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5735A - 变焦透镜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5735A
CN102645735A CN201210029555XA CN201210029555A CN102645735A CN 102645735 A CN102645735 A CN 102645735A CN 201210029555X A CN201210029555X A CN 201210029555XA CN 201210029555 A CN201210029555 A CN 201210029555A CN 102645735 A CN102645735 A CN 1026457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combination
zoom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955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细井正晴
大竹基之
宫川直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45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57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7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negative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451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变焦透镜和成像设备。一种变焦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光阑;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和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组、光阑、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第一透镜组由至少一个负透镜和一个正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由一个负透镜构成。当光焦度从广角端状态改变为远摄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并且第四透镜组固定。当执行聚焦时,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2.8<f3/fw<-0.5(1),2.0<f4/fw<15.0(2)。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透镜和成像设备,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适合作为所谓的可互换透镜数字照相机的可互换透镜装置中使用的成像透镜系统的变焦透镜和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互换透镜数字照相机已迅速进入市场。特别地,由于在可互换透镜照相机系统中能够捕捉运动图像,所以需要不仅适合捕捉静止图像还适合捕捉运动图像的变焦透镜。当捕捉运动图像时,为了跟踪对象的迅速移动,必须以高速移动聚焦透镜组。
存在许多类型的用于可互换透镜照相机系统的变焦透镜。在它们之中,作为适合小型化并具有大约三倍的变焦放大率的透镜类型,已知这样的类型: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一组和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二组从物体侧依次布置(例如,参见JP-A-2009-282465、JP-A-2009-128693或JP-A-2010-249959)。通常,当执行聚焦时,这种类型的变焦透镜沿光轴的方向移动第一组的整体或一部分。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组和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布置,并且通过沿光轴的方向移动第一透镜组或者其一部分执行聚焦。然而,为了以高速移动第一透镜组以便聚焦,由于第一透镜组的重量较重,所以驱动致动器的尺寸增大,由此存在透镜镜筒的尺寸增大的问题。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紧凑并以高速执行聚焦的变焦透镜。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光阑;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和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组、光阑、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第一透镜组由至少一个负透镜和一个正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由一个负透镜构成,并且当光焦度从广角端状态改变为远摄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并且第四透镜组固定。另外,当执行聚焦时,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和(2)。
-2.8<f3/fw<-0.5  (1)
2.0<f4/fw<15.0   (2)
这里,f3是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4是第四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是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根据上述变焦透镜,存在这样的优点:第三透镜组的重量减小。
在上述变焦透镜中,第一透镜组的负透镜可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构成。另外,第一透镜组可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和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这样的优点:在有利地校正畸变像差、慧形像差和倍率色差的同时,整个透镜的长度能够构造得紧凑。
另外,在上述变焦透镜中,可满足下面的条件式(3)和(4)。
nd3<1.75  (3)
υd3>40   (4)
其中nd3是针对D线(波长587.6nm)的第三透镜组的负透镜的介质的折射率,并且υd3是针对D线(波长587.6nm)的第三透镜组的负透镜的介质的阿贝数。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这样的优点:第三透镜组的重量进一步减小,并且抑制了随焦点的移动的像差的变化。
在上述变焦透镜中,可满足下面的条件式(5)。
0.5<f2/fw<1.2  (5)
这里,f2是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这样的优点:在抑制偏心灵敏度的同时,进一步减小了整个透镜的长度。
另外,在上述变焦透镜中,第四透镜组可由一个正透镜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这样的优点:原材料的成本减少。
另外,在上述变焦透镜中,第二透镜组可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正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这样的优点:通过使用少量的透镜有利地校正球面像差、像散和色差。
另外,在上述变焦透镜中,第二透镜组可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正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这样的优点:通过使用少量的透镜能够有利地校正球面像差、像散和色差。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变焦透镜,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屈光力的第四透镜组构成;和成像装置,把由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其中第一透镜组由至少一个负透镜和一个正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由一个负透镜构成,并且当光焦度从广角端状态改变为远摄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并且第四透镜组固定。另外,当执行聚焦时,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和(2),
-2.8<f3/fw<-0.5  (1)
2.0<f4/fw<15.0   (2)
