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5840B - 金属化膜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金属化膜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5840B
CN102915840B CN201210398619.3A CN201210398619A CN102915840B CN 102915840 B CN102915840 B CN 102915840B CN 201210398619 A CN201210398619 A CN 201210398619A CN 102915840 B CN102915840 B CN 1029158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egmentation electrode
segmentation
film
electrod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986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5840A (zh
Inventor
高垣甲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chic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chic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246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9793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850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9432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210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740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976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740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chic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chic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15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5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58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58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01G4/012Form of non-self-support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01G4/015Special provisions for self-hea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14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45Organic dielectrics vapour deposi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14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8Organic dielectrics of synthetic material, e.g. derivatives of cellulo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2Wou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高温下的良好的保护性以及耐电压性的金属化膜电容器。沿着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通过多个绝缘狭缝分割而形成分割电极的分割电极部、和蒸镀电极在长度方向连续的非分割电极部在金属化膜的膜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分割电极的每一个通过在邻接的绝缘狭缝的端部与端部之间形成的保险丝而与非分割电极部连接,并且,沿着宽度方向配置了3列以上的通过在膜的长度方向上排列的绝缘狭缝而分割的分割电极部,通过保险丝将构成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与邻接的分割电极连接,膜中央侧的分割电极的面积小于外侧配置的分割电极的面积。

Description

金属化膜电容器
本分案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1080006515.2,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为2011年8月4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0/051572,国际申请日为2010年2月4日,发明名称为“金属化膜电容器”的PCT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产业机器以及汽车用等的逆变器电路的平滑用、滤波用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使用了使图1所示的聚丙烯膜1的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2变厚、且使非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3变薄地进行蒸镀,并在与喷镀金属对向的端部中形成了绝缘余量部4的金属化膜。在该金属化膜电容器中,具有在聚丙烯膜的绝缘破坏时,由于其放电能量而绝缘破坏部周边的蒸镀电极飞散,由此使绝缘破坏部的绝缘恢复的自己恢复功能。但是,在高温·高电压下绝缘破坏数增加,所以有时无法充分地得到自己恢复功能,而电容器达到短路模式。例如,如图11所示,在电介体(塑料膜)之上层叠·卷绕具有蒸镀金属膜的金属化膜而成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在附图的×标记的部位电介体破坏,自恢复(蒸镀金属的飞散)不充分的情况下,经由破坏的电介体部分而与在该金属化膜之下侧配置的金属化膜上的蒸镀金属导通。
在逆变器电路的平滑用电容器中,采用了在高温·高电压下使用,并且安全性的要求强,将蒸镀电极分割成多个的金属化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图2-A~图2-C示出形成了这样的分割电极的金属化膜的例子。
在图2-A中,在与金属化膜的喷镀金属连接部10在宽度方向上对向的端部中形成绝缘余量部12,由宽度方向绝缘狭缝5和长度方向绝缘狭缝6形成有分割电极7。这些分割电极7彼此通过保险丝8并联地连接。进而,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成为通过长度方向的绝缘狭缝9使喷镀金属连接部10和分割电极7分离了的结构,喷镀金属连接部10和分割电极7通过保险丝11连接。
在图2-B中,在与金属化膜的喷镀金属连接部10a在宽度方向上对向的端部中,形成绝缘余量部12a,由Y字形绝缘狭缝13a形成有蜂窝状的分割电极7a。这些分割电极7a彼此通过保险丝8a并联连接。
在图2-C中,在与金属化膜的喷镀金属连接部10b在宽度方向上对向的端部中形成绝缘余量部12b,由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a形成有蜂窝状的分割电极7b。这些分割电极7b彼此通过保险丝8b并联连接。
在使用了具有这样的分割电极的金属化膜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产生了电介体的绝缘破坏的情况下,具有上述自己恢复功能。同时,具有如下功能,即即使在产生了超过金属化膜电容器的自己恢复功能的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从周围的分割电极向产生了绝缘破坏的分割电极流入电流,使保险丝部的蒸镀电极飞散,产生了绝缘破坏的分割电极与其他分割电极切离而使绝缘恢复这样的功能,确保了高的安全性。
进而,如果减小分割电极面积,则可以抑制由于保险丝动作引起的电容减少,可以实现电容器的长寿命化。但是,如果过于细分化,则分割电极的能量变小,在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保险丝动作变得困难,而电容器的安全性降低。温度越高,该现象越显著。
另外,如果减小分割电极面积,则保险丝的数量增加,但由于保险丝相比于分割电极是高电阻,所以有电容器的发热增加的报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这样的自发热的增加成为耐电压性能、保护性能降低的原因。特别,在电容器元件的中心,由于自发热而温度最大幅上升,相比于其他部分,耐电压性能、保护性能劣化。
因此,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提出了对分割电极部和没有分割的面积大的电极(非分割电极部)进行集约配置的手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在该专利文献5记载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在绝缘余量部侧设置通过狭缝划分的多个分割电极,在端子连接部侧(喷镀金属连接部侧)设置了非分割电极部。另外,多个分割电极构成为随着接近绝缘余量部,蒸镀电极的面积变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2503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62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26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33842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120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作为汽车用而用于逆变器电路的平滑用等的电容器在高温、高周波、高电压下使用,且要求小形化和高度的安全性。因此,必须减小电介体膜的厚度而对电容器进行小形化,并且实现高温区域中的耐电压性能的提高以及安全性。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5记载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在绝缘余量部侧对在长度方向上排列了电极面积比较小的分割电极的分割电极部(小分割电极部)进行集约,另一方面,在端子连接部侧配置了在长度方向上排列了电极面积比较大的分割电极的分割电极部(大分割电极部)以及非分割电极部,所以没有成为高温时的保护性被充分地确保的状况。具体而言,在小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不从与构成产生了绝缘破坏的小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邻接的分割电极流入使保险丝动作的充分的电流,特别在高温时有可能无法使保险丝动作。
另外,为了形成分割电极(通过绝缘狭缝分割电极)需要在金属化膜上涂抹屏蔽油,但在蒸镀时附着的残存屏蔽油产生影响,而在小分割电极部、大分割电极部以及非分割电极部之间在金属化膜的滑动性中产生了差异。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5记载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从绝缘余量部侧至端子连接部侧,在宽度方向上,依次排列了非分割电极部、大分割电极部以及小分割电极部,所以金属化膜上的绝缘狭缝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大幅偏移。其结果,金属化膜的滑动性在宽度方向上显著相异,在金属化膜的卷绕时,在元件卷绕状态中产生偏差而有时对高温下的耐电压性造成影响。
进而,在上述专利文献5记载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随着接近绝缘余量部,使形成金属化膜的电容的有效电极部中流过的电流变小,而降低了发热,但没有成为高温区域中的耐电压性能被充分确保的状况。即,在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由于自发热而温度最大幅上升,相比于其他部分,耐电压性能、保护性能劣化,在上述专利文献5记载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无法充分地抑制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的自发热,而耐电压性能有可能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温下的良好的保护性以及耐电压性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第1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化膜电容器,将在电介体膜的至少单面中设置了蒸镀电极的金属化膜进行卷绕或者层叠来形成电容器元件,并对该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连接了电极引出用的喷镀金属,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所述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绝缘狭缝将所述蒸镀电极分割而形成分割电极的分割电极部、和所述蒸镀电极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非分割电极部在所述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与所述分割电极部的片段相当的分割电极的每一个通过在邻接的所述绝缘狭缝的端部与端部之间形成的保险丝而与所述非分割电极部连接。
根据这样构成的发明,蒸镀电极通过绝缘狭缝被分割成多个分割电极,分割电极的每一个通过保险丝而与蒸镀电极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非分割电极部连接。另外,这样的分割电极部和非分割电极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因此,即使减小了分割电极面积(即使对分割电极部进行了细分化),也可以得到稳定的保护性,可以抑制由于保险丝动作引起的电容减少。即,可以通过分割电极部的细分化抑制由于保险丝动作引起的电容减少,与期望相反,如果进行细分化则保险丝动作变得困难,保护性降低。相对于此,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分割电极部中引起了绝缘破坏,由于在宽度方向上分割电极部和非分割电极部交替配置,并且分割电极部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与非分割电极部邻接,所以也可以对保险丝流入充分的电流,而使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的蒸镀电极飞散),可以分离引起了绝缘破坏的分割电极部。由此,即使减小了分割电极也得到稳定的保护性。
另外,分割电极部和非分割电极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所以可以防止金属化膜上的绝缘狭缝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偏移,而使金属化膜的滑动性在宽度方向上平均化。其结果,可以抑制在金属化膜的卷绕时,在元件卷绕状态中产生偏差,而确保高温时的良好的耐电压性。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具有高温(超过例如100℃的温度)下的良好的保护性以及耐电压性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此处,所述电容器元件由重叠2张所述金属化膜而成的一对金属化膜形成,所述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部的全部与所述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分割电极部对向。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中产生了超过金属化膜的自己恢复功能(自恢复功能)的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从与对向的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分割电极邻接的非分割电极,向分割电极流入充分的电流。因此,可以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分割电极与非分割电极之间形成的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分的蒸镀电极飞散),而从其他分割电极切离该分割电极。由此,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恢复该非分割电极的绝缘,可以维持作为电容器的功能。
