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6242A - 检验夹具及触头 - Google Patents

检验夹具及触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6242A
CN103026242A CN2011800368770A CN201180036877A CN103026242A CN 103026242 A CN103026242 A CN 103026242A CN 2011800368770 A CN2011800368770 A CN 2011800368770A CN 201180036877 A CN201180036877 A CN 201180036877A CN 103026242 A CN103026242 A CN 1030262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volute spring
contact pilotage
relay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68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川秀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732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03231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295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55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1/06593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2014673A1/ja
Publication of CN103026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62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验夹具(1),其特征在于,触头(10)将导电性触针(11)和螺旋弹簧(12)以串联或重合的方式配置并保持于触头保持体(20),并且压接于与检验装置相连接的电极(41)和被检验端子而进行电接触。螺旋弹簧(12)包括中继端(122)、弹簧常数部(123)、电极端(121),电极端(121)的末端向中心方向弯曲并在中心附近被切断而与电极(41)电接触;将保持该触头(10)的触头保持体(20)与螺旋弹簧(12)同轴安装于具有电极(41)的电极部(40)。由此,实现一种不仅制造容易、且能廉价地制造,还易于保养的、并能使触头和电极之间可靠地进行电接触,还能改善触头电气特性的、用于与印刷电路板通电的检验夹具和触头。

Description

检验夹具及触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等电子部件的检验端子相接触的触头及检验夹具。
背景技术
对印刷电路板的检验用图1说明一般的结构。检验夹具1配置于被检验印刷电路板和检验装置之间,确保导电并检验电阻值等电气特性。触头保持体20和电极部40通过连接器46连接于检验装置,其中,触头保持体20用于保持与被检验印刷电路板的检验端子电接触的多个触头10,电极部40用于支撑该触头保持体20并具有与触头10电接触的电极。以可分离该触头保持体20和电极部40的方式形成的结构对制作和保养很有效。
对检验夹具1的触头10等的具体结构,根据专利文献1和图10来说明。触头10由触针(contact pin)11和螺旋弹簧14构成,并与导线44的端部的电极41电接触。触针11被保持在第一导向板21和第二导向板22,螺旋弹簧14被保持在螺旋弹簧保持板23,电极41通过粘合剂411a被粘结在电极板42的电极孔411。为了避免由电极41和螺旋弹簧14的位置偏移而导致的接触不良,将空隙51设置于电极41的外周,从而确保电极41和螺旋弹簧14的电接触。
但是,该电极41是在单芯铜线镀膜的漆包线,并且从外围突出,因此会减弱物理强度,就制作和保养而言,如果受到损伤很难修复,因此不容易处理。
在专利文献2中,虽与图10的结构稍微不同,但由于在漆包线外围的电极孔411填充并粘结粘合剂411a,所以会产生位置偏移,并且因为不能忽略电极孔411相对螺旋弹簧14的位置偏移,所以在螺旋弹簧14和电极41之间配置顶端呈圆锥状的导电性抵接构件(文献2的附图标记9),从而使螺旋弹簧14的中心抵接于电极41。但是,由于增加了一个部件,所以会相应地使制作成本增加,也会使组装、保养的劳力增加。
专利文献3中,在圆筒构件(文献3的附图标记413)的电极将螺旋弹簧(文献3的附图标记22)以尖细状进行末端处理,使其抵接在圆筒构件内侧端面并牢固地卡合,从而进行电接触。但是,因需要圆筒构件的电极,导致成本变高。
在专利文献4的(第三、第五实施例)、(图3、5)中的导电触头(文献4的附图标记15、20)以如下方式构成:焊有下侧针状体(文献4的附图标记13、19)和螺旋弹簧(文献4的附图标记16),并使螺旋弹簧的一端部(文献4的附图标记16a)从绝缘体的开口部(文献4的附图标记7a)突出。但是,就一端部(文献4的附图标记16a)末端的加工而言,若线圈中心直径变小则不容易进行。
作为将触头的部件数量最少设为一个的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5中,探头(文献5的附图标记1)以螺旋状形成,并将一端部向中心轴延伸设置,将末端加工成圆锥状并将其作为顶端,另一端部也向中心轴的另一端侧延伸设置且加工成圆锥状并与电极电接触。但是,就螺旋弹簧两侧的末端处理而言,因加工复杂所以制作并不容易。
在专利文献6中,在螺旋弹簧的两侧设置闭式绕法绕成的锥状尖细部并将末端以小径卷状形成,两端从螺旋弹簧保持体突出并被保持,从而当压接在电极和检验端子时就会进行电接触。但是,由于螺旋弹簧的特性而小径卷状的最小外径具有线径四倍的极限,因此成为对线圈中心直径小的微小螺旋弹簧的限制。检验端子的表面面积大或具有突起的时候是有效的,但与面积小或在外围具有保护膜且凹陷的检验端子的接触就变得困难。
