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8489B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68489B
CN102768489B CN201210135636.8A CN201210135636A CN102768489B CN 102768489 B CN102768489 B CN 102768489B CN 201210135636 A CN201210135636 A CN 201210135636A CN 102768489 B CN102768489 B CN 1027684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section
guide member
paper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356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68489A (zh
Inventor
奥野仁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768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84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684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84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03G15/2035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for maintenance purposes, e.g. for removing a jammed shee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具备定影部,具有边对记录介质施加压力及热量来定影边输送介质的夹紧部;相对夹紧部设置于该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两个辊,它们通过协同动作夹持输送夹紧部输送的介质;引导部件,在夹紧部与辊间设置于介质的形成图像的面的相反侧,引导介质的输送路径;检测部,夹住在夹紧部与辊间输送的介质且在引导部件的相反侧与引导部件大致平行设置,基于在夹紧部与辊间从介质施加规定以上压力的情况检测介质堵塞;施力部,在夹紧部与辊间对介质向引导部件侧施力,夹紧部与辊的间隔比介质沿输送方向的长度短,与被施力部施力并通过夹紧部与辊间的介质与引导部件间的距离相比,检测部与引导部件间的距离大。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具备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一边向纸张等记录介质施加压力以及热量而使图像在记录介质定影,一边输送该记录介质。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下述情况:由定影装置输送的记录介质,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产生折皱状的堵塞(例如,图14所示的折皱状的堵塞S等)。在该情况下,存在产生堵塞的记录介质与定影装置的辊、带抵接,压迫辊、带,从而导致辊、带损伤的情况。
为了检测所述堵塞,存在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相对于定影装置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检测记录介质的通过。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在检测出已在上游侧通过的记录介质经过规定的时间未检测到通过下游侧的情况下,判定为该记录介质在下游侧产生堵塞,并停止动作。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记录介质的堵塞的检测方法中,由于到经过规定的时间为止未检测出记录介质的堵塞,因此存在因到图像形成装置停止动作之前发生的记录介质的堵塞导致定影装置损伤的情况。
另外,近年来的图像形成装置追求更高速的打印速度,伴随着打印速度的高速化,由定影装置输送的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也趋向高速化。因此,在记录介质产生堵塞的情况下,从堵塞开始到记录介质形成为折皱状而损伤定影装置的辊、带为止的时间变短。由此,为了防止定影装置的损伤,谋求在更早的时刻检测出记录介质的堵塞的方法。
因此,如日本特开2003-57892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具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相对于定影装置在输送路径的下游侧设置杆,该杆通过与记录介质抵接来检测记录介质的通过,根据杆的角度来判定记录介质是否堵塞。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与是否堵塞无关地,使杆与由定影装置实施了定影处理的图像的形成面抵接,所以在图像上会产生被杆擦过的伤痕,因而使图像的品质降低。
假设,在以使得仅在记录介质产生堵塞时使杆与记录介质抵接的方式将杆与输送路径分离的情况下,如果不是记录介质的堵塞程度较大,使得将杆推到检测出产生堵塞的杆的角度的位置,则检测不出堵塞,因此无法实现在堵塞的初始阶段检测出堵塞。
另外,即使仅将杆与输送路径分离而设置,由于记录介质通过输送路径的位置存在差别,因此也发生记录介质与杆抵接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与产生堵塞无关地,图像形成装置都会误检测为产生了堵塞,停止动作,因误检测而导致图像形成装置的生产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尽早检测出以更快的输送速度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堵塞,不损害图像的品质且进一步减少记录介质堵塞的误检测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反映了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定影部,该定影部具有一边对记录介质施加压力以及热量而使图像在记录介质定影一边输送该记录介质的夹紧部;两个辊,所述两个辊相对于上述夹紧部设置于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且通过协同动作来夹持并输送被上述夹紧部输送的上述记录介质;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在上述夹紧部与上述两个辊之间设置于上述记录介质的形成上述图像的面的相反侧,且引导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检测部,该检测部夹住在上述夹紧部与上述两个辊之间输送的上述记录介质且在上述引导部件的相反侧与上述引导部件大致平行地设置,基于在上述夹紧部与上述两个辊之间从上述记录介质施加规定以上的压力的情况来检测上述记录介质的堵塞;以及施力部,该施力部在上述夹紧部与上述两个辊之间对上述记录介质向上述引导部件侧施力;上述夹紧部与上述两个辊的间隔比上述记录介质的沿上述输送方向的长度短,与被上述施力部施力而通过上述夹紧部与上述两个辊之间的上述记录介质与上述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相比,上述检测部与上述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大。
在上述的定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检测部至少在上述夹紧部的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与由上述两个辊夹持上述记录介质的位置的中间点检测上述记录介质的堵塞。
在上述的定影装置中,优选地,具备:位置变更部,该位置变更部变更上述检测部相对于上述引导部件的位置;距离决定部,该距离决定部基于上述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来决定上述检测部与上述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以及位置控制部,该位置控制部控制上述位置变更部的动作,以形成被上述距离决定部决定的上述检测部与上述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
在上述的定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检测部具备压力检测部,该压力检测部检测从记录介质接受的压力。
在上述的定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检测部在来自上述记录介质的规定以上的压力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检测为上述记录介质产生堵塞。
在上述的定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检测部沿着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而设置有多个,该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与上述输送方向正交。
在上述的定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施力部具备气流产生部,该气流产生部向上述引导部件侧产生对上述记录介质施力的气流。
在上述的定影装置中,优选地,具有形成上述夹紧部的两个第二辊,上述第二辊中设置于上述引导部件侧的一个辊,在上述第二辊中设置于上述检测部侧的另一个辊的外周面形成凹陷,上述凹陷作为施力部而发挥功能。
附图说明
本发明能够根据以下示出的详细的说明与附图而被完全地理解。但是,这些并不限定本发明。
