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44244B - 开闭件以及具有该开闭件的袋 - Google Patents

开闭件以及具有该开闭件的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44244B
CN102844244B CN201180018722.4A CN201180018722A CN102844244B CN 102844244 B CN102844244 B CN 102844244B CN 201180018722 A CN201180018722 A CN 201180018722A CN 102844244 B CN102844244 B CN 1028442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utter member
pair
unpacking
bag
sheet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87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44244A (zh
Inventor
日野智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2844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4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44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42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acks or bags
    • B65D33/16End- or aperture-clos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65D33/30Deformable or resilient metal or like strips or ba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开闭件,能够用单手简单地开闭袋(小袋),并且不会以超过需要的大小打开袋,并且在安装于宽度窄的袋的情况下也能够取出内容物,另外不会夹有粒状、粉状等内容物而妨碍袋的关闭。一对铰接部(21、22)将一对启封部(11、12)支承为能够摆动,并且能够在关闭位置(P1)、和使一个启封部(12)的背面侧与另一个启封部(11)的里面侧对合而弯曲的待机位置(P2)之间摆动,在一对启封部(11、12)被配置于待机位置(P2)的状态下,通过使一对铰接部(21、22)相互接近,由此一对启封部(11、12)朝向使各自的对置部(11a、12a)分离的方向弯曲并被移动到呈开口的打开位置(P3)。

Description

开闭件以及具有该开闭件的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简单地开闭袋的开闭件以及具有该开闭件的袋。
背景技术
近来,各种食品作为内容物而收纳于例如使合成纸、合成树脂制的薄膜贴合而制作的软质的袋(小袋(pouch))。其中,在作为内容物而收纳一点点反复使用的例如盐、胡椒等调味料、海苔拌饭素、茶叶等的袋上设有塑料制的接合件,其能够反复开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一般情况下,例如,若小袋是通过将矩形形状的两张薄膜粘贴在一起而制作的,则塑料制的接合件沿其短边设置。在两张薄膜各自的内表面侧,大致遍及短边的全长设置有能够相互卡合分离的凸部和凹部。当打开接合件时,用左右手分别捏住两张薄膜的接合件的中央附近并向左右张开。由此大致贯穿全长地解除接合件的凸部与凹部的卡合,从而使小袋大开口,能够从中取出内容物。
另一方面,当关闭小袋时,例如,用左手捏住小袋,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从两张薄膜的外表面侧按压接合件的端部,首先,使接合件的一个端部的凸部与凹部卡合。然后,保持捏着接合件的状态,一边使大拇指与食指沿着接合件移动,一边使凸部与凹部一点一点卡合。该动作持续至接合件的另一个端部为止,从而使接合件的凸部与凹部在全长范围内卡合。由此能够关闭小袋而将袋封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3956号公报
然而,上述塑料制的接合件存在其开闭作业繁琐的问题。即,打开接合件时、关闭时,均需要使用左右双手。并且,即使内容物例如是小粒状的,也难以与之对应地稍微打开接合件,从而大致遍及全长地打开。而且,频繁能够引起如下情况,即:当关闭接合件时,使凸部与凹部卡合异常困难,且无法目视确认是否卡合好,而只依赖于手指的感触,从而即使想要卡合好而使手指移动至接合件的另一个端部,但实际上却没有卡合好,而接合件没有关闭,而封闭不完全。
并且,在接合件为向左右张开的构造的基础上,例如在安装于宽度狭窄的(例如,3cm以下左右)的小袋的情况下,由于其打开基本上变得很困难,因此存在实际上无法安装在袋宽度狭窄的小袋上的问题。
另外,例如在内容物为食盐、海苔拌饭素、茶叶等其一部分包括粒状、粉状的食品的情况下,打开接合件而使小袋的开口部朝向斜下方,以倒出内容物的方式将其取出,但此时,由于内容物通过接合件,所以粒状、粉状的食品进入到接合件的凹部,因而还存在当关闭接合件时,凸部无法良好地卡合的接合件的构造上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开闭件以及具有该开闭件的袋,即,能够用单手简单地开闭袋(小袋),能够可靠地进行封闭,并且不会以超过需要的大小来打开袋,而且在安装于宽度狭窄的袋的情况下,也能够取出内容物,另外,不会产生夹住粒状、粉状等内容物而妨碍袋的关闭的情况。
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开闭件,安装在形成于制作袋的片材上的内容物取出用的狭缝状的取出口,用于开闭所述取出口,该开闭件的特征在于,具备:一对启封部,它们具有经由与所述取出口对应的狭缝而相互对置的对置部,并且分别沿着所述取出口的一个端缘和另一个端缘被粘结而占据覆盖所述取出口的关闭位置;一对铰接部,它们分别连结一对所述启封部的所述狭缝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以及一对把手部,它们分别以离开所述狭缝的方式设置于一对所述启封部,一对所述铰接部将一对所述启封部支承为能够摆动,并且能够在所述关闭位置、和以一个所述启封部的背面侧与另一个所述启封部的背面侧对合的方式弯曲的待机位置之间摆动,在一对所述启封部被配置于所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一对所述铰接部相互接近,由此一对所述启封部朝向使各自的所述对置部分离的方向弯曲且被移动到呈开口的打开位置。
在技术方案1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启封部具有:沿长边方向整齐排列的多个关节部、和能够将所述多个关节部相互弯曲地连接的连接部。
在技术方案2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将配置在所述打开位置的一对所述启封部朝向所述待机位置施力,所述铰接部将配置在所述待机位置的一对所述启封部朝向所述关闭位置施力。
在技术方案3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启封部、一对所述铰接部以及一对所述把手部通过板状部件而一体形成,并且一对所述启封部粘结在所述片材的外表面侧。
在技术方案3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启封部、一对所述铰接部以及一对所述把手部通过板状部件而一体形成,并且一对所述启封部粘结在所述片材的内表面侧。
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启封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片材进行立体地弯曲后的弯曲形状。
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启封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狭缝产生弯曲的弯曲形状。
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封闭所述狭缝并且能够被去除的封闭部。
在技术方案3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启封部和一对所述铰接部的构成包括:导轨部件、和与所述导轨部件卡合而覆盖所述导轨部件的覆盖部件。
在技术方案9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导轨部件具有:贴附于所述取出口的内表面侧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立起而贯通所述取出口并且被所述覆盖部件覆盖的脚部。
在技术方案10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1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一部分因所述启封部的打开动作而被切断,从而与所述开口部连通。
在技术方案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封闭所述狭缝并且能够被去除的封闭部。
在技术方案1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启封部、所述一对铰接部以及所述一对把手部通过板状部件而一体形成。
在技术方案13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启封部、所述一对铰接部以及所述一对把手部大致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在技术方案13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启封部与所述一对把手部大致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一对铰接部离所述启封部越远的部分,越向离开所述片材的外表面侧的方向倾斜。
在技术方案13的开闭件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启封部相对于所述片材而弯曲成长边方向上的中央侧高的拱门状。
技术方案17的发明是通过片材来制作的袋,其特征在于,狭缝状的取出口,其用于将收纳于内侧的内容物取出;和开闭件,其安装于所述取出口,用于开闭所述取出口,所述开闭件是技术方案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件。
