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0238B -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10238B
CN103210238B CN201080070067.2A CN201080070067A CN103210238B CN 103210238 B CN103210238 B CN 103210238B CN 201080070067 A CN201080070067 A CN 201080070067A CN 103210238 B CN103210238 B CN 1032102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otary component
driving side
side rotary
cam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700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10238A (zh
Inventor
竹中彻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10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0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10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02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1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cumulation of energy to absorb shocks or vib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with a kinematic mechanism or gear system
    • F16F15/1205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with a kinematic mechanism or gear system with a kinematic mechanism, i.e. linkages, le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2Wound spr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ring mou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范围广角化并得到非线形的扭转特性,同时能够防止过大的扭矩从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至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具备:凸起(5);设置于凸起(5)的外周部且与凸起(5)一体旋转的具有椭圆形状的凸轮面(6a)的凸轮部件(6);臂部件(19),被设置在凸轮部件(6)与螺旋弹簧(4)之间,且一端部与凸轮面(6a)接触而另一端部抵接于螺旋弹簧(4)的弹簧座(16),并且以架设在从动盘板(7、8)的销(18)为中心做摆动,在凸轮部件(6)与臂部件(19)的一端部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滚针轴承。

Description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尤其涉及借助弹性部件而将被输入转矩的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输出驱动侧旋转部件的转矩的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连结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下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即:连结内燃机或电动马达等驱动源与车轮等而传递来自驱动源的转矩,并且吸收驱动源与具有变速齿轮组的驱动系统之间的扭转振动。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例如包括:相对于驱动源侧的飞轮连结以及解除连结的驱动侧旋转部件;连结于变速器的输入轴的被驱动侧旋转部件;沿圆周方向弹性地连结驱动侧旋转部件以及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弹性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驱动侧旋转部件由离合器从动盘和设置在离合器从动盘的径向内侧的一对从动盘板构成,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由轮毂构成,该轮毂以无法旋转而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变速器的输入轴,且被设置在从动盘板之间。
轮毂具有与输入轴花键卡合的筒状的凸起以及从凸起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圆盘状的凸缘。另外,弹性部件由单个螺旋弹簧构成,螺旋弹簧被收纳于在凸缘形成的窗孔内,且圆周方向两端部被沿圆周方向支承,并且螺旋弹簧被形成于一对从动盘板的窗部沿圆周方向支承。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当离合器从动盘以及一对从动盘板与轮毂进行相对旋转时,螺旋弹簧在离合器从动盘以及一对从动盘板与轮毂之间被沿圆周方向压缩,由此得以利用螺旋弹簧吸收、衰减从驱动侧旋转部件输入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振动。
另外,作为因扭转振动而产生的变速器侧的噪声,已知有怠速时的异响、行驶时的异响以及隆隆声等。因此,为了吸收作为各异响的产生原因的扭转振动,需要恰当地设定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扭转特性。
在此,作为怠速时的异响,已知有当处于变速至空挡的怠速时,由于以驱动源的扭矩变动所引发的旋转变动作为起振源的扭转振动,导致处于无负载状态的齿轮对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咔哒咔哒响之类的异响,即所谓咔哒声。
另外,作为行驶时的异响,已知有在车辆的加减速中,由于以驱动源的扭矩变动所引发的旋转变动作为起振源的扭转振动或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导致变速齿轮组的空转齿轮对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嚓嚓响之类的异响,即所谓嚓嚓声。
另外,作为隆隆声,已知有由于以驱动源的扭矩变动为起振力的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所引发的振动,导致在车厢内产生的异响,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通常存在于正常行驶时(例如,内燃机的转速处于2500rpm附近),因此在正常行驶时产生隆隆声。
以往,作为恰当地设定扭转特性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装置。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被划分为构成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筒状的凸起和从凸起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圆盘状的凸缘两部分,用于吸收凸起与凸缘的扭转振动的弹簧常量小的小螺旋弹簧被夹装于凸起的外周部与凸缘的内周部间。
另外,在一对从动盘板设置有第一窗部与第二窗部,该第一窗部以及第二窗部在从动盘板的圆周方向上分离。
另外,在凸缘设置有与第一窗部与第二窗部分别对应的第一窗孔与第二窗孔,在第一窗部与第一窗孔内设置有弹簧常量比小弹簧大的第一螺旋弹簧与第一薄片部件。
另外,在第二窗部与第二窗孔内设置有弹簧常量比小螺旋弹簧大的第二螺旋弹簧与第二薄片部件。
另外,第一薄片部件距离第一窗孔沿圆周方向设置有缝隙,第一螺旋弹簧在扭转特性方面在第二螺旋弹簧被压缩的区域的扭转角度小的区域未被压缩,在扭转角度大的区域会被压缩。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对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产生的扭转特性如图17所示。
即,当在怠速状态下如变速至空挡时等那样处于离合器从动盘与凸起的扭转角小的区域的情况下,由于只有小螺旋弹簧被压缩,由此将扭转角小的区域作为低刚性,抑制咔哒声的产生。
另外,在扭转角大的区域,由于只有第二螺旋弹簧被压缩,因此如箭头a所示,得到扭矩平缓上升的中刚性的扭转特性,由此能够抑制隆隆声。
另外,当扭转角继续增大而达到规定的位置时,第一螺旋弹簧与第二螺旋弹簧被并列压缩,由此如箭头b所示,得到扭矩的上升率增大的高刚性的扭转特性,嚓嚓声得以被抑制。即,能够得到多段的扭转特性。
然而,在这样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却存在下述问题:在传递扭矩的上升率变化的分段部(曲线图中的拐点部分),在变速器的内部传递转矩的齿轮发出打齿的声响。
该声响为低频声,被称作咯嗒声。例如,在缓减速中等行驶状态下,当从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给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矩近似为零(deg)时,在扭转特性的分段部产生急剧的扭矩变动,由此出现由齿轮的反弹引发的齿轮产生打齿声等异响的问题。
