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3121A - 双层电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双层电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93121A
CN103193121A CN2012105589047A CN201210558904A CN103193121A CN 103193121 A CN103193121 A CN 103193121A CN 2012105589047 A CN2012105589047 A CN 2012105589047A CN 201210558904 A CN201210558904 A CN 201210558904A CN 103193121 A CN103193121 A CN 1031931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lift car
position adjustment
downside
up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589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93121B (zh
Inventor
首藤克治
三好宽
山崎严
樱井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Mito Engineering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93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3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93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31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在下侧电梯轿厢或上侧电梯轿厢中的一方的乘客较多时,位于上侧电梯轿厢与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上会产生偏置负荷,使得旋转作用力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上。在为了调整电梯轿厢间的间隔而解除施加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制动时,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在旋转作用力的作用下被强制旋转,从而对电梯轿厢产生冲击和振动。本发明的双层电梯设备,求出由各电梯轿厢之间的负载差决定的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驱动方向和驱动力,将该驱动力预先施加在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上,并在该状态下解除制动装置,以对上侧电梯轿厢与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位置间隔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双层电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梯轿厢的主框架内具有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的双层电梯,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调整上侧电梯轿厢与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的双层电梯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公开有跨越建筑物的奇数层和偶数层停靠的双层电梯设备。并且,由于在高层建筑物中经常有下部楼层的奇数层和偶数层的高度与上部楼层的奇数层和偶数层的高度不同的情况,所以,已经公开有能够按照楼层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高度间隔来调整上侧电梯轿厢与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的双层电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27695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上述双层电梯设备。该双层电梯设备具有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轿厢框架上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的螺杆轴以及驱动上述螺杆轴朝着正反两个方向旋转的螺杆轴驱动单元,在该双层电梯设备中,驱动左右的螺杆轴而使其分别朝着正方向旋转时,上侧和下侧的电梯轿厢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变窄,驱动左右的螺杆轴而使其分别朝着反方向旋转时,上侧和下侧的电梯轿厢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变宽。
但是,在采用上述螺杆轴的双层电梯设备时,存在螺杆轴自身价格昂贵,在动作时会发出声音,并且会导致电梯设备整体大型化等问题,因此需要开发结构更为简单的双层电梯设备。
在上述背景下,在最近开发出了使用吊索调整上侧电梯轿厢与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的双层电梯设备。
在该双层电梯设备中,电梯轿厢在升降通道内升降,在该电梯轿厢的主框架内设置有以能够沿上下方向升降的方式设置的上侧电梯轿厢和在该上侧电梯轿厢下方且以能够沿上下方向升降的方式设置的下侧电梯轿厢。
并且,用于驱动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的索状体即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的一端隔着弹性体固定在主框架的上梁上,另一端卷绕在安装于上侧电梯轿厢下部的两个轿厢用滑轮上以悬吊上侧电梯轿厢,此后卷绕到电梯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上,在穿过该绳轮后,该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的该另一端卷绕在安装于下侧电梯轿厢下部的两个轿厢用滑轮上以悬吊下侧电梯轿厢,最后隔着弹性体固定在中间梁上。
因此,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双层电梯设备中,通过控制装置驱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来使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旋转。由此,能够通过使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在主框架内彼此朝着相反的方向上下移动来调整上下方向间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76956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采用上述吊索对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的上下方向间隔进行调整的双层电梯设备中,例如当在下侧电梯轿厢内的乘客多于上侧电梯轿厢内的乘客而使得上侧电梯轿厢的负载与下侧电梯轿厢的负载不同时,负载在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彼此离开的方向上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上,使得旋转作用力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上。
相反,当在上侧电梯轿厢内的乘客多于下侧电梯轿厢内的乘客而使得上侧电梯轿厢的负载与下侧电梯轿厢的负载不同时,负载在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彼此接近的方向上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上,使得与上述旋转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的旋转作用力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上。
