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68712A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68712A CN103068712A CN2010800686482A CN201080068648A CN103068712A CN 103068712 A CN103068712 A CN 103068712A CN 2010800686482 A CN2010800686482 A CN 2010800686482A CN 201080068648 A CN201080068648 A CN 201080068648A CN 103068712 A CN103068712 A CN 1030687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
- hoistway
- suspension member
- curb girder
- counterwe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hoistwa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在电梯装置中,支承曳引机和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的机座被固定于对重导轨的上部。在井道内的上部配置有第1和第2侧梁。第1和第2侧梁在从正上方观察时被配置于轿厢的两侧,并且被固定于机座或对重导轨的上部和轿厢导轨的上部。第1和第2悬吊构件作用于第1和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的张力被第1和第2侧梁支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对重配置于轿厢的后方的牵引式的电梯装置,特别是涉及对无机房类型电梯有效的载荷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的没有机房的2:1绕绳方式的牵引电梯,对重被配置在轿厢的后方,并且曳引机被设置于井道的上部,在这样的结构的电梯中,在第1井道侧壁设置有第1轿厢导轨,在与第1井道侧壁对置的第2井道侧壁设置有第2轿厢导轨。另外,从正上方观察井道,对重靠近第2井道侧壁进行配置,在配置有对重的井道角落部的上部斜着配置有曳引机。
曳引机被设置在机座上,所述机座水平地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机座被第1和第2对重导轨以及第2轿厢导轨支承。第1对重导轨在井道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设置于井道后壁。第2对重导轨设置于第2井道侧壁。
轿厢和对重被主绳索悬挂。主绳索的第1端部与在井道内的上部固定的轿厢侧绳头组合梁连接。主绳索的第2端部与在井道内的上部固定的对重侧绳头组合梁连接。轿厢侧绳头组合梁在第1井道侧壁的附近固定于建筑物。对重侧绳头组合梁被安装于第1对重导轨的上端。
在轿厢的下部设有第1和第2轿厢悬吊轮。第1和第2轿厢悬吊轮以在从正上方观察井道时使主绳索斜着横穿轿厢的下部的方式进行配置。在对重的上部设有对重悬吊轮。
主绳索从第1端部开始依次卷绕于第1轿厢悬吊轮、第2轿厢悬吊轮、曳引机的绳轮、和对重悬吊轮,直到第2端部。即,从轿厢侧绳头组合梁大致向正下方延伸的主绳索通过第1轿厢悬吊轮而向水平方向转向,并斜着横穿轿厢的下部,然后通过第2轿厢悬吊轮而大致向正上方转向。从第2轿厢悬吊轮大致向正上方延伸的主绳索通过曳引机的绳轮而大致向正下方转向,然后通过对重悬吊轮而再次大致向正上方转向,并到达对重侧绳头组合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4/000711A1(第8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当构成在井道内的顶部设置有小型的曳引机的无机房电梯时,由于优选在从正上方观察时将曳引机设置在轿厢与对重的交界线附近,因此,必然将曳引机放置在对重导轨的最上部。另外,为了在良好地保持电梯的乘坐舒适度的同时将从轿厢导靴作用至轿厢导轨的作用载荷抑制得较小以避免轿厢导轨的大型化,从正上方观察时,需要使横穿轿厢下部的主绳索通过轿厢的重心。
因此,在上述这样的现有电梯中,使对重靠近井道的一侧,在该对重的上方设置曳引机,并且,以使主绳索斜着横穿轿厢的下部的方式配置第1和第2轿厢悬吊轮。其结果是,主绳索的第1端部与第1轿厢悬吊轮之间的部分尽可能靠近层站进行配置,并且配置在大幅远离第1轿厢导轨的位置。
这样,由于主绳索的第1端部远离第1轿厢导轨,因此在设计上难以将轿厢侧绳头组合梁安装至第1轿厢导轨,只好将轿厢侧绳头组合梁固定于建筑物。可是,将轿厢侧绳头组合梁固定至建筑物会导致建筑物侧的成本负担增加,另外,还存在用于将电梯设置于建筑物的设计劳力和时间增加这样的问题。
并且,由于使对重靠近井道的一侧,因此,在建筑物的柱突出至井道角落部的情况下,还存在需要使井道增大相当于该突出尺寸的量这样的问题。对此,在无法增大井道的情况下,存在只能设置载重量较小的电梯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电梯装置,不必将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安装至建筑物,能够减轻用于将电梯装置设置于建筑物的设计劳力和时间,另外,即使在建筑物的柱突出至井道角落部的情况下,也无需增大井道。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一对轿厢导轨,其设置在井道内的轿厢的两侧,用于引导轿厢升降;对重,其配置在轿厢的后方,且在井道内升降;一对对重导轨,其设置在井道内的对重的两侧,用于引导对重升降;曳引机,其设置在井道内的上部,且具有驱动绳轮,该曳引机用于使轿厢和对重升降;第1悬吊构件和第2悬吊构件,其卷绕于驱动绳轮,用于悬吊轿厢和对重;第1轿厢悬吊轮,其设在轿厢的下部,且卷绕有第1悬吊构件;第2轿厢悬吊轮,其设在轿厢的下部,且卷绕有第2悬吊构件;对重悬吊轮,其设于对重,且卷绕有第1悬吊构件和第2悬吊构件;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其设在井道内的上部,并与第1悬吊构件的第1端部连接;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其设在井道内的上部,并与第2悬吊构件的第1端部连接;以及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其设在井道内的上部,并与第1悬吊构件和第2悬吊构件的第2端部连接,从正上方观察时,第1悬吊构件和第2悬吊构件从轿厢的左右侧面的前端部附近向背面中央部斜着横穿轿厢,支承曳引机和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的机座在井道内的上部被固定于对重导轨,在井道内的上部配置有第1侧梁和第2侧梁,第1侧梁和第2侧梁在从正上方观察时配置于轿厢的两侧,并且固定于机座和轿厢导轨或者固定于对重导轨和轿厢导轨,第1悬吊构件和第2悬吊构件作用于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和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的张力被第1侧梁和第2侧梁支承。