周面被透镜架4的筒部4a局部性地支承,在线圈5的中心轴和透镜架4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下被透镜架4保持。
另外,在筒部4a对线圈5进行局部地支承的地方以外,筒部4a和线圈5相分离。
另外,透镜架4被配置在下板簧3之上,以使透镜架4的缘部4b的下表面和下板簧3的上表面面对面。
在磁轭6中,在与内磁轭6c相对置的部分的外磁轭6b的内侧面上,磁铁7以从内磁轭6c分离并且一侧磁极面与外磁轭6b接触的状态被保持。
在内部保持了磁铁7的磁轭6被配置在底座1之上,以包住内板2、下板簧3以及透镜架4。
此时,外磁轭6b的保持有磁铁7的面被配置在与底座1的四角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内磁轭6c被配置于在透镜架4的筒部4a和线圈5之间形成的间隙,线圈5被配置于在磁铁7和内磁轭6c之间形成的间隙。
如上所述,通过将线圈5、磁轭6以及磁铁7配置在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构成驱动部10。
如图4所示,上板簧8被配置在磁轭6的顶面6a之上。
顶盖9被配置为隔着上板簧8罩住磁轭6,使脚部9b与底座1的四角相对应。
如上所述地构成电动机100。
此外,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和绕线结束端分别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形成线圈5的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侧的末端部通过卷绕在透镜架4的一个树脂突起4c上被保持;形成线圈5的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侧的末端部通过卷绕在透镜架4的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被保持。下面,用图8至图10说明卷绕线材5a的树脂突起4c对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侧的末端部进行保持的端子结构。
图8为表示树脂突起4c把持了线材5a的状态的图。图9为表示图8的剖面B-B的图,为表示树脂突起4c和把持部5b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为表示实施工序P5后的焊接状态的图,图10(a)为表示焊接状态的俯视图,图10(b)为表示图10(a)所述的剖面C-C的剖视图。
在透镜架4上设有两个树脂突起4c,该树脂突起4c卷绕线圈5的末端部。形成线圈5的线材5a的、线圈5的绕线起始端侧的末端部,通过卷绕在一个树脂突起4c上而被保持。
如图8所示,形成线圈5的线材5a的、线圈5的绕线结束端侧的末端部,从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根部侧朝向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前端侧卷绕,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的一部分被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材5a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前端侧(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侧)被把持。
如图9所示,线材5a的、被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把持的把持部5b的、线材5a剖面的整周的至少一半以上被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把持。此外,在把持部5b,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与线材5a没有化学耦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后述的加热器H抵接线材5a的地方起沿着线材5a在最靠近的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角的附近,另一个树脂突起4c只把持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侧的1圈部分的一部分。
另外,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留下把持部5b并被切断。
在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中,覆盖线材5a表面的薄膜的一部分被剥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材5a的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部分的薄膜全部被剥离。
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和另一个馈电端子20卡合,以便电导通。此外,同样地,卷绕在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的一部分其薄膜被剥离,线材5a的被剥离了薄膜的一部分与一个馈电端子20卡合,以便电导通。由此,通过在外部电源上连接馈电端子20,能够在线圈5中流动电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由于馈电端子20包括下板簧3和内板2构成,所以如图10所示,将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和下板簧3的弹簧部3b焊接,线材5a和内板2通过下板簧3卡合以便电导通。
接着,用图4说明电动机100的动作。
电动机100以将未图示的透镜单元4d螺旋固定在透镜架4的内螺纹部4d的方式安装,并且向图4所示的Z1方向以及Z2方向移动电动机100。
在外磁轭6b上固定磁铁7,并且在磁铁7的内方侧的磁极面所对置的位置上配置内磁轭6c,来形成磁路,并且在磁铁7和内磁轭6c之间配置线圈5,从而构成驱动部10。
在驱动部10中,在磁铁7的磁极面产生的磁通量穿过线圈5通向内磁轭6c。在此状态下给线圈5通电时,在驱动部10产生光轴方向(Z1-Z2方向)的电磁力。而且,通过改变在线圈5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能够改变电磁力的方向。
在通过在线圈5中流动电流而在驱动部10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电动机100能够使未图示的透镜单元与透镜架4成一体,能够向Z1方向或Z2方向的任一方向移动。
