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7917A -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 - Google Patents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7917A
CN102917917A CN2011800214077A CN201180021407A CN102917917A CN 102917917 A CN102917917 A CN 102917917A CN 2011800214077 A CN2011800214077 A CN 2011800214077A CN 201180021407 A CN201180021407 A CN 201180021407A CN 102917917 A CN102917917 A CN 1029179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eflector
place ahead
vehicle
visuognosis
occup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14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7917B (zh
Inventor
松本善行
岸本雄也
植松博
桑岛悠司
佐佐木未来
桥本敏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17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79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7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79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0Front-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Periscope arrangements, i.e. optical devices using combinations of mirrors, lenses, prisms or the like ; Other mirror arrangements giving a view from above or under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06Side-view mirrors, e.g. V-shaped mirrors located at the front or rear part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4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insid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1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by using a side-by-side association of mirrors
    • B60R1/08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by using a side-by-side association of mirrors using a single wide field mirror or an association of rigidly connected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2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 G02B17/06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using mirrors only, i.e. having only one curved mirror
    • G02B17/0605Catoptric systems, e.g. image erecting and reversing system using mirrors only, i.e. having only one curved mirror using two curved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10Mirrors with curved faces

Abstract

一种前方视觉辨认装置。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使车辆的前方侧的希望范围能被乘员视觉辨认,具有:对所述希望范围进行映现的第一反光镜;和将映现在所述第一反光镜中的反射像向着所述乘员映现的第二反光镜,所述第一反光镜配置在车室内的仪表板上,并且,所述第二反光镜配置在所述仪表板的下方,在将所述第一反光镜以及第二反光镜连结的区域、和将所述第二反光镜和所述乘员的视线出射点连结的区域中,分别设置有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

Description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间接地视觉辨认车辆的前方侧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0年3月10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053751号、2010年5月1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114195号、2010年4月2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100065号、2010年4月2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100066号、2010年10月1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234582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至此。
背景技术
作为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公知有一种装置,将摄像机构设置在车辆的前部,且在车室内的监视器中映现通过该摄像机构拍摄到的图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这种前方视觉辨认装置,能够良好地视觉辨认车辆前方的希望区域,但是其摄像机构、监视器的成本较高,希望提出具有更廉价的结构的方案。
另外,作为不使用摄像机构和监视器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提出了在车辆前部配置反光镜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对车辆的前方左右进行映现的一对反光镜以向前保险杠的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情况下,由于为车室内的乘员直接视觉辨认映现在车辆的外部的反光镜中的像的结构,所以,乘员视觉辨认的像成为左右颠倒的像而容易使乘员产生不舒服感,而且,在反光镜上还容易产生脏污和破损。
作为对该点进行了改善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提出有一种装置,在车室内设置有:对车辆的前方直接映现的第一反光镜;和将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向乘员映现的第二反光镜(参照专利文献4、5)。
专利文献4、5所记载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对车辆的前方进行映现的第一反光镜配置在车室内的车顶板部的室内镜的根基部分上,且第二反光镜配置在车室内的仪表板上。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通过基于第一反光镜和第二反光镜的双重反射,能够消除视觉辨认像的左右的颠倒,从而使视觉辨认性变好,而且,由于反光镜均配置在车室内,所以还能够解决脏污和破损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155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532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21131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实愿昭63-6454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88790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4、5记载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由于第一反光镜配置在车顶板部,所以,会较大地限制将对车辆的前方进行映现的第一反光镜配置在车辆前方。
为了将第一反光镜配置在车辆的更前方,也考虑到将第一反光镜和第二反光镜一同设置在仪表板的上部的情况,但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反光镜和第二反光镜需要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高度,所以结果会导致一方的反光镜妨碍乘员的视野。
另外,在上述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由于第一反光镜配置在车室内的车顶板部附近,且从此处以向着车辆前方的下方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对发动机罩下方的死角进行确认,但是无法充分地确认相对于本车辆的行进方向侧方的死角。
另外,当为了扩大车辆前方左右的视觉辨认范围,而使第一反光镜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成为倾斜姿势时,存在会映入对向车的大灯或阳光等的外部光,从而导致相对于其他车辆等的视觉辨认性降低的课题。
另外,还存在难以从映现在第二反光镜中的镜像辨识相对于本车辆的行进方向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其他车辆的接近感(相对位置等)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不会导致产品成本的高涨并能够谋求视觉辨认性的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方视觉辨认装置,能够抑制因外部光导致的视觉辨认性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方视觉辨认装置,易于识别出相对于本车辆的行进方向位于侧方的物体(例如其他车辆)的接近程度。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一种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使车辆的前方侧的希望范围能被乘员视觉辨认,其特征在于,具有:对所述希望范围进行映现的第一反光镜;和将映现在所述第一反光镜中的反射像向着所述乘员映现的第二反光镜,所述第一反光镜配置在车室内的仪表板上,并且,所述第二反光镜配置在所述仪表板的下方,在将所述第一反光镜以及所述第二反光镜连结的区域、和将所述第二反光镜和所述乘员的视线出射点(eyepoint)连结的区域中,分别设置有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
由此,车辆的前方的像映现在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上,其反射像通过第一透光部映现在仪表板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上。该映现在第二反光镜上的反射像通过第二透光部而被乘员视觉辨认到。
(2)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所述仪表板上设置有向车室内侧隆起的隆起部,在该隆起部的车辆后方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所述第二透光部。
(3)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所述仪表板上设置有向车室内侧隆起的隆起部,在该隆起部的、所述车辆的前方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反光镜。
(4)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所述仪表板上设置有向车室内侧隆起的隆起部,在该隆起部的、所述车辆的前方侧,设置有第一透光部。
(5)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的至少某一方,为设置在所述仪表板上的开口。
(6)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开口通过使光透过的透过板而封闭。
(7)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反光镜至少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凸状的凸曲率曲面。
(8)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二反光镜至少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凹状的凹曲率曲面。
(9)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二反光镜配置在落座于所述车辆的座椅中的所述乘员的正面。
(10)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反光镜以及所述第二反光镜在所述仪表板中,配置在所述车辆的车宽中心。
(11)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二反光镜至少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凹状的凹曲率曲面,并且,以使镜面向着驾驶席侧的方式倾斜配置。
(12)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车宽方向端部侧比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着前部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由此,车辆的前方的像映现在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上,其反射像通过第一透光部映现在仪表板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上。该映现在第二反光镜上的反射像通过第二透光部而被乘员视觉辨认到。
此时,在形成为凸曲率曲面的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上,映现有车辆前部侧方的较宽范围。由于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形成为向前方成为凸状的凸曲率曲面,所以在第二反光镜上,以使车宽方向两端部向下方后退的方式映现有第一反光镜自身的像。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的车宽方向端部侧,比中央侧向前部下方倾斜,所以在映现在第二反光镜的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上,映现有在车宽方向端部侧比中央侧向下方偏移的车辆前方的像。因此,虽在第二反光镜上,映现出车宽方向两端部向下方后退的第一反光镜自身的像,但在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上,映现有在车宽方向端部侧比中央侧向下方偏移的车辆前方的像,所以,能够抑制通过第二反光镜观察到的前方的像的端部侧的畸变。
(13)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向着前部下方的倾斜角度从车宽方向中央向着端部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14)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凸曲率半径比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凸曲率半径大的方式形成。
由此,车辆的前方的像映现在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上,其反射像通过第一透光部映现在仪表板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上。该映现在第二反光镜上的反射像通过第二透光部而被乘员视觉辨认到。
此时,在形成为凸曲率曲面的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上,映现有车辆前部侧方的较宽范围。由于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形成为向前方成为凸状的凸曲率曲面,所以在第二反光镜上以越靠近车宽方向的端部越缩小的方式映现有第一反光镜自身的像。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使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凸曲率半径比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凸曲率半径形成得大,所以,映现在车宽方向端部侧的车辆前方的像,相对于映现在中央侧的车辆前方的像相对地放大。因此,由于在第二反光镜的反射面上,虽以越靠近车宽方向的端部越缩小的方式映现有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但在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上,映现有使车宽方向端部侧相对于中央侧相对地放大的车辆前方的像,所以,能够矫正通过第二反光镜观察到的前方的像的中央侧与端部侧的尺寸的差异。
(15)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的凸曲率半径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端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16)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的凸曲率半径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着端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17)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一反光镜或所述第二反光镜的某一方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上,设置有对光的透过进行抑制的透过抑制部。
(18)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透过抑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光镜上。
(19)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一反光镜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方上,在与该镜面的将车辆上下方向中的上端和下端连结的线的中央相比上方的位置上,设置有对光的透过进行抑制的第二透过抑制部。
(20)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二透过抑制部由渐变膜或者偏振光滤光片构成。
(21)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透过抑制部由渐变膜或者偏振光滤光片构成。
(22)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供驾驶员视觉辨认的映现于所述第二反光镜的镜像中的所述反射像的路面侧,配置有通过位置识别显示机构显示的位置识别标识。
(23)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位置识别显示机构设置在沿着所述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下缘印刷为带状的黑色印刷部上,所显示的所述位置识别标识在车辆的垂直方向上呈直线状。
(24)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位置识别显示机构通过形成在所述黑色印刷部上的狭缝状的切口构成。
(25)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位置识别显示机构在所述仪表板的上表面且与前挡风玻璃相对的表面上,通过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形成为直线状的杆状标识构成。
(26)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位置识别显示机构设置于在所述仪表板的上表面开口的除霜装置上,通过以所述第一反光镜为中心形成为放射状的所述除霜装置的喷出口的棂条构成所述杆状标识。
(27)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供驾驶员视觉辨认的映现于所述第二反光镜的镜像中,设置有接近程度确认机构,所述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由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设置、且在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多个的直线状的位置确认机构构成,随着趋向所述左右方向而使所述位置确认机构的间隔变窄。
(28)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供驾驶员视觉辨认的映现于所述第二反光镜的镜像中,设置有接近程度确认机构,所述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由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设置、且在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多个的直线状的位置确认机构构成,随着趋向所述左右方向使所述位置确认机构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变窄。
(29)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在所述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上,沿着其周缘设置有带状的黑色印刷部,所述位置确认机构由沿着所述前挡板玻璃的下缘的、设置在所述黑色印刷部上的标识的像构成。
(30)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标识通过形成在所述黑色印刷部上的狭缝状的切口构成。
(31)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位置确认机构在所述仪表板的上表面且与所述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相对的表面上,通过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形成为直线状的杆状标识的像构成。
(32)在(1)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杆状标识通过在所述仪表板的上表面开口的除霜装置的喷出口的棂条构成,所述棂条以所述第一反光镜为中心形成为放射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1)的方式,由于使映现在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中的车辆前方的像,通过仪表板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反射而被乘员视觉辨认到,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和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不会使乘员视野变窄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根据本发明,构成为未使用高价的部件的简单结构,同时能够得到高视觉辨认性。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由于将对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进行映现的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仪表板的下方,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设置在仪表板上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即使在设计为挡风玻璃的前方倾斜较大的车辆中,也能够将第一反光镜配置在不会受到前柱的妨碍视野影响的、车室内的前方侧位置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视觉辨认性。
在上述(2)的情况下,由于在从仪表板向车室内侧隆起且易于观察到的隆起部上形成有第二透光部,所以能够使乘员的视觉辨认变得良好。而且,由于第二透光部形成在与乘员大致正对的隆起部的车辆后方侧的表面上,所以,能够将第二透光部的面积抑制在最小限度,同时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二反光镜的能够观察到的视觉辨认范围。
在上述(3)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反光镜配置在隆起部的车辆前方侧,所以,第一反光镜不会直接进入到乘员的视线中,从而能够使乘员的前方视觉辨认性变得良好,并且,能够使外观变得良好。
在上述(4)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透光部配置在隆起部的车辆前方侧,所以,第一透光部不会直接进入到乘员的视线中,从而能够使外观变得良好。
