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74660A - 电梯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74660A
CN102874660A CN2012102050275A CN201210205027A CN102874660A CN 102874660 A CN102874660 A CN 102874660A CN 2012102050275 A CN2012102050275 A CN 2012102050275A CN 201210205027 A CN201210205027 A CN 201210205027A CN 102874660 A CN102874660 A CN 1028746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mentioned
converter
circuit
regeneration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050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74660B (zh
Inventor
野岛秀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74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74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74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746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Control Of A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 Stopping Of Electric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梯控制装置,其能够减小电梯控制装置的逆变器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对该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也对再生电阻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该电梯控制装置具有:风扇(11),用于对消耗电机(6)的再生电力的再生电阻(9)以及逆变器装置(4)进行空气冷却;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其根据轿厢(7)的目的地楼层和载重值,在轿厢开始运行前,预测伴随运行的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和再生电阻的温度变化模式;以及风扇电源控制电路(18),其根据所预测的温度变化模式,控制风扇的驱动电压以及驱动时间,以使得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的值变成小于等于预定基准值,并且再生电阻被空气冷却。

Description

电梯控制装置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1-157061(申请日:2011年7月15日)为基础,并享受该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日本专利申请,包含相同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发热部件的冷却功能的电梯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中,在建筑物一侧的配电系统的商用三相交流电源上连接有转换器装置。转换器装置由二极管构成。该转换器装置将从商用三相交流电源输出的三相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在转换器装置的直流输出线路之间设置有平滑电容器。平滑电容器对在用转换器装置转换的直流电中包含的脉动量(纹波)进行平滑化。
此外,在转换器装置的直流输出线路的低电位点连接有半导体开关元件(Q7)的发射极。在半导体开关元件的集电极和直流输出线路的高电位点之间设置有再生电阻。
在从转换器装置方向看的半导体开关元件的后段设置有逆变器装置。逆变器装置由二极管以及开关元件(例如晶体管)构成,并通过进行PWM(脉宽调制)控制来将用平滑电容器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变换成可变电压可变频率的交流电,并提供给电机。
在再生电阻和逆变器装置的附近设置有风扇。该风扇对再生电阻和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
此外,在电机的转轴上安装有滑轮,通过卷绕在其上的缆绳,轿厢和配重在升降路径内以悬吊方式进行升降工作。电机用从逆变器装置输出的交流电进行驱动,使轿厢升降。
当轿厢在升降路径的下行方向上移动时,如果此时的轿厢的载重比配重更重,则由于不需要动力,因此电机具有发电机的功能,产生再生电力。此外,当轿厢在上行方向上移动时,如果此时的轿厢的载重比配重轻,则由于不需要动力,因此,电机具有发电机的功能,产生再生电力。
再生电阻是用于将再生电力变换成热能的电阻。与该再生电阻连接的半导体开关元件在再生运行时,当直流输出线路的电压大于等于指定值时变成导通(ON)状态,向再生电阻流出从逆变器装置反向流动的再生电力。
在通过逆变器装置向电机提供电流时,在逆变器装置上搭载的开关元件与通电的电流量成比例,并发热。该电梯采用在通过风扇对半导体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的同时还用风扇的排气向再生电阻提供风以进行空气冷却的结构。
当通过对逆变器装置内的半导体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使该半导体开关元件产生急剧温度变化时,即,当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的值高时,对该开关元件产生急剧的热应力,该开关元件的寿命显著减少。因此,电梯对风扇进行可变控制,以便不对开关元件带来急剧的温度变化,即,相对于经过时间,不对开关元件带来大的温度变化。
但是,在这种控制方式中,对开关元件不产生急剧的热应力,另一方面,当再生运行持续进行时,与不进行可变控制的情况相比,存在再生电阻的温度上升值变高、对该再生电阻内部的线材施加热应力直到破坏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梯控制装置,其能够减小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对该开关元件进行冷却,并且也对再生电阻进行充分必要的冷却。
根据实施方式,电梯控制装置具有:转换器装置,其将来自交流电源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平滑电容器,其对用上述转换器装置转换的直流电的脉动进行平滑化;逆变器装置,其将上述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变换成可变电压可变频率的交流电;电机,其用从上述逆变器装置输出的交流电进行驱动以使轿厢升降;再生电阻,其经由开关元件与上述逆变器装置的直流一侧连接,并消耗上述电机的再生电力;风扇,用于对上述再生电阻和上述逆变器装置进行空气冷却;载重检测装置,其检测上述轿厢的载重值;以及目的地楼层检测装置,其检测上述轿厢的目的地楼层。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电梯控制装置具有:温度变化预测电路,其根据上述所检测的目的地楼层和载重值,在轿厢开始运行前预测伴随运行的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和上述再生电阻的温度变化模式;以及风扇电源控制电路,其根据上述所预测的温度变化模式,控制上述风扇的驱动电压以及驱动时间,以使得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的值小于等于预定基准值,并且上述再生电阻被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特别记载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力变换部的构成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用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逆变器装置的开关元件和再生电阻的空气冷却的处理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特别记载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力变换部的构成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用于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逆变器装置的开关元件和再生电阻的空气冷却的处理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特别记载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力变换部的构成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用于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逆变器装置的开关元件和再生电阻的空气冷却的处理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特别记载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力变换部的构成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用于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逆变器装置的开关元件和再生电阻的空气冷却的处理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特别记载第5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力变换部的构成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用于第5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逆变器装置的开关元件和再生电阻的空气冷却的处理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商用三相交流电源;2:转换器装置;3:平滑电容器;4:逆变器装置;5:电流检测器;6:电机;7:轿厢;8:配重;9:再生电阻;10:开关元件(Q7元件);11、11a、11b:风扇;12:目的地楼层检测装置;13:载重检测装置;14:电流模式预测电路;15:发热模式预测电路;16: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7: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8:风扇电源控制电路;19:风扇电源;20:控制用微型计算机;21:风扇电源模式设定电路;22、22a、22b: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3、23a、23b: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4:周围温度检测器;25:温度检测电路;26: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7:温度判断基准设定电路;28:温度判断电路;29:温度差基准设定电路;30:温度差检测电路;31:风扇电源修正电路;32:异常告警电路;33:温度比较电路;34:存储电路;35:风扇电源模式修正电路;36:远程检查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根据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的温度变化模式,按照通过驱动风扇进行空气冷却以致对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不产生急剧的温度变化(即,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的值变成小于等于作为用于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寿命不显著减少的上限值的指定基准值)并且对再生电阻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对风扇的驱动电压进行可变控制。然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通过进行该可变控制来对该开关元件和再生电阻进行空气冷却而对在逆变器装置内搭载的开关元件不产生急剧的温度变化的功能。关于上述的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的值的基准值是根据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对热应力的耐受性而确定的,关于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的值如果超过该基准值,则该开关元件的寿命显著减少。
