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2108A - 冷冻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冻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2108A
CN102792108A CN2010800653671A CN201080065367A CN102792108A CN 102792108 A CN102792108 A CN 102792108A CN 2010800653671 A CN2010800653671 A CN 2010800653671A CN 201080065367 A CN201080065367 A CN 201080065367A CN 102792108 A CN102792108 A CN 1027921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ipe arrangement
cold
producing medium
internal volu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536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92108B (zh
Inventor
落合康敬
亩崎史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01635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961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92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2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92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2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04Refrigerant lev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得到可利用通常运行时所获得的运行数据准确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高精度进行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总量的计算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的冷冻空调装置。每当通常运行中测量到的运行数据所表示的运行状态成为满足运行数据获取条件的状态时,获取此时的运行数据作为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进行基于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来计算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和延长配管密度的处理,基于由该处理计算出的计算结果数据组来计算延长配管内容积,基于该计算出的延长配管内容积和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来计算基准制冷剂量。并且基于计算出的延长配管内容积和当前的运行数据来计算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总量,与基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来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

Description

冷冻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经由制冷剂延长配管连接热源即室外单元与利用侧即室内单元而构成的冷冻空调装置中的、计算制冷剂回路内制冷剂量的功能的高精度化。
背景技术
以往,在通过经由制冷剂延长配管连接热源机即室外单元与利用侧即室内单元而构成的分离型的冷冻空调装置中,存在以下方法,即:进行制冷剂延长配管容积判定运行(在制冷下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密度不同的两种运行),将两种运行状态间的制冷剂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增减量除以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变化量,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容积,从而计算制冷剂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3102号公报(摘要)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对于上述的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推测方法,由于进行的是冷冻空调装置设置时的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计算所需的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计算运行这样特殊的运行,所以花费工夫,而且对已设置的冷冻空调装置进行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计算运行也困难。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可利用通常运行时所获得的运行数据来准确地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可高精度地进行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总量的计算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的冷冻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由制冷剂延长配管连接作为热源单元的室外单元与作为利用侧单元的室内单元;测量部,该测量部作为运行数据测量制冷剂回路的主要部分的温度和压力;演算部,该演算部具有获取运行数据时的运行数据获取条件,每当在通常运行中由测量部测量到的运行数据所表示的运行状态成为满足运行数据获取条件的状态时,获取此时的运行数据作为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反复进行这样的处理,依次获取多个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基于各个运行数据来计算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和延长配管密度的处理,基于通过该计算结果数据组来计算延长配管内容积,基于该计算出的延长配管内容积和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来计算作为来自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泄漏的判断基准的基准制冷剂量;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延长配管内容积和基准制冷剂量;以及判定部,该判定部基于存储在存储部中的延长配管内容积和在通常运行中由测量部测量到的运行数据来计算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总量,对计算出的制冷剂总量与存储在存储部中的基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来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针对已设置的设备,也能够利用通常运行时所获得的运行数据来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而不进行特别的运行。另外,由于基于由多个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和多个延长配管密度组成的计算结果数据组来计算延长配管内容积,所以,能够降低测量部的测量误差给延长配管内容积的计算结果带来的影响,能够高精度地计算延长配管内容积。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总量的计算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冷冻空调装置控制部3周边构成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制冷运行时的p-h线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制热运行时的p-h线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初期学习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对应于延长配管密度ρP、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P和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相对于制冷剂总量M的比例变化的图。
图8(a)是与图7的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P对应的线图,(b)是与图7的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对应的线图。
图9是示出了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ρP与制冷剂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之间的关系的近似线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冷凝器23的制冷剂状态的概况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蒸发器42A、42B的制冷剂状态的概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设备的构成>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构成图。冷冻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运行而被使用于高楼等的室内的制冷制热的装置。冷冻空调装置1主要具备:作为热源单元的室外单元2、与其并联连接的多台(本实施方式中为2台)作为利用单元的室内单元4A、4B、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是连接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A、4B而供液体制冷剂通过的配管,通过连接液体主管6A、液体支管6a、6b和分配器51a而构成。另外,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是连接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A、4B而供气体制冷剂通过的配管,通过连接气体主管7A、气体支管7a、7b和分配器52a而构成。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A、4B通过埋设或吊设等方式设置在高楼等的室内的顶棚,或者通过壁挂等方式设置在室内的壁面。室内单元4A、4B利用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与室外单元2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接着,对室内单元4A、4B的构成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室内单元4A、4B是同样的构成,所以在此仅对室内单元4A的构成进行说明。室内单元4B的构成与替代表示室内单元4A的各部分的A的附图标记而标注了B的附图标记的构成相当。
室内单元4A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室内单元4B中为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作为膨胀机构的膨胀阀41A、和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2A。
在本实施方式中,膨胀阀41A是为了进行在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内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调节等而与室内热交换器42A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42A是由传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是在制冷运行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来冷却室内空气、在制热运行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来加热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单元4A具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向单元内吸入并在室内热交换器42A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之后作为供给空气向室内供给的、作为送风风扇的室内风扇43A。室内风扇43A是能够改变向室内热交换器42A供给的空气的风量的风扇,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DC风扇马达驱动的离心风扇或多翼风扇等。
另外,在室内单元4A设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气体侧,设有检测制冷剂的温度(即,与制热运行时的冷凝温度Tc或者制冷运行时的蒸发温度Te对应的制冷剂温度)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f、33i。在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液体侧,设有检测制冷剂的温度Teo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e、33h。在室内单元4A、4B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有检测流入到单元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Tr)的室内温度传感器33g、33j。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33e、33f、33g、33h、33i、33j的各温度传感器由热敏电阻构成。
另外,室内单元4A、4B具有对构成室内单元4A、4B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部32a、32b。并且,室内侧控制部32a、32b具有设置用以进行室内单元4A、4B的控制的微型计算机或存储器等,能在与用于分别操作室内单元4A、4B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或是经由传送线在与室外单元2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在高楼等的室外,通过液体主管6A、液体支管6a、6b以及气体主管7A、气体支管7a、7b与室内单元4A、4B连接,在与室内单元4A、4B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10。
接着,对室外单元2的构成进行说明。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通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蓄能器24、过冷却器26、液体侧关闭阀28和气体侧关闭阀29。
压缩机21是能够改变运行容量的压缩机,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利用变换器控制频率F的马达进行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21仅为1台,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对应于室内单元的连接台数等并联连接2台以上的压缩机。