进而,作为电极引出用,在所述金属化膜的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了所述非分割电极部。其原因为,如果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分割电极部,则在该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如果连接该分割电极部和非分割电极部的保险丝动作,则来自分割电极部的电流通路被完全切断,而有时无法作为电容器而发挥功能。相对于此,通过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非分割电极部,即使在电极引出侧的非分割电极(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对向的金属化膜(一对金属化膜中的另一方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分割电极和与该分割电极邻接的非分割电极的保险丝动作,可以使作为电容器而发挥功能的电极区域残留(确保来自非分割电极的电流通路)。
此处,作为上述金属化膜电容器具体而言可以以以下那样的样式构成。例如,所述金属化膜具有喷镀金属连接部、和在宽度方向反对侧的端部中没有形成蒸镀电极的绝缘余量部,所述金属化膜电容器包括:第1分割电极部,通过在所述绝缘余量部侧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排列多个Y字形绝缘狭缝而在该Y字形绝缘狭缝之间形成了分割电极;以及第2分割电极部,与所述Y字形绝缘狭缝的排列方向平行地配置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在该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之间形成了分割电极,在所述第1分割电极部与所述第2分割电极部之间形成有所述非分割电极部。此处,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多个所述第2分割电极部,在所述多个第2分割电极之间形成有所述非分割电极部。进而,第3分割电极部,通过在所述喷镀金属连接部侧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排列多个Y字形绝缘狭缝而在该Y字形绝缘狭缝之间形成了分割电极,在所述第2分割电极部与所述第3分割电极部之间形成有所述非分割电极部。
另外,具备:绝缘余量部侧分割电极部,通过在绝缘余量部侧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排列多个Y字形绝缘狭缝而在该Y字形绝缘狭缝之间形成了分割电极;以及喷镀金属连接部侧分割电极部,通过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排列多个Y字形绝缘狭缝而在该Y字形绝缘狭缝之间形成了分割电极,在所述绝缘余量部侧分割电极部与所述喷镀金属连接部侧分割电极部之间形成有所述非分割电极部。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申请第2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化膜电容器,将在电介体膜的至少单面中设置了蒸镀电极的金属化膜进行卷绕或者层叠而形成电容器元件,并对该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连接了电极引出用的喷镀金属,其特征在于:沿着宽度方向,配置3列以上的分割电极部,所述分割电极部通过在所述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绝缘狭缝将所述蒸镀电极分割为多个分割电极,构成各分割电极部的多个分割电极的每一个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夹住该分割电极的绝缘狭缝之间形成的保险丝而与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分割电极连接,形成宽度方向中央部中配置的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面积小于形成相对所述中央侧分割电极部在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面积。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申请第2发明,由于形成宽度方向中央部中配置的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面积小于形成相对中央侧分割电极部在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面积,所以将金属化膜卷绕或者层叠而形成的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中的分割电极数增加。其结果,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中的电流路径增加,元件中心部的电气电阻降低。因此,可以抑制由于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的自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因此,可以实现金属化膜电容器的耐电压性能的提高以及长寿命化。
此处,所述中央侧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窄于所述外侧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从而可以抑制膜在宽度方向上变长,并且使形成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面积小于形成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面积。
另外,所述电容器元件由重叠2张所述金属化膜而成的一对金属化膜形成,所述一对金属化膜的每一个中形成的中央侧分割电极部彼此重叠。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重叠了2张金属化膜的情况下,通过一对金属化膜的各个中形成的中央侧分割电极部彼此重叠,也可以有效地抑制由于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的自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
进而,在长度方向上夹着所述中央侧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各绝缘狭缝而邻接的分割电极彼此通过保险丝连接,连接形成所述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和形成所述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保险丝的宽度大于连接形成所述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彼此的保险丝的宽度。根据该结构,可以使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中的电流路径进一步增加,进一步抑制自发热。另外,通过连接形成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和形成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保险丝的宽度大于连接形成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彼此的保险丝的宽度,即使在分割电极面积小且为了使保险丝动作而所需的能量小的中央侧分割电极中也可以确保充分的保险丝的动作性。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申请第3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化膜电容器,将在电介体膜的至少单面中设置了蒸镀电极的金属化膜进行卷绕或者层叠而形成电容器元件,并对该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连接了电极引出用的喷镀金属,其特征在于包括:小分割电极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多个第1分割电极,所述第1分割电极是通过在所述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绝缘狭缝将所述蒸镀电极分割而成的;大分割电极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电极面积比所述第1分割电极大的多个第2分割电极,所述第1分割电极是通过在所述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绝缘狭缝将所述蒸镀电极分割而成的,在所述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小分割电极部与所述大分割电极部邻接地配置,所述多个第1分割电极的每一个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夹住该第1分割电极的绝缘狭缝之间形成的保险丝而与所述第2分割电极连接。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申请第3发明,电极面积比较小的多个第1分割电极的每一个通过保险丝而与电极面积比较大的第2分割电极连接。另外,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由这样的多个第1分割电极构成的小分割电极部与由多个第2分割电极构成的大分割电极部邻接地配置。因此,第1分割电极的至少一方的端部经由保险丝而与电极面积大于第1分割电极的第2分割电极连接,所以即使在第1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与该第1分割电极邻接的第2分割电极流入使保险丝动作的充分的电流,使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的蒸镀电极飞散),而分离引起了绝缘破坏的分割电极。由此,即使减小了分割电极也得到稳定的保护性。
进而,由于小分割电极部和大分割电极部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所以可以防止金属化膜上的绝缘狭缝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偏移,而使金属化膜的滑动性在宽度方向上平均化。其结果,可以抑制在金属化膜的卷绕时,抑制在元件卷绕状态中产生偏差,来确保高温时的良好的耐电压性。因此,可以提供具有高温(超过例如100℃那样的温度)下的良好的保护性以及耐电压性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此处,所述小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窄于所述大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从而可以抑制膜在宽度方向上变长,并且使第1分割电极的面积小于第2分割电极的面积。
所述电容器元件由重叠2张所述金属化膜而成的一对金属化膜形成,所述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大分割电极部的全部与所述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小分割电极部对向。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第2分割电极中产生了超过金属化膜的自己恢复功能(自恢复功能)的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从对向的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与第1分割电极邻接的电极面积大于该第1分割电极的第2分割电极,向分割电极流入充分的电流。因此,可以使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第1分割电极与第2分割电极之间形成的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分的蒸镀电极飞散),从其他分割电极切离该第2分割电极。由此,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第2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第2分割电极的绝缘恢复,可以维持作为电容器的功能。
进而,作为电极引出用,在所述金属化膜的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了所述大分割电极部。其原因为,如果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小分割电极部,则在构成该小分割电极部的第1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如果连接该第1分割电极和第2分割电极的保险丝动作,则来自第1分割电极的电流通路被完全切断,而有时无法作为电容器而发挥功能。相对于此,通过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大分割电极部,即使在电极引出侧的第2分割电极(构成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大分割电极部的第2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对向的金属化膜(一对金属化膜中的另一方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第1分割电极和与该第1分割电极邻接的第2分割电极的保险丝动作,也可以使作为电容器发挥功能的电极区域残留。
进而,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申请第4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化膜电容器,将在电介体膜的至少单面中设置了蒸镀电极的金属化膜进行卷绕或者层叠而形成电容器元件,并对该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连接了电极引出用的喷镀金属,其特征在于包括:小分割电极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多个小分割电极,所述小分割电极是通过在所述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绝缘狭缝将所述蒸镀电极分割而成的;大分割电极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电极面积比所述小分割电极大的多个大分割电极,所述小分割电极是通过在所述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绝缘狭缝将所述蒸镀电极分割而成的;以及
非分割电极部,所述蒸镀电极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在所述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小分割电极部与所述大分割电极部以及所述非分割电极部中的某一个邻接地配置,所述多个小分割电极的每一个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夹住该小分割电极的绝缘狭缝之间形成的保险丝而与所述大分割电极或者所述非分割电极部连接。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申请第4发明,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由电极面积比较小的多个小分割电极构成的小分割电极部与由电极面积比较大的多个大分割电极构成的大分割电极部以及非分割电极部中的某一个邻接地配置。另外,多个小分割电极的各个通过保险丝而与大分割电极或者非分割电极部连接。因此,小分割电极的端部经由保险丝而与电极面积大于小分割电极的大分割电极以及非分割电极部中的某一个连接,所以即使在小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与该小分割电极邻接的大分割电极或者非分割电极部流入使保险丝动作的充分的电流,而使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的蒸镀电极飞散),而分离引起了绝缘破坏的分割电极。另外,为了发挥上述效果,构成大分割电极部的第2分割电极的面积优选为构成分割电极部的第1分割电极部的面积的2倍以上。