图1是表示特别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力变换部的构成例子的图。
首先,在该电梯中,在建筑物一侧配电系统的商用三相交流电源1上连接有转换器装置2。转换器装置2由二极管构成,并将从商用三相交流电源1输出的三相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在转换器装置2的直流输出线路之间设置有平滑电容器3。平滑电容器3对在用转换器装置2转换的直流电中包含的脉动量(纹波)进行平滑化。
此外,在转换器装置2的直流输出线路的低电位点连接有半导体开关元件(Q7元件)10的发射极。在半导体开关元件10的集电极与直流输出线路的高电位点之间设置有再生电阻9。
在从转换器装置2方向看的半导体开关元件10的后段,设置有逆变器装置4。逆变器装置4由二极管和开关元件(例如晶体管)构成。该逆变器装置4将用平滑电容器3平滑化后的直流电通过进行PWM控制来变换成可变电压可变频率的交流电,并提供给电机6。逆变器装置4的输出电流由电流检测器5检测,检测结果在速度控制中使用。
在再生电阻9和逆变器装置4的附近设置有风扇11。该风扇11对再生电阻9和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
此外,在电机6的转轴上安装有滑轮,通过卷绕在其上的缆绳,轿厢7和配重8以悬吊方式在升降路径内进行升降工作。电机6用从逆变器装置4输出的交流电进行驱动,使轿厢7升降。
再生电阻9是用于将再生电力变换成热能的电阻。半导体开关元件10在再生运行时,当直流输出线路的电压大于等于指定值时变为ON状态,向再生电阻9流出从逆变器装置4反向流动的再生电力。
即,例如当轿厢7在升降路径的下行方向上移动时,如果此时的轿厢7的载重比配重8更重,则由于不需要动力,因此电机6具有发电机的功能,产生再生电力。此外,当轿厢7在上行方向上移动时,如果此时的轿厢7的载重比配重8轻,则由于不需要动力,因此,产生再生电力。这样,将不需要动力而使轿厢运行的情形称为“再生运行”,相反,将需要动力的运行称为“电力运行”。在再生运行时产生的电力经由半导体开关元件10在再生电阻9中被变换成热能以消耗。
此外,该电梯控制装置具有电流模式预测电路14、发热模式预测电路15、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风扇电源控制电路18、风扇电源19、控制用微型计算机20、风扇电源模式设定电路21。控制用微型计算机20和/或各种电路例如由搭载有CPU、ROM、RAM等的计算机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电流模式预测电路14、发热模式预测电路15、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风扇电源控制电路18、风扇电源模式设定电路21并进行风扇11的可变控制这一点是相对现有技术的特征之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风扇11的可变控制,能够进行使得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的值变成小于等于作为用于该开关元件的寿命不显著减少的上限值的预定基准值的空气冷却,并且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具有检测轿厢7的目的地楼层的目的地楼层检测装置12以及检测轿厢7的载重值的载重检测装置13。
电流模式预测电路14求出从通过未图示的轿厢位置检测装置检测的轿厢7的当前位置到通过目的地楼层检测装置12检测的最近的目的地楼层之间的该轿厢7的速度模式。此外,电流模式预测电路14根据该速度模式以及通过载重检测装置13检测的载重值,分别预测从由呼叫登记引起的运行开始到由去往最近的目的地楼层的应答结束引起的运行结束之间的作为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通电的电流值的时间特性的电流模式和作为对Q7元件10通电的电流值的时间特性的电流模式。从轿厢7的当前位置开始到目的地楼层为止的该轿厢7的平均行驶速度越高,则用电流模式表示的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通电的电流的平均值就越高,此外,轿厢7的载重值越大,则用电流模式表示的对该开关元件通电的电流值就越高。
发热模式预测电路15根据通过电流模式预测电路14预测的电流模式,分别预测从轿厢7的运行开始到运行结束的作为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发热量的时间特性的发热模式以及作为再生电阻9的发热量的时间特性的发热模式。用上述的电流模式表示的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通电的电流值越高,则用发热模式表示的该开关元件的发热量就越高。
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根据通过发热模式预测电路15预测的发热模式,分别预测从轿厢7的运行开始到运行结束的作为在逆变器装置4上搭载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的时间特性的温度变化模式以及作为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的时间特性的温度变化模式。
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模式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模式根据上述的当前轿厢位置与目的地楼层的关系和/或载重值而变化。因此,风扇电源模式设定电路21例如将用从最下层到最上层的各楼层以及从零到最大允许载重值的每一指定间隔的载重值的组合决定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模式和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模式的组合条件中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该风扇电源控制模式表示用于以不对该开关元件带来作为相对经过时间的急剧温度变化的温度上升和/或温度下降的方式对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并且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的风扇11的驱动电压的时间特性。
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根据通过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预测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模式和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模式以及在风扇电源模式设定电路21中存储的各种作为风扇驱动电压的时间特性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计算风扇电源控制模式。该风扇电源控制模式是用于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对该开关元件不带来急剧温度变化并且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的控制模式。由此,能够根据当前的轿厢位置、最近的目的地楼层以及当前的载重值,计算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对该开关元件不带来急剧的温度变化并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的作为风扇驱动电压的时间特性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
风扇电源控制电路18根据由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计算的电源控制模式,控制风扇11的驱动电压以及驱动时间。
以下对图1所示的结构的电梯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用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逆变器装置的开关元件以及再生电阻的空气冷却的处理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在以下说明的操作中,本实施方式中与现有技术相比而作为特征的操作,即用于求出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的温度变化模式的操作,是从步骤S3到S5的操作。
首先,在外部呼叫或者轿厢呼叫被登记的状态的行驶开始前,目的地楼层检测装置12对于轿厢7检测已登记的最近的目的地楼层(步骤S1)。此外,载重检测装置13检测轿厢内的载重值(步骤S2)。
然后,电流模式预测电路14求出从轿厢7的当前位置到通过目的地楼层检测装置12检测的最近的目的地楼层的速度模式。电流模式预测电路14根据该速度模式以及通过载重检测装置13检测的载重值,分别预测从由呼叫登记引起的轿厢7的运行开始到由去往最近的目的地楼层的应答结束引起的运行结束之间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电流模式以及Q7元件10的电流模式(步骤S3)。
发热模式预测电路15根据该预测的电流模式,分别预测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发热模式和再生电阻9的发热模式(步骤S4)。
然后,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根据所预测的发热模式,分别预测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模式和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模式(步骤S5)。
