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1839A - 转向柱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1839A
CN101291839A CNA2006800388947A CN200680038894A CN101291839A CN 101291839 A CN101291839 A CN 101291839A CN A2006800388947 A CNA2006800388947 A CN A2006800388947A CN 200680038894 A CN200680038894 A CN 200680038894A CN 101291839 A CN101291839 A CN 1012918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axle device
analog bracket
steering axle
wr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88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崎弘
山田康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91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18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柱装置,该转向柱装置中,利用螺栓(BT)、(BT)把固定挡块(7)安装到固定托架(1)上,因此,通过调整螺栓(BT)、(BT)的夹紧力,就能够随意设定滑动托架(1)开始滑出的冲击力。

Description

转向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吸收二次碰撞时冲击力的转向柱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使转向柱兼有高刚性化以及可靠吸收冲击能量的两种相反的功能,从而能够给驾驶员提供舒适的操作性且还能够提高安全性的转向柱装置。
背景技术
转向柱装置为车辆的重要安全保障部件。尤其为了确保乘客安全,在发生车辆碰撞时如何控制车辆碰撞时转向柱装置的动作是极其重要的。通常情况下,转向柱装置本身设置冲击能量吸收机构,而且在方向盘内收纳的气囊支撑构件也承担重要的作用。
目前,存在各种各样的冲击能量吸收机构的构思。其中多数是以如何吸收碰撞时的能量为主要着眼点。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正常驾驶时需要用高刚性固定转向轴,以及碰撞时需要迅速进行规定的能量吸收。由此,驾驶员操作用高刚性支撑的方向盘,可提高操作手感,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碰撞时驾驶员受到的冲击。但是,由于通常这两种特性相互相反因此兼顾是很难的。即,如果高刚性地固定转向轴的话,碰撞时能量吸收机构或难以作动或承受多余的阻力,造成能量吸收无法稳定。相反,如果要稳定可靠地施行能量吸收作用的话,转向轴的支撑会变得松弛,导致刚性降低,其结果有可能使操作手感恶化。
就更具体的现有技术问题方面来说明。专利文献1公开的转向柱装置如下,即,通过在一对平板状支撑壁部的车辆前方侧配置一对立柱夹紧固定部,在二次碰撞时大致设定车身安装托架支撑壁部与立柱夹紧固定部的始动方向为水平方向,从而得以稳定地开始作动。
专利文献1:特开2004-161021号公报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通过把转向柱的下端相对车身固定的斜枢轴螺栓向前方拔出而开始转向柱的始动。因此,为了提高转向柱的支撑刚性,增大斜枢轴螺栓的夹紧力即可。但是,因此会延误二次碰撞时转向柱始动的时机,另一方面,为了提早二次碰撞时转向柱的始动,减少斜枢轴螺栓的夹紧力即可,但会降低转向柱的支撑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兼有转向柱的支撑刚性与受控的稳定吸收冲击能量特性的转向柱装置。
本发明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轴,该转向轴与方向盘相连结;
立柱套,该立柱套旋转自如地支撑上述转向轴;
固定托架,该固定托架固定于车身;
滑动托架,该滑动托架沿上述转向轴的大致轴线方向相对上述固定托架可移动地配置,并支撑上述立柱套;
能量吸收机构,该能量吸收机构配置于上述固定托架与上述滑动托架之间,并随着二者的相对移动而发挥作用;
压紧构件,该压紧构件安装于上述固定托架与上述滑动托架中的一方上,并对其另一方进行压紧;以及
调整单元,该调整单元调整对上述另一方的压紧构件的压紧力。
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柱装置,设有沿上述转向轴的大致轴线方向相对上述固定托架可移动地配置,并支撑上述立柱套的滑动托架,借助上述调整单元,调整在上述固定托架与上述滑动托架中的一方上安装的,并对另一方进行压紧的压紧构件的压紧力,从而兼有上述立柱套较高的支撑刚性与稳定的冲击能量吸收。
上述转向轴大致轴线方向上的不足预定值的力作用于上述固定托架与上述滑动托架之间时,上述滑动托架相对上述固定托架不移动,但较为理想的是大于上述预定值的力发生作用时,用上述滑动托架相对上述固定托架移动以产生磨擦力的方式,来调整上述压紧构件的压紧力。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压紧构件包含面接触另一方的锥形面,上述调整单元包含将上述压紧构件安装于上述一方上的螺栓螺纹,通过调整对上述一方的上述螺栓的螺合量,而改变上述另一方与上述锥形面之间的面压。