因此,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当为了调整上侧电梯轿厢与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而解除设置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上的制动时,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在上述旋转作用力的作用下被强制旋转,从而存在会对电梯轿厢产生冲击和振动、给电梯轿厢内的乘客带来不安感和不愉悦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电梯设备,使得即使在上侧电梯轿厢与下侧电梯轿厢内的乘客等载重不相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较少发生冲击和振动等的情况下调整电梯轿厢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双层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根据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的负载求出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上的旋转作用力的作用方向,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对上侧电梯轿厢与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位置间隔进行调整之前,在抵消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上的旋转作用力的方向上对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施加驱动力,并在该状态下解除设置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上的制动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解除施加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上的制动时,预先在抵消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上的旋转作用力的方向上施加驱动力,因此能够维持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对电梯轿厢产生冲击和振动等。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双层电梯设备的整体概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双层电梯设备的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的位置调整方法的概要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双层电梯设备的具体结构的结构图。
图4是用于说明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的位置调整时期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控制逻辑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使用的设置有轿厢负载检测装置的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端部的主视图。
图7是上侧电梯轿厢与下侧电梯轿厢的负载差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的负载差与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之间关系的特性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升降通道,2…主轿厢框架,2a…上梁,2b、2c…一对竖框,2d…中间梁,2e…下梁,3…主吊索,4…平衡块,5…机械室,6…驱动装置,7…偏导器轮,8、18…控制装置,9a、9b…上部轿厢用滑轮,10a、10b…下部轿厢用滑轮,11…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a…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2…上侧电梯轿厢,13…下侧电梯轿厢,14…轿厢框架导轨,15…上部轿厢导轨,16…下部轿厢导轨,17…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19a、19b…弹性体,20…轿厢框架位置检测装置,20a、21a、22a…定位板,21…上部轿厢位置检测装置,22…下部轿厢位置检测装置,23a、23b…负载传感器,24a、24b…缓冲器,25a、25b…负载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对图1所示的双层电梯设备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双层电梯设备具有:在升降通道1内进行升降的电梯轿厢主框架2;一端连结电梯轿厢主框架2并且悬吊电梯轿厢主框架2的主吊索3;平衡块4,其与主吊索3的另一端连结并由该吊索3悬吊,在升降通道1内朝着与电梯轿厢主框架2相反的方向进行上下升降;驱动装置6,其设置在位于升降通道1上部的机械室5内,主吊索3的中间部分卷绕在该驱动装置6上,该驱动装置6用于对主吊索3进行驱动;偏导器轮7,其在机械室5内设置在驱动装置6的附近,并且卷绕有主吊索3;以及控制装置8,其设置在机械室5内,用于控制双层电梯的运行。
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设置有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上侧电梯轿厢12以能够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沿上下方向升降的方式设置在主框架2内,下侧电梯轿厢13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设置在上侧电梯轿厢12的下方。在此,驱动主吊索3的驱动装置6由三相感应电动机构成,在通过驱动信号线8B从控制装置8接收到驱动信号时动作。
另外,对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进行位置调整的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由与控制装置8连接的驱动信号线11B驱动控制。
在高层建筑物中,经常有下部楼层的奇数层和偶数层的高度与上部楼层的奇数层和偶数层的高度不同的情况。在图1中,虚线表示电梯轿厢主框架2停靠在下部楼层的奇数层和偶数层上时的状态,实线表示电梯轿厢主框架2停靠在上部楼层的奇数层和偶数层上时的状态。并且,此时的下部楼层的奇数层和偶数层的高度为H2,上部楼层的奇数层和偶数层的高度为H1。
因此,当使电梯轿厢主框架2从上部楼层朝着下部楼层下降时、或当使电梯轿厢主框架2从下部楼层朝着上部楼层上升时,需要对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相互位置进行调整。
此时的调整方法如图2所示,在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的下部分别设置轿厢用滑轮9a、9b和轿厢用滑轮10a、10b,将一端固定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上部(A部)且另一端固定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的中间部分(B部)的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17的中途部分卷绕在由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驱动的绳轮11a上,因此,通过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使绳轮11a朝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彼此接近,通过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使绳轮11a朝着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彼此远离。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由未图示的电动机构成,用于调整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的相互位置。
以下参照图3对双层电梯设备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如图3所示,电梯轿厢主框架2包括上梁2a、一对竖框2b和2c、下梁2e以及中间梁2d。
电梯轿厢主框架2被构造成由设置在升降通道1内的轿厢框架导轨14引导而进行升降。另外,未图示的平衡块4也由设置在升降通道1内的平衡块导轨引导而进行升降。
上梁2a的上部隔着防振橡胶安装有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上具有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