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梯装置中,使第1和第2侧梁分开负担第1和第2悬吊构件作用于第1和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的张力,并且,将第1和第2侧梁固定于机座和轿厢导轨,因此,无需将第1和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安装于建筑物,能够减轻用于将电梯装置设置于建筑物的设计劳力和时间。另外,能够将对重配置在井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即使在建筑物的柱突出至井道角落部的情况下,也无需增大井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图4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图4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图7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图10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在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有第1和第2轿厢导轨2、3以及第1和第2对重导轨4、5。第1轿厢导轨2在井道1的纵深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附近相对于第1井道侧壁被固定。第2轿厢导轨3在井道1的纵深方向上的与第1轿厢导轨2相同的位置处相对于第2井道侧壁被固定。即,轿厢导轨2、3互相对置。
对重导轨4、5被配置在井道1内的后壁附近,且互相对置。另外,对重导轨4、5在井道1的纵深方向的相同位置相对于井道后壁被固定。
轿厢6沿着轿厢导轨2、3在井道1内升降。对重7沿着对重导轨4、5在井道1内升降。对重7以当其位于与轿厢6相同的高度时与轿厢6的背面对置的方式配置于轿厢6的后方。另外,从正上方观察井道1时,轿厢6和对重7配置成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在一直线上重合。在本例中,当从正上方观察时,井道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与轿厢6和对重7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重合。
在对重导轨4、5的上端部固定有机座8。机座8在井道1内的顶部水平地配置于井道后壁的附近。另外,机座8具有:被固定于第1对重导轨4的第1支承部材9;被固定于第2对重导轨5的第2支承部材10;以及被固定于第1和第2支承部材9、10上的第1和第2机座梁11、12。
支承部材9、10配置成与井道1的纵深方向平行且水平。机座梁11、12配置成与井道1的宽度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平行且水平。
在机座梁11、12上设置有用于使轿厢6和对重7升降的曳引机13。曳引机13的大部分被配置于对重7的正上方。另外,曳引机13具有曳引机主体和驱动绳轮(牵引绳轮)14。曳引机主体具有:使驱动绳轮14旋转的曳引机马达;和对驱动绳轮14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曳引机制动器。并且,作为曳引机13,采用了轴向尺寸比与轴向成直角的方向的尺寸小的薄型曳引机。
另外,曳引机13以使曳引机马达的旋转轴成为水平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曳引机13以从正上方观察时曳引机马达的旋转轴相对于轿厢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的方式斜着配置在井道1内的顶部。
并且,从正上方观察井道1时,驱动绳轮14的与轴向成直角的方向的一端部位于轿厢6和对重7的交界线附近,并且位于轿厢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的延长线附近。因此,从正上方观察时,曳引机13的中心位于比对重7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的延长线靠近第1对重导轨4的位置。另外,从正上方观察时,曳引机13被配置在轿厢6的区域外。
在井道1内的顶部的第1井道侧壁的附近水平地配置有第1侧梁15。第1侧梁15的中间部在井道1内的上部被固定于第1轿厢导轨2。另外,第1侧梁15的后端部(层站相反侧端部)被固定在机座8的第1井道侧壁侧的端部上。
在井道1内的顶部的第2井道侧壁的附近水平地配置有第2侧梁16。第2侧梁16的中间部在井道1内的上部被固定于第2轿厢导轨3。另外,第2侧梁16的后端部被固定在机座8的第2井道侧壁侧的端部上。从正上方观察时,第1和第2侧梁15、16相对于轿厢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地进行配置。
第1和第2侧梁15、16在上下方向的相同位置互相对置。另外,第1和第2侧梁15、16配置成与轿厢6的前后方向(井道1的纵深方向)平行。从正上方观察时,机座8和侧梁15、16被配置在不与轿厢6重合的位置。另外,从正上方观察时,侧梁15、16被配置在轿厢6的左右两侧。
在第1侧梁15的前端部(层站侧端部)固定有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第1轿厢绳头板)17。在第2侧梁16的前端部固定有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第2轿厢绳头板)18。从正上方观察时,第1和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18相对于轿厢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地进行配置。