根据技术方案1的本发明,通过用单手来操作把持部,能够简单地开闭袋的取出口。并且,以与启封部的大小对应的大小来使取出口开口,从而不会以超过需要的大小使取出口打开。并且,由于启封部大致整体打开,所以在安装于宽度狭窄的袋的情况下也能够取出内容物。另外,例如,在内容物为小的粒状、粉状等的情况下,将启封部配置于打开位置而使取出口开口,并以使该取出口位于下方的方式使袋斜向倾斜,以倒出的方式取出内容物,由于这些内容物不与启封部的对置部接触,因而当启封部返回至关闭位置时,内容物不会夹在这些对置部之间的狭缝中而妨碍袋的关闭。即,能够可靠地关闭狭缝而提高封闭性。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启封部利用连接部将多个关节部连接为能够弯曲,从而能够从待机位置配置于打开位置,因此能够打开取出口。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启封部尤其是不进行关闭动作,通过使手(手指)从把手部离开,由此能够从打开位置向待机位置、进而从待机位置返回到关闭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开闭件整体由板状部件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简单,并且通过粘结在片材的外表面侧,由此能够简单地安装于袋。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开闭件整体由板状部件一体地形成,从而构成简单,并且通过粘结在片材的内表面侧,从而开闭件在其搬运过程中等不存在被其它部件卡挂的担忧。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启封部立体地弯曲,从而当配置于打开位置时,其开口部的形状与弯曲形状对应地弯曲。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狭缝形成为弯曲形状,从而当启封部配置于打开位置时,开口部不是平面的,而是形成为立体的,从而能够容易取出内容物。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能够利用封闭部,进一步提高袋的封闭性。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启封部与铰接部由导轨部件以及覆盖该导轨部件的覆盖部件构成,从而与以一个部件来构成的情况比较,增加导轨部件与覆盖部件的配置、材质的设计的自由度。
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基部件贴附在取出口的内表面侧,从而能够提高取出口的封闭性。
根据技术方案11的发明,基部件随着启封部的打开动作而被切断,从而与取出口连通,因此能够取出袋内的内容物。
根据技术方案12的发明,利用封闭部,能够进一步提高袋的封闭性。
根据技术方案13的发明,开闭件整体通过板状部件而一体形成,从而构成简单,并且制造容易。
根据技术方案14的发明,开闭件整体配置于大致同一平面上,从而即使在多个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增大体积并使姿势稳定。
根据技术方案15的发明,一对铰接部倾斜,从而若使启封部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则在两个启封部之间形成间隙。
根据技术方案16的发明,启封部以拱门状弯曲,从而若使启封部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则在两个启封部之间形成间隙,另外由于铰接部倾斜,所以增大两者间的间隙。
根据技术方案17的发明,袋具有技术方案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件,从而作为袋整体能够起到这些开闭件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开闭件1的立体图,(A)是表示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状态的开闭件1的图,(B)是表示配置于待机位置P2的状态的开闭件1的图,(C)是表示配置于打开位置P3的状态的开闭件1的图。
图2是说明开闭件1的变形例的图,(A)是表示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1的立体图,(B)是表示配置于待机位置P2的开闭件1的立体图,(C)是表示配置于打开位置P3的开闭件1的立体图。
图3(A)~图3(E)是分别对启封部11、12的形状(狭缝S的形状)不同的开闭件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4(A)、(B)、(C)是分别对不同的启封部12(或者启封部11)的锁定机构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5是说明在袋Y上安装有开闭件1的状态的图,(A)是主视图,(B)是(A)中的M3-M3线向视图,(C)是说明袋Y的取出口T的图。
图6(A)是表示阻隔性基材41的安装位置的图,(B)是(A)中的M6-M6线向视图,(C)是表示其它的例子的与(B)相当的图。
图7(A)~图7(F)是对在取出口T上作为筛部42而设有筛部件42B~42F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8(A)是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一个角部Y2而使开闭件1朝向侧面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两个角部Y1、Y2而使开闭件1朝向侧面的例子的图。
图9(A)是表示开闭件1位于关闭位置P1以及打开位置P2的状态下的自立袋的图,(B)是表示四边(五边)密封袋的图,(C)是表示三边(四边)密封袋的图,(D)是表示枕袋(背贴)的图,(E)是表示折叠袋(能够自立)的图,(F)是表示折叠枕袋(背贴)的图,(G)是表示平口袋(管)、侧密封袋的图。
图10是说明用于将开闭件1安装于折叠袋、折叠枕袋的这些袋Y的前加工的图。
图11(A)~图11(G)是说明开闭件1的封闭构造的示意图。
图12(A)~图12(F)是说明嵌合模式的图。
图13(A)是表示遍及袋Y的一边的大致全长形成取出口T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覆盖该取出口T整体的开闭件1的例子的图。
图14(A)是表示图2所示的开闭件1在表侧的片材A的内表面A2侧粘结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图11所示的开闭件1在表侧的片材A的内表面A2侧粘结的例子的图。
图15是说明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开闭件5的分解立体图。
图16(A)是安装于袋Y的开闭件5的顶视图(俯视图),(B)是(A)中的M7-M7线向视图。
图17是对设于导轨主体55的基端侧的封闭部52a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对设于覆盖部件60的打开辅助件65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9是对开闭件5相对于袋Y的其它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的顶视图(俯视图)。
图20(A)是对在开闭件5的导轨主体55的区域R1内设置嵌合部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B)是对在开闭件5的覆盖部件60的区域R2内设置嵌合部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21(A)是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81的立体图,(B)是配置于待机位置P2的开闭件81的立体图,(C)是配置于打开位置P3的开闭件81的立体图,(D)是表示作为开闭件81的变形例的开闭件81A的立体图。
图22(A)是表示覆盖部件60的立体图,(B)是表示导轨部件50的立体图,(C)是说明导轨部件50的封闭部52a的立体图,(D)、(E)是分别说明待机位置P2、打开位置P3的立体图,(F)是表示(A)所示的覆盖部件60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3(A)是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87的立体图,(B)是配置于打开位置P2的开闭件87的立体图。
图24是说明开闭件1的图,(A)是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1的立体图,(B)是从(A)中的箭头M1方向观察开闭件1的图,(C)是配置于打开位置P2的开闭件1的立体图,(D)是从(C)中的左侧的箭头F1方向观察开闭件1的图。
图25是说明开闭件1安装于袋Y的状态的图,(A)是主视图,(B)是(A)中的M3-M3线向视图,(C)是说明袋Y的取出口T的图。
图26是说明开闭件1的开闭动作的图,图26(A)~(C)与图25(A)中的M4-M4线向视图对应,图26(A)表示关闭位置P1,(B)表示待机位置(开闭中途)P1′,(C)表示打开位置P2,(D)是从(C)中的箭头M5方向观察的图。
图27(A)是表示阻隔性基材41的安装位置的图,(B)是(A)中的M6-M6线向视图,(C)是表示其它的例子的与(B)相当的图。
图28(A)~(F)是对在取出口T上作为筛部42而设有筛部件42B~42F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29(A)是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一个角部Y2而使开闭件1朝向侧面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两个角部Y1、Y2而使开闭件1朝向侧面的例子的图。
图30(A)是表示开闭件1位于关闭位置P1以及打开位置P2的状态下的自立袋的图,(B)是表示四边(五边)密封袋的图,(C)是表示三边(四边)密封袋的图,(D)是表示枕袋(背贴)的图,(E)是表示折叠袋(能够自立)的图,(F)是表示折叠枕袋(背贴)的图,(G)是表示平口袋(管)、侧密封袋的图。
图31是说明用于将开闭件1安装于折叠袋、折叠枕袋的这些袋Y的前加工的图。
图32(A)~(G)是说明开闭件1的封闭构造的示意图。
图33(A)~(F)是说明嵌合模式的图。
图34(A)是表示遍及袋Y的一边的大致全长形成取出口T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覆盖该取出口T整体的开闭件1的例子的图。
图35(A)是表示图25所示的开闭件1在表侧的片材A的内表面A2侧粘结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图34所示的开闭件1在表侧的片材A的内表面A2侧粘结的例子的图。
图36(A)~(E)是说明开闭件2的图,(A)是位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2的顶视图(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右视图,(D)是位于打开位置P2的开闭件2的主视图,(E)是右视图。
图37(A)是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87的立体图,(B)是配置于打开位置P2(待机位置P1′)的开闭件87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各附图中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件等是相同或类似的构成,因此适当地省略对它们的重复说明。并且各附图中,适当地省略说明中不需要的部件等的图示。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对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开闭件1进行说明。图1是说明开闭件1的立体图,(A)是表示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状态的开闭件1的图,(B)是表示配置于待机位置P2的状态的开闭件1的图,(C)是表示配置于打开位置P3的状态的开闭件1的图。此外,图1(C)中省略了把手部31、32的图示。
其中,关闭位置P1是关闭(封闭)后述的袋Y的取出口T的位置,打开位置P3是使取出口T开口而能够将收纳于袋Y的内容物取出的位置,而且待机位置P2是从关闭位置P1向打开位置P2、或者相反地从打开位置P2向关闭位置P1移动时的中途的位置。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启封部11、12配置于关闭位置P1、待机位置P2、打开位置P3”与“开闭件1配置于关闭位置P1、待机位置P2、打开位置P3”以相同的意义来使用。
