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3163B - 定子铁芯及定子 - Google Patents

定子铁芯及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3163B
CN103023163B CN201210353305.1A CN201210353305A CN103023163B CN 103023163 B CN103023163 B CN 103023163B CN 201210353305 A CN201210353305 A CN 201210353305A CN 103023163 B CN103023163 B CN 1030231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ron core
main body
core main
stator
fit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533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3163A (zh
Inventor
唐玉琪
杉田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23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31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3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31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5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outer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5Annular coils, e.g. for cores of the claw-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Synchronous motors; Motors moving step by step; Reluctance motors
    • H02K41/031Synchronous motors; Motors moving step by step; Reluctance motors of the permanent magnet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Linear Motor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定子铁芯及定子,其是能够准确地决定槽距,并且廉价的圆筒形直线电机的定子铁芯及定子。定子铁芯是用于圆筒形直线电机的定子铁芯,并具有定位棒(48)和多个铁芯主体(42)。定位棒(48)以棒状延伸,并沿延伸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凹部(480)。多个铁芯主体(42)形成为平板状,并且沿与该平板正交的方向形成有能够供可动元件穿插的孔(421)。在多个铁芯主体(42)的外周,设置与凹部(480)相嵌合的嵌合部(422),嵌合部(422)与凹部(480)相嵌合,由此,以规定间隔对铁芯主体(42)进行定位。

Description

定子铁芯及定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圆筒形直线电机的定子铁芯及定子。
背景技术
电机被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在工业机器人的驱动中使用各种电机。电机有进行旋转驱动的旋转电机、进行直线运动的直线电机。作为直线电机的一种,公知有一种将可动元件配置在定子内部并进行直线运动的圆筒形直线电机(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1-286122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圆筒形直线电机中,沿轴线方向以可分割的方式形成定子铁芯。被分割的定子分割体分别具有:环状的圆板部分;和设置在圆板外周上的环状的突出部。环状的突出部沿轴线方向突出,并具有对各定子分割体的外周进行连接的连接结构。由突出部及圆板部分包围的空间,成为用于将绕组线圈配置在定子分割体之间的空间(槽(slot))。根据突出部的突出长度,可准确地决定槽距。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圆筒形直线电机中,由于在各定子分割体上所形成的突出部具有连接结构,所以定子分割体各自的形状变得复杂。因此,存在制造成本变高的技术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准确地决定槽距、并且廉价的圆筒形直线电机的定子铁芯及定子。
定子铁芯是用于圆筒形直线电机的定子铁芯,并具有定位棒和多个铁芯主体。定位棒以棒状延伸,并且沿延伸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第一嵌合部。多个铁芯主体形成为平板状,并且沿与该平板正交的方向形成有能够供可动元件穿插的孔。在多个铁芯主体的外周,设置与第一嵌合部相嵌合的第二嵌合部,第二嵌合部与第一嵌合部相嵌合,由此,以规定间隔对铁芯主体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圆筒形直线电机的一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定子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3的箭头方向进行观察的定子的主视图。
