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79251A - 前照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前照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79251A CN102679251A CN2012100323009A CN201210032300A CN102679251A CN 102679251 A CN102679251 A CN 102679251A CN 2012100323009 A CN2012100323009 A CN 2012100323009A CN 201210032300 A CN201210032300 A CN 201210032300A CN 102679251 A CN102679251 A CN 1026792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mediate member
- lamp device
- base component
- lens
- bul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2607—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indicating lamp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0029—Spatial arrangement
- B60Q1/0041—Spatial arrangement of several lamps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 B60Q1/0047—Signalling unit mounted on a headlamp uni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62J6/026—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e.g. cas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5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aesthetic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corative trim, partition wall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30—Ventilation or drainage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33—Ventilation or drainage of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dla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照灯装置,通过促进前照灯装置的内部空间的散热,能够避免透镜产生雾气。前照灯装置(10)具有头灯灯泡(106)及示廓灯灯泡(108)。此外,前照灯装置(10)在透镜(102)与对来自头灯灯泡(106)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122)之间具有中间部件(130)。在该中间部件(130)上形成有切缺部(144),该切缺部(144)能够使与该中间部件(130)相比存在于透镜(102)侧的气体向与该中间部件(130)相比的基座部件(100)侧流通,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气体的对流,能够促进内部空间(114)的散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头灯用光源和示廓灯(position lamp)用光源的前照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一个单元内具有头灯灯泡(头灯用光源)和示廓灯灯泡(示廓灯用光源)的前照灯构造(装置)。在该前照灯装置中,在头灯灯泡的车宽方向斜上方配置有示廓灯灯泡,在该示廓灯灯泡的前后设置有反射部(纵壁部及上壁面)。反射部对示廓灯灯泡射出的光进行反射,作为位置灯向前照灯装置的外侧照射规定的光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38412号公报
然而,前照灯装置在头灯及示廓灯点亮时随着头灯灯泡及示廓灯灯泡发光而产生热。尤其是,大量热从光量多的头灯灯泡向存在于前照灯装置的内部空间中的空气传递,导致热滞留在该内部空间。由此,内部空间的空气中的水分被加热,在透镜上产生雾气(水滴的附着),产生由该透镜的雾气导致点亮时的光量减少这一不利情况。尤其是,在设置隐藏反射部周围的基座部件的中间的罩部件(中间部件)的情况下,由于头灯内的空间变小,导致雾气的影响更加明显。
此外,在同时具有头灯灯泡和示廓灯灯泡的前照灯装置中,存在头灯灯泡和示廓灯灯泡的热局部地集中的部位,由于该热的影响,也可能会在该部位引起形状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研发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照灯装置,该前照灯装置通过简单的结构促进前照灯装置的内部空间的散热,由此,能够抑制该前照灯装置的透镜产生雾气,并且能够防止构成前照灯装置的部件的形状变形。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前照灯装置10,具有:基座部件100,配置有头灯用光源106及示廓灯用光源108;透镜102,安装在所述基座部件100的前部;反射部122,配置在由所述基座部件100及所述透镜102形成的内部空间114,并对所述头灯用光源106射出的光进行反射;中间部件130,至少在正面观察时覆盖所述反射部122的周围的基座部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130具有切缺部144,该切缺部144能够使与所述中间部件130相比存在于所述透镜102侧的气体向与所述中间部件130相比的所述基座部件100侧流通。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前照灯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前照灯装置10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130以相对于所述反射部122具有规定的间隙164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114。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的前照灯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前照灯装置10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件100具有:向所述内部空间114取入气体的供气孔148、150;将所述内部空间114的气体排出的排气孔152、154、156,所述中间部件130能够将从所述供气孔148、150取入的、移动到所述透镜102侧的气体经由所述切缺部144而引导至所述排气孔152、154、156。
