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79878B - 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79878B
CN102879878B CN201210233276.5A CN201210233276A CN102879878B CN 102879878 B CN102879878 B CN 102879878B CN 201210233276 A CN201210233276 A CN 201210233276A CN 102879878 B CN102879878 B CN 1028798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on type
type polarizer
light
panel assembly
reflective polar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332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79878A (zh
Inventor
若林慎一
中野宽久
流川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554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763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225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4958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91993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729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79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79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79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79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73Polarisers in the lamp hou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02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04N9/3105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for displaying all colours simultaneously, e.g. by using two or more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5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 H04N9/3167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for polarizing the light bea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3/00Colour photography, other than mere exposure or projection of a colour film
    • G03B33/10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 G03B33/12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using beam-splitting or beam-combining systems, e.g. dichroic mirr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通过适当的按压方法来维持反射型偏振板的光学特性、即便冲击、振动也能够可靠地固定反射型偏振板、且能够进行反射型偏振板相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角度调整而能够提高对比度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具备:反射型偏振板(341),其使第一直线偏振光透过,使与第一直线偏振光大致正交的第二直线偏振光反射;保持部件(50),其收纳并保持反射型偏振板(341);以及第一施力部件(51),其对收纳于保持部件(50)的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玻璃面(3412)施力。

Description

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使用了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在该投影仪中具备线栅型的反射型偏振板。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投射型显示装置(投影仪),即,具备反射型空间光调制元件、色光照明单元、线栅偏振镜、色合成光学系统、至少具备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各色光用支承部件、以及投射透镜,其中,第一面与色合成光学系统的入射面对置地接近配置、并安装各色光用线栅偏振镜,第二面经由位置调整机构部安装各色光用反射型空间光调制元件,线栅偏振镜在光学玻璃基板的单面侧具有由金属线构成的线栅,并利用线栅偏振镜固定用弹簧部件以能够自由拆装的方式将未形成该线栅侧的面固定在各色光用支承部件的第一面上。
另外,详细而言,在设置于三棱柱状的上述支承部件的第一面上的矩形孔的外周2段的凹部分的深侧的三个位置的凸部安装线栅偏振镜,遍及深侧和浅侧配置密闭部件,而且在上部设置板簧部件。三个位置的按压部分与凸部一致,从垂直方向按压固定线栅偏振镜,并以框部分按压固定密闭部件。板簧部件将矩形孔部分挂置并固定在形成于三棱柱状支承部件的下表面以及上表面的爪部,板簧部件的按压部分以一定的荷载按压线栅偏振镜。此外,通过该构成,能够减少配准(registration)偏差,从而能够得到稳定性高的高品质图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085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如上所述,板簧部件的按压部分从垂直方向以恒定的荷载按压线栅偏振镜的平面,从而固定线栅偏振镜。但存在如下课题:由于受到冲击(包含物理冲击、热冲击)、振动等,固定的线栅偏振镜容易旋转。在因线栅偏振镜(线栅型的反射型偏振板)相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在平面方向上旋转而角度偏移的情况下,成为对比度降低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存在如下课题:对于线栅型的反射型偏振板,由于用于固定的按压方法,反射型偏振板本身产生形变,使光学特性恶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使没有形成线栅侧的面朝向各色光用支承部件的第一面,利用线栅偏振镜固定用弹簧部件(板簧部件)固定形成有线栅侧的面,所以成为板簧部件触碰形成有线栅的面的构造。由于板簧部件与线栅触碰,线栅容易产生缺损等不良状况。因此,线栅偏振镜(线栅型的反射型偏振板)的品质降低为课题。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未涉及线栅偏振镜(线栅型的反射型偏振板)相对于反射型空间光调制元件(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角度调整。
因此,期待一种通过适当的按压方法,能够维持反射型偏振板的光学特性,且针对冲击、振动也能够可靠地固定反射型偏振板,还能够进行反射型偏振板相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角度调整,能够通过角度调整使对比度提高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具备:反射型偏振板,其使第一直线偏振光透过,使与该第一直线偏振光大致正交的第二直线偏振光反射;保持部件,其收纳并保持反射型偏振板;以及第一施力部件,其对收纳于保持部件的反射型偏振板的平面施力。
根据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通过利用第一施力部件来对收纳于保持部件的反射型偏振板施力,能够将反射型偏振板可靠地固定在保持部件上。因此,在受到冲击、振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相对于保持部件的平面方向的旋转。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中,优选具备第二施力部件,该第二施力部件对收纳于保持部件的反射型偏振板的侧面施力。
根据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不只利用第一施力部件对反射型偏振板的平面施力,还利用第二施力部件对反射型偏振板的侧面施力。因此,通过不只对平面施力,还对侧面施力,能够可靠地将反射型偏振板固定在保持部件上。因此,在受到冲击、振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相对保持部件的平面方向的旋转。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中,优选以使功能面朝向保持部件的收纳侧的方式收纳反射型偏振板,第一施力部件对与功能面相反侧的面施力。
根据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以功能面朝向保持部件的收纳侧的方式收纳反射型偏振板,且第一施力部件对与功能面相反侧的面施力,从而能够防止第一施力部件对功能面的损伤(例如防止线栅型的缺损等不良状况),进而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的品质降低。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中,保持部件具有抵接并保持反射型偏振板的一个面的三个保持部,第一施力部件在与三个保持部相对的位置上具有三个施力部,该三个施力部对反射型偏振板的另一个面进行按压并施力。
根据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通过利用保持部件的三个保持部抵接并保持反射型偏振板的一个面,利用与三个保持部相对的第一施力部件的三个施力部对反射型偏振板的另一个面按压施力,固定反射型偏振板。通过该构成,能够形成为以保持部和施力部的相对三点支承反射型偏振板的两面的方式。而且,通过以三点支承,能够以适当的按压方法和适当的按压力将反射型偏振板固定在保持部件上。而且,通过以三点支承,即便在受到冲击(包含物理冲击和热冲击)、振动等的情况下,也不会变形等,而能够可靠地固定反射型偏振板。由此,能够防止在通常使用时反射型偏振板本身产生形变,且在受到冲击、振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相对保持部件的移动。因此,通常使用时自不必说,即便在受到冲击、振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反射型偏振板的光学特性。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中,优选施力部的前端具有大致球面形状且向另一个面侧突出。
根据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通过使施力部的前端具有大致球面形状,即便施力部偏移,也能够对反射型偏振板进行适当地支承以及施力。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中,优选反射型偏振板形成为矩形状,相对于反射型偏振板的一个面的对置的边缘部,保持部与其中的一个边缘部的一个位置以及另一个边缘部的两个位置抵接。
根据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保持部在一个位置和两个位置抵接在反射型偏振板的一个面中对置的边缘部。与之对应,与保持部相对地也形成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部,按压反射型偏振板的另一个面。由此,能够使反射型偏振板向保持部件的固定稳定。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中,优选为,相对于通过与一个边缘部的一个位置抵接的保持部、且与反射型偏振板的另一个边缘部的外形边垂直的中心线,与另一个边缘部的两个位置抵接的保持部设置在大致对称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能够使反射型偏振板向保持部件的固定更加稳定。
应用例8
在上述应用例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中,优选第一施力部件具有遮光性,且具有确保规定的有效区域的开口部,开口部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
根据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第一施力部件具备遮光性,通过透过向规定的有效区域内入射的光束,遮住入射至有效区域外的光束,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对透过的第一直线偏振光进行限制。由此,在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后段例如设置了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有效区域对应地设定第一施力部件的有效区域,能够使第一直线偏振光适当地入射至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有效区域。由此,通过将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用于投影仪,能够实现对比度提高。而且,由于开口部具有大致梯形形状,在将收纳了反射型偏振板的保持部件相对于光束的入射方向倾斜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入射至作为规定的有效区域的梯形形状的开口部的光束透过,在适当的范围限制第一直线偏振光。由此,例如,在将反射型光调制装置与光束的入射方向大致垂直地设置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后段时,能够使光束入射至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大致矩形状的有效区域。
