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6388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6388A
CN103176388A CN2012105622793A CN201210562279A CN103176388A CN 103176388 A CN103176388 A CN 103176388A CN 2012105622793 A CN2012105622793 A CN 2012105622793A CN 201210562279 A CN201210562279 A CN 201210562279A CN 103176388 A CN103176388 A CN 1031763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unit
conveying belt
control module
s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622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菅一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176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63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转印单元、定影单元、输送带、吸气单元和控制单元。转印单元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定影单元输送片材并将转印单元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设置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输送带输送片材。吸气单元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上。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以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上;并在片材前缘到达定影单元后,响应于执行输送控制而改变定影单元的输送速度使得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环拱量保持在恒定范围,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以停止吸引或减弱吸引力。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如复印机、激光打印机和传真机中,调色剂图像由转印单元转印到片材上,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由定影单元定影。配置成在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上的同时输送片材的带输送单元设置在转印单元和定影部之间(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10-198011)。在带输送单元中,输送带输送片材,片材通过吸引而被保持,从而以改进的输送性将片材稳定地输送到定影单元,而不会损害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当片材从转印单元移动到定影部时,片材的中部降低,片材的端部朝向彼此移动。这会使片材弯曲形成相对宽的敞口环拱,其中,环拱允许调整片材的输送速度,而不会对片材牵拉以及不会使片材上还未定影的调色剂分散。
可以根据片材环拱部的竖直位置确定片材的环拱量。配置成检测片材环拱的传感器布置在转印单元和定影部之间。通过根据传感器的检测而控制定影单元的片材输送速度,使片材的环拱量保持在恒定的范围(下文称为环拱控制)。执行该环拱控制以应对从定影单元起的片材输送速度的变化,该变化是由于定影单元的辊外径随辊温度变化而导致的。例如,当以恒定转数旋转并驱动定影单元的辊时,与处于低温时相比,在辊处于高温时热膨胀会增大辊的外径。辊外径或半径的增大导致辊的周边更远离其中心并增大了辊外表面的圆周转速。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可以同时夹持片材。当圆周转速比期望速度高时,定影单元的辊外表面会把片材拉离转印单元,在转印单元中导致转印缺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片材从转印单元移动到定影部时在片材上施加环拱,并执行环拱控制。
在环拱控制中,片材在从平位被向下吸引并通过吸气风扇保持在输送带上的同时被输送,定影单元中的输送速度控制成使得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环拱量保持在恒定的范围。在执行环拱控制的结构中,在一些情况下,片材的任何未受控制的运动会导致图像缺陷。发明内容
当片材从转印单元移动到定影部时,片材由吸气风扇吸引到输送带上,使得片材的中部降低而在片材中形成环拱。如果由于片材前缘到达定影单元而使定影单元的输送速度响应于温度升高而增大,则由片材输送速度的增大在片材上导致的水平力趋于减小环拱量(趋于使片材展平)。然而,吸气风扇作用在片材上的向下力会妨碍环拱量的减小。在环拱控制中存在这样的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在定影单元的输送速度高时不减小片材的环拱量。在某一时点,从定影单元作用于片材上的水平力允许片材最终克服从吸气风扇作用于片材上的向下吸引力,使片材与输送带分离。然而,当片材与输送带分离时向下吸引力的突然消失和在片材由转印单元固定在上游的同时由下游定影单元施加给片材的水平力会使片材展平并快速升高,从而片材极大地不受控制。在转印单元中,不受控制的片材运动不利地导致未定影图像的调色剂分散和图像模糊。