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00597A - 方向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方向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00597A
CN102700597A CN2012100776511A CN201210077651A CN102700597A CN 102700597 A CN102700597 A CN 102700597A CN 2012100776511 A CN2012100776511 A CN 2012100776511A CN 201210077651 A CN201210077651 A CN 201210077651A CN 102700597 A CN102700597 A CN 1027005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mentioned
face
flat pitch
paralla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776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广冈幸治
杉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da KK
Original Assignee
Yamad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da KK filed Critical Yamada KK
Publication of CN102700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005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1Elements
    • Y10T74/2101C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方向盘装置由固定托架(1)、夹紧件(3)、与该夹紧件(3)的转动操作一同转动的主动凸轮(A)、及不能转动地安装在固定侧部(11)上并且与主动凸轮(A)抵接的从动凸轮(B)构成,在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的基体平坦面(41、61)上沿着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由斜面部(51、71)、高位面(52、72)及抵接突起部(53、73)构成的凸轮动作部(5、7),并且斜面部(51、71)从基体平坦面(41、61)朝向高位面(52、72)以低部缓倾斜面(51a、71a)、中间急倾斜面(51b、71b)、高部缓倾斜面(51c、71c)的顺序构成。由此,锁定时及锁定解除时的操作杆的操作性提高。

Description

方向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向盘装置,能够提高锁定时及锁定解除时的操作杆的操作性。
背景技术
以往,开发了各种具有倾斜/伸缩功能的方向盘装置。特别地,在专利文献1(特开2002-59851号)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凸轮机构的方向盘装置。专利文献1的具体内容如下所述。在凸轮22的相对于凸轮从动件21的对置面22a上,以夹着凸轮22的中心轴线(支轴15的中心轴线C)相对置的方式,各自设置有一对用于在锁定解除时定位凸轮从动件21的第1定位部26、和用于在锁定时定位凸轮从动件21的第2定位部27[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3(a)]。
在第1及第2定位部26、27之间,形成有在倾斜锁定的解除时凸轮从动件21卡合的平坦面、在倾斜锁定时凸轮从动件21卡合的平坦面、及连接这些平坦面之间的凸轮面28。另一方面,在凸轮从动件21的相对于凸轮22的对置面21a上,形成有滑动接触凸轮22的各定位部26、27及凸轮面28的梯形状的一对突起31[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3(b)]。
凸轮面28包含有相对倾斜陡的第1坡度部29、及相对倾斜缓的第2坡度部30,第2坡度部30位于夹紧时的操作杆的行程的后部[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4(a)]。这样一来,借助在凸轮面28上设置多个坡度部29、30,操作杆16的操作角度的范围不用那么大,能够减轻操作杆16的操作力。
特别地,与操作转矩往往变大的、操作杆16的夹紧方向中的行程的后部对应,在凸轮面28上设置相对坡度缓的第2坡度部30。由此,减轻夹紧行程后部的操作杆16的操作转矩,提高操作杆16的操作性。
在此,将以往广泛使用的、从起始端到终端单一倾斜的凸轮面的形状定义为由从凸轮面28的起始端连接终端的单一直线构成的假想倾斜线L。在专利文献1中,形成在凸轮面28上的第1坡度部29及第2坡度部30在与该假想倾斜线L对应的位置,被形成在比上述假想倾斜线L高的位置(区域)上(参照图4)。假想倾斜线L与专利文献1的凸轮面28中的凸轮从动件21的转动量相同,也与操作杆16的操作角度相同。
专利文献1:特开2002-59851号。
在专利文献1中,相对于从以往广泛使用的从起始端到终端单一倾斜的假想倾斜线L,形成坡度部29、30。作为操作杆16的行程的后部的第2坡度部30是与作为行程的前部的第1坡度部29相比的操作杆16的操作力高的区域。于是,通过在行程后部设置比上述假想倾斜线L坡度缓的第2坡度部30,不用增大对于假想倾斜线L操作杆16的操作角度,而减轻夹紧行程后部的操作杆16的操作力[参照图4]。
但是,形成在凸轮面28上的坡度被形成在比假想倾斜线L在整体区域高的位置(区域)上。在凸轮从动件21的转动量相同的地点比较时,凸轮面28比假想倾斜线L提升量(凸轮从动件21的轴方向移动量)大,轴力也变大。在凸轮面28的从起始端至终端的整个区域中,对于假想倾斜线L,操作杆16的操作力从初期至后期整体地变大[参照图4]。
并且,倾斜锁定时,凸轮从动件21在操作初期阶段中从平坦面在比上述假想倾斜线L倾斜陡的第1坡度部29上移动,倾斜锁定初期的操作杆16的操作力变大。
