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3050B - 安全带锁扣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锁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3050B
CN102753050B CN201180008539.6A CN201180008539A CN102753050B CN 102753050 B CN102753050 B CN 102753050B CN 201180008539 A CN201180008539 A CN 201180008539A CN 102753050 B CN102753050 B CN 1027530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gue piece
disengage button
balance weight
turning cylinder
safety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853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3050A (zh
Inventor
片冈刚珠
小幡真也
中村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02753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3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3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30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07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 A44B11/2523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fastening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2Construction of belts or harne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602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 Y10T24/45623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 Y10T24/45639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including pivotally connected element on receiving member
    • Y10T24/45644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including pivotally connected element on receiving member for shifting pivotally connected interlocking compon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602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 Y10T24/45623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 Y10T24/4566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including slidably connected and guided element on receiving member
    • Y10T24/45665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including slidably connected and guided element on receiving member for shifting pivotally connected interlocking compon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ck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 Slide Fasteners, Snap Fasteners, And Hook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平衡块弹起高度,促进小型化的安全带锁扣装置。该安全带锁扣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用于来插入所述舌片的外壳(110);卡止舌片的锁止构件(140);用来解除锁止构件对舌片的卡止的解除按钮(180)以及抑制解除按钮滑动的平衡块(200),其中平衡块具备:使该平衡块相对外壳进行转动的第1转动轴(202);以及与形成于解除按钮上的轴承槽相啮合的,受到解除按钮滑动产生的使平衡块转动的力的第2转动轴(204),第2转动轴具有解除按钮向外壳内部滑动时与解除按钮的轴承槽接触的,令外周面的一部分欠缺的部分。

Description

安全带锁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设于车辆安全带上的舌片进行固定的安全带锁扣装置。
技术背景