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能够使用输送带稳定地输送片材,且能减小环拱控制过程中的图像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成像设备,包括:转印单元,配置成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定影单元,配置成输送片材并将转印单元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输送带,设置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并配置成输送片材;吸气单元,配置成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上;和控制单元,其配置成控制吸气单元,以使得:响应于被输送片材的前缘处于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吸气单元运行而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上;以及,在片材前缘到达定影单元后,响应于执行输送控制而改变定影单元的输送速度使得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环拱量保持在恒定范围,吸气单元停止吸引或减弱其吸引力。
示例性的实施例能够减小环拱控制过程中的图像缺陷和实现片材的输送性。通过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并入说明书中且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总体示意图。
图2是布置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与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的图像转印单元和图像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输送相关的结构。
图4示出了与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的图像转印部和图像定影部之间的片材输送相关的结构。
图5是带输送单元的平面图。
图6是与片材输送相关的控制流程图。
图7是示出了图像转印单元和图像定影单元之间的输送速度关系的曲线图。
图8是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的图像定影单元和带输送单元的方框图。
图9A是示出了带输送单元的变例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9B是示出了带输送单元的变例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10A是示出了带输送单元的变例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0B是示出了带输送单元的变例的结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图1示出了打印机,它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全色成像设备的具体实例。该打印机包括鼓1、旋转式显影单元4和中间转印单元6。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包括通过显影装置4a、4b、4c和4d使用Y(黄色)、M(品红色)、C(青色)和K(黑色)形成图像。打印机还包括激光输出部9、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49和带输送单元300。然而,本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此。
激光输出部9把激光束转换成用于各颜色图像站的光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的激光束被多面反射镜反射,然后通过透镜和折叠式反射镜对每个感光鼓1的表面曝光。
在感光鼓1的周围布置有充电装置、设于显影旋转体4内的显影装置4a、4b、4c和4d、和清洁装置。通过反复地执行使显影旋转体4旋转从而为所需颜色切换显影装置4a至4d的过程,这样来执行对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曝光图像的各色显影。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以在中间转印带5上重叠各所需颜色的图像。然后,为了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如普通纸)上,将片材从对齐辊7朝作为转印单元的图像转印单元6输送。
片材从片材盒10a、10b或10c输出以供输送。在片材由对齐辊7进行了偏斜校正后,把片材朝作为二次转印单元的图像转印单元6输送。在图像转印单元6,通过利用在中间转印带5上形成的图像间隔(间隙),二次转印外辊压靠在中间转印带5上以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与中间转印带5上的图像同步地,片材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以接受用于二次转印的高电压,使得中间转印带5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通过的片材上。也就是说,在调色剂图像由二次转印夹持部转印的同时,片材以图像转印单元6的预定转印速度K由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然后,在下一个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单元前,以与加压时相似的方式利用图像的间隔(间隙)撤开二次转印外辊。图1示出了二次转印外辊压靠中间转印带5的状态。
把现在已通过图像转印单元6进行了二次转印的片材从图像转印单元向定影装置8输送。定影装置8是配置成把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的定影单元。在定影装置8中,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和定影。一旦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定影装置8就把片材排出到下游。