还有如下例子:专利文献7(图2、3、4、6、7)中,在螺旋弹簧的触针(contact pin)(文献7的附图标记1、51)的中心设置末端的抵接部(文献7的附图标记7、11、57)而用于老化测试。但是,进行压接时,存在被检验物的检验端子产生撞痕、瑕疵的可能性,因此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在专利文献8的图11中示出,作为改善触头电气特性的直流电阻和电感(交流电阻)的例子。用触针(触头)140将插棒141和螺旋弹簧单元145在同轴上重合而配置并保持于IC插座上,所述触针用于窄间距IC封装用IC插座。
端子部142的顶端与被检验IC封装(IC package)的焊球等的检验端子相接触,螺旋弹簧单元145的闭式细卷部148的末端与接触于检验装置的电极相接触。心轴部141的长宽部143用于卡止IC插座(ICsocket)和螺旋弹簧单元145。心轴部144相对闭式卷绕部147的内周滑动并伸缩,改善进行检验时的触针(触头)140的内部电阻。但是,与专利文献6一样,需要确保相当于细卷部分的电极的外径。
作为相同的螺旋弹簧的末端,在专利文献9中(文献9的图7)存在缩径细卷部(文献9的附图标记5c)。但是,不便之处与专利文献6、8相同。
作为能够与电极可靠地电接触的、呈圆锥状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0具有受力针(文献10的附图标记3)的基端部(文献10的附图标记3b)。但是,随着部件数量的增加,被动针(文献10的附图标记3)的加工也变得复杂,导致制作成本的上涨。
如上所述,对检验夹具1和触头10进行各种研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4766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7-32213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10-25665号公报
专利文献4:专利第2532331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4-163364号公报
专利文献6:专利第3414593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2007-194187号公报
专利文献8:专利第3768183号公报
专利文献9:专利第3326095号公报
专利文献10:专利第33694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电子仪器小型化,以及印刷电路板、电子部件等的微小化和高密度化的发展,检验端子的增加和与检验间隔的微小化成反比的触头的高单价化加深,导致检验夹具的价格上涨,从而使降低成本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制造容易、且能廉价地制造,还易于保养的,并使触头和电极之间可靠地进行电接触,还能改善触头电气特性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感的,用于与印刷电路板通电的检验夹具及触头。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检验夹具,具备:顶端与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等电子部件的检验端子相接触的触头、与检验装置连接的电极部,其特征在于,在电极部中,连接器与检验装置相连接,从该连接器配线的电极在电极板的表面与螺旋弹簧同轴配置,触头由导电性触针和螺旋弹簧串联配置而成,触针包括顶端、突出部、大径部、以及中继部,螺旋弹簧包括中继端、弹簧常数部、以及电极端,所述触头被保持在触头保持体,且以可装卸的方式装载于电极板并具有初始负荷,触头保持体包括用于将触针引导至检验端子并卡止的导向板、和用于保持螺旋弹簧的螺旋弹簧保持板,螺旋弹簧的电极端在其末端向中心方向弯曲并在中心附近切断。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检验夹具,具备:顶端与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等电子部件的检验端子相接触的触头、与检验装置连接的电极部,其特征在于,在电极部中,连接器与检验装置相连接,从该连接器配线的电极在电极板的表面与螺旋弹簧串联配置,触头包括导电性触针和螺旋弹簧,触针具有顶端、突出部、中继部,螺旋弹簧包括中继端、弹簧常数部以及电极端,中继部的外周和中继端的内周相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而成为一体,所述触头被保持于触头保持体,且以可装卸的方式装载于电极板并具有初始负荷,触头保持体包括用于将触针引导至检验端子并卡止的导向板、和用于保持螺旋弹簧的螺旋弹簧保持板,螺旋弹簧的电极端的末端向中心方向弯曲并在中心附近切断。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触头,其顶端与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等电子部件的检验端子相接触,并用于与电极端和连接于检验装置的电极相接触,其特征在于,触头包括导电性触针和螺旋弹簧,触针包括顶端、突出部、大径部、以及中继部,螺旋弹簧包括中继端、弹簧常数部、以及电极端,所述触头被保持在触头保持体且压接于电极和检验端子而进行电接触,螺旋弹簧的电极端的末端向中心方向弯曲且在中心附近切断。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触头,其顶端与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等电子部件的检验端子相接触,并用于与电极端和连接于检验装置的电极相接触,其特征在于,触头包括导电性触针和螺旋弹簧,触针包括顶端、突出部、以及中继部,螺旋弹簧包括中继端、弹簧常数部、以及电极端,中继部的外周和中继端的内周相连结,由此形成连结部而成为一体,所述触头被保持于触头保持体且压接于电极和检验端子而进行电接触,螺旋弹簧的电极端的末端向中心方向弯曲并在中心附近切断。