其中f3是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4是第四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是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根据上述成像设备,存在这样的优点:第三透镜组的重量减小。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很好的优点:能够提供以高速执行聚焦的紧凑的变焦透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示图;
图2A至2C是表示在广角端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3A至3C是表示在广角端和远摄端之间的中间焦距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4A至4C是表示在远摄端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5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示图;
图6A至6C是表示在广角端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7A至7C是表示在广角端和远摄端之间的中间焦距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8A至8C是表示在远摄端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9是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示图;
图10A至10C是表示在广角端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11A至11C是表示在广角端和远摄端之间的中间焦距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12A至12C是表示在远摄端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13是表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示图;
图14A至14C是表示在广角端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15A至15C是表示在广角端和远摄端之间的中间焦距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16A至16C是表示在远摄端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
图17是表示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任何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应用于成像设备的例子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组GR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组GR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三透镜组GR3和具有正屈光力的第四透镜组GR4构成。第一透镜组GR1至少由一个负透镜L1和一个正透镜L2构成。第三透镜组GR3由一个负透镜L6构成。当光焦度(power)从广角端状态改变为远摄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R1、第二透镜组GR2和第三透镜组GR3沿光轴的方向移动,并且第四透镜组GR4固定。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当执行聚焦时,第三透镜组GR3沿光轴的方向移动。这里,由于第三透镜组GR3由一个负透镜构成并具有轻的重量,所以能够通过小型致动器以高速移动第三透镜组GR3。
构造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以满足以下表示的条件式(1)。
-2.8<f3/fw<-0.5  (1)
这里,f3是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是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
这个条件式(1)定义作为聚焦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组GR3的焦距与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之比。在该比值低于条件式(1)中表示的范围的情况下,在无穷远处物体聚焦的聚焦位置和聚焦短距离物体的聚焦位置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聚焦行程)变长,并且整个透镜长度变长。另一方面,在该比值高于条件式(1)中表示的范围的情况下,随聚焦透镜的移动的图像表面的位置的变化太大,因此,致动器所需的停止准确性高。另外,由于偏心灵敏度高,所以制造难度高。
另外,在条件式(1)中表示的范围中,优选地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
-2.0<f3/fw<-0.7  (1’)
另外,在条件式(1)中表示的范围中,更优选地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在这种情况下,在抑制偏心灵敏度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减小整个透镜长度。
-1.7<f3/fw<-0.9  (1”)
另外,构造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以满足以下表示的条件式(2)。
2.0<f4/fw<15.0  (2)
这里,f4是第四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是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
这个条件式(2)定义第四透镜组GR4的焦距与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物体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之比。在该比值低于条件式(2)中表示的范围的情况下,第四透镜组GR4的光焦度高,因此难以获得充分的后焦点。另外,在第四透镜组GR4的光焦度高的情况下,偏心灵敏度增加,因此制造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在该比值高于条件式(2)中表示的范围的情况下,第四透镜组GR4的光焦度太低,因此第四透镜组GR4的像差校正的效果减小。特别地,畸变像差恶化。
另外,在条件式(2)中表示的范围中,优选地满足下面的条件式(2’)。
2.0<f4/fw<9.0  (2’)
另外,在条件式(2)中表示的范围中,更优选地满足下面的条件式(2”)。在这种情况下,在获得充分的后焦点的同时能够有利地抑制像差。
2.5<f4/fw<7.0  (2”)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优选地,第一透镜组GR1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和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有利地校正畸变像差、慧形像差和倍率色差的同时,整个透镜长度能够构造得紧凑。
另外,优选地,构造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3)和(4)。
nd3<1.75  (3)
υd3>40   (4)
这里,nd3是第三透镜组的负透镜L6的介质针对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并且υd3是第三透镜组的负透镜L6的介质针对D线(波长587.6nm)的阿贝数。
这些条件式(3)和(4)定义针对D线的第三透镜组的负透镜L6的介质的折射率和阿贝数。在折射率高于条件式(3)中表示的范围的情况下,由于介质的比重高,所以透镜的重量高,因此驱动聚焦组的致动器的尺寸增大,由此透镜镜筒的尺寸增大。另一方面,在折射率低于条件式(3)中表示的范围的情况下,当执行聚焦时,轴向色差和倍率色差的变化增大。
另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焦透镜满足下面的条件式(5)。
0.5<f2/fw<1.2  (5)
这里,f2是第二透镜组GR2的焦距。
这个条件式(5)定义第二透镜组GR2的焦距与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之比。在该比值低于条件式(5)中表示的范围的情况下,由于第二透镜组GR2的光焦度太高,所以透镜的偏心灵敏度高,因此制造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在该比值高于条件式(5)中表示的范围的情况下,当光焦度从广角端改变为远摄端时,第二透镜组GR2的移动距离长,这对于小型化而言是不利的。
另外,在条件式(5)中表示的范围中,优选地满足下面的条件式(5’)。
0.6<f2/fw<1.0  (5’)
另外,在条件式(5)中表示的范围中,更优选地满足下面的条件式(5”)。在这种情况下,在抑制偏心灵敏度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减小整个透镜长度。