下面参考图2描述定影装置8的结构。定影装置8是使用加压部件驱动方法且无张力的膜加热式加热装置。用于环状耐热膜12(下文将其称为膜)的内表面引导部件包括由耐热树脂制成的横向支撑件11。膜12从外部装配在支撑件11上,该支撑件包括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器13。
通过用丝网印刷等方法将电阻材料(加热元件)15如银-钯沿纵向涂覆在由铝等高导热材料制成的基板14的表面的大致中央部,然后在其上涂覆玻璃和氟树脂等作为保护层16,来获得加热器13。加热器13还包括热敏电阻17,它的输出电阻随输入温度而显著地变化。
膜加压辊(下文将其称为加压辊)18是旋转体,它与膜12形成夹持部(定影部)N,膜12夹持在加压辊18和加热器13之间,并且加压辊18驱动膜12。夹持部N是加压夹持部。加压辊18包括芯轴19和辊部20,芯轴19由铝、铁、不锈钢等制成,辊部20包括从外部装配在芯轴19上的弹性体。弹性体由耐热橡胶如硅橡胶等制成,并且容易释放片材。
芯轴19的端部由用于驱动定影装置8的马达M2驱动,从而沿箭头指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和驱动加压辊18。加压辊18被驱动并旋转,从而在膜12的内表面在加热器13的表面上紧密地滑动的同时,膜12沿箭头指示的顺时针方向被驱动并旋转。
当加压辊18被驱动并旋转时,在夹持部N通过膜12和加压辊18之间的摩擦力向膜12施加移动力,从而使膜12以与加压辊18的圆周转速大致相同的速度旋转。在膜12的内表面在加热器13的表面(即保护层16的表面)上滑动的同时,膜12沿顺时针方向被驱动并旋转。
在膜12被驱动且加热器13的加热元件层15通电的状态下,将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从带输送单元300和图像转印单元6向上引入到作为定影单元的定影装置8的夹持部N(位于膜12和加压辊18之间),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朝上。然后,片材P与膜12沿图2中的符号A指示的方向穿过夹持部N。在夹持部N中与膜12的内表面相接触的加热器13的热能经由膜12而施加给片材。在夹持部N通过压力对调色剂图像热定影。
在加热器13的加热元件层15的两个纵向端部之间施加电压(供电),从而加热元件层15产生热而加热基板14。整个加热器13包括低热容,具有极佳的温度升高特性,从而使基板14的温度快速升高。
在加热器13的温度控制中,根据设置于加热器13上的温度检测热敏电阻17的输出电阻来执行模数(A/D)转换。把来自热敏电阻17的该输出再输入到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49。控制装置49可以与三端双向交流开关(TRIAC)101通信,该三端双向交流开关在被触发或接通时能够沿任一方向导通电流。通过根据相位、波数控制等控制加热器通电电力来施加交流电压,根据来自热敏电阻17的信息由三端双向交流开关101用该交流电压给加热器13的加热元件层15通电。图2所示的交流电源S向作为电负载的加热元件层15提供电力。通过控制通电,以使得加热器13的温度在热敏电阻17测得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升高,或者使得加热器13的温度在热敏电阻17测得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降低,这样来把加热器13的片材给送部的温度控制成在定影过程中保持恒定的温度。
在成像设备等待打印命令的同时,在待机过程中切断向加热器13的通电。在开启主开关而接到打印命令后,开始向加热器13通电。
定影装置8的加压辊18由图2所示的马达M2驱动。马达控制器104执行对马达M2的驱动控制,并且马达控制器104由控制装置49控制。也就是说,加压辊18配置成使得能够改变和控制加压辊18的驱动速度(转数)。马达M2使用脉冲马达,使得能够精确地控制加压辊18的转数。更加具体地,马达M2被控制成能够在高(Hi)和低(Lo)两种转数下旋转,Lo的转速比Hi小。根据来自控制装置49的信号,经由马达控制器104驱动和控制马达M2以便把转数设定为Hi或Lo。
这里,当马达M2的转数设定为Hi和Lo时,参考图7描述在定影装置8(图1)中的片材输送速度和图像转印单元6的片材输送速度之间的关系。当马达M2的转数控制为Lo时,在图7所示的定影(F)装置8中的实际片材输送速度FLo具有恒定幅度。实际片材输送速度FLo具有一定幅度,这是因为在定影装置8中配置成输送片材的加压辊18的直径随着加压辊18的温度而改变。也就是说,当在成像设备处于待机状态一段时间后第一张片材离开定影装置8时,加压辊18的直径还没有热膨胀太多,从而片材输送速度较低。在持续给送片材时,加压辊18的直径由于热膨胀而逐渐增大,从而片材输送速度变高。当马达M2的转数设定为Lo时,定影装置8的片材输送速度FLo变得低于转印速度K,该转印速度相应于图像转印单元6的片材输送速度。也就是说,片材P的后端比片材P的前端更快地向下游移动,这会趋于增大环拱。当马达M2的转数控制为Hi时,定影装置8中的实际片材输送速度FHi具有恒定幅度。当马达M2的转数设定为Hi时,定影装置8的片材输送速度FHi变得高于转印速度K。也就是说,片材P的后端比片材P的前端更慢地向下游移动,这会趋于减小环拱。从图7看出,定影装置8的片材输送速度FLo的上限值低于转印速度K,定影装置8的片材输送速度FHi的下限值高于转印速度K。这样,片材环拱将趋于改变。
下面将参考图3至7、9A和9B描述在图像转印单元6的周边和定影装置8之间的输送部中与片材输送相关的结构和控制。
如图3(和图1)所示,对齐辊(转印前输送辊)7布置在沿输送方向图像转印单元6的上游,以暂时地停止片材和管制片材前缘,从而校正片材的偏斜。在对齐辊7校正了片材偏斜后,调整对齐辊7开始旋转的定时,以使得片材的前缘与形成于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图像的位置一致。这样,通过对齐辊7重新开始旋转而开始片材的输送,从而在图像转印单元6中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
带输送单元300设置在沿片材输送方向图像转印单元6的下游侧。如图3和4所示,吸气风扇(吸气单元)33设置在带输送单元300中的环形输送带31的内侧。
如图5所示,带输送单元300包括其中形成有大量吸气孔的四个环形输送带31、配置成旋转并驱动输送带31的驱动辊32、和从动辊37。通过旋转并驱动吸气风扇33(在图5中示出为两个大圆圈)产生空气负压,从而从形成于吸气风扇33和输送带31之间的开口34(参见图5)吸气,输送带31上形成有大量吸气孔。片材被吸自吸气孔的空气吸引到输送带31上,从而片材保持接触输送带31的上表面。通过输送带31的旋转,沿图2中的符号A指示的方向朝定影装置8输送被吸引和保持成接触输送带31的片材。
