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6733A - 无机房电梯 - Google Patents

无机房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6733A
CN101146733A CNA2006800091432A CN200680009143A CN101146733A CN 101146733 A CN101146733 A CN 101146733A CN A2006800091432 A CNA2006800091432 A CN A2006800091432A CN 200680009143 A CN200680009143 A CN 200680009143A CN 101146733 A CN101146733 A CN 1011467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b
local derviation
side rails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091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和泉一裕
佐野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467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67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hoistw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卷扬绳索的全长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卷扬绳索的装配作业、还能够减少卷扬机及偏导滑轮等给导轨带来的负荷、实现导轨的尺寸缩小的无机房电梯。因此,将牵引滑轮(20)、下侧偏导滑轮(22、23)及上侧偏导滑轮(24)都配设在比最高的楼层的地面高的位置。将支撑部件(36、37、38)固定在轿箱侧导轨及锤侧导轨的上端部,并且将架台(30)载置在其上表面,并且将支撑框(50)连接在其下表面。

Description

无机房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升降井道的上方不具有机械室的无机房电梯,更详细地讲,涉及进行了改良以使得能够缩短卷扬绳索的全长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卷扬绳索的装配作业、还能够减少卷扬机及偏导滑轮等给导轨带来的负荷、而实现导轨的尺寸缩减的无机房电梯。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有效地利用建筑物内的空间并且避免日照权等问题而开发、提出了在各种在升降井道的上方不具有机械室的、所谓无机房电梯,其中,提出了具有图6所示的构造的无机房电梯(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该无机房电梯具有受左右一对的轿箱侧导轨1L、1R导引而在升降井道S内升降的轿箱1、和受配设在该轿箱1的后方的左右一对的锤侧导轨2L、2R导引而在升降井道S内升降的平衡锤2。
此外,在左方的轿箱侧导轨1L与左方的锤侧导轨2L之间架设的卷扬机支撑梁3上,支撑有用来旋转驱动牵引滑轮4的卷扬机5。
进而,在左方的轿箱侧导轨1L与左右一对的锤侧导轨2L、2R之间架设的偏导滑轮支撑梁6上,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撑有上侧偏导滑轮7a及下侧偏导滑轮7b。
并且,以钓瓶状悬架轿箱1及平衡锤2的卷扬绳索8中的一侧从牵引滑轮4卷绕到下侧偏导滑轮7b及轿箱下滑轮1a、1b上来悬架轿箱1,同时将其端部卡止在前侧栓部9f上。
此外,卷扬绳索8的另一侧从牵引滑轮4卷绕到上侧偏导滑轮7a、锤侧滑轮2a上来悬架平衡锤2,同时将其端部卡止在后侧栓部9r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37487号公报
在图6所示的以往的无机房电梯中,牵引滑轮4配设在升降井道S的底部,偏导滑轮7a、7b配设在升降井道S的顶部。
由此,卷扬绳索8的全长达到了轿箱1的升降行程的4倍,成为增加电梯整体的制造成本的原因。
此外,装配卷扬绳索8的作业也必须在升降井道S的底部及顶部两处进行,在该作业中需要时间。
进而,在图6所示的以往的无机房电梯中,在导轨1L、2L的底部上固定有卷扬机支撑梁3,并且在导轨1L、2L、2R的上端固定有偏导滑轮支撑梁6。
由此,卷扬绳索8将卷扬机支撑梁3与偏导滑轮支撑梁6拉近,在导轨1L、2L上作用有较大的弯曲力矩及压曲方向的压缩力。
因此,为了承受这样的弯曲力矩及压曲方向的压缩力,必须增大导轨1L、1R的轨道尺寸,但由于各导轨都是左右对称的,所以必须增大所有导轨1L、1R、2L、2R的轨道尺寸,使电梯整体的制造成本较大地上升。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第1目的是消除上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缩短卷扬绳索的全长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卷扬绳索的装配作业的无机房电梯。