接着,用图5至图12说明电动机100的制造方法。图5为表示实施工序P2后的树脂突起4c和线材5a的状态的图,图5(a)为表示树脂突起4c和线材5a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b)为表示树脂突起4c和线材5a状态的侧视图。
图6为表示在工序P3中加热线材5a的方法的图,图6(a)为表示对线材5a加热的方法的俯视图,图6(b)为表示对线材5a加热的方法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在工序P3中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方法的图,图7(a)为表示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方法的俯视图,图7(b)为表示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方法的侧视图。
图11为表示电动机10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表示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侧的、对树脂突起4c卷绕线材5a的方法的图,图12(a)为表示线材5a的最初的1圈的卷绕方法的图,图12(b)为表示线材5a的第2圈之后的卷绕方法的图,图12(c)为表示将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侧的多余的部分切断后的状态的图。
如图11所示,电动机100的制造方法具备:卷绕线材5a并形成线圈5的工序P1、在树脂突起4c上卷绕线材5a的工序P2、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工序P3、切断线材5a的工序P4以及焊接线材5a和内板2的工序P5。
下面,将说明各工序。在工序P1,例如,首先在透镜架4筒部4a的周围套上筒状夹具,使筒部4a的一部分露出。然后,在透镜架4的一个树脂突起4c上,例如,如图12(a)所示,在树脂突起4c上只卷绕1圈线材5a,接着如图12(b)所示,以相对于该已卷绕1圈的线材5a交叉的方式,重叠于上地将线材5a卷绕在一个树脂突起4c的外周上。通过如上所述地在一个树脂突起4c上卷绕线材5a,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侧的末端部以不会松弛的状态被保持。接着,以避免对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卷绕松弛的方式拉拽线材5a,同时将线材5a卷绕在筒状夹具的外周以及露出的筒部4a的一部分上。其后,拔取筒状夹具,从而能够在筒部4a的周围形成筒状线圈5。
在工序P2,将以在线圈5的绕线结束端侧延伸的状态留下来的线材5a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卷绕线材5a时,从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根部侧向前端侧密密卷绕线材5a。工序P2结束之后,将成为图5所示的状态。
接着,实施使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工序P3。在工序P3,如图6所示,使加热器H抵接被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并向绕线结束端侧延伸的线材5a上,加热线材5a。此时,向绕线结束端方向(图6所示的箭头A方向)拉拽的力会施加到线材5a上,防止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松弛。另外,需要根据线材5a的材质进行调整向箭头A方向拉拽线材5a的力,以避免线材5a断裂。
加热器H的设定温度例如被设定为520℃,对线材5a加热1秒钟之后,从线材5a分开。加热器H的设定温度520℃是高于形成树脂突起4c的合成树脂材料的熔点的温度。
加热器H与线材5a抵接时,加热器H的热所传导的线材5a受到向箭头A方向拉拽的力,所以如图7所示,线材5a使与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抵接的部分熔融的同时进入树脂突起4c,等加热器H脱离时,熔融之后冷却而凝固了的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进入部分(把持部5b)。
把持部5b如图9所示,线材5a整周的至少一半以上被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把持是最为理想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H的温度被设定为520℃,与线材5a之间的抵接时间为设定为1秒,但是在把持部5b中要实现使线材5a整周的至少一半以上被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把持的状态,需要根据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材质和线材5a的材质,优化加热器H的设定温度、加热器H和线材5a的抵接时间等。
实施工序P3之后,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的一部分处于被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熔化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的状态,接着实施切断线材5a的工序P4。
在工序P4,用比在工序P3中向以图7所示的箭头A方向施加的力大的力向箭头A方向拉拽,进行线材5a的切断。
被向以图7所示的箭头A方向拉拽的线材5a如图8所示,留下把持部5b而被切断,把持部5b成为线材5a的末端部。而且,绕线起始端侧的线材5a的端部也同样地被拉拽,从而如图12(c)所示,在从第1圈被重叠卷绕的线材5a起在绕线起始端侧露出的部分处被切断。
实施工序P4之后,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侧以及绕线结束端侧都处于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而被保持的状态,接着实施焊接线材5a和下板簧3(馈电端子20)的工序P5。
