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6130B - 车辆引擎盖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引擎盖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6130B
CN102826130B CN201210074885.0A CN201210074885A CN102826130B CN 102826130 B CN102826130 B CN 102826130B CN 201210074885 A CN201210074885 A CN 201210074885A CN 102826130 B CN102826130 B CN 1028261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net
frame part
planar section
side frame
m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748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26130A (zh
Inventor
藤生和宏
大西亮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Mitsubishi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Mitsubishi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Mitsubishi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26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6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26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61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车辆引擎盖结构的引擎盖包括加强板。该加强板具有前架部分和后架部分以及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以及锁定装置。在后移平面部分中,侧架部分伸出量部分地减少,该后移平面部分形成于每个侧架部分的纵向中心部分。当引擎盖接收车辆正面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时,两个侧架部分的后移平面部分构成引擎盖弯曲变形的起始点。当引擎盖接收车辆斜前方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时,锁定装置以及侧架部分的任一后移平面部分构成引擎盖弯曲变形的起始点。

Description

车辆引擎盖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引擎盖结构,当车辆遭遇正面撞击时(其中从车辆正面撞击车辆),或当车辆遭遇斜撞击时(其中斜对地从车辆前方碰撞车俩),通过使引擎盖弯曲入预定位置来防止引擎盖的反转。
背景技术
引擎盖以可打开方式覆盖形成在车体前部的引擎室,引擎盖铰接至引擎室的向上开口的后周界边缘部分附近(在其左后端和右后端),且以可打开方式在前端锁定于向上开口的前周界边缘部分。
该引擎盖由外板和内板构成,它们在竖直方向相互重叠且随后相互整合连接,从而保持预定的刚度。尤其是,外板和内板连接在一起从而沿引擎盖的外侧周界边缘形成封闭区域,并且引擎盖产生的前架部分、后架部分、左架部分、和右架部分以引擎盖外侧周界边缘的形状保持刚度。此外,中间梁部分形成在内板侧以具有向下突起部分,中间梁部分布置在除外侧周界部分外的中心区,并且其两侧端部与前架部分、后架部分、左架部分、和右架部分连续形成,从而以引擎盖中心区的形状保持刚度。
当具有一个如以上说明的引擎盖结构的车辆遭遇正面撞击时,尽管取决于产生的撞击程度,但仍担心引擎盖自身的反转,以及引擎盖后端部分伸入挡风玻璃。为防止该情况,通常形成卷边,以便在引擎盖内板上的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或横向上延伸。具体地,此类卷边形成在左架部分和右架部分以及引擎盖内板的中心梁上,并且设置此类卷边以在引擎盖纵向中心位置沿横向对齐。当此类卷边部分接收车辆遭遇正面撞击产生的过度负荷时,在引擎盖中产生弯曲变形,其从作为起始点的卷边部分开始,其中,撞击产生的负荷由已变形并弯曲的引擎盖吸收,并且引擎盖的反转被抑制。因而,防止了引擎盖的后端部分伸入挡风玻璃。
PTL1和PTL2均说明了传统引擎盖结构的实例,其具有变形促进功能,以通过在引擎盖内板上形成卷边来产生弯曲变形,从而使弯曲变形从作为开始点的卷边开始。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026678。