图5是配置在中央的中央铁芯主体的立体图。
图6是中央铁芯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配置在两端的端部铁芯主体的立体图。
图8是绕组线圈的立体图。
图9是定位棒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芯材上安装各结构部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芯材上组装铁芯组合体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组装在芯材上的铁芯组合体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将铁芯组合体连同芯材一起插入到框架内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树脂流入框架内的情况的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端部铁芯主体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定位棒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中央铁芯主体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组装铁芯组合体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组装铁芯组合体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将盖罩安装在铁芯组合体上的情况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便于说明而夸大了附图的尺寸比例,并存在与实际的比例不同的情况。
图1是表示圆筒形直线电机的一例的局部剖视图。在图中,以线性轴(linearmotion shaft)的中心线为界,通过剖视图示出了其一侧。
圆筒形直线电机10具有:作为励磁的能够进行直线运动的可动元件20;和作为电枢(armature)的定子30。在圆筒形直线电机10中,包括传感器、轴承等各种结构部件,但省略了有关详细结构的说明。
可动元件20具有线性轴21和磁铁22。线性轴21以能够直线往复运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线性轴21的外周上,沿轴线方向安装有多个永磁铁22。将多个磁铁22以N极和S极交替的方式安装在线性轴21上。线性轴21及磁铁22被穿插在定子30内。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3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定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定子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3的箭头方向进行观察的定子的主视图,图5是配置在中央的中央铁芯主体的立体图,图6是中央铁芯主体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配置在两端的端部铁芯主体的立体图,图8是绕组线圈的立体图,图9是定位棒的立体图。图3是在框架内配置了铁芯组合体的状态下,沿图2的III-III线进行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定子30是将铁芯组合体40配置在框架50内而形成的。铁芯组合体40包括中央铁芯主体42、端部铁芯主体44、绕组线圈46及定位棒48,并将它们组装而成。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对中央铁芯主体42及定位棒48进行组装而成的结构定义为定子铁芯。
参照图4,当从框架50的开口侧观察时,铁芯组合体40以外形的圆筒部分没有间隙的方式与框架50的内周相吻合。在框架50的内周上形成有三个收纳槽,分别收纳有绕组线圈46的配线和后述的嵌合部422。
如图2所示,中央铁芯主体42被层压在铁芯组合体40的中央。如图5所示,中央铁芯主体42形成为平板状,并且沿与该平板正交的方向形成有能够供可动元件20穿插的孔421。在中央铁芯主体42的外周,设置有用于与定位棒48嵌合的嵌合部422(第二嵌合部)。另外,在中央铁芯主体42上,从外周朝向内周形成有切口423。
如图6所示,中央铁芯主体42是对相同形状的多个板材424进行重叠、贴合而形成的。例如,贴合八张板材424,形成一张中央铁芯主体42。
如图2所示,端部铁芯主体44被层压在铁芯组合体40的两端。如图7所示,端部铁芯主体44形成为平板状,并且沿与该平板正交的方向形成有能够供可动元件20穿插的孔441。如图3所示,将孔441形成为,到中间为止均为相同直径,并且从中间朝向铁芯组合体40的两端而使其直径扩大。朝向两端而使孔441变大,由此,来应对齿槽效应。在端部铁芯主体44的一方上,形成有两处分接抽头442(tap)。分接抽头442被用于引线的固定和配线的接地。
如图3所示,绕组线圈46是以环状将导线462缠绕在树脂制的芯461上而形成的,所述芯461在圆筒状的两端配置有圆板。与中央铁芯主体42及端部铁芯主体44的孔421及孔441相同,芯461形成有能够供可动元件20穿插的孔。绕组线圈46被配置在铁芯主体42、44上。在绕组线圈46作为图1所示的直线电机进行使用时,可使电流流动并励磁。例如,在图示的例子中,准备六个绕组线圈46,分别流过相位以120度的电角度进行偏移的三相的励磁电流U、V、W。例如,在图3中,在左侧的两个绕组线圈46中流动有U相的励磁电流,在中央的两个绕组线圈46中流动有V相的励磁电流,在右侧的两个绕组线圈46中流动有W相的励磁电流。在流过相同相位的励磁电流的两个绕组线圈46中,励磁电流会以相互相反的方向流动。
