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9808A -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9808A
CN103009808A CN2012103501277A CN201210350127A CN103009808A CN 103009808 A CN103009808 A CN 103009808A CN 2012103501277 A CN2012103501277 A CN 2012103501277A CN 201210350127 A CN201210350127 A CN 201210350127A CN 103009808 A CN103009808 A CN 1030098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ly
stream
ink
flow path
bypass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501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9808B (zh
Inventor
岩田裕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09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9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9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98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采用简易的结构来使供给流路内的液体流动。该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存积液体的存积部、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头单元、用于从上述存积部向上述喷头单元供给液体的多条供给流路、架设在相互不同的上述供给流路之间的多条旁通流路、以及使液体在仅由上述存积部、上述喷头单元、上述供给流路、上述旁通流路中的该供给流路和该旁通流路构成的循环流路内循环的控制器。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背景技术
已经如下的液体喷出装置,其具有存积液体的存积部、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头单元、以及用于从存积部向喷头单元供给液体的多条供给流路。作为上述液体喷出装置,能够列举出例如向纸、膜片等各种介质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的喷墨式打印机。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106013号
然而,以往,在用于从存积部向喷头单元供给液体的上述供给流路内,产生液体滞留而该液体的成分沉淀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采用简易的结构来使供给流路内的液体流动。
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主要具备:存积液体的存积部、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头单元、从上述存积部向上述喷头单元供给液体的多条供给流路、架设在相互不同的上述供给流路间的多条旁通流路、以及在仅由上述存积部、上述喷头单元、上述供给流路、上述旁通流路中的该供给流路和该旁通流路的结构的循环流路内使液体循环的控制器。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存积液体的存积部、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头单元、用于从上述存积部向上述喷头单元供给液体的多条供给流路、架设在相互不同的上述供给流路之间的多条旁通流路、以及使液体在仅由上述存积部、上述喷头单元、上述供给流路、上述旁通流路中的该供给流路和该旁通流路构成的循环流路内循环的控制器。
根据上述液体喷出装置,能够采用简易的结构来使供给流路内的液体流动。
另外,具有三条以上的上述供给流路,上述循环流路可以构成为,对于三条以上的上述供给流路中的任意两条上述供给流路的组,多条旁通流路都不架设在两条上述供给流路之间。
在上述情况下,适当地进行用液体填充旁通流路的处理。
另外,作为三条以上的上述供给流路,具有第一供给流路、第二供给流路、第三供给流路、第四供给流路,还具有:架设于上述第一供给流路与上述第二供给流路的第一旁通流路、架设于上述第二供给流路与上述第三供给流路的第二旁通流路、架设于上述第三供给流路与上述第四供给流路的第三旁通流路、以及架设于上述第四供给流路与上述第一供给流路的第四旁通流路,上述循环流路由上述第一供给流路、上述第一旁通流路、上述第二供给流路、上述第二旁通流路、上述第三供给流路、上述第三旁通流路、上述第四供给流路、以及上述第四旁通流路构成。
在上述情况下,能够缩短旁通流路的长度。
另外,可以具备用于使上述第一供给流路~上述第四供给流路攀援的电缆拖链,上述第一旁通流路以及上述第三旁通流路设置于上述电缆拖链外、且该电缆拖链与上述存积部之间,上述第二旁通流路以及上述第四旁通流路设置于上述电缆拖链外、且该电缆拖链与上述喷头单元之间。
在上述情况下,能够使供给流路内的液体在大范围流动。
接下来是一种液体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步骤:准备液体喷出装置的步骤,该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存积液体的存积部、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头单元、从上述存积部向上述喷头单元供给液体的多条供给流路、以及架设在相互不同的上述供给流路之间的多条旁通流路;以及使液体在下述的循环流路内循环的步骤,该循环流路仅由上述存积部、上述喷头单元、上述供给流路、上述旁通流路中的该供给流路以及该旁通流路构成。
根据上述液体循环方法,能够采用简易的结构来使供给流路内的液体流动。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可以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1的结构的简要图。
图2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1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示意图。
图4是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框图。
图5是表示了进行墨水循环处理前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
图6是表示了进行墨水循环处理时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
图7是表示了进行墨水填充处理前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
图8是表示了进行供给管填充处理时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
图9是表示了进行旁通管填充处理的第一步骤时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
图10是表示了进行旁通管填充处理的第二步骤时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示框图。
图11是比较例所涉及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旁通管填充处理时的不良情况的说明框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框图。
图15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框图。
图1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框图。
图17是表示了在变形例中,进行旁通管填充处理的第一步骤时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
图18是表示了在变形例中,进行旁通管填充处理的第二步骤时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可以明确以下的内容。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存积液体的存积部、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头单元、用于从上述存积部向上述喷头单元供给液体的多条供给流路、架设在相互不同的上述供给流路之间的多条旁通流路、以及使液体在仅由上述存积部、上述喷头单元、上述供给流路、上述旁通流路中的该供给流路和该旁通流路构成的循环流路内循环的控制器。
根据上述液体喷出装置,能够采用简易的结构来使供给流路内的液体流动。
另外,具有三条以上的上述供给流路,上述循环流路可以构成为,对于三条以上的上述供给流路中的任意两条上述供给流路的组,多条旁通流路都不架设在两条上述供给流路之间。
在上述情况下,适当地进行用液体填充旁通流路的处理。
另外,作为三条以上的上述供给流路,具有第一供给流路、第二供给流路、第三供给流路、第四供给流路,还具有:架设于上述第一供给流路与上述第二供给流路的第一旁通流路、架设于上述第二供给流路与上述第三供给流路的第二旁通流路、架设于上述第三供给流路与上述第四供给流路的第三旁通流路、以及架设于上述第四供给流路与上述第一供给流路的第四旁通流路,上述循环流路由上述第一供给流路、上述第一旁通流路、上述第二供给流路、上述第二旁通流路、上述第三供给流路、上述第三旁通流路、上述第四供给流路、以及上述第四旁通流路构成。
在上述情况下,能够缩短旁通流路的长度。
另外,可以具备用于使上述第一供给流路~上述第四供给流路攀援的电缆拖链,上述第一旁通流路以及上述第三旁通流路设置于上述电缆拖链外、且该电缆拖链与上述存积部之间,上述第二旁通流路以及上述第四旁通流路设置于上述电缆拖链外、且该电缆拖链与上述喷头单元之间。
