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7071B - 电饭锅 - Google Patents

电饭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7071B
CN102727071B CN201210110452.6A CN201210110452A CN102727071B CN 102727071 B CN102727071 B CN 102727071B CN 201210110452 A CN201210110452 A CN 201210110452A CN 102727071 B CN102727071 B CN 1027270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flow path
vapor flow
pot
electric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104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7071A (zh
Inventor
新田浩朗
佐佐木晋介
土师雅代
佐野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27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70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70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70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饭锅,该电饭锅能将大气压以上的蒸汽导入锅内,实现过热蒸汽遍布锅内的所有米饭,蒸汽温度稳定,米饭不干燥,能够煮出好吃的米饭。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产生单元(24)产生蒸汽,蒸汽过热单元(15)提高所述蒸汽的温度并增大所述蒸汽的压力和流速以生成过热蒸汽,过热蒸汽排出到锅(2)内,在蒸汽过热单元(15)中,由于蒸汽通过形成为由散热片(43)构成的螺旋结构的蒸汽流路(45),由此能使过热蒸汽遍布锅内的所有米饭,使蒸汽温度稳定并能煮出好吃的米饭。并且,通过蒸汽过热单元(15)能够使蒸汽温度稳定化,由于不必过度提高加热板(4)的温度,因而不会产生夹生饭。

Description

电饭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过热蒸汽的电饭锅,特别涉及提升煮饭性能的电饭锅。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家庭用电饭锅中,配置在锅底部的用于对锅内的米和水加热的锅加热单元是主要的加热单元。为使米饭煮的好吃,重要的是使米的淀粉充分的糊化。特别的,在追加煮饭时利用高温对米加热,促进淀粉的糊化,增加米饭的甜味和香味。但是,由于在追加煮饭时是水处于几乎消失的状态,因此,如果通过锅加热单元继续追加煮饭加热,锅底附近的米饭就会烧焦,因此不得不减弱加热。
因此,发明了除了利用锅加热单元加热,还从锅的上方向锅内喷射高温的蒸汽从而对米饭和水进行加热的电饭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3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地现有电饭锅的剖视图。如图13所示,该电饭锅具有:电饭锅主体91;锅92,其以能够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在主体91内部;盖93,其可开闭自如地覆盖在锅92的上表面;锅加热单元94,其用于对锅加热;蒸汽产生单元95,其安装在主体91内部,具有水槽96和水槽加热单元97;蒸汽管98;蒸汽孔99。
水槽96中的水通过水槽加热装置97加热并沸腾。在水槽96产生的水蒸汽经由蒸汽管从蒸汽孔99供给至锅92。利用该机构,上层的米饭不会干燥,在被煮完后立即向锅92内供给高温蒸汽以促进糊化,因此提升了锅92内所有米饭的味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44308号公报
然而,在所述现有的结构中,由于向锅内导入的是大气压的蒸汽,因而蒸汽不能遍布所有米饭,会产生夹生饭。由此又提出进一步促进米饭糊化的过热蒸汽电饭锅的方案。在该过热蒸汽电饭锅中,水槽和水槽加热装置与锅分别设置,水槽中产生的蒸汽用加热板被加热至100℃以上并导入锅内。然而,该过热蒸汽电饭锅中,有蒸汽温度的稳定性不足的课题和加热板温度过高引起米饭表面干燥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解决上述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将大气压以上的蒸汽导入锅内,实现过热蒸汽遍布锅内的所有米饭,稳定蒸汽温度,煮出不干燥的好吃的米饭的电饭锅。
为解决所述现有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饭锅具有:蒸汽产生单元,其用于产生蒸汽;蒸汽过热单元,其用于使由所述蒸汽产生单元产生的所述蒸汽的温度上升,并增大所述蒸汽的压力和流速,从而产生过热蒸汽;过热蒸汽导入管,其用于将在所述蒸汽过热单元中生成的所述过热蒸汽排出到锅内;所述过热装置具有:散热片和蒸汽流路,该蒸汽流路具有由所述散热片形成的螺旋结构,供所述蒸汽通过。
由此,由于比大气压压力高的过热蒸汽被猛烈地导入锅内,因而蒸汽在整个锅内扩散,防止产生夹生饭,促进米饭的糊化,从而能够煮出甜味增加的好吃的米饭。
与本发明一种方式的电饭锅提升从蒸汽产生单元发生的蒸汽的温度并增大蒸汽的压力和流速使蒸汽被猛烈地导入锅内。利用该结构,能够提供使过热蒸汽遍布锅内的所有米饭,稳定蒸汽温度并能煮出好吃的米饭的电饭锅。
并且,通过蒸汽过热单元能够使蒸汽温度稳定化,由于不必过度提高加热板的温度,因而不会产生夹生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盖的剖视俯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安装有蒸汽供给管和过热蒸汽导入管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安装有蒸汽供给管和过热蒸汽导入管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的变形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和固定部件的周围配置有薄板状的绝热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的安装结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中安装有蒸汽供给管和过热蒸汽导入管的其他方式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安装有蒸汽供给管和过热蒸汽导入管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的外壳轴方向上的表面温度分布的曲线图;