此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卷扬机及偏导滑轮等给导轨带来的弯曲力矩及压曲方向的压缩力、实现导轨的尺寸缩小的无机房电梯。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关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无机房电梯的特征在于,
具备:
轿箱,受轿箱侧导轨导引,在升降井道内升降;
平衡锤,一边在上述轿箱的后方受锤侧导轨导引,一边沿着上述升降井道的后壁升降;
牵引滑轮,配设在上述升降井道内的顶部;
驱动装置,为了旋转驱动上述牵引滑轮而配设在上述升降井道内的顶部;
下侧偏导滑轮,将悬架上述轿箱及上述平衡锤的卷扬绳索中的从上述牵引滑轮向下方延伸的部分的一方导引到上述平衡锤侧,配设在上述牵引滑轮的下方;以及
上侧偏导滑轮,进行导引以使上述卷扬绳索中的从上述下侧偏导滑轮向上方延伸的部分朝向上述平衡锤而向下方延伸,配设在上述平衡锤的上方。
并且,上述牵引滑轮、上述下侧偏导滑轮及上述上侧偏导滑轮配设在比上述轿箱停靠的楼层中的最高的楼层的地面高的位置。
即,在第1技术方案的无机房电梯中,所有的牵引滑轮、下侧偏导滑轮及上侧偏导滑轮都配设在比最高的楼层的地面高的位置。
此外,无机房电梯的升降井道的天花板是与最高的楼层的天花板大致相同的高度。
由此,能够将牵引滑轮、下侧偏导滑轮及上侧偏导滑轮的全部配设在升降井道的顶部的约1.5~2米的上下方向范围。
因此,能够使卷扬绳索的全长包含在轿箱的升降行程的约2.5倍到3倍的范围中。
进而,卷扬绳索的装配作业也能够在升降井道的顶部集中且容易地进行。
此外,第2技术方案的无机房电梯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架台,用来支撑上述牵引滑轮、上述驱动装置及上述上侧偏导滑轮;
支撑框,用来将上述下侧偏导滑轮支撑在上述牵引滑轮的下方;以及
支撑部件,固定在上述轿箱侧导轨及上述锤侧导轨的上端部,用来支撑上述架台及上述支撑框。
并且,上述架台及上述支撑框安装在上述支撑部件上,以使其沿上下方向夹持上述支撑部件。
即,在第2技术方案的无机房电梯中,由卷扬绳索作用在上侧偏导滑轮及牵引滑轮上的将架台拉下的力、和由卷扬绳索作用在下侧偏导滑轮上的将支撑框拉起的力经由支撑部件对抗而相互抵消。
因此,将架台拉下的力及将支撑框拉起的力不会对轿箱侧导轨及锤侧导轨作用较大的弯曲力矩及压曲方向的压缩力负荷,所以能够将各轨道尺寸抑制为最小限度。
此外,在第3技术方案的无机房电梯中,上述支撑框由以下部分构成:一对纵部件,沿着上述轿箱侧导轨或上述锤侧导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它们的上端分别连接在上述支撑部件上;以及水平部件,在这些纵部件的下端之间水平地延伸,并支撑上述下侧偏导滑轮。
并且,上述一对纵部件的下端部及其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别连接在上述轿箱侧导轨及上述锤侧导轨上。
由此,能够利用一对纵部件将轿箱侧导轨及锤侧导轨加强,所以能够减少因驱动装置的重量及由卷扬绳索分别作用在架台及支撑框上的力而产生的轿箱侧导轨及锤侧导轨的弯曲及变形。
进而,在第4技术方案的无机房电梯中,在架台与支撑部件之间夹装第1防振机构,并且在第5技术方案的无机房电梯中,在构成支撑框的一对纵部件与水平部件之间夹装第2防振机构。
由此,能够防止在使轿箱及平衡锤升降时、在驱动装置及上侧偏导滑轮及下侧偏导滑轮中产生的振动经由轿箱侧导轨及锤侧导轨传递到升降井道的侧壁及后壁。
另外,可以如第6技术方案的无机房电梯那样使防振机构为防振橡胶,如第7技术方案的无机房电梯那样使防振机构为减振钢板制的部件,但也可以采用其他防振结构。例如,可以由减振钢板制造架台、支撑框及支撑部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进行了改良、以能够将卷扬绳索的全长缩短、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卷扬绳索的装配作业、还能够减少卷扬机及偏导滑轮等给导轨带来的负荷、能够实现导轨的尺寸缩小的无机房电梯。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前方观察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机房电梯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3是从右后方观察图1所示的无机房电梯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表示图3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5是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无机房电梯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以往的无机房电梯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S升降井道
1轿箱
2平衡锤
3卷扬机支撑梁
4牵引滑轮
5驱动装置
6偏导滑轮支撑梁
7a上侧偏导滑轮
7b下侧偏导滑轮
8卷扬绳索
9f、9r栓部
10轿箱
