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0065A - 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面板和有机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面板和有机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0065A
CN102960065A CN2010800673868A CN201080067386A CN102960065A CN 102960065 A CN102960065 A CN 102960065A CN 2010800673868 A CN2010800673868 A CN 2010800673868A CN 201080067386 A CN201080067386 A CN 201080067386A CN 102960065 A CN102960065 A CN 1029600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face part
luminescent layer
partition wall
layer
end reg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73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0065B (zh
Inventor
松岛英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ntract Society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60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0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0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00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3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10K59/80515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3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 H10K71/135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using ink-jet pri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在层间绝缘层104,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04b、104c位于比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04a靠上方的位置。阳极电极105,沿着层间绝缘层104的上表面部104a、104b、104c层叠形成,其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05b、105c位于比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05a靠上方的位置。空穴注入输送层106,沿着阳极电极105的上表面部105a、105b、105c层叠形成,其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06b、106c位于比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06a靠上方的位置。关于有机发光层108,其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C1、区域C2)的上表面部108b、108c位于比中央区域(区域C3)的上表面部108a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有机发光层108的层厚D1、D2与层厚D3相等。

Description

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面板和有机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面板和有机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利用有机材料的电场发光现象的显示装置的研究、开发不断进展。在该显示装置中,各像素部构成为具有阳极电极以及阴极电极和介于两者间的有机发光层。并且,在显示装置的驱动中,从阳极电极注入空穴,从阴极电极注入电子,在有机发光层内通过空穴与电子再结合而发光。
在这里,有机发光层通过如下过程形成:对通过包含绝缘材料的分隔壁(bank,堤栏)划分的区域,滴下包含有机发光材料的墨,并使其干燥。并且,有机发光层的层厚与发光辉度具有相关关系,所以要求尽可能使有机发光层的层厚均匀。
对于这样的要求,提出有如下技术:例如,在堤栏与设置在其下的阳极电极之间设置间隙,取得亲液性与拨液性的平衡,谋求有机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专利文献1)。另外,也提出有如下技术:通过对位于有机发光层之下的层的表面进行氧等离子处理等表面处理,另外对堤栏的表面进行CF4等离子处理等表面处理,谋求形成于由这些表面包围的区域的有机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346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275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包括上述专利文献1、2的现有技术中,对于有机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可以说是不充分的。具体地,在上述专利文献1、2中,通过对堤栏的表面等进行的表面处理而谋求对于包含有机发光材料的墨的亲液性与拨液性的平衡,谋求有机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但在墨的干燥过程中,在抑制有机发光层的层厚的不均一方面是有限的。
本发明是为了谋求上述课题的解决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谋求有机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辉度不均小的具有较高的光学特性的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面板和有机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具有:基底层,其包含基板、形成于该基板的驱动电路以及形成于驱动电路上的层间绝缘层;第1电极,其形成于基底层的上方;功能层,其形成于所述第1电极的上方;多个分隔壁,其形成于第1电极的上方,具有用于对相邻的发光部进行划分的开口部;发光层,其形成于与多个分隔壁之间的开口部对应的功能层的上方,涂敷包含有机发光材料的墨而形成;以及第2电极,其形成于发光层的上方,具有与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
基底层具有与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基底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基底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第1电极沿着基底层的第1上表面部以及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第1电极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第1电极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功能层沿着第1电极的第1上表面部以及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功能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发光层沿着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以及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功能层接触并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下表面部、与功能层接触并与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下表面部、处于与功能层不同侧并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处于与功能层不同侧并与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
发光层的第1下表面部相对于发光层的第2下表面部位于上方;进而,发光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发光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从发光层的第1下表面部到第1上表面部的层厚与从发光层的第2下表面部到所述第2上表面部的层厚相等。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功能层沿着基底层以及第1电极的表面形状形成,并形成为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因此,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在将墨涂敷于开口部并干燥而形成有机发光层时,发光层的层厚在分隔壁的端部侧以及从端部空开的区域相等,层厚遍及发光部的整个区域相等。
由此,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在发光层,可防止分隔壁的端部侧的厚膜化,防止该区域的辉度的下降,容易得到发光部的整个区域的辉度的均匀性,得到良好的发光特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关于发光层,遍及其第1下表面部以及第2下表面部都与同一材料的功能层接触而形成,所以在该点上,也能够提高墨的浸润性,得到良好的发光特性。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能够谋求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由此辉度不均小,具有较高的光学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有机显示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显示面板10中的一部分子像素100a的结构的模式剖面端面图。
图3是表示显示面板10中的堤栏107的一部分的示意俯视图。
图4是表示层间绝缘膜104的形状和阳极电极105、空穴注入输送层106以及有机发光层108的各形状的模式剖面端面图。
图5(a)~(c)是按顺序表示显示面板10的制造过程中的主要部分工序的示意剖面端面图。
图6(a)~(c)是按顺序表示显示面板10的制造过程中的主要部分工序的示意剖面端面图。