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前照灯装置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前照灯装置10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孔150设在所述基座部件100的下方,所述排气孔152、154、156设在所述基座部件100的上方。
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前照灯装置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照灯装置10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130在将所述头灯用光源106和所述示廓灯用光源108连结的假想直线上具有隔壁146,所述隔壁146阻断由所述头灯用光源106或者所述示廓灯用光源108发出的辐射热直接朝向其他光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通过切缺部,能够使与中间部件相比存在于透镜侧的气体向与该中间部件相比的基座部件侧流通,由此,能够在前照灯装置的内部空间产生气体的对流,能够促进内部空间的散热。由此,能够阻止从头灯用光源及示廓灯用光源产生的热滞留在透镜侧,从而能够抑制透镜产生雾气。此外,由于促进了内部空间的散热,所以也能够防止构成前照灯装置的部件的形状变形等。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2,中间部件以相对于反射部具有规定间隙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使存在于内部空间的气体在中间部件与反射部之间的间隙流通,能够更流畅地进行气体的流动。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内部空间的散热。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3,通过中间部件,能够经由切缺部将从供气孔取入并移动到透镜侧的气体引导至排气孔,由此,能够将从头灯用光源及示廓灯用光源产生的热容易地向排气孔引导,能够进一步促进内部空间的散热。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4,能够从基座部件的下方侧的供气孔取入冷空气来对内部空间进行冷却,而且,能够使在内部空间内被加热了的气体通过对流而从上方侧的排气孔排出。即,能够效率良好地利用内部空间的热的对流,能够更进一步促进该内部空间的散热。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5,通过隔壁能够阻断从头灯用光源或示廓灯用光源产生的辐射热直接朝向其他光源,由此,能够大幅降低头灯用光源及示廓灯用光源彼此施加的热影响。其结果是,还能够防止构成前照灯装置的部件的形状变形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照灯装置的两轮摩托车的概要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前照灯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将图2的前照灯装置的透镜卸下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图2的前照灯装置的后侧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图2的前照灯装置的基座部件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图2的前照灯装置的中间部件的主视图。
图7是图2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3的前照灯装置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在图3的前照灯装置中概要地示出热气的路径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前照灯装置 12...两轮摩托车
14...前轮 16...把手
18...车身架 20...发动机
22...后轮 100...基座部件
102...透镜 106...头灯灯泡
108...示廓灯灯泡 114...内部空间
122...反射部 128...壁部
130...中间部件 132...头灯用开口孔
134...遮蔽部 146...壁部
162...第一间隙 164...第二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前照灯装置,列举优选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照灯装置10的跨骑型两轮摩托车(以下也单独称为两轮摩托车)12的概要侧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该跨骑型两轮摩托车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别的两轮摩托车或带原动机的自行车等中。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发明,只要没有特别指示,以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为基准来说明前后及上下方向,并且以落座于车身的驾驶者观察到的方向为基准来说明左右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方向)。
如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12具有:作为操舵轮的前轮14、对该前轮14进行操舵的把手16、构成车身的车身架18、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20、作为驱动轮的后轮22以及供搭乘者落座的座椅24。