在倾斜锁定解除时,作用要使凸轮从动件21从操作杆16的操作力高的行程的后部向操作杆16的操作力低的前部移动的力。并且,凸轮从动件21从倾斜缓的第2坡度部30在倾斜陡的第1坡度部29、平坦面上移动,因此具有在倾斜锁定解除时操作杆16势头良好而返回过度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于,在具备凸轮机构的、具有倾斜/伸缩调整功能的方向盘装置中,不增大杆操作角度,而抑制杆操作载荷,并提高操作性。
因此,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反复进行了专心的研究,结果借助第1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该方向盘装置由以下的部件构成,即:固定托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固定侧部,支承方向盘柱;夹紧件,具有贯通上述固定侧部的锁定螺栓;主动凸轮,与该夹紧件的转动操作一同转动;以及,从动凸轮,不能转动地安装在上述固定侧部,并且与上述主动凸轮抵接;在上述主动凸轮和上述从动凸轮的基体平坦面上沿着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由斜面部、高位面及抵接突起部构成的凸轮动作部,并且上述斜面部从基体平坦面朝向高位面以低部缓倾斜面、中间急倾斜面、高部缓倾斜面的顺序构成。
借助第2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在第1发明中,设置在上述中间急倾斜面的两端的上述低部缓倾斜面和上述高部缓倾斜面形成为不同的倾斜角度,上述高部缓倾斜面相对地比上述低部缓倾斜面倾斜角度形成得大。借助第3发明的方向盘装置解决上述课题,在第1或第2发明中,上述斜面部相对于连结最低位置和最高位置的直线状的假想倾斜线的坡度,上述低部缓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形成得小,上述中间急倾斜面与上述假想倾斜线交叉。
在第1发明中,主动凸轮及从动凸轮的斜面部从基体平坦面朝向高位面以低部缓倾斜面、中间急倾斜面、高部缓倾斜面的顺序形成。在从锁定解除状态成为锁定状态的过程中,主动凸轮或从动凸轮的抵接突起部与对方侧的凸轮抵接,借助相对的转动,抵接突起部从对方侧凸轮的基体平坦面跨越到高位面、通过斜面部而移动。
此时在抵接突起部登上斜面部而移动时,从倾斜角度缓的低部缓倾斜面向倾斜角度急的中间急倾斜面移动。抵接突起部不会从基体平坦面突然登上倾斜角度急的中间急倾斜面而移动,而是经过低部缓倾斜面登上中间急倾斜面而移动。
由此,在低部缓倾斜面的赋予势头的状态下,抵接突起部在中间急倾斜面上移动,因此抵接突起部的从低部缓倾斜面向中间急倾斜面的移动顺利地进行,能够成为操作杆的操作触感良好的结构。并且,在从锁定状态到达锁定解除状态的过程中,低部缓倾斜面起到使抵接突起部的下降移动中的势头及冲击减少的作用。
即,抵接突起部在斜面部下降移动时,不突然从倾斜角度急的中间急倾斜面向基体平坦面移动,而经过倾斜角度缓的低部缓倾斜面到达基体平坦面。由此,抵接突起部的势头在低部缓倾斜面渐渐地减少而到达基体平坦面,能够防止操作杆势头良好而返回过度。
这样一来,由于斜面部是由低部缓倾斜面、中间急倾斜面、高部缓倾斜面构成的,所以相对于以往那样的斜面为单一倾斜面的情况、或在登上倾斜方向中急剧的倾斜面先行的斜面,倾斜伸缩调整中的操作杆的操作触感变得良好。
在第2发明中,低部缓倾斜面与中间急倾斜面、高部缓倾斜面比较倾斜角度是最小的,因此在锁定時及锁定解除时,抵接突起部能够在基体平坦面和中间急倾斜面之间平滑地滑动,操作触感变得良好。并且,高部缓倾斜面相对地比低部缓倾斜面倾斜角度形成得大,因此在锁定时,能够使操作者认识到是紧固的中途,能够可靠地将操作杆的转动操作进行到最后。
在第3发明中,低部缓倾斜面的整个范围及中间急倾斜面的一部分范围形成在比假想倾斜线还低的位置上,由此能够减少对于假想倾斜线,操作杆的操作力变大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纵剖主视图,图1(B)是图1(A)的(α)部放大略示图,图1(C)是主动凸轮(或从动凸轮)的俯视立体图。
图2(A)是主动凸轮(或从动凸轮)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β)部的放大立体图,图2(C)是图2(A)的X1-X1向视图、图2(D)是图2(C)的(γ)部放大图。
图3(A)是示出锁定动作过程的起动的操作杆的动作的方向盘装置的略示图,图3(B)是图3(A)的状态中的主动凸轮和从动凸轮的动作的状态图,图3(C)是示出锁定动作过程的中间的操作杆的动作的方向盘装置的略示图,图3(D)是图3(C)的状态中的主动凸轮和从动凸轮的动作的状态图,图3(E)是示出锁定动作过程的马上结束前的操作杆的动作的方向盘装置的略示图,图3(F)是图3(E)的状态中的主动凸轮和从动凸轮的动作的状态图。
图4是对于假想倾斜线,比较本发明的主动凸轮及从动凸轮的斜面部和以往技术的凸轮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是具备倾斜调整(有时也并设有伸缩调整)功能的方向盘装置,主要由固定托架1、可动托架2、夹紧件3、主动凸轮A、及从动凸轮B构成[参照图1(A)]。
并且,与方向盘柱81一体地构成的可动托架2可倾斜调整地支承在固定托架1上。在该倾斜调整中,可动托架2对于固定托架1的锁定(夹紧)及锁定解除(夹紧解除)是借助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的伴随夹紧件3的操作而接近及离开来进行的[参照图1(A)、图1(B)]。
固定托架1由固定侧部11、11、连结部12及安装部13、13形成。固定侧部11为大致平板状的部位,平行地配置且在其上部部位借助焊接方法等连结在连结部12上。在两固定侧部11上,沿着大致上下方向形成有倾斜调整用长孔11a、11a。并且,从两固定侧部11的上端部位朝向外方形成有水平状的安装部13、13,在两安装部13、13上,固定托架1经由碰撞时用于冲击吸収的囊状物而固接在汽车的既定位置上。
可动托架2由可动侧部21、21及底部22形成,两可动侧部21、21平行地配置,并由底部22连结。两可动侧部21、21是支承方向盘柱的部位,在两可动侧部21、21的上方,用焊接等固接方法固接有方向盘柱。在两可动侧部21、21上形成有倾斜调整用贯通孔21a、21a。