上侧电梯轿厢12能够沿着设置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上的一对上部轿厢导轨15在上梁2a与中间梁2d之间的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的空间进行上下移动。
另外,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的内侧设置在上侧电梯轿厢12下方的下侧电梯轿厢13也构造成能够沿着设置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上的一对下部轿厢导轨16在中间梁2d与下梁2e之间的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的空间进行上下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中间梁2d具有缓冲器24a,当上侧电梯轿厢12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过度下降时,该缓冲器24a从下方支承上侧电梯轿厢12以对其进行缓冲,下梁2e具有缓冲器24b,当下侧电梯轿厢13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过度下降时,该缓冲器24b从下方支承下侧电梯轿厢13以对其进行缓冲。
作为索状体的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17的一端隔着螺旋弹簧那样的弹性体19a固定在上梁2a上,另一端卷绕在安装于上侧电梯轿厢12下部的两个上部轿厢滑轮9a、9b上以悬吊上侧电梯轿厢12,并在此后卷绕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的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上。
此后,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17的另一端卷绕在安装于下侧电梯轿厢13下部的两个下部轿厢滑轮10a、10b上以悬吊下侧电梯轿厢13,最后隔着螺旋弹簧那样的弹性体19b固定在中间梁2d上。该结构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
另外,升降通道1内设置有定位板20a,上述定位板20a设置在各个楼层上,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上设置有根据定位板20a来检测电梯轿厢主框架2在升降通道1内的位置的轿厢框架位置检测装置20。
另外,电梯轿厢主框架2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上侧电梯轿厢12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的位置的定位板21a,在上侧电梯轿厢12上设置有上部轿厢位置检测装置21以及作为负载检测装置的负载传感器23a,该上部轿厢位置检测装置21检测上侧电梯轿厢12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的位置,该负载传感器23a用于检测上侧电梯轿厢12内的乘客和货物等的总重量即装载在电梯轿厢内的负载。
同样,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下侧电梯轿厢13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的位置的定位板22a,在下侧电梯轿厢13上设置有下部轿厢位置检测装置22以及作为负载检测装置的负载传感器23b,该下部轿厢位置检测装置22检测下侧电梯轿厢13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的位置,该负载传感器23b检测下侧电梯轿厢13内的乘客和货物等的总重量即装载在电梯轿厢内的负载。
并且,轿厢框架位置检测装置20根据定位板20a检测出与升降通道1的电梯门厅位置相对的电梯轿厢主框架2的位置,上部轿厢位置检测装置21根据定位板21a检测出上侧电梯轿厢12相对于电梯轿厢主框架2的位置,下部轿厢位置检测装置22根据定位板22a检测出下侧电梯轿厢13相对于电梯轿厢主框架2的位置。并且,由电梯轿厢内的负载变化引起的电梯轿厢位置的变化由各个位置检测器20、21、22进行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电梯轿厢主框架2的控制装置8和轿厢位置检测装置18通过信号线连接。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双层电梯设备中,通过控制装置18来驱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使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旋转,通过使该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旋转,驱动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内上下移动以进行位置调整。位置调整结束后,通过未图示的制动装置,由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维持其位置。
并且,如图1所示,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位于上部楼层时,电梯门厅楼层的间隔为H1,因此,根据该间隔将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间隔调整为H1。相反,在该电梯轿厢主框架2位于下部楼层时,电梯门厅楼层的间隔变为H2,因此,根据该间隔将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间隔变更为H2。
也就是说,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位于上部楼层时,将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间隔设定为H1,而在移动到下部楼层时,将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间隔设定为H2。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电梯门厅楼层的间隔是一个示例,电梯门厅楼层的间隔因建筑物的条件而各有不同,因此,根据建筑物的条件来调整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间隔。
将该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位置间隔的调整方法设定为,如图4所示,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开始运行后,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到达等速运行状态的位置间隔调整区间内时,对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位置间隔进行调整。
因此,在该区间内,当为了调整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位置间隔而解除施加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上的制动时,如果上侧电梯轿厢12内的乘客与下侧电梯轿厢13内的乘客的数量不同,则有负荷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17上,使得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作用力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上。
因此,当解除制动时,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在上述旋转作用力的作用下被强制旋转,对电梯轿厢产生冲击和振动,因电梯轿厢内的乘客能感觉到该冲击和振动,所以会给乘客带来不安感和不愉悦感。
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在解除施加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上的制动时,在抵消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上的旋转作用力的方向上对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施加驱动力,以此来抑制对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产生冲击和振动。
图5是表示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位置间隔进行调整时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该流程的程序每隔规定时间起动并实行,起动后,在步骤S51中测定上侧电梯轿厢12的负载和下侧电梯轿厢13的负载。