11R、11L轿箱侧导轨
12R、12L 门
143上梁
14R、14L纵梁
15滑轮支撑梁
16R、16L轿箱上滑轮
17平衡锤
17a、17b锤侧滑轮
18L、18R锤侧导轨
20牵引滑轮
21驱动装置
22、23下侧偏导滑轮
24上侧偏导滑轮
30架台(支撑梁)
31右侧支撑梁
32后方支撑梁
33倾斜支撑梁
36、37、38支撑部件
41、42、43防振橡胶(防振机构)
50支撑框
51、52纵部件
53水平部件
54、55防振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5,详细地说明有关本发明的无机房电梯的一实施方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轿箱的门开闭的方向称作左右方向,将乘客从轿箱内出去的方向称作前方,将乘客进入轿箱内的方向称作后方,将铅直方向称作上下方向。
图1至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无机房电梯的轿箱10一边受左右一对的轿箱侧导轨11L、11R导引,一边在设于建筑物中的升降井道S的内部升降。
设在轿箱10的前面的左右一对的门12L、12R沿左右方向开闭。
支撑轿箱10的轿箱框具有在轿箱10的上方沿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的上梁13、和连接在该上梁13的左右两端部上而垂下并且连接在轿箱10的底部上的左右一对的纵梁14L、14R。
在轿箱10与上梁13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隙内,如图5所示,配设有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时相对于上梁13呈X字形、且在水平面内沿前后左右方向倾斜地延伸的滑轮支撑梁15,以使其从轿箱10的上表面向上方离开。
滑轮支撑梁15连接在上梁13上,以使其长度方向中央部的上表面密接在上梁13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下表面上。
另外,滑轮支撑梁15延伸的方向设定为,使后述的轿箱上滑轮16L、16R的旋转轴线与牵引滑轮20的旋转轴线成规定范围的角度θ。
在滑轮支撑梁15的左右两端部上,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撑有用来悬架轿箱10的左右一对的轿箱上滑轮16L、16R。
由此,为了悬架轿箱10而作用在左右一对的轿箱上滑轮16L、16R上的朝上的力从滑轮支撑梁15经由上梁13及左右一对的纵梁14L、14R传递到轿箱10的底部。
左右一对的轿箱上滑轮16L、16R相对于轿箱10的重心G前后左右对称地配设。
换言之,将左右一对的轿箱上滑轮16L、16R配设为,使卷扬绳索8的各部分中的、在左右一对的轿箱上滑轮16L、16R之间水平地延伸的部分8b、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时通过轿箱10的重心G的上方。
进而,左右一对的轿箱侧导轨11L、11R相对于轿箱10的重心G在左右方向上对称地配设。
由此,能够不使轿箱10倾斜而稳定地进行悬架。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机房电梯的平衡锤17,配设在轿箱10的背面10r与升降井道S的后壁Sr之间的空间内的升降井道S的右壁SR附近的部分处,使其一边受左右一对的锤侧导轨18L、18R导引一边升降。
此外,在平衡锤17的上部,绕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撑有左右一对的锤侧滑轮17a、17b。
进而,控制后述的驱动装置21的动作的控制盘CP在轿箱10的背面10r与升降井道S的后壁Sr之间的空间中、靠近升降井道S的左壁SL而配设。
另外,控制盘CP由多个托架B连结支撑在左侧的锤侧导轨18L上。
如图1及图5所示,在升降井道S的顶部,在其右壁SR的附近并且在右壁SR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配设有牵引滑轮20。
该牵引滑轮20的旋转轴线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时,相对于右壁SR成角度α倾斜,并且从右壁SR朝向后壁Sr水平地延伸。
在牵引滑轮20的后方,与牵引滑轮20同轴地配设有用来旋转驱动牵引滑轮20的驱动装置21。
该驱动装置21载置并牢固地固定在架设于左右一对的锤侧导轨18L、18R的上端部与右侧的轿箱侧导轨11R的上端部之间而水平地延伸的架台30上。
架台30如图4及图5所示,具有3根支撑梁31、32、33和连接板34。
在右侧的轿箱侧导轨11R与右侧的锤侧导轨18R的上端部之间在升降井道S的右壁SR的附近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右侧支撑梁31由其截面形状为コ字形的型钢制作。
此外,在左右一对的锤侧导轨18L、18R的上端部之间在升降井道S的后壁Sr的附近沿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的后方支撑梁32由截面形状倒凹字形的型钢制作。
进而,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时与牵引滑轮20的旋转轴线重叠地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倾斜延伸的倾斜支撑梁33由截面形状为倒凹字形的型钢制作,并且其两端部载置并牢固地固定在支撑梁31、32上。