0.7<f2/fw<0.9  (5”)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优选地通过使用一个正透镜构造第四透镜组GR4。通过使用一个透镜构造第四透镜组GR4,能够减少原材料的成本。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优选地,第二透镜组GR2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正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通过使用少量的透镜有利地校正球面像差、像散和色差。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优选地,第二透镜组GR2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正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通过使用少量的透镜有利地校正球面像差、像散和色差。
以下,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将按照下面的次序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例(数值例子1)
2、第二实施例(数值例子2)
3、第三实施例(数值例子3)
4、第四实施例(数值例子4)
5、应用例子(成像设备)
以下提供的表或描述中显示的符号的含义等如下。“表面编号”表示从物体侧计数的第i表面,“Ri”表示第i表面的曲率半径,“Di”表示从物体侧计数的第i表面和第(i+1)表面之间的轴向上表面空隙(透镜的中心的厚度或气隙)。另外,“Ni”表示针对D线(波长587.6nm)的构造第i透镜的材料的折射率,“vi”表示针对D线(波长587.6nm)的构造第i透镜的材料的阿贝数,“f”表示整个透镜系统的焦距,“Fno”表示最大光圈F数,“ω”表示半视角。另外,“∞”表示对应的表面是平面,“ASP”表示对应的表面是非球面。另外,作为可变空隙的轴向上表面空隙“Di”表示为“可变”。
在实施例中使用的一些变焦透镜中,透镜表面由非球面构成。当在光轴方向上相对于透镜表面的顶点的距离是“x”,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高度是“y”,在透镜顶点的近轴曲率是“c”并且锥形常数是“k”时,定义距离x以使得x=cy2/(1+(1-(1+k)c2y2)1/2)+A2y2+A4y4+A6y6+A8y8+A10y10。这里,A2、A4、A6、A8和A10是2阶、4阶、6阶、8阶和10阶非球面系数。
<1、第一实施例>
[透镜的结构]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示图。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相对于图像表面IMG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第一透镜组GR1、第二透镜组GR2、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
第一透镜组GR1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并在图像侧具有复合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和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构成。弯月形透镜具有由沿相同方向弯曲的表面形成的两个表面,并且这两个表面的曲率的符号相同。
第二透镜组GR2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在其两个表面上都形成非球面的双凸透镜L3、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4和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5构成。通过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第二透镜组GR2,能够移动图像。
第三透镜组GR3由负弯月形透镜L6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6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和形成在位于物体侧的一侧的非球面。
第四透镜组GR4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7构成。
另外,光阑S布置在第一透镜组GR1和第二透镜组GR2之间,并且滤光器(图中未示出)布置在第四透镜组GR4和图像表面IMG之间。
[变焦透镜的规格]
表1表示特定数值应用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数值例子1的透镜数据。
表1
  表面编号   R   D   Nb   νd
  1   69.813   1.000   1.883   40.8047
  2   13.862   0.100   1.517   49.9592
  3(ASP)   12.769   4.004
  4   16.570   1.611   1.92286   20.88
  5   24.778   D5
  6   无穷远   0.600
  7(ASP)   9.981   2.390   1.61881   63.8544
  8(ASP)   -24.818   1.980
  9   217.037   1.039   1.74077   27.76
  10   9.893   2.279
  11   -47.693   1.938   1.63854   55.4487
  12   -10.545   D12
  13(ASP)   -17.478   1.000   1.75501   51.1567
  14   -173.166   D14
  15   -21723.800   1.853   1.7552   27.53
  16   -74.244   13.165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第三表面、第七表面、第八表面和第十三表面如上所述构造为非球面形状。每个表面的锥形常数k以及四阶、六阶、八阶和十阶非球面系数A4、A6、A8和A10表示在表2中。
表2
  表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3   -0.79419   3.81845E-05   2.99418E-07   -2.30212E-09   1.63655E-11
  7   0.00000   -9.79921E-05   -5.69592E-07   -1.25230E-08   -4.32235E-10
  8   0.00000   1.77946E-04   -1.87836E-06   3.95850E-08   -1.20856E-09
  13   0.00000   -3.32129E-05   4.01741E-07   -1.21777E-08   2.32587E-10
在第一实施例中,当透镜位置从广角端改变为远摄端时,下面的透镜组之间的空隙改变。透镜组之间的空隙包括:第一透镜组GR1和光阑之间的空隙D5、第二透镜组GR2和第三透镜组GR3之间的空隙D12以及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之间的空隙D14。在广角端(f=18.54)、在中间焦距(f=26.99)和在远摄端(f=34.91)的空隙D5、D12和D14、焦距f、最大光圈Fno以及半视角ω的数值显示在表3中。
表3
  Fno   4.02   4.82   5.57
  f   18.54   26.99   34.91
  ω   40.11   27.78   21.77
  D5   16.948   7.167   2.200
  D12   4.073   4.275   4.503
  D14   3.020   8.677   13.783
[变焦透镜的像差]
图2A至4C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2A至2C是表示在广角端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3A至3C是表示在广角端和远摄端之间的中间焦距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4A至4C是表示在远摄端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由后缀A、B和C表示的示图是表示球面像差、像散和畸变像差的示图。
另外,在表示球面像差的示图中,实线、虚线和点划线代表在D线(587.56nm)、在线C(波长656.3nm)和在线G(波长435.8nm)的值。另外,在表示像散的示图中,实线S表示在矢径(sagittal)像面的值,虚线M表示在子午线像面的值。
<2、第二实施例>
[变焦透镜的结构]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示图。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相对于图像表面IMG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第一透镜组GR1、第二透镜组GR2、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