然后,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取得在风扇电源模式设定电路21的内部存储器中存储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中与由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预测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模式和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模式的各个的组合对应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通过这样取得风扇电源控制模式来计算风扇电源控制模式。该风扇电源控制模式是能够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以致对该开关元件不带来急剧的温度变化(即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的值小于等于作为用于该开关元件的寿命不显著减少的上限值的预定基准值)并且能够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的风扇驱动电压的时间特性(步骤S6)。
风扇电源控制电路18按照该读出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通过控制风扇电源19并对风扇11的驱动电压进行可变控制,对在逆变器装置4上搭载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使其不产生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步骤S7)。
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中,根据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模式以及再生电阻的温度变化模式,求出风扇电源控制模式,并按照该风扇电源控制模式控制风扇电源19,对风扇11的驱动电压进行可变控制,以致对在逆变器装置4上搭载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以使得对该开关元件不产生急剧的温度变化,即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的值小于等于作为用于该开关元件的寿命不显著减少的上限值的预定基准值,并且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即,该电梯控制装置还考虑到在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的再生电阻的温度变化,以确定风扇电源控制模式。因此,能够对在逆变器装置4上搭载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对该开关元件不产生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能够充分必要地对再生电阻进行空气冷却。因此,像现有技术那样,可以对在逆变器装置上搭载的开关元件不产生急剧的温度变化地冷却该开关元件,另一方面,不会发生不能充分必要地冷却再生电阻这种异常。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省略在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构成中与图1所示的相同部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代替进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流模式预测、发热模式预测以及温度模式预测,检测逆变器装置4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并根据该检测结果,计算用于对在逆变器装置4上搭载的开关元件以及再生电阻进行空气冷却而对开关元件不产生急剧的温度变化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
图3是表示特别记载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力变换部的构成例子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具备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流模式预测电路14、发热模式预测电路15、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新具备有再生电阻温度变化检测器22、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3、周围温度检测器24、温度检测电路24、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
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2检测再生电阻9的温度。
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3检测在逆变器装置4上搭载的开关元件的温度。
周围温度检测器24检测不受来自再生电阻9的热和/或来自逆变器装置4的热的影响的位置的温度,即电梯控制装置的周围温度。
温度检测电路25读取由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2检测的再生电阻温度、由开关元件温度检测23检测的开关元件温度、由周围温度检测器24检测的周围温度。
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根据通过温度检测电路25读取的再生电阻温度、开关元件温度、周围温度,检测作为再生电阻温度和周围温度的差值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此外,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检测作为开关元件温度和周围温度的差值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电源模式设定电路21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计算例如用在指定温度范围中以指定间隔划分的各个温度上升值决定的在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和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的组合条件中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并将该风扇电源控制模式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在此计算出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表示用于以不对开关元件带来作为急剧的温度变化的温度上升和/或温度下降的方式对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并且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的风扇11的驱动电压的时间特性。
此外,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根据由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检测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由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检测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以及在风扇电源模式设定电路21中存储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计算风扇电源控制模式。在此计算出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表示用于对当前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对该开关元件不带来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对再生电阻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的风扇11的驱动电压的时间特性。
图4是表示用于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逆变器装置的开关元件以及再生电阻的空气冷却的处理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在以下说明的操作中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性操作,即用于检测轿厢7中间的状态中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和/或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的操作,是步骤S21到S24的操作。
在外部呼叫或者轿厢呼叫被登记的状态的行驶开始后,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2检测再生电阻9的温度(步骤S21)。
然后,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3检测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步骤S22)。然后,周围温度检测器24检测电梯控制装置的周围温度(步骤S23)。
温度检测电路25读取由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2、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3、周围温度检测器24检测的温度。然后,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根据通过温度检测电路25读取的再生电阻温度、开关元件温度、周围温度,分别检测相对周围温度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以及相对周围温度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步骤S24)。该值并不是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求出的预测值,而是根据轿厢7的行驶中各元件的当前温度值以及周围温度求出的值。
然后,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取得在风扇电源模式设定电路21的内部存储器中存储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中与通过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检测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和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的各个的组合对应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通过这样取得风扇电源控制模式,计算能够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对该开关元件不带来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能够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的作为风扇驱动电压的时间特性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步骤S6)。
