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73157A - 流体排出装置、清洗方法及清洗程序 - Google Patents

流体排出装置、清洗方法及清洗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73157A
CN102673157A CN2012100585779A CN201210058577A CN102673157A CN 102673157 A CN102673157 A CN 102673157A CN 2012100585779 A CN2012100585779 A CN 2012100585779A CN 201210058577 A CN201210058577 A CN 201210058577A CN 102673157 A CN102673157 A CN 1026731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record
mentioned
cleaning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585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73157B (zh
Inventor
汤田智裕
田中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73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3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73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31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6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pressure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cleaning fluid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流体排出装置、清洗方法及清洗程序,可降低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的浓度不均。在按照记录数据DA1的记录处理中,在头部HE1处于在记录介质SL形成的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ST1时,以使从喷嘴25的流体FL1的排出频率和排出数的至少一方比第一记录时清洗的流体排出条件CD1多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从头部HE1的喷嘴25排出流体FL1,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上述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ST1,包含记录介质SL中在图像IM1间产生的传送方向Y的空白部分AR3后的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ST1。

Description

流体排出装置、清洗方法及清洗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排列有多个喷嘴的头部传送记录介质的同时从喷嘴排出流体的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上述流体排出装置,已知向送纸方向传送记录介质的同时按照记录数据从喷墨式记录头排出墨滴(流体)进行印刷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喷墨式记录头,从喷嘴开口排出由压力产生室加压的墨液,与此相关,由于溶剂从喷嘴开口蒸发导致的墨液粘度上升和/或墨液固化、灰尘对喷嘴的附着和/或气泡混入等,有可能在喷嘴产生堵塞。因而,喷墨式记录装置用封盖单元封闭非印刷区域中记录头的喷嘴形成面,在该封盖单元内通过吸引泵吸引排出墨液,由擦拭单元拂拭(擦拭)清扫记录头的喷嘴形成面。另外,喷墨式记录装置也进行从喷嘴开口向非印刷区域(清洗区域)排出墨液的清洗(空排出动作)。
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清洗装置中,喷射的液体构成成分通过本体的开口部在堆积部暂时堆积,由相对于本体使堆积部移动的除去部从堆积部除去液体构成成分的堆积物并丢弃,该丢弃的液体构成成分的堆积物由收容部收容。另外,专利文献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在判断为喷嘴开口中的弯液面附近的液体产生不均一增粘的状态的场合,使压力产生元件动作,在压力产生室内的液体产生微小压力变动,使弯液面附近的液体微振动,在该微振动后使压力产生元件动作,进行清洗。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618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4524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记录头沿着送纸方向排列多个喷嘴的场合,若记录头处于在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则形成图像的部分的喷嘴用于墨液排出。另一方面,形成图像外的部分的喷嘴不用于墨液排出。不用于墨液排出的喷嘴与用于墨液排出的喷嘴比,推测为墨液增粘。从而,未用于墨液排出的喷嘴,在通过纸的传送成为形成图像的部分后,在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排出增粘的浓墨液。此时,在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产生墨液变浓的浓度不均。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降低在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的浓度不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的一种流体排出装置,在相对于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排列有多个喷嘴的头部,使上述记录介质在上述传送方向传送的同时,按照记录数据从上述喷嘴向上述记录介质排出流体,其具备:
第一记录时清洗单元,其在按照上述记录数据的记录处理中,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从上述多个喷嘴排出流体进行清洗;
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其在上述记录处理中,在上述头部处于在上述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时,以使从上述喷嘴的流体的排出频率和排出数的至少一方比上述第一流体排出条件多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从上述头部的喷嘴排出流体进行清洗。
即,头部处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时,进行来自喷嘴的流体的排出频率和排出数的至少一方多的第二记录时清洗。从而,本方式可以降低在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的浓度不均。
这里,相对于头部使记录介质在传送方向传送是指头部和记录介质的至少一方移动,包含相对于不动的头部使记录介质移动、相对于不动的记录介质使头部移动、使头部和记录介质的两方移动。
上述流体可以在记录介质形成图像即可,包含液体、粉体等,更具体地说,包含墨液、色粉等。
在上述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通过流体的排出在记录介质形成即可,包含流体对记录介质的附着物、在记录介质形成的凹凸等。另外,在上述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可以由一批的记录数据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在上述记录介质中在图像间产生传送方向的空白部分的场合,在头部处于夹着该空白部分的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时,可以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
从上述喷嘴排出流体进行的清洗包含:使头部向清洗位置移动,向非记录位置排出流体;使排出流体的承接单元向喷嘴的对向位置移动,向承接单元排出流体;使记录介质转移,向非记录位置排出流体;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来自上述喷嘴的流体的排出频率,包含每几行程进行清洗的行程数基准的频率、每几秒进行清洗的时间基准的频率等。
第一记录时清洗和第二记录时清洗可以对全部喷嘴同时切换,也可以对多个喷嘴中部分喷嘴进行第一记录时清洗,对剩余喷嘴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
上述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包含上述记录介质中成为图像间产生的上述传送方向的空白部分后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即,成为传送方向的空白部分后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的浓度不均也降低。
但是,上述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也可以将上述多个喷嘴中不用于上述图像的形成的喷嘴设为上述第二流体排出条件。这样,可以减少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流体的消耗量。
上述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也可以限定对上述多个喷嘴中在上述记录介质传送时从上述传送方向中上述记录开始部前的位置变成形成图像的位置的喷嘴进行清洗。记录介质传送时还在记录开始部前的喷嘴不用于流体排出。从而,可以减少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流体的消耗量。
也可以设置检测本流体排出装置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单元。
本流体排出装置也可以根据上述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选择是否进行上述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的清洗。这样,可以进行与流体排出装置的温度相应的清洗。
本流体排出装置可以以与图像形成相关的多个图像形成模式在上述记录介质形成图像。