四通阀2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流动方向的阀。四通阀22在制冷运行时如实线所示那样进行切换,连接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并且连接蓄能器24与气体主管7A侧。由此,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由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另外,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四通阀22在制热运行时如四通阀的点线所示那样进行切换,连接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气体主管7A,并且连接蓄能器24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由此,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由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另外,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23是由传热管与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3如上述那样,在制冷运行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行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与四通阀22连接,液体侧与液体主管6A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单元2具有用于将室外空气向单元内吸入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之后向室外排出的、作为送风风扇的室外风扇27。该室外风扇27是能够改变向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的空气的风量的风扇,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由DC风扇马达构成的马达进行驱动的螺旋桨式风扇等。
蓄能器24是连接在四通阀22与压缩机21之间、能够根据室内单元4A、4B的运行负荷的变动等来存储在制冷剂回路10内产生的剩余制冷剂的容器。
过冷却器26是双重管式的热交换器,设置用以对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之后送至膨胀阀41A、41B的制冷剂进行冷却。过冷却器26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与液体侧关闭阀28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作为过冷却器26的冷却源的旁通回路71。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制冷剂回路10除去了旁通回路71的部分称为主制冷剂回路10z。
旁通回路71与主制冷剂回路10z连接,以便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向膨胀阀41A、41B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主制冷剂回路10z分支并向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返回。具体来讲,旁通回路71连接成,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向膨胀阀41A、41B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过冷却器26与液体侧关闭阀28之间的位置分支,经由由电动膨胀阀构成的旁通流量调整阀72和过冷却器26向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返回。由此,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至室内膨胀阀41A、41B的制冷剂,在过冷却器26中,利用由旁通流量调整阀72减压之后的流经旁通回路71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即,过冷却器26通过旁通流量调整阀72的开度调节进行能力控制。
液体侧关闭阀28以及气体侧关闭阀29是设在与外部的设备、配管(具体来讲是液体主管6A以及气体主管7A)连接的连接口的阀。
另外,在室外单元2设有多个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作为压力传感器,设置有检测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低压制冷剂压力)Ps的吸入压力传感器34a、和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高压制冷剂压力)Pd的排出压力传感器34b。
温度传感器由热敏电阻构成,作为温度传感器,设置有吸入温度传感器33a、排出温度传感器33b、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3k、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l、液管温度传感器33d、旁通温度传感器33z和室外温度传感器33c。
吸入温度传感器33a设在蓄能器24与压缩机21之间的位置上,检测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Ts。排出温度传感器33b检测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3k检测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流通的制冷剂的温度。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l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检测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的制冷剂温度。液管温度传感器33d设置在过冷却器26的主制冷剂回路10z侧的出口,检测制冷剂的温度。旁通温度传感器33z检测在旁通回路71的过冷却器26出口流通的制冷剂的温度。室外温度传感器33c设置在室外单元2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检测向单元内流入的室外空气的温度。
另外,室外单元2具有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部31。并且,室外侧控制部31具有设置用以进行室外单元2的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和控制马达的变换器回路等。并且,室外侧控制部31构成为在室内单元4A、4B的室内侧控制部32a、32b之间经由传送线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互换。室外侧控制部31与室内侧控制部32a、32b一起构成进行冷冻空调装置1整体的运行控制的控制部3。
图2是冷冻空调装置1的控制方框图。控制部3连接成能够接收压力传感器34a、34b、温度传感器33a~33l、33z的检测信号,而且,与各种设备以及阀连接以便能够基于这些检测信号等控制各种设备(压缩机21、风扇27、风扇43A、43B)以及阀(四通阀22、流量调整阀(液体侧关闭阀28、气体侧关闭阀29、旁通流量调整阀72)、膨胀阀41A、41B)。
另外,控制部3具备测定部3a、演算部3b、存储部3c、判定部3d、驱动部3e、显示部3f、输入部3g以及输出部3h。测定部3a,是测定来自压力传感器34a、34b以及温度传感器33a~33l、33z的信息的部位,是与压力传感器34a、34b以及温度传感器33a~33l、33z一起构成测量部的部位。演算部3b,是基于由测定部3a测定的信息等来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或计算成为来自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泄漏的判断基准的基准制冷剂量的部位。存储部3c,是存储由测定部3a测定的值或由演算部3b演算的值、或是存储后述的内容积数据或初期充填量、或是存储来自外部的信息的部位。判定部3d,是比较存储部3c所存储的基准制冷剂量与由演算计算出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总量来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的部位。
驱动部3e,是进行冷冻空调装置1的进行驱动的要素即压缩机马达、阀、风扇马达的控制的部位。显示部3f,是在制冷剂充填结束的情况或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等下显示该信息并向外部进行通知、或显示在冷冻空调装置1的运行方面产生的异常的部位。输入部3g,是进行各种控制用的设定值的输入或变更、或是输入制冷剂充填量等的外部信息的部位。输出部3h,是将由测定部3a测定的测定值或由演算部3b演算的值向外部输出的部位。输出部3h可以是用于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部,冷冻空调装置1构成为能够将表示制冷剂泄漏的检测结果的制冷剂泄漏有无数据通过通信线等向远方的管理中心等发送。
如此构成的控制部3通过四通阀22切换作为通常运行的制冷运行和制热运行地进行运行,而且根据各室内单元4A、4B的运行负荷进行室外单元2以及室内单元4A、4B的各设备的控制。另外,控制部3进行后述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
(制冷剂延长配管)
制冷剂延长配管是连接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A、4B、用于使冷冻空调装置1内的制冷剂循环所需的配管。
制冷剂延长配管是具有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液体主管6A、液体支管6a、6b)和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气体主管7A、气体支管7a、7b)、在将冷冻空调装置1设置在高楼等的设置场所时在现场施工的制冷剂配管。使用根据室外单元2与室内单元4A、4B的组合分别确定的管径的制冷剂延长配管。
对于制冷剂延长配管长度因现场的设置条件而有所不同。为此,由于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因设置现场而有所不同,所以无法在出货时进行预先输入。从而,需要对每个现场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的计算方法的详细情况将在后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1台室外单元2和2台室内单元4A、4B的连接中,使用分配器51a、52a和制冷剂延长配管(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对于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由液体主管6A连接室外单元2与分配器51a之间,由液体支管6a、6b连接分配器51a与各室内单元4A、4B之间。对于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由气体支管7a、7b连接室内单元4A、4B与分配器52a之间,由气体主管7A连接分配器52a与室外单元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配器51a、52a虽使用了T字管,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集管。另外,在连接多台室内单元的情况下,既可以使用多个T字管地进行分配,也可以使用集管。
如上所述,连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10b、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和制冷剂延长配管(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构成制冷剂回路10。冷冻空调装置1具有制冷剂回路10和旁通回路71。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冷冻空调装置1利用由室内侧控制部32a、32b和室外侧控制部31构成的控制部3,由四通阀22切换制冷运行以及制热运行地进行运行,而且,根据各室内单元4A、4B的运行负荷来进行室外单元2以及室内单元4A、4B的各设备的控制。
<冷冻空调装置1的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通常运行时的各构成要素的动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冷冻空调装置1作为通常运行进行制冷运行或者制热运行,根据各室内单元4A、4B的运行负荷进行室外单元2以及室内单元4A、4B的构成设备的控制。以下,按制冷运行、制热运行的顺序进行说明。
(制冷运行)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制冷运行时的p-h线图。以下,利用图3以及图1对制冷运行进行说明。
在制冷运行时,四通阀22成为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由气体侧关闭阀29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气体主管7A、气体支管7a、7b)与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另外,液体侧关闭阀28、气体侧关闭阀29以及旁通流量调整阀72都为打开状态。
接着,对制冷运行中的主制冷剂回路10z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制冷运行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成为图1的实线箭头。由压缩机21压缩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图3点I)经过四通阀22到达室外热交换器23,通过风扇27的送风作用进行冷凝液化(图3点RO)。此时的冷凝温度由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3k求得,或者通过对排出压力传感器34b的压力进行饱和温度换算而求得。
由室外热交换器23进行了冷凝液化的制冷剂由过冷却器26使过冷却度进一步变大(图3点HA)。此时的过冷却器26出口的过冷却度通过从上述冷凝温度减去设置在过冷却器26的出口侧的液管温度传感器33d的温度而求得。
之后,制冷剂经由液体侧关闭阀28,在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即液体主管6A、液体支管6a、6b中通过管壁面摩擦而使压力下降(图3点NI),送至利用单元4A、4B,由膨胀阀41A、41B减压,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图3点HO)。气液二相制冷剂由蒸发器即室内热交换器42A、42B通过室内风扇43A、43B的送风作用进行气化(图3点HI)。
此时的蒸发温度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e、33h测量,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通过从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f、33i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e、33h检测的制冷剂温度而求得。各膨胀阀41A、41B受到开度调节,以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气体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成为过热度目标值SHm。
经过了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气体制冷剂(图3点HI)到达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即气体支管7a、7b以及气体主管7A,通过经过这些配管时的配管的管壁面摩擦而使压力下降(图3点TO)。并且,制冷剂经过气体侧关闭阀29以及蓄能器24而向压缩机21返回。
接着,对旁通回路71内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旁通回路71的入口位于过冷却器26出口与液体侧关闭阀28之间,使由过冷却器26冷却了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图3点HA)的一部分分支,在由旁通流量调整阀72减压而成为低压二相制冷剂之后(图3点TI),流入过冷却器26。在过冷却器26中,经过了旁通回路71的旁通流量调整阀72的制冷剂与主制冷剂回路10z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对在主制冷剂回路10z中流通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冷却。由此,在旁通回路71中流动的制冷剂蒸发气化,向压缩机21返回(图3点TO)。
此时,旁通流量调整阀72受到开度调节,以便过冷却器26的旁通回路71侧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b成为过热度目标值SHbm。在本实施方式中,过冷却器26的旁通回路71侧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b,通过从由旁通温度传感器33z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减去由吸入压力传感器34a检测的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的饱和温度换算值来进行检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未采用,但也可以在旁通流量调整阀72与过冷却器26之间设置温度传感器,通过从由旁通温度传感器33z测量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由该温度传感器测量的制冷剂温度值,检测过冷却器26的旁通回路侧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旁通回路71入口处于过冷却器26出口与液体侧关闭阀28之间,但也可以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与过冷却器26之间。
