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2557B - 多用途车 - Google Patents

多用途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2557B
CN103032557B CN201210298248.1A CN201210298248A CN103032557B CN 103032557 B CN103032557 B CN 103032557B CN 201210298248 A CN201210298248 A CN 201210298248A CN 103032557 B CN103032557 B CN 1030325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ase
case assembly
exhaust duct
vehicl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982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2557A (zh
Inventor
丝尾成司
喜井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saki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Kawasaki Jukogyo KK
Publication of CN103032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25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25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25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5Gearboxes for gearing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12Cooling or heating; Control of temperature
    • F16H57/0415Air cooling or ventilation; Heat exchangers; Thermal insulations
    • F16H57/0416Air cooling or venti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1Elements
    • Y10T74/2186Gear casings
    • Y10T74/2189Cool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用途车。该多用途车包括:具有变速机构和用于容纳所述变速机构的变速箱组件的变速器;及连接至所述变速箱组件以将所述变速箱组件内部的空气排出的排气道;其中,所述排气道包括从所述变速箱组件大致向上延伸的向上延伸部,和在所述向上延伸部的上端处折返弯曲然后大致向下延伸的向下延伸部;且所述向上延伸部和向下延伸部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彼此部分重叠。

Description

多用途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越野驾驶的多用途车。特别是,本发明涉及具有对变速器进行空冷的结构的多用途车。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 2010/0167853公开了一种具有对V带式无级变速器(CVT)进行空冷的结构的多用途车。V带式CVT包括经离心式离合器连接至发动机的曲轴的带传动机构(belt transmission mechanism),和一体连接至曲轴箱的变速箱组件。变速箱组件包括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道连接至进气口。排气道连接至排气口。外部空气经进气道和进气口吸入到变速箱组件中,且可以冷却V带式CVT。空气从变速箱组件经排气口输送至排气道并排出至外部。
排气道从变速箱组件的后部大致水平地向后延伸。排气道的后端部在载货台(cargo bed)的下方开口。如果多用途车在行驶时落入水坑或溪流中,水可能会经排气道流入变速箱组件中。此外,由于当从上方观看时排气道尺寸增大,因此难以确保V带式CVT附近的广阔空间,尤其是乘客的空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对变速器进行空冷的结构结合至多用途车中时,减小水进入变速箱组件中的可能性,并将连接至变速箱组件的排出道尽可能紧凑地布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多用途车包括:具有变速机构和用于容纳所述变速机构的变速箱组件的变速器;及连接至所述变速箱组件以将所述变速箱组件内部的空气排出的排气道;其中,所述排气道包括从所述变速箱组件大致向上延伸的向上延伸部,和在所述向上延伸部的上端处折返然后大致向下延伸的向下延伸部;且所述向上延伸部和向下延伸部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彼此部分重叠。
根据上述配置,由于排气道包括大致向上延伸的向上延伸部,和在向上延伸部的上端处折返然后大致向下延伸的向下延伸部,因此可尽可能高地设置排气道。因此,即使水通过向下延伸部的下端部流入排气道中,也可以充分防止水到达向下延伸部的上端部。此外,由于向下延伸部的上端部以大致U形折返,且与向上延伸部的上端部连续延伸,因此即使水到达向下延伸部的上端部,也可以充分防止水到达向上延伸部。另外,由于向上延伸部和向下延伸部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彼此部分重叠,因此当从上方观看时,可紧凑地布置排气道。
