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8884B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8884B
CN102378884B CN201080015194.2A CN201080015194A CN102378884B CN 102378884 B CN102378884 B CN 102378884B CN 201080015194 A CN201080015194 A CN 201080015194A CN 102378884 B CN102378884 B CN 1023788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amount
cold
producing medium
de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51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8884A (zh
Inventor
玉木章吾
田中航祐
亩崎史武
伊藤拓也
小松一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78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8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88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88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5/00Detail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s; Service stations therefor
    • F25B2345/001Charging refrigerant to a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5/00Detail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s; Service stations therefor
    • F25B2345/002Collecting refrigerant from a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04Refrigerant lev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3Mass flow of refrigerants
    • F25B2700/133Mass flow of refrigerants through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3Mass flow of refrigerants
    • F25B2700/135Mass flow of refrigerants through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D2500/04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即使存在热交换器等的制冷剂量的计算困难的要素,也能够精度良好地判定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1个以上的热源单元(301);1个以上的使用单元(302);由热源单元(301)和使用单元(302)构成的制冷剂回路;存储制冷剂回路中填充的制冷剂的合理制冷剂量、和用于以使制冷剂回路的各构成要素的制冷剂量的计算和合理制冷剂量相等的方式修正液体制冷剂量的修正系数的存储部(104);检测制冷剂回路的各构成要素中的运转状态量的测定部(101);从运转状态量使用修正系数计算制冷剂回路的各构成要素的制冷剂量的计算部(102);对计算部(102)计算的计算制冷剂量和合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的比较部(105);从比较部(105)的比较结果判定制冷剂回路中填充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部(106)。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等的制冷循环装置。尤其是涉及如下功能,即,计算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对计算制冷剂量和合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以使两者的值相等的方式进行修正,由此判定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特别是,对连接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和蒸发器而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进行判定。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有分体式的空气调节装置,该分体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经由连接配管连接热源单元和使用单元,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作为分体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有房间空调和空调箱。 
另外,作为热源单元和使用单元一体化了的制冷循环装置,例如有空冷热泵冷热水机组(air-cooling heat pump chiller)。在这样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存在配管等连接位置的紧固不足的状态下,长期使用时,有时会发生制冷剂从配管等的紧固的间隙稍微泄漏的情况。 
另外,有时因配管的损伤等突发地发生制冷剂泄漏。这样的制冷剂泄漏成为空气调节能力的降低和使构成设备发生损伤的原因,更严重的情况下,从安全方面考虑,不得不停止制冷循环装置。 
另外,当制冷剂过剩地填充到制冷剂回路中时,在压缩机中,实施液体制冷剂的长时间的压送,这成为故障的原因。因此,从提高品质性及维护性方面考虑,期望具有计算填充到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量并判定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功能。 
对于这样的课题,至今为止提出了如下方法:从构成设备的运转状态,使用估计式来计算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各要素的制冷剂量,判定 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至3),其中,所述估计式通过与各要素中相关性高的运转状态量相关的回归分析而求出。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86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924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12422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方法中,对于制冷剂量的计算使用回归分析,需要决定大量的试验参数,因此,估计式的使用需要很多的劳力和时间。 
另外,制冷剂量计算必须在与决定试验参数的运转状态相类似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存在必须实施与通常运转不同的、以制冷剂量计算为目的的特殊运转的课题。该特殊运转的目的是提高制冷剂量计算精度,因此,在特殊运转过程中,存在可能导致空调能力及效率降低的课题。 
另外,例如,根据季节和设置场所,外部气体温度大不相同,因此,通过上述以往的方法进行制冷剂量计算时,有时即使进行特殊运转也难以实现设想的运转状态。该情况下,由于最好在接近设想的运转状态下进行制冷剂量计算,所以存在制冷剂量计算精度因设置场所和季节要素而变化的课题。 
另外,计算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时,使用各种假定而将现象定式化,但会发生向着热交换器的外部气体的分配的不均以及向着通路的制冷剂的分配的不均等难以想到的现象,在计算倾向和实测倾向之间产生差异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得到足够的计算精度的课题。 
另外,在上述技术的方法中,在制冷剂量计算时,在连接构成设备间的配管等未考虑的要素中,如果存在例如液体制冷剂、高压制冷剂等密度高的制冷剂,则存在计算精度降低的课题。 
另外,在现场设置空气调节装置后,进行制冷剂填充直到到达由配管长度和构成设备的容量等算出的合理制冷剂量,但因该合理制冷剂量的算出时的计算错误和填充作业错误,有时在作为现场实际填充 的制冷剂量的初期封入制冷剂量和合理制冷剂量之间产生差异。因此,在上述以往的方法中,无论初期封入制冷剂量和合理制冷剂量是否不同,都进行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因此,其结果是,存在判定精度降低的课题。 
另外,在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作为检测制冷剂量的运转状态量使用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因此,对于使用了在超临界状态下工作、不能得到过冷却度的CO2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存在不变更制冷剂量的计算方法就不能适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将合理制冷剂量存储在制冷循环装置中,从由制冷循环装置得到的制冷循环特性计算制冷剂量,并与存储了的合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由此,无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设置条件下,都能够精度良好地根据制冷循环装置的设备系统结构的不同、设备安装时的配管长度、配管直径、高低差、室内机连接台数、室内机容量,判定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 
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制冷及制热模式无关地、精度良好地判定装置内的制冷剂回路中填充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 
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制冷剂的种类无关地、精度良好地判定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 
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热交换器中存在难以考虑到的制冷剂向各通路的分配不均等的现象,也能够精度良好地判定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 
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存在热交换器等的制冷剂量的计算困难的要素,也能够精度良好地判定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 
至少具有压缩机和热源侧热交换器的1个以上的热源单元; 
至少具有减压装置和使用侧热交换器的1个以上的使用单元; 
经由液体连接配管及气体连接配管连接热源单元和使用单元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 
存储制冷剂回路的合理制冷剂量和修正系数的存储部,所述修正系数用于修正液体制冷剂量,以便使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各构成要素的制冷剂量的计算和所述合理制冷剂量相等; 
检测制冷剂回路的各构成要素的运转状态量的测定部; 
使用修正系数由运转状态量计算制冷剂回路的各构成要素的制冷剂量的计算部; 
对计算部计算的计算制冷剂量和合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的比较部; 
由比较部的比较结果判定制冷剂回路中填充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由制冷循环的运转状态量计算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并与存储部中存储的合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由此,无论怎样的环境条件、设置条件下,都能够精度良好地可靠地判定制冷循环装置中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具有能够得到可靠性及维护性优良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量判定系统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示意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凝器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蒸发器内的制冷剂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修正对制冷剂量的计算带来的影响 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修正系数决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再填充后的修正系数的决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和报告等级的关系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泄漏量判定时的动作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的趋势变化的示意图。 
图10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剂量判定系统的制冷机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与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相对的接收器13的液体制冷剂量及过冷却盘管的过冷却度的变化的图。 
图12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剂量判定系统的空冷热泵冷热水机组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装置结构>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量判定系统的空气调节装置(制冷循环装置)的大致的制冷剂回路图。空气调节装置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转而用于室内的制冷制热的装置。 
空气调节装置至少具有热源单元301、使用单元302、连接热源单元301和使用单元302的作为制冷剂连接配管的液体连接配管5及气体连接配管9。 
即,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通过连接热源单元301、使用单元302、液体连接配管5及气体连接配管9而构成。 
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例如有R410A、R407C、R404A等HFC制冷剂,R22、R134a等HCFC制冷剂,或烃、氦那样的自然制冷剂等。 
<使用单元302> 