风扇电源控制电路18通过按照该读出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控制风扇电源19并对风扇11的驱动电压进行可变控制,对在逆变器装置4上搭载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对该开关元件不产生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步骤S7)。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中,根据轿厢行驶中的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以及再生电阻的温度上升值,按照用于对在逆变器装置上搭载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对该开关元件不带来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用于对再生电阻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对风扇的驱动电压进行可变控制。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能够对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以及再生电阻进行空气冷却,而不对该开关元件产生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即使没有根据轿厢的目的地楼层和/或载重值进行各元件的温度变化的预测,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当再生运行连续进行等使得逆变器装置4的开关元件和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变成需要该元件急速冷却的值时,如上所述,优先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对该开关元件不产生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并将风扇11的控制切换到用于根据一定风量的连续运行的控制,进行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急速冷却。
图5是表示特别记载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力变换部的构成例子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相对于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进一步具备温度判断基准设定电路27、温度判断电路28,并且进一步具备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流模式预测电路14、发热模式预测电路15以及温度变换预测电路16。这些是由于将风扇11的控制切换到用于根据一定风量进行的连续运行的控制并实现逆变器装置4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急速冷却的功能的缘故。
温度判断基准设定电路27将在逆变器装置4上搭载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的上限值和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的上限值作为温度判断基准的设定值分别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
温度判断电路28比较在逆变器装置4上搭载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的预测值或检测值和在温度判断基准设定电路27中存储的该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的上限值。
此外,温度判断电路28比较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和在温度判断基准设定电路27中存储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的上限值。
在此所述的比较对象的温度上升值是通过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预测的用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模式表示的从轿厢7的运行开始时开始的温度上升值以及通过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检测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
图6是表示用于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逆变器装置的开关元件以及再生电阻的空气冷却的处理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进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用于温度变化预测的从步骤S1至S5的操作。但是,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并不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将预测结果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而是将该预测结果输出到温度判断电路28。
然后,进行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用于温度上升检测的步骤S21到S24的操作。但是,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并不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将检测结果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而是输出到温度判断电路28。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的特征性操作即作为用于逆变器装置4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急速冷却的操作的步骤S31至S34的操作进行说明。首先,温度判断电路28分别输入作为在温度判断基准设定电路27中存储的温度判断基准的设定值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的上限值和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的上限值(步骤S31)。
接着,温度判断电路28比较从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输入的用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模式表示的从轿厢7的运行开始时开始的温度上升值和作为在温度判断基准设定电路27中存储的设定值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的上限值,作为第1比较。
此外,温度判断电路28比较从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输入的用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模式表示的从轿厢7的运行开始时开始的温度上升值和作为在温度判断基准设定电路27中存储的设定值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的上限值,作为第2比较。
此外,温度判断电路28比较从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输入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周围温度的温度上升值和作为在温度判断基准设定电路27中存储的设定值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的上限值,作为第3比较。
此外,温度判断电路28比较从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输入的再生电阻9的相对周围温度的温度上升值和作为在温度判断基准设定电路27中存储的设定值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的上限值,作为第4比较。
温度判断电路28在这些第1至第4比较的结果的至少一个中判断温度上升值是否大于等于比较对象的设定值(步骤S32)。
然后,温度判断电路28在第1至第4比较的结果中任意一个比较都是温度上升值小于比较对象的设定值时(步骤S32的“否”),判断为不需要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急速冷却。温度判断电路28将该判断结果与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的预测结果以及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的检测结果一起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以后进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为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计算以及各元件的空气冷却的操作的步骤S6和步骤S7的操作。
另一方面,温度判断电路28在第1至第4比较的结果中任意一个比较是温度上升值大于等于比较对象的设定值时(步骤S32的“是”),判断为需要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急速冷却。温度判断电路28将该判断结果与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的预测结果以及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的检测结果一起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
在这种情况下,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生成能够根据一定风量急速冷却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用于根据一定风量的连续运行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以代替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为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对逆变器装置4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不对该开关元件带来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能够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步骤S33)。
风扇电源控制电路18按照该生成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控制风扇电源19。由此,开始根据风扇11的一定风量的连续运行进行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急速冷却(步骤S34)。
该电梯控制装置在开始急速冷却时,再次进行用于温度变化预测的步骤S1至S5、用于温度上升检测的步骤S21至S24以及步骤S31的操作。但是,在急速冷却开始后的步骤S1至S5的操作中,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进行考虑了由于进行上述的急速冷却而产生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散热效果的温度变化预测。