根据下述具体实施方式并参考附图,本发明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多用途车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A是以省略部分部件(例如控制台箱子)的状态示出的多用途车的左视图,且图2B是以省略部分部件(例如控制台箱子)的状态示出的多用途车的右视图。
图3是沿图2B的III-III线截面的变速器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3的IV-IV线截面的变速箱的右视图。
图5是以省略部分部件(例如座椅)的状态示出的多用途车的立体图。
图6是以从图5中进一步省略部分部件(例如控制台箱子)的状态示出的多用途车的立体图。
图7是以省略部分部件(例如控制台箱子)的状态示出的多用途车的俯视图。
图8是以省略部分部件(例如控制台箱子)的状态示出的多用途车的右视图。
图9是以省略部分部件(例如控制台箱子)的状态示出的多用途车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所有的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且不再重复说明。所叙述的方向参考自乘骑该多用途车的驾驶员观看的方向。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多用途车1的外观的立体图。参见图1,多用途车1适用于四个乘员且具有四个车轮。该多用途车1具有越野机动性。该多用途车1包括左右一对前轮2,左右一对后轮3,车身框架4,左前座椅5,右前座椅6,左后座椅7,右后座椅8,和控制台箱子10。前轮2悬架于车身框架4的前部,后轮3悬架于车身框架4的后部。
车身框架4具有围绕乘员用舱室的舱室框架(cabin frame,ROPS)4a。左前座椅5和右前座椅6在由舱室框架4a围绕的舱室内侧的前半部中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左前座椅5和右前座椅6中的一个是驾驶员座椅5,另一个是乘客座椅6。虽然驾驶员座椅5设置在左侧而乘客座椅6设置在右侧,但是它们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反过来设置。左后座椅7和右后座椅8在舱室内侧的后半部中并排地配置,且分别相对于驾驶员座椅5和乘客座椅6位于后方。控制台箱子10设置在驾驶员座椅5和乘客座椅6之间,且设置在舱室内侧的大致中央区域。
图2A是为了便于说明,示出处于省略部分部件(例如控制台箱子)的状态中的多用途车1的左视图。图2B是为了便于说明,示出处于省略部分部件(例如控制台箱子)的状态中的多用途车1的右视图。如图2A和图2B所示,发动机单元11位于前座椅5和6的下方。发动机单元11是包括一体相连的发动机12和变速器13的组件。发动机12的驱动力,在经变速器13变速后,通过后传动轴14和后差速齿轮装置15传递至左右后轮3(见图1)。根据情况,发动机12的驱动力也通过前传动轴16和前差速齿轮装置17传递至左右前轮2(见图1)。
在本实施形态中,发动机12例如是四冲程·V型双汽缸·水冷发动机。发动机12的曲轴51(见图3)在大致左右方向上延伸。发动机12包括用于支持曲轴51以使曲轴51可旋转的曲轴箱21,从曲轴箱21向前上方延伸的前汽缸22,以及从曲轴箱21向后上方延伸的后汽缸23。当从侧方观看时,前汽缸22和后汽缸23形成V形。
虽然未更详细地示出,但是前汽缸22包括从曲轴箱21向前上方延伸的前汽缸体,和从该前汽缸体向前上方延伸的前汽缸盖。后汽缸23包括从曲轴箱21向后上方延伸的后汽缸体,和从该后汽缸体向后上方延伸的后汽缸盖。在本实施形态中,前汽缸体包括可往复的单一的活塞,且后汽缸体包括可往复的单一的活塞。
在发动机12的前上方,设有进气装置24。进气装置24用于向发动机12供给进气。进气装置24包括进气管25和进气室26。进气管25从外部吸入空气并将空气引导至进气室26。进气室26设置为用于缓和进气中发生的波动。如图2A和图2B所示,进气室26设置在左前座椅5和右前座椅6之间,并位于发动机12的上方。在汽缸22和23的进气行程中,空气从进气室26供给至汽缸22和23。
在图2A中,附图标记27标明将从发动机12排出的排气引导至外部的排气管,附图标记28标明连接至排气管27的消声器,而附图标记29标明用于对发动机12中的冷却水进行空冷的散热器。排气管27包括从前汽缸盖的前壁延伸的部分27a,从后汽缸盖的后壁延伸的部分27b,和通过将部分27a和27b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并向后延伸的共用部分27c。共用部分27c连接至消声器28。排气管27布置在发动机12的左侧。
如图2B所示,变速器13设置在发动机12的右侧(布置有排气管27的一侧的相反侧)。变速器13具有用于容纳变速机构31(见图3)的变速箱组件32。多用途车1搭载用于对变速器13进行空冷的结构。该空冷结构包括连接至变速箱组件32的进气道33,和连接至变速箱组件32的排气道34。进气道33是将空气供给至变速箱组件32的管道,并从变速箱组件32的前部向前延伸。排气道34是将空气从变速箱组件32排出的管道,并从变速箱组件32的后上部大致向上延伸。在多用途车1行驶期间,在该空冷结构中,来自前方的外部空气吸入至进气道33内并经进气道33供给至变速箱组件32的内部。在变速箱组件32的内部,空气输送至排气道34并经排气道34排出至外部。在这过程中,可由空气冷却变速箱组件32和容纳于该变速箱组件32中的变速机构31(见图3)。
接下来,将说明变速器13的配置和变速箱组件32内部的空气流动。图3是沿图2B的III-III线截面的变速器13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变速箱组件32包括变速箱主体41和变速器盖42。变速箱主体41通过多个螺栓43与曲轴箱21的右侧壁结合。变速箱主体41具有一体连接至变速箱主体41的离合器盖44。用于容纳离心式离合器52的离合器室45由离合器盖44的内表面和曲轴箱21的右侧壁界定。变速器盖42通过螺栓46与设置在变速箱主体41的右端的盖安装表面结合。用于容纳变速机构31的变速器室47(即、变速箱组件32的内部空间)由变速器盖42的内表面和变速箱主体41的外表面界定。变速箱主体41和变速器盖42采用铝或铝合金制造。这允许变速箱组件32具有高强度和高散热性。
