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3014B - 摄像透镜单元 - Google Patents

摄像透镜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63014B
CN102763014B CN201080063986.7A CN201080063986A CN102763014B CN 102763014 B CN102763014 B CN 102763014B CN 201080063986 A CN201080063986 A CN 201080063986A CN 102763014 B CN102763014 B CN 1027630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lens
picture frame
lens system
optical axis
lens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39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63014A (zh
Inventor
立林圭介
岩井田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763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30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630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30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29D11/00413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made by moulding between two mould parts which are not in direct contact with one another, e.g. comprising a seal between or on the ed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8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wafer level op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摄像透镜单元,通过使摄像透镜OU的突缘部与镜框(40)的接触部(42a)接触,能够实现摄像透镜OU在光轴方向的定位,另外,通过使摄像透镜OU的光学面S1全周的一部分接触镜框(40)的开口(43),能够实现摄像透镜OU在光轴垂直方向的定位,所以,只要将镜框(40)载置于基板(52)上,就能够将影像传感(51)的受光面精度良好地定位于摄像透镜OU的焦点位置上。

Description

摄像透镜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透镜单元,尤其涉及适合于小型大量生产的摄像透镜单元。
背景技术
小型且非常薄型的摄像装置(以下又称为照相模块)被用于小型薄型电子器械的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便携终端之中。作为这些摄像装置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已知有CCD型影像传感、CMOS型影像传感等固体摄像元件。近年来,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进展,图像的高分辨率和高性能化日益提高。作为内藏于这种便携终端的摄像装置中所使用的摄像透镜单元,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
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使真空泵起动,由被摄物体光入射用的镜框开口部吸引摄像透镜11,通过该吸引,第4透镜的端面被吸引到被摄物体侧,进一步被第4透镜推动的第1透镜、遮光板、第2透镜、遮光板、第3透镜、遮光板向被摄物体侧移动,第1透镜的前面端部碰到镜框的内壁,在该状态进行粘结的话,能够进行精度良好的组装。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8-1459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摄像透镜单元,其中,透镜突缘部外形是圆筒面,所以,透镜与镜框的光轴垂直方向的定位可以通过圆筒面与圆筒面接触而高精度地进行。但是最近,为了大量生产摄像透镜,开发了一种将多个透镜形成为1张晶圆状,按每个透镜切出,从而得到透镜的制法。根据这种制法,能够用一次成型制造多个透镜,但切出部的精度是机械加工的精度,所以,比不上用成型形成的透镜的圆形突缘部的精度。因此,存在怎样精度良好地将上述切出的透镜固定到镜框之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透镜单元,其中,能够对镜框精度良好地固定能够简单大量生产的摄像透镜。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1项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摄像透镜;支承所述摄像透镜的镜框;
所述摄像透镜具有:光学面;形成在所述光学面周围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被切断的突缘部,
所述镜框具有:在所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上所述突缘部接触的、进行光轴方向定位的第1接触部;在所述摄像透镜的光轴垂直方向上接触所述光学面全周的一部分或接触与所述光轴同心圆状地形成在所述突缘部上的倾斜面全周的一部分由此进行光轴垂直方向定位的第2接触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所述突缘部与所述镜框的第1接触部接触,能够实现所述摄像透镜在光轴方向的定位,另外,通过使所述摄像透镜的光学面的全周的一部分或在所述突缘部上与所述光轴同心圆状地形成的倾斜面的全周的一部分与所述镜框的第2接触部接触,能够实现所述摄像透镜在光轴垂直方向的定位,所以,即使例如突缘部的外形精度不佳,也能够相对所述镜框高精度地定位所述摄像透镜的光学面。作为接触所述第2接触部的部位,优选摄像元件成像用光束所穿过的有效透镜面周围的透镜面部分,以及为了接触有效透镜面周围而形成的锥面。这是因为这些面在用模具成型透镜时与透镜面一起形成,因此与透镜光轴同心状地精度良好地形成。另外,突缘部上与光轴同心状地形成的倾斜面也在用模具成型透镜时与透镜面一起形成,因此与透镜光轴同心状地精度良好地形成。
第2项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是第1项中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的突缘部是矩形状的。这样,能够用直线状切断的刀具等有效地切断所述摄像透镜。