图7(a)~(c)是按顺序表示显示面板10的制造过程中的主要部分工序的示意剖面端面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有机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2中的一部分子像素的结构的示意剖面端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有机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3中的一部分子像素的结构的示意剖面端面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有机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4中的一部分子像素的结构的示意剖面端面图。
图11是表示包含有机显示装置1的接收机的外观的一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关于参考例所涉及的显示面板表示其一部分子像素的结构的示意剖面端面图。
图13是表示参考例所涉及的显示面板的每个子像素的有机发光层的表面轮廓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参考例所涉及的显示面板中的子像素中的辉度分布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参考例所涉及的显示面板中的基底层的一部分区域的表面轮廓和该区域中的辉度分布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有机显示装置,10、12、13、14:显示面板,20:驱动控制部,21~24:驱动电路,25:控制电路,100a、100b、100c:子像素,101:基板,102:TFT层,103:钝化膜,104、124、134、144:层间绝缘层,105、125、135、145:阳极电极,106、126、136、146:空穴注入输送层,107、127、137、147:堤栏,108、128、138、148:有机发光层,109:阴极电极,110:封止层,501:掩模,1040:绝缘膜,1070:堤栏材料膜,1080: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概要]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具有:基底层,其包含基板、形成于该基板的驱动电路以及形成于驱动电路上的层间绝缘层;第1电极,其形成于基底层的上方;功能层,其形成于所述第1电极的上方;多个分隔壁,其形成于第1电极的上方,具有用于对相邻的发光部进行划分的开口部;发光层,其形成于与多个分隔壁之间的开口部对应的功能层的上方,涂敷包含有机发光材料的墨而形成;以及第2电极,其形成于发光层的上方,具有与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
基底层具有与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基底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基底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第1电极沿着基底层的第1上表面部以及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第1电极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第1电极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功能层沿着第1电极的第1上表面部以及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功能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发光层沿着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以及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功能层接触并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下表面部、与功能层接触并与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下表面部、处于与功能层不同侧并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处于与功能层不同侧并与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
发光层的第1下表面部相对于发光层的第2下表面部位于上方;进而,发光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发光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从发光层的第1下表面部到第1上表面部的层厚与从发光层的第2下表面部到所述第2上表面部的层厚相等。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功能层沿着基底层以及第1电极的表面形状形成,并形成为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因此,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在将墨涂敷于开口部并干燥而形成有机发光层时,发光层的层厚在分隔壁的端部侧以及从端部空开的区域相等,层厚遍及发光部的整个区域相等。
由此,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在发光层,可防止分隔壁的端部侧的厚膜化,防止该区域的辉度的下降,容易得到发光部的整个区域的辉度的均匀性,得到良好的发光特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关于发光层,遍及其第1下表面部以及第2下表面部都与同一材料的功能层接触而形成,所以在该点上,也能够提高墨的浸润性,得到良好的发光特性。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能够谋求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由此辉度不均小,具有较高的光学特性。
另外,上述中的所谓“相等”,并不意味着必须在数值方面完全相等,而是考虑了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等意义的相等。具体地,是作为有机发光元件,在辉度不均在实用上能够允许的范围内相等之意。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设为下述的结构:发光层的包括第1上表面部以及第2上表面部的上表面部,通过发光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发光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由此在上方具有凹形状;发光层的包括第1下表面部以及第2下表面部的下表面部,通过发光层的第1下表面部相对于发光层的第2下表面部位于上方,由此在下方具有凸形状。这样,发光层的上表面部在上方为凹形状,并且发光层的下表面部在下方为凸形状,所以发光层的层厚在发光部的整个区域均匀化。由此,辉度不均小,具有较高的光学特性。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设为下述的结构: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功能层的第2上表面部,在100nm以上且200nm以下的范围内位于上方。通过将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与第2上表面部的高度差异设在这样的数值范围内,从确保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性的观点上优选。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设为下述的结构:在从分隔壁之间的剖面方向观察发光层的情况下,发光层的第1上表面部的长度为50μm以上,发光层的第2上表面部的长度为50μm以上,并且,发光层的第1上表面部的长度相对于发光部的全长为1/5以上且1/3以下,发光层的第2上表面部的长度相对于发光部的全长为1/3以上且3/5以下。通过这样遵从数值范围的规定,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谋求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也能够设为下述的结构:基底层的构成要素之中的层间绝缘层具有与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层间绝缘层的第1上表面部形成为相对于层间绝缘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通过这样在基底层的构成要素中的层间绝缘层设置第1上表面部和第2上表面部,能够不导致发光特性的下降地切实谋求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
在这里,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采用下述的结构:层间绝缘层的第2上表面部具有平坦形状,第1上表面部形成为相对于第2上表面部具有高度差,或者形成为阶梯状。这样,在使第2上表面部具有平坦形状的情况下,能够谋求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并且能够防止出射光的聚光。由此,能够得到较高的光学特性。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具体定义为: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是相邻的分隔壁之间的各中央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设为下述的结构:在多个发光部在不同的2个方向排列(2维排列)且多个分隔壁形成为在不同的2个方向对相邻的发光部进行划分的情况下,基底层的第1上表面部和第2上表面部、第1电极的第1上表面部和第2上表面部、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和第2上表面部以及发光层的第1上表面部、第2上表面部、第1下表面部和第2下表面部,沿着发光部中的发光层的俯视的长轴方向分别配置。在发光部中的发光层的俯视的上述长轴方向,具有在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与中央部侧在层厚上容易产生不均匀的倾向,但通过如上所述在沿着发光部中的发光层的俯视的长轴方向的方向配置各层的第1上表面部和第2上表面部以及发光层的第1下表面部和第2下表面部,能够切实谋求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中,具有以下的工序。
(第1工序)形成基底层,所述基底层包含基板、形成于该基板并用于元件驱动的驱动电路以及形成于驱动电路上的层间绝缘层。
(第2工序)在基底层的上方形成第1电极。
(第3工序)在第1电极的上方形成功能层。
(第4工序)在通过第2工序形成的第1电极的上方形成具有用于对相邻的发光部进行划分的开口部的多个分隔壁。
(第5工序)在与多个分隔壁之间的开口部对应的功能层的上方,涂敷包含有机发光材料的墨而形成发光层。