[PTL2]日本专利公开No.2006-224876。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当卷边形成在引擎盖内板上以按以上说明的方式在车辆横向上延伸时,即,当卷边形成在引擎盖的外侧周界边缘上的左架部分和右架部分上(其为卷边形成所在的部分)以及形成在设置于引擎盖中心部分的梁构件上时,据此形成的此类卷边使得整个引擎盖的刚度和强度降低。然后,须如此精确和恰当地设置待形成卷边的深度和形状,使得引擎盖的刚度和强度极大地降低。即,用于保持引擎盖刚度的功能和用于产生引擎盖弯曲变形的促使变形功能需要相互兼容,其中促使弯曲变形功能与保持刚度功能相抵触。因而,难以设置并保持此两个相抵触功能之间的平衡。此外,当卷边形成在引擎盖内板上以在车辆横向上延伸时,引擎盖可以折叠方式适当地在卷边形成部分处变形,从而在车辆遭遇正面撞击情况下显示吸收撞击性能。然而,在车辆遭遇斜前方撞击情况下,当卷边形成为在车辆的横向上延伸时,引擎盖不能精确和恰当地以弯曲形式变形,从而不能充分地展示吸收撞击性能。
据此,传统的引擎盖结构仍有改进空间。
因而,本发明的一个有利方面是,提供一种车辆引擎盖结构,其具有促使变形功能以在当车辆遭遇撞击时在车辆的引擎盖产生弯曲变形且抑制整个车辆的刚度和强度的降低,其中,不仅当车辆遭遇正面撞击时,而且当遭遇斜前方撞击时,也可促使引擎盖的变形,从而充分展示吸收撞击效果。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点,提供一种引擎盖结构,包括:
引擎盖,所述引擎盖的左后端和右后端枢转支撑于车辆的车体的前部分中形成的向上开口的后边缘部分附近,并且所述引擎盖的前端以可竖直打开方式锁定在所述向上开口的前周界边缘部分,以便覆盖所述向上开口,
其中,所述引擎盖包括覆盖所述向上开口的引擎盖主板以及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一体连接至所述引擎盖主板的下表面以重叠于其上,
其中,所述加强板具有前架部分和后架部分以及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所述前架部分和后架部分以及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设置成分别沿所述引擎盖主板的前外侧周界边缘部分、后外侧周界边缘部分、左外侧周界边缘部分和右外侧周界边缘部分延伸并且形成为具有向下伸出的横截面形状,
其中,锁定装置设置在所述前架部分的横向中心部分,以便以可打开方式锁定于所述向上开口的前边缘部分,
其中,后移平面部分形成于每个侧架部分的纵向中心部分,在所述后移平面部分中,部分地减少了所述侧架部分的伸出量,从而所述后移平面从每个所述侧架部分的横向内侧边缘部分横向向外延伸,
其中,当所述引擎盖接收由所述车辆的正面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时,两个所述侧架部分的所述后移平面部分构成所述引擎盖的弯曲变形的起始点,并且
其中,当所述引擎盖接收由所述车辆的斜前方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时,所述锁定装置以及所述侧架部分的任一后移平面部分构成所述引擎盖的弯曲变形的起始点。
车辆引擎盖结构可被配置为使得:所述后移平面部分具有三角形形状,其具有沿任一所述侧架部分的所述横向内侧边缘部分延伸的底座,所述后移平面部分的三角形形状的前斜线和后斜线均形成为立壁状阶梯部分,并且所述前斜线的阶梯部分朝向所述锁定装置横向向内倾斜。
辅助水平梁可形成在所述加强板上,以从所述加强板的纵向中心部分横向延伸,从而将所述侧架部分的所述后移平面部分连接在一起。
该车辆引擎盖结构可配置为:所述向上开口是引擎室的向上开口,并且锁孔形成在所述后移平面中,用于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在打开位置中保持所述引擎盖,所述引擎盖打开和封闭所述引擎室的所述向上开口。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防止了引擎盖刚度的退化,方式是使得引擎盖主板和前侧架部分、后侧架部分、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重叠在发动机主板的前周界边缘部分、后周界边缘部分、左周界边缘部分、和右周界边缘部分的下表面上并且进而与其一体形成。然后,当引擎盖接收车辆前方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输入时,引擎盖形成为使得从连接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的后移板的直线位置作为起始点开始纵向弯曲变形。当引擎盖接收来自车辆左前方或右前方的车辆斜前方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输入时,引擎盖形成为使得在其前倾斜侧部分处从一条直线位置作为起始点开始弯曲变形,该直线位置从锁定装置朝向后移面倾斜延伸。因而,引擎盖在直线位置处以确定方式开始此类弯曲变形,因此一旦引擎盖开始其弯曲变形,则沿预定的变形模式执行变形。特别地,这可防止发生使得引擎盖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伸入挡风玻璃的这样的变形,进而可确保乘车人的安全。
根据本发明,后移平面部分和阶梯部分(从后移部分的前端侧弯曲延伸的)可形成应力集中部分。此外,一个阶梯部分重叠在从锁定装置延伸的直线上,从而沿其延伸。因而,当引擎盖接收来自于车辆斜前方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时,引擎盖可更容易地在应力集中部分开始其变形,从而可允许引擎盖在以更确定方式弯曲的同时发生变形。