与此相对,作为将扭转特性形成为非线性而非多段来形成不产生扭矩变动的分段部的扭转特性,并以此抑制咯嗒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3所示的装置。
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装置中,具备:与内燃机一体旋转的驱动侧旋转部件;与驱动侧旋转部件同轴且被相对旋转自如地配设的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移位部件,具有沿形成于驱动侧旋转部件且曲率随着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相对旋转角度而变化的被接触面移动的接触部,通过接触部追随于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相对旋转而沿驱动侧旋转部件的被接触面移动,该移位部件相对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移位;追随于移位部件的相对移位而进行弹缩的弹性部件;限位部,被分别设置在驱动侧旋转部件以及移位部件,通过相互卡合限制移位部件与驱动侧旋转部件的相对旋转,进而限制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相对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940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043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7410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虽然能够凭借小螺旋弹簧的变形来抑制怠速时的咔哒声,但由于用于吸收扭矩变动的第一、第二螺旋弹簧以及第一、第二薄片部件多数以串联的方式设置,因此在结构上难以得到大范围的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因此,存在无法整体性降低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扭转刚性,难以充分抑制行驶时的嚓嚓声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虽然能够通过将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特性形成为非线形来抑制咯嗒声,但由于在驱动侧旋转部件与移位部件设置相互卡合的限位部件,以限制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相对旋转,因此无法实现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广角化。因此,存在无法整体性地降低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刚性,难以充分抑制行驶时的嚓嚓声的问题。
进而,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装置中,由于对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相对旋转加以限制,因此当从内燃机向驱动侧旋转部件输入过大的扭矩的情况下,担心会有过大的扭矩从驱动侧旋转部件经由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至变速器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范围广角化并得到非线形的扭转特性,同时能够防止过大的扭矩从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至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具备:被输入转矩的驱动侧旋转部件;与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设置在相同轴线上并输出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的转矩的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以及至少一个以上的弹性部件,上述弹性部件被设置在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与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之间,当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与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进行相对旋转时上述弹性部件沿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的圆周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凸轮部件,其以与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以及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中的任意一方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以及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中的任意一方,且具有曲率随着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以及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凸轮面;以及臂部件,其一端部与上述凸轮部件的上述凸轮面接触,并且另一端部与上述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一端部抵接,该臂部件以设置在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或者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中的任意一方的摆动支点部为中心进行摆动,在上述凸轮部件与上述臂部件的一端部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滚动体。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例如在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上设置有具有曲率随着驱动侧旋转部件以及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凸轮面的凸轮部件,并在凸轮部件与弹性部件之间夹装臂部件,因此当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进行相对旋转时,臂部件的一端部能够借助滚动体沿凸轮部件的凸轮面滑动,凸轮部件能够借助臂部件对弹性部件施力。
当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小时,通过利用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的反作用力由臂部件按压凸轮部件,由此能够从驱动侧旋转部件向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转矩。
另外,如果设定为凸轮面的曲率随着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增大而增大,则能够增大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量,因此臂部件强力按压凸轮部件,由此能够从驱动侧旋转部件向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转矩。
此时,由于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量变大,因此臂部件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的接触压力变大,担心臂部件与凸轮部件的接触面出现磨损。
对此,本发明的臂部件的一端部借助滚动体沿凸轮部件的凸轮面滑动,因此能够防止臂部件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的接触压力升高,进行抑制臂部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的磨损。
这样,随着凸轮部件的旋转,凸轮部件借助臂部件按压弹性部件,由此使弹性部件对于臂部件的反作用力变化,由此能够使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范围广角化,能够整体性降低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刚性。
其结果,使得以由驱动源的扭矩变动引发的旋转变动为起振源的大的扭转振动、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衰减,从而能够抑制变速齿轮组的空转齿轮对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嚓嚓声、由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引发的隆隆声的产生。
另外,由于将扭转特性形成为非线形而非如以往那样的具有分段部的多段,因此能够防止产生急剧的扭矩变动,能够抑制咯嗒声(rattling-noise)。