使用单元302通过埋入或悬垂在室内的顶棚等或通过挂在墙壁表面等进行设置。使用单元302经由液体连接配管5及气体连接配管9与热源单元301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 
使用单元302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具有:减压装置6;作为使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7;用于将与室内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热交换后的调节空气向室内供给的室内送风机8。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压装置6为了进行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调节等而连接在使用单元302的液体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7例如是由传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7是如下热交换器,即,在制冷模式下,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而冷却室内的空气,在制热模式下,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而加热室内的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单元302具有室内送风机8,并能够使室内空气和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所述室内送风机8用于向单元内吸入室内空气,在使室内空气与室内热交换器7进行热交换后,作为调节空气向室内供给。 
室内送风机8能够使向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的调节空气的流量可变,具有离心风扇或多翼风扇等风扇、以及驱动该风扇的例如由DC风扇马达构成的马达。 
另外,在使用单元302中设置有传感器。具体地,在室内热交换器7的液体侧,设置有用于检测制热模式下的液态的制冷剂的温度(即,过冷却液温度Tsco)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04。在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有用于检测流入单元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室内温度传 感器205。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04及室内温度传感器205由热敏电阻构成。 
另外,减压装置6、室内送风机8的动作通过控制部103控制,该控制部103作为进行含有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的通常运转的通常运转控制机构发挥功能。 
<热源单元301> 
热源单元301设置在室外,经由液体连接配管5及气体连接配管9与使用单元302而构成制冷剂回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分别具有1台热源单元301及使用单元302的空气调节装置为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分别具有多台热源单元301及使用单元302的空气调节装置。 
以下,热源单元301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四通阀2;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3;向室外热交换器3进行送风的室外送风机4;储压器(accumulator)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是能够使运转容量可变的压缩机,例如,是通过由变换器控制的马达(未图示)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只有1台,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使用单元302的连接台数等,并列地连接2台以上的压缩机1。 
在本实施方式中,四通阀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阀,在制冷模式下,为了将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压缩机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并且将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室外热交换器3中被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而发挥功能,连接压缩机1的排出侧和室外热交换器3的气体侧,并且连接压缩机1的吸入侧和气体连接配管9侧(参照图1的四通阀2的实线)。 
在制热模式下,为了将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压缩机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并且将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室内热交换器7中被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可以连接压缩机1的排出侧和气体连 接配管9侧,并且连接压缩机1的吸入侧和室外热交换器3的气体侧(参照图1的四通阀2的虚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3例如是由传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3是在制冷模式下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模式下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3的气体侧连接于四通阀2,液体侧连接于液体连接配管5。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源单元301具有室外送风机4,并且能够使室外空气和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所述室外送风机4用于向单元内吸入室外空气,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对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向室外排出。 
室外送风机4能够使向室外热交换器3供给的空气的流量改变,具有螺旋桨式风扇等风扇、和驱动该风扇的例如由DC风扇马达构成的马达。 
在本实施方式中,储压器10为了在空气调节装置发生异常时或伴随着运转控制的变更而产生运转状态的过渡响应时,存储液体制冷剂并防止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1混入,而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 
另外,在热源单元301设置有以下所述的各种传感器。 
(1)设置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检测排出温度Td的排出温度传感器201; 
(2)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3的液体侧、检测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03; 
(3)设置在热源单元301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检测向单元内流入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外部气体温度Tcai)的室外温度传感器202; 
(4)设置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检测排出压力Pd的排出压力传感器11(高压检测装置); 
(5)设置在压缩机1的吸入侧、检测吸入压力Ps的吸入压力传感器12(低压检测装置)。 
另外,压缩机1、四通阀2和室外送风机4被控制部103控制。 
通过上述各种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各量被输入测定部101,并通过计算部102进行处理。基于该计算部102的处理结果,通过控制部103,控制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送风机4、减压装置6和室内送风机8,以被上述各种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各量处于所期望的控制目标范围内的方式进行控制。 
将被控制部103控制的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送风机4、减压装置6和室内送风机8等定义成热源单元及使用单元的各构成设备。 
另外,通过计算部102,从由测定部101得到的运转状态量计算制冷剂量,并储存在存储部104。通过比较部105对计算制冷剂量和预先存储在存储部104的装置的合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通过判定部106由比较的结果判定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将其判定结果通过报告部107报告给LED、远程监视器等显示装置(未图示)。 
如上所述,热源单元301和使用单元302经由液体连接配管5和气体连接配管9连接,构成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是根据使用单元302的运转负荷进行热源单元301及使用单元302的各设备的控制的“通常运转”。而且,在通常运转中,至少包含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以下,对空气调节装置的各运转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常运转> 
首先,使用图1说明制冷模式。 
在制冷模式中,四通阀2成为由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3的气体侧,并且,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于室内热交换器7的气体侧的状态。 
另外,减压装置6被控制部103控制为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值的开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以下 方式求出:首先,从通过吸入压力传感器12检测出的压缩机吸入压力Ps计算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从通过吸入温度传感器206检测出的制冷剂的吸入温度Ts减去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 
此外,也可以在室内热交换器7设置温度传感器,检测出蒸发温度Te,并从制冷剂的吸入温度Ts减去该蒸发温度Te,由此,来检测制冷剂的过热度。 
在该制冷剂回路的状态下,当启动压缩机1、室外送风机4及室内送风机8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并且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3,与由室外送风机4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然后,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连接配管5被送到使用单元302。然后,通过减压装置6而被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在室内热交换器7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在这里,减压装置6以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过热度成为规定值的方式控制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蒸发了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成为具有规定的过热度的状态。这样,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动有与设置使用单元302的空调空间中要求的运转负荷相对应的流量的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连接配管9被送到热源单元301,在经由四通阀2通过储压器10后,再次被压缩机1吸入。 
以下,对制热模式进行说明。 
在制热模式中,四通阀2成为由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于室内热交换器7的气体侧,并且,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3的气体侧的状态。 
另外,减压装置6被控制部103控制为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值的开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以下 方式求出,首先,从通过吸入压力传感器12检测出的压缩机吸入压力Ps计算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从通过吸入温度传感器206检测出的制冷剂的吸入温度Ts减去制冷剂的蒸发温度Te。 
此外,也可以在室外热交换器3设置温度传感器,检测蒸发温度Te,并从制冷剂的吸入温度Ts减去该蒸发温度Te,由此检测制冷剂的过热度。 
在该制冷剂回路的状态下,当启动压缩机1、室外送风机4及室内送风机8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并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阀2及气体连接配管9,被送到使用单元302。 
然后,被送到使用单元302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之后,被减压装置6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 
在这里,减压装置6以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过热度成为规定值的方式控制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被冷凝了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成为具有规定的过冷却度的状态。这样,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动有与设置使用单元302的空调空间中要求的运转负荷相对应的流量的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液体连接配管5流入热源单元301的室外热交换器3。然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机4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并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阀2通过储压器10,之后,再次被压缩机1吸入。 
这样,通过作为进行包含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的通常运转的通常运转控制机构而发挥功能的控制部103,实施包含上述的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的通常运转处理。 