(制热运行)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制热运行时的p-h线图。以下,利用图4以及图1对制热运行进行说明。
在制热运行时,四通阀22成为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21的排出侧由气体侧关闭阀29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气体主管7A、气体支管7a、7b)与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另外,液体侧关闭阀28以及气体侧关闭阀29成为打开状态,旁通流量调整阀72成为关闭状态。
接着,对制热运行的主制冷剂回路10z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制热条件下的制冷剂的流动成为图1的点线箭头。由压缩机21压缩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图4点I)经过制冷剂气体延长配管即气体主管7A、气体支管7a、7b,此时通过管壁面摩擦使压力下降(图4点RO),到达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在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中,通过室内风扇43A、43B的送风作用进行冷凝液化(图4点HA),由膨胀阀41A、41B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图4点NI)。
此时,膨胀阀41A、41B受到开度调节,以便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以过冷却度目标值SCm恒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通过将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4b检测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换算成与冷凝温度Tc对应的饱和温度值、从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减去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e、33h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值,从而进行检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未采用,但也可以设置对在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通过从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e、33h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由上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与冷凝温度Tc对应的制冷剂温度值,由此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SC。之后,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即液体主管6A、液体支管6a、6b中通过管壁面摩擦而使压力下降之后(图4点HO),经由液体侧关闭阀28到达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通过室外风扇27的送风作用而蒸发气化(图4点HI),经由四通阀22、蓄能器24向压缩机21返回。
(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
接着,对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的流程进行说明。另外,在冷冻空调装置1的运行中,始终实施制冷剂泄漏检测。另外,冷冻空调装置1经由通信线向管理中心(未图示)等发送表示制冷剂泄漏的检测结果的制冷剂泄漏有无数据,形成为能够进行远距离监视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计算充填在已设置的冷冻空调装置1中的制冷剂总量、检测制冷剂是否泄漏的方法为例进行说明。
以下,利用图5对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进行说明。在此,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冻空调装置1中的制冷剂泄漏检测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对于制冷剂泄漏检测,并不进行用于制冷剂泄漏检测的特定运行,而是在通常的制冷运行或者制热运行中进行的,利用这些运行中的运行数据来进行制冷剂泄漏检测。即,控制部3一边进行通常运行一边进行图5的流程图的处理。在此,所谓运行数据,是指表示运行状态量的数据,具体来讲是由各压力传感器34a、34b、温度传感器33a~33l、33z获得的各测量值。
首先,对于步骤S1的机种信息获取,控制部3从存储部3c获取制冷剂回路10之中的制冷剂量计算所需的各构成要素部件的内容积。在此,获取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以外的部分的各构成要素部件的内容积。即,获取室内单元4A、4B内的各配管以及各设备(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过冷却器26)各自的内容积、和室外单元2内的各配管以及各设备(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内容积。计算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延长配管以外的部分的制冷剂量所需的内容积数据,预先存储在控制部3的存储部3c中。这些内容积数据的向控制部3的存储部3c的存储,既可以由设置人员经由输入部3g进行输入,也可以构成为在设置室外单元2以及室内单元4A、4B并进行通信设定时由控制部3与外部的管理中心等进行通信而自动地进行获取。
接着,在步骤S2中,控制部3收集当前的运行数据(各温度传感器33a~33l、33z以及压力传感器34a、34b所获得的数据)。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由于仅以使冷冻空调装置1运行所需的通常的数据来判断制冷剂有无泄漏,所以,不需要为了进行制冷剂泄漏检测而追加新的传感器等的工夫。
接着,在步骤S3中,确认步骤S2所收集的运行数据是否为稳定数据,若为稳定数据则转移到步骤S4。例如,在起动时等压缩机21的转速有变动或膨胀阀41A、41B的开度有变动的情况下,制冷剂循环的动作不稳定,因而,可根据步骤S2所收集的运行数据判断出当前的运行状态不稳定,在该情况下,不实施制冷剂泄漏检测。
在步骤S4中,利用步骤S3所获得的稳定数据(运行数据),计算制冷剂回路10之中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以外的部分的制冷剂的密度。制冷剂的密度由于是计算制冷剂量时所需的数据,所以,通过步骤S4进行求算。制冷剂回路10之中的、在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以外的部分即各构成要素部件经过的各制冷剂的密度的计算,能够通过以往公知的方法进行实施。即,基本上能够根据压力和温度来计算制冷剂为液体或者气体中任意一种的单相部分的密度。例如,从压缩机21到室外热交换器23为止,制冷剂为气体状态,该部分的气体制冷剂密度能够通过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4b检测的排出压力和由排出温度传感器33b检测的排出温度进行计算。
另外,在热交换器等的二相部中状态有变化的二相部密度,根据设备出入口状态量利用近似式来计算二相密度平均值。这些演算所需的近似式等被预先存储在存储部3c中,控制部3利用步骤S3所获得的运行数据和预先存储在存储部3c中的近似式等的数据,计算制冷剂回路10之中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以外的部分的各构成要素部件各自的制冷剂密度。
接着,在步骤S5中确认初期学习实施的有无。所谓初期学习,是指计算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或计算用于检测制冷剂泄漏的有无所需的基准制冷剂量的处理。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的各构成要素的内容积由设备各个种类确定且是已知的,相对于此,制冷剂延长配管如上述那样根据现场设置条件而使得配管长度不同,因而,无法将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作为已知数据预先设定在存储部3c中。另外,本例将已设置的冷冻空调装置1作为对象,从该点来看,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也是未知的。从而,对于初期学习,在设置后实际运行冷冻空调装置,利用运行中的运行数据来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在初期学习中一次计算出的制冷剂延长配管(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在此后的制冷剂泄漏检测时被反复使用。对于初期学习的详细情况将在后叙述。在步骤S5的判断中,若不进行初期学习,则进入到步骤S6,若进行初期学习,则进入到步骤S8。
在步骤S6中,确认当前的运行状态是否满足初期学习开始条件。初期学习开始条件,可以说是用于判断当前的运行状态是否处于能够准确计算制冷剂总量的状态的条件,例如设定以下那样的条件。即,有关蓄能器24内部的制冷剂量,看作蓄能器24内的制冷剂全部都为气体,利用饱和气体密度进行计算。为此,当在蓄能器24内滞留有剩余液体制冷剂时,若不顾液体制冷剂滞留与否地作为气体制冷剂计算制冷剂量,会无法计算出准确的制冷剂量。从而,作为蓄能器24的制冷剂量计算出的值成为相比实际值小了与剩余液体制冷剂量相当的量的值,该误计算产生影响而无法准确地计算后述的步骤S35的基准制冷剂量MrSTD。从而,在这样在蓄能器24内滞留有剩余液体制冷剂的状态时,不实施初期学习。即,作为初期学习开始条件,指定的是在蓄能器24内没有制冷剂滞留。
作为在蓄能器24内是否滞留制冷剂的判断,基于当前的运行数据,通过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压缩机21的入口的过热度)是否为0以上来进行判断。即,在过热度SH为0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在蓄能器24内没有制冷剂滞留,在过热度SH不足0的情况下,判断为在蓄能器24内有制冷剂滞留。
如上所述,判断是否满足初期学习开始条件,在运行状态满足初期学习条件的情况下,转移到初期学习处理(S7),在不满足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继续进行通常运行。对于初期学习的详细情况在后叙述。
在步骤S8中,计算制冷剂回路10的各构成要素的制冷剂量,通过对这些制冷剂量进行合计,计算充填于冷冻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总量Mr。在由图2的测定部3a获取各种传感器信息之后,利用这些测定数据、以及存储在存储部3c中的各种数据(各构成要素部件的内容积、容积比α、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L、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G等),由演算部3b计算制冷剂总量Mr。另外,存储部3c内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L和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VPG通过初期学习计算并被存储。
制冷剂量通过将制冷剂密度与内容积相乘而求得。从而,关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延长配管以外的部分的制冷剂量Mr_otherP,能够基于经过各个部分的制冷剂的密度以及存储在存储部3c中的内容积数据来进行求算。另外,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P(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制冷剂量和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制冷剂量的相加量),利用由初期学习求出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L、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VPG、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制冷剂密度ρPL和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制冷剂密度ρPG进行计算。关于制冷剂总量Mr的计算方法的详细情况在后叙述。
(步骤S9:制冷剂量的泄漏判定)
在步骤S9中,进行后述的初期学习所获得的基准制冷剂量(初期充填量)MrSTD与步骤S8所计算出的制冷剂总量Mr的比较,若MrSTD=Mr则判断为无制冷剂泄漏,若MrSTD>Mr则判断为有制冷剂泄漏。在判断出无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10发送制冷剂量正常的信息。在判断出有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11发送有制冷剂泄漏的信息。步骤S10以及步骤S11的信息发送,除了例如在显示部3f进行显示等来进行之外,还将表示制冷剂量泄漏有无的检测结果的制冷剂泄漏有无数据通过通信线等向远方的管理中心发送(信息发送)。另外,在此,在制冷剂总量Mr不等于初期充填量MrSTD的情况下,判断为有制冷剂泄漏,但在制冷剂量计算时存在因传感器误差等造成制冷剂总量Mr的值变化的情况,因而,也可以在考虑该点的基础上确定制冷剂泄漏有无的判定阈值。
控制部3在进行了正常、异常的信息发送之后,向返回(RETURN)转移,再次反复从步骤S1起的处理。通过反复从上述步骤S1到步骤S11的处理,在通常运行中始终进行制冷剂泄漏检测。
(步骤S7:初期学习)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冻空调装置1的初期学习的流程图。以下,利用图6对初期学习进行说明。对于初期学习,进行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计算和基准制冷剂量D的计算这两种作业。基准制冷剂量MrSTD,是成为在进行制冷剂泄漏检测时判断制冷剂的泄漏的有无的基准的基准量。由于制冷剂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得容易泄漏,所以,基准制冷剂量MrSTD的计算有尽量在冷冻空调装置1设置后立即进行的必要。另外,在此进行制冷运行。
首先,在步骤S21中,判断当前的运行状态是否与预先设定的运行数据获取条件一致。在当前的运行状态与运行数据获取条件不一致的期间,返回到图5的步骤S2,在成为与运行数据获取条件一致的运行状态之前都反复进行步骤S2~S7的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征在于,不利用特别的运行模式就能够根据在通常运行中所获取的运行数据来进行制冷剂延长配管(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的计算,作为在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的计算时使用的运行数据,使用满足规定的运行数据获取条件的运行状态时的运行数据。另外,初期充填量为已知的情况下的运行数据获取条件既可以与步骤S21的初期学习开始条件相同,也可以指定另外的条件。无论是哪种,运行数据获取条件都指定使得制冷剂循环的动作稳定、可高精度地进行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的计算的运行状态。具体来讲,例如列举以下的(A)~(C)的条件。
(A)作为冷冻空调装置的要素设备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膨胀阀开度、安装于室内外热交换器的风扇转速等各个运行状态的变动,全部都分别处于某个恒定的范围内。这就指定了促动器的变动小。
(B)安装于冷冻空调装置1的排出压力传感器(高压压力传感器)34b的值为某个恒定值以上,且吸入压力传感器(低压压力传感器)34a的值为某个恒定值以下。
(C)冷冻空调装置1的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中的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差异的变动幅度为恒定值以内,而且,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制冷剂温度(冷凝温度)与由室外温度传感器33c测量的室外温度的差异的变动幅度为恒定值以内。
并且,在步骤S22中,在当前的运行状态成为满足运行数据获取条件的运行状态时,将此时的运行数据作为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自动地获取保持(S22)。
接着,在步骤S23、S24中,利用通常运行数据来计算延长配管密度ρP和制冷剂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根据一个运行数据,分别计算延长配管密度ρP和制冷剂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各计算结果被存储在存储部3c内。延长配管密度ρP是考虑了液体侧和气体侧双方的配管密度而计算出的值,通过接下来的(1)式进行计算。