另外,当向驱动侧旋转部件输入过大的扭矩的情况下,当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进行相对旋转时,臂部件越过凸轮面的曲率最大的顶部,因此能够使驱动侧旋转部件相对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空转,能够使凸轮部件起到扭矩限制器的作用。其结果,能够防止从驱动侧旋转部件向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过大的扭矩,进而保护变速器的变速齿轮组。
优选地,上述滚动体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上述臂部件的一端部。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臂部件的一端部借助滚动体遍及凸轮部件的凸轮面的整周地滑动,因此能够防止臂部件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的接触压力升高,进而抑制臂部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的磨损。
优选地,上述滚动体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凸轮部件,上述滚动体的安装位置至少被设定在当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与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的设定角度达到最大时上述臂部件的一端部所抵接的上述凸轮面的部位。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由于滚动体被设置在臂部件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的接触压力最高的凸轮部件的凸轮面,因此能够防止臂部件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的接触压力升高,进而抑制臂部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的磨损。
此外,当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的设定角度达到最大时臂部件所抵接的凸轮面的部位是指,例如当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旋转时臂部件的一端部所抵接的凸轮面的曲率最大的顶部。
优选地,从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与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最小时的上述凸轮部件的初始位置起随着上述扭转角增大,上述凸轮部件的凸轮面的曲率变大。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通过使臂部件所接触的凸轮部件的凸轮面的曲率随着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变化而能够变化,能够使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范围广角化,进而降低扭转刚性。另外,能够将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特性形成为非线形,能够防止急剧的扭矩变动的产生。
另外,由于能够使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刚性随着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增大而增大,因此能够利用弹性部件衰减大的扭矩变动,并且顺利地从驱动侧旋转部件向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转矩。
另外,即便在和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变化相应地臂部件所接触的凸轮部件的凸轮面的曲率增大的情况下,由于臂部件的一端部借助滚动体沿凸轮部件的凸轮面滑动,因此仍会防止臂部件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的接触压力升高,能够抑制臂部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的磨损。
优选地,上述臂部件相对于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的中心轴配置成点对称。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由于臂部件相对于驱动侧旋转部件的中心轴配置成点对称,因此臂部件将隔着驱动侧旋转部件的中心轴夹持凸轮部件。
因此,当凸轮部件借助臂部件对弹性部件施力时,借助弹性部件的反作用力,臂部件会以较强的按压力隔着驱动侧旋转部件的中心轴夹持凸轮部件。因此,能够更为可靠地从驱动侧旋转部件朝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转矩,能够可靠地使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一体旋转。
优选地,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具备第一旋转部件,该第一旋转部件在外周部具有上述凸轮部件,在内周部连结有变速器的输入轴,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具备一对第二旋转部件和一对保持部件,上述一对第二旋转部件被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轴线方向两侧,在轴线方向上被隔开规定间隔地相互固定,并且沿圆周方向形成有收纳上述弹性部件的收纳部,上述一对保持部件支承上述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两端部,将上述弹性部件支承于上述收纳部的圆周方向两端部,上述臂部件的另一端部设置有滚动部件,上述臂部件的另一端部借助上述滚动部件抵接于上述一对保持部件的一方。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在一对第二旋转部件的收纳部收纳弹性部件,并且,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两端部被一对保持部件支承在收纳部的圆周方向两端部,臂部件的另一端部借助滚动部件以及保持部件的一方抵接于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一端部,因此能够使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范围广角化,进而降低扭转刚性,并且能将扭转特性形成为非线形,能够顺利地从驱动侧旋转部件向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转矩。
另外,当通过凸轮部件的旋转使臂部件借助摆动支点部摆动时,臂部件的另一端部朝驱动侧旋转部件的径向内侧移动。本发明中,臂部件的另一端部借助滚动部件抵接于保持部件的一方,因此臂部件的另一端部能够借助滚动部件顺利地沿保持部件的一方的抵接面朝径向滑动,并且能够使弹性部件在驱动侧旋转部件的圆周方向弹性变形。
优选地,在上述凸轮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夹装有使上述凸轮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摩擦接触的滞后机构。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在凸轮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夹装有滞后机构,因此当凸轮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偏大时,能够增大凸轮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滞后扭矩,能够进一步抑制由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引发的隆隆声的产生、嚓嚓声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使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范围广角化并得到非线形的扭转特性,同时可防止从驱动侧旋转部件向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过大的扭矩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图1的A-A方向向视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图2的B方向向视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图2的C方向向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臂部件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图5的D-D方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滚针轴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a)是滞后机构的摩擦件的主视图,(b)是该图(a)的摩擦件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a)是滞后机构的盘簧的主视图,(b)是该图(a)的盘簧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滞后机构的分解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从动盘板与凸起的扭转角为+45°时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从动盘板与凸起的扭转角为+90°时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从动盘板与凸起的扭转角为-45°时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扭转角与转矩的关系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内燃机的旋转变动与内燃机的转速的关系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在凸轮部件安装有滚针轴承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以往的从动盘板与轮毂的扭转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