并且,上述可动托架2的两可动侧部21、21被夹持在上述固定托架1的两固定侧部11之间而配置,夹紧件3的锁定螺栓31贯通到倾斜调整用长孔11a、11a和倾斜调整用贯通孔21a、21a中,以夹紧或夹紧解除自如的方式连结固定托架1和可动托架2[参照图1(A)]。在方向盘柱81上转动自如地安装有方向盘轴82,在该方向盘轴82的前端安装有方向盘轮83(参照图3)。
夹紧件3主要由锁定螺栓31和操作杆32构成[参照图1(A)]。锁定螺栓31由螺栓轴部31a、螺栓螺纹部31b及螺栓头部31c构成,在螺栓轴部31a的轴方向一端形成有螺栓螺纹部31b,在轴方向另一端形成有螺栓头部31c。在螺栓轴部31a上,在靠近螺栓头部31c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压入区域31d,如后所述的主动凸轮A被压入固定,随着锁定螺栓31的轴周向的旋转,主动凸轮A也一同转动。
接着,说明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的构成。如图1(B)所示,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形成为同一形状且同一构成。因此,关于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的详细部分,标注了不同的附图标记[参照图1(B)、图1(C)、图2(A)、图2(B)]。主动凸轮A由凸轮基体部4和多个凸轮动作部5、5……构成。同样地,关于从动凸轮B也由凸轮基体部6和多个凸轮动作部7、7……构成。
主动凸轮A的凸轮基体部4和从动凸轮B的凸轮基体部6是相同形状,并且主动凸轮A的凸轮动作部5、5……和从动凸轮B的凸轮动作部7、7……是相同形状。并且,有时从动凸轮B比主动凸轮A直径形成得大。下面,以主动凸轮A为中心进行说明,但关于从动凸轮B,与主动凸轮A对应的部位全部大致相同,因此主动凸轮A的说明也原样适合于从动凸轮B。
凸轮基体部4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在其中心位置上形成有安装孔42。该安装孔42被压入上述锁定螺栓31的压入区域31d,主动凸轮A与锁定螺栓31的轴周向一同转动。凸轮基体部4的一方侧的圆形面称为基体平坦面41。该基体平坦面4是平坦地形成的面。在该基体平坦面41的面上、且靠近外周侧的位置上、沿着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凸轮动作部5、5……。
具体地,上述基体平坦面41的靠近外周的部分沿着周向被4等分,在该4等分后的各个区域中配置有凸轮动作部5[参照图1(C)、图2(A)]。即,在凸轮基体部4上形成有4个凸轮动作部5 、5……。凸轮动作部5的数目是考虑了组装状态的稳定性或倾斜调整中的操作性而决定的,并不一定限定于4个,也可以是4个以下或4个以上。
各个凸轮动作部5在相对于基体平坦面41的面上正交的方向上突出形成。凸轮动作部5由斜面部51、高位面52及抵接突起部53构成,沿着基体平坦面41的圆周方向,以斜面部51、高位面52、抵接突起部53的顺序形成[参照图1(C)、图2(A)、图2(B)]。该排列方法的顺序在形成在基体平坦面41上的所有的凸轮动作部5、5…… 中是相同的[参照图1(C)、图2(A)]。
斜面部51是对于基体平坦面41具有坡度的面,其倾斜最高部与高位面52连续。抵接突起部53是从上述高位面52突出形成的大致正方体状的结构,其顶面部53a与从动凸轮B侧抵接[参照图1(B)]。
上述斜面部51是决定在锁定或锁定解除中的操作杆32的操作行程的范围的部位。斜面部51由低部缓倾斜面51a、中间急倾斜面51b、高部缓倾斜面51c这三个具有不同的倾斜的面构成,在中间急倾斜面51b的两端形成有低部缓倾斜面51a、及高部缓倾斜面51c。即,成为从基体平坦面41朝向凸轮动作部5的高位面52,以低部缓倾斜面51a、中间急倾斜面51b、高部缓倾斜面51c的顺序排列的结构[参照图1(C)、图2(A)、图2(B)]。
形成在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基体平坦面41侧的低部缓倾斜面51a的倾斜角度θa与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倾斜角度θb及高部缓倾斜面51c的倾斜角度θc比较是最小的角度[参照图2(D)]。即,低部缓倾斜面51a是倾斜最缓的斜面。在此,低部缓倾斜面51a的倾斜角度θa的基准面是基体平坦面41,倾斜角度θa、θb、θc是相对于基体平坦面41的角度。特别地,低部缓倾斜面51a的倾斜角度θa被设定得极小。
下面说明低部缓倾斜面51a、中间急倾斜面51b、高部缓倾斜面51c的倾斜角度θ的设定。首先,将假设斜面部51从斜面部51的起始端(与基体平坦面41的分界线)跨越到终端(与高位面52的分界线)为单一倾斜面的情况下的倾斜面设定为假想倾斜线L[参照图2(D)、图4]。假想倾斜线L和斜面部51中的主动凸轮A及从动凸轮B的转动量相同,操作杆32的操作角度也相同。
低部缓倾斜面51a形成为比假想倾斜线L还要缓的倾斜,成为比假想倾斜线L的倾斜角度θL小的角度。即,成为θa<θL。即,低部缓倾斜面51a跨过其整个范围、设定在比假想倾斜线L所对应的范围低的位置上。
上述中间急倾斜面51b形成为比上述假想倾斜线L大的倾斜,倾斜角度θb成为比倾斜角度θL大的角度。即,成为θb>θL。上述中间急倾斜面51b在其整个范围的中间部位与上述假想倾斜线L交叉。并且,中间急倾斜面51b比交叉位置靠近基体平坦面41侧的前方区域比假想倾斜线L低,在靠近高位面52侧的后方区域比假想倾斜线L高[参照图2(D)]。
形成在中间急倾斜面51b的高位面52侧的高部缓倾斜面51c的倾斜角度θc形成为比假想倾斜线L缓的倾斜,成为比假想倾斜线L的倾斜角度θL小的角度。并且,形成为比低部缓倾斜面51a的倾斜角度θa大,比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倾斜角度θb小。即,成为θa<θc<θb。高部缓倾斜面51c跨过其整个范围,比上述假想倾斜线L所对应的范围高。
在与凸轮基体部4的形成有凸轮动作部5、5的侧面相反侧的侧面上,形成有与凸轮基体部4的中心成为相同中心的非圆形状的固定用鼓出部43[参照图2(B)]。该固定用鼓出部43形成为长圆形状、长方形状、椭圆形或一部分呈平坦状的圆形状等。上述固定用鼓出部43插入形成在操作杆32上的固定孔32a中而被安装,操作杆32和主动凸轮A一体地转动[参照图1(B)]。上述操作杆32的固定孔32a形成为与上述固定用鼓出部43大致相同的形状。从动凸轮B在凸轮基体部6的中心形成有安装孔62。