在上述情况下,能够使供给流路内的液体在大范围流动。
接下来是一种液体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步骤:准备液体喷出装置的步骤,该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存积液体的存积部、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头单元、从上述存积部向上述喷头单元供给液体的多条供给流路、以及架设在相互不同的上述供给流路之间的多条旁通流路;以及使液体在下述的循环流路内循环的步骤,该循环流路仅由上述存积部、上述喷头单元、上述供给流路、上述旁通流路中的该供给流路以及该旁通流路构成。
根据上述液体循环方法,能够采用简易的结构来使供给流路内的液体流动。
图像记录装置1的结构例
使用图1以及图2,对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像记录装置1(本实施方式中为喷墨式打印机)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1是图像记录装置1的简要剖视图。图2是图像记录装置1的框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提及“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的情况下,表示的是以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基准的方向。另外,在提及“前后方向”的情况下,表示的是以图1中正交于纸面的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被卷成卷筒状的纸张(以下,称为卷筒纸(连续纸))作为图像记录装置1记录图像的介质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1具有:输送单元20以及沿该输送单元20输送卷筒纸2的输送路径(在图1中,该输送路径由从卷轴18到卷绕驱动轴92之间的卷筒纸2所处的部分表示)配置的供给单元10、压印平板29、卷绕单元90,还具有:在输送路径上的图像记录区域R中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来进行图像记录的喷头单元30、墨水补给单元35、滑架单元40、清洁单元43、加热器单元70、向压印平板29上的卷筒纸2送风的送风单元80、控制这些单元等并管理图像记录装置1的动作的控制器60、以及检测器组50。
供给单元10是向输送单元20供给卷筒纸2的单元。该供给单元10具有:卷绕有卷筒纸2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卷轴18、和用于卷挂从卷轴18抽出的卷筒纸2并向输送单元20引导的中继辊19。
输送单元20是将由供给单元10送来的卷筒纸2沿预先设定的输送路径输送的单元。如图1所示,该输送单元20具有:相对于中继辊19而位于水平右方的中继辊21、从中继辊21观察而位于右斜下方的中继辊22、从中继辊22观察而位于右斜上方(从压印平板29观察,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一输送辊23、位于中继辊22与第一输送辊23之间的转向单元(导向单元)20a、从第一输送辊23观察而位于右方(从压印平板29观察,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二输送辊24、从第二输送辊24观察而位于铅垂下方的反转辊25、从反转辊25观察而位于右方的中继辊26、以及从中继辊26观察而位于上方的送出辊27。
中继辊21是将从中继辊19送来的卷筒纸2从左方卷挂并使其朝下方松弛的辊。
中继辊22是将从中继辊21送来的卷筒纸2从左方卷挂并朝右斜上方输送的辊。
第一输送辊23具有: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的第一驱动辊23a、和以相对于该第一驱动辊23a夹着卷筒纸2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从动辊23b。该第一输送辊23是将朝下方松弛的卷筒纸2朝上方拉起并向与压印平板29对置的图像记录区域R输送的辊。第一输送辊23构成为,在对图像记录区域R上的卷筒纸2的部位进行图像打印期间,使输送暂时停止。此外,通过控制器60的驱动控制,伴随着第一驱动辊23a的旋转驱动,第一从动辊23b旋转,从而调整位于压印平板29上的卷筒纸2的输送量。
如上所述,输送单元20具有使卷挂在中继辊21、22与第一输送辊23之间的卷筒纸2的部位朝下方松弛而进行输送的机构。利用控制器60并根据未图示的松弛检测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监视该卷筒纸2的松弛。具体而言,在松弛检测用传感器检测出中继辊21、22与第一输送辊23之间松弛的卷筒纸2的部位的情况下,对该部位施加适当大小的张力,所以输送单元20能够将卷筒纸2以松弛的状态进行输送。另一方面,在松弛检测用传感器未检测出卷筒纸2的松弛的部位的情况下,说明在该部位作用有过大的张力,所以暂时停止输送单元20对卷筒纸2的输送,并将张力调整为适当大小。
如图1所示,转向单元20a是以倾斜的状态位于输送路径上并通过转动来使卷筒纸2的宽度方向位置(在宽度方向(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上卷筒纸2所处的位置)变化的单元。即,在沿输送路径输送卷筒纸2时,由于中继辊等的轴偏差、组装误差等导致作用于卷筒纸2的张力变动等而存在卷筒纸2的宽度方向位置移位的情况。于是,该转向单元20a是用于对卷筒纸2的该宽度方向位置进行调整的单元。
第二输送辊24具有: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的第二驱动辊24a、和以相对于该第二驱动辊24a而夹着卷筒纸2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二从动辊24b。该第二输送辊24是将利用喷头单元30记录了图像后的卷筒纸2的部位沿压印平板29的支承面而朝水平右方输送后朝铅垂下方输送的辊。由此,卷筒纸2的输送方向被转换。此外,通过控制器60的驱动控制,伴随着第二驱动辊24a的旋转驱动,第二从动辊24b旋转,从而调整对位于压印平板29上的卷筒纸2的部位作用的规定的张力。
反转辊25是将从第二输送辊24送来的卷筒纸2从左侧上方卷挂并朝右斜上方输送的辊。
中继辊26是将从反转辊25送来的卷筒纸2从左侧下方卷挂并朝上方输送的辊。
送出辊27构成为,将从中继辊26送来的卷筒纸2从左侧下方卷挂并朝卷绕单元90送出。
这样,卷筒纸2依次经由各辊而移动,由此形成用于输送卷筒纸2的输送路径。此外,卷筒纸2由于输送单元20,而按照与图像记录区域R对应的区域单位间歇地沿其输送路径输送。
喷头单元30是用于在卷筒纸2的、位于输送路径上的图像记录区域R的部位记录图像的单元。即,喷头单元30在卷筒纸2的、由输送单元20送入输送路径上的图像记录区域R(压印平板29上)的部位喷出墨水来形成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喷头单元30具有15个喷头31。
各喷头31在其下表面具有沿列方向排列了喷嘴的喷嘴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黄(Y)、品红(M)、青(C)、黑(K)、白(W)等颜色分别具有由多个喷嘴#1~#N构成的喷嘴列。各喷嘴列的各喷嘴#1~#N在与卷筒纸2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即,该交叉方向是上述列方向)上排列为直线状。各喷嘴列沿该输送方向彼此空开间隔平行地配置。
在各喷嘴#1~#N设置有用于喷出墨水滴的作为驱动元件的压电元件(未图示)。若在设置于压电元件的两端的电极间施加规定时间幅度的电压,则压电元件根据电压的施加时间而伸长,使墨水的流路的侧壁变形。由此,墨水的流路的体积根据压电元件的伸缩而收缩,相当于该收缩量的墨水成为墨水滴而从各种颜色的各喷嘴#1~#N喷出。
而且,上述喷头31在上述交叉方向(上述列方向)排列有15个,由此形成了喷头单元30。因此,喷头单元30按照颜色具有15×N个喷嘴。
墨水补给单元35是用于在由于喷头31喷出墨水而引起喷头单元30内的墨水量减少时,向喷头单元30补给墨水的单元。此外,对墨水补给单元35在后续中进行详述。
滑架单元40是用于使喷头单元30(喷头31)移动的单元。该滑架单元40具有:沿输送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滑架导轨41(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被支承为能够沿滑架导轨41而朝输送方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滑架42、以及未图示的马达。
在滑架42设置有喷头单元30,即15个喷头31。更具体而言,滑架42被分为4个子滑架(第一子滑架~第四子滑架),在第一子滑架~第三子滑架分别设置有4个喷头31,在第四子滑架设置有三个喷头31。
换言之,15个喷头31构成4个喷头组,即、第一喷头~第四喷头所属的第一喷头组302、第五喷头~第八喷头所属的第二喷头组304、第九喷头~第十二喷头所属的第三喷头组306、以及第十三喷头~第十五喷头所属的第四喷头组308。而且,第一喷头组302设置于第一子滑架,第二喷头组304设置于第二子滑架,第三喷头组306设置于第三子滑架,第四喷头组308设置于第四子滑架。
而且,由4个子滑架构成的滑架42构成为,借助未图示的马达的驱动而与喷头单元30(换言之,4个喷头组或者15个喷头31)一体地朝输送方向(左右方向)移动。
清洁单元43(在图1中未图示)是用于清洁喷头31的单元。该清洁单元43设置于起始位置(以下称为HP。参照图1),且具有未图示的盖帽、和吸引泵43a(参照图4等)等。若喷头31(滑架42)朝输送方向(左右方向)移动而位于HP,则未图示的盖帽紧贴于喷头31的下表面(喷嘴面)。这样,若在盖帽紧贴的状态下使吸引泵43a动作,则喷头31内的墨水与增稠了的墨水、纸粉一起被吸引。这样,堵塞的喷嘴从不喷出状态得到恢复从而完成喷头的清洁。此外,该清洁单元43在之后详述的墨水填充处理时也会使用。
另外,在输送方向(左右方向)上的HP与压印平板29之间设置有冲洗单元44,若喷头31(滑架42)朝输送方向(左右方向)移动而位于同冲洗单元44对置的位置,则喷头31进行从属于上述喷嘴列的各喷嘴喷出墨水而冲洗的冲洗动作。
