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2589A - 氟树脂管和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 - Google Patents

氟树脂管和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2589A
CN102782589A CN2010800647914A CN201080064791A CN102782589A CN 102782589 A CN102782589 A CN 102782589A CN 2010800647914 A CN2010800647914 A CN 2010800647914A CN 201080064791 A CN201080064791 A CN 201080064791A CN 102782589 A CN102782589 A CN 1027825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ororesin tube
pipe
scratch
rotary part
fluoro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47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2589B (zh
Inventor
福本泰博
阮红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782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2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2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25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48Surface layer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3Hollow or container type article [e.g., tube, vase, etc.]
    • Y10T428/1352Polymer or resin containing [i.e., natural or synthet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3Hollow or container type article [e.g., tube, vase, etc.]
    • Y10T428/1352Polymer or resin containing [i.e., natural or synthetic]
    • Y10T428/139Open-ended, self-supporting conduit, cylinder, or tube-type artic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氟树脂管以及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该氟树脂管在制备时基本上未形成刮伤,并且所述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是通过使用该氟树脂管而制得的。所述氟树脂管为热收缩性氟树脂管,其包覆定影设备如定影辊或加压辊的旋转部件以形成旋转部件的最外层,其中位于氟树脂管表面上的线状刮伤的最大深度为小于或等于0.8μm。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线状刮伤的长度为小于或等于1mm,并且所述氟树脂管的厚度为小于或等于100μm。

Description

氟树脂管和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覆成像装置(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的定影设备用的旋转部件的热收缩性氟树脂管以及采用该氟树脂管制得的旋转部件。
背景技术
在成像装置中,定影设备对已经转印到转印接收材料(如纸或合成树脂片)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转印接收材料上。在该定影中采用了诸如辊或带之类的旋转部件。例如,当使转印接收材料从定影辊和加压辊(其在压力作用下与定影辊发生接触)之间穿过时进行加热。由此使未定影的调色剂熔融并定影在转印接收材料上。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例如,定影辊或定影带、或是加压辊或加压带)需要具有(1)调色剂防粘性、(2)导热性和(3)耐久性。
为了确保具有上述性能,形成了氟树脂层以作为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的最外层。PTL 1公开了利用热收缩性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管包覆加压带的表面,从而形成氟树脂层,其中该加压带是通过使用热固性聚酰亚胺管而形成的。