图13是现有电饭锅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电饭锅主体
1a:锅收纳部
1b:上框部
1ba:筒状部
1bb:凸缘部
1bc:水槽收纳部
1c:环形基座
2:锅
3:盖
3a:上外壳部件
3b:下外壳部件(盖罩)
3c:贯通孔
3d:凸缘
3A:铰链轴
4:加热板(内盖)
4a:蒸汽排气孔
4b:过热蒸汽导入孔
5:水槽
6:水槽加热线圈
7:水槽温度检测单元
8:锅底加热单元
8a:底内加热线圈
8b:底外加热线圈
9:锅温度传感器
10:蒸汽筒
10a、10b:蒸汽排气孔
11、14、19、20:密封圈
12:加热板温度传感器
13:加热板加热线圈
15:蒸汽过热单元
16:蒸汽供给管
17:过热蒸汽导入管
18:过热蒸汽温度传感器
21:显示部
22:操作部
23:控制单元
24:蒸汽产生单元
31、32:绝热件
33:固定部件
33a:卡合孔
33A:大致圆筒状部
34:紧固部件
35:绝热件
41:壳体
41a、41b:侧壁
41c:蒸汽输入口
41d:过热蒸汽排出口
42:加热器
42A:末端部
42B:发热部
43:散热片
43a:散热片(第一散热片)
43b:散热片(第二散热片)
44:卡合爪
45:蒸汽流路
45a: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
45b: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
46:金属薄板
47:绝热件(第一绝热件)
49:绝热件(第二绝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方式的电饭锅具有:上表面开口的主体;锅,其以能够自由装卸的方式收纳在所述主体内部;盖,其以能够自由开闭的方式覆盖所述主体;锅加热单元,其用于对所述锅加热;产生蒸汽的蒸汽产生单元;蒸汽过热单元,其用于将从所述蒸汽产生单元产生的所述蒸汽的温度提高,并增大所述蒸汽的压力和流速,从而产生过热蒸汽;过热蒸汽导入管,其用于将从所述蒸汽过热单元中生成的所述过热蒸汽排出到锅内;所述过热装置具有:散热片和蒸汽流路,该蒸汽流路具有由所述散热片形成的螺旋结构,供所述蒸汽通过。利用该结构,将高于大气压压力的温度温度的蒸汽导入锅内,使过热蒸汽遍及锅内的所有米饭,因而能够煮出好吃的米饭。
即,能够提供如下所述的电饭锅:提升从蒸汽产生单元发生的蒸汽的温度并增大蒸汽的压力和流速,将蒸汽猛烈地导入锅内,使过热蒸汽遍及锅内的所有米饭,稳定蒸汽温度,煮出好吃的米饭。并且,通过蒸汽过热单元能够使蒸汽温度稳定化,由于不必过度提高加热板的温度,因而不会产生夹生饭。
在第一方式的电饭锅的基础上,根据第二方式的电饭锅,所述蒸汽过热单元具有:进气口、排气口、蒸汽加热单元、所述蒸汽流路、所述蒸汽加热单元、收纳所述蒸汽流路的壳体;所述散热片安装于所述蒸汽加热单元的周围,并形成所述蒸汽流路的螺旋结构;所述蒸汽流路构成为:其剖面积从所述进气口到所述排气口相等,或者随着接近所述排气口而变窄;从所述进气口导入的所述蒸汽,经由所述蒸汽流路变成所述过热蒸汽,从所述排气口排出到锅内。利用该结构,能够增大过热蒸汽的流速并且能够高效地生成过热蒸汽。
即,从进气口导入的蒸汽经由蒸汽流路并被加热体积膨胀。蒸汽流路构成为:其剖面积从进气口到排气口相等,或者随着接近排气口而而变窄。由此,随着接近排气口,过热蒸汽的压力变得比大气压高并且过热蒸汽的流速加快。
过热蒸汽的流速随着接近排气口而变快,因而散热片的热传递增大热交换效率提高。因此,能够高效的生成过热蒸汽。
因而,由于生成最适宜温度的过热蒸汽并且增大了压力和流速,使过热蒸汽遍及锅内所有米饭,由此能够促进米饭的糊化煮出好吃的米饭。
在第一方式的电饭锅的基础上,根据第三方式的电饭锅,所述蒸汽过热单元具有:进气口、排气口、蒸汽加热单元、所述蒸汽流路、所述蒸汽加热单元、收纳所述蒸汽流路的壳体;所述蒸汽流路具有第一蒸汽流路和第二蒸汽流路,且第一蒸汽流路与第二蒸汽流路连通;所述散热片具有安装于所述蒸汽加热单元的周围的多个散热片,并形成多重螺旋结构;所述多个散热片配置为:所述多个散热片间的间隔从所述进气口到所述排气口相等,或者随着接近所述排气口而变窄;所述蒸汽流路构成为:在所述第一蒸汽流路和所述第二蒸汽流路中流动的所述蒸汽分别向相反方向流动从而形成对流;从所述进气口导入的所述蒸汽经由所述第一蒸汽流路和所述第二蒸汽流路成为所述过热蒸汽,从所述排气口排出到所述锅内。利用该结构,使蒸汽流路的散热片的温度均一化,由此壳体外侧表面的温度也均一化,使装配在电饭锅内部的情况下的安全性提高并且也有助于实现小型化。
例如,由于从进气口导入第一蒸汽流路的蒸汽和在第二蒸汽流路的排气口附近的过热蒸汽之间进行热交换,与蒸汽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排气口附近的壳体温度和进气口附近的壳体温度间的温度差。
因而,容易设计蒸汽过热单元的绝热结构和安全结构等,由于结构的简单化因而能够实现蒸汽过热单元的小型化。即,该结构有助于电饭锅主体的小型化。
在第一~第三中任意一个方式的电饭锅的基础上,根据第四方式的电饭锅,所述蒸汽过热单元还包括卷绕在所述散热片外周的金属薄板。利用该结构,通过金属薄板的封装作用防止散热片间的过热蒸汽的短路,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并且避免蒸汽与壳体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壳体的高温氧化劣化。
在第四方式的电饭锅的基础上,根据第五方式的电饭锅,所述蒸汽过热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金属薄板和所述壳体之间的绝热件。利用该结构,能够降低来自壳体的放热和提升蒸汽的加热效率。并且绝热件实现了在金属薄板和壳体之间封装的功能。
在第一~第五中任意一个方式的电饭锅的基础上,根据第六方式的电饭锅,还包括覆盖蒸汽过热单元的绝热件。利用该结构,能够降低热损耗,提高蒸汽的加热效率。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示意剖视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盖的剖视俯视图。
如图1所示,该实施方式的电饭锅具有,内部形成有锅收纳部1a的有底大致圆筒状的电饭锅主体1和收纳在锅收纳部1a中用于盛装水和米的锅2。在电饭锅主体1的上部安装有可开关电饭锅主体1的上部开口部的中空结构的盖3。在盖3的内侧(覆盖锅2开口部侧)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有可封闭锅2的上部开口部的大致圆盘状的加热板(也称作内盖)4。
电饭锅主体1的锅收纳部1a具有上框部1b和环形基座1c。上框部1b具有:筒状部1ba,其配置成与收纳的锅2的侧壁相对并空出预定的间隙;凸缘部1bb,其从筒状部1ba的上部向外方向突出并嵌合于电饭锅主体1的上部开口部的内圆周部。并且在凸缘部1bb形成有收纳水槽5的水槽收纳部1bc。
