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1731B -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1731B
CN103261731B CN201080070814.2A CN201080070814A CN103261731B CN 103261731 B CN103261731 B CN 103261731B CN 201080070814 A CN201080070814 A CN 201080070814A CN 103261731 B CN103261731 B CN 1032617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component
camming surface
disc
attenuation device
cam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708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1731A (zh
Inventor
竹中彻宏
栗本智康
冈野信彦
萩野保幸
渡会真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61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1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1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17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with a kinematic mechanism or gear system
    • F16F15/1205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with a kinematic mechanism or gear system with a kinematic mechanism, i.e. linkages, le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60Clutching elements
    • F16D13/64Clutch-plates; Clutch-lamella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扭转振动衰减装置,能够使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范围广角化从而实现对大的扭转振动的抑制、并且能够防止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朝中立位置变位时朝正侧和负侧交替扭转。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具备:轴套(5);设置在轴套(5)的外周部并与轴套(5)一体旋转的具有凸轮面(6A)的凸轮部件(6);以及设置在凸轮部件(6)与螺旋弹簧(4)之间,一端部与凸轮面(6A)接触且另一端部抵接于螺旋弹簧(4)的弹簧座(16),并以架设于盘片(7、8)的销(18)为中心摆动的臂部件(19),凸轮面(6A)的曲率构成为:相对于轴套(5)相对于盘片(7、8)朝正侧扭转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所接触的凸轮面(6A)的曲率,轴套(5)相对于盘片(7、8)从中立位置朝负侧扭转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所接触的凸轮面(6A)的曲率大。

Description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尤其是涉及夹装在车辆的内燃机与驱动系统之间,经由弹性部件将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在一起,以便在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之间传递转矩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与内燃机、电动机等驱动源和车轮等连结而传递来自驱动源的转矩,并且吸收驱动源和具有变速齿轮组的驱动系统之间的扭转振动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例如由第一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以及弹性部件构成,上述第一旋转部件能够紧固于驱动源侧的飞轮或被从驱动源侧的飞轮释放,上述第二旋转部件连结于变速器的输入轴,上述弹性部件将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在圆周方向弹性连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第一旋转部件由离合器从动盘和设置在离合器从动盘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一对盘片构成,第二旋转部件由以不能旋转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变速器的输入轴、且设置在盘片之间的轮毂构成。
轮毂具有与输入轴花键卡合的筒状的轴套以及从轴套朝半径方向外侧扩展的圆板状的凸缘。并且,弹性部件由单独的螺旋弹簧构成,螺旋弹簧被收纳在形成于凸缘的窗孔内从而其圆周方向两端部在圆周方向上被支承,并且由形成于一对盘片的窗部在圆周方向支承。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当离合器从动盘以及一对盘片相对于轮毂相对旋转时,螺旋弹簧在离合器从动盘以及一对盘片与轮毂之间在圆周方向上被压缩,由此,利用螺旋弹簧吸收从第一旋转部件输入至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振动而使其衰减。
然而,作为因扭转振动而产生的变速器侧的噪声,公知有怠速时的异常音、行驶时的异常音以及隆隆声等。因而,为了吸收作为各异常音的产生原因的扭转振动,需要适当地设定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扭转特性。
此处,作为怠速时的异常音,公知有在档位被切换至空档后的怠速时,由于以基于驱动源的扭矩变动的旋转变动作为激振源的扭转振动,处于无负载状态的齿轮对碰撞而产生的喀哒喀哒的异常音、即所谓的喀哒声。
并且,作为行驶时的异常音,公知有在车辆的加减速过程中由于以基于驱动源的扭矩变动的旋转变动作为激振源的扭转振动、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变速齿轮组的空转齿轮对碰撞而产生的嚓嚓的异常音、即所谓的嚓嚓声。
并且,作为隆隆声,公知有因基于以驱动源的扭矩变动作为激振力的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的振动而在车厢内产生的异常音,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通常存在于稳态行驶时(例如内燃机的转数在2000rpm附近),因此在稳态行驶时产生隆隆声。
以往,作为适当地设定了扭转特性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具备:第一旋转部件,该第一旋转部件与内燃机一体地旋转;第二旋转部件,该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一旋转部件同轴配设,且配设成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相对旋转自如;变位部件,该变位部件具有沿着被接触面移动的接触部,通过追随于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而接触部沿着第一旋转部件的被接触面移动,变位部件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相对变位,上述被接触面形成于第一旋转部件、且构成为根据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而曲率变化;以及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追随于变位部件的相对变位而压缩。
对于该扭转角衰减装置,当内燃机驱动时,第一旋转部件被驱动而旋转,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驱动经由弹性部件传递至第二旋转部件。当内燃机的扭矩变动从而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相对旋转时,变位部件的接触部沿着被接触面移动,从而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或者第二旋转部件中的另一方相对变位。