第3项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是第1或第2项中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镜框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了粗糙面。
如果是所述摄像透镜的突缘部外形被切断之结构的话,则与所述镜框之间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间隙。此时,在镜框内周面反射的光成为散乱光入射到所述摄像元件的受光面上,有可能影响图像质量。对此,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所述镜框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粗糙面,能够抑制发生散乱光。这里的粗糙面是表面粗糙度Ra在1μm以上(包括1μm)的面。
第4项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是第3项中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是用模具成型形成的,转印形成所述粗糙面的模具转印面被实施喷丸处理。这样,能够在所述镜框的内周有效地形成粗糙面。
第5项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是第1至4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由周壁和覆盖所述周壁一端面的顶壁成一体地构成,用涂布在所述周壁上的粘结剂固定所述摄像透镜与所述镜框,所述顶壁上设有捕获粘结剂的捕获部。通过用所述捕获部捕获多余的粘结剂,抑制粘结剂引起的光学面污染等。
第6项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是第1至5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具有进行内外空气连通的连通部。例如,在采用回流处理在基板等上装配摄像装置时,必须使摄像装置穿过内部为200~300℃的回流炉,但此时如果密封摄像装置的话则内部空气膨胀,有可能损坏镜框等。对此,如本发明所述设连通部,通过该连通部,内外空气连通,所以,能够抑制内部空气膨胀损坏镜框等。
第7项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是第6项中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是所述摄像透镜的设在安装摄像元件一侧的光学元件被固定的所述镜框部位上设有的缺口。这样,能够确保气体从摄像装置底面一侧连通。
第8项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是第7项中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是矩形状的,所述缺口被设在所述光学元件对角方向上的2处。这样在靠一个缺口固定所述摄像元件时,也能够确保空气的连通。
第9项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是第6项中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是在所述摄像透镜光轴方向上所述突缘部所接触的所述接触部上形成的缺口,这样能够确保气体从摄像装置的顶面一侧连通。
第10项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是第1至9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被隔着遮光部件地安装在所述镜框中。这样,能够容易地进行所述摄像透镜的固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透镜单元,其中,能够对镜框精度良好地固定能够简单大量生产的摄像透镜。
附图说明
图1:采用模具的摄像透镜成型工序的示意图。
图2:采用模具的摄像透镜成型工序的示意图。
图3:采用模具的摄像透镜成型工序的示意图。
图4: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正面立体图。
图5: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反面立体图。
图6: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正面立体图。
图7: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反面立体图。
图8:夹持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或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反面之夹具JZ的一部分示意图。
图9:形成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之工序的示意图。
图10:形成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之工序的示意图。
图11:形成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之工序的示意图。
图12:从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得到的摄像透镜单元的立体图。
图13:镜框成型工序的示意图。
图14:在图13的箭头XIV方向看到的镜框40视图。
图15:图14的镜框40用XV-XV线切断在箭头方向看到的视图。
图16:开口43的截面放大图。
图17(a)~图17(c):镜框40的组装工序示意图。
图18:在图14的镜框中组装摄像透镜OU和IR遮挡滤器F状态时,用XVIII-XVIII线切断在箭头方向看到的视图。
图19:在轴线方向看到的镜框40视图。
图20:变形例镜框40’的截面示意图。
图21:在轴线方向看到的变形例镜框40’的视图。
图22:在轴线方向看到的变形例镜框40’的视图。
图23:使用了本实施方式摄像透镜及镜框的摄像装置50的立体图。
图24:图23的结构用箭头XXIV-XXIV线切断,在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
图25(a)、图25(b):将摄像装置50装备在作为数码器械便携终端之手机100中之状态的示意图。
图26:手机100的控制方框图。
图27:又一变形例镜框40”与摄像透镜OU”、滤器F一起的截面示意图。
图28:图27中箭头XXVIII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29:又一变形例镜框40’”与摄像透镜OU’”、滤器F一起的截面示意图。