(第6工序)在发光层的上方形成具有与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的第2电极。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中,在上述第1工序中,将基底层形成为具有与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基底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基底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另外,在上述第2工序中,将第1电极形成为沿着基底层的第1上表面部以及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第1电极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第1电极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另外,在上述第3工序中,将功能层形成为沿着第1电极的第1上表面部以及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功能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另外,在上述第5工序中,将发光层形成为沿着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以及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功能层接触并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下表面部、与功能层接触并与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下表面部、处于与功能层不同侧并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处于与功能层不同侧并与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发光层的第1下表面部相对于发光层的第2下表面部位于上方;进而,发光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发光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从发光层的第1下表面部到第1上表面部的层厚与从发光层的第2下表面部到第2上表面部的层厚相等。
在使用这样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功能层沿着基底层以及第1电极的表面形状形成,并形成为功能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因此,在该有机发光元件中,在将墨涂敷于开口部并干燥而形成有机发光层时,发光层的层厚在分隔壁的端部侧以及从端部空开的区域相等,层厚遍及发光部的整个区域相等,在发光层,可防止分隔壁的端部侧的厚膜化,防止该区域的辉度的下降,容易得到发光部的整个区域的辉度的均匀性,得到良好的发光特性。
另外,在使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有机发光元件中,关于发光层,遍及其第1下表面部以及第2下表面部都与同一材料的功能层接触而形成,所以在该点上,也能够提高墨的浸润性,得到良好的发光特性。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中,能够制造具备实现了层厚的均匀化的发光层、由此辉度不均小且具有较高的光学特性的有机发光元件。
另外,上述中的所谓“相等”,与上述同样,并不意味着必须在数值方面完全相等,而是考虑了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等意义的相等。具体地,是作为有机发光元件,在辉度不均在实用上能够允许的范围内相等之意。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在上述构成中,也能够设为下述的构成:在第1工序中,将基底层的构成要素之中的层间绝缘层形成为:具有与发光层的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发光层的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层间绝缘层的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层间绝缘层的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这样,通过在基底层的构成要素中的层间绝缘层设置第1上表面部和第2上表面部,能够不导致发光特性的下降地切实谋求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得到具有优异的发光特性的有机发光元件。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在上述构成中,也能够采用下述的构成:在第1工序中,在形成包含感光性的绝缘性树脂材料的绝缘膜后,有选择地进行曝光、显影,由此形成所述层间绝缘层。这样,通过根据绝缘膜的区域而有选择地对绝缘膜曝光、显影,如上所述,能够切实地形成具有第1上表面部和第2上表面部的层间绝缘膜。由此,能够制造具有均匀的层厚的发光层、具有优异的发光特性的有机发光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中,在上述构成中,能够设为下述的更具体的构成:在第1工序中,以使对于绝缘膜的第1上表面部的曝光量比对于绝缘膜的第2上表面部的曝光量小的方式进行曝光、显影,由此形成层间绝缘层。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显示面板,具备通过上述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得到的有机发光元件。由此,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显示面板具备均匀的层厚的发光层,具有优异的发光特性。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显示装置,具备通过上述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得到的有机发光元件。由此,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有机显示装置具备均匀的层厚的发光层,具有优异的发光特性。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各层的上述“第1上表面部”以及“第2上表面部”,优选至少“第2上表面部”为平面。
[得到本发明的经过]
如图12所示,显示面板在基板901上形成有作为驱动电路的TFT层902(在图12中,仅图示TFT层902的漏电极),并以覆盖TFT层902的方式,形成有钝化膜903。而且,在钝化膜903的Z轴方向上,层叠形成有层间绝缘层904,并在其上按顺序层叠形成有阳极电极905以及空穴注入输送层906。阳极电极905经由形成于层间绝缘层904的接触孔连接于TFT层902,另外,按每个子像素独立。
在空穴注入输送层906上,竖立设置有规定子像素的堤栏907,在由该堤栏907划分的区域形成有有机发光层908。在有机发光层908以及堤栏907的露出的表面上,按顺序层叠形成有阴极电极909以及封止层910。
在这里,如图13(a)所示,各子像素形成为Y轴方向的长度比X轴方向的宽度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图12是在Y轴方向(长轴方向)表示其剖面的图。
如图12所示,在有机发光层908,可观察到配置于Y轴方向的两侧的堤栏90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J1以及区域J2)处的层厚D91、D92比中央区域(区域J3)处的层厚D93厚的倾向。有机发光层908的层厚D91、D92与层厚D93的差异可以推断为由形成有机发光层908时的墨涂敷到干燥的过程所引起。
如图13(b)至图13(d)所示,有机发光层的层厚在子像素的长轴方向上的堤栏907侧的端部区域变厚的倾向在红色(R)、绿色(G)、蓝色(B)各色相同,在任一发光色的有机发光层908中,上表面部的轮廓在子像素内堤栏907侧的端部区域都比中央区域高。
这样,在有机发光层908的层厚具有不均匀的情况下,在图14(a)所示的红色(R)的子像素、图14(b)所示的绿色(G)的子像素、图14(c)所示的蓝色(B)的子像素中,产生辉度不均,导致发光特性的下降。另外,也成为发光效率的下降和/或寿命的下降等的要因。
基于上面的研究结果,本发明人发现下述的技术特征: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各子像素,对包含层间绝缘层的基底层的上表面部设置高度方向的位置互不相同的第1上表面部和第2上表面部,并以沿着基底层的上表面的形状的状态形成第1电极(下部电极)以及功能层(空穴注入输送层等),来谋求进而形成于其上的发光层的层厚的均匀化。
使用图15说明对包含层间绝缘层的基底层的表面(上表面部)轮廓与辉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图15(a)表示子像素中的一部分区域(区域M1、区域M2)处的基底层的表面(上表面部)轮廓,具体地,相当于图15(b)中的K-K’部分的轮廓。另外,在图15(a)中,纵轴表示基底层的层厚,越向纵轴上的上侧,厚度越厚,横轴表示基底层的对应区域。
图15(b)作为一例表示蓝色(B)的子像素中的上述一部分区域(区域M1、区域M2)处的辉度分布。另外,图15(c)表示图15(b)所示的辉度级别。
在图15(a)所示的区域M2,基底层的表面轮廓具有曲面形状,但如图15(b)所示,对应的区域(区域M2)处的辉度为大致一致的状态。由此,在如图15(a)的区域M2那样基底层的表面轮廓为曲面形状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发光层的层厚在子像素的端部侧比中央部侧厚。
另一方面,在如图15(a)所示的区域M1那样基底层的表面轮廓为大致连续变化的阶梯(台阶)形状或者高度差形状的情况下,对应的区域(区域M1)的辉度如图15(b)所示那样变化。具体地,如图15(a)的双点划线包围的部分N1那样,在包含层间绝缘层的基底层的层厚较薄、表面轮廓变得较低的区域,如图15(b)的双点划线包围的部分N2那样,辉度升高。换言之,可以认为,基底层的层厚具有辉度高的部分比辉度低的部分薄的关系。
因此,如上所述,优选采用下述的结构:包含层间绝缘层的基底层的第2上表面部(中央部侧的上表面部)具有平坦形状,第1上表面部(端部侧的上表面部)形成为相对于第2上表面部具有高度差,或者形成为阶梯状。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子像素内的发光层的层厚均匀化,能够得到较高的发光特性。
[实施方式1]
1.显示装置1的概略结构
使用图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有机显示装置)1构成为具有显示面板部(有机显示面板)10和连接于显示面板部10的驱动控制部20。显示面板部10是利用有机材料的电场发光现象的有机发光面板,多个像素部在X-Y面方向2维排列。
另外,驱动控制部20包括4个驱动电路21~24和控制电路25。
另外,在实际的显示装置1中,关于驱动控制部20相对于显示面板部10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
2.显示面板10的结构
使用图2对显示面板1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0,作为一例,采用顶部发光型的有机发光面板,将具备有机发光层的多个像素部配置成矩阵状而构成,所述有机发光层具有红(R)、绿(G)、蓝(B)的某一种发光色,在图2中,抽出相邻的三个子像素100a、100b、100c内的一个子像素100a进行描绘。
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在基板101的Z轴方向上形成有作为驱动电路的TFT层102。另外,在图2中,仅图示了TFT层102的构成要素内的漏电极。而且,TFT层102上以及基板101上由钝化膜103覆盖。另外,钝化膜103开口为使TFT层102的一部分露出。
在钝化膜103上,按顺序层叠形成有层间绝缘层104、阳极电极105以及空穴注入输送层106。阳极电极105以按每个子像素100a、100b、100c分离的状态形成。
在空穴注入输送层106上,竖立设置有包含绝缘材料且对子像素100a、100b、100c之间进行划分的堤栏(分隔壁)107。在由相邻的堤栏107划分的区域,形成有有机发光层108,在其上,按顺序层叠形成有阴极电极109以及封止层110。主要的构成要素能够使用如下的材料形成。
a)基板101