在机座8固定有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对重绳头板)19。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19被配置在对重7的正上方。另外,从正上方观察时,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19被配置在比对重7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靠第2对重导轨5的位置。
轿厢6和对重7被第1和第2悬吊构件20、21(在图1、2中省略)悬吊在井道1内。第1悬吊构件20由多根绳索或带构成。第2悬吊构件21也由多根绳索或带构成。第2悬吊构件21的根数和结构与第1悬吊构件20的根数和结构相同。
第1和第2悬吊构件20、21的中间部被卷绕于驱动绳轮14。第1悬吊构件20的第1端部与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连接。第1悬吊构件20的第2端部与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19连接。第2悬吊构件21的第1端部与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8连接。第2悬吊构件21的第2端部与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19连接。
在轿厢6的下部设有:多个(在此为一对)第1轿厢悬吊轮22、23,其卷绕有第1悬吊构件20;和多个(在此为一对)第2轿厢悬吊轮24、25,其卷绕有第2悬吊构件21。第1轿厢悬吊轮22、23的旋转轴互相平行且水平。第2轿厢悬吊轮24、25的旋转轴互相平行且水平。
从正上方观察时,第1轿厢悬吊轮22、23相对于轿厢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地进行配置,以使第1悬吊构件20从轿厢6的第1侧面(与第1轿厢导轨2对置的侧面)的前端部附近(轿厢6的前表面侧的一个角落部附近)向背面中央部斜着横穿轿厢6。
从正上方观察时,第2轿厢悬吊轮24、25相对于轿厢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地进行配置,以使第2悬吊构件21从轿厢6的第2侧面(与第2轿厢导轨3对置的侧面)的前端部附近(轿厢6的前表面侧的另一个角落部附近)向背面中央部斜着横穿轿厢6。
第2轿厢悬吊轮24、25与第1轿厢悬吊轮22、23反向地倾斜配置。另外,从正上方观察时,第1轿厢悬吊轮22、23和第2轿厢悬吊轮24、25相对于轿厢6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进行配置。
在对重7的上部设有多个(在此为一对)对重悬吊轮26、27,在所述对重悬吊轮26、27卷绕有第1和第2悬吊构件20、21。对重悬吊轮26、27在对重7的宽度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进行配置。另外,从正上方观察时,对重悬吊轮26、27相对于对重7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进行配置。
对重悬吊轮26、27的旋转轴互相平行且水平。另外,对重悬吊轮26、27的旋转轴平行于与对重7的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
第1悬吊构件20从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向正下方延伸,通过第1轿厢悬吊轮22而水平转向,斜着横穿轿厢6的下部,通过第1轿厢悬吊轮23而向上转向,通过驱动绳轮14而向下转向,通过对重悬吊轮26而水平转向,通过对重悬吊轮27而向上转向,并与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19连接。
第2悬吊构件21从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8向正下方延伸,通过第2轿厢悬吊轮24而水平转向,斜着横穿轿厢6的下部,通过第2轿厢悬吊轮25而向上转向,通过驱动绳轮14而向下转向,通过对重悬吊轮26而水平转向,通过对重悬吊轮27而向上转向,并与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19连接。
这样,轿厢6和对重7以2:1绕绳方式被悬吊,并通过驱动绳轮14的旋转而互相向相反方向升降。
在侧梁15、16的前端部之间固定有连接部材28。连接部材28具有:水平部28a;和一对腿部28b,其设于水平部28a的两端,且所述腿部28b的下端部被固定在侧梁15、16的前端部。水平部28a配置成与轿厢6的宽度方向平行且水平。腿部28b铅直地进行配置。水平部28a被固定在腿部28b的上端部的层站侧的侧面。
从正上方观察时,连接部材28在井道1的纵深方向被配置于由层站侧的井道壁与层站门装置29之间的间隙、层站门装置29、层站门装置29与轿厢门装置30之间的间隙、以及轿厢门装置30构成的区域内。另外,如图2所示,水平部28a被配置在最上层的层站门装置29的上方。并且,从正上方观察时,连接部材28被配置成不与轿厢6和轿厢门装置30重合。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18被安装在侧梁15、16的与连接部材28连接的连接部附近。
在此,图2的双点划线表示当对重7与井道1的底部的缓冲器(未图示)碰撞时轿厢6越过最上层而能够到达的最高到达高度。例如,在图2中,在轿厢6上的设备中位于最高位置的是轿厢门装置30,当轿厢6位于双点划线的位置时,轿厢门装置30到达这样的高度:在该高度,在轿厢门装置30与井道1的顶板之间残余有较小的间隙,从而轿厢门装置30不会与井道1的顶板碰撞。与此相对,从正上方观察时,连接部材28由于被配置在不与轿厢6和轿厢门装置30重合的位置,因此不会与轿厢门装置30碰撞。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使第1和第2侧梁15、16分开负担第1和第2悬吊构件20、21作用于第1和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18的张力,并且,将第1和第2侧梁15、16固定于机座8和轿厢导轨2、3,因此,无需将第1和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18安装于建筑物,能够减轻设置设计的劳力和时间。
另外,侧梁15、16形成为能够承受由悬吊构件20、21作用于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18的张力所引起的弯曲那样的截面,在图3中,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18上的悬吊构件20、21的载荷中心不在侧梁15、16的截面上。另外,考虑到生产率,侧梁15、16由通过弯曲型钢或钢板而形成的梁构成,但由于组装上的制约,难以使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18上的载荷的中心与侧梁15、16的扭转的中心完全一致。