图1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部的主要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图像定影装置的定影部、剥离部以及温度检测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在图3所示的定影部、施力部以及检测部的结构中,在夹紧部与排纸辊之间产生纸张堵塞的情况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将纸张的基本重量、基于抽吸鼓风机的纸张的抽吸力的程度、以及纸张检测部与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建立对应关系的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纸张的基本重量比80g/m2大且比250g/m2小的情况下的纸张检测部与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产生纸张的基本重量比80g/m2大且比250g/m2小的纸张堵塞的情况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纸张的基本重量在250g/m2以上的情况下的纸张检测部与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产生纸张的基本重量在250g/m2以上的纸张堵塞的情况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纸张检测部与剥离辅助喷嘴33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定影装置的定影部、施力部以及检测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3是示出将纸张的基本重量、基于抽吸鼓风机的纸张的抽吸力的程度、基于剥离辅助喷嘴的施力的程度、以及纸张检测部与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建立对应关系的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14是示出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折皱状的纸张的堵塞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亦即具备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一例,并不局限于此。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基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要结构的框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例如,控制部101、存储部102、操作显示部103、信号收发部104、图像处理部105、图像形成部106、以及检测部110等,各部分通过总线107连接。
控制部101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Memory)、以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控制部101的CPU读出存储于ROM的系统程序、各种处理程序并在RAM展开,根据被展开的程序,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的动作。
存储部102由例如闪存等构成,存储被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使用的各种程序、数据等。
操作显示部103具有例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显示装置(图略),基于从控制部101输出的显示信号来进行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LCD的显示画面上被例如构成为将透明电极配置成格子状的感压式(电阻膜压式)的触摸面板(图略)覆盖。触摸面板利用电压值检测被手指、触摸笔等按下的力点的XY坐标,并将检测到位置信号作为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1。另外,操作显示部103具备数字按钮、开始按钮等各种操作按钮(图略),并将基于按钮操作的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1。
信号收发部104具备例如通信电路(图略)等,根据有线LAN(LocalArea Network)、无线LAN等规定的通信规格,在该信号收发部104与经由通信网络I而连接的外部设备之间进行信息的通信控制。
具体而言,信号收发部104接收从外部设备经由通信网络I发送的打印任务等。
此外,通信网络I是例如利用专用线、现有的一般公用线路而构建的通信网络I,能够应用LAN、WAN(Wide Area Network)等各种线路方式。另外,通信网络I包含:例如电话线路网、ISDN(Integrated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线路网、专用线,移动体通信网、通信卫星线路、CATV线路网等各种通信线路网、以及连接这些通信线路网的网络服务供应商等。
另外,信号收发部104也可以经由基于例如规定的接口(例如,USB:Universal Serial Bus)等的连接来将外部设备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
图像处理部105对图像数据(例如,被信号收发部104接收的打印任务所包含图像数据等)实施规定的颜色变换处理(例如,YMCK数据生成处理)、YMCK数据的γ修正处理、以及灰度处理等图像处理,将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打印数据)输出到图像形成部106。
图像形成部106基于从图像处理部105输出的打印数据而在记录介质(例如,纸张P等)进行图像形成。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部106是利用单独的静电鼓来分别转印例如黄色(Y)、洋红色(M)、青色(C)、黑色(K)四种颜色的结构。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部106的主要结构的图。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106具备:盒11、进纸辊12、输送辊13、输送带14、静电鼓15Y、15M、15C、15K、打印单元16Y、16M、16C、16K、激光单元17Y、17M、17C、17K、转印辊18Y、18M、18C、18K、定影部20、以及排纸辊19等。
盒11储存纸张P。
进纸辊12一张一张地抽出储存于盒11的纸张P。
输送辊13将被进纸辊12抽出的纸张P向输送带14输送。
输送带14与静电鼓15Y、15M、15C、15K协同动作而向纸张P转印调色剂图像。
此处,以基于静电鼓15Y的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为一例对调色剂图像的转印进行说明。
静电鼓15Y是由驱动部(图略)旋转驱动的圆筒状的部件,利用带电单元(图略)使静电鼓15Y的圆筒的外周面带电。激光单元17Y在静电鼓15Y的外周面形成静电潜像。具体而言,激光单元17Y向带电了的静电鼓15Y的外周面照射与基于打印数据形成于纸张P的黄色的图像对应的激光。
打印单元16Y在静电鼓15Y的外周面形成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
具体而言,打印单元16Y具有调色剂盒与显影单元。调色剂盒储备黄色(Y)的调色剂,并向显影单元供给。显影单元对在静电鼓15Y的外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使调色剂盒的调色剂附着的显影处理。根据显影处理,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形成于静电鼓15Y的外周面。
转印辊18Y将在静电鼓15Y的外周面形成的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向纸张P转印。
转印辊18Y设置于夹着输送带14且与静电鼓15Y对置的位置。转印辊18Y在输送带14与静电鼓15Y夹持纸张P的时刻,利用与调色剂图像相反的电荷使纸张P带电(逆带电处理)。根据逆带电处理,在静电鼓15Y的外周面形成的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于纸张P(二次转印)。
根据与基于上述的静电鼓15Y的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相同的结构,静电鼓15M转印洋红色(M)的调色剂图像,静电鼓15C转印青色(C)的调色剂图像,静电鼓15K转印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
另外,输送带14将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叠转印后的纸张P输送至定影部20。
定影部20使转印于纸张P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定影部20的详情在后面进行说明。
排纸辊19输送被定影部20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并排出到排纸托盘上。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定影装置的定影部20、施力部30以及检测部110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定影部20具备定影带21以及加压辊22。
定影带21以及加压辊22通过协同动作而形成定影带21的外周面与加压辊22的外周面之间的压接部(夹紧部N)。由驱动部(图略)驱动的加压辊22以及与加压辊22转印接触的定影带21在夹紧部N夹住纸张P并对纸张P加压、加热,对纸张P实施定影处理。另外,定影带21以及加压辊22一边在夹紧部N对纸张P实施定影处理,一边将纸张P朝规定的方向输送。
定影带21是以包围多个辊(例如,图3所示的辊21a、辊21b)的方式一连串地连续的带。
辊21a、辊21b是设置于定影带21的内侧的辊。辊21a、辊21b设置为使外周面与定影带21的内侧抵接,通过协同动作来架设定影带21。
加压辊22设置于夹着定影带21且与架设定影带21的多个辊中的一个(例如,图3所示的辊21a)对置的位置。加压辊22与辊21a协同动作而夹住定影带21,从而形成定影带21的外周面与加压辊22的外周面之间的压接部(夹紧部N)。
辊21a以及加压辊22一起由驱动部(图略)旋转驱动。利用辊21a的旋转,定影带21被驱动。另外,加压辊22朝与辊21a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旋转驱动。被驱动的定影带21以及加压辊22通过协同动作,一边在夹紧部N夹住纸张P对其加压一边输送纸张P。辊21a经由单向离合器而以比加压辊22的圆周速度小的圆周速度被驱动,当定影带21与加压辊22压接时,加压辊22支配其速度。
另外,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图3所示的辊21b)被加热部(例如图3所示的、设置于辊21b的内侧的加热部21c)加热。被加热部21c加热的辊21b将其热量传递到定影带21。通过从辊21b传递热量,定影带21被加热。被加热的定影带21通过向在夹紧部N被夹住的纸张P传递热量来加热纸张P。
定影带21以及加压辊22一边在夹紧部N对纸张P实施定影处理,一边输送实施过定影处理的纸张P,向该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排出纸张P。
以下,记载为“上游侧”或者“下游侧”的说明是基于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记载。