工序P5为,焊接线材5a的被剥离了薄膜的部分和下板簧3(馈电端子20)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馈电端子20包括内板2和下板簧3。为此,如图10所示,采用了如下结构:用焊锡S将相邻的线材5a彼此焊接,并且焊接线材5a和下板簧3的弹簧部3b。从而通过下板簧3与内板2电导通。此时,由于树脂突起4c具有在一般的焊接温度(220~260度)不会熔融的耐热性,所以不会发生树脂突起4c熔融从而把持部5b的把持松弛的情况。另外,线圈5的绕线起始端侧终端部与一个馈电端子20电导通,线圈5的绕线结束端侧终端部与另一个馈电端子电导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进行与馈电端子20之间的焊接,将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部分的线材5a之薄膜部全部剥落。
下面,将说明本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结构为导线即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和绕线结束端分别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端子结构,采用了如下结构:线材5绕线结束端侧的一部分被树脂突起4c的一部分把持而形成把持部5b,线材5a在绕线结束端侧留下把持部5b而被切断。
根据上述结构,线材5a绕线结束端侧的一部分作为把持部5b被树脂突起4c的一部分把持,从而起到了能够抑制被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松弛的效果。另外,通过以把持部5b成为线材5a的末端部的方式进行切断,起到了如下效果:线材5a的切断残余会减小,能够抑制由于振动等引起切断残余摆动从而与其它部位接触并发生短路等问题。
另外,由于树脂突起4c只把持线材5a绕线结束端侧的一部分的结构,所以能够缩小被树脂突起4c覆盖(把持)的把持部5b的面积,起到了能够扩大能够与其它构成零部件电导通的范围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结构中,采用了线材5a在绕线结束端侧使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部分的一部分被树脂突起4c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起到了如下效果:不需要用于在树脂突起4c上保持线材5a的零部件和粘接剂等,并且即使透镜架4实现小型化时也能够在树脂突起4c上保持线材5a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结构中,采用了线材5a的表面被非导通性的薄膜覆盖,线材5a的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部分使分别覆盖线材5a表面的薄膜的一部分剥离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剥离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表面的薄膜部的一部分,起到了能够用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的部分与外部电连接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的全部薄膜部都被剥离,因此扩大了能够电连接的面积,能够更容易与外部电连接。尤其是,通过焊接进行与外部的电连接时,由于线材5a的薄膜不存在使焊接的润湿特性改善,从而起到了能够更容易电连接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0中,采用了了如下结构:具备线圈5、磁铁7和能够与外部连接并用于给线圈5馈电的馈电端子20(内板2和下板簧3),通过卷绕导线即线材5a来形成线圈5并且在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和绕线结束端分别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线材5a绕线结束端侧的一部分被树脂突起4c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以及绕线结束端的一部分与馈电端子20卡合以便电导通。
根据上述结构,线材5a绕线结束端侧的一部分被树脂突起4c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从而起到了如下效果:在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侧,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不会松弛,能够抑制由线材5a的松弛引起的短路等问题,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用焊接等来使线材5a和下板簧3卡合。另外,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侧如前所述那样,由于在树脂突起4c上卷绕1圈线材5a并以相对于该1圈线材5a交叉的方式重叠在上地在树脂突起4c的外周上卷绕线材5a,所以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不会松弛。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0采用的结构为,线材5a的表面被非导通性的薄膜覆盖,线材5a在绕线结束端侧具有被树脂突起4c把持的把持部5a,留下把持部5b而被切断,并且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c的绕线起始端以及绕线结束端的一部分的、覆盖线材5a表面的薄膜的一部分被剥离,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的被剥离了薄膜的部分与馈电端子20焊接以便电导通。
根据上述结构,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c的薄膜的一部分被剥离,所以起到了如下效果: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线材5a和下板簧3(馈电端子20)的焊接,并且通过焊锡将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的相邻的线材5a彼此相连,所以被卷绕的线材5a更难以松弛,能够提供更加稳定动作的电动机。