此处,作为所述小分割电极部,具有第1小分割电极部和第2小分割电极部这2个分割电极部,在所述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在所述第1小分割电极部与所述第2小分割电极部之间邻接地配置有所述大分割电极部。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或者第2小分割电极部中根据由于热·电压等引起的电介体的劣化而小分割电极连续多个进行了保险丝动作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电流路径极端地紊乱。即,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与第2小分割电极部之间邻接地配置了非分割电极部的情况下,由于在非分割电极部中不存在分割蒸镀电极的绝缘狭缝,所以在小分割电极连续多个而进行了保险丝动作的情况下,电流路径有可能极端地紊乱。其结果,电容器的感应损失以及等价串联电阻有可能极端地上升。相对于此,通过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与第2小分割电极部之间邻接地配置大分割电极部,大分割电极部中形成的绝缘狭缝限制电流路径,而可以防止电流路径极端地紊乱。
另外,所述电容器元件由重叠2张所述金属化膜而成的一对金属化膜形成,所述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所述大分割电极部以及所述非分割电极部的所有电极面与所述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所述小分割电极部对向。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大分割电极或者非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超过金属化膜的自己恢复功能(自恢复功能)的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从对向的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与小分割电极邻接的电极面积大于该小分割电极的大分割电极或者非分割电极部,向小分割电极流入充分的电流。因此,可以使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小分割电极的端部中形成的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分的蒸镀电极飞散),从其他分割电极切离产生了绝缘破坏的大分割电极或者非分割电极部。由此,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大分割电极或者非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大分割电极或者非分割电极部的绝缘恢复,可以维持作为电容器的功能。
进而,在所述金属化膜的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有所述非分割电极部。其原因为,如果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分割电极部,则在该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如果连接该分割电极部和非分割电极部的保险丝动作,则来自分割电极部的电流通路被完全切断,而有时无法作为电容器而发挥功能。相对于此,通过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非分割电极部,即使在非分割电极(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对向的金属化膜(一对金属化膜中的另一方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小分割电极和与该小分割电极邻接的非分割电极或者大分割电极的保险丝动作,也可以使作为电容器发挥功能的电极区域残留(确保来自非分割电极的电流通路)。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高温下的良好的保护性以及耐电压性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以往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使用的金属化膜的层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设置了分割电极的以往的金属化膜的俯视图,图2-A是示出设置了矩形形状的分割电极的金属化膜的图、图2-B是示出设置了由Y字形绝缘狭缝形成的蜂窝状的分割电极的金属化膜的图、图2-C是示出设置了由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形成的蜂窝状的分割电极的金属化膜的图。
图3是构成本申请第1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且分割电极和非分割电极交替配置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4是构成本申请第1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且分割电极和非分割电极交替配置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5是构成本申请第1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且分割电极和非分割电极交替配置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设置了分割电极的比较例的金属化膜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本申请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8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1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位置处的绝缘破坏时的电流路径的图。
图9是示出构成比较例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位置处的绝缘破坏时的电流路径的图。
图10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1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示出以往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层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本申请第1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的层叠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示出本申请第1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的层叠状态的其他例的图。
图14是示出金属化膜电容器中的层叠状态的比较例的图。
图15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2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16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2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17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2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18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2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其他变形方式的图。
图19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20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位置处的绝缘破坏时的电流路径的图。
图21是示出构成比较例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位置处的绝缘破坏时的电流路径的图。
图22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23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24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其他变形方式的图。
图25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4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26(a)以及(b)是蒸镀电极中流过的电流路径的概念图。
图27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4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非分割电极位置处的绝缘破坏时的电流路径的图。
图28是示出构成比较例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非分割电极位置处的绝缘破坏时的电流路径的图。
图29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4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图。
图30是示出实施例9的金属化膜的图。
图31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4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32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4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33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4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变形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最初,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第1发明的实施例。
在实施例1~4中,如图3~5所示,(i)通过沿着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以一定间距排列的多个绝缘狭缝将蒸镀电极(蒸镀金属)分割成多个片段而成的分割电极部、和不存在绝缘狭缝而蒸镀电极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非分割电极部在金属化膜的膜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而成,(ii)与分割电极部的片段相当的分割电极在邻接的绝缘狭缝的端部与端部之间形成的保险丝处与非分割电极部连接。
〔实施例1〕图3、“Y字形+缪勒·莱耶形(1列)”绝缘狭缝、间距12.0mm
图3是示出本申请第1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在图3所示的一对金属化膜中,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电极形成区域)构成连接电极引出用的喷镀金属的喷镀金属连接部,在另一方端部中形成了绝缘余量部(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端部中没有形成蒸镀电极的区域)12。在金属化膜的绝缘余量部12侧,在长度方向上以一定间距排列了多个Y字形绝缘狭缝13(宽度0.2mm)。Y字形绝缘狭缝13的基端部与绝缘余量部12结合。在具备这样排列的Y字形绝缘狭缝13的分割电极部(相当于本申请第1发明的“第1分割电极部”)中,通过该Y字形绝缘狭缝13,蒸镀电极被分割成多个片段,在该Y字形绝缘狭缝13之间形成分割电极15。夹在相互邻接的Y字形绝缘狭缝13的端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与端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之间的电极区域构成保险丝18。
另外,以与上述Y字形绝缘狭缝13相同的间距,与该Y字形绝缘狭缝的排列方向平行地,排列了1列的缪勒·莱耶形(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规定的长度的线段的两端具有朝内的箭翎的形状)绝缘狭缝14(宽度0.2mm)。在具备这样排列的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的分割电极部(相当于本申请第1发明的“第2分割电极部”)中,通过该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蒸镀电极被分割成多个片段,在该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之间形成分割电极16。夹在相互邻接的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的端部(两端)与端部(两端)之间的电极区域构成保险丝18。
在第1分割电极部、与在宽度方向上远离第1分割电极部并对向的第2分割电极部之间,形成了非分割电极部17。在非分割电极部17中不存在绝缘狭缝,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形成了蒸镀电极。
由Y字形绝缘狭缝13分割的分割电极15通过在与邻接的Y字形绝缘狭缝13之间形成的保险丝18而与非分割电极部17连接,另一方面,由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分割的分割电极16通过在与邻接的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之间形成的保险丝18而与非分割电极部17连接。
在膜长度方向上分割分割电极15、16的绝缘狭缝13、14的间距是12.0mm、并且将分割电极15的面积设成分割电极16的一半、将连接了非分割电极部17和分割电极15、16的保险丝18的宽度设成0.2mm。在电介体中,将2.5μm的聚丙烯膜、喷镀金属连接部蒸镀电极的膜电阻值设成4Ω/□、将除了喷镀金属连接部蒸镀电极的非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的膜电阻值设成10Ω/□。
将2张上述金属化膜重叠卷绕而制作电容器元件以使喷镀金属连接部和绝缘余量部对向。使形成了蒸镀电极的电极形成面朝向同一方向而重叠2张金属化膜。即,在层叠方向上交替配置蒸镀电极和电介体膜以在蒸镀电极之间夹入电介体膜。然后,在使电容器元件成形为椭圆形之后,在元件的两端部形成电极引出用的喷镀金属而成电容器元件。进而,如图7所示,通过电极板26对5个电容器元件25进行接线而连接引出端子27,收纳于壳体28填充环氧树脂29并硬化而制作出5个800μF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此处,优选构成为将2张金属化膜重叠而成的一对金属化膜中的、一方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所有非分割电极部与另一方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分割电极部对向。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例如如图12所示,在一对金属化膜(在图中,位于上层侧的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中产生了超过金属化膜的自己恢复功能(自恢复功能)的绝缘破坏(在×标记的位置,电介体破坏)的情况(经由破坏的电介体部分而在一对金属化膜之间蒸镀电极彼此导通了的情况)下,也从对向的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在图中,位于下层侧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与分割电极邻接的非分割电极(通过在宽度方向上与分割电极交替配置而与该分割电极相邻的非分割电极)向分割电极流入电流。因此,在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分割电极与非分割电极之间形成的保险丝动作(使保险丝部分的蒸镀电极飞散),可以将该分割电极从其他分割电极切离。由此,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非分割电极的绝缘恢复,可以维持作为电容器的功能。
〔实施例2〕图3、“Y字形+缪勒·莱耶形(1列)”绝缘狭缝、间距6.0mm
除了将在膜长度方向上分割图3所示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15、16的绝缘狭缝13、14的间距设成6.0mm以外,通过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制作了金属化膜电容器。
〔实施例3〕图4、“Y字形+缪勒·莱耶形(2列)”绝缘狭缝、间距6.0mm