前轮14在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前叉26的下端侧被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该前叉26上安装覆盖前轮14的上方的前挡泥板28。此外,前叉26在上端侧连结有把手16,并且前叉26的大致中间部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设于车身架18的头管30上。
把手16以与前叉26的连结部分为中心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对称地延伸设置。在该把手16的两端部安装供驾驶者抓握的握把16a。
车身架18例如由具有高刚性的铝铸造制成的管架构成。车身架18具有:从头管30上部向后侧延伸且向斜下方平缓地倾斜的主车架32;从头管30下部向后侧延伸且向斜下方急剧地倾斜的下车架34;连结在主车架32的后端部且从车身的大致中间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板36;从主车架32的大致中间部向后侧并向斜上方延伸的座椅架38;连结在枢轴板36的上端且向座椅架38的后端部并向斜上方延伸的加强车架40。此外,在主车架32与下车架34之间连结有多个前侧加强支柱44。而且,在座椅架38与加强车架40之间连结有多个后侧加强支柱44。
发动机20由汽缸体46及曲轴箱48构成。发动机20例如能够采用直列四缸型发动机。关于该发动机20,曲轴箱48的前端部支承在下车架34上,并且曲轴箱48的后端部支承在枢轴板36的上端部,由此,发动机20以汽缸体46内的汽缸轴线向上且向前的姿势被固定。
在汽缸体46的内部收纳有进行点火的火花塞、以及进行压缩的活塞。另外,在曲轴箱48的内部,经由连杆连结在上述活塞上的曲轴和发动机输出轴被轴支承、并收纳有在与各轴之间构成动力传递机构的离合器机构和变速器等。发动机20的旋转驱动力从曲轴箱48的发动机输出轴传递到环状的驱动链50,并经由该驱动链50而传递到后轮22。
此外,在汽缸体46的前方配置进行发动机20的散热的散热器(未图示)。而且,在发动机20的上方搭载燃料箱52及进气装置54。进气装置54在汽缸体46的上部连接有进气口56,在该进气口56的上游端设置有空气过滤器58。空气过滤器58配置成被燃料箱52覆盖,并对经由后述的双重构造的车罩而取入的空气等的尘埃进行吸附。另一方面,在汽缸体46的前部连接排气装置60。排气装置60具有:与各汽缸个别对应并从汽缸体46向下方延伸的多个排气管62;与各排气管62相连并配置在后轮22的右侧的排气消音器64。
此外,在车身架18的枢轴板36上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有摆臂66的前端部。而且,摆臂66在前部侧安装有用于吸收振动的悬架68,在后端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后轮22。而且,在枢轴板36上固定有向后侧延伸的后座踏板(pillion step)70,并安装有供驾驶者及同乘者放置脚的踏板支架70a。
另一方面,在座椅架38上配置有供搭乘者(驾驶者及同乘者)落座的座椅24。座椅24采用由供驾驶者落座的前座椅24a、及位于前座椅24a的后方并供同乘者落座的后座椅24b构成的、所谓的双座式(tandem)座椅。
在座椅架38的后部安装有侧视时呈大致圆弧状的后挡泥板72。在该后挡泥板72上安装有作为车身后部侧的照明部件的后方侧转向灯74、尾灯76,而且,在尾灯76的下方安装有牌照板78。
此外,在两轮摩托车12上,在车身前后方向范围内安装有构成该车身的外观面(外观)的车身罩80。该车身罩80例如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纤维增强塑料(FRP)或者聚丙烯(PP)等的高分子材料形成。
车身罩80具有:构成车身前部的外观的前整流罩82、连设于该前整流罩82的两侧面后侧且从两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内整流罩84、在该内整流罩84的外侧局部地覆盖该内整流罩84的左右一对的外整流罩86、连设于内整流罩84的后侧且延伸到前座椅24a的下方的左右一对的中间整流罩88、连设于该中间整流罩88的后侧且沿着座椅架38向后方延伸的后整流罩90。
前整流罩82形成为从前方覆盖前挡泥板26的大致中间部及头灯30的形状。在前整流罩82的前表面配置行驶时向车身前方照射灯光的前罩灯装置10。此外,在前整流罩82上安装形状形成为能够减轻行驶时风的阻力的前挡板92,并且在该前挡板92的车宽方向两侧安装左右一对后视镜94。而且,在前整流罩82的后侧配置有收纳速度计和转速计等仪表类的仪表单元96。
内整流罩84和外整流罩86作为双重构造的整流罩安装在两轮摩托车12的前方两侧面。这样一来,通过具有由内整流罩84和外整流罩86构成的双重构造的整流罩,能够从形成于两个整流罩之间的间隙取入空气,从而能够容易地向空气过滤器58引导该空气。
接着,参照图2~图7说明本发明的前照灯装置10的结构。图2是表示图1的前照灯装置10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将图2的前照灯装置10的透镜102卸下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图2的前照灯装置10的后侧的后视图,图5是表示图2的前照灯装置10的基座部件100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图3的中间部件130的主视图,图7是图2的VII-VII线剖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照灯装置10在一个单元内具有:进行前照灯(头灯)的发光的头灯灯泡(头灯用光源)106;进行示廓灯的发光的两个示廓灯灯泡(示廓灯用光源)108、108。此外,前照灯装置10由基座部件100和透镜102构成了框体,其中,基座部件100支承头灯灯泡106和示廓灯灯泡108、108,透镜102安装在该基座部件100的前部。
如图2~图5所示,基座部件100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心形。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基座部件100的上边部100a以中央部凹陷的方式形成,与该中央部相连的左右两边向斜上方倾斜。此外,下边部100b形成为宽度比上边部100a短,从中央部沿车宽方向并向斜上方平缓地倾斜。另一方面,左右一对的侧边部100c、100c从与上边部100a相连的顶部100d、100d沿车宽方向并向斜下方倾斜,并在规定位置(侧端部100e、100e)处弯折,再向中心方向并向斜下方倾斜而与下边部100b相连。