在上述(5)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的至少某一方为设置在仪表板上的开口,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透光部。
在上述(6)的情况下,由于开口通过透过板而封闭,所以能够抑制灰尘和水蒸气等进入到开口中。
在上述(7)的情况下,由于对车辆的前方进行映现的第一反光镜为凸面镜,所以,能够放大车辆前方的视觉辨认区域。
在上述(8)的情况下,由于对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进行映现的第二反光镜为凹面镜,所以,能够使更宽范围的反射像被乘员视觉辨认到。
在上述(9)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反光镜配置在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正面,所以,能够进一步地减少供乘员视觉辨认的像的失真。
另外,即使由于驾驶员的体型差异而使视线出射点前后移动,也能够不用改变第二反光镜的朝向地进一步减少像的失真。
在上述(10)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反光镜和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仪表板中的车辆的车宽中心,所以,能够在车辆的左右的前柱之间确保充分的距离。由此,在沿着左右的前柱而在挡风玻璃上积留有雪的情况下,也不会使第一反光镜的前方和左右被雪覆盖,能够始终将视觉辨认区域确保得较大。
在上述(11)的情况下,第二反光镜为凹面镜,并且,以使镜面向着驾驶席侧倾斜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将第二反光镜配置在车宽中心,也能够进一步减少像的失真。
在上述(12)的情况下,由于使映现在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中的车辆前方的像,通过仪表板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反射而被乘员视觉辨认到,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和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不会使乘员视野变窄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在该情况下,构成为未使用高价的部件的简单结构,同时能够得到高视觉辨认性。
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将对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进行映现的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仪表板的下方,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设置在仪表板上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即使在设计为挡风玻璃的前方倾斜较大的车辆中,也能够将第一反光镜配置在不会受到前柱的妨碍视野的影响的、车室内的前方侧位置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视觉辨认性。
而且,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形成为,至少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凸状的凸曲率曲面,所以,能够在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中映现车辆的前部侧方的较宽范围,而且,由于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的车宽方向端部侧比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着前部下方倾斜,所以,能够通过在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的车宽方向端部侧,映现向车辆前方的下方偏移了的像,而将映现在第二反光镜中的第一反光镜自身的像的在车宽方向端部侧向下方后退的量抵消,从而能够减少乘员所观察到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像的失真,而进一步减少赋予乘员的不舒服感。
在上述(13)的情况下,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向着前部下方的倾斜角度从车宽方向中央向着端部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够柔和地矫正乘员所观察到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像的失真,还能够使视觉辨认性进一步提高。
在上述(14)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形成为,至少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凸状的凸曲率曲面,所以,能够在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中映现车辆的前部侧方的较宽范围,而且,由于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凸曲率半径比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凸曲率半径大,所以,能够通过将映现在第一反光镜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像相对于映现在中央侧的像相对地放大映现,而将映现在第二反光镜中的第一反光镜自身的像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缩小的量抵消,从而能够减少乘员所观察到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和端部侧的像的尺寸的差异,并进一步减少赋予乘员的不舒服感。
在上述(15)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的凸曲率半径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着端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够柔和地矫正乘员所观察到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像与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像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差异,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觉辨认性。
在上述(16)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的凸曲率半径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着端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够柔和地矫正乘员所观察到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像与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像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的差异,能够进一步提高视觉辨认性。
在上述(17)的情况下,由于使映现在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中的车辆前方的像,通过仪表板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反射而被乘员视觉辨认到,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和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不会使乘员视野变窄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构成为未使用高价的部件的简单结构,同时能够得到高视觉辨认性。
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将对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进行映现的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仪表板的下方,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设置在仪表板上的充分低的位置上。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映现出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侧方的死角。而且,由于能够相比较地缩小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与仪表板下的第二反光镜之间的间隔,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放大地映现到第二反光镜上,而能够得到较高的视觉辨认性。尤其,即使在设计为前挡风玻璃的前方倾斜较大的车辆中,也能够将第一反光镜配置在不会受到前柱的妨碍视野影响的、车室内的前方侧位置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视觉辨认性。
而且,在该情况下,由于在第一反光镜或第二反光镜的某一方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上设置有透过抑制部,所以,即使对向车的大灯等的外部光入射到第一反光镜的镜面的中央部,或者,即使上述外部光的在第一反光镜上的反射光入射到第二反光镜的镜面的中央部,也能够通过透过抑制部来抑制这些入射光以及该入射光的反射光的透过,因此,能够抑制因上述外部光的映入导致的视觉辨认性降低。
在上述(18)的情况下,透过抑制部设置在第一反光镜上,由此,与将透过抑制部设置在第二反光镜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扩大能得到对光的透过进行抑制的效果的视线出射点的容许区域。
在上述(19)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反光镜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方的与中央相比的上方,设置有第二透过抑制部,所以,即使在第一反光镜的上述端部入射有外部光(例如阳光等),也能够通过第二透过抑制部来抑制该入射光以及该入射光的反射光的透过,因此,能够抑制因上述外部光的映入导致的视觉辨认性降低。
在上述(20)的情况下,仅通过在第一反光镜的端部安装渐变膜或者偏振光滤光片,就能够设置第二透过抑制部,从而提高作业性。
在上述(21)的情况下,仅通过在第一反光镜的中央部或者第二反光镜的中央部安装渐变膜或者偏振光滤光片,就能够设置透过抑制部,从而提高作业性。
在上述(22)的情况下,由于使映现在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中的车辆前方的像,通过仪表板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反射而被乘员视觉辨认到,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和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不会使乘员视野变窄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构成为未使用高价的部件的简单结构,同时能够得到高视觉辨认性。
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将对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进行映现的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仪表板的下方,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设置在仪表板上的充分低的位置上。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映现出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侧方的死角。而且,由于能够相比较地缩小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与仪表板下的第二反光镜之间的间隔,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放大地映现到第二反光镜上,能够得到较高的视觉辨认性。尤其,即使在设计为前挡风玻璃的前方倾斜较大的车辆中,也能够将第一反光镜配置在不会受到前柱的妨碍视野影响的、车室内的前方侧位置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视觉辨认性。
而且,在该情况下,由于在映现于第二反光镜的镜像中的所述反射像的路面侧配置有位置识别标识,所以,能够识别出在所述反射像中映出的物体(例如其他车辆)与本车辆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出该物体的接近状态。尤其,由于位置识别标识配置在上述反射像的路面侧,所以与物体的高度无关地,能够可靠地识别出该物体的位置。
在上述(23)的情况下,能够缩短位置识别标识的长度,另外,即使由于乘员的体型的偏差也不会使位置识别标识的位置偏移,因此容易识别。
在上述(24)的情况下,能够在将黑色印刷部印刷到前挡风玻璃上时,形成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从而不需要仅为了形成位置识别显示机构的单独的制造工序。
在上述(25)的情况下,形成在仪表板上的杆状标识映入到前挡风玻璃上,且其与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而位于左右方向上的物体(例如其他车辆)一同映现在第一反光镜中,因此,能够使乘员在第二反光镜所映出的镜像中,重叠地观察到基于杆状标识的位置识别标识和上述物体的像,从而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出该物体的位置,并能够确切地识别出接近状态。
在上述(26)的情况下,由于通过除霜装置的喷出口的棂条来构成杆状标识,所以,不需要仅为了形成位置识别显示机构的单独的制造工序。
在上述(27)的情况下,由于使映现在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中的车辆前方的像,通过仪表板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反射而被乘员视觉辨认到,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和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不会使乘员视野变窄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构成为未使用高价的部件的简单结构,同时能够得到高视觉辨认性。
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将对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进行映现的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仪表板的下方,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设置在仪表板上的充分低的位置上。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映现出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侧方的死角。而且,由于能够相比较地缩小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与仪表板下的第二反光镜之间的间隔,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放大地映现到第二反光镜上,能够得到较高的视觉辨认性。尤其,即使在设计为前挡风玻璃的前方倾斜较大的车辆中,也能够将第一反光镜配置在不会受到前柱的妨碍视野影响的、车室内的前方侧位置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前方左右的视觉辨认性。
而且,在该情况下,在第二反光镜所映出的镜像中设置有接近程度确认机构,构成该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的直线状的位置确认机构随着趋向左右方向而使间隔(位置确认机构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变窄,因此,在从本车辆的前方左右方向接近的物体(例如其他车辆)映入到第二反光镜的镜像中时,易于识别出上述物体的接近程度。
在上述(28)的情况下,由于使映现在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中的车辆前方的像,通过仪表板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反射而被乘员视觉辨认到,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和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不会使乘员视野变窄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构成为未使用高价的部件的简单结构,同时能够得到高视觉辨认性。
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将对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进行映现的第二反光镜配置在仪表板的下方,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设置在仪表板上的充分低的位置上。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映现出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侧方的死角。而且,由于能够相比较地缩小仪表板上的第一反光镜与仪表板下的第二反光镜之间的间隔,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的反射像放大地映现到第二反光镜上,而能够得到较高的视觉辨认性。尤其,即使在设计为前挡风玻璃的前方倾斜较大的车辆中,也能够将第一反光镜配置在不会受到前柱的妨碍视野影响的、车室内的前方侧位置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前方左右的视觉辨认性。
而且,在该结构中,在第二反光镜所映出的镜像中设置有接近程度确认机构,构成该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的直线状的位置确认机构随着趋向左右方向而使位置确认机构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变窄,因此,在从本车辆的前方左右方向接近的物体(例如其他车辆)映入到第二反光镜的镜像中时,易于识别出上述物体的接近程度。另外,离本车辆远的物体的像在第二反光镜的镜像中位于左右方向的端部,且像的大小变小,但位置确认机构随着趋向左右方向而使宽度变窄,因此,在镜像的左右方向端部中,相对于像的宽度的、位置确认机构的宽度的比例也不会变大,提高了相对于像的视觉辨认性。
在上述(29)的情况下,能够缩短位置确认机构的长度,另外,即使由于乘员的体型差的偏差也不会使位置识别标识的位置偏移,因此容易识别。
在上述(30)的情况下,能够在将黑色印刷部印刷到前挡风玻璃上时形成标识,从而不需要仅为了形成标识的单独的制造工序。
在上述(31)的情况下,形成在仪表板上的杆状标识映入到前挡风玻璃上,且其与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而位于左右方向上的物体一同映现在第一反光镜中,因此,能够使乘员在第二反光镜所映出的镜像中,重叠地观察到基于杆状标识的位置确认机构和上述物体的像,从而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出该物体的接近程度。
在上述(32)的情况下,由于通过除霜装置的喷出口的棂条来构成杆状标识,所以,不需要仅为了形成杆状标识的单独的制造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车辆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内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车辆的通常时的前方视野和此时的乘员姿势的图。
图4B是表示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车辆的抬起身来视觉辨认时的前方视野和此时的乘员姿势的图以及表示映现在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的像的图。
图5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车辆的示意俯视图。
图6A是表示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车辆的通常时的前方视野和此时的乘员姿势的图。
图6B是表示采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车辆的抬起身来视觉辨认时的前方视野和此时的乘员姿势的图。
图7是表示使用前方视觉辨认装置时的视野的鸟瞰图。
图8是表示映现在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的像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第一反光镜的立体图。
图10是与各部分的截面形状一同来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第一反光镜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沿图10的C-C截面的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比较例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像的观察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2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像的观察方法的示意剖视图。
图13A是表示在比较例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映现的像的图。
图13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映现的像的图。
图14是表示能够通过前方视觉辨认装置视觉辨认到的侧方区域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的第一反光镜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乘员经由第二透光部视觉辨认到的镜像的图。
图17是相对于上述实施例一的比较例中的与图16对应的图。
图18是说明第一反光镜中的在左右方向的中央和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差的图。
图1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二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乘员经由第二透光部视觉辨认到的镜像的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三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的第二反光镜的立体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四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的第一反光镜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在所述实施例四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乘员经由第二透光部视觉辨认到的镜像的图。
图23是相对于上述实施例四的比较例中的与图22对应的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五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的第一反光镜的立体图以及纵剖视图。
图25A是说明第二反光镜中的第一反光镜的像的上下方向位置的不同的图,是在第一反光镜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和端部使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相同的情况。
图25B是说明第二反光镜中的第一反光镜的像的上下方向位置的不同的图,是表示使第一反光镜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端部比中央部前倾的情况的图。
图26A是表示对映现在第二反光镜中的第一反光镜的端部的像进行比较的图,是在第一反光镜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和端部使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相同的情况。
图26B是表示对映现在第二反光镜中的第一反光镜的端部的像进行比较的图,是表示使第一反光镜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端部比中央部前倾的情况的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六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的第一反光镜的立体图以及纵剖视图。
图28A是表示对映现在第二反光镜中的第一反光镜的端部的像进行比较的图,是表示使第一反光镜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曲率与端部的曲率相同的情况的图。