安全带是一种通过将驾乘员的身体束缚在车辆座位上从而防止驾乘员由于事故等原因碰撞车辆内壁等上而受伤的情况发生的安全装置。B柱中央的安全带卷收器或卷收器卷取并收纳安全带或织带。从卷收器中向上方卷出的织带,在B柱上部受到安全带固定装置(Anchorage)支撑,然后返回车内侧。从固定装置拉出的织带上安装有舌片。通过将舌片插入至安全带锁扣(buckle),带在驾乘员胸部和腹部上的织带将束缚驾乘员的身体。
将舌片插入锁扣时,在锁扣内部里被插入的舌片的锁止孔被设于锁扣内的锁止构件卡住,从而得以固定舌片。
另一方面,解开安全带时只要按下锁扣的解除按钮即可。被按压的解除按钮朝锁扣内部滑动。据此,锁止构件或在舌片方向上按压锁止构件的锁杆,将从舌片处被抬起,锁止孔的卡止解除,舌片被释放。因此,锁扣得以形成舌片能够简单装卸的结构。
系上安全带时,当车辆因事故等而受到碰撞的情况下,首先卷收器的织带释放动作被锁止。然后在设于卷收器等的预紧器的作用下织带被瞬间卷取,从而使安全带没有松弛地紧贴驾乘员身体。由于预紧器卷取织带,或其后织带承受来自驾乘员的负荷,锁扣被拉向舌片一侧。或者由于锁扣预紧器的动作,锁扣被拉向与舌片相反的方向。
锁扣从最初位置朝被拉向的方向,即舌片方向或其反方向移动时,在锁扣内部能够滑动的解除按钮将因惯性欲停止在最初的位置上。此外,在锁扣停止移动后,解除按钮因惯性欲朝锁扣移动的方向滑动。在这些惯性的作用下,解除按钮可能会向锁扣内部滑动,发生事故时可能解除对舌片的固定。因此,一直以来锁扣内部均设有对解除按钮起到秤砣作用的平衡块,以防止解除按钮由于惯性滑动。
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锁扣中,作为装卸舌片的重要部件具有锁止或固定舌片的锁止构件,和用于解除锁止构件对舌片的锁止的解除按钮。该锁扣还进一步具有惯性杆或平衡块,其能够转动地设于转动轴上,通过抵接解除按钮阻止解除按钮在解除方向即解除上述锁止方向上的移动。根据专利文献1,在平衡块的作用下,不管是解除按钮的解除方向还是非解除方向的哪一个方向的惯性,都能够可靠地保持锁扣和舌片的锁止状态。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1441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要在锁扣内设置如专利文献1中能够转动的平衡块,需要在锁扣内设置允许平衡块转动的空间。而这与最近通过锁扣的小型化来提高车室内美观度以及确保自由空间的倾向背道而驰。尤其是平衡块的长度越长,其转动时的弹跳高度也将越大,从而需要更大的空间以允许其转动。因此,平衡块虽然是用于防止碰撞事故时舌片意外解除的必需品,但设置平衡块将可能会限制锁扣的小型化。
本发明是针对以上问题所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平衡块的弹跳高度,且促进小型化的安全带锁扣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锁扣装置的代表性构造如下:一种将设于安全带上的舌片固定的安全带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用于插入舌片的外壳;与被插入至外壳内的舌片连动而转动并卡止舌片的锁止构件;通过向外壳内部滑动解除锁止构件对舌片的卡止的解除按钮;受到解除按钮的施力而转动,抑制解除按钮滑动的平衡块,平衡块具备,使平衡块相对外壳转动的第1转动轴;以及与形成于解除按钮上的轴承槽相啮合,受到解除按钮滑动产生的使平衡块转动的力的第2转动轴,第2转动轴具有解除按钮向外壳内部滑动时与解除按钮的轴承槽接触的,令外周面的一部分欠缺的部分。
根据上述构造,与第2转动轴具有圆形截面的情况相比,解开安全带时使解除按钮滑动的距离即使相同,也能够减少使第1转动轴转动的量。换言之,能够将解除舌片卡止时平衡块的弹跳高度抑制在较低水平。据此,能够使外壳变薄,将形状设置得更小。
上述平衡块的第2转动轴在该安全带锁扣装置固定舌片时,用欠缺部分以外的外周面去接触解除按钮的轴承槽,当解除按钮向外壳内部滑至最深处时,可以用令外周面中的一部分欠缺的部分与解除按钮的轴承槽接触。
上述平衡块是起到阻碍转动时解除按钮滑动的秤砣作用的构件。第2转动轴的欠缺部分,在该安全带锁扣装置固定舌片的状态下,即平衡块作为秤砣起作用时,不与解除按钮接触。通过这个构造,第2转动轴的欠缺部分,能够在不给平衡块的功能带来影响的情况下将所述的弹跳高度控制在较低水平。
上述安全带锁扣装置还进一步具有锁杆,其受到舌片的施力使锁止构件朝舌片转动并卡止,平衡块具有卡止锁杆的卡止部,锁杆位于使锁止构件卡止舌片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利用相对外壳转动的平衡块,辅助锁止构件对舌片进行卡止。据此,能够更可靠地维持安全带锁扣装置中舌片的卡止状态。
上述平衡块最好为金属制,并且惯性质量比解除按钮大。通过这样的构造,平衡块能够可靠地防止解除按钮因惯性向锁扣内部滑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平衡块弹起高度,促进小型化的安全带锁扣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锁扣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示例图。
图2是图1的安全带锁扣装置的分解图。
图3是平衡块的外观示例图。
图4是图1的A-A剖面图,安全带锁扣装置从初期状态到锁扣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5是安全带锁扣装置从锁止状态进行解除的动作说明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锁扣装置与比较例中的安全带锁扣装置的比较图。
图7是锁止状态中平衡块与解除按钮的接触说明图。
符号说明