曲轴51由曲轴箱2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支持,以使曲轴51可旋转。曲轴51的右端部穿过曲轴箱21的右侧壁,并连接至离合器室45内部的离心式离合器52。离心式离合器52的输出侧元件52a与变速器13的驱动轴53一体形成。驱动轴53穿过离合器盖44并容纳于变速器室47中。曲轴箱21的后部界定用于容纳不同于变速器13的第二变速器(未图示)的第二变速器室48。第二变速器的输入轴与变速器13的从动轴54一体形成。从动轴54穿过曲轴箱21的右侧壁的后部并容纳于变速器室47中。
如上所述,变速器13的驱动轴53经离心式离合器52连接至曲轴51。驱动轴53设置为与曲轴51同轴并在大致左右方向上延伸。驱动轴53由变速器盖42和离合器盖44可旋转地支持。从动轴54设置在相对于驱动轴53的后方并与驱动轴53平行地延伸。从动轴54由曲轴箱21的右侧壁的后部可旋转地支持。变速机构31如上所述容纳于变速器室47内。曲轴51的旋转经离心式离合器52传递至驱动轴53。驱动轴53的旋转在其转速根据变速机构31中设定的变速比而改变后传递至从动轴54。从动轴54的旋转经第二变速器传递至后传动轴14(见图2A和图2B)。
在本实施形态中,变速机构31是V带式变速机构,例如V带式无级变速器。变速机构31包括安装至驱动轴53上的驱动皮带轮组件55,安装至从动轴54上的从动皮带轮组件56,和缠绕在皮带轮组件55和56上的V带57。驱动皮带轮组件55包括一对皮带轮55a和55b,皮带轮55a和55b可与驱动轴53一体旋转且彼此相对以使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接近或相隔。V带57由皮带轮55a和55b夹持。从动皮带轮组件56包括类似于皮带轮55a和55b的一对皮带轮56a和56b。在本实施形态中,驱动皮带轮组件55的两个皮带轮55a和55b中,接近于离合器盖44的左皮带轮是固定皮带轮55b,右皮带轮是可动皮带轮55a;而从动皮带轮组件56的两个皮带轮56a和56b中,接近于曲轴箱21的左皮带轮是可动皮带轮56a,右皮带轮是固定皮带轮56b。根据驱动皮带轮组件55的皮带轮55a和55b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的变化,V带57的缠绕在驱动皮带轮组件55上的部分的半径改变。从动皮带轮组件56也是如此。这使得连续改变变速机构31的变速比成为可能。在图3中,附图标记59标明用于产生推力以使可动皮带轮55a向固定皮带轮55b移动的皮带轮推力产生机构,附图标记58标明用于使可动皮带轮56a向固定皮带轮56b偏置的压力调节弹簧。
变速箱组件32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厚度以容纳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驱动轴5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从动轴54,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彼此接近或相隔的皮带轮55a和55b,以及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彼此接近但相隔的皮带轮56a和56b。变速箱组件32的厚度由从曲轴箱21向右侧突出且以闭环形状延伸的周壁确定。在本实施形态中,构成变速箱组件32的周壁的绝大部分,设置在变速箱主体41上而非设置在变速器盖42上。由此,例如,从动皮带轮组件56由变速箱主体41的周壁41a围绕。
图4是沿图3的IV-IV线截面的变速箱主体41的右视图。如图4所示,变速箱主体41的周壁41a在从侧方观看时具有围绕由驱动皮带轮组件55、从动皮带轮组件56和V带57界定的椭圆形并与之具有间隙的椭圆形状。当从侧方观看时,周壁41a的前部和后部具有大致半圆弧形状。
变速箱组件32具有使外部空气吸入至变速箱组件32中的进气口61,和使空气从变速箱组件32内排出的排气口62。进气口61和排气口62设置在变速箱主体41的周壁41a上。前筒部63从变速箱主体41的周壁41a的前部向前突出。前筒部63具有带有开口端的大致圆筒形形状。进气口61由前筒部63形成。后筒部64向前倾斜地从变速箱主体41的周壁41a的后上部向上突出。后筒部64具有带有开口端的大致圆筒形形状。排气口62由后筒部64形成。
进气道33在其下游端部连接至前筒部63。排气道34(见图2A和图2B)在其上游端部经连接管65连接至后筒部64。变速箱组件32的周壁的绝大部分,设置在变速箱主体41上。因此,从变速箱组件32向前突出的前筒部63和大致向上突出的后筒部64可基本不受限制地安装至变速箱主体41上。在该配置中,在变速器13的维修期间,变速器盖42(见图3)可拆卸,同时保持进气道33和排气道34连接至变速箱主体41并固定至车辆的状态。因此,在变速器13的维修期间,变速箱组件32(见图3)可容易地拆卸和组装。
回到图3,驱动皮带轮组件55的固定皮带轮55b具有一体连接至固定皮带轮55b的翅片(fin)66。翅片66位于固定皮带轮55b的背面(即、固定皮带轮55b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该表面位于面向可动皮带轮55a的表面的相反侧)。由于固定皮带轮55b相对于可动皮带轮55a位于左方,因此固定皮带轮55b的背面向着左方,且翅片66在离合器盖44的外表面附近面向该外表面。遮风板67安装至变速箱主体41的右表面,以在规定范围上围绕驱动皮带轮组件的外周和翅片66的外周。
进气口61(见图4)设置为面向离心式风扇。空气通过进气口61流入相对于翅片66稍稍向左且稍稍向前的变速器室47的空间内。当空气以此方式流入该空间内时,发动机12运行,且驱动轴53和固定皮带轮55b旋转。根据固定皮带轮55b的旋转,翅片66旋转,从而允许固定皮带轮55b和翅片66作为离心式风扇操作。在变速器室47的内部,通过离心式风扇的作用,空气流动以使空气相对于固定皮带轮55b被径向向外推动。在该过程中,驱动皮带轮组件55由空气适当地冷却。被向外推动的空气通过遮风板67的作用平滑地向前流动。
回到图4,沿着变速箱组件32的周壁的内表面引导被向前推动的空气以使其当从右侧观看时在顺时针方向上流动。更具体地,沿着周壁的前部的内表面和周壁的底部的内表面引导空气以使其向后流动。并且,沿着周壁的后部的内表面引导空气,以便在从动皮带轮组件56附近在顺时针方向上流动。在该过程中,从动皮带轮组件56和变速箱组件32由空气适当地冷却。