图28B是表示对映现在第二反光镜中的第一反光镜的端部的像进行比较的图,是表示使第一反光镜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曲率比中央部的曲率小的情况的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上述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的图。
图30是表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乘员经由第二透光部视觉辨认到的镜像的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二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的图。
图32是表示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乘员经由第二透光部视觉辨认到的镜像的图。
图3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三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乘员经由第二透光部视觉辨认到的镜像的图。
图34是从驾驶席侧观察到的、具有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四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车辆的除霜装置的喷出口周边的立体图。
图35是上述除霜装置的喷出口的俯视图。
图36是表示在上述实施例四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乘员经由第二透光部视觉辨认到的镜像的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上述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的成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基点的标识的图。
图38是表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乘员经由第二透光部视觉辨认到的镜像的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二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的成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基点的标识的图。
图40是表示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乘员经由第二透光部视觉辨认到的镜像的图。
图4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三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乘员经由第二透光部视觉辨认到的镜像的图。
图42是从驾驶席侧观察到的、具有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四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车辆的除霜装置的喷出口周边的立体图。
图43是上述除霜装置的喷出口的俯视图。
图44是表示在上述实施例四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中乘员经由第二透光部视觉辨认到的镜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车辆1的示意图,图2~图4B是表示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具体结构的图。此外,图中箭头FR指向车辆的前方,箭头UP指向车辆上方。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配置在车室内的驾驶席的前方侧,使得落座在驾驶席的座椅上的乘员m能够在将视线向着前方的状态下,视觉辨认到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
在图2、图3中,标记11是在车辆1的前座前方设置的前方倾斜(向着前部下方倾斜)的挡风玻璃,标记12是在与驾驶席相对的前面侧配置有速度计和转速计等的计测设备的仪表板,标记13是配置在驾驶席的前方的方向盘。
仪表板12具有:前部壁14,配置有计测设备,且与落座在前座上的乘员m相对;和上部壁15,从该前部壁14的上端部向着挡风玻璃11的下缘大致水平地延伸。在上部壁15的驾驶席的正面位置(方向盘13的正面前方位置)上设置有隆起部16。该隆起部16形成为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大致半圆筒状。另外,在上部壁15中的隆起部16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第一开口17。
隆起部16的前部以使俯视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大致U字形的方式被切缺,在该弯曲的切缺端上安装有第一反光镜18。第一反光镜18通过沿车宽方向弯曲为大致U字状的凸面镜构成,以使其镜面向着车辆的前部下方的方式设置在隆起部16的前部面上。该第一反光镜18被设定为,通过挡风玻璃11而映现车辆的前部下方和左右的较宽范围。此外,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在第一反光镜18的前方侧形成为与第一反光镜18大致相同的宽度。
另外,在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的下方设置有将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反射像向乘员m侧映现的第二反光镜19。第二反光镜19由平面镜构成,以使镜面向着车辆后方侧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开口17的前端部侧的下方。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反光镜19经由托架20安装在仪表板12的背面。
另一方面,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面以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脸正对的方式向上方侧倾斜,在该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横长的大致椭圆形的第二开口21。该第二开口21配置在将第二反光镜19与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连结的区域中,使得乘员m能够视觉辨认到上部壁15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19。另外,第一开口17配置在将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连结的区域中。因此,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车辆的前方的反射像通过第二反光镜19和第二开口21,能够被乘员m视觉辨认到。
此外,第二开口21的高度优选为,如图4A所示,在通常驾驶时的乘员姿势下被方向盘13隐藏,如图4B所示,在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抬起身来观察前方时,能够从方向盘13的上部看到。
另外,在隆起部16的前方侧的第一开口17和隆起部16的后面侧的第二开口21上,分别安装有由透明树脂构成的透过板22、23。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第一开口17和透过板22构成第一透过部,由第二开口21和透过板23构成第二透过部。
在以上结构中,当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对车辆前方进行视觉辨认的状态下,若观察仪表板12上的第二开口21,则能够经由第二反光镜19观察到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车辆前方侧的反射像。
此时,由于第一反光镜18由从中央向宽度方向左右弯曲的凸面镜构成,所以,如图4B所示,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反射像,映入了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方向的较宽范围。而且,该被乘员m观察到的像由于是通过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进行了两次反射的像,所以,没有发生左右颠倒,能够使乘员不会感到不舒服地辨识到周围的状况。
如以上那样地,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在仪表板12上的隆起部16的前表面设置有对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进行映现的第一反光镜18,并且在仪表板12的下方配置有使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上的像向乘员m侧反射的第二反光镜19,且在仪表板12上的将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连结的区域和将第二反光镜19和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连结的区域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由此,使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配置在不会妨碍乘员m的前方视野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构成为未使用摄像机构和监视器等的高价的部件的简单结构,同时能够确保高视觉辨认性。
尤其,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通过第二反光镜19配置在仪表板12的下方的关系,能够将直接映现车辆1的前方和左右的第一反光镜18设置在仪表板12上的充分低的部分上,所以,即使在挡风玻璃11的前方倾斜较大的车辆中,也能够将第一反光镜18配置在车室内的前端部附近。由此,在映现车辆1的前部左右的情况下,车辆1的前柱FP不会妨碍反射视野,能够使左右方向的视觉辨认性为良好。
另外,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在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上设置有隆起部16,在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表面上配置有第二开口21,由此,在乘员m抬起身来视觉辨认前方时,易于观察到第二开口21。由此,乘员的视觉辨认变得良好。
而且,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开口21形成在与乘员m的脸正对的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面上,所以,在将第二开口21的面积抑制在最小限度的状态下,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二反光镜19的能够观察到的视觉辨认范围。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由于第一反光镜18配置在对于乘员m成为死角的隆起部16的车辆前方侧的表面,所以,在驾驶时,第一反光镜18不会直接与乘员m的视线接触。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反射光等而导致乘员m的视野紊乱,并且,还能够使外观变得良好。
而且,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情况下,对于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配置在成为乘员m的死角的隆起部16的前方侧,由此,有利于外观变得良好。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分别通过透光板22、23封闭,由此,能够防止灰尘和水蒸气等向仪表板12的内侧的侵入。此外,透光板22、23即使只安装在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的某一方上,也能够得到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光镜18由凸面镜构成,但第一反光镜18也可以为平面镜。
另外,映现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第二反光镜19也可以由凹面镜构成。在该情况下,通过凹面镜以宽范围取得由第一反光镜18所反射的光,从而能够使乘员m视觉辨认出更宽范围的反射像。另外,此时,第二反光镜19优选配置在落座于驾驶席的座椅上的乘员m的正面。由此,能够减少被乘员m视觉辨认到的像的失真。尤其,即使由于驾驶员的体型差异而使视线出射点前后移动,也能够不用改变第二反光镜19的朝向地而进一步减少像的失真。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配置在仪表板12上的驾驶席的前方,但如图5所示,也可以将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第一开口17、第二开口21等配置在仪表板12上的车宽中心。
在该情况下,第一反光镜18被配置在从左右的前柱FP充分地离开的位置上,由此,即使在下雪时,雪沿着前柱FP积留在挡风玻璃11上的情况下,该雪也不会遮挡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视野。
另外,在多数车辆中,仪表板12的前端部和挡风玻璃11的下缘以使车宽中央侧突出而成为最前方的方式弯曲形成。在这种车辆中,在将第一反光镜18配置在车宽中央的情况下,在下雪时,能够进一步减少基于雪的堆积而妨碍视野的情况,并且,由于使第一反光镜18配置在更前方,所以即使在通常时也能够进一步减少前柱FP的映入。
而且,如图5所示,在将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第一开口17、第二开口21等配置于仪表板12上的车宽中心的情况下,优选通过凹面镜构成第二反光镜19,并使其镜面向着驾驶席侧倾斜。
在该情况下,通过凹面镜以宽范围取得由第一反光镜18所反射的光,并能够使乘员m视觉辨认出更宽范围的反射像,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少乘员m所观察到的像的失真。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仪表板12上形成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并由这些部分构成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但也可以为,在仪表板12上设置通过透明树脂等而能够使光透过的部分,由此,构成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车辆1的示意图,图2~图6B是表示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具体结构的图。此外,图中箭头FR指向车辆的前方,箭头UP指向车辆上方。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配置在车室内的驾驶席的前方侧,使得落座在驾驶席的座椅上的乘员m能够在将视线向着前方的状态下,视觉辨认到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
在图2、图3中,标记11是在车辆1的前座前方设置的前方倾斜(向着前部下方倾斜)的挡风玻璃,标记12是在与驾驶席相对的前表面侧配置有速度表和转速表等的计测设备的仪表板,标记13是配置在驾驶席的前方的方向盘。
仪表板12具有:前部壁14,配置有计测设备,且与落座在前座上的乘员m相对;和上部壁15,从该前部壁14的上端部向着挡风玻璃11的下缘大致水平地延伸。在上部壁15的驾驶席的正面位置(方向盘13的正面前方位置)上设置有隆起部16。该隆起部16形成为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大致半圆筒状。另外,在上部壁15中的隆起部16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第一开口17。
隆起部16的前部以使俯视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大致U字形的方式被切缺,在该弯曲的切缺端上安装有第一反光镜18。第一反光镜18通过沿车宽方向弯曲为大致U字状的凸面镜构成,以使其镜面向着车辆的前部下方的方式设置在隆起部16的前部面上。该第一反光镜18被设定为通过挡风玻璃11而映现车辆的前部下方和左右的较宽范围。此外,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在第一反光镜18的前方侧形成为与第一反光镜18大致相同的宽度。
另外,在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的下方设置有将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反射像向乘员m侧映现的第二反光镜19。第二反光镜19由平面镜构成,以使镜面向着车辆后方侧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开口17的前端部侧的下方。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反光镜19经由托架20安装在仪表板12的背面。
另一方面,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面以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脸正对的方式向上方侧倾斜,在该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横长的大致椭圆形的第二开口21。该第二开口21配置在将第二反光镜19与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连结的区域中,使得乘员能够视觉辨认到上部壁15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19。另外,第一开口17配置在将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连结的区域中。因此,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车辆的前方的反射像通过第二反光镜19和第二开口21而能够被乘员m视觉辨认到。
此外,第二开口21的高度优选为,如图6A所示,在通常驾驶时的乘员姿势下被方向盘13隐藏,如图6B所示,在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抬起身来观察前方时,能够从方向盘13的上部看到。
另外,在隆起部16的前方侧的第一开口17和隆起部16的后面侧的第二开口21上,分别安装有由透明树脂构成的透过板22、23。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第一开口17和透过板22构成第一透光部,由第二开口21和透过板23构成第二透光部。
在采用了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车辆1中,当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对车辆前方进行视觉辨认的状态下,若观察仪表板12上的第二开口21,则能够经由第二反光镜19观察到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车辆前方侧的反射像。
图7是表示在车辆1行驶到交叉路口时,通过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而从乘员m能够观察到的前方范围(没有点的部分)的图,图8是表示通过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实际能够观察到的像(通过第二反光镜19能观察到的像)的图。此外,在图7、图8中,标记100是在交叉路口从右向行驶来的其他车辆,图8中标记18A是映现在第二反光镜19中的第一反光镜18自身的像。
由于第一反光镜18由从中央向宽度方向左右弯曲的凸面镜构成,所以,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反射像,将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方向的较宽范围映入。而且,该被乘员m观察到的像由于是通过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进行了两次反射的像,所以,没有发生左右颠倒,能够使乘员不会感到不舒服地辨识到周围的状况。
在此,更具体地说明第一反光镜18。
图9是从右侧后部下方侧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立体图,图10是与第一反光镜18的各部分的剖面一同,记载了从正面前部上方侧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立体图的图,图11是沿图10的C-C截面的剖视图。
第一反光镜18使向着车辆前方侧的反射面18a的沿车宽方向的截面,如图11所示地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凸状的凸曲率曲面。此外,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反射面18a的凸曲率曲面使沿上下方向的截面也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凸状。但是,反射面18a的凸曲率曲面的曲率半径并不固定,如后述那样地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着端部侧逐渐变化。
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如前述那样地,整体向着前部下方倾斜,但是向着前部下方的倾斜角度在车宽方向的全部区域中并不恒定,被设定为,如图10所示,从车宽方向中央向着端部,使向着前部下方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大。具体地,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在固定了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状态下,如图9中的箭头所示,对整体施加扭转,以使车宽方向端部最大程度地前倾。此外,图中的18aC表示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18aE表示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的车宽方向端部区域。
另外,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如图11所示,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的凸曲率半径以随着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着端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且如图10所示,使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的凸曲率半径也以随着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着端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在仪表板12上的隆起部16的前表面设置有对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进行映现的第一反光镜18,并且在仪表板12的下方配置有使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像向乘员m侧反射的第二反光镜19,且在仪表板12上的将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连结的区域和将第二反光镜19和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连结的区域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由此,使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配置在不会妨碍乘员m的前方视野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构成为未使用摄像机构和监视器等的高价的部件的简单结构,同时能够确保高视觉辨认性。
另外,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通过第二反光镜19配置在仪表板12的下方的关系,能够将直接映现车辆1的前方和左右的第一反光镜18设置在仪表板12上的充分低的部分上,所以,即使在挡风玻璃11的前方倾斜较大的车辆中,也能够将第一反光镜18配置在车室内的前端部附近。由此,在映现车辆1的前部左右的情况下,车辆1的前柱FP(参照图6A、图6B)不会妨碍反射视野,能够使左右方向的视觉辨认性为良好。
另外,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如上述那样地,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通过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凸状的凸曲率曲面(凸面镜)而构成,由此,能够在第一反光镜18中映现车宽方向左右的较宽的范围,但是,由于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的车宽方向端部侧与车宽方向中央侧相比,向着前部下方倾斜,所以能够矫正双重反射后映现在第二反光镜19中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像的失真。
说明该能够矫正像的失真的原理。
如图12A所示,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中,车宽方向中央区域18aC最接近第二反光镜19,随着趋向车宽方向端部区域18aE而使分离距离增大。由此,如图8所示,在第二反光镜19中映现的第一反光镜18自身的像18A成为,车宽方向端部侧向下方后退的弯曲形状。由此,由于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的向着前部下方的倾斜角度恒定的情况下,反射第一反射镜18的反射面18a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18aC并映入到第二反光镜19中的对象物B的高度位置X、与反射车宽方向端部区域18aE并映入到第二反光镜19中的对象物B的高度位置Y不同,所以,与映现在第二反光镜19中的第一反光镜18自身的像18A的弯曲一同地,由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进行两次反射而映现的车辆前部的像,会随着趋向端部而大幅畸变(参照图13A的比较例)。