D1、D2、D3、D4---距离,P1、P2---接触点,10---平衡块,100---锁扣,102---舌片,104---锁止孔,110---外壳,112---开口部,114---舌片插入口,116---底壳,118---螺丝,120---框架,122---侧壁,124---底壁,126---孔部,128---支撑孔,130---切缝,132---导孔,134---长槽,136---凹槽,140---锁止构件,142---锁止突片,144---支撑臂,146---开口,148---弹簧卡止凸部,150---放出器,152---基部154---臂部,156---被按压部,158---保持孔,160---悬臂,162---轴部,164---杆卡止部,166---弹簧保持突出部,170---放出器弹簧,172---锁杆,180---解除按钮,182---操作部,184---脚部,186---操作凹部,188---导向凸部,190---下端部,192---轴承槽200---平衡块,202---第1转动轴,204---第2转动轴,206---厚壁部,208---第1切口部,210---第2切口部,212---卡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尺寸、材料,以及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为了使发明更容易理解的示例,除了特殊说明之外,本发明不受其限制。并且,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对于实际上具有同一功能和构造的要素,通过采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将省略图示。
(安全带锁扣装置)
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锁扣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示例图。图2是图1的安全带锁扣装置的分解图。安全带锁扣装置,以下将表示为锁扣100,是对设于安全带上的舌片102进行固定的装置。锁扣100在车内被设置在坐于车椅上的驾乘员的腰部附近。
锁扣100的外壳110上设有开口部112,其用于插入舌片102并且用于设置解除按钮180。参照图1可知,在开口部112中,在设置有解除按钮180的部位之外的部位上形成有舌片插入口114。舌片102只要插入至舌片插入口114即可固定即锁止在锁扣100上,并且只要按下解除按钮180便可解除对舌片102的锁止。此外,在外壳110的下侧,底壳116由螺丝118拧接。
在锁扣内设有金属制的框架120。如图2所示,框架120具有设于一对侧壁122和侧壁122之间的底壁124,剖面呈日语假名的コ字状。底壁124上面,在锁扣内形成有舌片102的插入通道。
框架120的コ字状的内侧上部设有锁止构件140。锁止构件140是与插入外壳110内的舌片102连动而转动,从而卡止舌片102的构件。锁止构件140为金属制,在舌片插入口114一侧即图示Y2侧的端部上具有在框架120的底壁方向即图示Z2方向上突出的锁止突片142。将舌片102往外壳110内插入时,锁止突片142将插入设于舌片102上的锁止孔104,接着插入设于框架120的底壁124上的孔部126中。
锁止构件140,在锁止突片142相反一侧,即图中Y1侧的端部上,具有朝框架120的两侧壁122方向,即图示X1方向以及图示X2方向突出的支撑臂144。支撑臂144与设于框架120侧壁122上的支撑孔128卡合。据此,锁止构件140能够以支撑臂144为中心,朝框架120的底壁124方向,即图示Z2方向以及其反方向,即图示Z1方向转动。
锁止构件140的中央设有开口146。开口146的支撑臂144一侧即图示Y1侧的边缘设有朝锁止突片142方向,即图示Y2方向突出的弹簧卡止凸部148。弹簧卡止凸部148与放出器弹簧170连接,该放出器弹簧170设于锁止构件140和悬臂160之间。
锁止构件140和框架120的底壁124之间设有放出器150。在框架120的底壁上,放出器150能够滑动地设于弹簧片102的装卸方向上。弹簧片102插入外壳110内后,放出器150与舌片102的端部接触并受到其按压,从舌片插入口114一侧向外壳110内的里侧即图示Y1侧滑动。此外,锁止构件140对舌片102的锁止解除后,放出器150在放出器弹簧170的施力作用下,从外壳110内的里侧向舌片插入口114侧滑动。舌片102在此时的放出器150的滑动作用下被推出外壳110。
放出器150上设有略U字形的基部152和从基部152的两端向框架120的侧壁方向,即图示X1方向以及图示X2方向延伸的臂部154。臂部154插入至形成于框架120的侧壁122和底壁124之间的切缝130。由于臂部154能够在切缝内移动,因此放出器150在框架120的底壁上能够在舌片102的装卸方向上滑动。基部152上设有被按压部156和保持孔158,被按压部156为舌片插入口一侧的面,与舌片102的端部接触,保持孔158在呈U字形的内侧与悬臂160连接。
悬臂160是利用放出器弹簧170的反弹力,通过锁杆172将锁止构件140朝舌片102方向推压的构件。悬臂160具有与放出器150的保持孔158卡合的轴部162,其构成为能够以轴部162为中心转动。在悬臂160的前端设有形成为曲面的杆卡止部164。杆卡止部164穿过开口146并位于卡止构件140的上方,对同样位于锁止构件140上方的锁杆172进行卡止。在与悬臂160上的杆卡止部164相反一侧的表面即图2中的背面上,设有用于与放出器弹簧170连接的弹簧保持突出部166。
放出器弹簧170设于锁止构件140的弹簧卡止凸部148和悬臂160的弹簧保持突出部166之间。由于将放出器弹簧170设置为压缩状态,因此锁止构件140和悬臂160一直受到相互排斥方向上的反弹力。
锁杆172是从上方将锁止构件140朝舌片102按压的构件。锁杆172具有比锁止构件140宽度还长的长度。锁杆172被设置为穿过导孔132,导孔132分别形成于框架120的两侧壁122上并略呈L字状。如上所述,锁杆172被悬臂160的杆卡止部164卡止,能够跟随悬臂160的转动在导孔132内移动。
设置解除按钮180,使其在框架120的开口部112一侧即图示Y2一侧上覆盖两侧壁122以及其上部。解除按钮180能够在框架上朝舌片102的装卸方向自由滑动。解除按钮180具有从开口部112向外部露出的操作部182,以及从操作部182的两端向锁扣100内部延伸的脚部184。脚部184各自的前端以弧形连接。