应用例9
本应用例的电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a)反射型偏振板装置,该反射型偏振板装置具备反射型偏振板、保持部件以及第一施力部件,其中,反射型偏振板使第一直线偏振光透过、使与该第一直线偏振光大致正交的第二直线偏振光反射,保持部件收纳并保持反射型偏振板,第一施力部件对收纳于保持部件的反射型偏振板的平面施力;(b)反射型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息对透过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第一直线偏振光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光,使该图像光作为第二直线偏振光反射;以及(c)大体三棱柱形状的支承部件,其具有支承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第一面部、支承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第二面部以及第三面部,以收纳的反射型偏振板的功能面朝向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方式将反射型偏振板装置支承并固定在第一面部。
根据这样的电光学装置,通过以使收纳的反射型偏振板的功能面朝向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方式将反射型偏振板装置支承并固定在第一面部上,能够使反射型偏振板的功能面直接反射被反射型光调制装置反射的第二直线偏振光。而且,在功能面不朝向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情况下,第二直线偏振光进入构成反射型偏振板的作为基底基板的玻璃基板的内部。该情况下,玻璃基板的折射率所对应的光路的偏移累积。因此,能够排除玻璃基板的折射率所引起的光路的偏移的累积。
应用例10
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光学装置中,优选具备调整部,该调整部使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相对于支承部件的第一面部在平面方向上转动,从而调整反射型偏振板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角度。
根据这样的电光学装置,利用调整部,使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相对于支承部件的第一面部在平面方向上转动,从而调整反射型偏振板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角度。由此,能够针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进行反射型偏振板的角度调整,能够使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偏振光角度最适化。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直线偏振光的光量损失使其反射。而且,能够减小对比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宽度。通过这些,能够抑制对比度的偏差,实现对比度的提高。
应用例11
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光学装置中,优选调整部具备:卡合部,其形成于支承部件和保持部件,能够使保持部件转动;以及固定部,其将保持部件固定在支承部件。
根据这样的电光学装置,以使形成于保持部件的卡合部沿着形成于支承部件的卡合部的方式使保持部件转动,能够调整反射型偏振板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角度。而且,调整后,能够通过固定部将保持部件固定在支承部件上。因此,能够可靠地调整并可靠地固定反射型偏振板。
应用例12
本应用例的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与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这三种颜色光对应设置的上述的电光学装置;正交分色棱镜,其合成由每一个电光学装置调制而射出的图像光并射出,其中电光学装置分别设置在正交分色棱镜的对应的面上。
根据这样的光学装置,按照每种颜色光,将能够针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进行反射型偏振板的角度调整的电光学装置设置在正交分色棱镜的对应的面上,合成每种颜色光的图像光,从而能够使合成的图像光的对比度提高。而且,由于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的品质降低,能够实现对比度的维持。
应用例13
在上述应用例的光学装置中,优选相对于各电光学装置所使用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第一施力部件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并包括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且确保规定的有效区域的开口部。
根据这样的光学装置,在第一施力部件中,特别是具有大致梯形形状的开口部的朝向在每一个反射型偏振板装置中不同(例如,绿色光用以及蓝色光用和红色光用为不同的不同朝向)。但由于以共通的形状对应,所以例如能够通过使第一施力部件为上下颠倒(相对平面旋转了180°)的状态等设置在各保持部件上。由此,与第一施力部件按照每种颜色光具有不同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第一施力部件的模具费用等成本。
应用例14
本应用例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光学装置。
根据这样的投影仪,能够进行反射型偏振板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角度调整,而且,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的品质降低,可靠地固定反射型偏振板,所以能够提高投影图像的对比度,而且,即便在受到冲击、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能够维持其对比度的投影仪。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光学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B光用电光学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B光用电光学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G光用以及R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简要结构的图。参照图1,对投影仪1的光学系统的构成以及动作进行简单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根据图像信息(图像信号)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从而形成图像光,并将该图像光投影至屏幕等。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框体1A、具有光源装置31等的光学单元3、控制部(图示省略)、向光源装置31或控制部等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图示省略)以及冷却投影仪1内部的冷却风扇(图示省略)等。
控制部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并作为计算机发挥功能,进行投影仪1的动作的控制,例如进行图像的投影所涉及的控制等。
光学单元3基于控制部的控制,对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束进行光学处理,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光后进行投影。光学单元3除了具备光源装置31外,还具备照明光学装置32、色分离光学装置33、光学装置7、投影透镜35以及将这些光学部件31、32、33、7、35配置于光路上的规定位置的光学部件用框体1B。
光源装置31具备由超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等构成的放电型光源311以及反射器312等。光源装置31利用反射器312使从光源311射出的光束的射出方向一致,而朝向照明光学装置32射出。
照明光学装置32具备第一透镜阵列321、第二透镜阵列322、偏振转换元件323以及重叠透镜324。第一透镜阵列321具有排列成矩阵状的多个小透镜,将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束分割成多个光束。第二透镜阵列322具有与第一透镜阵列321大致相同的构成,与重叠透镜324一起,使光束大致重叠在后述的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表面。偏振转换元件323具有使从第二透镜阵列322射出的随机偏振光整合为能够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利用的第一直线偏振光的功能。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偏振转换元件323使作为第一直线偏振光整合为在色分离光学装置33处的光束损失较少的S偏振光。
色分离光学装置33具备正交分色棱镜331、G光反射分色镜332以及反射镜333、334,具有将从照明光学装置32射出的光束(S偏振光)分离成红色光(以下称“R光”)、绿色光(以下称“G光”)以及蓝色光(以下称“B光”)三个颜色的色光的功能。
正交分色棱镜331以X字形排列有B光反射分色镜331B以及GR光反射分色镜331GR。正交分色棱镜331利用B光反射分色镜331B反射从照明光学装置32射出的光束中的B光,利用GR光反射分色镜331GR反射其中的G光以及R光,从而分离入射的光束。
被B光反射分色镜331B反射的B光被反射镜333反射,向后述的电光学装置6B射出。另一方面,被GR光反射分色镜331GR反射的G光以及R光被反射镜334反射后,入射至G光反射分色镜332。
G光反射分色镜332通过将被反射镜334反射的G光以及R光中的G光反射、将R光透过来将入射的光束分离。被G光反射分色镜332反射的G光向后述的电光学装置6G射出,透过G光反射分色镜332的R光向后述的电光学装置6R射出。
光学装置7具备按照三个颜色的各色光所设置的电光学装置6(将R光用电光学装置设为6R,将G光用电光学装置设为6G,将B光用电光学装置4设为6B)以及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正交分色棱镜344,并根据图像信息来调制被色分离光学装置33分离的各色光,形成图像光。
电光学装置6具备反射型偏振板341(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偏振板343以及支承部件60。反射型偏振板341为在玻璃基板上平行排列了多个由铝等构成的微小的线状肋的线栅型构成。反射型偏振板341透过与线状肋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反射与线状肋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偏振方向的偏振光。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341使在偏振转换元件323被整合的第一直线偏振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S偏振光)透过,反射与第一直线偏振光大致正交的第二直线偏振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P偏振光)。此外,也可以在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光路前段配置相位差板,而反射型偏振板341透过第二直线偏振光、反射第一直线偏振光。
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由具有在对置的基板间夹持有液晶层的构造的反射型高温多晶硅TFT液晶面板或者所谓的LCOS(LiquidCrystalOnSilicon:液晶覆硅)构成。
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对作为透过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第一直线偏振光的色光进行调制后朝向反射型偏振板341反射。作为被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调制、朝向反射型偏振板341反射的第二直线偏振光的色光,被反射型偏振板341反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整合形成P偏振光作为第二直线偏振光。
偏振板343使被反射型偏振板341反射的第二直线偏振光透过。即,对于偏振板343而言,即便在被反射型偏振板341反射的光束包含具有正规的偏振光以外的偏振成分的偏振光的情况下,通过去除正规以外的偏振成分也有助于图像的对比度提高。
支承部件60按照每种色光设置(将R光用支承部件设为60R,将G光用支承部件设为60G,将B光用支承部件设为60B),对反射型偏振板341、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以及偏振板343进行支承。而且,反射型偏振板341设置在后述的保持部件50上,支承部件60通过支承该保持部件50来支承反射型偏振板341。电光学装置6在相对于定位了的投影透镜35以及正交分色棱镜344进行位置调整之后,成为固定的构成。此外,以下说明电光学装置6的位置调整方法。