压印平板29是对卷筒纸2的、位于输送路径上的图像记录区域R的部位进行支承并且加热该部位的部件。如图1所示,该压印平板29与输送路径上的图像记录区域R对应地设置,并且配置于第一输送辊23与第二输送辊24之间的沿输送路径的区域。而且,压印平板29受加热器单元70所产生的热的供给,由此能够对卷筒纸2的该部位进行加热。
加热器单元70是用于对卷筒纸2进行加热的单元,具有未图示的加热器。该加热器构成为,具有镍铬合金丝,并使该镍铬合金丝在压印平板29内部距压印平板29的支承面离一定距离配置。因此,加热器由于被通电而使镍铬合金丝本身发热,从而能够使热传导至卷筒纸2的位于压印平板29的支承面上的部位。由于该加热器构成为,在压印平板29的整个区域内置镍铬合金丝,所以能够使热均匀传导至卷筒纸2的压印平板29上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卷筒纸2的压印平板上的部位的温度达到45℃,而均匀加热卷筒纸2的该部位。由此,能够使落到卷筒纸2的该部位的墨水干燥。
送风单元80是用于向压印平板29上的卷筒纸2送风的单元。该送风单元80具备风扇81和使风扇81旋转的马达(未图示)。风扇81通过旋转来向压印平板29上的卷筒纸2送风,并使落到卷筒纸2的墨水干燥。如图1所示,该风扇81在设置于主体部的能够开闭的罩(未图示)上设有多个。而且,上述各风扇81在罩关闭时位于压印平板29的上方,而与该压印平板29的支承面(该压印平板29上的卷筒纸2)对置。
卷绕单元90是用于卷绕由输送单元20送来的卷筒纸2(图像记录完毕的卷筒纸)的单元。该卷绕单元90具有:从左侧上方卷挂经由送出辊27送来的卷筒纸2并朝右斜下方输送的中继辊91、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并卷绕从中继辊91送来的卷筒纸2的卷绕驱动轴92。
控制器60是用于进行图像记录装置1的控制的控制单元。如图2所示,该控制器60具有:接口部61、CPU62、存储器63、以及单元控制电路64。接口部61用于在作为外部装置的主机110与图像记录装置1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CPU62是用于进行图像记录装置1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63用于确保将CPU62的程序进行储存的区域、作业区域等。CPU62按照储存于存储器63的程序利用单元控制电路64来控制各单元。
检测器组50对图像记录装置1内的状况进行监视,例如包括:上述的松弛检测用传感器、安装于输送辊而用于卷筒纸2的输送等的控制的旋转式编码器、检测被输送的卷筒纸2的有无的检测纸张传感器、用于检测滑架42(或者喷头31)的输送方向(左右方向)的位置的线性编码器、检测卷筒纸2的宽度方向的纸端(边缘)位置的纸端位置检测传感器、以及后述的子容器传感器等。
墨水补给单元35
墨水补给单元35的结构例
接下来,结合图1、图3、以及图4对墨水补给单元35进行说明。图3是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示意图。图4是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框图。此外,图4是为了使图3易懂而作成了框图状的图,图3和图4表示相同的结构(使用易懂的图4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墨水补给单元35是在因喷头31喷出墨水而导致喷头单元30内的墨水量减少时,对喷头单元30补给(供给)墨水的单元。
该墨水补给单元35按照墨水的颜色而设置。即,设置有用于补给黄墨水的黄墨水补给单元、用于补给品红墨水的品红墨水补给单元、用于补给青墨水的青墨水补给单元、用于补给黑色(黑)墨水的黑墨水补给单元、以及用于补给白色(白)墨水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等。
这里,理由后述,但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具有与除了白色墨水以外的其他颜色的墨水补给单元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另一方面,除了白色墨水以外的其他颜色的墨水补给单元的结构相同)。以下,在上述多个墨水补给单元35中,主要对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进行说明,对于其他颜色的墨水补给单元,后文中只说明与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结构的不同点。
如图4所示,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具有:墨盒362、作为存积墨水的存积部的一个例子的子容器364、作为墨水的流路(通道)的多根管、用于开闭上述管的多个阀(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阀是电磁阀,但不限定于此)、以及泵366(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泵是管泵,但不限定于此)。此外,用图1中的符号35以及36表示该墨盒362以及该子容器364所设置的位置。
墨盒362收纳用于向喷头单元30供给的墨水。该墨盒362构成为相对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而能够装卸。
另外,如图4所示,墨盒362经由连通墨盒362与子容器364的管(为方便起见,将该管称为IC-ST间管370)而与子容器364连接。
子容器364暂时存积从墨盒362向喷头单元30供给的墨水。该子容器364固定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即,子容器364与墨盒362不同,具有无法相对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装卸的结构。
另外,已经对子容器364经由IC-ST间管370而与墨盒362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如图4所示,该IC-ST间管370具备阀(为方便起见,将该阀称为IC-ST间阀390)。并且,子容器364具备当子容器364内的墨水量未达到阈值时对其意思进行检测的子容器传感器(未图示)。
而且,若控制器60接受来自子容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由此掌握子容器364内的墨水量未达到阈值,则打开关闭着的IC-ST间阀390,使墨水从墨盒362流入子容器364。这样,控制墨水量,以在子容器364中总是存在(存积)阈值以上的量的墨水。
另外,如图4所示,子容器364经由将子容器364与喷头单元30连通的4个供给管而与喷头单元30连接。这4个供给管(第一供给管372、第二供给管374、第三供给管376、第四供给管378)起到从子容器364向喷头单元30供给墨水的供给流路的作用。
即,若进行图像记录(打印)等而从喷头单元30(喷头31)喷出墨水而消耗喷头单元30(喷头31)内的墨水,则为了补充被消耗的该墨水,子容器364内的墨水从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通过而流入喷头单元30(喷头31)。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头单元30具有15个喷头31,这15个喷头31构成4个喷头组,即第一喷头组302~第四喷头组308,但如图4所示,4个供给管的每一个分别与4个喷头组的每一个连接。
即,第一供给管372(相当于第二供给流路)与第一喷头组302(第一喷头~第四喷头)连接,向第一喷头~第四喷头供给墨水。另外,第二供给管374(相当于第三供给流路)与第二喷头组304(第五喷头~第八喷头)连接,向第五喷头~第八喷头供给墨水。另外,第三供给管376(相当于第四供给流路)与第三喷头组306(第九喷头~第十二喷头)连接,向第九喷头~第十二喷头供给墨水。另外,第四供给管378(相当于第一供给流路)与第四喷头组308(第十三喷头~第十五喷头)连接,向第十三喷头~第十五喷头供给墨水。
此外,根据图1可知,墨水补给单元35的子容器364与喷头单元30处于远离的位置。因此,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的每一个都是非常长的管,其长度为5~6米。而且,如图4所示,设置有供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攀援的电缆拖链400,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被收纳于该电缆拖链400内。
另外,如图4所示,在相互不同的供给管间架设有旁通管。更具体而言,具备4个旁通管(第一旁通管382~第四旁通管388),在第一供给管372与第二供给管374架设有第一旁通管382(相当于第二旁通流路),在第二供给管374与第三供给管376架设有第二旁通管384(相当于第三旁通流路),在第三供给管376与第四供给管378架设有第三旁通管386(相当于第四旁通流路),在第四供给管378与第一供给管372架设有第四旁通管388(相当于第一旁通流路)。
此外,第一旁通管382~第四旁通管388的每一个都与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不同,是非常短的管,其长度为5~20cm。
另外,如图4所示,第二旁通管384以及第四旁通管388都位于子容器364以及喷头单元30中的更靠近子容器364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一旁通管382以及第三旁通管386都位于子容器364以及喷头单元30中的更靠近喷头单元30的位置。换言之,第二旁通管384(相当于第三旁通流路)以及第四旁通管388(相当于第一旁通流路)设置于上述电缆拖链400之外且在电缆拖链400与子容器364之间,第一旁通管382(相当于第二旁通流路)以及第三旁通管386(相当于第四旁通流路)设置于上述电缆拖链400之外且在电缆拖链400与喷头单元30之间。
而且,上述旁通管是为了改善墨水在供给管内滞留而使该墨水的成分沉淀的不良情况,并为了使墨水在由供给管和旁通管构成的循环流路内循环而设置的。
即,通过设置该旁通管,从而形成由第一供给管372、第一旁通管382、第二供给管374、第二旁通管384、第三供给管376、第三旁通管386、第四供给管378、第四旁通管388构成的封闭流路(该封闭流路在图4中用粗线表示。此外,方便起见,该粗线为了表示图4中的哪部分为封闭流路而被加粗,线的粗细与管的粗细无关)。即,形成的封闭流路只由子容器364、喷头单元30、供给管、旁通管中的供给管以及旁通管构成。
