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5441A - 行驶车系统 - Google Patents

行驶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5441A
CN102795441A CN2012101097950A CN201210109795A CN102795441A CN 102795441 A CN102795441 A CN 102795441A CN 2012101097950 A CN2012101097950 A CN 2012101097950A CN 201210109795 A CN201210109795 A CN 201210109795A CN 102795441 A CN102795441 A CN 102795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goes
stopper section
abutting part
running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97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95441B (zh
Inventor
押川诚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YST TECHNOLOG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YST TECHNOLOGIES filed Critical ASYST TECHNOLOGIES
Publication of CN102795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5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954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54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行驶车系统,其目的在于即使在与多个行驶车对应的多个行驶区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驶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有用于限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行驶车系统(100)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辆行驶车,该行驶车系统具备:第一行驶车(10a),其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18a);第二行驶车(10b),其具有向下方突出并且在与行进方向交差的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的第二抵接部(18b);第一止挡部(41),其配置在轨道上、且与第一抵接部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及第二止挡部(42),其配置在轨道上、且与第二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Description

行驶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辆行驶车的行驶车系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行驶车系统,众所周知有多辆行驶车在铺设于地面的轨道上在规定的行驶区域内往复行驶来搬运物品的行驶车系统。在这种行驶车系统中,在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部分,设置有用于防止行驶车彼此的碰撞的止挡部。并且,存在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变更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进行止挡部的移动(参照专利文献1)。例如,在对多辆行驶车中的一台行驶车进行维护时,为了使进行维护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与不进行维护的行驶车对应,进行各个行驶区域的变更。并且,行驶车在进行维护之后返回原本的行驶区域。具体地说,此时,操作人员通过从规定的位置撤除止挡部、或者将止挡部设置于规定的位置来进行各个行驶区域的变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1609号公报
在此类行驶车系统中,存在通过对多个行驶车的行驶区域设置能够共用的行驶区域来提高行驶车的作业效率这一需要。即使在此类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用于确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来防止行驶车离开规定的行驶区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与现有止挡部同样的止挡部设置在轨道上,则因利用止挡部来划分行驶车的行驶区域而无法设置共用的行驶区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此类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驶车系统,即使在与多个行驶车对应的多个行驶区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驶区域的情况下,也配置有用于限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个行驶车,其中,该行驶车系统具备:第一行驶车,该第一行驶车具有第一基台和向上述第一基台的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第二行驶车,该第二行驶车具有第二基台和向上述第二基台的下方突出,并且在与行进方向交差的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上述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的第二抵接部;第一止挡部,该第一止挡部配置于上述轨道上、且与上述第一抵接部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及第二止挡部,该第二止挡部配置于上述轨道上、且与上述第二抵接部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由此,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具有第一抵接部的第一行驶车不会被第二止挡部限制行驶。并且同样,具有第二抵接部的第二行驶车不会被第一止挡部限制行驶。根据上述情况,能够在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和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之间设置共用的行驶区域,并且能够利用第一止挡部来限定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能够利用第二止挡部来限定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