图30:图29中箭头XXX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31:又一变形例镜框40””与摄像透镜OU””、遮光部件SH””、滤器F一起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附图1~3,对摄像透镜的制造作说明。附图中,4是覆盖上模12、下模22端部的底板,5是用来调整型芯13、23突出量的隔件。图1中,首先,使在4个开口22a内分别组装了上端装有型芯23之型芯支承部件21的下模22,位于与加热熔融玻璃的储藏部(非图示)连通的白金滴嘴NZ的下方,使熔融玻璃GL液滴从白金滴嘴NZ向着离开多个成型面等距离的位置一次滴到上面22b上。在该状态下,由于玻璃GL的粘度低,所以滴下的玻璃GL在上面22b上展开,容易地进入型芯23的转印面23a内,在转印其形状的同时,也精度良好地转印槽22e的形状。
接下去,在冷却玻璃GL之前,使下模22接近在4个开口12a内分别组装了下端装有型芯13之型芯支承部件11的上模12的下方,直至面对面的位置,利用没有图示的定位导向器,与上模12整合。进一步如图2所示,使上模12下模22接近进行成型。由此转印型芯13转印面13a(这里是凸状)的形状。并且,因为转印面13a周围形成了浅的圆形高低部,所以也同时转印。此时,保持上模12的下面12b与下模22的上面22b离开所定距离使玻璃GL冷却。玻璃GL在环绕周围覆盖锥形部22g的状态下固化。
然后如图3所示,使上模12下模22离间,取出玻璃GL,由此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被形成。同样可以用别的模具形成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图4是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正面立体图,图5是反面立体图。
如图4、5所示,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整体呈圆板形状,具有:由上模12下面12b转印成型的高精度平面的正面IM1a;由转印面13a转印形成在正面IM1a上的4个凹状光学面IM1b;其周围由圆形高低部转印的浅圆形槽IM1c。该圆形槽IM1c被用来收容后述遮光部件SH。
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还具有:由下模22上面22b转印成型的高精度平面的反面IM1d;由转印面23a转印形成在反面IM1d上的4个凸状光学面IM1e;由槽22e转印形成的凸部IM1f。也可以同时形成表示方向的凸状标志IM1g。光学面IM1b和光学面IM1e构成第1透镜部L1。凸部IM1f平行于第1透镜部L1的光轴,由对着x方向的第1基准面部IM1x和对着y方向的第2基准面部IM1y构成。反面IM1d构成第1倾斜基准面,由第1基准面部IM1x和第2基准面部IM1y构成第1位移基准面。
图6是用别的模具转印形成的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正面立体图,图7是反面立体图。如图6、7所示,与第1玻璃透镜阵列同样成型的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整体呈圆板形状,具有:由没有图示的模具转印成型的高精度平面的正面IM2a;由正面IM2a转印形成的4个凹状光学面IM2b。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上省略了用来收容后述遮光部件SH的光学面IM2b周围的浅槽,但也可以设有。
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还具有:由没有图示的模具转印成型的高精度平面的反面IM2d;转印形成在反面IM2d上的4个凸状光学面IM2e;凸部IM2f。也可以同时形成表示方向的凸状标志IM2g。光学面IM2b和光学面IM2e构成第2透镜部L2。凸部IM2f平行于第2透镜部L2的光轴,具有对着x方向的第3基准面部IM2x和对着y方向的第4基准面部IM2y。反面IM2d构成第2倾斜基准面,第3基准面部IM2x和第4基准面部IM2y构成第2位移基准面。
接下去,对贴合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形成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之工序作说明。图8是夹持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或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反面的夹具JZ的一部分示意图。图8中,夹具JZ的圆径端面被十字型切入。也就是说,在夹具JZ的端面上形成了一样高度的4个陆地部JZa,其上面JZb是平面,在上面JZb上形成了与没有图示的负压源连通的吸引孔JZc。陆地部JZa在被切入的部位具有对着x方向的基准夹持面JZx和对着y方向的基准夹持面JZy。夹具JZ并具有在x方向和y方向推进被夹持的玻璃透镜阵列的弹簧SPx(简略图示)和弹簧SPy(简略图示)。
这里作为是克服重力铅直夹持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颠倒夹具JZ的上下,从吸引孔JZc吸引空气并使陆地部JZa的上面JZb碰到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反面IM2d。此时,通过夹具JZ陆地部JZa的上面JZb贴紧反面IM2d,能够相对夹具JZ精度良好地设定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倾斜。另外,由弹簧SPx的推进,陆地部JZa的基准夹持面JZx碰到第3基准面部IM2x,且由弹簧Spy的推进,基准夹持面JZy碰到第4基准面部IM2y。此时,标志IM2g是表示第3基准面部IM2x、第4基准面部IM2y的位置是哪一个的一个指标。这样能够相对夹具JZ精度良好地进行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x、y方向的定位。因为第3基准面部IM2x、第4基准面部IM2y是隔开透镜部分别形成在两侧的,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长的跨度进行高精度的定位。
同样,可以用别的夹具JZ在倾斜方向及x、y方向精度良好地夹持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反面IM1d。也就是说,通过夹具JZ陆地部JZa的上面JZb贴紧反面IM1d,能够相对夹具JZ精度良好地设定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倾斜。另外,由弹簧SPx的推进,陆地部JZa的基准夹持面JZx碰到第1基准面部IM1x,且由弹簧Spy的推进,基准夹持面JZy碰到第2基准面部IM1y。此时,标志(第1标志)IM1g是表示第1基准面部IM1x、第2基准面部IM1y的位置是哪一个的一个指标。根据上述,通过精度良好地定位2个夹具JZ的相对位置,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定位。