解除按钮180的脚部184在框架120的侧壁122的外侧滑动。脚部184各自的内侧即框架120的侧壁一侧上设有操作凹部186。从框架120的导孔132突出的锁杆172的端部插入到操作凹部186中。解除按钮180向锁扣100的内部方向滑动后,在操作凹部186的开口部112一侧的面作用下,锁杆172被朝锁扣100的内部方向即图示Y1侧方向按压,与导孔132弯曲的边缘接触,并沿着边缘向上方移动。据此,锁止构件140通过锁杆172对舌片102的按压被解除,舌片102的锁止被解除。
脚部184各自的内侧且框架120的侧壁122相对的面上,设有导向凸部188。导向凸部188朝框架120的侧壁122突出的同时,朝操作部182以及脚部184的前端延伸。导向凸部188被插入形成于框架120的侧壁122上的长槽134。解除按钮180滑动时,长槽134引导导向凸部188。因此,解除按钮180能够对框架120的侧壁122以及底壁124平行滑动。
操作部182中的框架120的底壁侧设有向锁扣100内部方向突出的下端部190。下端部190上,形成有在两侧臂部方向延伸的轴承槽192。平衡块200的第2转动轴204与该轴承槽192啮合。轴承槽192的操作部182一侧上,设有用于承受转动平衡块200的第2转动轴附近的厚壁部206的辅助槽194。
图3是平衡块200的外观示例图。平衡块200是对解除按钮180起秤砣作用的构件。如图3(a)所示,平衡块200具有第1转动轴202以及第2转动轴204,能够伴随解除按钮108的滑动在外壳内转动。
第1转动轴202插入至设于图2的框架120的侧壁122上的凹槽136内,使平衡块200能够相对框架120以及外壳110转动。第2转动轴204与设于解除按钮180的下端部190上的轴承槽192相啮合。第2转动轴204在受到来自滑动的解除按钮180的施力使平衡块200相对解除按钮180转动,且使平衡块200以第1转动轴202为中心相对外壳110转动。
再次参照图2。在发生事故等状况时,与第2转动轴204连接的解除按钮180上有时会产生朝向锁扣100内部即图示Y1方向的惯性力。然而,像解除按钮180的惯性力这样相对较弱的力,会被来自第2转动轴204的平衡块200的惯性力所抵消。由于平衡块200的重心在惯性的作用下会以第1转动轴202为中心在锁扣100的内部方向即图示Y1方向转动,所以在第2转动轴204上将产生与重心的转动方向相反的图示Y2方向的惯性力。这样,由于平衡块200抑制解除按钮180朝锁扣100内部方向滑动,因此解除按钮180不能在惯性的作用下朝锁扣100的内部方向滑动。因此,平衡块200能够防止舌片102的卡止意外解除。
设定平衡块200的质量,使得即使产生惯性,重心也不会以第1转动轴202为中心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不用担心平衡块200会在惯性的作用下转动并使解除按钮180朝锁杆172方向滑动。
平衡块200为金属制,其惯性质量比解除按钮180大。因此,平衡块200能够可靠地防止解除按钮180在惯性的作用下向锁扣100内部滑动。
第2转动轴204最好在与滑动至外壳内部最深处时的解除按钮180的轴承槽192接触的位置上,具有令外周面的一部分欠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部分为平面。图3(b)为第2转动轴204的侧面扩大图。图3(b)的第2转动轴204是将平衡块200的卡止部212朝右侧设置时的姿势,显示了使第2转动轴204位于第1转动轴202的垂直下方状态时的姿势。如图3(b)所示,第2转动轴204设有第1切口部208以及第2切口部210作为其令外周面的一部分欠缺的部分。第1切口部208被设置在图3(b)姿势下的第2转动轴204上的左侧和上方位置上,并且几乎横跨第2转动轴全长。第2切口部210被设置在图3(b)姿势下的第2转动轴204的下侧上。
如图3(b)所示,各切口部208、210上一点到第2转动轴204的中心的距离D1、D3,分别比第2转动轴204假设为没有切口的圆形时外周上的一点到中心的距离D2、D4短。并且,本实施方式虽然将第2转动轴204令外周面的一部分欠缺的部分即各切口部208、210设为平面,但并不限于该形状。只要各欠缺部208、210设置得较第2转动轴204的外周面在圆的中心侧低,其形状不限于平面也可以为曲面等。
如图3(c)所示,平衡块200中锁扣100的内部侧前端上设有卡止锁杆172的卡止部212。卡止部212对在舌片102被锁止构件140卡止状态时的锁杆172进行卡止。因此,利用能够相对外壳110转动的平衡块200,能够辅助锁止构件140对舌片102进行卡止。据此,能够更加可靠地维持安全带锁扣装置中舌片102的卡止状态。
(安全带锁扣装置的动作)
图4是图1的A-A剖面图,安全带锁扣装置从初期状态到锁止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并且,图1的A-A剖面是图示Y1、Y2方向以及图示Z1、Z2方向的剖面,图4中省略了与安全带锁扣装置的动作无关的要素的图示。初期状态是指没有系上安全带的状态,即锁扣100没有锁止舌片102的非锁止状态。锁止状态是指驾乘员系上安全带的状态,即锁扣100锁止舌片102的锁止状态。在以下说明中,舌片插入口侧以及开口部112侧是指图中左侧,锁扣内部侧是指图中右侧。
图4(a)显示了锁扣100的初期状态。如图4(a)所示,在初期状态中放出器150在放出器弹簧170的反弹力的作用下,朝舌片插入口侧滑动。悬臂160处于以轴部162为中心朝顺时针方向倾倒的状态。此外悬臂160将锁杆172朝开口部112方向按压。锁杆172位于导孔132的上方,由于被悬臂160按压,与导孔132的开口部112侧即图4(a)中略垂直的边缘接触。
由于悬臂160处于向顺时针方向倾倒的状态,因此弹簧保持突出部166的高度位置相对锁止构件140的弹簧卡止凸部148的高度位置,而在于框架120的底壁侧。因此,放出器弹簧170为S字状的弯曲形状。这时,在放出器弹簧170中,弹簧保持突出部侧的端面S1与弹簧卡止凸部侧的端面S2不平行,在图4(a)中,端面S1从悬臂160的弹簧保持突出部侧的斜下方传递反弹力。
参照图2可知,放出器弹簧170的反弹力对锁止构件140施加以支撑臂144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力。因此,锁止构件140的锁止突片142与框架120的底壁124分开,在底壁124与锁止突片142之间确保有舌片102的插入通道。