在图4所示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在金属化膜的绝缘余量部12侧在长度方向上以一定间距排列了多个Y字形绝缘狭缝13,在该Y字形绝缘狭缝13之间形成了分割电极15。另外,以与Y字形绝缘狭缝13相同的间距,与该Y字形绝缘狭缝13的排列方向平行地,排列了2列的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在该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之间形成有分割电极16。另外,在排列了Y字形绝缘狭缝13的分割电极部(第1分割电极部)、与在该第1分割电极部中在宽度方向上离开并对向的、排列了一个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的分割电极部(第2分割电极部)之间、以及排列了一个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的分割电极部(第2分割电极部)、与在该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中在宽度方向上离开并对向的排列了其他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的分割电极部(第2分割电极部)之间,形成有非分割电极部17。分割电极15和非分割电极部17以及分割电极16和非分割电极部17通过保险丝18连接。这样,在该实施例中,在多个第2分割电极部之间形成有非分割电极部17。
然后,使用图4所示的金属化膜,将在膜长度方向上分割该分割电极15、16的绝缘狭缝13、14的间距设成6.0mm,并且将分割电极15的面积设成分割电极16的一半,除此以外,通过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制作了金属化膜电容器。
〔实施例4〕图5、“Y字形(对向2列)”绝缘狭缝、间距6.0mm
在图5所示的金属化膜电容器中,在金属化膜的绝缘余量部12侧,在长度方向上以一定间距排列了多个Y字形绝缘狭缝13。Y字形绝缘狭缝13的基端部与绝缘余量部12结合。这样,在具备在绝缘余量部12侧排列的Y字形绝缘狭缝13的分割电极部(相当于“绝缘余量部侧分割电极部”)中,通过该Y字形绝缘狭缝13,蒸镀电极被分割成多个片段,在该Y字形绝缘狭缝13之间形成分割电极15。夹在相互邻接的Y字形绝缘狭缝13的端部(喷镀金属连接部10侧)与端部(喷镀金属连接部10侧)之间的电极区域构成保险丝18。
另一方面,在金属化膜的喷镀金属连接部10侧,在长度方向上以一定间距排列有与Y字形绝缘狭缝13独立的多个Y字形绝缘狭缝13。这样,在具备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排列的Y字形绝缘狭缝13的分割电极部(相当于“喷镀金属连接部侧分割电极部”)中,通过该Y字形绝缘狭缝13,蒸镀电极被分割成多个片段,在该Y字形绝缘狭缝13之间形成分割电极19。各Y字形绝缘狭缝13的基端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端部)与针对每个Y字形绝缘狭缝13设置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绝缘狭缝9结合。夹在相互邻接的Y字形绝缘狭缝13的端部(绝缘余量部侧)与端部(绝缘余量部侧)之间的电极区域构成保险丝18。
另外,在绝缘余量部侧分割电极部与喷镀金属连接部侧分割电极部之间形成有非分割电极部17。在绝缘余量部12侧形成的分割电极15通过在与邻接的Y字形绝缘狭缝13之间形成的保险丝18而与非分割电极部17连接,另一方面,喷镀金属连接部侧形成的分割电极19通过在与邻接的Y字形绝缘狭缝13之间形成的保险丝18而与非分割电极部17连接。
另外,在喷镀金属连接部10侧也设置了保险丝18a,该保险丝18a形成于喷镀金属连接部10侧的Y字形绝缘狭缝13的基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绝缘狭缝9之间。进而,在重叠了上述金属化膜的另一方的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一定间距排列有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形成有由多个片段构成的分割电极16。
将在膜长度方向上分割图5所示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15、16、19的绝缘狭缝13、14的间距设成6.0mm、并且将分割电极15、19的面积设成分割电极16的一半、将连接了非分割电极17和上述分割电极的保险丝18的宽度设成0.2mm、将喷镀金属连接部侧的保险丝的宽度设成0.15mm,除此以外,通过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制作了金属化膜电容器。
〔比较例1〕图6、Y字形-缪勒·莱耶形结合绝缘狭缝、间距12.0mm
在图6所示的金属化膜中,在绝缘余量部12侧,在Y字形绝缘狭缝、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对于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在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上,反复形成了与上述Y字形绝缘狭缝连结的绝缘狭缝20。另外,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一半(绝缘余量部12侧)的范围中形成通过绝缘狭缝20分割成片段的分割电极21、22,并将分割电极21的面积设成分割电极22的一半。残余的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一半(喷镀金属连接部侧)构成非分割电极23。
另外,将在金属化膜长度方向上分割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21、22的绝缘狭缝20的间距设成12.0mm、将连接了非分割电极23和上述分割电极22的保险丝18的宽度设成0.2mm。除上述以外,通过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制作了金属化膜电容器。
〔比较例2〕图6、Y字形-缪勒·莱耶形结合绝缘狭缝、间距6.0mm
除了将图6所示的分割电极金属化膜的绝缘狭缝20的间距设成6.0mm的以外,通过与上述比较例1同样的条件,制作了金属化膜电容器。
〔以往例1〕图2-A、矩形绝缘狭缝、间距6.0mm
将在膜长度方向上将图2-A所示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7分割为矩形形状的绝缘狭缝5的间距设成6.0mm、并且使分割电极的面积等于图4的分割电极16、将连接有分割电极的保险丝8、11的宽度设成0.2mm,除此以外,通过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制作了金属化膜电容器。
〔以往例2〕图2-B、通过Y字形绝缘狭缝形成蜂窝状分割电极
具有图2-B所示的金属化膜的蜂窝状分割电极7a、并且使分割电极的面积等于图4的分割电极16、将连接了分割电极的保险丝8a的宽度设成0.2mm,除此以外,通过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制作了金属化膜电容器。
〔以往例3〕图2-C、通过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形成蜂窝状分割电极
通过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对图2-C所示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7b进行蜂窝状分割、并且使分割电极的面积等于图4的分割电极16、将连接了分割电极的保险丝8b的宽度设成0.2mm,除此以外,通过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制作了金属化膜电容器。
使用上述实施例1~4、比较例1、2以及以往例1~3的试样的各5个,实施耐用性试验(在温度120℃、750VDC下,施加1000小时),测定了试样的静电电容变化率[%]。表1示出其试验结果。
从表1可知,在实施例1~4中在试验结束不出现短路模式,相对于此,在比较例1、2以及以往例1~3中即使分割电极的面积、保险丝尺寸相同,在试验途中也产生短路模式。其原因为,在实施例中,蒸镀电极被分割成多个分割电极,各个分割电极通过保险丝与非分割电极连接,分割电极和非分割电极在膜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通过这样的构造,如图8所示在电介体的聚丙烯膜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朝向绝缘破坏部位30流入充分的电流31。其结果,即使减小分割电极而使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分的蒸镀电极飞散),使分割电极分离,而得到稳定的保护性。相对于此,在图9所示的以往的分割电极金属化膜中,在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朝向绝缘破坏部位32而在与分割电极连接的保险丝中仅流入小的电流34,而无法使保险丝飞散分离,产生短路模式。
[表1]
此处,在分割电极金属的形成中一般使用屏蔽油,在比较例1、2中在极化电极侧存在少量的屏蔽油,在非分割电极侧不存在屏蔽油,所以如果在分割电极和非分割电极中在宽度方向上存在偏差,则在这些部分中金属化膜的摩擦系数不同,所以在分割电极和非分割电极的滑动性中产生差而在元件卷绕时产生褶皱,与其相伴的高温下的保护性恶化。
相对于此,在如实施例那样交替配置了分割电极和非分割电极的蒸镀图案中,可以防止金属化膜上的绝缘狭缝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偏移,而在宽度方向上使滑动性平均化,所以抑制在元件卷绕时产生褶皱,高温下的保护性也稳定,生产性也提高。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以使分割电极金属化膜电容器小形化,即使在超过100℃的高温下使用,也得到电容减少少且稳定的保护性。
进而,在如上所述使2张金属化膜重叠的情况下,作为电极引出用,优选在金属化膜的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非分割电极部。其原因为,如果如例如图14所示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电极引出侧)配置分割电极部,则在该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绝缘破坏(在分割电极中的×标记的位置,电介体破坏)的情况下,如果连接该分割电极部和非分割电极部的保险丝动作,则来自分割电极部的电流通路被完全切断,而有时无法作为电容器而发挥功能。
相对于此,通过例如如图12所示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非分割电极部,即使在电极引出侧的非分割电极(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在图12中在上层侧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对向的金属化膜(一对金属化膜中的另一方的金属化膜、在图12中在下层侧配置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分割电极和与该分割电极邻接的非分割电极的保险丝动作,也可以使作为电容器而发挥功能的电极区域残留(确保来自非分割电极的电流通路)。
另外,在例如如图13所示,在非分割电极的多个部位产生了绝缘破坏(在非分割电极中的×标记的位置,电介体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对向的金属化膜的保险丝动作,将在上下膜之间导通的电极区域从其他电极区域切离,使其作为电容器而发挥功能。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则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图3、4所示的金属化膜中,还具备通过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沿着长度方向排列多个Y字形绝缘狭缝而在Y字形绝缘狭缝之间形成了分割电极的分割电极部(相当于本申请第1发明的“第3分割电极部”),在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之间形成了分割电极的分割电极部(第2分割电极部)与第3分割电极部之间形成非分割电极部。由此,可以使电容减少进一步降低、提高保护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分割电极部与非分割电极部的连接部中沿着宽度方向设置了保险丝18,但也可以如图10所示,以连接夹着绝缘狭缝而接的分割电极和分割电极的方式,形成保险丝18b。具体而言,也可以通过将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绝缘狭缝的中央部分的一部分断并在分断部分中形成蒸镀电极而设置保险丝18b。在该情况下,优选使连接在长度方向上邻接的分割电极彼此的保险丝18b的最窄部的尺寸小于连接分割电极和非分割电极部的保险丝18的最窄部的尺寸。根据该结构,在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从保险丝18b优先地飞散,所以可以抑制电容减少。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分割电极是Y字形的组合(五边形状)、缪勒·莱耶形的组合(六边形、蜂窝状)、蜂窝的变形的情况,但即使分割方式是四边形等那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地得到少的电容减少和良好的保护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沿着长度方向以一定间距排列了绝缘狭缝,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沿着长度方向以不规则间距排列或者任意排列绝缘狭缝。
接下来,使用附图,说明本申请第2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实施方式。
图15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2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实施方式的图。在该金属化膜中,在除了喷镀金属连接部10的金属化膜的大致全部区域中形成的绝缘狭缝35a(T字形)、和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中与绝缘狭缝35a平行地形成的绝缘狭缝35b(I字形)沿着金属膜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列。
形成了通过该绝缘狭缝35a和绝缘狭缝35b,蒸镀电极被分割成多个分割电极39(以下称为“第1分割电极”)的第1分割电极部(相当于本申请第2发明的“中央侧分割电极部”)。另外,相对第1分割电极部在宽度方向外侧(喷镀金属连接部侧和绝缘余量部侧这两侧),形成了通过一对绝缘狭缝35a,蒸镀电极被分割成多个分割电极40(以下称为“第2分割电极”)的第2分割电极部(相当于本申请第2发明的“外侧分割电极部”)。即,以第1分割电极部为中心而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了3列的分割电极部。
此处,各第1分割电极39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夹着该分割电极的绝缘狭缝35a与绝缘狭缝35b之间形成的保险丝18而与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分割电极、即第2分割电极40连接。换言之,各第2分割电极40通过保险丝18与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第1分割电极39连接。另外,在喷镀金属连接部附近的蒸镀电极中,通过沿着膜长度方向延伸的绝缘狭缝9,喷镀金属连接部10和第2分割电极40分离,喷镀金属连接部10和第2分割电极40通过在绝缘狭缝9之间形成的保险丝18a连接。
在第1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即绝缘狭缝35a与绝缘狭缝35b的间隔比在第2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35a彼此的间隔窄,构成第1分割电极部的各第1分割电极39的面积比构成第2分割电极部的各第2分割电极40的面积小。
另外,与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地,以使喷镀金属连接部和绝缘余量部对向的方式,将2张如上所述形成的金属化膜重叠而卷绕。使形成了蒸镀电极的电极形成面朝向同一方向地重叠了2张金属化膜。即,蒸镀电极和电介体膜在层叠方向上交替配置以在蒸镀电极之间夹入电介体膜。另外,在使卷绕了的金属化膜成形为椭圆形之后,在两端部(所重叠的金属化膜的一方端部和另一方端部)中形成电极引出用的喷镀金属而设成电容器元件25。之后,通过电极板26对多个电容器元件25进行接线而连接引出端子27。通过将接线后的电容器元件25收纳于壳体28中并在壳体28内填充树脂29,得到具有图7所示的内部构造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在膜宽度方向中央部中配置的第1分割电极部的第1分割电极39的各个电极面积小于形成相对第1分割电极部在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第2分割电极部的第2分割电极40的各个电极面积。因此,第1分割电极39的个数与第2分割电极40的个数相比相对地变多,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中的分割电极数增加。其结果,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中的电流路径增加,元件中心部的电气电阻相对降低。元件的发热量与电气电阻成比例,所以通过减小元件中心部的电气电阻,可以抑制由于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的自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因此,可以实现金属化膜电容器的耐电压性能的提高以及长寿命化。