进一步如图9所示,使如上所述由夹具JZ精度良好夹持的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正面IM1a,与由别的夹具JZ精度良好夹持的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正面IM2a相对,在两者之间配置4个圆环板状遮光部件SH,并在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之至少一个正面IM1a、IM2a上涂布粘结剂,然后如图10所示,使夹具JZ相对接近,使正面IM1a、IM2a贴紧,待粘结剂固化。粘结剂固化使遮光部件SH嵌合于圆形槽IM1c中,形成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贴合而成的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
然后停止上方夹具JZ的吸引,并使之离间,由此能够取出由下方夹具JZ夹持的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因此,如图11所示,用切割刀刃DB切断第3玻璃透镜阵列IM3,便可得到如图12所示的摄像透镜单元OU。摄像透镜单元OU具有:具有光学面S1、S2的第1透镜L1;具有光学面S3、S4的第2透镜L2;第1透镜L1周围的矩形板状突缘部F1(由第1玻璃透镜阵列IM1的面IM1a、IM1d的一部分构成);第2透镜L2周围的矩形板状突缘部F2(由第2玻璃透镜阵列IM2的面IM2a、IM2d的一部分构成);配置在第1透镜L1与第2透镜L2之间的遮光部件SH。根据本实施方式,相对透镜L1、L2的光学面S1~S4来说,突缘部F1、F2的光轴垂直度以及光轴方向位置的精度良好。
图13是镜框成型工序的示意图。镜框40的外周面由中空方筒状的上模M1形成,镜框40的内周面由方柱状的下模M2形成。如图13所示,下模M2的外周面下部形成了锥面TP,该锥面的表面经喷丸处理而面粗糙度降低。
关模上模M1下模M2,向其内部空间注射树脂进行成型,形成镜框40。锥面TP带有脱出坡度,所以成型比较容易。镜框40具有周壁41、密封周壁41一端的顶壁42、形成在顶壁42中央的圆形开口43。周壁41内周面的靠顶壁42端是略平行于轴线的面41a,周壁41内周面的开放端是为粗糙面的锥面41b。该锥面41b上被转印了下模M2锥面TP的表面形状,面粗糙度降低。周壁41下端在内周全周上形成了用来固定IR遮挡滤器F的高低部41c。因为是如此用模具一次成型形成镜框40,所以,后述接触部42a与周壁41端面间的距离以及开口43相对周壁41的位置被精度良好地形成。
图14是在图13的箭头XIV方向看到的镜框40视图。图15是图14的镜框40用XV-XV线切断在箭头方向看到的视图。如图14、15所示,在镜框40顶壁42的内面上,环绕开口43地形成了高出一层的环带状接触部(第1接触部)42a。因此,接触部42a与周壁41之间是低一层的(靠物体一侧)顶壁42内面,是外边呈矩形里边呈圆形的平面,此处成为粘结剂捕获部42b。并且,在周壁41高低部41c角部上,在对角线上形成了作为缺口的凹部(又称连通部)41d。
图16是顶壁42开口43的截面与透镜L1一起的截面放大图。图16中,为第2接触部的开口43具有与顶壁42内面邻接的越向外、径越小的锥面43a。这里,锥面43a比透镜L1的凸透镜面S1面倾斜得厉害,在光轴方向截面上,锥面43a接触透镜L1的S1面时,是以一点P接触透镜L1的S1面。然后进行尺寸管理,使穿过点P的锥面43a的内径,略微大于穿过点P的S1面的外径(例如大1μm~10μm)。另外,优选是锥面43a在光轴方向截面上比透镜L1的S1面倾斜得厉害,但只要是以一点P接触透镜L1的S1面,倾斜平缓也可以。
接下去,对在镜框40中组装摄像透镜OU、构成摄像透镜单元一部分的IR遮挡滤器F之工序作说明。图17是镜框40的组装工序示意图。首先如图17(a)所示固定镜框40,使周壁41的开放端朝上,在其内周面四角(全周也可)上通过管状的粘结剂涂布部件TB,涂布粘结剂BD。接下去如图17(b)所示,从镜框40上方插入摄像透镜OU,采用按压夹具PZ,向镜框40顶壁42按压摄像透镜OU的S4面。因为按压夹具PZ是只接触S4面的周围不接触光轴附近的形状,所以,既能够抑制光轴倾斜又能够安定按压摄像透镜OU。
此时,摄像透镜OU的透镜L1的S1面最先接触开口42的锥面43a。参照图16,一旦透镜L1的光学面曲面S1被推到锥面43a,在光轴垂直方向便受到反作用力f(这里仅出示半径方向的分力),利用该反作用力f(即通过锥面43a的导向功能),摄像透镜OU在光轴垂直方向移动,能够在所管理的略微的活动范围内(即上述穿过点P的锥面43a的内径与穿过点P的S1面的外径之差所产生的活动范围内),精度良好地在光轴垂直方向进行摄像透镜OU与镜框40的定位。最终,摄像透镜OU的第1透镜L1的突缘部F1碰到镜框40顶壁42上形成的接触部42a,达到碰底状态,所以,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在光轴方向进行摄像透镜OU与镜框40的定位。另外,从镜框40上方插入摄像透镜OU时,当摄像透镜OU光轴与开口43光轴的偏离小于所管理的略微的活动范围时,摄像透镜OU的透镜L1的S1面不接触开口43的锥面43a。
摄像透镜OU边用其突缘部外周面刮取粘结剂BD边进入镜框40内部。根据本实施方式,摄像透镜OU的突缘部F1、F2与镜框40周壁41之间有较大的间隙,所以能够在其间充填粘结剂BD,牢固地粘结固定摄像透镜OU与镜框40。另外,例如即使粘结剂BD涂布量比所定量稍微多一些,接触部42a与周壁41之间形成的捕获部42a也可以作为粘结剂蓄积处捕获粘结剂BD,使其不蔓延到接触部42a,或进一步越过而污染光学面。因为摄像透镜OU的突缘部和镜框40都是方筒状的,因此参照图18可见,镜框40上对角方向的间隙Δ较大,有利于捕获涂布在四角上的粘结剂BD。用按压夹具PZ继续按压摄像透镜OU,直至粘结剂BD固化为止。
然后如图17(c)所示,在镜框40周壁41的高低部41c上粘结作为光学元件的矩形板状平行平板IR遮挡滤器F,如图19所示,在高低部41c上涂布粘结剂BD时避开对角线上的凹部41d。后面的工序中,在与非图示的基板一起穿过回流炉在镜框40上装配摄像元件时,即使被加热的镜框40内部空气膨胀,也如图15的箭头所示,穿过凹部41d跑到外部,所以能够抑制损坏镜框40等。又因为凹部40d是在对角线上设2处,所以组装时,即使IR遮挡滤器F靠在一边,也能够通过留有的凹部40d逸出空气。根据本实施方式,尤其是在为了确保摄像透镜的粘结强度而构成粘结密封突缘部全周之结构时,也能够确保空气的逸出。另外,凹部41d并不局限于设在对角线上,也可以设在高低部41c对边的一部分上。
图20是变形例镜框40’与摄像透镜OU、滤器F一起的截面示意图,图21、22是变形例镜框40’从周壁41’侧看到的视图。变形例镜框40’中,设在顶壁42’上的接触部42a’的2处在半径方向缺口,形成了连通路(又称连通部)42f’。而周壁41’高低部41c’上不形成凹部。本变形例的情况时,即使摄像透镜OU突缘部碰到接触部42a’,内外的空气也能够通过连通路42f’连通。因此,穿过回流炉时,即使被加热的镜框40内部空气膨胀,也如图20的箭头所示,穿过连通路42f’跑到外部,所以能够抑制损坏镜框40等。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2所示,能够在高低部41c’全周上涂布粘结剂来粘结IR遮挡滤器,所以,涂布作业较容易。