如图8所示,流过相同相位的励磁电流的两个绕组线圈46是将一条相同的导线462缠绕在不同的芯461上而形成的。导线462从形成在芯461上的切口463中脱离一个芯461,并延伸到另一个芯461。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导线462沿相同的缠绕方向而被缠绕在芯461上。但是,如图2所示,在组装作为铁芯组合体40时,共用了相同的导线462的绕组线圈46,以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配置。
如图9所示,定位棒48以棒状延伸,沿延伸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多个凹部(第一嵌合部)480。将凹部480形成为,使圆柱状的定位棒48的一部分缩小一圈,且凹部480的宽度与中央铁芯主体42的嵌合部422的厚度相同。凹部480能够与中央铁芯主体42的嵌合部422嵌合。中央铁芯主体42的嵌合部422嵌合在各凹部480上,由此,根据凹部480的间隔,对中央铁芯主体42进行定位。形成了凹部480的规定间隔为,配置中央铁芯主体42的所期望的间隔,并考虑到绕组线圈46的匝数和占空系数而决定。
返回到图2,以框架50能够收纳圆筒状的铁芯组合体40的方式,将其内周面形成为圆筒形。由磁性体形成框架50。在框架50的内周面,形成有三个收纳槽51~53。收纳槽51及收纳槽52用于收纳供定位棒48嵌合的中央铁芯主体42的嵌合部422。考虑到配置铁芯组合体40的位置,而将收纳槽51和收纳槽52形成至圆筒的中间。收纳槽53用于供从绕组线圈46中导出的导线462穿过。基于在框架50内收纳铁芯组合体40时的绕组线圈46的位置,而使收纳槽53形成至圆筒的中间。
在图2中,在比收纳槽51~53深的相当于端部铁芯主体44的厚度的位置,设置有阶梯部54。以阶梯部54为界,框架50的圆筒的直径不同。在阶梯部54的图中下侧,形成较小的圆筒直径。由此,在框架50内配置铁芯组合体40时,下侧的端部铁芯主体44放置在阶梯部54上。铁芯组合体40被定位在框架50内。
以下,对定子3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在芯材上安装各结构部件情况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在芯材上组装铁芯组合体情况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组装在芯材上的铁芯组合体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将铁芯组合体连同芯材一起插入到框架内的情况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树脂流入框架内的情况的图。
首先,准备图10所示的芯材基台60。芯材基台60具有圆筒部61及基座62。圆筒部61形成为圆筒状,并具有与中央铁芯主体42、端部铁芯主体44及绕组线圈46的内径相吻合的外形。在圆筒部61的下部安装有基座62。另外,在圆筒部61的上端形成有螺纹孔63。
端部铁芯主体44被穿插在芯材基台60的圆筒部61上,然后,交替穿插有绕组线圈46和中央铁芯主体42。如图10所示,在两个绕组线圈46共用同一导线462的情况下,以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式,将各绕组线圈46穿插在圆筒部61上。在这里,有关绕组线圈46彼此之间的导线462,通过中央铁芯主体42的切口423而穿过中央铁芯主体42。
如图11所示,当全部的绕组线圈46被穿插在圆筒部61时,还穿插最后的端部铁芯主体44。将中央铁芯主体42的嵌合部422的位置对齐,并嵌合定位棒48。在该状态下,芯材罩64被放置在端部铁芯主体44上,与从端部铁芯主体44突出的圆筒部61的上部相嵌合。在芯材罩64上形成有通孔65,即使在将芯材罩64安装在圆筒部61的状态下,也露出了圆筒部61的螺纹孔63。将螺钉66穿过通孔65,与露出的螺纹孔63进行紧固。通过螺钉66,芯材基台60及芯材罩64从层压方向的两端夹持铁芯组合体40,从而对其位置进行固定。
如图12所示,可得到安装在芯材上的铁芯组合体40,所述芯材由芯材基台60和芯材罩64构成。
如图13所示,在安装有芯材的状态下,将铁芯组合体40插入到框架50内。在插入时,先加热框架50并使其膨胀。而且,以使收纳槽51及收纳槽52与中央铁芯主体42的嵌合部422及定位棒48进行对位、且使绕组线圈46的导线462与收纳槽53进行对位的方式,来决定铁芯组合体40的姿势。使铁芯组合体40进入到框架50内,直到端部铁芯主体44与阶梯部54相接触为止,并等待框架50的温度下降。于是,铁芯组合体40被固定在框架50内。
如图14所示,在框架50内配置了铁芯组合体40的状态下,从图中的上方流入树脂。例如,在图中,树脂会流到用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为止。收纳槽51~53连通到各绕组线圈46为止。但是,铁芯组合体40的下部的端部铁芯主体44,在阶梯部54上被固定于框架50。因此,由于框架50的下部是被铁芯组合体40密闭的状态,所以树脂不会通过收纳槽51~53而漏出到框架50的下部。因此,将图14所示状态下的定子30配置在未图示的真空腔内,对真空腔内抽真空。由此,收纳槽51~53内的空气被吸出到外部,树脂会相应地浸透到收纳槽51~53内,树脂也会浸透到绕组线圈46。然后,当使真空腔内恢复至大气压时,这次,空气会推压树脂,使树脂进一步渗透到收纳槽51~53内。这样,在绕组线圈46和框架50之间就完全被树脂填充。
根据以上的结构,可得到如下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定位棒48的凹部480(第一嵌合部)与中央铁芯主体42的嵌合部422(第二嵌合部)进行嵌合,由此,能够根据定位棒48的凹部480的规定间隔,简单且准确地对中央铁芯主体42进行定位。其结果为,能够准确地决定中央铁芯主体42与端部铁芯主体44之间的槽距。例如,只要将嵌合部422形成在圆盘状的中央铁芯主体42的外周就足矣。因此,不会使中央铁芯主体42的形状变得过于复杂,例如,能够通过冲压加工等,比较廉价地制造出中央铁芯主体42。