本实施方式电动机的制造方法采用的制造工序具有:卷绕线材5a形成线圈5的工序P1,该线材5a为在表面上具有薄膜的导线;想绕线结束端将线材5a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工序P2;使树脂突起4c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线材5a绕线结束端的工序P3;切断线材5a的工序P4;以及焊接线材5a和馈电端子20的工序P5。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线材5a被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并且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一部分,所以在实施工序P3之后的工序时,被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不会松弛,工作效率提高。尤其是,在工序P3焊接线材5a和下板簧3(馈电端子20)时,由于线材5a不会松弛地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所以带来了不会出现焊锡流入因松弛而形成的间隙的情况等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焊接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电动机的制造方法中,工序P3所采用的方法为,使加热器H抵接线材5a进行加热,用该热量熔融树脂突起4c的一部分并在熔融后固化,来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
根据上述结构,不会使树脂突起4c过度熔融,能够只熔融能够在树脂突起4c上保持线材5a的最小范围。另外,由于在加热器H上不会附着树脂突起4c的溶渣,所以带来了容易维护,并且能够起到防止附着的树脂突起4c的溶渣脱落或熔融时树脂突起4c的溶渣飞散而进入电动机100内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部分的线材5a的全部薄膜部被剥离,所以通过焊接使相邻的线材5a彼此被焊锡连接,因此起到了如下效果:被卷绕的线材5a更难以松弛,提高工序P4后工作效率。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第2实施方式电动机200,并且说明电动机200所使用的端子结构以及电动机200的制造方法。电动机200与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0相比,除端子结构有差异以外具有相同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省略说明与电动机100相同结构的部分,并且对与电动机100相同的构成零部件的名称以及符号,将使用在电动机100所使用的名称以及符号进行说明。
首先,将说明本实施方式电动机200的结构。虽然未图示电动机200的外观图和分解立体图,但是电动机200具有与图1以及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00相同的组成零部件,即具备:透镜架4、磁轭6、线圈5,磁铁7、内板2、下板簧3、上板簧8、底座1以及顶盖9。另外,电动机200的各组成零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与图4所示的电动机100相同。
另外,在电动机200中,形成线圈5的线材5a的绕线起始端和绕线结束端分别卷绕在设在透镜架4上的树脂突起4c而被保持,但是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侧的末端部的保持方法与电动机100不同。下面,将用图9以及图13对卷绕线材5a的树脂突起4c对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侧的末端部予以保持的端子结构进行说明。
图13为表示实施第2实施方式上的工序P2之后的树脂突起4c和线材5a的状态的图,图13(a)为表示树脂突起4c和线材5a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3(b)为表示树脂突起4c和线材5a的状态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突起4c具有切断部4e,但是如图13所示,由于形成为四角柱形状的树脂突起4c的角中的一个兼做切断部4e,所以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透镜架4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透镜架4相同。
线材5a的、线圈5的绕线结束端侧的端部如图17所示,从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根部侧向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前端侧卷绕,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的一部分被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材5a被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前端侧(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侧)把持。
线材5a的、被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把持的把持部5b与图9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线材5a的剖面整周的至少一半以上被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把持。另外,在把持部5b,另一个树脂突起4c和线材5a没有化学耦合。
另外,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被卷绕,直到与把持部5b所在的树脂突起4c的角相比位于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的相邻的角即切断部4e的位置,并在切断部4e的位置被切断。另外,在沿着树脂突起4c外周的切断部4e和把持部5b之间的距离在从把持部5b向绕线结束端侧时的距离小于在从把持部5b至绕线起始端侧时的距离。
接着,将用图11以及图13至图17,说明电动机200的制造方法。
图14为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工序P3中对线材5a加热的方法的图,图14(a)为表示对线材5a加热的方法的俯视图,图14(b)为表示对线材5a加热的方法的侧视图。
图15为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工序P3中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方法的图,图15(a)为表示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方法的俯视图,图15(b)为表示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方法的侧视图。