对此,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由于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的车宽方向端部侧向着前部下方倾斜,所以如图12B所示,在车宽方向端部区域18aE中的车辆前方的映入区域A2,与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的车宽方向端部侧没有向着前部下方倾斜的情况下的比较例的、在车宽方向端部区域18aE中的车辆前方的映入区域A1相比较,向下方变化,只要是处于高度相同的对象物B,则越靠近车宽方向端部侧越映入到反射面18a的上部侧。因此,由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进行两次反射而映现的车辆前部的像的端部的畸变,会由此而被矫正(参照图13B)。
另外,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情况下,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的向着前部下方的倾斜角度,从车宽方向中央向着端部逐渐变大,由此,能够柔和地矫正映现在乘员m侧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像的失真,并减少赋予乘员m的不舒服感,还能够使视觉辨认性进一步提高。
而且,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凸曲率半径,比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凸曲率半径大,由此,能够缩小通过第二反光镜19映现的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18aC中的车辆前方的像、与转移至车宽方向端部区域18aE中的车辆侧部前方的像的在尺寸上的差异。
即,由于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与第二反光镜19的分离距离随着趋向车宽方向端部而增大,所以,映现在第二反光镜19中的第一反光镜18自身的像18A会随着趋向车宽方向端部而变小。但是,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由于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凸曲率半径比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凸曲率半径大,所以,通过使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的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像相对于映现在中央侧的像而相对性地放大地映现,由此,能够将映现在第二反光镜19中的第一反光镜18自身的像向着端部侧缩小的量抵消。因此,如图13B所示,缩小了通过第二反光镜19而映现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和端部侧的像的尺寸上的差异,并减少了赋予乘员m的不舒服感,还能够使视觉辨认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以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的凸曲率半径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着端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够柔和地矫正乘员m所观察到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像与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像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差异,有利于提高视觉辨认性。
而且,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由于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面18a以使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的凸曲率半径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着端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够柔和地矫正乘员所观察到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像与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像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的差异,有利于提高视觉辨认性。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首先,参照图1至图18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实施例一。
图1是采用了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车辆1的示意图,图2~图6B是表示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具体结构的图。此外,图中箭头FR指向车辆的前方,箭头UP指向车辆上方。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配置在车室内的驾驶席的前方侧,使得落座在驾驶席的座椅上的乘员m能够在将视线向着前方的状态下,视觉辨认到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
在图2、图3中,附图标记11是在车辆1的前座前方设置的向前方倾斜(向着前部下方倾斜)的前挡风玻璃,附图标记12是在与驾驶席相对的前面侧配置有速度表和转速表等的计测设备的仪表板,附图标记13是配置在驾驶席的前方的方向盘。
仪表板12具有:前部壁14,配置有计测设备,且与落座在前座上的乘员m相对;和上部壁15,从该前部壁14的上端部向着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大致水平地延伸。在上部壁15的驾驶席的正面位置(方向盘13的正面前方位置)上设置有隆起部16。该隆起部16形成为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大致半圆筒状。另外,在上部壁15中的隆起部16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第一开口17。
隆起部16的前部以使俯视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大致U字形的方式被切缺,在该弯曲的切缺端上安装有第一反光镜18。第一反光镜18通过向车辆前方突出并沿车宽方向弯曲为大致U字状、且向车辆前方呈凸状的凸面镜构成,其镜面以向着车辆的前部下方的方式设置在隆起部16的前部面上。该第一反光镜18被设定为,通过前挡风玻璃11而映现车辆的前部下方和左右的较宽范围。在图14中表示能够通过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视觉辨认到的侧方区域。此外,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在第一反光镜18的前方侧形成为与第一反光镜18大致相同的宽度。
如图15所示,在该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118a上,安装有对光的透过进行抑制的渐变膜(透过抑制部、第一透过抑制部)50。此外,第一反光镜18以及后述的第二反光镜19的镜面的左右方向是图15中箭头y方向,与车辆的左右方向(换言之,车宽方向)一致。渐变膜50构成为,在第一反光镜1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使光的透过率最低,随着从该中央向左右方向远离而使光的透过率逐渐变高。
另外,在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的下方设置有将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反射像向着乘员m侧映现的第二反光镜19。第二反光镜19由平面镜构成,以使镜面向着车辆后方侧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开口17的前端部侧的下方。在该实施例一的情况下,第二反光镜19经由托架20安装在仪表板12的背面。
另一方面,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面以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脸正对的方式向上方侧倾斜,在该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横长的大致椭圆形的第二开口21。该第二开口21配置在将第二反光镜19与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连结的区域中,使得乘员m能够视觉辨认到上部壁15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19。另外,第一开口17配置在将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连结的区域中。因此,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车辆1的前方的反射像通过第二反光镜19和第二开口21而能够被乘员m视觉辨认到。
此外,第二开口21的高度优选为,如图6A所示,在通常驾驶时的乘员姿势下被方向盘13隐藏,如图6B所示,在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抬起身来观察前方时,能够从方向盘13的上部看到。
另外,在隆起部16的前方侧的第一开口17和隆起部16的后面侧的第二开口21上,分别安装有由透明树脂构成的透过板22、23。
在该实施例一中,由第一开口17和透过板22构成第一透过部,由第二开口21和透过板23构成第二透过部。
在这样构成的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当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对车辆前方进行视觉辨认的状态下,若观察仪表板12上的第二开口21,则能够经由第二反光镜19观察到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车辆前方侧的反射像。
此时,由于第一反光镜18向车辆前方突出且向车宽方向左右弯曲为大致U字形,并由向车辆前方呈凸状的凸面镜构成,所以,如图16所示,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反射像,成为映入了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较宽范围的像。
另外,由于第一反光镜18向车辆前方突出且向车宽方向弯曲为大致U字状,所以,如图18所示,在第一反光镜18的左右方向(在图18中为箭头y方向)的中央部118a与左右方向的两端部118b上,在车辆前后方向存在位置差,由于该位置差和第二反光镜19以及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在第二反光镜19中映现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换言之,第二反光镜19中的上侧),第一反光镜18的两端部118b在第二反光镜19中映现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换言之,第二反光镜19中的下侧)。
由此,如图16所示,映现在第二反光镜19中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70成为向上侧弯曲为凸状的形状。
而且,该被乘员m观察到的像由于是通过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进行了两次反射的像,所以,没有发生左右颠倒,能够使乘员不会感到不舒服地辨识到周围的状况。
另外,由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70,由于映入了车辆1的左右方向的较宽范围,所以,例如,如图14所示,在视线不良的交叉路口,在其他车辆100从本车辆1的右方接近的情况下,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70中,如图16所示地还映入有其他车辆100的像100’,从而能够辨识到从乘员m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其他车辆100。
但是,由于在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70中,还映入有本车辆1的前方的路面的像,所以,还存在例如在夜间被本车辆1的大灯所照射的路面的光映现到反射像70的中央的情况。另外,还存在如下情况:在白天被本车辆1的发动机罩所反射的太阳的光、或在夜间对向车的大灯的光、或在雨天的夜间由附着在本车辆1的发动机罩上的水滴所反射的光,通过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反射而入射到第二反光镜19的中央部,进而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朝向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在这种情况下,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由于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中央部118a上安装有渐变膜50,所以,即使在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中入射有路面的光、或对向车的大灯的光、或在本车辆的发动机罩上反射的光等的外部光,也能够通过渐变膜50来抑制该入射光以及该入射光的反射光的透过,由此,不会使乘员m感到不舒服,从而提高视觉辨认性。
图17表示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中央部118a上没有设置渐变膜50的比较例中,乘员m经由第二开口21视觉辨认到的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在这样地没有设置渐变膜50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70的中央映入有例如来自路面等的光,所以会使乘员m感觉到不舒服,从而使视觉辨认性降低。
此外,虽然通过遮蔽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70的中央部也能够阻止因入射到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上的光引起的视觉辨认性降低,但是,若这样地遮蔽反射像70的中央部,则会使反射像70的左右方向的像被截断,变得不连续,由于不自然而变得使乘员m难以直观地理解。在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通过在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上设置渐变膜50,能够确保反射像70的左右方向的连续性,同时能够提高贯穿白天、夜间的使用便利性。
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在仪表板12上的隆起部16的前表面设置有对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进行映现的第一反光镜18,并且在仪表板12的下方配置有使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像向乘员m侧反射的第二反光镜19,且在仪表板12上的将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连结的区域和将第二反光镜19和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连结的区域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由此,使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配置在不会妨碍乘员m的前方视野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构成为未使用摄像机构和监视器等的高价的部件的简单结构,同时能够确保高视觉辨认性。
尤其,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由于第二反光镜19配置在仪表板12的下方的关系,能够将直接映现车辆1的前方和左右的第一反光镜18设置在仪表板12上的充分低的部分上。该结果为,能够容易映现出相对于车辆1的行进方向侧方的死角。而且,由于能够相比较地缩小仪表板12上的第一反光镜18与仪表板12下的第二反光镜19之间的间隔,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放大地映现到第二反光镜19上,而能够得到较高的视觉辨认性。尤其,即使在前挡风玻璃11的前方倾斜较大的车辆中,也能够将第一反光镜18配置在车室内的前端部附近。由此,在映出车辆1的前部左右的情况下,车辆1的前柱FP不会妨碍反射视野,能够使左右方向的视觉辨认性为良好。
另外,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在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上设置有隆起部16,在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面上配置有第二开口21,由此,在乘员m抬起身来视觉辨认前方时,易于观察到第二开口21。由此,乘员的视觉辨认变得良好。
而且,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开口21形成在与乘员m的脸正对的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面上,所以,在将第二开口21的面积抑制在最小限度的状态下,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二反光镜19的能够观察到的视觉辨认范围。
另外,在该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由于第一反光镜18配置在对于乘员m成为死角的隆起部16的车辆前方侧的面上,所以,在驾驶时,第一反光镜18不会直接与乘员m的视线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因反射光等而导致乘员m的视野紊乱,并且,还能够使外观变得良好。
而且,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情况下,对于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由于配置在成为乘员m的死角的隆起部16的前方侧,所以有利于外观变得良好。
另外,在该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分别通过透光板22、23封闭,由此,能够防止灰尘和水蒸气等向仪表板12的内侧的侵入。此外,透光板22、23即使只安装在第一开口17或第二开口21的某一方上,也能够得到效果。
<实施例二>
接下来,参照图19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为,安装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中央部118a的透过抑制部的结构,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透过抑制部由渐变膜50构成,但是在实施例二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通过偏振光滤光片来代替渐变膜50,来构成透过抑制部。即,在实施例二中,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中央部118a上安装有偏振光滤光片。
图19表示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中央部118a上安装有偏振光滤光片的情况下,乘员m经由第二开口21视觉辨认到的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在图中,附图标记51表示设置有偏振光滤光片的部分的像。
这样,由于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中央部118a上安装有偏振光滤光片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中的漫反射,所以,与设置有渐变膜50的情况同样地,能够抑制因入射到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中的光导致的视觉辨认性降低,提高了视觉辨认性。
<实施例三>
接下来,参照图20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与实施例一以及实施例二的不同点为透过抑制部的设置位置,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作为透过抑制部的渐变膜50安装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中央部118a上,但是在实施例三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第一反光镜18上未安装有渐变膜50,而如图20所示,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119a上安装有渐变膜50。此外,第二反光镜19的镜面的左右方向为图20中箭头y方向,与车辆的左右方向(换言之,车宽方向)一致。
这样,由于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面的中央部119a上安装有渐变膜50的情况下,即使路面的光、或对向车的大灯的光、或在本车辆的发动机罩上反射的光等的外部光通过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反射,且该反射光入射到第二反光镜19的中央部119a中,也能够通过渐变膜50来抑制该入射光以及该入射光的反射光的透过,由此,不会使乘员m感到不舒服,从而提高视觉辨认性。
另外,即使代替渐变膜50而将偏振光滤光片安装到第二反光镜19的镜面的中央部119a上,也能够抑制第二反光镜19的中央部119a中的漫反射,所以,能够抑制因入射到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中的光导致的视觉辨认性降低,而提高视觉辨认性。
在此,对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中央部118a上设置有透过抑制部的情况与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面的中央部119a上设置有透过抑制部的情况进行比较。
在驾驶员m的视线出射点E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偏移时,相对于视线出射点E的偏移,映现在第二反光镜19中的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的像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偏移量较大,由此,在将透过抑制部设置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面的中央部119a上的情况下,存在基于驾驶员m的视线出射点E的偏移,而使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的像从设置在第二反光镜19上的透过抑制部偏离的可能性,该结果为,使能够得到的对光的透过进行抑制的效果(以下、透过抑制效果)的视线出射点区域变得狭窄。由此,在将透过抑制部设置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面的中央部119a上的情况下,为了不使上述视线出射点区域变得狭窄,而必须以在左右方向上使宽度变宽的方式设置透过抑制部。
对此,在将透过抑制部设置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中央部118a上的情况下,使能够得到透过抑制效果的视线出射点区域极其宽,即使驾驶员m的视线出射点E稍微偏移也几乎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将透过抑制部设置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中央部118a上的情况下,即使不将透过抑制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扩宽,也能够充分大地确保能够得到透过抑制效果的视线出射点区域。由此,将透过抑制部设置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中央部118a上的一方,比将透过抑制部设置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面的中央部119a上的一方更为有利,使用便利性更好。
<实施例四>
接下来,参照图21至图23来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实施例四。
如上述那样地,在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通过向车辆前方突出且向车宽方向弯曲为大致U字状、并向车辆前方呈凸状的凸面镜来构成第一反光镜18,从而在由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所观察到的反射像中,如图16所示,成为将车辆1的前方下方和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较宽范围映入的装置,乘员m通过视觉辨认该反射像中的像100’,而能够辨识到从左右方向接近本车辆的车辆100。此时,为了使像100’的识别(即,是否为车辆)变得容易,以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像的上部映入有天空的方式,设定第一反光镜18的尺寸、设置角度等。
但是,若这样地以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像中映入有天空的方式进行设定,则存在当太阳处于较低位置的早晚的时间带中,如图23所示,太阳会映入到第一反光镜18的镜像的端部的上方,而感到不舒服的情况。
