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1229B - 跨乘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1229B
CN102951229B CN201210273552.0A CN201210273552A CN102951229B CN 102951229 B CN102951229 B CN 102951229B CN 201210273552 A CN201210273552 A CN 201210273552A CN 102951229 B CN102951229 B CN 1029512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nk
straddle
windproof
windproof body
typ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35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51229A (zh
Inventor
西原寿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saki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Kawasaki Jukogyo KK
Publication of CN102951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1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51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122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乘式车辆,具备:配置在前后车轮之间,驱动车轮的发动机;配置在发动机的前方,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水的散热器;和相对于散热器在后方配置有前边缘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腿部防风体;腿部防风体具有随着面向后方从前边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膨出,并在骑手的膝下部附近且相对于膝下部设置于前方的顶部处膨出量为最大,随着面向后方从顶部向车宽方向内侧陷入的外表面;在腿部防风体的前边缘部和顶部之间的车宽方向范围内,且相对于腿部防风体的前方形成有行驶风以前后方向从其中流过的开放空间。

Description

跨乘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摩托车那样,至少在前后有车轮、用骑手的两膝夹住车辆的状态下乘车的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在如摩托车那样的车辆中,引入行驶风以冷却发动机的发热部的同时设置有防止行驶风冲击骑手的腿、尤其是膝部的防风构件。在日本特开2010-162990号公报中,在侧板的前方设置防护罩(日本特开2010-162990号公报的图3的防护罩22),通过该防护罩排出来自前方的行驶风,从而向骑手供给新鲜的空气(日本特开2010-162990号公报的图3的箭头A)而不是空冷发动机后的升温的空气。
但是,在如日本特开2010-162990号公报那样的导风结构中,形成为将用防护罩收集的行驶风积极地引导至侧板的结构,因此沿着侧板向后方行进的行驶风卷入而冲撞骑手的腿部,从而降低高速行驶时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尽量防止行驶风冲击骑手的腿的跨乘式车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是至少在前后具有车轮、用骑手的两膝夹住车辆的状态下乘车的跨乘式车辆,具备:配置在所述前后车轮之间,驱动前后车轮的驱动源;配置在所述驱动源的前方,利用行驶风冷却冷却介质的热交换器;以及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器在后方配置有前边缘部,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腿部防风体;所述腿部防风体具有包含随着面向后方从前边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膨出,并在相对于骑手的膝下部设置于前方的宽度方向的顶部处膨出量为最大的前部,和随着面向后方从顶部向车宽方向内侧陷入的后部的外表面;在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前边缘部和顶部之间的车宽方向范围内,且在相对于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前方形成有行驶风以前后方向从其中流过的开放空间。在这里,“膝下部”是指行驶姿势下的骑手的膝及相对于膝靠下的部分。
在该结构中,以前后方向流过开放空间的行驶风与腿部防风体直接冲撞,并在骑手的膝下部附近,通过设置于其前方的腿部防风体的顶部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这样,在膝下部的附近且前方行驶风被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以将行驶风的向内侧的绕转向相对于膝下部的后方偏移,因此可以抑制行驶风冲击到骑手的膝下部。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是从正面观察时露出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前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根据该结构,在前边缘部所露出的部分上,行驶风冲撞到形成前部的从前边缘部至顶部的宽的面,而被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其结果是,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冲击骑手的膝下部的行驶风。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是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前边缘部相对于所述驱动源的前端部配置在更后方。