右侧支撑梁31的后端与后方支撑梁32的右端的下表面彼此通过水平延伸的连接板34牢固地连接。
架台30是将这些支撑梁31、32、33及连接板34通过螺栓螺母相互连接而一体化的构造,并使电梯装配时的各部件向升降井道S的顶部的输送及组装变得容易。
进而,各支撑梁31、32、33分别由下表面或侧面开放的型钢制作,所以使利用螺栓螺母的组装作业变得更容易。
架台30如图4所示,受固定在右侧的轿箱侧导轨11R的上端附近的第1支撑部件36、固定在右侧的锤侧导轨18R的上端附近的第2支撑部件37、和固定在左侧的锤侧导轨18L的上端附近的第3支撑部件38水平地支撑。
另外,这些支撑部件36、37、38既可以将例如较厚的钢板及型钢等组合而制作,也可以使用减振钢板制作。
此外,分别在右侧支撑梁31的前端与第1支撑部件36之间沿上下方向夹装有作为防振机构的第1防振橡胶41、在后方支撑梁32的右端及连接板34与第2支撑部件37之间夹装有第2防振橡胶42,在后方支撑梁32的左端与第3支撑部件38之间夹装有第3防振橡胶43,将从架台30向各导轨的振动的传递切断。
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4所示,在右侧支撑梁31的铅直方向下方,配设有分别绕沿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自如的前后一对的下侧偏导滑轮22、23。
此外,旋转自如地支撑这些前后一对的下侧偏导滑轮22、23的支撑框50连接固定在第1支撑部件36及第2支撑部件37的下表面上。
支撑框50如图2及图4所示,具有被连接在第1支撑部件36的下表面而向铅直方向下方延伸的第1纵部件51、被连接在第2支撑部件37的下表面而向铅直方向下方延伸的第2纵部件52、和在这些纵部件51、52的下端之间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水平部件53。
另外,这些部件51、52、53由刚性较高的型钢制作。
此外,分别在水平部件53的前端上表面与第1纵部件51的下表面之间夹装有第4防振橡胶54、在水平部件53的后端上表面与第2纵部件52的下表面之间夹装有第5防振橡胶55,从水平部件53向各纵部件51、52的振动的传递被切断。
进而,通过固定在水平部件53上的托架56,将前后一对的下侧偏导滑轮22、23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水平部件53的上方。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构成架台30的后方支撑架32的右端上表面上,通过托架24a牢固地固定有绕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自如的上侧偏导滑轮24。
为了插通卷扬绳索8中的、卷绕在其上侧偏导滑轮24上而向下方延伸的部分8f、8g,在后方支撑梁32的右端附近贯通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插通孔32a,并且在连接板34及第2支撑部件37上也贯通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插通孔34a、37a。
进而,如图2所示,在架台30的后方支撑梁32的左端上表面,配设有用来卡止卷扬绳索8的一端的后侧栓部9r。
此外,在左侧的轿箱侧导轨11L的上端附近,由托架9a支撑有用来卡止卷扬绳索8的另一端的前侧栓部9f。
在牵引滑轮20上,卷绕有例如将外径为5毫米的绳索平行排列10根而成的卷扬绳索8。
该卷扬绳索8的一端侧由从牵引滑轮20通过右侧支撑梁31的前端附近而朝向右侧的轿箱上滑轮16R垂下的部分8a、在左右一对的轿箱上滑轮16L、16R之间水平地延伸的部分8b、和从左侧的轿箱上滑轮16L向上方延伸而其前端固定在前侧栓部9f上的部分8c构成,以2∶1编绳悬架轿箱10。
此时,如图5所示,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时,左右一对的轿箱上滑轮16L、16R相对于轿箱10的重心G前后左右对称地配设,并且左右一对的轿箱侧导轨11L、11R相对于轿箱10的重心G左右对称地配设。
由此,作用在轿箱10上的重力与向上方吊起轿箱10的力不会在水平方向上有较大的偏离。
因此,能够不使轿箱10倾斜而稳定地悬架,能够不使轿箱10振动而平滑地升降。
卷扬绳索8的另一端侧如图4所示,由从牵引滑轮20朝向前方的下侧偏导滑轮22而垂下的部分8d、在前后一对的下侧偏导滑轮22、23之间水平地延伸的部分8e、从后方下侧偏导滑轮23朝向上侧偏导滑轮24向上方延伸的部分8f、在卷绕在上侧偏导滑轮24上后朝向右侧的锤侧滑轮17a垂下的部分8g、在左右一对的锤侧滑轮17a、17b之间水平地延伸的部分8h、和从左侧的锤侧滑轮17b向上方延伸而其前端固定在后侧的栓部9r上的部分8i构成,并以2∶1编绳悬架平衡锤17。
此时,牵引滑轮20、前后一对的下侧偏导滑轮22、23及上侧偏导滑轮24都配设在比轿箱10停靠的楼层中的最高楼层的地面高的位置。
此外,该无机房电梯的升降井道S的天花板是与最高的楼层的天花板大致相同的高度。
由此,能够将牵引滑轮20、下侧偏导滑轮22、23、以及上侧偏导滑轮24都配设在升降井道S的顶部的约1.5~2米的上下方向范围内。
因此,能够使卷扬绳索8的全长包含在轿箱10的升降行程的约2.5倍到3倍的范围内。