首先,对结构进行说明。
图1、图2中,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具备:被输入来自作为驱动源的未图示的内燃机的转矩的驱动侧旋转部件2、与驱动侧旋转部件2设置在相同轴线上且将驱动侧旋转部件2的转矩传递给未图示的驱动系统的变速器的被驱动侧旋转部件3以及设置在驱动侧旋转部件2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3之间且当驱动侧旋转部件2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3进行相对旋转时被沿驱动侧旋转部件2的圆周方向压缩的作为弹性部件的一对螺旋弹簧4。
被驱动侧旋转部件3包括:与驱动系统的变速器的输入轴21的外周部花键嵌合的作为第一旋转部件的凸起5;以及设置在凸起5的外周部的凸轮部件6。
此外,凸起5与凸轮部件6亦可一体成形。另外,亦可将凸起5与凸轮部件6分体形成,在凸起5的外周部以及凸轮部件6的内周部分别形成花键部,使凸起5与凸轮部件6花键嵌合。
另外,驱动侧旋转部件2具备作为第二旋转部件的一对从动盘板7、8以及离合器从动盘10。从动盘板7、8被配置在凸起5的轴线方向两侧,在轴线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被销9以及作为摆动支点部的销18连接。
另外,凸起5被收纳在从动盘板7、8的圆状的中心孔7a、8a,凸起5与从动盘板7、8设置在相同轴线上。
销9、18被搭设于从动盘板7、8,通过将销9、18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形成为大径,而以防脱的方式卡定于从动盘板7、8。因此,从动盘板7、8通过销18以及销9实现一体化,得以一体旋转。
另外,离合器从动盘10设置于从动盘板7的径向外侧,具备缓冲板11以及摩擦件12a、12b。缓冲板11由在厚度方向波动的环状的部件构成,且被销9固定于从动盘板7、8。
摩擦件12a、12b被铆钉13固定于缓冲板11的两面,该摩擦件12a、12b位于固定于内燃机的曲轴的未图示的飞轮和被螺栓固定于飞轮的离合器罩的压板之间。
此外,摩擦件12a、12b被压板按压而与飞轮与压板摩擦卡合,向从动盘板7、8输入内燃机的转矩。
另外,当未图示的离合器踏板被踩踏时,解除压板对于摩擦件12a、12b的按压,摩擦件12a、12b从飞轮离开,由此不向从动盘板7、8输入内燃机的转矩。
另外,在从动盘板7、8的每个板上以沿圆周方向分离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一对作为收纳部的收纳孔14、15,该收纳孔14、15在从动盘板7、8的轴线方向上对置地收纳螺旋弹簧4。
另外,收纳孔14、15在螺旋弹簧4的外周侧被冲压机冲裁开放,而从动盘板7、8的圆周方向两端部为闭合端。
另外,如图2~图4所示,从动盘板7、8具备沿收纳孔14的径向外侧的缘而在圆周方向延伸的外侧支承片(收纳部)14c、15c以及沿收纳孔14的径向内侧的缘在圆周方向延伸的内侧支承片(收纳孔)14d、15d,该外侧支承片14c、15c以及内侧支承片14d、15d向从动盘板7、8的轴线方向外侧突出。
另外,螺旋弹簧4的圆周方向两端部被作为保持部件的弹簧座16、17保持,在该弹簧座16、17的内周面形成座卷。
该座卷相当于螺旋弹簧4的圆周方向两端部的一卷量或二卷量,使螺旋弹簧4的圆周方向两端部落座于该座卷,使螺旋弹簧4的卷绕方向始端与终端卡合于座卷,由此能够防止螺旋弹簧4的旋转地将螺旋弹簧4装配于弹簧座16、17。
另外,如图3、图4所示,从动盘板7、8的圆周方向两端部的闭合端构成弹簧座16、17的圆周方向端部所抵接的抵接部14a、14b、15a、15b,在弹簧座16、17伸长的状态下,弹簧座16、17的圆周方向端部抵接于抵接部14a、14b、15a、15b。
另外,弹簧座16、17的外周部与外侧支承片14c、15c以及内侧支承片14d、15d对置,弹簧座16、17通过外侧支承片14c、15c以及内侧支承片14d、15d而被防止从收纳孔14、15中脱落。
在圆周方向一方的弹簧座16与凸轮部件6之间设置有臂部件19,该臂部件19位于从动盘板7、8之间,被销18支承为摆动自如。
另外,在销18与臂部件19之间夹装有滚针轴承20。如图6所示,滚针轴承20由安装于臂部件19的外滚道20a和夹装于外滚道20a与销18之间的针状滚针20b构成,外滚道20a借助针状滚针20b而相对于销18自如旋转。因此,臂部件19借助滚针轴承20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销18。
如图5所示,臂部件19的一端部形成有二股形状的突出片19a、19b,该突出片19a、19b被销23连结。换言之,销23被支承于突出片19a、19b。
作为滚动体的滚子部件24被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该销23。如图6所示,滚子部件24包括:由设置在销23的外周部的外滚道24a以及夹装在外滚道24a与销23之间的针状滚针24b构成的滚针轴承(参照图7)、以及在外滚道24a的外周部安装于外滚道24a的滚子24c,滚子24c借助滚针轴承相对于销23自如旋转。
该滚子24c与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接触地进行旋转,臂部件19的一端部借助滚子24c与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抵接。
如图6所示,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二股形状的突出片19c、19d,该突出片19c、19d通过销25连结。换言之,销25被支承于突出片19c、19d。
作为滚动部件的滚子部件26被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该销25。滚子部件26包括:由设置在销25的外周部的外滚道26a以及被夹装在外滚道26a与销25之间的针状滚针26b构成的滚针轴承、以及在外滚道26a的外周部被安装于外滚道26a的滚子26c,滚子26c借助滚针轴承相对于销25自如旋转。
滚子26c与弹簧座16的圆周方向外周面抵接,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借助滚子26c与弹簧座16的圆周方向外周面抵接。
另外,凸轮部件6具备曲率随着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凸轮面6a。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部件6具有椭圆形状的凸轮面,从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最小时的凸轮部件6的初始位置起随着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的增大,凸轮面6a的曲率变大。
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凸轮部件6,以当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最小时臂部件19的滚子24c抵接于曲率小的凸轮面6a的方式来设定凸轮部件6的初始位置。
因此,凸轮部件6旋转而使臂部件19的滚子24c所抵接的凸轮面6a的位置能够变化,由此弹簧座16被臂部件19施力而使螺旋弹簧4的压缩量能够变化。此时,弹簧座16沿收纳孔14、15的周缘相对于弹簧座17以接近或分离的方式移动。
另外,臂部件19相对于从动盘板7、8的中心轴配置成点对称,臂部件19能够隔着从动盘板7、8的中心轴使一端部与具有相同的曲率的凸轮面6a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从动盘板7、8与凸轮部件6之间夹装有滞后机构27,该滞后机构27由环状的摩擦件28、29、30、31以及盘簧32构成。
摩擦件28、29由表面具有规定的摩擦系数的部件构成,被粘合材料固定于凸轮部件6的轴线方向外周面。此外,亦可将销等一体地设置于摩擦件28、29,通过将该销与在凸轮部件6的轴线方向外周面形成的销孔嵌合而将摩擦件28、29安装于凸轮部件6。
另外,摩擦件30由表面具有规定的摩擦系数的部件构成,被粘合材料固定于从动盘板7的内周面。此外,亦可将销等一体地设置于摩擦件30,通过将该销与在从动盘板7的内周面形成的销孔嵌合而安装于从动盘板7。
如图8所示,摩擦件31表面由具有规定的摩擦系数的部件构成,在放射方向外周面一体地设置有多个销31a。该销31a与在从动盘板8的内周面形成的销孔8b嵌合,摩擦件31被安装于从动盘板8的内周面。
如图9、图10所示,盘簧32形成为圆锥形状,被夹装在摩擦件31与从动盘板8之间。
该盘簧32通过在凸轮部件6的轴线方向产生弹力而使摩擦件31与摩擦件28摩擦接触,并且通过使摩擦件29与摩擦件30摩擦接触而使凸轮部件6与从动盘板7、8摩擦接触,由此在凸轮部件6与从动盘板7、8之间产生滞后扭矩。
此外,作为滞后机构,亦可不设置摩擦件28、29而使摩擦件30、31直接与凸轮部件6的轴线方向外周面摩擦接触。
接下来,对作用进行说明。
其中,图11、图12示出从动盘板7、8受到内燃机的转矩而从图1的状态朝逆时针旋转方向(R2方向)旋转的状态,为了便于说明,采用凸起5相对于从动盘板7、8朝正侧的顺时针旋转方向(R1方向)扭转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相对于从动盘板7、8凸起5朝正侧扭转的情况是车辆处于加速时。