图4(b)显示了舌片102插入至锁扣内的状态的例子。舌片102的端部与放出器150的被按压部156接触,使放出器150朝舌片102的插入方向滑动。这时,悬臂160的轴部162与放出器150一起抑制放出器弹簧170的反弹力而滑动。另一方面,悬臂160的杆卡止部164在放出器弹簧170的反弹力的作用下按压锁杆172。因此,悬臂160从图4(a)的状态向图4(b)的状态,以锁杆172为中心朝逆时针方向转动。
在图4b)的状态下,由于悬臂160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弹簧保持突出部166的高度位置接近锁止构件140的弹簧卡止凸部148的高度位置。在图4(b)中,端面S1从图4(a)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倾斜,端面S1与端面S2逐渐接近较图4(a)的状态更加平行的状态。因此,在图4(b)的状态中,放出器弹簧170的S字状弯曲解
图4(c)显示了从图4(b)的状态到舌片102进一步插入至锁扣内部侧的状态的例子。在该状态中,放出器150进一步向锁扣100的内部侧滑动,悬臂160以轴部162为中心进一步朝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时,放出器弹簧170弯曲为上方凸出的形状。因此,放出器弹簧170的端面S1从悬臂160的弹簧保持突出部166侧的斜上方向悬臂160传递反弹力。
悬臂160的杆卡止部164沿着导孔132的略垂直边缘朝导孔132的角部方向按下锁杆172。参照图2可知,被按下的锁杆172按压其下方的锁止构件140,锁止构件140朝舌片102以支撑臂144为中心转动。据此,锁止突片142插入舌片102的锁止孔104,接着插入框架120的底壁124的孔部126,舌片102被锁扣100锁住。
图4(d)显示了从图4(c)状态到解除按钮180稍微向开口方向滑动的状态。在图4(c)中,锁杆172被悬臂160按下越过导孔132的角部,并能够在导孔132内朝开口方向移动。并且,解除按钮180的操作凹部186的开口部的一侧的面,在受到放出器弹簧170的反弹力的锁杆172的作用下,被推向开口方向。因此,解除按钮180稍微向开口方向滑动,平衡块200以第1转动轴202为中心朝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该转动的作用下,平衡块200的卡止部212与锁杆172的上方接触并卡止。在使锁止构件卡止舌片的状态下,虽然锁杆能够在导孔132内朝图中水平方向移动,但该移动被平衡块的卡止部阻止。据此,舌片102的锁止完成,锁扣100处于锁止状态。
图5是安全带锁扣装置从锁止状态进行解除的动作说明图。图5(a)显示了从图4(d)的锁止状态到解除按钮180被按下的状态。驾乘员按下解除按钮180时,解除按钮180朝锁扣100的内部方向滑动,则首先平衡块200以第1转动轴202为中心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卡止部212对锁杆172的卡止被解除。接着,锁杆172在操作凹部186的开口部一侧的面的作用下被推向锁扣100的内部方向并移动。这时,由于锁杆172被按压,悬臂160以及放出器150均向锁扣100的内部方向移动。据此,放出器弹簧170被压缩。
从图5(a)的状态进一步按压解除按钮180,则如图5(b)所示,锁杆172与导孔132的弯曲边缘接触。接着,如图5(c)所示,锁杆172被操作凹部186的开口部一侧的面按压的同时,沿着导孔132的弯曲边缘上升。
如图5(c)所示,在解除按钮180滑动至锁扣100内部时的状态下,悬臂160处在以轴部162为中心朝顺时针方向转动并倾倒的状态。这时,弹簧保持突出部166的高度位置较锁止构件140的弹簧凸部148的高度位置还要靠近框架120的底壁一侧。因此,放出器弹簧170呈S字状的弯曲形状。参照图2可知,这时放出器弹簧170的端面S2通过弹簧卡止凸部148使锁止构件140以支撑臂144为中心朝顺时针方向转动。据此,锁止构件140的锁止突片142从舌片102的锁止孔104上升,舌片102的锁止解除。
放出器弹簧170的端面S1将悬臂160推向开口部方向。因此舌片102的锁止解除后,如图5(d)所示,悬臂160以及放出器弹簧170在放出器弹簧170的作用下迅速地向开口部方向滑动。据此,舌片102被从舌片插入口114推出去。接着,驾乘员松开解除按钮180后,操作凹部186的开口部一侧的面在受到放出器弹簧170反弹力的锁杆172的作用下被推向开口部一侧,解除按钮180滑向开口部一侧,锁扣100恢复到图4(a)所示的初期状态。
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锁扣装置与比较例中的安全带锁扣装置的比较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锁扣100在第2转动轴204上具备平衡块200,该平衡块200具有第1切口部208。另一方面,比较例的平衡块10的第2转动轴14具有圆形剖面。
不管是本实施方式还是比较例,在解除舌片102的卡止时,使解除按钮180完全滑至锁扣100内部后均会处于图6的状态。在该状态中,本实施方式的第2转动轴204在第1切口部208的作用下,与解除按钮180的轴承槽192基本垂直的平面接触。与比较例的第2转动轴14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第2转动轴204,虽然解除按钮180的滑动距离是相同,但是由于具有第1切口部208部分,其朝图6右方向的移动距离也相应地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平衡块200以第1转动轴202为中心转动的量,较比较例的平衡块10以第1转动轴12为中心转动的量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块200的弹跳高度比平衡块10的弹跳高度要矮高度h。
平衡块200由于还具备第2切口部210,因此第1转动轴202与第2转动轴204位于略垂直的位置时,第2转动轴204的中心到略垂直下方的第2切口部210上的一点的距离,即图3的距离D3,较第2转动轴14的中心到略垂直下方的圆周上一点的距离,即图3的距离D4短。通过设置第2切口部210,在其与轴承槽192之间带来空隙,减少其与轴承槽192之间的互相干扰。据此,能够使解除按钮180顺利地滑动。