虽然有上述锁定螺栓31的螺栓轴部31a贯通该安装孔62,但螺栓轴部31a和安装孔62并不被压入,而是相互可空转的结构。凸轮基体部6的一方侧的圆形面称为基体平坦面61。在该基体平坦面61的面上且靠近外周侧部位、沿着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凸轮动作部7、7……。并且,在与凸轮基体部6的形成有凸轮动作部7、7……的侧面相反侧的侧面上,形成有与凸轮基体部6的中心成为相同中心的非圆形状的固定用鼓出部63。
各个凸轮动作部7由斜面部71、高位面72及抵接突起部73构成。凸轮动作部7的数目与上述主动凸轮A的凸轮动作部5的数目相同,其排列也相同。即,若主动凸轮A的凸轮动作部5 、5的数目为4个,则从动凸轮B的凸轮动作部7、7的数目也为4个。并且,在上述斜面部71中也具有低部缓倾斜面71a、中间急倾斜面71b、高部缓倾斜面71c,它们以与主动凸轮A的低部缓倾斜面51a、中间急倾斜面51b及高部缓倾斜面51c倾斜角度等相同的条件而构成。
接着,说明装置整体的结构。在上述固定托架1的两固定侧部11之间配置有可动托架2的两可动侧部21、21,以形成在上述固定侧部11上的倾斜调整用长孔11a、11a、与形成在可动侧部21、21上的倾斜调整用贯通孔21a、21a的位置一致的方式配合。以夹紧件3的锁定螺栓31的螺栓轴部31a贯通到两固定侧部11及可动侧部21、21的倾斜调整用长孔11a、11a及倾斜调整用贯通孔21a、21a中的方式设置[参照图1(A)]。
上述从动凸轮B以不能转动的状态安装在固定托架1的一方的固定侧部11的倾斜调整用长孔11a中。此时通过将该从动凸轮B的固定用鼓出部63插入上述倾斜调整用长孔11a中,能够对于固定托架1以非转动状态设置从动凸轮B[参照图1(B)]。
并且,上述锁定螺栓31的螺栓轴部31a以松动插入的状态贯通到上述从动凸轮B的安装孔62中。上述主动凸轮A被压入固定在该锁定螺栓31的压入区域30d中。并且,将操作杆32安装在该主动凸轮A上,借助该操作杆32的转动操作,上述主动凸轮A能够在轴周向上转动操作锁定螺栓31。
通过将该锁定螺栓31适当地安装在固定托架1及可动托架2上,以上述主动凸轮A的形成有凸轮动作部5、5的面与从动凸轮B的形成有凸轮动作部7、7的面相对置的方式设置。即,各凸轮动作部5和凸轮动作部7以重合的方式抵接[参照图1(B)]。
并且,在上述锁定螺栓31的与螺栓头部31c形成侧相反侧,从固定托架1的固定侧部11的外侧安装有垫圈、推力轴承、推力垫圈及锁定螺母等固接件,将锁定螺栓31对于固定托架1及可动托架2转动自如地固定[参照图1(A)]。借助夹紧件3的操作杆32的转动操作,锁定螺栓31及主动凸轮A一同转动。
通过使上述操作杆32从下方向上方、即向逆时针方向在上述锁定螺栓31的轴周向上转动,上述主动凸轮A转动,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成为相对地转动的状态,凸轮动作部5、5 、……及凸轮动作部7、7、……相互地移动。
说明在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的相对的转动动作中,从锁定解除状态到达锁定状态的过程。操作杆32在锁定解除状态中位于下方,若使操作杆32向上方转动则成为锁定状态。
若主动凸轮A借助操作杆32的操作而向锁定方向转动,则凸轮动作部5的抵接突起部53的顶面部53a一边与从动凸轮B的基体平坦面61抵接、一边通过凸轮动作部7的斜面部71到达高位面72的位置上。并且,借助主动凸轮A的转动,凸轮动作部7的抵接突起部73的顶面部73a一边与主动凸轮A的基体平坦面41抵接、一边通过凸轮动作部5的斜面部51到达高位面52的位置上。由此,主动凸轮A与从动凸轮B离开。
这样一来,借助使上述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沿着锁定螺栓31的轴方向离开,上述固定托架1的固定侧部11和上述可动托架2的可动侧部21、21相互按压,能够成为锁定状态。
接着,说明从锁定状态到达锁定解除状态的过程。通过使操作杆32从上方向下方、即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上述主动凸轮A向与上次相反方向转动,在该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的相互转动动作中,在凸轮动作部5和凸轮动作部7之间,凸轮动作部5的抵接突起部53的顶面部53a从凸轮动作部7的高位面72的位置通过斜面部71而到达基体平坦面61的位置上,由此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接近。
并且,借助主动凸轮A的转动,凸轮动作部7的抵接突起部73的顶面部73a从凸轮动作部5的高位面52的位置通过斜面部51到达基体平坦面41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借助使上述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沿着锁定螺栓31的轴方向而接近,上述固定托架1的固定侧部11和上述可动托架2的可动侧部21、21相互松动而能够成为锁定解除状态,对于上述固定托架1,能够使可动托架2可倾斜/伸缩。
在借助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的锁定及解除中的相互的转动动作之中,凸轮动作部5的抵接突起部53和凸轮动作部7的抵接突起部73在任一个的转动动作中,抵接突起部53和抵接突起部73都抵接而相互起到作为止动件的作用,能够准确地限制锁定位置、解除位置。由此,能够以便宜的结构、确保稳定的性能。
接着,基于图3及图4来说明主动凸轮A的凸轮动作部5的斜面部51及从动凸轮B的凸轮动作部7的斜面部71的各自的作用。该作用的说明是从锁定解除状态成为锁定状态的过程。并且,在下面的说明中,说明了从动凸轮B的抵接突起部73对于主动凸轮A的基体平坦面41及凸轮动作部5的动作,但其相反的情况、即主动凸轮A的抵接突起部53对于从动凸轮B的基体平坦面61和凸轮动作部7的动作也是进行同样的动作。