通过至少沿径向拉伸氟树脂管,从而赋予其以热收缩性。拉伸管的方法的例子包括:向延伸管道中持续送入未经拉伸的管,通过向管中施加内部压力以使管膨胀,并使发生膨胀的管与延伸管道的内壁接触,以限制所述管的膨胀后的直径。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8-200954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在制备氟树脂管时,热收缩性氟树脂管与固定部件(如延伸管道或导板)发生摩擦,从而在其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形成刮伤和擦痕。这种刮伤(包括擦痕)可导致管出现裂缝和破裂。特别是当该管具有较小的壁厚度时,所述管容易被刮伤撕裂,因此难以制制造这种管。另外,在管发生热收缩或烘烤之后,即使这些刮伤基本上变得不能用肉眼看见,但是在用所述管包覆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或在实际使用旋转部件时,刮伤仍可能导致管出现裂缝和破裂。当将这种管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时,可能发生图像劣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氟树脂管、以及通过使用该氟树脂管而获得的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其中在该氟树脂管中,将会导致出现裂缝和破裂的刮伤得到抑制。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收缩性氟树脂管,该热收缩性氟树脂管包覆成像装置的定影设备用的旋转部件,以形成所述旋转部件的最外层,其中氟树脂管表面的线状刮伤的最大深度为小于或等于0.8μm。
根据该氟树脂管,线状刮伤的最大深度为小于或等于0.8μm,并且在制造过程中该氟树脂管基本上未形成刮伤。因此,在制造氟树脂管过程中、在用氟树脂管包覆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时、以及在实际使用该旋转部件时,不容易造成氟树脂管出现裂缝或破裂。因此,在用该氟树脂管包覆定影设备用的旋转部件以形成作为最外层的氟树脂层的情况下,通过这种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可获得令人满意的图像。
线状刮伤的深度可表示为通过将构成氟树脂管外表面的圆周线作为基准而确定的深度。当氟树脂管表面上形成有一处或多处线状刮伤时,将该一处或多处线状刮伤的最大深度称为“最大线状刮伤深度”。通过使用最大深度作为参照,可很好地对造成出现裂缝和破裂的刮伤进行评价。
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可包括圆筒状或圆柱状刚性基材或环带型柔性基材。圆筒状或圆柱状刚性基材为(例如)由金属或陶瓷构成的成形体。环带型柔性基材为由金属或树脂构成的成形体。
在氟树脂管中,线状刮伤的最大长度优选为小于或等于1mm。如果在制造过程中管的表面与固定部件发生摩擦,则至少一处刮伤的长度大于1mm。由于所述氟树脂管上没有这种刮伤,因此氟树脂管中裂缝和破裂的发生得到了抑制。
氟树脂管的厚度(平均厚度)为(例如)小于或等于100μm,优选为大于或等于5μm且小于或等于50μm,并且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5μm且小于或等于20μm。即使在管壁如此薄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由刮伤引起的撕裂等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用于成像装置中的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是通过采用上述氟树脂管而制得的。这种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包括氟树脂管,在该氟树脂管中,会造成裂缝和破裂的刮伤得到了抑制,从而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图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氟树脂管的制造过程中基本上未形成刮伤。因此,在氟树脂管的制造过程中、在用该氟树脂管包覆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时、以及在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裂缝和破裂的情况得到了抑制。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示出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所述旋转部件由氟树脂管包覆。
图2为示出定影设备的示意性结构的图,其中该定影设备包括具有双层结构的定影带。
图3为示出包括定影带和加压带的定影设备的示意性结构的图。
图4为示出氟树脂管的线状刮伤深度的图。
图5中的图片分别示出了通过采用两对夹紧辊而被拉伸的热收缩性PFA管的表面状态。