根据以上构造,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锁扣100,只需要允许平衡块200转动的狭小空间便足够,能够使外壳110的厚度即图1中图示Z1方向以及图示Z2方向的厚度变薄,可将其体积设置得更小。
图7是锁止状态中平衡块200与解除按钮180的接触说明图。图7是将图4(d)的锁止状态的锁扣100中的平衡块200的扩大示例图。
在锁止状态的锁扣100中,平衡块200转动并起到抑制解除按钮180滑动的秤砣作用。在该锁止状态中,平衡块200的第2转动轴204,以欠缺的部分即各切口部208、210之外的外周面与解除按钮180的轴承槽192接触。例如,图7所示的第2转动轴204,在以模式性示例的接触点P1、P2能够与轴承槽192接触。
接触点P1是,当解除按钮180向图示Y1方向即锁扣100内部方向滑动时,与轴承槽192接触。此方向的解除按钮180的滑动,是发生在例如在事故等情况发生时产生的惯性作用下,向锁扣100施加图示Y1方向的加速度时。这时,在上述图示Y1方向的加速度下,受到以第1转动轴202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负荷的第2转动轴204起到抑制作用,防止解除按钮180朝图示Y1方向滑动。
解除按钮180向图示Y2方向即舌片插入口114方向滑动时,或平衡块200朝图7中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接触点P2与轴承槽192接触。这些解除按钮180的滑动以及平衡块200转动,是发生在例如在惯性的作用下,向锁扣100施加图示Y2方向的加速度时。需要考虑到防止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解除按钮180发生向图示Y1方向滑动,而设置平衡块200的质量和重心等。换言之,朝图示Y2方向滑动的解除按钮180起到抑制作用,防止平衡块20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能够维持舌片102的锁止。
第2转动轴204欠缺的部分,尤其是第1切口部208,在锁扣100处于锁止状态,即平衡块200作为秤砣起作用时,不与解除按钮180接触。换言之,在形成第1切口部208时,注意使其在锁扣100处于锁止状态下不与轴承槽192接触。如上所述,在锁止状态下,第2转动轴204以有欠缺的部分之外的外周面,即第1切口部208之外的部分与轴承槽192接触。例如即使平衡块200的状态发生些许倾斜,在锁止状态下,第1切口部208也不会与轴承槽192接触。因此,即使在第2转动轴204上设置第1切口部208,也不会影响上面所述的平衡块200的功能。
如上述参考图6(a)说明的那样,第2转动轴204的第1切口部208,在解除按钮180滑至外壳110的内部最深处时与轴承槽192接触。根据这种构造,第2转动轴204的欠缺部分能够在不影响所述平衡块200的功能的情况下,将弹跳高度控制在低水平。
上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较理想例子,除此之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实施或执行。只要本专利申请说明书中未做特别限定的,本发明不受附图所示的详细零件的形状、大小以及结构配置等限制。此外,本专利申请说明书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及用语,其目的仅在于说明,只要未作特别限定的内容,均不受其限制。
因此,显然,只要是本行业者在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所记载的范畴内,可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改例,毫无疑问关于这些也应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性范畴。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对设于车辆安全带上的舌片进行固定的安全带锁扣装置上。

Claims (4)

1.一种安全带锁扣装置,其对设于安全带上的舌片进行固定,其特征在于,具备:
用于插入所述舌片的外壳;
与被插入至所述外壳内的舌片连动而转动并卡止该舌片的锁止构件;
通过向所述外壳内部的滑动解除所述锁止构件对所述舌片的卡止的解除按钮;
受到所述解除按钮的施力而转动,并抑制该解除按钮滑动的平衡块,
所述平衡块具备:
使该平衡块相对所述外壳转动的第1转动轴;
与形成于所述解除按钮上的轴承槽相啮合,受到解除按钮滑动产生的使平衡块转动的力的第2转动轴,
所述第2转动轴具有令外圆周面的一部分欠缺的欠缺部分,所述欠缺部分设置得较第2转动轴的外圆周面在圆的中心侧低,为了解除所述舌片的卡止而所述解除按钮向所述外壳内部滑动时,所述欠缺部分与所述解除按钮的所述轴承槽接触。
2.一种安全带锁扣装置,其对设于安全带上的舌片进行固定,其特征在于,具备:
用于插入所述舌片的外壳;
与被插入至所述外壳内的舌片连动而转动并卡止该舌片的锁止构件;
通过向所述外壳内部的滑动解除所述锁止构件对所述舌片的卡止的解除按钮;
受到所述解除按钮的施力而转动,并抑制该解除按钮滑动的平衡块,
所述平衡块具备:
使该平衡块相对所述外壳转动的第1转动轴;
与形成于所述解除按钮上的轴承槽相啮合,受到解除按钮滑动产生的使平衡块转动的力的第2转动轴,
所述第2转动轴具有,所述解除按钮向所述外壳内部滑动时与所述解除按钮的所述轴承槽接触的,令外圆周面的一部分欠缺的欠缺部分,所述欠缺部分设置得较第2转动轴的外圆周面在圆的中心侧低,
其中,所述平衡块的所述第2转动轴,
在该安全带锁扣装置对所述舌片进行固定时,以所述欠缺部分之外的外圆周面与所述解除按钮的所述轴承槽接触,