该负载的测定也可以设置成通过设置在上侧电梯轿厢12上的负载传感器23a和设置在下侧电梯轿厢13上的负载传感器23b对乘坐人数和载重量来进行测定,但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图6所示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6对负载测定装置25a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17由多根钢丝绳构成,其端部一体地固定在棒状的绳头杆(thimble rod)17a上。绳头杆17a贯通上梁2a后,进而贯通由金属板构成的固定构件26a。
并且,由压缩弹簧等构成的弹性体19a夹装在上梁2a与固定构件26a之间,螺帽27a以承受该弹性体19a的弹力的方式与固定构件26a侧的绳头杆17a螺合。因此,能够调整上梁2a与固定构件26a之间的间隔。
上梁2a与固定构件26a之间设置有测定上述间隙的间隔的间隙传感器25a,以便通过间隙传感器25a来测定上梁2a与固定构件26a之间的间隙的间隔。间隙传感器25a通过螺栓等固定装置(未图示)固定在上梁2a的上侧,该间隙传感器25a根据其与固定构件26a之间的磁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等来测定上梁2a与固定构件26a之间的间隙的间隔。
并且,在位于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与固定构件26a之间的上侧电梯轿厢12的重量发生变化时,弹性体19a的挠曲量发生变化,由于该挠曲量变化,上梁2a与固定构件26a之间的间隙的间隔发生变化,其结果是能够测定重量。表示该重量的信号通过信号线发送到控制装置18中。在此,各钢丝绳17的根数可以是任意的,因此,安装在固定构件26a上的绳头杆17a的根数也可以是任意的,可以根据电梯系统的规格适当地决定。另外,下侧电梯轿厢13上也具有相同结构的负载测定装置25b(未图示)。
因此,来自负载传感器25a和负载传感器25b的负载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18中,使得能根据负载信号来计算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的负载,并且计算哪个电梯轿厢的重量较重、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11a上的旋转作用力的旋转方向以及具有多大的负载差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采用上述负载测定装置25a、25b时,具有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位于上梁2a与固定构件26a之间的由压缩弹簧等构成的弹性体19a的挠曲量。
以下返回图5进行说明。在步骤S51中,根据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的测定负载来判断哪个电梯轿厢较重,以求出是正侧的负载差还是负侧的负载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不存在乘客等的载重量的偏置的平衡状态为基准,并将图2中的上侧电梯轿厢12较重的状态设定为正侧,将下侧电梯轿厢13较重的状态设定为负侧。因此,当负载差为正侧时,有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作用力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上,当负载差为负侧时,有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作用力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上。
因此,在步骤S52中,如图7所示,判断上侧电梯轿厢12是否比下侧电梯轿厢13重,并且判断两者的负载差是否在规定的上限值以上,当在步骤S52中判断为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负载差没有超过规定的上限值时,进入步骤S53,如图7所示,判断下侧电梯轿厢13是否比上侧电梯轿厢12重,并且判断两者的负载差是否在规定的下限值以下。
在该步骤S53的判断结果表示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负载差不低于规定的下限值时,进入步骤S56。
进入步骤S56后,判断电梯轿厢是否处于图4所示的等速运行状态,在判断为处于等速运行状态时,进入步骤S57,并解除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的制动装置,接着在步骤S58中,通过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使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旋转,并且在步骤S59中,对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进行微调后结束该流程。需要说明的是,当在步骤S56中判断为电梯轿厢不处于等速运行状态时,再次重复步骤S56的判断。
因此,在该情况下,由于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上没有承受很大的来自上侧电梯轿厢12以及下侧电梯轿厢13的旋转作用力,所以,即使为了调整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位置间隔而解除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的制动装置,也不会对电梯轿厢产生大的冲击和振动等。
并且,当在步骤S52中判断为上侧电梯轿厢12比下侧电梯轿厢13重,并且判断为两者的负载差在图7所示的规定的上限值以上,以及在步骤S53中判断为下侧电梯轿厢13比上侧电梯轿厢12重,并且判断为两者的负载差在图7所示的规定的下限值以下时,视为有来自上侧电梯轿厢12或者下侧电梯轿厢13的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作用力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上,此时,进入步骤S54,计算与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的负载差对应的驱动力。
如图8所示,将该驱动力设定为负载差越大则驱动力越大。其理由不言自明,由于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上的旋转作用力越大,则解除制动装置时的冲击也越大,因此,为了避免发生大的冲击,如上设定驱动力。该负载差和驱动力可以通过计算求出,也可以通过查表等方法求出。在通过查表方式求出时,将预先规定的负载差与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存储在表中,并根据负载差从表中读取驱动力。因此,能够知道基于负载差的驱动力是正侧的驱动力还是负侧的驱动力。
在步骤S54中求出驱动力后,进入步骤S55,产生在步骤S54中根据负载差求出的正侧的驱动力或者负侧的驱动力,并且将该驱动力施加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上。具体而言,调整输入到使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旋转的电动机的输入。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状态下,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的制动装置还没有被解除。
此后,进入步骤S56,判断电梯轿厢是否处于图4所示的等速运行状态,当判断为处于等速运行状态时,进入步骤S57,解除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的制动装置。
在制动装置解除后,由于有来自上侧电梯轿厢12或者下侧电梯轿厢13的旋转作用力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上,所以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会朝着其负载方向移动,但由于在步骤S55中预先在抵消该旋转作用力的方向上施加了具有能够抵消该旋转作用力的大小的驱动力,所以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能够维持其位置。
此后,进入步骤S58,由于此时已经通过位置检测器20、21、22等获得了该状态下的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位置间隔,所以对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进行驱动,将位置间隔调整为目标位置间隔。