本发明第五方案触头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或第四方案触头的基础上,触针具有与中继部相连且向突出部的相反侧延伸设置的、用于引导螺旋弹簧的伸缩的延伸设置部。
本发明第六方案触头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触头的基础上,螺旋弹簧的中继端被缩径。
本发明第七方案触头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方案中任一方案触头的基础上,切断螺旋弹簧电极端的切断线朝向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方向或圆周方向。
本发明第八方案触头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七方案中任一方案触头的基础上,触头的触针和螺旋弹簧以串联或重合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第九方案触头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八方案中任一方案触头的基础上,触针在突出部和中继部之间具有大径部。
本发明第十方案触头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九方案中任一方案触头的基础上,触针不具有用于卡止的大径部。
此外,以上所述的本发明方案并不包罗本发明的所有方案,而且能够通过更广义的概念来理解本发明。
发明效果
作为本发明共同的效果,螺旋弹簧的电极端端面位于螺旋弹簧的中心附近,因此即使在电极部电极小、存在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确保被保持在触头保持体的触头与电极端的电接触,因此能够确保检验的可靠性。而且,容易进行检验间隔微小的检验夹具的制作和保养,因此长期而言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就检验夹具的安装和保养而言,因导向板是可装卸的,所以也容易更换不良的触头。通过线圈末端处理和施力来确保检验夹具内部的电接触,因此有利于降低成本。引导顶端的位置和高度,由此使检验端子的撞痕、瑕疵达到最小。另外,通过倾斜触针来改变电极与检验端子的间隔,由此也能够容易进行微小间隔的检验。另外,还能够用导向板的变更应对检验端子的细微变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触头保持体若将多个绝缘板形成为一体,则有利于触头的倾斜。若设置一个导向板则能简化结构。应对客户的要求规格而容易进行设计、制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触针和螺旋弹簧是分开的,因此能同时进行组装,从而缩短工期。将突出部和大径部形成为大径,由此对通孔检验端子的对应变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触针和螺旋弹簧在连结部导电连接,由此能优化触头的内部电气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延伸设置部在同轴上引导螺旋弹簧的伸缩而进行电接触,因此改善螺旋弹簧的直流电阻和电感的比率大。而且,使从电极向检验端子传递螺旋弹簧负荷的效率良好,并能可靠地进行两端的电接触。触头的两端起到作为同轴圆锥的功能,作为触头是合适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能够从棒状构件容易加工成触针,无需焊接等接合而能够形成一体的触头。另外,若进行焊接等接合,则更能简化触针的加工并能降低成本。有利于与中继部的夹住或卡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从触头的接触负荷小的条件到大的情况,相同直径的电极的使用范围扩大,设计和制作变得容易。
就本发明的各种方案的效果而言,相同的方法是在螺旋弹簧的电极端的中心附近进行切断,因此在其他方案的效果中也有相同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若重合配置,则能改善物理、电气特性。若电气特性适合客户要求的规格,则容易制作并能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大径部能可靠地卡止。触头以一体方式构成,因此容易保养。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案,触针不具有大径部,因此容易进行触针的加工,从而降低成本。
可以通过下面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更加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案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案的检验夹具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案1的检验夹具的剖面图。
图3A-图3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螺旋弹簧的放大图。