主动凸轮A借助操作杆32的转动操作而转动。在进行锁定及锁定解除时的从动凸轮B的抵接突起部73(抵接突起部53)相对地在主动凸轮A(从动凸轮B)的基体平坦面41(基体平坦面61)、斜面部51(斜面部71)及高位面52(高位面72)上移动(参照图3)。
首先,基于图3说明在进行锁定及锁定解除时的主动凸轮A及从动凸轮B与操作杆32的位置关系。设在从动凸轮B的抵接突起部73(抵接突起部53)相对地在主动凸轮A(从动凸轮B)的斜面部51(斜面部71)上移动时的操作杆32的操作角度为α(参照图3)。
设操作杆32的起动的转动角度为α1,此时的抵接突起部73的斜面部51中的位置是低部缓倾斜面51a的上端[参照图3(A)、图3(B)]。并且,中间急倾斜面51b中的操作杆32的转动角度为α2,此时的抵接突起部73的斜面部51中的位置是中间急倾斜面51b的上端[参照图3(C)、图3(D)]。并且,高部缓倾斜面51c中的操作杆32的转动角度为α3,此时的抵接突起部73的斜面部51中的位置是高部缓倾斜面51c的上端[参照图3(E)、图3(F)]。
在斜面部51中,低部缓倾斜面51a形成在比假想倾斜线L还低的位置(区域)上,主动凸轮A的转动量在相同的地点与假想倾斜线L的情况相比较,提升从动凸轮B的抵接突起部73的量少[参照图2(D)]。在此,提升量是主动凸轮A的轴方向移动量,即,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离开的距离。
并且,所谓提升量少,是指主动凸轮A和从动凸轮B离开的距离少。并且,中间急倾斜面51b在其整个范围的中间部位与上述假想倾斜线L交叉,比交叉位置靠近低部缓倾斜面51a侧的范围形成在比假想倾斜线L低的位置上。
由此,在锁定時的操作杆32的起动中,在低部缓倾斜面51a及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前方区域的范围中,与主动凸轮A的转动量相同的假想倾斜线L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要使主动凸轮A转动的力,能够减少操作杆32的操作力。由此,能够使操作杆32的操作力与假想倾斜线L的情况相比较、在保持小的状态下使其从低部缓倾斜面51a转动至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前方区域[参照图2(D)、图4]。
在从锁定時的起动动作到中间动作的过程中,从动凸轮B的抵接突起部73从主动凸轮A的基体平坦面41经过低部缓倾斜面51a进入倾斜角度最陡的中间急倾斜面51b[参照图3(D)]。由此,与抵接突起部73从基体平坦面41突然进入陡的中间急倾斜面51b的情况相比,操作阻力少,能够进行顺利的操作。
即,低部缓倾斜面51a成为从动凸轮B的抵接突起部73到达急倾斜的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导入部。从低部缓倾斜面51a至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前方区域形成在比假想倾斜线L低的位置(区域),在转动量相同的地点与假想倾斜线L相比较的情况下,比假想倾斜线L提升量少[参照图2(D)、图4]。
即,从低部缓倾斜面51a至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前方区域中,与假想倾斜线L相比较,轴力变小,操作杆32的操作力变小。由此,能够使操作杆32的操作力与假想倾斜线L相比较保持得小地、从低部缓倾斜面51a移动至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前方区域。
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后方区域及高部缓倾斜面51c形成在比假想倾斜线L还高的位置(区域),在转动量相同的地点与假想倾斜线L相比较的情况下,比假想倾斜线L提升量多。即,从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后方区域至高部缓倾斜面51c中,与假想倾斜线L比较,轴力变大,操作杆32的操作力变大。
但是,从动凸轮B的抵接突起部73在与假想倾斜线L相比较操作杆32的操作力小的期间中移动至低部缓倾斜面51a及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前方区域,因此能够在赋予使操作杆32转动的势头的状态下向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后方区域及高部缓倾斜面51c移动。
并且,登上了中间急倾斜面51b的抵接突起部73能够容易地在高部缓倾斜面51c上移动[参照图3(F)]。由此,斜面部51中的操作杆32的操作性整体地提高。并且,高部缓倾斜面51c的倾斜角度形成得比低部缓倾斜面51a的倾斜角度大,因此能够使抵接突起部73可靠地移动至高位面52。
若高部缓倾斜面51c的倾斜角度形成得与低部缓倾斜面51a的倾斜角度相同或小,则高部缓倾斜面51c与作为平坦面的高位面52的倾斜角度的差变少。于是,抵接突起部73在高部缓倾斜面51c上移动的动作中途,就变成紧固结束了的感觉,具有操作者在中途停止操作杆32的转动操作的担忧。借助将高部缓倾斜面51c的倾斜角度形成得比低部缓倾斜面51a的倾斜角度大、增大与高位面52的倾斜角度的差,操作者能够认识到是紧固的中途,能够将操作杆32的转动操作可靠地进行至最后。
在本发明中,在斜面部51中,在中间急倾斜面51b的两端形成低部缓倾斜面51a和高部缓倾斜面51c,通过将低部缓倾斜面51a的倾斜角度形成得最小,低部缓倾斜面51a及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前方区域对于相同的转动量及相同的操作杆角度的假想倾斜线L形成在低的位置(区域)。将对于假想倾斜线L、操作杆32的操作力变大的范围设为从中间急倾斜面51b的后方区域至高部缓倾斜面51c,由此使夹紧感重的区域狭窄而变小,能够整体地减小操作杆32的操作力。
这样一来,在抵接突起部73对于斜面部51的移动中,在本发明中,能够减少对于假想倾斜线L夹紧感重的区域,因此不增大操作杆32的操作角度,而提高操作杆32的操作性。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1中,对于相同的转动量及相同的操作杆角度的假想倾斜线L,整个区域形成在高的位置(区域)上,倾斜/伸缩调整中的操作感觉变重(参照图4)。