进而,卷扬绳索8的装配作业也能够集中且容易地在升降井道S的顶部进行。
另一方面,若为了使轿箱10及平衡锤17升降而使驱动装置21动作,则在驱动装置21中产生振动。
但是,载置并牢固地固定驱动装置21的架台30由各防振橡胶41、42、43防振支撑在各支撑部件36、37、38上。
由此,在驱动装置21中产生的振动不会经由右侧的轿箱侧导轨11R及左右一对的锤侧导轨18L、18R传递到升降井道S的右壁SR及后壁Sr。
此时,不会如直接将防振橡胶夹装在驱动装置与架台之间的以往技术那样、防振橡胶的设置所需的空间受到限制,所以能够将各防振橡胶41、42、43的容量取得较大。
此外,由于能够将各防振橡胶41、42、43之间的跨距取得足够大,所以能够将各防振橡胶41、42、43的上下方向的弹簧常数设定为较小的值。
由此,为了可靠地将在驱动装置21中产生的振动切断,能够将各防振橡胶41、42、43的各要素设定为最适当。
特别是,随着将驱动装置21与牵引滑轮20同轴地配设,驱动装置21还从升降井道S的右壁SR向后壁Sr延伸,所以能够通过右方的轿箱侧导轨11R及左方的锤侧导轨18L支撑驱动装置21的重量的大半。
此时,由于第1防振橡胶41与第3防振橡胶43之间的跨距足够大,所以能够将这些防振橡胶41、43的上下方向的弹簧常数设定为较小的值。
进而,除了右方的锤侧导轨18R侧的第2防振橡胶42以外,还能够通过3个防振橡胶41、42、43支撑架台30,所以能够减小对每一个防振橡胶的负荷。
因此,能够将在振动装置21中产生的振动可靠地切断,以使其不会传递给升降井道的右壁SR及后壁Sr。
同样,由于前后一对的下侧偏导滑轮22、23随着轿箱10及平衡锤17的升降而旋转,所以在这些下侧偏导滑轮22、23中也产生振动。
此外,经由卷扬绳索8作用在前后一对的下侧偏导滑轮22、23上的朝上的外力随着轿箱10及平衡锤的升降及停止而变动。
但是,支撑前后一对的下侧偏导滑轮22、23的支撑框50的水平部件53经由前后一对的防振橡胶54、55连接在前后的纵部件51、52的下端上。
由此,在前后一对的下侧偏导滑轮22、23中产生的振动及外力的变动不会经由右方的轿箱侧导轨11R及右方的锤侧导轨18R而传递给升降井道S的右壁SR及后壁Sr。
进而,由于上侧偏导滑轮24随着轿箱10及平衡锤17的升降而旋转,所以在该上侧偏导滑轮24中也产生振动。
此外,经由卷扬绳索8作用在上侧偏导滑轮24上的朝下的外力随着轿箱10及平衡锤17的升降及停止而变动。
但是,牢固地支撑上侧偏导滑轮24的架台30由各防振橡胶41、42、43防振支撑在各支撑部件36、37、38上。
由此,在上侧偏导滑轮24中产生的振动不会经由右侧的轿箱侧导轨11R及左右一对的锤侧导轨18L、18R传递到升降井道S的右壁SR及后壁Sr。
此外,由于上侧偏导滑轮24配置在架台30上,所以能够扩大上侧偏导滑轮24与下侧偏导滑轮22、23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
进而,前后一对的下侧偏导滑轮22、2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可以通过改变构成支撑框50的前后的纵部件51、52的长度来自由地设定。
由此,能够将上侧偏导滑轮24与下侧偏导滑轮22、23之间的上下方向间隔尽可能取的较大。
因此,能够使卷扬绳索8中的、从牵引滑轮20通过下侧偏导滑轮22、23及上侧偏导滑轮24向锤侧滑轮17a、17b延伸的部分8d、8e、8f、8g的引绕变得更松弛,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卷扬绳索8的耐久性。
此外,由于在卷扬绳索8的各部分中没有产生张力的差,所以在轿箱10的升降开始时不会在轿箱10上产生上下振动,并且能够防止随着各滑轮的绳槽与卷扬绳索8的接触而产生噪音及振动。
此外,由于上侧偏导滑轮24配置在架台30上,所以上侧偏导滑轮24与平衡锤17不会相互干涉。
由此,能够将平衡锤17的升降行程取的足够大。
另一方面,架台30及支撑框50在上下方向上夹着第1~第3支撑部件36、37、38而配设。
由此,通过由卷扬绳索8作用在牵引滑轮20及上侧偏导滑轮24上的力将架台30向下方拉下的力、和通过由卷扬绳索8作用在下侧偏导滑轮22、23上的力而将支撑框50拉起的力,将第1~第3支撑部件36、37、38沿上下方向压缩而相互抵消。
因此,将架台30拉下的力及将支撑框50拉起的力不会在轿箱侧导轨11R及锤侧导轨18L、18R上作用较大的弯曲力矩或压曲方向的压缩力负荷,所以能够将各导轨11R、18L、18R的轨道尺寸抑制为最小限度。
进而,构成支撑框50的第1纵部件51及第2纵部件52分别配设为,使其与轿箱侧导轨11R及锤侧导轨18R平行地延伸。
由此,如果将第1纵部件51及第2纵部件52的下端部及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连结在轿箱侧导轨11R及锤侧导轨18R上,则能够加强轿箱侧导轨11R及锤侧导轨18R。
因此,能够减少基于驱动装置21的重量及由卷绕绳索8分别作用在架台30及支撑框50上的力所产生的轿箱侧导轨11R及锤侧导轨18R的弯曲及变形。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有关本发明的无机房电梯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的实施方式限定,当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防振机构而使用防振橡胶,但也可以将线圈弹簧等的弹簧元件与液压减振器等的衰减元件组合使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下侧偏导滑轮22、23的支撑框50固定在第1支撑部件36及第2支撑部件37上,并且在第1纵部件51及第2纵部件52和水平部件53之间夹装有第4防振橡胶54及第5防振橡胶55。