本实施方式的定影部20以规定的速度(例如,500mm/s)将纸张P向下游侧输送(排出)。
被排出的纸张P被排纸辊41、41夹住进而输送至下游侧。排纸辊41、41相对于夹紧部N而设置于下游侧,是通过协同动作来夹持并输送由夹紧部N输送的记录介质(纸张P)的两个辊。
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的间隔设置为比记录介质(纸张P)的沿输送方向的长度短。具体而言,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的间隔设置为比能够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纸张P使用的记录介质中的、沿输送方向的长度最短的记录介质的沿着输送方向的长度短的规定长度(例如,100mm等)。由此,纸张P被夹紧部N或者排纸辊41、41的至少任意一方夹持输送。
另外,在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设置有引导部件42。
引导部件42在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之间设置于记录介质的形成图像的面的相反侧,并引导记录介质(纸张P)的输送路径。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用纸P的形成图像形成一侧的面(一个面)面朝从上下夹住纸张P的夹紧部N的定影带21以及加压辊22中的、设置于上侧的定影带21侧。引导部件42在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设置在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下侧。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42在被夹紧部N输送(排出)的纸张P附着于加压辊22的情况下,作为使纸张P从加压辊22剥离的分离爪而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引导部件42具有分离爪,该分离爪设置为沿着加压辊22的轴向而覆盖夹紧部N的轴向范围,该分离爪的上表面引导纸张P的输送路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42虽引导记录介质(纸张P)的输送路径并作为分离爪而发挥功能,但仅是一例,而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具有作为分离爪的功能,而是专用的引导部件,该专用的引导部件在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之间设置于记录介质的形成图像的面的相反侧,并引导记录介质(纸张P)的输送路径。
施力部30在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之间向引导部件42侧对记录介质施力。
施力部30具备抽吸部31、以及剥离辅助喷嘴32、33等。
抽吸部31对纸张P施力,以将纸张P抽吸到在被夹紧部N输送(排出)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设置的引导部件42。
抽吸部31具有例如抽吸鼓风机31a、以及抽吸鼓风机驱动控制部31b(参照图1)等。抽吸鼓风机31a从纸张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进行送风。另外,在引导部件42设置有孔,该孔用于使由抽吸鼓风机31a产生的气流在引导部件42的上下、即通过引导部件42的上方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与引导部件42的下方之间通过。利用抽吸鼓风机31a的送风,抽吸鼓风机31a产生从引导部件42的上方吸入通过引导部件42的下方到达抽吸鼓风机31a的气流。换句话说,抽吸鼓风机31a产生向引导部件42侧对由夹紧部N输送(排出)的纸张P施力的方向的气流,并将纸张P向引导部件42侧抽吸。
抽吸鼓风机驱动控制部31b进行抽吸鼓风机31a的动作的ON/OFF、与由控制部101指示的抽吸鼓风机31a的静压对应的抽吸鼓风机31a的动作的控制等、与抽吸鼓风机31a的动作相关的各种处理。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作为抽吸鼓风机31a,例如沿着加压辊22的轴向排列设置六个最大静压210Pa的鼓风机马达,另外,虽具有从抽吸鼓风机31a向引导部件42引导所述气流的路径的管道31c,但仅是一例,而并不局限于此。
剥离辅助喷嘴32、33产生促使从定影部20的夹紧部N排出的纸张P从定影带21剥离的气流。
具体而言,剥离辅助喷嘴32、33分别相对于夹紧部N设置于纸张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向由夹紧部N输送(排出)而附着于定影带21的纸张与定影带21之间喷射气流。受到基于剥离辅助喷嘴32、33的气流的纸张P对定影带21朝下方、即引导部件42侧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剥离辅助喷嘴32喷射基于由压缩机32a供给的压缩空气的气流,剥离辅助喷嘴33喷射根据鼓风机33a的驱动而产生的气流,但仅是一例,而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设置为在夹紧部N夹住记录介质(纸张P)的两个辊(例如,辊21a、加压辊22)中的、设置于引导部件42侧的一个辊(加压辊22)使设置于检测部110的杆111侧的另一个辊(辊21a)的外周面凹陷。
具体而言,例如,定影部20的辊21a、21b以及加压辊22的外周部一起被硅橡胶等树脂覆盖。另外,如图3等所示,辊21a的外周部的树脂的厚度(例如,20mm)设定为比加压辊22的外周部的树脂的厚度(例如,1mm)厚,并设置为与压力相应地凹陷。由此,辊21a的外周面相应于利用加压辊22从下方施加的压力(例如,负载2000N),以描绘朝上隆起的弧的方式凹陷规定量(例如,3mm)。而且,定影带21也形成为沿着辊21a的凹陷而成的形状,在夹紧部N选择描绘朝上隆起的弧的路径而被驱动。
根据辊21a的凹陷,夹紧部N对于引导部件42与检测部110的杆111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描绘朝杆111侧隆起的弧的形状。另外,夹紧部N对于沿着输送方向的方向,形成从夹紧部N的中间向下游侧的端部描绘朝向引导部件42侧的弧的形状。纸张P通过沿着所述夹紧部N的形状而从夹紧部N的下游侧的端部排出,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
即,定影部20具有形成夹紧部N的两个第二辊(例如,加压辊22以及辊21a),第二辊中的设置于引导部件42侧的一个辊(加压辊)在第二辊中的设置于检测部(例如,杆111的纸张检测部111c)侧的另一个辊(辊21a)的外周面形成凹陷,该凹陷作为施力部而发挥功能。
检测部110夹住在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之间输送的记录介质(纸张P)设置于引导部件42的相反侧,在记录介质在夹紧部N与两个辊之间产生堵塞的情况下,根据从产生堵塞的记录介质施加规定以上的压力的情况,来检测记录介质的堵塞。
具体而言,检测部110具有杆111、光断续器112等。
杆111是在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产生纸张P堵塞的情况下,相应于来自产生堵塞的记录介质的压力而摆动那样设置的部件。杆111以相对于夹紧部N设置于下游侧的规定位置的摆动轴111a为轴而被能够摆动地支承。另外,杆111的一端111b相对于摆动轴111a位于下游侧,设置于另一端的纸张检测部111c位于上游侧。
纸张检测部111c设置为与引导部件42的上表面大致平行。
纸张检测部111c设置为,与由施力部30等施力且通过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之间的记录介质(纸张P)的输送路径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相比,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更大。即,纸张检测部111c设置于跟未产生堵塞地通过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的纸张P不接触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纸张检测部111c在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产生纸张P堵塞的情况下,从下方受到来自产生堵塞的纸张P的压力而朝上方摆动。伴随着纸张检测部111c朝上方的摆动,杆111的一端111b朝下方摆动。由此,切换光断续器112的光是否遮挡。
光断续器112具有设置在夹着杆111的一端111b对置的位置的发光部与受光部。发光部具有朝向受光部发光的发光元件。受光部具有检测来自发光部的光的受光元件。
杆111的一端111b设置为,在纸张P不存在于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的情况下、和纸张P未产生堵塞地通过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的情况下,处于遮挡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光的射线的位置,以使得由光断续器112的发光部发出的光传递不到受光部。另外,杆111的一端111b设置为,在随着纸张P产生堵塞而使得纸张检测部111c朝上方摆动,该杆111的一端111b朝下方摆动的情况下,该杆111的一端111b处于开放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光的射线的位置,以使得由光断续器112的发光部发出的光传递到受光部。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光断续器112是包括与发光部和受光部大致平行地对置的两个边、以及设置为与该两边大致正交并连接该两边之间的一个边(以下,记载为“中间边”)的“コ”字形的部件,且设置成“コ”字的开口部向下。另外,杆111的一端111b设置为,能够在光断续器112的“コ”字的发光部与受光部的两个边之间沿上下方向摆动。
杆111利用设置于规定位置的弹簧(图略)等施力部件以使一端111b以规定的力朝上方摆动,纸张检测部111c朝下方摆动的方式施力。由此,在纸张P不存在于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的情况下、纸张P未产生堵塞地通过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的情况下,杆111的一端111b与光断续器112的“コ”字部的中间边抵接。换句话说,未产生纸张P堵塞的情况下的杆111,一端111b与光断续器112卡止,由此保持以摆动轴111a为轴的一端111b以及纸张检测部111c的角度。此时,杆111的一端111b位于光断续器112的“コ”字部的内侧,遮挡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光的射线。