接着,说明从锁定状态跨越到锁定解除状态的过程。从动凸轮B的抵接突起部73由高位面52、从主动凸轮A的倾斜角度最陡的中间急倾斜面51b经过倾斜角度最缓的低部缓倾斜面51a到达基体平坦面41。
即,从中间急倾斜面51b至基体平坦面41之间存在有低部缓倾斜面51a,在从动凸轮B的抵接突起部73到达基体平坦面41时,低部缓倾斜面51a起到作为缓冲面的作用,能够防止在操作杆32的操作中因急剧的势头而过度返回。
上面,举例说明了锁定螺栓3贯通到固定托架1的两固定侧部11、11及可动托架2的可动侧部21、21中的方向盘装置,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锁定螺栓3贯通到铝合金制的外柱和两固定侧部11、11中的方向盘装置。
并且,举例说明了通过使操作杆32从下方向上方、即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成为锁定状态的方向盘装置,但也可以应用于通过变更主动凸轮A及从动凸轮B的配置、而使操作杆32从上方向下方、即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成为锁定状态的方向盘装置。
并且,也可以将低部缓倾斜面51a、中间急倾斜面51b、高部缓倾斜面51c的倾斜面形成为鼓起成凸状的扁平凸状面。所谓扁平凸状面,指的是曲率半径极大的弧状面。本发明并不应解释为仅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对于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改良。
附图标记说明:
1 固定托架
11 固定侧部
2 可动托架
21 可动侧部
3 夹紧件
A 主动凸轮
B 从动凸轮
31 锁定螺栓
41、61 基体平坦面
5、7 凸轮动作部
51、71 斜面部
51a、71a 低部缓倾斜面
51b、71b 中间急倾斜面
51c、71c 高部缓倾斜面
52、72 高位面。

Claims (4)

1.一种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以下的部件构成,即:固定托架,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固定侧部,支承方向盘柱;夹紧件,具有贯通上述固定侧部的锁定螺栓;主动凸轮,与该夹紧件的转动操作一同转动;以及,从动凸轮,不能转动地安装在上述固定侧部,并且与上述主动凸轮抵接;在上述主动凸轮和上述从动凸轮的基体平坦面上沿着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由斜面部、高位面及抵接突起部构成的凸轮动作部,并且上述斜面部从基体平坦面朝向高位面以低部缓倾斜面、中间急倾斜面、高部缓倾斜面的顺序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上述中间急倾斜面的两端的上述低部缓倾斜面和上述高部缓倾斜面形成为不同的倾斜角度,上述高部缓倾斜面相对地比上述低部缓倾斜面倾斜角度形成得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斜面部相对于连结最低位置和最高位置的直线状的假想倾斜线的坡度,上述低部缓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形成得小,上述中间急倾斜面与上述假想倾斜线交叉。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向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斜面部相对于连结最低位置和最高位置的直线状的假想倾斜线的坡度,上述低部缓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形成得小,上述中间急倾斜面与上述假想倾斜线交叉。
CN2012100776511A 2011-03-26 2012-03-22 方向盘装置 Pending CN1027005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9043A JP5685124B2 (ja) 2011-03-26 2011-03-26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1-069043 2011-03-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00597A true CN102700597A (zh) 2012-10-03

Family

ID=45936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776511A Pending CN102700597A (zh) 2011-03-26 2012-03-22 方向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69647B2 (zh)
EP (1) EP2505457B1 (zh)
JP (1) JP5685124B2 (zh)
CN (1) CN102700597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8324A (zh) * 2012-11-28 2014-07-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5339859A (zh) * 2013-06-28 2016-02-1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杆单元
CN107110312A (zh) * 2015-01-13 2017-08-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凸轮装置以及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7624093A (zh) * 2015-04-15 2018-01-23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旺多姆公司 凸轮锁定机构和相关的转向柱