关于上述另一方与上述锥形面,较为理想的是通过对材料、表面处理、粗糙度、形状、硬度中至少一项以上加以规定,而使二者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变成规定值那样的控制。
较为理想的是如果将使摩擦力设定成规定值的装置介入上述另一方与上述锥形面之间的话,可以设定最佳的摩擦力。所谓“使摩擦力设定成规定值的装置”,包含介入二者之间的润滑剂、石蜡或涂布处理过的金属板等所有装置。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能量吸收机构包含被弯曲的线束、或被弯曲的平板或嵌入缝槽的平板。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能量吸收机构,设置于上述滑动托架与上述固定托架之间。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能量吸收机构,为一种设置于上述立柱套上的伸缩机构。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能量吸收机构,为一种设置于上述转向轴上的伸缩机构。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立柱套相对于上述可动套,对伸缩方向以及倾斜方向的至少一方向可调整位置地进行安装。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螺栓构成为,从上述车身侧通过上述压紧构件安装于上述固定托架上。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移动托架构成为,装入上述车身与上述固定托架之间并得到支撑。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滑动托架,具有向上述固定托架伸出的鼓出部,上述固定托架具有抱夹上述鼓出部的导向槽,上述鼓出部构成为仅与固定托架的导向槽接连保持。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谓“伸缩方向”是指转向轴的轴线方向,所谓“倾斜方向”是指与转向轴交叉的方向(尤其为上下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从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柱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柱装置通常时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柱装置吸收冲击能量时的状态立体图。
图5为用包含V-V的平面截断图2的结构而沿箭头方向观察的图。
图6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2所涉及的和图5同样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安装于未图示车身的状态图。
图8为将本实施方式改变例1所涉及的转向柱装置安装于未图示车身的状态图。
图9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3所涉及的和图5同样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4所涉及的和图5同样的剖视图。
图11A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5所涉及的和图5同样的剖视图。
图11B为图11A的B箭头指向图。
图11C为图11A的C箭头指向图。
图12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6所涉及的和图5同样的剖视图。
图13A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7所涉及的固定托架以及移动托架的图。
图13B为图13A的B箭头指向图。
符号说明
1   固定托架
1a  悬臂部
1b  底面
1c  底面
1d  斜面
1e  斜面
1e′垂直面
1f  孔
1g  突起
2   移动托架
2a  顶板
2b  支撑板
2c  鼓出部
2d  倾斜孔
2e  圆弧部
3   立柱套
3a  安装部
3b  伸缩孔
4   杠杆轴
5   凸轮构件
6   螺母
7   固定挡块
7a  锥形面
7a  斜面
7b  螺栓孔
7b′垂直面
8   摩擦板
9   线束构件
9a  第一弯曲部
9b  第二弯曲部
BT  螺栓
LBT 螺栓或铆钉或销
VB  车身
FB  中间托架
FB1 固定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倾斜/伸缩式转向柱装置。图1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从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柱装置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柱装置通常时的立体图。图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柱装置吸收冲击能量时的状态立体图。图5为用包含V-V的平面截断图2的结构而沿箭头方向观察的图。