而且,用于使墨水在该封闭流路流动的泵366被设置于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四旁通管388,但不限定于此),若该泵366动作,则该封闭流路成为循环流路,墨水在该循环流路内循环(通过这样的墨水的循环,改善与上述沉淀有关的不良情况)。
此外,如图4所示,4个供给管的每一个设置有2个阀(子容器侧阀和喷头单元侧阀),合计在供给管设置8个阀。
即,作为子容器侧阀,在第一供给管372,且在第四旁通管388所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72a与子容器364之间设置有第一子容器侧阀391,在第二供给管374,且在第二旁通管384所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74a与子容器364之间设置有第二子容器侧阀392,在第三供给管376,且在第二旁通管384所连接的第三连接部376a与子容器364之间设置有第三子容器侧阀393,在第四供给管378,且在第四旁通管388所连接的第四连接部378a与子容器364之间设置有第四子容器侧阀394。
另外,作为喷头单元侧阀,在第一供给管372,且在第一旁通管382所连接的第五连接部372b与喷头单元30之间设置有第一喷头单元侧阀395,在第二供给管374,且在第一旁通管382所连接的第六连接部374b与喷头单元30之间设置有第二喷头单元侧阀396,在第三供给管376,且在第三旁通管386所连接的第七连接部376b与喷头单元30之间设置有第三喷头单元侧阀397,在第四供给管378,且在第三旁通管386所连接的第八连接部378b与喷头单元30之间设置有第四喷头单元侧阀398。
此外,设置上述子容器侧阀以及喷头单元侧阀的理由稍后阐明。
使墨水循环的墨水循环处理
接下来,结合图5以及图6对在循环流路内使墨水循环的处理(为方便起见,称为墨水循环处理)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了进行墨水循环处理前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图6是表示了进行墨水循环处理时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
如上所述,若墨水在供给管(即,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内滞留,则会产生该墨水的成分沉淀的现象(不良情况)。而且,若产生上述现象,则由于该成分不足的墨水向卷筒纸2喷出,所以会导致画质恶化的问题。
而且,在长时间不使用图像记录装置1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上述现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设定,在电源接通时进行该墨水循环处理。
图5表示了进行墨水循环处理前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换言之,表示了刚接通电源之后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此时,如图5所示,子容器侧阀以及喷头单元侧阀打开(“O”表示“阀打开”),泵366不动作(虚线箭头表示“泵不动作”)。而且,由于在电源断开时不使用图像记录装置1,所以墨水在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内滞留,墨水的成分沉淀。
而且,在上述状态下,墨水循环处理通过控制器60来进行。即,控制器60在仅由供给管以及旁通管构成的循环流路内使墨水循环。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60为了实现上述处理而进行以下动作。
即,如图6所示,控制器60使泵366动作(实线箭头表示“泵动作”)。而且,由此墨水在循环流路内循环,并改善墨水的成分沉淀的不良情况。因此,抑制画质的恶化。
此外,在使墨水在循环流路内循环时,为了使该循环不滞留地进行,并且完全消去因墨水由于该循环而动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波及到子容器364的可能性,如图6所示,控制器60关闭第一子容器侧阀391~第四子容器侧阀394(“C”表示“阀关闭”)。
另外,同样地,为了使该循环无滞留地进行,并且完全消去因墨水由于该循环而动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波及到喷头单元30的可能性,如图6所示,控制器60关闭第一喷头单元侧阀395~第四喷头单元侧阀398。
此外,虽然已经说明了墨水循环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墨水的成分沉淀的现象(不良情况),但白色墨水与其他的墨水相比容易产生上述现象(不良情况)。即,白色墨水的颜料成分含有氧化钛等重的物质,所以该颜料成分具有显著沉淀的趋势。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对白色墨水进行墨水循环处理。因此,旁通管、泵366、以及喷头单元侧阀仅具备于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而不具备于其他颜色的墨水补给单元35(由于子容器侧阀在其他的用途中是必要的,所以还具备于其他颜色的墨水补给单元35)。
然而,不限定于上述情况,为了对其他颜色的墨水进行墨水循环处理,也可以在其他颜色的墨水补给单元35具备旁通管、泵366、以及喷头单元侧阀。
使墨水填充的墨水填充处理
如上所述,若进行图像记录(打印)等而使墨水从喷头单元30(喷头31)喷出而消耗喷头单元30内的墨水,则为了补充被消耗的该墨水,子容器364内的墨水从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通过而流入喷头单元30,但若在该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中含有空气(气泡),则该空气(气泡)与墨水一起流入喷头单元30,可能对图像记录(打印)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抑制上述不良情况的产生,进行用墨水预先填充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来使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中不存在空气(气泡)的墨水填充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设置有旁通管,对旁通管也进行填充处理(当然,该填充处理的对象仅为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即,若第一旁通管382~第四旁通管388含有空气(气泡),则该空气(气泡)可能通过墨水循环处理的进行而流入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而且,流入的该空气(气泡)与墨水一起流入喷头单元30,可能对图像记录(打印)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抑制上述不良情况的产生,进行用墨水预先填充第一旁通管382~第四旁通管388来使第一旁通管382~第四旁通管388中不存在空气(气泡)的墨水填充处理。
此外,这样的墨水填充处理(也称为初始填充处理)在图像记录装置1出厂时由制造者进行。另外,在图像记录装置1的维护时有时也由维护负责人、用户等进行。
以下,使用图7~图10对墨水填充处理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了进行墨水填充处理前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图8是表示了对供给管进行墨水填充处理(为方便起见,称为供给管填充处理)时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图9以及图10是表示了对旁通管进行墨水填充处理(为方便起见,称为旁通管填充处理)时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的框图,图9是表示了旁通管填充处理的第一步骤的图,图10是表示了旁通管填充处理的第二步骤的图。
首先,参照图7。图7表示了进行墨水循环处理前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状态。此时,如图7所示,子容器侧阀以及喷头单元侧阀处于打开。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喷头单元30(喷头31)位于HP,在喷头31的下表面(喷嘴面)紧贴有盖帽。
然后,在上述状态下,首先,通过控制器60进行供给管填充处理。即,控制器60使墨水流向供给管来向该供给管填充墨水。更具体而言,使墨水从子容器364分别经由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而流向喷头单元30,由此使墨水填充到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60为了实现上述处理,使清洁单元43的吸引泵43a动作。由此,墨水如图8的箭头所示那样流动从而向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填充墨水。
接下来,通过控制器60进行旁通管填充处理。即,控制器60使墨水流向旁通管而向该旁通管填充墨水。更具体而言,使墨水从子容器364经由旁通管而流向喷头单元30,由此向旁通管填充墨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旁通管填充处理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
如图9所示,在第一步骤中,使墨水从子容器364经由第四供给管378(相当于第一供给流路)、第四旁通管388(相当于第一旁通流路)、第一供给管372(相当于第二供给流路)、第一旁通管382(相当于第二旁通流路)、以及第二供给管374(相当于第三供给流路)向喷头单元30(更具体而言是第二喷头组304)流动,由此向第四旁通管388以及第一旁通管382填充墨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60为了实现上述处理,如图9所示,关闭除了第四子容器侧阀394以及第二喷头单元侧阀396以外的阀(即,第一子容器侧阀391、第二子容器侧阀392、第三子容器侧阀393、第一喷头单元侧阀395、第三喷头单元侧阀397、第四喷头单元侧阀398),并且使与第二喷头组304对应的吸引泵43a动作。由此,使墨水如图9的箭头所示那样流动,从而向第四旁通管388以及第一旁通管382填充墨水。