[图6]图6中的图片分别示出了现有技术中PFA管的表面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氟树脂管为热收缩性管,其用于包覆成像装置中的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可将圆筒状或圆柱状成形体或是环带(也称为“无缝带”)型成形体用作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的基材。
圆筒状或圆柱状成形体(刚性基材)由(例如)以下材料构成: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如铝、铝合金、铁或不锈钢;或陶瓷,如氧化铝或碳化硅。根据预期用途,成形体的内部可为空心或实心的。圆筒状或圆柱状成形体可以具有在两端分别具有轴承部分的轴的形状。由金属构成的圆筒状或圆柱状成形体通常称为芯棒。
环带型成形体(柔性基材)为由金属或耐热树脂构成的管。金属管的例子包括铁、镍、及其合金。当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法来加热定影带时,金属管的材料优选为铁、镍、它们的合金、铁氧体系不锈钢等。在为定影带时,当需要高效加热整个带部件时,优选使用具有低热容并且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法更快加热的镍带或不锈钢带作为金属管。
耐热树脂管优选由低热容且在使用期间可以被加热器快速加热的材料构成。通常,使用耐热温度(例如熔点、热变形温度和热分解温度)为250℃或更高的耐热树脂作为耐热树脂管的材料。
耐热树脂的具体例子包括: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醚酮、聚苯硫醚和聚苯并咪唑。在这些树脂中,就耐热性和耐久性而言,优选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和聚苯并咪唑,更优选聚酰亚胺,并且特别优选热固性聚酰亚胺。
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热固性聚酰亚胺:向圆柱状金属模具或圆筒状金属模具的外表面施加聚酰亚胺前体(也称为“聚酰胺酸(polyamide acid)”或“聚酰胺酸(polyamic acid)”)清漆,使所述清漆干燥,然后加热使清漆固化。或者,可通过向圆筒状金属模具的内表面施加聚酰亚胺前体清漆以形成管。施加方法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形成具有预期厚度的涂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金属模具的外表面施加聚酰亚胺前体清漆,然后使内径大于该金属模具外径的冲模从金属模具的外部穿过。
待聚酰亚胺前体清漆干燥后,在聚酰亚胺前体管附着于金属模具表面的状态下,通过加热将所得聚酰亚胺前体管固化。或者,在聚酰亚胺前体清漆干燥后,当聚酰亚胺前体管的强度增加至该管可维持作为管材制品的结构的程度时,将所得聚酰亚胺前体管从金属模具上脱离下来,然后将其加热固化。通过加热该聚酰亚胺前体至最大温度为350℃至450℃,使得聚酰胺酸经过脱水闭环而转化为聚酰亚胺。
从耐热性、机械强度等方面考虑,热固性聚酰亚胺优选为缩合型全芳香聚酰亚胺。热固性聚酰亚胺管的一个实例是通过如下方式获得的:在有机溶剂中进行酸二酐(如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或氧双邻苯二甲酸酐)和二胺(如4,4'-二氨基二苯基醚、对苯二胺或4,4'-二氨基苯甲酰苯胺)之间的聚合反应,从而合成聚酰亚胺前体,利用该聚酰亚胺前体的有机溶剂溶液(清漆)形成管,然后加热所述管以进行聚酰亚胺前体的脱水闭环反应。作为这种聚酰亚胺清漆,除了专门合成的清漆外,还可采用市售产品。
根据需要,耐热树脂管可包含无机填料、导电性填料(如碳、碳纳米管(CNT)或石墨)、或金属填料。无机填料的例子包括:氧化硅、氧化铝、碳化硅、碳化硼、碳化钛、碳化钨、氮化硅、氮化硼、氮化铝、云母、钛酸钾、钛酸钡、碳酸钙、氧化镁、氧化锆和滑石。其中,从高导热性的角度考虑,氧化铝、碳化硅、碳化硼和氮化硼是优选的。在向耐热树脂管中掺入无机填料的情况下,所用无机填料的比例通常为小于或等于50体积%,在许多情况中为小于或等于40体积%。在许多情况下无机填料含量的下限为5体积%。
适当地选择用于定影设备(如定影带、定影辊、加压带或加压辊)的旋转部件的基材的厚度、直径、长度等。根据转印接收材料的宽度来确定旋转部件的长度。在许多情况下,旋转部件的直径φ通常选自10mm至150mm的范围,优选为13mm至100mm,并且更优选为15mm至40mm。在为定影带的情况下,旋转部件的厚度通常选自20μm至100μm的范围,并且优选为25μm至80μm。
氟树脂管的材料的例子包括: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三氟氯乙烯(PCTFE)、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和聚偏二氟乙烯(PVDF)。在这些氟树脂当中,从(例如)挤出成形性、耐热性和调色剂防粘性方面考虑,PFA是优选的。
例如,多种市售产品可用作PFA,如Du Pont-MitsuiFluorochemicals株式会社制备的350-J、HP系列(例如,451HP-J、950HP和950HP-Plus)以及PF-059。