经由插入托架FB固定于(参照图5、7)车身VB的固定托架1,具有大致“日”字的形状,在其车辆前方侧(图1中为里侧)具有一对悬臂部1a、1a。而且,以分别与固定托架1的底面1b、1c连接的方式,形成向同一方向倾斜的一对斜面1d、1e。在固定托架1的下方,安装有如后所述的滑动托架2。
如图1、图2所示,滑动托架2具有倒“U”字的截面形状,且在其顶板2a的两侧边缘分别安装有支撑板2b、2b。在支撑板2b、2b的上部外侧,形成在相对的方向上延伸的鼓出部2c、2c。在一个支撑板2b上设有两个鼓出部2c,沿后述立柱套的轴线方向观察,该两个鼓出部2c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形状且重叠在一起。另外,在支撑板2b、2b上,分别形成沿上下延伸的长孔状倾斜孔2d、2d。
以内置滑动托架2的方式,配置圆筒状的立柱套3。在立柱套3的车辆前方侧,形成箱状的安装部3a。该安装部3a通过螺栓LBT、LBT或者铆钉或者销,安装于固定托架1的悬臂部1a、1a上。进而,在立柱套3下方配置的块状部上,形成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孔状伸缩孔3b。立柱套3的内部,通过未图示的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着安装了未图示的方向盘的未图示的转向轴。而且,决定立柱套3是沿轴线方向伸缩自如的结构。
图1中,作为压紧构件的梯形柱状的固定挡块7,具有一对越向上方越相互接近的锥形面7a、7a,和在锥形面7a、7a之间形成的螺栓孔7b、7b。
对滑动托架2相对固定托架1的安装状态进行说明。作为能量吸收构件,如图1所示使被弯曲呈立体的线束部件9的中央第一弯曲部9a与固定托架1中央横梁上设置的突起1g卡合,并使线束9的两侧形成的第二弯曲部9b、9b缠绕在滑动托架2的圆弧部2e、2e上。
进而,一边使弯曲呈V状的两片薄摩擦板8、8插入在固定托架1的底面1b与斜面1d上形成的楔状空间,一边嵌入图5中左侧的鼓出部2c。此时,图5中右侧的鼓出部2c和由固定托架1的底面1c与斜面1e形成的空间,沿图5的方向观察,均变成梯形形状。所以,在将弯曲呈V状的两片薄摩擦板8、8卷绕在图5中右侧的鼓出部2c上的状态下,如果把固定挡块7嵌入这种梯形形状空间的话,其锥形面7a的一侧会介以摩擦板8、8与鼓出部2c的底面相抵接,锥形面7a的另一侧会与斜面1e相抵接。这种情形下,通过把螺栓BT、BT插入螺栓孔7b、7b并与固定托架1的螺纹孔1f、1f螺合,从而将滑动托架2安装于固定托架1。然后,将由未图示的杠杆驱动旋转的杠杆轴4穿过倾斜孔2b、伸缩孔3b、倾斜孔2以及凸轮部件5,而使之与螺母6螺合。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果夹紧作为调整单元的螺栓BT、BT的话,固定挡块7会向固定托架1接近,因此其锥形面7a、7a会以很强的力压紧鼓出部2c的底面与斜面1e。此时,由于来自斜面1e的反作用力将固定挡块7沿水平方向推动,因而使鼓出部2c的底面受到很强压紧力,因此在二者之间产生很大的摩擦力,从而能够对固定托架1以较高的刚性支撑滑动托架2。因此,驾驶员能够操作用较高的刚性支撑的方向盘,并能够获得舒适的操作手感。
另一方面,二次碰撞时,驾驶员的身体受到来自碰撞的方向盘经由转向轴沿图3所示方向A的冲击力时,就变成立柱套3受很强的力推向车辆前方侧,如果此时的冲击力变为规定值以上的话,向前方推压立柱套3的力会超过摩擦力。因此,滑动托架2的鼓出部2c、2c一边与转向轴的轴线大致平行的固定托架的底面1c、1b及斜面1d相对于固定挡块7的单侧斜面7a被导向一边开始滑动,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冲击吸收。此时,立柱套3通过伸缩机构得以缩短,因此不会妨碍滑动托架2的移动。作为调整摩擦力的单元的摩擦构件8,由于其表面实施过具有规定摩擦系数的涂层等,因此就会使滑动托架2稳定地进行滑动。也可以对摩擦构件8的两表面实施涂布并在右侧、左侧分别设置一片摩擦构件8。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摩擦构件8,而是直接地使鼓出部2c、2c对固定托架的底面1c、1b以及斜面1d、固定挡块7的单侧斜面7a相抵接。
自图3状态向图4状态发展,如果滑动托架1相对固定托架1发生位移的话,突起1g与圆弧部2e、2e之间的间隔会扩大。所以,线束构件9的第二弯曲部9b、9b发生塑性流动,使其相对于第一弯曲部件9a沿远离的方向位移,因此能够吸收冲击能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螺栓BT、BT把固定挡块7安装于固定托架1,因此,通过调整螺栓BT、BT的夹紧力就能够随意设定滑动托架1开始滑出的冲击力。
接着,对伸缩/倾斜调整进行说明。若操作者沿正方向转动未图示的杠杆,杠杆轴4就会整体性地旋转。若杠杆轴4旋转,则凸轮构件5同时旋转。若凸轮构件5沿正方向旋转,杠杆轴4的轴向力会松弛,所以,降低了立柱套3与滑动托架2的支撑板2b、2b之间的平面压力,使二者可能相对移动。
在这种情形下,通过将杠杆轴4的位置相对倾斜孔2d、2d以及伸缩孔3b进行相对性地位移,从而能够进行伸缩/倾斜调整。此时,将立柱套3的安装部3a与固定托架1的杠杆部1a、1a的连结的螺栓LBT、LBT轴线作为中心,倾斜移动立柱套3。
完成这种调整后,若操作者沿反方向转动未图示的杠杆,使杠杆轴4旋转,凸轮构件5会沿反方向旋转,增大杠杆轴4的轴向力。因此,增大了立柱套3与滑动托架2的支撑板2b、2b之间平面压力,使二者固定成无法相对移动的状态。
