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1996A - 与门闩锁设备一起使用的内侧把手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与门闩锁设备一起使用的内侧把手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31996A CN103031996A CN2012105747680A CN201210574768A CN103031996A CN 103031996 A CN103031996 A CN 103031996A CN 2012105747680 A CN2012105747680 A CN 2012105747680A CN 201210574768 A CN201210574768 A CN 201210574768A CN 103031996 A CN103031996 A CN 1030319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nal handle
- door
- opening
- lever
- cage kno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与门闩锁设备一起使用的内侧把手组件,包括:外壳;由外壳可枢转地保持的内侧把手,能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枢转;由外壳可枢转地保持的锁钮,能在锁闭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枢转;由外壳具有的相同导向道路;沿着导向道路在其中可滑动地移动的销,销通过操作力传递元件连接至门闩锁设备;形成于内侧把手上以与之一起移动的打开臂部分;和形成于锁钮上以与之一起移动的接触突起,当在锁钮保持于锁闭位置的情况下内侧把手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打开臂部分对销进行气流冲击从而不会拉动或移动操作力传递元件,当在锁钮保持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内侧把手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打开臂部分拉动销从而沿开门方向拉动操作力传递元件。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2010年7月22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010237441.5、名称为“机动车辆的门锁闭系统”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门锁闭系统,其包括将车门闩锁于闭合位置的门闩锁设备以及控制门闩锁设备的操作的内侧把手组件。
背景技术
迄今,在轮式机动车辆领域中已经建议了各种类型的门锁闭系统并且投入实际使用。
这种已知类型的门锁闭系统中的一种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Tokkaihei)6-264653中公开。
该公开的门锁闭系统包括能将车门闩锁于闭合位置的门闩锁设备、在要从车内打开门时被操纵的内侧把手以及在要使门闩锁设备采取锁闭状态或解锁状态时被操纵的锁钮。内侧把手和锁钮通过相应的操作力传递元件(例如杆或推拉线缆)连接至门闩锁设备。
另一种已知的门锁闭系统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Tokkaihei)9-96131中公开,类似于上述公开6-264653的系统,其包括门闩锁设备、内侧把手和锁钮。然而,在该系统中,内侧把手和锁钮通过单个操作力传递元件连接至门闩锁设备。
发明内容
然而,在公开6-264653中公开的门锁闭系统中,在锁钮保持处于锁闭位置从而使门闩锁设备采取锁闭状态下,当沿开门方向(或解锁方向)操纵内侧把手时,开门操作通过操作力传递元件之一传递至门闩锁设备的内部杠杆。于是,由于内部杠杆的不起作用的运动,令人不适的噪音就会由于杠杆的运动产生。此外,由于采用了将内侧把手和锁钮连接至门闩锁设备的两个操作力传递元件,门锁闭系统的部件数目增加并且因而其成本增加。
同时,在公开9-96131中公开的门锁闭系统中,内侧把手和锁钮通过单个操作力传递元件连接至门闩锁设备。因而,门锁闭系统的部件数目减少并且因而实现成本降低。然而,该公开的门锁闭系统具有如此的构造以致于,当锁钮处于锁闭位置时,阻碍沿开门方向转动内侧把手的操作。也就是,当锁钮处于锁闭位置从而使门闩锁设备采取锁闭状态时,内侧把手的操作不会带来对门闩锁设备的有效操作。然而,如果内侧把手由于乘客的无意动作而沿开门方向经受异常强力的操纵,构造成阻碍内侧把手操作的部分或部件就会被施加上异常大的力,这会使所述部分或部件变形。
考虑到以上情况,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的门闩锁系统,其没有上述缺点。
也就是,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的门锁闭系统,其构造为使得,即使在锁钮保持于锁闭位置的情况下在开门方向上转动内侧把手时,构造来阻碍内侧把手操作的部分和部件不会遭受不正常的大力。此外,在本发明中,响应于内侧把手的开门操作而运动的部件的数目与上述现有技术系统相比减少,这允许了门锁闭系统的成本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的门锁闭系统,包括:内侧把手组件,其包括安装于车辆的门的内侧部并且可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移动的内侧把手以及安装于门的内侧部并且可在锁闭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锁钮;门锁闩设备,其包括固定至车辆本体的撞针、用于在与撞针啮合时将门闩锁于闭合位置的闩锁部、响应于安装于门的外侧部的外侧把手的操作可在闩锁部和撞针之间的接合能脱离的解锁状态和所述接合不能脱离的锁闭状态之间切换的锁闭/解锁部、以及可移动至锁闭位置以使锁闭/解锁部采取锁闭状态以及移动至解锁位置以使锁闭/解锁部采取解锁状态的内侧杠杆,并且该内侧杠杆可从解锁位置沿开门方向移动以释放闩锁部和撞针之间的啮合;以及单个操作力传递机构,其将锁钮和内侧把手都连接至内侧杠杆,其方式为将锁钮至解锁位置的运动传递至内侧杠杆以将内侧杠杆移动至解锁位置、将锁钮至锁闭位置的运动传递至内侧杠杆以将内侧杠杆移动至锁闭位置、在锁钮采取解锁位置时将内侧把手沿开门方向的运动传递至内侧杠杆同时保持锁钮处于解锁位置以沿开门方向移动内侧杠杆、以及在锁钮采取锁闭位置时不将内侧把手沿开门方向的运动传递至内侧杠杆同时保持锁钮处于锁闭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与门闩锁设备一起使用的内侧把手组件,其包括:外壳;由外壳可枢转地保持的内侧把手,该内侧把手可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枢转;由外壳可枢转地保持的锁钮,该锁钮可在锁闭和解锁位置之间枢转;由外壳具有的相同导向道路;沿着导向道路在其中可滑动地移动的销,该销通过操作力传递元件连接至门闩锁设备;形成于内侧把手上以与之一起移动的打开臂部分;以及形成于锁钮上以与之一起移动的接触突起,其中当在锁钮保持于锁闭位置下内侧把手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打开臂部分对销进行气流冲击从而不会拉动或移动操作力传递元件,而当在锁钮保持于解锁位置下内侧把手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打开臂部分拉动销从而沿开门方向拉动操作力传递元件。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目标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实际应用本发明的门锁闭系统的汽车门的正视图,这是从车辆内部获取的视图;