因此,在实施例四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不仅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左右方向(图21中,箭头y方向)的中央部118a上通过渐变膜50等而设置透过抑制部,而且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上,在与连结第一反光镜18的车辆上下方向中的上端和下端的线的中央相比靠近上方的位置上,设置对光的透过进行抑制的透过抑制部(以下,称为第二透过抑制部)。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例如,如图21所示,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左右的端部118b的左右方向规定区域中,安装有对光的透过进行抑制的渐变膜(第二透过抑制部)52。渐变膜52构成为,在第一反光镜18的左右端,使光的透过率最低,随着从左右端向左右方向的中央接近而使光的透过率逐渐变高。在此,渐变膜52中,能够将朝阳和夕阳的波长即550~770μm(黄、橙、红色)截断的蓝色过滤片特别有效。
这样,若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左右的端部118b上也设置渐变膜52,则如图22所示,即使在早晚的时间带中第一反光镜18的镜像的端部中映入有太阳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渐变膜52来抑制该阳光的透过,因此,不会使乘员m感到不舒服,能够提高相对于映入到第一反光镜18的端部118b中的像的视觉辨认性。
此外,在图21中,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左右双方的端部118b上设置渐变膜52,但是也可以只在左右某一方的端部上设置渐变膜52。另外,在图21中,在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端部118b中,在第一反光镜18的车辆上下方向的整个高度的范围内设置渐变膜52,但是,只要至少在与连结第一反光镜18的车辆上下方向中的上端和下端连结的线的中央相比靠近上方的区域中设置渐变膜52,就能够得到降低早晚的阳光的影响的效果。
<实施例五>
接下来,参照图24至图26B来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实施例五。
如上述那样地,在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由于第一反光镜18在俯视下向车辆前方突出且向车宽方向弯曲为大致U字状,所以,如图18所示,在第一反光镜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118a与左右方向的两端部118b上,沿车辆前后方向存在位置差。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使第一反光镜18的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在其左右方向的全长范围内相同。
由此,因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与两端部118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差、和第二反光镜19以及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在第二反光镜19中映现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换言之,第二反光镜19中的上侧),第一反光镜18的两端部118b在第二反光镜19中映现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换言之,第二反光镜19中的下侧)。
另外,例如,在乘员m经由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如图14所示地对在相对于本车辆1的行驶路线垂直且沿左右笔直延伸的道路上行驶的其他车辆100进行视觉辨认的情况下,如图25A所示,来自位于本车辆1的前方的能够视觉辨认的对象物(其他车辆100)的光线,通过第一反光镜18中的中央部118a反射,并通过第二反光镜19的中央部中的上下方向的上部反射,而入射到乘员m的眼中,但是,来自位于本车辆1的左右方向远处的能够视觉辨认的对象物(其他车辆100)的光线,通过第一反光镜18中的左右某一个端部118b反射,并通过第二反光镜19的中央部中的上下方向的下部反射,而入射到乘员m的眼中。
其结果为,在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70中,如图26A所示,在其他车辆100行驶的道路中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像位于上方,上述道路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像位于下方,该道路的像向上方弯曲为凸状,使其曲率半径较小。即,即使上述道路是在左右方向上笔直的道路,在经由第二反光镜19被乘员m观察到的镜像中,也会成为弯曲的畸变了的道路,因此,对于乘员m在视觉上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另外,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70中,使上述道路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像位于下方,会在反射像70的左右端部使映入有天空的面积变大,并会增大在此处映入太阳的可能性。
因此,在实施例五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不使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在该左右方向全长范围内相同,而如图24所示,使两端部118b的上述倾斜角度比左右方向(在图24中,箭头y方向)的中央部118a的上述倾斜角度大。此外,在使上述倾斜角度变化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像的连续性而优选不使其剧烈变化而逐渐变化。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这样地构成时,如图25B所示,来自位于本车辆1的左右方向远处的能够视觉辨认的对象物(其他车辆100)的光线,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左右某一个端部118b上通过上下方向的上方反射,其反射光通过第二反光镜19的端部中的上下方向的上部或者中央附近反射,并入射到乘员m的眼中。即,在第二反光镜19中,使通过第一反光镜18的中央部118a反射的反射光所入射的上下方向位置、和通过第一反光镜18的端部118b反射的反射光所入射的上下方向位置之差缩小(X2<X1)。
该结果为,在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70中,如图26B所示,使其他车辆100行驶的道路上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像、与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像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差减小,使反射像70上的道路的像接近水平。由此,能够降低乘员m感受到的视觉上的不舒服感。另外,在反射像70中,上述道路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像位于上方,因此,能够在反射像70的左右端部中使映入天空的面积变小,由此能够使太阳难以映入。
此外,在图24中,使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在第一反光镜18的左右双方的端部118b中,比在中央部118a大,但也可以仅使左右某一方的端部的上述倾斜角度比中央部118a大。
<实施例六>
接下来,参照图27~图28B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实施例六。
在上述的各实施例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使作为第一反光镜18的凸面镜的曲率,即在将第一反光镜18沿上下方向截断时的镜面的截断线的曲率,在第一反光镜18的左右方向的全长范围内恒定。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在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70中,由于位于本车辆1的前方附近的对象物(其他车辆100)的像映现得较大,所以会使乘员感到不舒服,另一方面,如图28所示,由于位于本车辆1的左右方向远处的对象物(其他车辆100)的像映现得较小,所以多少会使相对于远处的其他车辆100的视觉辨认性降低。
因此,在实施例六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不使在将第一反光镜18沿上下方向截断时的镜面的截断线的曲率在第一反光镜18的左右方向的全长范围内恒定,而如图27所示,使左右方向(图27中箭头y方向)的中央部118a的镜面的曲率变大,使两端部118b的镜面的曲率变小。此外,在使上述曲率变化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像的连续性而优选为不使其剧烈变化而逐渐变化。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若这样地构成,则在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70中,能够不使位于本车辆1的前方附近的对象物(其他车辆100)的像变得过大,因此,能够降低乘员观察反射像70时感到的不舒服感,另一方面,如图28B所示,能够使位于本车辆1的左右方向远处的对象物(其他车辆100)的像100’变大,从而能够提高相对于从远处接近本车辆1的对象物(其他车辆100)的视觉辨认性。
此外,在图27中,使第一反光镜18的镜面的曲率,在第一反光镜18的左右双方的端部118b中,比在中央部118a小,但也可以仅使左右某一方的端部的曲率比中央部118a大。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例如,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六适当地组合。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中,通过凸镜面构成第一反光镜18,但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中的第一反光镜18也可以为平面镜。
另外,也可以通过凹面镜来构成对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进行映现的第二反光镜19。若这样做,则能够通过凹面镜使乘员m视觉辨认到更大的反射像。另外,此时,第二反光镜19优选配置在落座于驾驶席的座椅上的乘员m的正面。通过这样做,能够减少乘员m所视觉辨认到的像的失真。尤其,即使由于驾驶员的体型差异而使视线出射点前后移动,也能够不用改变第二反光镜19的朝向地减少像的失真。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将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配置在仪表板12上的驾驶席的前方,但也可以将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第一开口17、第二开口21等配置在仪表板12上的车宽中心。在该情况下,优选通过凹面镜构成第二反光镜19,并使其镜面以向着驾驶席侧的方式倾斜。若这样做,能够通过凹面镜使乘员m视觉辨认到更大的反射像。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仪表板12上形成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由此构成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但也可以为,在仪表板12上设置通过透明树脂而能够使光透过的部分,由此,构成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首先,参照图1至图30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实施例一。
图1是采用了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车辆1的示意图,图2~图6B是表示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具体结构的图。此外,图中箭头FR指向车辆的前方,箭头UP指向车辆上方。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配置在车室内的驾驶席的前方侧,使得落座在驾驶席的座椅上的乘员m能够在将视线向着前方的状态下,视觉辨认到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
在图2、图3中,附图标记11是在车辆1的前座前方设置的前方倾斜(向着前部下方倾斜)的前挡风玻璃,附图标记12是在与驾驶席相对的前表面侧配置有速度表和转速表等的计测设备的仪表板,附图标记13是配置在驾驶席的前方的方向盘。
仪表板12具有:前部壁14,配置有计测设备,且与落座在前座上的乘员m相对;和上部壁15,从该前部壁14的上端部向着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大致水平地延伸。在上部壁15的驾驶席的正面位置(方向盘13的正面前方位置)上设置有隆起部16。该隆起部16形成为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大致半圆筒状。另外,在上部壁15中的隆起部16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第一开口17。
隆起部16的前部以使俯视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大致U字形的方式被切缺,在该弯曲的切缺端上安装有第一反光镜18。第一反光镜18通过沿车宽方向弯曲为大致U字状的凸面镜构成,其镜面向着车辆1的前部下方设置在隆起部16的前部面上。该第一反光镜18被设定为,通过前挡风玻璃11而映现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的较宽范围。在图14中表示能够通过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视觉辨认到的侧方区域。此外,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在第一反光镜18的前方侧形成为与第一反光镜18大致相同的宽度。
另外,在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的下方设置有将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反射像向着乘员m侧映现的第二反光镜19。第二反光镜19由平面镜构成,以使镜面向着车辆1的后方侧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开口17的前端部侧的下方。在该实施例一的情况下,第二反光镜19经由托架20安装在仪表板12的背面。
另一方面,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面以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脸正对的方式向上方侧倾斜,在该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横长的大致椭圆形的第二开口21。该第二开口21配置在将第二反光镜19与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连结的区域中,使得乘员m能够视觉辨认到上部壁15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19。另外,第一开口17配置在将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连结的区域中。因此,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车辆1的前方的反射像通过第二反光镜19和第二开口21而能够被乘员m视觉辨认到。
另外,以当落座于驾驶席上的乘员m通过第二反光镜19和第二开口21观察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时,在该反射像中映入有前挡风玻璃11的下部和仪表板12的前端部的方式,设定第一反光镜18的尺寸、形状、设置角度和第二反光镜19的尺寸、设置角度。
此外,第二开口21的高度优选为,如图6A所示,在通常驾驶时的乘员姿势下被方向盘13隐藏,如图6B所示,在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抬起身来观察前方时,能够从方向盘13的上部看到。
另外,在隆起部16的前方侧的第一开口17和隆起部16的后面侧的第二开口21上,分别安装有由透明树脂等构成的透过板22、23。
在该实施例一中,由第一开口17和透过板22构成第一透过部,由第二开口21和透过板23构成第二透过部。
另外,在该实施例一中,如图29所示,在印刷于前挡风玻璃11的周缘上的带状的黑色印刷部30中、沿着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形成的部分上,设置有多个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杆状的标识31。实施例一中的标识31通过在黑色印刷部30上重叠印刷等而形成,着色成能够相对于黑色印刷部30的黑色而容易识别的颜色(例如白色)。
这些标识31中,仅使位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正对面的标识31a为上端尖锐,以该标识31a为中心而向左右配置相同数量的标识。相邻的两个标识31间的距离L1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以使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上的标识31间的距离L1与实际距离对应的方式设定。另外,标识31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W1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黑色印刷部30上的标识31而构成位置识别显示机构。
在这样地构成的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当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对车辆前方进行视觉辨认的状态下,若观察仪表板12上的第二开口21,则能够经由第二反光镜19观察到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车辆前方侧的反射像。
此时,由于第一反光镜18由从中央向宽度方向左右弯曲的凸面镜构成,所以,如图30所示,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反射像,映现出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方向的较宽范围。而且,该被乘员m观察到的像由于是通过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进行了两次反射的像,所以,没有发生左右颠倒,能够使乘员不会感到不舒服地辨识到周围的状况。
另外,由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由于映入有车辆1的左右方向的较宽范围,所以,例如,如图14所示,在视线不良的交叉路口,在其他车辆100从本车辆1的右方接近的情况下,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中,如图30所示地还映入有其他车辆100的像100’,从而能够辨识出从乘员m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其他车辆100。
而且,在上述反射像中,由于还映入有前挡风玻璃11的下部,所以,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沿车辆1的垂直方向呈直线状地映现有设置在前挡风玻璃11的黑色印刷部30上的标识31。而且,该标识31的像31’成为易于对其他车辆100的与本车辆1的相对位置进行识别的位置识别标识(以下,将像31’记述为位置识别标识31’)。该结果为,能够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状态。
另外,由于位置识别标识31’配置在上述反射像的路面侧,所以与其他车辆100的车高无关地,能够可靠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相对位置。
而且,由于将标识31设置在黑色印刷部30上,所以能够缩短位置识别标识31’的长度,另外,即使由于乘员的体型差的偏差,位置识别标识31’的位置也不会偏移,因此易于进行识别。
尤其,在实施例一中,相邻的两个标识31间的距离L1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且标识31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W1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因此,映入到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位置识别标识31’也同样地,通过位置识别标识31’易于识别出相对于其他车辆100的远近感,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出该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状态。
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在仪表板12上的隆起部16的前表面设置有对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进行映现的第一反光镜18,并且在仪表板12的下方配置有使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像向乘员m侧反射的第二反光镜19,且在仪表板12上的将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连结的区域和将第二反光镜19和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连结的区域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由此,使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配置在不会妨碍乘员m的前方视野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构成为未使用摄像机构和监视器等的高价的部件的简单结构,同时能够确保高视觉辨认性。
尤其,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由于第二反光镜19配置在仪表板12的下方的关系,能够将直接映现车辆1的前方和左右的第一反光镜18设置在仪表板12上的充分低的部分上。该结果为,能够容易地映现出相对于车辆1的行进方向侧方的死角。而且,由于能够相比较地缩小仪表板12上的第一反光镜18与仪表板12下的第二反光镜19之间的间隔,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放大地映现到第二反光镜19上,而能够得到较高的视觉辨认性。尤其,即使在前挡风玻璃11的前方倾斜较大的车辆中,由于能够将第一反光镜18配置在车室内的前端部附近,所以,在将车辆1的前部左右映出的情况下,车辆1的前柱FP不会妨碍反射视野,能够使左右方向的视觉辨认性为良好。
另外,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在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上设置有隆起部16,在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表面上配置有第二开口21,由此,在乘员m抬起身来视觉辨认前方时,易于观察到第二开口21。由此,乘员的视觉辨认变得良好。
而且,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开口21形成在与乘员m的脸正对的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表面上,所以,在将第二开口21的面积抑制在最小限度的状态下,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二反光镜19的能够观察到的视觉辨认范围。
另外,在该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由于第一反光镜18配置在对于乘员m成为死角的隆起部16的车辆前方侧的表面,所以,在驾驶时,第一反光镜18不会直接进入到乘员m的视线中。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反射光等而导致乘员m的视野紊乱,并且,还能够使外观变得良好。
而且,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情况下,对于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由于配置在成为乘员m的死角的隆起部16的前方侧,由此,有利于外观变得良好。
另外,在该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分别通过透光板22、23封闭,由此,能够防止灰尘和水蒸气等向仪表板12的内侧的侵入。此外,透光板22、23即使只安装在第一开口17或第二开口21的某一方上,也能够得到效果。
此外,在该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中,相邻的两个标识31间的距离L1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将所有的标识31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在该实施例一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中,标识31的宽度W1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使所有的标识31的宽度W1为相同的宽度尺寸。
<实施例二>