另外,在通常运转中,在控制部103中,以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和排出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及冷凝器(在制冷模式下是室外热交换器3,在制热模式下是室内热交换器7)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都比 0度大的方式进行控制。 
以下,以制冷模式为基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方法进行说明。此外,由于是制冷模式,所以使用单元302的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工作,热源单元301的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工作。另外,在制热模式下,除了液体连接配管5以外,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进行制冷剂量的计算。 
首先,示出了由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各构成要素的运转状态量计算各构成要素的制冷剂量并计算制冷剂回路中存在的制冷剂量的方法。在这里,实施液体制冷剂量的修正并计算制冷剂量。 
其次,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制冷剂量的修正对于计算制冷剂量的影响及用于实施液体制冷剂量的修正的顺序。之后,示出了通过比较计算制冷剂量及合理制冷剂量来检测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方法。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数学式所使用的符号中,对于最先在文中出现的符号,将该符号的单位记载于[]中。而且,在无量纲(无单位)的情况下,记作[-]。 
<制冷剂量的计算方法> 
计算制冷剂量Mr[kg]如下式所示,由各要素的运转状态求出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各构成要素的制冷剂量,并作为其总合而得出。 
[式1] 
Mr=∑(V×ρ)…(1) 
制冷剂大部分存在于内部容积V[m3]大的要素或者平均制冷剂密度ρ[kg/m3]高的要素和制冷机油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内部容积V大的要素或者平均制冷剂密度ρ高的要素及制冷机油进行制冷剂量计算。这里所说的平均制冷剂密度ρ高的要素,是指压力高的要素,或者二相或液相的制冷剂通过的要素。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室外热交换器3、液体连接配管5、室内热交换器7、气体连接配管9、储压器10和存在于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机油来求出计算制冷剂量Mr[kg]。计算制冷剂量Mr如式(1)所示, 由各要素的内部容积V和平均制冷剂密度ρ的积的总和表示。 
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图2所示的是冷凝器内的制冷剂的状态。在冷凝器入口,压缩机1的排出侧的过热度变得比0度大,因此制冷剂成为气相,另外,在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变得比0度大,因此制冷剂成为液相。在冷凝器中,温度Td的气相状态的制冷剂被温度Tcai的室外空气冷却,成为温度Tcsg的饱和蒸气,在二相状态下通过潜热变化冷凝并成为温度Tcsl的饱和液,进一步被冷却而成为温度Tsco的液相。 
冷凝器制冷剂量Mr,c[kg]以下式表示。 
[式2] 
Mr,c=Vc×ρc…(2) 
冷凝器内部容积Vc[m3]是装置规格,是已知的。冷凝器的平均制冷剂密度ρc[kg/m3]如下式所示。 
[式3] 
ρc=Rcg×ρcg+Rcs×ρcs+Rcl×ρcl…(3) 
这里,Rcg[-]、Rcs[-]、Rcl[-]分别表示气相、二相、液相的容积比例,ρcg[kg/m3]、ρcs[kg/m3]、ρcl[kg/m3]分别表示气相、二相、液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为算出冷凝器的平均制冷剂密度,必须算出各相的容积比例及平均制冷剂密度。 
首先,对各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冷凝器中的气相平均制冷剂密度ρcg例如通过冷凝器入口密度ρd[kg/m3]和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密度ρcsg[kg/m3]的平均值求出。 
[式4] 
&rho; cg = &rho; d + &rho; csg 2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4 )
冷凝器入口密度ρd能够通过冷凝器入口温度(与排出温度Td相当)和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计算。另外,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密度ρcsg能够通过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计算。液相平均制冷剂密度ρcl例如通过冷凝器的出口密度ρsco[kg/m3]和冷凝器中的饱和 液密度ρcsl[kg/m3]的平均值求出。 
[式5] 
&rho; cl = &rho; sco + &rho; csl 2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5 )
冷凝器的出口密度ρsco能够通过冷凝器出口温度Tsco和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计算。另外,冷凝器中的饱和液密度ρcsl能够通过冷凝压力(排出压力Pd)计算。 
冷凝器中的二相平均制冷剂密度ρcs在二相域中设想成热流通量一定时由下式表示。 
[式6] 
&rho; cs = &Integral; 0 1 [ f cg &times; &rho; csg + ( 1 - f cg ) &times; &rho; csl ] dx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6 )
这里,x[-]表示制冷剂的干燥度,fcg[-]表示冷凝器中的孔隙率,由下式表示。 
[式7] 
f cg = 1 1 + ( 1 x - 1 ) &rho; csg &theta; csl s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7 )
这里,s[-]表示滑移率。滑移率s的计算式至今为止提出了很多实验式,作为质量通量Gmr[kg/(m2s)]、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干燥度x的函数表示。 
[式8] 
s=f(Gmr,Pd,x)…(8) 
质量通量Gmr因压缩机的运转频率而变化,因此,在本方法中,通过计算滑移率s,能够检测出计算制冷剂量Mr相对于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变化。 
质量通量Gmr能够由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流量求出。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室外热交换器3(热源侧热交换器)或室内热交换器7(使用侧热交换器)、以及计算制冷剂流量的制冷剂流量计算部,制冷剂流量计算部能够使用滑移率s检测出室外热 交换器3或室内热交换器7的、与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相对的制冷剂量Mr相对于室外热交换器3或室内热交换器7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的变化。 
接下来,对各相的容积比例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容积比例由传热面积的比表示,因此下式成立。 
[式9] 
R cg : R cs : R cl = A cg A c : A cs A c : A cl A c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9 )
这里,Acg[m2]、Acs[m2]、Acl[m2]分别表示冷凝器中的气相、二相、液相的传热面积,Ac[m2]表示冷凝器的传热面积。另外,当设冷凝器中的气相、二相、液相的各自的区域中的比焓差为ΔH[kJ/kg],制冷剂与进行热交换的介质之间的平均温度差为ΔTm[℃]时,通过热收支平衡,在各相中,下式成立。 
[式10] 
Gr×ΔH=AKΔTm…(10) 
这里,Gr[kg/h]表示制冷剂的质量流量,A[m2]表示传热面积,K[kW/(m2℃)]表示热导率。当假设各相的热导率K一定时,容积比例与比焓差ΔH[kJ/kg]除以制冷剂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差ΔT[℃]后的值成正比。 
但是,考虑到如下情况,即,根据风速分布,在每个通路中,在风吹不到的位置液相少,在风容易吹到的位置传热被促进,所以液相变多。另外,考虑到由于制冷剂在通路的分配不均匀,导致制冷剂分布不均。因此,在算出各相的容积比例时,对于液相部,乘以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α[-]来进行对所述现象的修正。从以上可以导出下式。 
[式11] 
R cg : R cs : R cl = &Delta; H cg &Delta; T cg : &Delta; H cs &Delta; T cs : &alpha; &Delta; H cl &Delta; T cl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1 )
这里,ΔHcg[kJ/kg]、ΔHcs[kJ/kg]、ΔHcl[kJ/kg]分别表示气相、二相、液相的制冷剂的比焓差,ΔTcg[℃]、ΔTcs[℃]、ΔTcl[℃]分别表示各 相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差。 
这里,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α是通过测定数据求出的值,是根据设备规格、尤其是冷凝器规格而变化的值。 
通过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α,能够由冷凝器的运转状态量,对冷凝器中存在的液相的制冷剂的比例进行修正。 
ΔHcg是通过从冷凝器入口的比焓(与压缩机1的排出比焓相当)减去饱和蒸气的比焓而求出的。排出比焓通过计算排出压力Pd及排出温度Td而得出,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的比焓能够通过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计算。 
另外,ΔHcs通过从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的比焓减去冷凝器中的饱和液的比焓而求出。冷凝器中的饱和液的比焓能够通过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计算。 
另外,ΔHcl通过从冷凝器中的饱和液的比焓减去冷凝器出口的比焓而得出。冷凝器出口的比焓通过计算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及冷凝器出口温度Tsco而得出。 
冷凝器中的气相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差ΔTcg[℃]使用冷凝器入口温度(与排出温度Td相当)、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温度Tcsg[℃]和室外空气的入口温度Tcai[℃],作为对数平均温度差由下式表示。 
[式12] 
&Delta; T cg = ( T d - T cal ) - ( T csg - T cal ) ln ( T d - T cal ) ( T csg - T cal )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2 )
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温度Tcsg能够通过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计算。二相和室外空气的平均温度差ΔTcs使用冷凝器中的饱和蒸气温度Tcsg及饱和液温度Tcsl由下式表示。 
[式13] 
&Delta; T cs = T csg + T csl 2 - T cal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3 )
冷凝器中的饱和液温度Tcsl能够通过冷凝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 当)计算。液相和室外空气的平均温度差ΔTcl使用冷凝器出口温度Tsco、冷凝器中的饱和液温度Tcsl和室外空气的入口温度Tcai,作为对数平均温度差由下式表示。 
[式14] 
&Delta; T cl = ( T csl - T cal ) - ( T sco - T cal ) ln ( T csl - T cal ) ( T sco - T cal )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4 )
通过上述,能够算出各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及容积比例,并能够算出冷凝器平均制冷剂密度ρc。 
液体连接配管制冷剂量Mr,PL[kg]及气体连接配管制冷剂量Mr,PG[kg]分别由下式表示。 
[式15] 
Mr,PL=VPL×ρPL…(15) 
[式16] 
Mr,PG=VPG×ρPG…(16) 
这里,ρPL[kg/m3]表示液体连接配管平均制冷剂密度,例如,计算液体连接配管入口温度(与冷凝器出口温度Tsco相当)和液体连接配管入口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而求出。 
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液体连接配管5中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因此ρPL使用蒸发器入口的干燥度xei[-]由下式表示。 
[式17] 
ρPL=ρesgxelesl(1-xei)…(17) 
[式18] 
x ei = H ei - H esl H esg - H esl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8 )
ρesg[kg/m3]及ρesl[kg/m3]分别表示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及饱和液密度,能够分别通过蒸发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计算。Hesg[kJ/kg]及Hesl[kJ/kg]分别是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及饱和液比焓,计算蒸发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而分别得出。另外,Hei表示蒸发器入口比 焓,能够通过冷凝器出口温度Tsco计算。 
另外,ρPG[kg/m3]是气体连接配管平均制冷剂密度,例如,计算气体连接配管出口温度(与吸入温度Ts相当)和气体连接配管出口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而求出。 
VPL[m3]及VPG[m3]分别是液体连接配管内部容积及气体连接配管内部容积,存在如下情况:通过保持新的设置或过去的设置信息,能够取得配管长度的信息,因此是已知的值;通过废弃过去的设置信息,不能取得配管长度的信息,因此是未知的值。 