图3示出了在启动吸气风扇33(用三个向下的箭头表示)而把片材向下拉到输送带31上的情况下在成像设备中沿带输送单元300从图像转印单元6向图像定影单元8输送片材相关的结构。图4示出了图3的结构,但是吸气风扇33关闭(用无向下箭头来表示)。在吸气风扇33关闭的情况下,夹持在图像转印单元6和图像定影单元8之间的片材趋于从输送带31向上升起,从而减小了片材的环拱量。
回到图3,转印后输送引导件51沿片材输送方向从图像转印单元6向带输送单元300向下倾斜。向带输送单元300的向下倾斜允许片材弯曲而使片材成环拱。从带输送单元300的下游端开始,定影前输送引导件52沿输送方向朝定影装置8向上倾斜。从带输送单元300的向上倾斜允许片材进一步弯曲,进而最终形成片材环拱。
打印机还包括如图3所示设置在对齐辊7上游的对齐传感器42和在上游紧邻定影装置8设置的环拱传感器41。传感器42用作旋转对齐辊7和停止对齐辊7的触发器。传感器42还用于使吸气风扇33开始旋转,传感器42包括传感器杆和监控传感器杆的光遮断器。环拱传感器41是布置在带输送单元300和定影装置8之间的检测单元,用以检测片材的环拱量。为了检测片材的环拱量,环拱传感器41根据片材的环拱部相对于图像转印单元6和定影装置8之间的定影前输送引导件52的竖直位置产生信号。例如,图3中的环拱由于启动了吸气风扇33而更靠近定影前输送引导件52,图4中的环拱由于关闭了吸气风扇33而在竖直方向更加远离定影前输送引导件52。在上游的对齐传感器42用作启动吸气风扇33的触发器的情况下,下游的环拱传感器41用作停止吸气风扇33的触发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环拱传感器41包括:传感器杆41a,在传感器杆41a上经过的片材挤压和移动传感器杆41a;和光遮断器41b,其配置成监控传感器杆41a并根据传感器杆41a的位置产生信号。
输送带31输送的片材P在沿定影前输送引导件52被引导的同时,被给送到定影装置8中。如上所述地在定影装置8中对片材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后,片材由定影装置8输送到下游侧。
图8是与带输送单元300和定影装置8的片材输送控制相关的控制方框图。来自设置于对齐辊7上游的对齐传感器42的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49。来自环拱传感器41的检测信号也发送给控制装置49。控制装置49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其控制吸气风扇33的操作,例如根据上游对齐传感器42的信号来开启和根据下游环拱传感器41的信号来关闭。此外,控制装置49通过马达控制器104控制马达M2的操作,以旋转并驱动定影装置8。对于马达M2的旋转控制来说,如上大体所述地,例如根据上游对齐传感器42的信号和下游环拱传感器41的信号,控制装置49在Hi和Lo之间切换马达M2的转数。
下面参考图6的控制流程图详细描述在带输送单元300和定影装置8中的片材输送控制。首先,打印开始后,从片材盒10a、10b或10c(图1)把要被输送的片材朝对齐辊7送出。在步骤S1,当打印开始后片材的前缘到达传感器42的检测位置时,以及当传感器42的传感器杆被片材压下时,从传感器42的光遮断器向控制装置49发送开启信号。开启信号表示片材已经到达恰好在图像转印单元6前方的位置,以及开启风扇33产生吸力的时间接近了。在步骤S2,在传感器42产生开启信号后经过预先设定的一定时间以后,控制装置49控制吸气风扇33以使吸气风扇33开始旋转。这里,预先设定的一定时间被设定成是使得在前一张片材的后缘穿过图像转印单元6后且在片材的前缘到达带输送单元300前使吸气风扇33开始旋转。
在步骤S3,控制装置49控制马达M2,使得在传感器42产生开启信号后把马达M2的转数设定为Lo。设定马达M2的转数为Lo将使定影装置8的旋转速度为Lo。
当片材从图像转印单元6接收调色剂图像时,片材将向前移动并由于吸气风扇33的吸引而被吸到输送带31上。环拱传感器41在步骤S4等待从输送带31接收片材。如果控制装置49确定从环拱传感器41发送的检测信号为关闭(在步骤S4中为否),则控制流返回到步骤S4。如果控制装置49确定从环拱传感器41发送的检测信号改变成开启(在步骤S4中为是),则从环拱传感器41发送的检测信号改变成开启相当于带输送单元300输送的片材前缘到达环拱传感器41的检测位置。换句话说,这表示片材已经到达环拱传感器41的位置,以及把定影装置8的旋转速度从Lo转变成Hi的时间接近了。在步骤S5,控制装置49把马达M2的转数设定为Hi。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步骤S5,在检测信号变成开启信号后并且当经过了预测片材前缘由定影装置8夹持的时间后,控制装置49把马达M2的转数设定为Hi。此外,在步骤S6,控制装置49响应于来自环拱传感器41的信号使吸气风扇33的旋转停止。停止吸气风扇33的旋转将减小作用在片材上的向下的吸引力。即使吸气风扇33的旋转停止,输送带31的旋转仍然继续。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中断地向前移动片材,以至于片材仍被拉到输送带31上并保持输送带31处于接收随后片材的准备状态。
在步骤S1至S7,片材被输送穿过对齐辊7和图像转印单元6,沿着转印后输送引导件51向下,沿着带输送单元300前进,沿着定影前输送引导件52向上,并进入定影装置8的夹持部N(图2)。由于吸气风扇33旋转(运行-参见图3),以及由于此时片材在由输送带31吸引和保持的同时被输送,因此,如图3所示,片材具有向下突出的环拱形,从而遵循转印后输送引导件51、定影前输送引导件52和带输送单元300的表面形状。换句话说,片材的状态(形状)为:带输送单元300相对于图像转印单元6和定影装置8的夹持部而言的低位连同吸气风扇33的吸引把片材的中部下拉,并迫使片材从平直形态变成具有两个弯曲曲线的片材,使得片材从平形变成大致为环拱形。
在步骤S6停止吸气风扇33的旋转后,片材继续在环拱传感器41上经过。在这段时间中,片材的环拱的竖直位置从邻近定影前输送引导件52而向下推压传感器杆41a的第一位置(图3)变为比第一位置更远离定影前输送引导件52而使得传感器杆41a升高的第二位置(图4)。在步骤S6停止吸气风扇33的旋转后的某个时刻,例如当片材的环拱的竖直位置到达距离定影前输送引导件52的预定高度时,从环拱传感器41发送的检测信号将变成关闭信号。在步骤S7,控制装置49确定从环拱传感器41发送的检测信号是关闭信号还是开启信号。