水槽5是盛装蒸汽发生用水的有底圆筒状容器。在水槽收纳部1bc的外周面安装有加热线圈6,该加热线圈6是对水槽5加热(感应加热)的水槽加热装置的一例。而且,也可以使用用加热器代替水槽加热线圈6对水槽5加热的结构。蒸汽产生单元24具备水槽5和水槽加热线圈6。
由于水槽加热线圈6对水槽5加热,水槽5内的水沸腾,生成大约100℃的蒸汽。并且,水槽收纳部1bc的侧部设置有开口。在该开口部用于检测水槽5的温度的水槽温度检测单元7以与被收纳的水槽5的侧部抵接的方式配置在水槽收纳部1bc上。
环状基座1c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并与锅2的下部的形状对应,环状基座1c的上部安装于上框部1b的筒状部1ba的下端部。在环状基座1c的外周面安装有锅底加热单元8,该锅底加热单元8是对锅2加热(感应加热)的锅加热单元的一例。锅底加热单元8具有底内加热线圈8a和底外加热线圈8b。
底内加热线圈8a利用环状基座1c被配置为与锅2的底部的中央部周围相对。底外加热线圈8b利用环状基座1c被配置为与锅2的底部的角部相对。
环状基座1c的底部的中央部分设有开口。在该开口部分,锅温度传感器9以与收纳在锅收纳部1a的锅2的底部抵接的方式配置,该锅温度传感器9是用于测定锅2的温度的锅温度检测单元的一例。由于锅2的温度与锅2内的被煮米饭的温度大致相同,所以通过锅温度传感器9检测锅2的温度,能够得知锅2内的被煮米饭的温度。
盖3具有构成盖3外壳的上外壳部件3a和下外壳部件(也称作盖罩)3b。并且,盖3具有铰链轴3A。铰链轴3A是盖3的开闭轴。铰链轴3A的两端部可自由转动地固定在电饭锅主体1的上框部1b。
盖3的中央部附近设有沿盖3的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蒸汽筒10可装卸地安装于该贯通孔3c。在蒸汽筒10的上壁和底壁设有蒸汽排气孔10a、10b,从而使锅2内多余的蒸汽排出到电饭锅的外部。
盖3的加热板4侧的贯通孔3c的周围安装有环状的密封圈11。密封圈11安装于加热板4的盖3时,设置为紧贴于设在加热板4的蒸汽排气孔4a的周围。
并且,盖3上安装有作为检测加热板4的温度的加热板温度检测单元的一例的加热板温度传感器。成为盖3的底壁的下外壳部件3b的内表面(盖内侧)安装有加热板加热线圈13,该加热板加热线圈13是对加热板4感应加热的加热板加热装置的一例。
加热板4由可进行感应加热的含有不锈钢等的磁性体金属构成。加热板4的外周部的锅2的侧面的面上安装有环状密封圈14。密封圈14设置为在盖3处于关闭状态时,密封圈14紧贴在锅2的凸缘部上。
并且,在盖3的内部设有用于将超过100℃的过热蒸汽导入锅2内的蒸汽过热单元15。关于蒸汽过热单元的安装结构,后面进行详细地说明。
蒸汽过热单元15构成为能够对水槽5产生的大约100℃的蒸汽加热而产生过热蒸汽。在蒸汽过热单元15连接有蒸汽供给管16和过热蒸汽导入管17。并且,蒸汽过热单元15与过热蒸汽温度传感器18抵接,该过热蒸汽温度传感器18是用于检测蒸汽过热单元15生成的过热蒸汽的温度的过热蒸汽温度检测单元的一例。
蒸汽供给管16设置为:在盖3处于关闭状态时蒸汽供给管16与水槽5内部连通,并将水槽5内产生蒸汽导入蒸汽过热单元15中。蒸汽供给管16的水槽5侧的端部安装有环状密封圈19。密封圈19设置为在盖3处于关闭状态时紧贴在水槽5的凸缘部上。
过热蒸汽导入管17设置为:在盖3处于关闭状态时,过热蒸汽导入管17穿过加热板4上设置的过热蒸汽导入孔4b与锅2内连通,将在蒸汽过热单元15中产生的过热蒸汽导入到锅2内。多余的蒸汽通过蒸汽筒10排出到外部。优选的是进一步设置蒸汽供给管16、过热蒸汽导入管17的加热装置(例如感应加热线圈)。
在过热蒸汽导入管17的锅2侧的端部安装有环状的密封圈20。密封圈20设置为在内盖4安装于盖3时紧贴在内盖4的过热蒸汽导入孔4b的周围。
并且,在盖3上设有:显示部21,该显示部21是显示煮饭模式、煮饭时间等各种信息的液晶显示器等;操作部22,该操作部22是能够从白米模式、粗米模式、白米(柔软)模式等多个煮饭模式中选择特定的煮饭模式的煮饭模式选择装置的一例。
操作部22具有煮饭开始按键等多个按键,其除了选择煮饭模式之外还能指示煮饭开始、取消、预约的执行。使用者一边参照显示部21的显示内容一边在操作部22选择特定的煮饭模式并指示开始煮饭。
在电饭锅主体1的内部装载有控制单元23。控制单元23具有记忆部,该记忆部记忆多个用于煮饭的煮饭程序。所述煮饭程序是煮饭的顺序,所述煮饭的顺序具有煮饭前、煮饭加热、持续沸腾、焖蒸这四个主要工序,并且在依照该工序的顺序执行时,预先决定了各工序的通电时间、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加热输出等。各个煮饭程序与多个煮饭模式分别对应。
控制单元23基于操作部22中选择的煮饭模式和各温度传感器7、9、12的检测温度,控制各部件和各装置,执行煮饭工序。并且,控制单元23基于操作部22中选择的煮饭模式和过热蒸汽温度传感器18的检测温度使蒸汽过热单元生成过热蒸汽。
接下来,参照图3~图6对蒸汽过热单元15的安装结构和内部构造进行详细地说明。图3是示出蒸汽过热单元15安装有蒸汽供给管16和过热蒸汽导入管17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该蒸汽过热单元15的示意剖视图;图5是示出蒸汽过热单元15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该蒸汽过热单元15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3和图4所示,蒸汽过热单元15具有:壳体41和配置在壳体41的内部并沿轴线A1延伸的加热器42。加热器42设置为:加热器42贯通壳体41的一侧的侧壁41a,使发热部42B配置在壳体41的内部,末端部42A与壳体41的另一侧的侧壁41b抵接(嵌合)。
在壳体41设有:蒸汽输入口41c,该蒸汽输入口41c吸入经由蒸汽供给管16供给的蒸汽;和过热蒸汽排出口41d,该过热蒸汽排出口41d将过热蒸汽排出到过热蒸汽导入管17。蒸汽输入口41c和过热蒸汽排出口41d配置于加热器42的发热部42B的附近。更具体的,蒸汽输入口41c和过热蒸汽排出口41d配置成与加热器42的发热部42B相对置。蒸汽过热单元15和蒸汽供给管16通过绝热件31连接。并且,蒸汽过热单元15和过热蒸汽导入管17通过绝热件32连接。优选的是,绝热件31、32具有弹性。
并且,加热器42的发热部42B的周围螺旋状地设有由金属板制成的散热片43。由此,可使蒸汽沿散热片43螺旋状地移动,加热器42的发热部42B和散热片43和壳体42的内壁形成蒸汽流路45。
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41的外侧设有固定部件33。壳体41的外周面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一例的卡合爪44.卡合爪44与设在固定部件33上的作为被卡合部的一例的卡合孔33a卡合。
固定部件33是在俯视图中形成为覆盖壳体41的大致整体的金属制(无机物为优选)板状部件。固定部件33通过螺钉等紧固部件34固定在设在盖3的下外壳部件3b的多个凸台3d上。
即,蒸汽过热单元15以与上外壳部件3a和下外壳部件3b不直接接触的方式,利用固定部件33安装于盖3的下外壳部件3b。并且,蒸汽过热单元15中只有卡合爪44与固定部件33接触,从而使蒸汽过热单元被悬挂在固定部件33上。