并且,优选行驶车系统还具备轨道用变更机构,该轨道用变更机构改变上述第一止挡部以及上述第二止挡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而且优选上述第一止挡部以及上述第二止挡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行进方向配置有多个。
由此,由于相对于行进方向设置两处(或者更多)第一止挡部,因此,通过使其中任意一方移动至不与第一抵接部重叠的位置,操作人员能够不撤除或者设置止挡部而改变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可以认为第二止挡部也与此相同,由此能够使改变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作业变得容易。
并且,优选行驶车系统还具备行驶车用变更机构,该行驶车用变更机构改变上述第一抵接部以及上述第二抵接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由此,例如通过改变第一抵接部在宽度方向的位置,使其移动至不与第一止挡部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改变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可以认为该情况对于第二止挡部也相同。
并且,优选上述第二止挡部配置于从上述轨道的端部隔开与上述第一行驶车在上述行进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的位置。
由此,例如在第一行驶车因进行维护而停止的情况下,将第一行驶车配置于轨道上的端部。在该情况下,第一行驶车存在于从轨道上的端部到与第一行驶车在行进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之间的区域(以下设为第一维护区域)。因此,通过将第二止挡部配置于从轨道上的端部隔开该距离的位置,由此,在第一行驶车进行维护时、亦即存在于第一维护区域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第二行驶车侵入维护空间。因此,进行第一行驶车的维护的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二行驶车的状况而集中于维护作业。
并且,优选行驶车系统还具备:第三行驶车,该第三行驶车具有向下方突出、且在上述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上述第一抵接部以及上述第二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以及第三止挡部,该第三止挡部配置在上述轨道上、且与上述第三抵接部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上述第三止挡部位于从上述第二止挡部隔开与上述第二行驶车在上述行进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的位置。
由此,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和第三抵接部沿宽度方向配置于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具有第一抵接部的第一行驶车不会被第二止挡部以及第三止挡部限制行驶。并且同样,具有第二抵接部的第二行驶车不会被第一止挡部以及第三止挡部限制行驶。并且同样,具有第三抵接部的第三行驶车不会被第一止挡部以及第二止挡部限制行驶。根据上述情况,能够在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与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之间设置共用的行驶区域,并且能够利用第一止挡部来限定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能够利用第二止挡部来限定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能够利用第三止挡部来限定第三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即使在多个行驶区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驶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用于限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行驶车系统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行驶车的详细立体图。
图3是在由第一行驶车的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
图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行驶车系统的各个行驶车的基台与第一止挡部以及第二止挡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
图5的(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在通常运行时的俯视图,(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在维护时的俯视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行驶车系统的各行驶车的基台与各个止挡部的位置关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
图7的(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在通常运行时的俯视图,(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一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c)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二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
图8的(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一行驶车以及第二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一行驶车以及第三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
图9的(a)是示出具有轨道用变更机构的第三止挡部以及第一止挡部的结构的简要立体图,(b)是由第三止挡部以及第一止挡部的X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a:第一行驶车;10b:第二行驶车;10c:第三行驶车;11、11a、11b、11c:基台;12:车轮;13:支柱装置;14:升降台;15:移栽装置;16:调整装置;17:支承框架;18a:第一抵接部;18b:第二抵接部;18c:第三抵接部;30:导轨;41、42、43:第一止挡部;51、52:第二止挡部;61、62、63:第三止挡部;100、200:行驶车系统;CL:中心线;A1、A21、A41:第一行驶区域;A2、A22、A32、A62:第二行驶区域;A12、A23、A33、A43、A53:第三行驶区域;A11、A31、A51、A61:第一维护区域;A42、A52:第二维护区域;A63:第三维护区域;L1~L4、L11~L13、L21~L23:距离;P1、P2:端部;P3~P8:位置;W1、W11:第一宽幅;W2、W12:第二宽幅;W13:第三宽幅。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行驶车系统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行驶车系统100的简要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行驶车的详细立体图。