根据本发明,辅助水平梁设置为在引擎盖的纵向中间部分中横向延伸。因此,引擎盖在其中心部分的横向刚度可由辅助水平梁保持。此外,变形促进功能由左后移平面部分和右后移平面部分以及在它们之间延伸的辅助水平梁提供。然后,当车辆遭遇正面撞击时,整个引擎盖可变形且从显示促使变形功能的部分作为起始点沿辅助水平梁弯曲。结果,使得引擎盖在以确定方式弯曲的同时变形,而不使整个引擎盖的刚度退化。
根据本发明,设置在引擎室的引擎盖上的后移平面部分不仅可通常用作当引擎盖接收过度负荷时控制变形起始位置的部分,并且可用作锁定平面部分,其中形成锁孔,用于将引擎盖保持在打开位置中的支撑杆锁定于锁孔。因而,可简化引擎盖的配置。
附图说明
图1示出车辆的前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其具有引擎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引擎盖结构应用于该引擎盖。
图2是图1中示出的车辆前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是引擎盖的后侧放大图示,图1中示出的引擎盖结构应用于该引擎盖。
图4是沿图3中线A-A截取的引擎盖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是沿图3中线B-B截取的引擎盖的示意性截面图,其示出一种模式,其中引擎盖沿长虚线双短虚线左侧打开。
图6是沿图3中线C-C截取的引擎盖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示出后移平面部分放大的图示,该后移平面部分设置于图3中示出的引擎盖的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中的每个上。
图8示出了图7中所示的后移平面部分的侧截面视图。
图9是侧视图,其以放大方式示出图2中所示的引擎盖铰接部分的主要部分。
图10是侧截面视图,其以放大方式示出图2中所示的引擎盖的锁定装置的部分。
图11是示出了正面撞击情况下图2中所示的引擎盖的弯曲状态的示意性图示。
图12是示出了斜前方撞击情况下图2中所示的引擎盖的弯曲状态的示意性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引擎盖结构。在附图中,箭头X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纵向方向),且箭头Y表示车辆的左右方向(横向方向)。
图1示出车辆的前部分1,其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引擎盖结构。
前挡泥板2构成车辆的前部分1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前挡泥板设置在车辆前部分1的两侧部分。引擎室3设置在成对的左侧前挡泥板和右侧前挡泥板2之间。引擎室3的向上开口301由引擎盖(引擎室盖)4所覆盖。
如图2所示,引擎盖4的主要部分由外板5和内板11形成(参考图3),外板是覆盖向上开口301的引擎盖主板,内板11是重叠在外板5的下表面以与其一体连接的加强板。内板11具有前侧架部分、后侧架部分、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6、7、8、和9(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其设置成沿外板5的前、后、左、和右外周界边缘部分延伸且形成为具有向下伸出的横截面形状。
此外,如图2和图9所示,引擎盖4枢转地支撑在左挡板上构件和右挡板上构件(车辆架构件)13上,左挡板上构件和右挡板上构件在引擎盖4的左后端和右后端处通过对应的引擎盖铰接部12构成引擎室3的向上开口301的后边缘部分或周界边缘部分mr。引擎盖4以可竖直打开的方式通过构成锁定装置的锁闩22和撞针21锁定于前隔板14(参考图10)的横向中心,其在引擎盖4的前架部分6的横向中心处构成上开口301的前边缘部分或周界边缘部分mf。
如图9所示,引擎盖铰接部12具有附接于挡板上构件13的基底板15(铰接底座),挡板上构件13是车体的一部分,以及具有铰接臂16,其在内板11的一端部分附接至内板11。基底板15和铰接臂16枢转附接在一起从而围绕旋转轴线L1旋转(见图2),旋转轴线L1横向延伸作为旋转中心。
此处,当从车辆前方看时,基底板15大致为L形。如图9中所示,基底板15由安装座151形成,其中,基底板15用螺栓固定至挡板上构件13的顶壁部分131以及从安装座151的横向内侧边缘升起的立式壁部分152。铰接销17安装于立式壁部分152的上部分,用于附接铰接臂16至基底板151。
铰接臂16的近端部分布置在基底板15的横向内侧并且基底板15通过铰接销17连接在一起,从而围绕横向延伸的旋转轴L1相对地旋转。
铰接臂的上边缘侧16横向向内弯曲,从而形成突缘部分161。突缘部分161重叠在内板11的引擎盖安装座部分18上。螺母19、19设置在引擎盖安装座部分18上,从而分别对齐形成于引擎盖安装座18中的一对前螺栓孔和后螺栓孔。然后,将紧固螺栓20旋进对应的螺母19、19,其中,突缘部分161紧固至引擎盖安装座部分18。通过按以上说明的方式将铰接臂16的突缘部分161紧固至对应的引擎盖安装座部分18,使得引擎盖4通过引擎盖铰接部12在其左后端部分和右后端部分枢转支撑在左和右挡板上构件13上。此类引擎盖铰接部12相互对称地横向形成。