当在步骤S58中为了调整位置间隔而对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进行了驱动后,进入步骤S59,对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目标位置间隔和当前时间点的位置间隔进行比较和修正,也就是在进行所谓的反馈控制的同时,通过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使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旋转,以对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进行微调。此后结束该流程。
如上所述,将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位置间隔的调整方法设定为在电梯轿厢主框架2开始运行后,在电梯轿厢主框架到达进行等速运行的位置间隔调整区间内时,对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位置间隔进行调整。在该区间内对上侧电梯轿厢12与下侧电梯轿厢13之间的位置间隔进行调整时,则在解除施加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上的制动后,如果上侧电梯轿厢12内的乘客与下侧电梯轿厢13内的乘客的数量不同,则有负荷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17上,使得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作用力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上。
因此,在解除制动后,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在上述旋转作用力的作用下被强制旋转,对电梯轿厢产生冲击和振动,因电梯轿厢内的乘客能感觉到该冲击和振动,所以会给乘客带来不安感和不愉悦感。
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在解除施加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上的制动时,由于预先在抵消作用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上的旋转作用力的方向上对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1施加具有能够抵消该旋转作用力的大小的驱动力,所以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1a能够维持其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对上侧电梯轿厢12和下侧电梯轿厢13产生冲击和振动等。

Claims (10)

1.一种双层电梯设备,其具有:主轿厢框架,其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上侧电梯轿厢,其以能够在所述主轿厢框架内上下升降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主轿厢框架内;下侧电梯轿厢,其设置在所述上侧电梯轿厢的下方,并且以能够在所述主轿厢内上下升降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主轿厢框架内;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其通过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悬吊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所述下侧电梯轿厢;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其使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旋转而使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所述下侧电梯轿厢彼此朝着相反的方向上下移动,由此对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所述下侧电梯轿厢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以及控制装置,其对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控制,
所述双层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如下功能:根据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所述下侧电梯轿厢的负载求出作用在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上的旋转作用力的作用方向,在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对所述上侧电梯轿厢与所述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位置间隔进行调整之前,在抵消作用在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上的旋转作用力的方向上对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施加驱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所述下侧电梯轿厢由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连结,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轿厢框架上,另一端在悬吊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后卷绕到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上,此后在悬吊所述下侧电梯轿厢后固定在所述主轿厢框架上,在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上卷绕有位于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所述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如下功能:根据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的负载求出作用在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上的旋转作用力的作用方向,并且根据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的负载差求出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在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对所述上侧电梯轿厢与所述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位置间隔进行调整之前,在抵消作用在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上的所述旋转作用力的方向上,对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施加具有能够抵消所述旋转作用力的大小的驱动力。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层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如下功能:在向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施加了驱动力后解除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制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如下功能:在向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施加了驱动力后解除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制动装置,此后对所述上侧电梯轿厢与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相对位置间隔进行调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如下功能:当所述主轿厢框架处于等速运行状态时,如果在所述上侧电梯轿厢与所述下侧电梯轿厢之间具有规定值以上的负载差,则向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施加驱动力,此后解除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制动装置,并对所述上侧电梯轿厢与下侧电梯轿厢之间的相对位置间隔进行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如下功能:以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呈平衡状态为基准,将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所述下侧电梯轿厢的负载差与规定的上限值和规定的下限值进行比较,当所述负载差在所述上限值以上或者在所述下限值以下时,根据作用在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绳轮上的旋转作用力的作用方向以及所述负载差来求出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驱动力。