在不能取得配管长度的信息的情况下,装置设置后实施试运转,从制冷剂回路的运转状态量计算除液体连接配管及气体连接配管以外的制冷剂量Mr”[kg],再减去事先从合理制冷剂量Mr’[kg]计算出的制冷剂量Mr”,由此,计算液体连接配管5及气体连接配管9的合计的制冷剂量Mr。 
这里,液体连接配管5及气体连接配管9的长度L[m]相等时,能够通过液体连接配管5、气体连接配管9的截面积APL[m2]、APG[m2]、和液体连接配管5、气体连接配管9的平均制冷剂密度ρPL[kg/m3]、ρPG[kg/m3],由下式算出配管长度L[m]。 
[式19] 
L = M r &prime; - M r &prime; &prime; A PL &times; &rho; PL + A PG &times; &rho; PG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9 )
从配管长度L[m]能够算出液体连接配管内部容积VPL及气体连接配管内部容积VPG。 
另外,液体连接配管5的平均制冷剂密ρPL因温度而变化,因此液体连接配管5的放热损失对制冷剂量的计算带来影响。所以,在液体连接配管5的上游侧及下游侧附加温度传感器,将两温度传感器的平均值作为液体连接配管5的温度,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量的计算精度。 
另外,气体连接配管9的平均制冷剂密度ρPG因压力而变化,因此气体连接配管9的压力损失对制冷剂量的计算带来影响。由此,在 气体连接配管9的上游侧及下游侧附加压力传感器,将两压力传感器的平均值作为气体连接配管9的压力,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量的计算精度。 
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图3表示蒸发器内的制冷剂的状态。在蒸发器入口,制冷剂成为二相,在蒸发器出口,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过热度变得比0度大,因此制冷剂成为气相。在蒸发器入口,温度Tei[℃]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被温度Teai[℃]的室内吸入空气加热,成为温度Tesg[℃]的饱和蒸气,再被加热成为温度Ts[℃]的气相。蒸发器制冷剂量Mr,e[kg]由下式表示。 
[式20] 
Mr,e=Ve×ρe…(20) 
这里,Ve[m3]是蒸发器内部容积,由于是设备规格,所以已知。Pe是蒸发器平均制冷剂密度[kg/m3],由下式表示。 
[式21] 
ρe=Res×ρes+Reg×ρeg…(21) 
这里,Res[-]、Reg[-]分别表示二相、气相的容积比例,ρes[kg/m3]、ρeg[kg/m3]分别表示二相、气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为算出蒸发器的平均制冷剂密度,需要算出各相的容积比例及平均制冷剂密度。 
首先,对平均制冷剂密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蒸发器的二相平均制冷剂密度ρes在假设二相域中热流通量一定时,由下式表示。 
[式22] 
&rho; es = &Integral; xel 1 [ f eg &times; &rho; esg + ( 1 - f eg ) &times; &rho; esl ] dx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22 )
这里,x[-]是制冷剂的干燥度,feg[-]是蒸发器中的孔隙率,由下式表示。 
[式23] 
f eg = 1 1 + ( 1 x - 1 ) &rho; esg &rho; esl s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23 )
这里,s[-]表示滑移率。滑移率s的计算式至今为止提出了很多的 实验式,作为质量通量Gmr[kg/(m2s)]、吸入压力Ps、干燥度x的函数表示。 
[式24] 
s=f(Gmr,Ps,x)…(24) 
质量通量Gmr根据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而变化,因此在本方法中通过计算滑移率s,能够检测计算制冷剂量Mr相对于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变化。 
质量通量Gmr能够从蒸发器中的制冷剂流量求出。 
蒸发器的气相平均制冷剂密度ρeg例如通过蒸发器的饱和蒸气密度ρesg和蒸发器出口密度ρs[kg/m3]的平均值求出。 
[式25] 
&rho; eg = &rho; esg + &rho; s 2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25 )
蒸发器的饱和蒸气密度ρesg能够通过蒸发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计算。蒸发器出口密度(与吸入密度ρs相当)能够通过蒸发器出口温度(与吸入温度Ts相当)和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计算。 
以下,对各相的容积比例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容积比例由传热面积的比表示,因此下式成立。 
[式26] 
R es : R eg = A es A e : A eg A e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26 )
这里,Aes[m2]、Aeg[m2]分别表示蒸发器中的二相、气相的传热面积,Ae[m2]表示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另外,当设二相、气相各自的区域中的比焓差为ΔH,制冷剂和进行热交换的介质之间的平均温度差为ΔTm时,通过热收支平衡,在各相中下式成立。 
[式27] 
Gr×ΔH=AKΔTm…(27) 
这里,Gr[kg/h]是制冷剂的质量流量,A[m2]是传热面积,K是热导率[kW/(m2℃)]。当假设各相的热导率K一定时,容积比例与比焓差ΔH[kJ/kg]除以制冷剂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差ΔT[℃]后的值成正 比,以下的比例式成立。 
[式28] 
R es : R eg = &Delta; H es &Delta; T es : &Delta; H eg &Delta; T eg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28 )
这里,ΔHes[kJ/kg]、ΔHeg[kJ/kg]分别是二相、气相的制冷剂的比焓差,ΔTes[℃]、ΔTeg[℃]分别是各相和室内空气的平均温度差。 
ΔHes是从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的比焓减去蒸发器入口比焓而求出的。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的比焓是计算蒸发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而得出的,蒸发器入口比焓能够通过冷凝器出口温度Tsco计算。 
另外,ΔHeg通过从蒸发器出口的比焓(与吸入比焓相当)减去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的比焓而求出。蒸发器出口的比焓通过计算出口温度(与吸入温度Ts相当)及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而得出。 
蒸发器中的二相和室内空气的平均温度差ΔTes由下式表示。 
[式29] 
&Delta; T es = T eal - T esg + T el 2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29 )
蒸发器中的饱和蒸气温度Tesg是计算蒸发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而得出的,蒸发器入口温度Tei能够通过蒸发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和蒸发器中的入口干燥度xei计算。气相和室内空气的平均温度差ΔTeg作为对数平均温度差由下式表示。 
[式30] 
&Delta; T eg = ( T eal - T esg ) - ( T eal - T eg ) ln ( T eal - T esg ) ( T eal - T eg )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30 )
蒸发器出口温度Teg作为吸入温度Ts得出。 
通过上述,能够算出各相的平均制冷剂密度及容积比例,并能够算出蒸发器平均制冷剂密度ρe。 
在储压器10的入口及出口,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过热度变得比0度大,因此制冷剂成为气相。储压器制冷剂量Mr,ACC[kg]由下式表示。 
[式31] 
Mr,ACC=VACC×ρACC…(31) 
这 ,VACC[m3]是储压器内部容积,由设备规格决定,因此是已知的值。ρACC[kg/m3]是储压器平均制冷剂密度,计算储压器入口温度(与吸入温度Ts相当)和入口压力(与吸入压力Ps相当)而求出。 
溶解于制冷机油的制冷剂量Mr,OIL[kg]由下式表示。 
[式32] 
r,OIL=VOIL×ρOIL×φOIL…(32) 
这里,VOIL[m3]表示制冷剂回路内存在的制冷机油的体积,由于是设备规格,是已知的。ρOIL[kg/m3]及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23133880000012
[-]分别表示制冷机油的密度及制冷剂相对于油的溶解度。当大部分的制冷机油存在于压缩机1及储压器10时,制冷机油密度ρOIL作为恒定值处理,另外,制冷剂相对于油的溶解度[-]如下式所示,计算吸入温度Ts和吸入压力Ps而求出。 
[式33] 
φOIL=f(Ts,P)…(33) 
以上示出了各要素中的制冷剂量的计算顺序,但在这里,在连接构成要素之间的配管等的计算中,当在未考虑的要素中存在液体制冷剂时,对计算制冷剂量的精度带来影响。另外,向制冷剂回路填充制冷剂时,当存在合理制冷剂量的算出时的计算错误和填充作业错误时,在现场实际填充的制冷剂量即初期封入制冷剂量和合理制冷剂量之间产生差异。因此,在式(1)中的计算制冷剂Mr的算出时附加下式所示的追加制冷剂量Mr,ADD[kg],进行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 
[式34] 
Mr,ADD=β×ρI…(34) 
这里,β[m3]是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系数,通过实机测定数据求出。ρI[kg/m3]是液相密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冷凝器出口密度ρsco。冷凝器出口密度ρsco是计算冷凝器出口压力(与排出压力Pd相当)和温度Tsco而求出的。 
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系数β因设备规格而变化,但由于还要修正初期封入制冷剂量相对于合理制冷剂量的差异,因此需要在向设备填充制冷剂时决定。 
另外,例如,在液体连接配管5或气体连接配管9的内部容积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延长配管规格(液体连接配管5或气体连接配管9的规格)求出液相容积·初期制冷剂量修正系数β。该情况下的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系数β’由下式表示。 
[式35] 
&beta; &prime; = ( M r &prime; - M r ) &CenterDot; ( V PL + V PG ) &rho; PL &prime; V PL + &rho; PG &prime; V PG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35 )
这里,VPL[m3]及VPG[m3]分别是液体及气体连接配管内部容积,是通过设备规格决定的值。另外,Mr’[kg]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ρ’PL[kg/m3]及ρ’PG[kg/m3]分别是液体及气体连接配管中的合理制冷剂量时的平均制冷剂密度,通过测定数据求出。使用β’的情况下的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如下式所示。 
[式36] 
M r , ADD = &beta; &prime; &rho; PL V PL + &rho; PG V PG ( V PL + V PG )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36 )
将代替式(34)而由式(36)算出的Mr,ADD代入到式(1)中,由此能够进行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 
如上所述,能够计算冷凝器制冷剂量Mr,c、液体连接配管制冷剂量Mr,PL、蒸发器制冷剂量Mr,e、气体连接配管制冷剂量Mr,PG、储压器制冷剂量Mr,ACC、油溶解制冷剂量Mr,OIL和追加制冷剂量Mr,ADD,并能够求出计算制冷剂量Mr。 
<液体制冷剂量的修正对计算制冷剂量的影响> 
当求出计算制冷剂量Mr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实施了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及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这两个修正。这里,修正对计算制冷剂量带来的影响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制冷剂量越多,冷凝器出口的过冷却度越大,冷凝器中的液体制冷剂量越多。可以理 解成通过进行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冷凝器的液体制冷剂量相对于制冷剂量的变化大。另外,可以理解成通过实施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在修正前附加了未考虑的液相的制冷剂。 
<液体制冷剂量的修正实施顺序> 
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α及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系数β因设备规格及运转模式而变化。因此,需要按照设备规格及运转模式进行试验。 
具体地,关于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α及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系数β的决定方法,使用图5所示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首先,步骤S11中,使用开发机(development machine),包含合理制冷剂量及作为过度或不足的异常而进行检测的制冷剂量在内,实施至少两次试验。 
其次,步骤S12中,从各试验数据算出制冷剂量Mr。 
然后,步骤S13中,以使计算值和实测值相等的方式,对于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α及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系数β,通过最小二乘法等实施两点修正(two-point correction),并分别求出。 
然后,步骤S14中,通过现场设置设备在通常运转时取得运转状态量的测定数据。 
然后,步骤S15中,从通常运转时的测定数据算出计算制冷剂量。 
然后,步骤S16中,以使合理制冷剂量和计算制冷剂量相等的方式,对于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系数β,通过最小二乘法等实施一点修正,并求出。 
求出的修正系数被存储在存储部104,并在制冷剂量计算时使用。此外,对于规格及制冷制热模式分别进行图5所示的动作,并求出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α及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系数β。 