当在步骤S7控制装置49确定了在步骤S6停止吸气风扇33的旋转后从环拱传感器41发送的检测信号变成关闭信号(在步骤S7中为否)时,则流程前进到步骤S3,以将马达M2的转数从步骤S5的Hi切换到Lo。也就是说,在作用于片材上的水平拉力克服了目前减小的向下吸引力时,片材从带输送单元300升高,到达在步骤S7环拱传感器41关闭的竖直位置。然后图6的方法返回步骤S3,以降低定影装置8水平拉动片材的速度以减缓片材的升高。这样,片材并非不受控制的升高且快速展平,相反,控制装置49的环拱控制可控制片材的向上运动和展平。这里,片材的受控运动有利地减小了分散未定影图像的可能性,从而减小了图像模糊的可能性。
在步骤S3把马达M2的转数从Hi切换到Lo后,控制装置49在步骤S4确定环拱传感器41在步骤S4是否为开启信号。只要控制装置49在步骤S4确定环拱传感器41没有变成开启信号,则马达M2的速度仍然保持Lo,且片材的任何进一步的向上移动和展平仍然被控制。如果控制装置49在步骤S4确定环拱传感器41已经变成开启信号,那么片材从传感器杆41a上方的第二位置移动到向下推动传感器杆41a的第一位置,例如由于从转印单元6推动片材。为了控制片材的向下移动和弯曲,控制装置49在步骤S5把马达M2从Lo设定为Hi,从而增大定影装置8拉动片材穿过其的速度。在一个实例中,在步骤S6前可以是控制装置49确定吸气风扇33是开还是关的确定步骤,并相应地继续流程。从步骤S6开始,流程前进到控制装置49确定环拱传感器41是否为开启信号的步骤S7。
如上所述地,通过重复随后的步骤S3到S7,控制装置49执行环拱控制,以在Hi和Lo之间切换马达M2的转数,从而根据环拱传感器41的信号来调整片材的环拱量。当来自环拱传感器41的检测信号处于关闭状态,也就是说,在片材的环拱部的竖直位置为高时(在环拱量为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49控制马达M2以使马达M2的转数设定为Lo(定影输送速度Lo)。另一方面,控制装置49控制马达M2使得当来自环拱传感器41的检测信号处于开启状态时(当环拱量为大时)马达M2的转数设定为Hi(定影输送速度Hi)。
这里,将描述当执行环拱控制以在Hi和Lo之间切换马达M2的转数使得片材的环拱量保持在恒定范围时片材的行为。
由于在马达M2的转数为Hi(定影装置8的片材输送速度FHi)的状态下,定影装置8的输送速度变得比图像转印单元6的转印速度K更快,因此片材的环拱量逐渐减小。在这种状态下,吸气风扇33停止,且不会阻碍环拱量的减小。也就是说,片材由具有高于转印速度K的输送速度的定影装置8输送,从而减小环拱量。这样,由于吸气风扇33的旋转停止且不执行吸引,因此吸气风扇33的吸引不会抵抗向下突出的片材环拱部在图像转印单元6和定影装置8之间变形成为大致直线形状。换句话说,在没有吸气风扇33提供的向下吸引的情况下,处于图像转印单元6和定影装置8之间的片材趋于向上移动从而从环拱形状朝更加直线的平形变化,使得环拱量减小。
在步骤S6之后,当环拱量减小至从环拱传感器41发送的检测信号在步骤S7中从开启信号变成关闭信号的时点时,控制装置49把马达M2的转数从步骤S5中的Hi状态切换到步骤S3中的Lo。因此,定影装置8的片材输送速度变成比转印速度K慢。当控制装置49在步骤S3把马达M2的转数切换到Lo时,以及当定影装置8的片材输送速度FLo变成比图像转印单元6的转印速度K慢时,片材的环拱量增大,这次是由于从图像转印单元6推动片材,而不是来自吸气风扇33的吸力把片材向下拉。如图3所示,片材的形状接近向下突出的形状(状态)。
当控制装置49在步骤S7确定从环拱传感器41发送的检测信号变成开启信号时(在步骤S7中为是),流程前进到步骤S8。在步骤S8,控制装置49确定片材后缘是否已越过了对齐传感器42的检测位置。也就是说,当调色剂图像在定影装置8中定影了的片材的后端继续下压对齐传感器42时,控制装置49在步骤S8确定来自对齐传感器42的信号是否为开启(在步骤S8中为是)。直到来自对齐传感器42的信号变成关闭(在步骤S8中为否),也就是说,直到片材后缘经过传感器42的检测位置,重复在步骤S3到S7中把马达M2的转数在Lo和Hi之间的切换。这里,片材受控的向上和向下运动以及受控的片材环拱的变化有利地减小了分散未定影图像的可能性,从而减小了图像模糊的可能性。
在片材的后缘经过传感器42后(在步骤S8中为否),控制装置49在步骤S9确定是否存在被给送的下一张片材。当存在下一张片材时(在步骤S9中为是),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在下一张片材之前的片材的前缘穿过图像转印单元6后),控制装置49使吸气风扇33旋转,并把马达M2的转数设定为Lo。因此,当连续输送片材时,能够准备下一张片材。当不存在下一张片材时(在步骤S9中为否),作业结束。这里,可以使输送带31的旋转中断。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旋转和停止吸气风扇33来控制在带输送单元300中片材吸引力的变化。然而,代替旋转和停止吸气风扇33,可以把吸气风扇33的转数控制成比片材前缘被引向定影装置8时小,以至于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的吸引力被减弱到在环拱量减小时环拱形状不受吸引力影响的程度。包括传感器杆41a和光遮断器41b的传感器作为环拱传感器41的示例。然而,可以使用配置成检测片材竖直位置的光学测距传感器。以使用膜12的定影装置8的结构作为示例。然而,定影装置8可以配置成在片材夹持于一对辊之间的状态下输送片材。定影装置8可以配置成在片材夹持于带和辊之间的状态下输送片材。
示例性实施例具有以下效果。在吸气风扇33操作以使得在片材前缘处于定影装置8上游时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31上的状态下朝定影装置8输送片材。因此,能够在图像转印单元6和定影装置8之间稳定地输送片材。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吸气风扇33操作使得片材被吸引到输送带31上,直到片材前缘到达定影装置8的夹持部N,因此能够通过带输送单元300把片材前缘可靠地引导到定影装置8的夹持部N。