摩擦件12a、12b被压板按压而与飞轮与压板摩擦卡合,由此内燃机的转矩被输入给从动盘板7、8。
本实施方式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在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相对旋转小的状态、即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小到趋近于0(deg)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凸轮部件6位于初始位置而与凸起5一体旋转。
此时,臂部件19的滚子24c与凸轮部件6的曲率小的凸轮面6a接触,凸轮部件6将臂部件19压靠于弹簧座16,由此螺旋弹簧4被凸轮部件6施力。
此时,在螺旋弹簧4的反作用力作用下,臂部件19以销18为支点基于杠杆的原理按压凸轮部件6。因此,从动盘板7、8的转矩借助螺旋弹簧4以及臂部件19被传递给凸轮部件6。因此,会向变速器的输入轴传递内燃机的转矩,此时,螺旋弹簧4的压缩量较小。
因此,从从动盘板7、8向凸起5传递内燃机的动力,并且吸收并衰减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振动。
另一方面,在车辆加速时,当由内燃机的扭矩变动引发的旋转变动小的情况下,相对于从动盘板7、8与凸起5之间的变动扭矩小,凸起5相对于从动盘板7、8朝顺时针旋转方向(R1方向)进行相对旋转。
此时,如图11所示的状态那样,当从图1所示的状态起随着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增大而凸轮部件6朝R1方向旋转时,臂部件19的滚子24c沿凸轮面6a滚动。因此,臂部件19的一端部借助滚子24c在凸轮面6a上滑动。
由于从凸轮部件6处于初始位置时起随着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的增大,凸轮面6a的曲率变大,因此当臂部件19的一端部借助滚子24c而被曲率逐渐增大的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按压时,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朝从动盘板7、8的径向内侧以及圆周方向移动。
然后,随着凸轮部件6朝R1方向旋转,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朝从动盘板7、8的径向内侧移动,使得弹簧座16接近弹簧座17。
另外,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借助滚子26c沿弹簧座16的圆周方向外周面移动,由此能够不妨碍弹簧座16沿圆周方向移动。此外,图11示出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为+45°的状态。
即,如图3、图4所示,弹簧座17的圆周方向一端部抵接于抵接部14b、15b,因此弹簧座16沿收纳孔14、15的周缘朝弹簧座17侧移动,由此压缩螺旋弹簧4。
这样臂部件19对螺旋弹簧4施力,由此在被压缩的螺旋弹簧4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臂部件19以销18为支点基于杠杆原理以较强的按压力按压凸轮部件6。
因此,从从动盘板7、8朝凸起5传递内燃机的动力,吸收并衰减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振动。
当由内燃机的扭矩变动引发的旋转变动继续增大的情况下,从从动盘板7、8向凸起5传递的变动扭矩较大,凸起5相对于从动盘板7、8继续朝顺时针旋转方向(R1方向)相对旋转。
如图12所示的状态那样,当从图11所示的状态起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成为例如最大的+90°时,臂部件19的滚子24c位于凸轮面6a的曲率最大的顶部6b,凸轮部件6借助臂部件19以更大的作用力对螺旋弹簧4施力。
因此,螺旋弹簧4的反作用力会进一步变大,从动盘板7、8向凸起5传递内燃机的动力,吸收并衰减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振动。
此时,由于从凸轮部件6处于初始位置起随着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的增大,凸轮面6a的曲率进一步变大,因此当臂部件19的一端部借助滚子24c而被曲率逐渐增大的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按压时,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朝从动盘板7、8的径向内侧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仍能够通过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借助滚子26c沿弹簧座16的圆周方向外周面移动,而不妨碍弹簧座16沿圆周方向移动。
进而当从内燃机向从动盘板7、8输入过大的扭矩的情况下,臂部件19的滚子24c越过凸轮面6a的曲率最大的顶部6b,能够使从动盘板7、8相对于凸轮部件6空转,因此在车辆加速时,能够使凸轮部件6发挥扭矩限制器的功能。
其结果,能够防止过大的扭矩从从动盘板7、8传递至凸起5,进而保护变速器的变速齿轮组。
另外,由于在从动盘板7、8与凸轮部件6之间夹装有滞后机构27,因此当从动盘板7、8与凸轮部件6相对旋转时,能够产生恒定的滞后扭矩。
另一方面,在车辆减速时,由于内燃机的驱动扭矩变小,产生发动机制动器,因此会从变速器的输入轴21向凸起5输入转矩。当在减速时出现由内燃机的扭矩变动引发的旋转变动小的情况下,凸起5与从动盘板7、8之间的变动扭矩小,因此凸起5相对于从动盘板7、8相对地朝负侧(R2方向)扭转。
此时,如图13所示的状态那样,当从图1所示的状态起从动盘板7、8与凸起5进行相对旋转时,随着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增大而凸轮部件6进行旋转,由此臂部件19的滚子24c沿凸轮面6a滚动。因此,臂部件19的一端部借助滚子24c在凸轮面6a上滑动。
由于从凸轮部件6处于初始位置时起随着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的增大凸轮面6a的曲率变大,因此当臂部件19的一端部借助滚子24c被曲率逐渐增大的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按压时,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朝从动盘板7、8的径向内侧以及圆周方向移动。
然后,随着凸轮部件6朝逆时针旋转方向(R2方向)旋转,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朝从动盘板7、8的径向内侧移动,使得弹簧座16接近弹簧座17。
另外,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借助滚子26c沿弹簧座16的圆周方向外周面移动,由此能够不妨碍弹簧座16沿圆周方向移动。此外,图13示出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为+45°的状态。
即,如图3、图4所示,弹簧座17的圆周方向一端部抵接于抵接部14b、15b,因此弹簧座16沿收纳孔14、15的周缘朝弹簧座17侧移动,由此压缩螺旋弹簧4。
臂部件19如此对螺旋弹簧4施力,由此在被压缩的螺旋弹簧4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臂部件19以销18为支点基于杠杆原理以较强的按压力按压凸轮部件6。
因此,从凸起5向从动盘板7、8传递驱动系统的动力,吸收并衰减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振动。
进而当凸起5相对于从动盘板7、8相对地朝负侧(R2方向)进一步扭转,而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达到例如最大的+90°时,臂部件19的滚子24c位于凸轮面6a的曲率最大的顶部6b,凸轮部件6借助螺旋弹簧4以更大的作用力对臂部件19施力,因此螺旋弹簧4的反作用力进一步变大,从凸起向从动盘板7、8传递驱动系统的动力,吸收并衰减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振动。
另外,当从从动盘板7、8向凸起5输入来自内燃机的过大的扭矩的情况下,臂部件19的滚子24c越过凸轮面6a的曲率最大的顶部6b而使凸轮部件6相对于从动盘板7、8空转,因此能够使凸轮部件6发挥扭矩限制器的功能。
其结果,能够防止当车辆减速时从从动盘板7、8向凸起5传递过大的扭矩,进而保护变速器的变速齿轮组。
另外,即便在车辆减速时,也能够在从动盘板7、8与凸轮部件6相对旋转时产生恒定的滞后扭矩。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包括:凸起5;具有椭圆形状的凸轮面6a的凸轮部件6,其设置在凸起5的外周部并与凸起5一体旋转;臂部件19,其被设置在凸轮部件6与螺旋弹簧4之间,一端部与凸轮面6a接触且另一端部抵接于螺旋弹簧4的弹簧座16,臂部件19以被架设在从动盘板7、8的销18为中心做摆动;以及滚子部件24,其被设置在凸轮部件6与臂部件19的一端部的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之间。
因此,能够使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的范围广角化,并整体性地降低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的扭转刚性,同时能将扭转特性形成为非线形,能够顺利地从从动盘板7、8向凸起5传递转矩。