根据该结构,使腿部防风体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小,因此腿部防风体在膝下部的正前方急剧改变行驶风的流动方向,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行驶风冲击骑手的膝下部,并且由于驱动源的至少一部分向侧方露出,因此也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是所述腿部防风体的顶部和前边缘部是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随着从膝部附近向下方靠近而向后方延伸。根据该结构,对于整个膝下部,可以在其前方将行驶风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可以进一步缓和行驶风冲击骑手的膝下部。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是所述腿部防风体是一体物。这样的腿部防风体是可以通过模压成型制造。根据该结构,可以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是所述腿部防风体在所述顶部的后方具有向车身宽度方向中心侧凹入以容纳骑手的膝下部的凹部。根据该结构,可以一体地形成防止行驶风冲击骑手的膝的防风部和容纳骑手的膝下部的膝控制部(knee grip portion)。这样,将膝控制部和防风部一体地形成,以此可以在靠近骑手的腿的位置上将行驶风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是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后端相对于主框架的后端延伸至更后方,并从侧方覆盖骑手用座椅和后框架之间的间隙。根据该结构,可以用腿部防风体代替侧盖,因此减少部件数量。
在本发明中,较佳地是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前部的下部从侧方仅覆盖所述驱动源的后部。根据该结构,由于驱动源的大部分被露出,因此提高散热效果。
在权利要求及/或说明书及/或附图中公开的至少两个结构的任意组合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尤其是权利要求的各项的两个以上的任意组合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对以下优选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将更明确地理解本发明。但是,实施形态及附图仅仅是用于图示及说明,并不是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确定。对于附图,多个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作为跨乘式车辆的一种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腿部防风体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背面的右半部分的后视图;
符号的说明:
6          前轮;
16         后轮;
22         汽缸盖;
22a        汽缸盖的前端部(发动机的前端部);
38         散热器(热交换器);
46         侧盖;
47         腿部防风体;
47f         前边缘部;
47d        顶部;
58         前部;
60         后部(凹部);
A          行驶风;
C          中心面;
E          发动机(驱动源);
FR         车身框架;
K          膝下部;
S          开放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形态。图1是本发明的作为跨乘式车辆的一种的摩托车的侧视图。摩托车由构成前半部的主框架1和与主框架1的后部连接而构成车身框架FR的后半部的后框架2形成车身框架FR。前叉4支持在主框架1的前端的闸瓦(head block)3上,前轮6支持在该前叉4的下端部,在上端部安装有把手8。后视镜9支持在把手8上。主框架1的向后下方倾斜的后端部上形成有摇臂支架10,摇臂12的前端部通过枢轴14摇动自如地支持在该摇臂支架10上。后轮16支持在该摇臂12的后端部上。
在前后车轮6、16之间,在主框架1的中央部的下方位置上以前倾姿势搭载有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E,由该发动机E通过如链条或传动带那样的未图示的传递构件驱动后轮16。在该实施形态中发动机E是四缸四冲程并列多缸发动机,并具有曲轴箱18、由从曲轴箱18向上方突出的汽缸20及其上方的汽缸盖22构成的汽缸体24、和曲轴箱18的后方的变速器箱26。
汽缸盖22稍微前倾,连接在汽缸盖22的前表面的四个排气管28在发动机E的下方的集合部30上集合,与该集合部30的下游端连接的排气室32和配置在后轮16的一侧方的排气消声器34通过连接管36相连接。排气管28在侧视下向外部露出,使其不与汽缸盖22及汽缸体24重叠。
在发动机E的前方且在前轮6的后方上配置有利用行驶风A冷却冷却介质的作为热交换器的一种的散热器38。在该实施形态中,冷却介质是冷却发动机E的冷却水。在发动机E的上方且在把手8的后方上,在主框架1的上部配置有燃料箱39。在车身前部安装有覆盖闸瓦3的前方的树脂制的上罩40,在上罩40上安装有前照灯单元42。左右一对的侧罩44支持在主框架1的前部上,在侧罩44的后方,防止行驶风A冲击骑手的腿、具体是膝下部K的左右一对的腿部防风体47支持在主框架1上。
散热器38的侧方由独立于腿部防风体47的散热器盖48所覆盖,发动机E的下部及集合部30的侧方由下罩50所覆盖。腿部防风体47的下部和散热器盖48的下部通过连接杆49相连接。即,腿部防风体47相对于散热器盖48隔着前后方向的间隔(空间)配置在后方。将冷却散热器38后的行驶风A由该空间排出。
如图2所示,散热器盖48的外侧面上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与上下端部相比更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形成流过车身的侧方的行驶风的引导面51。在图1的燃料箱39的后方,在后框架2的上部安装有驾驶员用座椅(骑手用座椅)52及共乘者用座椅54。通过侧盖46从侧方覆盖驾驶员用座椅5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和后框架2之间的间隙。侧盖46也可以与腿部防风体47一体形成。在主框架1的下部通过第一踏板支架53安装有骑手用踏板55,在后框架2的下方也通过第二踏板支架57安装有共乘者用踏板59。