此外,如图7所示,基座部件100从侧面剖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凹状的箱体。基座部件100的凹状的底部作为后侧壁部110而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在该后侧壁部110的周缘设置上边部100a、下边部100b、侧边部100c、100c(以下也统称为周缘部101)。在基座部件100的周缘部101前表面形成有供透镜102的后侧开口端部102a插入的安装槽112。
该基座部件100通过能够耐久地承受随着头灯灯泡106及示廓灯灯泡108的发光而温度上升的合成树脂材料成形。作为这样的合成树脂材料,优选采用例如BMC(Bulk Molding Compound:团状模塑料)树脂等。
另一方面,透镜102通过透明度高的合成树脂材料成形,如图2所示,外形形状形成为正面观察时与基座部件100的周缘部101的形状大致一致。透镜102的后侧开口端部102a无间隙地安装于基座部件100的安装槽112中。由此,前照灯装置10使得雨水等不会进入通过基座部件100与透镜102的安装所形成的内部空间114(参照图7)内。
此外,如图7所示,在从侧面剖视观察时,透镜102的侧周面102b从后侧开口端部102a向前方方向突出,透镜102的前表面部102c从上侧向下侧平缓地隆起而形成为大致圆弧状。该透镜102的前表面部102c的形状形成为与前整流罩82的外观面相连(参照图1)。即,前照灯装置10的透镜102和前整流罩82在车身的前方构成了从前端中央部朝向后方并在车宽方向及上方平缓地倾斜的流线形的外观。
如图2及图3所示,头灯灯泡106安装在大致形成为心形的基座部件100的中心位置。作为头灯灯泡106能够采用例如卤素灯、HID灯等。此外,前照灯装置10除了上述头灯灯泡106以外,作为头灯用光源也可以采用LED灯等。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头灯灯泡106具有:将正极及负极的配线116连接起来的基端部106a、从该基端部106a向透镜102突出的发光部106b。基端部106a被支承在安装于基座部件100的后侧壁部110上的支承部件118上。支承部件118安装在形成于后侧壁部110的大致中央部的安装孔120(参照图5)中。该支承部件118的中央部分向透镜102方向突出,在其前端部形成有用于固定支承头灯灯泡106的基端部106a的固定孔118a。头灯灯泡106通过其基端部106a嵌合于固定孔118a而整体被支承在大致水平方向。此外,头灯灯泡106的发光部106b在内部具有灯丝,根据驾驶者等的点亮操作而经由配线116进行电力供给,由此以规定光量发光。
在基端部106a的规定位置安装对头灯灯泡106射出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部122。反射部122形成为曲面(例如二次曲面)从而将从头灯灯泡106向侧周围射出的光向前方方向反射。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两个示廓灯灯泡108、108分别安装在基座部件100的车宽方向斜上方。这些示廓灯灯泡108、108为了相对于对向车提高两轮摩托车12的被视觉辨认性而点亮。因此,对于示廓灯灯泡108、108采用发光量比头灯灯泡106少的灯泡。
如图5所示,在基座部件100的车宽方向斜上方设置有两个安装孔124、124,示廓灯灯泡108、108安装在各安装孔124、124中。此外,在安装孔124、124的周围形成有使得从示廓灯灯泡108、108射出的光向规定方向反射的层差部126、126。即,该层差部126、126作为示廓灯灯泡108的反射部发挥作用。
而且,在基座部件100的安装孔124、124的周围立起设置有壁部128、128。壁部128、128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V字状,从位于车宽方向斜上方的弯曲部(顶部)128a、128a在两边包围安装孔124、124,并向中心方向(安装孔120的方向)延伸。该壁部128、128仅在安装孔120的方向开口,在该开口部分延伸出反射部122的一部分。
壁部128、128与反射部122的外表面一起包围示廓灯灯泡108、108,由此,相对于头灯灯泡106形成被遮蔽了的空间。即,示廓灯灯泡108、108配置在反射部122及壁部128、128所形成的比较狭小的遮蔽空间内,由此,能够适当设定该示廓灯灯泡108、108发光时的光量及照射方向。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照灯装置10在示廓灯灯泡108、108的前方配置中间部件130。示廓灯灯泡108、108构成为其前表面被安装在该中间部件130上的罩部件138、138覆盖。
中间部件130通过着色成规定颜色的不透明性合成树脂材料成形,且在前照灯装置10的内部空间114内配置在透镜102与反射部122之间所夹持的位置。即,中间部件130配置在透明的透镜102的后部,在正面观察前照灯装置10时越过透镜102而被视觉辨认。因此,中间部件130的形状被设计成与透镜102的形状卡合从而提高了前照灯装置10的外观性(美观)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2、图3及图6所示,中间部件130的外形形状形成为,在正面观察时比基座部件100的周缘部101及透镜102的侧周面102b小一圈,与该周缘部101大致一致。因此,在将中间部件130配置在内部空间114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成为中间部件130将基座部件100的后侧壁部110隐藏的外观面。
此外,如图3及图6所示,在中间部件130的正面中央部形成有对头灯灯泡106所形成的前照灯的照射进行引导的头灯用开口孔132。该头灯用开口孔132包括:朝向内侧方向平缓地弯曲形成的上端缘部132a及下侧侧端缘部132b、132b;向外侧方向平缓地弯曲形成的下端缘部132c及上侧侧端缘部132d、132d。在将中间部件130配置在内部空间114的状态下,头灯灯泡106配置在头灯用开口孔132的中央位置。因此,在正面观察前照灯装置10时,从上端缘部132a及下侧侧端缘部132b、132b到头灯灯泡106的距离被相等地视觉辨认,并且从下端缘部132c及上侧侧端缘部132d、132d到头灯灯泡106的距离被相等地视觉辨认,由此,由于强调了对称性,所以前照灯装置10的外观性得到提高。
此外,在中间部件130的车宽方向斜上方形成有覆盖示廓灯灯泡108、108的左右一对的遮蔽部134、134。该遮蔽部134、134具有:从头灯用开口孔132的上侧侧端缘部132d、132d沿车宽方向并向斜上方倾斜的大致三角形的树脂部136、136;以包围该树脂部136、136的两边的方式嵌入再朝向斜上方的罩部件138、138。这种情况下,树脂部136、136一体成形于中间部件130,罩部件138、138通过半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作为分体部件而成形。在将中间部件130配置在内部空间114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示廓灯灯泡108、108配置在不透明性的树脂部136、136的后侧,其发出的光通过包围树脂部136、136的半透明性的罩部件138、138而透过。即,遮蔽部134、134覆盖示廓灯灯泡108、108,并且具有使示廓灯灯泡108、108以所希望的光量向前照灯装置10的外部照射的作用。