当移位部件发生相对移位时,弹性部件被压缩,内燃机的扭矩的变动被吸收后输出至第二旋转部件。
这样,由于变位部件追随于扭转角而相对变位,通过该相对变位来规定弹性部件的压缩,因此能够利用变位部件、被接触面以及弹性部件规定扭转特性。
因此,能够使用刚性低的弹性部件使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之间的扭转角广角化,在像怠速状态下将档位切换至空档时等那样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之间的扭转角小的区域中,能够利用低刚性的弹性部件使振动衰减而抑制喀哒声的产生。
并且,在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之间的扭转角大的区域中,通过增大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从而得到扭矩的上升率变大的高刚性的扭转特性,由此能够抑制嚓嚓声。
结果,能够使以基于内燃机的扭矩变动的旋转变动作为激振源的大的扭转振动、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衰减,从而能够抑制变速齿轮组的空转齿轮对碰撞而产生的嚓嚓声、基于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的隆隆声的产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940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74102号公报
对于这样的以往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为了实现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广角化而在嚓嚓声或隆隆声的产生区域中降低弹性部件的刚性,但由于被接触面的曲率恒定,因此当第二旋转部件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扭转时,形成弹性部件的挠曲量(刚性)缓慢变大的扭转特性。
因此,当为了实现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广角化而使用小的刚性的弹性部件的情况下,由于与广角化相应地弹性部件的挠曲量增多,因此需要大型的弹性部件。
换言之,直到嚓嚓声、隆隆声产生的区域为止都需要使第二旋转部件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扭转,因此需要增大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需要大型的弹性部件。
因此,在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必须确保设置大型的弹性部件的设置空间,存在扭转振动衰减装置趋于大型化的忧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弹性部件小型化并且能够缩小设置空间而使必要区域的扭转振动衰减、防止装置整体大型化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具备:第一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该第二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设置在同一轴线上;至少一个以上的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设置在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当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相对旋转时上述弹性部件在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弹性变形;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设置在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中的任一方,且具有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中的任一方一体旋转的凸轮面;以及扭矩传递部件,该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与上述凸轮部件的上述凸轮面接触,并且另一端部抵接于上述弹性部件的延伸方向一端部,当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相对旋转时,上述一端部沿着上述凸轮面移动,从而使上述弹性部件弹性变形,由此在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传递转矩,上述凸轮部件的凸轮面具有下述的曲面,该曲面设置在沿长边方向延伸的轴线上,是通过连结第一圆的外周和一对第二圆的外周而形成的,上述第一圆具有以上述凸轮部件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的半径,上述一对第二圆以从旋转中心轴向上述轴线方向两外侧分离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且具有比上述第一圆的半径大的半径。
在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凸轮部件的凸轮面具有下述的曲面,该曲面设置在沿长边方向延伸的轴线上,是通过连结第一圆的外周和一对第二圆的外周而形成的,上述第一圆具有以凸轮部件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的半径,上述一对第二圆以从旋转中心轴向轴线方向两外侧分离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且具有比第一圆的半径大的半径,因此凸轮部件的凸轮面形成为所谓的花生形状的凸轮面。
因此,当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相对旋转时,扭矩传递部件沿着凸轮面滑动,凸轮面经由扭矩传递部件对弹性部件施力,在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扭矩传递部件按压凸轮面,由此能够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之间传递转矩。
当将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夹装在车辆的驱动源和具有变速齿轮组的驱动系统的变速器之间而将来自驱动源的转矩传递至第一旋转部件,并将转矩从第二旋转部件传递至变速器的情况下,当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小时,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抵接在从第一圆的外周的凸轮面向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连续的凸轮面上,由此能够减小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刚性。
因此,当像在怠速状态下将档位切换至空档时等那样从第一旋转部件朝第二旋转部件传递的转矩小的区域中(例如,内燃机的转速为1000rpm附近),能够使以基于驱动源的扭矩变动的旋转变动作为激振源的扭转振动衰减,从而能够抑制处于无负载状态的变速器的齿轮对发出喀哒声的情况。
另外,在从第一旋转部件向第二旋转部件传递的转矩(内燃机的转速为1500rpm以上)大的区域中,能够使以基于驱动源的扭矩变动的旋转变动作为激振源的大的扭转振动、驱动系统的扭转振动衰减,能够抑制因变速齿轮组的空转齿轮对碰撞而产生的嚓嚓声、因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而产生的隆隆声。
此时,在产生嚓嚓声、隆隆声的1500rpm以上的区域中,通过使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抵接于半径比第一圆的外周大的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能够减小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刚性,能够抑制嚓嚓声、隆隆声。
另外,产生喀哒声的怠速区域与产生嚓嚓声、隆隆声的区域之间的区域是无需降低弹性部件的刚性的区域。
由于能够将凸轮部件的花生形状形成为从第一圆的外周的凸轮面向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连续的凸轮面的曲率小于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的曲率,因此当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从第一圆的外周的凸轮面抵接于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时,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变化量能够急剧增大弹性部件的挠曲量进而提高弹性部件的刚性。
