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7368B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67368B CN102667368B CN201080058185.1A CN201080058185A CN102667368B CN 102667368 B CN102667368 B CN 102667368B CN 201080058185 A CN201080058185 A CN 201080058185A CN 102667368 B CN102667368 B CN 1026673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component
- temperature
- condensation
- aperture
- coo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6—Cooling of compressor or mo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1—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1—Inverters theref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制冷装置(1)中设置有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具有进行制冷循环的主回路(10A)和使在该主回路(10A)中流动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流并引入主回路(10A)中的处于压力比高压低之状态的制冷剂中的分流回路(10B)。在所述分流回路(10B)中连接有利用制冷剂对制冷剂回路(10)的构成部件的驱动部供电的供电装置(30)中的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6)。在制冷装置(1)中设置有对在分流回路(10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进行调节以使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为目标温度的调节机构(9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制冷剂对向制冷剂回路的构成部件供电的供电装置中的功率元件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知有利用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对用在压缩机等的供电装置中的功率元件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制冷装置如下:在从主回路上冷凝器和膨胀阀之间分流并在压缩机的吸入侧管道合流的分流回路上布置有用来对功率元件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在分流回路的位于冷却部上游的上游一侧设置有毛细管。在该制冷装置中,在冷凝器中冷凝后朝着膨胀阀流动的制冷剂有一部分流入分流回路,在毛细管被减压后,流入冷却部。并且,已流入冷却部的制冷剂在该冷却器将功率元件冷却后,在吸入侧管道合流被吸入压缩机。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实开昭61-762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所述供电装置的功率元件的发热量根据使用状况和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所述制冷装置中分流回路中的制冷剂被毛细管减压,所以其减压量是一定的。因此,由于流入冷却器中的制冷剂量和制冷剂压力根据压缩机的由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负荷控制的转速来决定,所以该流入冷却器中的制冷剂量和制冷剂压力无法根据功率元件的发热量来改变。其结果是,有可能出现冷却器中的制冷剂的冷却能力不足或冷却能力过大等不良现象。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包括利用制冷剂对功率元件进行冷却的冷却器的制冷装置中,谋求提高冷却器中的制冷剂对功率元件的冷却效率。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一种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10、供电装置30以及冷却器16,该制冷剂回路10具有主回路10A和分流回路10B,该主回路10A由压缩机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膨胀部件13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14相互连接而成,进行制冷循环,该分流回路10B使流过该主回路10A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流并引入所述主回路10A中处于压力比高压低的压力状态下的制冷剂中,该供电装置30具有功率元件37且向所述制冷剂回路10的构成部件的驱动部供电,该冷却器16连接在所述分流回路10B上并利用流过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对所述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该制冷装置包括:对在所述分流回路10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进行调节,来将通过所述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温度调节为目标温度的调节机构90。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冷却器16设置在使主回路10A中流动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并将其引导到处于比所述主回路10A的高压压力状态低的压力状态的制冷剂中的分流回路10B中。在该发明中,由供电装置30向制冷剂回路10的构成部件的驱动部供电。在冷却器16中,经分流回路10B流入的制冷剂从供电装置30的功率元件37吸热而对该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而且,利用调节机构90对在分流回路10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进行调节,而将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调节到目标温度。由此冷却器16的温度得到调节。
此外,上述“对该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也包括功率元件37经由安装有功率元件37的基板等周围部件被间接冷却的情况。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调节机构90所述调节机构90包括:连接在所述分流回路10B上所述冷却器16的一端侧的节流机构17、27、连接在所述分流回路10B上所述冷却器16的另一端侧的开度能够调节的节流阀18、28、以及对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所述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开度调节部52、59。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分流回路10B的冷却器16的一端侧,流路宽度被节流机构缩小,在冷却器16的另一端侧,流路宽度被开度由开度调节部52、59调节的节流阀18、28缩小。而且,由开度调节部52、59对节流阀18、2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冷却器16的温度由此被调节到所希望的温度。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节流阀18设置在所述冷却器16的下游一侧,所述节流机构17设置在所述冷却器16的上游一侧,且构成为开度能够调节,所述调节机构90包括对所述节流机构17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所述冷却器16出口一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目标过热度的节流机构调节部53。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通过对冷却器16的下游一侧的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冷却器16的温度被调节到所希望的温度,另一方面,冷却器16的上游一侧的节流机构17的开度由节流机构调节部53调节,因此通过冷却器16后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目标过热度,防止了被引入压缩机11的制冷剂潮湿。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开度调节部52构成为:起动时将所述节流阀18的开度调节在比正常运转之际的开度调节范围大的开度上,所述节流机构调节部53构成为:起动时将所述节流机构17的开度调节在比正常运转之际的开度调节范围大的开度上。
起动时,并非仅有液态制冷剂流入分流回路10B,而是含有较多气态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入分流回路10B中。因此,在冷却器16中容易产生温度差,不能够充分地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的可能性提高。而且,如果流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的流量较少,则从起动到制冷剂到达冷却器16需要时间,这段时间内就不能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起动时,由开度调节部52将下游一侧的节流阀18的开度调节在比正常运转时大的开度上,由节流机构调节部53将上游一侧的节流机构17的开度调节在比正常运转时大的开度上。这样一来,通过在起动时使上游一侧的节流机构17的开度和下游一侧的节流阀18的开度都比正常运转时大,制冷剂就易于流入分流回路10B,制冷剂会迅速到达冷却器16。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包括停止控制部97,该停止控制部97在运转停止之际将所述节流阀18和所述节流机构17中之至少一方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
如果在运转停止之际节流阀18和节流机构17都打开着,则直到压力平衡为止制冷剂一直会在分流回路10B中流动。因此,在运转停止后不久的时间段内,尽管功率元件37不发热,制冷剂却会流入冷却器16中。所以就存在在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功率元件37出故障的可能性。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运转停止之际,由停止控制部97进行控制使节流阀18和节流机构17中之至少一方的开度为完全关闭状态。这样在运转停止后制冷剂便不再流入冷却器16中。因此抑制了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包括与所述节流机构17并联连接的固定节流机构4。
设置在比冷却器16更位于上游侧的节流机构17构成为能够由节流机构调节部53调节其开度,但是如果节流机构17出现故障,该节流机构17则不再能够对开度进行调节。因此,在节流机构17已被规定在较小的开度上的情况下,在冷却器16的上游一侧制冷剂的压力会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会大幅度下降。因此具有以下可能性,即在冷却器1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下降,冷却器16的冷却能力过大。而且,在流入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流量过少的情况下,冷却器16的冷却能力还有可能不足。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包括与节流机构17并列连接的固定节流机构4。因此,在由于节流机构17出现故障该节流机构17被固定在较小的开度上的情况下,制冷剂会通过固定节流机构4一侧的流路流入冷却器16。这样一来,即使在节流机构17出现故障的时候,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也不会过低,因此,在冷却器1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也不会过度下降。而且,流入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流量不会过少。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包括与所述节流阀18串联连接的固定节流机构5。
设置在比冷却器16更位于下游一侧的节流阀18、28构成为能够由开度调节部52、59调节开度,但是当节流阀18、28出现故障时,该节流阀18、28便不再能够对开度进行调节。因此,在节流阀18、28被固定在较大的开度上的情况下,该节流阀18、28的压差会过小,流入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压力会接近分流回路10B的出口一侧的压力。也就是说,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大幅度下降。因此,具有以下可能性,即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冷却能力过大。因为如果节流阀18、28的开度较大,则从冷却器16流出的制冷剂量增多,所以已流入冷却器16的制冷剂会在与功率元件37充分进行热交换以前从冷却器16中流出。也就是说,分流制冷剂白白地通过冷却器16。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包括与节流阀18、28串联连接的固定节流机构5,所以即使在该节流阀18、28由于节流阀18、28出现故障被固定在较大的开度上的情况下,制冷剂也会在固定节流机构5中被减压。因此,由于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不会过低,因此在冷却器1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不会过度下降。而且,在固定节流机构5的作用下从冷却器16流出的制冷剂量不会过多。因此,已流入冷却器16的制冷剂会在与功率元件37充分进行了热交换以后,从冷却器16流出。。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包括检测部41、46、47、48和强制缩小部55,该检测部41、46、47、48对是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之可能性的指标的物理量进行检测,当处于所述检测部41、46、47、48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之可能性高的值的结露状态时,所述强制缩小部55则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当处于检测部41、46、47、48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之可能性高的值的结露状态时,强制缩小部55则代替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节流阀18、28的开度。因此,因为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量减少,所以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减少,从而能够抑制功率元件37、冷却器16的过度的温度下降。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所述强制缩小部55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的值时,则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将设置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检测部使用。
这里,因为现实中不会出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为100%的情况,所以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露点温度比该空气的温度(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干球温度)低。因此当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比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时能够做出以下推测: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的温度接近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露点温度,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
于是,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当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比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的值时,则由强制缩小部55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所述强制缩小部55构成为:在将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与事先设定好的从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设置部分到所述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温度上升量相加所得温度比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在运转过程中会出现以下情况:即使冷却器16附近处于产生结露那样的温度环境,在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有可能短路的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却会由于功率元件37发热并不处于产生结露的温度环境。
于是,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当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有可能短路的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预测温度是一个比空气温度低的值时,则由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缩小节流阀18、28的开度。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所述强制缩小部55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与由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检测到的空气温度下的事先设定好的基准相对湿度相对应的露点温度低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在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将设置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检测部使用。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比从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和考虑了设置环境、使用时间等而事先作为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设定好的规定的基准湿度算出的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露点温度低时,强制缩小部55则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检测部包括对所述功率元件37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7,所述强制缩小部55构成为:在所述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是一个比规定的上限值高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由湿度传感器47对功率元件37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当所述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是比规定的上限值高的值时,强制缩小部55则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检测部包括: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8、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及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所述强制缩小部55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从所述湿度传感器48检测到的相对湿度和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检测到的空气温度算出的露点温度低的值时,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在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将对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8、对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及设置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中的温度传感器46作为检测部使用。当功率元件37附近的温度比由被冷却器16冷却前的空气(室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计算得出的该空气的露点温度低时,强制缩小部55则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节流阀18、28的开度。
第十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包括结露传感器45和强制缩小部55。该结露传感器45对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是否结露进行检测,该强制缩小部55,在处于所述结露传感器45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已产生结露的值的结露状态时,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在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不是对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进行预测,而是当实际上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了结露之时,由强制缩小部55代替缩小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节流阀18、28的开度。因此,由于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量减少,所以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减少,从而能够抑制功率元件37、冷却器16的过度的温度下降。
第十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到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包括在对所述供电装置30的供电被切断的电源切断时将所述分流回路10B关闭的关闭机构6。
例如,当由于停电等对供电装置30的供电被切断时,对功率元件37的供电也会被切断,功率元件37就不再发热了。另一方面,直到压力达到平衡为止制冷剂一直在分流回路10B中流动。其结果是,尽管功率元件37已经不发热了,但因为制冷剂继续在冷却器16中流动,而有可能导致冷却器16的温度降低到产生结露的温度。
在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中,对供电装置30的供电被切断以后,分流回路10B则会被关闭机构6关闭。因此而能够阻止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流通。结果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受到抑制。
第十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关闭机构6由设置在所述分流回路10B上且在所述电源切断时切换为关闭状态的电磁阀6a构成。
在第十六方面的发明中,对供电装置30的供电被切断以后,电磁阀6a则成为关闭状态,分流回路10B被关闭。
第十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包括电源切断时调节机构6b。该电源切断时调节机构6b在对所述供电装置30的供电被切断的电源切断时,利用所述压缩机11旋转而在该压缩机11的驱动部产生的电将所述节流阀18和所述节流机构17中之至少一方的开度调节为完全关闭状态。
在第十七方面的发明中,对供电装置30的供电被切断以后,由电源切断时调节机构6b利用由于压缩机11旋转(惯性引起的旋转或制冷剂压力引起的逆旋转)而在驱动部产生的电将节流阀18和节流机构17中之至少一方的开度调节为完全关闭状态,将分流回路10B关闭。
第十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包括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该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使所述膨胀部件13为完全关闭状态并使所述节流阀18和所述节流机构17中之至少一方成为完全关闭状态,来进行使制冷剂储存到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的制冷剂回收运转,并且预测转变到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超过规定的上限值的可能性高的过热状态的过热时刻,在该过热时刻到来以前使所述制冷剂回收运转结束。
在进行上述那样的制冷剂回收运转之际,节流阀18和节流机构17中之至少一方成为完全关闭状态,分流回路10B被关闭,制冷剂不会再流入冷却器16。因此,就不能够再利用冷却器16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因为制冷剂不再流入冷却器16,所以尽管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也不能够从制冷剂的状态推测功率元件37的过热状态。其结果是,在进行制冷剂回收运转的过程中,功率元件37有可能成为过热状态而出现故障。
于是,在第十八方面的发明中设置了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该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进行制冷剂回收运转,且在该制冷剂回收运转的过程中预测功率元件37转变为过热状态的过热时刻,在功率元件37变成过热状态以前就让制冷剂回收运转结束。
第十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十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包括起动禁止部件99。当在所述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时,该起动禁止部件99就对起动进行禁止。
在运转停止时,会出现由于环境的变化等在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情况。若在这样的情况下起动,在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等处就有可能发生短路。
在第十九方面的发明中,当在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时起动则会被起动禁止部件99禁止。因此,仅仅当在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的可能性不高的时候才允许起动。