而且,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自一个方向就可完成组装全部的固定托架1、滑动托架2以及立柱套3等。例如,考虑到将图1上下相反的那种位置关系时,采用首先安装固定托架1于组装卡具(未图示),然后安置安装有线束构件9的滑动托架2,再进一步安装固定挡块7,并用规定转矩夹紧螺栓BT、BT的这些工序,在一处工位且一个操作者即可进行组装工作,成为一种用非常便宜的设备投资便可实现单元式组装的设计。
图7为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身上的状态图。图7中,穿过转向轴S的转向柱装置的固定托架1经由插入托架FB安装于车身。更具体而言,固定托架1用穿过贯通孔1p的螺栓FBT固定于中间托架FB。中间托架1用螺栓VBT固定于未图示的车身。而且,杠杆L以与杠杆轴4一体化地旋转的方式相连结。
图8为将本实施方式改变例1所涉及的转向柱装置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身上的状态图。本改变例中,相对图7的实施方式而言,中间托架与固定托架形成为一个整体。更具体而言,固定托架FB1的底面侧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固定托架相同的结构,因此,通过固定挡块7用螺栓BT可滑动地安装滑动托架2。在固定托架FB1的端部,通过端部托架FB2用螺栓LBT固定相对立柱套3可伸缩的立柱管3c的安装部3a,进而,用螺栓VBT将固定托架FB1固定在未图示的车身上。也可以不用端部托架FB2而直接地将固定托架FB1固定在立柱管3c的安装部3a上。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使中间托架与固定托架形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可削减零件个数,而且组装工序也得以减少,因此能够实现降低成本。进而,能够兼有转向装置的轻量化与高刚性化,提高固有振动频率,即使对于振动等方面也是很有好处。
图6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2所涉及的和图5同样的剖视图。本改变例中,仅固定托架以及固定挡块的形状不同,因此对于共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更具体而言,作为压紧构件的固定挡块7′具有斜面7a′与垂直面7b。另一方面,固定托架1′具有垂直面1e′。使固定挡块7′的垂直面7b与固定托架1′的垂直面1e′相对置地安装固定挡块7′。根据本改变例,若夹紧作为调整单元的螺栓BT,斜面7a′会压紧滑动托架2的鼓出部2c的底面,因此,能够可靠地相对于固定托架1′固定滑动托架2。
上述实施方式和改变例1、2中,固定挡块7用两根螺栓BT固定于滑动托架1鼓出部2c、2c附近的两处,但也可用一根螺栓BT固定于鼓出部2c、2c中间部分的一处。
另外,鼓出部2c、2c靠近未图示的方向盘的一侧部分其鼓出量减少,与此调合,也可以在固定托架1的底面1c、1d或固定挡块7的斜面7a上形成阶梯。因此,该鼓出部2c滑开以后,不会被固定托架1的底面1c、1d或固定挡块7的斜面7a牵挂,而可实现滑动托架2的稳定移动。
特别在未设置摩擦板8、8而直接接触各个接触面的情形下,优选在规定的范围内控制滑动托架2的鼓出部2c、2c、固定托架1的底面1c、1d以及固定挡块7的斜面7a的粗糙度。此外,对于材料、表面处理、形状以及硬度也优选使摩擦力变为规定值的控制。对于材料而言,由于接触面彼此为同一材料时容易粘合,还应优选为不同材料。另外,还优选在接触面之间介入涂层面、润滑剂或石蜡等,而使滑动摩擦力稳定。
配置于滑动托架2与固定托架1之间,利用二次碰撞时滑动托架2与固定托架1发生相对移动而施加塑性流动并基于其阻力吸收冲击能量的构件,也可以不是线束构件而是板件。或者,不用线束构件而使立柱套3的伸缩机构具有冲击能量吸收作用,或使未图示的转向轴具有冲击能量吸收作用均可以。
图9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3所涉及的和图5同样的剖视图。
图5、6中,万一螺栓BT自身或者螺栓安装部由于碰撞的冲击等引起损坏时,滑动托架2有可能从固定托架1上脱落。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性,如图9所示,可以把在固定托架1的底面1b以及滑动托架2的鼓出部2c上形成的三角形形成与图5实施例的三角形倒置的结构。这种情形下,可从与图5结构相反的方向进行安装固定挡块7。即,图5的固定挡块7从滑动托架2一侧相对固定托架1地进行安装。与此相对,图9改变例3的固定挡块7相对固定托架1从车身VB一侧进行安装。若采用上述结构,即使螺栓BT或者螺栓安装部发生损坏,滑动托架2也不会脱落。
图10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4所涉及的和图5同样的剖视图。
通过靠近上方夹入图9所示的螺栓BT,因此,即使碰撞时螺栓BT或者在固定托架1螺栓BT的安装阴螺纹部分附近发生损坏,也能够防止转向轴向下方脱落。但是,万一螺栓BT或者固定托架1螺栓BT的安装阴螺纹部分发生损坏时,转向轴有可能向上方推出。
因此,如图10所示,如果将固定托架的导向槽1c设置成从两个侧方抱夹滑动托架2的形状的话,碰撞时螺栓BT部便难以受到冲击。进而,万一螺栓BT或固定托架1螺栓BT的安装阴螺纹部分发生损坏,由于滑动托架2的鼓出部2c被固定托架1的导向槽1c抱夹,因此,滑动托架2不会向下方脱落,也不会被向上方推出。而且,此时的螺栓BT在组装时可横向加以夹紧。