图14是表示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特性的图,是对本实施方式的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度、从凸起5输出的输出扭矩的关系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横轴是凸起5相对于从动盘板7、8的相对扭转角度,纵轴是从凸起5输出的输出扭矩。纵轴的输出扭矩与凸起5相对于从动盘板7、8的反作用力对应。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凸起5相对于从动盘板7、8的扭转角度的增大,螺旋弹簧4收缩,由此臂部件19对凸轮部件6的按压力变大。
然后,由于臂部件19对凸轮部件6的按压力变大,输出扭矩变大。此时的输出扭矩的变化成为无分段部地连续变化的曲线状的扭转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臂部件19的一端部借助滚子部件24与椭圆状的凸轮面6a接触,因此随着凸轮部件6的旋转能够使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广角化而在正侧以及负侧两侧合计达到180(deg)。
此外,关于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相对旋转时的扭转特性以及扭转角的大小,能够通过调整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的形状、螺旋弹簧4的弹簧常量、臂部件19的形状等而设定为任意的扭转特性以及扭转角。
图17是表示内燃机的旋转变动与内燃机转速的关系的图,具有在加速时内燃机的转速越低内燃机的旋转变动越大,而在减速时因产生所谓发动机制动而内燃机的转速越高内燃机的旋转变动越大的特性。
另外,由于具有变速器的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点在内燃机的正常旋转(例如,图14的实线与虚线相交的2500rpm附近)中产生,因此在内燃机的转速到达正常旋转域为止期间,在内燃机的旋转变动降低的阶段会产生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中,当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小时,能够形成为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刚性低的扭转特性。
因此,在怠速状态下如变速至空挡时等,在从从动盘板7、8向凸起5传递的转矩(凸起5的输出扭矩)小的区域,使以由内燃机的扭矩变动引发的旋转变动为起振源的扭转振动衰减,从而能够抑制来自处于无负载状态的变速器的齿轮对的咔哒声。
另外,由于能够使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的范围广角化而整体性地降低扭转刚性,因此处于从从动盘板7、8朝凸起5传递的转矩大的低速加速时或者减速时,使以由驱动源的扭矩变动引发的旋转变动为起振源的扭转振动衰减,能够抑制变速齿轮组的空转齿轮对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嚓嚓声。
另外,当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大时,能够设定为比以往的扭转刚性低的扭转刚性,因此能够使由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引发的扭转振动衰减而抑制在车厢内产生隆隆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从动盘板7、8与凸轮部件6之间夹装滞后机构27,因此当从动盘板7、8与凸轮部件6相对旋转时,能够产生恒定的滞后扭矩。
因此,当处于从从动盘板7、8向凸起5传递的转矩大的加减速中,相对于以由驱动源的扭矩变动引发的旋转变动为起振源的大的扭转振动,能够产生滞后扭矩。
因此,能够进一步衰减由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引发的扭转振动,进一步抑制在车厢内产生隆隆声,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嚓嚓声的产生。
另外,由于能够将扭转特性形成为非线形而非如以往那样的具有分段部的多段,因此能够抑制咯嗒声。即,在缓减速中等行驶状态下,能够抑制当从从动盘板7、8朝凸起5传递的扭矩近似为零(deg)时,因在变速器的内部由传递转矩的齿轮的反弹而产生齿轮的击打声等异响。
进而当从内燃机向从动盘板7、8输入过大的扭矩的情况下,臂部件19的滚子24c越过凸轮面6a的曲率最大的顶部6b,使从动盘板7、8相对于凸轮部件6空转,因此能够使凸轮部件6发挥扭矩限制器的功能。
其结果,能够防止从从动盘板7、8向凸起5传递过大的扭矩,进而保护变速器的变速齿轮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凸起5与从动盘板7、8的扭转角增大凸轮面6a的曲率变大,螺旋弹簧4的弹性变形量变大。因此,当在臂部件19的一端部不存在滚子部件24时,担心臂部件19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6的接触压力变大,臂部件19与凸轮部件6的接触面出现磨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臂部件19的一端部借助滚子24c在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滑动,因此能够防止臂部件19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6的接触压力升高,进而抑制臂部件19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6的磨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滚子26c被旋转自如地设置在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借助滚子26c抵接于弹簧座16,因此能够使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借助滚子部件26沿弹簧座16的圆周方向外周面顺利地滑动,并且能够使螺旋弹簧4沿从动盘板7、8的圆周方向弹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凭借仅仅在从动盘板7、8与凸起5之间设置螺旋弹簧4、臂部件19以及凸轮部件6的简单的结构,便能够使从动盘板7、8以及凸起5的扭转角广角化,能够使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的结构简单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臂部件19相对于从动盘板7、8的中心轴配置成点对称,因此臂部件19能够隔着从动盘板7、8的中心轴夹持凸轮部件6。
因此,当凸轮部件6借助臂部件19对螺旋弹簧4施力时,在螺旋弹簧4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臂部件19能够隔着从动盘板7、8的中心轴以较强的按压力夹持凸轮部件6。因此,能够可靠地从从动盘板7、8朝凸起5传递转矩。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滚子部件24安装于臂部件19,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16所示,亦可将作为滚动体的滚子部件4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凸轮部件6。
该滚子部件41借助销42被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在凸轮部件6的安装部位形成的凹部,且一部分从凹部向凸轮面6a外侧突出。
另外,滚子部件41的安装位置被设定为当凸起5与从动盘板7、8的扭转的设定角度成为最大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所抵接的凸轮面6a的部位。
此外,当扭转的设定角度成为最大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所抵接的凸轮面6a的部位是指当凸起5与从动盘板7进行相对旋转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所抵接的凸轮面6a的曲率最大的顶部6b。
即,当臂部件19越过顶部6b时,扭矩限制器发挥作用,因此扭转的设定角度成为直至扭矩限制器发挥作用为止的设定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正侧为90°、负侧为90°)。
如此一来,滚子部件41将被设置在臂部件19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6的接触压力最高的凸轮面6a,因此能够避免臂部件19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6的接触压力升高,进而抑制臂部件19的一端部与凸轮部件6的磨损。
此外,虽然滚子部件41被设定在凸起5与从动盘板7、8的扭转角成为最大的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此外亦可进一步在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的周方向上设置多个滚子部件4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由驱动侧旋转部件构成从动盘板7、8并由被驱动侧旋转部件构成凸起5,但亦可由被驱动侧旋转部件构成从动盘板7、8,并由被动侧旋转部件构成凸起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夹装在车辆的内燃机与具有变速器的驱动系统之间,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设置在车辆等驱动系统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可为任何设置。