基板101以例如无碱玻璃、碱玻璃、无荧光玻璃、磷酸系玻璃、硼酸系玻璃、石英、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乙烯、聚酯、硅系树脂或者氧化铝等绝缘性材料为基础而形成。
b)层间绝缘层104
层间绝缘层104使用例如聚酰亚胺、聚酰胺、丙烯酸系树脂材料等有机化合物形成。
c)阳极电极105
阳极电极105由包含导电性材料的单层或者将多层层叠而成的层叠体构成,使用例如Al(铝)和/或包含铝的合金、Ag(银)、APC(银、钯、铜的合金)、ARA(银、铷、金的合金)、MoCr(钼与铬的合金)、NiCr(镍与铬的合金)等形成。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顶部发光型的情况下,优选用高反射性的材料形成。
另外,在阳极电极105中,也有时在上层部分包含例如使用ITO(氧化铟锡)形成的透明被覆层。
d)空穴注入输送层106
空穴注入输送层106是包含例如银(Ag)、钼(Mo)、铬(Cr)、钒(V)、钨(W)、镍(Ni)、铱(Ir)等的氧化物或者PEDOT(聚噻吩与聚苯乙烯磺酸的混合物)等导电性聚合物材料的层。在上述之中,包含氧化金属的空穴注入输送层106具有使空穴稳定或者辅助空穴的生成而对有机发光层108注入以及输送空穴的功能,具有较大的功函数。
在此,在由过渡金属的氧化物构成空穴注入输送层106的情况下,由于可取得多个氧化值,所以由此可以取得多个能级,其结果,空穴注入变得容易,可以降低驱动电压。
e)堤栏107
堤栏(分隔壁)107由树脂等有机材料形成,具有绝缘性。作为在堤栏107的形成中使用的有机材料的例子,可以例举丙烯酸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酚醛清漆型酚醛树脂等。而且,堤栏107优选具有耐有机溶剂性。
进而,在堤栏107的形成中,实施蚀刻处理以及烘焙处理等,所以优选用对于这些处理不会过度变形、变质等耐性高的材料形成。另外,为了使其具有憎水性,也可以对侧面部进行氟处理。
另外,对于在堤栏107的形成中使用的绝缘材料,可以以上述的各材料为代表,使用特别是电阻率为105Ω·cm以上并且具有拨液性的材料。这是因为:在使用电阻率为105Ω·cm以下的材料的情况下,会成为阳极电极105与阴极电极109之间的泄漏电流或者相邻子像素100a、100b、100c相互之间的泄漏电流产生的原因,产生功耗增加等各种问题。
另外是因为:在使用亲液性的材料形成堤栏107的情况下,堤栏107的侧面部与空穴注入输送层106的表面的亲液性/拨液性的差异变小,难以使为了形成有机发光层108而包含有机物质的墨选择性地保持在堤栏107的开口部。
进而,对于堤栏107的结构,不仅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一层构造,而且也可以采用两层以上的多层构造。在该情况下,既可以按每层使上述材料组合,也可以按每层使用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
f)有机发光层108
有机发光层108具有通过使从阳极电极105注入的空穴与从阴极电极109注入的电子再结合而产生激励状态从而发光的功能。在有机发光层108的形成中使用的材料,需要使用可以使用湿式印刷法制膜的发光性有机材料。
具体地,优选用例如专利公开公报(日本特开平5-163488号公报)中记载的类喔星(oxinoid)化合物、苝化合物、香豆素化合物、氮杂香豆素化合物、噁唑化合物、噁二唑化合物、紫环酮(perinone)化合物、吡咯并吡咯化合物、萘化合物、蒽化合物(アントラセン化合物)、芴化合物、荧蒽化合物、并四苯化合物、芘化合物、晕苯化合物、喹诺酮化合物及氮杂喹诺酮化合物、吡唑啉衍生物及吡唑啉酮衍生物、若丹明化合物、(chrysene)化合物、菲化合物、环戊二烯化合物、茋化合物、二苯基苯醌化合物、苯乙烯基化合物、丁二烯化合物、双氰亚甲基吡喃化合物、双氰亚甲基噻喃化合物、荧光素化合物、吡喃鎓化合物、噻喃鎓化合物、硒吡喃鎓化合物、碲吡喃鎓化合物、芳香族坎利酮化合物、低聚亚苯基化合物、噻吨化合物、蒽化合物(アンスラセン化合物)、花青苷化合物、吖啶化合物、8-羟基喹啉化合物的金属配合物、2,2’-联吡啶化合物的金属配合物、席夫碱与III族金属的配合物、8-羟基喹啉(喔星)金属配合物、稀土类配合物等荧光物质。
g)阴极电极109
阴极电极109例如由ITO、IZO(氧化铟锌)等形成。在顶部发光型的显示面板10的情况下,优选由光透射性的材料形成。对于光透射性,优选将透射率设定为80%以上。
作为在阴极电极109的形成中使用的材料,除了上述的材料之外,也可以使用例如将包含碱金属、碱土类金属或者这些金属的卤化物的层与包含银的层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构造。在以上所述中,包含银的层既可以单独由银形成,也可以由银合金形成。另外,为了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从该包含银的层的上方设置透明度高的折射率调整层。
另外,也能够设为在有机发光层108与阴极电极109之间夹插有电子注入层的结构。
电子注入层具有将从阴极电极109注入的电子向有机发光层108输送的功能,例如,优选由钡、酞菁、氟化锂或者这些物质的组合形成。
h)封止层110
封止层110具有抑制有机发光层108等暴露于水分中或者暴露于空气中的功能,可使用例如SiN(氮化硅)、SiON(氮氧化硅)等材料形成。在顶部发光型的显示面板10的情况下,优选由光透射性的材料形成。
3.堤栏107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0中,作为堤栏107,采用将各子像素100a、100b、100c的部分规定为大致长方形状的所谓像素堤栏的形态。具体地,堤栏107通过将在X轴方向延伸的部分107a与在Y轴方向延伸的部分107b形成为一体而成。而且,以属于同一列且在X轴方向的上下相邻的3个子像素(红色(R)的子像素、绿色(G)的子像素、蓝色(B)的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
另外,图2所示的剖面为图3中的B-B’剖面。即,对于子像素100a的部分,以其长轴方向(Y轴方向)的剖面来表示。
4.层间绝缘层104的形状与有机发光层108的层厚
返回到图2,在子像素100a中,层间绝缘层104的、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A1、区域A2)的层厚H1、H2比堤栏107与堤栏107之间的中央区域(区域A3)的层厚H3厚。
接下来,如图4所示,在层间绝缘层104,因该层厚H1、H2与层厚H3的差异,引起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04b、104c位于比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04a靠Z轴方向上侧的位置。而且,关于阳极电极105,由于沿着层间绝缘层104的上表面部104a、104b、104c层叠形成,层厚大致一定,所以其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05b、105c位于比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05a靠Z轴方向上侧的位置。
进而,关于空穴注入输送层106,由于沿着阳极电极105的上表面部105a、105b、105c层叠形成,层厚大致一定,所以其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06b、106c位于比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06a靠Z轴方向上侧的位置。
关于层叠形成于空穴注入输送层106上的有机发光层108,如上所述,其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C1、区域C2)的上表面部108b、108c位于比中央区域(区域C3)的上表面部108a靠Z轴方向上侧的位置。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图4所示,关于空穴注入输送层106,也使其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06b、106c位于比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06a靠Z轴方向上侧的位置,所以有机发光层108的端部区域的下表面部(由于互相接触,所以与空穴注入输送层106的上表面部106b、106c相同)位于比中央区域的下表面部(同样,与空穴注入输送层106的上表面部106a相同)靠Z轴方向上侧的位置,所以关于有机发光层108的层厚,端部区域(区域C1、区域C2)的层厚D1、D2与中央区域(区域C3)的层厚D3相等。
有机发光层108,在整体来看的情况下,上表面部在Z轴方向上方成为凹形状,下表面部在Z轴方向下方成为凸形状。
另外,上述中的所谓“相等”,并不意味着必须在数值方面完全相等,而是考虑了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等意义的相等。具体地,是作为有机发光元件,在辉度不均在实用上能够允许的范围内相等之意。
空穴注入输送层106,其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C1、区域C2)的上表面部106b、106c,相对于中央区域(区域C3)的上表面部106a,在Z轴方向上在100nm以上且200nm以下的范围内位于上方。由此,能够更切实地谋求有机发光层108的层厚D1、D2、D3的均匀化。
另外,在谋求层厚D1、D2、D3的均匀化上,优选有机发光层108的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C1、区域C2)的上表面部108b、108c在Y轴方向上具有50μm以上的长度。同样,在谋求层厚D1、D2、D3的均匀化上,优选有机发光层108的中央区域(区域C3)的上表面部108a在Y轴方向上具有50μm以上的长度。
另外,在谋求层厚D1、D2、D3的均匀化上,优选,在通过堤栏107的斜面部与空穴注入输送层106的上表面部106b、106c的交点P1、P2的间隔规定子像素在Y轴方向的长度L0时,有机发光层108的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C1、区域C2)的上表面部108b、108c相对于长度L0设为1/5以上且1/3以下。同样,在谋求层厚D1、D2、D3的均匀化上,优选有机发光层108的中央区域(区域C3)的上表面部108a相对于长度L0设为1/3以上且3/5以下。
5.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有机显示装置1以及显示面板10中,在各子像素100a、100b、100c,有机发光层108的层厚D1、D2、D3互相相等。由此,在显示面板10中,在各子像素100a、100b、100c的有机发光层108,可防止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C1、区域C2)处的厚膜化,可防止该区域的辉度的下降,变得容易得到子像素100a、100b、100c的整个区域的辉度的均匀性,可得到良好的发光特性。
另外,在显示面板10中,关于有机发光层108,遍及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C1、区域C2)的下表面部及中央区域(区域C3)的下表面部形成为与同一材料的空穴注入输送层106接触,所以在这一点上,也可以使墨的浸润性提高,得到良好的发光特性。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有机显示装置1以及显示面板10能够谋求包含有机发光层108的层厚D1、D2、D3在内的子像素100a、100b、100c整体的层厚的均匀化,由此辉度不均小,具有较高的光学特性。
6.制造方法
使用图5至图7,对显示面板10的制造方法的要部进行说明。
如图5(a)所示,对于基板101的Z轴方向上侧主面,形成TFT层102(在图5至图7中,仅图示TFT层的漏电极),在其上,形成钝化膜103。然后,在钝化膜103上,沉积形成包含有机化合物(例如,聚酰亚胺、聚酰胺等)的绝缘膜1040。在绝缘膜1040的形成后,配置具有光透射部501a、501b、501c的掩模501。
在掩模501中,相对于光透射部501a、501b,将光透射部501c的光透射率设定得较低。