因此,在不具备连接部材28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应对扭转所引起的过大的剪切应力,侧梁15、16的截面变得非常大,从而导致组装变得困难,也使得成本增加。与此相对,在该实施方式1中,由于使用了连接部材28,因此,作用于侧梁15、16的扭矩被抵消。因此,侧梁15、16的截面形状只要是能够承受弯曲的大小即可,能够抑制成本的上升,还不会产生组装上的制约。
另外,在进行安装工程时,将部件提高至井道1的顶板旁边进行固定并不容易,有的情况下还存在需要使用专用的工具等问题。与此相对,在该实施方式1中,如图1、2所示,不存在设置于顶板旁边的位置的部件,几乎所有的部件都被设置在与最上层的层站门装置29的安装高度相同程度的高度。虽然安装在最高的安装位置的部件是连接部材28,但是连接部材28被安装在最上层的层站门装置29的紧上方。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安装工程。
并且,由于对重7被配置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因此,即使在建筑物的柱的根基突出至井道1的底坑的角落部的情况下,也无需扩大井道。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图,图5是示出图4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图4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图4~6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之处在于:从正上方观察时,连接部材28被配置在与轿厢6重合的位置;以及水平部28a被配置在当轿厢6位于双点划线的位置时与轿厢6的顶板隔开了间隙而不碰撞的位置。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腿部28b被配置在轿厢门装置30的宽度方向两侧,因此,为了防止在轿厢门全开时轿厢门面板与腿部28b发生干涉,轿厢门的宽度尺寸受到制约。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连接部材28被配置在避开轿厢门装置30的位置,因此轿厢门的宽度尺寸不会受到制约,还能够选择较大尺寸的轿厢门。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图,图8是示出图7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9是示出图7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该实施方式3中,相对于实施方式1变更了轿厢悬吊轮22~25的安装角度,以便能够在重心处悬吊轿厢6。
在轿厢6的前端部的左右的角落部设有截面为矩形的筒状的一对管道部材31。管道部材31形成了沿上下贯穿轿厢6的贯穿空间。悬吊构件20、21通过贯穿空间。
第1和第2轿厢悬吊轮22、24被配置在轿厢6的前端部的角落部的正下方、即管道部材31的正下方。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18在轿厢6的前端部的角落部的正上方、即管道部材31的正上方被安装于水平部28a。即,从正上方观察时,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18夹着轿厢6的出入口在轿厢6的宽度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进行配置。
连接部材28以通过管道部材31的正上方的方式被安装于侧梁15、16。水平部28a被配置在当轿厢6位于双点划线的位置时与轿厢6(包括轿厢门装置30)隔开间隙而不碰撞的位置。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比较,能够在更接近重心的位置悬吊轿厢6,因此能够使轿厢6的升降过程中的乘坐舒适度良好。
另外,由于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17、18被设在水平部28a的两端部附近,因此作用于连接部材28的弯曲力矩变小,能够减小水平部28a的截面。因此,能够一边将水平部28a配置在轿厢门装置30的上方的空间,一边减小水平部28a的高度尺寸,从而能够抑制井道1的高度尺寸扩大。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图,图11是示出图10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12是示出图10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该实施方式4中,不使用管道部材31,使悬吊构件20、21通过轿厢门装置30与层站门装置29之间的间隙。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3相同,利用这样的结构也能获得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实施方式1~4中,示出了两个对重悬吊轮26、27,但对重悬吊轮也可以是一个。
另外,在实施方式1~4中,将侧梁15、16固定于机座8,但也可以例如将侧梁15、16的对重7侧的端部形成为向对重7侧弯曲的形状,并将这些端部固定于对重导轨4、5。
Claims (6)
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
轿厢,其在井道内升降;
一对轿厢导轨,其设置在所述井道内的所述轿厢的两侧,用于引导所述轿厢升降;
对重,其配置在所述轿厢的后方,且在所述井道内升降;
一对对重导轨,其设置在所述井道内的所述对重的两侧,用于引导所述对重升降;
曳引机,其设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且具有驱动绳轮,该曳引机用于使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升降;
第1悬吊构件和第2悬吊构件,其卷绕于所述驱动绳轮,用于悬吊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
第1轿厢悬吊轮,其设在所述轿厢的下部,且卷绕有所述第1悬吊构件;
第2轿厢悬吊轮,其设在所述轿厢的下部,且卷绕有所述第2悬吊构件;