正交分色棱镜344合成由电光学装置6调制出的各色光,而形成表示彩色图像的图像光。正交分色棱镜344形成为四个直角棱镜相互贴合的俯视大致呈正方形的形状,在直角棱镜彼此相互贴合的界面上形成有两个电介质多层膜。正交分色棱镜344的电介质多层膜反射被电光学装置6R、6B调制出的R光、B光,透过被电光学装置6G调制出的G光,从而合成各色光。
投影透镜35构成为组合了多个透镜的组透镜,将在光学装置7形成的图像光投影至屏幕上。
图2是表示光学装置7的立体图,图2(a)是从-X方向观察光学装置7的俯视图,图2(b)是光学装置7的立体图。而且,在以下的图中,为便于说明,使用XYZ正交坐标系。详细而言,将从G光用电光学装置6G射出光束的方向设为X方向(+X方向),将从B光用电光学装置6B射出光束的方向设为Z方向(+Z方向),X方向与Z方向正交,且在图2(a)中将附图上方设为Y方向(+Y方向)。而且,将+Y方向作为上方(将-Y方向作为下方),将+X方向作为前方(将-X方向作为后方)来适当地使用。
如图2所示,光学装置7由与各色光对应的三个电光学装置6(6R、6G、6B)、分别在与三个电光学装置6邻接且正交的入射面上固定的正交分色棱镜344、以及固定正交分色棱镜344的固定台9构成。
图3是表示B光用电光学装置6B的立体图,图3(a)与图3(b)是改变了电光学装置6B的观察方向的立体图。图4是B光用电光学装置6B的分解立体图。这里,R光用电光学装置6R、G光用电光学装置6G以及B光用电光学装置6B由大致相同的构成部件构成为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以B光用电光学装置6B为例,对电光学装置6的构成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图4所示,电光学装置6B(6)具备支承部件60B(60)、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342)、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5)以及偏振板343。而且,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按照每种色光设置,以下将R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设为5R,将G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设为5G,将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设为5B。
支承部件60B形成为大体三棱柱状的框状。支承部件60B具备支承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第一面部61、支承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的第二面部62以及支承偏振板343的第三面部63。另外,第一面部61构成为相对于基于色分离光学装置33的B光的光轴倾斜约45°。第二面部62以及第三面部63构成为隔着该第一面部61而相互大致正交。因此,支承部件60B形成为大体直角三棱柱的框状。
此外,反射型偏振板341构成为组装到后述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如图4所示,经由保持部件50B被支承并固定在第一面部61上。而且,保持部件50按照每种色光设置,以下将R光用保持部件设为50R,将G光用保持部件设为50G,将B光用保持部件设为50B。
图5是表示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的立体图,图5(a)是从第一直线偏振光向反射型偏振板341入射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5(b)是从向反射型偏振板341入射的第一直线偏振光透过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参照图4、图5,对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的构成和动作进行说明。
此外,如图5(a)所示地将第一直线偏振光向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入射的面侧作为表面侧50a、并如图5(b)所示地将第一直线偏振光透过的面侧作为背面侧50b来适当地使用。而且,在图4、图5中,以正对表面侧50a的情况为基准来使用左右方向。
如图4所示,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具备保持部件50B、反射型偏振板341、第一施力部件51以及第二施力部件52。
保持部件50B是收纳并保持反射型偏振板341的部件,也是调整反射型偏振板341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的角度的部件。保持部件50B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在大致中央形成开口部501。而且,保持部件50B在开口部501的周边形成收纳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从外周开始凹陷的凹部502。
如图5(b)所示,在保持部件50B的背面侧50b的上下方向的外缘中央部形成有与第一施力部件51卡合的一对卡合槽部503。另外,如图5(a)所示,在保持部件50B的表面侧50a的左右方向的外缘中央部形成一对引导槽部504,引导槽部504对后述的第一施力部件51的定位片514进行引导。而且,在凹部502的-Y方向形成有多个引导第二施力部件52的引导突起505。
另外,如图4所示,在保持部件50B的+Y方向的边缘部中央形成有两个向表面侧50a突出的圆柱状的方向限制部506。而且,方向限制部506发挥决定后述的第一施力部件51的朝向的作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0B中,在两个方向限制部506中,使用右侧的方向限制部506,不使用左侧的方向限制部506。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50B采用铝等金属部件,作为二次加工进行切削加工形成凹部502。在该二次加工的工序中,删除不使用侧的方向限制部506。
在保持部件50B的三个角部配置有调整反射型偏振板341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的平面方向的角度的调整部8。而且,调整部8在保持部件50B和支承部件60B双方上构成,具备能够使保持部件50B相对于支承部件60B(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转动的卡合部80和将保持部件50B固定在支承部件60B上的固定部84。
保持部件50B具备构成保持部件50B的三个角部的外周面的三个调整用外周面部82(第一外周面部82A、第二外周面部82B以及第三外周面部82C),来作为构成调整部8的卡合部80。而且,第一外周面部82A、第二外周面部82B以及第三外周面部82C利用曲面形成为以开口部501的中心为基准的同心圆状。而且,在第一外周面部82A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调整用突起83。调整用突起83是在调整反射型偏振板341的角度时用于把持的部件。
三个调整用外周面部82被形成于支承部件60B的第一面部61上的后述的作为卡合部80的三个调整用引导面部81(第一引导面部81A、第二引导面部81B以及第三引导面部81C)引导。而且,保持部件50B作为构成调整部8的固定部84具备固定用长孔85(第一长孔85A、第二长孔85B、第三长孔85C),固定用长孔85分别在第一外周面部82A、第二外周面部82B以及第三外周面部82C附近以开口部501的中心为基准的同心圆状地贯通。在反射型偏振板341的调整结束后,在将保持部件50B固定于第一面部61时使用该固定用长孔85。
第一施力部件51是与保持部件50B配合、针对收纳于保持部件50B的反射型偏振板341而从表面侧50a对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后述的玻璃面3412)施力的部件。而且,第一施力部件51具有遮光性,是对向后述的开口部511外入射的光束进行遮光的部件。第一施力部件51通过弯曲具有弹性的板状的金属部件来形成。第一施力部件51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并在大致中央形成开口部511。而且,开口部511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而且,开口部511的各边部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并且未在边部形成切口部、延伸部等。
如图3、图4所示,开口部511的梯形形状形成为所谓的等腰梯形,如图4所示,在将左右平行的对边的短边设为所谓的上底5111、将长边设为所谓的下底5112的情况下,成为上底5111位于右侧、下底5112位于左侧的形状。
在第一施力部件5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第一弹簧部512,在该第一弹簧部512的上下方向形成有随着从第一弹簧部512离开而向从表面侧50a离开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弹簧部513。而且,在左右的第一弹簧部512上形成向背面侧50b弯曲的一对定位片514。而且,在第一施力部件51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上下的第二弹簧部513的中央部)形成向背面侧50b弯曲的一对卡合片515。在卡合片515的前端部形成有一对挂置部515a。而且,在上下方向的第二弹簧部513的接近卡合片515的位置形成有孔部516,该孔部516位于比中央部稍靠右方(靠近上底5111侧),且决定将第一施力部件51固定于保持部件50B的朝向。
第二施力部件52是与保持部件50B配合、针对收纳于保持部件50B的反射型偏振板341而对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后述的下表面3413)施力的部件。第二施力部件52通过弯曲具有弹性的板状的金属部件来形成。第二施力部件52形成为带状且为对称形状的剖面大致呈W字形。在第二施力部件52的两端部形成有按压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侧面的两个弹簧部521。
这里,参照图4、图5,对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的组装进行说明。
首先,将第二施力部件52向保持部件50B的引导突起505的突起间的槽插入并设置。接下来,将反射型偏振板341从表面侧50a插入保持部件50B的凹部502。此时,使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功能面3411(形成线栅的面)与收纳侧(凹部502)相对。而且,使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下表面3413克服第二施力部件52的两个弹簧部521而边向下方按下弹簧部521边插入。
通过该插入,如图5(a)所示,反射型偏振板341在凹部502内以被第二施力部件52从侧面(下表面3413)方向按压的状态被支承固定。详细而言,反射型偏振板341以被第二施力部件52的弹簧部521从垂直于下表面3413的状态被支承固定。而且,如图5(b)所示,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功能面3411朝向背面侧50b,并从开口部501露出。
接下来,将第一施力部件51设置于保持部件50B。在第一施力部件51的孔部516插入保持部件50B的方向限制部506,使第一弹簧部512与反射型偏振板341抵接,而定位片514以夹住引导槽部504的方式配置。接下来,使各自的卡合片515克服第二弹簧部513的作用力,向卡合槽部503的方向按压,如图5(b)所示,将挂置部515a挂置在卡合槽部503。
由此,如图5(a)所示,反射型偏振板341在凹部502内以被第一施力部件51的第一弹簧部512从表面侧50a按压与功能面3411相反侧的面(玻璃面3412)的状态被支承固定。详细而言,反射型偏振板341以被第一施力部件51的第一弹簧部512从垂直于玻璃面3412的方向按压的状态被支承固定。而且,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玻璃面3412朝向表面侧50a,并从第一施力部件51的具有梯形形状的开口部511露出。而且,图5(a)所示的附图表示第一施力部件51的卡合片515(挂置部515a)挂置在保持部件50的卡合槽部503前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组装,完成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而且,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中,通过利用第一施力部件51和第二施力部件52对平面(玻璃面3412)以及侧面(下表面3413)施力来支承并固定反射型偏振板341。
接下来,参照图3、图4,对电光学装置6B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构成电光学装置6B的支承部件60B具有第一面部61、第二面部62和第三面部63,形成为大体直角三棱柱的框状。如上所述,第一面部61将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支承固定为自由转动。第二面部62支承并固定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另外,第三面部63支承并固定偏振板343。
第一面部61具有矩形状的开口部611和形成开口部611的座部612。在座部612的外周的三个角部设置有调整反射型偏振板341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的平面方向的角度的调整部8。而且,支承部件60B具备三个调整用引导面部81(第一引导面部81A、第二引导面部81B以及第三引导面部81C)来作为构成调整部8的卡合部80。调整用引导面部81与保持部件50B的三个调整用外周面部82(第一外周面部82A、第二外周面部82B以及第三外周面部82C)对应,且能够分别在调整用外周面部82滑动。
另外,支承部件60B在第一引导面部81A、第二引导面部81B以及第三引导面部81C附近的座部612具备螺纹孔87来作为构成调整部8的固定部84。在反射型偏振板341的调整结束后,在将保持部件50B固定于第一面部61时使用该螺纹孔87。