图2是应用于本发明的门锁闭系统中的内侧把手组件的正视图;
图3是内侧把手组件处于相对于图2的相反位置时的后视图;
图4是内侧把手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应用于本发明的门锁闭系统中的门闩锁设备的后视图,其从车辆外面获取;
图6是本发明的门锁闭系统的整体构造的示意图;
图7是类似于图6的视图,但是示出了门锁闭系统的解锁状态;
图8是类似于图6的视图,但是示出了其中在门锁闭系统的锁闭状态下沿开门方向转动内侧把手的情形;
图9是类似于图6的视图,但是示出了其中在门锁闭系统的解锁状态下沿开门方向转动内侧把手的情形;
图10是类似于图2的视图,但是示出了内侧把手组件的第一变型;
图11是第一变型的侧视图;
图12是第一变型的分解透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0的线XIII-XIII截取的第一变型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锁闭状态;
图14是类似于图13的视图,但是示出了解锁状态;
图15是类似于图13的视图,但是示出了在锁闭状态下的开门操作;并且
图16是类似于图13的视图,但是示出了在解锁状态下的开门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门锁闭系统。
为了易于描述,在下面使用各种方向词语,比如上、下、左、右、向右等。这些词语要仅相对于示出相应部分或部件的附图进行理解。
从图1中能看出,在本发明中,内侧把手组件1安装于汽车门D的内侧面板的前部(或者在附图中观察为左侧部分),并且门闩锁设备100安装于门D的后(或右)端部分中。
内侧把手组件1和门闩锁设备100通过单个推拉线缆5(即操作力传递元件)操作性地连接。由于推拉线缆5的性质,从内侧把手组件1至门闩锁设备100的操作的传递以及从门闩锁设备100至内侧把手组件1的操作的传递都是可能的。
如果希望,杆或细长连杆可用作推拉线缆5的替代物,只要其能将A元件的运动传递至B元件以及将B元件的运动传递至A元件即可。
外部把手OH和锁芯(未示出)安装至门D的外侧面板,在要从外面打开门D时操纵外部把手OH,在要从外面锁闭或解锁门闩锁设备100时用钥匙操纵锁芯。
从图2至4能看出,内侧把手组件1包括固定至门D的内侧面板的外壳2、由外壳2可枢转地保持并且在要从内侧打开门D时被操纵的内侧把手3、以及由外壳2可枢转地保持并且在要使门闩锁设备100在解锁状态和锁闭状态之间切换时被操纵的锁钮4。
从图4中理解到,外壳2形状类似于具有面向车辆内部的开口的盒子。在外壳2的上壁和下壁20,分别形成有每个都绕着后面描述的锁钮4的旋转中心延伸的第一倒圆导向道路(ways)21以及每个都连接至相应第一导向道路21的前(左)端或与之会合并且围绕内侧把手3的旋转中心延伸的第二倒圆导向道路22。
因而,如同将从图4中理解到的,上壁20和下壁20分别具有每个都包括第一倒圆导向道路21和第二倒圆导向道路22的顶部导向道路和底部导向道路(没有编号)。
在形成于下壁20中的第一倒圆导向道路21的后(或图4中的右)端,形成有入口(gate)23,其在要将后面描述的圆柱形销6正确地设置至外壳2时使用,圆柱形销6连接至推拉线缆5的前端,入口23在其外侧打开。
如同从图4理解到的,在组装时,连接至推拉线缆5的圆柱形销6布置成在上壁20和下壁20的上导向道路和下导向道路之间延伸并经过。也就是,圆柱形销6具有与上壁20和下壁20的上导向道路和下导向道路以沿前后方向(也就是车辆的轴向)运动的方式可滑动地接合的轴向相对部分。
如同下面详细描述的,销6能采取如图6所示在入口23前面第一倒圆导向道路21的大致中间位置的第一位置、如图7所示在第一位置前面的位于第一倒圆导向道路21和第二倒圆导向道路22之间的连接位置的第二位置、以及如从图9能看到的在第二位置前面的第二倒圆导向道路22的前端附近的第三位置。
如将详细描述的,由于在相对于门D的前后方向上采用了单个推拉线缆5,锁钮4和内侧把手3的操作或运动传递至门闩锁设备100,并且门闩锁设备100的操作或运动传递至锁钮4。
如从图4看到的,锁钮4由支撑轴8可枢转地支撑,支撑轴8在外壳2中竖向延伸(参见图3)并且能在如图6所示的锁闭位置和如图7所示的在顺时针方向上远离锁闭位置预定角度的解锁位置之间枢转。
如从图4看到的,锁钮4包括布置为面对车辆内部的隆起部分41、都在设置第一导向道路21的位置处伸入限定于外壳2的上下壁20之间的空间中的上下解锁臂部分42以及上下锁闭臂部分43、延伸超过锁闭臂部分43的较长臂部分44、以及以彼此面对的方式形成于较长臂部分44的前端上的较小缩短(接触)突起45,部分41、42、43和44整体地彼此连接以构成单个单元。
如从图4看到的,锁闭臂部分43定位于远离解锁臂部分42的位置给定角度的位置处。也就是,锁闭臂部分43布置于当锁钮4经受解锁操作时形成前侧的部分处。利用这种布置,在解锁臂部分42和锁闭臂部分43之间限定有销6与之可滑动地接合以在前后方向上运动的接合槽(或捕获部分)46。
由于销6与锁钮4的接合槽46的接合,响应于锁钮4的操作和门闩锁设备100的后面描述的内侧杠杆126的操作,当锁钮4采取锁闭位置时,销6能移动至如图6所示的第一位置,并且当锁钮4采取解锁位置时销6能移动至如图7所示的第二位置。
利用这种布置,在实际安装内侧把手组件1的情况下,当销6响应于锁钮4的锁闭/解锁操作而运动时,销6的运动避开了设置入口23的区域,并且因而,防止了销6被入口23不期望地捕获并且因而销6能在第一导向道路21上平稳地滑动。
如从图4中看到的,内侧把手3由在外壳2中竖向延伸(参见图3)的支撑轴7可枢转地支撑。
当要从内侧打开门D时,从如图6和7所示的静止(rest)位置至如图8和9所示的打开位置抵抗围绕支撑轴7布置的复位弹簧(未示出)的偏压力拉动内侧把手3。在静止状态下,内侧把手3采取平状位置同时由复位弹簧的偏压力所偏压。
如从图3和4中最好地看出的,内侧把手3包括:臂状把手部分31,当操作者要从车内打开门D时可抓住臂状把手部分31;上下打开臂部分32以及上下推出部分33,它们都在设置第二导向道路22的位置处伸入外壳2的上下壁20之间的空间,部分31、32和33整体地彼此连接以构成单个杠杆单元。
如将从图4理解到的,在打开臂部分32的根部处,整体地形成相应阻碍部分34,每个阻碍部分34包括内弯曲表面341和外弯曲表面342,这些弯曲表面构成其共同中心置于内侧把手3的旋转中心(即支撑轴7的轴线)处的虚拟内圆和外圆的相应部分。
如将从图3和4理解到的,推出部分33设置于相对于打开臂部分32顺时针分离的位置处(在图4中观察),也就是在当内侧把手3在门打开方向上转动时形成前侧的位置处。利用这种布置,在打开臂部分32和推出部分33之间,限定了竖向延伸的接合槽35(在图3中观察),销6以在前后方向上运动的方式与之可滑动地接合。
如图6所示,当锁钮4采取锁闭位置同时销6保持于第一位置时,销6采取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运行路径(在其中运行或沿着其运行的路径)外侧的位置。于是,在此锁闭状态下,当内侧手臂3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打开臂部分32如从图8将看到的那样对销6进行气流冲击并且因而销6不运动。也就是,由于气流冲击,内侧把手3的门打开操作不会传递至推拉线缆5。
如图7所示,当锁钮4采取解锁位置同时销6保持于第二位置时,销6采取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和推出部分33运行路径内侧的位置。因而,在此解锁状态下,当内侧手臂3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打开臂部分32会与销6的背面相接触并且因而使销6向前移动,使得销6与内侧把手3的接合槽35相接合。
由于上述操作,如将从图9理解到的,销6从锁钮4的接合槽46脱离并且沿开门方向移动至第三位置,因此推拉线缆5被向前拉动,将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传递至门闩锁设备100。
在从操作者的手中释放时,当内侧把手3由于偏压力返回至静止位置时,内侧把手3的推出部分33从前侧推动销6,因此销6与内侧把手3的返回枢转运动同步地返回至第二位置。