在图5(a)的状态下,进行曝光,然后,进行显影以及烘焙。由此,如图5(b)所示,在TFT层102的漏电极上形成接触孔104d、104e,并且在接触孔104d、104e的中间区域形成凹部104f。在这里,在所形成的层间绝缘层104,凹部104f的底部的上表面部104a相对于其Y轴方向的两侧部分处的上表面部104b、104c,具有100nm以上且200nm以下的范围内的高度差异。
另外,如图5(b)所示,在接触孔104d、104e的底部分,将钝化膜103的一部分也除去,使得TFT层102的漏电极的一部分露出。
如图5(c)所示,对于层间绝缘层104的表面,形成阳极电极105。阳极电极105的形成通过下述过程进行:使用溅射法和/或真空蒸镀法等在层间绝缘层104的表面进行导电性材料(例如铝(Al)和/或包含铝的合金等)的制膜,然后以像素单位进行图案形成。在这里,也能够设为下述结构:在阳极电极105上,对于包含上述导电性材料的金属部进而层叠有ITO(Indium Tin Oxides,氧化铟锡)等。
形成于层间绝缘层104上的阳极电极105成为沿着层间绝缘层104的凹部104f等的形状的形状,要成为子像素的中央区域的部分的上表面部105a相对于要成为其Y轴方向两侧的部分的上表面部105b、105c,在Z轴方向上高度不同。具体地,在阳极电极105,上表面部105b、105c相对于上表面部105a在Z轴方向上处于较高的位置。
另外,如图5(c)所示,在接触孔104d、104e的底部,将阳极电极105与TFT层102的漏电极连接。
如图6(a)所示,以覆盖阳极电极105以及通过阳极电极105的图案形成而露出的层间绝缘层104的一部分的方式,层叠形成空穴注入输送层106。在空穴注入输送层106,也成为沿着层间绝缘层104的凹部104f等的形状,形成于阳极电极105的上表面部105a上的部分的上表面部106a,与形成于阳极电极105的上表面部105b、105c上的部分的上表面部106b、106c相比,在Z轴方向上高度不同。具体地,在空穴注入输送层106,上表面部106b、106c相对于上表面部106a在Z轴方向上处于较高的位置。
接下来,如图6(b)所示,以覆盖空穴注入输送层106上的方式,沉积形成堤栏材料膜1070。堤栏材料膜1070通过使用例如旋涂法等,沉积感光性抗蚀剂材料(例如,丙烯酸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酚醛清漆型酚醛树脂等)而形成。
如图6(c)所示,对堤栏材料膜1070,进行配置掩模(图示省略)的曝光,然后进行显影以及烘焙,由此能够形成堤栏107。在堤栏107的形成后,在由堤栏107与堤栏107规定的开口部,空穴注入输送层106的上表面部(包含上表面部106a、106b、106c)露出。
接下来,如图7(a)所示,对于由堤栏107与堤栏107规定的区域,通过例如喷墨法等滴下、涂敷包含发光性的有机材料的墨1080。然后,通过使墨1080干燥,如图7(b)所示,形成有机发光层108。
有机发光层108沿着空穴注入输送层106的上表面部(包含上表面部106a、106b、106c)的形状而形成,所以其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08b、108c配置于比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08a靠Z轴方向上侧的位置,有机发光层108的上表面部整体在Z轴方向的上方成为凹形状。另外,有机发光层108的下表面部与空穴注入输送层106的上表面部(包含上表面部106a、106b、106c)接触,所以整体在Z轴方向的下方成为凸形状。
接下来,如图7(c)所示,对于有机发光层108的上表面部(包含上表面部108a、108b、108c)以及堤栏107的表面,按顺序层叠形成阴极电极109以及封止层110。
另外,如上所述,也可以采用在有机发光层108与阴极电极109之间夹插电子输送层以及电子注入层等的结构。
如上,显示面板10的主要部分的制造完成。
[实施方式2]
使用图8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图4相对应的图,将要成为一个子像素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抽出而进行表示。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2中,层间绝缘层124具有与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相当的区域(区域E1、区域E2)的上表面部124b、124c、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24a以及中央区域与端部区域之间的区域的上表面部124g、124h。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2中,层间绝缘层124具有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24a、位于比其靠Z轴方向的上方的上表面部124g、124h以及进而位于Z轴方向的上方的上表面部124b、124c。
阳极电极125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阳极电极105同样,沿着层间绝缘层124的上表面部(包含上表面部124a、124b、124c、124g、124h)而形成,具有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25a、位于比其靠Z轴方向的上方的上表面部125g、125h以及进而位于Z轴方向的上方的上表面部125b、125c。
空穴注入输送层126,沿着阳极电极125的上表面部(包含上表面部125a、125b、125c、125g、125h)而形成,具有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26a、位于比其靠Z轴方向的上方的上表面部126g、126h以及进而位于Z轴方向的上方的上表面部126b、126c。
有机发光层128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0的有机发光层108同样,其堤栏12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28b、128c位于比从堤栏127空开的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28a靠Z轴方向的上方的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机发光层128的下表面部沿着空穴注入输送层126的上表面部126a、126b、126c、126g、126h,所以Y轴方向上的每个部位的有机发光层128的厚度进一步均匀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2中,比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0进一步地,辉度不均小,具有较高的发光特性。
另外,关于图8所示的部分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3]
使用图9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图4相对应的图,将要成为一个子像素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抽出而进行表示。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3中,在层间绝缘层134具有从堤栏137空开的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34a和堤栏13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F1、区域F2)的上表面部134b、134c这一点、以及上表面部134b、134c相对于上表面部134a位于Z轴方向的上方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层间绝缘层104同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3的层间绝缘层134中,上表面部134a与上表面部134b、134c之间形成斜面部134g、134h而不是向Z轴方向竖立的壁,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0的层间绝缘层104不同。
阳极电极135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阳极电极105同样,沿着层间绝缘层134的上表面部(包含上表面部134a、134b、134c以及斜面部134g、134h)而形成,具有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35a、位于比其靠Z轴方向的上方的上表面部135b、135c和配置于其间的斜面部135g、135h。
空穴注入输送层136,沿着阳极电极135的上表面部(包含上表面部135a、135b、135c以及斜面部135g、135h)而形成,具有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36a、位于比其靠Z轴方向的上方的上表面部136b、136c和配置于其间的斜面部136g、136h。
有机发光层138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0的有机发光层108同样,其堤栏13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38b、138c位于比从堤栏137空开的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38a靠Z轴方向的上方的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机发光层138的下表面部也沿着空穴注入输送层136的上表面部136a、136b、136c及其间的斜面部136g、136h。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3中,有机发光层138在Y轴方向上的每个部位的厚度进一步均匀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3中,比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0进一步地,辉度不均小,具有较高的发光特性。
另外,关于图9所示的部分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4]
使用图10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4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图4对应的图,将要成为一个子像素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抽出而进行表示。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4中,在层间绝缘层144具有从堤栏147空开的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44a和堤栏14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G1、区域G2)的上表面部144b、144c这一点、以及上表面部144b、144c相对于上表面部144a位于Z轴方向的上方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层间绝缘层104同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4的层间绝缘层144中,堤栏147侧的端部区域(区域G1、区域G2)的上表面部144b、144c不是相对于Z轴方向正交的水平面,而形成为斜面部,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0不同。