例如,对于混合动力车辆而言,亦可应用于被夹装在内燃机的输出轴与向电动机和车轮侧输出轴分配动力的动力分配机构之间的混合动力减震器等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
另外,亦可应用于被夹装于扭矩转换器的锁止离合器装置与变速齿轮组之间的锁定减震器等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另外,亦可在差速器壳与设置在差速器壳的外周部的齿圈之间设置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具有椭圆形状,但只要是曲率随着从动盘板7、8与凸起5的扭转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凸轮面即可,并不局限于椭圆形状。
另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点上仅为例示,并不受限于该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的内容限定而并非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并且与权利要求书的内容等同的意思以及权利要求书中的全部变更均涵盖于其中。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具有如下效果:能够使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范围广角化,且能够获得非线形的扭转特性,此外能够防止从驱动侧旋转部件向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传递过大的扭矩,并且作为将输入转矩的驱动侧旋转部件与输出驱动侧旋转部件的转矩的被驱动侧旋转部件借助弹性部件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等有效。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扭转振动衰减装置;2…驱动侧旋转部件;3…被驱动侧旋转部件;4…螺旋弹簧(弹性部件);5…凸起(第一旋转部件);6…凸轮部件;6a…凸轮面;7、8…从动盘板(第二旋转部件);10…离合器从动盘(第二旋转部件);14、15…收纳孔(收纳部);14c、15c…外侧支承片(收纳部);14d、15d…内侧支承片(收纳部);16、17…弹簧座(保持部件);18…销(摆动支点部);19…臂部件;21…输入轴;24,41…滚子部件(滚动体);26…滚子部件(滚动部件);27…滞后机构

Claims (6)

1.一种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具备:
被输入转矩的驱动侧旋转部件;与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设置在相同轴线上并输出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的转矩的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以及至少一个以上的弹性部件,上述弹性部件被设置在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与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之间,当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与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进行相对旋转时上述弹性部件沿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的圆周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凸轮部件,其以与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以及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中的任意一方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以及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中的任意一方,且具有曲率随着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以及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凸轮面;以及
臂部件,其一端部与上述凸轮部件的上述凸轮面接触,并且另一端部与上述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一端部抵接,该臂部件以设置在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或者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中的任意一方的摆动支点部为中心进行摆动,
在上述凸轮部件与上述臂部件的一端部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滚动体,
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具备第一旋转部件,该第一旋转部件在外周部具有上述凸轮部件,在内周部连结有变速器的输入轴,
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具备一对第二旋转部件和一对保持部件,上述一对第二旋转部件被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轴线方向两侧,在轴线方向上被隔开规定间隔地相互固定,并且沿圆周方向形成有收纳上述弹性部件的收纳部,上述一对保持部件支承上述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两端部,将上述弹性部件支承于上述收纳部的圆周方向两端部,
在上述臂部件的另一端部设置有滚动部件,上述臂部件的另一端部借助上述滚动部件抵接于上述一对保持部件的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滚动体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上述臂部件的一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滚动体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凸轮部件,上述滚动体的安装位置至少被设定在当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与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的设定角度达到最大时上述臂部件的一端部所抵接的上述凸轮面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与上述被驱动侧旋转部件的扭转角最小时的上述凸轮部件的初始位置起随着上述扭转角的增大,上述凸轮部件的凸轮面的曲率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臂部件相对于上述驱动侧旋转部件的中心轴配置成点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凸轮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夹装有使上述凸轮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摩擦接触的滞后机构。
CN201080070067.2A 2010-11-26 2010-11-26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102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6907 WO2012070092A1 (ja) 2010-11-26 2010-11-26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0238A CN103210238A (zh) 2013-07-17
CN103210238B true CN103210238B (zh) 2015-03-11

Family

ID=46145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7006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10238B (zh) 2010-11-26 2010-11-26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21300B2 (zh)
EP (1) EP2644935B1 (zh)
JP (1) JP5633577B2 (zh)
CN (1) CN103210238B (zh)
WO (1) WO20120700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4673A (zh) * 2017-04-28 2019-11-2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振动衰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14124921A (ru) * 2011-12-22 2016-02-10 Тойота Дзидося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демпфирования крутильных колебаний