然后,温度判断电路28在第1至第4比较的结果中任意一个比较都是温度上升值小于比较对象的设定值时,判断为不需要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急速冷却并且应当进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对该开关元件不给予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温度判断电路28将该判断结果与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的预测结果一起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以后,进行在第1种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为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计算以及各元件的空气冷却的操作的步骤S6和步骤S7的操作。由此,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被空气冷却而不对该开关元件给予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再生电阻9被充分必要地进行空气冷却。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变成大于等于需要这些元件急速冷却的值时,优先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风扇11的可变控制,并将风扇11的控制切换到用于根据一定风量的连续运行的控制,进行急速冷却,以使得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变成小于指定值。因此,即使由于再生运行连续进行等而使逆变器装置4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大幅度上升,也可以防止这些元件的寿命的显著减少和/或损坏于未然。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当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的差值和/或再生电阻9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的差值大时,修正风扇电源控制模式,并通过以这些元件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的差值减小的方式进行风扇11的可变控制,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不对该开关元件带来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
图7是表示特别记载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力变换部的构成例子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中,风扇是两个风扇11a、11b。风扇11a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第1范围以及再生电阻9的第1范围进行空气冷却,风扇11b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不同于第1范围的第2范围以及再生电阻9的不同于第1范围的第2范围进行空气冷却。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说明的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是两个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2a、22b,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检测器是两个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3a、23b,这些的设置位置与风扇11a、11b各自的空气冷却范围对应。
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2a检测再生电阻9的第1范围中的指定位置的温度。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2b检测再生电阻9的第2范围中的指定位置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用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第1范围和第2范围覆盖逆变器装置4的需要空气冷却的全部范围。此外,这些范围也可以设为没有重复部分的单独的范围,这些范围的一部分之间即使重复也没关系。再生电阻9的第1范围和第2范围的关系也是一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具备温度差基准设定电路29、温度差检测电路30、风扇电源修正电路31。这些温度差基准设定电路29、温度差检测电路30、风扇电源修正电路31用于在逆变器4内的开关元件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的差值和/或再生电阻9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的差值大的情况下实现修正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功能。
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3a检测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第1范围中的指定位置的温度。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3b检测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第2范围中的指定位置的温度。
温度差基准设定电路29将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上述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的上限值以及再生电阻9的上述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的上限值作为温度差基准值存储在内部存储器中。
温度差检测电路30比较在温度差基准设定电路29中存储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差基准值和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上述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此外,温度差检测电路30比较在温度差基准设定电路29中存储的再生电阻9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差基准值和再生电阻9的上述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进一步具备异常告警电路32。该异常告警电路32在温度差检测电路30的比较结果是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和/或再生电阻9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等于表示比较对象的温度差异常的温度差基准值时,对建筑物内的监控室和/或建筑物外的远程监控中心进行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处于异常状态和/或再生电阻9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处于异常状态的异常告警。
风扇电源修正电路31在温度差检测电路30的比较结果是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和/或再生电阻9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等于比较对象的温度差基准值时,对风扇11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进行修正,以使得该温度的差值小于温度差基准值。
图8是表示用于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逆变器装置的开关元件以及再生电阻的空气冷却的处理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首先,进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用于温度变化预测的步骤S1至S5的操作。但是,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并不是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将温度变化的预测结果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而是输出到温度判断电路28。
以下,对于上述的作为用于求出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的差值和/或再生电阻9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的差值的操作的步骤S41到S44的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2a、22b各自检测再生电阻9的第1和第2范围中的各个位置的温度(步骤S41)。
然后,通过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3a、23b各自检测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第1范围中的各个位置以及第2范围中的各个位置的温度(步骤S42)。
然后,周围温度检测器24检测电梯控制装置的周围温度(步骤S43)。
温度检测电路25分别读取由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2a、22b、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3a、23b、周围温度检测器24检测的温度。然后,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根据由温度检测电路25读取的再生电阻9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以及周围温度,检测再生电阻9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相对周围温度的温度上升值以及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相对周围温度的温度上升值(步骤S44)。但是,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并不是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将检测结果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而是输出到温度判断电路28。
接着,进行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用于在必要时进行逆变器装置4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急速冷却的步骤S31至步骤S34的操作。当温度判断电路28在步骤S32中判断为“否”时,即,判断为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不需要急速冷却时,温度判断电路28将该判断结果与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的预测结果以及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的检测结果一起输出到温度差检测电路30。