ρP=ρPL+αρPG…(1)
在此,ρPL是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平均制冷剂密度(以下,称为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kg/m3],根据冷凝压力(通过对由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3k获得的冷凝温度Tc进行换算而得)和由液管温度传感器33d获得的过冷却器26的出口温度求得。
另外,ρPG,是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平均制冷剂密度(以下,称为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kg/m3],由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密度和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制冷剂密度的平均值求得。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密度根据吸入压力Ps和吸入温度Ts求得。另外,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制冷剂密度,根据蒸发温度Te的换算值即蒸发压力Pe和室内热交换器42A、42B的出口温度求得。
另外,α,是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与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容积比,被预先存储在控制部3的存储部3c中。
制冷剂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是将冷凝器制冷剂量Mrc、蒸发器制冷剂量Mre、蓄能器制冷剂量MrACC、油溶解制冷剂量MrOIL全部加在一起得到的值,各个制冷剂量的计算方法在后叙述。
接着,确认在设置了冷冻空调装置1的初期被充填的制冷剂量是否为已知(已输入)(S25)。例如在新设置冷冻空调装置1的情况或在存储部3c留下初期充填量的记录的情况等、初期充填量为已知的情况下,向步骤S26转移。另外,例如在已设置的冷冻空调装置1中没有留下初期充填量的记录的情况等、初期充填量不明的情况下,向步骤S30转移。
在步骤S26~S29中,对初期充填量为已知的情况下的流程进行说明。
(初期充填量为已知的情况)
由于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L不明,所以,在内容积VPL为未知数的状态下确定制冷剂总量Mr的算式。此时,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VPG根据以下的(2)式利用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进行计算。
VPG=αVPL…(2)
在此,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气体制冷剂密度相对于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液体制冷剂密度小到数十分之一倍,相比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L,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VPG给计算制冷剂总量Mr带来的影响要小。为此,并不是分别各自计算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VPG和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L,而是仅考虑配管径的差异,根据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L利用上述(2)式简易地计算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VPG。另外,容积比α被预先储存在控制部3的存储部3c中。
在步骤S26以及步骤S27中,如上所述,在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L为未知数的状态下,使用步骤S22所获取的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来确定制冷剂总量Mr的算式,利用该算式所获得的制冷剂总量Mr与已知的初期充填量MrSTD相等的状况,计算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L。该制冷剂总量Mr的计算与上述的步骤S8中的制冷剂总量的计算方法同样。
Mr=VPL×ρPL+(α×VPL)×ρPG+Mr_otherP
=MrSTD
根据以上内容,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L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VPL=(MrSTD-Mr_otherP)/(ρPL+α×ρPG
其中,ρPL: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制冷剂密度,α: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与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容积比,ρPG: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制冷剂密度,Mr_otherP: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延长配管以外的部分的制冷剂量。
另外,在该制冷剂总量Mr的算式之中,内容积VPL与容积比α以外是能够根据运行数据计算的已知的值。
接着,在步骤S28中,将步骤S26所求得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VPL代入到上述(2)式中,计算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VPG
并且,将通过以上的处理计算出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G、基准制冷剂量(在初期充填量为已知的情况下是初期充填量)MrSTD记录到存储器等的存储部3c,结束初期充填量为已知的情况下的初期学习(S29)。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初期充填量为已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一次运行来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
(初期充填量不明的情况)
在初期充填量为已知的情况下,运行数据为一个,能够进行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的计算,但在初期充填量不明的情况下,若不获取多个(2以上)的运行数据则无法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从而,在步骤S30中判断是否获取了多个运行数据,若未获取多个运行数据,则返回图5的步骤S2继续进行通常运行直到成为与运行数据获取条件一致的运行状态为止。另一方面,在步骤S30中判断出获取了多个运行数据的情况下,进入近似式计算处理。从而,在进入到近似式计算处理时,在存储部3c内,存储有多个基于多个运行数据分别计算出的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ρP和制冷剂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在近似式计算处理中,利用该计算结果数据组(多个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ρP和多个制冷剂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制定表示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与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之间的关系的近似式。
近似式是在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方面所需的近似式,以下对根据近似式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的计算原理进行说明。
图7是用于说明对应于延长配管密度ρP、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P和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相对于制冷剂总量M的比例变化的图。在图7中,带阴影的部分表示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P,不带阴影的部分表示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图7示出的是,在被充填到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总量M为Mr时,对于延长配管密度ρP小的情况(ρ1)和大的情况(ρ2),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P和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相对于制冷剂总量Mr的比例发生变化。
在此,当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状态发生变化、延长配管密度ρP从ρ1变化到ρ2时,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P增大了ΔM,另一方,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相反地减小了与制冷剂量MP增大的ΔM相应的量,其变化量是相同的。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和延长配管密度ρP由于能够分别如在步骤S23、S24中所说明的那样根据运行数据进行计算,所以,也能够计算ΔM。依据该点,以下,对利用在延长配管密度ρP从某个密度ρ1变化到ρ2的情况下的制冷剂变化量分别在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P和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中相等的状况、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的次序进行说明。
图8(a)是与图7的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P对应的线图,示出延长配管密度ρP与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P之间的关系。图8(b)是与图7的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对应的线图,示出延长配管密度ρP与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之间的关系。
在此,由于制冷剂量可通过内容积与密度之积进行计算,所以,MP=VP×ρP这样的关系成立。为此,图8(a)的倾斜度VP与当前欲求算的延长配管的内容积VP相当。然而,由于VP和MP的双方都是未知数,所以无法由图8(a)求得倾斜度VP。然而,在延长配管密度ρP从ρ1变化到ρ2时的制冷剂变化量,由于对于延长配管以外的部分也同样为ΔM,所以,图8(b)的倾斜度与图8(a)的倾斜度相等。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和延长配管密度ρP由于可以分别如在步骤S23、S24说明的那样根据运行数据进行计算,所以,也可计算倾斜度-VP。从而,通过计算图8(b)的倾斜度,求算其绝对值,由此能够求得制冷剂配管内容积VP
在此,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P,是将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制冷剂量与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制冷剂量加在一起的量,通过接下来的(3)式进行计算。
MP=(VPL×ρPL)+(VPG×ρPG)…(3)
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VPG利用根据上述(2)式使用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进行表示的状况,若将上述(2)式代入到(3)式中,则获得接下来的(4)式。
MP=(VPL×ρPL)+(αVPL×ρPG)…(4)
若整理(4)式,则获得(5)式。
MP=(ρPL+αρPG)·VPL…(5)
ρPL+αρPG由于与延长配管密度ρP相等,所以,图8(b)的倾斜度的绝对值与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相当。从而,通过求算图8(b)的倾斜度的绝对值,能够计算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另外,通过(2)式也可以计算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G
根据以上内容,延长配管内容积的计算原理变得明确,对具体的计算次序进行说明。
对于基于各运行数据计算出的计算结果数据组(延长配管密度ρP、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若在以延长配管密度ρP为横轴而以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为纵轴的XY坐标上标示计算结果数据组的各点,则成为如接下来的图9所示那样。
图9是表示在以延长配管密度ρP为横轴而以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为纵轴的XY坐标上标示了多个点的状态的图。另外,被标示在XY坐标上的各点是基于满足运行数据获取条件的运行数据而得的点,是制冷剂回路10稳定的状态的数据。
以图9的各标示点为基础利用最小平方法来制定线性的近似式。线性的近似式的倾斜度的绝对值成为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在图9的例子的情况下,成为0.0206。关于线性的近似式的制定方法在后叙述。
根据以上内容,由多个运行数据来计算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的方法变得明确,返回到图6的流程图的说明。
在步骤S30中,在判断出获取了多个运行数据的情况下,从存储部3c读取基于各运行数据计算出的计算结果数据组(延长配管密度ρP、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_otherP)。并且,演算部3b基于所读取的计算结果数据组来进行近似式的计算(S31)。并且,判断是否满足延长配管内容积确定条件(S32)。在不满足延长配管内容积确定条件的情况下,返回到图5的步骤S2,在满足延长配管内容积确定条件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33的处理。
在此,延长配管内容积确定条件如以下那样。
第一条件:作为近似式计算所使用的计算结果数据组,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ρ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任意值以上。
第二条件:所计算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具有上限值、下限值。
第三条件:相对于基于满足第一条件的各数据制定的近似式来设置某个任意的幅度的数据使用范围,在存在脱离该范围内数据的数据的情况下,将该数据排除而再次制定近似式。
将满足这些条件时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确定作为最终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的计算结果。
设定第一条件的理由列举有以下内容:在计算近似式时所使用的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ρP的值为相互接近的值的情况下,因小误差就会引起近似式的倾斜度大幅变化。然而,通过在第一条件上,如所示那样添加将近似式计算所使用的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ρP的值的幅度设大的条件,能够减小倾斜度的变化幅度,难以受到因传感器造成的测量误差(设备误差、因周围环境产生的误差)的影响。从而,在通过步骤S31计算近似式时所使用的计算结果数据组不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取消该近似式,不进行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的确定。另外,也可以将第一条件组入到步骤S30中,当获得了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ρ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任意值以上的计算结果数据组时,进入到近似式计算处理。
另外,设定第二条件的理由列举有以下内容:对于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预先根据设备确定了内容积的上下限值,有时会脱离该值。然而,如第二条件所示那样,通过使计算出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带有上下限值,能够防止制冷剂量的误计算。