CN104204604B (zh) * 2012-03-22 2015-10-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CN104220777A (zh) * 2012-04-04 2014-12-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和变速器
DE102013211407A1 (de) * 2012-07-10 2014-01-1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mit Bogenfeder und Endkappe
US10451144B2 (en) * 2014-01-25 2019-10-22 Borgwarner Inc.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FR3036756B1 (fr) * 2015-06-01 2018-08-10 Valeo Embrayages Disque d'embrayage
JP6422190B2 (ja) 2016-06-17 2018-11-14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回転装置
DE102017007810A1 (de) * 2016-10-24 2018-04-26 Borgwarner Inc. Drehschwingungstilger und Antriebsstra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solchen Drehschwingungstilger
DE102018108049A1 (de) * 2018-04-05 2019-10-1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scheibe mit Reibeinrichtung aufweisendem Pendelwippendämpfer; sowie Reibkupplung
DE102018108435A1 (de) * 2018-04-10 2019-10-1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CN111920650B (zh) * 2020-09-28 2021-01-08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缓冲助力机构和外骨骼踝关节缓冲助力装置
CN112303181B (zh) * 2020-11-20 2022-03-1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多级式弹簧扭转减振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7905A (en) * 1981-04-20 1984-08-28 Kabushiki Kaisha Daikin Seisakusho Clutch disc
EP0994272A2 (en) * 1998-10-16 2000-04-1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ing apparatus
JP2005249037A (ja) * 2004-03-03 2005-09-15 Koyo Seiko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2728A (ja) * 1984-02-17 1985-09-06 Daikin Mfg Co Ltd ダンパ−デイスク組立体
JPH09280317A (ja) 1996-04-08 1997-10-28 Toyota Motor Corp フライホイール
JP2000002264A (ja) * 1998-06-16 2000-01-07 Exedy Corp ダンパー機構
JP2001074102A (ja) 1999-06-29 2001-03-23 Aisin Seiki Co Ltd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001304341A (ja) 2000-04-18 2001-10-31 Exedy Corp シート部材、弾性部材組立体及びダンパー機構
JP4277501B2 (ja) 2001-10-17 2009-06-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008025629A (ja) 2006-07-18 2008-02-07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装置
DE102008017352A1 (de) * 2007-09-10 2009-03-12 Magna Powertrain Ag & Co Kg Zweimassenschwungrad
JP2008075881A (ja) * 2007-11-30 2008-04-03 Aisin Seiki Co Ltd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DE102009035914A1 (de) * 2008-09-01 2010-03-04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Zweimassenschwungrad
DE102009007373A1 (de) * 2009-02-04 2010-08-05 Magna Powertrain Ag & Co Kg Zweimassenschwungrad
WO2011067815A1 (ja) * 2009-12-03 2011-06-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7905A (en) * 1981-04-20 1984-08-28 Kabushiki Kaisha Daikin Seisakusho Clutch disc
EP0994272A2 (en) * 1998-10-16 2000-04-1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ing apparatus
JP2005249037A (ja) * 2004-03-03 2005-09-15 Koyo Seiko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4673A (zh) * 2017-04-28 2019-11-22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振动衰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44935A1 (en) 2013-10-02
EP2644935B1 (en) 2017-09-06
JPWO2012070092A1 (ja) 2014-05-19
EP2644935A4 (en) 2015-03-25
CN103210238A (zh) 2013-07-17
WO2012070092A1 (ja) 2012-05-31
US20130231195A1 (en) 2013-09-05
US8821300B2 (en) 2014-09-02
JP5633577B2 (ja) 2014-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0238B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CN101275612B (zh) 弹簧座和减震片组件
JP5533883B2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010535312A (ja) 振動を減衰するための装置、特に多段式のトーショナルバイブレーションダンパ
US6209701B1 (en) Damper disk assembly
JP5527428B2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3558462B2 (ja)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S6213829A (ja) バツクラツシユのない減衰を行うクラツチ被駆動プレ−ト組立体
CN103261731B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US6336867B1 (en) Damper mechanism and damper disk assembly
JP2001304341A (ja) シート部材、弾性部材組立体及びダンパー機構
CN103998806A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CN211059318U (zh) 液力变矩器和包括该液力变矩器的车辆
JP5585498B2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CN104204604B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CN102667207B (zh) 扭转缓冲装置
JP4015774B2 (ja) ダンパー機構及び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2013164090A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4496062B2 (ja) クラッチディスク組立体
JP2012237429A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CN209324929U (zh) 一种扭转减振器及使用该扭转减振器的车辆
JP7429096B2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CN103502683A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CN114623196A (zh) 传动装置
JP2014126097A (ja)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