另一方面,在产生纸张P堵塞的情况下,随着纸张检测部111c朝上方摆动,杆111的一端111b朝下方摆动,由此光断续器112与一端111b的抵接被消除,并且开放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光的射线。
当受光部检测到来自发光部的光时,光断续器112输出规定的信号(以下,记载为“检测信号”)。
控制部101基于由光断续器112输出的检测信号而检测纸张P的堵塞。
具体而言,控制部101在从光断续器112没有输出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未产生纸张P的堵塞。
另一方面,控制部101在从光断续器112输出了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产生了纸张P的堵塞。在判定为产生了纸张P的堵塞的情况下,控制部101停止包含定影部20的图像形成部106的各部分的动作,并停止纸张P的输送。由此,控制部101阻止纸张P的堵塞的进行(例如,纸张P的折皱状的堵塞的扩大等)。
此外,基于弹簧等施力部件对杆111施加的力被设定为,来自产生了堵塞的纸张P的压力不妨碍纸张检测部111c朝上方摆动的程度的力。
换句话说,检测部(例如,杆111以及光断续器112等)基于施加了规定以上的压力(例如,克服弹簧等施力部件对杆111施加的力而使纸张检测部111c朝上方摆动的压力)的情况来检测记录介质(纸张P)的堵塞。
此处,如果在输出了检测信号时就无条件地判定为产生纸张P堵塞,则在未产生堵塞的纸张P因为某些原因与纸张检测部111c接触而推起纸张检测部111c的情况下,会与未产生堵塞无关地导致误检测为产生堵塞的情况。作为未产生堵塞的纸张P与纸张检测部111c接触的情况,例如,可以举出纸张下游侧的端部选择从引导部件42浮起的位置输送的情况等。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部101的纸张检测部111c承受的来自记录介质(纸张P)的规定以上的压力持续规定时间(例如,100ms)以上的情况下,作为记录介质产生堵塞的情况检测出来。
规定时间基于如下因素而被决定:例如,基于上述的弹簧等施力部件向杆111施加的力的大小、作用于杆111的惯性力的大小、光断续器112与杆111之间的位置关系、基于纸张P的输送速度计算的纸张P与纸张检测部111c碰撞时向杆111作用的力的大小等。
本实施方式的光断续器112设置为根据致动器112a的动作而上下动作。致动器112a使光断续器112上下动作,并且保持上下动作后的光断续器112的位置。
伴随着光断续器112的上下动作,与光断续器112卡止的杆111的一端111b上下动作。伴随于此,纸张检测部111c朝与杆111的一端111b上下动作方向的相反侧上下动作。此时,根据纸张检测部111c的上下动作,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致动器112a变更检测部相对于引导部件42(例如,杆111的纸张检测部111c)的位置。
控制部101通过控制致动器112a的动作,来使光断续器11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变化,从而使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变化。
例如,控制部101根据记录介质(纸张P)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基本重量)来决定基于施力部(例如,施力部30的抽吸鼓风机31a等)施力的强度。另外,控制部101以成为被决定的施力的强度的方式控制施力部(例如,施力部30的抽吸鼓风机31a等)的动作。
另外,控制部101基于记录介质(纸张P)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基本重量)与基于被决定的施力部(例如,施力部30的抽吸鼓风机31a等)的施力的强度,来决定检测部(例如,杆111的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而且,控制部101控制位置变更部(例如,致动器112a)的动作,以形成被决定的检测部(例如,杆111的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
具体而言,存储部102存储例如图5所示那样的将纸张的基本重量、基于施力部30的抽吸鼓风机31a的纸张P的抽吸力的程度、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建立对应的数据T。另外,控制部101的ROM或者存储部102存储将纸张的种类与纸张的基本重量建立对应的数据(图略)。另外,控制部101将由用户经由操作显示部103等设定的、表示用于图像形成的纸张的种类的信息存储于存储部102等。
当由用户指示开始图像形成时,控制部101确定作为用于图像形成的纸张P设定的纸张的种类,根据纸张的种类来确定纸张的基本重量。另外,控制部101从存储部102读出数据T,并确定与纸张的基本重量对应的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以及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而且,控制部101控制致动器112a的动作,以使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成为被确定好了的距离。另外,控制部101控制抽吸鼓风机驱动控制部31b的动作,以使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成为被确定好了的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
以下,参照图3至图10,对纸张的基本重量、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以及产生堵塞的情况的纸张P的形状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包括80g/m2)的情况下,由于比具有更大的基本重量的纸张薄、轻,因此纸张P更强烈地受到抽吸鼓风机31a的气流对引导部件42侧施力的影响。当对所述纸张P朝引导部件42侧过分施力时,存在纸张P因严重地蹭过引导部件42而擦伤的情况。因此,数据T作为预先包含如下内容的数据而被设定:在纸张的基本重量为80g/m2以下的情况下,将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设定为小于具有更大的基本重量的纸张的情况(例如,60%)。控制部101根据该设定向抽吸鼓风机驱动控制部31b输出指示命令,并控制抽吸鼓风机31a的静压。
另外,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的情况下,通过相对较小地设定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由于对纸张P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加的力的强度相对减弱,因此存在由夹紧部N输送(排出)的纸张P不与引导部件42侧紧贴,选择从引导部件42略微浮起输送路径向排纸辊41、41侧输送的情况。此时,当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过小时,存在引起纸张P的下游侧的前端部与纸张检测部111c碰撞、纸张P与纸张检测部111c滑动接触的情况等。因此,数据T作为预先包含如下内容的数据而被设定: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的情况下,根据该情况下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的设定,将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在基于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起伏的基础上,设定为被正常输送的纸张P不与纸张检测部111c接触的距离(例如,4mm)。控制部101根据该设定来控制致动器112a的动作,从而控制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参照图3)。
另外,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的情况下,纸张P的厚度比具有更大的基本重量的纸张的厚度薄,纸张P的刚性相对小。因此,在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之间产生堵塞的纸张P,在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的输送路径被压入排纸辊41、41的附近,在排纸辊41、41的附近形成折皱状的起伏。
此处,如图4等所示,纸张检测部111c被设置为,在夹紧部N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与由两个辊夹持记录介质的位置之间的中间点的下游侧所涉及的规定的范围(例如,从表示夹紧部N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与由两个辊夹持记录介质的位置之间的中间的中间线M、与纸张检测部111c的交叉位置(以下,仅记载为“交叉位置”)到排纸辊41的附近为止的范围)对来自记录介质(纸张P)的压力进行检测。具体而言,纸张检测部111c遍及例如从上述的交叉位置到排纸辊41的附近为止的范围,具有与引导部件42大致平行地设置的板状的部件。
由此,根据在排纸辊41、41的附近形成的纸张P的折皱状的起伏,以朝上方被推起的方式摆动。由此,基于杆111的一端111b的光断续器112的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光的遮挡被消除,因此从光断续器112输出检测信号,控制部101检测到纸张P的堵塞。
另外,例如,在纸张的基本重量比80g/m2大且比250g/m2小的情况下,由于比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的纸张厚、重,因此纸张P与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的纸张相比,严重地受到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加的力,由此能够选择与引导部件42侧紧贴的输送路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纸张几乎不会擦伤。因此,数据T作为预先包含如下内容的数据而被设定:在纸张的基本重量比80g/m2大且比250g/m2小的情况下,将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设定为比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的纸张大(例如,80%)。控制部101根据该设定向抽吸鼓风机驱动控制部31b输出指示命令,控制抽吸鼓风机31a的静压。