氟树脂管的厚度(平均厚度)为(例如)小于或等于100μm,优选为大于或等于5μm且小于或等于50μm,并且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5μm且小于或等于20μm。根据基材长度来适当地确定氟树脂管的长度。在许多情况下,优选如此确定收缩后的氟树脂管的长度,使得基材两端均裸露出约5mm至10mm。
通过使由挤出形成的氟树脂管膨胀以至少沿径向将该管拉伸,从而赋予氟树脂管以热收缩性。用该热收缩性管包覆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的外周面,并且在该状态下加热该旋转部件至结晶温度或更高温度,从而将氟树脂管熔融结合到所述外周面上。例如,由DuPont-Mitsui Fluorochemicals株式会社制备的950HP-Plus的结晶温度为270℃。当温度达到270℃时,PFA分子处于半熔融态并且结合到含有氟树脂的底漆(primer)上。该管为挤出制品,因此由挤出而形成的分子取向强烈保持为轴向方向。这样,在某些操作环境下可沿取向方向形成裂缝。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再次加热(再次烘烤)所述管至熔点或更高温度,从而使该取向状态缓和。或者,在第一次加热步骤中,可将所述管加热至熔点或更高温度从而将其结合到底漆上,并且同时进行取向的缓和。通过进行氟树脂管的熔融结合,形成了氟树脂层以作为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的最外层。可根据期望热收缩比来适当地确定拉伸比。例如,轴向和径向的拉伸比均为1.02至2.0,并且优选为1.03至1.3。
图1为示出了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所述旋转部件由氟树脂管包覆。根据该例子,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为用作定影辊的橡胶辊。图1示出了该橡胶辊的横截面。橡胶辊101包括辊基材102、在辊基材102上形成的橡胶层103、以及形成为最外层的氟树脂层104。可采用适合于各层的底漆,从而在层之间设置粘结剂层,但在图中省略了粘结剂层。通过用氟树脂管包覆橡胶层103的外周面,并且在该状态下进行加热,从而将该氟树脂管热熔融结合至外周面,由此形成氟树脂层104。
橡胶层的材料优选为这样的耐热橡胶,该耐热橡胶具有能够承受住在定影温度下连续使用的耐热性。所述耐热橡胶的优选例子包括硅橡胶和氟橡胶。这些耐热橡胶可以单独使用、或是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橡胶层可为由硅橡胶或氟橡胶构成的单层。或者,(例如)橡胶层也可为包括硅橡胶层和氟橡胶层的层压层。
从具有优异耐热性的角度考虑,耐热橡胶优选为混炼型或液体硅橡胶、氟橡胶、或它们的混合物。耐热橡胶的具体例子包括:硅橡胶,如二甲基硅橡胶、氟硅橡胶、甲基苯基硅橡胶、乙烯基硅橡胶;以及氟橡胶,如偏二氟乙烯橡胶、四氟乙烯-丙烯橡胶、四氟乙烯-全氟甲基乙烯基醚橡胶、磷腈类氟橡胶和氟代聚醚。这些橡胶可以单独使用、或是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可将硅橡胶和氟橡胶混合使用。
其中,液体硅橡胶和氟橡胶是优选的,这是因为通过加入大量的导热填料,可容易地形成具有高导热性的橡胶层。液体硅橡胶的例子包括缩合型液体硅橡胶和加成型硅橡胶。其中,优选加成型硅橡胶。
加成型硅橡胶利用了下列机理:在铂催化剂存在下,通过具有乙烯基的聚硅氧烷和具有Si-H键的聚硅氧烷之间进行加成反应,从而使硅氧烷链交联。可以通过改变所用的铂催化剂的类型和量或通过使用反应抑制剂(阻滞剂)来适当地改变固化速率。在室温下能够快速固化的双组分型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被称为室温固化型液体硅橡胶。通过调节铂催化剂的量或使用反应抑制剂以使其热固化温度控制在100℃至200℃的温度下的双组分型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被称作热固化型液体硅橡胶。还可使其抑制作用增强,从而使得通过混合双组分而制得的单组分组合物只要在低温下贮存就保持为液体状态,但在使用前被加热固化时,其就变成橡胶状。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的这种单组分加成型液体硅橡胶被称为单组分加热固化型液体硅橡胶。在这些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当中,就混合导热填料并形成橡胶层的易操作性以及层间粘着性而言,优选单组分加成型液体硅橡胶。
通过加入导热性填料,可提高橡胶层的导热率。在为定影辊(或定影带)的情况下,橡胶层的导热率通常为0.6W/(m·K)至4.0W/(m·K),优选为0.9W/(m·K)至3.0W/(m·K),并且更优选为1.0W/(m·K)至2.5W/(m·K)。当需要导热率特别高的橡胶层的情况下,橡胶层的导热率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1W/(m·K),并且更优选大于或等于1.2W/(m·K)。
为了提高橡胶层的导热率,优选采用这样的方法:使用将导热性填料与选自由硅橡胶和氟橡胶所构成的组的至少一种耐热性橡胶混合而形成的橡胶组合物来形成橡胶层。如果橡胶层的导热率过低并将该橡胶层用作定影辊(或定影带)时,则加热效率降低、并且难以充分提高高速打印或全彩打印时的定影性。如果橡胶层的导热率过高时,由于导热性填料的混合比例变得过高,从而橡胶层的机械强度和弹性可能降低。