而且,在本改变例4中,滑动托架的鼓出部2c整体形成向固定托架1的侧面鼓出的凸形形状。固定托架1的导向槽1c形成抱夹该整体鼓出部2c的形状。即,鼓出部2c仅与导向槽1c相接触而得以保持。这样一来,通过固定托架1抱夹整个鼓出部2c,能够将滑动托架2的重心收纳于固定托架1的抱夹空间内,从而能够稳定地固定滑动托架1。另外,与图9改变例3所涉及的固定托架1的底面相比,本改变例4的情况下其底面形成一个平面。因此,预期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图11A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5所涉及的和图5同样的剖视图。
图11B为图11A的B箭头指向图,图11C为图11A的C箭头指向图。
图10的情形下,需要将滑动托架2与固定挡块7插入固定托架1的导向槽1c,然后从固定托架1的横向装入螺栓BT并加以夹紧。
与此相对,如果考虑到转向柱组装性的话,较为理想的是从转向柱的正面加以夹紧螺栓BT。
考虑到该方面,构成为从转向柱的正面夹紧螺栓BT的改变例为图11的结构。
为了提高组装性,通过预先沿轴向方向给滑动托架2组装附加的楔形块与螺栓BT,仅将滑动托架2插入固定托架1的导向槽1b,然后对转向柱正面拧紧螺栓BT,便能够实现组装。
图12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6所涉及的和图5同样的剖视图。
本改变实施例是,通过倒置图10中固定托架1的导向槽1b与滑动托架2c有关的角度,用螺栓BT压紧固定挡块7的。而且,本改变例6也可以是从转向柱正面夹紧图11改变例5所示螺栓的结构。
而且,图10的螺栓BT用阴螺纹形成于固定挡块7,但在图12中,形成于固定托架1。
图13A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改变例7所涉及的固定托架1的立体图。而且,本图中包含滑动托架2的俯视图。滑动托架2如图中大致横向延伸的箭头所示地插入固定托架1。另外,图中中央的箭头表示滑动托架的移动方向。图13B为图13(A)的B箭头指向图,就是表示滑动托架(A)部、(B)部的截面形状图。
如果滑动托架2鼓出部2c的截面形状与固定托架1导向部1b的截面形状相同的话,在滑动托架2的鼓出部2c(A)临近固定托架1的导向槽1c(b)之际,会妨碍滑动托架2的移动。因此,减少鼓出部2c(A)的鼓出量,与此调合,经过再减小导向槽1c(a)部分的截面形状,则在鼓出部2c(A)与固定托架的导向槽1c(b)之间不会产生干涉。
同样,为了不妨碍滑动托架2鼓出部2c(A)、2c(B)的移动,需要设定导向部1b的导向部1b(c)的截面形状大于鼓出部2c(A)、2c(B)的截面形状。
本发明的转向柱装置在其组装后,可通过调整上述滑动托架的固定情况等,构成随场合不同也可以再组装的结构。
以上,虽然参照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很显然,本发明不应解释为仅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改变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作出适当变化、改进。例如,也可以使用弯曲的板件、嵌入缝槽的板件等而不用线束构件9。即使在没有倾斜机构或伸缩机构的转向柱装置中,本发明也有效。
虽然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很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作出各种变化和修改。
本申请基于2005年10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5-303153),2005年11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5-335890),并且其内容结合于此以供参考。
工业方面的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兼有转向柱的支撑刚性与受控的稳定吸收冲击能量特性的转向柱装置。

Claims (12)

1.一种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向轴,该转向轴与方向盘相连结;
立柱套,该立柱套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转向轴;
固定托架,该固定托架固定于车身;
滑动托架,该滑动托架沿所述转向轴的大致轴线方向相对所述固定托架可移动地配置,并支撑所述立柱套;
能量吸收机构,该能量吸收机构配置于所述固定托架与所述滑动托架之间,并随着二者的相对移动而发挥作用;
压紧构件,该压紧构件对所述固定托架与所述滑动托架之中的一方进行安装,并对另一方进行压紧;以及
调整单元,该调整单元调整所述压紧构件对所述另一方的压紧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压紧构件的压紧力进行调整,使得所述转向轴大致轴线方向上的不足规定值的力作用于所述固定托架与所述滑动托架之间时,所述滑动托架相对所述固定托架不移动,但作用了大于所述规定值的力时,产生所述滑动托架相对所述固定托架移动这样的磨擦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构件包含面接触另一方的锥形面,所述调整单元包含将所述压紧构件安装于所述另一方上的螺栓,通过调整对所述一方的所述螺栓的螺合量,改变所述另一方与所述锥形面之间的平面压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另一方与所述锥形面之间,通过对材料、表面处理、粗糙度、形状、硬度中至少一项以上加以规定,而控制二者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变成规定值的方法。