以下,对上述的作为用于在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的差值和/或再生电阻9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的差值大时修正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操作的步骤S45至S48的操作进行说明。
温度差检测电路30分别输入作为在温度差基准设定电路29中存储的温度差基准值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两个位置的温度差的上限值和再生电阻9的两个位置的温度差的上限值(步骤S45)。
温度差检测电路30根据从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经由温度判断电路28输入的检测结果,计算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然后,温度差检测电路30比较该计算出的差值和在温度差基准设定电路29中存储的作为温度差基准值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的上限值,作为第1比较。
此外,温度差检测电路30根据从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经由温度判断电路28输入的检测结果,计算再生电阻9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然后,温度差检测电路30比较该计算出的差值和在温度差基准设定电路29中存储的作为温度差标准值的再生电阻9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的上限值,作为第2比较。
温度差检测电路30在这些第1和第2比较的结果的至少一个中,判断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是否大于等于比较对象的温度差基准值(步骤S46)。
然后,温度差检测电路30在第1和第2比较的结果的任意一个比较都是检测对象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小于比较对象的温度差基准值时(步骤S46的“否”),判断为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和/或再生电阻9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都在允许范围内。温度差检测电路30将该判断结果与来自温度判断电路28的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的预测结果以及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的检测结果一起直接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以后,进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为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计算以及各元件的空气冷却的操作的步骤S6和步骤S7的操作。
另一方面,温度差检测电路30在第1和第2比较的结果的任意一个比较是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等于比较对象的温度差基准值时(步骤S46的“是”),将该判断结果与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的预测结果以及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的检测结果一起输出到风扇电源修正电路31。然后,温度差检测电路30还将该判断结果输出到异常告警电路32。
异常告警电路32在来自温度差检测电路30的判断结果表示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处于异常状态时,进行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差值的异常告警。此外,异常告警电路32在来自温度差检测电路30的判断结果表示再生电阻9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处于异常状态时进行再生电阻9的差值的异常告警(步骤S47)。
然后,风扇电源修正电路31将变成大于等于温度差基准值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两个位置或再生电阻9的两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变成小于比较对象的温度差基准值的风扇11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修正模式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步骤S48)。
说明该修正模式的具体例子。该修正模式在用来自温度差检测电路30的判断结果表示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第1范围内的位置的温度比第2范围内的位置的温度高时或者再生电阻9的第1范围内的位置的温度比第2范围内的位置的温度高时,使对该第1范围进行空气冷却的风扇11a的驱动电压和/或驱动时间变化,并与第2范围相比,促进第1范围的空气冷却。
此外,该修正模式在用来自温度差检测电路30的判断结果表示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第2范围内的位置的温度比第1范围内的位置的温度高时或者再生电阻9的第2范围内的位置的温度比第1范围内的位置的温度高时,使对该第2范围进行空气冷却的风扇11b的驱动电压和/或驱动时间变化,并与第1范围相比,促进第2范围的空气冷却。
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在考虑了来自风扇电源修正电路31的修正模式后,生成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能够对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进行空气冷却而对该开关元件不带来急剧的温度变化并且能够对再生电阻9进行充分必要的空气冷却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步骤S6),进行步骤S7的操作。
如上所说明的,在第4实施方式中,当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不同的多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等于表示异常的温度差基准值时,进行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修正,以使得该差值变成小于温度差基准值。因此,即使在由于风扇的性能劣化和/或风扇的通风路径的某些故障等而发生各种元件的温度的偏差时,也能够降低该偏差。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对当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不同的多个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等于表示异常的温度差基准值时进行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修正以使得该差值变得小于温度差基准值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当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不同的多个位置的温度不相等时,也可以通过以使这些温度变成相等的方式进行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修正,进行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不同的多个位置的温度变得均匀的控制。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由于自电梯设置时开始的时效劣化等造成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预测值与温度上升检测值之间发生了明显分离时,修正风扇电源控制模式并进行风扇11的可变控制,以使该分离降低。
图9是表示特别记载第5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装置的电力变换部的构成例子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在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相比,具备风扇电源模式修正电路35以代替风扇电源修正电路31,并进一步具备温度比较电路33、存储电路34以及远程检查电路36。这些电路是为了在由于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时效劣化而在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预测值与温度上升检测值之间发生了明显分离时修正风扇电源控制模式以使该分离降低而设置的。
远程检查电路36按照来自升降路径外的建筑物内监控室和/或远程监控中心的指示信号,在用于检查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时效劣化的指定时刻,控制指定的远程检查运行,例如,比正常运行低的指定速度和指定载重条件下的最下层和最上层之间的运行。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梯的控制装置在不进行远程检查运行时进行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操作。此外,电梯的控制装置在进行远程检查运行时,进行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操作。
存储电路34将电梯设置时的与上述指定的远程检查运行相同的运行时的用由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预测的温度变化模式表示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预测值和由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检测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的差值作为温度预测值和温度检测值的差值的第1初始值进行存储。
此外,存储电路34将电梯设置时的与上述指定的远程检查运行相同的运行时的用由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预测的温度变化模式表示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预测值和由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检测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的差值作为温度预测值和温度检测值的差值的第2初始值进行存储。但是,在每次获取这些初始值时,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根据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2a的检测结果以及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3a的检测结果进行温度上升值的检测。