另外,第1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即绝缘狭缝35a与绝缘狭缝35b的间隔比第2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35a彼此的间隔窄,从而可以抑制膜在宽度方向上变长,同时可以使第1分割电极39的面积小于第2分割电极40的面积。
进而,在通过将2张金属化膜重叠而成的一对金属化膜形成金属化膜电容器时,优选构成为一对金属化膜的各个形成的第1分割电极部彼此重叠。根据该结构,通过第1分割电极部彼此重叠,在对向的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中也配置电极面积小的第1分割电极39,可以有效地抑制由于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的自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
〔实施例5〕
以下,说明本申请第2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实施例。在图15中,将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附近设置的第1分割电极39的长度方向尺寸39a设成5.0mm、将在宽度方向的其他部分中设置的第2分割电极40的长度方向尺寸40a设成10.0mm、关于第1分割电极39将膜宽度方向的尺寸设成15mm、关于第2分割电极40将膜宽度方向的尺寸设成20mm、将连接了第1、第2分割电极的保险丝18、18a的尺寸设成0.2mm。在电介体中,使用2.5μm的聚丙烯膜,将非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膜电阻值设成10Ω/□、将喷镀金属连接部蒸镀电极膜电阻值设成4Ω/□。
在以使喷镀金属连接部和绝缘余量部对向的方式,将2张如上所述形成的金属化膜重叠卷绕而成形为椭圆形之后,在两端部中作为电极引出形成喷镀金属而设成电容器元件。进而,如图7所示,通过电极板26对5个电容器元件25进行接线而连接引出端子27,收纳于壳体28中填充环氧树脂29并硬化而制作出800μF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比较例3〕
接下来,说明金属化膜电容器的比较例。将在膜长度方向上分割图2(图2-A)所示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7的绝缘狭缝5的间距设成10.0mm、将在膜宽度方向上分割的绝缘狭缝6的间距设成18mm、将连接了分割电极7的保险丝8、11的宽度设成0.2mm。在电介体中,将2.5μm的聚丙烯膜、非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膜电阻值设成10Ω/□、将喷镀金属连接部膜电阻值设成4Ω/□。
以使喷镀金属连接部和绝缘余量部对向的方式,将2张该分割电极金属化膜重叠卷绕而成形为椭圆型之后,在两端部中作为电极引出形成喷镀金属而设成电容器元件。进而,如图7所示通过电极板26对5个该电容器元件25进行接线而连接引出端子27,收纳于壳体28中填充环氧树脂29并硬化而制作出800μF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针对实施例5以及比较例3,分别准备5个试样,实施了温度上升试验(温度100℃、10kHz、100A通电)、以及耐用性试验(在温度110℃、750VDC下,施加1000小时)。在试验结束后,测定了试样的静电电容变化率。表2示出其试验结果。
如从表2可知,在比较实施例5和比较例3时,在实施例5中,电流施加时的温度上升值更低。其原因为,在实施例5中,通过在金属化膜宽度方向中央部配置第1分割电极(小面积分割电极),可以抑制由于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的自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具体而言,通过在膜宽度方向中央部配置电极面积比较小的分割电极,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中的电流路径增加,元件中心部的电气电阻相对降低。由此,可以在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中降低起因于电流的发热。其结果,在实施例5中,相对比较例3,可以相对地抑制温度上升。
另外,根据表2的试验结果,在比较实施例5和比较例3时,可知在实施例5中,耐用性试验后的静电电容减少值更小。其原因为,如上所述电容器的自发热被降低,从而电容器的耐电压性能提高。
[表2]
图16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2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图。该实施方式与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大幅不同的点在于,构成在膜宽度方向中央部中配置的第1分割电极部的第1分割电极39分别通过保险丝18b连接。另外,其他结构基本上与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对于共通点省略说明,说明相异点。
在长度方向上夹着在第1分割电极部(中央侧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各绝缘狭缝35c而邻接的第1分割电极39彼此通过保险丝18b连接。连接形成第1分割电极部的第1分割电极39和形成第2分割电极部的第2分割电极40的保险丝的宽度A大于连接第1分割电极39彼此的保险丝18b的宽度B。
根据以上那样的结构,经由保险丝18b流过电流,使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中的电流路径进一步增加,可以进一步抑制自发热。另外,通过使保险丝18的宽度大于保险丝18b的宽度,在分割电极面积小且用于使保险丝动作的能量小的中央侧分割电极中也可以确保充分的保险丝的动作性。
另外,本申请第2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则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第1分割电极39的各个电极面积相同,但也可以设成相异。同样地,使第2分割电极40(喷镀金属连接部侧和绝缘余量部侧)的各个电极面积成为相同,但也可以设成相异。总之,形成宽度方向中央部中配置的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面积小于形成相对中央侧分割电极部而在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面积即可。
另外,在重叠2张金属化膜时,也可以使具有同一电极图案的金属化膜彼此重叠、或者使具有相互不同的电极图案的金属化膜彼此重叠。在该情况下,也优选以使由电极面积最小的分割电极构成的中央侧分割电极部彼此对向的方式,重叠金属化膜。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由于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的自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沿着宽度方向配置了3列通过在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绝缘狭缝将蒸镀电极分割成多个分割电极而得到的分割电极部,但分割电极部的排列数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7所示形成金属化膜。
图17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2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变形方式的图。在图17中,沿着宽度方向配置有5列分割电极部。具体而言,在宽度方向中央部中配置并由多个分割电极41构成的中央侧分割电极部、在该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由多个分割电极42构成的第1外侧分割电极部、以及在该第1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由多个分割电极43构成的第2外侧分割电极部在宽度方向上排列。构成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通过保险丝(未图示)相互连接。分割电极41的电极面积小于分割电极42的电极面积,分割电极42的电极面积小于分割电极43的电极面积。
通过这样的结构,形成宽度方向中央部中配置的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面积小于形成相对中央侧分割电极部在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的面积,所以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中的电流路径增加,元件中心部的电气电阻降低。因此,可以抑制由于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的自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图17中,对于由多个分割电极43构成并在膜宽度方向上在最外侧配置的第2外侧分割电极部,也可以不通过绝缘狭缝分割蒸镀电极,而设成非分割电极部。
另外,不限于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奇数列的分割电极部的情况,而也可以配置偶数列。图18示出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了4列的分割电极部的例子。在图18所示的金属化膜中,在宽度方向中央部中,在宽度方向上配置有2列由与形成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各分割电极部44相比电极面积更小的分割电极45构成的中央侧分割电极部。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夹着膜宽度方向中心配置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中的电流路径增加,元件中心部的电气电阻也降低。因此,可以抑制由于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的自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
图19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在该金属化膜中,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电极形成区域)构成连接了电极引出用的喷镀金属的喷镀金属连接部,在另一方端部中形成了绝缘余量部(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端部中没有形成蒸镀电极的区域)52。在金属化膜的绝缘余量部52侧,在长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而排列了多个T字状的绝缘狭缝53。另外,相对多个绝缘狭缝53在膜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以与多个绝缘狭缝53相同的间距,在长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排列了多个绝缘狭缝55。另外,在一部分的绝缘狭缝53、55之间以在宽度方向上贯通膜的方式(以连结绝缘余量部52和喷镀金属连接部的方式)形成了贯通型的绝缘狭缝54,夹着3个绝缘狭缝53以及55,在膜长度方向上排列了绝缘狭缝54。绝缘狭缝53、54、55的狭缝宽度是例如0.2mm。在各绝缘狭缝53、54、55中在膜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狭缝部分的长度(绝缘狭缝53中的53a、绝缘狭缝54中的54a、绝缘狭缝55中的55a)相同。
在上述绝缘狭缝53之间以及绝缘狭缝53与绝缘狭缝54之间形成了分割蒸镀电极而成的多个分割电极61(相当于本申请第3发明的“第1分割电极”),由这些多个分割电极61构成了第1小分割电极部。另外,在绝缘狭缝55之间以及绝缘狭缝55与绝缘狭缝54之间形成了分割蒸镀电极而成的多个分割电极62(相当于本申请第3发明的“第1分割电极”),由这些多个分割电极62构成了第2小分割电极部。进而,通过多个绝缘狭缝54彼此,蒸镀电极被分割成多个分割电极63、64(相当于本申请第3发明的“第2分割电极”)。具体而言,在膜宽度方向上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与第2小分割电极部之间形成有由多个分割电极63构成的第1大分割电极部,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形成有由多个分割电极64构成的第2大分割电极部。
对于这些4个分割电极部,沿着膜宽度方向,从绝缘余量部52侧至喷镀金属连接部按照第1小分割电极部、第1大分割电极部、第2小分割电极部以及第2大分割电极部的顺序,在膜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有小分割电极部和大分割电极部。即,在膜宽度方向上,小分割电极部与大分割电极部邻接地配置。多个分割电极61的各个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夹住该分割电极61的绝缘狭缝53之间以及绝缘狭缝53与绝缘狭缝54之间形成的保险丝56而与分割电极63连接。另外,多个分割电极62的各个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夹住该分割电极62的绝缘狭缝55之间以及绝缘狭缝55与绝缘狭缝54之间形成的保险丝57、58而分别与分割电极63、64连接。
第1小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即绝缘狭缝53之间以及绝缘狭缝53与绝缘狭缝54的间隔比第1大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54彼此的间隔窄,构成第1大分割电极部分割电极63的电极面积大于构成第1小分割电极部分割电极61的电极面积。另外,第2小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即绝缘狭缝55之间以及绝缘狭缝55与绝缘狭缝54的间隔比第1大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54彼此的间隔以及第2大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54彼此的间隔窄,构成第1以及第2大分割电极部分割电极63、64的电极面积大于构成第1以及第2小分割电极部分割电极61、62的电极面积。
以使喷镀金属连接部和绝缘余量部对向的方式,重叠2张如上所述形成的金属化膜并卷绕而如图7所示成形为椭圆形之后,在两端部中形成电极引出用的喷镀金属而设成电容器元件25。进而,之后,通过电极板26对多个电容器元件25进行接线并连接引出端子27,收纳于壳体28中并填充树脂29,从而得到金属化膜电容器。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与由多个分割电极(第2分割电极)63、64构成的大分割电极部邻接地配置有由多个分割电极(第1分割电极)61、62构成的小分割电极部。因此,第1分割电极61、62的至少一方的端部经由保险丝而与电极面积大于第1分割电极61、62的第2分割电极63、64连接,所以即使在第1分割电极61、62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与该第1分割电极61、62邻接的第2分割电极63、64流入使保险丝动作的充分的电流,使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的蒸镀电极飞散),分离引起了绝缘破坏的分割电极。由此,即使减小分割电极也得到稳定的保护性。
进而,小分割电极部和大分割电极部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所以可以防止金属化膜上的绝缘狭缝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偏移,而使金属化膜的滑动性在宽度方向上平均化。其结果,可以抑制在金属化膜的卷绕时,在元件卷绕状态中产生偏差,而确保高温时的良好的耐电压性。
另外,通过小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绝缘狭缝53与绝缘狭缝54的间隔以及绝缘狭缝54与绝缘狭缝55的间隔)比大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绝缘狭缝54彼此的间隔以及绝缘狭缝55彼此的间隔)窄,可以抑制膜在宽度方向上变长,同时可以使第1分割电极61、62的面积小于第2分割电极63、64的面积。