第一透镜组GR1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并在图像侧具有复合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和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构成。
在第二透镜组GR2中,布置粘合透镜,粘合透镜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并在两个表面上都形成非球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3、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4和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5构成。通过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第二透镜组GR2,能够移动图像。
第三透镜组GR3由负弯月形透镜L6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6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和形成在位于物体侧的一侧的非球面。
第四透镜组GR4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7构成。
另外,光阑S布置在第一透镜组GR1和第二透镜组GR2之间,并且滤光器(图中未示出)布置在第四透镜组GR4和图像表面IMG之间。
[变焦透镜的规格]
表4表示特定数值应用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数值例子2的透镜数据。
表4
  表面编号   R   D   N   ν
  1   76.607   1.000   1.883   40.8047
  2   15.545   0.100   1.517   49.9592
  3(ASP)   14.244   4.497
  4   20.035   1.517   1.92286   20.88
  5   30.793   D5
  6   无穷远   0.600
  7(ASP)   10.928   3.000   1.61881   63.8544
  8(ASP)   104.292   0.500
  9   -118.496   2.800   1.83481   42.72
  10   -8.923   1.400   1.74077   27.76
  11   -55.095   D11
  12(ASP)   -13.500   1.200   1.744   44.7192
  13   -173.166   D13
  14   -21723.800   3.000   1.7433   49.2208
  15   -36.816   12.500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第三表面、第七表面、第八表面和第十二表面如上所述构造为非球面形状。每个表面的锥形常数k以及四阶、六阶、八阶和十阶非球面系数A4、A6、A8和A10表示在表5中。
表5
  表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3   -0.79419   2.68223E-05   2.16021E-07   -1.50337E-09   9.60158E-12
  7   0.00000   -1.71698E-05   -5.56617E-07   -1.57147E-09   1.09108E-10
  8   0.00000   8.64552E-05   -1.24727E-06   7.75912E-08   -1.70809E-9
  12   0.00000   -2.46673E-04   -3.20591E-06   -4.83094E-09   -2.21635E-09
在第二实施例中,当透镜位置从广角端改变为远摄端时,下面的透镜组之间的空隙改变。透镜组之间的空隙包括:第一透镜组GR1和光阑之间的空隙D5、第二透镜组GR2和第三透镜组GR3之间的空隙D11以及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之间的空隙D13。在广角端(f=18.52)、在中间焦距(f=24.97)和在远摄端(f=34.90)的空隙D5、D11和D13、焦距f、最大光圈Fno以及半视角ω的数值显示在表6中。
表6
  Fno   4.09   4.86   6.01
  f   18.52   24.97   34.90
  ω   38.84   29.11   21.36
  D5   16.539   8.792   2.200
  D11   7.367   7.482   7.747
  D13   0.979   5.698   12.483
[变焦透镜的像差]
图6A至8C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6A至6C是表示在广角端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7A至7C是表示在广角端和远摄端之间的中间焦距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8A至8C是表示在远摄端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由后缀A、B和C表示的示图表示球面像差、像散和畸变像差。另外,表示像差的示图中显示的线的类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线的类型。
<3、第三实施例>
[变焦透镜的结构]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示图。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相对于图像表面IMG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第一透镜组GR1、第二透镜组GR2、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
第一透镜组GR1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并在两面都具有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和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构成。
在第二透镜组GR2中,布置粘合透镜,粘合透镜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凸透镜L4和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5构成。通过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第二透镜组GR2,能够移动图像。
第三透镜组GR3由负弯月形透镜L6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6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和形成在位于物体侧的一侧的非球面。
第四透镜组GR4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7构成。
另外,光阑S布置在第一透镜组GR1和第二透镜组GR2之间,并且滤光器(图中未示出)布置在第四透镜组GR4和图像表面IMG之间。
[变焦透镜的规格]
表7表示特定数值应用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数值例子3的透镜数据。
表7
  表面编号   R   D   N   ν
  1(ASP)   36.716   1.000   1.85135   40.1038
  2(ASP)   12.500   4.445
  3   15.178   1.413   2.0027   19.3166
  4   18.853   D4
  5   无穷远   0.600
  6(ASP)   11.893   1.262   1.61881   63.8544
  7(ASP)   37.196   2.687
  8   75.299   2.420   1.83481   42.72
  9   -8.298   1.400   1.7552   27.53
  10   -65.980   D10
  11(ASP)   -13.500   0.700   1.6968   55.4588
  12   -173.166   D12
  13   -21723.800   3.000   1.7433   49.2208
  14   -36.836   12.500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六表面、第七表面和第十一表面如上所述构造为非球面形状。每个表面的锥形常数k以及四阶、六阶、八阶和十阶非球面系数A4、A6、A8和A10表示在表8中。
表8
  表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1   0.00000   -3.48453E-05   3.61208E-07   -1.84060E-09   3.38051E-12
  2   -0.79419   5.91181E-06   4.57702E-07   4.80698E-10   -6.12636E-12
  6   0.00000   7.73077E-06   -6.05649E-06   3.39452E-07   -9.58423E-09