在片材前缘由定影装置8的夹持部N夹持之后,吸气风扇33控制成使得吸气风扇33失去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31的吸引力(停止吸引)或者减弱吸引力(减小吸气量)。通过停止吸气风扇33来减小当根据环拱传感器41的检测结果控制在图像转印单元6和定影装置8之间形成的片材环拱量时因片材被吸引到输送带31上而导致的片材不受控制的运动。通过减弱吸气风扇33的吸引力来减小当根据环拱传感器41的检测结果控制在图像转印单元6和定影装置8之间形成的片材环拱量时因片材被吸引到输送带31上而导致的片材不受控制的运动。片材不受控制的运动被减小,从而抑制在图像转印单元6中未定影图像的分散和产生图像模糊。
吸气风扇33可以连续旋转;可以在吸气风扇33和输送带31之间设置一配置成通过闸门来阻挡气流的机构;通过控制闸门的开闭可以消除或减弱向输送带31的吸引力。
下文中,将描述使用闸门来切换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31上的吸引力的变例。图9A和9B是示出了根据本变例的带输送单元300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0A和10B是在本变例中省略了对输送带31图示的带输送单元300A的透视图。
包括吸气风扇25的框架951设置在输送带31的内侧。一对吸气开口25a形成在框架951的上表面。一对闸门27由框架951可滑动地保持在输送带31和吸气风扇25之间。闸门27由框架951可滑动地保持在吸气开口25a被打开的位置(图9A和10A)和吸气开口25a被关闭的位置(图10A和10B)之间。
包括在具有吸气风扇25和框架951的吸气单元中的闸门27可以滑动,从而能够在带输送单元300A中改变片材在输送带31上的吸引状态。下文中,当吸气开口25a打开时闸门27的位置(见图9A和10A)称为打开位置,当吸气开口25a关闭时闸门27的位置(见图9B和10B)称为关闭位置。当闸门27处于如图9A和10A所示的打开位置时,片材被吸引到输送带31上。当闸门27处于如图9B和10B所示的关闭位置时,片材不被吸引到输送带31上。
每个闸门27中设置有齿条。通过把驱动力从闸门驱动马达30经由与齿条啮合的小齿轮28传递给闸门27,闸门27沿片材宽度方向滑动,从而打开和关闭吸气风扇25的吸气开口25a。
每个闸门27上设有控制杆27b。闸门27按以下方式移动到图9A和10A所示的打开位置。更加具体地,当驱动闸门驱动马达30时,以及当控制杆27b阻挡闸门检测传感器29的光轴而使来自闸门检测传感器29的信号从关闭改变成开启时,停止闸门驱动马达30。相反地,当闸门27朝如图9B和10B所示的关闭位置移动时,闸门驱动马达30根据预定的脉冲数旋转。
在该结构中,控制装置49根据来自闸门检测传感器29的信号控制闸门驱动马达30以改变闸门27的位置,从而改变吸引力。在此,根据本变例的控制操作与图6的流程图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滑动闸门27到打开位置”替代了“开启吸气风扇33”(步骤S2)。此外,根据本变例的控制操作与图6的流程图的不同之处还在于,用“滑动闸门27到关闭位置”替代了“关闭吸气风扇33”(步骤S6)。也就是说,当执行环拱控制时,通过使用闸门27使吸引力消失。由于其他控制步骤与图6描述的相同,在此不再重复控制步骤以避免多余的描述。
在本变例中,与控制吸气风扇转数的结构相比,能够以更佳的响应性改变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上的力。在描述的该结构中,当执行环拱控制时,在关闭位置时闸门27几乎完全遮挡(盖住)吸引口25a。然而,在执行环拱控制时,例如,闸门27可以几乎盖住开口25a,而非完全盖住开口,使得向输送带31的吸引力减弱到环拱量的减小不受影响的程度。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修改、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4)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转印单元,配置成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
定影单元,配置成输送片材并将转印单元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
输送带,设置在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并配置成输送片材;
吸气单元,配置成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上;和
控制单元,其配置成控制吸气单元,以使得:响应于被输送片材的前缘处于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吸气单元运行而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上;以及,在片材前缘到达定影单元后,响应于执行输送控制而改变定影单元的输送速度使得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环拱量保持在恒定范围,吸气单元停止吸引或减弱其吸引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配置成检测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
其中,控制单元改变定影单元的输送速度,使得根据来自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来调整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的片材环拱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控制单元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来确定输送带所输送片材的前缘是否到达定影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吸气单元包括风扇,以及
其中,控制单元停止风扇的旋转以停止吸引,或改变风扇的转数以减弱吸气单元的吸引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吸气单元包括风扇和闸门,闸门配置成在风扇和输送带之间打开和关闭,以及