另外,在纸张的基本重量比80g/m2大且比250g/m2小的情况下,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设定为比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的纸张大,由此由夹紧部N输送(排出)的纸张P选择与引导部件42侧紧贴的输送路径。此时,当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不必要地大时,存在与产生纸张P堵塞无关地,纸张P不与纸张检测部111c抵接、未检测出堵塞的情况。因此,数据T作为预先包含如下内容的数据而被设定:在纸张的基本重量比80g/m2大且比250g/m2小的情况下,根据该情况下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的设定,将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在选择纸张P与引导部件42侧紧贴的输送路径的基础上,被正常输送的纸张P不与纸张检测部111c接触的距离(例如,3mm)。控制部101根据该设定控制致动器112a的动作,控制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参照图6)。
另外,在纸张的基本重量比80g/m2大且比250g/m2小的情况下,比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的情况厚,纸张P的刚性相对大。因此,在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之间产生堵塞的纸张P,虽在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的输送路径被压入排纸辊41、41的附近,但是起伏的距离与纸张P的刚性相应地变大,与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的情况相比在更靠上游侧之前都会形成折皱状的起伏。此处,如图7所示,纸张检测部111c,与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的情况相比,从排纸辊41、41的附近开始以在更靠上游侧之前形成的纸张P的折皱状的起伏更朝上方被推起的方式摆动。由此,基于杆111的一端111b的光断续器112的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光的遮挡被消除,因此从光断续器112输出检测信号,控制部101检测到纸张P的堵塞。
另外,例如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250g/m2以上(包括250g/m2)的情况下,由于比具有更小的基本重量的纸张厚、重,因此纸张P难以受到抽吸鼓风机31a的气流导致的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的影响。当对所述纸张P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加的力弱时,存在纸张P不能充分地朝引导部件42侧被抽吸的情况。因此,数据T作为预先包括如下内容的数据而被设定: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250g/m2以上的情况下,将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设定为比具有更小的基本重量的纸张的情况大(例如,100%)。控制部101根据该设定向抽吸鼓风机驱动控制部31b输出指示命令,控制抽吸鼓风机31a的静压。
另外,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250g/m2以上的情况下,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虽设定为相对大,但由于纸张P难以受到抽吸鼓风机31a的气流导致的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的影响,因此,存在由夹紧部N输送(排出)的纸张P不与引导部件42侧紧贴,选择从引导部件42略微浮起输送路径并朝排纸辊41、41侧输送的情况。此时,当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过小时,存在引起纸张P的下游侧的前端部与纸张检测部111c碰撞、纸张P与纸张检测部111c滑动接触等的情况。因此,数据T作为预先包括如下内容的数据而被设定: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250g/m2以上的情况下,将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与的距离设定为,在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起伏的基础上,被正常输送的纸张P不与纸张检测部111c接触的距离(例如,4mm)。控制部101根据该设定控制致动器112a的动作,控制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参照图8)。
另外,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250g/m2以上的情况下,纸张P的厚度比具有更大的基本重量的纸张的厚度厚,纸张P的刚性也相对地大。因此,在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之间产生堵塞的纸张P虽被施加压力,以使得在通过利用夹紧部N的输送而在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的输送路径朝排纸辊41、41的附近压入,但起伏的距离与纸张P的刚性相应地变大,与纸张的基本重量不足250g/m2的情况相比,在更靠上游侧之前都会形成折皱状的起伏。因此,例如,如图9所示,存在下述情况:纸张的基本重量在250g/m2以上的纸张P在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之间产生堵塞的情况下,到由夹紧部N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夹持记录介质(纸张P)的位置之间的中间点(交叉位置)的附近为止都会形成折皱状的起伏。此处,由于纸张检测部111c设置为,在夹紧部N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与由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夹持记录介质(纸张P)的位置之间的中间点(交叉位置)检测来自记录介质(纸张P)的压力,因此纸张检测部111c,与纸张的基本重量在不足250g/m2的情况相比,从排纸辊41、41的附近到比靠上游侧之前形成的纸张P的折皱状的起伏以朝上方被推起的方式摆动。由此,基于杆111的一端111b的光断续器112的发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光的遮挡被消除,因此从光断续器112输出检测信号,控制部101检测到纸张P的堵塞。
另外,例如,如图9所示,通过杆111的纸张检测部111c朝上方摆动,对于上下方向的位置,存在达到其他结构(例如,剥离辅助喷嘴33等)的位置的情况。此处,例如,如图10所示,通过将贯通上下方向的缝隙(例如,图10的缝隙33b等)设置为该其他结构,纸张检测部111c能够朝上方摆动而不与其他结构碰撞。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数据T决定的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是例如大致平行地设置的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中的最窄的位置的距离,控制部101控制致动器112a的动作,以使得该位置的距离成为由数据T决定的距离。
另外,图4所示的抽吸鼓风机31a的100%的抽吸力表示例如使抽吸鼓风机31a以最大静压动作,60%、80%的抽吸力虽表示相对于该100%的静压的比例,但仅是一例,而并不局限于此。相同地,符合图4所示的纸张的基本重量的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也仅是一例,而并不局限于此。
以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由于检测部(例如,检测部110的纸张检测部111c)设置于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比被施力部30等施力且通过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之间的记录介质(纸张P)的输送路径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由定影部20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记录介质的图像的形成面在不产生堵塞被正常输送的情况下与检测部抵接,图像的形成面与其他部件抵接,并能够防止因滑动接触而导致的图像的品质的降低。即,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不损害图像的品质地进行输出。
另外,由于在夹紧部N与两个辊之间具备对记录介质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的施力部(例如,施力部30、辊21a的凹陷等),因此能够使记录介质沿着引导部件42输送,并且能够减小供记录介质通过的输送路径的偏差,将通过夹紧部N与两个辊之间的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恒定的距离,并且能够形成为更小的距离。即,与通过夹紧部N与两个辊之间的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相比,对于在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大的位置设置的检测部(例如,检测部110的纸张检测部111c)的位置,能够将相对于引导部件42的距离设置为更小的距离,并且能够兼顾防止与未产生堵塞的纸张的抵接所导致的堵塞的误检测、以及在该小距离之中记录介质产生堵塞的情况下的迅速地检测出堵塞。
另外,如上述那样,能够在小距离之中记录介质产生堵塞的情况下迅速地检测出堵塞,由此即使伴随着被定影装置输送的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实现高速化(例如,500mm/s),从堵塞的开始到记录介质形成为折皱状而损伤定影装置为止的时间变短,也能够在堵塞损伤定影装置之前进行堵塞的检测,并能够停止定影装置,因此能够尽早地检测出以更快的输送速度输送的记录介质的堵塞,不损害图像的品质且进一步减少记录介质的堵塞的误检测。
另外,由于检测部(例如,检测部110的纸张检测部111c)至少在由夹紧部N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夹持记录介质(纸张P)的位置之间的中间点(交叉位置)检测来自记录介质的压力,因此能够在由夹紧部N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与两个辊两方承载的记录介质产生堵塞的情况下,根据最容易产生弯曲的中间点处的记录介质的折皱状的起伏来检测来自记录介质施加的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堵塞的检测精度。