图4A-图4D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螺旋弹簧电极端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案4的检验夹具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案6的检验夹具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案7的检验夹具的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案9的检验夹具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案10的检验夹具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现有检验夹具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现有触头的剖面图。
图12A-图12C是本发明实施方案11、12、13的触头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案
使触头10和电极部40的电极41可靠地进行电接触,由此容易地实现了改善电气特性的检验夹具1的制作和保养。
(实施方案1)
如图1所示,就本发明实施方案的检验夹具1而言,多个触头10被保持在触头保持体20,并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电极板42。图2所示的电极41与触头10的螺旋弹簧12同轴配设在电极板42并固定于支撑体43。支撑体43和连接器46一起固定于夹具基板45。电极41和连接器46通过导线44配线而形成电极部40。检验夹具1装载于检验装置,通过连接器46电连接。触头10的顶端111压接于被检验印刷电路板的检验端子,从而能够测定电气特性。
在图2和图3中,对内部结构进行说明。触头10通过串联配置触针11和螺旋弹簧12而形成。导电性金属的触针11包括顶端111、突出部112、大径部113以及中继部114,为了可靠地进行电接触,顶端111呈60度圆锥状。突出部112从触头保持体20的第一导向板21以可伸缩的方式突出,由此确保与被检验印刷电路板的检验端子的压接。大径部113为了保持在触头保持体20,具有大于起到卡止功能的第一导向孔211、第二导向孔221的直径。此外,第一导向孔211、第二导向孔221相当于本发明“导向部”的一具体例子。另外,与大径部113的上面相抵接的第一导向孔211的下端缘部相当于本发明“卡止部”的一具体例子。中继部114向突出部112的相反侧延伸设置并以90度圆锥的端面与螺旋弹簧12卡合而电接触。虽然使用的材质为SK4、且表面处理采用了镀金处理,但与顶端形状相应且根据使用条件可进行各种变更。
触针11被保持在第一导向板21和第二导向板22。在第一导向板21,用于向被检验印刷电路板的检验端子引导顶端111的第一导向孔211、和可使大径部113移动的第一贯通孔212以同轴方式形成。在第二导向板22,可使大径部113移动的第二贯通孔222、和用于引导螺旋弹簧12的第二导向孔221以同轴方式形成。用螺栓固定第一导向板21和第二导向板22而形成导向板25。
螺旋弹簧12是钢琴丝等导电性的金属,对触针11施力使其保持在螺旋弹簧保持板23。在螺旋弹簧保持板23中螺旋弹簧保持孔231与第二导向孔221和电极孔411以同轴方式形成,其中螺旋弹簧12可在螺旋弹簧保持孔231中伸缩。为使能够可靠进行电接触,螺旋弹簧12的表面处理优选为镀金处理。此外,螺旋弹簧保持孔231相当于本发明“筒状空腔部”的一具体例子。
电极41通过在与螺旋弹簧保持孔231同轴的电极孔411插入漆包线等导线44,并被粘合剂411a固定于电极板42,进而被平面加工。在图中,螺旋弹簧12和电极41在同轴的中心附近电接触。为了可靠地进行电接触,电极41的表面处理也优选为镀金处理。
在电极41的固定中,若使细径导线44和电极孔411的间隙变大,则插入和粘结变容易,但是电极41的位置偏移会增大。该制作法在制作时会产生相当于间隙的位置偏移,但作为电极41由于不需要个别部件因此能够减小间隔。
保持于触头保持体20的触头10装载于电极部40,因此在对螺旋弹簧12施力而压接之前具有初始负荷。这能够确保触头10的内部接触的中继端122和电极端121处于电接触的状态,并使多个触头10可靠地电接触。另外,因触针11被卡止,所以能够使突出部112的高度均匀且变小,因此对检验端子的撞痕、瑕疵和检验夹具1的寿命有利。
在图3中对本发明的螺旋弹簧12进行说明。螺旋弹簧12包括:中继端122,其与触针11的中继部114的端面卡合;弹簧常数部123,其具有螺旋弹簧12的伸缩特性;以及电极端121,其与电极41电接触。中继端122的末端处理为封闭式非研磨(クローズドエンドの無研磨)。
作为末端处理,将电极端121以横切螺旋弹簧中心线125的方式弯曲,并在螺旋弹簧中心线125的附近切断。在制作规格上,将电极端121和电极41相接触的端点作为螺旋弹簧中心线125。另外,螺旋弹簧12呈在制作上的误差(偏差)和绕线机的制约等可使用范围内的易接受的形状。图3A是螺旋弹簧12的主视图、图3B是仰视图、图3C是右视图。图3表示线径为d、线圈中心直径为D、弹簧指数(c=D/d)为3且最小细卷的弹簧常数部123、和电极端121的端面处理的情况。电极端121没有特别急剧弯曲但改变了方向,并且横切了螺旋弹簧中心线125。
电极端11位于螺旋弹簧中心线125的附近,因此能够增大电极41和螺旋弹簧12的相对位置偏移的容许误差。这还能应对可能发生位置偏移的导线44粘结而形成的电极41或面积小的电极41等,因此容易制作检验间隔微小的检验夹具1。
在图4中,示意性放大表示电极端121和电极41的接触状态。图4A中,在螺旋弹簧12的线材横切螺旋弹簧中心线125的位置,以切断线121a的端点成为螺旋弹簧中心线125圆锥顶点的方式用双刃的刀具切断。电极端121的端面因切断而变得锋利,因此即使在低负荷下也能够可靠地电接触。与电极41的接触角θ优选为与弹簧常数部123相同的可扩充的角度至60度的角度。图4B是其仰视图。切断时线材会变形,因此切断线121a长度大于线径,但在图4中并未特别表示。电极端121大致呈圆锥状,所以作为触头10是合适的。
图4C中,切断线121a形成在螺旋弹簧中心线125的圆周方向上。电极端121的接触端面成为切断而形成的螺旋弹簧12线材的圆周,并不是切断线121a的锐利的一端,因此在螺旋弹簧12的使用负荷大且电极41的物理强度弱时采用,则能得到长期稳定的电接触,因此是合适的。图4D是与图4C对应的仰视图。