本流体排出装置也可以根据上述图像形成模式,选择是否进行上述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的清洗。这样,可以进行与图像形成模式相应的清洗。
而且,在上述图像形成模式设定为以在上述传送方向排列的多个喷嘴的单位向上述传送方向传送上述记录介质的场合,本流体排出装置也可以不进行上述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的清洗。这样的图像形成模式中,即使头部处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也可以以喷嘴不在记录开始部前的方式配置头部。因而,可以减少记录时清洗的流体的消耗量。
另一方面,在上述图像形成模式设定以比上述传送方向排列的多个喷嘴的单位小的单位向上述传送方向传送上述记录介质的场合,本流体排出装置也可以进行上述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的清洗。这样的图像形成模式中,头部若处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则喷嘴可配置在记录开始部前。因而,通过第二记录时清洗,降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的浓度不均。
另外,上述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也可以将上述第二流体排出条件设为与上述图像形成模式相应的流体排出条件。这样,可以进行与图像形成模式相应的清洗。
上述方式可适用于流体排出控制装置、印刷控制装置、印刷装置、例如具备记录开始前清洗工序和第一记录时清洗工序和第二记录时清洗工序这样的工序的清洗方法、还具备记录工序这样的工序的记录方法、印刷控制方法、印刷方法、例如使计算机实现记录开始前清洗功能和第一记录时清洗功能和第二记录时清洗功能这样的功能的清洗程序、还使计算机实现记录功能这样的功能的记录程序、印刷控制程序、印刷程序、记录这些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介质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清洗方法的概念的示意例示图。
图2是打印机(流体排出装置)11的功能的示意例示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以部分截面状态示意地例示的侧面图。
图4是设置了头部HE1的托架21的底面的例示图。
图5是打印机11以部分截面状态示意地例示的正面图。
图6是打印机11的构成的例示方框图。
图7(a)~(e)是清洗表的构造的示意例示图。
图8(a)~(d)是清洗表的构造的示意例示图。
图9是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设为每个行程结束的清洗的清洗控制处理(之一)的例示流程图。
图10是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设为短间隔的清洗的清洗控制处理(之二)的例示流程图。
图11(a)是图像IM1的形成中未使用的喷嘴设为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的情形的示意地例示图,(b)是限于将在记录介质传送时从传送方向Y中记录开始部ST1前的位置变成形成图像IM1的位置的喷嘴设为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的情形的示意例示图。
图12是选择是否用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进行清洗的条件分类清洗控制处理的例示流程图。
图13(a)是带式传送的例示图,(b)是隔行方式的传送的例示图。
图14(a)及(b)是变形例中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比较例的清洗方法的概念的示意例示图。
标号说明:
11...打印机(流体排出装置),21...托架,23...记录头,23s...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单元),25,25a~25d...喷嘴,40...控制器,45...控制部,61...清洗(flashing)控制部,AR1...记录开始区域,AR2...一般区域,AR3...空白部分,CD1...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2...第二流体排出条件,DA1...记录数据,DR1...相对移动方向,DR2...与相对移动方向相交的方向,DP1...模式选择画面,DT1...点,FL1...流体,FP1...清洗位置,HE1...头部,HP1...原始位置,IM1,IM1s,IM1a...形成图像,SL...记录介质,ST1,ST1s,ST1a...记录开始部,TA1~TA9...清洗表,TA11...使用-不使用表,U1...记录开始前清洗单元,U21...第一记录时清洗单元,U22...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U41...相对移动单元,X...主扫描方向,Y...传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1)清洗方法的概略:
首先,参照图1、2、15等说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清洗方法的概略。
例示为喷墨式的打印机11的流体排出装置,相对于头部HE1使记录介质SL在传送方向Y传送的同时,按照记录数据DA1从喷嘴25向记录介质SL排出流体FL1。在头部HE1在记录介质SL的传送方向Y排列有多个喷嘴25。
本流体排出装置具备第一记录时清洗单元U21及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U22。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流体排出装置设置记录开始前清洗单元U1。这里,记录开始前清洗单元U1与记录开始前清洗工序及记录开始前清洗功能对应,第一记录时清洗单元U21与第一记录时清洗工序及第一记录时清洗功能对应,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U22与第二记录时清洗工序及第二记录时清洗功能对应。这些单元U1、U21、U22不是设置各单元专用的喷嘴的单元,而是根据执行时期改变对共同的喷嘴进行清洗的单元。这些单元U1、U21、U22可以由软件和硬件资源协动的具体单元构成,也可以由基本上向计算机读入软件的具体单元构成,也可以由称为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C;专用途集成电路)的集成电路等基本硬件资源构成。
记录开始前清洗单元U1在按照记录数据DA1的记录处理开始前,从多个喷嘴25排出流体FL1,进行记录开始前清洗。印刷装置的记录开始前清洗也称为印刷前清洗等。
第一记录时清洗单元U21在按照记录数据DA1的记录处理中,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从多个喷嘴25排出流体FL1,进行第一记录时清洗。流体排出条件包含来自喷嘴25的流体FL1的排出频率和排出数的至少一方。流体的排出频率是指单位时间的清洗的次数,增加排出频率意味着单位时间的清洗次数增加。另外,流体的排出数意味着1次清洗排出的流体的滴数,排出数增多意味着1次清洗时的排出滴数增多。印刷装置中的第一记录时清洗是印刷处理中进行的清洗,在定期进行的场合称为定期清洗等。该定期清洗通常设定成比记录头的1行程(1次主扫描)的时间长的间隔。
图15示意表示无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的喷墨打印机在记录介质SL形成图像IM1的比较例。
这里,构成头部HE1的记录头23在主扫描方向X主扫描,形成墨液的点,通过记录介质SL在传送方向Y的传送(副扫描),依次在传送方向Y错开,形成墨液的点。图15所示记录头23通过全部喷嘴25形成的点的传送方向Y的带宽度的1/4设为传送量y1。行程数意味着在传送方向Y中的记录介质SL上的相同位置进行主扫描的数设为1的主扫描数。行程数0意味着图像IM1的记录开始前,也可以进行记录开始前清洗。行程数1意味着在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ST1开始的记录开始区域AR1形成点的第1次主扫描,多个喷嘴25中传送方向Y上游侧的1/4的喷嘴25d用于墨液排出,传送方向Y下游侧的3/4的喷嘴25a~25c不用于墨液排出。行程数2意味着在对记录介质SL进一步在以y1偏移的区域形成点的第2次主扫描,上游侧的1/2的喷嘴25c、25d用于墨液排出,剩余喷嘴25a、25b不用于墨液排出。行程数3中,上游侧的3/4的喷嘴25b~25d用于墨液排出,剩余喷嘴25a不用于墨液排出。行程数4以下,全部喷嘴25a~25d用于墨液排出。
另外,到3行程结束为止,仅仅部分喷嘴用于墨液排出的处理,也称为上端处理。
图15的「清洗」表示各行程结束时是否清洗,圈意味着清洗,×意味着不清洗。图15的例意味着,0行程结束时进行印刷前清洗,7行程结束时进行定期清洗。「累积时间」意味着进行前次清洗后的经过时间,「t」意味着1行程所花的时间(例如秒)。1行程的时间往往在1秒以下,另一方面,定期清洗的间隔往往为数秒,因此,在行程结束时往往不进行清洗。
第1行程不使用喷嘴25a~25c,因此推测这些喷嘴25a~25c的墨液增粘。图15中,与用于排出的喷嘴比,预测墨液增粘的喷嘴用黑圈表示。第2行程从喷嘴25c向记录开始区域AR1排出认为增粘的墨液。第3行程从喷嘴25b向记录开始区域AR1排出认为增粘的墨液,第4行程从喷嘴25a向记录开始区域AR1排出认为增粘的墨液。
如以上说明,即使进行印刷前清洗,上端处理中未用于墨液排出的喷嘴与用于墨液排出的喷嘴比,也推测为墨液增粘。实际上,与一般区域AR2比,在记录开始区域AR1产生墨液变浓的浓度不均。
因而,如图1所示,由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U22改变从记录刚刚开始后的预定期间的流体排出条件,进行清洗。本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U22如上述上端处理那样,在头部HE1处于在记录介质SL形成的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ST1时,以使来自喷嘴25的流体FL1的排出频率和排出数的至少一方比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多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从头部HE1的喷嘴25排出流体FL1进行清洗。这里,在头部HE1的沿着传送方向Y排列的多个喷嘴25之一处于与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ST1相邻的位置时,认为头部HE1处于记录开始部ST1。如图2所示,记录开始部ST1不仅包含最初形成的图像IM1s的记录开始部ST1s,还包含记录介质SL中成为在图像IM1间产生的传送方向Y的空白部分AR3后的图像IM1a的记录开始部ST1a。