如图10所示,在第二步骤中,使墨水从子容器364经由第二供给管374(相当于第三供给流路)、第二旁通管384(相当于第三旁通流路)、第三供给管376(相当于第四供给流路)、第三旁通管386(相当于第四旁通流路)、以及第四供给管378(相当于第一供给流路)而向喷头单元30(更具体而言,第四喷头组308)流动,由此向第二旁通管384以及第三旁通管386填充墨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60为了实现上述处理,如图10所示,关闭除了第二子容器侧阀392以及第四喷头单元侧阀398以外的阀(即,第一子容器侧阀391、第三子容器侧阀393、第四子容器侧阀394、第一喷头单元侧阀395、第二喷头单元侧阀396、第三喷头单元侧阀397),并且使与第四喷头组308对应的吸引泵43a动作。由此,使墨水如图10的箭头所示那样流动,从而向第二旁通管384以及第三旁通管386填充墨水。
这样,若完成第一步骤以及第二步骤,则墨水被填充到第一旁通管382~第四旁通管388。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1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1具备:存积墨水的子容器364、向卷筒纸2喷出墨水的喷头单元30、用于从子容器364向喷头单元30供给墨水的多个供给管、架设在相互不同的供给管之间的多个旁通管、以及使墨水在仅由子容器364、喷头单元30、供给管、旁通管中的供给管和旁通管构成的循环流路内循环的控制器60。而且,由此,能够采用简易的结构而使供给管内的墨水流动。
即,如上所述,墨水在供给管内滞留,并产生了该墨水的成分沉淀的现象(不良情况)。而且,若产生上述现象,则该成分不足的墨水向卷筒纸2喷出,所以导致画质的恶化的问题。
为了改善上述现象(不良情况),在比较例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1中,与本实施方式相同,采用了使墨水在循环流路内循环由此使该墨水流动的对策。然而,如图11所示,在比较例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1中,为了形成循环流路,设置用于使墨水从喷头单元30向子容器364返回的返回用管502,并使墨水在由子容器364、供给管(例如,第一供给管372)、喷头单元30、返回用管502构成的循环流路(参照图11中的箭头)内循环。
而且,在上述情况下存在以下的不良情况。即,返回用管502需要与子容器364和喷头单元30连接,而该连接并非简易的作业。另外,在具有多个供给管(例如4个)的情况下,必须准备与每个供给管对应的(例如4个)返回用管,并将其一一与子容器364和喷头单元30连接(参照图11)。这样,无法使比较例所涉及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具有简易的结构。
与此相对,本申请的发明者等为了实现简易的结构而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是形成了如下构思,即、着眼于具有多个供给管,并用旁通管将它们连通从而形成循环流路。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墨水在仅由子容器364、喷头单元30、供给管、旁通管中的供给管和旁通管构成的循环流路内循环。由此,不使用子容器364和喷头单元30的连接所需要的返回用管502而能够形成循环流路,形成简易的结构。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采用简易的结构来使供给管内的墨水流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比较例不同,由于构成循环流路的旁通管架设在相互不同的供给管之间,所以循环流路由多个供给管构成(另一方面,在比较例中,循环流路仅由一个供给管(和返回用管)构成)。而且,由于上述不同点,本实施方式具有比较例所不具有的以下的优势。
即,若进行图像记录(打印)等而消耗喷头单元30(喷头31)内的墨水,则为了补给墨水而更换墨盒362,但此时,墨水的批号会由旧批号变为新批号。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某个供给管被新批号的墨水占据而其他的供给管被旧批号的墨水占据的状况。
上述状况由于墨水的消耗量根据喷头31(或者喷头组)不同而产生。举个例子来说,如上所述,作为喷头组设有第一喷头组302~第四喷头组308,但在进行图像记录(打印)时存在墨水从第四喷头组308没有全部消耗的情况。作为上述情况的例子,能够举出与第四喷头组308对应的图像(应从第四喷头组308喷出墨水而形成的图像)本身不存在的情况。另外,由于使用的是宽度窄的卷筒纸2,所以在与第四喷头组308对应的位置(应从第四喷头组308喷出墨水而形成图像的位置)可能没有卷筒纸2。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墨水从第一喷头组302~第三喷头组306消耗,另一方面,墨水不从第四喷头组308消耗,因此,会出现如下状况(新批号的墨水无法注入的状况),即、新批号的墨水流入第一供给管372~第三供给管376,而旧批号的墨水始终残留于第四供给管378。
而且,在上述状况中,由于在比较例中,循环流路仅由一个供给管构成,所以即便使墨水在循环流路内循环,旧批号的墨水也无法与新批号的墨水适当混合,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循环流路由多个供给管构成,所以若使墨水在循环流路内循环,则旧批号的墨水与新批号的墨水能适当混合。因此,能够抑制由颜色彼此稍微不同的旧批号的墨水和新批号的墨水分别形成的部分(旧批号墨水部分和新批号墨水部分)存在于图像所引起的画质的恶化,在这一点上更优选上述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中,第四旁通管388(相当于第一旁通流路)以及第二旁通管384(相当于第三旁通流路)设置于电缆拖链400之外,且在该电缆拖链400与子容器364之间,第一旁通管382(相当于第二旁通流路)以及第三旁通管386(相当于第四旁通流路)设置于电缆拖链400之外,且在该电缆拖链400与喷头单元30之间。因此,第一旁通管382与第二旁通管384隔着电缆拖链400而配置于相反侧,二者的距离变长。另外,以相同的理由,第二旁通管384与第三旁通管386之间的距离、第三旁通管386与第四旁通管388之间的距离、第四旁通管388与第一旁通管382之间的距离也分别变长。因此,构成循环流路的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的长度也变长,所以能够使供给管内的墨水在大范围流动(换言之,能够显著减少供给管中的不属于循环流路的地方)。
图像记录装置1的变更
在上述中,图像记录装置1具备:存积墨水的子容器364、向卷筒纸2喷出墨水的喷头单元30、从子容器364向喷头单元30供给墨水的多个供给管、架设在相互不同的供给管之间的多个旁通管、以及使墨水在仅由子容器364、喷头单元30、供给管、旁通管中的供给管和旁通管构成的循环流路内循环的控制器60,作为该图像记录装置,在图4等中表示了一个例子(第一实施方式),但不限定于此。
以下,对上述图像记录装置1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第二~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中,列举了设置有4个供给管的图像记录装置1,但不限定于此。如图12所示,也可以是仅设置有2个供给管的图像记录装置1。图12是与图4对应的图,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框图。
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子容器364经由第一供给管372以及第二供给管374而与具备15个喷头31的喷头单元30连接。而且,15个喷头31具备2个喷头组,即,8个喷头31所属的第一喷头组302以及7个喷头31所属的第二喷头组304,2个供给管的每一个分别与2个喷头组的每一个连接。
而且,在相互不同的供给管之间架设有旁通管。即,如图12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具备2个旁通管(第一旁通管382以及第二旁通管384),在第一供给管372和第二供给管374上架设有第一旁通管382和第二旁通管384双方。而且,墨水在由第一供给管372、第一旁通管382、第二供给管374、第二旁通管384构成的循环流路内循环。
而且,在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也能够采用简易的结构使供给管内的墨水流动。另外,能够抑制由旧批号的墨水和新批号的墨水分别形成的部分存在于图像所导致的画质的恶化。
但是,若将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比较,则第一实施方式在以下的方面具有优势。
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供给管只有2个,所以为了构成循环流路,需要对2个供给管(组)架设多个旁通管。而且,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循环路径中,在上述墨水填充处理(更具体而言是旁通管填充处理)中,会产生以下的不良情况。
使用图13进行说明。图13是用于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旁通管填充处理时的不良情况的说明框图。
图13表示为了向旁通管填充墨水而关闭第二子容器侧阀392以及第一喷头单元侧阀395、并使与第二喷头组304对应的吸引泵43a动作时的状态。
然而,在上述情况下,由于是对2个供给管(组)架设了多个旁通管(即,第一旁通管382以及第二旁通管384),导致墨水从子容器364到第二喷头组304流动的路径出现了2条同等的路径(参照图13的箭头)。因此,会产生难以使墨水在某条路径稳定流动的状况(即,有时墨水在第一路径流动,而其它时候墨水在第二路径流动等,墨水不恒定地在某条路径流动)。因此,难以使墨水在第一旁通管382、第二旁通管384稳定流动,难以向第一旁通管382、第二旁通管384适当地填充墨水。