中间部件130被螺纹固定在透镜102的后侧开口端部102a,被该透镜102保持(参照图7)。因此,在中间部件130上形成有从头灯用开口孔132及遮蔽部134的周围向外方延伸的上边安装部140及左右一对的侧边安装部142、142,在这些上边安装部140及侧边安装部142、142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143。
此处,中间部件130在侧边安装部142、142的上方侧具有左右一对的切缺部144、144。切缺部144、144相对于侧边安装部142、142的周缘具有规定的深度及宽度。该切缺部144、144在将中间部件130配置在了内部空间114的状态下能够使与中间部件130相比在透镜102侧对流的空气流通到基座部件100侧。
图8是表示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3的前照灯装置10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如图6及图8所示,中间部件130在头灯用开口孔132的上侧侧端缘部132d、132d的背面侧形成有隔壁146、146。该隔壁146、146在将中间部件130配置在空间内的状态下与配置在中间部件130的后侧的反射部122的周端部122a接近。此外,隔壁146、146形成在将头灯灯泡106和示廓灯灯泡108连结的假想直线L上(参照图3)。由此,在头灯灯泡106与示廓灯灯泡108、108之间夹设隔壁146,隔壁146、146能够阻断发光时从头灯灯泡106(或者示廓灯灯泡108、108)发出的辐射热直接朝向罩部件138、138。
此外,为了将通过头灯灯泡106及示廓灯灯泡108、108的发光而产生的热发散,前照灯装置10具有在通过基座部件100和透镜102形成的内部空间114内使空气流通的流通机构。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基座部件100的后侧壁部110上具有:向内部空间114取入空气的多个供气孔(第一及第二供气孔148、150);从内部空间114排出空气的多个排气孔(第一~第三排气孔152、154、156)。
第一供气孔148设在安装孔120的横侧,第二供气孔150设在基座部件100的下方侧。该第一及第二供气孔148、150在基座部件100的背面侧分别连接有供气用配管158(参照图4及图7),该供气用配管158连接在未图示的通气孔上。能够从通气孔送入外部气体(例如行驶风等的冷气),并经由第一及第二供气孔148、150而将该外部空气取入前照灯装置10的内部空间114。
另一方面,第一排气孔152设在安装孔120的上侧,第二及第三排气孔154、156设置在示廓灯灯泡108的安装孔124的附近且设置在通过壁部128、128而隔开的位置处。该第一~第三排气孔152、154、156在基座部件100的背面侧分别连接有排气用配管160(参照图4及图7),在前照灯装置10的内部空间114对流的空气被排出到该前照灯装置10的外侧。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照灯装置10在组装了各部件的状态下从前方向后方依次配置有透镜102、中间部件130、反射部122(及头灯灯泡106)、基座部件100。此外,如图3所示,在正面观察前照灯装置10时,反射部122的周端部122a与构成头灯用开口孔132的上端缘部132a、下侧侧端缘部132b、132b、下端缘部132c、上侧侧端缘部132d、132d大致一致。即,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部件130成为将反射部122的周端部122a隐藏的结构,由此,提高了前照灯装置10的外观性。
而且,在前照灯装置10中,中间部件130的上边安装部140、侧边安装部142经由螺纹孔143而螺纹固定在透镜102的后面侧。即,在前照灯装置10的组装状态下,中间部件130通过透镜102而被保持在内部空间114内。由此,在透镜102的后表面与中间部件130的前表面之间形成了具有规定间隔的第一间隙162。
再进一步,如图7所示,在前照灯装置10的组装状态下,在中间部件130与反射部122之间形成了第二间隙164。即,中间部件130与反射部122隔开规定间隔。这种情况下,形成于上侧侧端缘部132d、132d的隔壁146、146配置在与反射部122的周端部122a接近的位置处。
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前照灯装置10的两轮摩托车12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接下来,说明该前照灯装置10的动作及作用效果。
两轮摩托车12在由驾驶者进行头灯的点亮操作时使头灯灯泡106发光。这种情况下,从头灯灯泡106向前方射出的光透过透镜102而直接照射前照灯装置10的前方,同时,从头灯灯泡106向周围射出的光被反射部122反射,并透过透镜102而向前照灯装置10的前方照射。由此,前照灯装置10能够以所希望的光量进行照亮动作。
另一方面,两轮摩托车12在进行示廓灯的点亮操作时使前照灯装置10所具有的两个示廓灯灯泡108、108发光。从示廓灯灯泡108、108射出的光通过该示廓灯灯泡108、108的遮蔽空间(反射部122、壁部128、128)和中间部件130的遮蔽部134、134而调整成规定的光量和照射方向,并通过覆盖前表面的罩部件138、138进行照射。
此处,前照灯装置10随着头灯灯泡106及示廓灯灯泡108、108的发光而从各灯泡发热。由此,热向内部空间114的空气传递,导致前照灯装置10整体温度上升。本实施方式的前照灯装置10构成为,利用内部空间114的对流而对从头灯灯泡106及示廓灯灯泡108、108产生的热进行排气。
即,在前照灯装置10中,经由设于基座部件100的第一及第二供气孔148、150而供给(流入)外部气体(例如行驶风),并且使携带了前照灯装置10内的热的空气(以下也称为热气)从第一~第三排气孔排出(流出)。
具体而言,从第一供气孔148供给的外部气体主要用于头灯灯泡106及反射部122的冷却。这种情况下,从第一供气孔148供给来的外部气体在反射部122的背面侧流动,由此,对头灯灯泡106及反射部122进行冷却(散热),并作为热气而从第一~第三排气孔152、154、156排出。
此外,从第二供气孔150供给的外部气体从中间部件130与反射部122之间的间隙移动到反射部122的开口空间(即反射部122的前表面),使头灯灯泡106及其周边空间散热。随着该散热,外部气体被加热而成为热气,由于前照灯装置10的内部空间114的对流现象,该热气被向上方引导。此外,热气朝向前照灯装置10的上方,并且在车宽方向也扩散,其移动路径大致分为三个方向(第一路径H 1、第二路径H2、第三路径H3)(参照图9)。