如图1(A)~(C)所示,开闭部1具有一对启封部10(一个启封部11、另一个启封部12)、一对铰接部20(一个铰接部21、另一个铰接部22)、以及一对把手部30(一个把手部31、另一个把手部32),且整体由一张板状的部件一体构成。此外,在图示例子中,另外附加有封闭部64。
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开闭件整体一体构成的构造,适当地称作“一片式构造”。并且,对于开闭件整体由多个(两个)部件构成的构造,适当地称作“两片式构造”。并且,只要没有特别指明,以下说明的开闭件是一片式构造。
一对启封部10中的一个启封部11是长板状的部分,通过使在长边方向上整齐排列的多个(两个)关节部11A、11B能够相互弯曲地连接来构成。对于一个关节部11A而言,一个端部经由设于开闭件1的背面D2侧的连接部U1而与后述的铰接部21的部分21a连接,另一个端部经由同样设于背面D2侧的连接部U3而与另一个关节部11B连接。
该关节部11B的另一个端部经由同样设于背面D2侧(里面侧)的连接部U2而与后述的铰接部22的部分22a连接。如上述那样,连接部U1、U2、U3均设于开闭件1的背面D2侧,在这些连接部U1、U2、U3的正面D1侧(表面侧),与连接部U1、U2对应地分别形成有“V”字形的槽V1、V2,并且与连接部U3对应地形成有狭缝状的槽V3。
如图1(A)~(C)所示,这些连接部U1、U2、U3、以及槽V1、V2、V3能够向关节部11A、11B的外侧弯曲,即、能够向离开狭缝S的方向弯曲,并且,如图1(A)所示,在启封部11、12的关闭位置P1上,相对于另一个启封部12或把手部31、32也连续地设置。在沿一个启封部11的长边方向上的侧面中的、与图1(A)所示的另一个启封部12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对置面(对置部)11a。该对置面11a与后述的另一个启封部12的对置面(对置部)12a经由狭缝S对置。
另一个启封部12形成为与上述的一个启封部11相同。即,另一个启封部12是长板状的部分,通过使在长边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两个)关节部12A、12B能够相互弯曲地连接而构成。对于一个关节部12A而言,一个端部经由设于开闭件1的背面D2侧的连接部U1而与后述的铰接部21的部分21b连接,另一个端部经由同样设于背面D2侧的连接部U3而与另一个关节部12B连接。
该关节部12B的另一个端部经由同样设于背面D2侧(里面侧)的连接部U2而与后述的铰接部22的部分22b连接。如上述那样,连接部U1、U2、U3均设于开闭件1的背面D2侧,在这些连接部U1、U2、U3的正面D1侧(表面侧),与连接部U1、U2对应地分别形成有“V”字形的槽V1、V2,并且,与连接部U3对应地形成有狭缝状的槽V3。
如图1(B)、(C)所示,这些连接部U1、U2、U3、以及槽V1、V2、V3能够向关节部12A、12B的外侧弯曲,即、能够向离开狭缝S的方向弯曲。在沿启封部12的长边方向的侧面,在图1(A)所示的关闭状态下,在启封部11的对置面11a上形成有经由狭缝S对置的对置面(对置部)12a。此外,例如若开闭件1由合成树脂形成,则连接部U1、U2、U3能够弹性变形,而能够将配置于后面说明的打开位置P3的启封部11、12朝向待机位置P2施力。
铰接部21、22是大致长方体状的部件,上述启封部11、12在其长边方向(狭缝S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连结。在铰接部21、22上,且在表面侧的中央,形成有与上述的狭缝S连接的切口K。铰接部21、22被该切口K而分为:与一个启封部11连接的部分21a、22a、以及与另一个启封部12连接的部分21b、22b。
对于铰接部21、22而言,上述的切口K仅在正面D1侧(表面侧)形成,背面D2侧(里面侧)残留作为摆动中心的连结部H。即,铰接部21的部分21a与部分21b通过该连结部H而能够摆动地连结。同样,铰接部22的部分22a与部分22b通过该连结部H而能够摆动地连结。
开闭件1整体构成为以这些铰接部21、22的连结部H、H为基准而能够摆动,在图1(A)所示的关闭位置P1、(B)所示的待机位置P2、以及(C)所示的打开位置P3之间摆动。此外,例如,若开闭件1由合成树脂形成,则连结部H能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将配置于打开位置P2的启封部11、12朝向关闭位置P1施力。
把手部31、32是长板状的部分,以从上述启封部11、12的长边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附近分别离开狭缝S的方式设置。在把手部31、32的中心,上述启封部11、12的连接部U2以及槽V3以延长而连续的方式形成。使用者通过分别用不同的手指(例如,食指与大拇指)而朝向下方按压这些把手部31、32,从而能够以较小的力打开开闭件1的启封部11、12。此外,图示例子中,把手部31形成为比把手部32长,但也可以形成为相同的长度。
如图1(A)所示,狭缝S被封闭部64封闭。封闭部64形成为剖面呈矩形的导轨状,并设置成遍及全长地覆盖开闭件1的正面(D1)侧。在封闭部64上,且在一个端部上安装有捏手64a,通过拉拽该捏手64,能够去除整体,由此露出狭缝S。
这样,去除封闭部64,相对于配置于图1(A)所示的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1,向箭头K1方向按压把手部31,而以铰接部21、22的连结部H、H为基准,使启封部11的背面D2侧与启封部12的背面D2侧对合地弯曲,由此能够移至图1(B)所示的待机位置P2。在该待机位置P2,启封部11、12各自的对置面11a、12a相互分离,而朝向图1(B)、(C)中的上方(与图1(C)所示的开口部N交叉的方向)。
从图1(B)的待机位置P2开始,进而如图1(C)所示,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箭头P方向)按压铰接部21、22,由此能够将启封部11、12配置于打开位置P3。由此启封部11、12的对置面11a、12a弯曲成“く”字形,并且在两者间形成四边形的开口部(开口面)N。该开口部N是从后述的袋Y将收纳于袋Y的内容物取出时的开口部。其中,例如,在内容物为粒状、粉状的情况下,使开闭件1如图1(C)所示地开口之后,使开口部N朝向斜下方从而倒出(取出)内容物,此时,这些内容物不与上述的对置面11a、12a接触。
因此,内容物不会附着于对置面11a、12a,因此在启封部11、12复原至图1(A)所示的关闭位置P1的情况下,不会产生在狭缝S中夹有内容物而无法关闭狭缝等不良情况。
此外,在这些对置面11a、12a上,形成有能够相互卡合分离的嵌合部43,当启封部11、12配置于关闭位置P1时,相互卡合而提高封闭性。嵌合部43的形状等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图2是说明作为开闭件1的变形例的开闭件2的图,(A)是表示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2的立体图,(B)是表示配置于待机位置P2的开闭件2的立体图,(C)是表示配置于打开位置P3的开闭件2的立体图。图2所示的例子中,一个启封部11通过经由槽部V4、V5而连接三个关节部11C、11D、11E来构成,并且另一个启封部12通过经由槽部V4、V5而连接三个关节部12C、12D、12E而构成。
根据该例,配置于打开位置P3的启封部11、12形成六边形的开口部N。此外,若启封部11、12分别连接四个关节部来构成,则当该启封部11、12配置于打开位置P3时,开口部N形成为八边形。此外,本发明中,根据构成各启封部11、12的关节的个数,来改变构成开口部N的多边形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变更构成一个启封部11与另一个启封部12的关节部的个数。
例如,若启封部11的关节部为两个,启封部12的关节部为三个,则开口部N形成为五边形。由此,例如当从开口部N倒出粒状、粉状的内容物时,若构成开口部N的启封部11、12中的关节部为两个的启封部11侧位于下侧,则内容物通过两个关节部间的“V”字形的谷状的部分,从而能够减少取出量(流量),与此相对,若关节部为三个的启封部12侧位于下侧,则内容物主要在三个关节部中的正中的平的关节部上通过,从而能够增多取出量。这样,通过适当地变更构成开口部N的启封部11、12的关节部的个数,能够改变开口部N的形状、改变内容物的取出量。
图3(A)~(E)是分别对启封部11、12的形状(狭缝S的形状)不同的开闭件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3(A)所示的开闭件1与图1所示的相同。图3(B)所示的开闭件1的启封部11、12向正面D1侧(表面侧)立体地凸状地弯曲。因此开闭件1容易从待机位置P2(参照图1)向打开位置3配置,并且开口部N的形状形成为各边向外侧弯曲的四边形。图3(C)所示的开闭件1的启封部11、12向背面D2侧(里面侧)立体地凸状地弯曲。因此,开口部N的形状形成为各边向内侧弯曲的四边形。图3(D)、(E)所示的开闭件1分别以狭缝S在平面内向上凸、向下凸地弯曲的方式形成有启封部11、12。这样开口部N成为立体地具有凹凸的开口部。
图4(A)、(B)、(C)是分别对不同的启封部12(或者启封部11)的锁定机构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对于图4(A)所示的锁定机构而言,在启封部12的关节部12B的端面,设置前端侧具有沿上下延伸的凸条12q的凸部12P,通过使该凸条12q与形成于关节部12A的端面的窗部12r的一个端缘12r1卡合,来将启封部12锁定在打开位置P3。对于图4(B)所示的锁定机构而言,在关节部12B的端面,设置上表面具有半球状的突起12s的凸部12P,通过使该突起12s与形成于关节部12A的端面的窗部12r的一个端缘12r2卡合,来将启封部12锁定在打开位置P3。对于图4(C)所示的锁定机构而言,关节部12A、12B的相互接近的端面由连接部12v来连接,而由能够弯曲的两张板状的连结板12t、12u连结。
利用这些锁定机构,能够保持由配置于打开位置P3的启封部11、12形成的开口部N的形状,例如能够防止在内容物的取出过程中的开口部N的形状变化、而使内容物的取出量突然变化。
如图5所示,图1所示的开闭件1设置为覆盖袋Y的狭缝状的取出口T。其中,作为袋Y,以四边密封袋为例进行说明,并且以将开闭件1斜向安装在该袋Y的一个角部Y1附近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如后述那样,作为袋Y,也可以使用四边封袋以外的其它各种袋,并且开闭件1也并不限定于安装于角部,也可以安装于其它安装位置。
对于安装上述开闭件1的袋(小袋)Y而言,将两张矩形(或者方形)的表侧的片材A和里侧的片材B分别在四边进行粘结而在周边设有粘结部C。作为片材A、B可以使用纸、合成纸、合成树脂薄膜、金属薄膜、层叠有不同材料的层压薄膜以及生物塑料等。并且,作为合成树脂薄膜,可以使用尼龙、聚酯、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EVA、EVOH、PVA、PVC、PVDC等。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分别将片材A、B的朝向外侧的面设为外表面A1、B1,将朝向内侧的面设为内表面A2、B2。这样,对于片材A、B而言,对各自的内表面A2、B2的周边进行粘结而设有粘结部C,并且开闭件1设置在构成袋Y的表侧的片材A的外表面A1上。
图2所示的例子中,开闭件1以其启封部11、12横贯袋的一个角部Y1的方式安装。如图2(C)所示,在构成袋Y的表侧的片材A上,以横贯袋Y的角部Y1的方式斜向形成狭缝状的取出口T。该取出口T是用于将收纳于袋Y的内容物(未图示)向袋Y的外部(外侧)取出的部件。其中,作为内容物可以举出糖、口香糖、零食等点心类、盐、胡椒、辣椒等调味料以及最近流行的营养辅助食品等,可以考虑粒状、粉状、片剂状等液体以外的任意内容物。其中,本发明中,对于作为内容物不会一次大量使用而是一点一点、多次频繁地使用的情况尤其有效。即,作为开闭件1适合安装在频繁地开闭的袋Y上。