如上所述,后筒部64向前倾斜地从变速箱组件32的后上部向上突出。由后筒部64形成的排气口62面向从动皮带轮组件56。从而,空气流动,同时冷却皮带轮组件55和56,然后空气通过排气口62平滑地输送至连接管65,之后平滑地输送至排气道34(见图2A和图2B)。以此方式,空气从变速器室47的内部平滑地排出。因此,由于空气连续地流入变速器室47内,从而可抑制热量在变速器室47内部积蓄。如图3和图4所示,变速箱主体41具有从变速箱主体41的右侧表面的后部向右突出的肋41c。该肋41c向后延伸,以使其从相对于排气口62位于前方的位置向下倾斜。由此,阻止排气口62附近的空气向前流动,且该空气被引导至排气口62。这使得抑制空气在变速器室47的内部循环,且因此适当地形成向着排气口62的气流成为可能。
接下来,连同布置有排气道34的空间的附近的部件,说明排气道34的结构和布局。图5是为了便于说明,以省略部分部件(例如座椅)的状态示出的多用途车1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多用途车1具有界定乘员空间的底部的底板70。发动机单元11与燃料箱79位于底板70的前后方向中央区域的上方。发动机单元11和燃料箱79由位于底板70上方以大致水平延伸的盖构件71从上方覆盖。
在图5中,附图标记72标明从盖构件71露出的板。驾驶员座椅5(见图1)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至板72。附图标记73标明可拆卸地安装有乘客座椅6(见图1)的底部的板。从板72、73和控制台箱子10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见,控制台箱子10从在垂直方向上与前座椅5和6的底部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向上隆起,并在左右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前座椅5和6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附图标记74标明可拆卸地安装有左后座椅7(见图1)的底部的板。附图标记75标明可拆卸地安装有右后座椅8(见图1)的板。板74和75安装至车身框架4的位于底板70的相对于盖构件位于后方的部分(后文中称为“后部70a”)上方的位置的部分。底板70的后部70a构成坐在后座椅7和8上的乘员放置脚的底部。
后隧道76与底板70的后部70a的左后座椅7和右后座椅8之间的部分中的中央控制台连续设置。后隧道76从后座椅7和8之间的所述部分向上隆起,并从中央控制台10的后端向后延伸。后隧道76的高度比控制台箱子10的高度低。后隧道76的上表面比控制台箱子10的上表面低。在发动机单元11的左侧,设置冷却风扇(未图示)以对布置在发动机单元11的左侧的排气管27(见图2A)进行强制空冷。从该空冷风扇吹出的空气吹送至排气管27。然后,空气通过后隧道76的前端流入至后隧道76,并在后隧道76的内部向后流动。
图6至图9是为了便于说明,分别以省略部分部件(例如控制台箱子)的状态示出的多用途车1的立体图、俯视图、右视图和后视图。如图6所示,排气道34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且包括从变速箱组件32大致向上延伸的向上延伸部81,和在向上延伸部81的上端处折返然后大致向下延伸的向下延伸部82。向上延伸部81的下端部构成排气道34的上游端部,并经连接管65连接至后筒部64。向下延伸部82的下端部83构成排气道34的下游端部。下端部83具有出口84,空气在流过排气道34后排出。
在图9中,附图标记23a标明设置在后汽缸盖的后壁上的开口。排气管27的部分27b(见图2A和图2B)的上游端部连接至该开口。从开口23a和向下延伸部8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见,出口84设置在开口23a的上方。出口84位于向下延伸部82的最下端,因此,从向上延伸部81的上端部至向下延伸部82的上端部的部分势必位于开口23a的上方。在本实施形态中,排气道34的最上端与位于发动机12上方的进气室26的最上端大致同样高,且位于发动机12的最上端的上方。
由于出口84如上所述设置在较高的位置,因此即使当多用途车1在水坑或溪流中行驶时,也可以抑制水经出口84流入排气道34中。即使水流过出口84,也可以抑制水到达向下延伸部82的上端部,因为排气道34的最上端与进气室26大致同样高。此外,由于向下延伸部82的上端部以大致U形折返,且与向上延伸部81的上端部连续,因此可以在水已到达向下延伸部82的上端部后,有效抑制水到达向上延伸部81。
如图8所示,进气室26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便当从上方观看时与前汽缸22和后汽缸23重叠,以将空气供给至前汽缸22和后汽缸23。前汽缸22和后汽缸23从曲轴箱21的可旋转地安装有曲轴51(见图3)的部分延伸以形成V形。如上所述,曲轴箱21(见图3)的相对于曲轴箱21的可旋转地安装有曲轴51(见图3)的部分位于后方的部分,构成第二变速器室48(见图3)。从而,在曲轴箱21的后部的上方及后汽缸23的后方形成空置空间(dead space)。此外,在后汽缸23的上方及进气室26的后方形成空置空间。
变速箱组件32的后部结合至曲轴箱21的后部。排气道34连接至从变速箱主体41的后上部稍微向前倾斜地向上延伸的后筒部64上,并从后筒部64大致向上延伸,并在发动机12的上方折返。以此方式,排气道34可布置在空置空间中。
如图6和图7所示,向上延伸部81的下端部相对于向下延伸部82的下端部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偏移。向下延伸部82的下端部设置在相对于向上延伸部81的下端部的左后方。向上延伸部81的下端部设置为与构成发动机单元11的右部的变速箱组件32垂直重叠。由此,向下延伸部82的下端部83设置为比向上延伸部81更接近发动机12。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空置空间。