相对于此,也可以将支撑框50的第1纵部件51及第2纵部件52的上端直接连结在架台30的下表面上,并且省略第4防振橡胶54及第5防振橡胶55。

Claims (7)

1.一种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
具备:
轿箱,受轿箱侧导轨导引,在升降井道内升降;
平衡锤,一边在上述轿箱的后方受锤侧导轨导引,一边沿着上述升降井道的后壁升降;
牵引滑轮,配设在上述升降井道内的顶部;
驱动装置,为了旋转驱动上述牵引滑轮而配设在上述升降井道内的顶部;
下侧偏导滑轮,将悬架上述轿箱及上述平衡锤的卷扬绳索中的从上述牵引滑轮向下方延伸的部分的一方导引到上述平衡锤侧,配设在上述牵引滑轮的下方;以及
上侧偏导滑轮,进行导引以使上述卷扬绳索中的从上述下侧偏导滑轮向上方延伸的部分朝向上述平衡锤而向下方延伸,配设在上述平衡锤的上方;
上述牵引滑轮、上述下侧偏导滑轮及上述上侧偏导滑轮配设在比上述轿箱停靠的楼层中的最高的楼层的地面高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架台,用来支撑上述牵引滑轮、上述驱动装置及上述上侧偏导滑轮;
支撑框,用来将上述下侧偏导滑轮支撑在上述牵引滑轮的下方;以及
支撑部件,固定在上述轿箱侧导轨及上述锤侧导轨的上端部,用来支撑上述架台及上述支撑框;
上述架台及上述支撑框安装在上述支撑部件上,以使其沿上下方向夹持上述支撑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框具有:
一对纵部件,沿着上述轿箱侧导轨或上述锤侧导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它们的上端分别连接在上述支撑部件上;以及
水平部件,在这些纵部件的下端之间水平地延伸,并支撑上述下侧偏导滑轮;
上述一对纵部件的下端部及其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别连接在上述轿箱侧导轨及上述锤侧导轨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夹装在上述架台与上述支撑部件之间的第1防振机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夹装在上述一对纵部件与上述水平部件之间的第2防振机构。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振机构是防振橡胶。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无机房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振机构是减振钢板制的部件。
CNA2006800091432A 2005-03-23 2006-03-23 无机房电梯 Pending CN1011467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84236/2005 2005-03-23
JP2005084236A JP2006264862A (ja) 2005-03-23 2005-03-23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6733A true CN101146733A (zh) 2008-03-19

Family

ID=37023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091432A Pending CN101146733A (zh) 2005-03-23 2006-03-23 无机房电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264862A (zh)
CN (1) CN101146733A (zh)
WO (1) WO200610115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0393A (zh) * 2011-04-25 2011-09-14 杭州优迈科技有限公司 电梯钢丝绳的缠绕方式及电梯
CN104428235A (zh) * 2012-07-04 2015-03-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4925619A (zh) * 2014-03-18 2015-09-23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91087A (ja) * 2007-10-05 2009-04-30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ガイドレール支持構造
JP5542392B2 (ja) * 2009-08-27 2014-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巻上機の支持装置