即,以往相对于从产生喀哒声的怠速区域到产生嚓嚓声、隆隆声的区域的扭转角的变形量,弹性部件的变形量较为缓慢,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相对于从产生喀哒声的怠速区域到产生嚓嚓声、隆隆声的区域的扭转角的变化量,增大了弹性部件的变形量,从而能够在产生嚓嚓声、喀哒声的区域减少相对于扭转角的变化量的弹性部件的变形量(刚性),能使弹性部件为低刚性。
因此,从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小的状态到大的状态,通过增大与扭转角的变形量对应的弹性部件的弹性变形量,能够防止弹性部件大型化。换言之,无需像以往那样从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小的状态到大的状态使弹性部件缓慢变形,因此无需估计该变形量地增大弹性部件。
其结果,使得弹性部件小型化,减少了弹性部件的设置空间,通过在必要区域(喀哒声的产生区域与嚓嚓声、隆隆声的产生区域)实现弹性部件的低刚性,能使扭转振动衰减,能够防止扭转振动衰减装置趋于大型化。
优选地,还可以构成为伴随着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增大,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从第一圆的外周的凸轮面向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移动。
在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中,伴随着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增大,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从第一圆上的凸轮面向第二圆上的凸轮面移动,因此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间的扭转角小的状态下,使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与第一圆上的凸轮面抵接,伴随着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变大,能够使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从第一圆上的凸轮面抵接于第二圆上的凸轮面。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凸轮部件为花生形状,因此能够使从第一圆上的凸轮面向第二圆上的凸轮面连续的凸轮面的曲率小于第二圆上的凸轮面的曲面的曲率,因此在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从第一圆上的凸轮面抵接于第二圆上的凸轮面时,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变化量急剧增大了弹性部件的挠曲量,能够提高弹性部件的刚性。
此外,由于第二圆的半径恒定,因此伴随着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变大而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沿第二圆上移动时,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变化量缩小了弹性部件的挠曲量,从而能够降低弹性部件的刚性。
优选地,还可以构成为,从上述第一圆的外周的凸轮面向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连续的凸轮面的曲率比上述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的曲率小。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从第一圆的外周的凸轮面向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连续的凸轮面的曲率比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的曲率小,因此当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从第一圆上的凸轮面抵接于第二圆上的凸轮面时,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的变化量急剧增大了弹性部件的挠曲量,从而能够提高弹性部件的刚性。
因此,从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小的状态到大的状态无需使弹性部件缓慢变形,因此能够无需估计该变形量地增大弹性部件。
优选地,还可以构成为上述扭矩传递部件以在上述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设置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或者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中的任一方的摆动支点部为中心进行摆动。
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通过在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之间设置弹性部件、扭矩传递部件以及凸轮部件的简单结构就能够在第一旋转部件以及第二旋转部件之间传递扭矩,因此能够使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结构简单化。
优选地,还可以构成为上述扭矩传递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中心轴点对称地配置。
由于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扭矩传递部件相对于第一旋转部件的中心轴点对称地配置,因此扭矩传递部件夹着第一旋转部件的中心轴夹持凸轮部件。
因此,当凸轮部件经由扭矩传递部件对弹性部件施力时,通过弹性部件的反作用力使扭矩传递部件夹着第一旋转部件的中心轴以较强的按压力夹持凸轮部件。因此,能够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之间更可靠地传递转矩,能够使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可靠地一体旋转。
优选地,还可以构成为上述第二旋转部件在外周部具有上述凸轮部件,在内周部具备轴套部件,设置于车辆的驱动系统的变速器的输入轴连结于上述轴套部件,上述第一旋转部件具备:一对盘片,上述一对盘片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轴线方向两侧,在轴线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被相互固定,并且在圆周方向形成有收纳部,上述弹性部件被收纳于该收纳部;以及一对保持部件,上述一对保持部件支承上述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两端部,将上述弹性部件支承于上述收纳部的圆周方向两端部,上述扭矩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经由上述保持部件中的任一方抵接于上述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一端部。
对于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弹性部件被收纳于一对盘片的收纳部,并且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两端部由一对保持部件支承于收纳部的圆周方向两端部,扭矩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经由保持部件的一方抵接于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一端部,因此,能够使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之间的扭转角的范围广角化从而实现弹性部件的低刚性化,能够从第一旋转部件朝第二旋转部件顺畅地传递转矩。
优选地,还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扭矩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设置有滚动部件,上述扭矩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经由上述滚动部件抵接于上述一对保持部件中的一方。