由于仅将中央铁芯主体42及端部铁芯主体44配置在框架50内,所以结构简单,制造也容易。由于具有与框架50的内周形状相吻合的中央铁芯主体42及端部铁芯主体44,所以通过中央铁芯主体42和端部铁芯主体44与框架50,能使磁路可靠地闭合。由于通过外壳即框架50使磁路闭合,所以能够充分地获取用于配置绕组线圈46的空间。另外,由于将绕组线圈46保持在平板状的中央铁芯主体42及端部铁芯主体44之间,所以能够轻易地保持绕组线圈46,并且难以变形。
在框架5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收纳槽51、52,能够将定位棒48及凹部480收纳在收纳槽51、52中。由于收纳槽51、52形成在框架50的角部,所以不需要为了收纳槽51、52而形成较大的框架50,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在框架5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收纳槽53,其能够简便地引出从绕组线圈46导出的导线462。并且,由于各相(U、V、W)引线的连接连结部处于框架50的内部,所以能可靠地进行保护。
由于中央铁芯主体42是重合多个板材424而形成的,所以通过改变重合的张数,能够容易地实现如调节定子30的长度、或改变绕组线圈46的匝数这样的设计变更。由于板材424全部是相同的形状,所以能够通过同一模具进行成型,其结果为,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出中央铁芯主体42。
关于配置在铁芯组合体40的两端的端部铁芯主体44,不用重合多个板材来形成。由于端部铁芯主体44的孔441的直径不是恒定的,所以若如中央铁芯主体42那样、层叠板材并形成端部铁芯主体44时,则需要多个模具。不使用模具,通过切削而形成端部铁芯主体44,就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制造。
在中央铁芯主体42上设置有切口423,绕组线圈46的导线462穿过切口423。因此,中央铁芯主体42的两侧的绕组线圈46能够共用同一导线46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要制造三组绕组线圈46就足矣,因而绕组线圈46的制造就变得容易。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了五张中央铁芯主体42、六个绕组线圈4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它们的张数和个数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另外,对于在圆柱状的定位棒48的一部分缩小一圈所形成的凹部480上、嵌合中央铁芯主体42的嵌合部42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平行地切掉圆柱状的定位棒48的一部分(D切),从而形成凹部480。另外,定位棒48可以不是圆柱状,而是棱柱状。只要能够至少通过组合以规定间隔在定位棒48上所形成的形状(第一嵌合部)、与在中央铁芯主体42的外周上所形成的形状(第二嵌合部),对多个中央铁芯主体42之间的槽距、以及中央铁芯主体42与两端部铁芯主体44之间的槽距进行定位即可,则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以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作为前提,并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对中央铁芯主体42、端部铁芯主体74及定位棒78进行组装而成的结构,定义为定子铁芯。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端部铁芯主体的立体图,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定位棒的立体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端部铁芯主体74也是重合多个板材741而形成的。
端部铁芯主体74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孔441相同形状的孔742。所形成的孔742具有直径从中间变大的所谓锥形结构。因此,构成端部铁芯主体74的板材741的孔,也以具有锥形结构的方式来形成,所述锥形结构根据重合的位置而具有不同直径。
另外,与中央铁芯主体42相同,第二实施方式的端部铁芯主体74形成有嵌合部743。嵌合部743能够与图16所示的在定位棒78的两端所形成的凹部780相嵌合。中央铁芯主体42能够嵌合在定位棒78的中央的凹部上。
在定位棒78的两端的凹部780上,形成有分接抽头781。分接抽头781用于引线的固定及配线的接地。
定位棒78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定位棒48更长,所述定位棒78不仅被嵌合在中央铁芯主体42,而且也被嵌合在端部铁芯主体74。因此,用于保持铁芯组合体40的框架50的收纳槽51及52的长度也需要变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收纳槽51、52形成至比阶梯部54更靠上方的仅相当于端部铁芯主体44的厚度为止的位置(参照图2)。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收纳槽51、52形成至与阶梯部54相同的位置。