如从图6和7看到的,当内侧把手3处于静止位置时,阻碍部分34采取锁钮4的缩短突起45响应于锁钮4的锁闭/解锁操作而运动的路径外侧的位置。
此外,如从图8和9看到的,在受到打开力内侧把手3沿开门方向转动时,阻碍部分34采取接触突起45的路径内侧的位置。
如从图9看到的,当内侧把手3在开门方向上转动同时锁钮4保持处于解锁位置时,接触突起45采取相对于阻碍部分34的内侧位置,而如从图8看到的,当内侧把手3在开门方向上转动同时锁钮4保持处于锁闭位置时,接触突起45采取相对于阻碍部分34的外侧位置。
下面,将参照图5至9描述门闩锁设备100。
为了便于解释,图6至9中所示的内侧把手组件1示出为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并且附图中所示的门闩锁设备100示出为从设备100的背面获取的基本部分的局部视图。
如从图5看到的,门闩锁设备100包括用来通过与固定于车体的撞针ST接合来将门D闩锁于闭合位置的闩锁部110、以及传达(relay)内侧把手组件1的操作的致动部120。
如从图5看到的,闩锁部110包括借助于多个螺栓(未示出)固定于门D内侧的本体111、由本体111可枢转地保持并且与固定至车体的撞针ST可分离地接合的闩锁板(未示出)、可枢转地连接至本体111并且与闩锁板可分离地接合的锁闭板(未示出)、以及由本体111以与锁带板(latchet plate)一体地转动的方式枢转地支撑的打开杠杆112。
当门D闭合时,车体的撞针ST插入本体111。此时,闩锁板与撞针ST接合并且正好在此后锁带板与闩锁板以阻碍闩锁板沿其打开方向转动的方式相接合,使得门D保持于闭合位置。由于闩锁部110的构造是已知的,将省略该构造的详细描述和解释。
如图5最好地示出,致动部120包括以覆盖本体111前侧的方式连接至闩锁部110的壳体121、安装于壳体121中并且在从便携式远程控制开关和/或安装于车辆中的开关(未示出)接收到电信号时能以正转和倒转方向旋转的电动马达122、具有与固定至电动马达122输出轴的蜗杆123相接合的齿轮部分124a的锁闭杠杆124、链接至锁闭杠杆124的提升杠杆125、推拉线缆5的后端连接于此的内侧杠杆126、以及通过操作传递元件(未示出)比如杆等连接至外侧把手OH的外侧杠杆127。在图5中,为了清楚地示出致动部120的元件,壳体121用虚线示出。
锁闭杠杆124可枢转地连接至在壳体121中横向地延伸的支撑轴128。由于锁闭杠杆124的齿轮部分124a和马达122的蜗杆123之间的接合,马达122在正转和反转方向上的操作引起锁闭杠杆124在图5和7的解锁位置和图6和8的锁闭位置之间枢转。此外,如随着描述进行而变得明显的,锁芯和锁钮4的操作允许锁闭杠杆124在解锁和锁闭位置之间进行上述枢转。蜗杆123和齿轮部分124a之间的接合如此进行,使得除了从蜗杆123至齿轮部分124a的正常力传递之外,锁闭杠杆124的枢转运动能带来蜗杆123的旋转。
如图5所示,锁闭杠杆124形成有围绕支撑轴128延伸的弓形开口124b。由壳体121提供的圆柱形挡块121a与弓形开口124b可滑动地接合,因此当挡块121a在弓形开口124b中滑动的同时进行锁闭杠杆124的枢转运动。利用这种布置,锁闭杠杆124具有限制的枢转范围,锁闭杠杆124在该限制的枢转范围内以往复的方式枢转。
锁闭杠杆124在其向上延伸的臂部分处设置有朝着机动车辆内部突出的连接轴部分124c。此外,锁闭杠杆124在其向下延伸的臂部分处形成有L形槽1241。
为了将锁闭杠杆124朝着锁闭位置和解锁位置偏压,采用扭簧129。扭簧129包括置于圆柱形挡块121a周围的盘绕部分和其间布置有设在锁闭杠杆124上的突起部分124d的两个相对部分,因此当锁闭杠杆124朝着锁闭位置或解锁位置转动时,扭簧129产生的偏压力促进锁闭杠杆124朝着锁闭或解锁位置的转动。如从图6看到的,当锁闭杠杆124采取锁闭位置时,扭簧129的偏压力用来沿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即锁闭方向)偏压锁闭杠杆124,而如从图5看到的,当锁闭杠杆124采取解锁位置时,偏压力用来沿顺时针方向(即解锁方向)上偏压锁闭杠杆124。
如从图5看到的,外侧杠杆127由在壳体121中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撑轴(未示出)可枢转地支撑,并且外侧杠杆127的外侧端部通过可竖向移动的操作传递元件(未示出)连接至外侧把手OH。利用这种布置,当外侧把手OH被操纵来打开门D时,外侧杠杆127沿开门方向转动,将其内侧端部127a向上移动。
提升杠杆125具有以在前后方向上枢转的方式可枢转地连接至外侧杠杆127的内侧端部127a的下端,并且提升杠杆125在其上部处具有竖直延伸的细长开口125a,细长开口125a以竖直滑动的方式与锁闭杠杆124的连接轴部分124c可滑动地接合,因此响应于锁闭杠杆124至锁闭或解锁位置的枢转运动,提升杠杆125移动至锁闭位置(参见图6)或解锁位置(参见图5),并且响应于外侧杠杆127在开门方向上的转动,提升杠杆125在打开方向上(即向上)移动。
提升杠杆125形成有接触部分125b,其可从下部位置接触形成于打开杠杆112的端部上的接触部分112a。
如从图7看到的,当提升杠杆125采取解锁位置时,接触部分125b面对打开杠杆112的接触部分112a并与之接触,并且当响应于外侧杠杆77沿开门方向的转动提升杠杆125也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接触部分125b从下部位置与接触部分112a发生接触,从而沿开门方向转动打开杠杆112,允许打开门D。
然而,如从图6看到的,当提升杠杆125采取锁闭位置时,接触部分125b保持远离接触部分112a,并且因而即使在响应于外侧杠杆127沿开门方向的转动提升杠杆125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提升杠杆125对接触部分112a进行气流冲击,从而阻止门D被打开。
本发明采用的锁闭/解锁部包括锁闭杠杆124和提升杠杆125。然而,在本发明中,锁闭/解锁部不限于这种结构。可使用各种变型。也就是,在本发明中,锁闭/解锁部可以是当其在锁闭和解锁位置之间切换时具有锁闭门D或解锁在闭合位置的门D的功能的任何类型。
内侧杠杆126由在壳体121中安装为沿车辆的横向延伸的支撑轴130可枢转地支撑。推拉线缆5的后端连接至内侧杠杆126的下端。利用这种布置,内侧杠杆126与推拉线缆5的运动同步地移动,其方式为当销6采取第一位置时,内侧杠杆126采取如图6所示的锁闭位置,并且当销6采取解锁位置时,内侧杠杆126采取沿顺时针方向远离解锁位置预定角度的锁闭位置,如图7所示,并且如从图9看到的当销6沿开门方向从第二位置偏移时,内侧杠杆126从解锁位置沿打开方向(即图7中顺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
在内侧杠杆126的表面上形成有与上述锁闭杠杆124的L形槽1241可滑动地接合的突起部分126b。由于突起部分126b和L形槽1241之间的相互接合,锁闭杠杆124从锁闭位置至解锁位置的运动及其反向运动就传递至内侧杠杆126,并且内侧杠杆126从锁闭位置至解锁位置的运动及其反向运动传递至锁闭杠杆124。然而,锁闭杠杆124和内侧杠杆126之间的相互连接如此形成,使得内侧杠杆126从解锁位置沿开门方向的转动不传递至锁闭杠杆124。
下面,将详细描述内侧杠杆126的突起部分126b和锁闭杠杆124的L形槽1241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6所示,当锁钮4、锁闭杠杆124和内侧杠杆126采取相应锁闭位置从而呈现锁闭状态时,内侧杠杆126的突起部分126b采取L形槽1241的最低位置,并且如从图7看到的,当锁钮4、锁闭杠杆124和内侧杠杆126采取相应解锁位置从而呈现解锁状态时,突起部分126b采取L形槽1241的弯曲位置1241a,并且如从图9看到的,当内侧杠杆126从解锁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突起部分126b从L形槽1241的弯曲位置1241a向上移动,留下锁闭杠杆124处于解锁位置。
当如从图6看到的,内侧杠杆126采取锁闭位置时,内侧杠杆126的突起部分126b采取如此的位置以便可与锁闭杠杆124的L形槽1241的下部相接触,并且因而,内侧杠杆126通过锁闭杠杆124由扭簧129的偏压力弹性地保持于锁闭位置。由于销6与锁钮4的接合槽46相接合,锁钮4也通过推拉线缆5弹性地保持于锁闭位置。