检测到制冷剂泄漏后,维修异常部位,再填充制冷剂,对该再填充后的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α及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系数β的处理进行说明。 
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α是被设备规格、尤其冷凝器规格影响 的系数,因此在异常部位维修前后,若规格的变更没有变化,则能够使用与再填充前同样的值。 
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系数β也修正初期封入制冷剂量和合理制冷剂量的差异,因此需要在每次填充制冷剂时来决定值。 
对于制冷剂再封入后的修正系数的决定方法,使用图6所示的动作流程图进行说明。 
首先,步骤S21中,再填充合理制冷剂量Mr’后,在步骤S22中,将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α作为与再填充前同样的值使用。 
其次,步骤S23中,在通常运转时取得运转状态量的测定数据。 
步骤S24中,计算制冷剂量。 
然后,步骤S25中,以使计算制冷剂量和合理制冷剂量相等的方式,通过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实施一点修正,并求出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系数β。 
求出的修正系数存储在存储部104,在制冷剂量计算时使用。 
若修正方法实施与液相部有关的修正,则不限于上述方法,另外,修正位置越多,越能够高精度地计算制冷剂量。 
另外,实施修正时,需要至少与修正系数的量相对应的测定数据。另外,修正系数受实机规格的影响大,因此要求按照设备得到测定数据。 
<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 
以下,对由计算制冷剂量判定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方法进行说明。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使用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进行判定。图1的测定部101取得各种传感器信息后,使用预先在存储部104取得的冷凝器液相比例修正系数α及液相容积·初期封入制冷剂量修正系数β,使用计算部102通过上述方法计算计算制冷剂量Mr,并使用预先在存储部104取得的合理制冷剂量Mr’,计算下式所示的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 
[式37] 
r = M r &prime; - M r M r &prime; &times; 100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37 )
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和预先在存储部104取得的下限阈值Xl[%]或上限阈值Xu[%]通过比较部105被比较,通过判定部106进行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基于其判定结果,通过报告部107进行将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通过LED等报告的处理。 
使用图7具体说明判定部106的动作,例如,在下限阈值Xl=-b%、上限阈值Xu=+b%的情况下,若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为-b以下,则判定成制冷剂量过剩,若为+b以上,则判定成制冷剂量不足。 
另外,通过向显示器等显示机构输出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作业者能够容易确认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的状态。 
<制冷剂泄漏量判定的执行及确认顺序> 
使用图8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制冷剂泄漏量判定的执行及确认顺序。 
首先,在经过一定时间(例如每一日等)的情况下,使用计时器等自动地或使用DIP开关等通过手动在步骤S31中取得温度、压力等运转状态量,测定室内·室外的空气温度的环境条件及热源单元301及使用单元302的制冷循环的运转状态。 
这里,关于热源单元301的室外送风机4及使用单元302的室内送风机8的送风量、热源单元301的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和减压装置6的开口面积,在使变化量尽可能小时,通过实施步骤31中的运转状态数据的取得,制冷循环稳定,过渡的特性减少,因此能够使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高精度化。 
另外,通过使用例如移动平均数据,能够减少数据的过渡的特性,能够使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高精度化。 
接着,步骤S32中,从运转状态量计算计算制冷剂量Mr,步骤S33中,计算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 
步骤S34中,对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和下限阈值Xl进行比较,在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比下限阈值Xl小的情况下,判定为 制冷剂量过剩,步骤S35中,报告制冷剂过剩的异常,显示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 
在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比下限阈值Xl大的情况下,步骤S36中,对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和上限阈值Xu进行比较,在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比上限阈值Xu大的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量不足,步骤S37中,报告制冷剂量不足的异常,显示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 
在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比上限阈值Xu小的情况下,判定制冷剂量为正常,步骤S38中,报告正常,显示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并实施结束检测的处理。 
步骤S35、步骤S37及步骤S38中,显示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由此,作业者能够更详细地把握装置的状态,能够实现维护性的提高。 
这里,通过缩短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的执行间隔,能够尽早发现制冷剂的泄漏,防止设备的故障于未然。 
另外,如图9所示,通过将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及其判定时间保持在存储部104中,能够从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的趋势变化,预测制冷剂泄漏。另外,在发生制冷剂量不足的异常报告的情况下,成为判断制冷剂泄漏的原因时的有益信息。 
换言之,存储部104逐次存储计算制冷剂量Mr和合理制冷剂量Mr’的乖离度(degree of divergence),从计算制冷剂量Mr和合理制冷剂量Mr’的乖离度的趋势变化预测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泄漏。 
另外,也可以在空气调节装置上连接本地控制器,该本地控制器作为用于管理空气调节装置的各构成设备并通过电话线路、LAN线路、无线等与外部的通信来取得运转数据的管理装置,将该本地控制器经由网络连接于接收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数据的信息管理中心的远程服务器,并将存储运转状态量的盘片装置等存储装置连接于远程服务器,由此构成制冷剂量判定系统。 
例如,也可以考虑如下结构:将本地控制器作为取得空气调节装 置的运转状态量的测定部101及计算运转状态量的计算部102,将存储装置作为存储部104,将远程服务器作为比较部105、判定部106及报告部107发挥功能等。该情况下,空气调节装置不需要具有从当前的运转状态量计算并比较计算制冷剂量Mr及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的功能。另外,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远程监视的系统,定期维护时,作业者不需要赴现场来确认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作业,因此设备的可靠性、操作性提高。 
存储部104是空气调节装置内部的基板内的存储器、或附属于压缩机1的存储器、或与设置在空气调节装置外部的空气调节装置有线或无线连接的设备内的存储器,并由可改写的存储器构成。 
以上,基于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能够冷暖切换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制冷或制热专用的空气调节装置。 
另外,以上所述的情况是制冷剂在冷凝过程中成为二相状态的情况,但是,即使在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为CO2等高压制冷剂在超临界点以上的压力下发生状态变化的情况(伴随超临界区域中的物性变化)下,在气体冷却装置中,只要相对于高压侧压力Pd在假临界温度以下成为液相并进行处理,就能够适用液体制冷剂量的修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过热度比0度大,而在储压器10内充满气体制冷剂,但是,即使在储压器10中混入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例如通过附加检测储压器10的液面的传感器并进行液面检测,使液体及气体制冷剂的体积比成为已知,所以能够计算储压器10中存在的制冷剂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量越少,冷凝器出口的过冷却度越小,但在制冷剂量减少的情况下,冷凝器出口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因此,只通过温度及压力的测定不能决定冷凝器出口的状态,计算制冷剂量的算出变得困难。该情况下,若冷凝器的过冷却度成为0度,就作为 制冷剂量不足,进行异常报告。 
实施方式2 
<设备结构> 
以下,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但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造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机(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实施方式2的制冷剂回路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回路,拆下了四通阀2,在室外热交换器3之后具有贮存剩余制冷剂的接收器13和过冷却盘管14,之后设有向压缩机1的注入流路(分配回路)和向室内热交换器7的流入流路。注入流路具有减压装置15(第二减压装置)。 
过冷却盘管14和具有减压装置15的注入流路构成一个旁通单元。也可以是具有多个旁通单元的结构。 
流动到向压缩机1的注入流路中的制冷剂被减压装置15(第二减压装置)减压后,在过冷却盘管14中因通过了接收器13的制冷剂而过热,并流入压缩机1。 
另外,通过了接收器13的制冷剂在过冷却盘管14中被通过了减压装置15的制冷剂冷却,然后,制冷剂被分配成流入液体连接配管5和减压装置15的制冷剂,流入液体连接配管5的制冷剂然后流入减压装置6。 
成为将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压缩机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且将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室外热交换器3中被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设备规格。使用单元302的输出容量在设备设置时被决定,因此预先在热源单元301的接收器13中存储剩余制冷剂。 
<制冷循环运转状态相对于制冷剂量的变化> 
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收器13的液体制冷剂量及过冷却盘管14的过冷却度相对于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的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器13中存在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从图11可知,相对于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接收器13中的液体制冷剂量减少,但过 冷却盘管14的过冷却度不变,运转状态不变。 
因此,该情况下,不能从运转状态计算制冷剂量的变化。但是,接收器13的液体制冷剂量为0kg的情况下,相对于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过冷却盘管14的过冷却度减少,运转状态变化。因此,能够从运转状态计算制冷剂量的变化。 
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具有接收器13的制冷剂回路中,判定制冷剂量不足的情况下,使上限阈值Xu变大到使接收器13中存在的制冷剂全部成为饱和蒸气的程度,由此,能够从运转状态量计算计算制冷剂量Mr及制冷剂填充超过当不足率r,能够判定制冷剂量的不足。 
另外,接收器13中存在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例如,向接收器13附加检测液面的传感器,进行液面检测,由此,液体及气体制冷剂的体积比成为已知,能够计算接收器13的制冷剂量,因此能够在接收器13的液体制冷剂消失之前,尽早检测制冷剂泄漏。 
但是,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具有接收器13的制冷剂回路中,不向接收器13附加检测液面的传感器,并且在接收器13中存在液体制冷剂的状态下,想要判定制冷剂量超过当不足的情况下,通常运转下的检测变得困难,因此需要实施将接收器13内的液体制冷剂尽量贮存在冷凝器中的特殊运转。 
<剩余制冷剂驱逐运转> 
在特殊运转下,以使压缩机1的出口处的压力成为规定值的方式,控制部103使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运转容量)变高并提高冷凝压力,由此,在冷凝器中气体制冷剂量减少,能够使接收器13内的液体制冷剂贮存在冷凝器中。 
在上述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减压装置6的开度(开口面积),在蒸发器中气体制冷剂减少,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增加,因此能够使接收器13内的液体制冷剂贮存在蒸发器中。 
在上述的基础上,通过使注入流路(分配回路)的减压装置15的开度(开口面积)变大,而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的过热度变小,由此,在冷凝器中气体制冷剂量进一步减少,能够使接收器13内的液体 制冷剂贮存在冷凝器中。通过这样控制,过冷却盘管14的过冷却度相对于制冷剂量变化,能够从制冷循环的运转状态量计算制冷剂量。 
因此,通过实施特殊运转,在具有接收器13的制冷剂回路中,不使用检测液面的固有的检测装置,无论怎样的设置条件、环境条件,都能够精度良好地实施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另外,通过定期地进行制冷剂量计算,能够尽早发现制冷剂的泄漏,防止设备的故障于未然。 