如图8所示,向上延伸部81和向下延伸部82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部分重叠。如图9所示,向上延伸部81和向下延伸部82在左右方向上也彼此部分重叠。由于向上延伸部81和向下延伸部82以此方式在左右方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彼此部分重叠,因此如图7所示,当从上方观看时,可尽可能小地形成排气道34的投影面积,且当从上方观看时,可紧凑地布置排气道34。应注意,只要向上延伸部81和向下延伸部82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彼此部分重叠,即可紧凑地布置排气道34。然而,如果向上延伸部81和向下延伸部82在左右方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彼此部分重叠,则可更紧凑地布置排气道34。
从向上延伸部81至向下延伸部82的部分具有大曲率的倒U形状,以便当从上方观看时,向下延伸部82离向上延伸部81不远。从而,排气道34具有发夹形状。向下延伸部82的下端部83稍微向后弯曲,然后再次向下弯曲。排气道34的绝大部分,具有大致圆形横截面,而向下延伸部82的下端部83具有椭圆形横截面,该椭圆形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的短轴和左右方向上的长轴。这允许向下延伸部82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更接近向上延伸部81。由于从向上延伸部81至向下延伸部82的部分以及向下延伸部82的下端部83以此方式形成,因此向上延伸部81和向下延伸部82可以如上所述在左右方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彼此部分重叠。
如图8所示,由于排气道34的上述布置,排气道34的上端部(折返部)可以布置在进气室26的正后方。进气室26和排气道34容纳于控制台箱子10中,以使进气室26和排气道34的上端部位于控制台箱子10的上壁的内表面的下方。如上所述,控制台箱子10隆起至比前座椅5的底部和前座椅6的底部(见图1)高的位置。排气道34的上端部靠近控制台箱子10的上壁的内表面设置。由于排气道34以此方式容纳于控制台箱子10中,因此可尽可能高地设置排气道34,而不会使乘员的空间受限。应注意,排气道34具有多个凹部85,以避免进气道34的外表面与控制台箱子10的内表面之间的干扰。
排气道34容纳于控制台箱子10的后端部。向上延伸部81向上延伸,以使其沿着后筒部64的轴向稍微向前倾斜。由此,向下延伸部82从上端部大致笔直向下延伸,以使向下延伸部82与向上延伸部81重叠。由于向下延伸部82可以大致笔直向下延伸,控制台箱子10的后端部与后隧道76的前端部之间的水平差可在前后方向上缩小。
出口84面向后隧道76。来自排气道34内部的空气流过后隧道76并排出至外部。如上所述,来自冷却风扇(未图示)的空气流至后隧道76的前端部。通过出口84排出的空气在后隧道76中连同来自冷却风扇的空气向后方流动。防止通过出口84排出的空气吹向分别坐在后座椅7和8上的乘员。
排气道34经连接管65连接至变速箱组件32。连接管65采用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或合成树脂)制造。由此,连接管65可不漏气而密封地弹性连接至后筒部64。因此,可以充分防止水经后筒部64直接流入变速箱组件32中。此外,连接管65可以使排气道34的振动减弱。因此,即使在排气道34靠近控制台箱子10的内表面设置的配置中,也可以防止排气道34振动,从而防止排气道34与控制台箱子10的内表面发生干扰。因此,无论是否是尽可能高地设置排气道34的配置,都可以在行驶期间抑制在控制台箱子10内部产生的噪声。
在连接管65的下端部通过第一定位构件91相对于后筒部64在其周向上定位的状态中,连接管65的下端部结合至后筒部64。在连接管65的上端部通过第二定位构件92相对于向上延伸部81的下端部在其周向上定位的状态中,连接管65的上端部结合至向上延伸部81的下端部。第一定位构件91包括,例如,设置在连接管和后筒部之一的端部上的突起,以及形成在另一端部上的缝。通过将突起插入缝中,连接管相对于后筒部定位。第二定位构件92类似于第一定位构件91配置。从而,排气道34相对于变速箱组件32在其周向上定位。由于排气道34包括大致垂直延伸的向上延伸部81和向下延伸部82,因此可以抑制排气道34相对于变速箱组件32在左右方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发生位移。由此,即使在排气道34靠近控制台箱子10、后隧道76、进气室26和发动机12布置的状态中,也可以防止排气道34与这些部件发生干扰。
上述实施形态的变速器的空冷结构,除了应用至多用途车之外,还可以应用至诸如ATV(全地形车辆)或二轮车的车辆。这些车辆除了是由汽油发动机驱动的车辆外,还可以是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电力驱动)车辆。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特征的宗旨下,本发明可体现为多种形式,因此本发明中的实施形态是用于说明而非限制,由于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而非由说明书限定,而且落在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或其界定的范围的等价范围内的所有变化都应理解为包括在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8)

1.一种多用途车,包括:
具有曲轴箱和从该曲轴箱向上方延伸的汽缸的发动机;
具有变速机构和用于容纳所述变速机构的变速箱组件的变速器;
连接至所述变速箱组件以将所述变速箱组件内部的空气排出的排气道;
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地配置的座椅;及
设置在所述座椅之间的中央控制台;
其中,所述排气道包括从所述变速箱组件大致向上延伸的向上延伸部,和在所述向上延伸部的上端处折返然后大致向下延伸的向下延伸部,所述向下延伸部的下端部形成有所述排气道的出口;且