将上述片材A的取出口T在边界相互对置的端缘中的一个(角部Y1侧)设为端缘A3,将另一个(与角部Y1相反的一侧)设为端缘A4,它们沿着狭缝状的取出口T形成。此外,端缘A3、A4不仅仅是狭义的线状的端缘,也包括该附近的带状的区域。这样,在端缘A3、A4上,能够成为片材A的外表面A1侧和内表面A2侧。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开闭件1粘结在片材A的外表面A1侧。即,片材A的外表面A1的端缘A3与一个启封部11(的背面)粘结。由此当开闭件1位于关闭位置P1时,片材A的狭缝状的取出口T与开闭件1的狭缝S大致一致。因此如后述那样,若打开狭缝S,则同时打开取出口T而开口。
此外,以下,这样将从片材A(或者片材B)的外侧(外表面A1侧)安装(粘结)开闭件的粘贴方法适当地称作“表面粘贴”。与此相对,将如后述那样地在片材A的内侧(内表面A2侧)安装(粘结)开闭件的粘贴方法称作“里面粘贴”,另外,将开闭件的一部分贯通片材A的安装方法称作“贯通粘贴”。
另外,对于开闭件1而言,铰接部21、22的背面粘结在片材A的外表面A1的粘结部C附近,并且把手部31、32粘结在片材A的外表面A1。此外,把手部31、32也可以不进行粘结,但在粘结的情况下,开闭件1进行开闭动作时的开闭件1本身的动作以及袋Y的形状稳定。这样,对于开闭件1而言,通过使狭缝S与外表面A1的狭缝状的取出口T对合地粘结,从而能够简单地安装于袋Y的表侧的片材A的外表面A1。因此开闭件1即使相对于在内部(内侧)收纳内容物而作为产品完成的袋Y,例如,在制造时的最终工序中、或者在最终工序结束后,也能够作为其它工序而简单地进行安装。
并且,对于开闭件1而言,如图5所示,在狭缝S的长度比袋Y的宽度W(图5(A)、图5(C)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的情况下,与例如袋Y遍及其全宽开口的情况比较,开口部分变小,从而当从袋Y中取出细小的粒状、或者粉状的内容物时,如喷水壶(喷壶)那样将开口部分缩颈,从而能够防止没有必要地大量取出内容物,而是能够一点一点地取出。
此外,如图2(A)、(C)所示,在袋Y上,且在粘结部C设置透孔C1,例如,也可以在销售时,将钩等卡挂在该透孔C1上。
图6中表示为了提高袋Y的阻隔性(封闭性)、而设有阻隔性基材(封闭片)41的例子。图6(A)是表示阻隔性基材41的安装位置的图,(B)是(A)中的M6-M6线向视图,(C)是表示其它例子的与图6(B)相当的图。如图6(A)、(B)所示,片状的阻隔性基材41以覆盖取出口T的整体的方式贴附于表侧的片材A的内表面A2。此外,可代替地,也可以如图6(C)所示,将阻隔性基材41贴附于表侧的片材A的外表面A1侧。
作为阻隔性基材41能够可靠地确保阻隔性,并且需要随着开闭件1的打开动作而切断,例如可以使用铝箔以及与之相当的材料。由此,能够保持启封前的袋Y的封闭性。此外,在图示例子中,阻隔性基材41仿效大致形成为符合启封部11、12、铰接部21、22的形状。此外,作为用于具有阻隔性的构成,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上述阻隔性基材41,例如不完全切断取出口T,而是预先切断片材A的厚度的10~90%,具有阻隔性,并且保持初次启封性。
图7中表示在取出口T上作为筛部42而设有筛部件42B~42F的例子。当打开取出口T而取出内容物时,例如在内容物为盐、胡椒、辣椒等的情况下,优选限制取出量。因此设有筛部件42B~42F。筛部件42B~42F均是通过折叠片状部件而收纳于表侧的片材A与里侧的片材B之间的部件,一个端缘42a贴附于取出口T的一个端缘A3,另一个端缘42b贴附于取出口T的另一个端缘A4。并且,筛部件42B~42F中的筛部件42B~42E用于盐、胡椒等而贯穿设置有多个小孔42c,剩余的筛部件42F用于辣椒等而贯穿设置有比盐、胡椒用的透孔大的透孔42d。
并且,筛部件42B、42D、42F收纳在表侧的片材A与里侧的片材B之间的、以取出口T为边界而离角部Y1远的一侧,筛部件42C、42E收纳在离角部Y1近的一侧。并且筛部件42B、42C、42F对折形成,为了顺利地进行开闭件1的开闭而将筛部件42D、42E形成为四折。此外,作为筛部件42也可以由具有伸缩性的片状的部件形成。
如图8所示,通过去除袋Y的一部分,能够变更开闭件1的安装位置。图8(A)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一个角部Y2而使开闭件1朝向侧面的例子,图8(B)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两个角部Y1、Y2而使开闭件1朝向侧面的例子。此外,在被去除的部分上新设粘结部C。上述的图5所示的开闭件1斜向地配设于袋Y的角部Y1。如图5、图8(A)、(B)所示,通过变更开闭件1的安装位置,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内容物的取出容易性、尤其内容物为粒状、粉状等的情况下的取出容易性(流动性)进行调整。例如,在相同大小的开闭件1的情况下,上述三个例子中,图8(B)的内容物的流动性最高,图5所示的内容物的流动性最低。
图9中表示将开闭件1安装在各种形态的袋Y上的例子。图9(A)表示开闭件1位于关闭位置(P1)以及打开位置(P2)的状态下的自立袋,(B)表示四边(五边)密封袋,(C)表示三边(四边)密封袋,(D)表示枕袋(背贴),(E)表示折叠袋(能够自立),(F)表示折叠枕袋(背贴),(G)表示平口袋(管)、侧密封袋。此外,图9(B)~(G)的各袋Y中,均是开闭件1配置于关闭位置。并且,图9(A)~图9(G)所示的各袋Y适当地表示去除了角部的例子,当然例如也可以如图9(D)~图9(G)中双点划线所示,不去除角部,而是在这些角部上安装开闭件1。
图10说明用于将开闭件1安装于折叠袋、折叠枕袋的对这些袋Y进行前加工的图。这些袋Y能够自立,如图8(A)所示,对于开闭件1的安装位置而言,在表侧的片材A与里侧的片材B之间,成为片材Aa、Bb存在的四张重叠的状态。因此在图8(A)所示的例子中,与以里面侧的三张片材B、Bb、Aa的斜线所示的部分对应的部分重叠地进行粘结。由此如图8(C)所示,能够与一张片材B同样地处理三张片材B、Bb、Aa。并且在图8(B)所示的例子中,将四张重叠的部分的两张作为去除部Ya而去除,从而新设粘结部C。由此能够将一张片材Aa作为里侧的片材B来使用。
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开闭件1相对于图7所示的各种形态的袋Y,通过去除或粘结其一部分,就能够容易使用。此外,安装(使用)有开闭件1、以及后述的开闭件2~9的袋Y是本发明的袋Y。
图11(A)~(G)是说明开闭件1的封闭构造的示意图。开闭件1即使设有上述图3(B)所示的阻隔性基材41,该阻隔性基材41也在开闭件1初次打开时被切断,从而对之后的袋Y内的封闭性不起作用。因此如图11(A)所示,当开闭件1配置于关闭位置P1时,在启封部11、12的经由狭缝S而相互对置的对置面(对置部)11a、12a上,设有能够相互卡合分离的嵌合部43A。此外,嵌合部43A也可以设置在铰接部21、22的对置面上。
嵌合部43A构成为,例如在图12(A)所示的启封部11、12的对置面11a、12a的大致整周上设置图12(A)~(F)所示的由凸部与凹部、钩与钩等组合构成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此外,根据所需的封闭性的程度来决定选择图12(A)~(F)所示的嵌合模式中的任一个。例如,在要求较高的封闭性的情况下,选择图12(B)所示的模式,并且,在不要求较高的封闭性的情况下,选择图12(F)所示的模式。此外,在卡合分离时,实现较高的封闭性的嵌合模式比实现较低的封闭性的嵌合模式需要更大的力,因而开闭时的操作性差。
图11(B)所示的嵌合部43B构成为,在启封部11的内周面侧,设置进入启封部12的内周面侧的翅片状凸部11b。
图11(C)所示的嵌合部43C构成为,在启封部11的外周面侧,设置能够与启封部12的外周面侧卡合的翅片状凸部11c。
图11(D)所示的嵌合部43D构成为,以使启封部11的外周面向另一个启封部12侧延长的方式设置半圆筒状的挡板11d1,并在该挡板11d1的内侧设置延伸的翅片状凸部11d2,使该翅片状凸部11d2卡合于另一个启封部12的、与对置面12a相反的一侧的面12b。
图11(E)所示的嵌合部43E构成为,在启封部11的外周面侧,翅片状地设置粘着部11e,在其内表面上涂覆粘着剂,而粘着于启封部12的外周面。
图11(F)所示的嵌合部43F构成为,使图11(E)所示的粘着部11e向与对置面11a相反的一侧延长,而使延长部分的一部分11f与启封部11的外周面粘结。
图11(G)所示的嵌合部43G是图11(A)所示的嵌合部43A与图11(B)所示的嵌合部43B的组合。
图13(A)是表示遍及袋Y的一边的大致全宽形成有取出口T的例子的图,图11(B)是表示覆盖取出口T整体的开闭件1的例子的图。这样,开闭件1也能够遍及袋Y的全宽或者全高(高度方向的全长)设置,尤其,在使全宽或者全高小的袋Y的取出口T较大开口的情况下有效。此外,如图11(A)所示,表侧的片材A的比取出口T靠上的部分(斜线部分)与图2(C)所示的相同,与里侧的片材B粘结即可。
此时,也可以代替斜线部分整体,而使斜线部分中的沿取出口T的带状的部分粘结。由此当使取出口T开口而取出内容物时,难以妨碍里侧的片材B。并且也可以如图13(A)、(B)所示,在袋Y的上端的粘结部C的例如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贯穿设置透孔C1,该透孔C1在销售时等进行陈列的情况下,用于卡挂钩等。并且也可以使图13(B)中的一个把手部31向袋Y的外侧延长,并在该延长部分上设置透孔C1。此外,图13(B)所示的例子中,若在袋Y的里侧的片材B上设置例如Y字形的衬垫(骨架:未图示),则也能够进行袋Y的层叠。
图14(A)、(B)中表示里面粘贴一片式构造的开闭件1的例子。与图5的例示不同,图14(A)表示图3(B)所示的开闭件1粘结在表侧的片材A的内表面A2侧的例子,与图13的例示不同,图14(B)表示图13所示的开闭件1粘结在表侧的片材A的内表面A2侧粘结的例子。相对于表面粘贴的开闭件1,里面粘贴使用的开闭件1的槽V1、V2、V3与连接部U1、U2、U3的位置相反。
即,如图1(A)所示,对于用于表面粘贴的开闭件1而言,在正面D1侧(表面侧)设有槽V1、V2、V3,在贴附(粘结)于片材A的外表面A1的背面D2侧(里面侧)设有连接部U1、U2、U3。与此相对,对于图4所示的用于里面粘贴的开闭件1而言,在贴附(粘结)于片材A的内表面A2的正面D1侧(表面侧)设有连接部U1、U2、U3,在背面D2侧(里面侧)设有槽V1、V2、V3。即,表面粘贴、里面粘贴任一个情况下,对于开闭件1而言,在贴附(粘结)于片材A的一侧的面上设置连接部U1、U2、U3,在未粘结的一侧的面上设置槽V1、V2、V3。
这样,开闭件1相对于表侧的片材A,不仅安装(粘结)于其外表面A1,也能够安装(粘结)于内表面A2。该里面粘贴的情况下,开闭件1不向袋Y的外部露出,从而,例如在袋Y的操作过程中,不会有开闭件1被其它部件卡挂的担忧。
图15是说明两片式构造的(由两个部分部分构成)开闭件5的分解立体图。该图所示的例子中,开闭件贯通粘贴。如该图所示,开闭件5具备笔直地延伸的导轨部件(导轨部)50、以及使该导轨部件50弯曲的整形部件(整形部)60。
导轨部件50具有:片状的基部51、立起设置于基部51且沿基部51较长地延伸的一对脚部52、分别从脚部52的上端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卡合部53、以及从脚部52的长边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下侧向外侧延伸的把手部54。上述脚部52与卡合部53成为一体而构成导轨主体55。导轨主体55形成为使两个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形状呈“L”字形的部件对合。在导轨主体55上且沿长边方向形成有狭缝S。除了设于导轨主体55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的连结部H,该狭缝S贯通至导轨主体55的下端。即,导轨主体55被狭缝S大致分为两半,并且构成为能够以作为摆动中心的连结部H为基准地摆动。