另外,设定第三条件的理由列举有以下内容:在获取了数据误差大的数据的情况下,因该数据的影响而使得倾斜度变得不稳定。然而,如第三条件所示那样,通过根据基于满足第一条件的各数据制定出的近似线来排除值差异大的数据,再次求得近似线,能够降低误差的影响而获得精度高的近似式。
仅在满足这些第一~第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近似式来确定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S33)。另外,虽优选满足第一~第三条件的所有条件,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根据上述(2)式计算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VPG(S34)。并且,利用通过步骤S33计算出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和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G来计算制冷剂总量Mr。制冷剂总量Mr的计算方法在后叙述。接着,将通过上述的处理计算出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G、基准制冷剂量(在初期充填量为已知的情况下是初期充填量)MrSTD记录到存储器等的存储部3c,结束初期学习。
(线性近似式的制定方法(最小平方法))
以下,如下述示出图6的步骤S31中的线性的近似式的制定方法。
[数1]
f ( X ) = aX + b . . . ( 6 )
在测量点为X时,计算Y与函数值f(X)之差(Y-f(X)),若差的平方在所有测量点都小,则Y与f(X)为相近的值。差的平方的合计T成为下式的(7)式。
[数2]
Figure BDA00002126530500261
求算接下来的(8)式的T(合计)为最小的函数的系数(a、b)。若将(6)式代入到(7)式中,则成为下述(8)式。
[数3]
T = Σ ( T - aX - b ) 2 . . . ( 8 )
在将上述(8)式的T以系数(a、b)进行了微分的算式为0时,(8)式的T为最小。
即,获得接下来的(9)式与(10)式,
[数4]
δT / δb = 0 . . . ( 9 )
[数5]
δT / δa = 0 . . . ( 10 )
若将其解开并整理,则形成下式(11)那样的二元联立方程式。
[数6]
Σ X 0 Σ X 1 Σ X 1 Σ X 2 b a = Σ X 0 Y Σ X 1 Y . . . ( 11 )
二元联立方程式能够以下述矩阵(行列)式(12)进行表述。
[数7]
A × x = b . . . ( 12 )
如(13)式所示那样解开该行列式,计算行列X,计算系数a、b。该系数a成为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VPL
[数8]
Figure BDA00002126530500267
(制冷剂总量Mr的计算方法)
以制冷运行为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量计算方法。另外,对于制热运行也能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制冷剂总量。
首先,示出根据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各构成要素的运行状态量演算各构成要素的制冷剂量、演算存在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总量Mr的方法。
制冷剂总量Mr如接下来的(14)式所示那样,根据各要素的运行状态求得各要素的制冷剂量,作为其总和获得。
[数9]
M r = M rc + M rc + M rPL + M rPG + M rACC + M rOIL . . . ( 14 )
在此,Mrc:冷凝器制冷剂量,Mre:蒸发器制冷剂量,MrPL: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制冷剂量,MrPG: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制冷剂量,MrACC:蓄能器制冷剂量,MrOIL:油溶解制冷剂量。
以下,对各要素各自的制冷剂量的计算方法依次进行说明。
(1)室外热交换器23(冷凝器)的制冷剂量Mrc的计算
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图10是表示冷凝器内的制冷剂状态的概况的图。在冷凝器入口,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过热度大于0度,因而制冷剂成为气相,另外,在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大于0度,因而制冷剂成为液相。在冷凝器中,温度Td的作为气相状态的制冷剂由温度TA的室外空气冷却,成为温度Tcsg的饱和蒸气,以二相状态通过潜热变化而冷凝,成为温度Tcsl的饱和液,进而被冷却而成为温度Tsco的液相。
冷凝器制冷剂量Mrc[kg]由接下来的(15)式表示。
[数10]
M rc = V c × ρ c . . . ( 15 )
冷凝器内容积Vc[m3]由于是装置规格,故而是已知的。冷凝器的平均制冷剂密度ρc[kg/m3]由接下来的(16)式表示。
[数11]
ρ c = R cg × ρ cg + R cs × ρ cs + R cl × ρ d . . . ( 16 )
在此,Rcg、Rcs、Rcl[-]分别表示气相、二相、液相的容积比例。Ρcg、ρcs、ρcl[kg/m3]分别表示气相、二相、液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为了计算冷凝器的平均制冷剂密度,需要计算各相的容积比例以及平均制冷剂密度。
(1.1)冷凝器的气相、二相、液相各自的平均制冷剂密度的计算
(a)气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ρcg的计算
气相平均制冷剂密度ρcg例如是冷凝器的入口密度ρd与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密度ρcsg的平均值,通过接下来的(17)式求算。
[数12]
ρ cg = ρ d + ρ csg 2 . . . ( 17 )
在此,冷凝器入口密度ρd能够根据冷凝器入口温度(与排出温度Td相当)和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进行演算。另外,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密度ρcsg能够根据冷凝压力(排出压力Pd)进行演算。
(b)二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ρcs的计算
二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ρcs由接下来的(18)式表示。
[数13]
ρ cs = ∫ 0 1 [ f cg × ρ csg + ( 1 - f cg ) × ρ csl ] dx . . . ( 18 )
在此,x为制冷剂的干度[-],fcg为冷凝器中的空隙率[-]。Fcg由接下来的(19)式表示。
[数14]
f cg = 1 1 + ( 1 x - 1 ) ρ csg ρ csl s ) . . . ( 19 )
在此,s为滑移比[-]。滑移比s的演算式目前提出了大量实验式,作为质量通量Gmr[kg/(m2s)]、排出压力Pd、干度x的函数由接下来的(20)式表示。
[数15]
s = f ( G m . s , P d , x ) . . . ( 20 )
(c)液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ρcl的计算
液相平均制冷剂密度ρcl例如是冷凝器的出口密度ρsco和冷凝器中的饱和液密度ρcsl的平均值,通过接下来的(21)式求算。
[数16]
ρ cl = ρ sco + ρ csl 2 . . . ( 21 )
在此,冷凝器的出口密度ρsco能够根据从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03获得的冷凝器出口温度Tsco和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进行演算。另外,冷凝器中的饱和液密度ρcsl可通过对压缩机出口的压力进行饱和换算而求得。
质量通量Gmr由于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而有所变化,所以,通过以本方法来计算滑移比s,能够检测演算制冷剂量Mr相对于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变化。
根据以上内容,计算出了用于计算冷凝器的平均制冷剂密度所需的气相、二相、液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ρcg、ρcs、ρcl[kg/m3]。
(1.2)冷凝器的气相、二相、液相各自的容积比例的计算
接着,对冷凝器的气相、二相、液相的各相的容积比例(Rcg∶Rcs∶Rcl)[-]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容积比例由于通过传热面积的比表示,所以接下来的(22)式成立。
[数17]
R cg : R cs : R cl = A cg A c : A cs A c : A cl A c . . . ( 22 )
在此,Acg、Acs、Acl分别是冷凝器中的气相、二相、液相的传热面积[m2],Ac是冷凝器的传热面积[m2]。另外,若将气相、二相、液相下的各个区域中的比焓差设为ΔH[kJ/kg],将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介质的平均温度差设为ΔTm[℃],则根据热收支平衡,在各相中,以下的(23)式成立。
[数18]
G r × ΔH = AKΔ T m . . . ( 23 )
在此,Gr为制冷剂的质量流量[kg/h],A为传热面积[m2],K为传热函数[kW/(m2·℃)]。若将在各相中流出的热通量假设为恒定,则传热函数K成为恒定,容积比例与通过将比焓差ΔH[kJ/kg]除以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温度差ΔT[℃]而得的值成比例。
然而,根据风速分布,对于每个通路,在风吹不到的场所,液相少,在风容易吹到的场所,因传热被促进而使得液相变多,认为制冷剂不均匀。另外,在液相下,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小,故认为与气相、二相的状态相比热通量变小。于是,在计算各相的容积比例时,针对液相部乘以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β[-],进行针对上述现象的修正。根据以上内容,导出接下来的(24)式。
[数19]
R cg : R cs : R cl = Δ H cg Δ T cg : Δ H cs Δ T cs : β Δ H cl Δ T cl . . . ( 24 )
在此,ΔHcg、ΔHcs、ΔHcl分别是气相、二相、液相的制冷剂的比焓差[kJ/kg],ΔTcg、ΔTcs、ΔTcl分别是各相与室外空气的温度差[℃]。
在此,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β是通过测定数据求得的值,是根据设备规格、特别是冷凝器规格而有所变化的值。
ΔHcg通过从冷凝器入口的比焓(与压缩机21的排出比焓相当)减去饱和蒸气的比焓而求得。排出比焓通过对排出压力Pd以及排出温度Td进行演算而求得,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的比焓能够根据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进行演算。
ΔHcs通过从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的比焓减去冷凝器中的饱和液的比焓而求得。冷凝器中的饱和液的比焓能够根据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进行演算。
ΔHcl通过从冷凝器中的饱和液的比焓减去冷凝器出口的比焓而获得。冷凝器出口的比焓通过对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以及冷凝器出口温度Tsco进行演算而获得。
对于气相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差ΔTcg[℃],例如若假设几乎没有室外空气的温度变化,则利用冷凝器入口温度(与排出温度Td相当)、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温度Tcsg[℃]和室外空气的入口温度Tca[℃],作为对数平均温度差由接下来的(25)式表示。
[数20]
Δ T cg = ( T d - T ca ) - ( T csg - T ca ) ln ( T d - T ca ) ( T csg - T ca ) . . . ( 25 )
另外,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温度Tcsg能够根据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进行演算。
二相与室外空气的平均温度差ΔTcs利用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温度Tcsg以及饱和液温度Tcsl根据接下来的(26)式表示。
[数21]
Δ T cs = T csg + T csl 2 - T ca . . . ( 26 )
冷凝器中的饱和液温度Tcsl能够根据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进行演算。
液相与室外空气的平均温度差ΔTcl利用冷凝器出口温度Tsco、冷凝器中的饱和液温度Tcsl和吸入外气温度,作为对数平均温度差由接下来的(27)式表示。
[数22]
Δ T cl = ( T csl - T ca ) - ( T sco - T ca ) ln ( T csl - T ca ) ( T sco - T ca ) . . . ( 27 )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计算各相的容积比例(Rcg:Rcs:Rcl)。
如上所述,能够计算各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以及容积比例,能够计算冷凝器平均制冷剂密度ρc
(2)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MrPL、MrPG的计算
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制冷剂量MrPL[kg]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制冷剂量MrPG[kg]分别由接下来的(28)式、(29)式表示。
[数23]
M rPL = V PL × ρ PL . . . ( 28 )
[数24]
M rPG = V PG × ρ PG . . . ( 29 )
在此,ρPL例如通过对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入口温度(与冷凝器出口温度Tsco相当)和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入口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进行演算而求得。
另外,ρPG例如通过对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出口温度(与吸入温度Ts相当)和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出口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进行演算而求得。VPL以及VPG分别是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m3]以及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m3],利用根据初期学习获得的值。
(3)室内热交换器42A、42B(蒸发器)的制冷剂量Mre的计算
室内热交换器42A、42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图11是表示蒸发器内的制冷剂状态的概况的图。在蒸发器入口,制冷剂成为二相,在蒸发器出口,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过热度大于0度,因而制冷剂成为气相。在蒸发器入口,温度Tei[℃]的作为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温度TA[℃]的室内吸入空气加热,成为温度Tesg[℃]的饱和蒸气,进而被加热而成为温度Ts[℃]的气相。蒸发器制冷剂量Mre[kg]由接下来的(30)式表示。
[数25]
M re = V e × ρ e . . . ( 30 )
在此,Ve是蒸发器内容积[m3],由于是设备规格故而是已知的。ρe是蒸发器平均制冷剂密度[kg/m3],由接下来的(31)式表示。
[数26]
ρ e = R es × ρ es + R eg × ρ eg . . . ( 31 )
在此,Reg、Res分别是气相、二相的容积比例[-],ρes、ρeg表示气相、二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kg/m3]。为了计算蒸发器的平均制冷剂密度,需要计算各相的容积比例以及平均制冷剂密度。
(3.1)蒸发器的气相、二相各自的平均制冷剂密度的计算
(a)蒸发器中的二相平均制冷剂密度ρes[kg/m3]的计算
二相平均制冷剂密度ρes由接下来的(32)式表示。
[数27]
ρ es = ∫ xel 1 [ f eg × ρ esg + ( 1 - f og ) × ρ esl ] dx . . . ( 32 )
在此,x为制冷剂的干度[-],fcg为蒸发器中的空隙率[-]。fcg由接下来的(33)式表示。