WO2019052483A1 (zh) * 2017-09-13 2019-03-21 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 坐杆夹组件和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24995B2 (ja) * 2012-11-28 2015-05-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JP5724994B2 (ja) * 2012-11-28 2015-05-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JPWO2015046432A1 (ja) * 2013-09-30 2017-03-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EP3000690B1 (en) * 2013-10-16 2019-03-06 NSK Ltd. Position adjusting-type steering device
JP5842954B2 (ja) * 2014-05-30 2016-01-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カム装置
JP2017047826A (ja) 2015-09-03 2017-03-0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758188B1 (en) * 2016-08-01 2017-09-12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6819332B2 (ja) * 2017-02-07 2021-01-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R3065195B1 (fr) * 2017-04-12 2019-07-12 Smoove Dispositif de serrage, notamment de serrage d'une selle pour un cycle
JP6774908B2 (ja) * 2017-06-14 2020-10-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494012B2 (en) * 2017-09-22 2019-12-03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Travel control system for cam assembly
US10913483B2 (en) * 2019-04-04 2021-02-0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Damper assembly for steering column
US11186307B2 (en) * 2019-10-31 2021-11-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ake lever assembly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3515A1 (en) * 2000-08-11 2002-02-28 Yoshikazu Kuroumaru Tilt steering apparatus
CN101423068A (zh) * 2007-10-31 2009-05-06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CN101544243A (zh) * 2008-03-25 2009-09-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设备
US20100242663A1 (en) * 2009-03-30 2010-09-30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Steering apparatus
CN101855122A (zh) * 2007-11-08 2010-10-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转向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38797A (en) * 1964-01-03 1966-03-08 Kenneth D Coughren Slip cam arrangement
GB2273338A (en) * 1992-12-02 1994-06-15 Torrington Co Steering column clamping mechanism.
JP3645157B2 (ja) 2000-08-11 2005-05-11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チルト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888841B2 (ja) * 2000-09-06 2007-03-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247996B2 (ja) * 2005-03-18 2009-04-02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固定装置
JP4740722B2 (ja) * 2005-07-29 2011-08-03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GB2428771B (en) * 2005-07-30 2009-05-13 Nsk Steering Sys Europ Ltd Detent device and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incorporat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3515A1 (en) * 2000-08-11 2002-02-28 Yoshikazu Kuroumaru Tilt steering apparatus