图27是又一变形例镜框40”与摄像透镜OU”、滤器F一起的截面示意图,图28是图27中箭头XXVIII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图27、图28中,形成在镜框40”顶壁42”内面上的环带状接触部42a”在朝着光轴的侧面上具有镜框锥面(第2接触部)42b”,其越向开口43”径越小。而摄像透镜OU”的第1透镜L1”在开口43”一侧凹面状光学面的径向外方,具有用光学面成型模具相同的模具成型的在光轴方向突出的环带部L1a”。如图28所示,环带部L1a”形成了垂直于光轴的端面L1c”和越向开口43”径越小的对着镜框锥面42b”的透镜锥面L1b”。这里,透镜锥面L1b”是与光轴同心状地形成在第1透镜L1”突缘部F1上的倾斜面的一部分。这里,镜框锥面42b”比第1透镜L1”的透镜锥面L1b”倾斜得厉害,在光轴方向截面上,镜框锥面42b”接触透镜锥面L1b”时,是用下端或附近的一点P接触的。然后进行尺寸管理,使穿过点P的镜框锥面42b”的内径,略微大于穿过点P的透镜锥面L1b”的外径(例如大1μm~10μm)。另外,优选是镜框锥面42b”在光轴方向截面上比透镜锥面L1b”倾斜得厉害,但只要是以一点P接触透镜锥面L1b”,倾斜平缓也可以。
在镜框40”中组装摄像透镜OU”时,一旦从第1透镜L1”侧插入镜框40”,透镜锥面L1b”便碰到镜框锥面42b”。参照图28,一旦透镜锥面L1b”被推到镜框锥面42b”上,在光轴垂直方向便受到反作用力f,利用该反作用力f(即通过镜框锥面42b”的导向功能),能够使摄像透镜OU”在光轴垂直方向移动,在所管理的略微的活动范围内(即上述穿过点P的镜框锥面42b”的内径与穿过点P的透镜锥面L1b”的外径之差所产生的活动范围内),精度良好地在光轴垂直方向进行摄像透镜OU”与镜框40”的定位。最终,摄像透镜OU”的第1透镜L1”的端面L1c”碰到镜框40”顶壁42”上开口43”的径向外侧内面(第1接触部)42c”,达到碰底状态,所以,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在光轴方向进行摄像透镜OU”与镜框40”的定位。
图29是又一变形例镜框40’”与摄像透镜OU’”、滤器F一起的截面示意图,图30是图29中箭头XXX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图29、图30中,在镜框40’”的顶壁42’”内面上比环带状接触部(第1接触部)42a’”还要靠近开口43’”处,形成了向径向外侧的镜框锥面(第2接触部)42b’”。镜框锥面42b’”具有越向接触部42a’”径越大之形状。而摄像透镜OU’”的第1透镜L1’”具有在径向延伸到开口43’”外侧的凹面状的S1面。这里,镜框锥面42b’”至少在接触点附近,比第1透镜L1’”的S1面倾斜得厉害,在光轴方向截面上,镜框锥面42b’”接触第1透镜L1’”的S1面时,是用下端或附近的一点P接触S1面。然后进行尺寸管理,使穿过点P的镜框锥面42b’”的外径,略微小于穿过点P的S1面的内径(例如大1μm~10μm)。另外,优选是镜框锥面42b’”在光轴方向截面上比第1透镜L1’”的S1面倾斜得厉害,但只要是以一点P接触S1面,对形状没有限制。另外,镜框锥面42b’”接触的部位,并不局限于在摄像元件上成像的光线所穿过的有效径外的S1面,也包括与S1面同时转印成型的延伸在S1面外面的锥面等。
在镜框40’”中组装摄像透镜OU’”时,一旦从第1透镜L1’”侧插入镜框40’”,第1透镜L1’”的S1面便碰到镜框锥面42b’”。参照图30,一旦S1面被推到镜框锥面42b’”上,在光轴垂直方向便受到反作用力f,利用该反作用力f(即通过镜框锥面42b’”的导向功能),能够使摄像透镜OU’”在光轴垂直方向移动,在所管理的略微的活动范围内(即上述穿过点P的镜框锥面42b’”的外径与穿过点P的S1面的内径之差所产生的活动范围内),精度良好地在光轴垂直方向进行摄像透镜OU’”与镜框40’”的定位。最终,摄像透镜OU’”的第1透镜L1’”的突缘部F1上面碰到镜框40’”顶壁42’”的接触部42a’”,达到碰底的状态,所以,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在光轴方向进行摄像透镜OU’”与镜框40’”的定位。
图31是又一变形例镜框40””与摄像透镜OU””、遮光部件SH””及滤器F一起的截面示意图,本变形例中,与图29所示结构相比,摄像透镜OU””由单透镜构成,并使遮光部件SH””的外径形状与镜框40””的内径形状对应为四方形状。另外与此相应,从摄像元件一侧(图31的下方一侧),扩大镜框40””周壁41””内周面的径至所定位置,在其上形成高低部41d””。
如上所述对镜框40””定位摄像透镜OU””之后,从摄像元件一侧插入遮光部件SH””,可以边按压摄像透镜OU””的S2面周围,边将其外周粘结固定在周壁41””的高低部41d””上。也可以先将遮光部件SH””嵌入摄像透镜OU””,边按遮光部件SH””,边将摄像透镜OU””插入镜框40””内,在光轴垂直方向及光轴方向进行定位之后,将遮光部件SH””粘结固定在周壁41””的高低部41d””上。本变形例结构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任何一种组合。
图23是摄像装置50的立体图,其中使用了由本实施方式摄像透镜及镜框构成的透镜单元,图24是图23中的结构用箭头XXIV-XXIV线剖开朝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如图24所示,摄像装置50备有:作为具有光电变换部51a之固体摄像元件的CMOS型影像传感51;使被摄物体成像于上述影像传感51光电变换部51a的摄像透镜OU;支承影像传感51并具有接发其电信号之外部连接用端子(非图示)的基板52;它们被形成为一体。
上述影像传感51在其受光侧平面中央部上形成了2维配置像素(光电变换元件)的作为受光部的光电变换部51a,与没有图示的信号处理回路连接。该信号处理回路由依次驱动各像素得到信号电荷的驱动回路部、将各信号电荷变换为数码信号的A/D变换部、用该数码信号形成图像信号输出的信号处理部等构成。另外,在影像传感51受光侧平面的外缘附近配置了多个极垫(非图示),经没有图示的金属线与基板52连接。影像传感51将光电变换部51a发出的信号电荷变换为数码YUV信号等图像信号等,经金属线(非图示)输出到基板52上的所定回路中。其中Y是辉度信号,U(=R-Y)是红与辉度信号的色差信号,V(=B-Y)是蓝与辉度信号的色差信号。固体摄像元件并不局限于上述CMOS型的影像传感,也可以使用CCD等其他类型的。
支承影像传感51的基板52通过没有图示的配线与影像传感51连接,相互能够通信。
基板52通过没有图示的外部连接用端子与外部回路(例如装配了摄像装置的便携终端的上位装置所备有的控制回路)连接,能够从外部回路接受用来驱动影像传感51的电压和时钟信号的供给,以及向外部回路输出数码YUV信号。
影像传感51上部用没有图示的玻璃盖密封,在其上方与第2透镜部L2之间配置IR遮挡滤器F。中空方筒状镜框40的下部是开放的,上部由顶壁42覆盖。顶壁42的中央形成了开口43。摄像透镜OU被配置在镜框40内。
摄像透镜OU从物体侧(图24中的上方)起依次具有:镜框的开口边缘发挥功能的孔径光阑;第1透镜部L1;遮挡不要光的遮光部件SH;第2透镜部L2。如上所述,第1透镜部L1、第2透镜部L2是玻璃制的,所以光学特性优异。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摄像透镜OU的突缘部与镜框40的接触部42a接触,能够实现摄像透镜OU在光轴方向的定位,另外,通过摄像透镜OU光学面S1全周的一部分接触镜框40开口43的锥面43a,能够实现摄像透镜OU在光轴垂直方向的定位,所以,只要将镜框40载置在基板52上,就能够将影像传感51的受光面精度良好地定位在摄像透镜OU的焦点位置上。并且,镜框40的锥面41b是粗糙面,至少形成在覆盖像侧透镜L2之S4面的范围,所以,即使镜框40与摄像透镜OU之间有较大的间隙,也能够有效地抑制散乱光。另外,粗糙面也可以设在周壁41内周面全面。