覆盖部件60具有:位于长边方向上的中间的主体61、和设于其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的铰接对应部62、62(参照图16),并且在下端侧,遍及其长边方向的全长而形成有与上述的导轨主体55卡合的槽部63。该槽部63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与上述导轨部件50的导轨主体55的剖面形状大致相同。覆盖部件60被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狭缝S1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通过以埋入狭缝S1的方式配置的封闭部64连结。因此,若如后述那样,捏住其端部的捏手64a而剥下(去除)封闭部(初次切断)64,则在宽度方向分离覆盖部件60。并且,在覆盖部件60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能够进行覆盖部件60的主体61的弯曲的槽(由实线表示)。
此外,在导轨主体55、覆盖部件60上,包括上述的槽,适当地设有能够弯曲的与图1的开闭件1的连接部U1、U2、U3、槽V1、V2、V3相当的部件。
图15所示的开闭件5,通过使预先安装于袋Y的导轨部件50与覆盖部件60卡合而构成整体。图16(A)是安装于袋Y的开闭件5的顶视图(俯视图),图16(B)是图16(A)中的M7-M7线向视图。这些图所示的开闭件5是两片式构造。
如图15(B)所示,导轨部件50以如下状态配置,即,基部51以及把手部54、54与片材A的内表面A2粘结,脚部52从内表面A2侧向外表面A1侧贯通取出口T,而且卡合部53从片材A的外表面A1稍微浮起。相对于该状态下的导轨主体55(脚部52以及卡合部53),使整形部件60的槽部63的一个端部卡合,并保持该卡合状态,另外使整形部件60沿导轨主体55滑动移动。而且,若覆盖部件60的一个端部到达导轨主体55的另一个端部,则结束开闭件5相对于袋Y的安装。
接下来,当从袋Y取出内容物时,首先,拉拽覆盖部件60的封闭部64的捏手64而除去封闭部64(一次启封)。由此,覆盖部件60被分割为两个部分,但由于这两个部分分别与导轨主体55卡合,从而不会脱落。该状态下,若从表侧的片材A的外表面A1侧按下把手部54,则导轨主体50以及覆盖部件60配置于待机位置P2。
而且,通过使铰接部对应部62、62接近,切断基部51的狭缝S所对应的部分(二次启封),并且打开狭缝S而形成开口部N,从而能够取出内容物。此外,上述开闭件5中,导轨主体55以及覆盖部件60的与导轨主体55的连结部H、H对应的部分和铰接部对应,导轨主体55以及覆盖部件60的与铰接部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和启封部对应。
如上述那样,图15、图16所示的开闭件5由导轨部件50与覆盖部件60这两个部分构成,并采用如下构成,即,使导轨部件50的脚部52贯通取出口T,并且使把手部54、基部51粘结于表侧的片材A的内表面A2,从而能够提高袋Y的封闭性。此外,对于该开闭件5而言,如后面参照图19所说明的那样,也可以代替贯通粘贴,而对整体进行表面粘贴、即从表侧的片材A的外表面A1侧进行贴附(粘结)。
图17是对设于导轨主体55的基端侧的封闭部52a进行说明的图。在脚部52、52各自的内侧的基端部上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封闭部52a、52a。若开闭件5关闭而关闭脚部52、52时,则封闭部52a、52a相互抵接而变形。由此,能够提高取出口T的封闭性。
图18是对设于覆盖部件60的打开辅助件65进行说明的立体图。打开辅助件65具有把手65a,并具有卡合部(未图示),该卡合部在离把手65a远的一侧的主体61上安装,并且,能够与近的一侧的主体61卡合分离。并且在开闭辅助具65上,形成有能够弯曲的狭缝状的槽65b。并且,在主体61的、与上述的槽65b对应的部分上,也形成有能够进行主体61的弯曲的槽(未图示)。
当打开开闭件5时,通过向斜上方抬起把手65a,能够顺利地进行打开,另一方面,当关闭开闭件5时,使打开辅助件65的卡合部与主体61卡合,来防止主体61、61分离。即,作为锁而发挥作用,而防止袋Y的取出口T没有必要地开口。
图19是对开闭件5相对于袋Y的其它的安装方法、即表面粘贴的例子进行说明的顶视图(俯视图)。袋Y中,开闭件5的狭缝S的角部Y1侧除去表侧的片材A,只留下里侧的片材B。由此在表侧的片材A的端缘Y4与里侧的片材B之间形成取出口T。导轨部件50的基部51从端缘Y4上进行粘结。
此时,狭缝S的位置与端缘Y4大致一致。即,基部51的大致一半与里侧的片材B的内表面B2粘结,剩余的一半与表侧的片材A的外表面A1粘结。由此结束导轨部件50相对于袋Y的安装。之后,与图15所示的例子相同,通过使导轨主体55与覆盖部件60卡合而使导轨主体55弯曲,来结束开闭件5整体相对于袋Y的安装。根据本例,开闭件5相对于袋Y的安装极其容易。
图20(A)是对在开闭件5的导轨主体55的脚部52的基端部的内侧设有封闭部R1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图20(B)是对在开闭件5的覆盖部件60上设有嵌合部R2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作为封闭部R1,可以使用上述的图17所示的封闭部52a。并且,作为嵌合部R2,可以使用上述的图11、图12所示的嵌合部43A,由此能够提高封闭性。
并且,图15等所示的开闭件5中,对把手部54设于导轨部件50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代替地,在覆盖部件60侧设置把手部54A。在覆盖部件60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以横跨的方式形成有狭缝状的槽V7。将(A)所示的导轨部件50与(B)所示的调整部件60组合而构成的开闭件5,配置于待机位置P2(参照图1(B)),而当作用其长边方向缩短的方向上的图1(C)所示的力P时,开闭件5从上述的槽V7开始弯曲,从而能够形成矩形的开口部。
参照图21,对一片式构造的弯曲形状、表面粘贴用的开闭件81进行说明。此外,该开闭件81与上述的图3(B)的开闭件1相同。图21(A)是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81的立体图,(B)是配置于待机位置P2的开闭件81的立体图,(C)是配置于打开位置P3的开闭件81的立体图,(D)是表示作为开闭件81的变形例的开闭件81A的立体图。
对于开闭件81而言,如图21(A)所示,启封部11、12在正面D1侧(表面侧)以形成凸状的方式描绘平缓的曲线而立体地弯曲。除了该启封部11、12弯曲的方面,开闭件81是与图1所示的开闭件1大致相同的构成,相对于袋Y(参照图5)进行表面粘贴。
使用时,对于配置于图21(A)所示的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81而言,通过按下把手部31、32,由此相对于一个启封部12,而使另一个启封部11以铰接部21、22的连结部H、H为基准地反转约180度。由此,配置于图21(B)所示的待机位置P2。此时,启封部11、12弯曲,从而在启封部11、12的对置面11a、12a之间形成小的开口部。
若从该状态开始,进一步如图21(C)所示,向使铰接部21、22的相互接近的方向(箭头P方向)进行按压,则启封部11、12在槽V3处弯曲而配置于打开位置P3,从而使开口部N较大地开口。如图21(C)所示,此时的开口部N的形状成为各个边向外侧平缓地弯曲的四边形。能够从该开口部N取出袋Y内的内容物。此外,若在槽V3上预先设置锁定机构(未图示),则能够加将启封部11、12锁定在打开位置P3。
图21(D)所示的开闭件81A是将图21(A)~(C)所示的开闭件81的构成进行局部变更的变形例。开闭件81A是里面粘贴用开闭件,与图21(A)所示的开闭件81相比,槽V1、V2、V3与连接部U1、U2、U3的位置相反。即,在启封部11、12的正面D1侧(表面侧)设有连接部U1、U2、U3,在背面D2侧(里面侧)设有槽V1、V2、V3。其它的构成与启封部81相同。
此外,图21(A)~(D)所示的例子中,启封部11、12分别由两个关节部11A、11B与关节部12A、12B构成,从而开口部N的形状形成为大致四边形,但也可以代替地,若由三个关节部、四个关节部、五个关节部来构成各个启封部11、12,则开口部N的形状依次形成为六边形、八边形、十边形。
参照图22,对两片式构造、平面状的开闭件82进行说明。其中,图22(A)是表示覆盖部件60的立体图,(B)是表示导轨部件50的立体图,(C)是说明导轨部件50的封闭部52a的立体图,(D)、(E)是分别说明待机位置P2、打开位置P3的立体图,(F)是表示(A)所示的覆盖部件60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如图22(B)、(C)所示,导轨部件50具有基部51、以及由立起设置于基部51的脚部52以及卡合部53构成的导轨主体55,在导轨主体55的内面侧的基端部,设有封闭部52a(R1)。另一方面,调整部件60具有经由狭缝S而与各自的对置面61a、61a(参照图22(E))对置的一对覆盖部主体(以下称作“主体”。)61、61、以及可摆动地连结这些长边方向上的两端的铰接部对应部62、62。
从主体61、61的长边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分别朝向外侧而延伸有把手部54A、54A。而且,在覆盖部件60的表面侧形成有与图21(A)的开闭件81的相同的槽V1、V2、V3,并且在里面侧设有与图21(A)的开闭件81的相同的连接部U1、U2、U3。通过使以上的导轨部件50与沿覆盖部件60的长边方向设置的槽部63卡合,来构成两片式构造的开闭件82。这样构成的两片式构造且平面状的开闭件82的动作与图1所示的一片式构造且平面上的开闭件1的动作大致相同。
图22(F)所示的覆盖部件60A是将图22(A)的覆盖部件60的构成一部分变更的例子。即,图22(A)中是大致在直线上,而覆盖部件60A是使主体61(关节部61A、61B)向表面侧以凸状立体地且平缓地弯曲的部件。其它构成与覆盖部件60相同。根据该变形例,当主体61、61配置于打开位置时,形成各边向外侧平缓地弯曲的四边形的开口部N。
此外,图22(A)~(F)所示的例子中,主体61、61分别由两个关节部61A、61B构成,从而开口部N的形状大致形成为四边形,若代替地,由三个关节部、四个关节部、五个关节部来分别构成主体61、61,则开口部N的形状依次形成为六边形、八边形、十边形。
参照图23,对一片式构造、且表面粘贴用的开闭件87进行说明。图23(A)是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87的立体图,图23(B)是配置于打开位置P2的开闭件87的立体图。
开闭件87具备:经由狭缝S而相互对置的一对启封部91、92、分别将它们的两端部连结起来的铰接部93、94、以及从启封部91、92向外侧延伸的把手部95、96。启封部91、92以直线状延伸的方式构成。与此相对,铰接部93、93以在启封部91、92的端部向正面侧(表面侧)弯曲的方式构成。在铰接部93、94的表面侧形成有与狭缝S对应的切口K,由于该切口而分为部分93a、93b、和部分94a、94b。在切口K的里面侧设有连结部H。该连结部H成为启封部91、92的摆动中心。此外,狭缝S的表面侧被具有捏手64a的封闭部64封闭。
对于上述构成的开闭件87而言,通过相对于一个启封部96、而使另一个启封部95以铰接部93、94的连结部H为基准地反转约180度,从而使部分93a、93b的里面侧相互合在一起,并且部分94a、94b的背面相互合在一起,由此,借助铰接部93、94的弹性,能够配置于图23(B)所示的打开位置P2,并能够在对置面91a、92a之间构成开口部N。此外在对置面91a、92a上设有上述嵌合部43A。
开闭件87是一片式的极其简单的构成,并且在输送时、保管时大致成为平面状,从而输送性、保管性优异。
<实施方式2>
参照图24~图36,对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开闭件1进行说明。
其中,图24是说明开闭件1的图,(A)是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1的立体图,(B)是从(A)中的箭头M1方向观察开闭件1的图,(C)是配置于打开位置P2的开闭件1的立体图,(D)是从(C)中的左侧的箭头F1方向观察开闭件1的图。并且,图25是说明开闭件1安装于袋(小袋)Y的状态的图,(A)是主视图,(B)是(A)中的M3-M3线向视图,(C)是说明袋Y的取出口T的图。并且,图26是说明开闭件1的开闭动作的图,图26(A)~(C)与图25(A)中的M4-M4线向视图对应,图26(A)表示关闭位置P1,(B)表示开闭中途,(C)表示打开位置P2,(D)是从(C)中的箭头M5方向观察的图。此外,以下的说明中,代替将启封部11、12配置于关闭位置P1、打开位置P2,而适当地以相同的意义称作将开闭件1配置于关闭位置P1、打开位置P2。