所述向上延伸部和向下延伸部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彼此部分重叠,所述排气道形成为发夹形状,
所述向上延伸部和所述向下延伸部配置于所述曲轴箱的后部的上方及所述汽缸的后方所形成的空间,并且容纳于所述中央控制台的后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道的最上端设置为比所述发动机的汽缸盖的最上端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位于所述中央控制台的下方;且
所述排气道以使所述排气道的上部位于所述中央控制台的上壁的内表面的下方的形式容纳于所述中央控制台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包括左右前座椅和左右后座椅;
所述中央控制台设置在所述左右前座椅之间;
底板设置在所述左右后座椅之间且具有与所述中央控制台连续延伸的后隧道;且
所述出口面向所述后隧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向下延伸部设置为比所述向上延伸部更接近所述发动机;且
所述排气道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折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机构包括安装至与曲轴相连的驱动轴上的驱动皮带轮组件,安装至相对于所述驱动轴位于后方的从动轴上的从动皮带轮组件,和缠绕在所述驱动皮带轮组件和从动皮带轮组件上的带;
所述变速器还包括安装至所述驱动轴上且容纳于所述变速箱组件中的离心式风扇;
所述变速箱组件具有使外部空气吸入至所述变速箱组件中的进气口,和使所述变速箱组件内部的空气排出的排气口;
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变速箱组件的前部以面向所述离心式风扇;
所述排气口由设置于所述变速箱组件的后上部的筒部构成;
所述筒部设置为面向所述从动皮带轮组件且向前倾斜地从所述变速箱组件向上延伸;且
所述向上延伸部的下端部连接至所述筒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向上延伸部的下端部通过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连接管连接至所述筒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使所述连接管相对于所述筒部在周向上定位的第一定位部;和
用于使所述向上延伸部相对于所述连接管在周向上定位的第二定位部。
CN201210298248.1A 2011-10-07 2012-08-21 多用途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25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269,361 US8596406B2 (en) 2011-10-07 2011-10-07 Utility vehicle
US13/269,361 2011-10-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2557A CN103032557A (zh) 2013-04-10
CN103032557B true CN103032557B (zh) 2016-08-17

Family

ID=48019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9824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2557B (zh) 2011-10-07 2012-08-21 多用途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596406B2 (zh)
CN (1) CN1030325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8759B (zh) * 2012-07-31 2015-06-21 Kwang Yang Motor Co Stepless speed change device
US9182031B2 (en) * 2012-12-28 2015-11-10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V-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9366331B2 (en) * 2013-07-22 2016-06-14 Arctic Cat Inc. Transmission cover with improved airflow
US9528595B2 (en) * 2014-04-24 2016-12-27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V-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10648554B2 (en) * 2014-09-02 2020-05-1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10400656B2 (en) * 2014-12-30 2019-09-03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fan
USD762517S1 (en) * 2015-05-29 2016-08-02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ont structure of utility vehicle
US10099547B2 (en) * 2015-07-02 2018-10-16 Kubota Corporation Work vehicle