如图4所示,在将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设置于支承部件60B的第一面部61时,使形成于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的保持部件50B的三个调整用外周面部82与形成于第一面部61的三个调整用引导面部81对应,使座部612与保持部件50B的背面侧50b抵接。
详细而言,使第一引导面部81A与第一外周面部82A对应,使第二引导面部81B与第二外周面部82B对应,使第三引导面部81C与第三外周面部82C对应。而且,如图5(b)所示,在使保持部件50B的背面侧50b与座部612抵接的情况下,使从固定用长孔85的外周部的周围突出形成的凸部851与座部612抵接。通过该设置,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功能面3411朝向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地支承并固定在第一面部61上。
第二面部62形成矩形状的开口部621和图示省略的座部。在该座部设置有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的正面侧3421。而且,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的正面侧3421形成有光束入射或射出的矩形状的有效区域的开口部3422。而且,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的背面侧3423设置用于对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中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器346。而且,柔性基板(图示省略)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的侧面延伸,而与投影仪1的电路基板(图示省略)连接,并输入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进行驱动的图像信号。
第三面部63形成图示省略的矩形状的开口部和图示省略的座部。在该座部设置偏振板343。详细而言,偏振板343被固定在能够保持以及调整偏振板343的保持板3431上,且将该保持板3431设置于第三面部63的座部。
接下来,参照图3、图4,对调整部8的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通过使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反射型偏振板341)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在平面方向转动,调整其旋转角度,以此来进行在电光学装置6B的基于调整部8的调整。而且,除了调整部8外,也进行偏振板343的调整,使其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在平面方向上转动,调整其旋转角度。通过该调整,使从电光学装置6B最终射出的B光用图像光的对比度提高。
在使用了电光学装置6B中的调整部8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的调整方法中,将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像上述那样设置在第一面部61上后,使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为全黑状态,使光束从光轴方向(约倾斜45°的方向)入射至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而且,把持保持部件50B的调整用突起83,而相对于第一面部61在平行方向上转动。通过该动作,三个调整用外周面部82相对于分别对应的调整用引导面部81滑动并转动。而且,调整是将从电光学装置6B射出的光束调整为最暗的角度。调整后,通过将构成固定部84的固定螺钉86插通于固定用长孔85,并与形成于第一面部61的螺纹孔87旋合,从而将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固定在第一面部61上。
此外,也同样对偏振板343进行调整。详细而言,把持对偏振板343进行保持的保持板3431,使其相对于第三面部63在平行方向上转动,将从电光学装置6B射出的光束调整为最暗的角度。调整后,利用粘合剂等将保持板3431固定在第三面部63上。
参照图4,对像这样进行组装或调整后的电光学装置6B中的B光的动作进行说明。
利用照明光学装置32整合为第一直线偏振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S偏振光)的B光入射至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详细而言,从第一施力部件51的具有梯形形状的开口部511入射至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与功能面3411相反侧的玻璃面3412。
入射至反射型偏振板341的B光透过反射型偏振板341。透过的B光在支承部件60B内部从第一面部61进入第二面部62,经由开口部621而入射至与上述透过的B光大致垂直设置的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而且,此时,入射至第一施力部件51的梯形形状的开口部511的B光,以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的矩形状的开口部3422对应的矩形状入射并重叠。
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根据经由柔性基板输入的图像信号对从开口部3422入射的B光进行调制。使调制后的B光整合为第二直线偏振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P偏振光),经由开口部3422朝向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反射(射出)。
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射出的B光经由开口部501入射至反射型偏振板341。此时,对于反射型偏振板341而言,由于功能面3411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相对设置,所以入射至反射型偏振板341的B光不会入射至玻璃基板内部而被功能面3411反射。
被功能面3411反射的B光入射至与上述反射的B光大致垂直设置的偏振板343。利用该偏振板343,去除被功能面3411反射的B光中所包含的P偏振光以外的偏振成分,而透过P偏振光。
以上的动作为电光学装置6B的动作。
图6是表示G光用以及R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G、5R)的主视图,图6(a)是表示G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G的主视图,图6(b)是表示R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R的主视图。参照图1、图2以及图6,对用于各色光中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R、5G、5B)的第一施力部件51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
由于图1所示的各反射型偏振板341(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的光路上的位置关系,G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G与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的构成大致相同,不同点是替换B光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而使用G光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G。
因此,以与用于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的第一施力部件51相同的方向(朝向)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G的保持部件50G上设置用于G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G的第一施力部件51。详细而言,如图6(a)所示,从正面观察时,开口部511中,以上底5111在右侧、下底5112在左侧、孔部516位于靠中央部的右方的朝向设置。
此外,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G的保持部件50G构成为与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的保持部件50B相同,也同样进行二次加工,在该工序中,删除左侧的方向限制部506。
另外,根据图1所示的各反射型偏振板341(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各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以及各偏振板343的光路上的位置关系,G光用电光学装置6G与B光用电光学装置6B的构成大致相同。而且,通过替换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而使用G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G,替换B光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而使用G光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G,来构成G光用电光学装置6G。
根据图1所示的各反射型偏振板341(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的光路上的位置关系,R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R与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的构成不同。不同点为保持部件50R构成为相对于保持部件50B(50G)左右对称。而且,第一施力部件51也构成为左右对称。而且,替换B光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而使用R光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R。
此外,为了使与设置于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的第一施力部件51左右对称,能够通过在面方向上旋转180°来对应。在旋转了的情况下,如图6(b)所示,从正面观察时,在开口部511中,成为上底5111为左侧、下底5112为右侧、孔部516位于靠向中央部的左方的朝向。在形成该状态后,将第一施力部件51设置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R的保持部件50R上。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R的保持部件50R构成为相对于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的保持部件50B左右对称,所以在进行保持部件50R的二次加工时,删除与在进行B光用保持部件50B的二次加工时删除的一个方向限制部506不同的另一个方向限制部506。详细而言,在R光用保持部件50R中,删除右侧的方向限制部506。
另外,根据图1所示的各反射型偏振板341(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各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以及各偏振板343的光路上的位置关系,R光用电光学装置6R与B光用电光学装置6B的构成有些不同。如图2(a)所示,R光用电光学装置6R构成为相对于B光用电光学装置6B而在XY平面上为大致对称的配置关系。而且,通过替换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而使用R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R,替换B光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而使用R光用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R,来构成R光用电光学装置6R。
根据光路上的位置关系,通过将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施力部件51在面方向上旋转180°来共通使用。换句话说,用于各色光用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的第一施力部件51形成为相同形状。
而且,在各色光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中,在将第一施力部件51设置于保持部件50时,通过设置孔位置为靠向中央部的上底5111侧的孔部516,由此设置为插通在保持部件50的二次加工中没有被删除的一个方向限制部506。由此,排除第一施力部件51向各保持部件50(50R、50G、50B)的组装错误。
此外,R光用以及G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R、5G)与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同样组装。而且,R光用以及G光用电光学装置6(6R、6G)也与B光用电光学装置6B同样组装。而且,各自的反射型偏振板341以及偏振板343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R、342G的调整也进行与反射型偏振板341以及偏振板343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相同的调整。
这里,对光学装置7的组装以及调整进行说明。
在如上所述那样经组装调整后的各色光用电光学装置6(6R、6G、6B)中,临时设置为使各色光用电光学装置6的偏振板343与正交分色棱镜344的入射面(图示省略)相对。而且,进行从正交分色棱镜344射出的合成的图像光的像素位置调整。详细而言,例如,通过将G光用电光学装置6G作为基准,在6轴方向上依次调整R光用电光学装置6R和B光用的电光学装置6B,来进行图像光的像素位置调整,以使对应的3个色光的像素一致。