另外,由于检测部(例如,检测部110的纸张检测部111c)在从由夹紧部N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夹持记录介质(纸张P)的位置之间的中间点到下游侧的规定的范围(例如,从交叉位置到排纸辊41的附近的范围)内检测来自记录介质的压力,因此能够更迅速地检测到来自被推入夹紧部N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与两个辊之间的输送路径的下游侧的两个辊附近且发生堵塞的记录介质的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堵塞的检测精度。
另外,根据规定的数据(例如,数据T),来决定基于记录介质(纸张P)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基本重量)的施力部(例如,施力部30的抽吸鼓风机31a等)施力的强度,进而决定基于记录介质(纸张P)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基本重量)和、基于施力部的施力的强度的检测部(例如,检测部110的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控制部101控制施力部的动作,以形成被决定的施力的强度,并且控制位置变更部(例如,致动器112a)的动作,以形成被决定的检测部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利用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对应的施力的强度对记录介质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并将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形成为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对应的输送路径,并且能够根据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对应的输送路径来控制检测部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即,能够通过进行根据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而假定的输送路径的设定、与根据假定的输送路径的检测部的位置的设定,进一步提高堵塞的检测精度。
另外,控制部101,由于在检测部(例如,检测部110的纸张检测部111c)受到的来自记录介质(纸张P)的规定以上的压力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检测为记录介质产生堵塞,因此在因某些理由导致未产生堵塞的记录介质与检测部接触的情况下,只要因接触导致施加压力的时间不足规定时间就能防止堵塞的误检测,能够防止未产生堵塞的记录介质的输送过程中的误检测。另一方面,由于产生了堵塞的记录介质继续向检测部施加压力,因此控制部101能够可靠地检测记录介质的堵塞。即,通过在来自记录介质的规定以上的压力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检测为记录介质产生堵塞,能够进一步提高堵塞的检测的精度。
另外,由于具备产生对记录介质(纸张P)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的气流的气流产生部(例如,施力部30),能够利用气流对记录介质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能够不与记录介质的形成图像的面物理接触地对记录介质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即,由于利用施力部不会损伤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不损害图像的品质地进行输出。
另外,形成夹紧部N的两个辊(例如,辊21a以及加压辊22)中的、设置于引导部件42侧的一个辊(加压辊22)在设置于检测部一侧的另一个辊(辊21a)的外周面产生凹陷,由于该凹陷对记录介质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因此伴随着基于夹紧部N的记录介质的输送,能够对记录介质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使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沿着引导部件42侧。此外,无需设置用于对记录介质朝引导部件42施力的专用结构便能对记录介质朝引导部件42施力,不需要该专用结构用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设置空间、用于该专用结构的部件的供应成本等,从而能够形成紧凑且低廉的图像形成装置。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检测部110具备压力检测部113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杆111以及光耦合器。
压力检测部113检测自产生堵塞的记录介质(纸张P)承受的压力。具体而言,压力检测部113包括将机械尺寸的变化作为电信号检测的变形测量仪等。
压力检测部113设置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杆111的纸张检测部111c相同的位置。即,压力检测部113设置为与引导部件42的上表面大致平行。另外,与被施力部30等施力且通过夹紧部N与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之间的记录介质(纸张P)的输送路径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相比,压力检测部113设置于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更大的位置。即,压力检测部113设置于跟不产生堵塞地与通过夹紧部N与排纸辊41、41之间的纸张P不接触的位置。
具体而言,压力检测部113在夹着纸张P的输送路径且与引导部件42对置的位置粘贴在与引导部件42的上表面大致平行地设置的上部引导板43的上表面。
在上部引导板43与产生堵塞的记录介质(纸张P)抵接的情况下,上部引导板43相应于从记录介质承受压力的情况而变形,压力检测部113检测由该变形产生的电信号。压力检测部113根据该电信号的检测而输出检测信号。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01基于由压力检测部113输出的检测信号,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光断续器112的检测信号的情况相同的结构,来检测纸张P的堵塞。
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除了与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杆111以及光耦合器的具备压力检测部113相关的部分之外,检测部110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相同的结构。
例如,对于在纸张检测部111c承受来自记录介质(纸张P)的规定以上的压力持续规定时间(例如,100ms)以上的情况下检测为记录介质产生堵塞的结构等,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01也同样适用于压力检测部113。例如,在由压力检测部113获得的基于相应于规定以上的变形的电信号而产生检测信号产生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101判定为产生了记录介质的堵塞。
以上,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由于压力检测部113与产生堵塞的记录介质抵接并检测从该记录介质承受的压力,因此能够与机械动作无关地检测来自产生堵塞的记录介质的压力,能够设置更省空间的检测部,并且能够进行精度更高的堵塞的检测。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全部是例示而不限于此。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表示,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以及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例如,检测部也可以沿着记录介质(纸张P)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该记录介质(纸张P)的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正交。具体而言,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杆111以及光断续器112也可以在与能够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纸张P使用的记录介质中的、沿着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最长的记录介质的宽度对应的范围内,沿着该宽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通过检测部(例如,杆111以及光断续器112等)沿着与输送方向正交的记录介质(纸张P)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即使记录介质产生堵塞时的开始位置在沿着宽度方向的方向产生偏差,多个检测部中的任一个能够在堵塞开始后迅速地受到来自记录介质的压力来进行堵塞的检测,从而能够更迅速地进行堵塞的检测。
另外,基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的施力部所施力的强度、基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与施力部的施力的强度的检测部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并不局限于设定为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数据T。
图13示出将纸张的基本重量、基于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的程度、来自剥离辅助喷嘴32、33的施力的程度、以及纸张检测部111c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建立对应的数据T2的一例。