图16为,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工序P4中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并且线材5a进一步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状态的图,图16(a)为表示线材5a进一步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6(b)为表示线材5a进一步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为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工序P4中线材5a被切断后的状态的图,图17(a)为表示线材5a被切断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7(b)为表示线材5a被切断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电动机200的制造方法与图11所示的电动机100的制造方法同样地,具备:卷绕线材5a来形成线圈5的工序P1、在树脂突起4c上卷绕线材5a的工序P2、使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工序P3、切断线材5a的工序P4以及焊接线材5a和内板2的工序P5。但是,工序P2至工序P4的详细部分与电动机100制造方法有所不同。
下面,只对与电动机100的制造方法具有不同之处的工序P3以及工序P4进行说明。在工序P2,将以在线圈5的绕线结束端侧延伸的状态被留下来的线材5a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在给另一个树脂突起4c卷绕线材5a时,从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根部侧朝向前端侧密密地卷绕线材5a。在这里,图13所示的Y1方向侧为透镜架4的中心侧(筒部4a的开口侧(参照图2)),Y2方向侧为透镜架4的外方侧(缘部4b的外周端部侧(参照图2以及图3))。结束工序P2时,相对于树脂突起4c的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成为位于在Y1方向侧并且位于线圈5的绕线结束端侧的树脂突起4c的角的位置。
接着,实施使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把持线材5a的工序P3。在工序P3中如图14所示,使加热器H抵接被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并向绕线结束端侧延伸的线材5a,加热线材5a。此时,在线材5a上施加向绕线结束端方向(图6所示的箭头D方向)拉拽的力,以避免线材5a对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卷绕松弛。另外,需要根据线材5a的材质调整向箭头D方向拉拽线材5a的力,以免线材5a断裂。
在加热器H与线材5a抵接期间,加热器H的热量所传导的线材5a受到向箭头D方向拉拽的力,所以如图15所示,线材5a使与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抵接的部分熔融,同时陷入树脂突起4c内,当加热器H离开时,线材5a的陷入部分(把持部5b)被熔融后冷却并凝固了的另一个树脂突起4c把持。
实施工序P3后,卷绕在另一个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的一部分处于被另一个树脂突起4c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的状态,接着实施切断线材5a的工序P4。
在工序P4中,如图16所示,将线材5a从图15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卷绕,直到与把持部5b所在的树脂突起4c的角相比位于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侧的相邻的角即切断部4e的位置上。接着,如图17所示,将线材5a向能够接触切断部4e的箭头E方向拉拽,在线材5a接触了切断部4e的状态下,用比在工序P3中以图15所示的箭头D方向施加的力大的力向箭头E方向拉拽,进行线材5a的切断。向箭头E方向拉紧的线材5a在与切断部4e的抵接处被切断,从而与切断部4e的抵接处成为线材5a的末端部。
绕线起始端侧的向树脂突起4c卷绕线材5a的方法与电动机100相同,所以省略对此的说明。但是实施工序P4之后,线材5a处于绕线起始端侧以及绕线结束端侧都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而被保持的状态。
下面,将对本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结构中,采用了如下结构:树脂突起4c具有切断部4e,切断部4e与树脂突起4c的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相比位于线材5a绕线结束端侧。即,采用了切断部4e与线材5a的把持部5b相比位于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的结构。
通过上述结构,在被拉拽的线材5a与切断部4e的抵接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在切断部4e处进行线材5a的绕线结束端侧的切断。由此,切断位置的控制变得容易,线材5a的切断位置的偏差变小。从而,起到了因切断残余变大与不期望的地方接触而发生短路等问题难以发生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结构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在沿树脂突起4c外周的切断部4e和凝固了的一部分之间的距离,在从凝固了的一部分向绕线结束端侧时的距离小于在从凝固了的一部分向绕线起始端侧时的距离。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缩短从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部5b)起向前的线材5a的长度,并能够缩短切断残余的长度。从而,起到了因切断残余变大与不期望的地方接触而发生短路等问题更加难以发生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200中,采用了如下结构:树脂突起4c具有切断部4e,切断部4e与树脂突起4c熔融后并凝固了的一部分相比位于外方侧。