导热性填料的例子包括电绝缘性无机填料,例如碳化硅、氮化硼、氧化铝、氮化铝、钛酸钾、云母、二氧化硅、氧化钛、滑石和碳酸钙。这些导热性填料可以单独使用、或是两种或多种组合使用。在这些导热性填料中,优选碳化硅、氮化硼、氧化铝和氮化铝。金属粉末(如硅粉)、碳、碳纳米管、石墨等也可用作填料。
橡胶组合物中导热性填料的混合比例,以组合物的总量为基准,通常为5体积%至60体积%,优选为10体积%至50体积%,并且更优选为15体积%至45体积%。当导热性填料的加入量过少时,则难以充分地提高橡胶层的导热率。当导热性填料的加入量过多时,则橡胶层的机械强度和弹性倾向于降低。
通过将导热性填料与橡胶材料相混合,可以制备含有导热性填料的橡胶组合物。或者,根据需要也可使用市售的组合物。这样的市售组合物的例子为含碳化硅等导热性填料的单组分液体硅橡胶(由Shin-Etsu化学株式会社制备的X32-2020)。
橡胶层的厚度通常为大于或等于10μm且小于或等于5mm,优选为大于或等于50μm且小于或等于800μm,并且尤其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00μm且小于或等于500μm。在许多情况下,厚度为大于或等于150μm且小于或等于350μm时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当将辊用作基材时,由于基材硬,因此橡胶层的厚度优选为大于或等于50μm且小于或等于5mm,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00μm且小于或等于1mm。在将带用作基材时,考虑到基材本身的弹性,橡胶层的厚度优选为大于或等于10μm且小于或等于1mm,更优选为50μm至900μm,并且特别优选为100μm至800μm。在许多情况下,当厚度为200μm至350μm时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为定影辊(或定影带)的情况下,为了赋予弹性,橡胶层的硬度优选较低。橡胶层的硬度(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K6301所规定的弹簧型硬度试验A型来测定硬度)优选为小于90°,更优选为10°至70°,还更优选为10°至50°,并且特别优选为20°至40°。
当橡胶层的厚度过薄或硬度过高时,则定影辊(或定影带)不能以定影辊(或定影带)覆盖未定影的调色剂的方式而使未定影的调色剂熔融,从而使定影性降低。特别是,在使用彩色调色剂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定影不良。当橡胶层的厚度过厚或硬度过低时,则在耐久性方面可能会产生问题。
通过用氟树脂管包覆具有该橡胶层的橡胶辊的外周面,可形成氟树脂层以作为橡胶辊的最外层。本发明的氟树脂管不仅可施加到橡胶辊上,还可施加到(例如)具有三层结构的定影带上,其中隔着粘结剂层在上述热固性聚酰亚胺管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氟树脂层。
图2为示出了定影设备的示意性结构的图,其中该定影设备包括具有三层结构的定影带。定影设备201包括以旋转方式被支承的薄的定影带202。如上所述,除环带型热固性聚酰亚胺管之外,还可将金属管用作定影带202。定影带202和加压辊203在压力下彼此接触,从而夹持转印接收材料204的运送路径。加热器205布置在定影带202的夹持部。由于只有薄的定影带202位于加热器205和转印接收材料204之间,因此加热器205产生的热基本上直接传递至位于转印接收材料204上的未定影调色剂206。因此,预热时间可以变得极短。图1所述的橡胶辊可用作加压辊203。关于定影带202和加压辊203,可用本发明的氟树脂管包覆定影带202或加压辊203,从而形成氟树脂层以作为最外层。热固性聚酰亚胺管、金属管或橡胶层的外周面被氟树脂管包覆,并且在该状态下进行加热,从而使氟树脂管热收缩。由此,氟树脂管热熔融并结合到其外周面上。
图3为示出了包括定影带和加压带的定影设备的示意性结构的图。定影设备301包括与图2所示例子中相同的定影带302,并且还包括用以替代加压辊的加压带303。环带型加压带303围绕两个辊304以旋转的方式被拉伸,并且与定影带302在压力下接触。本发明的氟树脂管也可用于形成作为该定影设备301中加压带的最外层的氟树脂层。用氟树脂管包覆热固性聚酰亚胺管或金属管的外周表面,并且在该状态下加热以使氟树脂管热收缩。由此,氟树脂管热熔融并结合到外周面。
当将样品在150℃的恒温箱(干燥环境)中放置30分钟后进行测量时,氟树脂管的热收缩率通常为3%至15%,并且优选为5%至10%。例如作为待测样品,可使用通过沿轴向和圆周向切割氟树脂管以使得尺寸为10cm2的样品。当无法制得尺寸为10cm2的样品时,可使用通过切割管以使得轴向长度为10cm而获得的样品来评价轴向的热收缩率,可通过测量平折宽度(lay-flat width)的改变来评价径向的热收缩率。
调整氟树脂管的内径,使其内径比待包覆的物体的外径通常大0.5%至5%,并且优选为大1%至3%。当氟树脂管的内径与待包覆的物体的外径之间的比值过小时,则难以顺利地用氟树脂管包覆所述物体。另一方面,当该比值过大时,尽管包覆的操作性变得相对良好,但与待包覆物体间的熔融结合性趋于降低,并且在热收缩和熔融结合后,所得包覆层上容易形成诸如不平整和皱褶之类的缺陷。