如以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端部铁芯主体74也是重合板材741而形成的。能够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板材741。由板材741来形成端部铁芯主体74,由此,可适用于铁芯的大量生产。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端部铁芯主体74也嵌合在定位棒78上。因此,中央铁芯主体42与端部铁芯主体74整体能够通过定位棒78简便地进行一体化,并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定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定位棒78上形成分接抽头781,并用于配线接地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在端部铁芯主体74上形成分接抽头,并用于引线的固定和配线的接地。在该情况下,在构成端部铁芯主体74的板材741上,形成了相当于分接抽头781的孔。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铁芯组合体40热压配合在框架50内,形成了定子30。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代替框架50,通过盖罩包围铁芯组合体,从而形成定子。此外,虽然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但将可动元件20穿插在内部以使可动元件20可动的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省略对可动元件的详细说明,仅说明定子的结构。
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中央铁芯主体的立体图。
如图17所示,中央铁芯主体82形成为平板状,并且沿与该平板正交的方向形成有能够供可动元件20穿插的孔821。在中央铁芯主体82的外周,设置有用于与定位棒嵌合的嵌合部822(第二嵌合部)。另外,在中央铁芯主体82上,从外周朝向内周形成切口823。中央铁芯主体82是对相同形状的多个板材进行重叠、贴合而形成的。例如,贴合八张板材,可形成一张中央铁芯主体82。
图18是表示组装铁芯组合体的过程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组装铁芯组合体的情况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将盖罩安装在铁芯组合体上的情况的立体图。在图18~图20中,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绕组线圈46。
如图18所示,交替地层压有绕组线圈46和中央铁芯主体82。在这里,将由导线462连接且沿层压方向相邻的绕组线圈46,以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层压。在两个绕组线圈46彼此之间的导线462,通过切口823而穿过中央铁芯主体82。从绕组线圈46引出的导线462集中在中央铁芯主体82的切口823一侧的角部的空间中。由于中央铁芯主体82形成为相同的形状,所以在切口823一侧同样具有空间,将该部分作为用于收纳导线462的空间。
如图19所示,定位棒98被嵌合在各中央铁芯主体82的嵌合部822上。定位棒98具有凹部980(第一嵌合部)、分接抽头981及插入部982。以规定间距形成有凹部980,能够将中央铁芯主体82的嵌合部822嵌合在该凹部980上。分接抽头981形成在定位棒98的两端面。插入部982形成为能够插入到孔842中的形状,所述孔842形成在端部铁芯主体84上。
当通过定位棒98对中央铁芯主体82进行定位时,在两端的绕组线圈46上配置有端部铁芯主体84。此外,端部铁芯主体84在可动元件的输出侧或其相反侧形成不同的形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端部铁芯主体84具有孔842及孔844。如图19中的单点划线所示,孔842形成为两个阶段的直径。这是用于与定位棒98的插入部982嵌合的部分;和收纳螺钉984的头部的部分。至少在一个端部铁芯主体84的孔842中,可以插入定位棒98的插入部982。通过将定位棒98的至少一端插入到端部铁芯主体84,也能够对端部铁芯主体84和定位棒98进行唯一定位。定位棒98的分接抽头981,经由对位后的端部铁芯主体84的孔842而被螺钉984连接。由此,形成中央铁芯主体82、端部铁芯主体84和定位棒98被相互固定的铁芯组合体80。将绕组线圈46的导线462集中地穿过孔844,所述孔844设置在一个端部铁芯主体84上。
最后,如图20所示,从铁芯组合体80的两侧安装盖罩100。盖罩100是使板状体弯曲而形成的,所述板状体由磁性材料所形成。盖罩100例如通过紧固螺钉而被固定在铁芯组合体80上。在该情况下,虽然在图20中省略了图示,但例如在端部铁芯主体84的外周,形成有螺纹孔,在盖罩100上的对应位置处形成孔,经由盖罩100的孔将螺钉固定在该螺纹孔中,由此,盖罩100被固定在铁芯组合体80上。被固定的两个盖罩100大致包围了铁芯组合体80的周围,即绕组线圈46的外周。
在将盖罩100固定在铁芯组合体80的状态下,通过夹具进行保持,从盖罩100之间的间隙等流入热固性树脂,并进行加热使树脂固化,可得到定子110。
如以上所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中央铁芯主体82的角部附近形成半圆形的嵌合部822,仅将定位棒98嵌合在该嵌合部822,就能够简便地以规定间距配置中央铁芯主体82。通过将中央铁芯主体82的角部附近切成U字状,能够简便地形成嵌合部822。
由于嵌合部822形成在中央铁芯主体82的角部,所以被嵌合的定位棒98也能够配置在定子110的角部的空余空间中。不需要为定位棒98特别设置空间,电机不会变得大型化。