WO2012172671A1 (ja) * 2011-06-16 2012-12-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
JP6095020B2 (ja) * 2015-11-11 2017-03-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289570B1 (ja) * 2016-09-26 2018-03-0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CN106395579A (zh) * 2016-12-08 2017-02-15 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 无机房电梯顶层排布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39578B2 (ja) * 2002-11-27 2009-10-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401069B2 (ja) * 2002-12-06 2010-01-2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JP4314891B2 (ja) * 2003-05-30 2009-08-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4350988B2 (ja) * 2003-07-14 2009-10-28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0393A (zh) * 2011-04-25 2011-09-14 杭州优迈科技有限公司 电梯钢丝绳的缠绕方式及电梯
CN104428235A (zh) * 2012-07-04 2015-03-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4925619A (zh) * 2014-03-18 2015-09-23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6101154A1 (ja) 2006-09-28
JP2006264862A (ja) 2006-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6733A (zh) 无机房电梯
JP4350988B2 (ja)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JP2009073658A (ja)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WO2003008318A1 (fr) Dispositif d'ascenseur
JP2005162496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つり合いおもり及びかご
TWI286531B (en) Elevator
JP454961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14246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ためのプーリ装置
JP605814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
JP4774429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US7481300B2 (en) Elevator roping arrangement
KR100780499B1 (ko) 기계실이 없는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WO2007122702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789103B (zh) 电梯装置
CN103221624A (zh) 电梯的轿厢
WO2005080250A1 (ja)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JP4825368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847133B (zh) 电梯装置
JPWO2018198232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900971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WO2005077806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3068712B (zh) 电梯装置
JP460177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昇降路装置
JP439789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19603006U (zh) 一种具有稳定设计的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