接下来,参照图31、图32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仅在于位置识别显示机构,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一中,将位置识别显示机构重叠在沿着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设置的黑色印刷部30上来形成标识31,但在该实施例二中,如图31所示,在形成黑色印刷部30时,设置多个狭缝状的切口32,通过该切口32构成位置识别显示机构。若这样做,能够在将黑色印刷部30印刷到前挡风玻璃上的同时,形成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从而不需要仅为了形成位置识别显示机构而进行单独制造的工序。
在该实施例二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中,在切口32中,仅使位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正对面的切口32a形成为三角形的孔,在其上部以三角形突出有黑色印刷部30的一部分。其他的切口32形成为使上部开口的直线状。切口32以该切口32a为中心而向左右配置相同数量。相邻的两个切口32间的距离L2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以使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上的切口32间的距离L2与实际距离对应的方式设定。另外,切口32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W2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
通过该实施例二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一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相同的作用效果。
即,如图32所示,在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即,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沿车辆1的垂直方向呈直线状映现有形成在前挡风玻璃11的黑色印刷部30上的切口32,且该切口32的像32’成为易于对其他车辆100的与本车辆1的相对位置进行识别的位置识别标识(以下,将像32’记述为位置识别标识32’)。该结果为,能够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状态。
另外,因为位置识别标识32’配置在上述反射像的路面侧,所以与其他车辆100的车高无关地,能够可靠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相对位置。
而且,由于将切口32设置在黑色印刷部30上,所以能够缩短位置识别标识32’的长度,另外,即使由于乘员的体型差的偏差,也不会使位置识别标识32’的位置偏移,因此易于进行识别。
另外,在实施例二中,相邻的两个切口32间的距离L2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且切口32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W2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因此,映入到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位置确认机构32’也同样地,通过位置识别标识32’易于识别出相对于其他车辆100的远近感,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出该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状态。
此外,在该实施例二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中,相邻的两个切口32间的距离L2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将所有的切口32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在该实施例二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中,切口32的宽度W2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使所有的切口32的宽度W2为相同的宽度尺寸。
<实施例三>
接下来,参照图33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实施例三。
在该实施例三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以从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向车辆后方侧稍微离开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17,在第一开口17与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之间,存在有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的一部分。
在该实施例三中,在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的上表面,且与前挡风玻璃11相对的表面上,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以直线状设置有杆状标识,通过该杆状标识构成位置识别显示机构。
上述杆状标识与实施例一中的标识31同样地设置有多个,在杆状标识中,仅使位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正对面的杆状标识形成为三角形状,以该三角形的杆状标识为中心而向左右配置相同数量的标识。另外,相邻的两个杆状标识间的距离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以使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上的杆状标识间的距离与实际距离对应的方式设定。另外,杆状标识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
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该实施例三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的情况下,形成在仪表板12上的杆状标识映入到前挡风玻璃11上,且其与仪表板12上的杆状标识一同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因此,如图33所示,在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即,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映现有形成在仪表板12上的杆状标识的像33、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中的杆状标识的像34。而且,在存在从本车辆1的前方左右方向接近的其他车辆100时,由于能够重叠地观察到该其他车辆100的像100’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上的杆状标识的像34,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出接近状态。
在该实施例三中,通过形成在仪表板12上的杆状标识的像33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中的杆状标识的像34而构成位置识别标识。
另外,在实施例三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的情况下,作为位置识别标识的像33、34也配置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所以与其他车辆100的车高无关地,能够可靠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相对位置。
另外,在实施例三中,相邻的两个杆状标识间的距离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且杆状标识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因此,映入到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33、34也同样地,通过作为位置识别标识的像33、34易于识别出相对于其他车辆100的远近感,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出该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状态。
此外,在该实施例三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中,相邻的两个杆状标识间的距离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将所有的杆状标识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在该实施例三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中,杆状标识的宽度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使所有的杆状标识的宽度为相同的宽度尺寸。
<实施例四>
接下来,参照图34至图36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实施例四。
在该实施例四中,以从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向车辆后方侧稍微离开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17,在第一开口17与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之间,存在有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的一部分,如图34所示,除霜装置的喷出口40在此处开口。
除霜装置具有嵌入在上部壁15的开口中的喷出框架(以下称为框架)41,在该框架41上开出有多个喷出口40。喷出口40通过设置在框架41上的多个棂条42而划分。如图35所示,各棂条42以第一反光镜18为中心形成为放射状,在棂条42中,仅使位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正对面的棂条42a形成为使车辆后方侧尖锐的三角形状,其他的棂条42形成为直线性的带状,以三角形的棂条42a为中心而向左右配置相同数量的棂条。另外,相邻的两个棂条42间的距离L3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以使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上的棂条42间的距离L3与实际距离对应的方式设定。另外,棂条42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
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该实施例四中,除霜装置的框架41的棂条42作为实施例三中的杆状标识而发挥作用,通过棂条42构成位置识别显示机构。因此,在实施例四的情况下,不需要仅为了形成位置识别显示机构的单独的制造工序。
在该实施例四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的情况下,形成在仪表板12上的除霜装置的框架41的棂条42,如图34所示地映入到前挡风玻璃11上,且其与实际的框架41的棂条42一同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因此,如图36所示,在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即,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映现有除霜装置的框架41的棂条42的像42’、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上的棂条的像42”(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上的、除霜装置的框架41的棂条42的像42’的像42”)。而且,在存在从本车辆1的前方左右方向接近的其他车辆100时,由于能够重叠地观察到该其他车辆100的像100’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上的棂条的像42”,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出接近状态。
在该实施例四中,通过除霜装置的框架41的棂条42的像42’、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上的棂条的像42”而构成位置识别标识。
另外,在实施例四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的情况下,作为位置识别标识的像42’、42”也配置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所以与其他车辆100的车高无关地,能够可靠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相对位置。
另外,在实施例四中,相邻的两个棂条42间的距离L3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且棂条42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W3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因此,映入到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作为位置识别标识的像42’、42”也同样地,通过作为位置识别标识的像42’、42”易于识别出相对于其他车辆100的远近感,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出该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状态。
此外,在该实施例四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中,相邻的两个棂条42间的距离L3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将所有的棂条42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在该实施例四的位置识别显示机构中,棂条42的宽度W3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使所有的棂条42的宽度W3为相同的宽度尺寸。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通过凸镜面构成第一反光镜18,但第一反光镜18也可以为平面镜。
另外,也可以通过凹面镜来构成对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进行映现的第二反光镜19。若这样做,则能够通过凹面镜使更大的反射像被乘员m视觉辨认到。另外,此时,第二反光镜19优选配置在落座于驾驶席的座椅上的乘员m的正面。通过这样做,能够减少乘员m所视觉辨认到的像的失真。尤其,即使由于驾驶员的体型差异而使视线出射点前后移动,也能够不用改变第二反光镜19的朝向地进一步减少像的失真。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配置在仪表板12上的驾驶席的前方,但也可以将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第一开口17、第二开口21等配置在仪表板12上的车宽中心。在该情况下,优选通过凹面镜构成第二反光镜19,并使其镜面以向着驾驶席侧的方式倾斜。若这样做,能够通过凹面镜使更大的反射像被乘员m视觉辨认到。
另外,位置识别显示机构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例的位置,只要以在映现在第二放射镜19的镜像中,使位置识别标识位于第一放射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的方式考虑,则可以设置在任意的位置上。例如,能够将位置识别显示机构设置在第一反光镜18与第二反光镜19之间。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首先,参照图1至图38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实施例一。
图1是采用了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车辆1的示意图,图2~图6B是表示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具体结构的图。此外,图中箭头FR指向车辆的前方,箭头UP指向车辆上方。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配置在车室内的驾驶席的前方侧,使得落座在驾驶席的座椅上的乘员m能够在将视线向着前方的状态下,视觉辨认到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
在图2、图3中,附图标记11是在车辆1的前座前方设置的前方倾斜(向着前部下方倾斜)的前挡风玻璃,附图标记12是在与驾驶席相对的前表面侧配置有速度表和转速表等的计测设备的仪表板,附图标记13是配置在驾驶席的前方的方向盘。
仪表板12具有:前部壁14,配置有计测设备,且与落座在前座上的乘员m相对;和上部壁15,从该前部壁14的上端部向着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大致水平地延伸。在上部壁15的驾驶席的正面位置(方向盘13的正面前方位置)上设置有隆起部16。该隆起部16形成为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大致半圆筒状。另外,在上部壁15中的隆起部16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第一开口17。
隆起部16的前部以使俯视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大致U字形的方式被切缺,在该弯曲的切缺端上安装有第一反光镜18。第一反光镜18通过沿车宽方向弯曲为大致U字状的凸面镜而构成,以使其镜面向着车辆1的前部下方的方式设置在隆起部16的前部面上。该第一反光镜18被设定为,通过前挡风玻璃11而映现车辆的前部下方和左右的较宽范围。在图14中表示能够通过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视觉辨认到的侧方区域。此外,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在第一反光镜18的前方侧形成为与第一反光镜18大致相同的宽度。
另外,在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的下方设置有将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反射像向着乘员m侧映现的第二反光镜19。第二反光镜19由平面镜构成,以使镜面向着车辆1的后方侧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开口17的前端部侧的下方。在该实施例一的情况下,第二反光镜19经由托架20安装在仪表板12的背面。
另一方面,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表面以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脸正对的方式向上方侧倾斜,在该表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横长的大致椭圆形的第二开口21。该第二开口21配置在将第二反光镜19与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连结的区域中,使得乘员m能够视觉辨认到上部壁15的下方的第二反光镜19。另外,第一开口17配置在将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连结的区域中。因此,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车辆1的前方的反射像通过第二反光镜19和第二开口21而能够被乘员m视觉辨认到。
另外,以当落座于驾驶席上的乘员m通过第二反光镜19和第二开口21观察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时,在该反射像中映入有前挡风玻璃11的下部和仪表板12的前端部的方式,设定第一反光镜18的尺寸、形状、设置角度和第二反光镜19的尺寸、设置角度等。
此外,第二开口21的高度优选为,如图6A所示,在通常驾驶时的乘员姿势下被方向盘13隐藏,如图6B所示,在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抬起身来观察前方时,能够从方向盘13的上部看到。
另外,在隆起部16的前方侧的第一开口17和隆起部16的后面侧的第二开口21上,分别安装有由透明树脂等构成的透过板22、23。
在该实施例一中,由第一开口17和透过板22构成第一透过部,由第二开口21和透过板23构成第二透过部。
另外,在该实施例一中,如图37所示,在印刷于前挡风玻璃11的周缘上的带状的黑色印刷部130中、沿着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形成的部分上,设置有多个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杆状的标识131。实施例一中的标识131通过在黑色印刷部130上重叠印刷等而形成,着色为能够相对于黑色印刷部130的黑色而容易识别的颜色(例如白色)。
这些标识131中,仅使位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正对面的标识131a为上端尖锐,以该标识131a为中心而向左右配置相同数量的标识。相邻的两个标识131间的距离L11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1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以使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上的标识131间的距离L11与实际的距离对应的方式设定。另外,标识131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W11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1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
在这样地构成的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当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对车辆前方进行视觉辨认的状态下,若观察仪表板12上的第二开口21,则能够经由第二反光镜19观察到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的车辆前方侧的反射像。
此时,由于第一反光镜18由从中央向宽度方向左右弯曲的凸面镜构成,所以,如图38所示,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反射像,映入了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方向的较宽范围。而且,该被乘员m观察到的像由于是通过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进行了两次反射的像,所以,没有发生左右颠倒,能够使乘员不会感到不舒服地识别出周围的状况。
另外,由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由于将车辆1的左右方向的较宽范围映入,所以,例如,如图14所示,在视线不良的交叉路口,在其他车辆100从本车辆1的右方接近的情况下,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中,如图38所示地还映入有其他车辆100的像100’,从而能够识别出从乘员m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其他车辆100。
而且,在上述反射像中,由于还映入有前挡风玻璃11的下部,所以,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沿车辆1的垂直方向呈直线状地映现有,设置在前挡风玻璃11的黑色印刷部130上的标识131。而且,该标识131的像131’成为易于对其他车辆100的相对于本车辆1的接近程度进行识别的位置确认机构(以下,将像131’记述为位置确认机构131’)。在实施例一中,通过该位置确认机构131’构成接近程度确认机构。即,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由位置确认机构构成,该位置确认机构由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设置、且在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左右方向上配置有多个的直线状的像131’构成。
在该实施例一中,相邻的两个标识131间的距离L11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1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且标识131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W11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1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因此,映入到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位置确认机构131’也同样地,通过位置确认机构131’更易于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出该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尤其,离本车辆1远的其他车辆100的像100’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位于左右方向的端部,且像的大小变小,但位置确认机构131’的宽度W11随着从中央向着左右方向而变窄,因此,在上述镜像的左右方向端部中,也不会使相对于其他车辆100的像100’的宽度的、位置确认机构131’的宽度W11的比例变大。因此,与使位置确认机构131’的宽度W11为全部相同的宽度的情况相比较,易于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另外,由于位置确认机构131’配置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所以与其他车辆100的车高无关地,能够可靠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而且,由于将标识131设置在黑色印刷部130上,所以能够缩短位置确认机构131’的长度,另外,即使由于乘员的体型差的偏差,也不会使位置确认机构131’的位置偏移,因此易于进行识别。