阳极电极145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阳极电极105同样,沿着层间绝缘层144的上表面部(包含上表面部144a、144b、144c)而形成,具有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45a、位于比其靠Z轴方向的上方的上表面部145b、145c。
空穴注入输送层146,沿着阳极电极145的上表面部(包含上表面部145a、145b、145c)而形成,具有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46a、位于比其靠Z轴方向的上方的上表面部146b、146c。
有机发光层148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0的有机发光层108同样,其堤栏14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48b、148c位于比从堤栏147空开的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48a靠Z轴方向的上方的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机发光层148的下表面部也沿着空穴注入输送层146的上表面部146a、146b、146c。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4中,有机发光层148在Y轴方向上的每个部位的厚度进一步均匀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4中,比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0进一步地,辉度不均小,具有较高的发光特性。
另外,关于图10所示的部分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4的有机发光层148的表面轮廓与上述实施方式1、2、3的各有机发光层108、128、138的表面轮廓不同,但这不会由于基底层的高度差等而改变。即,在有机发光层148的表面轮廓为图10所示的形态的情况下,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
[其他的事项]
在实施方式1中,比有机发光层108靠Z轴方向的下方的空穴注入输送层106形成为沿着阳极电极105的上表面部形状、阳极电极105沿着层间绝缘层104的上表面部形状而形成,由此构成为,从堤栏107空开的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部106a在Z轴方向上处于较低的位置,与此相对,堤栏107侧的端部区域的上表面部106b、106c在Z轴方向上处于较高的位置。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构成为上表面部126a、上表面部126b、126c和上表面部126g、126h形成为阶梯状。
这样,关于有机发光层108、128、138、148的下表面部,设为尽可能沿着上表面部的轮廓的形状,由此能够将堤栏107、127、137、147附近的层厚与从堤栏107、127、137、147空开的中央区域的层厚的差异抑制得较小。从制造的精度以及制造成本的观点来看,在允许的范围,优选使配置于有机发光层正下方的空穴注入输送层等功能层的上表面部轮廓尽可能近似于有机发光层的上表面部轮廓。例如,也能够将功能层的上表面部轮廓的梯级数设为3级以上,或者在其间夹插斜面等。
另外,也能够边考虑有机发光层108、128、138、148的上表面部轮廓等,边将上述实施方式1、2、3、4的各结构适宜组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3、4中,构成为在阳极电极105、125、135、145与有机发光层108、128、138、148之间夹插空穴注入输送层106、126、136、146,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仅夹插空穴注入层的方式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3、4中,作为一例采用了相对于有机发光层108、128、138、148在Z轴方向的下方配置阳极电极105、125、135、145并在Z轴方向的上方配置阴极电极109的结构,但也能够与此相反,在Z轴方向的下方配置阴极电极、在Z轴方向的上方配置阳极电极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3、4中,假定将从有机发光层108、128、138、148射出的光通过阴极电极109从Z轴方向的上方取出的结构(顶部发光型),但本发明也能够与此相反,设为通过基板101而从Z轴方向的下方取出光的结构(底部发光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3、4中,没有表示有机显示装置1的具体的外观形状,但也能够设为例如图11所示的系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本发明在实现辉度不均小、具有较高的光学特性的有机发光元件、有机显示面板及有机显示装置上有用。

Claims (14)

1.一种有机发光元件,具有:
基底层,其包含基板、形成于所述基板的驱动电路以及形成于所述驱动电路上的层间绝缘层;
第1电极,其形成于所述基底层的上方;
功能层,其形成于所述第1电极的上方;
多个分隔壁,其形成于所述第1电极的上方,具有用于对相邻的发光部进行划分的开口部;
发光层,其形成于与所述多个分隔壁之间的所述开口部对应的所述功能层的上方,涂敷包含有机发光材料的墨而形成;以及
第2电极,其形成于所述发光层的上方,具有与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
所述基底层具有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所述发光层的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
所述基底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基底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所述第1电极沿着所述基底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以及所述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所述发光层的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
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所述功能层沿着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以及所述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所述发光层的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
所述功能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功能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所述发光层沿着所述功能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以及所述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所述功能层接触并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下表面部、与所述功能层接触并与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下表面部、处于与所述功能层不同侧并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处于与所述功能层不同侧并与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
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1下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2下表面部位于上方;
进而,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1下表面部到所述第1上表面部的层厚与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2下表面部到所述第2上表面部的层厚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所述发光层的包括所述第1上表面部以及所述第2上表面部的上表面部,通过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由此在上方具有凹形状;
所述发光层的包括所述第1下表面部以及所述第2下表面部的下表面部,通过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1下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2下表面部位于上方,由此在下方具有凸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所述功能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功能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在100nm以上且200nm以下的范围内位于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在从所述分隔壁之间的剖面方向观察所述发光层的情况下,
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的长度为50μm以上,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的长度为50μm以上,并且,
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的长度相对于所述发光部的全长为1/5以上且1/3以下,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的长度相对于所述发光部的全长为1/3以上且3/5以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所述基底层的构成要素之中的所述层间绝缘层具有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所述发光层的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
所述层间绝缘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层间绝缘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所述层间绝缘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具有平坦形状,所述第1上表面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2上表面部具有高度差,或者形成为阶梯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所述发光层的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是相邻的分隔壁之间的各中央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
所述多个发光部在不同的2个方向排列;
所述多个分隔壁形成为在所述不同的2个方向对相邻的发光部进行划分;