第二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包括检测部41、46、47、48和温度上升部91。该检测部41、46、47、48对是一个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的可能性指标的物理量进行检测;当处于所述检测部41、46、47、48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之可能性高的值的结露状态时,由温度上升部91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在第二十方面的发明中,当处于所述检测部41、46、47、48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之可能性高的值的结露状态时,温度上升部91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因此,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的温度也上升。
第二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温度上升部91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在第二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将设置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检测部使用。
这里,因为现实中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露点温度比该空气的温度(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干球温度)低。因此,当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比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时可以做出以下推测: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的温度接近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露点温度,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
于是,在第二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当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比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的值时,则由温度上升部91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第二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所述温度上升部91构成为:在将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与事先设定好的从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设置部分到所述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温度上升量相加所得温度比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在运转过程中会出现以下情况:即使冷却器16附近处于产生结露那样的温度环境,在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有可能短路的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却会由于功率元件37发热并不处于产生结露的温度环境。
于是,在第二十二方面的发明中,当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有可能短路的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预测温度是比空气温度低的值时,则由温度上升部91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第二十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所述温度上升部91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与由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检测到的空气温度下的事先设定好的基准相对湿度相对应的露点温度低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在第二十三方面的发明中,将设置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检测部使用。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比从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和考虑了设置环境、使用时间等而事先作为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设定好的规定的基准湿度算出的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露点温度低时,温度上升部91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第二十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检测部包括对所述功率元件37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7,所述温度上升部91构成为:在所述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是一个比规定的上限值高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在第二十四方面的发明中,用湿度传感器47作检测部,对功率元件37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当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是一个比规定的上限湿度高的值时,温度上升部91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第二十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检测部包括: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8、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及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所述温度上升部91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从所述湿度传感器48检测到的相对湿度和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检测到的空气温度算出的露点温度低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在第二十五方面的发明中,将对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8、对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及设置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作为检测部使用。在功率元件37附近的温度比从被冷却器16冷却前的空气(室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算出的该空气的露点温度低时,温度上升部91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第二十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包括结露传感器45和温度上升部91。该结露传感器45对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是否结露进行检测;该温度上升部91在处于所述结露传感器45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已产生结露的值的结露状态时,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在第二十六方面的发明中,不是预测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是否已产生了结露,而是当实际上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了结露时,由温度上升部91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因此,不仅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的温度也上升。
第二十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到第二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温度上升部91包括使所述功率元件的发热量增大的发热量增大部56。
在第二十七方面的发明中,通过由发热量增大部56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第二十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到第二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温度上升部91包括对所述功率元件37加热的加热器95。
在第二十八方面的发明中,通过由加热器95对功率元件37加热,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第二十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七方面的发明中,包括发热量恢复部57。当不再是所述结露状态时,该发热量恢复部57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由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增大了的发热量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
在第二十九方面的发明中,当由发热量增大部56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后,而不再是所述结露状态时,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则由发热量恢复部57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
第三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九方面的发明中,包括发热量强制恢复部58。当从所述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由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增大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以后,该发热量强制恢复部58强制地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由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增大了的发热量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
因为功率元件37发热而达到高温,所以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并进一步上升时,则功率元件37容易出现故障。因此,从保护功率元件37的观点出发,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较高的状态长时间持续不是一理想状态。而且,若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时作为结露状态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则在实际上结露已经消失时仍然有可能看做是结露状态,导致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较大的状态白白地持续。
于是,在第三十方面的发明中,当从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时起规定时间一过,就强制地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
第三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七、第二十九以及第三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压缩机11的电流增大,使所述功率元件37中控制所述压缩机11的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在第三十一方面的发明中,通常情况下,控制各构成部件的功率元件37被集中起来构成一个功率模块。因此,如果由发热量增大部56增大控制压缩机11的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则功率模块整体的温度上升。
第三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七、第二十九以及第三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功率元件37由开关元件构成,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开关元件的开关频率增大,来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在第三十二方面的发明中,如果由发热量增大部56使开关元件的开关频率增大,则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会增大,功率元件37和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的温度会上升。
第三十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七、第二十九以及第三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功率元件37由开关元件构成,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开关元件的损耗增大,来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在第三十三方面的发明中,如果由发热量增大部56使构成功率元件37的开关元件的损失增大,则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会增大,功率元件37和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的温度会上升。
第三十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十七、第二十九以及第三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增大,来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在第三十四方面的发明中,如果由发热量增大部56使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会增大,功率元件37和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的温度会上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设置调节机构90,构成为能够调节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因此而能够将冷却器16的温度调节在适当的温度上。也就是说,能够根据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功率元件37的设置环境的变化对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调节。因此,能够抑制由冷却器16引起的对功率元件37的冷却不足和冷却过度,从而能够谋求由冷却器16引起的对功率元件37的冷却效率的提高。
根据第二和第三方面的发明,能够用一个简单的结构将冷却器16的温度调节在适当的温度上。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因为能够防止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后返回压缩机11的制冷剂潮湿,所以能够防止压缩机11由于吸入液态制冷剂而出现故障。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在起动时能够让比正常运转时多的制冷剂在分流回路10B中流动,所以能够防止冷却器16的温度差。而且,起动后,能够使制冷剂迅速到达冷却器16。因此,刚刚起动不久,就能够充分地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通过设置所述停止控制部97,能够抑制运转停止后制冷剂流入冷却器16。这样,因为能够抑制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所以能够防止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导致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通过将固定节流机构4与设置在冷却器16更靠近上游一侧的节流机构17并列设置,则在节流机构17出现故障时,能够防止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过低。因此,能够防止在冷却器1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过于下降,冷却能力过大。而且,当节流机构17出现故障时,能够防止流入冷却器16的制冷剂流量过少。结果是,能够防止冷却器16的冷却能力过小。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通过将固定节流机构5与节流阀18、28串联设置,则在节流阀18、28出现故障时,能够防止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过低。因此,能够防止在冷却器1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过于下降,冷却能力过大。而且,当节流阀18、28出现故障时,能够防止从冷却器16流出的制冷剂流量过多。能够防止分流制冷剂不与功率元件37充分地进行热交换白白地通过冷却器16。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当处于检测部41、46、47、48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之可能性高的值的结露状态时,节流阀18、28的开度则被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缩小。因此,能够使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量减少,从而使该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减少,所以能够抑制功率元件37、冷却器16的过度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抑制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从而能够防止布置在其附近的金属制部件等被腐蚀,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的绝缘性下降。
根据第九到第十一方面的发明,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46和空气温度传感器41,则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从而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根据第十方面的发明,在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有可能短路的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预测温度是一个比空气温度低的值时,通过由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缩小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则能够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温度下降到在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正好不产生结露的温度上。因此,既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又能够使冷却器16的性能提高。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发明,通过使用湿度传感器47,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从而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发明,通过使用湿度传感器48、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及温度传感器46,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因为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所以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根据第十四方面的发明,该强制缩小部55,在处于所述结露传感器45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已产生结露的值的结露状态时,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因此,能够使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量减少,从而使该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减少,所以能够抑制功率元件37、冷却器16的过度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抑制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从而能够防止布置在其附近的金属制部件等被腐蚀,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的绝缘性下降。
根据第十五和第十六方面的发明,通过设置所述关闭机构6,则例如在停电等电源被切断的时候,能够阻止制冷剂在冷却器16中流动,从而能够抑制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结果是,能够防止结露之产生,从而防止由于结露水之附着而导致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
根据第十六方面的发明,能够很容易地构成所述关闭机构6。
根据第十七方面的发明,通过设置所述电源切断时调节机构6b,则例如在停电等电源被切断的时候,能够阻止制冷剂在冷却器16中流动,从而能够抑制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结果是,能够防止结露之产生,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结露水之附着而导致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
根据第十八方面的发明,通过设置进行制冷剂回收运转且在该制冷剂回收运转的过程中预测功率元件37转变为过热状态的过热时刻的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则既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又能够可靠地进行制冷剂回收运转。
根据第十九方面的发明,由起动禁止部件99禁止在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时的起动,因此而能够防止起动时在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等发生短路。换句话说,通过仅仅在不可能发生这样的短路时允许起动,而能够确保起动安全性。
根据第二十方面的发明,当处于所述检测部41、46、47、48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之可能性高的值的结露状态时,由温度上升部91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因此,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的温度也上升。这样便能够抑制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从而能够防止布置在其附近的金属制部件等被腐蚀,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的绝缘性下降。
根据第二十一到第二十三方面的发明,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46和空气温度传感器41,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从而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根据第二十二方面的发明,当在实际上有可能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发生短路的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不可能产生结露的时候,能够利用温度上升部91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不白白地上升。因此,在不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白白地增大的情况下即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
根据第二十四方面的发明,通过使用湿度传感器47,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的可能性高,从而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根据第二十五方面的发明,通过利用湿度传感器48、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及温度传感器46,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因为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所以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根据第二十六方面的发明,当处于结露传感器45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已产生结露的值的结露状态时,由温度上升部91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的温度也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从而能够防止布置在其附近的金属制部件等被腐蚀,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的绝缘性下降。
根据第二十七方面的发明,例如无需另外使用加热机构,通过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很容易地就能够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根据第二十八方面的发明,通过使用加热器95,很容易地就能够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根据第二十九方面的发明,由检测部精度良好地检测出结露状态已消失,当结露状态消失时,能够马上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能够将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所导致的热损失抑制在所需要的最小值上。