图1的例表示,多个喷嘴25以预定的喷嘴间距k在传送方向Y排列的头部HE1处于记录开始部ST1时,在行程结束时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该场合,在1行程结束时消除喷嘴25a~25c的墨液的增粘,使记录开始区域AR1的墨液的浓度与一般区域AR2的墨液的浓度一致。当然,在2行程结束时消除喷嘴25a、25b的墨液的增粘,在3行程结束时消除喷嘴25a的墨液的增粘,使得记录开始区域AR1的墨液的浓度与一般区域AR2的墨液的浓度一致。
以上,在记录介质SL形成的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FL1的浓度不均减少。
另外,对于成为图2所示的空白部分AR3后的图像IM1a的记录开始部分也同样。特别是,将空白部分AR3的传送方向Y的传送量设为y3,由全部喷嘴25形成的点的传送方向Y的带宽度相当的传送量设为y2时,若y3≥y2,则存在1行程以上的空白。该场合,可能产生全部喷嘴25未使用的期间,来自各喷嘴25的墨液的排出与最初的图像IM1s的记录开始部分同样。从而,通过在该场合也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可减少空白部分AR3后的图像IM1a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FL1的浓度不均。
若以使来自喷嘴25的流体FL1的排出频率和排出数的至少一方比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多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从头部HE1的喷嘴25排出流体FL1进行清洗,可以获得上述效果。
(2)具体化为打印机的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14,说明本技术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的实施方式。
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流体排出装置)11设为串行类型的喷墨式的记录装置。打印机11具备传送装置12,从卷绕了长条状的印刷用纸即记录介质SL的卷轴RS将记录介质SL逐步送出并传送。
通过由第1马达13驱动轴部件14在预定方向旋转,长条状的记录介质SL从卷轴RS沿传送路径送出。传送装置12具备从卷轴RS逐步送出片状的记录介质SL的送出部15和在该送出部15的传送方向下游侧配置的传送辊对16。通过由第2马达18驱动送出辊17a使其旋转且使从动辊17b从动旋转,送出部15将记录介质SL向传送方向下游侧送出。
通过由传送马达19驱动传送辊16a使其旋转且使从动辊16b从动旋转,传送辊对16将记录介质SL向传送方向下游侧传送。
另外,在长条状的记录介质SL的传送方向Y(也称为「副扫描方向」)中的中途位置,设置对记录介质SL进行记录的记录单元20。传送方向Y是与主扫描方向X正交的副扫描方向,是与相对移动方向DR1相交的方向DR2。在记录单元20,托架21以被引导轴22引导而在主扫描方向X可往返移动的状态设置。托架21与记录介质SL相对向的部分,作为多个记录部的一例,具有多个记录头23。从可装卸地安装到打印机11的墨盒82(参照图5)向该记录头23供给墨液(流体FL1)。托架马达24通过正逆转驱动使托架21在主扫描方向X往返移动,在该移动途中,通过记录头23内的驱动元件PE1驱动,从各喷嘴25向记录介质SL的表面(图3上面)喷射墨滴。引导轴22和托架马达24构成相对移动单元U41。
托架21及记录头23在主扫描方向X进行1次(1行程)移动的1行量的印刷动作和将记录介质SL传送到次行的记录位置的传送装置12的传送动作大致交替进行,从而在记录介质SL的表面实施印刷。本实施方式中,在记录介质SL印刷例如照片等的印刷图像。另外,在与记录头23相对向夹持记录介质SL的位置,支持记录介质SL的支持部件26沿记录介质SL的宽度方向(主扫描方向X)延伸设置。
另外,在记录单元20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图3左侧)的切断位置中,通过来自切断用马达32的驱动力,切断单元30的切刀31在记录介质SL的宽度方向(主扫描方向X)移动,从长条状的记录介质SL切离记录完毕的部分。另外,在切断单元30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设置了将从记录介质SL切离的切片SC向传送方向最下游排出的排出单元34。
排出单元34具备沿传送方向Y配置的多个排出辊对35、36。排出用马达37驱动后,辊35a、35b和辊36a、36b在沿传送方向的二个位置夹持记录完毕的切片SC的同时分别旋转,使切片SC向传送方向下游侧排出,以层叠状态收容在排出托盘38。另外,在传送辊对16的传送方向Y的上游侧位置,设置了检测记录介质SL的前端的检测传感器39。该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信号向控制打印机11的控制器40输出,用于记录介质SL的传送位置控制等。
图4例示了设置了头部HE1的托架21的底面。头部HE1在成为主扫描方向的相对移动方向DR1分割为多个记录头23。各记录头#H(H是1~5的整数)在主扫描方向(DR1)排列多个喷嘴列,喷嘴列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DR2)排列了多个(例如180个)喷嘴25。记录头#H的各喷嘴列#HA、#HB中,喷射(排出)墨液等的流体FL1的喷嘴25在副扫描方向(DR2)以预定的喷嘴间距k排列。相同记录头的2列的喷嘴列#HA、#HB在副扫描方向(DR2)相互错开半个间距(k/2),各喷嘴25以所谓交错状配置。
图4的例中的多个喷嘴25按照排出的流体FL1的色分类。具体地说,在相对移动方向DR1排列的喷嘴列的最外侧配置品红色(M)的喷嘴列#1A、#5B,他们的内侧配置青色(C)的喷嘴列#1B、#5A,他们的内侧配置淡黑色(Lk)的喷嘴列#2A、#4B,他们的内侧配置黄色(Y)的喷嘴列#2B、#4A,最内侧配置黑色(K)的喷嘴列#3A、#3B。各喷嘴25通过以头部HE1的中心为基准配置为点对称,在托架21的去往移动时和返回移动时的双向进行印刷的双向印刷(Bi-d印刷)时排出的流体FL1的色的顺序成为相同。
托架21通过图6例示的相对移动单元U41在主扫描方向X往返驱动。该相对移动单元U41使设置多个喷嘴25的头部HE1和记录介质SL相对移动。
打印机11按照记录数据DA1从多个喷嘴25排出流体FL1。记录数据DA1是逐个像素表示在记录介质SL形成点DT1的状态的数据。
记录数据DA1如图6所示,从主机装置HC输入I/F部41后,经接收缓冲器42输入图像处理部44。图像处理部44对记录数据DA1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该图像处理后的记录数据DA1经图像缓冲器46发送到头驱动部49。结果,头驱动部49在预定的排出定时,按照记录数据DA1从多个喷嘴25排出墨液。在记录介质SL形成与记录数据DA1对应的图像IM1。
图5从正面以部分截面状态示意表示了具有清洗功能的打印机11的一例。托架21由框81水平支持,由长度方向朝向主扫描方向X的引导轴22引导而往返移动。在托架21的上部安装了可拆卸的墨液的墨盒82。在记录头23的下方,配置记录介质SL的引导部件83。在引导部件83上搭载的记录介质SL通过图6所示传送驱动部51沿着传送方向Y移动。
在非印刷区域(原始位置HP1)配置的封盖单元84封闭移动到最上方的记录头23的喷嘴形成面。在封盖单元84的下方配置的吸引泵85向封盖单元84的内部空间施加负压。这样,进行清洁。在封盖单元84的附近配置的擦拭部件86由橡胶这样的弹性板等构成,托架21向封盖单元84侧移动时,拂拭记录头23的喷嘴形成面。
在引导部件83开口的清洗区域87形成于非印刷区域(清洗位置FP1),配置在收容墨液的吸收材料88的外壳89的上方。从而,使托架21向清洗位置FP1移动,从记录头23的喷嘴排出墨液后,墨滴从清洗区域87落到外壳89内,由吸收材料88吸收。这样,进行清洗。
另外,清洗位置不限于主扫描方向X中的原始位置的相反侧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原始位置侧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原始位置侧及其相反侧的两方。
图6省略了传送装置12及其驱动控制系统,表示了打印机11的内部构成的概略。以下,说明打印机11的电气构成。
打印机11的内部具备控制器40。该控制器40经由I/F(接口)部41从主机装置HC的打印机驱动程序PD接收印刷数据即记录数据DA1。
控制器4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ASIC、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及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在ROM存储包含清洗程序的各种控制程序及各种数据等。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以固件程序为首的各种程序及印刷处理所必要的各种数据等。RAM暂时地存储CPU的运算结果等,还用作存储从主机装置HC接收的记录数据DA1、记录数据DA1的处理途中及处理后的数据等的缓冲器。
控制器40除了I/F部41,还具备接收缓冲器42、指令解析部43、图像处理部44、控制部45、图像缓冲器46、非易失性存储器47、头驱动部49、托架驱动部50、传送驱动部51等。另外,在打印机11设置了用户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部53,操作部53的操作输入值经由I/F部41输入控制部45。另外,指令解析部43、图像处理部44及控制部45通过执行在ROM存储的控制程序的CPU(软件)和ASIC(硬件)的至少一方实现。当然,各部43~45除了由软件和硬件的协动构筑以外,也可以仅仅由软件构成,也可以仅仅由硬件构成。另外,接收缓冲器42及图像缓冲器46由RAM构成。
托架21固定到在托架马达24的驱动轴所连结的驱动用的滑轮55和从动用的滑轮56上卷绕的同步带57的一部分。通过托架马达24的正逆转驱动,托架21经由正转、逆转的同步带57在主扫描方向X往返移动。在托架21的移动路径的背面侧的位置,设置了检测托架21的移动位置(托架位置)的线性编码器58。
线性编码器58具备:以一定间距(例如1/180英寸=1/180×2.54cm)形成了多个狭缝的带状符号板58a;在托架21设置的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传感器58b。托架21移动时从发光元件出射并透过符号狭缝的光由受光元件受光,从而,传感器58b输出检测脉冲。控制器40内置有对从线性编码器58输入的检测脉冲(A相和B相的90度相位偏移的2个脉冲)的例如脉冲边缘计数的CR位置计数器(未图示)。该CR位置计数器的计数值在托架向反原始位置侧移动时增加,向原始位置侧移动时减小,从而把握以原始位置HP为原点的托架21的位置。
打印机驱动程序PD对监视器显示用的表色系(例如RGB表色系)的图像数据进行公知的色变换处理、分辨率变换处理、半色调处理及栅格化处理等,生成记录数据DA1。该记录数据DA1包含控制指令、印刷图像数据。在报头(header)记述的控制指令根据印刷条件数据及上述印刷图像数据而作成,包括给纸动作、送纸动作、排纸动作等的传送系统指令和/或托架动作及记录头动作(记录动作)等的印刷系统指令等的各种指令。