左右的腿部防风体47是大致对称形。腿部防风体47具有能够防止行驶风冲击骑手的膝的向车宽方向外侧方膨出的前部58和在该前部58的后方容纳骑手的膝下部K的凹部60。该凹部60被骑手的腿夹住而形成保持乘骑姿势的膝控制部,前部58形成防风部。这样,由于膝控制部和防风部形成一体,因此能够在靠近骑手的腿的位置上向车宽方向外侧引导行驶风。
侧视时,腿部防风体47沿着用双点划线示出的乘坐位置上的骑手的腿L的小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将前方上部作为基部47c向后方斜下方以分叉状延伸,上侧的第一枝部47a的顶端(后端)47aa延伸至侧盖46,下侧的第二枝部47b的顶端(下端)47ba延伸至发动机E的变速箱26的上表面的上方附近。即,膝控制部(凹部)60的后端部47aa在枢轴14的上方相对于枢轴14位于后方,更详细地是相对于主框架1的后端位于后方。也可以将后端部47aa进一步延长至后方,并从侧方覆盖驾驶员用座椅52和后框架2之间的间隙。由此可以省略侧盖46。
腿部防风体47的上边缘与侧罩44的后半部的下部、燃料箱39的下部及驾驶员用座椅52的前部的下部接触,并从外侧方覆盖主框架1的一部分。即,在侧罩44的下方与其连续地配置有膝控制部(凹部)60的前端部。腿部防风体47由黑色的着色树脂构成,外表面进行纹理化加工。即,腿部防风体47是无涂装,外表面显示出成型素材的自身的颜色。
随着面向后方,腿部防风体47的外表面从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同时稍微向后下方延伸的前边缘部47f向车宽方向外侧膨出,在骑手的膝及膝下部的附近且设置于膝及膝下部的前方的由脊线构成的顶部47d,如图3所示,其膨出量达到最大,随着面向后方,腿部防风体47的外表面从该顶部47d平滑地向车宽方向内侧陷入。即,从图1的前边缘部47f至顶部47d的部分构成作为防风部的前部58,位于顶部47d的更后方的部分构成向车身宽度方向中心侧C凹入的作为膝控制部的凹部(后部)60。
前部58的前后方向宽度是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大致相同的尺寸,由此可以使在上下部的宽度方向膨出量、倾斜度大致相同。该膨出的前部58的下部是从侧方仅覆盖汽缸体24的后部。如图2所示,从正面观察时,露出腿部防风体47的前边缘部47f的至少一部分,于是,在正面观察时露出腿部防风体47的从前边缘部47f至顶部47d的前部58的一部分。
图1的腿部防风体47的前部58在侧罩44的下方连续地配置,腿部防风体47的前边缘部47f相对于散热器38配置在更后方,且相对于发动机E的前端部,即相对于汽缸盖22的前端部22a配置在更后方。此外,前边缘部47f的一部分是相对于把手8的手柄后端位置B存在于后方。腿部防风体47的前边缘部47f是从侧方仅覆盖汽缸体24的后部。
腿部防风体47的前部58的顶部47d是与前边缘部47f大致平行地延伸。具体地是,沿着骑手的腿L随着从上部的膝部附近向下方靠近而稍微向后方倾斜地延伸。对于身高160~190cm的标准的骑手,顶部47d是相对于其膝下部K的前边缘位于前方d=10~30cm的位置。由图2也可知,腿部防风体47的宽度方向的膨出量在该顶部47d处为最大,在顶部47d上部形成有膨出量的峰值点P。另一方面,在图1所示的第一枝部47a的顶端47aa和根部47r之间的中间附近形成有腿部防风体47的外表面最为陷入至车身内侧的最内侧点Q。该最内侧点Q是在侧视时相对于骑手的腿L的膝的内侧位于稍微靠近大腿的部位。
峰值点P相对于腿部防风体47的周围的燃料箱39、侧罩44、散热器盖48及发动机E更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又,在骑手用踏板55的前方,相对于除了把手8及后视镜9以外的所有部件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由此,可以防止翻倒时周围的部件39、44、48、E的损伤。这些周围的部件为涂装品,相对于此,如上所述,腿部防风体47本身是由无涂装的着色树脂构成,因此即使翻倒时破损,损伤之处不显眼,更换费用也便宜。又,腿部防风体47是独立于诸如上罩40及侧罩44的前罩形成,因此与前罩一体地形成的相比可以以低价格更换。
在图3所示的腿部防风体47的前边缘部47f和顶部47d之间的车宽方向范围R,且在腿部防风体47的前方形成有行驶风A向前后方向从其中流过的开放空间S。即,在腿部防风体47的前方不存在引导行驶风A的构件。因此,行驶风A直接冲击腿部防风体47。
如图4的侧视图中所示,腿部防风体47是在基部47c的上边缘部及第一枝部47a的后部的上边缘部上一体地形成有多个安装孔62,在该安装孔62中插通未图示的螺栓,紧固在设置于图1的主框架1上的螺纹孔(未图示)中,以此将腿部防风体47支持在车身上。
从后视图的图5中可知,腿部防风体47的第二枝部47b是其下部的外表面形成面向外侧斜后方的凹面,以此配合膝下部K的内侧。第一枝部47a的外表面上的最内侧点Q离峰值点P的没入量e是5~30cm,较佳地是15~25cm。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3所示,以前后方向流过开放空间S的行驶风A与腿部防风体47直接冲撞,并从设置于骑手的膝下部附近的腿部防风体47的顶部47d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这样,由于行驶风A在膝下部K的附近且在前方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以将行驶风A的向内侧的绕转A1相对于膝下部K向后方偏移。因此,可以抑制行驶风A冲击骑手的膝下部K。
又,在尽量接近骑手的膝的位置上使行驶风A的方向骤变,以此即使对流过顶部47d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行驶风A也可以在骑手的膝的正前方进一步地向车宽方向外侧排挤,可以缓和与骑手冲撞的行驶风A。例如,在将车身的车宽方向外侧用罩覆盖直至前轮附近的全罩型跨乘式车辆中,将行驶风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位于向前方显著远离骑手的腿部的前轮附近,因此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的行驶风随着向后方靠近而容易再次接近车身侧。
如图2所示,在摩托车的行驶中,不仅是在散热器盖48的内侧通过散热器38的行驶风A2,还有由散热器盖48的外侧的引导面51被引导的行驶风A与腿部防风体47的前部58冲突,被前部58引导而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以有效地缓和行驶风A冲击图1的骑手的膝下部K。
如图2所示,在从正面观察时,腿部防风体47的前边缘部47f的至少一部分被露出,因此在前边缘部47f露出的部分中,行驶风A冲击从形成前部58的前边缘部47f至顶部47d的宽的面,并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其结果是,进一步有效地抑制行驶风A冲击图1所示的骑手的膝下部K。