之后,使用粘合剂等将各色光用电光学装置6以调整后的位置固定在正交分色棱镜344的三个方向的入射面上。由此,如图2所示,完成光学装置7。而且,在调整各色光用电光学装置6时,通过把持形成于支承部件60的上部的突起部64来进行。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具备反射型偏振板341、保持部件50、第一施力部件51以及第二施力部件52,不只通过第一施力部件51对成为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平面的玻璃面3412施力,还通过第二施力部件52对成为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侧面的下表面3413施力。与以往仅对平面施力的情况相比,通过对侧面也施力,能够可靠地将反射型偏振板341固定在保持部件50上。因此,在受到冲击、振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341相对于保持部件50的平面方向的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通过将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功能面3411朝向保持部件50的收纳侧(凹部502)地收纳,第一施力部件51对与成为功能面3411的相反侧的面的玻璃面3412施力,由此能够防止第一施力部件51对功能面3411的损伤(例如,防止出现线栅的缺损等不良状况),从而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品质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通过对成为反射型偏振板341的横向的侧面(下表面3413)施力,能够抑制在保持部件50内的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纵向的偏移。由此,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341相对于保持部件50的平面方向的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中,第二施力部件52作为弹性部件由板状的金属部件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形成第二施力部件52。
在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中,第一施力部件51具有遮光性,且具有确保规定的有效区域的开口部511。由此,第一施力部件51通过使入射至规定的有效区域内的光束透过,并遮住入射至有效区域外的光束,能够在适当的范围限制透过的第一直线偏振光。由此,在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的后段设置了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情况下,通过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有效区域(开口部3422)对应地设定第一施力部件51的有效区域,能够使第一直线偏振光适当地入射至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有效区域。由此,通过将这样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用于投影仪1,能够实现对比度提高。
在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中,通过使第一施力部件51的开口部511具有大致梯形形状,在使收纳了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保持部件50相对于光束的入射方向倾斜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向作为规定的有效区域的梯形形状的开口部511入射的光束透过,从而在适当的范围限制第一直线偏振光。由此,例如,在将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与光束的入射方向大致垂直地设置于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的后段的情况下,能够使光束入射至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大致矩形状的有效区域(开口部3422)。
在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中,第一施力部件51的开口部511的边部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在边部没有形成切口部、延伸部等。由此,在边部具有切口部的情况下,从作为有效区域外的切口部入射光束,与此相对,由于没有形成缝隙,所以能够防止来自有效区域外的光束的入射。而且,在边部具有延伸部的情况下,利用作为有效区域内的延伸部来遮住入射的光束,与此相对,能够防止光量损失。因此,能够防止遮光性的降低,确保适当的光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6中,以使收纳的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功能面3411朝向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方式,将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支承并固定在第一面部61上。由此,能够使由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反射的第二直线偏振光直接被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功能面3411反射。而且,在功能面3411不朝向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情况下,第二直线偏振光将沿构成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玻璃基板的内部行进。该情况下,基于玻璃基板的折射率所对应的光路的偏移累积。因此,能够排除玻璃基板的折射率所引起的光路的偏移的累积。
本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6通过调整部8(卡合部80),使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相对于支承部件60的第一面部61在平面方向上转动,从而调整反射型偏振板341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角度。由此,能够针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进行反射型偏振板341的角度调整,从而能够使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偏振角度最适化。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直线偏振光的光量损失地使其反射。而且,通过使偏振角度最适化,能够抑制偏振角度的偏差,并减小对比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幅度。由此,能够抑制对比度的偏差,从而能够实现对比度的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6通过调整部8,能够使形成于保持部件50的卡合部80(调整用外周面部82)沿形成于支承部件60的第一面部61的卡合部80(调整用引导面部81)转动,从而调整反射型偏振板341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角度。而且,调整后,通过将构成固定部84的固定螺钉86插通于形成于保持部件50的固定部84(固定用长孔85),并使之与形成于支承部件60的固定部84(螺纹孔87)旋合,能够将保持部件50固定在支承部件60上。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反射型偏振板341的调整,并可靠地进行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7通过将能够相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调整反射型偏振板341的角度的电光学装置6按照每种色光设置在正交分色棱镜344的对应的面上,进而合成每种色光的图像光,由此能够提高合成的图像光的对比度。而且,由于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品质降低,所以能够实现对比度的维持。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7中,在第一施力部件51中,具有大致梯形形状的开口部511的朝向在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中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G光用以及B光用的开口部和R光用的开口部为不同的朝向)。但由于使第一施力部件51以共通的形状(相同形状)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第一施力部件51以相对平面旋转180°的方式设置在各保持部件50(50R、50G、50B)上。由此,与第一施力部件51按照每种色光具有不同的形状的情况比较,能够削减第一施力部件51的模具费用等成本。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能够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进行反射型偏振板341的角度调整,而且,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品质降低,并能够可靠地固定反射型偏振板341,所以能够提高投影图像的对比度,而且,即便在受到冲击、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其对比度。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B的分解立体图。图8、图9是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B的立体图。详细而言,图8是从第一直线偏振光向反射型偏振板341入射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9是从向反射型偏振板341入射了的第一直线偏振光透过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8表示将第一施力部件57的卡合片515的挂置部515a挂置到保持部件56B的卡合槽部503之前的图。参照图7~图9,对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B的构成和动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B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B大致相同,具备保持部件56B、反射型偏振板341、第一施力部件57以及第二施力部件52。而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B而言,抵接并保持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保持部件56和对反射型偏振板341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57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0和第一施力部件51的构成相比,部分不同。而且,在图7~图9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标记。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部分,对相同的构成部分适当地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6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0比较,不同的构成是在从外周凹陷的凹部502上形成有三个保持部50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施力部件57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施力部件51比较,不同的构成是在与形成于保持部件56的三个保持部508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三个施力部518。除此以外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0以及第一施力部件51相同。
保持部508是与第一施力部件57配合、抵接并保持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一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功能面3411)的部分。如图7所示,保持部508在左侧的凹部502的大致中央形成从凹部502稍微突出的第一保持部5081。而且,在右侧的凹部502形成从凹部502稍微突出的第二保持部5082和第三保持部5083。而且,三个保持部508从凹部502的突出量相同。
此外,在该凹部502收纳反射型偏振板341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对于三个保持部508而言,第一保持部5081与在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一个面(功能面3411)中对置的边缘部(341A、341B)中的一个边缘部341A的一个位置抵接,第二保持部5082、第三保持部5083与另一个边缘部341B的两个位置抵接。