接下去说明上述摄像装置50的使用状态。图25是在作为数码便携终端的手机100中装备摄像装置50的状态示意图。图26是手机100的控制方框图。
摄像装置50例如被配设在相当于液晶显示部下方的位置,摄像透镜OU的物体侧端面被设在手机100的背面(以液晶显示部一侧为正面)。
摄像装置50的外部连接用端子(非图示)与手机100控制部101连接,向控制部101输出辉度信号、色差信号等图像信号。
另外如图26所示,手机100备有:统括性控制各部并实行与各处理相应的程序的控制部(CPU)101;以用键支持输入号码等的输入部60;显示拍摄的图像和映像等的显示部70;用来与外部服务器之间实现各种信息通信的无线通信部80;记忆手机100的系统程序和各种处理程序以及终端ID等所必需的各种数据的记忆部(ROM)91;用作作业区域一时性存储由控制部101实行的各种处理程序和数据或处理数据或摄像装置拍摄的摄像数据等的一时记忆部(RAM)92。
手持手机100的摄影者一旦将摄像装置50的摄像透镜OU对着被摄物体,静画或动画的图像信号便被摄像传感51取入。摄像者在所望的快门时机按下图25所示的按钮BT进行释放,图像信号便被取入摄像装置50。从摄像装置50输入的图像信号被送往上述手机100的控制系统,记忆在记忆部92或由显示部70显示,进一步通过无线通信部80作为映像信息送往外部。
产业上的可用性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可以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和思想明确,本发明包括其他实施例和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是采用玻璃透镜,但也可以是用树脂形成阵列状后切断得到的树脂透镜,也可以是在玻璃基板上用固化性树脂形成了透镜部的透镜。摄影透镜是2个透镜型或单透镜的,但也可以是由3个以上(包括3个)透镜构成的。作为粘结剂,优选采用UV固化粘结剂、热固化粘结剂,但也可以用例如UV固化粘结剂作预粘结,然后用热固化粘结剂作正式粘结。
符号说明
40、40’、40”、40’”、40””镜框
41、41’、41””周壁
41a 略平行的面
41b 锥面
41c 高低部
41d 凹部
42   顶壁
42a 接触部
42b     捕获部
42b”   镜框锥面
42f’   连通部
43       开口
43a     锥面
50       摄像装置
51       影像传感
51a     光电变换部
52       基板
60       输入部
70       显示部
80       无线通信部
92       记忆部
100      手机
101      控制部
BS     粘结剂
BT     按钮
FIR   遮挡滤器
F1、F2 突缘部
L1      透镜部
L2      透镜部
M1      上模
M2      下模
OU     摄像透镜
PZ     按压用夹具
S1~S4 光学面
SH     遮光部件
TB     管
TP     锥面

Claims (11)

1.一种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摄像透镜;支承所述摄像透镜的镜框;
所述摄像透镜具有:光学面;形成在所述光学面周围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被切断的突缘部,
所述镜框具有:在所述摄像透镜的光轴方向上、所述突缘部接触的、进行光轴方向定位的第1接触部;在所述摄像透镜的光轴垂直方向上、接触所述光学面全周的一部分或接触与所述光轴同心圆状地形成在所述突缘部上的倾斜面全周的一部分、由此进行光轴垂直方向定位的第2接触部,
所述第2接触部在光轴方向截面上观察时是锥面,所述锥面的倾斜形成为比光学面或比与所述光轴同心圆状形成的倾斜面倾斜得厉害,并且与所述光学面或所述倾斜面以点进行接触。
2.如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的突缘部是矩形状的。
3.如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镜框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了粗糙面。
4.如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是用模具成型形成的,转印形成所述粗糙面的模具转印面被实施喷丸处理。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由周壁和覆盖所述周壁一端面的顶壁成一体地构成,用涂布在所述周壁上的粘结剂固定所述摄像透镜与所述镜框,所述顶壁上设有捕获粘结剂的捕获部。
6.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具有进行内外空气连通的连通部。
7.如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具有进行内外空气连通的连通部。
8.如权利要求6中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是所述摄像透镜的设在安装摄像元件一侧的光学元件被固定的所述镜框部位上设有的缺口。
9.如权利要求8中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是矩形状的,所述缺口被设在所述光学元件对角方向上的2处。
10.如权利要求6中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是在所述摄像透镜光轴方向上所述突缘部所接触的所述接触部上形成的缺口。
11.如权利要求1至4、7至10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透镜被隔着遮光部件地安装在所述镜框中。
CN201080063986.7A 2010-02-19 2010-12-24 摄像透镜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30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5063 2010-02-19
JP2010035063 2010-02-19
JP2010088491 2010-04-07
JP2010-088491 2010-04-07
PCT/JP2010/073317 WO2011102056A1 (ja) 2010-02-19 2010-12-24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3014A CN102763014A (zh) 2012-10-31
CN102763014B true CN102763014B (zh) 2015-05-13

Family

ID=44482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398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3014B (zh) 2010-02-19 2010-12-24 摄像透镜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314309A1 (zh)