如图10所示,引擎盖4的前架部分6的形成为沿外板5的前边缘部分横向延伸并具有横截面形状,通过使内板11向下伸出形成该横截面形状。平锁底座部分601形成于前架部分6的横向中心,并且U形撞针21设置在平锁基底部分601上,从而向下伸出。
撞针21(由图2中的虚线表示)布置在内板11的前架部分6的横向中心处,并且锁闩22布置在前隔板14的横向中心处,其构成向上开口301的前周界边缘部分mf,锁闩22配置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以竖直可打开方式锁定引擎盖4。
如图10所示,撞针21是形成为U形单元的一部分,该U形通过前支脚和后支脚部分s1、s2和销部分s3形成,销部分s3跨越两个支脚部分的伸出远端部分之间的空间以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前支脚部分和后支脚部分的近端s4焊接至锁底座部分601。
锁闩22包括外壳221和钩部分222。外壳221附接至前隔板14。钩部分222的远端形成钩,从而与撞针21接合。钩部分222附接至外壳221从而在其上摆动。因而,使得钩部分222接合和脱离撞针21。使得钩部分222通过打开/闭合连接机构而在通常闭合状态或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未示出)进行转换。
如图2所示,引擎盖4的外板5形成为大致为矩形的板,具有:前边缘n1,其向前凸出弯曲;后边缘n2,其向前凹入弯曲;以及左和右直侧边缘n3、n4。
如图3中所示,内板11形成为从外板5下方重叠于外板5上,以与其一体连接。具体地,内板11沿外板5的前、后、左和右外侧周界边缘部分n1至n4(参考图2)重叠在外板5的下表面,以与其一体连接。内板11由前侧、后侧、左侧、右侧架部分6、7、8、和9以及多个中间梁部分24形成(参考图4)。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架部分6、7、8、和9设置成沿外板5的外侧周界边缘部分n1至n4延伸并保持引擎盖的外侧周界边缘的成形刚度。中间梁部分24设置为在中心区域沿纵向延伸,该中心区域排除内板11的外侧周界边缘部分,从而在前架部分和后架部分6、7的两端与前架部分和后架部分6、7连续,以保持引擎盖4的中心区域的成形刚度。
此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架部分6、7、8、和9以及多个中间梁部分24均具有向下伸出的横截面形状。当内板11连接于外板5时,向下伸出的横截面则由外板5闭合,从而形成为闭合横截面。此外,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架部分6、7、8、和9与引擎盖4的前边缘部分、后边缘部分、左侧边缘部分和右侧边缘部分连续形成。多个中间梁部分24沿纵向延伸,从而在前架部分和后架部分6、7之间连接。此类架部分6、7、8、和9以及中间梁部分24一体压制形成,作为一个单元。
锁底座部分601形成于前架部分6的横向中心部分,并且撞针21(参考图10)设置在锁底座部分601,从而向下伸出。此外,多个中间梁部分24形成为使得在一些位置处分叉前架部分6,所述这些位置以预定间隔隔开(从作为中心的锁基底部分601横向地),使其向后延伸。并且,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8、9形成为使得从前架部分6的左端和右端延伸至后侧。
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8、9在后架部分7的后端部分连接于后架部分7的左端和右端。因而,左和右侧架部分8、9与前架部分和后架部分7一体形成。多个中间梁部分24延伸至后侧以在后架部分7的后端连接至后架部分7。因而,多个中间梁部分24与前架部分和后架部分7一体形成。如图3所示,多个横向延伸辅助水平梁111设置在内板11的纵向中间部分。具体地,均在纵向上延伸的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8、9和多个中间梁部分24在相邻构件的纵向中间部分通过辅助水平梁111连接至该相邻构件。引擎盖4的中心部分的横向刚度有此类辅助水平梁111保持。
如图3、图7中所示,三角形后移平面部分26通过减少左架部分和右架部分8、9的伸出量(以阶梯状方式)分别形成在左架部分和右架部分8、9(侧架部分)的纵向中间部分。
左后移平面部分和右后移平面部分26横向对称形成,因此,此处将说明形成在侧架部分之一或左侧架部分8上的后移平面部分26。
如图7、图8所示,侧架部分8形成为具有向下伸出横截面(通过伸出部分B和左突缘和右突缘b),该伸出部分B和左突缘和右突缘b从伸出部分B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伸出。通过减少侧架部分8的伸出量(部分地因为后移平面部分26横向向外延伸),后移平面部分26形成为从位于中心侧(横向内侧)的侧架部分8(伸出部分B)的侧边缘部分(图7中的右侧)横向向外延伸,该中心侧面向车辆的中线Lc。
即,如图8所示,侧架部分8的纵向中间部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通过伸出部分B(连续伸出部分e)和后移平面部分26以阶梯状方式形成,该伸出部分具有伸出量h1,并且后移平面部分26具有伸出量h2,其中,侧架部分8的伸出量从h1减少至h2。如图7中所示,后移平面部分26形成为三角形,其底座a1由侧架部分8(伸出部分B)的侧边缘部分(图7中的右侧边缘部分)构成,侧架部分8位于面向车辆中线Lc的中心侧上(横向内侧)。即,在侧架部分8中,三角形凹槽部分(后移平面部分26)形成在纵向中间部分中,从而从侧架部分8的横向内侧部分横向向外地切割侧架部分8。