如图24(A)~(D)所示,开闭部1具有一对启封部10(一个启封部11、另一个启封部12)、一对铰接部20(一个铰接部21、另一个铰接部22)、以及一对把手部30(一个把手部31、另一个把手部32),且整体由一张板状的部件一体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开闭件1整体配置于大致同相一平面上。即,整体大致平坦。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由于开闭件整体一体构成,从而适当地称作“一片式构造”。
启封部11、12形成为长板状。启封部11、12被铰接部21、22可摆动地支承,能够在图24(A)、(B)所示的关闭位置P1、图26(B)所示的待机位置P1′、以及图24(C)、(D)所示的打开位置P2之间移动(摆动)。在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状态下,启封部11、12以如下状态排列配置,即、作为一个启封部11的侧面的对置面(对置部)11a与作为另一个启封部12的侧面的对置面(对置部)12a,经由狭缝S对置的状态。并且在配置于待机位置P1′的状态下,以狭缝S为中心地相互弯曲90度,以使各自的背面侧合在一起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且,在从待机位置P1′开始从图24(C)中的箭头F1方向(启封部11、12的长边方向缩短的方向)按压而弹性变形、而配置于打开位置P2的状态下,对置面11a、12a相互分离。其中,开口部N的开口方向为箭头N1方向,这与如后述那样从袋Y取出例如粒状、粉状的内容物时的取出方向(图26(C)中的箭头K1方向)大致一致。而且,上述的对置面11a、12a与开口部N的开口方向(箭头N1方向)交叉(图示例子中正交)。因此,当取出内容物时,粒状、粉状的内容物不在对置面11a、12a上通过,即不与对置面11a、12a接触,从而不会附着于对置面11a、12a。因此即使在启封部11、12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情况下,也基本不可能在狭缝S中夹有内容物,从而能够防止由在狭缝S中夹有内容物而引起的封闭性的降低。
铰接部21、22是近似半圆状的部分,上述的启封部11、12在其长边方向(狭缝S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连结。在铰接部21、22上且在表面侧的中央,形成有与上述的狭缝S连接的切口K。铰接部21、22由于该切口K而分为与一个启封部11连接的部分21a、22a、以及与另一个启封部12连接的部分21b、22b。对于铰接部21、22而言,上述切口K仅在表面侧形成,里面侧残留作为摆动中心的连结部H。即,铰接部21的部分21a与部分21b通过该连结部H而能够摆动地连结。同样,铰接部22的部分22a与部分22b通过该连结部H而能够摆动地连结。开闭件1整体构成为以这些铰接部21、22的连结部H、H为基准而能够摆动(能够开闭),在图24(A)、(B)所示的关闭位置P1、图26(B)所示的待机位置P1′、以及图24(C)、(D)所示的打开位置P2之间摆动。此外,例如,若开闭件1由合成树脂形成,则连结部H能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将配置于待机位置P1′的启封部11、12朝向关闭位置P1施力。因此使用者不需要用手使待机位置P1′的启封部11、12向关闭位置P1移动。
把手部31、32是长板状的部分,以从上述的启封部11、12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附近分别离开狭缝S的方式设置。使用者通过分别用不同的手指(例如,食指与大拇指)朝向下方按压这些把手部31、32,就能够以较小的力打开开闭件1的启封部11、12。此外,在图示例子中,把手部31形成为比把手部32长,但也可以形成为相同的长度。并且,把手部31、32不是必须设于启封部11、12的长边方向的中央,设定在使用方便的位置即可。
如图25所示,开闭件1设置为覆盖袋Y的狭缝状的取出口T。其中,作为袋Y,以四边密封袋为例、并且以在该袋Y的一个角部Y1附近斜向安装开闭件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如后述那样,作为袋Y,也可以使用四边密封袋以外的其它各种袋,并且,开闭件1也并不限定于安装于角部,也可以安装于其它的安装位置。
对于安装上述开闭件1的袋(小袋)Y而言,将两张矩形(或者方形)的表侧的片材A和里侧的片材B分别在四边进行粘结而在周边设有粘结部C。作为片材A、B可以使用纸、合成纸、合成树脂薄膜、金属薄膜、层叠有不同材料的层压薄膜以及生物塑料等。并且,作为合成树脂薄膜,可以使用尼龙、聚酯、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EVA、EVOH、PVA、PVC、PVDC等。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分别将片材A、B的朝向外侧的面设为外表面A1、B1,将朝向内侧的面设为内表面A2、B2。这样,对于片材A、B而言,对各自的内表面A2、B2的周边进行粘结而设有粘结部C,并且开闭件1设置在构成袋Y的表侧的片材A的外表面A1上。
图25所示的例子中,开闭件1以其启封部11、12斜向横贯袋的一个角部Y1的方式安装。如图2(C)所示,在构成袋Y的表侧的片材A上,以横贯袋Y的角部Y1的方式斜向形成狭缝状的取出口T。该取出口T是用于将收纳于袋Y的内容物(未图示)向袋Y的外部(外侧)取出的部件。其中,作为内容物可以举出糖、口香糖、零食等点心类、盐、胡椒、辣椒等调味料以及最近流行的营养辅助食品等,可以考虑粒状、粉状、片剂状等液体以外的任意内容物。其中,本发明中,对于作为内容物不会一次大量使用而是一点一点、多次频繁地使用的情况尤其有效。即,作为开闭件1适合安装在频繁地开闭的袋Y上。
将上述片材A的取出口T在边界相互对置的端缘中的一个(角部Y1侧)设为端缘A3,将另一个(与角部Y1相反的一侧)设为端缘A4,它们沿着狭缝状的取出口T形成。此外,端缘A3、A4不仅仅是狭义的线状的端缘,也包括该附近的带状的区域。这样,在端缘A3、A4上,能够成为片材A的外表面A1侧和内表面A2侧。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开闭件1粘结在片材A的外表面A1侧。即,片材A的外表面A1的端缘A3与一个启封部11(的背面)粘结。由此当开闭件1位于关闭位置P1时,片材A的狭缝状的取出口T与开闭件1的狭缝S大致一致。因此如后述那样,若打开狭缝S,则同时打开取出口T而开口。
此外,以下,这样将从片材A(或者片材B)的外侧(外表面A1侧)安装(粘结)开闭件的粘贴方法适当地称作“表面粘贴”。与此相对,将如后述那样地在片材A的内侧(内表面A2侧)安装(粘结)开闭件的粘贴方法称作“里面粘贴”。
另外,对于开闭件1而言,铰接部21、22的背面粘结在片材A的外表面A1的粘结部C附近,并且把手部31、32粘结在片材A的外表面A1。此外,把手部31、32也可以不进行粘结,但在粘结的情况下,开闭件1进行开闭动作时的开闭件1本身的动作以及袋Y的形状稳定。这样,对于开闭件1而言,通过使狭缝S与狭缝状的取出口T对合地粘结,从而能够简单地安装于袋Y的表侧的片材A的外表面A1。因此开闭件1即使相对于在内部(内侧)收纳内容物而作为产品完成的袋Y,例如,在制造时的最终工序中、或者在最终工序结束后,也能够作为其它工序而简单地进行安装。
并且,对于开闭件1而言,如图25所示,在狭缝S的长度比袋Y的宽度W(图25(A)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的情况下,与例如袋Y遍及其全宽开口的情况比较,开口部分变小,从而当从袋Y中取出细小的粒状、或者粉状的内容物时,如喷水壶(喷壶)那样将开口部分缩颈,从而能够防止没有必要地大量取出内容物,而是能够一点一点地取出。
此外,如图25(A)、图25(C)所示,在袋Y上,且在粘结部C设置透孔C1,例如,也可以在销售时,将钩等卡挂在该透孔C1上。透孔C1在袋Y的宽度W的中央设置即可。
参照图26,对开闭件1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其中,对于图25(C)所示的、表侧的片材A中的比取出口T靠近角部Y1侧的三角形状的部分(参照斜线部分)而言,其内表面A2预先粘结于里侧的片材B的内表面B2即可。即,如图26(A)所示,该三角形状的部分粘结在启封部11侧。由此,如后述那样能够容易取出内容物。此外,也可以将表侧的片材A中的、不是斜线部分整体而是斜线部分中的沿着取出口T的端缘Y3以带状粘结于里侧的片材B。
当从取出口T将收纳于袋Y的内容物取出时,用单手(例如,右手)从图中的右侧握持图25(A)所示的袋Y的开闭件1的下方,食指放在位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1的一个把手部31上,大拇指放在另一个把手部32上,分别向下方按压。由此,开闭件1以铰接部21、22的连结部H为中心摆动,启封部11、12以使其背面侧合在一起的方式对折,从而在把手部31、32大致朝向下方的图26(B)所示的待机位置P1′上配置。对于开闭件1而言,通过从该状态开始,如图26(D)所示,用使用者的手指从箭头F1方向进行按压,从而如图26(C)、(D)所示,启封部11、12以从各自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侧鼓出的方式弹性变形而配置于打开位置P2。由此,启封部11、12较大地开口,而在对置面11a与对置面12a之间形成开口部N,同时使取出口T较大开口。通过从该状态开始使袋Y倾斜,而使开口部N朝向斜下方,从而能够取出内容物。此时,如图26(C)所示,由于里侧的片材B在启封部11侧粘结,所以不会妨碍内容物在取出方向(箭头K1方向)上通过。当取出内容物后,若手指离开开闭件1,则启封部11、12由于其弹性而从打开位置P2复原至待机位置P1 ,另外,借助连结部H的弹性,从待机位置P1′复原至关闭位置P1。
若如以上那样利用开闭件1,则能够用单手简单地开闭袋(小袋)。并且作为开闭件1,若将其大小、尤其是将启封部11、12的长度(狭缝S的长度)符合内容物的大小的开闭件1安装于袋Y,则与上述接合件不同,当取出内容物时,不会使袋Y超过需要地打开。并且在安装于宽度狭窄的袋Y的情况下也能够取出内容物。另外,与接合件不同,即使内容物为粒状、粉状等,当从开口部N取出这些内容物时,它们不会与启封部11、12的对置面11a、12a接触而附着,从而当启封部11、12配置于关闭位置P1时,不会在狭缝S中夹有内容物。因此与以往的接合件比较,能够简单地提高封闭性。
图27中表示为了提高袋Y的阻隔性(封闭性)、而设有阻隔性基材(封闭片)41的例子。图27(A)是表示阻隔性基材41的安装位置的图,(B)是(A)中的M6-M6线向视图,(C)是表示其它例子的与(B)相当的图。如图27(A)、(B)所示,片状的阻隔性基材41以覆盖取出口T的整体的方式贴附于表侧的片材A的内表面A2。此外,可代替地,也可以如图27(C)所示,将阻隔性基材41贴附于表侧的片材A的外表面A1侧。作为阻隔性基材41能够可靠地确保阻隔性,并且需要随着开闭件1的打开动作而切断,例如可以使用铝箔以及与之相当的材料。由此,能够保持启封前的袋Y的封闭性。此外,在图示例子中,阻隔性基材41仿效大致形成为符合启封部11、12、铰接部21、22的形状。此外,作为用于具有阻隔性的构成,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上述阻隔性基材41,例如不完全切断取出口T,而是预先切断片材A的厚度的10~90%,具有阻隔性,并且保持初次启封性。