图9是在图3的前照灯装置10中概要地示出热气的路径的说明图。第一路径H1是被头灯灯泡106加热了的热气朝向上方的路径。这种情况下,头灯灯泡106附近的热气由于对流而向上方移动,并通过中间部件130与反射部122之间的第二间隙164(参照图7)向第一排气孔152移动,从第一排气孔152向前照灯装置10的外部排出。
与之相对,第一路径H2及第三路径H3是被头灯灯泡106加热了的热气朝向车宽方向斜上方的路径。该第二路径H2及第三路径H3进一步分为2个路径。即,第二路径H2及第三路径H3通过配置在内部空间114的中间部件130而分离成通过中间部件130的前面侧的前侧第二路径H2a及前侧第三路径H3a、通过中间部件130的后面侧的后侧第二路径H2b及后侧第三路径H3b。
热气在通过后侧第二路径H2b及后侧第三路径H3b的情况下,与上述第一路径H1同样地,通过形成于中间部件130与反射部122之间的第二间隙164而向第二及第三排气孔154、156移动,并从第二及第三排气孔154、156向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在热气通过前侧第二路径H2a及前侧第三路径H3a的情况下,热气通过形成在透镜102与中间部件130之间的第一间隙162,并朝向车宽方向斜上方。此处,本实施方式的前照灯装置10在中间部件130的侧边安装部142、142具有左右一对的切缺部144、144。因此,即使热气通过中间部件130的表面侧(第一间隙162,参照图7)朝向车宽方向斜上方,也能够经由切缺部144、144向中间部件130的背面侧容易地引导。
即,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前照灯装置10具有切缺部144、144,由此,能够将移动到透镜102侧的热气引导至前侧第二路径H2a及前侧第三路径H3a上,能够避免热气滞留在透镜102附近。
此外,通过示廓灯灯泡108、108的发光而产生的热气越过形成于基座部件100的壁部128、128,并通过中间部件130的背面侧而被向第二及第三排气孔154、156引导。即,由示廓灯灯泡108所产生的热气由于中间部件130和基座部件100分隔开而能够部分地绕到后侧第二路径H2b及后侧第三路径H3b,能够容易地从示廓灯灯泡108、108附近的第二及第三排气孔154、156排出。
如以上那样,前照灯装置10能够在内部空间114内产生规定的对流,能够促进由头灯灯泡106及示廓灯灯泡108、108产生的热导致温度上升了的内部空间114的散热。因此,能够防止内部空间114的热气滞留在透镜102侧,从而能够避免前照灯装置10的透镜102产生雾气。
此外,前照灯装置10能够在头灯灯泡106的热和示廓灯灯泡108的热集中的中间部件130的上侧侧端缘部132d、132d附近将朝向车宽方向斜上方的热气在该中间部件130的前后分流而向第二及第三排气孔154、156引导,因此促进了该部位的散热。所以,能够防止构成前照灯装置10的部件(中间部件130和罩部件138等)的形状变形等。
而且,前照灯装置10能够从基座部件100下方侧的第二供气孔150取入冷空气来对内部空间114进行冷却,通过对流而将在内部空间内加热了的气体从上方侧的第一~第三排气孔152、154、156排出。即,能够效率良好地利用内部空间114的对流,能够更进一步促进该内部空间114的散热。
然而,头灯灯泡106(或者示廓灯灯泡108、108)如图9所示在发光时产生辐射热(热线)。这种情况下,例如,若由头灯灯泡106和示廓灯灯泡108、108发出的辐射热直接前进而大量接触罩部件138、138,则可能产生该罩部件138、138引起形状变形等不利情况。
针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前照灯装置10构成为,在头灯灯泡106与示廓灯灯泡108、108之间(图3中的假想直线L上)夹设有隔壁146、146。该隔壁146、146能够阻止由头灯灯泡106产生的辐射热直接朝向示廓灯灯泡108、108的情况。即,通过中间部件130所具有的隔壁146、146,能够大幅降低来自头灯灯泡106或者示廓灯灯泡108、108的热辐射相互施加的影响。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构成前照灯装置10的部件(例如罩部件138、138)的形状变形等。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采取各种结构。
Claims (5)
1.一种前照灯装置(10),具有:基座部件(100),配置有头灯用光源(106)及示廓灯用光源(108);透镜(102),安装在所述基座部件(100)的前部;反射部(122),配置在由所述基座部件(100)及所述透镜(102)形成的内部空间(114),并对所述头灯用光源(106)射出的光进行反射;中间部件(130),至少在正面观察时覆盖所述反射部(122)的周围的基座部件(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件(130)具有切缺部(144),该切缺部(144)能够使与所述中间部件(130)相比存在于所述透镜(102)侧的气体向与所述中间部件(130)相比的所述基座部件(100)侧流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照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件(130)以相对于所述反射部(122)具有规定的间隙(164)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114)。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照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部件(100)具有:向所述内部空间(114)取入气体的供气孔(148、150);将所述内部空间(114)的气体排出的排气孔(152、154、156),
所述中间部件(130)能够将从所述供气孔(148、150)取入的、移动到所述透镜(102)侧的气体经由所述切缺部(144)而引导至所述排气孔(152、154、156)。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照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气孔(150)设在所述基座部件(100)的下方,
所述排气孔(152、154、156)设在所述基座部件(100)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照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件(130)在将所述头灯用光源(106)和所述示廓灯用光源(108)连结的假想直线上具有隔壁(146),