而且,为了该解决这种情况,需要将追加的阀导入,会产生成本提高等问题(例如,在第一旁通管382以及第二旁通管(图12的符号X、Y所表示的位置)分别设置阀,在欲使墨水朝第一旁通管382流动的情况下,关闭位置X的阀,而在欲使墨水朝第二旁通管384流动的情况下,关闭位置Y的阀)。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3个以上的供给管,所以为了构成循环流路,不需要对2个供给管(组)架设多个旁通管。即,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循环流路构成为,对3个以上的供给管中的任意2个供给管组,都不将多个旁通管架设在这2个供给管之间。
因此,不会产生在进行上述旁通管填充处理时的不良情况,在这一点上,比第二实施方式具有优势。
此外,为了构成循环流路而对2个供给管(组)架设多个旁通管的实施方式,不限于图12所示的仅设置有2个供给管的例子。例如,如图14所示,即便在设置有4个供给管的图像记录装置1中,也存在对2个供给管(组)而架设多个旁通管的例子(图14是与图4对应的图,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框图)。而且,在这样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采用简易的结构使供给管内的墨水流动。另外,能够抑制由旧批号的墨水和新批号的墨水分别形成的部分存在于图像所导致的画质的恶化。
另外,如图15所示,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也可以是仅设置有3个供给管的图像记录装置1。图15是与图4对应的图,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白色墨水补给单元36的框图。
即,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子容器364经由第一供给管372、第二供给管374、以及第三供给管376而与具备15个喷头31的喷头单元30连接。而且,15个喷头31具备3个喷头组,即,分别为5个喷头31所属的第一喷头组302~第三喷头组306,3个供给管的每一个分别与3个喷头组的每一个连接。
而且,在相互不同的供给管之间架设旁通管。即,如图15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具备3个旁通管(第一旁通管382~第三旁通管386),在第一供给管372和第二供给管374上架设有第一旁通管382,在第二供给管374和第三供给管376上架设有第二旁通管384,在第三供给管376和第一供给管372上架设有第三旁通管386。而且,墨水在由第一供给管372、第一旁通管382、第二供给管374、第二旁通管384、第三供给管376、第三旁通管386构成的循环流路内循环。
而且,在这样的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采用简易的结构使供给管内的墨水流动。另外,能够抑制由旧批号的墨水和新批号的墨水分别形成的部分存在于图像所导致的画质的恶化。
但是,若将第一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比较,则第一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即,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供给管只有3个,所以若想要拉长构成循环路径的第一供给管372~第三供给管376的长度(换言之,想要减少供给管中不属于循环流路的地方),则如图15所示,3个旁通管中的一个(第四实施方式中为第三旁通管386)的长度(与供给管相应地)变长。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作为3个以上的供给管,具有4个供给管,即,第一供给管372(相当于第二供给流路)、第二供给管374(相当于第三供给流路)、第三供给管376(相当于第四供给流路)、第四供给管378(相当于第一供给流路),并具有架设于第一供给管372和第二供给管374的第一旁通管382(相当于第二旁通流路)、架设于第二供给管374和第三供给管376的第二旁通管384(相当于第三旁通流路)、架设于第三供给管376和第四供给管378的第三旁通管386(相当于第四旁通流路)、以及架设于第四供给管378和第一供给管372的第四旁通管388(相当于第一旁通流路),循环流路由第一供给管372、第一旁通管382、第二供给管374、第二旁通管384、第三供给管376、第三旁通管386、第四供给管378、第四旁通管388构成。
因此,如图4所示,能够缩短旁通管的长度,在这一点上,比第四实施方式具有优势。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若利用上述循环流路的构成,使墨水在循环流路内循环,则上述旧批号的墨水和上述新批号的墨水在全部的(4个)供给管适当混合(另一方面,例如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即使在第一供给管和第二供给管(或者,第三供给管和第四供给管)混合,也不会在全部的供给管混合)。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画质的恶化。
此外,在上述中表示了供给管为4个以下的情况,但对于供给管为5个以上的情况,当然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其他的实施方式
上述的实施方式主要作为液体喷出装置进行了记载,但也包含液体循环方法等的公开。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而不是用于限定地解释本发明的。在不脱离其主旨的前提下,本发明显然可以进行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也包括其等价物。特别是,下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出装置(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但也可以采用喷射或喷出除了墨水以外的其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应用于具备使少量的液滴喷出的液体喷射喷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此外,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珠状、丝状带尾的状态。另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是物质处于液相的状态的材料即可,可以是粘性高或者低的液态状态、胶体溶液、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融液)那样的流体状态,并且除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之外,也可以包括颜料、由金属粒子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者混合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列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液晶等。这里,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以及油性墨水和凝胶墨水、热熔墨等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例如可以是液晶显示器、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将用于彩色过滤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喷射以颜色材料等材料分散或者溶解的状态含有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活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并喷射作为样品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微型分配器等。并且还可以采用:通过点状孔隙对钟表、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者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上述任何一种喷射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卷筒纸2作为介质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单页纸、膜片、布。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子容器364作为存积部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不存在子容器364,而是墨盒362经由供给管而与喷头单元30连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墨盒362相当于存积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喷头单元30具有多个(15个)喷头31,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喷头单元30也可以由一个喷头31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源接通时自动地进行墨水循环处理,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手动(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墨水循环处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3个以上的供给流路,具有第一供给流路、第二供给流路、第三供给流路、第四供给流路,还具有架设于第一供给流路和第二供给流路的第一旁通流路、架设于第二供给流路和第三供给流路的第二旁通流路、架设于第三供给流路和第四供给流路的第三旁通流路、以及架设于第四供给流路和第一供给流路的第四旁通流路,循环流路由第一供给流路、第一旁通流路、第二供给流路、第二旁通流路、第三供给流路、第三旁通流路、第四供给流路、第四旁通流路构成。另外,第一旁通流路以及第三旁通流路设置于电缆拖链400之外,且在该电缆拖链400与子容器364之间,第二旁通流路以及第四旁通流路设置于电缆拖链400之外,且在该电缆拖链400与喷头单元30之间。另外,在向旁通流路填充墨水时,使墨水从子容器364经由第一供给流路、第一旁通流路、第二供给流路、第二旁通流路、以及第三供给流路,流向喷头单元30,由此向第一旁通流路以及第二旁通流路填充墨水,之后,使墨水从子容器364经由第三供给流路、第三旁通流路、第四供给流路、第四旁通流路、以及第一供给流路,流向喷头单元30,由此向第三旁通以及第四旁通流路填充墨水。