JP (1) JPWO2011102056A1 (zh)
CN (1) CN102763014B (zh)
WO (1) WO20111020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31517B1 (ko) * 2011-09-19 2013-02-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US9197796B2 (en) * 2011-11-23 2015-11-24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JP6102929B2 (ja) * 2012-09-14 2017-03-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学レンズ、光学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6281042B2 (ja) * 2013-08-06 2018-02-21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9154678B2 (en) 2013-12-11 2015-10-06 Apple Inc. Cover glass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JP2015118111A (ja) * 2013-12-16 2015-06-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枠、レンズ組立体、およびレンズ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TWM479422U (zh) * 2014-02-11 2014-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具有光學折射率匹配層之光學鏡組
JP6162315B1 (ja) * 2016-12-22 2017-07-12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6437077B2 (ja) * 2017-11-02 2018-12-12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11356582B2 (en) * 2018-07-11 2022-06-0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with gap maintaining member
CN209525519U (zh) * 2019-01-08 2019-10-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及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10579852B (zh) * 2019-09-29 2024-01-30 腾龙光学(佛山)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式调芯解像结构及调芯镜头
EP4277244A1 (en) * 2021-06-04 2023-11-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window for optical module
TWI817652B (zh) * 2022-08-15 2023-10-0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9185A (ja) * 1994-12-21 1996-07-12 Canon Inc 駆動力伝達機構
JPH08271775A (ja) * 1995-03-29 1996-10-18 Canon Inc レンズ保持鏡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H09281374A (ja) * 1996-04-11 1997-10-31 Canon Inc 光学系鏡筒におけるレンズ保持方法並びに光学系鏡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H10148744A (ja) * 1996-11-15 1998-06-02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装置
JP2001051177A (ja) * 1999-08-11 2001-02-2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撮影レンズ保持方法
JP2003084179A (ja) * 2001-09-07 2003-03-19 Canon Inc 光学機器、光学機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機器用型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04088181A (ja) * 2002-08-23 2004-03-18 Kawaguchiko Seimitsu Co Ltd 小型撮像モジュール
KR100761630B1 (ko) * 2003-04-16 2007-09-27 니혼 덴산 산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카메라 부착 휴대 기기
JP2005170711A (ja) * 2003-12-09 2005-06-30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及びその成形方法
JP2006085837A (ja) * 2004-09-16 2006-03-3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対物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5128047B2 (ja) * 2004-10-07 2013-01-23 Towa株式会社 光デバイス及び光デバイスの生産方法
CN100520472C (zh) * 2005-01-25 2009-07-29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具有该摄像装置的便携式终端
WO2008059695A1 (fr) * 2006-11-13 2008-05-2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Unité de lentille,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ité de lentille, cône de vision de lentille,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cône de vision de lentille et dispositif de prise de vues