进而,在通过重叠2张金属化膜而成的一对金属化膜形成金属化膜电容器时,优选构成为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大分割电极部的全部与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小分割电极部对向。根据该结构,例如如图20所示,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在图中,位于上层侧的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第2分割电极中产生了超过金属化膜的自己恢复功能(自恢复功能)的绝缘破坏(在×标记的位置,电介体破坏)的情况(经由破坏的电介体部分而在一对金属化膜之间蒸镀电极彼此导通了的情况)下,也从对向的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在图中,位于下层侧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与第1分割电极邻接的电极面积大于该第1分割电极的第2分割电极向分割电极流入电流。因此,可以使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第1分割电极与第2分割电极之间形成的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分的蒸镀电极飞散),从其他分割电极切离该第2分割电极。由此,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第2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恢复该第2分割电极的绝缘,可以维持作为电容器的功能。
进而,在如上所述重叠2张金属化膜的情况下,作为电极引出用,优选在金属化膜的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大分割电极部。其原因为,如果如图21所示,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电极引出侧)配置小分割电极部,则在构成该小分割电极部的第1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在分割电极中的×标记的位置,电介体破坏)的情况下,如果连接该第1分割电极和第2分割电极的保险丝动作,则来自第1分割电极的电流通路被完全切断,而有时无法作为电容器而发挥功能。相对于此,通过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大分割电极部,即使在电极引出侧的第2分割电极(构成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大分割电极部的第2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对向的金属化膜(一对金属化膜中的另一方的金属化膜,在图20中下层侧配置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第1分割电极和与该第1分割电极邻接的第2分割电极的保险丝动作,可以使作为电容器而发挥功能的电极区域残留。
〔实施例6〕
以下,说明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实施例。在图19中,将构成小分割电极部的第1分割电极61、62的长度方向尺寸61a、62a设成5mm、将构成大分割电极部的第2分割电极63、64的长度方向尺寸63a、64a设成20mm、将膜宽度方向的尺寸对于第1分割电极61、62设成23mm、对于第2分割电极63、64设成26mm、将连接了第1、第2分割电极的保险丝56~58的尺寸设成0.2mm。在电介体中,使用2.5μm的聚丙烯膜,将非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膜电阻值设成10Ω/□、将喷镀金属连接部蒸镀电极膜电阻值设成4Ω/□。
以使喷镀金属连接部和绝缘余量部对向的方式,重叠2张如上所述形成的金属化膜并卷绕而成形为椭圆形之后,在两端部中作为电极引出形成喷镀金属而设成电容器元件。进而,如图7所示通过电极板26对5个电容器元件25进行接线并连接引出端子27,收纳于壳体28中填充环氧树脂29并硬化而制作出800μF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图22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该实施方式与前面的实施方式大幅不同的点在于,通过与前面的实施方式(图19)不同形状的绝缘狭缝来分割蒸镀电极,形成了第1分割电极和电极面积大于该第1分割电极的第2分割电极。
在该其他实施方式的金属化膜中,通过在膜宽度方向的中间在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缪勒·莱耶形(在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规定的长度的线段的两端具有朝内的箭翎的形状)的绝缘狭缝14、和在绝缘余量部12侧在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Y字形的绝缘狭缝13,分别形成有第1分割电极36A、36B。另外,Y字形绝缘狭缝13和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在长度方向上以同一间距排列,多个Y字形绝缘狭缝13以及多个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中的若干个(1个以上)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贯通并延伸而结合,构成了贯通型绝缘狭缝35(在图22中,从右数处于第2个与从左数处于第2个位置的Y字形绝缘狭缝13和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4的2部位分别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延伸而结合)。
通过如上所述形成绝缘狭缝,在由多个分割电极(相当于本申请第3发明的“第1分割电极”)36A构成的第1小分割电极部和由多个分割电极(相当于本申请第3发明的“第1分割电极”)36B构成的第2小分割电极部之间,形成有由具有比分割电极36A、36B大的电极面积的多个分割电极(相当于本申请第3发明的“第2分割电极”)37A构成的第1大分割电极部。另外,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的喷镀金属连接部侧,形成有由具有比分割电极36B大的电极面积的多个分割电极(相当于本申请第3发明的“第2分割电极”)37B构成的第2大分割电极部。分割电极36A与分割电极37A之间、分割电极37A与分割电极36B之间以及分割电极36B与分割电极37B之间通过保险丝18分别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也沿着膜宽度方向,从绝缘余量部12侧至喷镀金属连接部,按照第1小分割电极部、第1大分割电极部、第2小分割电极部以及第2大分割电极部的顺序,在膜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了小分割电极部和大分割电极部。即,在膜宽度方向上,与大分割电极部邻接地配置了小分割电极部。因此,通过该第2实施方式,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7〕
以下,说明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实施例。将在膜长度方向上分割图22所示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第1分割电极)36A、36B的绝缘狭缝13、14的间距设成12.0mm、并且将分割电极36A的面积设成分割电极36B的一半。另外,将连接了各分割电极的保险丝18的宽度设成0.2mm。在电介体中,将2.5μm的聚丙烯膜、非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膜电阻值设成10Ω/□、将喷镀金属连接部蒸镀电极膜电阻值设成4Ω/□。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以使喷镀金属连接部和绝缘余量部对向的方式,重叠2张这样形成的金属化膜并卷绕而成形为椭圆形之后,在两端部中作为电极引出形成喷镀金属而设成电容器元件。
接下来,与比较例对比而说明本申请第3发明的2个实施方式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特性例(以下,分别称为“实施例6”以及“实施例7”)。对于本申请第3发明的2个实施方式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分割电极尺寸(或者绝缘狭缝的间距)、保险丝的宽度、蒸镀电极膜电阻值,如上所述。
〔比较例4〕
接下来,说明金属化膜电容器的比较例。将在膜长度方向上分割图2(图2-A)所示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7的绝缘狭缝5的间距设成10.0mm、将在膜宽度方向上分割的绝缘狭缝6的间距设成18mm、将连接有分割电极7的保险丝8、11的宽度设成0.2mm。在电介体中,将2.5μm的聚丙烯膜、非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膜电阻值设成10Ω/□、将喷镀金属连接部膜电阻值设成4Ω/□。
以使喷镀金属连接部和绝缘余量部对向的方式,重叠2张该分割电极金属化膜并卷绕而成形为椭圆型之后,在两端部中作为电极引出形成喷镀金属而设成电容器元件。进而,如图7所示,通过电极板26对5个该电容器元件25进行接线并连接引出端子27,收纳于壳体28中填充环氧树脂29并硬化而制作出800μF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针对实施例6、7以及比较例4,准备试样,而实施了耐用性试验(在温度110℃、750VDC下,施加1000小时)。在试验结束后,测定了试样的静电电容变化率。表3示出其试验结果。
根据表3的试验结果,在实施例6、7中,在试验结束时,没有产生短路,相对于此,在比较例4中,在试验途中,产生了短路。其原因为,在实施例6、7的金属化膜中,在电介体的聚丙烯膜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从第2分割电极(电极面积比较大的分割电极)向第1分割电极(电极面积比较小的分割电极)流入使保险丝飞散分离的电流。其结果,可以分离引起了绝缘破坏的分割电极,可以避免产生短路。相对于此,在比较例4的金属化膜中,在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在与分割电极连接的保险丝中不流过使该保险丝飞散分离的电流,而达到短路模式。这样,根据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容易产生引起了绝缘破坏的分割电极的分离,得到稳定的保护性。
[表3]
  静电电容变化率(%)   保护性能
 实施例6   -3.9%   ○
 实施例7   -7.5%   ○
 实施例4   -16.4%(短路)   ×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则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6(图19)中,使小分割电极部(第1以及第2小分割电极部)以及大分割电极部(第1以及第2大分割电极部)的膜宽度方向的长度成为相同,使绝缘狭缝53的排列间距与绝缘狭缝55的排列间距成为相同,而使分别构成第1以及第2小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第1分割电极)的膜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及分别构成第1以及第2大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第2分割电极)的膜长度方向的长度相同,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3所示,构成金属化膜。
图23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变形方式的图。也可以如该图所示,以使小分割电极部(第1以及第2小分割电极部)以及大分割电极部(第1以及第2大分割电极部)的膜宽度方向的长度相互不同的方式,构成金属化膜。另外,也可以如该图所示,以使分别构成第1以及第2小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第1分割电极)的膜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及分别构成第1以及第2大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第2分割电极)的膜长度方向的长度相互不同的方式,构成金属化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在膜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1分割电极的各个电极面积成为相同,但也可以相异。同样地,使膜长度方向上排列的第2分割电极的各个电极面积成为相同,但也可以相异。总之,与构成小分割电极部的第1分割电极邻接,且构成大分割电极部的第2分割电极的电极面积大于第1分割电极即可。
另外,在重叠2张金属化膜时,也可以使具有同一电极图案的金属化膜彼此重叠、或者使具有相互不同的电极图案的金属化膜彼此重叠。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优选以使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大分割电极部的全部与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小分割电极部对向的方式,重叠金属化膜。由此,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第2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恢复该第2分割电极的绝缘,可以维持作为电容器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沿着宽度方向配置了4列通过在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而排列的绝缘狭缝将蒸镀电极分割成多个分割电极的分割电极部(小分割电极部和大分割电极部),但分割电极部的排列数不限于此,而也可以是3列或者5列以上。
图24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3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其他变形方式的图。在图24中,沿着宽度方向,配置有3列分割电极部。具体而言,由多个分割电极(第1分割电极)39构成的小分割电极部配置于膜宽度方向中央部,由电极面积大于分割电极39的多个分割电极(第2分割电极)40构成的大分割电极部邻接地配置于小分割电极部的宽度方向两侧。在长度方向上夹着小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各绝缘狭缝35c而邻接的第1分割电极39彼此通过保险丝18b连接。
此处,也可以使连接形成小分割电极部的第1分割电极39和形成大分割电极部的第2分割电极40的保险丝的宽度A大于连接第1分割电极39彼此的保险丝18b的宽度B。根据这样的结构,经由保险丝18b流过电流,使电容器元件的中心部中的电流路径进一步增加,而可以抑制自发热。另外,通过使保险丝18的宽度大于保险丝18b的宽度,即使在分割电极面积小且为了使保险丝动作而具有的能量小的膜中央侧分割电极中,也可以确保充分的保险丝的动作性。
图25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4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实施方式的图。在金属化膜中,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以下,简称为“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电极形成区域)构成连接电极引出用的喷镀金属的喷镀金属连接部71,在另一方端部中形成了绝缘余量部(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端部中没有形成蒸镀电极的区域)72。在绝缘余量部72以外的膜表面区域中,除去绝缘狭缝而形成了蒸镀电极。
在金属化膜的绝缘余量部72侧,在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以下,简称为“长度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排列了多个T字状的绝缘狭缝73。另外,在长度方向上排列的绝缘狭缝73群的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隔开比绝缘狭缝73彼此的间隔宽(在该实施方式中为4倍)的一定的间隔,在长度方向上,排列了多个T字状的绝缘狭缝74。进而,在长度方向上排列的绝缘狭缝74群的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隔开比绝缘狭缝74彼此的间隔窄(在该实施方式中约为3分之1倍)的一定的间隔,在长度方向上,排列了多个T字状的绝缘狭缝75。另外,在长度方向上排列的绝缘狭缝75群与喷镀金属连接部71之间,形成有蒸镀电极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非分割电极部81。绝缘狭缝73、74、75的狭缝宽度是例如0.2mm。