在本发明的氟树脂管中,管表面的线状刮伤深度最大为0.8μm。当氟树脂管表面上形成的线状刮伤的最大深度小于或等于0.8μm时,可抑制由于刮伤引起的管中裂缝和破裂的产生。为了在氟树脂管的整个表面上充分抑制裂缝和破裂的产生,需要树脂管没有线状刮伤、或是所有线状刮伤的深度被抑制为小于或等于0.8μm。
线状刮伤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氟树脂管的轴向至多倾斜(例如)20°的角度。该倾斜角度可通过线状刮伤的线性近似来确定。至少在氟树脂管的制备时,线状刮伤的长度优选为小于或等于1mm。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这些测量。具体而言,成为管出现裂缝和破裂的原因的线状刮伤为,在氟树脂管膨胀之前和之后,当氟树脂管表面与固定部件或是与控制部件(控制氟树脂管的外径)摩擦时而形成的刮伤。该刮伤并不沿着管的圆周方向形成,而是沿着与管的轴向平行的方向或是沿着相对于管的轴向略微倾斜一定角度的方向形成。另外,刮伤在连续供给的管的表面上基本上在管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形成,并且每处刮伤的长度超过1mm。除了这些刮伤之外,在抛光等过程中也可在氟树脂管表面形成刮伤。通常,由于抛光是沿管的圆周方向进行的,因此通过抛光不会形成沿轴向延伸的线状刮伤。
图4为示出氟树脂管的线状刮伤深度的图。图4示出了基于构成管外周表面的圆周线401的截面曲线的一部分,并且在该部分中形成有线状刮伤402。线状刮伤402的深度可测量为从圆周线401至刮伤402的最深部分403的深度404。即使当刮伤形成时形成了从圆周线401突出的部分405,线状刮伤402的深度也不是由该部分的顶端406至最深部分403的深度表示的,而是由圆周线401至最深部分403的深度表示的。通过以圆周线401为基准,可对刮伤(其为管出现裂缝和破裂的原因)进行评价。当在氟树脂管表面形成单一的线状刮伤402时,将线状刮伤402的深度定义为最大深度。当在氟树脂管表面形成多处线状刮伤402时,将这些线状刮伤402的深度中的最大值定义为最大深度。
可通过(例如)两种方法拉伸氟树脂管。一种方法为分批处理法,其中将未拉伸的管设置在管道中,并向管中施加内部压力以使管膨胀。另一方法为,用两对夹紧辊夹住通过向管内输送空气而膨胀的管,以使管中充满空气,并且缩小两对夹紧辊之间的距离以增加管的内部压力,从而使管膨胀。在这些方法中,膨胀的氟树脂管表面未与固定部件发生摩擦。在后一方法中,管的两端均被夹紧辊夹住。然而,由于通过夹紧辊将管送入,因此管的表面未受到摩擦。即使根据需要在管的路径中使用卷筒(reel)时,由于这些卷筒也一起转动,因此管的表面也不会受到摩擦。在管的内表面上也未形成刮伤。因此,可获得这样的氟树脂管,其中,即使在其表面上存在有线状刮伤,该线状刮伤的最大深度也小于或等于0.8μm。
图5中的图片分别示出了通过采用两对夹紧辊而被拉伸的热收缩性PFA管的表面状态。该表面状态图像是利用光学显微镜以20倍的放大倍率拍摄的。图5A示出了制得的PFA管的表面状态,并且图5B示出了包覆橡胶辊的PFA管的表面状态。在图5A和5B中,水平方向对应于管的轴向,并且垂直方向对应于管的圆周方向。如图5A所示,在制得的PFA管的表面上未观测到线状刮伤。如图5B所示,即使在用PFA管包覆橡胶辊后,也未在PFA管的表面上观测到线状刮伤。因而,在将该PAF管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中时,氟树脂层不会出现裂缝和破裂,并且可在长时间内稳定地获得令人满意的图像。
图6中的图片分别示出了现有技术中PFA管的表面状态。图6A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PFA管在使用前的表面状态,图6B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包覆了橡胶辊的PFA管的表面状态。在图6A和6B中,水平方向对应于管的轴向,并且垂直方向对应于管的圆周方向。如图6A箭头所示,在现有技术中的PFA管中,在拉伸时所形成的线状刮伤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该线状刮伤的深度超过0.8μm,并且其长度远远超过1mm。如图6B所示,即使在包覆后也存在线状刮伤。即,即使在收缩后刮伤基本上肉眼不可见,深的刮伤也固有地存在。在这种状态下,在将旋转部件用于定影设备时,可能出现裂缝和破裂,并且还可能导致图像质量发生劣化。
上述的实施方案未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并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变和应用。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氟树脂管和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基本上不存在容易导致出现裂缝和破裂的线状刮伤,并且可广泛用于各种成像装置,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
参考符号列表
101橡胶辊
102辊基材
103橡胶层
104氟树脂层
201、301定影设备
202、302定影带
203加压辊
204转印接收材料
205加热器
206未定影调色剂
303加压带
304加压辊
401圆周线
402线状刮伤
403线状刮伤的最深部分
404线状刮伤深度
405线状刮伤的突出部分