由于将绕组线圈46的导线462从孔462中集中引出,所以能够易于与未图示的电源相连接。由于导线462也被集中收纳在定子110的角部的空余空间中,所以不需要特别设置用于收纳导线462的空间,电机不会变得大型化。
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例示了本发明的具体方式。只要能够使中央铁芯主体和/或端部铁芯主体以规定间隔与定位棒进行嵌合,则无论任何方式,都能够实现本发明。因此,即使不是如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那样的圆形、四边形的中央/端部铁芯主体,也能够适用其他的形状。

Claims (12)

1.一种定子铁芯,用于圆筒形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定位棒和多个铁芯主体,所述定位棒以棒状延伸,并且沿延伸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第一嵌合部;所述铁芯主体形成为平板状,并且沿与所述平板状的铁芯主体正交的方向形成有能够供可动元件穿插的孔,
在多个所述铁芯主体的外周,设置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相嵌合的第二嵌合部,
所述第二嵌合部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相嵌合,由此,根据形成于所述定位棒的所述第一嵌合部的规定间隔,沿所述定位棒的延伸方向分别对所述多个铁芯主体进行定位,
所述定子铁芯用于配置在所述直线电机的定子的框架内部,
所述定位棒和所述第二嵌合部设置于所述框架角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嵌合部是以所述规定间隔在所述定位棒上所形成的凹部,
所述第二嵌合部与所述凹部相嵌合。
3.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铁芯;由磁性材料形成为圆筒形的框架;和多个绕组线圈,所述绕组线圈由导线缠绕而形成为环状,并分别配置在多个所述铁芯主体之间,
多个所述铁芯主体具有与所述圆筒形的内周形状相吻合的外周形状,并且隔开所述规定间隔配置在所述框架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在所述圆筒形的内周面上形成第一收纳槽,所述第一收纳槽用于在将所述铁芯主体配置在内部时收纳所述定位棒以及与所述定位棒相嵌合的所述第二嵌合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在所述圆筒形的内周面上形成第二槽,所述第二槽用于将所述绕组线圈的导线导出到所述框架外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铁芯主体中的至少一个是对多个板材进行重合而形成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铁芯主体中的除了配置在两端的铁芯主体以外的所述铁芯主体是对多个板材进行重合而形成的。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铁芯主体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从外周朝向内周的切口,
在形成所述切口的铁芯主体的两侧所配置的两个绕组线圈是,沿相反方向缠绕同一个所述导线而形成的,
在所述两个绕组线圈之间的所述导线,通过所述切口而穿过所述铁芯主体并连接所述两个绕组线圈。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和所述绕组线圈之间填充有树脂。
10.一种定子铁芯,用于圆筒形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定位棒和多个铁芯主体,所述定位棒以棒状延伸,并且沿延伸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第一嵌合部;所述铁芯主体形成为平板状,并且沿与所述平板状的铁芯主体正交的方向形成有能够供可动元件穿插的孔,
在多个所述铁芯主体的外周,设置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相嵌合的第二嵌合部,
所述第二嵌合部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相嵌合,由此,根据形成于所述定位棒的所述第一嵌合部的规定间隔,沿所述定位棒的延伸方向分别对所述多个铁芯主体进行定位,
所述定位棒和所述第二嵌合部设置于所述定子铁芯主体的角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嵌合部是以所述规定间隔在所述定位棒上所形成的凹部,
所述第二嵌合部与所述凹部相嵌合。
12.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定子铁芯;
多个绕组线圈,由导线缠绕而形成为环状,并分别配置在多个所述铁芯主体之间;
盖罩,由磁性材料所形成,并对由所述绕组线圈和所述定子铁芯所形成的铁芯组合体的周围进行包围。
CN201210353305.1A 2011-09-22 2012-09-20 定子铁芯及定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31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7605A JP5827851B2 (ja) 2011-09-22 2011-09-22 固定子
JP2011-207605 2011-09-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3163A CN103023163A (zh) 2013-04-03
CN103023163B true CN103023163B (zh) 2016-08-10