根据第三十方面的发明,通过在让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且经过了规定时间以后强制地恢复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而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并能够降低功率元件37的热损失。
根据第三十一方面的发明,例如无需另外使用加热机构,通过增大压缩机11的电流,增大控制压缩机11的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就能够使功率模块整体的温度上升。因此,很容易地就能够抑制在功率元件37或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
根据第三十二到第三十四方面的发明,例如无需另外使用加热机构,就能够很容易地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抑制在功率元件37或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供电装置的驱动电路。
图3是显示实施方式1中的功率元件和冷却器附近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4是显示实施方式1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显示实施方式2中的功率元件和冷却器附近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6是显示实施方式2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显示实施方式3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显示实施方式4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显示实施方式5中的功率元件和冷却器附近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0是显示实施方式5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显示实施方式6中的功率元件和冷却器附近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2是显示实施方式6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显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14是显示实施方式7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显示实施方式8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显示实施方式9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显示实施方式10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8是显示实施方式11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9是显示实施方式12中的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0(a)示出了实施方式13中正常运转控制下开关元件的接通/切断控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20(b)示出了实施方式13中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下开关元件的接通/切断控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图21(a)和图21(c)分别示出了实施方式14中供电装置的基极电路之一例;图21(b)是显示实施方式14中正常运转时和结露抑制运转时基极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
图22是显示实施方式15中使功率元件的导通损耗增大的第一个例子,示出了从各驱动电路输入到各驱动部的电流的相位和功率元件的导通损耗之间的关系。
图23是显示实施方式15中使功率元件的导通损耗增大的第二个例子,对正常运转控制和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方法下发射极集电极间的电压进行比较的图。
图24显示实施方式15中使功率元件的导通损耗增大的第二个例子,是用以使发射极集电极间的电压变动的驱动电路之一例。
图25是显示实施方式16中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26是显示实施方式17中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27是显示实施方式18中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28是显示实施方式19中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29是显示实施方式20中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30是显示实施方式20中的制冷装置的其它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31是显示实施方式22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32是显示实施方式23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33是显示实施方式24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34是显示实施方式25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35是显示实施方式26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36是显示实施方式27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图37是显示实施方式28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的管道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发明的实施方式1)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具有热源侧机组1A和利用侧机组1B,包括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冷装置例如既可以是空调装置,又可以是对冷藏库内、制冷库内加以冷却的冷却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的空调装置为例做说明。
所述制冷剂回路10包括压缩机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膨胀阀13和利用侧热交换器14由制冷剂管道依次连接而成的主回路10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主回路10A构成为使得制冷剂朝着一个方向循环,不逆向循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热源侧热交换器12总是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利用侧热交换器14总是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在本实施方式1中,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利用侧热交换器14分别由横肋(crossfin)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使主回路10A中的制冷剂和空气进行热交换。
所述压缩机11包括被后述的供电装置30驱动旋转的马达11a。详情后述,该马达11a构成为其转速能够由供电装置30进行调节。而且,在压缩机11的吸气一侧设置有气液分离器15,该气液分离器15用以除去制冷剂中所含的液态制冷剂,使压缩机11仅吸入气态制冷剂。
所述制冷剂回路10具有从主回路10A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膨胀阀13之间分出来的分流回路10B。分流回路10B的流出端连接在压缩机11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分流回路10B的流出端连接在与压缩机11的处于压缩中途的压缩室相连通的中间口上。
所述分流回路10B上设置有用来对后述的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6。而且,在分流回路10B上冷却器16的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分别设置有开度可变的第一节流阀18和第二节流阀17。
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12附近设置有热源侧风扇12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14附近设置有利用侧风扇14a。而且,压缩机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热源侧风扇12a、膨胀阀13以及分流回路10B设置于热源侧机组1A中,利用侧热交换器14和利用侧风扇14a设置于利用侧机组1B中。
(供电装置)
在所述热源侧机组1A中,设置有用以向所述制冷剂回路10的各构成部件的各驱动部供电的供电装置30。
如图2所示,所述供电装置30包括驱动电路31,该驱动电路31用来对供向压缩机11的马达11a等各驱动部的功率进行控制或者对该功率进行转换。此外,图2中,作为驱动电路31之一例示出的是与压缩机11的马达11a相连接的压缩机11用驱动电路31。驱动电路31包括与商用电源38相连的整流电路32、电容电路33、与是驱动部的压缩机11的马达11a相连的变频电路34。
整流电路32连接在是三相交流电源的商用电源38上。整流电路32是用来将商用电源38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的电路,由六个二极管35三相桥式联结而成。
电容电路33连接在整流电路32和变频电路34之间,包括电容器36。
变频电路34将电容电路33的直流电压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压,并将转换后的交流电压供向成为负荷的马达11a。变频电路34由六个开关元件三相桥式联结而成。此外,开关元件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功率元件37,作为开关元件所采用的例如是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或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等。在变频电路34中,输出给马达11a的交流电压及其频率通过控制开关元件的开关而增减,马达11a的转速得到调节。此外,开关元件的开关由控制装置60控制。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供电装置30中,在整流电路32中将商用电源38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在变频电路34将该直流电压转换为所希望之频率的交流电压后,再供向压缩机11的马达11a等驱动部。
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1和各构成部件的驱动电路31中的各功率元件37合起来而形成一个功率模块61。该功率模块61和其它电气电子元器件(图示省略)一起被安装在设置于热源侧机组1A内的基板71上。
(冷却器)
所述功率元件37工作时发热而达到高温。因此,设置了利用在制冷剂回路10中流动的制冷剂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6。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构成部件的功率元件37合起来构成为一个功率模块61。因此,如图3所示,冷却器16是为对功率模块61进行冷却而设。
冷却器16例如由铝等金属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在其内部形成有用以使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该制冷剂流路可以是通过让制冷剂管道的一部分插入而形成,也可以是通过将制冷剂管道接在管状通孔上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制冷剂流路由插入冷却器16内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分流回路10B的一部分形成(参照图1)。
根据这样的结构,冷却器16构成为能够使在制冷剂回路10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通。而且,因为冷却器16由铝等金属制成,所以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的冷热能够传递到冷却器16的外表面。
(检测部)
如图1所示,在热源侧机组1A中设置有用以对室外空气温度(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前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另一方面,在利用侧机组1B中设置有用以对室内温度(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14以前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室内温度传感器42。
在冷却器16上设置有对该冷却器16中之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进行检测的蒸发温度传感器43。在分流回路10B的位于所述冷却器16的下游一侧,设置有用以对该冷却器16出口一侧之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出口温度传感器44。
如图3所示,在冷却器16上设置有用以对该冷却器16是否结露进行检测的结露传感器45。该结露传感器45安装在冷却器16中与所述功率模块61相向的面上。
所述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室内温度传感器42、蒸发温度传感器43、出口温度传感器44以及结露传感器45分别连接在后述的运转控制装置50上,将检测信号发送给该运转控制装置50。
(运转控制装置)
在所述热源侧机组1A中,设置有用以对制冷剂回路10的各构成部件的驱动部进行控制以使其工作的运转控制装置50。运转控制装置50连接在与各驱动电路31相连接的控制装置60上,将用以控制各驱动电路31的控制信号发送给该控制装置60。
所述控制装置60根据来自运转控制装置50的控制信号控制构成功率元件37的开关元件的开关,由此对供给各驱动部的交流电压及其频率进行控制。具体而言,运转控制装置50根据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室内温度传感器42等的检测值,将控制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60,以使各驱动部成为所希望的状态(例如若是马达11a,则所希望的就是其转速)。控制装置60将该控制信号转换为驱动信号,并将该驱动信号输出给各驱动部的驱动电路31。该驱动信号被输入各开关元件的基极电路(图示省略),各开关元件的接通/切断受到控制。这样一来,供给各驱动部的交流电压便被控制为所希望的电压和频率,例如马达11a等的转速成为所希望的转速。
运转控制装置50包括:正常运转部51、结露判断部54以及强制缩小部55。该正常运转部51对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和过热度进行调节以进行正常运转;该结露判断部54用来进行后述的结露抑制运转。所述正常运转部51包括调节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的第一开度调节部52和调节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的第二开度调节部53。
所述第一开度调节部52为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而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具体而言,当所述蒸发温度传感器43的检测值比目标温度低时,第一开度调节部52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另一方面,当所述蒸发温度传感器43的检测值比目标温度高时,第一开度调节部52则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增大。
所述第二开度调节部53对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出口一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目标过热度。具体而言,当从所述出口温度传感器44的检测值减去所述蒸发温度传感器43的检测值所得到的值(冷却器16出口一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比目标过热度低时,第二开度调节部53使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缩小,另一方面,当该值比目标过热度高时,第二开度调节部53则使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增大。
所述结露判断部54,参照所述结露传感器45的检测值(结露信号),根据该检测值判断是否是在冷却器16中已结露的结露状态。
当所述结露判断部54判断出是结露状态时,所述强制缩小部55则代替所述第一开度调节部52,强制地缩小所述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所述第一节流阀18、第二节流阀17、第一开度调节部52以及第二开度调节部53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调节机构90。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调节机构90可以不包括第二开度调节部53。
-工作情况-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0的主回路10A中,压缩机11一被驱动,制冷剂就会朝着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循环,而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在该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下,热源侧热交换器12起冷凝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侧热交换器14起蒸发器的作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14中,由利用侧风扇14a吸入的空气的热量被在作为蒸发器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4中流动的制冷剂吸走而被冷却。然后,冷却后的空气由利用侧风扇14a吹到室内、库内而将室内、库内冷却。
(对功率元件的冷却动作)
压缩机11一被驱动,在主回路10A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已冷凝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就会分流流入所述制冷剂回路10的分流回路10B。已流入分流回路10B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第一节流阀18后,流入冷却器16。在冷却器16中,多个功率元件37合起来构成的一个功率模块61向在冷却器16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放热而被冷却。
(控制装置进行的控制动作)
对供向制冷剂回路10的各构成部件的驱动部的功率进行控制的运转控制装置50进行下述正常运转控制和对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
(正常运转控制)
运转控制装置50根据室内温度传感器42、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对制冷剂回路10的各种构成部件进行控制,使其工作,以使室内温度达到所希望的温度。例如,就压缩机11的马达11a而言,当室内温度比所希望的温度高时,就使压缩机11的马达11a的转速上升,而当室内温度比所希望的温度低时,就使压缩机11的马达11a的转速下降。
运转控制装置50的正常运转部51对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和过热度进行调节。具体而言,第一开度调节部52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第二开度调节部53对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出口一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目标过热度。更具体而言,当冷却器16中的蒸发温度比目标温度低时,第一开度调节部52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另一方面,当冷却器16中的蒸发温度比目标温度高时,第一开度调节部52则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增大。而且,当冷却器16出口一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比目标过热度低时,第二开度调节部53使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缩小,另一方面,当冷却器16出口一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比目标过热度高时,第二开度调节部53则使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增大。这样一来,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就达到了目标温度并且能够防止被引入压缩机11的制冷剂潮湿。
(对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虽然根据运转条件、室外空气条件而会有所不同,但以下情况还是会出现的。即,冷却器16及其周围的部件(例如功率模块61、基板71)的温度比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低,在冷却器16及其周围部件上产生结露。因此,与所述正常运转控制并行,每隔规定时间(例如每隔30秒)便进行一次以下的对结露抑制运转的控制。
如图4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来自结露传感器45的结露信号(步骤S11),判断是否是在冷却器16已产生了结露的结露状态(步骤S12)。当结露判断部54判断出是结露状态时,强制缩小部55则代替所述第一开度调节部52,强制地使第一节流阀18(第一调节阀)的开度缩小一个规定值(步骤S13)。
当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被强制地缩小以后,流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量减少,所以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功率模块61的散热量)减少。这样一来,在功率模块61及其周围部件的结露得到抑制,并且在冷却器16的结露会消失。
按以上所述,由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后,运转控制装置50再次回到步骤S11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其结果是,在结露判断部54作出是结露状态之判断的那段时间内,每当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时,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都会由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缩小。而且,当结露判断部54不再作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运转控制装置50则重新开始对正常运转进行控制,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设置调节机构90,并使其构成为能够对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调节,因此而能够将冷却器16的温度调节在适当的温度上。也就是说,能够根据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功率元件37的设置环境的变化对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调节。因此,能够抑制冷却器16对功率元件37的冷却不足和对功率元件37的冷却过度,从而能够提高冷却器16对功率元件37的冷却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1,通过设置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第一开度调节部52,则用一个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将冷却器16的温度调节在适当的温度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1,通过设置对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出口一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目标过热度的第二开度调节部53,则能够防止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后返回压缩机11的制冷剂潮湿。因此,能够防止压缩机11由于吸入液态制冷剂而出现故障。
根据本实施方式1,通过设置结露判断部54和强制缩小部55,则当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就由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其结果是,流入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量减少,冷却器16的吸热量就减少。因此能够抑制功率元件37、冷却器16的过度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抑制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从而能够防止布置在这些部件附近的金属制部件等被腐蚀和功率元件37的绝缘性下降。
根据本实施方式1,因为使用了结露传感器45,所以能够容易地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有无产生结露。
一般来说,在运转过程中用以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6的温度比该功率元件37的温度低。因此,与功率元件37相比,冷却器16容易先产生结露。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结露传感器45安装在冷却器16上,做到了能够在较早的阶段将已结露这一情况检测出来。因此,例如在冷却器16中已产生结露而功率元件37中尚未产生结露之时,也能够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防在功率元件37中产生结露于未然。
此外,结露传感器45可以安装在功率元件37(本实施方式中,功率模块61)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例如基板71等)上。
(发明的实施方式2)
如图5所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在功率元件37附近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6来代替在功率元件37附近设置实施方式1的结露传感器45。将所述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对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使用。而且,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中,所述温度传感器46和所述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检测用以判断是否是结露状态的物理量的检测部使用。