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在仪表板12上的隆起部16的前表面上设置有对车辆1的前部下方和左右进行映现的第一反光镜18,并且在仪表板12的下方配置有使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上的像向乘员m侧反射的第二反光镜19,且在仪表板12上的将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连结的区域和将第二反光镜19和乘员m的视线出射点E连结的区域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由此,使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配置在不会妨碍乘员m的前方视野的、充分低的位置上。由此,构成为未使用摄像机构和监视器等的高价的部件的简单结构,同时能够确保高视觉辨认性。
尤其,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通过第二反光镜19配置在仪表板12的下方的关系,能够将直接映现车辆1的前方和左右的第一反光镜18设置在仪表板12上的充分低的部分上。该结果为,能够容易映现出相对于车辆1的行进方向的侧方的死角。而且,由于能够相比较地缩小仪表板12上的第一反光镜18与仪表板12下的第二反光镜19之间的间隔,所以,能够将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放大地映现到第二反光镜19上,能够得到较高的视觉辨认性。尤其,即使在前挡风玻璃11的前方倾斜较大的车辆中,也能够将第一反光镜18配置在车室内的前端部附近。由此,在映出车辆1的前部左右的情况下,车辆1的前柱FP不会妨碍反射视野,能够使左右方向的视觉辨认性为良好。
另外,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在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上设置有隆起部16,在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表面上配置有第二开口21,由此,在乘员m抬起身来视觉辨认前方时,易于观察到第二开口21。由此,乘员的视觉辨认变得良好。
而且,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开口21形成在与乘员m的脸正对的隆起部16的车辆后方侧的表面上,所以,在将第二开口21的面积抑制在最小限度的状态下,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二反光镜19的能够观察到的视觉辨认范围。
另外,在该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由于第一反光镜18配置在对于乘员m成为死角的隆起部16的车辆前方侧的表面,所以,在驾驶时,第一反光镜18不会直接进入到乘员m的视线中。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反射光等而导致乘员m的视野紊乱,并且,还能够使外观变得良好。
而且,在该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情况下,对于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配置在成为乘员m的死角的隆起部16的前方侧,由此,有利于外观变得良好。
另外,在该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中,仪表板12上的第一开口17和第二开口21分别通过透光板22、23封闭,由此,能够防止灰尘和水蒸气等向仪表板12的内侧的侵入。此外,透光板22、23即使只安装在第一开口17或第二开口21的某一方上,也能够得到效果。
此外,在该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中,相邻的两个标识131间的距离L11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1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且标识131的宽度W11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1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仅采用某一方。
即,可以使标识131的宽度W11全部成为相同的宽度,而仅使相邻的两个标识131间的距离L11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1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或者,将所有的标识131等间隔地配置,而仅使标识131的宽度W11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标识131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这样也能够容易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实施例二>
接下来,参照图39、图40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仅为,在接近程度确认机构中成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基点的标识,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一中,在沿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设置的黑色印刷部130上重叠地形成标识131,但在该实施例二中,如图39所示,在形成黑色印刷部130时,设置多个狭缝状的切口132,通过该切口132构成标识。这样,能够在将黑色印刷部130印刷到前挡风玻璃上的同时形成标识,从而不需要仅为了形成标识的单独的制造工序。
在该实施例二中,在切口132中,仅使位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正对面的切口132a形成为三角形的孔,在其上部以三角形突出有黑色印刷部130的一部分。其他的切口132形成为使上部开口的直线状。切口132以该切口132a为中心而向左右配置相同数量。相邻的两个切口132间的距离L12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1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以使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上的切口132间的距离L12与实际距离对应的方式设定。另外,切口132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W12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1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
在该实施例二中,如图40所示,在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即,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沿车辆1的垂直方向呈直线状映现有形成在前挡风玻璃11的黑色印刷部130上的切口132,且该切口132的像132’成为易于对其他车辆100相对于本车辆1的接近程度进行识别的位置确认机构(以下,将像132’记述为位置确认机构132’)。在实施例二中,通过该位置确认机构132’构成接近程度确认机构。即,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由位置确认机构构成,该位置确认机构由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设置、且在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左右方向上配置有多个的直线状的像132’构成。
通过该实施例二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一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同样的作用效果。
即,在实施例二中,相邻的两个切口132间的距离L12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1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且切口132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W12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1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因此,映入到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位置确认机构132’也同样地,通过位置确认机构132’更易于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出该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尤其,离本车辆1远的其他车辆100的像100’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位于左右方向的端部,且像的大小变小,但位置确认机构132’的宽度W12随着从中央向着左右方向变窄,因此,在上述镜像的左右方向端部中,也不会使相对于其他车辆100的像100’的宽度的、位置确认机构132’的宽度W12的比例变大。因此,与使位置确认机构132’的宽度W12全部为相同的宽度的情况相比较,易于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另外,由于位置确认机构132’配置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所以与其他车辆100的车高无关地,能够可靠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而且,由于将切口132设置在黑色印刷部130上,所以能够缩短位置确认机构132’的长度,另外,即使由于乘员的体型差的偏差,也不会使位置确认机构132’的位置偏移,因此易于进行识别。
此外,在该实施例二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中,相邻的两个切口132间的距离L12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1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且切口132的宽度W12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1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仅采用某一方。
即,使切口132的宽度W12全部为相同的宽度,而仅使相邻的两个切口132间的距离L12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1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或者,将所有的切口132等间隔地配置,而仅使切口132的宽度W12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切口13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这样也能够容易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实施例三>
接下来,参照图41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实施例三。
在该实施例三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以从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向车辆后方侧稍微离开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17,在第一开口17与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之间,存在有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的一部分。
在该实施例三中,在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的上表面,且与前挡风玻璃11相对的表面上,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以直线状设置有杆状标识。
上述杆状标识与实施例一中的标识131同样地设置有多个,在杆状标识中,仅使位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正对面的杆状标识形成为三角形状,以该三角形的杆状标识为中心而向左右配置相同数量。另外,相邻的两个杆状标识间的距离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以使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上的杆状标识间的距离与实际的距离对应的方式设定。另外,杆状标识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
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该实施例三中,形成在仪表板12上的杆状标识映入到前挡风玻璃11中,且其与仪表板12上的杆状标识一同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因此,如图41所示,在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即,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映现有形成在仪表板12上的杆状标识的像133、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上的杆状标识的像134。
在该实施例三中,形成在仪表板12上的杆状标识的像133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上的杆状标识的像134成为易于对其他车辆100相对于本车辆1的接近程度进行识别的位置确认机构,在实施例三中,通过该位置确认机构构成接近程度确认机构。即,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由位置确认机构构成,该位置确认机构由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设置、且在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左右方向上配置有多个的直线状的像133、134构成。
通过该实施例三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一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相同的作用效果。
即,在实施例三中,相邻的两个杆状标识间的距离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且杆状标识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因此,映入到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33、134也同样地,通过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33、134易于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出该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而且,在存在从本车辆1的前方左右方向接近的其他车辆10在时,由于能够重叠地观察到该其他车辆100的像100’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上的杆状标识的像134,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相对于本车辆1的接近程度。
尤其,离本车辆1远的其他车辆100的像100’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位于左右方向的端部,且像的大小变小,但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33、134的宽度随着从中央向着左右方向而变窄,因此,在上述镜像的左右方向端部中,相对于其他车辆100的像100’的宽度的、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33、134的宽度的比例也不会变大。因此,与使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33、134的宽度W12全部为相同的宽度的情况相比较,相对于像的视觉辨认性提高,并且易于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另外,在实施例三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的情况下,由于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33、134配置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所以与其他车辆100的车高无关地,能够可靠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此外,在实施例三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中,相邻的两个杆状标识间的距离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且杆状标识的宽度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仅采用某一方。
即,使杆状标识的宽度全部为相同的宽度,而仅使相邻的两个杆状标识间的距离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或者,将所有的杆状标识等间隔地配置,而仅使杆状标识的宽度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杆状标识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这样也能够容易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实施例四>
接下来,参照图42至图44说明本发明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实施例四。
在该实施例四中,以从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向车辆后方侧稍微离开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17,在第一开口17与前挡风玻璃11的下缘之间,存在有仪表板12的上部壁15的一部分,如图42所示,除霜装置的喷出口140在此处开口。
除霜装置具有嵌入在上部壁15的开口中的喷出框架(以下称为框架)141,在该框架141上开出有多个喷出口140。喷出口140通过设置在框架141上的多个棂条142而划分。如图43所示,各棂条142以第一反光镜18为中心形成为放射状,在棂条142中,仅使位于落座在驾驶席上的乘员m的正对面的棂条142a形成为使车辆后方侧尖锐的三角形状,其他的棂条142直线性地形成为带状,以三角形的棂条142a为中心而向左右配置相同数量的棂条。另外,相邻的两个棂条142间的距离L13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1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以使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上的棂条142间的距离L13与实际距离对应的方式设定。另外,棂条142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1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
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该实施例四中,除霜装置的框架141的棂条142作为实施例三中的杆状标识而发挥作用。因此,在实施例四的情况下,不需要仅为了形成杆状标识的单独的制造工序。
在该实施例四中,形成在仪表板12上的除霜装置的框架141的棂条142,如图42所示地映入到前挡风玻璃11上,且其与实际的框架141的棂条142一同映现在第一反光镜18中,因此,如图44所示,在通过第二反光镜19反射而被乘员m观察到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即,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映现有除霜装置的框架141的棂条142的像142’、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上的棂条的像142”(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上的、除霜装置的框架141的棂条142的像142’的像142”)。
在该实施例四中,除霜装置的框架141的棂条142的像142’、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上的棂条的像142”成为易于对其他车辆100相对于本车辆1的接近程度进行识别的位置确认机构,在实施例四中,通过该位置确认机构构成接近程度确认机构。即,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由位置确认机构构成,该位置确认机构由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设置、且在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左右方向上配置有多个的直线状的像142’构成。
通过该实施例四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一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相同的作用效果。
即,在实施例四中,相邻的两个棂条142间的距离L13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1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且棂条142自身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宽度W13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1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因此,映入到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的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42’、142”也同样地,通过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42’、142”易于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从而能够可靠地识别出该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状态。
而且,在存在从本车辆1的前方左右方向接近的其他车辆100时,由于能够重叠地观察到该其他车辆100的像100’和映现在前挡风玻璃11中的棂条的像142”,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相对于本车辆1的接近程度。
尤其,离本车辆1远的其他车辆100的像100’在第二反光镜19的镜像中位于左右方向的端部,且像的大小变小,但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42’、142”的宽度随着从中央向着左右方向而变窄,因此,在上述镜像的左右方向端部中,相对于其他车辆100的像100’的宽度的、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42’、142”的宽度的比例也不会变大。因此,与使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42’、142”的宽度W13全部为相同的宽度的情况相比较,使相对于像的视觉辨认性提高,并且易于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另外,在实施例四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的情况下,由于作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像142’、142”配置在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所以与其他车辆100的车高无关地,能够可靠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此外,在实施例四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中,相邻的两个棂条142间的距离L13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1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并且棂条142的宽度W13也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1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仅采用某一方。