所述隔壁(146)阻断由所述头灯用光源(106)或者所述示廓灯用光源(108)发出的辐射热直接朝向其他光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60240 | 2011-03-18 | ||
JP2011060240A JP5808924B2 (ja) | 2011-03-18 | 2011-03-18 | 前照灯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79251A true CN102679251A (zh) | 2012-09-19 |
CN102679251B CN102679251B (zh) | 2014-11-05 |
Family
ID=45478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32300.9A Active CN102679251B (zh) | 2011-03-18 | 2012-02-10 | 前照灯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236583A1 (zh) |
EP (1) | EP2500638B1 (zh) |
JP (1) | JP5808924B2 (zh) |
CN (1) | CN102679251B (zh) |
AU (1) | AU2012200297B2 (zh) |
BR (1) | BR102012005751A2 (zh) |
CA (1) | CA2769351C (zh) |
ES (1) | ES2675397T3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06341A (zh) * | 2013-02-21 | 2014-08-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照明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27874B2 (ja) * | 2011-06-10 | 2015-06-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JP6078368B2 (ja) * | 2013-02-14 | 2017-02-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6190611B2 (ja) * | 2013-03-29 | 2017-08-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
JP6104675B2 (ja) | 2013-03-29 | 2017-03-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
CN104456354B (zh) * | 2014-11-13 | 2017-02-08 | 宁波雅佳达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头灯 |
CN104456353B (zh) * | 2014-11-13 | 2017-01-18 | 宁波雅佳达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车头灯具结构 |
DE102016223972A1 (de) * | 2016-12-01 | 2018-06-07 | Osram Gmbh | Primäroptik, sekundäroptik, modul, anordnung, fahrzeugscheinwerfer und scheinwerfersystem |
US12065209B1 (en) | 2023-04-25 | 2024-08-20 |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Inc. | Vehicle headlight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21930A (en) * | 1989-12-28 | 1991-06-04 |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 Automotive headlamp having reduced chromatic aberration |
JPH06267305A (ja) * | 1993-03-16 | 1994-09-22 | Koito Mfg Co Ltd | 自動車用ヘッドランプ |
DE19933766A1 (de) * | 1999-07-19 | 2001-05-17 | Volkswagen Ag | Leuchteneinheit für ein Fahrzeug |
CN101457888A (zh) * | 2007-12-10 | 2009-06-17 |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 车辆用前照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31912A (en) * | 1988-04-18 | 1990-06-05 |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 Square headlamp for automobile |
JPH03201301A (ja) * | 1989-12-28 | 1991-09-03 | Koito Mfg Co Ltd | 車輌用前照灯 |
JP3235039B2 (ja) * | 1993-08-06 | 2001-12-0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ランプ構造 |
JP3308474B2 (ja) * | 1997-09-02 | 2002-07-29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 |
JP4594566B2 (ja) * | 2001-09-13 | 2010-12-08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ランプユニット |
JP4024659B2 (ja) * | 2002-12-02 | 2007-12-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
JP2004349136A (ja) * | 2003-05-22 | 2004-12-09 | Yamah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ト |
JP4661740B2 (ja) * | 2006-09-04 | 2011-03-30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led灯具 |