所述温度传感器46设置在冷却器16的与所述功率模块61相向的面上。温度传感器46连接在运转控制装置50上,将检测信号发送给该运转控制装置50。当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比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时,运转控制装置50的结露判断部54则做出是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的判断。其它结构和实施方式1一样,说明省略。
制冷循环的动作、对功率元件的冷却动作以及由运转控制装置50进行的正常运转控制都和实施方式1一样。下面,说明运转控制装置50是怎样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的。
如图6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室外空气温度)(步骤S21),接着,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冷却器16的温度)(步骤S22)。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是否是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步骤S23)。此外,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比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低时,结露判断部54则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当在步骤S23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强制缩小部55就强制地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一个规定值来代替使所述第一开度调节部52的开度缩小一个规定值(步骤S24)。
当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被强制地缩小以后,流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量减少,因此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功率模块61的散热量)减少。这样一来,在功率模块61及其周围部件16、71的结露得到抑制,并且在冷却器16的结露会消失。
按以上所述,由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以后,运转控制装置50就再次返回步骤S21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其结果是,在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的时间段内,每当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时,强制缩小部55就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当结露判断部54不再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运转控制装置50则重新开始对正常运转进行控制,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2中,因为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前的空气的状态(外部空气的状态)和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状态大致相同,所以用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用。而且,将设置在功率元件37附近的冷却器16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所述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检测部使用。
这里,因为现实中外部空气的相对湿度(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外部空气的露点温度(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露点温度)比外部空气的温度(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干球温度)低。因此,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比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低的状态下,能够做出以下推测:冷却器16的表面温度接近外部空气的露点温度(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露点温度),在功率元件37、冷却器16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
于是,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比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低时,让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2,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46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就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因为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所以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一般来说,在运转过程中,因为用以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6的温度比功率元件37的温度低,所以通过将温度传感器46设置在冷却器16上,则能够在较早的阶段将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检测出来,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
此外,还可以将温度传感器46安装在功率元件37(本实施方式中,功率模块61)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例如基板71等)上。
在实施方式2中,将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使用,但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只要能够检测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即可,所以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除了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外,还可以是对热源侧机组1A内的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部件。
(发明的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但运转控制装置50中的结露判断部54判断结露的方法与实施方式2不同。其它结构、动作和实施方式2一样,所以下面说明运转控制装置50是怎样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的,该控制方法与实施方式2不同。
如图7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室外空气温度)(步骤S31)。接着,结露判断部54根据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将空气温度为Ta、相对湿度为H1时的露点温度Tw计算出来(步骤S32)。然后,结露判断部54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冷却器16的温度Td)(步骤S33)。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是否是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步骤S34)。此外,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比所述露点温度Tw低时,结露判断部54则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当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强制缩小部55则代替所述第一开度调节部52,强制地将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一个规定值,(步骤S35)。
当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被强制地缩小以后,流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量减少,所以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功率模块61的散热量)减少。这样一来,在功率模块61及其周围部件的结露得到抑制,并且在冷却器16的结露会消失。
按以上所述,由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将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以后,运转控制装置50则再次返回步骤S31,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其结果是,在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之判断的那段时间内,每当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时,强制缩小部55就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当结露判断部54不再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运转控制装置50则重新开始对正常运转进行控制,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实施方式3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3中,因为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前的空气的状态(外部空气的状态)和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状态大致相同,所以将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使用。而且,将设置在功率元件37附近的冷却器16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所述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检测部使用。
这里,外部空气的相对湿度(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根据设置环境、季节或者时间等而不同,但能够将这些设置环境、使用时间等考虑进来并进行预测。于是,在实施方式3中,让结露判断部54根据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和预测后设定的相对湿度Hl(例如60%)来推测热源侧机组1A外部的空气的露点温度Tw,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比所述露点温度Tw低时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3,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46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就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被缩小而能够抑制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从而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一般来说,在运转过程中,因为用以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6的温度比功率元件37的温度低,所以通过将温度传感器46设置在冷却器16上,则能够在较早的阶段将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检测出来,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产生结露。
此外,还可以将温度传感器46安装在功率元件37(本实施方式中,功率模块61)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例如基板71等)上。
在实施方式3中,将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使用,但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只要能够检测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即可,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除了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外,还可以是对热源侧机组1A内的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温度进行检测的部件。
(发明的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结构和实施方式2一样,运转控制装置50中的结露判断部54所进行的判断结露的方法与实施方式2不同。其它结构、动作和实施方式2一样。所以下面说明运转控制装置50是怎样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的,该控制方法与实施方式2不同。
如图8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冷却器16的温度Td)(步骤S36)。接着,结露判断部54算出将从该温度传感器46的设置部分到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温度上升量ΔT与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相加后的温度(Td+ΔT)(步骤S37)。此外,温度上升量ΔT既可以是在试验中事先测得的值,也可以是从热电阻和热流速预测出的值。然后,结露判断部54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室外空气温度)(步骤S38)。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是否是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步骤S39)。此外,在所述温度(Td+ΔT)比所述室外空气温度Ta低时,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当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强制缩小部55就强制地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一个规定值来代替使所述第一开度调节部52的开度缩小一个规定值(步骤S40)。
当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被强制地缩小以后,流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量减少,因此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功率模块61的散热量)减少。这样一来,在功率模块61及其周围部件的结露得到抑制,并且在冷却器16的结露会消失。
按以上所述,由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以后,运转控制装置50就再次返回步骤S36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其结果是,在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的时间段内,每当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时,强制缩小部55就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当结露判断部54不再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运转控制装置50则重新开始对正常运转进行控制,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实施方式4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4,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46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就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被缩小,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受到抑制,所以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在运转过程中会出现以下情况:即使冷却器16附近处于产生结露那样的温度环境,在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有可能短路的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却会由于功率元件37发热而不处于产生结露的温度环境。于是,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在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有可能短路的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预测温度是一个比空气温度低的值时,通过由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缩小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这样一来,则能够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温度下降到在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正好不产生结露的温度上。因此,既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又能够使冷却器16的性能提高。
此外,结露传感器45可以安装在功率元件37(本实施方式中,功率模块61)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例如基板71等)上。
在实施方式4中,将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使用,但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只要能够检测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即可,所以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除了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外,还可以是对热源侧机组1A内的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部件。
(发明的实施方式5)
如图9所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情况如下:在功率元件37附近设置了湿度传感器47代替实施方式1中的结露传感器45,将该湿度传感器47作为检测用以判断是否是结露状态的物理量的检测部使用。
所述湿度传感器47与运转控制装置50相连接,向该运转控制装置50发送检测信号。在所述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比规定的上限值高时,运转控制装置50中的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结露状态的判断。其它结构和实施方式1一样,说明省略。
制冷循环动作、对功率元件的冷却动作以及运转控制装置50进行的正常运转控制与实施方式1一样。下面说明运转控制装置50是怎样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的。
如图10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Hp(步骤S41)。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是否是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步骤S42)。此外,在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Hp比规定的上限值Hm高时,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当在步骤S42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强制缩小部55就强制地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一个规定值来代替使所述第一开度调节部52的开度缩小一个规定值(步骤S43)。
当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被强制地缩小以后,流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量减少,因此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功率模块61的散热量)减少。这样一来,在功率模块61及其周围部件的结露得到抑制,并且在冷却器16的结露会消失。
按以上所述,由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以后,运转控制装置50就再次返回步骤S41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其结果是,在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的时间段内,每当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时,强制缩小部55就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当结露判断部54不再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运转控制装置50则重新开始对正常运转进行控制,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实施方式5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5中,通过使用湿度传感器47,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被缩小,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受到抑制,所以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发明的实施方式6)
在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装置1中进一步设置有对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8,即构成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如图11所示。而且,在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中,将所述湿度传感器48、所述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46作为检测用以判断是否是结露状态的物理量的检测部使用。
所述湿度传感器48用来对到达冷却器16以前的室外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设置在空气流的比冷却器16更靠上的上游一侧。湿度传感器48连接在运转控制装置50上,向该运转控制装置50发送检测信号。而且,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比从湿度传感器48的检测值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算出的露点温度低时,运转控制装置50中的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的判断。其它结构和实施方式2相同,说明省略。
制冷循环的动作、对功率元件的冷却动作以及由运转控制装置50进行的正常运转控制都和实施方式2一样。下面说明运转控制装置50是怎样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的。
如图12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室外空气温度)并参照湿度传感器48的检测值Ha(室外空气湿度)(步骤S44)。接着,结露判断部54根据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和湿度传感器48的检测值Ha算出空气温度为Ta、相对湿度为Ha时的露点温度Tw(步骤S45)。然后,结露判断部54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冷却器16的温度Td)(步骤S46)。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是否是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的判断(步骤S47)。此外,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比所述露点温度Tw低时,结露判断部54则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当在步骤S47中由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强制缩小部55就强制地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一个规定值来代替使所述第一开度调节部52的开度缩小一个规定值(步骤S48)。
当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被强制地缩小以后,流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量减少,因此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功率模块61的散热量)减少。这样一来,在功率模块61及其周围部件的结露得到抑制,并且在冷却器16的结露会消失。
按以上所述,由强制缩小部55强制地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以后,运转控制装置50就再次返回步骤S44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其结果是,在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的时间段内,每当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时,强制缩小部55就使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缩小。当结露判断部54不再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运转控制装置50则重新开始对正常运转进行控制,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实施方式6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6中,将对到达冷却器16以前的室外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8、与实施方式2一样的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及与实施方式2一样的温度传感器46作为检测部使用。