下面着眼于蒸汽产生单元24和蒸汽过热单元15的动作对基于所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煮饭工序进行说明。
使用者将待煮的米和与米量相对应的水放入锅2中,将所述锅2安装在电饭锅主体1内部。进一步,使用者将预定量的水放入水槽5中,所述水槽5安装在电饭锅主体1内部。使用者对操作部22的煮饭开始按键操作并指示开始煮饭,从而使电饭锅执行煮饭工序。
如上所述,煮饭工序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分为煮饭前、完成煮饭、持续沸腾、焖蒸这四个主要工序。
在煮饭前工序中,控制锅底加热单元8使锅2的温度为适合米吸水的温度,对锅内的米和水加热。
接着,在完成煮饭工序中,利用锅底加热单元8以预定的热量对锅2加热使锅2的温度达到预定值(100℃),根据此时温度上升的速动判断煮饭量。
在持续沸腾工序中,锅2的水消失,锅2的温度达到超过100℃的预定值,使锅底加热单元8和加热板加热线圈13通电,对米和水加热。在最后的焖蒸工序中,根据煮饭量在一定时间内多次重复利用锅底加热单元8和加热板加热线圈13的加热(追加煮饭)和加热停止(休止)。
在焖蒸工序(追加煮饭时和休止室)中,从蒸汽产生单元24发生的蒸汽在蒸汽过热单元15中过热,向锅2内供给过热蒸汽。
对该实施的方式中的过热蒸汽供给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在煮饭前工序中,与完成煮饭工序及持续沸腾工序相比通电量小,电饭锅整体消耗的电力小,所以在煮饭前工序中将水槽加热线圈6通电,以对水槽5内的水预热。之后,在完成煮饭工序和持续沸腾工序中,不对水槽加热线圈6通电。
持续沸腾工序结束后,转移至焖蒸工序,停止锅底加热单元8和加热板加热线圈13的加热,对水槽加热线圈6通电。由于水槽5内的水被预热,因而很快沸腾并向蒸汽供给管16导入蒸汽。
加热器42在持续沸腾工序结束时通电,以根据从过热蒸汽温度传感器18得到的数据对蒸汽流路45预热至预定的温度。由此,从蒸汽输入口41c导入的蒸汽在通过蒸汽流路45时被加热并且温度升高,从过热蒸汽排出口41d排出到过热蒸汽导入管17的蒸汽的温度上升至100℃以上。
从蒸汽输入口41c导入的蒸汽在通过蒸汽流路45的同时被加热且体积膨胀。这里,蒸汽流路45构成为,其剖面积从蒸汽输入口41c至过热蒸汽排出口41d相等,或者随着接近过热蒸汽排出口41d而变窄。利用该结构,随着接近过热蒸汽排出口41d,过热蒸汽的压力变得比大气压高并且过热蒸汽的流速变快。另外,作为蒸汽流路45的剖面积随着接近过热蒸汽排出口41d而变窄的结构的一例,列举了散热片43的间距从蒸汽输入口41c随着接近过热蒸汽排出口41d而变窄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另外,用于将从蒸汽输入口41c导入的蒸汽的压力和流速增大并生成过热蒸汽的结构,不限于蒸汽流路45的剖面积变化的结构。例如,蒸汽过热单元15也可以使向蒸汽流路45的上游的加热量比向蒸汽流路45的下游的加热量大。例如,蒸汽过热单元15的加热器42将蒸汽流路45加热为:供给至蒸汽流路45的加热量在过热蒸汽排出口41d的附近比蒸汽导入口41c附近大。通过该结构,蒸汽流路45的蒸汽的膨胀度在蒸汽流路45的下游侧比蒸汽流路45的上游侧大。因此,即使在蒸汽流路45的剖面积相等的情况下,随着接近过热蒸汽排出口41d,过热蒸汽的压力也会高于大气压力并且过热蒸汽的流速也变快。另外,也可以通过控制单元23对加热器42进行控制以调整加热器42的加热量的分布,从而使过热蒸汽排出口41d附近的加热量大于蒸汽导入口41c附近的加热量,并且也可以使加热器42自身具有过热蒸汽排出口41d附近的加热量大于蒸汽导入口41c附近的加热量的结构。
过热蒸汽流速随着接近过热蒸汽排出口41d变快,加热器42和散热片43的热传递变大,热交换效率提高。因此能够高效的生成过热蒸汽。
因此,由于生成最适宜温度的过热蒸汽并且增大了压力和流速,使过热蒸汽遍及锅2内所有米饭,由此能够促进米饭的糊化煮出好吃的米饭。
使用者在煮饭开始前操作电饭锅的操作部22,能够在控制单元23中指定煮饭用米的名称。控制单元23判断指定的名称是否为:煮饭柔软性质的米(鱼沼产腰光稻、宫城产筱锦稻)等标;标准性质的米(一般的腰光稻、筱锦稻、夏场的鱼沼产腰光稻、新米的云母397等);煮饭较硬的性质的米(云母397、夏场的腰光稻、筱锦稻等);控制焖蒸工序中高温蒸汽的导入时间和温度。高温蒸汽的导入时间通过水槽加热线圈6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控制,从而执行最适合米的性质的煮饭工序。高温蒸汽的温度通过加热器42的通电率和/或通电量控制。
在该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23在焖蒸工序中,当米为煮饭柔软性质的情况下,向锅2供给180℃的高温蒸汽并持续1分钟;当米为标准性质的情况下,向锅2供给200℃的高温蒸汽并持续2分钟;当米为煮饭较硬性质的情况下,向锅2供给220℃的高温蒸汽并持续3分钟。
在焖蒸工序中,压力比大气压高的过热蒸汽不能凝结成水分子的状态,通过锅2内米之间的间隙,穿过到达锅2的下部,向一粒一粒的米传热。因此能够保持温度的高温并促进米的糊化,增加米饭的甜味和香味,提升锅2内所有米饭的味道。
并且,在提供过热蒸汽的同时,进行利用锅底加热单元8和加热板加热线圈13追加煮饭的加热,由此能够抑制米饭的干燥和焦糊。
煮饭工序结束后,执行保温工序,控制锅底加热单元8和加热板加热线圈13的通电使锅内温度处于70℃附近。使用者操作操作部22的再加热按键后,控制单元23驱动水槽加热线圈6和加热器42,发生与焖蒸工序相同的过热蒸汽。而且,将高温蒸汽供给到锅2内部。
煮饭工序结束后,操作在加热按键,使米饭变得干燥,然而利用过热蒸汽进行再加热时,米饭的水分含量增加到与煮饭工序结束时相同的程度。进一步,通过过热蒸汽的加热降低保温中产生的不好的气味。
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向大气压的锅内导入压力高于大气压的高温蒸汽,所以所有米饭与高温蒸汽接触,防止产生夹生饭。进一步,与现有的将大气压的蒸汽导入锅内的电饭锅相比,用较少的蒸汽量就能使米饭充分的糊化。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焖蒸工序和保温工序中向锅2内供给高温蒸汽但也可在其他工序中向锅2内供给高温蒸汽。如果在煮饭前工序和完成煮饭工序中向锅2内供给高温蒸汽,锅2内的温度能在短时间内升高。如果在沸腾持续工序中向锅2内供给高温蒸汽,由于米汤遇到蒸汽,能够防止溢出。
水槽5也可与锅2一体形成。在水槽5和锅2一体地情况下,能够降低使用者拿在手中的部件数量。进一步,由于向锅2中放入米和水的同时能够向水槽5供水,因而能使使用者的煮饭准备动作简单化。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蒸汽过热单元15和蒸汽供给管16以及蒸汽过热单元15和过热蒸汽导入管17通过具有弹性的绝热件31、32连接,因而能够抑制蒸汽过热单元15中产生的热扩散到蒸汽供给管16和过热蒸汽导入管17的全部。