[数28]
f eg = 1 1 + ( 1 x - 1 ) ρ esg ρ esl s . . . ( 33 )
在此,s为滑移比[-]。滑移比s的演算式目前提出了大量实验式,作为质量通量GMr[kg/(m2s)]、吸入压力Ps、干度x的函数由接下来的(34)式表示。
[数29]
s = f ( G m , s , P s , x ) . . . ( 34 )
质量通量Gmr由于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而有所变化,所以通过以本方法计算滑移比s,能够检测演算制冷剂量Mr相对于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变化。
(b)蒸发器中的气相平均制冷剂密度ρeg[kg/m3]的计算
蒸发器中的气相平均制冷剂密度ρeg例如是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密度ρesg与蒸发器出口密度的平均值,由接下来的(35)式求得。
[数30]
ρ eg = ρ esg + ρ s 2 . . . ( 35 )
在此,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密度ρesg能够根据蒸发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进行演算。蒸发器出口密度(与吸入密度ρs相当)能够根据蒸发器出口温度(与吸入温度Ts相当)和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进行演算。
根据以上内容,计算出了用于计算蒸发器的平均制冷剂密度所需的二相、气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ρes、ρeg[kg/m3]。
(3.2)蒸发器的二相、气相各自的容积比例的计算
接着,对各相的容积比例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容积比例由传热面积的比表示,故而接下来的(36)式成立。
[数31]
R es : R eg = A es A e : A eg A e . . . ( 36 )
在此,Aes、Aeg分别是蒸发器中的二相、气相的传热面积,Ae是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另外,若将二相、气相各自的区域中的比焓差设为ΔH,将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介质的平均温度差设为ΔTm,则根据热收支平衡,在各相下,以下的(37)式成立。
[数32]
G r × ΔH = AKΔ T m . . . ( 37 )
在此,Gr是制冷剂的质量流量[kg/h],A是传热面积[m2],K是传热函数[kW/(m2·℃)]。若将在各相中流出的热通量假设为恒定,则传热函数K变成恒定,容积比例与通过将比焓差ΔH[kJ/kg]除以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温度差ΔT[℃]而得的值成比例,接下来的比例式(38)成立。
[数33]
R es : R eg = Δ H es Δ T es : Δ H eg Δ T eg . . . ( 38 )
ΔHes通过从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的比焓减去蒸发器入口比焓而求得。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的比焓通过对蒸发压力(与吸入压力相当)进行演算而获得,蒸发器入口比焓能够根据冷凝器出口温度Tsco进行演算。
ΔHeg通过从蒸发器出口的比焓(与吸入比焓相当)减去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的比焓而求得。蒸发器出口的比焓通过对出口温度(与吸入温度Ts相当)以及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进行演算而获得。
蒸发器中的二相与室内空气的平均温度差ΔTes,例如假设几乎没有室内空气的温度变化,则由接下来的(39)式表示。
[数34]
Δ T es = T ea - T esg + T ei 2 . . . ( 39 )
在此,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温度Tesg通过对蒸发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进行演算而获得。蒸发器入口温度Tei能够根据蒸发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进行演算。Tea为室内空气温度。
气相与室内空气的平均温度差ΔTeg作为对数平均温度差由接下来的(40)式表示。
[数35]
Δ T eg = ( T ea - T esg ) - ( T ea - T eg ) ln ( T ea - T esg ) ( T ea - T eg ) . . . ( 40 )
在此,蒸发器出口温度Teg作为吸入温度Ts被获得。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计算二相与气相的容积比例(Res:Reg)。
如上所述,能够计算各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以及容积比例,能够计算蒸发器平均制冷剂密度ρe
(4)蓄能器制冷剂量MrACC的计算
在蓄能器入口以及出口,由于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过热度大于0度,所以制冷剂成为气相。蓄能器制冷剂量MrACC[kg]由接下来的(41)式表示。
[数36]
M r , ACC = V ACC × ρ ACC . . . ( 41 )
在此,VACC为蓄能器内容积[m3],由于根据设备规格确定故而是已知的值。ρACC是蓄能器平均制冷剂密度[kg/m3],对蓄能器入口温度(与吸入温度Ts相当)和入口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进行演算而求得。
(5)溶解在冷冻机油中的制冷剂量MrOIL的计算
溶解在冷冻机油中的制冷剂的量MrOIL[kg]由接下来的(42)式表示。
[数37]
M r , OIL = V OIL × ρ OIL × φ OIL . . . ( 42 )
在此,VOIL是存在于制冷剂回路内的冷冻机油的体积[m3],由于是设备规格故而是已知的。ρOIL以及φOIL分别是冷冻机油的密度[kg/m3]以及制冷剂相对于油的溶解度[-]。若大部分的冷冻机油存在于压缩机以及蓄能器,则冷冻机油密度ρOIL以恒定值对待,另外,制冷剂相对于油的溶解度φ[-]如接下来的(43)式所示那样,通过对吸入温度Ts和吸入压力Ps进行演算而求得。
[数38]
φ OIL = f ( T s , P s ) . . . ( 43 )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计算:(1)冷凝器制冷剂量Mrc,(2)延长配管制冷剂量MP(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制冷剂量MrPL和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制冷剂量MrPG的相加量),(3)蒸发器制冷剂量Mre,(4)蓄能器制冷剂量MrACC,和(5)油溶解制冷剂量MrOIL。通过将这些各制冷剂量全部加在一起,能够求得制冷剂总量Mr
修正方法若实施与液相部有关的修正,则不限定于上述方法,修正部位越多,则越能够高精度地演算制冷剂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在通常运行中成为满足运行数据获取条件的运行状态,则自动地依次获取此时的运行数据作为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并且,分别基于各运行数据来计算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和延长配管密度,基于该计算结果数据组来计算延长配管内容积。从而,不用进行用于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的特定的运行,就能够利用通常运行中的运行数据来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另外,由于仅仅通过开始通常运行,就可自动地进行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的计算和制冷剂泄漏检测,所以,无需以往那样实施特定运行的工夫。
另外,冷冻空调装置1是已设置的,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即便不明,也可通过进行初期学习,而容易地基于通常运行时的运行数据来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以及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制冷剂量。因此,当进行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的计算或制冷剂泄漏的有无的判定时,能够极力地减少输入制冷剂延长配管的信息的麻烦。
另外,在进行初期学习时,判断是否满足初期学习开始条件,即,基于在蓄能器24内无剩余液体制冷剂滞留的运行状态时的运行数据来最终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为此,能够准确地进行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以及基准制冷剂量的计算。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内的制冷剂量,进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冷冻空调装置内的制冷剂总量的计算以及制冷剂泄漏检测。其结果,能够提早检测制冷剂泄漏,也能够防止自然环境以及冷冻空调装置自身的损伤。
另外,当计算结果数据数量少时,存在给延长配管内容积的计算结果带来各种误差的影响的可能性,但在此由于基于计算结果数据组来计算延长配管内容积,所以难以受到误差的影响。
另外,在根据计算结果数据组来计算延长配管内容积时,基于计算结果数据组来制定表示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与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之间的关系的近似式,将该近似式的倾斜度作为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来进行计算。由此,能够容易地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
另外,制冷剂延长配管有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在通常运行中,双方配管的密度发生变动。从而,需要计算考虑了双方配管密度变动的延长配管密度ρP。在计算延长配管密度ρP时,通过使用表示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的内容积与在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的内容积上乘以容积比α而得的值相等的关系式(上述(2)式),能够通过上述(1)式进行计算。
另外,将满足延长配管内容积确定条件时的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C 确定作为最终的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的计算结果。从而,即使使用通常运行时所获得的带有各种误差的运行数据,误差的影响也少,能够高精度地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能够提高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另外,作为运行数据获取条件指定上述(A)~(C)的条件,指定制冷剂循环的动作稳定的运行状态。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的计算。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判定制冷剂泄漏的有无时,利用步骤S9,通过比较基准制冷剂量(初期充填量)MrSTD与制冷剂总量Mr来进行判定,但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利用制冷剂泄漏率(相对于适当制冷剂量的演算制冷剂总量比)r[%]来进行判定。制冷剂泄漏率r利用初期学习所得的初期充填量MrSTD和步骤S8计算出的制冷剂总量Mr,通过接下来的(44)式进行计算。
[数39]
r = M rSTD - M r M rSTD × 100 . . . ( 44 )
判定部3d对计算出的制冷剂泄漏率r与预先由存储部3c获取的阈值x[%]进行比较,若r<X,则判定为无制冷剂泄漏,若X<r,则判定为有制冷剂泄漏。在该方法的制冷剂量计算时存在因传感器误差等导致值发生变化的情况,因而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来确定阈值。在无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在步骤S10中发送制冷剂量正常的信息。在有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在步骤S11中发送有制冷剂泄漏的信息。
在发送有制冷剂泄漏的信息时,通过使显示器等显示机构输出制冷剂泄漏率r,使得作业者容易确认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的状态。
另外,通过显示制冷剂泄漏率r,作业者能够更为详细地掌握装置的状态,能够实现维护性的提高。
另外,也可以将冷冻空调装置与网络连接而构成制冷剂量判定系统。具体来讲,连接作为用于对冷冻空调装置的各构成设备进行管理并通过电话线路、LAN线路、无线等与外部进行通信以获取运行数据的管理装置的局部控制器。并且,经由网络将该局部控制器与接收冷冻空调装置的运行数据的信息管理中心的远距离服务器连接。另外,在远距离服务器上连接用于存储运行状态量的磁盘装置等的存储装置。这样,能够构成制冷剂量判定系统。例如,考虑以下构成等:将局部控制器作为用于获取冷冻空调装置的运行状态量的测定部以及用于演算运行状态量的演算部,将存储装置作为存储部,使远距离服务器作为比较部、判定部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就无需使冷冻空调装置具有根据当前的运行状态量对演算制冷剂量以及制冷剂泄漏率进行演算比较的功能。另外,通过如此构成能够进行远距离监视的系统,在定期维护时,变得无需作业者赶赴到现场来确认制冷剂泄漏的有无的作业,因而使得设备的可靠性、操作性得到提高。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构成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能够进行冷热切换的冷冻空调装置中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制冷或是制热专用的冷冻空调装置中应用本发明。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热源单元以及利用单元分别设有一台的冷冻空调装置作为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热源单元以及利用单元分别设有多台的冷冻空调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过热度大于0度而在蓄能器24内充满气体制冷剂,但是,即使在蓄能器24中混入有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也可例如附加对蓄能器24的液面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以进行液面检测,由于液体以及气体制冷剂的体积比是已知的,所以能够演算存在于蓄能器24的制冷剂量。
另外,通过上述初期学习,在极力减少了输入制冷剂延长配管的长度等信息的工夫的同时,能够根据通常运行数据来计算制冷剂延长配管内容积。并且,通过从输出部3h将制冷剂泄漏有无数据经由通信线发送给管理中心等,能够始终进行远距离监视。因此,对于突然的制冷剂泄漏,也能够在发生设备损伤或能力降低等异常之前立即进行应对,能够极力地抑制制冷剂泄漏的发展。由此,冷冻空调装置1的可靠性也提高,而且还能够极力地防止因制冷剂流出而造成的环境状态恶化,进而能够防止因制冷剂泄漏造成以少的制冷剂量持续不合理运行这样的不良情况,因而也能够实现冷冻空调装置1的长寿命化。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对判定制冷剂泄漏的有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制冷剂充填时等,也能够在制冷剂量是否过多的判定中应用本发明。
附图标记说明
1冷冻空调装置,2室外单元、3控制部、3a测定部、3b演算部、3c存储部、3d判定部、3e驱动部、3f显示部、3g输入部、3h输出部,4A、4B室内单元(利用单元)、6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6A液体主管、6a液体支管,7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7A气体主管,7a气体支管,10制冷剂回路,10a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c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z主制冷剂回路,21压缩机,22四通阀,23室外热交换器,24蓄能器,26过冷却器,27室外风扇,28液体侧关闭阀,29气体侧关闭阀、31室外侧控制部、32a室内侧控制部、33a吸入温度传感器、33b排出温度传感器、33c室外温度传感器、33d液管温度传感器、33e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f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g室内温度传感器、33h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i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j室内温度传感器、33k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3l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z旁通温度传感器、34a吸入压力传感器、34b排出压力传感器,41A、41B膨胀阀,42A、42B室内热交换器,43A、43B室内风扇,51a分配器,52a分配器,71旁通回路,72旁通流量调整阀。