由结露判断部54从被冷却器16冷却前的空气(室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求出该空气的露点温度,当功率元件37附近的温度变得比所述露点温度低时,结露判断部54则做出是在功率元件37产生结露的可能性的结露状态的判断。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6,通过使用湿度传感器48、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和温度传感器46,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因为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所以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一般来说,在运转过程中,因为用以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6的温度比功率元件37的温度低,所以通过将温度传感器46设置在冷却器16上,则能够在较早的阶段将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检测出来,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产生结露。
此外,还可以将温度传感器46安装在功率元件37(本实施方式中,功率模块61)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例如基板71等)上。
在实施方式6中,将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使用,但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只要能够检测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即可,所以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除了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外,还可以是对热源侧机组1A内的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部件。
(发明的实施方式7)
如图13所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是将实施方式1中的运转控制装置50的构成做了改变后而得到的。
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7中,运转控制装置50包括与实施方式1一样的正常运转部51和结露判断部54,运转控制装置50还包括发热量增大部56和发热量恢复部57来取代实施方式1中的强制缩小部55。
当所述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量增大部56通过使压缩机11的电流增大来使压缩机11所用驱动电路31中的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当所述结露判断部54做出不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所述发热量恢复部57则使功率模块61中的功率元件37的由发热量增大部56增大的发热量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说,发热量恢复部57通过将压缩机11的马达11a的电流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来使压缩机11所用驱动电路31中的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恢复到正常状态。
此外,发热量增大部56构成使本发明所涉及的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的温度上升部91。另一方面,发热量恢复部57构成使由温度上升部91导致温度上升的功率元件37的温度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温度恢复部92。
制冷循环的动作、对功率元件的冷却动作以及由运转控制装置50进行的正常运转控制都和实施方式1一样。下面说明运转控制装置50是怎样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的。
如图14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来自结露传感器45的结露信号(步骤S51),判断是否是在冷却器16已产生结露的结露状态(步骤S52)。接着,当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发热量增大部56则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步骤S5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量增大部56是通过增大压缩机11的电流来增大压缩机11所用驱动电路31中的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
此外,此时各种功率元件37中仅有压缩机11所用驱动电路31中的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但是,各种功率元件37合起来构成为一个功率模块61。因此,通过增大控制压缩机11的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功率模块61整体的温度会上升。这样一来,在功率模块61及其周围部件的结露得到抑制,并且在冷却器16的结露会消失。
按以上所述,压缩机11所用驱动电路31中的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后,结露判断部54则参照来自结露传感器45的结露信号(步骤S54),进行冷却器16的结露状态是否已消失的判断(步骤S55)。当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尚未消失的判断时,就维持着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的状态返回步骤S54,再次参照结露传感器45的结露信号。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55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已消失的判断时,则由发热量恢复部57将压缩机11所用驱动电路31中的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步骤S56)。然后,返回步骤S51重复进行上述流程。
-实施方式7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7,当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在冷却器16已产生结露的结露状态的判断时,通过由发热量增大部56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则能够使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产生结露,从而能够防止布置在其附近的金属制部件等被腐蚀,并且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的绝缘性下降
根据本实施方式7,不是对结露状态进行预测,而是利用结露传感器45在实际上已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时便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来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因此,在实际上尚未产生结露的时候不会白白地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从而能够减少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所引起的损耗。
根据本实施方式7,因为使用结露传感器45,所以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有无产生结露。
一般来说,在运转过程中用以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6的温度比该功率元件37的温度低。因此,与功率元件37相比冷却器16容易先产生结露。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7中,通过将结露传感器45安装在冷却器16上,做到了在较早的阶段就将已结露这一情况检测出来。因此,例如在冷却器16中已产生结露而功率元件37中尚未产生结露之时,也能够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从而能够防在功率元件37中产生结露于未然。
此外,结露传感器45可以安装在功率元件37(本实施方式中,功率模块61)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例如基板71等)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7,能够由结露传感器45精度良好地检测出结露状态已消失。当结露状态消失时,马上由发热量恢复部57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因此,能够将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所引起的热损失抑制在所需要的最小值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7,通过增大压缩机11的电流来增大压缩机11所用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从而能够使各种功率元件37合在一起构成的功率模块61整体的温度上升。因此,例如,不使用加热器等加热机构,即能够很容易地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很容易地抑制在功率元件37和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
(发明的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的情况如下:用与实施方式2一样的温度传感器46来代替实施方式7中的结露传感器45(参照图5),即构成该制冷装置1。还有,与实施方式2一样,在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中,将所述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对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空气温度传感器使用。再者,在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中,将所述温度传感器46和所述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作为检测用以判断是否处于结露状态的物理量的检测部使用。
与实施方式2一样,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比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时,运转控制装置50中的结露判断部54则做出是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结露状态的判断。其他结构和实施方式7一样,说明省略。
制冷循环的动作、对功率元件的冷却动作以及由运转控制装置50进行的正常运转控制都和实施方式7一样。下面说明运转控制装置50是怎样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的。
如图15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室外空气温度)(步骤S61),接着,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冷却器16的温度)(步骤S62)。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是否是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步骤S63)。此外,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比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低时,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当在步骤S63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则由发热量增大部56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步骤S64)。
发热量增大部56将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后,结露判断部54则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步骤S65),接着再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步骤S66)。
接下来,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是否已消失的判断(步骤S67)。此外,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成为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以上的数值时,结露判断部54则做出结露状态已消失的判断。
当在步骤S67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尚未消失的判断时,则维持着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的状态返回步骤S65,再次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和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67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已消失的判断时,则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则会由发热量恢复部57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步骤S68)。然后,返回步骤S61重复进行所述流程。
-实施方式8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8,通过与实施方式2一样使用温度传感器46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则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因为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所以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发明的实施方式9)
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结构与实施方式8相同,但运转控制装置50中的结露判断部54判断结露的方法与实施方式8不同。此外,其它结构、动作和实施方式3一样,所以下面说明运转控制装置50是怎样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的,该控制方法与实施方式8不同。
如图16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室外空气温度)(步骤S71)。接着,结露判断部54根据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将空气温度为Ta、相对湿度为Hl时的露点温度Tw计算出来(步骤S72)。然后,结露判断部54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冷却器16的温度Td)(步骤S73)。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是否是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步骤S74)。此外,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比所述露点温度Tw低时,结露判断部54则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当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发热量增大部56则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步骤S75)。
发热量增大部56将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后,结露判断部54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步骤S76)。接着,结露判断部54将空气温度为Ta、相对湿度为Hl时的露点温度Tw计算出来(步骤S77)。然后,结露判断部54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步骤S78)。
接着,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是否已消失的判断(步骤S79)。此外,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成为已算出的露点温度Tw以上的数值时,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已消失的判断。
当在步骤S79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尚未消失的判断时,则维持着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的状态返回步骤S76,再次从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和相对湿度Hl计算出露点温度Tw,并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79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已消失的判断时,则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则会由发热量恢复部57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步骤S80)。然后,返回步骤S71重复进行所述流程。
-实施方式9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9中,与实施方式3一样,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46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则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因为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所以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发明的实施方式10)
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结构与实施方式8相同,但运转控制装置50中的结露判断部54判断结露的方法与实施方式8不同。此外,判断结露的方法与实施方式4相同。所以下面说明运转控制装置50是怎样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的,该控制方法与实施方式8不同。
如图17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冷却器16的温度Td(步骤S91)。接着,结露判断部54算出将从该温度传感器46的设置部分到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温度上升量ΔT与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相加后的温度(Td+ΔT)(步骤S92)。此外,温度上升量ΔT既可以是在试验中事先测得的值,也可以是从热电阻和热流速预测出的值。然后,结露判断部54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室外空气温度)(步骤S93)。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是否是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步骤S94)。此外,在所述温度(Td+ΔT)比所述室外空气温度Ta低时,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当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发热量增大部56则将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步骤S95)。
发热量增大部56将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以后,结露判断部54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冷却器16的温度Td)(步骤S96)。接着,结露判断部54算出将从该温度传感器46的设置部分到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温度上升量ΔT与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相加后的温度(Td+ΔT)(步骤S97)。之后,结露判断部54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室外空气温度)(步骤S98)。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结露状态是否已消失(步骤S99)。此外,当所述温度(Td+ΔT)成为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以上的数值时,结露判断部54则做出结露状态已消失的判断。
当在步骤S99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尚未消失的判断时,则维持着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的状态返回步骤S96。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99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已消失的判断时,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则由发热量恢复部57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步骤S100)。然后,返回步骤S91重复进行上述流程。
-实施方式10的效果-
与实施方式4一样,在实施方式10中,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46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因为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所以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在运转过程中会出现以下情况:即使冷却器16附近处于产生结露那样的温度环境,在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有可能短路的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却会由于功率元件37发热而不处于产生结露的温度环境。于是,在上述实施方式10中,在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有可能短路的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预测温度是一个比空气温度低的值时,则由温度上升部91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因此,当在实际上有可能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发生短路的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不可能产生结露的时候,能够利用温度上升部91不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白白地上升。因此,在不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白白地增大的情况下即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
(发明的实施方式11)
实施方式11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的情况如下:在功率元件37附近设置与实施方式5一样的湿度传感器47来取代实施方式7中的结露传感器45(参照图9),即构成该制冷装置1。在该该制冷装置1中将该湿度传感器47作为检测用以判断是否是结露状态的物理量的检测部使用。
运转控制装置50中的结露判断部54与实施方式5一样,在所述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比规定的上限值高时,做出是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结露状态的判断。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7一样,说明省略。
制冷循环的动作、对功率元件的冷却动作以及由运转控制装置50进行的正常运转控制都和实施方式7一样。下面,说明运转控制装置50是怎样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的。
如图18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Hp(步骤S81)。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是否是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步骤S82)。此外,在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Hp比规定的上限值Hm高时,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当在步骤S82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发热量增大部56则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步骤S83)。
发热量增大部56将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后,结露判断部54则参照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Hp(步骤S84),判断结露状态是否已消失(步骤S85)。此外,在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Hp成为规定的上限值Hm以下的数值时,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已消失的判断。
当在步骤S85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尚未消失的判断时,就维持着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的状态返回步骤S84,再次参照结露传感器45的结露信号。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85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已消失的判断时,则由发热量恢复部57将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步骤S86)。然后,返回步骤S81重复进行上述流程。