构成三角形后移平面部分26的顶点部分的伸出端部分p1定位成比侧架部分8的伸出部分B的横向向外侧边缘部分更加横向向内了宽度g。具有纵向恒定的伸出量h1的连续伸出部分e形成在侧架部分8的一个部分上,该一个部分比伸出端部分p1进一步横向向外。侧架部分8的纵向弯曲刚度可通过增加或减少连续伸出部分e的宽度g而进行控制。
然后,三角形后移平面部分26作为当车辆遭遇正面撞击时引擎盖4的弯曲变形的起始点。在此配置中,引擎盖4大致沿正面撞击弯曲参考线Lf弯曲,该参考线Lf连接了伸出端部分p1或左和右三角后移平面部分26的顶点。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中所示,辅助水平梁111设置为在横向Y上对齐,从而符合正面撞击弯曲参考线Lf,其中,左和右后移平面部分26通过如此对齐的辅助水平梁111相互连接。通过采取该配置,当车辆遭遇正面撞击时,产生的应力沿辅助水平梁111集中在引擎盖4中心部分中。因而,可保持变形促进功能,以沿辅助水平梁111弯曲引擎盖。
通过采取该配置,当由图11中实线示出的通常状态导致正面撞击时,首先,左侧架和右侧架部分8、9在成对的后移平面部分26处弯曲的同时变形,其沿辅助水平梁111触发整个引擎盖4的弯曲变形。引擎盖4根据预定变形模式通过变形促进功能变形,其是通过左后移平面部分和右后移平面部分26和设置于其间的辅助水平梁111实现的,其中,引擎盖4如图11中长虚线双短虚线所示地弯曲。因此,抑制了整个引擎盖4的反转,并且因此,可防止发生引擎盖4的此类变形,即,后架部分7和侧架部分8、9反转伸入挡风玻璃W(参考图1)。从而可确保车上人员的安全。
此外,如图7、图8所示,立壁状阶梯部分D沿后移平面部分26之间的边界形成,其中,侧架部分的伸出量减少,以及伸出部分B,此类阶梯部分D构成三角后移平面部分26的前斜线部分和后斜线部分a2、a3。
此外,前斜线部分a2以倾斜角α朝向相对于横向的车体的前方倾斜,从而朝向撞针21延伸,其是设置在引擎盖4的前架部分6的横向中心部分的锁定装置。具体地,后移平面部分26形成为使得,构成后移平面部分26的前斜线部分a2的梯级部分D大致沿斜前方撞击弯曲参考线Ls延伸,参考线Ls连接伸出端部分p1和撞针21的前端部分,伸出端部分p1构成三角形后移平面部分26的顶点。
然而,如图8中所示,由于由立壁状阶梯部分D和后移平面部分26限定的弯曲部分的曲率半径r变大,引擎盖的刚度变高,而由于该弯曲部分曲率半径变小,更促使引擎盖的变形。因而,设置该弯曲部分的曲率半径为一个合适的值。此外,由于由立壁状阶梯部分D和后移平面部分26限定的夹角θ变小,更促使引擎盖的弯曲变形,而由于夹角θ增大,引擎盖的弯曲刚度增加。再一次,夹角θ设置为合适值。
以此种方式,弯曲部分可构成应力集中部分,该弯曲部分由后移平面部分26和斜线部分a2限定,该斜线部分a2是形成在该后移平面部分26的图7中前下侧的阶梯部分D。另一方面,设置有撞针21的前架部分6的横向中心部分由锁底座部分601加强,因而,当引擎盖接收到车辆斜前方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时,构成后移平面部分26的斜线部分a2的阶梯部分D和撞针21构成弯曲变形的起始点。此外,构成斜线部分a2的阶梯部分D重叠在斜前方撞击参考线Ls上,参考线Ls从撞针21延伸,从而沿其延伸。因而,阶梯部分D用于沿斜前撞击弯曲参考线Ls而开始引擎盖4的弯曲变形。
据此,如图12所示,当车辆遭遇斜前方撞击时,引擎盖4从实线所表示的正常状态,沿斜前方弯曲参考线Ls开始弯曲变形。然后,引擎盖4的变形根据预定变形模式继续进行,并且引擎盖4在弯曲的同时最终变形,如图12中长虚线双短虚线表示。据此,当车辆遭遇斜前方撞击时,引擎盖4的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8、9的反转被抑制,因而,可防止发生引擎盖4的此类变形,即,侧架部分8、9反转伸入挡风玻璃W(参考图1)。从而可确保车上人员的安全。
此外,成椭圆形通孔的锁孔28形成于后移平面部分26的中心。通过提供锁孔28,当车辆遭遇撞击时,可使得后移平面部分26比侧架部分的其他部分更容易出现变形。因而,可使得后移平面部分26以更确定方式用作引擎盖4的弯曲变形的起始点。如图5中所示,支撑杆29在近端枢转支撑在对应的挡板上构件13上,支撑杆29的远端可插入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8、9中的任一个侧架部分的后移平面部分26中的锁孔28,从而保持引擎盖4在打开位置。随此发生,在支撑杆29的远端处的远端弯曲部分291锁定于锁孔28的周界边缘,进而可呈现出以稳定方式将引擎盖4保持在打开位置的功能。