在该情况下,当通过凸轮部件的旋转而扭矩传递部件经由摆动支点部摆动时,在扭矩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朝第一旋转部件的半径方向内侧移动的情况下,扭矩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经由滚动部件抵接于保持部件的一方,由此,能够使扭矩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经由滚动部件沿着保持部件的一方的抵接面顺畅地沿半径方向滑动并使弹性部件沿第一旋转部件的圆周方向弹性变形。
优选地,还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凸轮部件与上述一对盘片之间夹装有使上述凸轮部件与上述一对盘片摩擦接触的滞后机构。
对于该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由于滞后机构夹装在凸轮部件与一对盘片之间,因此,当凸轮部件与一对盘片之间的扭转角大时,能够增大凸轮部件与一对盘片之间的滞后扭矩,能够进一步抑制因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而引起的隆隆声的产生、嚓嚓声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使弹性部件小型化并且可减少设置空间而使必要区域的扭转振动衰减、防止装置整体大型化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沿着图1的A-A线的从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从图2的箭头B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从图2的箭头C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臂部件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沿着图5的D-D线的从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将凸轮部件作为构成要素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凸轮部件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滞后机构的分解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轴套相对于盘片向正侧扭转后的状态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轴套相对于盘片进一步向正侧扭转后的状态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轴套相对于盘片向负侧扭转后的状态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扭转角与扭矩的关系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内燃机的转速与变动扭矩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15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首先,对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图2中,扭转振动衰减装置4具备:第一旋转部件2,来自驱动源亦即未图示的内燃机的转矩输入至该第一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3,该第二旋转部件3与第一旋转部件2设置在同一轴线上,将第一旋转部件2的转矩传递至未图示的驱动系统的变速器;以及作为弹性部件的一对螺旋弹簧4,这一对螺旋弹簧4设置在第一旋转部件2与第二旋转部件3之间,且当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3相对旋转时在第一旋转部件2的圆周方向上被压缩。
第二旋转部件3构成为包括作为第二旋转部件的作为轴套部件的轴套5和设置在轴套5的外周部的凸轮部件6,轴套5花键嵌合在驱动系统的变速器的输入轴21的外周部。
另外,轴套5和凸轮部件6也可以一体成型。并且,也可以将轴套5和凸轮部件6分体形成,在轴套5的外周部以及凸轮部件6的内周部分别形成花键部,并使轴套5和凸轮部件6花键嵌合。
并且,第一旋转部件2具备一对盘片7、8以及离合器从动盘10。盘片7、8配置在轴套5的轴线方向两侧,在轴线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由销9以及作为摆动支点部的销18连接。
并且,轴套5被收纳于盘片7、8的圆形状的中心孔7a、8a,轴套5与盘片7、8设置在同一轴线上。
销9、18架设于盘片7、8,且形成为轴线方向两端部直径较大,由此,销9、18以防脱的方式卡止于盘片7、8。因此,盘片7、8通过借助销18以及销9一体化而一体旋转。
并且,离合器从动盘10设置在盘片7的半径方向外侧,具备缓冲片11以及摩擦件12a、12b。缓冲片11由在厚度方向上起伏的环状的部件构成,且借助销9被固定于盘片7、8。
摩擦件12a、12b借助铆钉13被固定于缓冲片11的两面,该摩擦件12a、12b位于固定于内燃机的曲轴的未图示的飞轮与螺栓固定于飞轮的离合器盖的推压板之间。
进而,摩擦件12a、12b被推压板推压而与飞轮和推压板摩擦卡合,由此,内燃机的转矩被输入至盘片7、8。
并且,当踩踏未图示的离合器踏板时,解除推压板对摩擦件12a、12b的推压,摩擦件12a、12b从飞轮离开,由此,内燃机的转矩不再输入至盘片7、8。
并且,在盘片7、8分别在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各形成有一对作为收纳部的收纳孔14、15,该收纳孔14、15在盘片7、8的轴线方向对置并收纳螺旋弹簧4。
并且,收纳孔14、15通过在螺旋弹簧4的外周侧利用冲压机冲裁而成,盘片7、8的圆周方向两端部成为封闭端。
并且,如图2~图4所示,盘片7、8具备沿着收纳孔14的半径方向外侧的边缘在圆周方向延伸的外侧支承片(收纳部)14c、15c以及沿着收纳孔14的半径方向内侧的边缘在圆周方向延伸的内侧支承片(收纳孔)14d、15d,该外侧支承片14c、15c以及内侧支承片14d、15d朝盘片7、8的轴线方向外侧突出。
并且,螺旋弹簧4的圆周方向两端部由保持部件亦即弹簧座16、17保持,在该弹簧座16、17的内周面形成有弹簧安装定位圈。
该弹簧安装定位圈与螺旋弹簧4的圆周方向两端部的一圈的量或者两圈的量相当,使螺旋弹簧4的圆周方向两端部落座于该弹簧安装定位圈,并使螺旋弹簧4的卷绕方向始端和终端与弹簧安装定位圈卡合,由此,能够防止螺旋弹簧4的旋转并将螺旋弹簧4装配于弹簧座16、17。
并且,如图3、图4所示,盘片7、8的圆周方向两端部的封闭端构成供弹簧座16、17的圆周方向端部抵接的抵接部14a、14b、15a、15b,在弹簧座16、17伸长的状态下,弹簧座16、17的圆周方向端部抵接于抵接部14a、14b、15a、15b。
并且,弹簧座16、17的外周部与外侧支承片14c、15c以及内侧支承片14d、15d对置,利用外侧支承片14c、15c以及内侧支承片14d、15d防止弹簧座16、17从收纳孔14、15脱出。
在圆周方向一方的弹簧座16与凸轮部件6之间设置有作为扭矩传递部件的臂部件19,该臂部件19位于盘片7、8之间,并由销18支承为摆动自如。
如图5、图6所示,在销18与臂部件19之间夹装有滚针轴承20。滚针轴承20由安装于臂部件19的外滚道20a和夹装在外滚道20a与销18之间的针状滚针20b构成,外滚道20a经由针状滚针20b形成为相对于销18旋转自如。因此,臂部件19经由滚针轴承2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销18。
并且,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分叉形状的突出片19c、19d,该突出片19c、19d借助销25连结。换言之,销25由突出片19c、19d支承。
在该销25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有作为滚动部件的滚子部件26c。滚子部件26c由滚针轴承和滚子26c构成,该滚针轴承由设置在销25的外周部的外滚道26a以及夹装在外滚道26a与销25之间的针状滚针26b构成,滚子26c在外滚道26a的外周部安装于外滚道26a,滚子26c经由滚针轴承形成为相对于销25旋转自如。
滚子26c抵接于弹簧座16的圆周方向外周面,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经由滚子26c抵接于弹簧座16的圆周方向外周面。
另外,凸轮部件6形成为花生型(peanuts),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具有花生形状。