接收缓冲器42是暂时存储经由I/F部41接收的记录数据DA1的存储区域(存储区域)。指令解析部43从接收缓冲器42读出记录数据DA1的报头,取得其中的控制指令等,解析打印机记述言语记述的控制指令。指令解析结果发送到控制部45的头部控制部63、托架控制部64及传送控制部65。图像处理部44将记录数据DA1从接收缓冲器42逐一行量(主扫描线)地读出,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将图像处理后的头图像数据在图像缓冲器46存储。
控制部45具备清洗控制部61、清洁控制部62、头控制部63、托架控制部64、传送控制部65。
清洗控制部61进行使托架21向清洗位置FP1移动,从喷嘴25排出墨液的清洗控制。清洁控制部62使托架21向原始位置HP1移动并使封盖单元84及吸引泵85动作,而进行喷嘴25的清洁控制。头控制部63按照来自指令解析部43的指令解析结果,控制头驱动部49。托架控制部64根据从线性编码器58输入的A相、B相的二相的编码器脉冲信号ES的相位差,识别托架21的移动方向。托架控制部64在每次检测编码器脉冲信号ES的边缘时,使托架用的计数器在去往移动时增加,在返回移动时减小,从而检测托架21离原点位置(例如原始位置)的移动位置。该托架21的主扫描方向X中的位置用于托架马达24的速度控制。传送控制部65按照来自指令解析部43的指令解析结果,控制传送驱动记录介质SL的传送驱动部51。
非易失性存储器47可以采用闪速存储器等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硬盘等的磁盘等。
头驱动部49通过内部的驱动信号生成电路生成3种排出波形脉冲。这里,电压差最大的排出波形脉冲是排出大点的墨滴的电压脉冲,电压差最小的排出波形脉冲是排出小点的墨滴的电压脉冲,中间的电压差的排出波形脉冲是排出中点的墨滴的电压脉冲。作为表示大中小点及无点的4灰度的值,例如,可以使灰度值「0」、「1」、「2」、「3」分别与「无点」、「小点」、「中点」、「大点」对应。当然,头驱动部除了3种以外,即,也可以使用生成1种、2种或4种以上的装置。头驱动部49根据输入的灰度值数据,从3种排出波形脉冲中选择与灰度值对应的预定的至少一个,向记录头23内的各驱动元件PE1施加。
另外,如图4所示,记录头23对每个喷嘴25内置流体排出用的驱动元件PE1。各驱动元件PE1中,对与向灰度值数据取非排出的值以外值的像素喷射的喷嘴对应的驱动元件PE1施加排出波形脉冲(驱动电压),从与该驱动元件PE1对应的喷嘴喷射墨滴。例如,像素的点值为「1」时从头驱动部49向驱动元件PE1施加预定驱动波形的电压,从喷嘴25排出墨液,像素的点值为「0」时不向驱动元件PE1施加电压,不从喷嘴25排出墨液。驱动元件PE1可以采用称为压电元件的压电驱动元件、静电驱动元件、利用加热墨液而沸腾形成的气泡的压力从喷嘴排出流体的加热器等。
另外,在记录头HE1设置了用于检测打印机11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单元)23s。该温度传感器23s的检测温度由控制部45读入。通过在记录头HE1设置温度传感器23s,可以预测墨液的增粘程度,更适当地进行清洗。
接着,参照图7(a)~(e)及图8(a)~(d)例示的清洗表TA1~TA9,说明清洗的顺序。清洗表是嵌入使控制部45起到清洗控制部61功能的计算机程序等的信息,不必作为一批的信息表在控制部45记录。
(2-1)将第二流体排出条件设为每个行程结束的清洗的场合:
图7(a)所示清洗表TA1作为记录开始前清洗,将头部HE1的全部喷嘴25作为对象,墨滴(例如相当于大点)的排出数设定成SH0喷射(SH0为正的整数)。记录开始前清洗在记录开始前进行,因此,对一批的记录数据进行1次。在记录处理中形成的图像IM1的一般部分(除记录开始部分的部分),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进行第一记录时清洗。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中,每TM1秒(TM1>0)以全部喷嘴25为对象,墨滴的排出数设定成SH1喷射(SH1为正的整数)。排出数SH1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若SH1<SH0,则可以适当减少清洗的墨液消耗量。另外,在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以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该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中,在每行程结束以全部喷嘴25为对象,墨滴的排出数设定成SH2喷射(SH2为正的整数)。排出数SH2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若SH2<SH0,则可以适当减少清洗的墨液消耗量。
另外,后述的清洗表TA2~TA9的例对于记录开始前清洗及第一记录时清洗,也设定成与清洗表TA1相同条件。
图9由流程图例示了按照清洗表TA1进行将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设为每行程结束的清洗的清洗控制处理(之一)。该处理以清洗控制部61为主体进行,在按照一批的记录数据DA1的印刷处理(记录处理)开始时开始,通过多任务与其他处理并行进行。图10、12所示处理也同样。这里,步骤S102与记录开始前清洗单元U1对应,步骤S116~S128与第一记录时清洗单元U21对应,步骤S104~S114与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U22对应。以下,省略「步骤」的记载。
清洗控制处理(之一)开始后,清洗控制部61从全部喷嘴25以排出数SH0排出墨液,进行记录开始前清洗(S102)。S104中,在控制器40的RAM设置的计数器n设定成1。计数器n的数值表示从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ST1开始的行程数。
S106中,比较用于从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切换到减少了墨液的排出频率的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的预定的N行程和计数器n,判断预定的N行程是否结束。图1的例中,到3行程结束时为止在每行程结束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即可,因此设定成N=4,判断是否n<N即可。预定的N行程若未结束则进行S108~S114的处理,预定的N行程若结束则进行S116以下的处理。
S108中,确认第n行程的结束。S110中,以从全部喷嘴25排出SH2喷射的墨滴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从全部喷嘴25排出墨液,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若参照图5说明,在n行程结束时使托架21向清洗位置FP1移动,从全部喷嘴25排出SH2喷射的墨滴。这样,在N行程前的记录开始部分的每个行程结束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图1的例中约每0.4秒进行各行程的图像形成的场合,到记录开始部分的3行程结束时为止约每0.4秒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
S112中,在控制器40的RAM设置的定时器(Timer)的计数复位为0秒。该定时器用于确定定期进行的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执行定时。然后,清洗控制部61使计数器n加1(S114),处理返回S106。
另一方面,预定的N行程结束时,清洗控制部61判断定时器是否成为第一记录时清洗的执行定时TM1(S116)。定时器成为执行定时TM1的场合(条件不成立时),以从全部喷嘴25排出SH1喷射的墨滴的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从全部喷嘴25排出墨液,进行第一记录时清洗(S118)。若参照图5说明,则从前次记录时清洗经过TM1秒时,使托架21向清洗位置FP1移动,从全部喷嘴25排出SH1喷射的墨滴。
然后,清洗控制部61将定时器的计数复位为0秒(S120),处理返回S116。这样,在N行程结束后的每个执行定时TM1进行第一记录时清洗。例如,若图1的例中TM1=7,则4行程结束后的每7秒进行第一记录时清洗。
S116中定时器未成为执行定时TM1的场合,清洗控制部61确认第n行程的结束(S122)。S124中,判断是否跳过图2所示的空白部分AR3。该判断处理例如可以设为根据记录数据DA1判断在形成图像IM1间是否产生沿着传送方向Y的R1栅格以上(R1为正的整数)的空白部分AR3的处理。R1根据要求的画质等设定即可,可以设为与由全部喷嘴25形成的点的传送方向Y的带宽度相当的传送量y2等。条件成立时,清洗控制部61使处理返回S104。从而,计数器n表示从成为传送方向Y的空白部分AR3后的形成图像IM1a的记录开始部ST1a开始的行程数。
S124中条件不成立时,清洗控制部61判断按照一批的记录数据DA1的印刷处理是否结束(S126)。条件不成立时,清洗控制部61使计数器n加1(S128),处理返回S116。另一方面,条件成立时,清洗控制部61使清洗控制处理(之一)结束。
如以上说明,如上端处理,头部HE1处于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ST1时,进行来自喷嘴25的流体FL1的排出频率多的第二记录时清洗。从而,本方式,可以降低在记录介质SL形成的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FL1的浓度不均。
(2-2)第二流体排出条件设为短定时间隔的清洗的场合:
图7(b)所示清洗表TA2中,在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进行的清洗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设定为比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的执行定时TM1短的执行定时TM2(0<TM2<TM1)的记录时清洗。
图10由流程图例示了按照清洗表TA2将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设为每个短执行定时TM2的记录时清洗的清洗控制处理(之二)。本处理与图9的清洗控制处理(之一)比,追加了S202的处理,S108~S114的顺序改变。其他与清洗控制处理(之一)相同,因此说明省略。
清洗控制部61在S106中判断预定的N行程未结束后,判断定时器是否成为第二记录时清洗的短执行定时TM2(S202)。条件成立时,以从全部喷嘴25排出SH2喷射的墨滴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1,从全部喷嘴25排出墨液,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S110)。若参照图5说明,则从前次清洗经过TM2秒时,使托架21向清洗位置FP1移动,从全部喷嘴25排出SH2喷射的墨滴。
然后,清洗控制部61使定时器的计数复位为0秒(S112),处理返回S106。这样,记录开始部分的N行程结束前,在每个短执行定时TM2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
S202中定时器未成为执行定时TM2的场合,清洗控制部61确认第n行程的结束(S108)。然后,清洗控制部61使计数器n加1(S114),处理返回S106。