参照图1、2对触头保持体20和触头10的组装和保养进行说明。在完成了包括通过粘合剂411a的导线44安装在内的组装的、电极部40的电极板42,对准(整合)并安装螺旋弹簧保持板23。并且将螺旋弹簧12以电极端121置于前方的方式插入于整个螺旋弹簧保持孔231中。与该操作并行地,稍微抬起第二导向板22,并将触针11以中继部114置于前方的方式插入于整个第二贯通孔222中。并且,对准重叠第一导向板21用螺栓固定。将该导向板25与螺旋弹簧保持板23对准重叠用螺栓安装。由此完成检验夹具1的组装。
对于触头10的更换操作,卸下导向板25后将不良的螺旋弹簧12更换。并且,稍微抬起导向板25,卸下第一导向板21后更换不良的触针11。当对准每个板时,虽未在图中表示,但是以如下方式构成:如果对准对位销和对位孔便能确定机械位置,因此容易操作。
(实施方案2)
当检验比电极41的间隔小的微小间隔的检验端子时,能够以如下方式应对:在图2中,将第一导向孔211和第二导向孔221非同轴地移位,使触针11稍微倾斜,并将触针11与螺旋弹簧12串联配置,减小与相邻的顶端111的间隔。另外,当在被检验印刷电路板存在部分设计变更且检验端子的位置稍微产生移位时,有时能够通过更换第一导向板21、第二导向板22来应对。当移位距离大时,虽未图示,但也能够进行导向板25和触针11的长度、大径部113的位置等的变更。
(实施方案3)
在检验通孔印刷电路板时,作为检验端子有时存在通孔区域(through hole land)。在通孔区域具有孔,触头10的突出部112进入该孔而导致接触不良,因此需要突出部112的直径大于孔径的触针11。螺旋弹簧12的负荷、线径、外径也变大。与用于无孔表面安装区域等检验端子的细径触头10混在一起时,也能够使以相同直径电极41应对的范围增大,从而使设计和制作的容易性增加。当对负荷大的螺旋弹簧12的物理强度不够时,优选在图4C的圆周方向切断。
(实施方案4)
在图5中对触针1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棒状触针11a的外径大致与螺旋弹簧12的线圈中心直径D相同,中继部114a通过从卡止于直径稍微大于螺旋弹簧12a的内径的位置开始切削加工2mm左右而形成。末端呈90度的圆锥状。为使可靠地卡止,螺旋弹簧12a的中继端122a的末端处理优选为封闭式研磨。在该中继端122a将触针11a的中继部114a压入至卡止位置并夹住,从而形成连结部115。由此,形成连结为一体的触头10a。中继端122a的外径大于第二导向孔221的直径,因此会卡止于第二导向板22。
触针11a的切削加工部分比触针11少,因此会降低成本。虽然将中继部114a和中继端122a的连结以夹住的形式设置,但也可以导电接合的方式设置。连结部115起到大径部113的功能。由于不存在大径部113,因此第一贯通孔212和第二贯通孔222的直径优选稍微大于第一导向孔211、第二导向孔221。若与实施方案1进行比较,则卡止位置从第一导向孔211移动至第二导向孔221。并且,安装和保养的步骤将会改变。
对安装和保养而言,首先,将触针11a的中继部114a压入螺旋弹簧12a的中继端122a,准备一体的触头10a。接着,将第一导向板21、第二导向板22、螺旋弹簧保持板23重叠对准用螺栓固定,从而构成触头保持体20。将螺旋弹簧保持板23置于上侧,并将触头10a的顶端111置于前方(即,朝向下方)而插入整个螺旋弹簧保持孔231中。以90度设置组装完成的电极部40。将安装有触头10a的触头保持体20与电极板42对准,用螺栓固定。由此,完成检验夹具1的组装。
对于不良触头10a的更换以如下方式进行:以90度设置检验夹具1,卸下触头保持体20并取出不良触头10a,从而插入合格的触头10a。单独处理插入有触头10a的触头保持体20时,若将螺旋弹簧12置于下侧,则整个触头10a会下落,因此需要注意,但步骤简单且容易。
(实施方案5)
在实施方案4的变形例中,将棒状构件的顶端和中继部的端面加工成圆锥状而形成触针,并将螺旋弹簧12a的内径制作成与棒状触针大致相等,将螺旋弹簧12的中继端122a插入至卡止位置并用焊接等进行接合而形成连结部115,从而形成一体的触头。在图5中,外观形状如下:中继部114a的外径以棒状延伸至突出部112。触针的加工要比实施方案4简单。由触针和螺旋弹簧12构成固定的一体触头,所以组装和保养与实施方案4相同。
(实施方案6)
图6所示的触针11b具有延伸设置部116。该延伸设置部116与实施方案4的中继部114a连接,并且具有稍微小于螺旋弹簧12内径的直径,而且在突出部112的相反侧以在压接时不影响螺旋弹簧12a的电极端121的长度延伸设置。延伸设置部116通过90度圆锥状的端面,在可伸缩的螺旋弹簧12a的内侧滑动,并且在同轴上引导伸缩的同时与螺旋弹簧12a电接触。
压接时,在螺旋弹簧12a被压缩的情况下,延伸设置部116相对弹簧常数部123滑动,从而在同轴上引导压缩并电接触。螺旋弹簧12a的电极端121的部分作为通电时的直流电阻和交流的电感成分而留下,但由于没有算上弹簧常数部123的部分,因此电气特性的改善比率大。
触头10b的触针11b和螺旋弹簧12在同轴上进行伸缩动作,因此与电极端121的电极41接触的端点位于触针11b的中心附近。避免对螺旋弹簧保持孔231的影响,从而能够高效率地向电极41和检验端子传递螺旋弹簧12的负荷使得电接触更可靠。
(实施方案7)
在图7中,将第一导向孔211、第二导向孔221、螺旋弹簧保持孔231非同轴地移位,使触头10b稍微倾斜,并将顶端111的位置和电极41的位置稍微移位。
图7表示顶端111对电极孔411的中心线411b的位置产生位移A的情况。在第一导向板21中,从在检验端子位置加工第一导向孔211的相反面,以规定值移位并加工第一贯通孔212从而连结该孔。在第二导向板22中,从以规定值移位并加工第二贯通孔222的相反面,以规定值移位并加工第二导向孔221从而连结该孔。
在螺旋弹簧保持板23中,从以规定值移位并加工螺旋弹簧保持孔231a的相反面,以规定值移位并加工螺旋弹簧保持孔231从而连结该孔。虽然孔连结的螺旋弹簧保持孔231和螺旋弹簧保持孔231a之间产生移位,但螺旋弹簧12由延伸设置部116引导,因此在连结端上不产生影响。在电极板42中,以规定值移位并加工电极孔411。