5.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摩擦力设定成规定值的装置介于所述另一方与所述锥形面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吸收机构包括弯曲的线束、弯曲的平板、或嵌入缝槽的平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吸收机构为一种设置于所述立柱套上的伸缩机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吸收机构为一种设置于所述转向轴上的伸缩机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套相对于所述可动套,对伸缩方向以及倾斜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可调整位置地进行安装。
10.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构成为,从所述车身侧通过所述压紧构件安装在所述固定托架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托架构成为,装入所述车身与所述固定托架之间并得得支撑。
1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托架具有向所述固定托架突出的鼓出部,
所述固定托架具有抱夹所述鼓出部的导向槽,
所述鼓出部构成为仅与固定托架的导向槽接连保持。
CNA2006800388947A 2005-10-18 2006-10-18 转向柱装置 Pending CN1012918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03153 2005-10-18
JP303153/2005 2005-10-18
JP335890/2005 2005-1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1839A true CN101291839A (zh) 2008-10-22

Family

ID=40035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388947A Pending CN101291839A (zh) 2005-10-18 2006-10-18 转向柱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91839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9660A (zh) * 2011-04-14 2011-11-3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转向机构上抑制抖动的装置
CN102596689A (zh) * 2010-11-02 2012-07-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CN104302534A (zh) * 2012-02-24 2015-01-21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支撑部的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05026243A (zh) * 2013-04-03 2015-11-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伸缩式转向装置及外柱
KR20200059859A (ko) * 2018-11-22 2020-05-2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장치
CN113677588A (zh) * 2019-03-14 2021-11-19 株式会社万都 车辆转向柱
CN114715260A (zh) * 2022-06-10 2022-07-08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转向柱调节装置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6689A (zh) * 2010-11-02 2012-07-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CN102596689B (zh) * 2010-11-02 2014-03-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CN102259660A (zh) * 2011-04-14 2011-11-3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转向机构上抑制抖动的装置