此外,如图7所示,第二保持部5082和第三保持部5083形成于相对于通过第一保持部5081的中央、且与XZ面平行的中心线C1大致对称的位置。换句话说,第二保持部5082和第三保持部5083设置在相对于通过第一保持部5081的中央、且与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另一个边缘部341B的外形边3415垂直的中心线C1大致对称的位置上。理想上优选第一保持部5081、第二保持部5082以及第三保持部5083形成正三角形。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保持部件56B采用铝等金属部件,三个保持部508通过进行作为二次加工的切削加工来形成。
如图7~图9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保持部件56B形成有一对卡合槽部503、一对引导槽部504以及多个引导突起505。而且,如图7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保持部件56B形成两个方向限制部506,在保持部件56B中,使用右侧的方向限制部506。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保持部件56B在三个角部设置有调整部8。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调整部8在保持部件56B和支承部件60B双方上设置,并具备卡合部80和固定部84。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保持部件56B形成有三个调整用外周面部82和调整用突起83来作为构成调整部8的卡合部8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三个调整用外周面部82被形成于支承部件60B的第一面部61的作为卡合部80的三个调整用引导面部81(参照图4)引导。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保持部件56B具备固定用长孔85来作为构成调整部8的固定部84。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一施力部件57针对收纳于保持部件56B的反射型偏振板341,与保持部件56B配合,从表面侧50a对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玻璃面3412)施力。而且,第一施力部件57以不会使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平面形变的适当的按压方法和适当的按压力,对反射型偏振板341施力。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一施力部件57具有遮光性,遮住向开口部511外入射的光束。第一施力部件57通过弯曲具有弹性的板状的金属部件来形成。第一施力部件57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在大致中央形成开口部511。
而且,开口部511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而且,开口部511的各边部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在边部没有形成切口部、延伸部等。如图7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开口部511的梯形形状形成为等腰梯形,成为上底5111位于右侧、下底5112位于左侧的形状。
如图7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一施力部件57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第一弹簧部512,在该第一弹簧部512的上下方向形成有第二弹簧部513,该第二弹簧部513随着从第一弹簧部512离开而向远离表面侧50a的方向倾斜。而且,在左右的第一弹簧部512上形成向背面侧50b弯曲的一对定位片514。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一施力部件57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上下的第二弹簧部513的中央部)形成向背面侧50b弯曲的一对卡合片515。在卡合片515的前端部形成有一对挂置部515a。
另外,如图7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上下方向的第二弹簧部513的接近卡合片515的位置形成有孔部516,该孔部516位于比中央部稍靠右方(靠近上底5111侧),并决定将第一施力部件57固定于保持部件56B的朝向。
如图7所示,在第一施力部件57上形成有三个施力部518。第一施力部件57的三个施力部518与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玻璃面3412抵接,而按压反射型偏振板341。
如图7所示,施力部518在开口部511的左侧(下底5112)的第一弹簧部512的中央形成第一施力部5181,该第一施力部5181的朝向背面侧50b(朝向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玻璃面3412侧)突出的前端具有大致球面形状。而且,与第一施力部5181相同,在开口部511的右侧(上底5111)的上下的第二弹簧部513上形成第二施力部5182和第三施力部5183,该第二施力部5182和第三施力部5183的朝向背面侧50b(朝向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玻璃面3412侧)突出的前端具有大致球面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冲压加工形成施力部518。
此外,在将第一施力部件57组装于保持部件56的情况下,上述的保持部件56的三个保持部508和第一施力部件57的三个施力部518形成于分别相对的位置。详细而言,第一保持部5081和第一施力部5181相对,第二保持部5082和第二施力部5182相对,第三保持部5083和第三施力部5183相对。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二施力部件52是针对收纳于保持部件56B的反射型偏振板341、与保持部件56B配合来对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侧面(下表面3413)施力的部件。第二施力部件52通过弯曲具有弹性的板状的金属部件来形成。第二施力部件52形成为带状且为对称形状的剖面呈大致W字形。在第二施力部件52的两端部形成有按压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侧面的两个弹簧部521。
这里,参照图7,对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B的组装进行说明。
首先,设置为将第二施力部件52插入至保持部件56B的引导突起505的突起间的槽。接下来,将反射型偏振板341从表面侧50a插入至保持部件56B的凹部502。此时,使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功能面3411(形成线栅的面)与凹部502相对。而且,使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下表面3413克服第二施力部件52的两个弹簧部521,一边向下方按下弹簧部521一边插入。
如上所述,在将反射型偏振板341插入至保持部件56B的凹部502的情况下,保持部件56B的三个保持部508与反射型偏振板341抵接且保持反射型偏振板341。详细而言,第一保持部5081与一个边缘部341A抵接,第二保持部5082和第三保持部5083与另一个边缘部341B抵接而保持反射型偏振板341。
如图8所示,反射型偏振板341以被第二施力部件52从侧面(下表面3413)方向按压的状态被支承并固定。详细而言,反射型偏振板341以被第二施力部件52的弹簧部521从与下表面3413垂直方向按压的状态被支承并固定。而且,如图7所示,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功能面3411朝向背面侧50b,从开口部501露出。
接下来,将第一施力部件57设置于保持部件56B。以如下方式设置:在第一施力部件57的孔部516插通保持部件56B的方向限制部506,定位片514夹住引导槽部504。接下来,使各自的卡合片515克服第一弹簧部512、第二弹簧部513的作用力,向卡合槽部503的方向按压,如图9所示,将挂置部515a挂置在卡合槽部503。
由此,反射型偏振板341被保持部件56B的三个保持部508保持,且以被形成于与三个保持部508相对的位置的第一施力部件57的三个施力部518从表面侧50a按压与功能面3411相反侧的面(玻璃面3412)的状态被支承并固定。而且,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玻璃面3412朝向表面侧50a,从第一施力部件57的具有梯形形状的开口部511露出。
通过该组装,反射型偏振板341被保持部件56B的三个保持部508保持,且以被第一施力部件57的三个施力部518从垂直方向按压玻璃面3412的状态被支承并固定。而且,成为反射型偏振板341以被第二施力部件52的弹簧部521按压下表面3413的状态被支承并固定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组装,完成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B。
此外,与上述的B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B相同,也对本实施方式的R光用以及G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55R、55G)进行组装。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用于R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R的保持部件56R构成为相对保持部件56B(56G)左右对称。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用于R光用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R的第一施力部件57R是将第一施力部件57B在面方向上旋转180°来使用的。
本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6B除了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B的构成在上述点不同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6B同样构成且同样组装。而且,由于调整部8的调整(反射型偏振板341以及偏振板343相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B的调整)方法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而且,由于调整后的电光学装置6B中B光的动作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R光用以及G光用电光学装置6(6R、6G)除了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R、55G的构成在上述点不同外,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6(6R、6G)相同地构成,且相同地组装。而且,由于调整部8的调整(各自的反射型偏振板341以及偏振板343相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R、342G的调整)方法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7的组装以及调整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根据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除了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外,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通过利用第一施力部件57对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平面施力,由此能够将反射型偏振板341固定在保持部件56上。而且,此时,反射型偏振板341通过一个面(功能面3411)与保持部件56的三个保持部508抵接,另一个面(玻璃面3412)被与三个保持部508相对的第一施力部件57的三个施力部518按压施力而被固定。通过该构成,能够形成为以保持部508和施力部518的相对的三点支承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两面方式。而且,通过以三点支承,能够以适当的按压方法和适当的按压力,将反射型偏振板341固定在保持部件56上。而且,通过以三点支承,即便在受到冲击(包含物理冲击和热冲击)、振动等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变形等,能够可靠地固定反射型偏振板341。由此,能够防止通常使用时反射型偏振板341本身产生形变,即便在受到冲击、振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反射型偏振板341相对保持部件56的移动。因此,通常使用时自不必说,即便在受到冲击、振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光学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中,第一施力部件57的施力部518的前端具有大致球面形状,且向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玻璃面3412侧突出。由此,即便施力部518偏移,也能够对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玻璃面3412侧进行适当地支承以及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中,保持部件56的保持部508以一个位置(第一保持部5081)和两个位置(第二保持部5082、第三保持部5083)抵接在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一个面(功能面3411)中对置的边缘部341A、341B。