并且,由于蒸汽过热单元15通过固定部件33以不与上外壳部件3a和下外壳部件3b直接接触的方式安装于下外壳部件3b上,因而蒸汽过热单元15中产生的热的一部分由固定部件33扩散,并能使向下外壳部件3b传递的热量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盖3的外壳部件的变形,并能使过热蒸汽的温度进一步升高(例如200℃以上)。
并且,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蒸汽过热单元15只在卡合爪44处于固定部件33接触,因而能够减少固定部件33和蒸汽过热单元15的接触面积。并且,由于蒸汽过热单元15利用固定部件33悬挂的结构,因而也能从壳体41的外周面扩散热。由此,可以抑制固定部件33温度上升过剩,进一步抑制盖3的外壳部件3a、3b的变形等。
并且,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固定部件33形成为在俯视图中覆盖壳体41的大致整体的结构,因而固定部件33能作为抑制蒸汽过热单元15中发生的热向上外壳部件3a传递的遮蔽板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抑制即使在煮饭过程中使用者也可触碰的上外壳部件3a形成高温。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烫伤的危险性。
并且,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100℃的蒸汽的生成利用与蒸汽过热单元15不同的其他装置进行,因而,能够降低加热器42的输出,实现蒸汽过热单元15的小型化。并且,由于没有必要向蒸汽过热单元15的壳体41内供给水,因而能够抑制壳体41内附着水垢使热效率降低。
并且,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加热器42的末端部42A设为与壳体41的侧壁41b接触,因而加热器42的热直接传递给壳体41,壳体41内的蒸汽能够受到来自加热器42和壳体41的内表面双方的高效率加热。
由此,过热蒸汽的温度进一步提高的同时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另外,在加热器42的末端部42A与壳体41的侧壁接触的情况下,与其不接触的情况下相比,壳体的温度能上升例如70~80℃的程度。
另外,由于加热器42和壳体41彼此形状不同,因而由于热量下降时的热应力作用膨胀又收缩,由此能够引起加热器42和壳体41的连接部分的损坏。因此加热器42的末端部42A不与壳体41的侧壁41b一体地固定,优选的是彼此嵌合抵接。由此,能够抑制加热器42和壳体41的连接部分的损坏。
另外,根据该实施方式,蒸汽输入口41c和过热蒸汽排出口41d配置在加热器42的发热部42B的范围内,因而从蒸汽输入口41c导入的蒸汽与发热部42B的温度差很大,从而高效地进行热交换。并且,过热蒸汽直至从过热蒸汽排出口41排出,都能够在发热部42B的范围内通过显热作用而使温度高效地上升。
另外,相对于此,若在发热部42B以外的部位设置蒸汽导入口41c和过热蒸汽排出口41d,则蒸汽的温度较亮,加热效率下降。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了不仅使加热器42小型化而且加热效率高的结构。
并且,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加热器42的周围螺旋状地设有散热片43,因而能够使蒸汽沿散热片43螺旋状地移动,使蒸汽的移动路线增长。
并且,由于蒸汽也被传递加热器42的热的散热片43加热,因而蒸汽和热源(加热器42和散热片43)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加热器42的热能高效地传递给蒸汽,从而进一步提升蒸汽的加热效率。并且,能够实现加热器42的小型化。
另外,在壳体41与散热片43接触构成的情况下,在量产时,特别是壳体41与散热片43间的接触部分容易产生尺寸偏差。在该情况下,从过热蒸汽排出口41d排出的过热蒸汽的温度产生偏差。因此,优选的是壳体41和散热片43不接触。
但是,壳体41和散热片43的间隙大时,不沿散热片43流动而是通过该间隙流动的蒸汽的量增多,蒸汽的加热效率变低。因此优选的是,使壳体41和散热片43之间的间隙尽可能的小(例如1.5mm以下)。
并且,当蒸汽含有氯化钙、氯化镁等成分时,若这些成分在壳体41、散热片43出附着堆积,蒸汽变得流动困难(或不能流动)。因此优选的是,作为与蒸汽接触部分的散热片43和壳体41的材料应选择奥氏体的高耐腐蚀性的材料,使由蒸汽引起的氧化、腐蚀、应力腐蚀开裂等不发生。
另外,在壳体41内生成过热蒸汽的情况下壳体41内是比大气压高的高压(1.02倍标准大气压左右。因此,壳体41和加热器42的连接部分等各连接部分的密封部件,不用一般使用的硅、氟等的橡胶材料,而优选的是用镍蜡等蜡封。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也可利用其它实施方式实施。例如:本发明不限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向蒸汽过热单元15供给的蒸汽通过对水槽5内的水加热而生成。例如,也可将煮饭过程中锅2内产生的蒸汽供给至蒸汽过热单元15。
并且,本发明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壳体41和下外壳部件3b之间为空气层。例如,也可在壳体41和下外壳部件3b之间设有比空气热传递效率低的薄板状的绝热件(优选为无机物),例如二氧化硅的绝热件。
并且,如图7所示,也可设有覆盖壳体41和固定部件33的整体的薄板状的绝热件35。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壳体41和上外壳部件3a、以及壳体41和下外壳部件3b之间配置有绝热件35,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上外壳部件3a和下外壳部件3b的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过热蒸汽的温度。
并且,由于蒸汽过热单元15悬挂在固定部件33上,因而绝热件35不承载蒸汽过热单元的自重。因此,不会出现绝热件35由于蒸汽过热单元15的自重而压缩从而降低绝热性能的现象。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33配置在上外壳部件3a和下外壳部件3b之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固定部件33也可构成为:在蒸汽过热单元15的外周面覆盖有大致圆筒状部33A。
在该情况下,由于从蒸汽过热单元15传递给上外壳部件3a和下外壳部件3b的热的一部分能够被大致圆筒状部33A遮蔽,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上外壳部件3a和下外壳部件3b的变形。