图28中表示在取出口T上作为筛部42而设有筛部件42B~42F的例子。当打开取出口T而取出内容物时,例如在内容物为盐、胡椒、辣椒等的情况下,优选限制取出量。因此设有筛部件42B~42F。筛部件42B~42F均是通过折叠片状部件而收纳于表侧的片材A与里侧的片材B之间的部件,一个端缘42a贴附于取出口T的一个端缘A3,另一个端缘42b贴附于取出口T的另一个端缘A4。并且,筛部件42B~42F中的筛部件42B~42E用于盐、胡椒等而贯穿设置有多个小孔42c,剩余的筛部件42F用于辣椒等而贯穿设置有比盐、胡椒用的透孔大的透孔42d。并且,筛部件42B、42D、42F收纳在表侧的片材A与里侧的片材B之间的、以取出口T为边界而离角部Y1远的一侧,筛部件42C、42E收纳在离角部Y1近的一侧。并且筛部件42B、42C、42F对折形成,为了顺利地进行开闭件1的开闭而将筛部件42D、42E形成为四折。此外,作为筛部件42也可以由具有伸缩性的片状的部件形成。
如图29所示,通过去除袋Y的一部分,能够变更开闭件1的安装位置。图29(A)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一个角部Y2而使开闭件1朝向侧面的例子,(B)表示斜向去除袋Y的两个角部Y1、Y2而使开闭件1朝向侧面的例子。此外,若去除角部Y1、Y2,则袋Y的剩余的部分开口,从而在该部分上,新设粘结部C。上述图25所示的开闭件1斜向地配设于袋Y的角部Y1。如图25、图29(A)、(B)所示,通过变更开闭件1的安装位置,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内容物的取出容易性、尤其内容物为粒状、粉状等的情况下的取出容易性(流动性)进行调整。例如,在相同的大小的开闭件1的情况下,上述三个例子中,图29(B)的内容物的流动性最高,图25所示的内容物的流动性最低。
图30中表示将开闭件1安装在各种形态的袋Y上的例子。图30(A)表示开闭件1位于关闭位置(P1)以及打开位置(P2)的状态下的自立袋,(B)表示四边(五边)形密封袋,(C)表示三边(四边)形密封袋,(D)表示枕袋(背贴),(E)表示折叠袋(能够自行站立),(F)表示折叠枕袋(背贴),(G)表示平口袋(管)、侧密封袋。此外,图30(B)~(G)的各袋Y中,均是开闭件1配置于关闭位置P1。并且,图30(A)~(G)所示的各袋Y适当地表示去除了角部的例子,当然例如也可以如图30(D)~(G)中双点划线所示,不去除角部,而是在这些角部上安装开闭件1。
图31是说明用于将开闭件1安装于折叠袋、折叠枕袋的对这些袋Y的前加工的图。这些袋Y能够自立,如图31(A)所示,对于开闭件1的安装位置而言,在表侧的片材A与里侧的片材B之间,成为片材Aa、Bb存在的四张重叠的状态。因此,在图31(A)所示的例子中,与以里面侧的三张片材B、Bb、Aa的斜线所示的部分对应的部分重叠地进行粘结。由此如图31(C)所示,能够与一张片材B同样地处理三张片材B、Bb、Aa。并且在图31(B)所示的例子中,将四张重叠的部分的两张作为去除部Ya而去除,从而新设粘结部C。由此,能够将一张片材Aa作为里侧的片材B来使用。
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开闭件1相对于图7所示的各种形态的袋Y,通过去除或粘结其一部分,就能够容易使用。此外,安装(使用)有开闭件1、以及后述的开闭件2~9的袋Y是本发明的袋Y。
图32(A)~图32(G)是说明开闭件1的封闭构造的示意图。开闭件1即使设有上述的图4所示的阻隔性基材41,该阻隔性基材41也在开闭件1初次打开时被切断,从而对之后的袋Y内的封闭性不起作用。因此,如图32(A)所示,当开闭件1配置于关闭位置P1时,在启封部11、12的经由狭缝S而相互对置的对置面(对置部)11a、12a上,设有能够相互卡合分离的嵌合部43A。此外,嵌合部43A也可以设置在铰接部21、22的对置面上。嵌合部43A构成为,例如,在图32(A)所示的启封部11、12的对置面11a、12a的大致整周上设置图33(A)~图33(F)所示的由凸部与凹部、钩与钩等组合构成的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此外,根据需要的封闭性的程度来决定选择图33(A)~(F)所示的嵌合模式中的任一个。例如,在要求高的封闭性的情况下,选择图33(B)所示的模式,并且,在不要求较高的封闭性的情况下,选择图33(F)所示的模式。此外,在卡合分离时,实现较高的封闭性的嵌合模式比实现较低的封闭性的模式需要更大的力,因而开闭时的操作性差。
图32(B)所示的嵌合部43B构成为,在启封部11的内周面侧,设置进入启封部12的内周面侧的翅片状凸部11b。
图32(C)所示的嵌合部43C构成为,在启封部11的外周面侧,设置能够与启封部12的外周面侧卡合的翅片状凸部11c。
图32(D)所示的嵌合部43D构成为,以使启封部11的外周面向另一个启封部12侧延长的方式设置半圆筒状的挡板11d1,并在该挡板11d1的内侧设置延伸的翅片状凸部11d2,使该翅片状凸部11d2卡合于另一个启封部12的、与对置面12a相反的一侧的面12b。
图32(E)所示的嵌合部43E构成为,在启封部11的外周面侧,翅片状地设置粘着部11e,并在其内表面上涂覆粘着剂,而粘着于启封部12的外周面。
图32(F)所示的嵌合部43F构成为,使图9(E)所示的粘着部11e向与对置面11a相反的一侧延长,而使延长部分的一部分11f与启封部11的外周面粘结。
图32(G)所示的嵌合部43G是图32(A)所示的嵌合部43A与图32(B)所示的嵌合部43B的组合。这样,也可以适当地组合这些嵌合部43A~43G来进行使用。
图34(A)是表示遍及袋Y的一边的大致全长形成取出口T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覆盖该取出口T整体的开闭件1的例子的图。这样,开闭件1也能够遍及袋Y的全宽或者全高(高度方向的全长)设置,尤其,在使全宽或者全高小的袋Y的取出口T较大开口的情况下有效。此外,如图34(A)所示,表侧的片材A的比取出口T靠上的部分(斜线部分)与图25(C)所示的相同,与里侧的片材B粘结即可。此时,也可以代替斜线部分整体,而使斜线部分中的沿取出口T的带状的部分粘结。由此当使取出口T开口、而取出内容物时,难以妨碍里侧的片材B。并且也可以如图34(A)、(B)所示,在袋Y的上端的粘结部C的、例如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贯穿设置透孔C1,该透孔C1在销售时等进行陈列的情况下,用于卡挂钩子等。并且,也可以使图34(B)中的一个把手部31向袋Y的外侧延长,并在该延长部分上设置透孔C1。此外,图34(B)所示的例子中,若在袋Y的里侧的片材B上,设置例如Y字形的衬垫(骨架:未图示),则也能够进行袋Y的层叠。
图35(A)、(B)中,表示里面粘贴一片式构造的开闭件1的例子。与图25的例示不同,图35(A)表示图25所示的开闭件1粘结在表侧的片材A的内表面A2侧的例子,与图34的例示不同,图35(B)表示图34所示的开闭件1粘结在表侧的片材A的内表面A2侧的例子。这样,开闭件1相对于表侧的片材A,不仅安装(粘结)于其外表面A1,也能够安装(粘结)于内表面A2。此时,开闭件1不向袋Y的外部露出,从而,例如在袋Y的操作过程中,不会有开闭件1被其它部件卡挂的担忧。
图36(A)~(E)中,表示与上述的开闭件1相比,启封部的形状不同的一片式构造的开闭件2。图36(A)是位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2的顶视图(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右视图,(D)是位于打开位置P2的开闭件2的主视图,(E)是右视图。此外,开闭件2的铰接部21、22构成为与上述的开闭件1相同。
对于开闭件2而言,如图36(A)所示,顶视(俯视)观察时,狭缝S形成为从中心C2离开而平缓地弯曲。即,启封部11A的对置面11a与启封部12A的对置面12a形成为在相同方向上平缓地弯曲的方式形成。若以中心C2为基准,则对置面11a朝向下方弯曲成凸状,对置面12a朝向下方弯曲成凹状。并且,启封部11A、12A的外侧的面(离中心C2远的面)11h、12b分别向外侧平缓地弯曲成凸状。因此当开闭件2配置于打开位置P2时,如图36(D)、(E)所示,对置面11a、12a分离从而较大地开口,并且相对于连接铰接部21、22的连结部H、H的中心C2,对置面11a位于上侧并向上方弯曲成凸状,另一方面,对置面12a位于下侧并向下方弯曲成凹状。即,形成开口部的对置面11a、12a的高度不同。因此,当从袋Y内取出内容物时,容易从对置面12a侧取出。此外,开闭件2以启封部11A、12A的外侧的面11h、12b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形成,从而例如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的向外侧鼓出最大的部分的附近能够兼作图24所示的开闭件1的把手部31、32。即,这样通过形成启封部11A、12A,能够省略从启封部11A、12A向外侧突出的把手部,从而能够实现形状的简化,并且能够稳固地构成相当于把手部31、32的部分,进而能够减少开闭件2在搬运过程中等造成的把手部的破损。
<实施方式3>
参照图37,对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开闭件87进行说明。其中,图37(A)是配置于关闭位置P1的开闭件87的立体图,(B)是配置于打开位置P2(待机位置P1′)的开闭件87的立体图。
开闭件87具备经由狭缝S而相互对置的一对启封部91、92、分别将它们的两端部连结起来的铰接部93、94、以及从启封部91、92向外侧延伸的把手部95、96。启封部91、92以直线状延伸的方式构成。与此相对,铰接部93、93以在启封部91、92的端部向正面侧(表面侧)弯曲的方式构成。在铰接部93、94的表面侧形成有与狭缝S对应的切口K,由于该切口而分为部分93a、93b和部分94a、94b。在切口K的里面侧设有连结部H。该连结部H成为启封部91、92的摆动中心。该连结部H相对于启封部11、12具有倾斜角度α。此外,狭缝S的表面侧被具有捏手64a的封闭部64封闭。当初次使用开闭件87时,首先,捏住该捏手64a,除去封闭部64,从而使狭缝S露出,之后进行打开。
对于上述构成的开闭件87而言,通过相对于一个启封部96、而使另一个启封部95以铰接部93、94的连结部H为基准地反转约180度,使部分93a、93b的里面侧相互合在一起,并且使部分94a、94b的背面相互合在一起,由此借助铰接部93、94的弹性,能够配置于图37(B)所示的打开位置P2,并能够在对置面91a、92a之间构成开口部N。即,对于开闭件87而言,连结部H相对于启封部91、92以倾斜角度α倾斜,从而启封部91、92从关闭位置P1开始以该连结部H为基准地以使各自的背面侧合在一起的方式进行对折,而配置于待机位置P1′,同时配置于打开位置P2,使对置面91a、92a分离而构成开口部N。换言之,从开闭位置P1开始,不经由待机位置P1′,直接配置于打开位置P2。其中,当启封部91、92配置于打开位置P2时,在开口部N的开口面积不足的情况下,如图37(B)所示,沿箭头F1方向按压铰接部93、94(在缩短启封部91、92的方向上施力),由此能够确保足够的开口面积。此外也可以在对置面91a、92a上设置上述的嵌合部43A。
此外,对于实施方式3的开闭件87而言,在基本的构成中,除了铰接部93、94相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开闭件1、2倾斜的方面,其余相同,从而参照图24~图36而说明的实施方式2的开闭件1、2的实施方式全部能够适用于实施方式3的开闭件87。换言之,实施方式2的开闭件1、2也可以说是将实施方式3的开闭件87的铰接部93、94的倾斜角度α设为0的开闭件。
附图标记说明:1、2、5、81、81A、82、87...开闭件;10、11、11A、12、12A、91、92...启封部;11A~11E、12A~12E...关节部;11a、12a、61a、91a、92a...对置面(对置部);20、21、22...铰接部;31、32、54、54A、95、96...把手部;41...阻隔性基材(封闭片);42、42B~42F...筛部;43A~43G...嵌合部;50...导轨部件;51...基部;52...脚部;53...卡合部;55、71...导轨主体;60...覆盖部件;64...封闭部;A...表侧的片材;A1、B1...表侧片材的外表面;A2、B2...表侧片材的内表面;B...里侧的片材;B1...里侧片材的外表面;B2...里侧片材的内表面;H...连结部;K...切口;P1...关闭位置;P2...待机位置;P3...打开位置;N...开口部;S...狭缝;T...取出口;U1、U2、U3...连接部;V1、V2、V3...槽;Y...袋。

Claims (17)