如前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引擎盖结构中,后移平面部分26形成在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8、9的纵向中间部分,其方式是,减少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8、9的伸出量,部分地因为后移平面部分26从其横向内侧边缘部分横向向外延伸。当引擎盖接收车辆前方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时,使得如此形成的后移平面部分用作引擎盖4弯曲变形的起始点。当引擎盖接收到从车辆左向或右向的斜前方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时,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8、9以及撞针21中的任一个的后移平面部分26被用作引擎盖4的弯曲变形起始点,撞针21是设置在引擎盖4的前架部分6的横向中心部分的锁定装置。因而,当车辆遭遇正面撞击和斜前方撞击两者时,通过该简单的配置,引擎盖4可在以确定方式弯曲的同时发生变形,其中,后移平面部分26形成在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8、9上。尤其是,后移平面部分26形成为三角形,其底座a1由每个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8、9(伸出部分)的横向内侧边缘部分形成。此外,作为三角形后移平面部分26的前立壁状阶梯部分D的斜线部分a2倾斜,以沿斜前方撞击弯曲参考线Ls延伸,该参考线Ls连接构成三角形后移平面部分26的顶点和撞针21的前端部分的伸出端部分p1。因而,当车辆遭遇斜前方撞击时,可确保引擎盖4的弯曲变形并使其平缓发生。此外,即使当车辆遭遇斜前方撞击时,一旦引擎盖4开始弯曲变形,则可确保变形根据预定模式进行。
此外,辅助水平梁111设置成大致沿正面撞击弯曲参考线Lf在横向上对齐,该参考线Lf相互连接左后移平面部分和右后移平面部分26的伸出端部分P1。因而,在正面撞击的情况下可显示促使变形功能,并且一旦引擎盖4开始弯曲变形,则变形以确定方式进行。
因此,不管车辆遭遇正面撞击或斜前方撞击,可防止此类变形,即,后架部分7和引擎盖4的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8、9伸入挡风玻璃,进而可确保车上人员的安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引擎盖结构,无须在引擎盖中心部分的中间梁部分处设置卷边,以如传统引擎盖结构中那样沿其横向方向延伸。因而,使得引擎盖的刚度难以减少,并且由此不会出现在车辆运行时引擎盖的刚度退化的情况。
此外,尽管设置在引擎室的引擎盖4上的后移平面部分26配置为当车辆遭遇撞击时弯曲变形的起始点,后移平面部分26通常可用作形成锁孔28的锁定平面部分,其中,支撑杆锁定于锁孔28,用于保持引擎盖打开,从而可简化引擎盖的配置。根据本发明的引擎盖结构,当车辆遭遇正面撞击和斜前方撞击时,使用该简单的结构,可使设置的引擎盖以确定方式变形且保持引擎盖的刚度。
根据之前已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后移平面部分26形成为三角形形状。然而,在前斜线部分a2(参考图7)可朝向撞针21倾斜的情况下,后移平面部分26不必形成三角形形状。因而,可使用三角形形状之外的任何其他形状获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辅助水平梁111设置成大致沿正面撞击弯曲参考线Lf对齐,并且引擎盖4的中心部分的横向刚度由此类辅助水平梁111保持。然而,可设置多个辅助水平梁111,以平行对齐,经过正面撞击弯曲参考线Lf。在此情况下,也可获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用于支撑杆29的锁孔28形成在后移平面部分26中,并且使得后移平面部分26加倍,作为支撑杆29的锁定平面部分。然而,也可采用这样的配置,其中用于支撑杆29的锁定平面独立形成,从而使得后移平面部分26仅需用作构成弯曲变形的起始点的部分。
因而,虽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类实施例并且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变形。
附图标记列表
1车辆
3引擎室
301向上开口
4引擎盖
5外板
6前架部分
7后架部分
8、9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
12引擎盖铰链
13挡板上构件(车辆架构件)
21撞针(锁定装置)
22锁闩
26后移平面部分
a1底座
a2前斜线部分
a3后斜线部分
e连续伸出部分
h1伸出部分的伸出量
h2后移平面部分的伸出量
mf前边缘部分
mr后边缘部分
n1前端
p1伸出端部分
B伸出部分
D阶梯部分
E宽度
Lf正面撞击弯曲参考线
Ls斜前方撞击弯曲参考线。

Claims (5)

1.一种车辆引擎盖结构,包括:
引擎盖,所述引擎盖的左后端和右后端枢转支撑于车辆的车体的前部分中形成的向上开口的后边缘部分附近,并且所述引擎盖的前端以能竖直打开方式锁定在所述向上开口的前周界边缘部分,以便覆盖所述向上开口,
其中,所述引擎盖包括覆盖所述向上开口的引擎盖主板以及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一体连接至所述引擎盖主板的下表面以重叠于其上,
其中,所述加强板具有前架部分和后架部分以及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所述前架部分和后架部分以及左侧架部分和右侧架部分设置成分别沿所述引擎盖主板的前外侧周界边缘部分、后外侧周界边缘部分、左外侧周界边缘部分和右外侧周界边缘部分延伸并且形成为具有向下伸出的横截面形状,
其中,所述加强板具有从这些架部分的两端向外延伸的突缘部分,
其中,锁定装置设置在所述前架部分的横向中心部分,以便以能打开方式锁定于所述向上开口的前边缘部分,