如图7所示,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具有花生形状的曲面,该曲面是通过连结具有以凸轮部件6的旋转中心轴O1为中心的半径r1的第一圆51的外周51a和一对第二圆52的外周52a而形成的,该一对第二圆52以从旋转中心轴O1向轴线L方向两外侧分离等距离的旋转中心轴O2为中心且具有比第一圆51的半径大的半径r2,一对第二圆52的半径r2被形成为相同的大小。
此外,从第一圆51的外周51a的凸轮面6a向第二圆52的外周52a的凸轮面6b连续的凸轮面6c、6d的曲率比第二圆52的外周52a的凸轮面6b的曲率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圆51的外周51a的凸轮面6a为第一圆51的外周51a上的一点,与此相对,第二圆52的外周52a的凸轮面6b遍及连结凸轮面6c、6d的终端的第二圆52的外周51a的圆周方向。
另外,臂部件19相对于盘片7、8的中心轴、即凸轮部件6的旋转中心轴O1呈点对称配置,并夹着凸轮部件6的旋转中心轴O1与凸轮面6A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盘片7、8与轴套5的扭转角为0°时,臂部件19的前端部与凸轮面6a抵接,此时,夹着旋转中心轴O1的臂部件19的分离距离最短。
从该状态起,随着盘片7、8与轴套5的扭转角增大,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第一圆51上的凸轮面6a向第二圆52上的凸轮面6b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像这样通过凸轮部件6旋转使臂部件19的一端部所抵接的凸轮面6A的位置变化,由此弹簧座16被臂部件19施力,使得螺旋弹簧4的压缩量变化。此时,弹簧座16沿着收纳孔14、15的周缘以相对于弹簧座17接近或分离的方式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盘片7、8与凸轮部件6之间夹装有滞后机构27,该滞后机构27由环状的摩擦件28、29、30、31以及盘簧32构成。
摩擦件28、29由表面具有规定的摩擦系数的部件构成,且借助粘接材料被固定于凸轮部件6的轴线方向外周面。另外,也可以在摩擦件28、29一体地设置销等,并将该销嵌合于形成在凸轮部件6的轴线方向外周面的销孔,由此将摩擦件28、29安装于凸轮部件6。
并且,摩擦件30由表面具有规定的摩擦系数的部件构成,且借助粘接材料被固定于盘片7的内周面。另外,也可以在摩擦件30一体地设置销等,并将该销嵌合于形成在盘片7的内周面的销孔,由此将摩擦件30安装于盘片7。
如图9所示,摩擦件31由表面具有规定的摩擦系数的部件构成,且在放射方向外周面一体地设置有多个销31a。该销31a嵌合于形成在盘片8的内周面的销孔8b,从而摩擦件31被安装于盘片8的内周面。
盘簧32形成为圆锥形状,并被夹装于摩擦件31与盘片8之间。
该碟簧32沿着凸轮部件6的轴线方向产生弹力,由此使摩擦件31与摩擦件28摩擦接触,并使摩擦件29与摩擦件30摩擦接触,由此,使凸轮部件6与盘片7、8摩擦接触从而在凸轮部件6与盘片7、8之间产生滞后扭矩。
另外,作为滞后机构,也可以废除摩擦件28、29而构成为使摩擦件30、31与凸轮部件6的轴线方向外周面直接摩擦接触。
其次,对作用进行说明。
图10、图11示出盘片7、8承受内燃机的转矩而朝逆时针旋转方向(R2方向)旋转的状态,为了说明的方便,假设轴套5相对于盘片7、8朝正侧的顺时针旋转方向(R1方向)扭转来进行说明。
此外,轴套5相对于盘片7、8朝正侧扭转的情况在车辆加速时发生。
摩擦件12a、12b被推压板推压而与飞轮和推压板摩擦卡合,由此,内燃机的转矩被输入至盘片7、8。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在盘片7、8与轴套5之间的相对旋转小的状态、即盘片7、8与轴套5之间的扭转角在0°附近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凸轮部件6位于初始位置并与轴套5一体旋转。
此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与凸轮面6a(图8参照)接触,凸轮部件6将臂部件19朝弹簧座16按压,由此螺旋弹簧4由凸轮部件6施力。
此时,借助螺旋弹簧4的反力,臂部件19以销18作为支点基于杠杆原理推压凸轮部件6。因此,盘片7、8的转矩经由螺旋弹簧4以及臂部件19传递至凸轮部件6。因此,内燃机的转矩传递至变速器的输入轴,此时,螺旋弹簧4的压缩量小。
因此,能够将内燃机的动力从盘片7、8传递至轴套5,并吸收盘片7、8与轴套5之间的扭转振动而使该扭转振动衰减。
另一方面,当车辆加速时,在基于内燃机的扭转变动的旋转变动小的情况下,轴套5相对于盘片7、8之间的变动扭矩小,轴套5相对于盘片7、8朝顺时针旋转方向(R1方向)相对旋转。
此时,从图1所示的状态起,如图10所示的状态那样,当随着盘片7、8与轴套5之间的扭转角变大而凸轮部件6朝R1方向旋转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沿着曲率比凸轮面6b小的凸轮面6d移动。
此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被凸轮面6d按压,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向盘片7、8的径向内侧以及圆周方向移动。
然后,伴随着凸轮部件6沿R1方向旋转,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朝盘片7、8的径向内侧移动,由此使弹簧座16接近弹簧座17。
并且,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经由滚子26c沿着弹簧座16的圆周方向外周面移动,由此,能够避免阻碍弹簧座16沿圆周方向移动。
即,如图3、图4所示,弹簧座17的圆周方向一端部抵接于抵接部14b、15b,因此,通过弹簧座16沿着收纳孔14、15的周缘朝弹簧座17侧移动,压缩螺旋弹簧4。
这样,臂部件19对螺旋弹簧4施力,由此,借助被压缩的螺旋弹簧4的反力,臂部件19以销18为支点基于杠杆原理以强按压力按压凸轮部件6。
此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与短边方向的距离短的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d抵接,因此螺旋弹簧4的压缩量减小,螺旋弹簧19的刚性变小。
因此,在从盘片7、8传递至轴套5的转矩小的区域,能够从盘片7、8向轴套5传递内燃机的动力,并利用刚性低的螺旋弹簧4吸收盘片7、8与轴套5的扭转振动从而使之衰减。
当基于内燃机的扭矩变动的旋转变动进一步变大的情况下,从盘片7、8传递至轴套5的变动扭矩变大,轴套5相对于盘片7、8朝顺时针旋转方向(R1方向)进一步相对旋转。
从图10所示的状态起,如图11所示的状态那样,当盘片7、8与轴套5的扭转角进一步增大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d抵接于凸轮面6b。
在此,由于凸轮面6d的曲率比凸轮面6b的曲率大,因此当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凸轮面6d向凸轮面6b移动时,臂部件19经由销18朝顺时针旋转方向大幅转动。
此时,凸轮部件6将臂部件19按压于弹簧座16,由此螺旋弹簧4被较大地压缩。
即,当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凸轮面6d向凸轮面6b移动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短边方向的距离短且曲率小的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d抵接于短边方向的距离长且曲率大的凸轮面6b,因此相对于盘片7、8以及轴套5的扭转角的螺旋弹簧4的压缩量变大,螺旋弹簧19的刚性变大。
此时,在被臂部件19以及凸轮部件6压缩的螺旋弹簧4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臂部件19以销18为支点基于杠杆原理以较强的按压力按压凸轮部件6。
当基于内燃机的扭矩变动的旋转变动进一步变大的情况下,从盘片7、8传递至轴套5的变动扭矩变大,轴套5相对于盘片7、8朝顺时针旋转方向(R1方向)进一步相对旋转。
此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沿着转动的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b移动。由于该凸轮面6b形成为与第二圆52的外周52a相同的圆状,因此相对于盘片7、8以及轴套5的扭转角的螺旋弹簧4的压缩量缓慢变大,螺旋弹簧4成为低刚性。
因此,在盘片7、8以及轴套5的扭转角大的区域,使螺旋弹簧4成为低刚性,能够从轴套5向盘片7、8传递驱动系统的动力,同时吸收盘片7、8与轴套5的扭转振动而使之衰减。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经由滚子26c沿弹簧座16的圆周方向外周面移动,也能够不妨碍弹簧座16沿圆周方向移动。
此外,当从内燃机朝盘片7、8输入有过大的扭矩的情况下,臂部件19的一端部在凸轮面6b上打滑,由此,能够使盘片7、8相对于凸轮部件6空转。因此,在车辆加速时能够使凸轮部件6作为扭矩限制器发挥功能。