CN101423068A (zh) * 2007-10-31 2009-05-06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CN101855122A (zh) * 2007-11-08 2010-10-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转向设备
CN101544243A (zh) * 2008-03-25 2009-09-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设备
US20100242663A1 (en) * 2009-03-30 2010-09-30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Steering apparatus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8324A (zh) * 2012-11-28 2014-07-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3958324B (zh) * 2012-11-28 2016-05-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5339859A (zh) * 2013-06-28 2016-02-1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杆单元
CN105339859B (zh) * 2013-06-28 2019-04-09 慧与发展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杆单元
CN107110312A (zh) * 2015-01-13 2017-08-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凸轮装置以及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7110312B (zh) * 2015-01-13 2018-12-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凸轮装置以及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7624093A (zh) * 2015-04-15 2018-01-23 罗伯特博世汽车转向旺多姆公司 凸轮锁定机构和相关的转向柱
WO2019052483A1 (zh) * 2017-09-13 2019-03-21 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 坐杆夹组件和车辆
US10780934B2 (en) 2017-09-13 2020-09-22 Beijing Mobike Technology Co., Ltd. Seat rod clamp assembly an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47708A1 (en) 2013-09-26
EP2505457B1 (en) 2014-08-13
EP2505457A2 (en) 2012-10-03
US8869647B2 (en) 2014-10-28
JP2012201274A (ja) 2012-10-22
JP5685124B2 (ja) 2015-03-18
EP2505457A3 (en) 2013-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0597A (zh) 方向盘装置
EP2532564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CN1308176C (zh) 用于驾驶杆的倾斜调整单元
EP1468895B1 (en) Steering device
CN101417668B (zh) 倾斜伸缩转向装置
US8979128B2 (en)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EP2720928A1 (en) A clamp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20070234845A1 (en) Roller Thrust Assembly
US8387483B2 (en) Steering column for vehicle and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CN1833940A (zh) 转向装置的固定装置
US20050217407A1 (en)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s
US9004534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for an automobile
CN106794788A (zh) 扶手
KR101585421B1 (ko)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CN101503097B (zh) 楔形臂正倾角锁
CN109641610B (zh) 转向柱组件
KR101444591B1 (ko) 차량 시트
US11285846B2 (en) Vehicle seat with scissor frame arrangement
US20090205460A1 (en) Lock lever on steering column
CN116022221A (zh) 转向柱组件
CN101291839A (zh) 转向柱装置
CN108473155B (zh) 用于高度可调的转向柱的枢转支承件
KR20180000284U (ko) 건설기계장비의 접이식 스텝
US9352769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JP2002104205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