  7   0.00000   9.41928E-05   -7.03857E-06   4.56416E-07   -1.27780E-08
  11   0.00000   -2.13388E-04   -1.70146E-06   -2.08982E-08   -8.01664E-10
在第三实施例中,当透镜位置从广角端改变为远摄端时,下面的透镜组之间的空隙改变。透镜组之间的空隙包括:第一透镜组GR1和光阑之间的空隙D4、第二透镜组GR2和第三透镜组GR3之间的空隙D10以及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之间的空隙D12。在广角端(f=18.53)、在中间焦距(f=24.98)和在远摄端(f=34.90)的空隙D4、D10和D12、焦距f、最大光圈Fno以及半视角ω的数值显示在表9中。
表9
  Fno   4.09   4.76   5.78
  f   18.53   24.98   34.90
  ω   38.68   29.09   21.36
  D4   17.007   8.911   2.200
  D10   7.782   7.942   8.188
  D12   0.785   5.278   12.007
[变焦透镜的像差]
图10A至12C是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10A至10C是表示在广角端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11A至11C是表示在广角端和远摄端之间的中间焦距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12A至12C是表示在远摄端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由后缀A、B和C表示的示图表示球面像差、像散和畸变像差。另外,表示像差的示图中显示的线的类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线的类型。
<4、第四实施例>
[变焦透镜的结构]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透镜结构的示图。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相对于图像表面IMG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第一透镜组GR1、第二透镜组GR2、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
第一透镜组GR1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并在两面都具有非球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和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构成。
第二透镜组GR2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在其两个表面上都形成非球面的双凸透镜L3、双凹透镜L4和双凸透镜L5构成。通过沿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第二透镜组GR2,能够移动图像。
第三透镜组GR3由负弯月形透镜L6构成,负弯月形透镜L6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和形成在位于物体侧的一侧的非球面。
第四透镜组GR4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7构成。
另外,光阑S布置在第一透镜组GR1和第二透镜组GR2之间,并且滤光器(图中未示出)布置在第四透镜组GR4和图像表面IMG之间。
[变焦透镜的规格]
表10表示特定数值应用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数值例子4的透镜数据。
表10
  表面编号   R   D   N   ν
  1(ASP)   71.658   1.000   1.85135   40.1038
  2(ASP)   12.581   3.647
  3   17.019   1.713   1.92286   20.88
  4   27.240   D4
  5   无穷远   0.600
  6(ASP)   11.190   2.026   1.61881   63.8544
  7(ASP)   -41.284   2.872
  8   -40.853   0.800   1.74077   27.76
  9   14.437   1.863
  10   22.414   3.136   1.63854   55.4487
  11   -13.414   D11
  12(ASP)   -12.700   1.000   1.7433   49.2208
  13   -173.166   D13
  14   -21723.800   1.863   1.80518   25.4559
  15   -75.773   12.500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六表面、第七表面和第十二表面如上所述构造为非球面形状。每个表面的锥形常数k以及四阶、六阶、八阶和十阶非球面系数A4、A6、A8和A10表示在表11中。
表11
  表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1   0.00000   -6.32893E-06   -2.24458E-08   1.93285E-10   -3.44752E-13
  2   -0.79419   3.30162E-05   7.76097E-08   -2.39035E-10   5.45533E-12
  6   0.00000   -4.90289E-05   -2.12834E-06   1.14436E-07   -2.834410E-09
  7   0.00000   7.50664E-05   -2.41299E-06   1.64349E-07   -4.00687E-09
  12   0.00000   -1.33040E-04   -9.95477E-07   -1.21652E-08   -1.47053E-10
在第四实施例中,当透镜位置从广角端改变为远摄端时,下面的透镜组之间的空隙改变。透镜组之间的空隙包括:第一透镜组GR1和光阑之间的空隙D4、第二透镜组GR2和第三透镜组GR3之间的空隙D11以及第三透镜组GR3和第四透镜组GR4之间的空隙D13。在广角端(f=18.54)、在中间焦距(f=26.99)和在远摄端(f=34.92)的空隙D4、D11和D13、焦距f、最大光圈Fno以及半视角ω的数值显示在表12中。
表12
  Fno   4.06   4.88   5.65
  f   18.54   26.99   34.92
  ω   40.13   27.77   21.77
  D4   16.676   7.013   2.200
  D11   4.332   4.428   4.501
  D13   2.972   8.663   14.019
[变焦透镜的像差]
图14A至16C是表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14A至14C是表示在广角端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15A至15C是表示在广角端和远摄端之间的中间焦距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图16A至16C是表示在远摄端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的示图。由后缀A、B和C表示的示图表示球面像差、像散和畸变像差。另外,表示像差的示图中显示的线的类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线的类型。
[条件式的结论]
表13表示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数值例子1至4的值。从这些值清楚可见,满足条件式(1)至(5)。另外,如表示像差的示图中所示,能够理解,各种类型的像差在广角端、广角端和远摄端之间的中间焦距位置以及远摄端以良好的平衡被校正。
表13
  例子1   例子2   例子3   例子4
  f3   -25.819   -19.743   -21.050   -18.487
  f4   98.644   49.612   49.639   94.432
  fw   18.540   18.525   18.526   18.542
  条件式(1)   -1.393   -1.066   -1.136   -0.997
  条件式(2)   5.320   2.678   2.679   5.093
  条件式(3)   1.755   1.744   1.697   1.743
  条件式(4)   51.157   44.719   55.459   49.221
  条件式(5)   0.866   0.846   0.870   0.803
<5、应用例子>
[成像设备的结构]
图17是表示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任何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应用于成像设备100的例子的示图。成像设备100包括:照相机块110;照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20;图像处理单元130;显示单元140;读/写器150;处理器160;操作接收单元170;和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80。