根据上述结构,采用了如下结构:树脂突起4c具有切断部4e,切断部4e与凝固了的一部分相比位于外方侧。即,切断部4e与凝固了的一部分相比配置在靠近缘部4b外周端部的位置。通过将切断部4e配置在凝固了的一部分的外方侧,从而起到了如下效果: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对线材5a的加热和线材5a的在绕线结束端侧的切断等,能够用简单的设备应对电动机200组装。
如以上所述,具体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结构以及使用了该端子结构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制造方法,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在第2实施方式中,用电动机的端子结构说明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电动机的端子结构。只要具有卷绕导线即线材的结构就可适用。例如,可适用于电磁线圈、电感器、扼流线圈、变压器、电磁式继电器、电磁铁,发电机和传感器等各种电子元件和电气产品的端子结构。
(2)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焊接线材5a和下板簧2并且通过下板簧3使线材5a和内板2电导通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不使用焊接而是使用导电性粘接剂等来进行电导通的结构。
(3)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图7至图9中,为把持部5b没有形成在线材5a整周上的图,但是也可以在线材5a的整周上设有把持部5b。另外,卷绕在树脂突起4c上的线材5a,只要在与馈电端子20卡合之前的期间不会松弛,也可以为整周的一半以下的把持部5b。
(4)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在第2实施方式没有记载将线材5a表面薄膜部剥离的工序,但是只要在进行在树脂突起4c上卷绕线材5a的工序P2之前,也可以在卷绕线材5a形成线圈5的工序P1之前或在工序P1之后实施。
(5)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在第2实施方式,工序P3的线材5a加热方法采取了使加热器H在线材5a的与树脂突起4c离开的部分抵接的方法,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在线材5a的适当位置上吹上热风加热的方法等也可以。
(6)在第2实施方式,使形成为四角柱形状的树脂突起4c的角兼做切断部4e,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树脂突起4c形成为圆柱状时,也可以使线材5a的切断位置为透镜架4外方侧的位置上另外具有与四角柱的角相同形状等来设置切断部4e。

Claims (11)

1.一种端子结构,在树脂突起上分别卷绕导线即线材的绕线起始端和绕线结束端,
该端子结构的特征在于,
上述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的一部分被上述树脂突起的一部分把持而形成把持部,
上述线材在绕线结束端侧留下上述把持部而被切断,并且,
在绕线结束端侧,上述线材的卷绕在上述树脂突起上的部分的一部分被将上述线材加热而使上述树脂突起的与上述线材抵接的部分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所把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树脂突起具有切断部,
上述切断部与上述凝固了的一部分相比位于上述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上述树脂突起外周的上述切断部与上述凝固了的一部分之间的距离,在从上述凝固了的一部分向绕线结束端侧时的距离小于在从上述凝固了的一部分向绕线起始端侧时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材的表面被非导通性的薄膜覆盖,
上述线材的卷绕在上述树脂突起上的部分的、分别覆盖上述线材表面的薄膜的一部分被剥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材的剖面的整周的至少一半以上被上述树脂突起把持。
6.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线圈、磁铁以及能够与外部连接并且用于给上述线圈馈电的馈电端子,
上述线圈通过卷绕导线即线材而形成,并且分别在上述线材的绕线起始端和绕线结束端被卷绕在树脂突起上而构成,
上述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侧的一部分被将上述线材加热而使上述树脂突起的与上述线材抵接的部分熔融并凝固了的一部分所把持,上述线材的绕线起始端以及绕线结束端的一部分与上述馈电端子卡合以便电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材的表面被非导通性的薄膜覆盖,
上述线材在绕线结束端侧具有被上述树脂突起把持的把持部,并留下上述把持部而被切断,
并且,被卷绕在上述树脂突起上的上述线材的绕线起始端以及绕线结束端的一部分的、覆盖上述线材表面的薄膜的一部分被剥离,卷绕在上述树脂突起上的上述线材的被剥离了薄膜的部分与上述馈电端子被焊接以便电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树脂突起具有切断部,上述切断部位于上述凝固了的一部分的外方侧。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保持透镜单元的透镜架、形成外装的一部分的磁轭、对上述透镜架施力的下板簧和上板簧,
上述树脂突起设置于上述透镜架,
通过上述线圈、上述磁轭以及上述磁铁来构成驱动上述透镜架的驱动部,
通过内板和上述下板簧来构成上述馈电端子。
10.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材的剖面的整周的至少一半以上被上述树脂突起把持。
11.一种电动机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卷绕表面具有薄膜的导线即线材而形成线圈的工序;
在绕线结束端将上述线材卷绕在树脂突起上的工序;
将上述线材加热而使上述线材的绕线结束端与上述树脂突起抵接从而使上述树脂突起熔融而上述线材的绕线结束端进入到上述树脂突起中,并通过上述树脂突起的凝固了的一部分把持上述线材的绕线结束端的工序;
切断上述线材的工序;以及
焊接上述线材和馈电端子的工序。