首先,使用图1对实施方式1中的行驶车系统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行驶车系统100包括第一行驶车10a、第二行驶车10b、导轨30、第一止挡部41、42以及第二止挡部51、52。
如图2所示,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二行驶车10b是移栽装置,在配置有多个架子的仓库内移动,进行工件相对于各个架子的搬入搬出。并且,该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二行驶车10b包括:在仓库内移动的基台11、配置于基台11的四个位置使基台11在导轨30上行驶的车轮12、立起设置于基台11的左右的两台支柱装置13、相对于各个支柱装置13上下移动的升降台14、设置在升降台14上的移栽装置15、调整装置16、以及用于从调整装置悬挂升降台14并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17。各个车轮12具备未图示的马达,车轮12因马达驱动而旋转,从而第一行驶车10a能够在导轨30上行驶。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二行驶车10b因该马达进行顺时针旋转或者逆时针旋转,而能够在X方向上向正方向或者负方向行驶。即,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二行驶车10b在导轨30上往复行驶。
导轨30是沿着X方向配置的两根长条部件,以相互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平行地铺设于地面。导轨30规定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二行驶车10b的轨道。即,在实施方式1的行驶车系统100中,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二行驶车10b的行进方向是X方向。
第一止挡部41、42配置在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上、且是与行进方向(以下作为“X方向”)交差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以下作为“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X方向与Y方向正交。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于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上、且是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Y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第一止挡部41、42和第二止挡部51、52在Y方向配置在相互不重叠的位置。
图3是由第一行驶车10a的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图4示出各行驶车10a、10b的基台11a、11b、与第一止挡部41、42以及第二止挡部51、52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以下,使用图3以及图4对第一行驶车10a与第一止挡部41、42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第一行驶车10a的基台11a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18a。第一抵接部18a配置于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即,第一止挡部41、42配置于与第一抵接部18a在Y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此,所谓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是指,从导轨30的Y方向的中心线CL偏离的宽幅为第一宽幅W1的两个位置。即,第一止挡部41、42配置在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且相对于Y方向分别配置在两个位置。
如图3中的虚线以及图4所示,在第二行驶车10b的基台11b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二抵接部18b。第二抵接部18b配置于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二位置。即,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于与第二抵接部18b在Y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此,第二位置是从导轨30的Y方向的中心线CL偏离的宽幅为第二宽幅W2的位置。即,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于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且相对于Y方向分别配置在两个位置。由此,第一抵接部18a和第二抵接部18b在Y方向配置于相互不重叠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100中,在通常运行时和维护时,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二行驶车10b的行驶区域不同。以下,使用图5(a)以及图5(b)对通常运行时的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和维护时的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进行说明。另外,图5(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100的通常运行时的俯视图。图5(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100的维护时的俯视图。
在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的一方的端部P1的X方向上的位置,配置普通的第一止挡部41,该第一止挡部41限制第一行驶车10a的行驶区域,以避免该第一行驶车10a从由导轨30划分的行驶区域在X方向脱离。并且,在利用导轨30限定的轨道的另一方的端部P2的X方向上的位置,配置普通的第二止挡部52,该第二止挡部52限制第二行驶车10b的行驶区域,以避免该第二行驶车10b从由导轨30划分的行驶区域在X方向脱离。
进而,在从轨道的一方的端部P1隔开与第一行驶车10a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1的位置P3,配置备用的第二止挡部51。并且,在从轨道的另一方的端部P2隔开与第二行驶车10b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2的位置,配置备用的第一止挡部42。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距离L1与距离L2相等。