所述解除按钮最大程度滑至所述外壳内部时,以所述令外圆周面的一部分欠缺的部分与该解除按钮的所述轴承槽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进一步具备锁杆,其受到来自所述舌片的力,使该锁止构件朝向所述舌片转动并卡止,
所述平衡块具有卡止锁杆的卡止部,其中该锁杆处于使所述锁止构件卡止所述舌片的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块为金属制,其惯性质量比所述解除按钮大。
CN201180008539.6A 2010-03-02 2011-03-01 安全带锁扣装置 Active CN1027530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5056 2010-03-02
JP2010-045056 2010-03-02
PCT/JP2011/054560 WO2011108506A1 (ja) 2010-03-02 2011-03-01 シートベルトバッ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3050A CN102753050A (zh) 2012-10-24
CN102753050B true CN102753050B (zh) 2015-09-09

Family

ID=44542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8539.6A Active CN102753050B (zh) 2010-03-02 2011-03-01 安全带锁扣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978214B2 (zh)
EP (2) EP3167743B1 (zh)
JP (1) JP5306539B2 (zh)
KR (1) KR101399593B1 (zh)
CN (1) CN102753050B (zh)
BR (1) BR112012022152B1 (zh)
WO (1) WO20111085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52659B1 (ko) * 2012-08-10 2015-09-14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시트 벨트 버클 장치
US8827026B2 (en) * 2012-10-16 2014-09-09 Oceaneering International, Inc. Barrier for use with seatbelt buckle and system including same
DE202012012254U1 (de) * 2012-12-20 2013-02-22 Key Safety Systems, Inc. Gurtschloss für einen Fahrzeugsicherheitsgurt
US9877548B2 (en) * 2013-04-18 2018-01-3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Buckle for seatbelt device
DE102013212927B3 (de) * 2013-07-03 2014-08-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urtschloss für ein Sicherheitsgurtsystem
CN104661881B (zh) * 2013-09-26 2019-03-05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用于安全带的锁扣装置
DE102013020618B4 (de) * 2013-12-02 2022-12-29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Gurtschloss
DE102014101730B3 (de) * 2014-02-12 2015-08-27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urtschloss für ein Sicherheitsgurtsystem
CN104163155B (zh) * 2014-05-19 2017-01-18 常州市赛诺安全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带双开锁扣
KR101674508B1 (ko) * 2014-07-10 2016-11-10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차량용 시트 벨트 결합 장치
EP3494825B1 (en) * 2016-08-05 2021-11-0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Buckle device for seat belt, and seat belt device
JP6487893B2 (ja) * 2016-11-16 2019-03-20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シートベルトバックル装置
US10575597B2 (en) 2017-11-08 2020-03-03 Autoliv Asp, Inc. Debris resistant seatbelt buckle device
KR102468607B1 (ko) 2017-11-20 2022-11-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시트벨트의 버클장치
SE541797C2 (en) 2017-11-30 2019-12-17 Husqvarna Ab Tool bel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0744A (zh) * 2001-06-08 2003-01-1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座椅安全带扣