结果,能够防止从盘片7、8朝轴套5传递过大的扭矩,能够保护变速器的变速齿轮组。
并且,由于在盘片7、8与凸轮部件6之间夹装有滞后机构27,因此当盘片7、8和凸轮部件6相对旋转时能够产生一定的滞后。
另一方面,当车辆减速时,内燃机的驱动扭矩变小,产生发动机制动,因此从变速器的输入轴21朝轴套5输入有转矩。当在减速时基于内燃机的扭矩变动的旋转变动小的情况下,轴套5与盘片7、8之间的变动扭矩小,因此,轴套5相对于盘片7、8相对地朝负侧(R2方向)扭转。
此时,从图1所示的状态起,如图12所示的状态那样,当盘片7、8与轴套5相对旋转时,随着盘片7、8与轴套5之间的扭转角变大而凸轮部件6转动,由此,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凸轮面6c沿着凸轮面6b移动。
由于凸轮面6c的曲率比凸轮面6b的曲率大,因此当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凸轮面6d向凸轮面6b移动时,臂部件19经由销18朝逆时针旋转方向大幅转动。
此时,通过凸轮部件6将臂部件19按压于弹簧座16,使得螺旋弹簧4被较大地压缩。
即,当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凸轮面6c向凸轮面6b移动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短边方向的距离短且曲率小的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c抵接于短边方向的距离长且曲率大的凸轮面6b,相对于盘片7、8以及轴套5的扭转角的螺旋弹簧4的压缩量变大,螺旋弹簧19的刚性变大。
接下来,基于图13对加速时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的扭转特性进行说明。此外,由于减速时的扭转特性与加速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盘片7、8与轴套5的扭转角小的区域,由于臂部件19的一端部沿着曲率比凸轮面6b小的凸轮面6d移动,因此如用箭头A示出的线的区域a1所示,螺旋弹簧4的刚性为低刚性。
另外,当盘片7、8与轴套5的扭转角进一步变大,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凸轮面6d向凸轮面6b移动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短边方向的距离短且曲率小的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d抵接于短边方向的距离长且曲率大的凸轮面6b,因此相对于盘片7、8以及轴套5的扭转角的螺旋弹簧4的压缩量变大,如区域a2所示,螺旋弹簧19的刚性变大。
然后,当盘片7、8与轴套5的扭转角进一步增大时,臂部件19的一端部沿着转动的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b移动,而该凸轮面6b形成为与第二圆52的外周52a相同的圆状,因此相对于盘片7、8以及轴套5的扭转角的螺旋弹簧4的压缩量缓慢变大,如区域a3所示,螺旋弹簧4成为低刚性。
与此相对,专利文献1所示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如箭头B所示,随着盘片与轴套的扭转角增大而螺旋弹簧的刚性变大,无法使盘片与轴套的扭转角广角化。
另外,虽然专利文献2所示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能使盘片(第一旋转部件)与轴套(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广角化,但由于被接触面的曲率恒定,因此当轴套相对于盘片扭转时,形成螺旋弹簧的挠曲量(刚性)缓慢变大的扭转特性。
图14是示出内燃机的转速与内燃机的扭矩变动的关系的特性图,在该特性中,假定在内燃机的转速为1500rpm以上的正常旋转区域,扭矩变大,在2000rpm附近产生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
在这样的特性的情况下,优选为设定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的扭转特性,以便在2000rpm附近缩小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的扭转刚性(螺旋弹簧4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凸轮部件6的形状形成为花生形状,并设定凸轮部件6的第一圆51以及第二圆52的半径r1、r2的大小,使得在2000rpm的旋转区域臂部件19的一端部沿着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b移动,由此能够使螺旋弹簧4的刚性成为低刚性(图13的区域a3),使以驱动源的扭矩变动所产生的旋转变动为激振源的大的扭转振动、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衰减,从而能够降低变速齿轮组的空转齿轮对碰撞所产生的嚓嚓声或因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产生的隆隆声。
另外,当像在怠速状态下将档位切换至空档等那样的1000rpm的低旋转区域(图13的区域a1),通过使臂部件19的一端部沿着曲率比凸轮面6b小的凸轮面6d移动,能够降低螺旋弹簧4的刚性,使得以驱动源的扭矩变动所产生的旋转变动作为激振源的扭转振动衰减,从而能够抑制处于无负载状态的变速器的齿轮对发出喀哒声的情况。
另外,如图13的区域a2所示,在产生喀哒声的怠速区域与产生嚓嚓声、隆隆声的区域之间的区域,不会产生嚓嚓声、隆隆声之类的大的扭转振动,因此成为无需降低螺旋弹簧4的刚性的区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凸轮部件6形成为花生形状,使臂部件19的一端部从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d抵接于凸轮面6b,从而设计出相对于盘片7、8与轴套5的扭转角的变化量急剧增大螺旋弹簧4的挠曲量而提高螺旋弹簧4的刚性的区域。
如此一来,与图13的箭头C所示的情况相比,从盘片7、8与轴套5的扭转角小的状态到大的状态无需缓慢使螺旋弹簧4变形,因此无需估计该变形量地增大螺旋弹簧4,便能够在内燃机的正常旋转区域有效地抑制嚓嚓声、隆隆声。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形成为下述的花生形状的曲面,该曲面是通过连结具有以凸轮部件6的旋转中心轴O1为中心的半径r1的第一圆51的外周51a和以从旋转中心轴O1向轴线L方向两外侧分离等距离的旋转中心轴O2为中心且具有比第一圆51的半径大的半径r2的一对第二圆52的外周52a而形成的,从第一圆51的外周51a的凸轮面6a向第二圆52的外周52a的凸轮面6b连续的凸轮面6c、6d的曲率比第二圆52的外周52a的凸轮面6b的曲率小,由此使螺旋弹簧4小型化,减少了螺旋弹簧4的设置空间,从而能够通过在必要区域(喀哒声的产生区域与嚓嚓声、隆隆声的产生区域)实现螺旋弹簧4的低刚性来使扭转振动衰减,能够防止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趋于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盘片7、8与轴套5的扭转角增大专利文献2所示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一半左右,即便在使螺旋弹簧4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必要区域(喀哒声的产生区域与嚓嚓声、隆隆声的产生区域)高效地使扭转振动衰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盘片7、8与凸轮部件6之间夹装滞后机构27,因此当盘片7、8与凸轮部件6相对旋转时,能产生一定的滞后扭矩。
因此,在从盘片7、8向轴套5传递转矩较大的加减速中,能够相对于以基于驱动源的扭矩变动的旋转变动作为激振源的大的扭转振动产生滞后扭矩。
因而,能够使因驱动系统的扭转共振而产生的扭转振动进一步衰减,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在车厢内产生隆隆声的情况,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嚓嚓声的产生。
此外,当从内燃机朝盘片7、8输入有过大的扭矩的情况下,臂部件19的一端部在凸轮面6A上打滑,由此,能够使盘片7、8相对于凸轮部件6空转。因此,能够使凸轮部件6作为扭矩限制器发挥功能。
结果,能够防止从盘片7、8朝轴套5传递过大的扭矩,能够保护变速器的变速齿轮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有滚子26c,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经由滚子26c抵接于弹簧座16,因此,能够边使臂部件19的另一端部经由滚子部件26沿着弹簧座16的圆周方向外周面顺畅地滑动边使螺旋弹簧4沿盘片7、8的圆周方向弹性变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借助在盘片7、8与轴套5之间设置螺旋弹簧4、臂部件19以及凸轮部件6的简单的结构使盘片7、8以及轴套5的扭转角广角化,能够简化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臂部件19相对于盘片7、8的中心轴点对称地配置,因此,臂部件19能够隔着盘片7、8的中心轴夹持凸轮部件6。