JP6512967B2 (ja) * 2015-07-02 2019-05-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US11391253B1 (en) * 2015-08-17 2022-07-19 Arctic Cat Inc. Vehicle intake
US9863523B2 (en) * 2016-03-21 2018-01-09 Textron Innovation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18079884A (ja) * 2016-11-18 2018-05-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及び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US10697532B2 (en) * 2016-12-22 2020-06-30 Polaris Industries Inc. Housing for a transmission
USD819492S1 (en) * 2017-03-20 2018-06-0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Four wheeled vehicle
US10563751B2 (en) 2017-04-19 2020-02-18 Excel Industries, Inc. Cooling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WO2019183051A1 (en) 2018-03-19 2019-09-2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A3184386A1 (en) 2018-03-19 2019-09-2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lectronic cvt with friction clutch
WO2022165974A1 (zh) * 2021-02-08 2022-08-11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地形车辆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4069A (zh) * 2004-08-10 2006-02-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单元的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66575A (en) 1971-06-21 1973-10-23 N Grengs Vented drain for recreational vehicles
US4697665A (en) * 1985-06-18 1987-10-0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Recreational vehicle with air cooled transmission
US6510912B1 (en) 2000-11-22 2003-01-2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eering and lubrication system component arrangement for land vehicles
JP3879421B2 (ja) * 2001-03-22 2007-02-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4輪車
JP4010127B2 (ja) * 2001-09-14 2007-11-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変速機構の冷却構造
US7367417B2 (en) 2003-04-02 2008-05-0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Floor arrangement for off-road vehicle
US7287619B2 (en) 2003-04-02 2007-10-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ir intake system for off-road vehicle
US6938676B2 (en) * 2003-12-18 2005-09-06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Cooling structure for a continuous vari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of an all-terrain vehicle
JP4506320B2 (ja) * 2004-07-15 2010-07-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車両の後部構造
US20060270503A1 (en) * 2005-05-27 2006-11-30 Takanori Suzuki Cooling system for continuous variable transmission of vehicle
US7562739B2 (en) * 2006-03-16 2009-07-21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Cooling structure for a continuous vari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of an all-terrain vehicle
US7819220B2 (en) * 2006-07-28 2010-10-2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ATV