CN1608536A (zh) * 2003-10-24 2005-04-27 高田株式会社 带扣中的防震装置、带扣以及安全带装置
CN1698490A (zh) * 2004-05-18 2005-11-23 高田株式会社 带扣以及使用该带扣的安全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9305664A (pt) 1992-10-09 1996-11-26 Autoliv Dev Fivela de cinto de segurança
DE4427011A1 (de) 1994-07-29 1996-02-01 Trw Repa Gmbh Verschluß für Sicherheitsgurte
JP3809007B2 (ja) 1998-03-25 2006-08-1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3869247B2 (ja) * 2001-10-29 2007-01-1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バックル装置
WO2007032168A1 (ja) * 2005-09-13 2007-03-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スイッチ付バッ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0744A (zh) * 2001-06-08 2003-01-1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座椅安全带扣
CN1608536A (zh) * 2003-10-24 2005-04-27 高田株式会社 带扣中的防震装置、带扣以及安全带装置
CN1698490A (zh) * 2004-05-18 2005-11-23 高田株式会社 带扣以及使用该带扣的安全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43273A1 (en) 2013-01-09
EP2543273B1 (en) 2018-05-30
WO2011108506A1 (ja) 2011-09-09
KR20120129934A (ko) 2012-11-28
EP3167743A1 (en) 2017-05-17
CN102753050A (zh) 2012-10-24
BR112012022152A2 (pt) 2017-05-23
US20120324685A1 (en) 2012-12-27
JP5306539B2 (ja) 2013-10-02
KR101399593B1 (ko) 2014-05-27
EP2543273A4 (en) 2016-06-01
EP3167743B1 (en) 2019-08-14
JPWO2011108506A1 (ja) 2013-06-27
BR112012022152B1 (pt) 2020-05-12
US8978214B2 (en) 2015-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3050B (zh) 安全带锁扣装置
KR101504228B1 (ko) 변형이 방지되는 시트벨트 버클
JPS5926283B2 (ja) 安全ベルト用ロツク
EP3098120A2 (en) Seat belt retractor and seat belt device
EP3088261B1 (en) Seat belt retractor and seat belt apparatus
US9199605B2 (en) Seatbelt retractor and seatbelt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2595954A (zh) 插扣装置
JP2002515371A (ja) 車両用リトラクタ
JP3608055B2 (ja) プリテンショナーとともに使用されるバックル
US20130219887A1 (en) Pretensioner
US20130154337A1 (en) Seat belt retractor and seat belt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EP3028593A1 (en) Buckle and seatbelt device with same
JP6373249B2 (ja) ロッキングタング
JP5385214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バックル装置
KR101459664B1 (ko) 쇼크프루프 장치가 구비된 시트벨트의 버클
KR101220140B1 (ko) 벨트 버클 및 이를 구비한 시트벨트
EP2653353B1 (en) Buckle and seatbelt device with same
JPH0535026Y2 (zh)
US10046731B2 (en) Energy absorption apparatus, seatbelt retractor, and seatbelt apparatus
JPH05278564A (ja) 安全ベルト用バックル
JP2015033860A (ja) シートベルトバックル装置およ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EP3479719B1 (en) Seat-belt tongue
KR101755930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벨트의 버클 장치
US20190168709A1 (en) Webbing take-up device
EP2493726B1 (en) Buckle for safety belt of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