因此,当凸轮部件6经由臂部件19对螺旋弹簧4施力时,借助螺旋弹簧4的反力,臂部件19能够隔着盘片7、8的中心轴以强推压力夹持凸轮部件6。因此,能够从盘片7、8朝轴套5可靠地传递转矩。
此外,盘片7、8与轴套5相对旋转时的扭转特性以及扭转角的大小能够通过调整凸轮部件6的凸轮面6A的形状(圆51、52的半径r1、r2和圆51、52的旋转中心轴O1、O2的分离距离等)螺旋弹簧4的弹性系数、臂部件19的形状等而设定为任意的扭转特性以及扭转角。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扭转振动衰减装置1夹装在车辆的内燃机和具有变速器的驱动系统之间,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设置于车辆等的驱动系统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即可。
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在混合动力车辆中夹装在内燃机的输出轴与朝电动机和车轮侧输出轴分配动力的动力分配至机构之间的混合动力减振器等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并且,也能够应用于夹装在变矩器的锁止离合器装置与变速齿轮组之间的锁止减振器等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并且,也可以将扭转振动衰减装置设置在差速器壳与设置于差速器壳的外周部的齿圈之间。
并且,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只是例示,并不对该实施方式加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具有能够使弹性部件小型化,并且减少了设置空间而能够使必要区域的扭转振动衰减,进而能够防止装置整体大型化的效果,作为夹装于车辆的内燃机与驱动系统之间、并经由弹性部件将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从而在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之间传递转矩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扭转振动衰减装置;2...第一旋转部件;3...第二旋转部件;4...螺旋弹簧(弹性部件);5...轴套(轴套部、第二旋转部件);6...凸轮部件(第二旋转部件);6a...凸轮面;7、8...盘片(第一旋转部件);10...离合器从动盘(第一旋转部件);14、15...收纳孔(收纳部);14c、15c...外侧支承片(收纳部);14d、15d...内侧支承片(收纳部);16、17...弹簧座(保持部件、第二旋转部件);18...销(摆动支点部);19...臂部件(扭矩传递部件);21...输入轴;26...滚子部件(滚动部件);27...滞后机构;51...第一圆;52...第二圆;r1...第一圆的半径;r2...第二圆的半径;O1、O2...旋转中心轴。

Claims (7)

1.一种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所述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具备:
第一旋转部件;
第二旋转部件,该第二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设置在同一轴线上;
两个弹性部件,所述两个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当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相对旋转时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弹性变形;
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中的任一方,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中的任一方一体旋转的凸轮面;以及
两个扭矩传递部件,所述两个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凸轮部件的所述凸轮面接触,并且另一端部抵接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延伸方向一端部,当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相对旋转时,所述两个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沿着所述凸轮面移动,从而使所述弹性部件弹性变形,由此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传递转矩,
在所述凸轮部件与一个所述弹性部件之间夹装各个所述扭矩传递部件,
所述扭转振动衰减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部件的凸轮面具有下述的曲面,该曲面是通过连结设置在沿长边方向延伸的轴线上的第一圆的外周和一对第二圆的外周而形成的,所述第一圆具有以所述凸轮部件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的半径,所述一对第二圆以从所述旋转中心轴向所述轴线方向两外侧分离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且具有比所述第一圆的半径大的半径,
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具备轴套部件,在所述轴套部件的外周部具有所述凸轮部件,在所述轴套部件的内周部连结有设置于车辆的驱动系统的变速器的输入轴,
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具备:一对盘片,所述一对盘片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轴线方向两侧,在轴线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被相互固定,并且在圆周方向形成有收纳部,各个所述弹性部件被收纳于该收纳部;以及一对保持部件,所述一对保持部件支承各个所述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两端部,从而将各个所述弹性部件支承于所述收纳部的圆周方向两端部,
各个所述扭矩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经由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中的任一方抵接于各个所述弹性部件的圆周方向一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
伴随着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扭转角增大,所述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从所述第一圆的外周的凸轮面向所述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圆的外周的凸轮面向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连续的凸轮面的曲率比所述第二圆的外周的凸轮面的曲率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矩传递部件以在所述扭矩传递部件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或者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中的任一方的摆动支点部为中心进行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矩传递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中心轴点对称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扭矩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设置有滚动部件,所述扭矩传递部件的另一端部经由所述滚动部件抵接于所述一对保持部件中的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扭转振动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轮部件与所述一对盘片之间夹装有使所述凸轮部件与所述一对盘片摩擦接触的滞后机构。