JP2008175992A (ja) * 2007-01-17 2008-07-31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ユニット
JP5026198B2 (ja) * 2007-08-28 2012-09-12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レンズモジュール、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搭載回路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1377560B (zh) * 2007-08-29 2011-01-12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嵌合结构的镜片组及镜头模块
JP4970366B2 (ja) * 2007-09-07 2012-07-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組合せ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JP2009128680A (ja) * 2007-11-26 2009-06-11 Olympus Corp 鏡枠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JP5009209B2 (ja) * 2008-03-21 2012-08-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ウエハ状光学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素子ウエハモジュール、センサウエハモジュール、電子素子モジュール、センサモジュール、電子情報機器
WO2009119192A1 (ja) * 2008-03-26 2009-10-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接合レンズアレイ、接合レンズ及び接合レンズ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JP5246260B2 (ja) * 2008-07-04 2013-07-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TW201037385A (en) * 2009-04-15 2010-10-16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Rectangular stacked glass lens module with alignment fix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20300320A1 (en) * 2010-02-01 2012-11-29 Hiroyuki Matsud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ens Unit, Imaging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ld, Mold For Molding, and Method for Molding Glass Lens Arr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02056A1 (ja) 2011-08-25
US20120314309A1 (en) 2012-12-13
CN102763014A (zh) 2012-10-31
JPWO2011102056A1 (ja) 2013-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63014B (zh) 摄像透镜单元
TWI392337B (zh) 晶圓為主之攝影機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KR100843300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436937B2 (en) Camera module having socket with protrusion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JP4793618B2 (ja) Cmosイメージセンサ構造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製作する為のプロセス
TWI480615B (zh) 鏡頭單元及其製造方法與具有其之攝影模組
KR100735446B1 (ko) 촬상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402979B (zh) 電子元件晶圓模組、電子元件模組、感測器晶圓模組、感測器模組、透鏡陣列盤、感測器模組之製造方法、及電子資訊裝置
JP5812521B2 (ja) 複眼ユニット
JP2008129606A (ja) レンズ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製作方法
KR100983045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WO2006109638A1 (ja) 固体撮像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308240A (zh) 透镜单元、位置对准方法、摄像装置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
CN102712515B (zh) 透镜单元的制造方法、摄像装置、模具的制造方法、成型模具以及玻璃透镜阵列的成型方法
JP2011048304A (ja) 光学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情報機器
CN101494721A (zh) 图像捕获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信息装置
CN103428413A (zh) 用于制造相机模块的设备和方法
US7859755B2 (en) Lens modul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ame
JP2009147898A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情報機器
JP5716958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1425526A (zh) 光学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KR200394821Y1 (ko) 소형 카메라장치
KR101179304B1 (ko) 카메라 모듈
CN102449996A (zh)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11232614A (ja) 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