其中,连续伸出部分和后移平面部分以阶梯状方式整体形成于每个侧架部分的纵向中心部分,
其中,所述连续伸出部分分别设置在所述左侧架部分和所述右侧架部分的横向外侧,并且整体形成的伸出部分的伸出量不发生改变,
其中,所述后移平面部分从每个所述侧架部分的横向内侧边缘部分横向向外延伸,其伸出量相比于所述连续伸出部分的伸出量减小并且相比于所述突缘部分的伸出量增加,
其中,当所述引擎盖接收由所述车辆的正面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时,两个所述侧架部分的所述后移平面部分构成所述引擎盖的弯曲变形的起始点,并且
其中,当所述引擎盖接收由所述车辆的斜前方撞击导致的过度负荷时,所述锁定装置以及所述侧架部分的任一后移平面部分构成所述引擎盖的弯曲变形的起始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引擎盖结构,
其中,辅助横向梁形成在所述加强板上,以从所述加强板的纵向中心部分横向延伸,从而将所述侧架部分的所述后移平面部分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引擎盖结构,
其中,所述后移平面部分具有三角形形状,其具有沿任一所述侧架部分的所述横向内侧边缘部分延伸的底座,
其中,所述后移平面部分的三角形形状的前斜线和后斜线均形成为立壁状阶梯部分,以及
其中,所述前斜线的阶梯部分朝向所述锁定装置横向向内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引擎盖结构,
其中,辅助水平梁形成在所述加强板上,以从所述加强板的纵向中心部分横向延伸,从而将所述侧架部分的所述后移平面部分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引擎盖结构,
其中,所述向上开口是引擎室的向上开口,以及
其中,锁孔形成在所述后移平面中,用于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在打开位置中保持所述引擎盖,所述引擎盖打开和封闭所述引擎室的所述向上开口。
CN201210074885.0A 2011-06-15 2012-03-20 车辆引擎盖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61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3193A JP5240324B2 (ja) 2011-06-15 2011-06-15 車両のフード構造
JP2011-133193 2011-06-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6130A CN102826130A (zh) 2012-12-19
CN102826130B true CN102826130B (zh) 2015-08-19

Family

ID=47329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7488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26130B (zh) 2011-06-15 2012-03-20 车辆引擎盖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240324B2 (zh)
CN (1) CN102826130B (zh)
BR (1) BR102012006170A2 (zh)
IN (1) IN2012DE00816A (zh)
MY (1) MY15651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02361B2 (en) 2014-01-08 2015-08-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hood fold initiator free of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US9248866B2 (en) * 2014-06-13 2016-02-02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Hood assembly
US9593517B2 (en) 2014-12-31 2017-03-14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s having load-transferring hood hinge members
JP6708070B2 (ja) 2016-09-09 2020-06-1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ード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93636A (en) * 1990-07-23 1993-03-16 Deere & Company Hood
CN201825121U (zh) * 2010-09-22 2011-05-11 上海交通大学 轿车用引擎盖内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03517U (zh) * 1976-02-02 1977-08-06