对重悬吊轮,其设于所述对重,且卷绕有所述第1悬吊构件和第2悬吊构件;
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其设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并与所述第1悬吊构件的第1端部连接;
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其设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并与所述第2悬吊构件的第1端部连接;以及
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其设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并与所述第1悬吊构件和第2悬吊构件的第2端部连接,
从正上方观察时,所述第1悬吊构件和第2悬吊构件从所述轿厢的左右侧面的前端部附近向背面中央部斜着横穿所述轿厢,所述电梯装置中,
支承所述曳引机和所述对重侧绳头组合部材的机座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被固定于所述对重导轨,
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配置有第1侧梁和第2侧梁,
第1侧梁和第2侧梁在从正上方观察时配置于所述轿厢的两侧,并且固定于所述机座和所述轿厢导轨或者固定于所述对重导轨和所述轿厢导轨,
所述第1悬吊构件和第2悬吊构件作用于所述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和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的张力被所述第1侧梁和第2侧梁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机座以及所述第1侧梁和第2侧梁在从正上方观察时配置在与所述轿厢不重合的位置,
在所述第1侧梁和第2侧梁的层站侧端部间固定有连接部材,
所述连接部材具有:
水平部;和
一对腿部,其设在所述水平部的两端,且固定于所述第1侧梁和第2侧梁的层站侧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和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安装在所述第1侧梁和第2侧梁的与所述连接部材连接的连接部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水平部设置在比最上层的层站门装置靠上方的位置,
从正上方观察时,所述连接部材在所述井道的纵深方向配置于由层站侧的井道壁与所述层站门装置之间的间隙、所述层站门装置、所述层站门装置与轿厢门装置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轿厢门装置构成的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水平部配置在从正上方观察时与所述轿厢重合的位置,并且配置在比所述轿厢所能到达的最上方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从正上方观察时,所述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和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夹着所述轿厢的出入口在所述轿厢的宽度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进行配置,并且所述第1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和第2轿厢侧绳头组合部材安装于所述水平部,
所述第1悬吊构件和第2悬吊构件穿过轿厢门装置与层站门装置之间的间隙或如下的贯穿空间,所述贯穿空间形成于所述轿厢的前端部的左右角落部且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轿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0/064060 WO2012023204A1 (ja) | 2010-08-20 | 2010-08-20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68712A true CN103068712A (zh) | 2013-04-24 |
CN103068712B CN103068712B (zh) | 2015-07-08 |
Family
ID=45604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6864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68712B (zh) | 2010-08-20 | 2010-08-20 | 电梯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607283B1 (zh) |
JP (1) | JP5570602B2 (zh) |
KR (1) | KR101437800B1 (zh) |
CN (1) | CN103068712B (zh) |
WO (1) | WO201202320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40862B2 (ja) * | 2015-11-12 | 2018-12-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67137A (ja) * | 2000-11-29 | 2002-06-11 | Toshiba Corp | エレベータ |
WO2004024609A1 (ja) * | 2002-09-11 | 2004-03-25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
JP2008531433A (ja) * | 2005-02-25 | 2008-08-14 |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 | 角度を形成するアンダースラング式ローピング配置を有するエレベータかご |
CN101356110A (zh) * | 2006-06-01 | 2009-01-2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装置 |