-实施方式11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11中,通过使用湿度传感器47,则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因为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所以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发明的实施方式12)
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情况如下:在实施方式8中的制冷装置1中进一步设置了与实施方式6一样的湿度传感器48(参照图11),将该湿度传感器48、所述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和所述温度传感器46作检测用以判断是否是结露状态的物理量的检测部使用。
与实施方式6一样,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比从湿度传感器48的检测值和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算出的露点温度低时,运转控制装置50中的结露判断部54则做出是在功率元件37及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其他结构和实施方式8一样,说明省略。
制冷循环的动作、对功率元件的冷却动作以及由运转控制装置50进行的正常运转控制都和实施方式8一样。下面说明运转控制装置50是怎样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的。
如图19所示,首先,结露判断部54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室外空气温度)且参照湿度传感器48的检测值Ha(室外空气湿度)(步骤S101)。接着,结露判断部54根据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和湿度传感器48的检测值Ha算出空气温度为Ta、相对湿度为Ha时的露点温度Tw(步骤S102)。然后,结露判断部54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冷却器16的温度Td)(步骤S103)。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是否是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步骤S104)。此外,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比所述露点温度Tw低时,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
发热量增大部56将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后,结露判断部54则参照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室外空气温度)且参照温度传感器48的检测值Ha(室外空气湿度)(步骤S106)。接着,结露判断部54根据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Ta和湿度传感器48的检测值Ha将空气温度为Ta、相对湿度为Ha时的露点温度Tw计算出来(步骤S107)。然后,结露判断部54参照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冷却器16的温度Td)(步骤S108)。
接下来,由结露判断部54判断结露状态是否已消失(步骤S109)。此外,在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Td成为所述露点温度Tw以上的数值时,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已消失的判断。
当在步骤S109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尚未消失的判断时,则维持着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的状态返回步骤S106。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09中结露判断部54做出结露状态已消失的判断时,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则由发热量恢复部57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步骤S110)。然后,返回步骤S101重复进行所述流程。
-实施方式12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12中,将对到达冷却器16以前的室外空气的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8、与实施方式8一样的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及与实施方式8一样的温度传感器46作为检测部使用。
结露判断部54从被冷却器16冷却前的空气(室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求出该空气的露点温度,当功率元件37附近的温度变得比所述露点温度低时,则做出是在功率元件37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结露状态的判断。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2,通过使用湿度传感器48、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41和温度传感器46,则能够容易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出在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结露的可能性高。而且,因为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那一时刻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所以能够防结露之产生于未然。
(发明的实施方式13)
在上述实施方式7~12中,发热量增大部56通过增大压缩机11的电流来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在实施方式13中,发热量增大部56构成为:通过增大构成功率元件37的各开关元件的开关频率来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
具体而言,当在控制装置60中将来自运转控制装置50的控制信号转换为驱动信号之际让调制信号的频率(载波频率)增大。因此,从控制装置60输入到各驱动电路31的各开关元件的基极电路的驱动信号的频率增大,各开关元件的开关频率增大。也就是说,从图20(a)的状态变成图20(b)的状态。其结果是,开关引起的热损失增大且增大量相当于工作频率增大的量,因此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即使成为这样的状态,不使用加热器等加热机构,也能够很容易地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抑制在功率元件37或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产生结露。
(发明的实施方式14)
在上述实施方式7~12中,发热量增大部56是通过让压缩机11的电流增大来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的。在实施方式14中,发热量增大部56构成为:通过增大构成功率元件37的各开关元件的开关频率来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
具体而言,例如,通过增大基极电路的电阻来延长基极电压上升所需需的时间(基极电路使电流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接通时间和基极电路将电流切断所需要的切断时间),来使开关损耗增大。
更具体而言,例如将图21(a)所示的基极电路70与各开关元件相连接。在进行正常运转时,将开关A和开关B关闭,另一方面,在进行结露抑制运转时则将开关B打开。其结果是,如图21(b)所示,各开关元件的基极电压上升所需要的时间比正常运转时长(图21(b)中的虚线变成实线),开关损耗较大的时间变长。因此,每开关一次的损失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例如还可以构成为:让基极电路中的电容器的电容增大,延长基极电压上升所需要的时间(基极电路使电流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接通时间和基极电路将电流切断所需要的切断时间),来使开关损耗增大。
具体而言,例如将图21(c)所示的基极电路80与各开关元件相连接。在进行正常运转时,仅将开关A关闭,将开关B打开;在进行结露抑制运转时,将开关B关闭。其结果是,与使基极电路的电阻增大的情况相同,各开关元件的基极电压上升所需要的时间比正常运转时长(从图21(b)中的虚线变成实线),开关损耗较大的时间变长。因此,每开关一次的损失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即使成为这样的状态,不使用加热器等加热机构,也能够很容易地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抑制在功率元件37或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
此外,图21(a)所示的基极电路70和图21(c)所示的基极电路80分别是电阻可变的电路和电容器的电容可变的回路之一例,基极电路70、80并不限于以上所述之例。
(发明的实施方式15)
在上述实施方式7~12中,发热量增大部56通过增大压缩机11的电流来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在实施方式15中,发热量增大部56通过使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增大来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
尽管可以采用任意的方法来使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增大,但是,作为第一个例子,可以在进行结露抑制运转时使流入各驱动电路31的各驱动部的电流的相位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如图22所示,在进行正常运转时,在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变得最小的相位P1下运转,另一方面,在进行结露抑制运转时,是在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更大的相位P2下运转。这样一来,通过使相位从P1变化到P2,各功率元件37的集电极电流就增大,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就会增大。
作为使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增大的第二个例子,可以在进行结露抑制运转时让各驱动电路31中的各功率元件37的发射极集电极间的电压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在进行正常运转时,将发射极集电极间的电压控制为一定值(参照图23中的虚线);在进行结露抑制运转时,使发射极集电极间的电压有波动(参照图23中的实线)。这样一来,通过使发射极集电极间的电压有波动,集电极电流的有效值就增加,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就会增大。
此外,作为使发射极集电极间的电压发生变化的方法,例如还可以这样,如图24所示,在各驱动电路31的电容电路33中设置开关C,在进行正常运转时,关闭开关C,用电容器36将发射极集电极间的电压平滑化。另一方面,在进行结露抑制运转时,打开开关C使发射极集电极间的电压有波动。
作为使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增大的第三个例子,例如可以在进行结露抑制运转时降低功率元件37的基极电压。当使功率元件37的基极电压降低时,功率元件37的通态电阻(导通状态下发射极集电极间的电阻)就增大,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就会增大。
发热量增大部56,通过利用以上方法使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增大,也能够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因此,即使成为上述状态,不使用加热器等加热机构,也能够很容易地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抑制在功率元件37或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
(发明的实施方式16)
在实施方式7~15中任意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制冷装置1中,改变运转控制装置50的结构后,即构成实施方式16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如图25所示。
具体而言,运转控制装置50除了包括结露判断部54、发热量增大部56和发热量恢复部57以外,还包括发热量强制恢复部58。当自发热量增大部56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时起规定时间一过,该发热量强制恢复部58就强制地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
因为功率元件37发热而达到高温,所以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并进一步上升时,功率元件37则容易出现故障。因此,从保护功率元件37的观点出发,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较高的状态长时间持续不是理想状态。而且,如果像实施方式8~12那样,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时,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来增大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那么,尽管结露实际上已消失,却还会由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所以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较大的状态有可能白白地持续下去。
于是,在实施方式16中,事先将使结露消失的足够长的时间设定为规定时间,当从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时起规定时间一过,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则由发热量强制恢复部58强制地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这样既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又能够减少功率元件37的热损失。
例如,在从发热量强制恢复部58强制地使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恢复时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为止的那段时间内,也可以不让发热量增大部56进行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抑制结露,减少功率元件37的热损失。
(发明的实施方式17)
如图26所示,实施方式17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是在实施方式7中将制冷装置1的温度上升部91的结构做了改变以后而得到的。
具体而言,温度上升部91取代实施方式7中的发热量增大部56,由对功率元件37加热的加热器95、控制该加热器95的通电/断电状态的加热器控制部96构成。加热器95设置在功率元件37附近,加热器控制部96设置在运转控制装置50中。此外,实施方式7中的温度恢复部92也由所述加热器95和加热器控制部96构成。其他结构和实施方式7一样,说明省略。
运转动作也大致和实施方式7相同,但是在运转控制装置50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控制时,在步骤S53中通过由所述加热器控制部96将加热器95控制为通电状态来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这一点和在步骤S56中通过由所述加热器控制部96将加热器95控制为断电状态来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恢复到上升前的正常状态这一点与实施方式7不同。
这样一来,也可以通过用加热器95让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来防止在功率元件37和该功率元件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
针对实施方式8~12中的制冷装置1,也可以如上所述改变温度上升部91的结构。
(发明的实施方式18)
如图27所示,实施方式18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改变了制冷剂回路10的分流回路10B的流出端的连接处而得到的。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18中,分流回路10B的流出端连接在压缩机11的吸气一侧的管道上。其他结构和各实施方式相同。此外,图27中示出的是将实施方式1做了改变后得到的一例。
如上所述,在分流回路10B的流出端连接在压缩机11的吸气一侧的管道上的情况下,在分流回路10B中,也是第一开度调节部52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而且,第二开度调节部53对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出口一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目标过热度。因此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且能够防止引入压缩机11的制冷剂潮湿。
就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的控制而言,如果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则通过由强制缩小部55代替第一开度调节部52强制地缩小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或由温度上升部91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就能够抑制在功率元件37和冷却器16产生结露。
因此,在实施方式18中,也能够收到和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19)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四通换向阀19设置在制冷剂回路10上,构成为主回路10A中的制冷剂循环可逆,即构成实施方式19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如图28所示。此外,图28中,示出的是对实施方式1做了改变后得到的一例。
具体而言,四通换向阀19的第一口通P1上连接有与压缩机11的喷气一侧相连接的气管。四通换向阀19的第二通口P2上连接有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一端相连接的气管。四通换向阀19的第三通口P3上连接有与压缩机11的吸气一侧相连接的气管。四通换向阀19的第四通口P4上连接有与利用侧热交换器14的一端相连接的气管。
分流回路10B的流入端由两根流入管道21、22构成。该两根流入管道21、22分别连接在连接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利用侧热交换器14的液管上的膨胀阀13的前后。流入管道21上设置有只允许制冷剂从主回路10A流入管道21的逆止阀23,另一方面,流入管道22上设置有只允许制冷剂从主回路10A流入管道22的逆止阀24。其他结构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所述结构,在实施方式19中的制冷装置1中,主回路10A中的制冷剂循环可逆。例如,当是空调装置时,则对室内的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能够切换。具体而言,当将四通换向阀19切换到第一通口P1和第二通口P2连通且第三通口P3和第四通口P4连通的第一状态(参照图28中的实线)时,则进行热源侧热交换器12成为冷凝器、利用侧热交换器14成为蒸发器的制冷运转。另一方面,当将四通换向阀19切换到第一通口P1和第四通口P4连通且第二通口P2和第三通口P3连通的第二状态(参照图28中的虚线)时,则进行利用侧热交换器14成为冷凝器、热源侧热交换器12成为蒸发器的制热运转。
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从连接在膨胀阀13的上游一侧的流入管道21、22流入分流回路10B中。具体而言,在进行所述制冷运转的过程中,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经连接在膨胀阀13的上游一侧的流入管道22流入分流回路10B。另一方面,在进行所述制热运转的过程中,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经连接在膨胀阀13的上游一侧的流入管道21流入分流回路10B。
在分流回路10B中,第一开度调节部52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而且,第二开度调节部53对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的出口一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目标过热度。因此,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并且能够防止引入压缩机11的制冷剂潮湿。
就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的控制而言,如果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则通过由强制缩小部55代替第一开度调节部52,强制地缩小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或由温度上升部91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在功率元件37和冷却器16产生结露。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9中也能够收到和各实施方式一样的效果。而且,根据实施方式19,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和进行制热运转时都能够让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分流回路10B中。因此,很容易地就能够控制冷却器16的温度,并且很容易地就能够抑制在冷却器16周围的结露。
(发明的实施方式20)
如图29所示,实施方式20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调节机构90的结构做了改变后得到的。此外,图29中示出的是将实施方式1做了改变后得到的一例;图30中示出的是将实施方式7做了改变后得到的一例。
具体而言,调节机构90由设置在分流回路10B中的毛细管27和节流阀28以及对该节流阀28的开度进行调节的开度调节部59构成,取代所述第一节流阀18、第二节流阀17、第一开度调节部52和第二开度调节部53。
所述毛细管27设置在分流回路10B的冷却器16的上游一侧,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节流机构。另一方面,所述节流阀28设置在分流回路10B的冷却器16的下游一侧。
所述开度调节部59设置在运转控制装置50的正常运转部51中,对所述节流阀28的开度进行调节。具体而言,开度调节部59对节流阀2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而且,如图29所示,在运转控制装置50包括强制缩小部55的情况下,该强制缩小部55构成为:在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28的开度。另一方面,如图30所示,在运转控制装置50包括温度上升部91的情况下,该温度上升部91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结构相同。
在分流回路10B中,开度调节部59对节流阀2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因此,通过调节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就对结露抑制运转进行的控制而言,如图29所示,在运转控制装置50包括强制缩小部55的情况下,如果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强制缩小部55则代替开度调节部59强制地缩小节流阀28的开度。因此,节流阀28的上游一侧的压力上升,流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量减少。其结果是,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减少,从而在功率模块61及其周围部件16、71的结露被抑制,且在冷却器16的结露会消失。
另一方面,如图30所示,在运转控制装置50包括温度上升部91的情况下,如果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则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一样,由所述温度上升部91使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在功率模块61及其周围部件16、71的结露被抑制,且在冷却器16的结露会消失。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0中也能够收到与各实施方式一样的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21)
让上述实施方式1到19中的第一开度调节部52和第二开度调节部53构成为:在起动时,将第一节流阀18和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分别调节成比正常运转之际的开度调节范围大,即构成实施方式21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21中,第一开度调节部52构成为:在进行起动运转之际,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比正常运转之际的规定的目标温度低的温度。另一方面,第二开度调节部53构成为:在进行起动运转之际,对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冷却器16的出口一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比正常运转之际的规定的目标过热度低。因此,起动时第一节流阀18和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比正常运转之际大。
起动时,并非仅仅是液态制冷剂流入分流回路10B,而是含有较多气态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入分流回路10B。因此,冷却器16中容易产生温度差,不能够充分冷却功率元件37的可能性就提高。而且,如果流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的量少,则从起动开始到制冷剂到达冷却器16需要花费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则不能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
因此,如上所述,通过构成第一开度调节部52和第二开度调节部53,在起动时,由第一开度调节部52将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调节在比正常运转之际的开度调节范围大的开度上,由第二开度调节部53将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调节在比正常运转之际的开度调节范围大的开度上。其结果是,起动时,能够让比正常运转之际还要多的制冷剂在分流回路10B中流通。因此,能够防止冷却器16的温度差。起动后,还能够让制冷剂迅速地到达冷却器16。这样从刚刚起动不久就能够充分地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