<过冷却盘管出口温度恒定控制> 
另外,在液体连接配管5中存在液体制冷剂,但例如通过以使过冷却盘管14中的出口温度成为恒定的方式控制减压装置15,液体连接配管5的温度成为恒定,因此液体连接配管5的制冷剂量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无关地成为恒定,能够期待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精度的提高。 
实施方式3 
<设备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但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造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图12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剂量判定系统的空冷热泵冷热水机组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空冷热泵冷热水机组装置(制冷循环装置)是实施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转而用于冷却或加热水的装置。 
该制冷剂回路至少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四通阀2;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3;过冷却盘管17;过冷却盘管19;减压装置6、16、18;供水泵21;作为使用侧热交换器的水热交换器20;制冷剂箱22;止回阀23、24、25、26、27。而且,在室外热交换器3的附近,具有向室外热交换器3进行送风的室外送风机4。 
另外,作为检测制冷剂回路的各部的温度的传感器,具有与图1或图10同样的排出温度传感器201、室外温度传感器202、液体侧温 度传感器203、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04和吸入温度传感器206。而且,作为其他的传感器,具有检测水热交换器20的入水温度的入水温度传感器207、检测水热交换器20的出水温度的出水温度传感器208、检测过冷却盘管17的出口侧的液温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09、检测过冷却盘管19的出口侧的液温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3是在制冷模式下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且在制热模式下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 
另外,水热交换器20是在制冷模式下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来冷却水、且在制热模式下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功能来加热水的热交换器。 
<通常运转> 
以下,关于通常运转,使用图12进行说明。首先,制冷模式成为四通阀2由图1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3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水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 
在该制冷剂回路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1、室外送风机4及供水泵21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并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3,并与由室外送风机4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而且,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止回阀23,在过冷却盘管17中被通过了减压装置16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冷却。然后,制冷剂分别分配成流入过冷却盘管19和减压装置16的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16的制冷剂被减压,然后,在过冷却盘管17中被通过了止回阀23的制冷剂加热。 
然后,被注入到压缩机1。这里,减压装置16是以压缩机1的排出中的过热度成为规定值的方式控制过冷却盘管1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另一方面,流入过冷却盘管19的制冷剂在过冷却盘管19中 被通过了减压装置18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冷却。 
然后,制冷剂分别分配成流入减压装置18和减压装置6的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18的制冷剂被减压,然后,在过冷却盘管19中被通过过冷却盘管17后流入过冷却盘管19的液相状态的制冷剂加热。然后,在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通过了水热交换器20的气相状态的制冷剂合流。 
另一方面,流入减压装置6的制冷剂被减压装置6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在水热交换器20中与由供水泵21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外,制冷剂箱22被饱和气体填满。这里,减压装置6是以压缩机1的吸入时的过热度成为规定值的方式控制水热交换器20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在水热交换器20中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成为具有规定的过热度的状态。这样,在水热交换器20中,流动有与水温所要求的运转负荷相应的流量的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与通过了减压装置18和过冷却盘管19的制冷剂合流,并被压缩机1吸入。 
以下,制热模式成为四通阀2由图12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即,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水热交换器20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3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 
在该制冷剂回路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1、室外送风机4及供水泵21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并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被送到水热交换器20,并与由供水泵21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而且,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分别分配成通过制冷剂箱22和止回阀25、止回阀27的制冷剂,再合流。这样构成是因为,制热模式与制冷模式相比,运转所需的制冷剂量少,需要使剩余制冷剂贮存在制冷剂箱22。 
此外,制冷剂箱22被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填满。然后,在过冷却盘 管17中被通过了减压装置16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冷却。然后,制冷剂分别分配成流入过冷却盘管19和减压装置16的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16的制冷剂被减压,然后,在过冷却盘管17中被通过了止回阀27、制冷剂箱22和止回阀25的制冷剂加热。 
然后,被注入到压缩机1。这里,减压装置16是以压缩机1的排出时的过热度成为规定值的方式控制过冷却盘管17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另一方面,流入过冷却盘管19的制冷剂在过冷却盘管19中被通过了减压装置18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冷却。 
然后,制冷剂分别分配成流入减压装置18和减压装置6的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18的制冷剂被减压,然后,在过冷却盘管19中被通过了过冷却盘管17的制冷剂加热。然后,在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通过了室外热交换器3的气体制冷剂合流。 
另一方面,流入减压装置6的制冷剂被减压装置6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状态,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与由室外送风机4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这里,减压装置6是以使压缩机1的吸入时的过热度成为规定值的方式控制水热交换器20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在水热交换器20中被冷凝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成为具有规定的过冷却度的状态。这样,在水热交换器20中,流动有与水温所要求的运转负荷相应的流量的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与通过了减压装置18和过冷却盘管19的制冷剂合流,并被压缩机1吸入。此外,制冷剂箱22是在制热模式下贮存不需要的制冷剂而设置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箱22在制冷模式下被饱和气体填满,在制热模式下被过冷却液填满,制冷剂箱22内成为单相的状态,因此能够算出制冷剂量。 
另外,在过冷却盘管17及过冷却盘管19中,也能够从各自的运转状态量取得制冷剂量。由此,能够从各要素的运转状态量计算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 
因此,即使是存在具有多个制冷剂箱及过冷却盘管的单元这样的 机种,不使用检测液面的固有的检测装置,无论怎样的设置条件、环境条件下,都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的判定,通过定期地进行制冷剂量计算,能够尽早发现制冷剂的泄漏,并防止设备的故障于未然。 
另外,例如,在过冷却盘管17或过冷却盘管19中,通过实施液体制冷剂量的修正,能够期待制冷剂量计算精度的提高。 
工业实用性 
如果使用本发明,则在存在计算热交换器等的制冷剂量困难的要素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即使现场填充的制冷剂量发生偏差,也能够从运转状态精度良好低判定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的超过当不足。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热交换器,4室外送风机,5液体连接配管,6减压装置,7室内热交换器,8室内送风机,9气体连接配管,10存储器,11排出压力传感器,12吸入压力传感器,13接收器,14过冷却盘管,15减压装置,16减压装置,17过冷却盘管,18减压装置,19过冷却盘管,20水热交换器,21供水泵,22制冷剂箱,23止回阀,24止回阀,25止回阀,26止回阀,27止回阀,101测定部,102计算部,103控制部,104存储部,105比较部,106判定部,107报告部,201排出温度传感器,202室外温度传感器,203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04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05室内温度传感器,206吸入温度传感器,207入水温度传感器,208出水温度传感器,209液体侧温度传感器,210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01热源单元,302使用单元。 

Claims (16)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通过液体连接配管以及气体连接配管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被所述压缩机压缩了的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对通过所述冷凝器冷凝了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减压装置、使通过所述减压装置减压了的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连接起来,由此形成制冷剂的流路;
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填充到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合理制冷剂量和修正系数,所述修正系数用于对存在于所述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所含有的液体制冷剂的比例进行修正;
测定部,所述测定部检测所述制冷剂回路的流路中的多个位置的运转状态量;
计算部,所述计算部由所述测定部检测出的运转状态量计算作为存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的计算制冷剂量;
比较部,所述比较部对所述计算部计算出的计算制冷剂量和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的合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
判定部,所述判定部由所述比较部的比较结果判定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填充的制冷剂量是否过多或是否不足,
所述计算部使用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修正系数,计算出存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所含有的液体制冷剂的比例和其它制冷剂的比例,由算出的比例和所述测定部检测出的运转状态量中的所述冷凝器的运转状态量,算出所述计算制冷剂量中的存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量。
2.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通过液体连接配管以及气体连接配管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被所述压缩机压缩了的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对通过所述冷凝器冷凝了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减压装置、使通过所述减压装置减压了的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连接起来,由此形成制冷剂的流路;