CN201310016744.8A 2012-01-19 2013-01-17 端子结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2198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8650 2012-01-19
JP2012-008650 2012-01-19
JP2012205367A JP6004471B2 (ja) 2012-01-19 2012-09-19 端子構造の形成方法、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2-205367 2012-09-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9818A CN103219818A (zh) 2013-07-24
CN103219818B true CN103219818B (zh) 2016-02-03

Family

ID=48817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16744.8A Active CN103219818B (zh) 2012-01-19 2013-01-17 端子结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1981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4550A (zh) * 2003-05-23 2005-02-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和绝缘绕线架以及该定子的制造方法
CN201403003Y (zh) * 2009-04-07 2010-02-10 上海诚跃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
CN102012551A (zh) * 2009-09-08 2011-04-13 迈可文技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6071B2 (ja) * 2009-09-24 2014-08-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コイル巻回体および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4550A (zh) * 2003-05-23 2005-02-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定子和绝缘绕线架以及该定子的制造方法
CN201403003Y (zh) * 2009-04-07 2010-02-10 上海诚跃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
CN102012551A (zh) * 2009-09-08 2011-04-13 迈可文技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9818A (zh) 2013-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69899U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6631584B2 (ja) インダクタ及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JP3682951B2 (ja)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960110B2 (ja) トランス装置及びその駆動回路
JP2011059274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3187257U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4836056B2 (ja)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装置
JP2012247654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2789037A (zh) 镜头驱动装置及镜头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6980166A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03219818B (zh) 端子结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CN104656222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JP6793065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使用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737621B2 (ja) 巻線部品
CN107526147A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4343871B2 (ja) コイル部品
JP6004471B2 (ja) 端子構造の形成方法、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18181168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使用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1126927A (ja) 低背型表面実装コイル部品
JP2011133587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JP2012147630A (ja) リニアモータ用コイル、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リニアモータ用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WO2002013355A1 (fr) Moteur sans balais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ce moteur
JP2007035424A (ja) 線材の接続方法
JP2018133403A (ja) インダクター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17393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