当锁钮4采取解锁位置时,销6与内侧把手3的推出部分33的后端相接触,并且内侧杠杆126的突起部分126b被压靠锁闭杠杆124的L形槽1241的弯曲部分1241a。
于是,由于突起部分126b与L形槽1241的弯曲部分1241a的紧靠,内侧杠杆126沿从解锁位置至锁闭位置的方向的运动就通过锁闭杠杆124逆着扭簧129的偏压力进行,并且内侧杠杆126从解锁位置沿开门方向的运动就逆着复位弹簧(未示出)的偏压力进行,由于复位弹簧的偏压力,内侧把手3通过推拉线缆5被偏压为采取静止位置。
在内侧杠杆126的突起部分126b的上部,形成有可从下部位置与外侧杠杆127的端部127b相接触的打开操作部分126c。当内侧杠杆126在锁闭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范围内移动时,打开操作部分126c绝不接触外侧杠杆127的端部127b。然而,当内侧杠杆126从解锁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打开操作部分126c与外侧杠杆127的端部127b发生接触,从而沿开门方向转动外侧杠杆127。
在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门锁闭系统的操作。
在下面,解释中使用的“锁闭状态”意思是其中锁钮4、锁闭杠杆4、提升杠杆125和内侧杠杆126都采取其相应锁闭位置的状态,并且解释中使用的“解锁状态”意思是其中锁钮4、锁闭杠杆4、提升杠杆125和内侧杠杆126都采取其解锁位置的状态。
为了易于理解,解释将针对其中相关门D保持闭合的状态开始。
在保持锁闭状态的情况下,内侧把手3经受开门操作:
如从图6看到的,在此锁闭状态下,连接至推拉线缆5的销6与锁钮4的接合槽46相接合并且采取在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的运动路径外侧的第一位置。
当在此锁闭状态下内侧把手3经受开门操作并且因而内侧把手3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对销6进行气流冲击,如将从图6理解到的。于是,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没有传递至推拉线缆5,并且因而,门闩锁设备100的内侧杠杆126没有从锁闭位置移动,从而不允许门D的打开。
于是,当在此锁闭状态下,内侧把手3经受开门操作时,门锁闭系统的几乎所有基本部件没有被施加不正常的力,并且因而,抑制了这些基本部件的不利变形,并且此外,由于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没有传递至推拉线缆5并且因而没有传递至内侧杠杆126,就防止了这些部件进行不起作用或无意义的运动,这就带来了门锁闭系统确定的锁闭状态。
此外,当如图8所示在开门方向上转动内侧把手3时,内侧把手3的阻碍部分34进入锁钮4的接触突起45的路径并且因而接触突起45与阻碍部分34的外部弯曲部分342发生接触,并且因而,阻碍了锁钮4从锁闭位置至解锁位置的移动。于是,就可靠地抑制了错误操作,比如其中在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期间锁钮4错误地从锁闭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的操作。
在保持锁闭状态的情况下,外侧把手OH经受开门操作:
当外侧把手OH在如图6所示的锁闭状态下经受开门操作时,开门操作通过外侧杠杆127传递至提升杠杆125,从而沿开门方向移动提升杠杆125。然而,在此情况下,提升杠杆125的接触部分125b对打开杠杆112的接触部分112a进行气流冲击,因此抑制了打开杠杆112沿开门方向的转动并且因而不允许门D的打开。
在保持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内侧把手3经受开门操作:
如从图7看到的,在此解锁状态下,推拉线缆5的销6与锁钮4的接合槽46相接合并且采取在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的路径内侧的位置。
当在此解锁状态下,开门操作施加至内侧把手3,引起内侧把手3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打开臂部分32与推拉线缆5的销6发生接触,如从图9看到的,引起销6从锁钮4的接合槽46脱离并且与内侧把手3的接合槽35相接合。内侧把手3的进一步开门枢转引起销6在接合槽35中沿开门方向运行。也就是,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通过推拉线缆5传递至门闩锁设备100的内侧杠杆126。在这种操作下,内侧杠杆126从解锁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因此在锁闭杠杆124保持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突起部分126b在L形槽1241中向上移动并且打开操作部分126c从下部位置与外侧杠杆127的端部127b发生接触。因而,外侧杠杆127沿开门方向转动,从而沿开门方向移动提升杠杆125。当提升杠杆125的接触部分125b与打开杠杆112的接触部分112a发生接触时,打开杠杆112沿开门方向转动并且门闩锁设备100实施门释放操作,允许门D打开。
一旦门D以上述方式打开,内侧把手3由复位弹簧(未示出)的偏压力自动地返回至静止位置。在此期间,内侧把手3的推出部分33将销6向后推动以使其返回至第二位置,并且销6的运动通过推拉线缆5传递至内侧杠杆126,使内侧杠杆126返回至解锁位置。
如从图9看到的,在内侧把手3沿开门方向转动期间,内侧把手3的阻碍部分34置于锁钮4的接触突起45的行进路径中,这就产生了使接触突起45与阻碍部分34的内部弯曲表面341相接触从而阻碍锁钮4从解锁位置移动至锁闭位置的可能性。于是,可靠地防止了锁钮4的错误致动,比如其中在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下锁钮4错误地从解锁位置移动至锁闭位置的致动。
在保持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外侧把手OH经受开门操作:
当在保持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外侧把手OH经受开门操作时,外侧杠杆127沿开门方向转动,并且因而,类似于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的情况,允许门D的打开。
在保持锁闭状态的情况下,锁钮4经受解锁操作:
当保持在如图6所示的锁闭状态下锁钮4经受解锁操作从而从锁闭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时,推拉线缆5的销6从第一位置移动至如从图7看到的第二位置。此时,锁钮4的解锁操作通过推拉线缆5传递至内侧杠杆126。内侧杠杆126因而从图6的锁闭位置转动至图7的解锁位置,并且响应于这个转动,突起部分126b和锁闭杠杆124的L形槽1241之间的相互接合引起锁闭杠杆124抵抗扭簧129的偏压力从锁闭位置转动至解锁位置。响应于锁闭杠杆124的转动,提升杠杆125从锁闭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采取或切换至解锁状态。
在保持解锁状态的情况下,锁钮4经受锁闭操作:
当保持在如图7所示的解锁状态下锁钮4经受锁闭操作时,锁钮4的锁闭操作通过推拉线缆5传递至内侧杠杆126。内侧杠杆126沿与开门方向相反的方向从图7的解锁位置转动并采取锁闭位置,并且由于突起部分126b和锁闭杠杆124的L形槽1241之间的相互接合,锁闭杠杆124抵抗扭簧129的偏压力从解锁位置沿着锁闭方向转动,并且响应于锁闭杠杆124的转动,提升杠杆125也从解锁位置移动至锁闭位置,采取或切换至锁闭状态。
在保持锁闭状态的情况下,锁芯或控制开关经受解锁操作:
当保持在如图6所示的锁闭状态下锁芯或控制开关经受解锁操作引起电动马达122沿解锁方向旋转时,锁闭杠杆124抵抗扭簧129的偏压力从图6的锁闭位置转动至图7的解锁位置。在这个运动下,锁闭杠杆124的L形槽1241和内侧杠杆126的突起部分126b之间的相互接合引起内侧杠杆126从锁闭位置转动至解锁位置。内侧杠杆126的转动通过推拉线缆5和销6传递至锁钮4,并且因而锁钮4从锁闭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从而采取解锁状态。
在保持解锁状态的情况下,锁芯或控制开关经受锁闭操作:
当保持在如图7所示的解锁状态下锁芯或控制开关经受锁闭操作引起电动马达122沿锁闭方向旋转时,锁闭杠杆124抵抗扭簧129的偏压力从解锁位置转动至锁闭位置。在这个运动下,内侧杠杆126的突起部分126b在锁闭杠杆124的L形槽1241中向下滑动,并且因而内侧杠杆126从解锁位置转动至锁闭位置。内侧杠杆126的转动通过推拉线缆5和销6传递至锁钮4,并且因而锁钮4从解锁位置移动至锁闭位置,从而采取或切换至锁闭状态。
在下面,将借助于图10至16描述上述内侧把手组件1的变型M1。
由于变型M1在构造上类似于上述内侧把手组件1,与内侧把手组件1的那些部件类似的部件将用与组件1的那些部件相同的参考标号来标识。
如从图10至12看到的,变型M1包括固定于门D的内侧面板的外壳2、由外壳2分别可枢转地支撑的内侧把手3和锁钮4、作为将内侧把手3的操作和锁钮4的操作传递至安装于门D的后端部分的门闩锁设备100(参见图1)的操作传递元件的推拉线缆5、以及固定于推拉线缆5的前端并且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圆柱形销6。
如从图12最好地看出的,外壳2是在面对车辆内部的一侧处开口的盒子形元件。在外壳2的上下壁20的后部处,分别形成有相同的第一导向道路21和相同的第二导向道路22,第二导向道路22通过倾斜道路23连接至第一导向道路21。
如将在下面详细描述的,在内侧把手3操作时,销6连同推拉线缆5一起沿着第一导向道路21和第二导向道路22可滑动地移动。
如从图12看出的,内侧把手3由在外壳2中竖向延伸(参见图10)的支撑轴7可枢转地支撑。
当要从内侧打开门D时,抵抗围绕支撑轴7布置的复位弹簧(未示出)的偏压力,从静止位置(或平状位置)至打开位置(升高位置)拉动内侧把手3。
如从图12看到的,内侧把手3包括在操作者要从内侧打开门D时抓紧的臂状把手部分31以及在设置第二导向道路22的位置处伸入外壳2的上下壁20之间的空间的臂状打开臂部分32和臂状推出部分33,部分31、32和33整体地彼此连接以构成单个杠杆单元。
打开臂部分32在其根部形成有向上伸出(图10)给定角度的阻碍部分34。
推出部分33设置于图12中的顺时针方向上与打开臂部分32分离的位置处,也就是设在当沿开门方向转动内侧把手3时形成前侧的位置处。利用这种布置,在打开臂部分32和推出部分33之间限定接合槽35,销6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之可滑动地接合。
由于围绕支撑轴7布置的复位弹簧(未示出)的作用,内侧把手3被偏压为采取静止位置(参见图11、13和14),其中把手部分31采取相对于外壳2的平齐位置。
当抓紧把手部分31并向内拉动,也就是沿开门方向(即图11、13和14中的顺时针方向)拉动时,内侧把手3抵抗弹簧的偏压力从静止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参见图15和16),其中把手部分31从外壳2向内伸出。
锁钮4由在外壳2中竖向延伸(参见图10)的支撑轴8可枢转地支撑。如将从图12理解到的,锁钮4在内侧把手3的后面定位于外壳2的上部。
锁钮4包括布置为面对车辆内部的隆起部分41、在设置第一导向道路21的位置处伸入限定于外壳的上下壁20之间的空间中的臂状解锁臂部分42和臂状锁闭臂部分43。
锁钮4能沿着从隆起部分41与外壳2大致平齐的锁闭位置(参见图13)至隆起部分41从外壳2向内伸出的解锁位置(参见图14)的方向枢转并且能沿相反方向枢转。
锁闭臂部分43在侧面形成有朝着上述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伸出的接触突起45。接触突起45构造和布置成使得在内侧把手3沿开门方向从静止或平状位置转动时其与内侧把手3的阻碍部分34发生接触。
锁闭臂部分43定位于图12中的顺时针方向上与解锁臂部分32分离的位置处,也就是定位在当沿解锁方向转动锁钮4时形成前侧的位置处。利用这种布置,在解锁臂部分42和锁闭臂部分43之间限定接合槽46,销6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之可滑动地接合。
接合槽46成形为延伸跨过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这样,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和锁钮4的接合槽46布置于上部位置和下部位置处,也就是布置为在支撑轴7和8的轴线方向上一个叠放在另一个上,并且因而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和锁钮4的解锁臂部分42和锁闭臂部分43能安装于有限的更小空间中。
锁钮4的接触突起45和内侧把手3的阻碍部分34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为使得当内侧把手3采取静止位置或静止位置附近的稍微前进位置时,阻碍部分34采取接触突起45运动路径外侧的位置,而当内侧把手3采取在从稍微前进位置至打开位置的范围中的位置时,阻碍部分34采取接触突起45运动路径内侧的位置。于是,当内侧把手3采取静止位置或静止位置附近的稍微前进位置时,锁钮4能从解锁位置自由地转动至锁闭位置,而当内侧把手3处于稍微前进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角度范围时,锁钮4从解锁位置朝着锁闭位置的转动由于接触突起45与阻碍部分34的抵靠而被阻碍。
销6沿着每个包括第一导向道路21之一、倾斜道路23之一和第二导向道路22之一的平行道路可滑动地移动。此外,销6与限定于锁钮4的解锁臂部分42和锁闭臂部分43之间的接合槽46可滑动地接合。
如从图13看到的,当锁钮4采取锁闭位置时,销6处于第一导向道路21的后端位置处同时采取在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的运动路径外侧的第一位置,并且如从图14看到的,当锁钮4采取解锁位置时,销6处于第一导向道路21的前端位置处同时采取在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的运动路径内侧的第二位置。
当在锁钮4保持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内侧把手3经受开门操作时,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与销6发生接触,并且因而如从图16看到的,在此情况下,销6从锁钮4的解锁臂部分42和锁闭臂部分43之间的接合槽46脱离并且移动通过倾斜道路23至作为第二导向道路22的前端位置的第三位置。
倾斜道路23沿着当在开门方向上转动内侧把手3时由打开臂部分32画出的虚拟圆的切线方向上倾斜。利用这种倾斜,销6从第二位置至第三位置的运动能平稳地进行,即使变型的内侧把手组件M1采用如此的构造:在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的初始期间,打开臂部分32在与第一导向道路21的纵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当内侧把手3从打开位置转动回到静止位置时,内侧把手3的推出部分33从前面与销6发生接触,并且因而响应于内侧把手3的返回运动,销6返回至第二位置。
如从图12看到的,销6连接至推拉线缆5的前端。推拉线缆5的后端连接至门闩锁设备100(参见图1)。因而,销6的运动通过推拉线缆5可靠地传递至门闩锁设备100。
当销6处于第一位置时,门闩锁设备100采取锁闭状态,当销6处于第二位置时,设备100采取解锁状态,并且当销6移动至第三位置时,设备100采取解闩锁状态。