CN102259660B (zh) * 2011-04-14 2012-09-0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转向机构上抑制抖动的装置
CN104302534B (zh) * 2012-02-24 2016-09-21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具有支撑部的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04302534A (zh) * 2012-02-24 2015-01-21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支撑部的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05026243A (zh) * 2013-04-03 2015-11-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伸缩式转向装置及外柱
CN105026243B (zh) * 2013-04-03 2017-04-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伸缩式转向装置及外柱
KR20200059859A (ko) * 2018-11-22 2020-05-2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장치
KR102535490B1 (ko) 2018-11-22 2023-05-23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장치
CN113677588A (zh) * 2019-03-14 2021-11-19 株式会社万都 车辆转向柱
CN113677588B (zh) * 2019-03-14 2024-05-28 汉拿万都株式会社 车辆转向柱
CN114715260A (zh) * 2022-06-10 2022-07-08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转向柱调节装置
CN114715260B (zh) * 2022-06-10 2022-09-13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转向柱调节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1839A (zh) 转向柱装置
EP2535239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EP2923919B1 (en) Steering device
CN102164783B (zh) 用于车辆的可调节的驾驶杆
EP1762462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EP0598857B1 (en) Device to absorb energy transmitted through steering column for a vehicle
CN103129598B (zh) 转向柱装置
US5531317A (en) Tilt-type steering column device
EP1992544A2 (en) Steering system
CN102596689B (zh)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US5738377A (en) Shock absorbing plate for a vehicle steering wheel
EP1939064A1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EP2923920B1 (en) Steering device
US9168945B2 (en) Steering column comprising an improved depth-blocking mechanism
EP2511155A1 (en) Steering device
CN102523739B (zh) 转向装置
EP2602170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JP2002193114A (ja) 車両用の折り畳み可能な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組立体
EP1518775B1 (en) Shock 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device for vehicle
US9381936B2 (en) Steering-column device
JP4831359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の衝撃吸収構造
CN100369779C (zh) 电动转向装置
CN108394453A (zh) 转向装置
JP2004351990A (ja) 伸縮構造及び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9211904B2 (en)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with a support pa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