即使在被检验印刷电路板存在部分设计变更,并且检验端子的位置稍微产生移位的情况下,有时能够通过更换第一导向板21、第二导向板22、螺旋弹簧保持板23来应对。这是触头10b的触针11b和螺旋弹簧12能够在同轴上动作且将两端用作圆锥的事例。将触头10在全长上进行倾斜,因此位置的变换效率良好。而且,能够通过变更触针11的长度、直径等来扩大适用范围。
(实施方案8)
与实施方案5技术构思相同,将棒状构件的顶端和延伸设置部的端面加工成圆锥而形成触针,并将螺旋弹簧12a的内径制作成比棒状触针稍微大,将螺旋弹簧12a的中继端122a插入至卡止位置并用焊接等进行接合而形成连结部115。在图6中,外观形状如下:延伸设置部116的外径以相同直径的棒状延伸至中继部114a和突出部112。因此,触针的加工变得简单。
(实施方案9)
对图8进行说明。由棒状构件形成的触针11c的中继部114c的直径大致比突出部112小螺旋弹簧12线径左右,其长度从卡止位置至2mm左右。延伸设置部116以从中继部114c恢复成原棒状构件直径的方式加工成锥状。将末端缩径的螺旋弹簧12c的中继端122c压入至卡止位置并夹住,由此形成连结部115而构成一体,为了保持于触头保持体20,中继端122c还起到卡止功能。由此,触针11c的加工变得容易,并且不需要为连结而依靠焊接等的接合。
螺旋弹簧12c的弹簧常数部123的内径比棒状构件的外径稍微大,其伸缩被延伸设置部116引导。中继端122c以线径d的1.5倍左右缩径的封闭式研磨的方式构成。
(实施方案10)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用一个第一导向板21作为导向板25。在垂直配置触头等情况下,触头保持体20的结构简单因此很合适。安装和保养如下:在电极板42固定螺旋弹簧保持板23并插入触头,对准第一导向板21并进行固定。由于能从上侧进行操作,因此是合适的。
对于触头10d而言,用焊接等接合中继部114d和中继端122c,由此形成连结部115而构成一体。在与实施方案5、8相同的接合图中,将螺旋弹簧12a作为具有缩径中继端122c的螺旋弹簧12c并夹住,轻松地进行制作。就缩径而言,只要达到夹住的程度即可。
(实施方案11)
在图12A所示的例子中,使用触针11和螺旋弹簧12来进行重合配置。中继部114具有小于螺旋弹簧12的内径的直径,并引导螺旋弹簧12的伸缩,从而还起到延伸设置部116的功能。若触头的电气特性符合客户要求规格,成本便会降低。触头保持体20优选为图6或图9的结构。另外,使用触针11和螺旋弹簧12c将已缩径的中继端122c压入便构成一体化的触头。
(实施方案12)
在图12B所示的例子中,触针11e包括顶端111、突出部112、大径部113、中继部114a、以及延伸设置部116,即使将内径合适的螺旋弹簧12压入中继部114a并夹住,也形成一体化的触头,因此保养变得容易。另外,也可不设置延伸设置部116。
(实施方案13)
图12C表示将触针11f和螺旋弹簧12c串联配置时的、中继部114和中继端122c的卡合的其他例。将中继部114f设置为大径并兼作大径部113来卡止,并且将端面阶梯加工成90度的圆锥并引导缩径的中继端122c使卡合更可靠。另外,中继部114f可以为大径且端面呈无阶梯圆锥状、平面等,优先考虑到成本,则以冲压等方式形成大直径。若增加突出部112的长度则有利于倾斜。
可以将中继部114、大径部113、突出部112以相同直径形成。保持于触头保持体20且不被卡止、不存在初始负荷,这样虽然内部连接的可靠性会下降,但加工简单所以会降低成本。另外,螺旋弹簧也可以是未缩径的螺旋弹簧12、12a。也可以设置延伸设置部116。
在以上所述的例子中,用一个板构成了螺旋弹簧保持板23,但作为其他实施方案可以用多个板。另外,导向板可以在三个以上。在导向板之间可以存在间隔。
在实施方案1中,螺旋弹簧12a的中继端的末端处理优选进行封闭式研磨处理。或者,若对中继部114的端面追加进行阶梯加工,则缩径的、进行封闭式研磨的螺旋弹簧12c的卡合更稳定,从而能够避免对螺旋弹簧保持孔231影响,并且使负荷特性稳定。
本申请是基于2010年7月29日在日本由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0-170086号、2010年7月31日在日本由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0-173215号、2010年9月1日在日本由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0-195592号、以及2010年10月12日在日本由本申请人申请的专利申请2010-229524号的,将这些全部内容作为参考纳入本申请。
对于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案的上述说明,是以例示为目的而提出的。这些并非试图包罗、或只以所记载的方案限制本发明。参照上述内容,可以进行多种变形或变更,这对于本领域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触头能够用于与安装在印刷电路板、IC、IC组件等电子部件的电极端子相接触的所有检验装置。
检验夹具能够适用于可以使用本发明触头的通电夹具。
附图标记说明
1····检验夹具
10、10a、10b、11c、10d·触头
11、11a、11b、11c、11d、11e、11f·触针
111··顶端
112··突出部
113··大径部
114、114a、114c、114d、114f·中继部
115··连结部
116··延伸设置部
12、12a、12c·螺旋弹簧
121··电极端
121a·切断线
122、122a、122c·中继端
123··弹簧常数部
125··螺旋弹簧中心线
20···触头保持体
21···第一导向板
22···第二导向板
23···螺旋弹簧保持板
25···导向板
40···电极部
41···电极
42···电极板
44···导线
46···连接器

Claims (13)

1.一种检验夹具,其具备触头、用于保持该触头的触头保持体、连结于该触头保持体的电极部,其中,
所述触头包括导电性触针、与该触针电连接的导电性螺旋弹簧,
所述触针具有:顶端,其与检验对象电子部件的检验部位相接触;突出部,其为与该顶端相连的轴状部分;大径部,其为与该突出部相连且直径大于该突出部的轴状部;中继部,其与该大径部相连且直径小于该大径部的轴状部,