如将从以上描述中理解的,当锁钮4采取锁闭位置并且销6采取第一位置时,销6被迫采取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的移动路径外侧的位置。因而,即使在此状态下当内侧把手3经受开门操作时,内侧把手3的打开运动也不会传递至推拉线缆5并且因而不会传递至门闩锁设备100,其原因是开门运动的气流冲击不起作用的操作。因而,当锁钮4采取锁闭位置时,内侧把手3用于要打开门D的操作不会导致不正常的力施加于门闩锁设备100的各个部分或部件,这会抑制各个部分或部件的不利变形并且因而确保设备100的锁闭状态。
当锁钮4采取解锁位置并且销6采取第二位置时,销6被迫采取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的移动路径内侧的位置。于是,当在此状态下内侧把手3经受开门操作时,打开臂部分32与销6发生接触从而将销6从第二位置通过倾斜道路23移动至第三位置。因而,内侧把手3的开门运动通过销6和推拉线缆5传递至门闩锁设备100,从而引起门闩锁设备100进行解闩锁操作,允许打开门D。
在完成解闩锁操作时,把手部分31从操作者的手释放,允许内侧把手3在复位弹簧的偏压力下返回至静止位置。
在下面,将借助于附图描述内侧把手组件1的变型M1的操作。
图13示出其中锁钮4采取锁闭位置并且内侧把手3采取静止位置的状态。在这个锁闭状态下,销6与限定于锁钮4的解锁臂部分42和锁闭臂部分43之间的接合槽46相接合,同时采取在内侧把手3的打开臂部分32的移动路径外侧的位置。于是,在此锁闭状态下,即使如从图15看到的那样内侧把手3从静止位置朝着打开位置转动,打开臂部分32也不会接触销6,并且因而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不会传递至门闩锁设备100。
当在锁钮4保持于如图15所示的锁闭位置的情况下内侧把手3朝着打开位置转动时,内侧把手3的阻碍部分34进入锁钮4的接触突起45的路径内侧的位置,并且因而,锁钮4的接触突起45进入可与阻碍部分34接触的状态,并且因而,阻碍锁钮4从锁闭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于是,可靠地抑制了错误操作,比如其中在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期间锁钮4错误地从锁闭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的操作。
图14示出了其中锁钮4采取解锁位置并且内侧把手3采取静止位置的解锁状态。
为了将内侧把手组件M1的状态从图15的锁闭状态改变至图14的解锁状态,用操作者的手指提起锁钮4的隆起部分41以将锁钮4沿图13的顺时针方向枢转至解锁位置。在这个解锁状态下,销6与锁钮4的接合槽46接合并且保持于在内侧把手的打开臂部分32的路径外侧的位置中。
于是,当在此解锁状态下如图16所示内侧把手3从静止位置朝着打开位置转动时,打开臂部分32与销6相接合,并且因而,响应于打开臂部分32的转动,销6从锁钮4的接合槽46脱离并且从第二位置通过倾斜道路23移动至第三位置。在销6的这个运动下,推拉线缆5被向前拉动,并且因而,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通过推拉线缆5传递至门闩锁设备100从而引起门闩锁设备100采取解闩锁位置。在此状态下,门D能在施加一定打开力的情况下打开。
一旦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由车内的乘客完成,把手3由于复位弹簧的偏压力自动转动回到静止位置。在此期间,内侧把手3的推出部分33与销6发生接触从而将其移动至第二位置。
如从图16看到的,在其中在锁钮4保持于锁闭位置的情况下内侧把手3沿开门方向转动的状态下,内侧把手3的阻碍部分34采取在锁钮4的接触部分45的路径内侧的位置。于是,在此状态下,在内侧把手3的开门操作期间锁钮4绝不会错误地从解锁位置移动至锁闭位置。由于销6与形成于外壳2的壁部分中的分别包括第一导向道路21、倾斜道路22和第二导向道路22的两个平行道路可滑动地接合,就抑制了销6的不利游隙。
2009年9月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204256和2010年3月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044067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尽管本发明在上面已经参照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面描述的教导下能实施这些实施例的各种变型和变化。
Claims (2)
1.一种与门闩锁设备(100)一起使用的内侧把手组件(1),其包括:
外壳(2);
由外壳(2)可枢转地保持的内侧把手(3),内侧把手(3)能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枢转;
由外壳(2)可枢转地保持的锁钮(4),锁钮(4)能在锁闭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枢转;
由外壳(2)具有的相同导向道路(21,22);
沿着导向道路在其中可滑动地移动的销(6),销(6)通过操作力传递元件(5)连接至门闩锁设备(100);
形成于内侧把手(3)上以与之一起移动的打开臂部分(32);以及
形成于锁钮(4)上以与之一起移动的接触突起(45),
其中当在锁钮(4)保持于锁闭位置的情况下内侧把手(3)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打开臂部分(32)对销(6)进行气流冲击从而不会拉动或移动操作力传递元件(5),而当在锁钮(4)保持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内侧把手(3)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时,打开臂部分(32)拉动销(6)从而沿开门方向拉动操作力传递元件(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侧把手组件(1),还包括:
沿着采取静止位置的方向偏压内侧把手(3)的偏压工具;以及
形成于内侧把手(3)上以与之一起移动的推出部分(33),
其中当在锁钮(4)保持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内侧把手(3)在从静止位置沿开门方向转动之后释放内侧把手上的开门力时,响应于内侧把手(3)由于偏压工具的偏压力所引起的返回枢转,推出部分(33)与销(6)发生接触并且将其移动至原始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04256A JP4826853B2 (ja) | 2009-09-04 | 2009-09-04 | 自動車用ドアの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
JP2009-204256 | 2009-09-04 | ||
JP2010-044067 | 2010-03-01 | ||
JP2010044067A JP5028703B2 (ja) | 2010-03-01 | 2010-03-01 | 自動車用ドアのドアロックシステム |
CN 201010237441 CN102011527B (zh) | 2009-09-04 | 2010-07-22 | 机动车辆的门锁闭系统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010237441 Division CN102011527B (zh) | 2009-09-04 | 2010-07-22 | 机动车辆的门锁闭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31996A true CN103031996A (zh) | 2013-04-10 |
CN103031996B CN103031996B (zh) | 2015-07-29 |
Family