温度比较电路33在存储初始值后的指定时刻的上述的远程检查运行时,计算用由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预测的温度变化模式表示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预测值以及由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检测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的差值。然后,温度比较电路33比较该差值和上述的第1初始值。然后,温度比较电路33通过进行该比较,判断是否由于自电梯设置时开始的时效劣化等而在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预测值与温度上升检测值之间发生了明显分离。
此外,温度比较电路33在存储初始值后的指定时刻的上述远程检查运行时,计算用由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预测的温度变化模式表示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预测值和由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检测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值的差值。然后,温度比较电路33比较该差值和上述的第2初始值。温度比较电路33通过进行该比较,判断是否由于自电梯设置时开始的时效劣化等而在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预测值与温度上升检测值之间发生明显分离。
风扇电源模式修正电路35除了具有与在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风扇电源修正电路31相同的功能外,还在通过温度比较电路33判断为在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预测值与温度上升检测值之间发生了明显分离时,生成如使该分离减少那样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修正模式。
图10是表示用于第5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逆变器装置的开关元件以及再生电阻的空气冷却的处理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作为该第5实施方式的与其它实施方式相比的特征性操作的在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预测值与温度上升检测值之间发生明显分离时用于修正风扇电源控制模式以使得该分离减少的操作是步骤S51、S52的操作以及S53至S56的操作。
首先,远程检查电路36按照来自升降路径外的远程监控中心的指示信号,在用于检查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时效劣化的指定时刻,向控制用微型计算机20输出远程检查运行的开始控制信号。当控制用微型计算机20输入开始控制信号时,向温度比较电路33输出该信号,并且中断正常运行而开始远程检查运行(步骤S51)。
目的地楼层检测装置21检测该远程检查运行的目的地楼层(步骤S52)。
然后,根据该所检测的目的地楼层,进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2至S5的操作以及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21至步骤S24的操作。但是,在从步骤S21到步骤S24的操作中,根据再生电阻温度检测器22a的检测结果以及开关元件温度检测器23a的检测结果进行温度上升值的检测。
然后,温度比较电路33在输入上述开始控制信号时,读出在存储电路34中存储的第1初始值。温度比较电路33计算用来自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的温度变化模式表示的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预测值和由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检测的该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检测值的差值。然后,温度比较电路33比较该差值和上述的第1初始值。温度比较电路33通过进行该比较,判断与第1初始值的差值是否是大于等于由于自电梯设置时开始的时效劣化等而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预测值和温度上升检测值之间明显分离的指定值的差值。
此外,温度比较电路33读出在存储电路34中存储的第2初始值。温度比较电路33计算用来自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的温度变化模式表示的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预测值和由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检测的该再生电阻9的温度上升检测值的差值。然后,温度比较电路33比较该差值和上述的第2初始值。温度比较电路33通过进行这种比较,判断与第2初始值的差值是否是大于等于由于自电梯设置时开始的时效劣化等而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预测值和温度上升检测值之间明显分离的指定值的差值(步骤S53、S54、S55)。
然后,温度比较电路33在上述任意一个的比较的结果是温度变化预测值和温度上升检测值的差值与比较对象的初始值的差值小于指定值时(步骤S55的“否”),判断为在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预测值和温度上升检测值之间没有明显分离。温度比较电路33将该判断结果和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的预测结果以及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的检测结果一起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此后,进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为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计算以及各元件的空气冷却的操作的步骤S6以及步骤S7的操作。
另一方面,温度比较电路33在温度变化预测值和温度上升检测值的差值与比较对象的初始值的差值大于等于指定值时(步骤S55的“是”),将该判断结果和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的预测结果以及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的检测结果一起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修正电路35。
然后,风扇电源模式修正电路35将如大于等于指定值的温度变化预测值和温度上升检测值的差值变成小于判断对象的指定值那样的风扇11的风扇电源控制模式的修正模式输出到风扇电源模式计算电路17(步骤S56)。
如上所说明的,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远程检查运行时,当逆变器装置4内的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9的温度变化预测值和温度上升检测值之间发生明显分离时,修正风扇电源控制模式,进行风扇11的可变控制,以使得该分离减少。因此,即使由于时效劣化而在逆变器装置4内开关元件和/或再生电阻的空气冷却的控制中产生偏差,也可以进行修正该偏差的风扇电源控制。
根据这些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电梯控制装置,其能够减少相对经过时间的逆变器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变化,并冷却该开关元件,并且能够对再生电阻进行充分必要的冷却。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不意味着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用其它各种形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或要旨中,同时也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同的范围中。

Claims (5)

1.一种电梯控制装置,具备:
转换器装置(2),其将来自交流电源(1)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
平滑电容器(3),其对用上述转换器装置转换的直流电的脉动进行平滑化;
逆变器装置(4),其将上述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变换成可变电压可变频率的交流电并输出;
电机(6),其用从上述逆变器装置输出的交流电进行驱动以使轿厢(7)升降;
再生电阻(9),其经由开关元件(10)与上述逆变器装置的直流一侧连接,并消耗上述电机的再生电力;
风扇(11),用于对上述再生电阻和上述逆变器装置进行空气冷却;
载重检测装置(13),其检测上述轿厢的载重值;
目的地楼层检测装置(12),其检测上述轿厢的目的地楼层;
温度变化预测电路(16),其根据上述所检测的目的地楼层和载重值,在上述轿厢开始运行前,预测伴随运行的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和上述再生电阻的温度变化模式;以及
风扇电源控制电路(18),其根据上述所预测的温度变化模式,控制上述风扇的驱动电压以及驱动时间,以使得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的值变成小于等于指定基准值,并且上述再生电阻被空气冷却。
2.一种电梯控制装置,具备:
转换器装置(2),其将来自交流电源(1)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
平滑电容器(3),其对用上述转换器装置转换的直流电的脉动进行平滑化;
逆变器装置(4),其将上述平滑化后的直流电变换成可变电压可变频率的交流电并输出;
电机(6),其用从上述逆变器装置输出的交流电进行驱动以使轿厢(7)升降;
再生电阻(9),其经由开关元件(10)与上述逆变器装置的直流一侧连接,并消耗上述电机的再生电力;
风扇(11),用于对上述再生电阻和上述逆变器装置进行空气冷却;
电阻温度检测器(22),其检测上述再生电阻的温度;
元件温度检测器(23),其检测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
温度上升检测电路(26),其根据上述电阻温度检测器和上述元件温度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检测上述再生电阻和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以及
风扇电源控制电路(18),其根据上述温度上升值的检测结果,控制上述风扇的驱动电压以及驱动时间,以使得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相对经过时间的温度变化的值变成小于等于指定基准值,并且上述再生电阻被空气冷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风扇电源控制电路在上述温度上升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大于等于需要上述再生电阻和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急速冷却的预定基准值时,通过将上述风扇的控制切换成用于根据一定风量的连续运行的控制来急速冷却上述再生电阻和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以使得上述温度上升值变成小于上述基准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具备多个风扇;