Claims (11)

1.一种冷冻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由制冷剂延长配管连接作为热源单元的室外单元与作为利用侧单元的室内单元;
测量部,该测量部作为运行数据测量上述制冷剂回路的主要部分的温度和压力;
演算部,该演算部具有获取运行数据时的运行数据获取条件,每当在通常运行中由上述测量部测量到的运行数据所表示的运行状态成为满足上述运行数据获取条件的状态时,获取此时的运行数据作为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进行基于该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来计算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和延长配管密度的处理,基于通过该处理计算出的计算结果数据组来计算延长配管内容积,基于该计算出的延长配管内容积和上述初期学习用的运行数据来计算作为来自上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泄漏的判断基准的基准制冷剂量;
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上述延长配管内容积和上述基准制冷剂量;以及
判定部,该判定部基于存储在该存储部中的上述延长配管内容积和在通常运行中由上述测量部测量到的运行数据来计算上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总量,对计算出的制冷剂总量与存储在上述存储部中的上述基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来判定有无制冷剂泄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演算部,基于上述计算结果数据组来制定表示延长配管密度与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之间的关系的近似式,将该近似式的倾斜度的绝对值作为延长配管内容积进行计算。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延长配管具有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和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
上述演算部,将表示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等于在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的内容积上乘以规定系数而得到的值的关系式中的上述规定系数,与根据运行数据计算出的气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相乘,将该相乘得到的值与根据运行数据计算出的液体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相加,将该相加得到的值作为上述延长配管密度进行计算。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演算部,将通过使用制冷剂延长配管密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任意值以上的计算结果数据组进行计算得到的延长配管内容积,确定作为最终的延长配管内容积的计算结果。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演算部,在计算出的延长配管内容积处于预先设定的上限值以及下限值的范围内时,将该延长配管内容积确定作为最终的延长配管内容积的计算结果。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演算部,相对于制定出的近似线设置延长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的上限值与下限值之间的任意幅度的数据使用范围,将脱离该范围的数据去除而进行近似线的再计算,将该再计算后的近似式的倾斜度的绝对值确定作为最终的延长配管内容积的计算结果。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远距离监视功能,该远距离监视功能利用通信线将有无制冷剂泄漏的信息发送给管理中心。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运行数据获取条件将以下条件设为条件之一,即:作为冷冻空调装置的要素设备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膨胀阀开度以及安装于室内外热交换器的风扇的转速各自的运行状态的变动全都分别处于某个恒定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运行数据获取条件将以下条件设为条件之一,即:检测制冷剂回路的高压制冷剂压力的高压压力传感器的值为某个恒定值以上、而且检测制冷剂回路的低压制冷剂压力的低压压力传感器的值为某个恒定值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运行数据获取条件为:室内单元内的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差异的变动幅度为恒定值以内,而且室外单元内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异的变动幅度为恒定值以内。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冻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上述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向外部发送的输出部。
CN201080065367.1A 2010-03-12 2010-03-12 冷冻空调装置 Active CN1027921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16352.0A CN104596172B (zh) 2010-03-12 2010-03-12 冷冻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1778 WO2011111114A1 (ja) 2010-03-12 2010-03-12 冷凍空調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16352.0A Division CN104596172B (zh) 2010-03-12 2010-03-12 冷冻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2108A true CN102792108A (zh) 2012-11-21
CN102792108B CN102792108B (zh) 2015-02-18

Family

ID=44562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5367.1A Active CN102792108B (zh) 2010-03-12 2010-03-12 冷冻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22711B2 (zh)
EP (1) EP2546588B1 (zh)
JP (1) JP5558555B2 (zh)
CN (1) CN102792108B (zh)
WO (1) WO2011111114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2631A (zh) * 2014-12-18 2015-04-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缺氟保护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06796045A (zh) * 2014-11-19 2017-05-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7110586A (zh) * 2015-02-25 2017-08-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7830665A (zh) * 2017-09-28 2018-03-23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空调制热制冷效果的装置及方法
CN109791012A (zh) * 2016-09-30 2019-05-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量的确定方法以及制冷剂量的确定装置
CN110940042A (zh) * 2018-09-21 2020-03-31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剂泄漏的检测方法及空调装置
CN112752938A (zh) * 2018-09-28 2021-05-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泄漏判定装置、包括该制冷剂泄漏判定装置的冷冻装置及制冷剂泄漏判定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75052B2 (ja) * 2009-03-30 2012-07-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DE102012001906B4 (de) * 2012-01-27 2014-06-12 Dürr Somac GmbH Verfahren zur Vermeidung und Erkennung von Kältemittelaustritten aus komplexen hydraulischen Systemen
US9188376B2 (en) * 2012-12-20 2015-1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charge assisting devic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nt charge assisting program
WO2014180505A1 (en) * 2013-05-08 2014-11-13 Arcelik Anonim Sirketi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leakage in a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leakage
EP3009771B1 (en) * 2013-06-13 2021-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10113763B2 (en) 2013-07-10 2018-10-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5549773B1 (ja) * 2013-09-30 2014-07-1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US9604407B2 (en) 2013-12-03 2017-03-28 Xerox Corporation 3D printing techniques for creating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US9866161B1 (en) * 2014-05-21 2018-01-09 Williams RDM, Inc. Universal monitor and fault detector in fielded generators and method
WO2016157519A1 (ja) * 2015-04-03 2016-10-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7138059A1 (ja) * 2016-02-08 2017-08-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0578328B2 (en) 2016-02-11 2020-03-03 Vertiv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degradation of a component in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P3521717B1 (en) * 2017-01-20 2022-02-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EP3361191B1 (en) * 2017-02-10 2022-04-06 Daikin Europe N.V.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heat source unit
CN107560259B (zh) * 2017-09-01 2020-03-0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多联机系统的低温启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FR3070660B1 (fr) * 2017-09-05 2020-01-10 Alstom Transport Technologies Procede de supervision d'un systeme de climatisation d'un vehicule ferroviaire et vehicule ferroviaire comportant un systeme de climatisation mettant en oeuvre ce procede
US10684052B2 (en) 2017-12-01 2020-06-16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Diagnostic mode of operation to detect refrigerant leaks in a refrigeration circuit
JP6926046B2 (ja) * 2018-09-28 2021-08-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異常判定装置、この異常判定装置を備える冷凍装置、及び圧縮機の異常判定方法
FR3091336B1 (fr) * 2018-12-31 2021-01-29 Faiveley Transp Tours Méthode de détermination du niveau de charge en fluide réfrigérant dans un circuit de refroidissement pour un système de climatisation
JP6777180B2 (ja) * 2019-03-19 2020-10-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量推定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1765604B (zh) * 2019-04-01 2021-10-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JP7057510B2 (ja) * 2019-06-14 2022-04-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US11131471B1 (en) * 2020-06-08 2021-09-28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Refrigeration leak detection
US11359846B2 (en) 2020-07-06 2022-06-14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Refrigeration system leak detection
US11885516B2 (en) 2020-08-07 2024-01-30 Copeland Lp Refrigeration leak detection
US11754324B2 (en) 2020-09-14 2023-09-12 Copeland Lp Refrigerant isolation using a reversing valve
JP6927397B1 (ja) * 2020-09-24 2021-08-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室内機
US11609032B2 (en) 2020-10-22 2023-03-2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Refrigerant leak sensor measurement adjust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4593045B (zh) * 2020-12-04 2023-05-2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回气干度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940188B2 (en) 2021-03-23 2024-03-26 Copeland Lp Hybrid heat-pump system