并且,本发明不限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蒸汽过热单元5通过固定不加33悬挂的结构。例如,如图9所示,蒸汽过热单元15也可安装于固定部件33的大致圆筒状部33A的底部设立的凸缘33Aa上。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实现小型化固定部件33沿壳体41的形状而形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固定部件33也可为平板状。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安装有蒸汽供给管和过热蒸汽导入管的其他方式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加热器42的发热部42B的周围螺旋状地设置有由金属板等构成的散热片43,散热片43的外周卷有金属薄板46。并且,金属薄板46和壳体41之间设置有具有耐热纸结构的绝热件(第一绝热件)47,并设置有覆盖壳体41的具有耐热纸结构的绝热件(第二绝热件)49。
由于散热片43的外周卷绕有金属薄板46,由于金属薄板46的封装作用能够防止散热片43间的过热蒸汽的短路并提高加热效率,并且由于蒸汽不与壳体41直接接触,因而能够防止壳体41的高温氧化劣化。
并且,金属薄板46和壳体41之间设有绝热件(第一绝热件)47,由此能够够降低由壳体41放出的热提高蒸汽的加热效率,并且实现金属薄板46和壳体41之间的封装的功能。
并且,由于蒸汽过热单元15被绝热件(第二绝热件)49覆盖的结构,能够降低热损失提高蒸汽的加热效率。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安装有蒸汽供给管和过热蒸汽导入管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箭头示出蒸汽的流动。
该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15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15的蒸汽流路变更为二重螺旋结构。由于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共通的部分使用同一符号,并省略共通部分说明。
加热器42的发热部42B的周围二重螺旋状地设有由金属板制成的散热片(第一散热片)43a和散热片(第二散热片)43b。由此,可使蒸汽沿散热片43螺旋状地移动,加热器42的发热部42B和散热片(第一散热片)43a和散热片(第二散热片)43b和壳体42的内壁形成蒸汽流路45。并且在散热片(第一散热片)43a和散热片(第二散热片)43b的外周卷有金属薄板46。
由加热器42的发热部42B和散热片43a和壳体41的内壁形成的蒸汽流路是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发热部42B和散热片43b和壳体41的内壁形成的蒸汽流路是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与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连通。
加热器42在持续沸腾工序结束时通电,以根据从过热蒸汽温度传感器18得到的数据所预定的温度对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和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预热。由此,从蒸汽输入口41c进入的蒸汽,在通过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和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时被加热并且温度升高,从过热蒸汽排出口41d排出到过热蒸汽导入管17的蒸汽的温度上升至100℃以上。
从蒸汽输入口41c导入的蒸汽在通过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和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时被加热且体积膨胀。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和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构成为,其剖面积从蒸汽输入口41c至过热蒸汽排出口41d相等,或者随着接近过热蒸汽排出口41d而变窄(即,随着蒸汽的流动从上流侧到下流侧而变窄)。利用该结构,随着接近过热蒸汽排出口41d过热蒸汽的压力变得比大气压高并且过热蒸汽的流速变快。另外,作为蒸汽流路45a、45b的剖面积随着接近过热蒸汽排出口41d而变窄的结构的一例,是散热片43a、43b的间距随着从蒸汽输入口41c接近到蒸汽排出口41d而变窄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另外,用于将从蒸汽输入口41c导入的蒸汽的压力和流速增大并生成过热蒸汽的结构,不限于蒸汽流路45a、45b的剖面积变化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对加热量向蒸汽流路45a、45b的分布进行控制。
过热蒸汽流速随着接近过热蒸汽排出口41d变快,加热器42和散热片43的热传递变大热交换效率提高,从而能够高效的生成过热蒸汽。
并且,在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和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中流动蒸汽分别朝相反方向流动形成对流,由此能够高效的生成过热蒸汽。在图11所示例中,过热蒸汽排出口41d设置在壳体41轴方向的一端部,蒸汽输入口41c设置在壳体41的轴方向的一端部的附近。而且,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和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在壳体41的轴方向的另一端部附近连通。利用该结构,从蒸汽输入口41c进入的蒸汽在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中从壳体41的轴方向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流动。该蒸汽接着通过设在壳体41轴方向的另一端部的附近的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和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的连通部。之后,蒸汽在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中从壳体41的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向一端部流动,到达过热蒸汽排出口41d。
因此,由于生成最适宜温度的过热蒸汽并且增大了压力和流速,使过热蒸汽遍及锅内所有米饭,由此能够促进米饭的糊化煮出好吃的米饭。