照相机块110负责成像功能并包括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任何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111和把由变焦透镜111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的成像装置112。作为成像装置112,例如,可使用光电转换装置,诸如CCD(电荷耦合装置)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作为变焦透镜111,这里,表示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任何一个实施例的透镜组以简化为单个透镜。
照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20执行拍摄的图像信号的信号处理,诸如模数转换。这个照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20把成像装置112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另外,照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20执行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诸如噪声去除、图像质量校正和至亮度/颜色差信号的转换。
图像处理单元130执行图像信号的记录过程或再现过程。这个图像处理单元130执行基于预定图像数据格式的图像信号的压缩/编码过程或扩展/解码过程、数据规范(诸如,分辨率)的转换过程等。
显示单元140显示拍摄的图像等。这个显示单元140具有显示操作接收单元170的操作状态和各种类型数据(诸如,拍摄的图像)的功能。显示单元140例如可以由液晶显示器(LCD)构成。
读/写器150访问存储卡190以记录或读取图像信号。读/写器150把由图像处理单元130编码的图像数据写入到存储卡190中或者读取记录在存储卡190中的图像数据。存储卡190例如是能够以可拆除的方式连接到与读/写器150连接的槽的半导体存储器。
处理器160控制成像设备的总体操作。处理器160用作控制处理单元,它控制安装到成像设备100的每个电路块并基于从操作接收单元170发送的操作指令信号等控制每个电路块。
操作接收单元170从用户接收操作。这个操作接收单元170例如可由用于操作快门操作的快门释放按钮、用于选择操作模式的选择开关等实现。由操作接收单元170接收的操作指令信号被提供给处理器160。
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80控制布置在照相机块110中的透镜的驱动。这个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80基于从处理器160发送的控制信号控制用于驱动变焦透镜111等的每个透镜的电机(图中未示出)。
在成像设备100中,在拍摄待机状态下,在处理器160的控制下,由照相机块110拍摄的图像信号通过照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20输出到显示单元140并显示为照相机贯通图像。另外,当用于变焦的操作指令信号由操作接收单元170接收时,处理器160把控制信号输出到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80并且变焦透镜111的预定透镜基于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80的控制移动。
当快门操作由操作接收单元170接收时,拍摄的图像的信号从照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20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130并通过执行图像信号的压缩/编码过程转换成预定数据格式的数字数据。转换的数据输出到读/写器150并写入到存储卡190中。
例如,在操作接收单元170等中把快门释放按钮按下一半或完全按下以进行记录(拍摄)的情况下,执行聚焦。在这种情况下,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80基于从处理器160发送的控制信号移动变焦透镜111的预定透镜。
在再现记录在存储卡190中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由读/写器150根据由操作接收单元170接收的操作从存储卡190读取预定图像数据。然后,在由图像处理单元130针对图像数据执行扩展/解码过程之后,把再现图像信号输出到显示单元140并显示再现图像。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表示了把成像设备100假设为数字静止照相机的例子,但成像设备100不限于数字静止照相机而是能够广泛用作数字输入/输出设备,诸如数字视频照相机。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使用一个负透镜减小第三透镜组GR3的重量,能够由小型致动器以高速移动第三透镜组GR3。
另外,由于上述实施例表示了用于实现本文公开的技术的例子,所以实施例中描述的每项和所附权利要求中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项具有对应关系。类似地,所附权利要求中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项和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分配了相同名称的项具有下面的对应关系。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而是可以通过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的范围中把各种修改应用于实施例实现本发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具有下面的结构。
(1)变焦透镜,包括: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光阑;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和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其中第一透镜组由至少一个负透镜和一个正透镜构成,其中第三透镜组由一个负透镜构成,其中当光焦度从广角端状态改变为远摄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并且第四透镜组固定,其中当执行聚焦时,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和(2)。
-2.8<f3/fw<-0.5  (1)
2.0<f4/fw<15.0   (2)
这里,f3是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4是第四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是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
(2)(1)中描述的变焦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组的负透镜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构成。
(3)(1)或(2)中描述的变焦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和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
(4)(1)至(3)中的任何一项中描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式(3)和(4)。
nd3<1.75  (3)
υd3>40   (4)
这里,nd3是针对D线(波长587.6nm)的第三透镜组的负透镜的介质的折射率,并且υd3是针对D线(波长587.6nm)的第三透镜组的负透镜的介质的阿贝数。
(5)(1)至(4)中的任何一项中描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式(5)。
0.5<f2/fw<1.2  (5)
这里,f2是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6)(1)至(5)中的任何一项中描述的变焦透镜,其中第四透镜组由一个正透镜构成。
(7)(1)至(6)中的任何一项中描述的变焦透镜,其中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正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
(8)(1)至(6)中的任何一项中描述的变焦透镜,其中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正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