所述基底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和所述第2上表面部、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和所述第2上表面部、所述功能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和所述第2上表面部以及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所述第2上表面部、所述第1下表面部和所述第2下表面部,沿着所述发光部中的发光层的俯视的长轴方向分别配置。
9.一种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1工序,形成基底层,所述基底层包含基板、形成于所述基板的驱动电路以及形成于所述驱动电路上的层间绝缘层;
第2工序,在所述基底层的上方形成第1电极;
第3工序,在所述第1电极的上方形成功能层;
第4工序,在通过所述第2工序形成的第1电极的上方形成具有用于对相邻的发光部进行划分的开口部的多个分隔壁;
第5工序,在与所述多个分隔壁之间的所述开口部对应的所述功能层的上方,涂敷包含有机发光材料的墨而形成发光层;以及
第6工序,在所述发光层的上方形成具有与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的第2电极;
在所述第1工序中,
将所述基底层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所述发光层的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所述基底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基底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在所述第2工序中,
将所述第1电极形成为沿着所述基底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以及所述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所述发光层的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在所述第3工序中,
将所述功能层形成为沿着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以及所述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所述发光层的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所述功能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功能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在所述第5工序中,
将所述发光层形成为沿着所述功能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以及所述第2上表面部形成,具有与所述功能层接触并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下表面部、与所述功能层接触并与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下表面部、处于与所述功能层不同侧并与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处于与所述功能层不同侧并与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
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1下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2下表面部位于上方;
进而,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1下表面部到所述第1上表面部的层厚与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第2下表面部到所述第2上表面部的层厚相等。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第1工序中,
将所述基底层的构成要素之中的所述层间绝缘层形成为:
具有与所述发光层的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对应的第1上表面部和与所述发光层的从所述分隔壁侧的端部区域向中央部侧空开的其他区域对应的第2上表面部,
所述层间绝缘层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相对于所述层间绝缘层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位于上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第1工序中,
在形成包含感光性的绝缘性树脂材料的绝缘膜后,有选择地进行曝光、显影,由此形成所述层间绝缘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第1工序中,
以使对于所述绝缘膜的所述第1上表面部的曝光量比对于所述绝缘膜的所述第2上表面部的曝光量小的方式进行曝光、显影,由此形成所述层间绝缘层。
13.一种有机显示面板,使用了通过权利要求9~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有机发光元件。
14.一种有机显示装置,使用了通过权利要求9~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有机发光元件。
CN201080067386.8A 2010-08-25 2010-08-25 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面板和有机显示装置 Active CN1029600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5219 WO2012025954A1 (ja) 2010-08-25 2010-08-25 有機発光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表示パネルと有機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0065A true CN102960065A (zh) 2013-03-06
CN102960065B CN102960065B (zh) 2016-03-16

Family

ID=45722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7386.8A Active CN102960065B (zh) 2010-08-25 2010-08-25 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面板和有机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89474B2 (zh)
JP (1) JP5588007B2 (zh)
CN (1) CN102960065B (zh)
WO (1) WO201202595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4477A (zh) * 2020-05-18 2020-08-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57412B2 (en) 2010-11-29 2015-02-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organic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us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and organic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JP6014883B2 (ja) * 2012-06-01 2016-10-26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発光素子、有機el表示パネル、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塗布型デバイスと、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US10840468B2 (en) 2013-07-11 2020-11-17 Joled Inc. Organic EL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 element
JP2017091802A (ja) * 2015-11-10 2017-05-25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および、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6816102B2 (ja) * 2016-03-01 2021-01-2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620576B1 (ko) * 2016-06-30 2024-01-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18147599A (ja) 2017-03-01 2018-09-20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電界発光パネルおよび発光装置
KR102507095B1 (ko) 2017-10-18 2023-03-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DE112019001693T5 (de) * 2018-03-30 2020-12-10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Displayeinrichtun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displayeinrichtung und elektronikvorrichtung
US10879327B2 (en) 2018-07-09 2020-12-29 Joled Inc. Organic EL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790473B2 (en) * 2018-12-18 2020-09-29 Lg Display Co., Ltd. High-aperture-ratio microdisplay with microcavity structure
CN109786552B (zh) * 2019-01-22 2020-10-16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薄膜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和光学器件
KR20220030361A (ko) * 2020-08-28 2022-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7464A (zh) * 2004-04-30 2007-04-1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发光显示器
US20080143649A1 (en) * 2006-02-03 2008-06-19 Reo Asaki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US20080238295A1 (en) * 2007-03-29 2008-10-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thin-film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in film