其中,控制单元关闭闸门以停止吸气单元的吸引,或者改变闸门的打开量以减弱吸气单元的吸引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控制单元使吸气单元运行以使得片材被吸引到输送带上,直到所输送片材的前缘到达定影单元为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响应于被输送片材的前缘处于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控制单元控制输送带旋转;以及,响应于吸气单元停止吸引或减弱其吸引力,控制单元继续使输送带旋转。
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转印夹持部,配置成输送片材并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
定影单元,配置成输送片材并把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上;
输送带,设置在所述转印夹持部和所述定影夹持部之间并配置成输送片材;
吸气单元,配置成把片材吸引到输送带上;
杆,设置在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该杆能够通过被输送的片材挤压而移动;
光遮断器,配置成根据杆的位置产生信号;和
控制单元,配置成在片材由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二者夹持时根据光遮断器产生的信号来改变定影夹持部的输送速度,
其中,控制单元控制吸气单元,使得在片材由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二者夹持时,吸气单元停止吸引,或者吸气单元的吸引力比片材前缘处于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时吸气单元的吸引力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控制单元改变定影夹持部的输送速度,使得根据来自光遮断器的检测信号来调整转印夹持部和定影夹持部之间的片材环拱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控制单元根据光遮断器的检测信号来确定输送带所输送片材的前缘是否到达定影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吸气单元包括风扇,以及
其中,控制单元停止风扇的旋转以停止吸引,或改变风扇的转数以减弱吸气单元的吸引力。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吸气单元包括风扇和闸门,闸门配置成在风扇和输送带之间打开和关闭,以及
其中,控制单元关闭闸门以停止吸气单元的吸引,或者改变闸门的打开量以减弱吸气单元的吸引力。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控制单元使吸气单元运行以使得片材被吸引到输送带上,直到所输送片材的前缘到达定影夹持部为止。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响应于所输送片材的前缘处于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控制单元控制输送带旋转;以及,响应于吸气单元停止吸引或减弱其吸引力,控制单元继续使输送带旋转。
CN2012105622793A 2011-12-21 2012-12-21 成像设备 Pending CN1031763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0098A JP2013130708A (ja) 2011-12-21 2011-12-2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80098 2011-1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6388A true CN103176388A (zh) 2013-06-26

Family

ID=48636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622793A Pending CN103176388A (zh) 2011-12-21 2012-12-21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64065A1 (zh)
JP (1) JP2013130708A (zh)
CN (1) CN10317638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5472A (zh) * 2016-02-05 2017-08-18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13424111A (zh) * 2019-03-12 2021-09-21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2151B2 (ja) * 2016-07-07 2021-0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82062A (ja) * 2020-05-19 2021-1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82983A (ja) * 2021-12-03 2023-06-15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00906A (en) * 1995-10-03 1997-02-11 Jet Sew Technologies, Inc. Automatic suction type transfer of limp material on conveyors
CN1983070A (zh) * 2005-12-09 2007-06-2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216691A (zh) * 2007-01-02 2008-07-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及其转印方法