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填充到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合理制冷剂量和修正系数,所述修正系数用于对作为存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的计算结果的计算制冷剂量进行修正;
测定部,所述测定部检测所述制冷剂回路的流路中的多个位置的运转状态量;
计算部,所述计算部由所述测定部检测出的运转状态量计算所述计算制冷剂量,并根据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修正系数和所述测定部检测出的运转状态量中的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侧到所述减压装置的上游侧的流路的任意的位置的运转状态,对所述计算制冷剂量进行修正;
比较部,所述比较部对所述计算部修正后的计算制冷剂量和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的合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
判定部,所述判定部由所述比较部的比较结果判定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填充的制冷剂量是否过多或是否不足。
3.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通过液体连接配管以及气体连接配管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被所述压缩机压缩了的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对通过所述冷凝器冷凝了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减压装置、使通过所述减压装置减压了的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连接起来,由此形成制冷剂的流路;
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填充到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合理制冷剂量和修正系数,所述修正系数用于对作为存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的计算结果的计算制冷剂量进行修正;
测定部,所述测定部检测所述制冷剂回路的流路中的多个位置的运转状态量;
计算部,所述计算部由所述测定部检测出的运转状态量计算所述计算制冷剂量,并根据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修正系数、所述液体连接配管的规格、所述气体连接配管的规格、所述测定部检测出的运转状态量中的所述液体连接配管的运转状态量以及所述气体连接配管的运转状态量,对所述计算制冷剂量进行修正;
比较部,所述比较部对所述计算部修正后的计算制冷剂量和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的合理制冷剂量进行比较;
判定部,所述判定部由所述比较部的比较结果判定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填充的制冷剂量是否过多或是否不足。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部由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侧到所述液体连接配管的上游侧的位置的运转状态量和从所述液体连接配管的下游侧到所述减压装置的上游侧的位置的运转状态量,进行所述液体连接配管的制冷剂密度的计算。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部由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侧到所述气体连接配管的上游侧的位置的运转状态量和从所述气体连接配管的下游侧到所述压缩机的上游侧的位置的运转状态量,进行所述气体连接配管的制冷剂密度的计算。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内部具有计时器,通过所述计时器每隔一定时间进行制冷剂量判定。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部存储所述测定部检测的所述运转状态量,所述判定部使用所述运转状态量的移动平均数据进行制冷剂量判定。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部逐次存储所述计算制冷剂量和所述合理制冷剂量的乖离度,由所述计算制冷剂量和所述合理制冷剂量的乖离度的趋势变化预测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泄漏。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制冷循环装置上连接有管理装置,该管理装置管理各构成设备,并有线或无线地与外部进行通信而取得运转数据,将所述管理装置经由网络连接于接收所述运转数据的远程服务器,将存储所述运转状态量的所述存储部连接于所述远程服务器,由此构成制冷剂量判定系统。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部是制冷循环装置内部的基板内的存储器或压缩机附属的存储器或设置在制冷循环装置外部且有线或无线地与制冷循环装置连接的设备内的存储器,该存储部由可改写的存储器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制冷循环装置使用伴随着超临界区域中的物性变化的制冷剂。
12.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接收器,所述接收器设置在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侧到所述减压装置的上游侧的位置,并贮存剩余制冷剂;
高压检测装置,所述高压检测装置检测从所述压缩机的下游侧到所述减压装置的上游侧的流路任意位置的制冷剂的压力;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运转容量,
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高压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压力成为规定值的方式实施所述控制,由此,进行使所述接收器内的所述剩余制冷剂向所述接收器的上游侧的所述冷凝器移动的特殊运转。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所述减压装置的开口面积的控制部,以使从所述蒸发器下游侧到所述压缩机上游侧的任意位置的温度成为规定值的方式控制所述减压装置的开口面积,由此,进一步进行使所述接收器内的所述剩余制冷剂向所述蒸发器移动的特殊运转。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侧到所述减压装置的上游侧的位置设置过冷却盘管并且设置分配回路,构成至少1个旁通单元,所述分配回路从所述过冷却盘管的下游侧和所述减压装置的上游侧的位置分支,具有第二减压装置,并通过所述过冷却盘管连结于所述压缩机,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有控制所述第二减压装置的开口面积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以使从所述压缩机的下游侧到所述冷凝器的上游侧的位置的温度成为规定值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二减压装置的开口面积,由此,进一步进行使所述接收器内的所述剩余制冷剂向冷凝器移动的特殊运转。
1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侧到所述减压装置的上游侧的位置设置过冷却盘管并且设置分配回路,构成至少1个旁通单元,所述分配回路从所述过冷却盘管的下游侧和所述减压装置的上游侧的位置分支,具有第二减压装置,并通过所述过冷却盘管连结于所述压缩机,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有控制所述第二减压装置的开口面积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以使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侧到所述减压装置的上游侧的流路的任意位置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二减压装置的开口面积。
1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从所述冷凝器的下游侧到所述减压装置的上游侧的位置设置过冷却盘管并且设置分配回路,构成至少1个旁通单元,所述分配回路从所述过冷却盘管的下游侧和所述减压装置的上游侧的位置分支,具有第二减压装置,并通过所述过冷却盘管连结于所述压缩机,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进行所述过冷却盘管中存在的液体制冷剂量的计算的修正。
CN201080015194.2A 2009-03-30 2010-03-26 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023788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2783A JP4975052B2 (ja) 2009-03-30 2009-03-30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9-082783 2009-03-30
PCT/JP2010/055388 WO2010113804A1 (ja) 2009-03-30 2010-03-26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8884A CN102378884A (zh) 2012-03-14
CN102378884B true CN102378884B (zh) 2014-06-18

Family

ID=42828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5194.2A Active CN102378884B (zh) 2009-03-30 2010-03-26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06877B2 (zh)
EP (1) EP2416096B1 (zh)
JP (1) JP4975052B2 (zh)
CN (1) CN102378884B (zh)
WO (1) WO20101138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83609B2 (ja) 2009-10-23 2013-04-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JP5558555B2 (ja) * 2010-03-12 2014-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JP5761960B2 (ja) * 2010-10-29 2015-08-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装置
JP5789754B2 (ja) * 2010-11-30 2015-10-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789756B2 (ja) * 2010-11-30 2015-10-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789755B2 (ja) * 2010-11-30 2015-10-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473957B2 (ja) * 2011-01-31 2014-04-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漏洩検知装置及び冷凍空調装置
JP5213990B2 (ja) * 2011-04-27 2013-06-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JP5747709B2 (ja) * 2011-07-22 2015-07-1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JP5859299B2 (ja) * 2011-12-15 2016-02-10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圧縮機の駆動トルク推定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凝縮器
US20130291569A1 (en) * 2012-05-04 2013-11-07 Narayanan M. Subramani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performance monitor
US9677799B2 (en) 2012-07-23 2017-06-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refrigerant leakage detection device, and refrigerant leakage detection method
DE102013100410A1 (de) * 2012-10-25 2014-05-15 Institut Für Luft- Und Kältetechnik Gemeinnützige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Überwachen einer Kältemittelfüllmenge
US9188376B2 (en) * 2012-12-20 2015-1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charge assisting devic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nt charge assisting program
CN105143791B (zh) * 2012-12-21 2017-11-28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Hvac系统中的制冷剂管理
WO2014115891A1 (ja) * 2013-01-28 2014-07-31 ダイキン工業 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20140260380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c. Compressor control for heat transfer system
US20140260379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c. Expansion valve control for heat transfer system
JP6120966B2 (ja) * 2013-07-10 2017-04-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104163B (zh) * 2014-01-27 2019-04-02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试运行应用以及空调机试运行系统
EP3201539B1 (en) * 2014-10-01 2021-10-20 Danfoss A/S A method, a controller and a system for estimating loss of refrigerant charge in an rvcs system
DE102014221106A1 (de) * 2014-10-17 2016-04-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oder Regelung eines Fahrzeugklimaanlagen-Kältemittelkreislaufs