Family

ID=46888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5330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3163B (zh) 2011-09-22 2012-09-20 定子铁芯及定子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76160A1 (zh)
EP (1) EP2573918A3 (zh)
JP (1) JP5827851B2 (zh)
KR (1) KR20130032245A (zh)
CN (1) CN103023163B (zh)
TW (1) TW20131509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01115B4 (de) * 2012-01-23 2023-06-07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Elektromaschine
DE102012001118B4 (de) 2012-01-23 2022-03-31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Elektromaschine
US9887608B2 (en) * 2013-01-24 2018-02-06 Asmo Co., Ltd. Rotor, stator and motor
FR3007223B1 (fr) * 2013-06-17 2016-10-21 Renault Sa Empilement statorique pour machine electrique
CN104158310A (zh) * 2014-07-04 2014-11-19 上海麦格特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六角形发电机定子铁芯
JP5927266B2 (ja) * 2014-10-29 2016-06-01 Kyb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360774B2 (ja) * 2014-10-29 2018-07-18 Kyb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7060362A (ja) * 2015-09-18 2017-03-2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モータ
JP7360296B2 (ja) * 2018-10-26 2023-10-12 Kyb株式会社 筒型リニアモータ
WO2020161891A1 (ja) * 2019-02-08 2020-08-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7148A (en) * 1989-10-26 1992-07-07 A. O. Smith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dynameoelectric machine
CN200941584Y (zh) * 2006-08-28 2007-08-29 文登奥文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圆筒形直线电机定子铁芯
CN101752984A (zh) * 2008-12-11 2010-06-23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线性同步电动机
CN102386694A (zh) * 2010-08-30 2012-03-21 通用电气公司 分段定子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2292A (en) * 1984-10-12 1987-12-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of assembling a stationary assembly for a dynamoelectric machine
JPH0416632Y2 (zh) * 1986-04-11 1992-04-14
US6321439B1 (en) * 1997-01-21 2001-11-27 Siemens Westinghouse Power Corporation Method for assembly of a stator in the field
JPH11220866A (ja) * 1998-01-30 1999-08-10 Minolta Co Ltd シャフト型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3862885B2 (ja) * 1999-03-09 2006-12-27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型リニア同期モータ
JP3862927B2 (ja) * 2000-03-31 2006-12-27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型リニア同期モータ
JP3717436B2 (ja) * 2001-03-30 2005-11-16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型リニア同期モータ
US7071596B2 (en) * 2004-01-28 2006-07-04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Dielectric motors with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rotating drive shafts and vehicles using same