US20230109334A1 (en) * 2021-10-05 2023-04-06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Refrigerant Charge Monitor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ple Evaporators
JPWO2023135703A1 (zh) * 2022-01-13 2023-07-20
WO2023135696A1 (ja) * 2022-01-13 2023-07-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機器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冷媒量推定方法
JPWO2023135705A1 (zh) * 2022-01-13 2023-07-20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80660A (en) * 1979-11-30 1981-07-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er
WO2007069578A1 (ja) * 2005-12-16 2007-06-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064453A (ja) * 2007-10-22 2008-03-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媒漏れ検知方法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08035418A1 (fr) * 2006-09-21 2008-03-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ystÈme de rÉFRIGÉration/de climatisation de l'air ayant une fonction de dÉtection de fuite de rÉFRIGÉrant, rÉFRIGÉrateur/climatiseur d'air et procÉDÉ de dÉtection d'une fuite de rÉFRIGÉrant
JP2009139012A (ja) * 2007-12-06 2009-06-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CN101473177A (zh) * 2006-06-26 2009-07-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48097C3 (de) * 1976-10-23 1984-09-06 Sihi Gmbh & Co Kg, 2210 Itzehoe Vorrichtung zum Füllen und Dichtigkeitsprüfen von Flüssigkeitskreisläufen
DE3024098A1 (de) * 1980-06-27 1982-01-21 Messerschmitt-Bölkow-Blohm GmbH, 8000 München Geraet zum warten von kuehleinrichtungen mit einem zwischenkreislauf
US4688388A (en) * 1985-04-29 1987-08-25 Kent-Moore Corporation Service station for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US4711096A (en) * 1986-03-17 1987-12-08 Krantz Herman F Leak detection and refrigerant purging system
US5009076A (en) * 1990-03-08 1991-04-23 Temperature Engineering Corp. Refrigerant loss monitor
US5142876A (en) * 1990-06-18 1992-09-01 Snider Darrell 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eating refrigerant in a chiller
JP3951711B2 (ja) * 2001-04-03 2007-08-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US20020152759A1 (en) * 2001-04-24 2002-10-24 Jack Brass System manifold for integrated delivery of refrigerant and leak detection dye, and methods of delivering leak detection dye
JP2004116875A (ja) * 2002-09-25 2004-04-15 Horiba Ltd 冷媒の追加充填量算出装置および冷媒の追加充填量算出方法
US6952931B2 (en) * 2003-10-06 2005-10-11 Asp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US6964173B2 (en) * 2003-10-28 2005-11-15 Carrier Corporation Expansion device with low refrigerant charge monitoring
US20050109050A1 (en) * 2003-11-03 2005-05-26 Laboe Kevin J. Refrigerant charge level determination
US20050126190A1 (en) * 2003-12-10 2005-06-16 Alexander Lifson Loss of refrigerant charge and expansion valve malfunction detection
US7712319B2 (en) * 2004-12-27 2010-05-11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charge adequacy gauge
US20060137368A1 (en) * 2004-12-27 2006-06-29 Carrier Corporation Visual display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for refrigerant charge indication
US7640758B2 (en) * 2005-02-16 2010-01-05 Zero Zone, Inc. Refrigerant tracking/leak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0580347C (zh) 2005-04-07 2010-01-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系统
JP3963190B2 (ja) 2005-04-07 2007-08-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システム
JP4665748B2 (ja) 2005-12-16 2011-04-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163106A (ja) * 2005-12-16 2007-06-2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4902866B2 (ja) 2007-03-23 2012-03-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充填方法
JP5104225B2 (ja) 2007-11-06 2012-1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365507B (zh) * 2009-03-26 2015-04-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机
JP4975052B2 (ja) * 2009-03-30 2012-07-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8973380B2 (en) * 2009-05-28 2015-03-10 Schneider Electric It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in cooling systems
JP5183609B2 (ja) * 2009-10-23 2013-04-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US9739513B2 (en) * 2010-06-23 2017-08-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9188376B2 (en) * 2012-12-20 2015-1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charge assisting devic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nt charge assisting program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80660A (en) * 1979-11-30 1981-07-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er
WO2007069578A1 (ja) * 2005-12-16 2007-06-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163099A (ja) * 2005-12-16 2007-06-2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326416A (zh) * 2005-12-16 2008-12-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1473177A (zh) * 2006-06-26 2009-07-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WO2008035418A1 (fr) * 2006-09-21 2008-03-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ystÈme de rÉFRIGÉration/de climatisation de l'air ayant une fonction de dÉtection de fuite de rÉFRIGÉrant, rÉFRIGÉrateur/climatiseur d'air et procÉDÉ de dÉtection d'une fuite de rÉFRIGÉrant
JP2008064453A (ja) * 2007-10-22 2008-03-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媒漏れ検知方法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9139012A (ja) * 2007-12-06 2009-06-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6045A (zh) * 2014-11-19 2017-05-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US10247440B2 (en) 2014-11-19 2019-04-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 of expansion valve to maintain desired degree of subcooling
CN106796045B (zh) * 2014-11-19 2019-08-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482631A (zh) * 2014-12-18 2015-04-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缺氟保护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04482631B (zh) * 2014-12-18 2019-0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缺氟保护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07110586A (zh) * 2015-02-25 2017-08-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7110586B (zh) * 2015-02-25 2020-01-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CN109791012B (zh) * 2016-09-30 2021-05-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量的确定方法以及制冷剂量的确定装置
CN109791012A (zh) * 2016-09-30 2019-05-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量的确定方法以及制冷剂量的确定装置
CN107830665A (zh) * 2017-09-28 2018-03-23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空调制热制冷效果的装置及方法
CN110940042A (zh) * 2018-09-21 2020-03-31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剂泄漏的检测方法及空调装置
CN110940042B (zh) * 2018-09-21 2021-05-18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剂泄漏的检测方法及空调装置
CN112752938A (zh) * 2018-09-28 2021-05-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泄漏判定装置、包括该制冷剂泄漏判定装置的冷冻装置及制冷剂泄漏判定方法
CN112752938B (zh) * 2018-09-28 2022-08-3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泄漏判定装置、包括该制冷剂泄漏判定装置的冷冻装置及制冷剂泄漏判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2108B (zh) 2015-02-18
EP2546588A4 (en) 2016-09-07
WO2011111114A1 (ja) 2011-09-15
JPWO2011111114A1 (ja) 2013-06-27
US20120318011A1 (en) 2012-12-20
JP5558555B2 (ja) 2014-07-23
US9222711B2 (en) 2015-12-29
EP2546588B1 (en) 2021-01-13
EP2546588A1 (en) 201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92108B (zh) 冷冻空调装置
CN204063699U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5183609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CN102378884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4596172B (zh) 冷冻空调装置
CN101498535B (zh) 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系统
US7526924B2 (en) Refrigerato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182156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1371086B (zh) 空调装置
CN205245632U (zh) 冷冻循环装置
CN105579795B (zh) 油面检测装置和搭载有该油面检测装置的制冷空调装置
CN101371087B (zh) 空调装置
KR20080081946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1680695A (zh) 空调装置
JP2011012958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9073304A (zh) 制冷装置
CN105637304B (zh) 制冷装置
JP489295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072927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200826162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