在通常运行时,在行驶车系统100中,第一行驶车10a处于能够在从轨道的X方向的一方的端部P1到离开第三距离L3的部分之间的第一行驶区域A1中行驶的状态。并且,第二行驶车10b处于能够在从导轨30的X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P2到离开第四距离L4的部分之间的第二行驶区域A2中行驶的状态。第一行驶车10a和第二行驶车10b并不是在相互独立的区域中行驶,而是在重复的共用区域A3中行驶。即,第三距离L3和第四距离L4相加而得的距离比导轨30的全长距离长。如此,由于第一行驶车10a和第二行驶车10b在共用行驶区域A3中行驶,因此,能够提高行驶车系统的作业效率。
另外,第一行驶区域A1不是物理性地区划的区域,而是由控制第一行驶车10a的控制部(未图示)抽象地限定的区域。即,第一行驶车10a被控制部对其行驶区域进行控制,以使得该第一行驶车10a在第一行驶区域内行驶。对于控制部控制第一行驶车10a的行驶区域的控制方法,可以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即在第一行驶车10a搭载用于识别位置的传感器,使上述第一行驶车10a在第一行驶区域A1内行驶;也可以以下述方式进行控制:即通过根据第一行驶车10a的车轮的转速计算行驶距离,由此掌握第一行驶车10a的位置,使上述第一行驶车10a在第一行驶区域A1内行驶。并且,对于在第二行驶区域A2中行驶的第二行驶车10b,进行与第一行驶车10a同样的控制。
接下来,使用图5(b)来说明对行驶车中的一台进行维护的情况。在对第一行驶车10a进行维护的情况下,第一行驶车10a移动,以使得该第一行驶车10a的X方向的端部P1侧的端部与端部P1在X方向一致。即,在对第一行驶车10a进行维护时,第一行驶车10a配置于从端部P1到距离L1之间的第一维护区域A11。此时,为了补偿第一行驶车10a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一行驶区域A1,第二行驶车10b的第二行驶区域A2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2到位置P3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12。
如此,在第一行驶车10a进行维护时,第二行驶车10b在第三行驶区域A12行驶。此时,利用第二止挡部51、52物理性地限制第二行驶车10b在第三行驶区域A12的范围内的行驶。即,考虑到第一行驶车10a在进行维护时配置于轨道上的端部、亦即第一维护区域A11,而将备用的第二止挡部51配置于位置P3。因此,在第一行驶车10a进行维护时,能够将第二行驶车10b的物理性行驶区域限定为第三行驶区域A12,维护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二行驶车10b的状况地集中于维护作业。
可以说以上情况在第二行驶车10b进行维护的情况中也相同,由于能够通过换用上述文章中的第一以及第二来进行说明,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2)
虽然实施方式1中的行驶车系统100是具有两台行驶车10a、10b的行驶车系统,但实施方式2中的行驶车系统200是具有三台行驶车、亦即第一行驶车10a、第二行驶车10b以及第三行驶车10c的行驶车系统。行驶车系统200包括第一行驶车10a、第二行驶车10b、第三行驶车10c、导轨30、第一止挡部41~43、第二止挡部51、52以及第三止挡部61~63。由于实施方式2中的行驶车系统200的行驶车的台数与实施方式1中的行驶车系统100的行驶车的台数不同,因此,止挡部的数量、位置、以及行驶车所具备的抵接部的位置不同。除这一点以外的结构、即轨道30沿着X方向,各行驶车在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往复行驶的情况、各行驶车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6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行驶车系统200的各辆行驶车10a~10c的基台11a~11c与各个止挡部41~43、51、52、61~63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以下,使用图6对各行驶车10a~10c与各个止挡部41~43、51、52、61~63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第一止挡部41~43配置于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上、且与X方向交差的方向亦即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于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上、且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二位置。第三止挡部61~63配置于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上、且是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三位置。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在Y方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第一止挡部41~43、第二止挡部51、52、第三止挡部61~63在Y方向配置于互不重叠的位置。
第一行驶车10a的基台11a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18a。第一抵接部18a配置于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即,第一止挡部41~43配置于与第一抵接部18a的Y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此,所谓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一位置是指,距离导轨30的Y方向的中心线CL的宽幅为第一宽幅W11的两个位置。即,第一止挡部41~43配置于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且相对于Y方向分别配置于两个位置。
在第二行驶车10b的基台11b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二抵接部18b。第二抵接部18b配置于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二位置。即,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于与第二抵接部18b的Y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此,第二位置是距离导轨30的Y方向的中心线CL的宽幅为第二宽幅W12的位置。即,第二止挡部51、52配置于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且相对于Y方向分别配置于两个位置。