JPH01145886U (zh) * 1988-03-31 1989-10-06
JPH081180Y2 (ja) * 1989-07-26 1996-01-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DE4105844A1 (de) * 1991-02-25 1992-09-03 Deere & Co Verkleidung fuer den motorbereich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2001301658A (ja) * 2000-04-25 2001-10-31 Nissan Motor Co Ltd フード構造
JP4192602B2 (ja) * 2003-01-14 2008-1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ード構造
JP2005075163A (ja) * 2003-09-01 2005-03-2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JP2006224876A (ja) * 2005-02-18 2006-08-31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フードパネル構造
JP4807743B2 (ja) * 2006-06-30 2011-11-02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フード構造、及び車両の衝突保護装置
JP5251442B2 (ja) * 2008-11-13 2013-07-3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93636A (en) * 1990-07-23 1993-03-16 Deere & Company Hood
CN201825121U (zh) * 2010-09-22 2011-05-11 上海交通大学 轿车用引擎盖内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6130A (zh) 2012-12-19
IN2012DE00816A (zh) 2015-08-21
JP5240324B2 (ja) 2013-07-17
MY156515A (en) 2016-02-26
BR102012006170A2 (pt) 2013-11-05
JP2013001215A (ja) 2013-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4297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EP1863665B1 (e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EP1787895B1 (en)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4870249B (zh) 车用座椅
US20140300137A1 (en)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20090152928A1 (en) Seatback Frame for Vehicles
US20140339856A1 (en)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2826130B (zh) 车辆引擎盖结构
JP5761212B2 (ja) 車両用フード構造
CN105882763A (zh) 车辆用前围板部结构
JP5435350B2 (ja) 車体後部の下部構造
JPH04129883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0478234C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05730509A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6184412A (zh) 车辆侧部构造
JP3653807B2 (ja) 自動車用サイドシル補強構造
JP2001138950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7014116B2 (ja) 車体構造
JP5906127B2 (ja) 車両用フード
JP654680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4332712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タワーの補強構造
JP7172768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4172339B2 (ja) 鋳造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構造
CN10894477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212685728U (zh) 一种车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