形成通过绝缘狭缝73分割了蒸镀电极的多个小分割电极83,通过这些多个小分割电极83构成了第1小分割电极部。另外,形成通过绝缘狭缝74分割了蒸镀电极的多个大分割电极84,通过这些多个大分割电极84构成大分割电极部。进而,形成通过绝缘狭缝75分割了蒸镀电极的多个小分割电极85,通过这些多个小分割电极85构成第2小分割电极部。多个大分割电极84的各个电极面积大于多个小分割电极83的各个电极面积以及多个小分割电极85的各个电极面积。在该实施方式中,大分割电极84的电极面积具有小分割电极83以及85的电极面积的至少2倍以上。在宽度方向上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与第2小分割电极部之间邻接地配置了大分割电极部。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膜宽度方向上,从绝缘余量部72侧至喷镀金属连接部71,按照第1小分割电极部、大分割电极部、第2小分割电极部以及非分割电极部81的顺序配置。即,小分割电极部(第1以及第2小分割电极部)与大分割电极部以及非分割电极部中的某一个邻接地配置。另外,多个小分割电极83的各个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夹住该小分割电极83的绝缘狭缝73之间形成的保险丝93而与大分割电极84连接。另外,多个小分割电极85的各个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夹住该小分割电极85的绝缘狭缝74、75之间形成的保险丝94、95而分别与大分割电极84、非分割电极部81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在膜宽度方向上,由电极面积比较小的多个小分割电极83、85构成的小分割电极部与由电极面积比较大的多个大分割电极84构成的大分割电极部以及非分割电极部81中的某一个邻接地配置。另外,多个小分割电极83的各个通过保险丝93与大分割电极84连接,多个小分割电极85的各个通过保险丝94、95分别与大分割电极84、非分割电极部81连接。因此,小分割电极83、85的端部经由保险丝而与电极面积大于小分割电极83、85的大分割电极84以及非分割电极部81中的某一个连接,所以即使在小分割电极83、85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与该小分割电极83、85邻接的大分割电极84或者非分割电极部81流入使保险丝动作的充分的电流,使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的蒸镀电极飞散),分离引起了绝缘破坏的分割电极。
另外,根据该实施方式,在膜宽度方向上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与第2小分割电极部之间邻接地配置了大分割电极部,所以即使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或者第2小分割电极部中根据由于热·电压等引起的电介体的劣化而例如小分割电极85连续多个进行了保险丝动作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电流路径极端地紊乱。
图26是蒸镀电极中流过的电流路径的概念图。该图(a)示出在膜宽度方向上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与第2小分割电极部之间邻接地配置了非分割电极部的情况,该图(b)示出在膜宽度方向上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与第2小分割电极部之间邻接地配置了大分割电极部的情况。在该图(a)的情况下,在非分割电极部中不存在分割蒸镀电极的绝缘狭缝,所以在小分割电极连续多个而进行了保险丝动作的情况下,电流路径有可能极端地紊乱。其结果,电容器的感应损失以及等价串联电阻有可能极端地上升。相对于此,通过如该图(b)所示,在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与第2小分割电极部之间邻接地配置大分割电极部,大分割电极部中形成的绝缘狭缝限制电流路径,而可以防止电流路径极端地紊乱。
另外,在通过重叠2张金属化膜而成的一对金属化膜来形成金属化膜电容器时,优选构成为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大分割电极部以及非分割电极部的所有电极面与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小分割电极部对向。根据该结构,例如如图27所示,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在图中,位于上层侧的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超过金属化膜的自己恢复功能(自恢复功能)的绝缘破坏(在×标记的位置,电介体破坏)的情况(经由破坏的电介体部分而在一对金属化膜之间蒸镀电极彼此导通了的情况)下,也从对向的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在图中,位于下层侧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与小分割电极邻接的电极面积大于该小分割电极的大分割电极或者非分割电极部向分割电极流入电流。因此,可以使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小分割电极的端部中形成的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分的蒸镀电极飞散),从其他分割电极切离产生了绝缘破坏的非分割电极部。由此,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非分割电极部的绝缘恢复,可以维持作为电容器的功能。
进而,在如上所述重叠2张金属化膜的情况下,优选在金属化膜的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非分割电极部。其原因为,如果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电极引出侧)配置分割电极部,则在该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绝缘破坏(在分割电极中的×标记的位置,电介体破坏)的情况下,如果连接该分割电极部和非分割电极的保险丝动作,则来自分割电极部的电流通路被完全切断,而有时无法作为电容器而发挥功能(图28)。相对于此,通过在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非分割电极部,即使在非分割电极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非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通过连接对向的金属化膜(一对金属化膜中的另一方的金属化膜,在图27中配置于下层侧的金属化膜)中形成的小分割电极和与该小分割电极邻接的非分割电极部或者大分割电极的保险丝动作,也可以使作为电容器而发挥功能的电极区域残留。
〔实施例8〕
以下,使用图29来说明本申请第4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实施例。在图29中,将构成第1小分割电极部的小分割电极83的长度方向尺寸83a设成4.0mm、将构成第2小分割电极部的小分割电极85的长度方向尺寸85a设成5.0mm、将构成大分割电极部的大分割电极的长度方向尺寸84a设成16.0mm。另一方面,将第1小分割电极部的膜宽度方向尺寸83b(从与绝缘余量部72的边界至绝缘狭缝73与大分割电极84的边界)设成12.5mm、将大分割电极84的膜宽度方向尺寸84b(不包括绝缘狭缝的电极尺寸)设成9.0mm、将第2小分割电极部的膜宽度方向尺寸85b(从大分割电极84与绝缘狭缝74的边界至绝缘狭缝75与非分割电极部81的边界)设成12.5mm、将非分割电极部81的膜宽度方向尺寸81b设成14.0mm。另外,将保险丝93、94、95的尺寸设成0.2mm。另外,在电介体中,使用2.5μm的聚丙烯膜,将非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膜电阻值设成10Ω/□、将喷镀金属连接部蒸镀电极膜电阻值设成4Ω/□。
以使喷镀金属连接部和绝缘余量部对向的方式,重叠2张如上所述形成的金属化膜并卷绕而成形为椭圆形之后,在两端部中作为电极引出形成喷镀金属而设成电容器元件。进而,如图7所示通过电极板26对5个电容器元件25进行接线并连接引出端子27,收纳于壳体28中填充环氧树脂29并硬化而制作出800μF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比较例5〕
接下来,与比较例对比而说明本申请第4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实施例8。对于本申请第4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分割电极尺寸、保险丝的宽度、蒸镀电极膜电阻值,如上所述。
接下来,说明金属化膜电容器的实施例9。图30示出实施例9的金属化膜。实施例9与实施例8不同的点在于,在第1小分割电极部与第2小分割电极部之间代替大分割电极而配置了非分割电极部。其他结构、尺寸与实施例8相同。
另外,将图2-A所示的金属化膜电容器设成比较例5。将在膜长度方向上分割图2-A所示的金属化膜的分割电极7的绝缘狭缝5的间距设成10.0mm、将在膜宽度方向上分割的绝缘狭缝6的间距设成18mm、将连接了分割电极7的保险丝8、11的宽度设成0.2mm。在电介体中,将2.5μm的聚丙烯膜、非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膜电阻值设成10Ω/□、将喷镀金属连接部膜电阻值设成4Ω/□。
以使喷镀金属连接部和绝缘余量部对向的方式,重叠2张上述实施例9以及比较例5所示的金属化膜并卷绕而成形为椭圆型之后,在两端部中作为电极引出形成喷镀金属而设成电容器元件。进而,如图7所示,通过电极板26对5个该电容器元件25进行接线并连接引出端子27,收纳于壳体28中填充环氧树脂29并硬化而制作出800μF的金属化膜电容器。
针对实施例8、9以及比较例5,准备试样,实施了耐用性试验(在温度110℃、750VDC下,施加1000小时)。在试验结束后,测定了试样的静电电容变化率。表4示出其试验结果。
[表4]
  静电电容变化率(%)   保护性能
 实施例8   -4.1   ○
 实施例9   -3.4   ○
 实施例5   -24.8(短路)   ×
根据表4的试验结果,在实施例8、9中,在试验结束时,没有产生短路,相对于此,在比较例5中,在试验途中产生了短路。其原因为,在实施例8、9的金属化膜中,在电介体的聚丙烯膜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从大分割电极或者非分割电极部向小分割电极流入使保险丝飞散分离的电流。其结果,可以分离引起了绝缘破坏的分割电极,可以避免产生短路。相对于此,在比较例5的金属化膜中,在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在与分割电极连接的保险丝中不流过使该保险丝飞散分离的电流,而达到短路模式。
接下来,针对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性能的实施例8以及9,对使静电电容相对初始值变化了-70~-80%左右时的感应正切进行测定,而评价了相对初始值的变化率。表5示出其结果。另外,为了使静电电容变化,在120℃的气氛温度下对试样施加了5分钟的1500VDC。
[表5]
  静电电容变化率(%)   感应正切变化率(%)
  实施例8   -80.1   -45
  实施例9   -82.0   +63
实施例5 - ×
如根据表5的试验结果可知,对于感应正切的变化率,实施例8是负的值,相对于此,实施例9是正的值,并且大幅上升。其是在实施例9中由于电介体的绝缘破坏而小分割电极连续多个进行保险丝动作,而电流路径紊乱的结果。相对于此,实施例8相对于实施例9起到以下那样的有利的效果。即,在电容器的寿命末期以及过度的使用条件中,感应正切有时相对初始值大幅上升(电容器的电阻成分增加)。在该情况下,电容器的自发热有时变大,而引起耐电压性能以及保护性能的劣化。因此,在感应正切的变化率没有显著上升的实施例8中,可以降低引起耐电压性能以及保护性能劣化的可能性。
另外,本申请第4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则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成在膜宽度方向上配置了非分割电极部、第1小分割电极部、大分割电极部、第2小分割电极部的4段结构,但不限于此,而也可以设成在膜宽度方向上配置了非分割电极部、小分割电极部、大分割电极部的3段结构。另外,只要至少具备非分割电极部、小分割电极部以及大分割电极部,并在膜宽度方向上与大分割电极部以及非分割电极部中的某一个邻接地配置小分割电极部,则也可以配置5段以上的电极部。
图31~33是示出构成本申请第4发明的金属化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膜的变形方式的图。在图31所示的金属化膜中,在膜宽度方向上,从绝缘余量部侧至喷镀金属连接部,按照第1小分割电极部、第1非分割电极部、第2非分割电极部、第2小分割电极部、大分割电极部的顺序配置。在图32所示的金属化膜中,在膜宽度方向上,从绝缘余量部侧至喷镀金属连接部,按照第1小分割电极部、第1大分割电极部、第2大分割电极部、第2小分割电极部、非分割电极部的顺序配置。在图33所示的金属化膜中,在膜宽度方向上,从绝缘余量部侧至喷镀金属连接部,按照第1小分割电极部、大分割电极部、第1非分割电极部、第2小分割电极部、第2非分割电极部的顺序配置。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小分割电极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与该小分割电极邻接的大分割电极或者非分割电极部流入使保险丝动作的充分的电流,使保险丝可靠地动作(使保险丝部的蒸镀电极飞散),可以切离引起了绝缘破坏的分割电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在膜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小分割电极的各个电极面积成为相同,但也可以相异。同样地,使在膜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大分割电极的各个电极面积相同,但也可以相异。总之,与小分割电极邻接的大分割电极的电极面积大于该小分割电极的电极面积即可。即使在该情况下,大分割电极的电极面积也优选为邻接的小分割电极的电极面积的2倍以上。
另外,在重叠2张金属化膜时,也可以使具有同一电极图案的金属化膜彼此重叠、或者使具有相互不同的电极图案的金属化膜彼此重叠。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优选以使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大分割电极部以及非分割电极部的全部与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小分割电极部对向的方式,重叠金属化膜。由此,即使在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大分割电极以及非分割电极部中产生了绝缘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恢复该大分割电极或者非分割电极部的绝缘,可以维持作为电容器的功能。
(符号说明)
1:聚丙烯膜;2: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3:非喷镀金属附近蒸镀电极;4:绝缘余量部;5:宽度方向绝缘狭缝;6:长度方向绝缘狭缝;7、7a、7b:分割电极;8、8a、8b:保险丝;9:喷镀金属附近长度方向绝缘狭缝;10、10a、10b:喷镀金属连接部;11:喷镀金属附近保险丝;12、12a、12b:绝缘余量部;13、13a:Y字形绝缘狭缝;14、14a:缪勒·莱耶形绝缘狭缝;15:分割电极;16:分割电极;17:非分割电极;18、18a、18b:保险丝;19:分割电极;20:Y字形-缪勒·莱耶形结合绝缘狭缝;21:分割电极;22:分割电极;23:非分割电极;24:保险丝;25:电容器元件;26:电极板;27:引出端子;28:壳体;29:环氧树脂;30:绝缘破坏部位;31:流入分割电极的电流;32:绝缘破坏部位;33:流入分割电极的电流;34:流入分割电极的电流;35、35a、35b、35c:绝缘狭缝;39:第1分割电极(形成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39a:第1分割电极的膜长度方向尺寸;40:第2分割电极(形成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40a:第2分割电极的膜长度方向尺寸;41:分割电极(形成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42:分割电极(形成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43:分割电极(形成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44:分割电极(形成外侧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45:分割电极(形成中央侧分割电极部的分割电极);36A、36B:第1分割电极;37A、37B:第2分割电极;52:绝缘余量部;53、54、55:绝缘狭缝;53a、54a、55a:在膜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狭缝长度;56、57、58:保险丝;61、62:第1分割电极;63、64:第2分割电极;61a:(构成第1小分割电极部)分割电极的膜长度方向尺寸;62a:(构成第2小分割电极部)分割电极的膜长度方向尺寸;63a:(构成第1大分割电极部)分割电极的膜长度方向尺寸;64a:(构成第2大分割电极部)分割电极的膜长度方向尺寸;71:喷镀金属连接部;72:绝缘余量部;73、74、75:绝缘狭缝;81:非分割电极;83、85:小分割电极;84:大分割电极;93、94、95:保险;83a:小分割电极83的膜长度方向尺寸;84a:大分割电极84的膜长度方向尺寸;85a:小分割电极85的膜长度方向尺寸;81b:非分割电极部81的膜宽度方向尺寸;83b:小分割电极部83的膜宽度方向尺寸;84b:大分割电极部84的膜宽度方向尺寸;85b:小分割电极85的膜宽度方向尺寸。