此外,第一开度调节部52还可以构成为:起动时,对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其开度在比正常运转下的调节开度范围大的规定的起动时的开度上。同样,第二开度调节部53也可以构成为:起动时,对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其开度在比正常运转下的调节开度范围大的规定的起动时的开度上。
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21一样,让上述实施方式20中的开度调节部59构成为:起动时,将节流阀28的开度调节在比正常运转之际的开度调节范围大的开度上。
(发明的实施方式22)
在上述实施方式1到19、实施方式21中,在运转控制装置50中追加停止控制部97作为在运转停止之际将分流回路10B关闭的关闭机构,即构成实施方式22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如图31所示。此外,图31中,示出的是将实施方式1改变后所得的一例。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22中,停止控制部97构成为:在运转停止之际,将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代替将第一开度调节部52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2中,如果选择了运转停止,则由停止控制部97将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
如果在运转停止之际第一节流阀18和第二节流阀17打开,制冷剂则会在分流回路10B中流动一直流动到压力达到平衡。因此,在运转停止后不久的时间内,尽管功率元件37不发热,制冷器也会流入冷却器16中,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在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22中,在运转停止之际由停止控制部97将第一节流阀18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这样一来,运转停止后制冷剂不会再流入冷却器16,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就受到抑制。
通过设置所述停止控制部97,能够抑制运转停止后制冷剂流入冷却器16。这样一来,因为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被抑制,所以能够防止在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结露水的附着而引起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通过使比冷却器16还在下游一侧的第二节流阀17为完全关闭状态,则运转停止后冷却器16内不会成为低压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这样便能够进一步防止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
此外,停止控制部97可以构成为:在运转停止之际,将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来代替将第二开度调节部53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停止控制部97还可以构成为:将第一节流阀18和第二节流阀17双方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来代替将第一开度调节部52和第二开度调节部53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
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22一样,在上述实施方式20的运转控制装置50中追加一个在运转停止之际将节流阀28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来代替将开度调节部59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的停止控制部97。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收到和上述情况一样的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23)
在上述实施方式1到19、实施方式21以及22中,将作为固定节流机构的毛细管4与设置在分流回路10B上的节流阀中的上游一侧的第二节流阀17并列连接后,即构成实施方式23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如图32所示。此外,图32中,示出的是将实施方式1改变后所得的一例。
第二节流阀17构成为:能够由第二开度调节部53调节其开度。但是当第二节流阀17出现故障时,则不再能够对开度进行调节。因此,在第二节流阀17被固定在较小的开度上的情况下,在冷却器16的上游一侧制冷剂的压力会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会大幅度下降。因此,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在冷却器1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下降,冷却器16的冷却能力过大。还有,在流入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流量过少的情况下,冷却器16的冷却能力还有可能不足。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23中,如上所述,将毛细管4与第二节流阀17并列连接。因此,在由于第二节流阀17出现故障,该第二节流阀17被固定在较小的开度上的情况下,制冷剂会通过毛细管4一侧的流路流入冷却器16。这样,在第二节流阀17出现故障时,则能够防止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过低。因此,能够防止在冷却器1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过度下降,冷却能力过大。而且,在第二节流阀17出现故障时,还能够防止流入冷却器16的制冷剂流量过少。因此能够防止冷却器16的冷却能力过小。
(发明的实施方式24)
在上述实施方式1到23中,将作为固定节流机构的毛细管5与设置在分流回路10B上的节流阀中的下游一侧的第一节流阀18(实施方式20中为节流阀28,以下统称为节流阀18、28)串联连接,即构成实施方式24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如图33所示。此外,图33中,示出的是将实施方式1改变后所得的一例。
节流阀18、28构成为:能够由第一开度调节部52(实施方式20中开度调节部59)调节开度,但是如果节流阀18、28出现故障时,则不再能够对开度进行调节。因此,在节流阀18、28被固定在较大的开度上的情况下,该节流阀18、28的压力差过小,流入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压力就接近分流回路10B出口一侧的压力。也就是说,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大幅度下降。因此,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冷却能力过大。而且,如果节流阀18、28的开度较大,则从冷却器16流出的制冷剂量就增多,已流入冷却器16的制冷剂在与功率元件37充分地进行热交换以前就会从冷却器16流出。也就是说,分流制冷剂白白地通过冷却器16。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24中,如上所述,将毛细管5连接在节流阀18、28的更下游一侧。因此,就是在由于节流阀18、28出现故障,该节流阀18、28被固定在较大的开度上的情况下,制冷剂也会在毛细管5中被减压。这样,当节流阀18、28出现故障时,就能够防止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压力过低。因此,能够防止在冷却器1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过于下降,冷却能力过大。而且,在节流阀18、28出现故障时,能够利用毛细管5进行限制,以使从冷却器16流出的制冷剂量不会过多。因此,能够防止分流制冷剂在与功率元件37充分地进行热交换以前白白地通过冷却器16。
(发明的实施方式25)
在上述实施方式1到19和实施方式24中,增加在例如因为停电等而对供电装置30的供电被切断的电源切断时将分流回路10B关闭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关闭机构,即构成实施方式25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如图34所示。此外,图34中示出的是将实施方式1改变后所得的一例。
具体而言,所述关闭机构设置在分流回路10B中,由当电源接通时切换为打开状态而当电源切断时则切换为关闭状态的电磁阀6a构成。因此,即使在例如由于停电等而将对供电装置30的供电切断的情况下,通过电磁阀6a成为关闭状态,则分流回路10B被关闭,制冷剂则不再流通。
例如,在由于停电等电源切断时,对功率元件37的供电也会被切断,所以功率元件37不再发热。另一方面,在不包括上述那样的关闭机构的情况下,各节流阀17、18、28的开度被原样固定在电源切断时的那个开度上。因此,制冷剂会在分流回路10B中一直流动到压力达到平衡。其结果是,尽管功率元件37不再发热,制冷剂仍继续在冷却器16中流动,冷却器16的温度则降低到会产生结露的温度,这样的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25中,所述电源切断时由作为关闭机构的电磁阀6a将分流回路10B关闭。因此,在例如由于停电等电源切断时,能够阻止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流通,抑制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这样便能够防止产生结露,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结露水的附着导致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
通过由电磁阀6a构成关闭机构,则很容易地就能够将分流回路10B关闭。
(发明的实施方式26)
在上述实施方式25中,设置了蓄电器7和电源切断时调节部6b来代替电磁阀6a,即构成实施方式26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如图35所示。
具体而言,蓄电器7构成为:在电源切断时,将压缩机11的马达11a由于惯性而旋转所产生的电储存起来。另一方面,电源切断时调节部6b构成为:在电源切断时,利用储存在蓄电器7中的电将节流阀18、28的开度调节为完全关闭状态。因此,在上述电源切断时,电源切断时调节部6b会利用压缩机11的马达11a由于惯性而旋转所产生的电使节流阀18、28为完全关闭状态。其结果是,分流回路10B被关闭,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流通被阻止。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实施方式26中,电源切断时,由电源切断时调节部6b使节流阀18、28成为完全关闭状态而将分流回路10B关闭,这样便能够阻止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流通,抑制冷却器16的温度下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6中,也能够防止结露之产生,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结露水的附着导致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6中,电源切断时,还可以由电源切断时调节机构6b将第二节流阀17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收到同样的效果。
蓄电器7还可以构成为:在电源切断时,将压缩机11的马达11a在制冷剂的压力差的作用下逆向旋转所产生的电储存起来。
(发明的实施方式27)
在上述实施方式1到26的运转控制装置50中增加一个执行将制冷剂储存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的制冷剂回收运转的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即构成实施方式27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如图36所示。此外,图36中示出的是将实施方式1改变后所得的一例。
具体而言,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构成为:使膨胀阀13为完全关闭状态且使节流阀(第一节流阀18、节流阀28)为完全关闭状态,来进行将制冷剂储存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的制冷剂回收运转。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包括计时器,该计时器将从事先设定的制冷剂回收运转开始转变到功率元件37的温度超过规定的上限值的可能性的高的过热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记下来。在计时器结束计时以前,让制冷剂回收运转结束。更具体而言,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改变压缩机11的马达11a的转速,以便在计时器结束计时以前,制冷剂回收运转就结束。
在进行上述的制冷剂回收运转之际,因为节流阀18、28为完全关闭状态,分流回路10B被关闭,所以制冷剂不再会流入冷却器16中。因此,冷却器16不能够对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尽管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制冷剂却不会流入冷却器16中,所以从制冷剂的状态就能够推测出功率元件37的过热状态。其结果是,在制冷剂回收运转的过程中,功率元件37有可能成为过热状态而出现故障。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27中,使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构成为:进行所述制冷剂回收运转,并且预测在该制冷剂回收运转的过程中功率元件37转变为过热状态的过热时刻,在该过热时刻到来以前就让制冷剂回收运转结束。因此,在功率元件37转变为过热状态以前,能够让制冷剂回收运转结束。这样便既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7出现故障,又能够可靠地进行制冷剂回收运转。
此外,所述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可以不包括所述计时器,而包括功率元件37的热容量和发热量输入其中并能够从这些数据中预测出所述过热时刻的预测部。
(发明的实施方式28)
在上述实施方式1到28中增加一个当在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时就对起动加以禁止的起动禁止部件,即构实施方式28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如图37所示。此外,图37中,示出的是将实施方式1改变后所得的一例。
具体而言,起动禁止部件由当冷却器16的温度达到规定的下限值以下时就对起动加以禁止的温度开关99构成。温度开关99安装在冷却器16上且与运转控制装置50相连接。而且,温度开关99对冷却器16的温度进行检测,且当该检测温度成为所述规定的下限值以下时,通过向运转控制装置50发送起动禁止信号,将禁止起动。此外,所述规定的下限值被设定为在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温度上。
在运转停止时,随着环境的变化等也会出现在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提高的情况。若在这样的情况下起动,则有可能在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等产生短路。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28中,包括所述温度开关99,所以当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时,起动就会由温度开关99来禁止。这样一来,由温度开关99来禁止在冷却器16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时的起动,就能够防止起动时在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等发生短路。换句话说,仅在不可能发生这样的短路时允许起动,从而能够确保起动的安全性。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起动禁止部件并不限于所述温度开关99,只要是在起动前判断在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是否高,在可能性的情况下就能够禁止起动的部件什么可以。
(其他实施方式)
所述各实施方式还可以结构如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20中,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节流机构(例如毛细管27等)设置在分流回路10B的冷却器16的上游一侧,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节流阀28设置在冷却器16的下游一侧,但将节流机构27和节流阀28调换过来设置也是可以的。此时,开度调节部59构成为对节流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便在正常运转下冷却器16中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根据所述结构,由开度调节部59调节节流阀28的开度,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被控制在目标温度上。另一方面,当结露判断部54做出是结露状态的判断时,强制缩小部55就会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9强制地使节流阀28的开度缩小一个规定值。因此,流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量减少,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功率模块61的散热量)减少。其结果,能够抑制在功率模块61及其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并且冷却器16中的结露会消失。
即使状态如上所述,通过设置调节机构90(节流阀28、节流机构27、开度调节部59),则能够调节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温度,因此便能够将冷却器16的温度调节在适当的温度上。也就是说,能够根据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功率元件37的设置环境的变化对通过冷却器16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调节。因此,能够抑制冷却器16导致的对功率元件37的冷却不足和冷却过度,从而能够谋求冷却器16带来的对功率元件37的冷却效率的提高。
此外,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之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以及其用途范围的意图。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制冷剂对向制冷剂回路的构成部件供电的供电装置中的功率元件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有用。
-标号说明-
1-制冷装置;4-毛细管(固定节流机构);5-毛细管(固定节流机构);6-关闭机构;6a-电磁阀;6b-电源切断时调节部(电源切断时调节机构);10-制冷剂回路;10A-主回路;10B-分流回路;11-压缩机;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膨胀阀(膨胀部件);14-利用侧热交换器;16-冷却器;17-第二节流阀(节流机构);18-第一节流阀(节流阀);27-毛细管(节流机构);28-节流阀;30-供电装置;37-功率元件;41-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空气温度传感器);42-室内温度传感器;43-蒸发温度传感器;44-出口温度传感器;45-结露传感器;46-温度传感器;47-湿度传感器;48-湿度传感器;52-第一开度调节部(开度调节部);53-第2开度调节部(节流机构调节部);54-结露判断部;55-强制缩小部;56-发热量增大部;57-发热量恢复部;58-发热量强制恢复部;59-开度调节部;90-制冷剂温度调节机构;91-温度上升部;92-温度恢复部;95-加热器;97-停止控制部;98-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9-温度切换(起动禁止部件)。
Claims (32)
1.一种制冷装置,其具有制冷剂回路(10)、供电装置(30)以及冷却器(16),该制冷剂回路(10)具有主回路(10A)和分流回路(10B),该主回路(10A)由压缩机(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膨胀部件(13)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14)相互连接而成,进行制冷循环,该分流回路(10B)使流过该主回路(10A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流并引入所述主回路(10A)中处于压力比高压低的压力状态下的制冷剂中,该供电装置(30)具有功率元件(37)且向所述制冷剂回路(10)的构成部件的驱动部供电,该冷却器(16)连接在所述分流回路(10B)上并利用流过该分流回路(10B)的制冷剂对所述功率元件(37)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
该制冷装置包括:对在所述分流回路(10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进行调节,来将通过所述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温度调节为目标温度的调节机构(90),
所述调节机构(90)包括:
连接在所述分流回路(10B)上的所述冷却器(16)的上游一侧的节流机构(17、27);
连接在所述分流回路(10B)上的所述冷却器(16)的下游一侧的开度能够调节的节流阀(18、28);以及
对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所述冷却器(16)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开度调节部(52、59),
该制冷装置还包括停止控制部(97),该停止控制部(97)在运转停止之际至少将所述节流阀(18)的开度控制为完全关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机构(17)构成为开度能够调节,
所述调节机构(90)包括对所述节流机构(17)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所述冷却器(16)的出口一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目标过热度的节流机构调节部(5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度调节部(52)构成为:起动时将所述节流阀(18)的开度调节在比正常运转之际的开度调节范围大的开度上,
所述节流机构调节部(53)构成为:起动时将所述节流机构(17)的开度调节在比正常运转之际的开度调节范围大的开度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与所述节流机构(17)并联连接的固定节流机构(4)。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与所述节流阀(18)串联连接的固定节流机构(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检测部(41、46、47、48)和强制缩小部(55),
该检测部(41、46、47、48)对如下物理量进行检测,该物理量是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的指标,
当处于如下结露状态时,所述强制缩小部(55)则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在所述结露状态,所述检测部(41、46、47、48)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
所述强制缩小部(55)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代替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
所述强制缩小部(55)构成为:在将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与事先设定好的从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设置部分到所述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温度上升量相加所得温度比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
所述强制缩小部(55)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与由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检测到的空气温度下的事先设定好的基准相对湿度相对应的露点温度低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对所述功率元件(37)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7),
所述强制缩小部(55)构成为:在所述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是一个比规定的上限值高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8)、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及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
所述强制缩小部(55)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从所述湿度传感器(48)检测到的相对湿度和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检测到的空气温度算出的露点温度低的值时,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结露传感器(45)和强制缩小部(55),
该结露传感器(45)对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是否结露进行检测,
该强制缩小部(55)在处于如下结露状态时,代替所述开度调节部(52、59),强制地缩小所述节流阀(18、28)的开度,在所述结露状态,所述结露传感器(45)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已产生结露的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电源切断时将所述分流回路(10B)关闭的关闭机构(6),所述电源切断是指对所述供电装置(30)的供电被切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闭机构(6)由设置在所述分流回路(10B)上且在所述电源切断时切换为关闭状态的电磁阀(6a)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电源切断时调节机构(6b),
该电源切断时调节机构(6b)在电源切断时,利用所述压缩机(11)旋转而在该压缩机(11)的驱动部产生的电将所述节流阀(18)和所述节流机构(17)中之至少一方的开度调节为完全关闭状态,所述电源切断是指对所述供电装置(30)的供电被切断。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
该制冷剂回收控制部(98)使所述膨胀部件(13)为完全关闭状态并使所述节流阀(18)和所述节流机构(17)中之至少一方成为完全关闭状态,来进行使制冷剂储存到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的制冷剂回收运转,并且预测转变到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超过规定的上限值的可能性高的过热状态的过热时刻,在该过热时刻到来以前使所述制冷剂回收运转结束。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起动禁止部件(99),