在第三行驶车10c的基台11c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三抵接部18c。第三抵接部18c配置于Y方向的位置中的第三位置。即,第三止挡部61~63配置于与第三抵接部18c的Y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此,第三位置是距离导轨30的Y方向的中心线CL的宽幅为第三宽幅W13的位置。即,第三止挡部61~63配置于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且相对于Y方向分别配置于两个位置。由此,第一抵接部18a、第二抵接部18b和第三抵接部18c在Y方向配置于互不重叠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中,在通常运行时和维护时,第一行驶车10a、第二行驶车10b以及第三行驶车10c的行驶区域不同。以下,使用图7(a)~图7(c)以及图8(a)、(b)对通常运行时的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和维护时的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进行说明。另外,图7(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的通常运行时的俯视图。图7(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的第一行驶车10a维护时的俯视图。图7(c)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中的第二行驶车10b维护时的俯视图。图8(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中的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二行驶车10b维护时的俯视图。图8(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200中的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三行驶车10c维护时的俯视图。
在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的一方的端部P1的X方向上的位置,配置通常的第一止挡部41,该第一止挡部41对第一行驶车10a的行驶区域进行限制,以避免该第一行驶车10a从由导轨30区划的行驶区域在X方向脱离。并且,在从轨道的一方的端部P1隔开与第一行驶车10a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1的位置P3,配置备用的第二止挡部51。此外,在从位置P3隔开与第二行驶车10b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11的位置P7,配置备用的第三止挡部61。
并且,在轨道中心附近的规定的位置P5配置备用的第一止挡部42,在从备用的第一止挡部42隔开与第二行驶车10b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13的位置P6,配置备用的第三止挡部62。
并且,在由导轨30限定的轨道的另一方的端部P2的X方向的位置,配置通常的第三止挡部63,该第三止挡部63对第三行驶车10c的行驶区域进行控制,以避免该第三行驶车10c从由导轨30区划的区域在X方向偏离。并且,在从轨道的另一方的端部P2隔开与第二行驶车10b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2的位置P4,配置备用的第二止挡部52。此外,在从位置P4隔开与第三行驶车10c在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L12的位置P8,配置备用的第一止挡部43。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距离L1与距离L2相等,距离L11与距离L12相等。
在通常运行时,在行驶车系统200中,第一行驶车10a处于能够在从轨道的X方向的一方的端部P1到离开距离L21的部分之间的第一行驶区域A21行驶的状态。并且,第三行驶车10c处于能够在从导轨30的X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P2到离开距离L22的部分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23行驶的状态。并且,第二行驶车10b处于能够在第二行驶区域A22行驶的状态,该第二行驶区域A22包含上述第二行驶车10b与第一行驶车10a重复行驶的共用行驶区域A24、和上述第二行驶车10b与第三行驶车10c重复行驶的共用行驶区域25。第二行驶区域A22是距离L23。如此,第一行驶车10a和第二行驶车10b在重复的共用行驶区域A24行驶,第二行驶车10b和第三行驶车10c在重复的共用行驶区域A25行驶。因此,能够提高行驶车系统的作业效率。并且,将距离L21、距离L22和距离L23相加而得的距离比导轨30的全长还长。
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第一行驶区域A21、第二行驶区域A22和第三行驶区域A23不是物理性划分的区域,而是由控制各行驶车10a~10c的控制部抽象地限定的区域。关于这一点,因与实施方式1相同而省略说明。
使用图7(b)、(c)来说明对行驶车中的一台进行维护的情况。
在对第一行驶车10a进行维护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第一行驶车10a移动,以使得该第一行驶车10a的X方向的端部P1侧的端部,与端部P1在X方向一致。即,在对第一行驶车10a进行维护时,该第一行驶车10a配置于从端部P1到离开距离L1之间的第一维护区域A31。此时,第二行驶车10b的第二行驶区域A22为了补偿第一行驶车10a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一行驶区域A21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3到位置P4之间的第二行驶区域A32。另外,第三行驶车10c的第三行驶区域A23为了补偿第一行驶车10a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一行驶区域A21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2到位置P7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33。
虽然第二行驶区域A32设定为从位置P3到位置P4之间,这基于与第二行驶车10b的第二抵接部18b对应的第二止挡部51、52的位置而确定。即,第二行驶区域A32是针对第二行驶车10b物理性地区划的区域,是第二行驶车10b的最大的行驶区域。另外,虽然第二行驶区域A32是针对第二行驶车10b的最大的物理性行驶区域,但行驶区域的控制抽象地进行。无论如何,物理性的行驶区域也只是进行限定的备用的区域,用于避免由于行驶车发生异常等而导致行驶车行驶到从最大的行驶区域偏离的区域。另外,对于第二行驶区域A32可以不设定为第二行驶车10b的最大的行驶区域,只要是补偿第一行驶区域A21的区域即可。第二行驶区域A32被抽象地限定,例如,可以是从位置P3到位置P8之间,也可以是从位置P3到位置P6之间。
并且,第三行驶区域A33虽然设定在从端部P2到位置P7之间,关于该情况,也是与第二行驶区域A32同样地基于与第三抵接部18c对应的第三止挡部61、63的位置确定。在第三止挡部61和第三止挡部63之间,设置有Y方向的宽幅相同的第三止挡部62,如果保持该状态,则第三行驶车10c无法在从端部P2到位置P7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33行驶,而只能在第三止挡部62与第三止挡部63之间的短区间行驶。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如图9所示,第三止挡部62构成为相对于Y方向能够移动。另外,该结构对于第一止挡部42也相同。图9(a)是示出具有轨道变更机构的第三止挡部62以及第一止挡部42的结构的简要立体图。图9(b)是在由第三止挡部62以及第一止挡部42的X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