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其他方式的单纯螺旋形状的蒸汽过热单元15(图10)和该实施方式中蒸汽过热单元15的外壳轴方向上的表面温度分布的曲线图。随着远离过热蒸汽排出口41d,壳体在轴方向的距离变大。
如图12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和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的散热片43a和散热片43b的温度呈均一化,由此得知壳体41的外侧表面的温度也成均一化。
即从蒸汽输入口41c进入蒸汽流路(第一蒸汽流路)45a的蒸汽和,蒸汽流路(第二蒸汽流路)45b的过热蒸汽排出口41d附近的过热蒸汽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与蒸汽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过热蒸汽排出口41d附近的壳体41的表面温度和蒸汽输入口41c附近的壳体41的表面温度间的温度差。
因此,容易设计蒸汽过热单元的绝热结构和安全结构等,由于结构的简单化因而能够实现蒸汽过热单元的小型化。即,该结构有助于电饭锅主体的小型化。
例如,使用该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的电饭锅,与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过热单元的电饭锅相比高度能够降低10%。
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的前提下,还能添加许多变更和修正,这对与本技术领域人员来说是十分明显。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可将一种实例与其他至少一种实例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提高由蒸汽产生单元发生的蒸汽的温度并增大蒸汽的流速,将蒸汽猛烈地导入锅内,使过热蒸汽遍及锅内的所有米饭,稳定蒸汽温度,煮出好吃的米饭,因此该电饭锅作为家庭用及工业用电饭锅等是有用处的。

Claims (6)

1.一种电饭锅,其特征在于,
该电饭锅具有:
上表面开口的主体;
锅,其以能够自由装卸的方式收纳在所述主体内;
盖,其以能够自由开闭的方式覆盖所述主体;
锅加热单元,其对所述锅进行加热;
用于产生蒸汽的蒸汽产生单元;
蒸汽过热单元,其用于使由所述蒸汽产生单元产生的所述蒸汽的温度上升,并且使所述蒸汽的压力和流速增大,从而产生过热蒸汽;以及
过热蒸汽导入管,其用于将在所述蒸汽过热单元中生成的所述过热蒸汽向所述锅内排出,
所述蒸汽过热单元包括:
壳体;
蒸汽加热单元,其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具有沿轴线延伸的发热部;
散热片;和
蒸汽流路,其具有由所述散热片形成的螺旋结构,所述蒸汽流路供所述蒸汽通过,
所述蒸汽加热单元的所述发热部和所述散热片和所述壳体的内壁形成所述蒸汽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锅,其中,
所述蒸汽过热单元还包括进气口和排气口,
所述散热片安装于所述蒸汽加热单元的周围,以形成所述蒸汽流路的螺旋结构,
所述蒸汽流路构成为:其剖面积从所述进气口到所述排气口相等,或者随着接近所述排气口而变窄,
从所述进气口导入的所述蒸汽通过所述蒸汽流路而成为所述过热蒸汽,并从所述排气口排出到所述锅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锅,其中,
所述蒸汽过热单元还包括进气口和排气口,
所述蒸汽流路包括第一蒸汽流路和第二蒸汽流路,
所述第一蒸汽流路与所述第二蒸汽流路连通,
所述散热片包括被安装于所述蒸汽加热单元的周围的多个散热片,以形成多重螺旋结构,
所述多个散热片配置成:所述多个散热片的间隔从所述进气口到所述排气口相等,或者随着接近所述排气口而变窄,
所述蒸汽流路构成为:在所述第一蒸汽流路和所述第二蒸汽流路中流动的所述蒸汽成为彼此向相反方向流动的对流;
从所述进气口导入的所述蒸汽通过所述第一蒸汽流路和所述第二蒸汽流路而成为所述过热蒸汽,并从所述排气口排出到所述锅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饭锅,其中,
所述蒸汽过热单元还包括被卷绕在所述散热片的外周的金属薄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锅,其中,
所述蒸汽过热单元还包括绝热件,所述绝热件设置在所述金属薄板与所述壳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饭锅,其中,
所述电饭锅还包括覆盖所述蒸汽过热单元的绝热件。
CN201210110452.6A 2011-04-15 2012-04-13 电饭锅 Active CN1027270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90770A JP5861050B2 (ja) 2011-04-15 2011-04-15 炊飯器
JP2011-090770 2011-04-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7071A CN102727071A (zh) 2012-10-17
CN102727071B true CN102727071B (zh) 2016-04-13

Family

ID=46983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10452.6A Active CN102727071B (zh) 2011-04-15 2012-04-13 电饭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61050B2 (zh)
CN (1) CN1027270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86494B (zh) * 2014-06-12 2018-06-1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的盖板和电饭煲
DE102015207253A1 (de) * 2015-04-21 2016-10-27 E.G.O. Elektro-Gerätebau GmbH Heizeinrichtung zum Erhitzen von Flüssigkeiten, Verdampfer für ein Elektrogargerät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Heizeinrichtung
CN107212748B (zh) * 2016-03-21 2023-08-22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饮品机