当在所述冷却器(16)中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时,该起动禁止部件(99)就对起动进行禁止。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检测部(41、46、47、48)和温度上升部(91),
该检测部(41、46、47、48)对如下物理量进行检测,所述物理量是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指标,
当处于如下结露状态时,温度上升部(91)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在所述结露状态,所述检测部(41、46、47、48)的检测值是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产生结露的可能性高的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
温度上升部(91)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
所述温度上升部(91)构成为:在将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与事先设定好的从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设置部分到所述功率元件(37)的电气连接部的温度上升量相加所得温度比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的检测值低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和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
所述温度上升部(91)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与由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检测到的空气温度下的事先设定好的基准相对湿度相对应的露点温度低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对所述功率元件(37)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7),
所述温度上升部(91)构成为:在所述湿度传感器(47)的检测值是一个比规定的上限值高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包括: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48)、对所述供电装置(30)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空气温度传感器(41)以及设置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上的温度传感器(46),
所述温度上升部(91)构成为:在所述温度传感器(46)的检测值是一个比从所述湿度传感器(48)检测到的相对湿度和所述空气温度传感器(41)检测到的空气温度算出的露点温度低的值时,作为所述结露状态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结露传感器(45)和温度上升部(91),
该结露传感器(45)对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是否结露进行检测,
该温度上升部(91)在处于如下结露状态时,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温度上升,在所述结露状态,所述结露传感器(45)的检测值是一个表示在所述功率元件(37)或该功率元件(37)的周围部件(16、71)已产生结露的值。
25.根据权利要求18到2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上升部(91)包括使所述功率元件的发热量增大的发热量增大部(56)。
26.根据权利要求18到2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上升部(91)包括对所述功率元件(37)加热的加热器(95)。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发热量恢复部(57),
当不再是所述结露状态时,该发热量恢复部(57)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由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增大了的发热量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发热量强制恢复部(58),
当从所述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由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增大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以后,该发热量强制恢复部(58)强制地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由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增大了的发热量恢复到增大前的正常状态。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压缩机(11)的电流增大,使所述功率元件(37)中控制所述压缩机(11)的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率元件(37)由开关元件构成,
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开关元件的开关频率增大,来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31.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率元件(37)由开关元件构成,
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开关元件的损耗增大,来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32.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量增大部(56)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导通损耗增大,来使所述功率元件(37)的发热量增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90935 | 2009-12-22 | ||
JP2009290935 | 2009-12-22 | ||
PCT/JP2010/007442 WO2011077720A1 (ja) | 2009-12-22 | 2010-12-22 | 冷凍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67368A CN102667368A (zh) | 2012-09-12 |
CN102667368B true CN102667368B (zh) | 2015-01-07 |
Family
ID=44195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58185.1A Active CN102667368B (zh) | 2009-12-22 | 2010-12-22 | 制冷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255318A1 (zh) |
EP (1) | EP2518422A4 (zh) |
JP (1) | JP5516602B2 (zh) |
CN (1) | CN102667368B (zh) |
WO (1) | WO20110777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39572A1 (en) * | 2011-09-16 | 2013-03-21 | Danfoss Turbocor Compressors B.V. | Motor cooling and sub-cooling circuits for compressor |
WO2013057832A1 (ja) * | 2011-10-21 | 2013-04-2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装置の制御方法 |
DE102012102404A1 (de) * | 2012-03-21 | 2013-09-26 | Bitzer Kühlmaschinenbau Gmbh | Kälteanlage |
US8950201B2 (en) * | 2012-03-30 | 2015-02-10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power electronics using heat sinks |
JP5827933B2 (ja) * | 2012-09-18 | 2015-12-02 |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半導体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半導体電力変換装置の湿度管理方法 |
US9982929B2 (en) | 2012-11-20 | 2018-05-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
JP6300393B2 (ja) * | 2012-11-20 | 2018-03-28 |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04736981B (zh) * | 2012-12-12 | 2017-12-22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半导体芯片温度推定装置及过热保护装置 |
CN103925753A (zh) * | 2013-01-16 | 2014-07-1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 |
JP5790736B2 (ja) * | 2013-10-29 | 2015-10-0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ITMI20131947A1 (it) * | 2013-11-22 | 2015-05-23 | Aggradi Walter Ferrari | Sistema di climatizzazione, relativa unità periferica di climatizzazione e procedimento di riqualificazione di rete idraulica per riscaldamento. |
JP6320731B2 (ja) * | 2013-11-26 | 2018-05-09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WO2016003467A1 (en) | 2014-07-03 | 2016-01-07 | Danfoss A/S | Refrigerant cooling for variable speed drive |
CN104596142A (zh) * | 2015-01-21 | 2015-05-0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4819595B (zh) * | 2015-05-12 | 2017-11-0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和空调器 |
EP3929503A3 (en) | 2015-06-29 | 2022-03-30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Heat exchanger with refrigerant storage volume |
CN105402961A (zh) * | 2015-12-21 | 2016-03-16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US11187447B2 (en) | 2016-01-27 | 2021-11-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JP2017141987A (ja) * | 2016-02-08 | 2017-08-17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US10211753B2 (en) | 2016-02-10 | 2019-02-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JP6689359B2 (ja) * | 2016-02-24 | 2020-04-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6196425A (zh) * | 2016-06-29 | 2016-12-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功率元器件防凝露方法、装置及系统 |
JP2018028407A (ja) * | 2016-08-18 | 2018-02-22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WO2018042614A1 (ja) * | 2016-09-02 | 2018-03-0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6440432B (zh) * | 2016-09-15 | 2019-03-05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热电回热系统 |
US11112130B2 (en) | 2016-09-16 | 2021-09-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CN106524612B (zh) * | 2016-10-28 | 2019-04-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防止空调压缩机液击的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
WO2018100711A1 (ja) * | 2016-12-01 | 2018-06-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CN106686948B (zh) * | 2016-12-30 | 2019-04-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冷媒散热装置及其的控制方法 |
EP3361192B1 (en) | 2017-02-10 | 2019-09-04 | Daikin Europe N.V. |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heat source unit |
EP3361191B1 (en) | 2017-02-10 | 2022-04-06 | Daikin Europe N.V. |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heat source unit |
DE102017204526A1 (de) | 2017-03-17 | 2018-09-20 | Robert Bosch Gmbh | Verfahren zum Kühlen eines Umrichters, insbesondere eines Frequenzumrichters in einem Wärmepumpenkreislauf |
WO2018198203A1 (ja) * | 2017-04-25 | 2018-11-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二元冷凍装置 |
EP3627067B1 (en) * | 2017-05-15 | 2022-02-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JP6436196B1 (ja) * | 2017-07-20 | 2018-12-1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WO2019073514A1 (ja) * | 2017-10-10 | 2019-04-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10398083A (zh) * | 2018-04-25 | 2019-11-01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398082B (zh) * | 2018-04-25 | 2021-10-29 |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028452B (zh) * | 2018-06-20 | 2021-03-23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冷媒散热装置和方法 |
DE102019001632A1 (de) * | 2019-03-08 | 2020-09-10 |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 Wärmepumpeneinrichtung, Heizungs- und/oder Warmwasserbereitungssystem und Verfaheren |
JP7313867B2 (ja) * | 2019-04-02 | 2023-07-25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冷却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装ユニット並びに室外機 |
US11976857B2 (en) | 2019-05-29 | 2024-05-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CN112460755B (zh) * | 2019-09-06 | 2022-07-19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机组的变频器热管理系统、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
CN110793151B (zh) * | 2019-11-19 | 2021-08-27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联机冷媒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WO2021156901A1 (ja) * | 2020-02-03 | 2021-08-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WO2021166204A2 (ja) * | 2020-02-21 | 2021-08-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7472663B2 (ja) * | 2020-06-05 | 2024-04-23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DE102020115492A1 (de) | 2020-06-10 | 2021-12-16 | Ebm-Papst Mulfingen Gmbh & Co. Kg | Kraftwärmemaschine |
WO2022013982A1 (ja) * | 2020-07-15 | 2022-01-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DE102020211295A1 (de) | 2020-09-09 | 2022-03-10 |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Wärmepumpen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Wärmepumpensystems |
EP4215844A4 (en) * | 2020-09-17 | 2023-11-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NT CIRCUIT DEVICE |
CN114980677A (zh) * | 2022-05-30 | 2022-08-30 |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 射频电源及其冷却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30701Y2 (zh) * | 1979-09-26 | 1987-08-06 | ||
JPS6176267U (zh) | 1984-10-25 | 1986-05-22 | ||
JPH038921Y2 (zh) * | 1985-02-08 | 1991-03-06 | ||
JP2508860B2 (ja) * | 1989-09-20 | 1996-06-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装置 |
JP2909190B2 (ja) * | 1990-11-02 | 1999-06-23 | 株式会社東芝 | 空気調和機 |
US5220809A (en) * | 1991-10-11 | 1993-06-22 | Nartron Corporation | Apparatus for cooling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lectrical controller |
JPH0634208A (ja) * | 1992-07-21 | 1994-02-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の電気品箱冷却装置 |
JPH06159738A (ja) * | 1992-11-25 | 1994-06-07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の発熱素子の冷却装置 |
US6116040A (en) * | 1999-03-15 | 2000-09-12 | Carrier Corporation | Apparatus for cooling the power electronics of a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rive |
DE19925744A1 (de) * | 1999-06-05 | 2000-12-07 | Mannesmann Vdo Ag | Elektrisch angetriebenes Kompressionskältesystem mit überkritischem Prozeßverlauf |
DE10128307B4 (de) * | 2001-06-12 | 2004-03-18 | Siemens Ag | Klimaanlage |
US6874329B2 (en) * | 2003-05-30 | 2005-04-05 | Carrier Corporation | Refrigerant cooled variable frequency drive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
CN1752685A (zh) * | 2004-09-20 | 2006-03-29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冰箱的除霜操作方法 |
WO2006085557A1 (ja) * | 2005-02-10 | 2006-08-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KR100732717B1 (ko) * | 2005-12-29 | 2007-06-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모터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압축기 |
JP5446064B2 (ja) * | 2006-11-13 | 2014-03-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システム |
KR100922222B1 (ko) * | 2007-12-24 | 2009-10-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 시스템 |
JP2009299986A (ja) * | 2008-06-12 | 2009-12-24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
2010
- 2010-12-22 US US13/518,019 patent/US2012025531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12-22 WO PCT/JP2010/007442 patent/WO20110777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2-22 CN CN201080058185.1A patent/CN102667368B/zh active Active
- 2010-12-22 EP EP10838958.6A patent/EP251842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12-22 JP JP2011547307A patent/JP5516602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18422A4 (en) | 2016-11-02 |
EP2518422A1 (en) | 2012-10-31 |
WO2011077720A1 (ja) | 2011-06-30 |
JP5516602B2 (ja) | 2014-06-11 |
JPWO2011077720A1 (ja) | 2013-05-02 |
US20120255318A1 (en) | 2012-10-11 |
CN102667368A (zh) | 2012-09-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67368B (zh) | 制冷装置 | |
CN101592414B (zh) | 空调机 | |
CN100467975C (zh) | 空调装置 | |
US10088206B2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02844631B (zh) | 空调装置 | |
KR101976139B1 (ko) | 콤팩트하고 효율적인 냉장과, 적응형 전력 관리를 위해, 초저온 열교환기 어레이를 예열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04246393A (zh) | 冷冻环路系统 | |
JP2017161093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制御方法 | |
KR20110118417A (ko) |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 |
JP4317793B2 (ja) | 冷却システム | |
EP2012078A1 (en) | Outdoor unit | |
EP2325579B1 (en) | Heat pump | |
JP5882152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9186143A (zh) | 一种油冷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8887184U (zh) | 一种油冷却装置 | |
JP5313774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20090008623U (ko) | 공조기기 | |
CN100398918C (zh) | 发动机驱动式空气调节机 | |
JP2004003717A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100563302B1 (ko) | 공냉-수냉 겸용의 히트펌프 냉난방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JPH05157372A (ja) | 空気調和機の電気品箱冷却装置 | |
JP5987479B2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装置 | |
KR200363838Y1 (ko) | 공냉-수냉 겸용의 히트펌프 냉난방 시스템 | |
EP2496894B1 (en) | Refrigerat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refrigerating system | |
KR100717463B1 (ko) | 공기 조화기 및 공기 조화기의 제어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