Claims (3)

1.一种金属化膜电容器,将在电介体膜的至少单面中设置了蒸镀电极的金属化膜进行卷绕或者层叠而形成电容器元件,并对该电容器元件的两端面连接了电极引出用的喷镀金属,其特征在于包括:
小分割电极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多个第1分割电极,所述第1分割电极是通过在所述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绝缘狭缝将所述蒸镀电极分割而成的;
大分割电极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电极面积比所述第1分割电极大的多个第2分割电极,所述第2分割电极是通过在所述金属化膜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绝缘狭缝将所述蒸镀电极分割而成的,
在所述金属化膜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小分割电极部与所述大分割电极部邻接地配置,
所述多个第1分割电极的每一个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夹住该第1分割电极的绝缘狭缝之间形成的保险丝而与所述第2分割电极连接,
所述电容器元件由重叠2张所述金属化膜而成的一对金属化膜形成,
所述一对金属化膜的一方中形成的大分割电极部的全部与所述一对金属化膜的另一方中形成的小分割电极部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化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窄于所述大分割电极部中排列的绝缘狭缝彼此的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化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化膜的喷镀金属连接部侧,配置了所述大分割电极部。
CN201210398619.3A 2009-02-05 2010-02-04 金属化膜电容器 Active CN1029158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24624A JP5397936B2 (ja) 2009-02-05 2009-02-05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2009-024624 2009-02-05
JP2009085036A JP5294321B2 (ja) 2009-03-31 2009-03-31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2009-085036 2009-03-31
JP2009121076A JP5647400B2 (ja) 2009-05-19 2009-05-19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2009-121076 2009-05-19
JP2009-197675 2009-08-28
JP2009197675A JP5647402B2 (ja) 2009-08-28 2009-08-28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N2010800065152A CN102308350B (zh) 2009-02-05 2010-02-04 金属化膜电容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65152A Division CN102308350B (zh) 2009-02-05 2010-02-04 金属化膜电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5840A CN102915840A (zh) 2013-02-06
CN102915840B true CN102915840B (zh) 2015-09-30

Family

ID=4254213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98619.3A Active CN102915840B (zh) 2009-02-05 2010-02-04 金属化膜电容器
CN201210398622.5A Active CN102915841B (zh) 2009-02-05 2010-02-04 金属化膜电容器
CN2010800065152A Active CN102308350B (zh) 2009-02-05 2010-02-04 金属化膜电容器
CN201210398069.5A Active CN102915839B (zh) 2009-02-05 2010-02-04 金属化膜电容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98622.5A Active CN102915841B (zh) 2009-02-05 2010-02-04 金属化膜电容器
CN2010800065152A Active CN102308350B (zh) 2009-02-05 2010-02-04 金属化膜电容器
CN201210398069.5A Active CN102915839B (zh) 2009-02-05 2010-02-04 金属化膜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593781B2 (zh)
EP (1) EP2395523A4 (zh)
KR (1) KR101629851B1 (zh)
CN (4) CN102915840B (zh)
CA (1) CA2751544C (zh)
WO (1) WO20100902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70239B2 (en) * 2014-09-02 2017-02-14 Samhwa Capacitor Co., Ltd. Electrode forming film and film capacitor using the same
JP6064956B2 (ja) * 2014-09-16 2017-0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N106024386A (zh) * 2015-03-31 2016-10-12 三和电容器株式会社 电极形成膜及利用其的薄膜电容器
JP6799588B2 (ja) * 2016-04-27 2020-12-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連結型コンデンサと、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バータおよび電動車輌
CN107331506A (zh) * 2017-07-03 2017-11-07 广东迈特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金属化膜
CN111033655B (zh) * 2017-08-15 2023-02-17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金属化膜、金属化膜卷、印版滚筒
KR101987781B1 (ko) * 2017-09-05 2019-06-12 삼화콘덴서공업 주식회사 금속화 필름 커패시터
EP3748656B1 (en) * 2018-01-29 2023-08-16 Kyocera Corporation Film capacitor, connection-type capacitor, inverter, and electric vehicle
EP3561859B1 (en) * 2018-04-26 2020-11-2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Electronic product comprising a component having triskelion-pillars, and corresponding fabrication method
US20200066457A1 (en) * 2018-08-24 2020-02-27 Apple Inc. Self-fused capacitor
US11854747B2 (en) * 2019-03-19 2023-12-26 Kyocera Corporation Stacked capacitor, connected capacitor, inverter, and electric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10753C1 (zh) 1990-04-03 1991-12-05 Steiner Gmbh & Co. Kg, 5927 Erndtebrueck, De
JP2939494B2 (ja) 1995-03-08 1999-08-25 株式会社指月電機製作所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IT236732Y1 (it) * 1995-03-15 2000-08-17 Icar Spa Film dielettrico metallizzato e relativo condensatore
JPH09232178A (ja) 1996-02-21 1997-09-05 Nitsuko Corp メタライズド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54043B2 (ja) * 1996-11-08 2003-10-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DE19734477B4 (de) 1996-08-09 2005-11-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Metallisierter Filmkondensator und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für die Herstellung eines metallisierten Films für den metallisierten Filmkondensator
JPH1070038A (ja) * 1996-08-26 1998-03-10 Oji Paper Co Ltd コンデンサー用金属蒸着フィルム
JPH1126281A (ja) 1997-06-27 1999-01-29 Nichicon Corp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H1126280A (ja) 1997-07-04 1999-01-29 Nichicon Corp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H1145820A (ja) * 1997-07-28 1999-02-16 Nichicon Corp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4267257B2 (ja) 2002-05-22 2009-05-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3870875B2 (ja) * 2002-08-26 2007-01-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蒸着フィルムとそのフィルムを用いた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とそのコンデンサを用いたインバータ装置
JP3914854B2 (ja) * 2002-10-10 2007-05-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と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バータ平滑用コンデンサと自動車用コンデンサ
JP4366930B2 (ja) * 2002-12-20 2009-11-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3870932B2 (ja) 2003-06-20 2007-01-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2005050995A (ja) * 2003-07-28 2005-02-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金属化フィルム
JP4698474B2 (ja) * 2006-04-28 2011-06-08 双信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4893399B2 (ja) * 2007-03-19 2012-03-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4957308B2 (ja) 2007-03-19 2012-06-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US7933111B2 (en) * 2007-05-08 2011-04-26 Nuinteck Co., Ltd Metallized plastic film and film capacitor
KR100913943B1 (ko) * 2007-05-08 2009-08-26 주식회사 뉴인텍 금속화 플라스틱 필름 및 필름커패시터
JP5294123B2 (ja) * 2009-05-25 2013-09-18 株式会社指月電機製作所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5839A (zh) 2013-02-06
EP2395523A4 (en) 2017-06-21
CN102308350A (zh) 2012-01-04
CN102915841B (zh) 2016-05-04
US8593781B2 (en) 2013-11-26
CN102915840A (zh) 2013-02-06
US20120002346A1 (en) 2012-01-05
KR20110113631A (ko) 2011-10-17
CA2751544A1 (en) 2010-08-12
EP2395523A1 (en) 2011-12-14
KR101629851B1 (ko) 2016-06-14
CA2751544C (en) 2016-08-23
CN102308350B (zh) 2013-01-09
CN102915841A (zh) 2013-02-06
CN102915839B (zh) 2015-09-09
WO2010090245A1 (ja) 2010-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5840B (zh) 金属化膜电容器
CN101345134B (zh) 层叠电容器
KR101422440B1 (ko) 커패시터
CN105304287B (zh) 集成变压器
CN107112133A (zh) 防止触电的装置以及包含防止触电的装置的电子装置
KR101147626B1 (ko) 적층 콘덴서
WO2008026526A1 (fr) Condensateur à film métallisé
JP4906111B2 (ja)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US9318262B2 (en) Film capacitor
KR20120058128A (ko) 적층 세라믹 캐패시터
JP4869531B2 (ja) 電力コンデンサ用コンデンサ素子、該素子を有する電力コンデンサ、および電力コンデンサ用金属化膜
JP5647400B2 (ja)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5726609B2 (ja) 容量素子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JP2016207823A (ja)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素子
JP5395302B2 (ja)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5294321B2 (ja)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5647402B2 (ja)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US20180374647A1 (en) Pulsed metallized film capacitor
WO2001052285A1 (en) A capacitor element for a power capacitor,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 power capacitor comprising such capacitor element
DE102018107292A1 (de) Kondensato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ondensators
WO2022259900A1 (ja)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N111354532B (zh) 磁场效率高的电感器及其方法
JPH05109583A (ja) フイルムコンデンサ
DE102011118577B4 (de) Kondensator-Bau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ondensator-Bautei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