JP2009047246A (ja) * 2007-08-20 2009-03-05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US7967100B2 (en) * 2008-01-22 2011-06-2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Utility vehicle
US7753427B2 (en) * 2008-01-22 2010-07-13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ll-terrain vehicle
US8157039B2 (en) * 2008-12-22 2012-04-17 Polaris Industries Inc. Vehicle
JP2010151237A (ja) 2008-12-25 2010-07-08 Kawasaki Heavy Ind Ltd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8002061B2 (en) 2009-01-29 2011-08-23 Yamaha Hay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ll terrain vehicle with improved air intake
EP2474435B1 (en) * 2009-09-03 2015-09-16 Honda Motor Co., Ltd. Cooling air intake structure for v-belt type stepless transmission
US8091670B2 (en) 2009-10-23 2012-01-1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ll terrain vehicle
US8256563B2 (en) * 2009-10-23 2012-09-0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ll terrain vehicle
KR101302262B1 (ko) * 2011-03-30 2013-09-02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작업차
US8834307B2 (en) * 2011-10-06 2014-09-16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4069A (zh) * 2004-08-10 2006-02-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单元的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96406B2 (en) 2013-12-03
CN103032557A (zh) 2013-04-10
US20130087403A1 (en) 201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2557B (zh) 多用途车
RU2730802C2 (ru) Система охлаждения для турбонагнетателя и находящихся рядом компонентов
RU2735192C2 (ru) Воздухозаборная система для внедорож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03029567B (zh) 多用途车
CN103032535B (zh) 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755075B (zh) 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US8157038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7327240B2 (en) Indicator device for motor driven vehicle
CN103032558A (zh) 带式无级变速器
JP2007269150A (ja) シート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CN101960175A (zh) 车辆动力单元
JP2009019581A (ja) 小型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US20140261275A1 (en) Air intake apparatus for four wheeled utility vehicle
JP5703183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CN103216301B (zh) 内燃机及具备其的骑乘型车辆
JP5926087B2 (ja) 小型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における冷却系構造
US11180021B2 (en) Vehicle
US20200408179A1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03216302B (zh) 内燃机及具备其的骑乘型车辆
JP6770546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CN100484822C (zh) 跨乘式车辆
JP3168137U (ja) 変速装置の冷却構造
JP2003172437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JP3150483U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4052908A (ja) 車両搭載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