US10161661B2 (en) 2014-11-04 2018-12-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abnormality detection system for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6079801A1 (ja) * 2014-11-18 2016-05-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238876B2 (ja) * 2014-11-21 2017-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007965B2 (ja) * 2014-12-15 2016-10-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495048B2 (ja) * 2015-02-26 2019-04-03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の油戻し回路および油戻し方法
CN107532835B (zh) * 2015-04-23 202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US10598417B2 (en) 2015-04-30 2020-03-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bnormality detecting system
CN107709901B (zh) * 2015-06-24 2019-11-26 株式会社电装 制冷循环装置
US10724777B2 (en) * 2015-10-08 2020-07-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apable of performing refrigerant recovery operation and controlling blower
JP6490237B2 (ja) * 2015-11-30 2019-03-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量管理装置及び冷媒量管理システム
US20170292798A1 (en) * 2016-04-06 2017-10-12 Fluor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Leak detection in heat exchanger systems
WO2017183068A1 (ja) * 2016-04-18 2017-10-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470293B1 (en) 2016-06-10 2021-09-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8084378A (ja) * 2016-11-24 2018-05-31 三菱重工冷熱株式会社 冷媒漏洩検知方法及び冷媒漏洩検知手段
JP2019011899A (ja) * 2017-06-30 2019-01-2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JP6723462B2 (ja) * 2017-07-24 2020-07-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11656015B2 (en) * 2017-09-14 2023-05-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EP3896354B1 (en) * 2018-04-05 2022-12-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0823471B2 (en) 2018-05-23 2020-11-03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transfer control in multi mode air conditioner with hot water generator
CN108763721B (zh) * 2018-05-23 2022-09-30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充注量的仿真方法
US10837685B2 (en) * 2018-06-29 2020-11-1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HVAC refrigerant charging and reliev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0887166B (zh) * 2018-09-10 2021-05-18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冷媒泄露的检测方法及其空调器
US11994323B2 (en) * 2018-09-28 2024-05-28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nt charging method, heat source unit, and renewe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20065999A1 (ja) * 2018-09-28 2020-04-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FR3091336B1 (fr) * 2018-12-31 2021-01-29 Faiveley Transp Tours Méthode de détermination du niveau de charge en fluide réfrigérant dans un circuit de refroidissement pour un système de climatisation
JP6678785B2 (ja) * 2019-01-24 2020-04-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異常検知システム、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異常検知方法
JP6791429B1 (ja) 2019-09-09 2020-11-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量判定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813786B2 (ja) * 2019-09-13 2021-01-13 三菱重工冷熱株式会社 冷媒漏洩検知方法及び冷媒漏洩検知手段
US11274867B2 (en) 2020-03-26 2022-03-15 Joshua R&D Technologies, LLC Dynamic fine tuning of the refrigerant pressure and charge in a refrigeration system
JP7413896B2 (ja) * 2020-03-31 2024-01-1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DE102021133141A1 (de) 2021-12-14 2023-06-15 Viessmann Climate Solutions Se Verfahren zum Überwachen einer Füllmenge eines Arbeitsmediums in einer Wärmepumpenanlage,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r Wärmepumpenanlage und Wärmepumpenanlage
WO2023135696A1 (ja) * 2022-01-13 2023-07-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機器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冷媒量推定方法
JPWO2023135703A1 (zh) * 2022-01-13 2023-07-20
CN115247918A (zh) * 2022-06-29 2022-10-28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的制冷剂充注量确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48170A (ja) * 1990-10-12 1992-05-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媒封入量演算装置
JP4292525B2 (ja) * 1999-07-15 2009-07-08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の冷媒量検知方法
JP2001133011A (ja) * 1999-11-10 2001-05-18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調機の診断装置
JP2004218879A (ja) * 2003-01-10 2004-08-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0516710C (zh) 2003-06-27 2009-07-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冻冷藏单元及冷藏库
JP4396286B2 (ja) * 2004-01-21 2010-01-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機器診断装置および機器監視システム
CN100513944C (zh) * 2005-02-24 2009-07-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06292214A (ja) * 2005-04-07 2006-10-2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機能追加方法、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US8087258B2 (en) * 2005-10-25 2012-01-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refrigerant filling method of air conditioner, method for judging refrigerant filling state of air conditioner as well as refrigerant filling and pipe cleaning method of air conditioner
JP4124228B2 (ja) 2005-12-16 2008-07-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826266B2 (ja) 2006-01-27 2011-11-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093275B2 (ja) 2006-03-20 2008-06-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705878B2 (ja) 2006-04-27 2011-06-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063346B2 (ja) * 2006-09-21 2012-10-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漏洩検知機能を有した冷凍空調システム、冷凍空調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JP2008111585A (ja) * 2006-10-30 2008-05-15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4311470B2 (ja) 2007-04-20 2009-08-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9079842A (ja) 2007-09-26 2009-04-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412385B2 (ja) * 2007-10-22 2010-02-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冷媒漏れ検知方法
JP5558555B2 (ja) * 2010-03-12 2014-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16096A1 (en) 2012-02-08
US20110308267A1 (en) 2011-12-22
CN102378884A (zh) 2012-03-14
JP2010236714A (ja) 2010-10-21
US8806877B2 (en) 2014-08-19
WO2010113804A1 (ja) 2010-10-07
JP4975052B2 (ja) 2012-07-11
EP2416096A4 (en) 2016-08-17
EP2416096B1 (en) 2024-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8884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5558555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CN204063699U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0580347C (zh) 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系统
KR101001851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1865509B (zh) 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KR101207004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1326416B (zh) 空调装置
WO2011048721A1 (ja) 冷凍空調装置
KR20080081946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1371087B (zh) 空调装置
JP2009079842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5627649A (zh) 冷冻循环装置
JP200817544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596172A (zh) 冷冻空调装置
CN107208938A (zh) 空调装置
CN107208939A (zh) 空调装置
JP2011012958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95724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953108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JP489295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16310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16310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