以上,头部HE1处于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ST1时,进行来自喷嘴25的流体FL1的排出频率多的第二记录时清洗。从而,本方式也可以降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FL1的浓度不均。
(2-3)第二流体排出条件设为墨液排出数多的清洗的场合:
图7(c)所示清洗表TA3中,在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进行的清洗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设定为比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的墨液排出数SH1多的墨液排出数SH3(SH3是比SH1大的整数)的记录时清洗。
按照清洗表TA3的清洗控制处理可以按照图9、10的流程图等进行。这些流程图中,进行S110的第二记录时清洗时,清洗控制部61从头驱动部49向各驱动元件PE1供给驱动电压,使得以比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的排出数SH1多的排出数SH3,从全部喷嘴25排出墨滴。即,各驱动元件PE1使从各喷嘴25进行SH3次排出动作,排出SH3次墨滴。从而,头部HE1处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ST1时,进行来自喷嘴25的流体FL1的排出数多的第二记录时清洗。从而,本方式也可以降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FL1的浓度不均。
(2-4)将未用于图像的形成的喷嘴设为第二流体排出条件的场合:
图7(d)所示清洗表TA4中,在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进行的清洗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以多个喷嘴25中未用于图像IM1的形成的喷嘴为对象,进行设定。
按照清洗表TA4的清洗控制处理可以按照图9、10的流程图等进行。
图11(a)示意地例示了记录开始部分中在每行程结束进行记录时清洗的图9的清洗控制处理(之一)的场合,将未用于图像IM1的形成的喷嘴设为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的情形。另外,图11(a)、(b)的二重圈的喷嘴是行程结束时进行清洗的对象喷嘴。
如图11(a)所示,1行程结束时,多个喷嘴25中传送方向Y上游侧的1/4的喷嘴25d用于墨液排出,传送方向Y下游侧的3/4的喷嘴25a~25c不用于墨液排出。因而,1行程结束时,到此时为止,限于未用于图像形成的下游侧的喷嘴25a~25c排出墨液并清洗。2行程结束时,上游侧的1/2的喷嘴25c、25d用于墨液排出,剩余喷嘴25a、25b不用于墨液排出。因而,2行程结束时,限于未使用的下游侧的喷嘴25a、25b排出墨液并清洗。3行程结束时,上游侧的3/4的喷嘴25b~25d用于墨液排出,剩余喷嘴25a不用于墨液排出。因而,3行程结束时,限于未使用的下游侧的喷嘴25a排出墨液并清洗。
以上,对于未用于图像IM1的形成的喷嘴25,进行流体FL1的排出频率和排出数的至少一方多的第二记录时清洗。从而,本方式可以降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FL1的浓度不均的同时,可以减少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流体FL1的消耗量。
(2-5)限于在记录介质传送时从传送方向中记录开始部前的位置变成形成图像的位置的喷嘴,设为第二流体排出条件的场合:
图7(e)所示清洗表TA5中,在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进行的清洗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以多个喷嘴25中在记录介质SL传送时从传送方向Y中记录开始部ST1前的位置变成形成图像IM1的位置的喷嘴为对象,进行设定。
按照清洗表TA5的清洗控制处理可以按照图9、10的流程图等进行。
图11(b)示意地例示了在记录开始部分中每行程结束进行记录时清洗的图9的清洗控制处理(之一)的场合,将在记录介质SL传送时从传送方向Y中记录开始部ST1前的位置变成形成图像IM1的位置的喷嘴设为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的情形。
如图11(b)所示,在1行程结束时,多个喷嘴25中传送方向Y上游侧的1/4的喷嘴25d用于墨液排出,传送方向Y下游侧的3/4的喷嘴25a~25c不用于墨液排出。本方式的场合,在1行程结束时,限于后续的第2行程使用的喷嘴25c排出墨液并进行清洗。喷嘴25c是在1行程结束时从记录介质传送中记录开始部ST1前的位置变成形成图像IM1的位置的喷嘴。在2行程结束时,上游侧的1/2的喷嘴25c、25d用于墨液排出,剩余喷嘴25a、25b不用于墨液排出。本方式的场合,在2行程结束时,限于后续的第3行程使用的喷嘴25b排出墨液并进行清洗。这里,喷嘴25b在1行程结束时不清洗。因而,若以比1行程结束时的喷嘴25c的清洗时的墨液排出数多的墨液排出数进行喷嘴25b的清洗,则可以更适当消除墨液的增粘,更适当降低记录开始部分的墨液的浓度不均。在3行程结束时,上游侧的3/4的喷嘴25b~25d用于墨液排出,剩余喷嘴25a不用于墨液排出。本方式的场合,在3行程结束时,限于后续的第4行程使用的喷嘴25a排出墨液并清洗。这里,喷嘴25a在1、2行程结束时不清洗。因而,若以比2行程结束时的喷嘴25b的清洗时的墨液排出数多的墨液排出数进行喷嘴25a的清洗,则可以更适当消除墨液的增粘,更适当降低记录开始部分的墨液的浓度不均。
以上,对于不用于图像IM1的形成的喷嘴25,进行流体FL1的排出频率和排出数的至少一方多的第二记录时清洗。另一方面,记录介质SL传送时还处于记录开始部ST1前的位置的喷嘴25不用于流体FL1的排出。从而,本方式可以降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FL1的浓度不均,同时可以减少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流体FL1的消耗量。
(2-6)根据流体排出装置的温度选择第二记录时清洗执行的场合:
图8(a)所示清洗表TA6,根据以预定的温度TE1℃为基准的打印机11的温度,设定为是否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在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进行的清洗的流体排出条件设定为:在温度传感器23s的检测温度为TE1℃以上的场合从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切换为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在温度传感器23s的检测温度小于TE1℃的场合不从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切换。
图12由流程图例示了按照清洗表TA6进行的根据检测温度选择是否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条件分类清洗控制处理。
条件分类清洗控制处理开始后,清洗控制部61根据温度传感器23s检测的温度,判断是否使用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S302)。即,S302的处理成为根据打印机11的温度,选择是否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U22的清洗。检测温度为TE1℃以上的场合,条件成立,清洗控制部61进行图9、10的清洗控制处理(S304),条件分类清洗控制处理结束。即,记录开始前清洗进行后,头部HE1处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ST1时,对于至少部分喷嘴25,以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进行清洗,其他喷嘴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进行清洗。
另一方面,检测温度小于TE1℃的场合,条件不成立,清洗控制部61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从多个喷嘴25排出墨液,进行第一记录时清洗,条件分类清洗控制处理结束。例如,清洗控制部61进行记录开始前清洗(S306),计数器n设定成1(S308),判断定时器是否成为第一记录时清洗的执行定时TM1(S310)。定时器成为执行定时TM1的场合,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进行第一记录时清洗(S312),使定时器的计数复位为0秒(S314),处理返回S310。定时器未成为执行定时TM1的场合,确认第n行程的结束(S316),判断是否结束印刷处理(S318),条件不成立时,使计数器n加1(S320),处理返回S310。
例如,TE1=35℃的场合,检测温度为35℃以上的场合,头部HE1若处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ST1,则对于至少部分喷嘴25,以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清洗。另一方面,检测温度小于35℃的场合,不以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进行清洗。打印机11的温度低的场合,墨液的增粘慢,因此,根据状况,可以省略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记录时清洗。
以上,可以降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FL1的浓度不均,同时,可以进行与流体排出装置(11)的温度相应的清洗,适当减少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流体FL1的消耗量。
另外,除了温度以外,也可以根据湿度等的环境选择是否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例如,也可以在记录头23设置湿度传感器,由控制部45读入该湿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检测湿度为预定的HU1℃以下的场合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检测湿度为比HU1℃高的场合不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湿度高的场合,墨液的增粘慢,因此可以根据状况,省略第二记录时清洗。
(2-7)第二流体排出条件设为与检测温度相应的流体排出条件的场合:
图8(b)所示清洗表TA7将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设定为与打印机11的温度相应的流体排出条件。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进行的清洗的流体排出条件在温度传感器23s的检测温度为TE1℃以上的场合,设定为以比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的执行定时TM1短的执行定时TM2(0<TM2<TM1)的记录时清洗。另一方面,温度传感器23s的检测温度小于TE1℃的场合,设定为以满足TM1>TM3>TM2的执行定时TM3的记录时清洗。在本例的场合,记录开始部分中,小于TE1℃的墨液排出数SH4设为0<SH4<SH2。打印机11的温度低的场合,墨液的增粘慢,因此根据状况,可以使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记录时清洗的间隔延长或者使墨液排出数减少。当然,也可以仅仅延长记录时清洗的间隔或者仅仅减少墨液排出数。
按照清洗表TA7的清洗控制处理可以按照图10的流程图等进行。图10的S202的判断处理中,温度传感器23s的检测温度小于TE1℃的场合,判断定时器是否成为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执行定时TM3即可。从而,可以降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FL的浓度不均,同时可以进行与流体排出装置(11)的温度相应的清洗,适当减少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流体FL1的消耗量。
另外,第二流体排出条件也可以设为与湿度等的环境相应的流体排出条件。例如,也可以由控制部45读入在记录头23设置的湿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检测湿度比预定的HU1℃高的场合,在比第一记录时清洗短的范围,以比HU1℃以下的第二记录时清洗的间隔长的间隔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湿度高的场合,墨液的增粘慢,因此根据状况可以延长第二记录时清洗的间隔。
(2-8)根据图像形成模式选择第二记录时清洗执行的场合:
流体排出装置可以根据记录介质的传送的种类、分辨率、记录速度、记录行程数、记录图像的种类、记录介质的种类等,以多个图像形成模式在记录介质SL形成图像IM1。
图13(a)示意地例示了与图像形成相关的图像形成模式为带式传送模式时进行的记录介质SL的传送。该场合的记录头23,将通过全部喷嘴25形成的点的传送方向Y的带宽度设为传送量y4。即,带式传送模式是以传送方向Y排列的多个喷嘴25的单位在传送方向Y传送记录介质SL的设定。第1行程中,全部喷嘴25用于图像IM1的记录开始区域AR1的形成。这意味着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中多个喷嘴25处的墨液的增粘程度难以产生偏差。
另外,图13(a)的传送由1次行程形成1栅格,因此不是交叠印刷的传送。
图13(b)示意地例示了图像形成模式为隔行模式时进行的记录介质SL的传送。该场合的记录头23,将通过全部喷嘴25形成的点的传送方向Y的带宽度的1/4设为传送量y5。即,隔行模式是以比传送方向Y排列的多个喷嘴25的单位更小的单位向传送方向Y传送记录介质SL的设定。第1行程中,多个喷嘴25中传送方向Y上游侧的1/3的喷嘴(圈5、圈6)用于墨液排出,传送方向Y下游侧的2/3的喷嘴(圈1~圈4)不用于墨液排出。第2行程中,上游侧的1/2的喷嘴(圈4~圈6)用于墨液排出,剩余喷嘴(圈1~圈3)不用于墨液排出。第3行程中,上游侧的5/6的喷嘴(圈2~圈6)用于墨液排出,剩余喷嘴(圈1)不用于墨液排出。行程数4以下,全部喷嘴用于墨液排出。从而,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中多个喷嘴25处墨液的增粘程度容易产生偏差。
另外,图13(b)的传送由2次行程形成1栅格,因此是交叠印刷的传送。
另外,分辨率的点形成模式可以设为高分辨率模式(例如2880×1440dpi)、中分辨率模式(例如1440×720dpi)、低分辨率模式(例如720×360dpi)等的分辨率模式。记录速度的点形成模式与分辨率具有折衷的关系,也可以将高分辨率模式、中分辨率模式、低分辨率模式分别替换为高品质模式、通常模式、高速模式。记录行程数的点形成模式可以设为由1行程形成1栅格的点的1行程模式、由2行程形成1栅格的点的2行程模式等的行程数模式。记录速度也依赖于记录行程数,因此,也可以将1行程模式替换为高速模式,2行程模式替换为通常模式。
记录图像的画质依赖于分辨率、记录速度、记录行程数等。因而,也可以根据记录图像的种类,设定分辨率、记录速度、记录行程数等,设置与记录图像的种类相应的点形成模式。例如,记录图像以照片为主体的场合,为了抑制色差,考虑由2行程形成1栅格的点的设定等。记录图像以文字为主体的场合,为了高速形成点,考虑由1行程形成1栅格的点的设定等。
另外,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的画质依赖于记录介质的种类。因而,也可以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设定分辨率、记录速度、记录行程数等,设置与记录图像的种类相应的点形成模式。例如,使用照片用纸这样的光泽纸等的铜版纸的场合,为了抑制色差,考虑由2行程形成1栅格的点的设定等。使用普通纸、再生纸等的非铜版纸的场合,为了高速形成点,考虑由1行程形成1栅格的点的设定等。
图14(a)通过流程图例示了用于设定上述图像形成模式的流体排出装置(打印机11)的处理。该处理以打印机的控制部45为主体进行,例如在通过操作部53的操作从未图示的画面显示的菜单选择了模式选择项目时开始,通过多任务与其他处理并行进行。点形成模式设定处理也可以由主机装置HC进行。
图像形成模式设定处理开始后,控制部45在操作部53显示模式选择画面DP1,接受用于从多个图像形成模式中选择一个图像形成模式的操作输入(S402)。如图14(a)所示,模式选择画面DP1例如显示了高画质模式、高速模式等的图像形成模式的项目。这里,高画质模式设为以交叠印刷的隔行模式形成图像的设定,高速模式设为以带式传送模式形成图像的设定。
然后,控制部45将表示接受的图像形成模式的模式信息在非易失性存储器47等存储(S404)后,图像形成模式设定处理结束。
图8(c)所示清洗表TA8根据多个图像形成模式,设定是否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进行的清洗的流体排出条件设定为:在图像形成模式为隔行模式的场合从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切换为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在图像形成模式为带式传送模式的场合不从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切换。
按照清洗表TA8,根据图像形成模式选择是否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条件分类清洗控制处理可以按照图12例示的流程图进行。
条件分类清洗控制处理开始后,清洗控制部61根据设定的图像形成模式,判断是否使用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S302)。
图14(b)例示了判断是否使用上述S302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的处理。作为该处理的前提,在非易失性存储器47等存储将图像形成模式与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的是否使用相关的信息表即使用-不使用表TA11。该处理开始后,清洗控制部61从非易失性存储器47等读出上述模式信息(S422)。清洗控制部61参照使用-不使用表TA11,取得与上述读出模式信息对应的信息,即,是否使用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的信息(S424),然后结束第二流体排出条件使用判断处理。例如,模式信息为高画质模式的场合,取得使用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的信息,图12的S302中,条件成为成立。另一方面,模式信息为高速模式的场合,取得不使用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的信息,图12的S302中,条件成为不成立。
清洗控制部61在图12的S302中条件成立时,进行S304的处理,结束条件分类清洗控制处理,在图12的S302中条件不成立时,进行S306~S320的处理,结束条件分类清洗控制处理。即,S302的处理根据图像形成模式选择是否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U22的清洗。例如,图像形成模式为隔行模式的场合,条件成立,清洗控制部61进行图9、10的清洗控制处理(S304),结束条件分类清洗控制处理。即,记录开始前清洗进行后,头部HE1处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ST1时,对于至少部分喷嘴25,以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清洗,其他喷嘴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清洗。
另一方面,图像形成模式为带式传送模式的场合,条件不成立,清洗控制部61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从多个喷嘴25排出墨液,进行第一记录时清洗,结束条件分类清洗控制处理。
如上所述,带式传送模式的场合,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中多个喷嘴25处墨液的增粘程度难以产生偏差,因此可以根据状况省略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记录时清洗。从而,可以降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FL1的浓度不均,同时可以进行与图像形成模式相应的清洗,适当减少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流体FL1的消耗量。
(2-9)第二流体排出条件设为与图像形成模式相应的流体排出条件的场合:
图8(d)所示清洗表TA9将第二流体排出条件CD2设定为与图像形成模式相应的流体排出条件。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进行的清洗的流体排出条件在图像形成模式为隔行模式的场合,设定为以比第一流体排出条件CD1的执行定时TM1短的执行定时TM2(0<TM2<TM1)的记录时清洗。另一方面,图像形成模式为带式传送模式的场合,设定为以满足TM1>TM3>TM2的执行定时TM3的记录时清洗。本例的场合,记录开始部分中,带式传送模式的墨液排出数SH4设为0<SH4<SH2。带式传送模式的场合,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中多个喷嘴25处墨液的增粘程度难以产生偏差,因此,可以根据状况,延长形成图像IM1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记录时清洗的间隔,减少墨液排出数。当然,可以仅仅延长记录时清洗的间隔或者仅仅减少墨液排出数。