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包括80g/m2)的情况下,数据T2的基于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的程度以及基于剥离辅助喷嘴32、33的施力的程度的设定都形成为100%。这是基于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那样的薄且轻的记录介质的情况、易于在引导部件42产生偏差、输送路径的起伏变大的情况,以利用施力部30的各结构充分地对记录介质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为目的。
另外,在纸张的基本重量比80g/m2大且比130g/m2小的情况下,基于与纸张的基本重量在80g/m2以下(包括80g/m2)的情况相比记录介质难以相对于引导部件42产生偏差的情况,数据T2的基于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的程度以及基于剥离辅助喷嘴32、33的施力的程度被设定为相对较小,都形成为80%。
另外,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130g/m2以的情况下,数据T2的基于抽吸鼓风机31a的抽吸力的程度以及基于剥离辅助喷嘴32、33的施力的程度的设定都形成为0%。即,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130g/m2以上的情况下,数据T2设定为不进行基于抽吸鼓风机31a以及剥离辅助喷嘴32、33对记录介质的施力。这是因为假定在纸张的基本重量在130g/m2以上的情况下,借助记录介质自身具有刚性,记录介质仅利用基于定影部20的凹陷的记录介质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而充分地使记录介质从定影部20的定影带21、加压辊22剥离并沿着引导部件42侧进行移动。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数据T、数据T2的例子,对于基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的施力部所施力的强度、基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与施力部所施力的强度的检测部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等,能够适当地使用不同的设定。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基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的施力部所施力的强度、基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与施力部所施力的强度的检测部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基于规定的数据而被决定,但仅是一例,而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控制部101可以基于用户的输入内容来决定施力的强度和检测部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将基于该输入内容决定的施力的强度和检测部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作为数据存储于存储部102等。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根据规定的数据(例如,数据T),来决定基于记录介质(纸张P)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基本重量)的施力部(例如,施力部30的抽吸鼓风机31a等)施力的强度,进而决定基于记录介质(纸张P)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基本重量)和施力部施力的强度的检测部(例如,检测部110的纸张检测部111c等)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但也可以省略施力部施力的强度,基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来决定检测部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
在该情况下,不进行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对应的施力部施力的强度的控制的情况,能够更简化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对应的控制的内容,除此之外,由于检测部与引导部件42之间的距离成为与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对应的距离,因此能够根据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设定与被假定的输送路径对应的检测部的位置,能够提高堵塞的检测精度。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施力部的结构仅是一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仅具备抽吸部31作为施力部,如上述那样,除了利用抽吸部31的气流而对纸张P朝引导部件42侧施力之外,也可以利用来自剥离辅助喷嘴32、33的气流进一步对纸张P施力。
另外,杆111的纸张检测部111c虽设置为覆盖从交叉位置到排纸辊41、41的附近的连续范围,但仅是一例,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优选地,检测部设置为至少能够(例如,杆111的纸张检测部111c、压力检测部113等)在夹紧部N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与由两个辊(例如,排纸辊41、41)夹持记录介质的位置之间的中间点检测记录介质(纸张P)的堵塞。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虽是将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于纸张P的彩色打印处理,但彩色打印处理仅是图像形成的一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执行仅将一种颜色(例如,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于纸张P的单色打印处理。
另外,虽说明了对纸张P形成图像的工序,但图像形成装置1也能够在纸张以外的记录介质进行基于与对纸张形成图像相同的结构的图像形成。
另外,图像形成部106虽形成为利用单独的静电鼓来分别转印黄色(Y)、洋红色(M)、青色(C)、黑色(K)四种颜色的结构(串联方式),但该结构仅是一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利用一个静电鼓来进行转印的结构。
本中国专利申请就于2011年5月6日向日本专利厅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03375号主张巴黎条约的优先权,并将这些日本专利申请作为用于本中国专利申请的误译修改的出处。

Claims (9)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影部,该定影部具有一边对记录介质施加压力以及热量而使图像在记录介质定影一边输送该记录介质的夹紧部;
两个辊,所述两个辊相对于所述夹紧部设置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且通过协同动作来夹持并输送被所述夹紧部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
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在所述夹紧部与所述两个辊之间设置于所述记录介质的形成所述图像的面的相反侧,且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
检测部,该检测部相对于所述夹紧部与所述两个辊之间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引导部件的相反侧,而且与所述引导部件大致平行地设置,在所述夹紧部与所述两个辊之间从所述记录介质施加规定以上的压力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检测为所述记录介质产生堵塞;以及
施力部,该施力部在所述夹紧部与所述两个辊之间对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引导部件侧施力;
位置变更部,该位置变更部变更所述检测部相对于所述引导部件的位置;
距离决定部,该距离决定部基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来决定所述检测部与所述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以及
位置控制部,该位置控制部控制所述位置变更部的动作,以形成由所述距离决定部决定的所述检测部与所述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
所述夹紧部与所述两个辊的间隔比所述记录介质的沿所述输送方向的长度短,
与被所述施力部施力并通过所述夹紧部与所述两个辊之间的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相比,所述检测部与所述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至少在所述夹紧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与由所述两个辊夹持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之间的中间点检测所述记录介质的堵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在从所述中间点到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规定的范围内检测所述记录介质的堵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决定部,该决定部根据所述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来决定所述施力部的施力的强度;以及施力控制部,该施力控制部控制所述施力部的动作,以形成由所述决定部决定的施力的强度,