CN101681997A (zh) * 2008-02-28 2010-03-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3488A (ja) 1991-12-17 1993-06-29 Konica Corp 有機薄膜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5443922A (en) 1991-11-07 1995-08-22 Konica Corporation Organic thin film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US6559594B2 (en) 2000-02-03 2003-05-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JP4801278B2 (ja) 2001-04-23 2011-10-2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JP2004047215A (ja) * 2002-07-10 2004-02-12 Toshiba Corp 有機el素子および有機el表示装置
JP2004127551A (ja) 2002-09-30 2004-04-22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702516B2 (ja) * 2003-05-07 2011-06-15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有機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190000B2 (en) 2003-08-11 2007-03-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601236B2 (en) 2003-11-28 2009-10-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KR100984362B1 (ko) 2004-04-02 2010-09-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판
JP4645064B2 (ja) 2004-05-19 2011-03-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6148050A (ja) 2004-10-21 2006-06-08 Seiko Epson Corp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6134624A (ja) 2004-11-04 2006-05-25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525536B2 (ja) * 2004-11-22 2010-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El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7012411A (ja) * 2005-06-30 2007-01-18 Canon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244898B1 (ko) 2006-06-28 2013-03-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328628B1 (ko) 2006-07-28 2013-11-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282404B2 (ja) * 2008-01-25 2013-09-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KR100984574B1 (ko) 2008-06-06 2010-09-30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유기 el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481351B2 (en) 2008-12-19 2013-07-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WO2010143360A1 (ja) 2009-06-11 2010-12-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JP2011009017A (ja) 2009-06-24 2011-01-13 Panasonic Corp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5519532B2 (ja) 2010-04-19 2014-06-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有機el表示装置並びに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5808624B2 (ja) 2011-09-09 2015-11-10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214496A (ja) 2012-03-08 2013-10-17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KR101933567B1 (ko) 2012-09-19 2018-12-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7464A (zh) * 2004-04-30 2007-04-1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发光显示器
US20080143649A1 (en) * 2006-02-03 2008-06-19 Reo Asaki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US20080238295A1 (en) * 2007-03-29 2008-10-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thin-film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in film
CN101681997A (zh) * 2008-02-28 2010-03-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4477A (zh) * 2020-05-18 2020-08-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025954A1 (ja) 2013-10-28
US8889474B2 (en) 2014-11-18
US20130105781A1 (en) 2013-05-02
JP5588007B2 (ja) 2014-09-10
WO2012025954A1 (ja) 2012-03-01
CN102960065B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0065B (zh) 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面板和有机显示装置
CN102165591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65593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60066B (zh) 有机发光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装置
CN102577615B (zh) 有机发光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装置
CN102077689B (zh) 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发光装置
CN102577614B (zh) 有机发光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装置
CN102165592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77616B (zh) 有机发光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装置
CN102577613B (zh) 有机发光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装置
CN102577612B (zh) 有机发光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装置
CN102405687B (zh) 有机el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5276222B2 (ja) 有機発光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表示パネルと有機表示装置
CN102388674B (zh) 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机显示面板、有机显示装置
CN102960067B (zh) 有机发光面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有机显示装置
CN102405539B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334384A (zh)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83084B (zh) 发光元件以及晶体管
KR20060061239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04094670A (zh) 有机el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18055936A (ja) 有機el表示パネル、及び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4126332A (zh)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1031570B2 (en) Organic EL elemen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 element, organic EL panel,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ANPAN ORGANIC RATE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50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5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JOLED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ontract Societ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OLED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