所述螺旋弹簧通过其一端部抵接于所述触针的所述中继部或所述大径部而与所述触针电连接,其另一端部向中心方向弯曲并在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轴附近切断,
所述触头保持体包括:导向部,其以露出所述顶端的方式在轴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所述触针;卡止部,其通过与所述大径部抵接来卡止所述顶端的规定以上的突出;筒状空腔部,其以使所述螺旋弹簧可伸缩的方式容纳所述螺旋弹簧,
所述电极部具备:绝缘性电极板,其连结于所述触头保持体;轴状导电性电极,其以贯通该电极板的方式固定于该电极板,一端面与所述螺旋弹簧的切断部分相抵接,由此与该螺旋弹簧电连接,并对该螺旋弹簧施力。
2.一种检验夹具,其具备触头、用于保持该触头的触头保持体,连结于该触头保持体的电极部,其中,
所述触头包括导电性触针、与该触针电连接的导电性螺旋弹簧;
所述触针具有:顶端,其与检验对象电子部件的检验部位相接触;突出部,其为与该顶端相连的轴状部分;中继部,其为与该突出部相连的轴状部分,
所述螺旋弹簧通过一端部的内周与所述中继部的外周连结而与所述触针成为一体,其另一端部向中心方向弯曲并在中心附近切断,
所述触头保持体包括:导向部,其以露出所述顶端的方式在轴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所述触针;筒状空腔部,其以使所述螺旋弹簧可伸缩的方式容纳所述螺旋弹簧;卡止部,其通过与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一端部相抵接来卡止所述顶端的规定以上的突出,
所述电极部具备:绝缘性电极板,其连结于所述触头保持体;轴状导电性电极,其以贯通该电极板的方式固定于该电极板,一端面与所述螺旋弹簧的切断部分相抵接,由此与该螺旋弹簧电连接,从而对该螺旋弹簧施力。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检验夹具,其中,所述触针具有延伸设置部,所述延伸设置部为所述中继部以引导所述螺旋弹簧伸缩的方式延伸设置而形成,且具有小于所述螺旋弹簧内径的外径。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验夹具,其中,所述螺旋弹簧在所述一端部被缩径。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检验夹具,其中,通过切断形成在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切断线与所述螺旋弹簧的圆周方向垂直相交。
6.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检验夹具,其中,通过切断形成在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切断线是沿着所述螺旋弹簧的圆周方向的。
7.一种触头,其具备导电性触针、与该触针电连接的导电性螺旋弹簧,其中,
所述触针具有:顶端,其与检验对象电子部件的检验部位相接触;突出部,其为与该顶端相连的轴状部分;大径部,其为与该突出部相连且直径大于该突出部的轴状部;中继部,其与该大径部相连且直径小于该大径部的轴状部,
所述螺旋弹簧通过其一端部抵接于所述触针的所述中继部或所述大径部而与所述触针电连接,其另一端部向中心方向弯曲并在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轴附近切断。
8.一种触头,其具备导电性触针、与该触针电连接导电性螺旋弹簧,其中,
所述触针具有:顶端,其与检验对象电子部件的检验部位相接触;突出部,其为与该顶端相连的轴状部分;中继部,其为与该突出部相连的轴状部分,
所述螺旋弹簧通过其一端部的内周与所述中继部的外周连结而与所述触针成为一体,其另一端部向中心方向弯曲并在中心附近切断。
9.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触头,其中,所述触针具有延伸设置部,所述延伸设置部通过所述中继部以引导所述螺旋弹簧的伸缩的方式延伸设置而形成,且具有小于所述螺旋弹簧内径的外径。
10.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其中,所述螺旋弹簧在所述一端部被缩径。
11.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其中,通过切断形成在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切断线与所述螺旋弹簧的圆周方向垂直相交。
12.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其中,通过切断形成在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切断线是沿着所述螺旋弹簧的圆周方向的。
13.一种触头,其具备导电性触针、与该触针电连接而使用的导电性螺旋弹簧,其中,
所述触针具有与检验对象电子部件的检验部位相接触的顶端、与该顶端相连的轴状部分,
所述螺旋弹簧通过其一端部与所述触针所述轴状部分的所述顶端的相反侧端部相抵接而与所述触针电连接,其另一端部向中心方向弯曲并在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轴附近切断。
CN2011800368770A 2010-07-29 2011-07-13 检验夹具及触头 Pending CN1030262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0086 2010-07-29
JP2010-170086 2010-07-29
JP2010173215A JP2012032315A (ja) 2010-07-31 2010-07-31 検査治具及び接触子
JP2010-173215 2010-07-31
JP2010195592 2010-09-01
JP2010-195592 2010-09-01