CN101522555A (zh) * | 2006-09-25 | 2009-09-02 | 欧诺那S.公司 | 无机房的电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97487B1 (ko) | 2002-06-21 | 2007-03-20 |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US7156209B2 (en) * | 2004-05-28 | 2007-01-02 | Inventio Ag | Elevator roping arrangement |
KR101110918B1 (ko) * | 2005-12-14 | 2012-03-14 |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JP2007284977A (ja) * | 2006-04-14 | 2007-11-01 | Ishikawajima Transport Machinery Co Ltd | 駐車装置と昇降装置 |
-
2010
- 2010-08-20 EP EP10856161.4A patent/EP2607283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8-20 WO PCT/JP2010/064060 patent/WO201202320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8-20 KR KR1020137006947A patent/KR10143780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8-20 JP JP2012529466A patent/JP5570602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8-20 CN CN201080068648.2A patent/CN10306871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67137A (ja) * | 2000-11-29 | 2002-06-11 | Toshiba Corp | エレベータ |
WO2004024609A1 (ja) * | 2002-09-11 | 2004-03-25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
JP2008531433A (ja) * | 2005-02-25 | 2008-08-14 |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 | 角度を形成するアンダースラング式ローピング配置を有するエレベータかご |
CN101356110A (zh) * | 2006-06-01 | 2009-01-2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装置 |
CN101522555A (zh) * | 2006-09-25 | 2009-09-02 | 欧诺那S.公司 | 无机房的电梯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68712B (zh) | 2015-07-08 |
EP2607283A4 (en) | 2017-11-15 |
KR20130054374A (ko) | 2013-05-24 |
KR101437800B1 (ko) | 2014-09-03 |
WO2012023204A1 (ja) | 2012-02-23 |
JPWO2012023204A1 (ja) | 2013-10-28 |
EP2607283B1 (en) | 2018-10-17 |
JP5570602B2 (ja) | 2014-08-13 |
EP2607283A1 (en) | 2013-06-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71023B (zh) | 电梯装置 | |
JP2009073658A (ja) |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 |
CN101146733A (zh) | 无机房电梯 | |
JP4774429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6058149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 | |
JP5840778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4849431B2 (ja) |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 |
US9150384B2 (en) | Elevator installation with reduced hoistway dimensions | |
WO2006053935A1 (en) | Elevator roping arrangement | |
JP4376585B2 (ja) |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3068712B (zh) | 电梯装置 | |
CN1847133B (zh) | 电梯装置 | |
JP6122069B2 (ja) | かご枠、及びエレベータ | |
JP6095020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207943716U (zh) | 一种直角贯通门电梯系统及其无机房电梯 | |
EP1700813A1 (en) | Elevator system | |
JPWO2005077806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10683445A (zh) | 无机房后对重承重结构 | |
JP5040064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4861676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EP1500620A1 (en) | Elevator | |
CN105143083A (zh) | 电梯装置 | |
WO2004028948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WO2022039091A1 (ja) |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 |
CN105000448A (zh) | 电梯及其悬挂体支撑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