而且,上述第一供给流路与连接于第四喷头组308(第十三喷头~第十五喷头)的第四供给管378对应,上述第二供给流路与连接于第一喷头组302(第一喷头~第四喷头)的第一供给管372对应,上述第三供给流路与连接于第二喷头组304(第五喷头~第八喷头)的第二供给管374对应,上述第四供给流路与连接于第三喷头组306(第九喷头~第十二喷头)的第三供给管376对应(而且,根据上述对应关系,上述第一旁通流路与第四旁通管388对应,上述第二旁通流路与第一旁通管382对应,上述第三旁通流路与第二旁通管384对应,上述第四旁通流路与第三旁通管386对应)。然而,不限定于这样的对应关系,第一供给管372~第四供给管378相对于第一供给流路~第四供给流路的对应方法是任意的。
作为一个例子(为方便起见,称为变形例),与图4、图9、图10对应的图(图16、图17、图18)表示如下情况,即、上述第一供给流路与第一供给管372对应,上述第二供给流路与第二供给管374对应,上述第三供给流路与第四供给管378对应,上述第四供给流路与第三供给管376对应(此时,与第一旁通流路、第二旁通流路、第三旁通流路、第四旁通流路分别对应的旁通管是第一旁通管382、第二旁通管384、第三旁通管386、第四旁通管388)。
符号说明
1…图像记录装置;2…卷筒纸;10…供给单元;18…卷轴;19…中继辊;20…输送单元;20a…转向单元;21…中继辊;22…中继辊;23…第一输送辊;23a…第一驱动辊;23b…第一从动辊;24…第二输送辊;24a…第二驱动辊;24b…第二从动辊;25…反转辊;26…中继辊;27…送出辊;29…压印平板;30…喷头单元;31…喷头;35…墨水补给单元;36…白色墨水补给单元;40…滑架单元;41…导轨;42…滑架;43…清洁单元;43a…吸引泵;44…冲洗单元;50…检测器组;60…控制器;61…接口部;62…CPU;63…存储器;64…单元控制电路;70…加热器单元;80…送风单元;81…风扇;90…卷绕单元;91…中继辊;92…卷绕驱动轴;110…主机;302…第一喷头组;304…第二喷头组;306…第三喷头组;308…第四喷头组;362…墨盒;364…子容器;366…泵;370…IC-ST间管;372…第一供给管;372a…第一连接部;372b…第五连接部;374…第二供给管;374a…第二连接部;374b…第六连接部;376…第三供给管;376a…第三连接部;376b…第七连接部;378…第四供给管;378a…第四连接部;378b…第八连接部;382…第一旁通管;384…第二旁通管;386…第三旁通管;388…第四旁通管;390…IC-ST间阀;391…第一子容器侧阀;392…第二子容器侧阀;393…第三子容器侧阀;394…第四子容器侧阀;395…第一喷头单元侧阀;396…第二喷头单元侧阀;397…第三喷头单元侧阀;398…第四喷头单元侧阀;400…电缆拖链;502…返回用管

Claims (5)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存积液体的存积部;
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头单元;
用于从所述存积部向所述喷头单元供给液体的多条供给流路;
架设在相互不同的所述供给流路之间的多条旁通流路;以及
使液体在仅由所述存积部、所述喷头单元、所述供给流路、所述旁通流路中的该供给流路和该旁通流路构成的循环流路内循环的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三条以上的所述供给流路,
所述循环流路构成为,对于三条以上的所述供给流路中的任意两条所述供给流路的组,多条旁通流路都不架设在两条所述供给流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三条以上的所述供给流路,具有第一供给流路、第二供给流路、第三供给流路、第四供给流路,
还具有:架设于所述第一供给流路与所述第二供给流路的第一旁通流路、架设于所述第二供给流路与所述第三供给流路的第二旁通流路、架设于所述第三供给流路与所述第四供给流路的第三旁通流路、以及架设于所述第四供给流路与所述第一供给流路的第四旁通流路,
所述循环流路由所述第一供给流路、所述第一旁通流路、所述第二供给流路、所述第二旁通流路、所述第三供给流路、所述第三旁通流路、所述第四供给流路、以及所述第四旁通流路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使所述第一供给流路至所述第四供给流路攀援的电缆拖链,
所述第一旁通流路以及所述第三旁通流路设置于所述电缆拖链外、且该电缆拖链与所述存积部之间,
所述第二旁通流路以及所述第四旁通流路设置于所述电缆拖链外、且该电缆拖链与所述喷头单元之间。
5.一种液体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步骤:
准备液体喷出装置的步骤,该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存积液体的存积部、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头单元、从所述存积部向所述喷头单元供给液体的多条供给流路、以及架设在相互不同的所述供给流路之间的多条旁通流路;以及
使液体在下述的循环流路内循环的步骤,该循环流路仅由所述存积部、所述喷头单元、所述供给流路、所述旁通流路中的该供给流路以及该旁通流路构成。
CN201210350127.7A 2011-09-20 2012-09-19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98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4918 2011-09-20
JP2011204918A JP6003034B2 (ja) 2011-09-20 2011-09-20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循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9808A true CN103009808A (zh) 2013-04-03
CN103009808B CN103009808B (zh) 2016-08-31

Family

ID=46845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5012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9808B (zh) 2011-09-20 2012-09-19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73337B2 (zh)
EP (2) EP2572885B1 (zh)
JP (1) JP6003034B2 (zh)
CN (1) CN10300980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67093A (zh) * 2014-12-03 2016-06-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89427B2 (ja) * 2014-09-30 2019-10-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477523B2 (ja) * 2016-01-26 2019-03-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7167550B2 (ja) * 2018-01-18 2022-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供給流路部材、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EP3513974B1 (en) * 2018-01-18 2020-12-02 Ricoh Company, Ltd. Supply channel member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7040223B2 (ja) * 2018-03-30 2022-03-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3087392A (ja) * 2021-12-13 2023-06-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液体供給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9442A (en) * 1996-12-23 2000-03-21 Nec Corporation Electrostatic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a stirring system
US20090009541A1 (en) * 2007-07-02 2009-01-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ischarging liquid
US20090239368A1 (en) * 2008-03-24 2009-09-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of Forming an Oxide Layer and Methods of Forming a Gate Using the Same
US20090303283A1 (en) * 2005-06-08 2009-12-10 Teruyuki Nakano Device for feeding liquid to inkjet heads and device for wiping inkjet heads
US20100079511A1 (en) * 2006-06-16 2010-04-01 Fuji Xerox Co., Ltd.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device