JP2010-229524 2010-10-12
JP2010229524A JP5345598B2 (ja) 2010-09-01 2010-10-12 検査治具及び接触子
PCT/JP2011/065930 WO2012014673A1 (ja) 2010-07-29 2011-07-13 検査治具及び接触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6242A true CN103026242A (zh) 2013-04-03

Family

ID=47973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68770A Pending CN103026242A (zh) 2010-07-29 2011-07-13 检验夹具及触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2624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28987A (zh) * 2014-11-26 2016-06-01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探针和接触检查装置
CN110031659A (zh) * 2019-04-16 2019-07-19 深圳市美锐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子检测的抗扭转探针及装配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94187A (ja) * 2005-12-20 2007-08-02 Enplas Corp コンタクトピン、及び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CN101082634A (zh) * 2006-05-30 2007-12-05 井上商事株式会社 印制线路板的导通检查治具
US20080042676A1 (en) * 2006-08-15 2008-02-21 Yokowo Co., Ltd. Jig for Kelvin tes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94187A (ja) * 2005-12-20 2007-08-02 Enplas Corp コンタクトピン、及び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CN101082634A (zh) * 2006-05-30 2007-12-05 井上商事株式会社 印制线路板的导通检查治具
US20080042676A1 (en) * 2006-08-15 2008-02-21 Yokowo Co., Ltd. Jig for Kelvin test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28987A (zh) * 2014-11-26 2016-06-01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探针和接触检查装置
CN105628987B (zh) * 2014-11-26 2019-05-17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探针和接触检查装置
CN110031659A (zh) * 2019-04-16 2019-07-19 深圳市美锐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子检测的抗扭转探针及装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79987A (en)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 parts
CN102738627B (zh) 弹簧接触组件
US8344747B2 (en) Probe unit
CN1255686C (zh) 导电接触单元系统
KR101043118B1 (ko) 반도체 장치용 전기 접속 장치 및 그것에 사용되는 콘택트
JP6064254B2 (ja) 電流検出用抵抗器
JP2016075709A (ja)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検査ソケット
US20150285840A1 (en) Probe unit
JP5824290B2 (ja) 検査治具及び接触子
CN104218699A (zh) 电机及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01379660B (zh) 多槽接头
CN103026242A (zh) 检验夹具及触头
JP5345598B2 (ja) 検査治具及び接触子
JP2012073213A5 (zh)
JP2010078432A (ja) 基板検査治具及び接触子
JP3154264U (ja) プローブピン及び基板検査用プローブユニット
KR101160996B1 (ko) 전기 접촉자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검사 지그
JP2002350487A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の検査治具
JP6410457B2 (ja) 接触子、検査治具、及び接触子の製造方法
JP2003035722A (ja) 導電性接触子のホルダ構造
CN111896860B (zh) 一种批量多品种电路板测试方法
CN111896859B (zh) 一种批量多品种电路板测试工装
CN210839158U (zh) 电刷板系统及电机系统
JP5480075B2 (ja) 検査治具及び接触子
WO2012014673A1 (ja) 検査治具及び接触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