1.一种开闭件,安装在形成于制作袋的片材上的内容物取出用的狭缝状的取出口,用于开闭所述取出口,该开闭件的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启封部,它们具有经由与所述取出口对应的狭缝而相互对置的对置部,并且分别沿着所述取出口的一个端缘和另一个端缘被粘结而占据覆盖所述取出口的关闭位置;
一对铰接部,它们分别连结一对所述启封部的所述狭缝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以及
一对把手部,它们分别以离开所述狭缝的方式设置于一对所述启封部,
一对所述铰接部将一对所述启封部支承为能够摆动,并且能够在所述关闭位置、和以一个所述启封部的背面侧与另一个所述启封部的背面侧对合的方式弯曲的待机位置之间摆动,
在一对所述启封部被配置于所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一对所述铰接部相互接近,由此一对所述启封部朝向使各自的所述对置部分离的方向弯曲且被移动到呈开口的打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启封部具有:沿长边方向整齐排列的多个关节部、和能够将所述多个关节部相互弯曲地连接的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将配置在所述打开位置的一对所述启封部朝向所述待机位置施力,
所述铰接部将配置在所述待机位置的一对所述启封部朝向所述关闭位置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启封部、一对所述铰接部以及一对所述把手部通过板状部件而一体形成,并且一对所述启封部粘结在所述片材的外表面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启封部、一对所述铰接部以及一对所述把手部通过板状部件而一体形成,并且一对所述启封部粘结在所述片材的内表面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启封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片材进行立体地弯曲后的弯曲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启封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狭缝产生弯曲的弯曲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封闭所述狭缝并且能够被去除的封闭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启封部和一对所述铰接部的构成包括:导轨部件、和与所述导轨部件卡合而覆盖所述导轨部件的覆盖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部件具有:贴附于所述取出口的内表面侧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立起而贯通所述取出口并且被所述覆盖部件覆盖的脚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的一部分因所述启封部的打开动作而被切断,从而与所述开口部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封闭所述狭缝并且能够被去除的封闭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启封部、所述一对铰接部以及所述一对把手部通过板状部件而一体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启封部、所述一对铰接部以及所述一对把手部大致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启封部与所述一对把手部大致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一对铰接部离所述启封部越远的部分,越向离开所述片材的外表面侧的方向倾斜。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开闭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启封部相对于所述片材而弯曲成长边方向上的中央侧高的拱门状。
17.一种袋,是利用片材制作的袋,该袋的特征在于,具备:
狭缝状的取出口,其用于将收纳于内侧的内容物取出;和
开闭件,其安装于所述取出口,用于开闭所述取出口,
所述开闭件是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件
CN201180018722.4A 2010-04-15 2011-04-15 开闭件以及具有该开闭件的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44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94520 2010-04-15
JP2010094520 2010-04-15
JP2010-127537 2010-06-03
JP2010127537 2010-06-03
PCT/JP2011/059386 WO2011129437A1 (ja) 2010-04-15 2011-04-15 開閉具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4244A CN102844244A (zh) 2012-12-26
CN102844244B true CN102844244B (zh) 2014-08-20

Family

ID=44798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872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44244B (zh) 2010-04-15 2011-04-15 开闭件以及具有该开闭件的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057195B2 (zh)
CN (1) CN102844244B (zh)
WO (1) WO20111294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7608B2 (ja) * 2013-12-02 2018-09-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パウチおよび注液補助パーツ
JP5572773B1 (ja) * 2014-01-30 2014-08-13 日野 智晴 開閉具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袋
US10532856B2 (en) 2015-12-31 2020-01-14 Bemis Company, Inc. Self-closing manually re-openable package
ITUB20160359A1 (it) * 2016-01-27 2017-07-27 Rachelino Finazzi Dispositivo tascabile per la raccolta di piccoli rifiuti e oggetti di minuteria.
CN110271758A (zh) * 2019-04-24 2019-09-24 天津丰威包装制品销售有限公司 一种食品防潮袋
CN114435743B (zh) * 2022-02-16 2023-04-18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 一次性内窥镜转运袋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27819A (en) * 1976-03-29 1977-06-07 Herrera Gutierrez Jesus Closure device for bags or similar containers
US4356954A (en) * 1981-04-30 1982-11-02 Mojonnier Albert Reclosable bag and method of closing same
JPS6034593Y2 (ja) * 1982-08-12 1985-10-15 日本ケ−ス株式会社 吊下げ包装袋
GB2311275A (en) * 1996-03-21 1997-09-24 David Alexander Staden Package with reusable biassed closure
US7300207B2 (en) * 2003-04-16 2007-11-27 Ron Linneweil Closure for containers and reclosable container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8230655A (ja) * 2007-03-20 2008-10-02 Katsushi Kano 開閉具を有する袋体
CN201432862Y (zh) * 2009-06-23 2010-03-31 房卫红 一种方便开启的塑料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57195B2 (ja) 2012-10-24
JPWO2011129437A1 (ja) 2013-07-18
CN102844244A (zh) 2012-12-26
WO2011129437A1 (ja) 2011-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4244B (zh) 开闭件以及具有该开闭件的袋
JP5280143B2 (ja) 可撓性素材でできた、特に粒状または粉末状製品用のスタンドアップパッケージ
AU723617B2 (en) Multi-layer fins for plastic zipper bags
JP4721709B2 (ja) ファスナーバッグ
CN101734407A (zh) 包括由挠性材料形成的可移除上部的容器
CN101119897A (zh) 包括垂直铰接的侧壁部分的可折叠容器
US9102423B2 (en) Flip-lock instant closure mechanism and method
EP1661817A3 (en) String zipper designs for slider-operated reclosable packaging
US7636989B2 (en) Press-to-open zippers for reclosable packages
JP4913743B2 (ja) スパウト付きパウチ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58647B (zh) 开闭件以及具有该开闭件的袋
JP2001335070A (ja) ジッパークロージャとスライダ装置とタンパー明示構造とを有する再封式パッケージ、およびその方法
US9315311B2 (en) Wedge form bag for pouring
US5743652A (en) Resealable bag
US7165678B2 (en) Gift packaging
JP3094568U (ja) 組立式手提げ袋
JP4259962B2 (ja) ガセット袋
CN2858539Y (zh) 具有防拉头滑动及防盗功能的硬币或纸币专用包装袋
JP2005104560A (ja) ガセット袋
JP4346399B2 (ja) ガセット袋
JP3082026U (ja) ひだなし両底ばり紙袋
JP3204269U (ja) 携帯用液体袋
JPH0142522Y2 (zh)
JP4797420B2 (ja) ガセットタイプ包装袋
JPH0733820U (ja) 紙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704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