(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变焦透镜,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屈光力的第四透镜组构成;成像装置,把由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其中第一透镜组由至少一个负透镜和一个正透镜构成,其中第三透镜组由一个负透镜构成,其中当光焦度从广角端状态改变为远摄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并且第四透镜组固定,其中当执行聚焦时,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和(2)。
-2.8<f3/fw<-0.5  (1)
2.0<f4/fw<15.0   (2)
这里,f3是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4是第四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是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
本发明包含与2011年2月17日提交给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11-031661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包含于此以资参考。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和其它因素做出各种变型、组合、子组合和替换。

Claims (11)

1.一种变焦透镜,包括:
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
光阑;
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
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和
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组、光阑、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
其中第一透镜组由至少一个负透镜和一个正透镜构成,
其中第三透镜组由一个负透镜构成,
其中当光焦度从广角端状态改变为远摄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并且第四透镜组固定,
其中当执行聚焦时,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和(2),
-2.8<f3/fw<-0.5(1)
2.0<f4/fw<15.0(2)
其中f3是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4是第四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是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当执行聚焦时,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以进一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和(2’),
-2.0<f3/fw<-0.7  (1’)
2.0<f4/fw<9.0    (2’)
其中f3是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4是第四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是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当执行聚焦时,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以进一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和(2”),
-1.7<f3/fw<-0.9  (1”)
2.5<f4/fw<7.0    (2”)
其中f3是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4是第四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是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负透镜由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和具有朝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式(3)和(4),
nd3<1.75  (3)
υd3>40   (4)
其中nd3是第三透镜组的负透镜的介质针对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并且υd3是第三透镜组的负透镜的介质针对D线(波长587.6nm)的阿贝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式(5),
0.5<f2/fw<1.2  (5)
其中,f2是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组由一个正透镜构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正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正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
1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变焦透镜,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布置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屈光力的第四透镜组构成;和
成像装置,把由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
其中第一透镜组由至少一个负透镜和一个正透镜构成,
其中第三透镜组由一个负透镜构成,
其中当光焦度从广角端状态改变为远摄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并且第四透镜组固定,
其中当执行聚焦时,第三透镜组沿光轴的方向移动,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和(2),
-2.8<f3/fw<-0.5  (1)
2.0<f4/fw<15.0   (2)
其中f3是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4是第四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是在广角端状态下在无穷远处聚焦的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
CN201210029555XA 2011-02-17 2012-02-10 变焦透镜和成像设备 Pending CN1026457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1661A JP2012173298A (ja) 2011-02-17 2011-02-17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1-031661 2011-0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5735A true CN102645735A (zh) 2012-08-22

Family

ID=46652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9555XA Pending CN102645735A (zh) 2011-02-17 2012-02-10 变焦透镜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49107B2 (zh)
JP (1) JP2012173298A (zh)
CN (1) CN10264573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9264A (zh) * 2014-02-22 2014-05-21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调焦系统结构
CN108333736A (zh) * 2013-08-02 2018-07-27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镜头和光学设备
CN109425976A (zh) * 2017-08-24 2019-03-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98505A (ja) * 2011-03-07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12198506A (ja) * 2011-03-07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5631856B2 (ja) 2011-12-21 2014-11-26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TWI476441B (zh) * 2012-04-24 2015-03-11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變焦鏡頭