ID=438418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7476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1996B (zh) | 2009-09-04 | 2010-07-22 | 与门闩锁设备一起使用的内侧把手组件 |
CN 20101023744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1527B (zh) | 2009-09-04 | 2010-07-22 | 机动车辆的门锁闭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01023744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1527B (zh) | 2009-09-04 | 2010-07-22 | 机动车辆的门锁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3031996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50842A (zh) * | 2015-12-01 | 2016-02-24 | 温州海鸥汽车锁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车用行李舱门锁开启装置 |
CN105781325A (zh) * | 2014-12-17 | 2016-07-20 | 宁波艾谱实业有限公司 | 用于保险箱柜门板与门框锁定的锁扣装置 |
CN105822176A (zh) * | 2015-01-07 | 2016-08-03 | 宁波艾谱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保险箱柜手柄自动伸缩的滑板机构装置 |
CN109610959A (zh) * | 2018-10-31 | 2019-04-12 |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驾驶室门限位锁双控解锁装置 |
CN115142747A (zh) * | 2022-06-16 | 2022-10-04 | 神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拨拉式的车门内开手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67016B2 (ja) * | 2011-05-12 | 2015-08-19 |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 可動部材へのケーブル連結構造 |
JP5870373B2 (ja) * | 2011-09-12 | 2016-03-01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システム |
KR101806564B1 (ko) * | 2011-12-12 | 2017-12-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도어래치장치 |
KR101806565B1 (ko) * | 2011-12-13 | 2017-12-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도어래치장치 |
JP6099971B2 (ja) * | 2012-12-27 | 2017-03-22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DE102013017664A1 (de) * | 2013-09-27 | 2015-04-02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Kraftfahrzeugtürgriff |
KR101575424B1 (ko) * | 2013-12-17 | 2015-12-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도어래치장치 |
FR3023865B1 (fr) * | 2014-07-17 | 2016-07-29 | Mgi Coutier Espana Sl | Ensemble de poigne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t ouvrant comprenant un tel ensemble de poignee |
CN108291408B (zh) * | 2015-11-26 | 2020-03-20 |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 机动车辆门锁装置 |
FR3050965B1 (fr) * | 2016-05-09 | 2019-04-26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Dispositif de range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JP6809995B2 (ja) * | 2017-07-19 | 2021-01-06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サイドドア用ラッチ装置 |
DE102017130573A1 (de) * | 2017-12-19 | 2019-06-19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Türgriffanordn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
CN108515935B (zh) * | 2018-03-22 | 2020-09-11 | 苏德左 | 一种动物园防止车辆开门的控制滑动机构 |
CN109281557B (zh) * | 2018-12-03 | 2023-09-12 | 杭州锐一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吸合解锁控制装置 |
DE102019135304A1 (de) * | 2019-12-19 | 2021-06-24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Kraftfahrzeug-Türgriffanordnung |
WO2022222103A1 (zh) * | 2021-04-22 | 2022-10-27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车门内开启手柄组件、车门结构及车辆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94994A (en) * | 1995-08-09 | 1998-08-18 | Ohi Seisakusho Co., Ltd. | Inside door handle unit for automotive vehicle |
US5895081A (en) * | 1995-04-24 | 1999-04-20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Inside door handle assembly for vehicles |
US20050218666A1 (en) * | 2004-03-30 | 2005-10-06 |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 Handle apparatus for vehicle door |