第三止挡部62包括止挡部主体70和止挡部用导轨71。止挡部用导轨71的截面形状为C型,且沿着Y方向延伸。在止挡部主体70的下部设置的嵌合部70a的截面形状为T型。嵌合部70a嵌合于止挡部用导轨71。因此,止挡部主体70相对于止挡部用导轨71能够沿Y方向移动,并且相对于X方向阻碍移动。第三止挡部62如上述那样具备由止挡部用导轨71和嵌合部70a构成的轨道用变更机构,因此,能够相对于Y方向移动,能够相对于X方向发挥与通常的止挡部同样的作用。这样,第三止挡部62通过相对于Y方向移动,而配置于与第二宽度W12和第三宽度W13不重叠的第一宽度W11。由此,即使相对于第三行驶车10c设定第三行驶区域A33,第三止挡部62也位于不妨碍其行驶的位置,因此,第三行驶车10c能够在第三行驶区域A33移动。另外,即使相对于第二行驶车10b设定第二行驶区域A32,第三止挡部62也位于不妨碍其行驶的位置,因此,第二行驶车10b能够在第而行驶区域A32移动。
如此,在第一行驶车10a维护时,第二行驶车10b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二行驶区域A22长的第二行驶区域A32中行驶,从而第三行驶车10c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三行驶区域A23长的第三行驶区域A33中行驶。此时,第二止挡部51限制第二行驶车10b向第一维护区域A31侧移动。即,考虑到第一行驶车10a在维护时被配置于轨道上的端部、亦即第一维护区域A11,在位置P3配置备用的第二止挡部51。因此,在第一行驶车10a进行维护时,至少能够将第二行驶车10b的物理性的行驶区域限制为从位置P3到与第一行驶车10a相反一侧的区域,维护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二行驶车10b的状况地集中于维护作业。
可以说以上情况在第三行驶车10c进行维护的情况中也相同,由于能够以使左右相反的方式进行说明,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在对第二行驶车10b进行维护的情况下,如图7(c)所示,第二行驶车10b配置于位置P5和位置P6之间的第二维护区域A42。即,第二行驶车10b配置于第一止挡部42和第三止挡部62之间。此时,第一行驶车10a的第一行驶区域A21为了补偿第二行驶车10b的第二行驶区域A22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1到位置P5之间的第一行驶区域41。并且,第三行驶车10c的第三行驶区域A23同样为了补偿第二行驶车10b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二行驶区域A22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2到位置P6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43。
如此,在第二行驶车10b维护时,第一行驶车10a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一行驶区域A21长的第一行驶区域41行驶,第三行驶车10c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三行驶区域A23长的第三行驶区域A43行驶。此时,第一止挡部42限制第一行驶车10a向第二维护区域A42侧移动。并且,第三止挡部62限制第三行驶车10c向第二维护区域A42侧移动。即,考虑到第二行驶车10b在进行维护时被配置于第二维护区域A42,而在第二维护区域A42的第一行驶车10a侧的端部、亦即位置P5配置备用的第一止挡部42。并且,考虑到第二行驶车10b在进行维护时被配置于第二维护区域A42,而在第二维护区域A42的第三行驶车10c侧的端部、亦即位置P6配置备用第三止挡部62。因此,在对第二行驶车10b进行维护时,能够将第一行驶车10a的物理性的行驶区域至少限制为从位置P5到第一行驶车10a侧的区域,并且,能够将第三行驶车10c的物理性的行驶区域至少限制为从位置P6到第三行驶车10c侧的区域。因此,维护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三行驶车10c的状况地集中于维护作业。
使用图8(a)、(b)来说明对行驶车中的两台进行维护的情况。
在对第一行驶车10a和第二行驶车10b进行维护的情况下,如图8(a)所示,第一行驶车10a移动,以使得第一行驶车10a的X方向的端部P1侧的端部与端部P1在X方向一致。即,在对第一行驶车10a进行维护时,第一行驶车10a配置于从端部P1到距离L1之间的第一维护区域A51。此外,第二行驶车10b移动,以使得第二行驶车10b的X方向的端部P1侧的端部与位置P3在X方向一致。即,在与第一行驶车10a同时地对第二行驶车10b进行维护时,第二行驶车10b配置于从位置P3到距离L11之间的第二维护区域A52。此时,第三行驶车10c的第三行驶区域A23为了补偿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二行驶车10b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一行驶区域A21以及第二行驶区域A22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被控制部设定为从端部P2到位置P7之间的第三行驶区域A53。此时,如利用图7(b)所说明那样,第三止挡部62因相对于Y方向移动而配置于不与第三宽度W13重叠的第一宽幅W11中的位置。
如此,在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二行驶车10b进行维护时,第三行驶车10c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三行驶区域A23长的第三行驶区域A53行驶。此时,第三止挡部61限制第三行驶车10c向第二维护区域A52侧移动。即,考虑到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三行驶车10c在进行维护时配置于轨道上的端部、亦即第一维护区域A51以及第二维护区域A52,而将备用的第三止挡部61配置于位置P7。因此,在对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二行驶车10b进行维护时,能够将第三行驶车10c的物理性的行驶区域至少限制为从位置P7到第三行驶车10c侧的区域。进而,维护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三行驶车10c的状况地集中于维护作业。
可以说以上情况在对第二行驶车10b和第三行驶车10c这两台行驶车进行维护的情况中也相同,由于能够以使左右相反的方式进行说明,在此省略说明。
在对第一行驶车10a和第二行驶车10b进行维护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第一行驶车10a移动,以使得该第一行驶车10a的X方向的端部P1侧的端部与端部P1在X方向一致。即,在第一行驶车10a进行维护时,第一行驶车10a配置于从端部P1到距离L1之间的第一维护区域A61。并且,第三行驶车10c移动,以使得第三行驶车10c的X方向的端部P2侧的端部与端部P2在X方向一致。即,在第三行驶车10c进行维护时,第三行驶车10c配置于从端部P2到距离L2之间的第三维护区域A63。此时,第二行驶车10b的第二行驶区域A22为了补偿第一行驶车10a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一行驶区域A21、以及第三行驶车10c的作业区域亦即第三行驶区域A23而比通常运行时扩大,由控制部设定为从位置P3到位置P4之间的第二行驶区域A62。