JP2015004880A (ja) 2013-06-21 2015-01-08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355076B2 (ja) * 2013-10-07 2018-07-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6347739B2 (ja) 2014-12-22 2018-06-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1580251B (zh) * 2020-05-22 2022-02-0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897110B (zh) * 2020-08-14 2023-01-1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WO2022172821A1 (ja) * 2021-02-12 2022-08-18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機器、およ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9049A (ja) * 2005-05-02 2006-11-09 Olympus Imaging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8233611A (ja) * 2007-03-22 2008-10-0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変倍光学系、撮像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CN101650466A (zh) * 2008-08-13 2010-02-17 株式会社腾龙 变焦透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8481A (en) * 1989-09-05 1992-0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ification changing lens
JP2001343584A (ja) * 2000-06-02 2001-12-14 Konica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4004268B2 (ja) * 2001-10-22 2007-11-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JP2005055496A (ja) * 2003-08-05 2005-03-03 Olympus Corp 変倍光学系
JP5083219B2 (ja) * 2006-12-20 2012-11-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撮像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5072549B2 (ja) 2007-11-26 2012-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9282465A (ja) 2008-05-26 2009-12-03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5489323B2 (ja) 2009-04-13 2014-05-14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広角ズームレンズ
JP2012048200A (ja) * 2010-07-28 2012-03-08 Panasonic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5726464B2 (ja) * 2010-09-07 2015-06-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9049A (ja) * 2005-05-02 2006-11-09 Olympus Imaging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8233611A (ja) * 2007-03-22 2008-10-0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変倍光学系、撮像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CN101650466A (zh) * 2008-08-13 2010-02-17 株式会社腾龙 变焦透镜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3736A (zh) * 2013-08-02 2018-07-27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镜头和光学设备
CN108333736B (zh) * 2013-08-02 2020-11-20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镜头和光学设备
CN103809264A (zh) * 2014-02-22 2014-05-21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调焦系统结构
CN109425976A (zh) * 2017-08-24 2019-03-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9425976B (zh) * 2017-08-24 2022-02-2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73298A (ja) 2012-09-10
US8649107B2 (en) 2014-02-11
US20120212833A1 (en) 201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20318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477118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02645735A (zh) 变焦透镜和成像设备
JP6597626B2 (ja)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8088038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87078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1107450A (ja)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US7880974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10061007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469755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US8836846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469755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2128116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3182054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514137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WO2018139160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73757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3238740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3190575A (ja)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JP2013050650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906998B2 (ja)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760770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09229516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628764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5152665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光学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