与其对应,第一施力部件57的施力部518也与保持部508相对形成(与第一保持部5081相对形成第一施力部5181,与第二保持部5082相对形成第二施力部5182,与第三保持部5083相对形成第三施力部5183),按压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另一个面(玻璃面3412)。由此,能够使反射型偏振板341向保持部件56的固定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中,与另一个边缘部341B的两个位置抵接的第二保持部5082和第三保持部5083设置在相对通过与一个边缘部341A的一个位置抵接的第一保持部5081、且与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另一个边缘部341B的外形边3415垂直的中心线C1大致对称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反射型偏振板341向保持部件56的固定更加稳定。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进行各种的变更、改进等而实施。以下叙述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中,第二施力部件52通过对反射型偏振板341的横向的侧面(下表面3413)施力,来抑制在保持部件50内的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纵向的偏移。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对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纵向的侧面施力,来抑制反射型偏振板341的横向的偏移。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反射型偏振板341的横向和纵向的两个方向的侧面施力,来抑制反射型偏振板341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偏移。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中,由作为弹性部件的金属部件形成第二施力部件52。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由弹性部件形成第二施力部件52即可,也可以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部件构成。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中,第一施力部件51和第二施力部件52独立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施力部件51和第二施力部件52也可以一体构成,进而对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平面和侧面施力。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6中,调整部8使形成于支承部件60的第一面部61的卡合部80(调整用引导面部81)沿保持部件50的外周面(调整用外周面部82)转动,调整反射型偏振板341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角度。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向保持部件50所具有的固定用长孔85插通固定螺钉86,在暂时固于支承部件60的螺纹孔87后,以固定螺钉86为基准,使保持部件50相对支承部件60转动,从而进行反射型偏振板341相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角度调整。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光学装置6中,形成于保持部件50的卡合部80使用保持部件50的角部的外周面。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卡合部设置在保持部件50的开口部501和外形(外周)所夹的区域内。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中,保持部件56的保持部508被设置为具有与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功能面3411抵接的某种程度的平面部分,但也可以使该抵接的面积尽量小。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中,第一施力部件57的施力部518形成为前端具有大致球面形状且突出。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施力部518的前端也可以不是球面形状,而形成为作为剖面形状具有曲面的方式突出。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5中,保持部件56的保持部508在与表面侧50a正对的情况下,被设置于左右方向的凹部502。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兼顾第一施力部件57的形状,也可以设置于上下方向的凹部502。而且,也可以根据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形状,在上下方向的任意一个设置一个保持部508,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各设置一个保持部508,或者在左右方向的任意一个设置一个保持部508,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各设置一个保持部508等。而且,也可以将第一施力部件57的施力部518设置在与保持部件56的保持部508相对的位置。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具备收纳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保持部件50、对反射型偏振板341的平面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51和对反射型偏振板341的侧面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52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替换反射型偏振板341,使用包括偏振板343等的非反射型的偏振板。该情况下,作为偏振板装置,可以具备收纳偏振板(例如偏振板343)的保持部件、对偏振板的平面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和对偏振板的侧面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而且,在将偏振板设置于玻璃基板的情况下,第一施力部件可以对与功能面侧(该情况为偏振板侧)相反侧的面(该情况为玻璃面)施力。而且,可以使用调整部(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调整部8相同),使偏振板在平面方向旋转,来调整偏振板相对于反射型光调制装置(例如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的角度。通过该构成,能够防止偏振板的品质降低,针对冲击、振动也能够可靠地固定偏振板,而且,通过偏振板相对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角度调整,能够使对比度提高。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光学系统采用使用与R光、G光以及B光对应的三个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2R、342G、342B的所谓的3板方式,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单板方式。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5以及电光学装置6用于单板方式的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投影图像的部分的对焦偏移。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光学系统中,光源装置31具备由超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等构成的放电型的光源311以及反射器312等。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光源装置可以采用激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元件、硅发光元件等各种固体发光元件。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1年7月14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11-155470号和2011年10月7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11-222589号的优先权,援引该日本申请所述的全部的记载内容。
符号说明:
1…投影仪;5、55…反射型偏振板装置;6…电光学装置;7…光学装置;8…调整部;50、56…保持部件;51、57…第一施力部件;52…第二施力部件;60…支承部件;61…第一面部;62…第二面部;80…卡合部;81…调整用引导面部;82…调整用外周面部;84…固定部;85…固定用长孔;86…固定螺钉;341…反射型偏振板;342…反射型光调制装置;344…正交分色棱镜;506…方向限制部;508…保持部;511…开口部;516…孔部;518…施力部;341A、341B…边缘部;3411…功能面;3412…玻璃面;3413…下表面;C1…中心线。

Claims (14)

1.一种反射型偏振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反射型偏振板,其使第一直线偏振光透过,使与该第一直线偏振光大致正交的第二直线偏振光反射;
保持部件,其收纳并保持所述反射型偏振板;以及
第一施力部件,其对收纳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平面施力,
具备第二施力部件,其对收纳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侧面施力,
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具备在中央部形成的第一弹簧部、以及随着从所述第一弹簧部离开而向从所述第一直线偏振光的入射面侧离开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弹簧部,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形成为对称形状,并且在两端部具备按压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侧面的两个弹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使功能面朝向所述保持部件的收纳侧的方式收纳所述反射型偏振板,
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对与所述功能面相反侧的面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抵接并保持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一个面的三个保持部,
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在与所述三个保持部相对的位置上具有三个施力部,该三个施力部对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另一个面进行按压并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的前端具有大致球面形状且向所述另一个面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型偏振板形成为矩形状,
相对于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所述一个面的对置的边缘部,所述保持部与其中的一个边缘部的一个位置以及另一个边缘部的两个位置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通过与所述一个边缘部的一个位置抵接的所述保持部、且与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所述另一个边缘部的外形边垂直的中心线,与所述另一个边缘部的两个位置抵接的所述保持部设置在大致对称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具有遮光性,且具有确保规定的有效区域的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型偏振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型偏振板以被所述第一弹簧部从所述第一直线偏振光的入射面侧按压的状态被支承固定。
9.一种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反射型偏振板装置,该反射型偏振板装置具备反射型偏振板、保持部件、第一施力部件以及第二施力部件,其中,该反射型偏振板使第一直线偏振光透过、且使与该第一直线偏振光大致正交的第二直线偏振光反射,该保持部件收纳并保持所述反射型偏振板,该第一施力部件对收纳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平面施力,该第二施力部件对收纳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侧面施力,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具备在中央部形成的第一弹簧部、以及随着从所述第一弹簧部离开而向从所述第一直线偏振光的入射面侧离开的方向倾斜的第二弹簧部,所述第二施力部件形成为对称形状,并且在两端部具备按压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侧面的两个弹簧部;