按照清洗表TA9的清洗控制处理可以按照图10的流程图等进行。图10的S202的判断处理中,图像形成模式为带式传送模式的场合,判断定时器是否成为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执行定时TM3即可。从而,可以降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FL的浓度不均的同时,可以进行与图像形成模式相应的清洗,适当减少第二记录时清洗的流体FL1的消耗量。
(3)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变更为以下的方式。
上述处理的各步骤的顺序可适宜变更。例如,图9、10中,S126的印刷结束的判断处理中,条件不成立后,也可以进行S124的空白部分跳过的判断处理。
为进行Bi-d印刷的印刷装置的场合,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第二记录时清洗也可以在去往移动时和返回移动时的每2行程进行。该第二记录时清洗也适用于清洗位置仅仅为主扫描方向的一方的场合。
即使是带式传送的印刷装置,在第1行程仅仅部分喷嘴用于墨液排出的场合,通过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也可以降低形成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墨液的浓度不均。
记录介质除了纸外,可以是树脂片、金属制薄膜、布、薄膜基板、树脂基板、半导体晶片、光盘或者磁盘这样的存储介质等。记录介质的形状除了长条状,也可以是单票纸这样的切片、立体形状等。
印刷装置除了彩色的喷墨式打印机,也可以是单色机、点阵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扫描仪、具备测色机这样的读取单元的复合机等。
可适用本发明的流体排出装置除了打印机,也可以是具备喷射(排出)微量的液滴的液体排出头部等的液体排出装置等排出墨液以外的流体的装置。这里的液滴是指从液体排出装置排出的液体的状态,包含粒状、泪状、丝状拖尾的形状。另外,这里的液体只要是液体排出装置可排出的材料即可。例如,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包含粘性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融液)这样的流状体等。另外不仅是呈现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也包含在溶剂溶解、分散或混合了包括颜料、金属粒子等的固形物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物质等。墨液、液晶等是液体的代表例。上述墨液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液及油性墨液以及中性墨液、热融墨液等的各种液体组合物。液体排出装置包含例如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采用的排出分散或溶解了电极材料、色材等的材料的液体的液体排出装置。另外,液体排出装置包含生物芯片制造中采用的排出生体有机物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而排出试料液体的装置、捺染装置、微分配器、在计时器、拍摄机等的精密机械中排出润滑油的装置、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采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在基板上排出紫外线硬化树脂等的透明树脂液的装置、为了刻蚀基板等而排出酸或碱等的刻蚀液的装置。
另外,流体虽然优选非气体的流体,但是也可以是色粉等的粉粒体。即使粉粒体,若不排出期间长,也预测会堵塞喷嘴。
另外,设为与图像形成模式、温度相应的记录时清洗不是必须的,限定进行第二记录时清洗的喷嘴也不是必须的。
当然,不具有从属权利要求的构成要件,仅仅由独立权利要求的构成要件组成的装置、方法、程序等也可以实现上述基本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通过各种方式,可以提供降低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分中的流体的浓度不均的技术等。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公开的各构成相互置换,变更组合,也可以实施本发明,公知技术以及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公开的各构成相互置换,变更组合,也可以实施本发明。从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也包含将公知技术以及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公开的各构成相互置换、变更组合的构成等。

Claims (8)

1.一种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排列有多个喷嘴的头部,使上述记录介质在上述传送方向传送的同时,按照记录数据从上述喷嘴向上述记录介质排出流体,其具备:
第一记录时清洗单元,其在按照上述记录数据的记录处理中,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从上述多个喷嘴排出流体进行清洗;和
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其在上述记录处理中,在上述头部处于在上述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时,以使从上述喷嘴的流体的排出频率和排出数的至少一方比上述第一流体排出条件多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从上述头部的喷嘴排出流体进行清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的记录开始部,包含上述记录介质中成为图像间产生的上述传送方向的空白部分后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将上述多个喷嘴中不用于上述图像的形成的喷嘴设为上述第二流体排出条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限定对上述多个喷嘴中在上述记录介质传送时从上述传送方向中上述记录开始部前的位置变成形成图像的位置的喷嘴进行清洗。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检测该流体排出装置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单元,根据该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选择是否进行由上述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进行的清洗。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流体排出装置可以以与图像形成相关的多个图像形成模式在上述记录介质形成图像,根据上述图像形成模式,选择是否进行由上述第二记录时清洗单元进行的清洗。
7.一种清洗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于在相对于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排列有多个喷嘴的头部,使上述记录介质在上述传送方向传送的同时,按照记录数据从上述喷嘴向上述记录介质排出流体的装置,其包括:
第一记录时清洗步骤,在按照上述记录数据的记录处理中,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从上述多个喷嘴排出流体进行清洗;和
第二记录时清洗步骤,在上述记录处理中,在上述头部处于在上述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时,以使从上述喷嘴的流体的排出频率和排出数的至少一方比上述第一流体排出条件多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从上述头部的喷嘴排出流体进行清洗。
8.一种清洗程序,其特征在于,
用于在相对于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排列有多个喷嘴的头部,使上述记录介质在上述传送方向传送的同时,按照记录数据从上述喷嘴向上述记录介质排出流体的装置,其使计算机实现以下功能:
第一记录时清洗功能,在按照上述记录数据的记录处理中,以第一流体排出条件从上述多个喷嘴排出流体进行清洗;和
第二记录时清洗功能,在上述记录处理中,在上述头部处于在上述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的记录开始部时,以使从上述喷嘴的流体的排出频率和排出数的至少一方比上述第一流体排出条件多的第二流体排出条件,从上述头部的喷嘴排出流体进行清洗。
CN201210058577.9A 2011-03-07 2012-03-07 流体排出装置及清洗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731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8707A JP5772072B2 (ja) 2011-03-07 2011-03-07 流体吐出装置、フラッシング方法、及び、フラッシングプログラム
JP048707/2011 2011-03-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3157A true CN102673157A (zh) 2012-09-19
CN102673157B CN102673157B (zh) 2014-08-27

Family

ID=46795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5857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73157B (zh) 2011-03-07 2012-03-07 流体排出装置及清洗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62635B2 (zh)
JP (1) JP5772072B2 (zh)
CN (1) CN1026731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100125A1 (de) * 2012-01-10 2013-07-11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Verfahren zum Reinigen der Düsen mindestens eines Tintendruckkopfes mit einem Spülmedium bei einem Tintendruckgerät