CN106213974B (zh) * 2016-08-30 2018-10-19 杭州九阳欧南多小家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饭煲及其烹饪方法
JP6723118B2 (ja) * 2016-09-01 2020-07-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炊飯器
CN106923653B (zh) * 2017-04-28 2022-05-31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蒸汽烹饪装置
WO2018207382A1 (ja) * 2017-05-12 2018-11-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装置および加熱調理器
CN107595103A (zh) * 2017-10-11 2018-01-19 卢小燕 一种能改善米饭夹生的电饭锅
CN109770707B (zh) * 2017-11-15 2021-07-3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及杀菌保鲜的控制方法
CN110051211B (zh) * 2018-01-18 2021-12-31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及蒸汽饭煲
CN110432746B (zh) * 2018-05-03 2022-02-08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汽加热的烹饪器具及框式蒸汽饭煲
CN109085870B (zh) * 2018-08-23 2021-07-27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家电的控制方法、装置和智能家电
CN110888346A (zh) * 2018-09-11 2020-03-1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加热式电饭煲的烹饪控制方法
CN111281115B (zh) * 2018-12-10 2022-04-08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CN111281113B (zh) * 2018-12-10 2022-04-15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
DE102019205361A1 (de) * 2019-04-12 2020-10-15 Lisi Automotive Kkp Gmbh & Co. Kg Montageklammer, Feststellbremse und Kraftfahrzeug
CN109965689B (zh) * 2019-04-12 2021-02-0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的烹饪方法
CN112741482B (zh) * 2019-10-30 2022-07-19 丁徐慧 过热蒸汽炊饭器具
CN112826314A (zh) * 2019-11-25 2021-05-25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压力烹饪器具
EP4250954A1 (en) * 2020-11-30 2023-10-04 Atihc S.r.l. Apparatus for cooking food
CN114680638B (zh) * 2020-12-31 2023-11-2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及其烹饪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81477Y (zh) * 1996-09-20 1998-05-13 浙江大学 低压高温蒸汽过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7276B2 (ja) * 2000-12-28 2007-03-22 國夫 鶴巻 過熱水蒸気処理炉
JP2006034482A (ja) * 2004-07-26 2006-02-09 Asahi Sousetsu Kk 加熱調理装置における過熱蒸気供給システム
JP2006149593A (ja) * 2004-11-29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製パン機能付き炊飯器
JP5004001B2 (ja) * 2007-03-01 2012-08-22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過熱蒸気発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81477Y (zh) * 1996-09-20 1998-05-13 浙江大学 低压高温蒸汽过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23222A (ja) 2012-11-15
JP5861050B2 (ja) 2016-02-16
CN102727071A (zh) 2012-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7071B (zh) 电饭锅
CN202636572U (zh) 煮饭器
CN103702593B (zh) 煮饭器
CN102783906A (zh) 煮饭器
JP2005083735A (ja) 過熱蒸気調理装置
CN101791190B (zh) 蒸饮压力锅
CN208192789U (zh) 一种纯蒸汽加热饭煲
JP2008043420A (ja) 電気炊飯器
JP2005083734A (ja) 過熱蒸気調理装置
JP2005083740A (ja) 過熱蒸気調理装置
CN102783907B (zh) 煮饭器
CN207428944U (zh) 蒸汽烹饪装置
CN202647720U (zh) 过热蒸汽产生装置以及煮饭器
WO2015192756A1 (zh) 烹饪器具
KR100779726B1 (ko) 탄소섬유 히터 전기 보일러
CN102648818B (zh) 煮饭器
KR101204032B1 (ko) 다용도용 과열증기 발생장치
CN105380497B (zh) 过热蒸汽产生装置及煮饭器
JP2012016422A (ja) 炊飯器
KR20160048560A (ko) 전기 보일러
JP5934899B2 (ja) 蒸気過熱装置および炊飯器
CN208551238U (zh) 烹饪厨具盖体、蒸笼和烹饪厨具
CN205939061U (zh) 一种石英管即时过热蒸汽发生器
JP2016174707A (ja) 炊飯器、および、この炊飯器の制御方法
JP5494683B2 (ja) 電気炊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