JP2006210104A (ja) * 2005-01-27 2006-08-10 Denso Corp 回転電機用カーボンブラシ
JP2009095142A (ja) * 2007-10-09 2009-04-30 Hitachi Ltd リニアモータ、駆動ステージおよびxy駆動ステージ
JP2009219185A (ja) * 2008-03-07 2009-09-24 Tamagawa Seiki Co Ltd リニア3相モータ用ステータボビン及びその巻線方法
US8040014B2 (en) * 2009-11-20 2011-10-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tator core suspension and related spring ba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7148A (en) * 1989-10-26 1992-07-07 A. O. Smith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dynameoelectric machine
CN200941584Y (zh) * 2006-08-28 2007-08-29 文登奥文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圆筒形直线电机定子铁芯
CN101752984A (zh) * 2008-12-11 2010-06-23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线性同步电动机
CN102386694A (zh) * 2010-08-30 2012-03-21 通用电气公司 分段定子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76160A1 (en) 2013-03-28
CN103023163A (zh) 2013-04-03
EP2573918A3 (en) 2016-08-17
TW201315096A (zh) 2013-04-01
JP2013070525A (ja) 2013-04-18
EP2573918A2 (en) 2013-03-27
KR20130032245A (ko) 2013-04-01
JP5827851B2 (ja) 201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3163B (zh) 定子铁芯及定子
US9698645B2 (en) Electric machine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08432089B (zh) 具有由模块组成的定子环的用于轴向磁通机械的定子
US20100141059A1 (en) Capacitor moto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20080185932A1 (en) Tooth Module for a Primary Part, with Permanent-Magnet Excitation, of an Electrical Machine
US8368275B2 (en) Electric motor windings
US10069364B2 (en) Electric machine and related assembly method
US20150001979A1 (en) Axial Gap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10944304B2 (en)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754566B2 (en) Assembling method for a stator and stator produced thereby
CN101414776A (zh) 内转子无刷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US11482905B2 (en) Stator having housing-integrated bus bars and internal cooling jacket
CN101645643B (zh) 直线同步电动机
US20100236059A1 (en) Stato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JP2008104288A (ja) コンデンサ電動機とその製造方法
US7915767B2 (en)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JP2015027175A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CN205544740U (zh) 电机定子、电机和电动工具
JP2004201488A (ja) 同期電動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21892A (ja) 永久磁石式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テータ
JP2006129546A (ja) ムービングコイル形リニアモータ
CN213521424U (zh) 定子铁芯、定子、电机
CN112421812A (zh) 定子铁芯、定子、电机和定子的装配方法
US20170271933A1 (en) Axial flux motor having modular stators
WO2014203849A1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