JP5259221B2 (ja) | 2008-03-26 | 2013-08-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照灯構造 |
-
2011
- 2011-03-18 JP JP2011060240A patent/JP5808924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1-13 EP EP12151068.9A patent/EP250063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2-01-13 ES ES12151068.9T patent/ES2675397T3/es active Active
- 2012-01-18 AU AU2012200297A patent/AU2012200297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2-02-10 CN CN201210032300.9A patent/CN102679251B/zh active Active
- 2012-02-24 CA CA2769351A patent/CA2769351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3-14 BR BR102012005751A patent/BR102012005751A2/pt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12-03-16 US US13/422,495 patent/US2012023658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21930A (en) * | 1989-12-28 | 1991-06-04 |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 Automotive headlamp having reduced chromatic aberration |
JPH06267305A (ja) * | 1993-03-16 | 1994-09-22 | Koito Mfg Co Ltd | 自動車用ヘッドランプ |
DE19933766A1 (de) * | 1999-07-19 | 2001-05-17 | Volkswagen Ag | Leuchteneinheit für ein Fahrzeug |
CN101457888A (zh) * | 2007-12-10 | 2009-06-17 |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 车辆用前照灯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06341A (zh) * | 2013-02-21 | 2014-08-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照明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236583A1 (en) | 2012-09-20 |
CN102679251B (zh) | 2014-11-05 |
JP2012195261A (ja) | 2012-10-11 |
BR102012005751A2 (pt) | 2015-11-24 |
AU2012200297A1 (en) | 2012-10-04 |
EP2500638A1 (en) | 2012-09-19 |
CA2769351C (en) | 2015-06-30 |
EP2500638B1 (en) | 2018-06-20 |
CA2769351A1 (en) | 2012-09-18 |
ES2675397T3 (es) | 2018-07-11 |
JP5808924B2 (ja) | 2015-11-10 |
AU2012200297B2 (en) | 2013-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79251B (zh) | 前照灯装置 | |
CA2828188C (en) | Lighting device for vehicl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for the device | |
CN102310899B (zh) | 交通工具的灯配置结构 | |
CN100570206C (zh) | 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 |
US7588356B2 (en) | Structure of tail light for motorcycle | |
TWI389811B (zh) | Locomotive position lights and lighting fixtures | |
EP2298605B1 (en) | Motorcycle headlamp | |
JP6116935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 |
JP5301295B2 (ja) | 車両の尾灯装置 | |
EP2796318B1 (en) | Tail light device for a vehicle | |
JP5285564B2 (ja) | ポジションライトを備えた車両 | |
JP2009234479A (ja) | 自動二輪車用前照灯装置 | |
JP5752226B2 (ja)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前部構造 | |
JP5504016B2 (ja) |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 |
BR112021011233A2 (pt) | Dispositivo de iluminação para veículo de montar | |
JP5578035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 |
JP6885982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ヘッドライト構造 | |
CN102285399B (zh) | 车辆的后部结构 | |
JP2010012805A (ja) | 自動二輪車の前照灯構造 | |
EP3437967B1 (en) | Headlight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 |
ITTO20060684A1 (it) | Struttura di faro per veicolo.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