反射型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息对透过所述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所述第一直线偏振光进行调制而形成图像光,使该图像光作为所述第二直线偏振光反射;以及
大体三棱柱形状的支承部件,其具有支承所述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第一面部、支承所述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第二面部以及第三面部,
以收纳的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的功能面朝向所述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方式将所述反射型偏振板装置支承并固定在所述第一面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备调整部,该调整部使所述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第一面部在平面方向上转动,从而调整所述反射型偏振板相对于所述反射型光调制装置的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部具备:
卡合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能够使所述保持部件转动;以及
固定部,其将所述保持部件固定在所述支承部件。
12.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光学装置,其与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这三种颜色光对应设置;
正交分色棱镜,其合成由各所述电光学装置调制而射出的所述图像光并射出,其中所述电光学装置分别设置在正交分色棱镜的对应的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各所述电光学装置所使用的所述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的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并包括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且确保规定的有效区域的开口部。
14.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装置。
CN201210233276.5A 2011-07-14 2012-07-05 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Active CN1028798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19939.2A CN105372912B (zh) 2011-07-14 2012-07-05 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5470 2011-07-14
JP2011155470A JP5776392B2 (ja) 2011-07-14 2011-07-14 反射型偏光板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光学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1222589A JP5849589B2 (ja) 2011-10-07 2011-10-07 反射型偏光板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光学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1-222589 2011-10-07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19939.2A Division CN105372912B (zh) 2011-07-14 2012-07-05 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79878A CN102879878A (zh) 2013-01-16
CN102879878B true CN102879878B (zh) 2015-12-16

Family

ID=474812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19939.2A Active CN105372912B (zh) 2011-07-14 2012-07-05 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CN201210233276.5A Active CN102879878B (zh) 2011-07-14 2012-07-05 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19939.2A Active CN105372912B (zh) 2011-07-14 2012-07-05 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420244B2 (zh)
CN (2) CN1053729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94684A (ja) * 2014-03-26 2015-1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偏光板ユニット、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7027046A (ja) * 2015-07-16 2017-0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角度調整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8139520A (zh) * 2015-09-29 2018-06-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波长转换元件以及发光装置
CN108121101B (zh) * 2016-11-29 2020-11-20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栅单元及其保护装置
CN109212648B (zh) * 2017-06-30 2021-03-09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起偏装置及光配向装置
JP6958530B2 (ja) 2018-10-10 2021-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
EP3825748A1 (en) 2019-11-21 2021-05-26 Ricoh Company, Ltd. Light reflection device and mobile objec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2000A (zh) * 1999-07-23 2001-01-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型显示装置
JP2008180856A (ja) * 2007-01-24 2008-08-07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投射型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73335B2 (ja) * 1996-08-19 2003-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3603650B2 (ja) * 1999-03-08 2004-12-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調整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02182213A (ja) 2000-12-12 2002-06-26 Sony Corp 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調整方法
JP4051665B2 (ja) * 2002-02-14 2008-02-27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投射表示装置
US7118222B2 (en) * 2003-05-12 2006-10-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Optical device and protector
JP2006195267A (ja) * 2005-01-14 2006-07-27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6235571A (ja) * 2005-01-28 2006-09-07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8158255A (ja) 2006-12-25 2008-07-10 Ricoh Co Ltd 光合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JP2008225508A (ja) 2008-06-09 2008-09-25 Fujitsu Ltd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10134295A (ja) * 2008-12-05 2010-06-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学装置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2000A (zh) * 1999-07-23 2001-01-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型显示装置
JP2008180856A (ja) * 2007-01-24 2008-08-07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投射型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16322A1 (en) 2013-01-17
CN105372912B (zh) 2017-11-17
US9420244B2 (en) 2016-08-16
CN102879878A (zh) 2013-01-16
CN105372912A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79878B (zh) 反射型偏振板装置、电光学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US9860499B2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20080117385A1 (en)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projector having the same
CN102981304A (zh) 液晶显示单元和投影式显示装置
KR100705876B1 (ko) 광학 조립체 및 프로젝터
JP5084242B2 (ja) 光学素子調整機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US11409189B2 (en) Optical module, projection typ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module
US8405993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5849589B2 (ja) 反射型偏光板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光学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0520567C (zh) 投影机
US6494583B2 (en) Mirror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liquid crystal projector
CN210573156U (zh) 照明系统及投影装置
US979172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US8870391B2 (en) Projector
US10291888B2 (en)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JP5776392B2 (ja) 反射型偏光板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光学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20170097531A1 (en)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02404348U (zh) 投影机的光学照明系统和投影机
JP6020673B2 (ja) 反射型偏光板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光学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644142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4736550B2 (ja) 光学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射表示装置
US8967813B2 (en) Lens frame, lens hold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JP2000105360A5 (zh)
JP2011197431A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240723A (ja) プロジェ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