US20100283808A1 (en) * 2009-05-07 2010-11-11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Inkjet prin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37655A (ja) 1983-12-26 1985-07-2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DE3446998A1 (de) 1983-12-26 1985-07-04 Canon K.K., Tokio/Tokyo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aet
US4607261A (en) 1985-04-12 1986-08-19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k supply cartridge and cooperative ink circulation system of continuous ink jet printer
JP2748029B2 (ja) 1989-09-20 1998-05-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位置合わせマーク作成方法
US6000792A (en) 1992-09-02 1999-12-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n improved recovery mechanism
JP3106013B2 (ja) * 1992-09-02 2000-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回復方法
JPH1142796A (ja) * 1997-07-28 1999-02-1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カラーフィルタ製造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および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の脱気度変動低減方法
JP4682862B2 (ja) 2005-03-31 2011-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その液体充填方法
US8388079B2 (en) 2005-08-24 2013-03-05 Kabushiki Kaisha Ishii Hyoki Inkjet head, method of detecting ejection abnormality of the inkjet head, and method of forming film
US20090207790A1 (en) 2005-10-27 2009-08-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ttingtuneawaystatus in an open st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8194826A (ja) * 2007-02-08 2008-08-28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印刷装置
GB2447919B (en) 2007-03-27 2012-04-04 Linx Printing Tech Ink jet printing
JP5250275B2 (ja) 2008-02-06 2013-07-31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方法、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KR20110025767A (ko) 2008-06-24 2011-03-11 마스터마인드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인쇄장치
US20100007951A1 (en) 2008-07-11 2010-01-14 Bramstedt Deborah J Stereogram method and apparatus
JP5209431B2 (ja) 2008-09-30 2013-06-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1110853A (ja) * 2009-11-27 2011-06-09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液体循環システム
US8313179B2 (en) 2010-04-29 2012-11-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iquid delivery for a printhea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9442A (en) * 1996-12-23 2000-03-21 Nec Corporation Electrostatic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a stirring system
US20090303283A1 (en) * 2005-06-08 2009-12-10 Teruyuki Nakano Device for feeding liquid to inkjet heads and device for wiping inkjet heads
US20100079511A1 (en) * 2006-06-16 2010-04-01 Fuji Xerox Co., Ltd.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device
US20090009541A1 (en) * 2007-07-02 2009-01-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ischarging liquid
US20090239368A1 (en) * 2008-03-24 2009-09-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of Forming an Oxide Layer and Methods of Forming a Gate Using the Same
US20100283808A1 (en) * 2009-05-07 2010-11-11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Inkjet print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67093A (zh) * 2014-12-03 2016-06-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40603A2 (en) 2014-06-11
EP2572885B1 (en) 2014-04-23
JP6003034B2 (ja) 2016-10-05
US20130241979A1 (en) 2013-09-19
US9073337B2 (en) 2015-07-07
CN103009808B (zh) 2016-08-31
EP2740603A3 (en) 2018-03-28
EP2572885A1 (en) 2013-03-27
EP2740603B1 (en) 2021-03-31
JP2013063626A (ja) 201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9808A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CN103085492B (zh) 印刷装置以及白色墨水循环方法
US8851641B2 (en) Liquid-discharging device, liquid stirring method, and liquid filling method
CN103826861B (zh)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移送方法
US9073372B2 (en) Liquid ejection device
CN103171304A (zh) 印刷装置及液体移送方法
US8911067B2 (en) Printing liquid transfer and supply system
JP2013063628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流動方法
CN103085493B (zh) 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JP611212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555451B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US9132646B2 (en) Liquid dispensing apparatus
US9248665B2 (en)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and air blowing method
JP2012106458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23093917A (ja) 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線状媒体処理システム
JP2013063627A (ja) 液体充填方法
JP2012106457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12061783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12116132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