所述距离决定部基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和由所述决定部决定的所述施力部的施力的强度,来决定所述检测部与所述引导部件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具备压力检测部,该压力检测部检测从记录介质接受的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沿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具备气流产生部,该气流产生部向所述引导部件侧产生对所述记录介质施力的气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所述夹紧部的两个第二辊,所述第二辊中设置于所述引导部件侧的一个辊,在所述第二辊中设置于所述检测部一侧的另一个辊的外周面形成凹陷,所述凹陷作为施力部而发挥功能。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记录介质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
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210135636.8A 2011-05-06 2012-05-03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84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3375A JP5360128B2 (ja) 2011-05-06 2011-05-06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03375 2011-05-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8489A CN102768489A (zh) 2012-11-07
CN102768489B true CN102768489B (zh) 2015-05-20

Family

ID=47090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3563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8489B (zh) 2011-05-06 2012-05-03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92794B2 (zh)
JP (1) JP5360128B2 (zh)
CN (1) CN1027684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47857B2 (ja) * 2013-03-15 2016-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9418B2 (ja) * 2013-10-03 2017-11-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68910B2 (ja) * 2013-10-22 2018-01-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55427B2 (ja) * 2014-05-21 2018-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制御装置
US9783384B2 (en) 2015-03-31 2017-10-10 Crane Payment Innovations, Inc. Bi-modal rollers
JP2021099444A (ja) * 2019-12-23 2021-07-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70732B2 (ja) * 2021-02-05 2022-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記録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74015A (ja) * 1996-08-30 1998-03-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定着装置
JP2000089603A (ja) * 1998-09-09 2000-03-31 Fuji Xerox Co Ltd 剥離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
CN1347016A (zh) * 2000-09-25 2002-05-01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加热装置
JP2003323068A (ja) * 2002-04-30 2003-11-14 Canon Inc シート巻き付き検出手段および定着装置
JP2005164895A (ja) * 2003-12-02 2005-06-23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95803A (zh) * 2009-08-21 2011-03-30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57892A (ja) 2001-08-14 2003-02-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009275A1 (en) * 2005-06-24 2007-01-11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71955A (ja) * 2005-09-05 2007-03-2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記録シート剥離方法
JP2007256821A (ja) * 2006-03-24 2007-10-04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定着装置
JP5360686B2 (ja) * 2009-05-27 2013-1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74015A (ja) * 1996-08-30 1998-03-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定着装置
JP2000089603A (ja) * 1998-09-09 2000-03-31 Fuji Xerox Co Ltd 剥離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
CN1347016A (zh) * 2000-09-25 2002-05-01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加热装置
JP2003323068A (ja) * 2002-04-30 2003-11-14 Canon Inc シート巻き付き検出手段および定着装置
JP2005164895A (ja) * 2003-12-02 2005-06-23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95803A (zh) * 2009-08-21 2011-03-30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60128B2 (ja) 2013-12-04
CN102768489A (zh) 2012-11-07
JP2012234077A (ja) 2012-11-29
US8792794B2 (en) 2014-07-29
US20120281994A1 (en) 201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68489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1450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96003B2 (ja) 定着装置
CN101995800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P329358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US20140072388A1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heet binding method
US20090232527A1 (en) Paper colo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H0639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089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498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4076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166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33957A (ja) 記録媒体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087174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electrical wire bundle having a branching and winding electrical wire
JP2000229760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カール補正装置
JP7180361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100491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4364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9354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96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385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28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00064A (ja) 記録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H07295428A (ja) 定着装置
JP2023158927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記録材の剛度算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