CN1991113A (zh) * | 2005-11-11 | 2007-07-04 | 约翰·菲利普·薛瓦利埃 | 耦合从致动器至机构的驱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33975B2 (ja) * | 2003-10-16 | 2009-03-04 |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4233976B2 (ja) * | 2003-10-16 | 2009-03-04 |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2006233456A (ja) * | 2005-02-22 | 2006-09-07 | Aisin Seiki Co Ltd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4368910B2 (ja) * | 2007-07-04 | 2009-11-18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2010
- 2010-07-22 CN CN201210574768.0A patent/CN10303199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7-22 CN CN 201010237441 patent/CN10201152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95081A (en) * | 1995-04-24 | 1999-04-20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Inside door handle assembly for vehicles |
US5794994A (en) * | 1995-08-09 | 1998-08-18 | Ohi Seisakusho Co., Ltd. | Inside door handle unit for automotive vehicle |
US20050218666A1 (en) * | 2004-03-30 | 2005-10-06 |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 Handle apparatus for vehicle door |
CN1991113A (zh) * | 2005-11-11 | 2007-07-04 | 约翰·菲利普·薛瓦利埃 | 耦合从致动器至机构的驱动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81325A (zh) * | 2014-12-17 | 2016-07-20 | 宁波艾谱实业有限公司 | 用于保险箱柜门板与门框锁定的锁扣装置 |
CN105781325B (zh) * | 2014-12-17 | 2018-04-06 | 宁波艾谱实业有限公司 | 用于保险箱柜门板与门框锁定的锁扣装置 |
CN105822176A (zh) * | 2015-01-07 | 2016-08-03 | 宁波艾谱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保险箱柜手柄自动伸缩的滑板机构装置 |
CN105350842A (zh) * | 2015-12-01 | 2016-02-24 | 温州海鸥汽车锁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车用行李舱门锁开启装置 |
CN105350842B (zh) * | 2015-12-01 | 2017-12-19 | 温州海鸥汽车锁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车用行李舱门锁开启装置 |
CN109610959A (zh) * | 2018-10-31 | 2019-04-12 |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驾驶室门限位锁双控解锁装置 |
CN115142747A (zh) * | 2022-06-16 | 2022-10-04 | 神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拨拉式的车门内开手柄 |
CN115142747B (zh) * | 2022-06-16 | 2023-12-22 | 神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拨拉式的车门内开手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11527B (zh) | 2013-06-12 |
CN102011527A (zh) | 2011-04-13 |
CN103031996B (zh) | 2015-07-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11527B (zh) | 机动车辆的门锁闭系统 | |
EP3617433B1 (en) | Retractable outside door handle assembly for vehicle | |
US7832239B2 (en) | Lock apparatus for a glove box of a vehicle | |
US9410345B2 (en) | Vehicle door lock device | |
US9187936B2 (en) | Two step link hood latch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US9834962B2 (en) | Vehicle door lock apparatus | |
US9631404B2 (en) | Vehicle door lock apparatus | |
EP2314812B1 (en) | Lock device for sliding door | |
US9316020B2 (en) | Door inside handle device for vehicle | |
CN103132784A (zh) | 具有正交构造的齐平的门扳手组件 | |
CN102362041A (zh)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
CN104471166A (zh) | 车辆用门的闩锁解除装置 | |
WO2016132463A1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JP6837507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JP5028702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の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 |
CN101082255B (zh)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
US6942258B2 (en) | Operating arrangement for a sliding door | |
JP4598668B2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6022312B2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6162946B2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4875417B2 (ja) |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 |
KR101255562B1 (ko) | 도어 래치 통합 링크 장치 | |
JP5447779B2 (ja) | オープナー構造 | |
CN116971685A (zh) | 车门打开和关闭装置 | |
KR100956483B1 (ko) | 자동차용 글로브박스의 개폐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