又,腿部防风体47的前边缘部47f相对于汽缸盖22的前端部22a配置在更后方,因此腿部防风体47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小,因此腿部防风体47在膝下部K的正前方急剧改变图3所示的行驶风A的流动方向,从而可以缓和行驶风A冲击骑手的膝下部K。此外,发动机E的一部分不会被腿部防风体47覆盖,而向侧方露出,因此提高散热效果。
如图4所示,腿部防风体47的顶部47d和前边缘部47f的大部分是大致相互平行地延伸,且随着从图1所示的膝部附近向下方靠近而向后方延伸,因此对于整个膝下部K,可以使行驶风A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从而可以进一步缓和行驶风A冲击骑手的膝下部K。
又,也可以将形成腿部防风体47的前部(防风部)58和凹部(膝控制部)60形成为独立件,但是在所述实施形态中,包含防风部58和膝控制部60的整个腿部防风体47是通过模压成型一体形成,因此可以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形成为独立件时,在因摩托车的翻倒等而腿部防风体47的顶部47d受损时,只要更换防风部58即可,可以以低价更换。
如以上所述,尽管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形态,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添加、变更或删除,这些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较佳地是至少在前后有车轮,也可以是三轮车、沙滩车等。又,从得到良好的防风效果的方面考虑,也可以应用于前轮和发动机之间没有形成整流罩的车辆、例如比基尼式整流罩型、半整流罩型、裸露型的车辆中。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驱动源使用发动机E,但是也可以是电动马达。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热交换器使用发动机冷却水的散热器38,但是也可以是油冷却器,此时冷却介质是油。因此,这些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跨乘式车辆,
所述跨乘式车辆是至少在前后具有前车轮和后车轮、用骑手的两膝夹住车辆的状态下乘车的跨乘式车辆;
在跨乘式车辆中,具备:配置在所述前车轮和后车轮之间,驱动所述前车轮和后车轮的驱动源;和
配置在所述驱动源的前方,利用行驶风冷却冷却介质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器在后方配置有前边缘部,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腿部防风体;
所述腿部防风体具有随着面向后方从前边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膨出,并在相对于骑手的膝下部设置于前方的顶部处膨出量为最大的前部,和随着面向后方从顶部向车宽方向内侧陷入的后部;
在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前边缘部和顶部之间的车宽方向范围内,且在相对于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前方形成有行驶风以前后方向从其中流过的开放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从正面观察时露出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前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前边缘部相对于所述驱动源的前端部配置在更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防风体的顶部和前边缘部是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随着从膝位置附近向下方靠近而向后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防风体是一体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防风体在所述顶部的后方具有向车身宽度方向中心侧凹入以容纳骑手的膝下部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后端相对于主框架的后端延伸至更后方,并从侧方覆盖骑手用座椅和后框架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防风体的前部的下部从侧方仅覆盖所述驱动源的后部。
CN201210273552.0A 2011-08-24 2012-08-03 跨乘式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512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2602 2011-08-24
JP2011182602A JP5837777B2 (ja) 2011-08-24 2011-08-24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1229A CN102951229A (zh) 2013-03-06
CN102951229B true CN102951229B (zh) 2014-08-27

Family

ID=46750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355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51229B (zh) 2011-08-24 2012-08-03 跨乘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562069B1 (zh)
JP (1) JP5837777B2 (zh)