即,使棂条142的宽度W13全部为相同的宽度,而仅使相邻的两个棂条142间的距离L13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1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或者,将所有的棂条142等间隔地配置,而仅使棂条142的宽度W13被设定为,随着从中央的棂条142a向左右方向远离而逐渐变窄。这样也能够容易地识别出其他车辆100的接近程度。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通过凸镜面构成第一反光镜18,但第一反光镜18也可以为平面镜。
另外,也可以通过凹面镜来构成对第一反光镜18的反射像进行映现的第二反光镜19。若这样做,则能够通过凹面镜使乘员m视觉辨认到更大的反射像。另外,此时,第二反光镜19优选为配置在落座于驾驶席的座椅上的乘员m的正面。由此,能够减少乘员m所视觉辨认到的像的失真。尤其,即使由于驾驶员的体型差异而使视线出射点前后移动,也能够不用改变第二反光镜的朝向地进一步减少像的失真。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配置在仪表板12上的驾驶席的前方,但也可以将前方视觉辨认装置10的第一反光镜18和第二反光镜19、第一开口17、第二开口21等配置在仪表板12上的车宽中心。在该情况下,优选通过凹面镜构成第二反光镜19,并使其镜面以向着驾驶席侧的方式倾斜。这样,能够通过凹面镜使乘员m视觉辨认到更大的反射像。
另外,成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基点的标识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例的位置,只要以在映现在第二放射镜19的镜像中,使位置确认机构位于第一放射镜18的反射像的路面侧的方式进行考虑,则可以设置在任意的位置上。例如,能够将成为位置确认机构的基点的标识设置在第一反光镜18与第二反光镜19之间。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不会导致产品成本的高涨并能够谋求视觉辨认性的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前方视觉辨认装置,能够抑制因外部光导致的视觉辨认性降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前方视觉辨认装置,易于识别出相对于本车辆的行进方向而位于侧方的物体(例如其他车辆)的接近程度。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10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
11 前挡风玻璃
12 仪表板
16 隆起部
17 第一开口(第一透光部)
18 第一反光镜
19 第二反光镜
21 第二开口(第二透光部)
22、23 透过板
30 黑色印刷部
31 标识(位置识别显示机构)
31’像(位置识别标识)
32 切口(位置识别显示机构)
32’像(位置识别标识)
33、34 像(位置识别标识)
40 除霜装置的喷出口
42 棂条(杆状标识、位置识别显示机构)
42’、42”像(位置识别标识)
50 渐变膜(通过抑制部)
52 渐变膜(第二透过抑制部)
130 黑色印刷部
131 标识
131’像(位置确认机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
132 切口(标识)
132’像(位置确认机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
133、134 像(位置确认机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
140 除霜装置的喷出口
142 棂条(杆状标识)
142’、142”像(位置确认机构、接近程度确认机构)

Claims (32)

1.一种前方视觉辨认装置,使车辆的前方侧的希望范围能被乘员视觉辨认,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所述希望范围进行映现的第一反光镜;和
将映现在所述第一反光镜中的反射像向着所述乘员映现的第二反光镜,
所述第一反光镜配置在车室内的仪表板上,并且,所述第二反光镜配置在所述仪表板的下方,
在将所述第一反光镜以及第二反光镜连结的区域、和将所述第二反光镜和所述乘员的视线出射点连结的区域中,分别设置有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板上设置有向车室内侧隆起的隆起部,
在该隆起部的车辆后方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所述第二透光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板上设置有向车室内侧隆起的隆起部,
在该隆起部的、所述车辆的前方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反光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板上设置有向车室内侧隆起的隆起部,
在该隆起部的、所述车辆的前方侧,设置有所述第一透光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的至少某一方,为设置在所述仪表板上的开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通过使光透过的透过板而封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镜至少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凸状的凸曲率曲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镜至少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凹状的凹曲率曲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镜配置在落座于所述车辆的座椅中的所述乘员的正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镜以及所述第二反光镜在所述仪表板中配置在所述车辆的车宽中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镜至少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凹状的凹曲率曲面,并且,以使镜面向着驾驶席侧的方式倾斜配置。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车宽方向端部侧比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着前部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向着前部下方的倾斜角度从车宽方向中央向着端部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车宽方向端部侧的凸曲率半径比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凸曲率半径大的方式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沿着车宽方向的截面的凸曲率半径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端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镜的反射面,以使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的凸曲率半径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向端部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反光镜或所述第二反光镜的某一方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上,设置有对光的透过进行抑制的第一透过抑制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过抑制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光镜上。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反光镜的镜面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方上,在与该镜面的将车辆上下方向中的上端和下端连结的线的中央相比上方的位置上,设置有对光的透过进行抑制的第二透过抑制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过抑制部由渐变膜或者偏振光滤光片构成。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过抑制部由渐变膜或者偏振光滤光片构成。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供驾驶员视觉辨认的映现于所述第二反光镜的镜像中的所述反射像的路面侧,配置有通过位置识别显示机构显示的位置识别标识。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识别显示机构设置在沿着所述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下缘印刷为带状的黑色印刷部上,
所显示的所述位置识别标识在车辆的垂直方向上呈直线状。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识别显示机构通过形成在所述黑色印刷部上的狭缝状的切口构成。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识别显示机构在所述仪表板的上表面且与前挡风玻璃相对的表面上,通过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形成为直线状的杆状标识构成。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识别显示机构设置于在所述仪表板的上表面开口的除霜装置上,通过以所述第一反光镜为中心形成为放射状的所述除霜装置的喷出口的棂条构成所述杆状标识。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供驾驶员视觉辨认的映现于所述第二反光镜的镜像中,设置有接近程度确认机构,
所述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由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设置、且在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多个的直线状的位置确认机构构成,随着趋向所述左右方向使所述位置确认机构的间隔变窄。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供驾驶员视觉辨认的映现于所述第二反光镜的镜像中,设置有接近程度确认机构,
所述接近程度确认机构由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设置、且在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多个的直线状的位置确认机构构成,随着趋向所述左右方向,所述位置确认机构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变窄。
29.如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上,沿着其周缘设置有带状的黑色印刷部,
所述位置确认机构由沿着所述前挡板玻璃的下缘的、设置在所述黑色印刷部上的标识的像构成。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通过形成在所述黑色印刷部上的狭缝状的切口构成。
31.如权利要求27或者28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确认机构在所述仪表板的上表面且与所述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相对的表面上,作为沿车辆的行进方向形成为直线状的杆状标识的像而构成。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前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状标识通过在所述仪表板的上表面开口的除霜装置的喷出口的棂条构成,所述棂条以所述第一反光镜为中心形成为放射状。
CN201180021407.7A 2010-03-10 2011-02-15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179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3751 2010-03-10
JP2010-053751 2010-03-10
JP2010-100065 2010-04-23
JP2010100066 2010-04-23
JP2010-100066 2010-04-23
JP2010100065 2010-04-23
JP2010114195 2010-05-18
JP2010-114195 2010-05-18
JP2010234582 2010-10-19
JP2010-234582 2010-10-19
PCT/JP2011/053134 WO2011111480A1 (ja) 2010-03-10 2011-02-15 前方視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7917A true CN102917917A (zh) 2013-02-06
CN102917917B CN102917917B (zh) 2015-08-05

Family

ID=44563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140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17917B (zh) 2010-03-10 2011-02-15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65163B2 (zh)
EP (1) EP2546103B1 (zh)
JP (1) JP5291831B2 (zh)
CN (1) CN102917917B (zh)
BR (1) BR112012022561A2 (zh)
WO (1) WO201111148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5778A (zh) * 2015-02-02 2016-08-1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具备带影像显示装置的镜子的车辆
CN105848968A (zh) * 2013-12-25 2016-08-10 日本精机株式会社 死角辅助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43098B2 (en) * 2012-10-05 2015-05-26 Komatsu Ltd. Display system of excavating machine and excavating machine
US20140300980A1 (en) * 2013-04-05 2014-10-09 Judy Anne Simon Two mirrored visual aid device that broadens an otherwise limited visual field
KR101687596B1 (ko) * 2013-09-06 2016-12-19 디아이씨 가부시끼가이샤 네마틱 액정 조성물 및 이를 사용한 액정 표시 소자
CN106062134B (zh) 2014-05-13 2021-09-14 Dic株式会社 向列液晶组合物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元件
JP6160577B2 (ja) * 2014-08-01 2017-07-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運転席構造
CN107075375B (zh) 2014-12-25 2020-11-13 Dic株式会社 向列液晶组合物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元件
US9449390B1 (en) * 2015-05-19 2016-09-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tecting an extended side view mirror
US10688930B2 (en) * 2018-01-30 2020-06-23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Cloaking devices constructed from reflection boundaries and color filters and vehicles comprising the same
TWI637289B (zh) * 2018-05-18 2018-10-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於眼球追蹤的顯示控制系統
CN113815623B (zh) * 2020-06-11 2023-08-08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觉追踪人眼注视点的方法、车辆预警方法及装置
JP6918331B1 (ja) * 2021-04-14 2021-08-11 合同会社Icグロー フロント内に設ける車両の死角解消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4044A (ja) * 1997-01-11 1998-07-28 Sadao Hataya 車両の後方確認装置
CN2361508Y (zh) * 1998-12-28 2000-02-02 庄永 汽车倒车镜
CN1315270A (zh) * 2000-03-30 2001-10-03 宋伟 机动车内视式外后视镜
JP2005088790A (ja) * 2003-09-18 2005-04-07 Murakami Corp 車両前方視認装置
JP2009056934A (ja) * 2007-08-31 2009-03-19 Murakami Corp 車両用後写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33937A (en) * 1923-10-16 1925-04-14 Mogor Sandor Reflecting device for automobiles
US1727727A (en) * 1926-03-26 1929-09-10 American Car & Foundry Motor Periscope
US1768191A (en) * 1927-05-11 1930-06-24 Alfred I Crook Traffic-signal projector
US1719342A (en) * 1927-07-23 1929-07-02 Jr Victor Coleman Rodgers Mirror
US2674921A (en) * 1951-06-25 1954-04-13 Gordon E Williams Vision attachment for vehicles
US2854882A (en) * 1956-05-25 1958-10-07 Haskell G Cooper Safe-passing viewer for motor vehicles
US3372970A (en) * 1964-02-28 1968-03-12 Oliver D. Winkle Traffic light indicator
US3857632A (en) 1971-10-11 1974-12-31 Ichikoh Industries Ltd Rear vision mirror apparatus having a filter for automobile
JPS6364544A (ja) 1986-08-30 1988-03-23 Hitachi Ltd 回転子
JPS6387144A (ja) 1986-09-27 1988-04-18 Aisan Ind Co Ltd 回転電気機械の固定子
JPS6364544U (zh) 1986-10-20 1988-04-28
JPS6387144U (zh) * 1986-11-28 1988-06-07
GB2210835B (en) * 1987-10-08 1991-09-18 John Guy Martin Extended field of view driving aid
JPH0416051Y2 (zh) 1987-12-21 1992-04-10
JPH0416051U (zh) * 1990-05-31 1992-02-10
US5644443A (en) * 1995-05-23 1997-07-01 Hung; Hsiang-Hsin Reflective dead angle vision device for vehicle side mirrors
US5790328A (en) * 1996-11-05 1998-08-04 Automotive Control Technologies, Inc. Vehicular visual safety device
US6012819A (en) * 1999-07-20 2000-01-11 Pai; Chun-Teng Safe reflective mirror with enlarged visual field
JP2001253295A (ja) 2000-03-14 2001-09-1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車載用周辺視認装置
JP2001315575A (ja) 2000-05-01 2001-11-13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車両周辺視認装置
US6196689B1 (en) * 2000-06-10 2001-03-06 Timothy Brown Mirror system for tractor trailers
JP2002211318A (ja) 2001-01-12 2002-07-31 Matsuo Nishino 自動車の両面一体型カーブミラー
US6715894B1 (en) * 2003-02-19 2004-04-06 Henderson O. Taylor Forward-viewing mirr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4044A (ja) * 1997-01-11 1998-07-28 Sadao Hataya 車両の後方確認装置
CN2361508Y (zh) * 1998-12-28 2000-02-02 庄永 汽车倒车镜
CN1315270A (zh) * 2000-03-30 2001-10-03 宋伟 机动车内视式外后视镜
JP2005088790A (ja) * 2003-09-18 2005-04-07 Murakami Corp 車両前方視認装置
JP2009056934A (ja) * 2007-08-31 2009-03-19 Murakami Corp 車両用後写鏡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8968A (zh) * 2013-12-25 2016-08-10 日本精机株式会社 死角辅助装置
CN105848968B (zh) * 2013-12-25 2017-11-28 日本精机株式会社 死角辅助装置
CN105835778A (zh) * 2015-02-02 2016-08-1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具备带影像显示装置的镜子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91831B2 (ja) 2013-09-18
EP2546103A4 (en) 2013-02-20
US20130038956A1 (en) 2013-02-14
CN102917917B (zh) 2015-08-05
US9365163B2 (en) 2016-06-14
EP2546103A1 (en) 2013-01-16
JPWO2011111480A1 (ja) 2013-06-27
EP2546103B1 (en) 2014-02-26
WO2011111480A1 (ja) 2011-09-15
BR112012022561A2 (pt) 2016-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7917B (zh) 前方视觉辨认装置
CN100364802C (zh) 车辆用显示装置及其导光板
US8783920B1 (en) Systems for indicating visibility of a blind spot to a driver
US7422336B2 (en) Vehicle side mirror
JP3205730U (ja) マルチ画面切替式自動車のサイドミラー
CN111873763A (zh) 防眩目装置、用于运行防眩目装置的方法和相应的车辆
CN211844048U (zh) 一种车用遮阳板系统及车辆
GB2417847A (en) Vehicle blind spot viewing system
US20140104318A1 (en) Display device for vehicle
US20070285794A1 (en) Combined Image Transmitting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JP4207299B2 (ja) 運転支援装置
CN214647966U (zh) 一种照明后视镜
CN113840728A (zh) 用于交通工具的玻璃板、玻璃-传感器单元和交通工具
JP6903287B1 (ja) ワイパーを具備しない車両
CN105882535A (zh) 一种防止汽车盲区的后视镜
EP0662398B1 (en) Vehicle with S-shape curved windscreen
CN2363294Y (zh) 一种夜行车镜片
WO2007062513A1 (en) Improved automobile sun visor and attachment for use with an automobile sun visor
CN210337752U (zh) 一种汽车a柱盲区视镜
CN2471597Y (zh) 汽车夜间会车遮光镜
WO2015080630A1 (ru) Система зеркал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KR101072831B1 (ko) 중앙분리대용 차광판구조
CN205768997U (zh) 防死角后视镜系统
JPS5848912Y2 (ja) 自動車用盲域視認装置
CN203611864U (zh) 一种带有前视功能的光学侧视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2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