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的负载由负载检测装置测定,所述负载检测装置设置在隔着弹性体对悬吊各个所述电梯轿厢的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进行固定的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层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吊索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利用绳头杆在贯通所述梁后进而贯通固定构件并固定在所述固定构件上,并且在所述梁和所述固定构件之间夹装有弹性体,另外,所述负载检测装置由测定所述梁与所述固定构件之间的间隙间隔的间隙传感器构成,所述弹性构件因作用在所述固定构件上的负载而产生挠曲,由此根据所述梁与所述固定构件之间的间隙的变化来检测负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电梯轿厢和下侧电梯轿厢的负载通过安装在各个所述电梯轿厢内的负载检测装置进行测定。
CN201210558904.7A 2012-01-06 2012-12-20 双层电梯设备 Active CN1031931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1280 2012-01-06
JP2012001280A JP5832306B2 (ja) 2012-01-06 2012-01-06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3121A true CN103193121A (zh) 2013-07-10
CN103193121B CN103193121B (zh) 2015-08-12

Family

ID=48715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58904.7A Active CN103193121B (zh) 2012-01-06 2012-12-20 双层电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32306B2 (zh)
CN (1) CN1031931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23611B (zh) * 2014-02-06 2022-04-12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电梯中的制动器操作管理
KR101698780B1 (ko) * 2015-07-28 2017-01-23 현대엘리베이터 주식회사 체인구동식 더블데크 엘리베이터의 착상 레벨오차 보정 시스템 및 그 보정 방법
JP7283510B2 (ja) * 2021-09-23 2023-05-30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2771A (ja) * 2000-05-15 2001-11-20 Toshiba Corp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CN1642836A (zh) * 2002-03-22 2005-07-2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双层轿箱的电梯
WO2011021065A1 (en) * 2009-08-19 2011-02-24 Otis Elevator Company Double-deck elevator
CN102085987A (zh) * 2009-12-07 2011-06-0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双层电梯以及双层电梯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36193B2 (ja) * 2010-01-06 2014-12-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
WO2012124067A1 (ja) * 2011-03-16 2012-09-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ロープ式の間隔調整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2771A (ja) * 2000-05-15 2001-11-20 Toshiba Corp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CN1642836A (zh) * 2002-03-22 2005-07-2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双层轿箱的电梯
WO2011021065A1 (en) * 2009-08-19 2011-02-24 Otis Elevator Company Double-deck elevator
CN102085987A (zh) * 2009-12-07 2011-06-0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双层电梯以及双层电梯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3121B (zh) 2015-08-12
JP5832306B2 (ja) 2015-12-16
JP2013142005A (ja) 2013-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28814B2 (ja) リフトケージ内の荷重を測定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554397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5677594B2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
CN102838009A (zh) 一种电梯轿厢重心动态自动平衡装置
JP503614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速度制御装置、速度制御方法、および速度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3193121A (zh) 双层电梯设备
US20160096707A1 (en) Elevator device
JP6978839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操作方法、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操作装置
CN102381614B (zh) 双层电梯
JP2007168938A (ja) エレベータの秤装置の調整方法
CN103072853B (zh) 层间间距调整式双层电梯以及控制方法
CN113959550A (zh) 一种不等臂天平加载单元、地衡检定装置及地衡检定方法
JP4839006B2 (ja) 昇降機の荷重検出装置
CN104671031A (zh) 电梯
CN103935869A (zh) 双层电梯
CA2342878C (en) Elevator arrangement for setting the starting torque of the motor of an elevator machinery
WO2009110907A1 (en) Secondary elevator car leveler
JPS5917478A (ja) エレベ−タかご室の荷重負荷方法
CN218320105U (zh) 一种电梯轿厢动态平衡调整装置
JPH11335027A (ja) エレベータ用はかり装置
JPH06249758A (ja) 車両のロール特性試験装置
JP6494760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9126675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振動抑制装置
JP2002087721A (ja) エレベータのカゴ秤装置の調整方法と調整用治具
JP2001080832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