CN (1) CN1029512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4530A (zh) * 2017-07-19 2017-11-21 朱德清 一种动力两轮车的车体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7147B2 (ja) * 2011-03-07 2014-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181496B2 (ja) * 2013-09-27 2017-08-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WO2018154930A1 (ja) * 2017-02-24 2018-08-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927941B2 (ja) * 2018-09-27 2021-09-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286704B2 (ja) 2021-03-31 2023-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2360U (ja) * 1981-09-18 1983-03-22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レツグシ−ルド付きオ−トバイのエア−クリ−ナ−
JPS6239379A (ja) * 1985-08-14 1987-02-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騎乗形車両の防風装置
US4913256A (en) * 1986-05-30 1990-04-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JPH03136987A (ja) * 1989-10-24 1991-06-11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2輪車のフレーム
JPH10305791A (ja) * 1997-05-07 1998-11-17 Suzuki Motor Corp オートバイのカウリング構造
JP2003019993A (ja) * 2001-07-06 2003-01-2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用冷却構造
JP4092134B2 (ja) * 2002-05-09 2008-05-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ウインカ取付け構造
JP4177141B2 (ja) * 2003-03-06 2008-11-05 オージーケー技研株式会社 収納部材の脱着構造及び収納部材付き自転車
JP4856485B2 (ja) * 2006-07-14 2012-0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構造
EP2042415B1 (en) * 2007-09-28 2010-10-06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having a cowl structure
CN101428662A (zh) * 2008-11-11 2009-05-13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摩托车后扶手与装饰板的连接结构
JP5395444B2 (ja) * 2009-01-14 2014-0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導風構造
CN101549722A (zh) * 2009-04-10 2009-10-07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摩托车挡风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4530A (zh) * 2017-07-19 2017-11-21 朱德清 一种动力两轮车的车体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37777B2 (ja) 2015-12-24
EP2562069B1 (en) 2014-05-14
JP2013043547A (ja) 2013-03-04
CN102951229A (zh) 2013-03-06
EP2562069A3 (en) 2013-06-05
EP2562069A2 (en) 2013-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67260B1 (en) Body cover structur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2951229B (zh) 跨乘式车辆
US7778028B2 (en) Electrical unit cool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s
JP2010013065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US20160244116A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2975798A (zh) 跨乘式车辆
EP2889207B1 (en) Motorcycle
EP2161187B1 (en) Motorcycle
EP2540603B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US9328703B2 (en) Air intake system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06076512A (ja) 車両
TWI478846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8086907A (ja) 鞍乗型車両
US9085230B2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EP2077220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5759844B2 (ja) 鞍乗型車両
WO2019065485A1 (ja) 鞍乗型車両の外装部品構造
JP557094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2075188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13174202A (ja) 鞍乗型車両
JP457912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CN110325434B (zh) 跨骑型车辆
JP2008162517A (ja) 鞍乗型車両
JP3159068U (ja) 鞍乗型車両
JP668281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冷却系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