406线状刮伤突出部分的顶端

Claims (5)

1.一种热收缩性氟树脂管,其包覆成像装置的定影设备用的旋转部件,以形成该旋转部件的最外层,
其中所述氟树脂管表面上的线状刮伤的最大深度为小于或等于0.8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氟树脂管,其中所述的定影设备用的旋转部件包括圆筒状或圆柱状刚性基材、或者环带型柔性基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氟树脂管,其中所述线状刮伤的最大长度为小于或等于1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氟树脂管,其中所述氟树脂管的厚度为小于或等于100μm。
5.一种用于成像装置中的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包括采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氟树脂管而形成的最外层。
CN201080064791.4A 2010-02-26 2010-12-22 氟树脂管和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 Active CN1027825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1176 2010-02-26
JP2010-041176 2010-02-26
PCT/JP2010/073094 WO2011104987A1 (ja) 2010-02-26 2010-12-22 フッ素樹脂チューブおよび定着器用回転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2589A true CN102782589A (zh) 2012-11-14
CN102782589B CN102782589B (zh) 2016-01-20

Family

ID=44506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4791.4A Active CN102782589B (zh) 2010-02-26 2010-12-22 氟树脂管和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28514B2 (zh)
JP (1) JP5186677B2 (zh)
CN (1) CN102782589B (zh)
WO (1) WO201110498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2970A (zh) * 2015-04-22 2016-03-02 保定莱盛打印机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打印机导电定影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7046B2 (ja) 2010-03-08 2014-02-05 住友電工ファイン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熱収縮性樹脂チューブ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用回転体
CN110621995B (zh) 2017-05-16 2021-12-28 株式会社大赛璐 色谱用柱管及使用其的色谱用柱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2815A (en) * 1997-04-25 2000-10-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luororesin-coating process
JP2005099519A (ja) * 2003-09-25 2005-04-14 Suzuka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ハードローラ
JP2008200954A (ja) * 2007-02-19 2008-09-04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Pfa被覆ポリイミドチューブ、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pfa被覆ポリイミドチューブからなる加圧ベルト
CN101504530A (zh) * 2008-02-04 2009-08-12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带、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及定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125973B (da) 1971-08-31 1973-05-28 Horsens Plasticvarefab As Fremgangsmåde til kontinuerlig fremstilling af biaksialt strakte krympefolier samt apparat til udøvelse af fremgangsmåden.