CN201080070814.2A 2010-12-22 2010-12-22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617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7416 WO2012085966A1 (ja) 2010-12-22 2010-12-22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1731A CN103261731A (zh) 2013-08-21
CN103261731B true CN103261731B (zh) 2015-07-29

Family

ID=46313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7081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61731B (zh) 2010-12-22 2010-12-22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657567B1 (zh)
JP (1) JP5565473B2 (zh)
CN (1) CN103261731B (zh)
WO (1) WO20120859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9655B2 (ja) * 2016-09-29 2020-10-1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振動減衰装置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JP6384573B1 (ja) * 2017-03-08 2018-09-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EP3631238B1 (de) 2017-05-23 2023-01-0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mit drehmomentbegrenzer
JP7355606B2 (ja) * 2019-10-31 2023-10-03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トーションダンパ、及びダンパ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28A (zh) * 1994-04-14 1996-07-17 Valeo公司 特别用于机动车辆的减震飞轮
CN101238309A (zh) * 2005-07-14 2008-08-06 博格华纳公司 用于平衡轴的扭转减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73620A (en) * 1981-04-20 1982-10-26 Daikin Mfg Co Ltd Clutch disc
JP2581953Y2 (ja) * 1990-09-28 1998-09-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001074102A (ja) 1999-06-29 2001-03-23 Aisin Seiki Co Ltd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4277501B2 (ja) 2001-10-17 2009-06-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4941115B2 (ja) * 2007-06-08 2012-05-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DE112008002074A5 (de) * 2007-08-27 2010-04-29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Vorrichtung zum Ausgleich von Drehmomentschwankungen
DE102009035914A1 (de) * 2008-09-01 2010-03-04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Zweimassenschwungrad
DE102009007373A1 (de) * 2009-02-04 2010-08-05 Magna Powertrain Ag & Co Kg Zweimassenschwungra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28A (zh) * 1994-04-14 1996-07-17 Valeo公司 特别用于机动车辆的减震飞轮
CN101238309A (zh) * 2005-07-14 2008-08-06 博格华纳公司 用于平衡轴的扭转减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57567A8 (en) 2013-12-11
EP2657567A1 (en) 2013-10-30
WO2012085966A1 (ja) 2012-06-28
CN103261731A (zh) 2013-08-21
EP2657567B1 (en) 2017-06-28
EP2657567A4 (en) 2015-03-25
JP5565473B2 (ja) 2014-08-06
JPWO2012085966A1 (ja) 2014-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0238B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US4767380A (en) Damper-type flywheel suitable for automobile transmissions
EP2508771B1 (en) Torque fluctuation absober
CN103261731B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JP5527428B2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CN103339407A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MX2007006496A (es) Disco y sistema de embrague.
US20150133225A1 (en)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CN111263866B (zh) 具有可激活摩擦装置的扭转阻尼装置
US6336867B1 (en) Damper mechanism and damper disk assembly
CN104204604B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JPH09100874A (ja)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CN105299136A (zh) 用于车辆的减振器装置
CN102667207B (zh) 扭转缓冲装置
JP2013164090A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2013174294A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2012237429A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5880405B2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H0670443B2 (ja) クラツチデイスク
JP2012246958A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2014111959A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CN103502683A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JP2012215265A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KR20020044222A (ko) 유성기어를 이용한 다중 질량 진동 감쇠 플라이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

Termination date: 201812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