JP6149179B2 (ja) * 2012-11-20 2017-06-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242406B2 (ja) * 2013-02-18 2017-12-06 オセ−テクノロジーズ・ベー・ヴエーOce’−Nederland Besloten Vennootshap 印刷装置のためのメンテナンス時間間隔を確立する方法
JP6318747B2 (ja) * 2014-03-20 2018-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制御装置、及び、印刷制御方法
JP6326923B2 (ja) * 2014-04-08 2018-05-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制御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制御方法
JP6417926B2 (ja) 2014-12-23 2018-11-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6612076B2 (ja) * 2015-07-23 2019-11-27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及びそのフラッシング方法
JP6569365B2 (ja) * 2015-07-31 2019-09-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818459B2 (ja) * 2016-07-28 2021-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6885006B2 (ja) * 2016-09-09 2021-06-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US11241879B2 (en) 2017-01-19 2022-02-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 pump actuation on a fluid ejection device
US10682857B2 (en) 2018-06-26 2020-06-16 Ricoh Company, Ltd. Adaptive ink flushing of a printer
JP2021020430A (ja) * 2019-07-30 2021-0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3130931A (ja) * 2022-03-08 2023-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8100A (en) * 1994-07-29 1997-06-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and ink preliminary ejecting method
JP2004042314A (ja) * 2002-07-09 2004-02-1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フラッシング方法
CN1495026A (zh) * 2002-09-12 2004-05-12 ������������ʽ����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预喷射方法
JP2005199598A (ja) * 2004-01-16 2005-07-2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のフラッシング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0436138C (zh) * 1994-12-29 2008-11-26 佳能株式会社 采用具有多个喷墨加热器的喷墨头的喷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30621A (ja) * 1997-02-19 1998-09-02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
JP3611177B2 (ja) * 1998-07-22 2005-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4323611B2 (ja) * 1999-03-23 2009-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吐出回復方法
JP2008094007A (ja) * 2006-10-13 2008-04-24 Canon Finetech Inc 予備吐出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6624A (ja) * 2006-11-24 2008-06-0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948146B2 (ja) * 2006-12-15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0000614A (ja) * 2008-06-18 2010-01-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吐出状態検知方法
JP2011005701A (ja) * 2009-06-24 2011-01-1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4656255B2 (ja) * 2010-07-12 2011-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ラテンを汚すことなく印刷媒体の端部まで行う印刷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8100A (en) * 1994-07-29 1997-06-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and ink preliminary ejecting method
CN100436138C (zh) * 1994-12-29 2008-11-26 佳能株式会社 采用具有多个喷墨加热器的喷墨头的喷墨设备
JP2004042314A (ja) * 2002-07-09 2004-02-1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フラッシング方法
CN1495026A (zh) * 2002-09-12 2004-05-12 ������������ʽ����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预喷射方法
JP2005199598A (ja) * 2004-01-16 2005-07-2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のフラッシング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62635B2 (en) 2014-03-04
JP5772072B2 (ja) 2015-09-02
US20120229565A1 (en) 2012-09-13
JP2012183740A (ja) 2012-09-27
CN102673157B (zh)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3157B (zh) 流体排出装置及清洗方法
US8511793B2 (en) Ejection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ejection surface cleaning method
JP4349411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CN102653176B (zh) 点形成位置调节装置、点形成位置调节方法及流体排出装置
JP7010047B2 (ja) ヘッド清掃装置および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0509648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の清掃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機構
JPH0724670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9039114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6412902B2 (en) Printing head inspec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inter
US7810898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maintenance method for liquid ejection head
JP200725333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の印刷方法
JP2018030347A (ja)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12236300A (ja) 流体吐出装置、ノズル検査方法、及び、ノズル検査プログラム
JP713057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12081658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65191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吐出検知ユニット、液体吐出装置
US9004644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JP5609154B2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材の残量管理方法
JP201312166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US2024009208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5861357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116283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2020517A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準備動作制御方法
JP6613726B2 (ja)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09148967A (ja) 液滴吐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