JPS63213880A (ja) * 1987-03-03 1988-09-06 Minolta Camera Co Ltd 定着ロ−ラ装置
JP4306820B2 (ja) 1997-09-09 2009-08-05 帝人化成株式会社 熱収縮性芳香族ポリエステルチューブ、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利用
JP4076759B2 (ja) 2001-11-26 2008-04-16 キヤノン化成株式会社 シームレスチューブ製造装置
JP4008712B2 (ja) 2002-01-18 2007-11-14 帝人化成株式会社 熱収縮性導電性芳香族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チューブおよび被覆された無機材料製品
JP4134753B2 (ja) * 2002-06-26 2008-08-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感光体、電子写真用部材、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2815A (en) * 1997-04-25 2000-10-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luororesin-coating process
JP2005099519A (ja) * 2003-09-25 2005-04-14 Suzuka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ハードローラ
JP2008200954A (ja) * 2007-02-19 2008-09-04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Pfa被覆ポリイミドチューブ、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pfa被覆ポリイミドチューブからなる加圧ベルト
CN101504530A (zh) * 2008-02-04 2009-08-12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带、定影带的制造方法及定影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2970A (zh) * 2015-04-22 2016-03-02 保定莱盛打印机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打印机导电定影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72970B (zh) * 2015-04-22 2018-06-29 保定莱盛打印机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打印机导电定影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04987A1 (ja) 2011-09-01
JP2011197665A (ja) 2011-10-06
US8828514B2 (en) 2014-09-09
US20120315068A1 (en) 2012-12-13
JP5186677B2 (ja) 2013-04-17
CN102782589B (zh) 2016-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957B (zh) 聚酰亚胺管、其制造方法以及定影带
JP5553932B1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68423B (zh) 加压辊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97889B (zh) 用于制备经氟树脂被覆的辊或带的方法
JP2015114368A (ja) ニップ部形成部材、及び該ニップ部形成部材を用いた定着装置
JP2008257098A (ja) フッ素樹脂被覆ロー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782589B (zh) 氟树脂管和用于定影设备的旋转部件
JP2010072269A (ja) 弾性ローラ及び定着装置
WO2011105121A1 (ja) Oa機器用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及びoa機器用ローラ
CN104122778B (zh) 熔凝器构件组合物
JP2011209578A (ja) 管状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057334B (zh) 热定影辊以及制备热定影辊的方法
JP5101137B2 (ja) ポリイミド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83644B2 (ja) 抵抗発熱体、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9212938B (zh) 定影辊、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299189A (ja) 弾性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12012B2 (ja) 定着部材、画像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6305B1 (ja) 発熱定着ベルトおよびそれを含む画像定着装置
JP2008299186A (ja) 弾性ローラ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9083B2 (ja) 発熱定着ベルト、画像定着装置、および発熱定着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09103938A (ja) 加圧部材、定着用加圧部材の製造方法、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12740A (ja) Oa機器用ベル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oa機器
JP2024000979A (ja) 定着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加熱定着装置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149536B2 (ja)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7046B2 (ja) 熱収縮性樹脂チューブ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用回転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