如此,在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三行驶车10c进行维护时,第二行驶车10b在比通常运行时的第二行驶区域A22长的第二行驶区域A62中行驶。此时,利用第二止挡部51限制第二行驶车10b向第一维护区域A61侧移动,利用第二止挡部52限制该第二行驶车10b向第三维护区域A63侧移动。即,考虑到第一行驶车10a在进行维护时配置于第一维护区域A61,而将第二止挡部51配置于第一维护区域A61的第二行驶车10b侧的端部、亦即位置P3。并且,考虑到第三行驶车10c配置于第三维护区域A63,而将第二止挡部52配置于该第三维护区域A63的第二行驶车10b侧的端部、亦即位置P4。因此,在第一行驶车10a以及第三行驶车10c进行维护时,能够将第二行驶车10b的物理性的行驶区域限制为从位置P3到位置P4的区域。因此,维护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二行驶车10b的状况地集中于维护作业。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虽然各个止挡部41~43、51、52、61~63相对于X方向的同一位置,而在以两根导轨的Y方向的中心线CL为基准的规定宽幅各设置两处,但各个止挡部41~43、51、52、61~63的Y方向上的位置不限定于距离中心的宽度。即,位于X方向的同一位置的两处止挡部的Y方向的中心与两根导轨的Y方向的中心也可以不一致。并且,相对于X方向上的同一位置,各个止挡部41~43、51、52、61~63不限定于分别配置两处,也可以配置在一处。并且,与第一行驶车10a和第二行驶车10b对应的止挡部只要相对于Y方向配置在不重叠的位置即可。
另外,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分别被定义为从Y方向的两根导轨30的中心线CL偏离距离L1的位置以及偏离距离L2的位置。但是,作为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基准的位置不限定于两根导轨30的中心线CL,只要在Y方向是规定位置即可。例如,可以将两根导轨30中的一方作为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基准,在该情况下,在Y方向上,第一位置是从两根导轨30中的一方离开第三距离的位置,第二位置是从两根导轨30中的一方离开不与第一位置重叠的第四距离的位置。并且,相对于X方向的同一位置,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不限定于个配置两处,也可以配置一处。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虽然第一止挡部42和第三止挡部62具备轨道用变更机构,但并不限定于止挡部侧,行驶车侧的抵接部也可以具备轨道用变更机构。并且,在图5中那样的行驶车为两台的系统的X方向设置多个具有轨道用变更机构的止挡部,例如,通过仅使其中的一个止挡部的位置移动,以与第一抵接部18a重叠,由此,操作人员不撤除或者设置止挡部而能够改变第一行驶车10a的行驶区域。并且,可以说第二行驶车10b也与此相同。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特别地,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地进行组合。
本发明可以作为即使在多个行驶区域中存在共用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用于限定行驶区域边界的止挡部的行驶车系统等加以利用。

Claims (6)

1.一种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行驶车系统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个行驶车,并且
该行驶车系统具备:
第一行驶车,该第一行驶车具有第一基台和向所述第一基台的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
第二行驶车,该第二行驶车具有第二基台和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向所述第二基台的下方突出,并且在与行进方向交差的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
第一止挡部,该第一止挡部配置于所述轨道上、且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及,
第二止挡部,该第二止挡部配置于所述轨道上、且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行驶车系统还具备轨道用变更机构,该轨道用变更机构改变所述第一止挡部以及所述第二止挡部的至少一方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止挡部以及所述第二止挡部的至少一方在所述行进方向配置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行驶车系统还具备行驶车用变更机构,该行驶车用变更机构改变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的至少一方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止挡部位于从所述轨道的端部隔开与所述第一行驶车在所述行进方向上的长度对应的距离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行驶车系统还具备:
第三行驶车,该第三行驶车具有第三抵接部,该第三抵接部向下方突出,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以及,
第三止挡部,该第三止挡部配置在所述轨道上、且与所述第三抵接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所述第三止挡部位于从所述第二止挡部隔开与所述第二行驶车在所述行进方向上的长度对应的位置。
CN201210109795.0A 2011-05-23 2012-04-13 行驶车系统 Active CN1027954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5276A JP5527283B2 (ja) 2011-05-23 2011-05-23 走行車システム
JP2011-115276 2011-05-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5441A true CN102795441A (zh) 2012-11-28
CN102795441B CN102795441B (zh) 2016-09-21

Family

ID=47194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9795.0A Active CN102795441B (zh) 2011-05-23 2012-04-13 行驶车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527283B2 (zh)
KR (1) KR101578880B1 (zh)
CN (1) CN102795441B (zh)