CN101221388A (zh) * 2007-01-08 2008-07-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传送方法
CN101639642A (zh) * 2008-07-31 2010-02-03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US20100196036A1 (en) * 2009-01-30 2010-08-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2612B2 (ja) * 2008-11-27 2011-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00906A (en) * 1995-10-03 1997-02-11 Jet Sew Technologies, Inc. Automatic suction type transfer of limp material on conveyors
CN1983070A (zh) * 2005-12-09 2007-06-20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216691A (zh) * 2007-01-02 2008-07-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及其转印方法
CN101221388A (zh) * 2007-01-08 2008-07-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传送方法
CN101639642A (zh) * 2008-07-31 2010-02-03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US20100196036A1 (en) * 2009-01-30 2010-08-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5472A (zh) * 2016-02-05 2017-08-18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7065472B (zh) * 2016-02-05 2020-01-2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13424111A (zh) * 2019-03-12 2021-09-21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3424111B (zh) * 2019-03-12 2024-03-29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30708A (ja) 2013-07-04
US20130164065A1 (en) 201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50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426353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variable convey speed control between transfer device and fixing device
US8064816B2 (en) Printer including a fuser assembly with backup member temperature sensor
JP2009007079A (ja)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76388A (zh) 成像设备
JP55388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4999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8725017B2 (en) Fuser assembly heater temperature control
JP63769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77082A (ja) 定着出口ガイド板、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8257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52850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54867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72035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7765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606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722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45838A1 (en) Fuser heater temperature control
JP2015086028A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83143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531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030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50250A (ja) 加熱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39389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使用方法
JP200803303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