其中,上述电阻温度检测器检测上述再生电阻的能够通过上述多个风扇中的任意一个进行空气冷却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
上述元件温度检测器检测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能够通过上述多个风扇中的任意一个进行空气冷却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
上述风扇电源控制电路在上述再生电阻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间的差值以及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多个位置的各个的温度间的差值中的至少一个大于等于表示异常的指定基准值时,控制上述多个风扇的各个的驱动电压以及驱动时间,以使得该差值变成小于上述指定基准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还具备:
电阻温度检测器(22),其检测上述再生电阻的温度;
元件温度检测器(23),其检测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
温度上述检测电路(26),其根据上述电阻温度检测器和上述元件温度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检测上述再生电阻和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值;以及
远程检查电路(36),其根据远程指示进行轿厢的检查运行;
其中,上述风扇电源控制电路在由上述远程检查电路进行的检查运行开始后用上述所预测的温度变化模式表示的温度上升值和上述所检测的温度上升值的差值大于等于表示上述逆变器装置内的开关元件和/或上述再生电阻的时效劣化的指定基准值时,对上述风扇的驱动电压以及驱动时间进行修正控制,以使得上述差值小于上述指定基准值。
CN201210205027.5A 2011-07-15 2012-06-18 电梯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746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7061A JP2013023305A (ja) 2011-07-15 2011-07-15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157061/2011 2011-07-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74660A true CN102874660A (zh) 2013-01-16
CN102874660B CN102874660B (zh) 2014-11-12

Family

ID=47476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502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74660B (zh) 2011-07-15 2012-06-18 电梯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023305A (zh)
CN (1) CN102874660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4304A (zh) * 2013-04-09 2014-10-15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电机控制装置
CN105307962A (zh) * 2013-05-28 2016-02-03 奥的斯电梯公司 升降机电机冷却组件
CN105523449A (zh) * 2014-10-21 2016-04-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控制装置及电梯驱动用电气设备的温度状态估计方法
CN105731202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用冷却风扇的诊断装置及诊断方法
CN106970591A (zh) * 2016-01-14 2017-07-21 发那科株式会社 机械的冷却机构
CN109633275A (zh) * 2018-12-18 2019-04-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伺服驱动器自主选择再生放电电阻阻值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118207A (ko) * 2021-02-18 2022-08-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원 공급 장치,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28043A (ja) * 1998-02-13 1999-08-24 Nippon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制御用モータの冷却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冷却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6199465A (ja) * 2005-01-21 2006-08-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制御装置
JP2007269413A (ja) * 2006-03-30 2007-10-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2008254909A (ja) * 2007-04-09 2008-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28043A (ja) * 1998-02-13 1999-08-24 Nippon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制御用モータの冷却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冷却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6199465A (ja) * 2005-01-21 2006-08-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制御装置
JP2007269413A (ja) * 2006-03-30 2007-10-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2008254909A (ja) * 2007-04-09 2008-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4304A (zh) * 2013-04-09 2014-10-15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电机控制装置
CN104104304B (zh) * 2013-04-09 2018-01-19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电机控制装置
CN105307962A (zh) * 2013-05-28 2016-02-03 奥的斯电梯公司 升降机电机冷却组件
CN105523449A (zh) * 2014-10-21 2016-04-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控制装置及电梯驱动用电气设备的温度状态估计方法
CN105523449B (zh) * 2014-10-21 2017-09-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控制装置及电梯驱动用电气设备的温度状态估计方法
CN105731202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用冷却风扇的诊断装置及诊断方法
CN105731202B (zh) * 2014-12-26 2018-06-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用冷却风扇的诊断装置及诊断方法
CN106970591A (zh) * 2016-01-14 2017-07-21 发那科株式会社 机械的冷却机构
CN106970591B (zh) * 2016-01-14 2021-06-22 发那科株式会社 机械的冷却机构
CN109633275A (zh) * 2018-12-18 2019-04-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伺服驱动器自主选择再生放电电阻阻值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23305A (ja) 2013-02-04
CN102874660B (zh) 2014-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74660B (zh) 电梯控制装置
US7882937B2 (en) Elevating machine control apparatus
JP489699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4512145B2 (ja) モータ制御装置
CN1224566C (zh) 电梯控制装置
US9768723B2 (en) Motor drive using capacitor
JP5022623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2011063432A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4864440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2701031A (zh) 电梯
CN108493524B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111448752A (zh) 电力转换装置及空气调节机
JP2013143830A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H10164884A (ja) インバータ制御装置
JP670451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13023319A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型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5876748B2 (ja) コンバータ装置
JPS61199483A (ja) 交流エレベ−タ−の制御装置
JP2002003089A (ja) 冷房装置付きエレベーターの運転装置
JPH07267525A (ja) エレベータ用インバータ装置
JPH09227038A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2006206312A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2020103040A (ja) 電源品質管理システムならびに空気調和装置
JP5031299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5324888A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型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Termination date: 2016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