TW (1) TWI53886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7220A (zh) * 2016-10-11 2017-03-08 苏州优备精密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移载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7851B2 (ja) * 2020-03-26 2023-10-2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走行車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5005A (ja) * 1996-02-29 1997-09-09 Daifuku Co Ltd 移動棚設備
JP2001301609A (ja) * 2000-04-18 2001-10-31 Murata Mach Ltd 搬送台車システム
JP2003267518A (ja) * 2002-03-14 2003-09-25 Daifuku Co Ltd 物流設備
CN101670931A (zh) * 2008-09-11 2010-03-17 格博·维拉赫有限公司 组合储存系统
CN101734459A (zh) * 2008-11-21 2010-06-1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洁净室用自动仓库及自动仓库中的物品保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8743U (zh) * 1979-07-20 1981-02-19
JPH085524B2 (ja) * 1988-02-29 1996-01-24 コクヨ株式会社 移動保管庫装置
JPH09100009A (ja) * 1995-10-03 1997-04-15 Daifuku Co Ltd 物品保管設備
JPH09100005A (ja) * 1995-10-04 1997-04-15 Daifuku Co Ltd 自動倉庫
JP4716101B2 (ja) * 2005-10-18 2011-07-06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搬送設備
JP2010247931A (ja) * 2009-04-14 2010-11-0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自動倉庫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5005A (ja) * 1996-02-29 1997-09-09 Daifuku Co Ltd 移動棚設備
JP2001301609A (ja) * 2000-04-18 2001-10-31 Murata Mach Ltd 搬送台車システム
JP2003267518A (ja) * 2002-03-14 2003-09-25 Daifuku Co Ltd 物流設備
CN101670931A (zh) * 2008-09-11 2010-03-17 格博·维拉赫有限公司 组合储存系统
CN101734459A (zh) * 2008-11-21 2010-06-1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洁净室用自动仓库及自动仓库中的物品保管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7220A (zh) * 2016-10-11 2017-03-08 苏州优备精密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移载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8862B (zh) 2016-06-21
JP2012240827A (ja) 2012-12-10
TW201249691A (en) 2012-12-16
KR20120130713A (ko) 2012-12-03
JP5527283B2 (ja) 2014-06-18
CN102795441B (zh) 2016-09-21
KR101578880B1 (ko) 2015-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81137B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definierten zwischenlagern und kommissionieren produzierter waren gleicher art aber unterschiedlicher grösse
KR101709743B1 (ko) 컨테이너 터미널 시스템
EP2806323A1 (en) Traveling vehicle system
KR102366915B1 (ko) 대형 차량에 의한 컨테이너 특히, iso 컨테이너 운송 시스템
KR102327555B1 (ko) 자동 창고 시스템
CN102275811A (zh) 一种吊具及工程机械
CN108861265B (zh) 物品搬运设备
CN102795441A (zh) 行驶车系统
EP3595995A1 (de) Lager für container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transportfahrzeugs in einem derartigen lager
JP5953090B2 (ja) コンテナターミナルとその制御方法
KR101556398B1 (ko) 주행 시스템
JP5572104B2 (ja) 移動体システム
CN105314408A (zh) 一种集装箱码头自动化轨道运输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11769065U (zh) 一种装车码垛系统
US10435095B2 (en) Method and conveying system for the simultaneous transport of elongated workpieces and workers in a production line
JP2014118292A (ja) コンテナ受け渡し方法、および、コンテナターミナル
JP6380839B2 (ja) コンテナターミナル及びコンテナターミナルの運用方法
CN110950102A (zh) 一种装车起重系统
WO2011070869A1 (ja) 移動体システム
CN211643938U (zh) 一种装车起重系统
JP5487218B2 (ja) 自動倉庫
JP2003192268A (ja) コンテナクレーン走行位置決め装置およびコンテナクレーン走行位置決め方法
CN211769064U (zh) 一种单层物料袋组队装置
US20240158169A1 (en) Shuttle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huttle system
SE1551011A1 (en) Elevator driv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URATA MACHINER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ASYST TECHNOLOGIES

Effective date: 201305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514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urata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syst Technologies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