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8967A -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8967A
CN102638967A CN2010800538616A CN201080053861A CN102638967A CN 102638967 A CN102638967 A CN 102638967A CN 2010800538616 A CN2010800538616 A CN 2010800538616A CN 201080053861 A CN201080053861 A CN 201080053861A CN 102638967 A CN102638967 A CN 1026389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box
goes
engine
rear axle
axl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38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38967B (zh
Inventor
加藤祐一
土井邦夫
竹山智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753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1087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627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9376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38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89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38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89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40Special vehicles
    • B60Y2200/41Construction vehicles, e.g. graders, excavato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将发动机配置在行驶机体的后部的中置型的乘用型插秧机,能够实现行驶机体的构造简化、低重心化。行驶机体(1)具有发动机(18)、行驶变速箱(19)和后桥箱(25)。行驶变速箱(19)和后桥箱(25)被联轴器部件(32)连结。发动机(18)由被设置在联轴器部件(32)的前部托架(48)和被设置在后桥箱(25)的后部托架(49)从前后支承。联轴器部件(32)被固定在行驶变速箱(19)的下部,由此,能够降低发动机(18)的高度并实现行驶机体的低重心化。

Description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乘用型插秧机那样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背景技术
乘用型插秧机具有由前轮及后轮支承的行驶机体,在行驶机体的后方能够调节高度地配置有插秧装置(插秧部)。而且,在行驶机体上配置有座椅和操纵把手,并且搭载有发动机,通过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行驶和作业(例如插秧)。更详细地说,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被传递到具有行驶变速箱的变速装置,发动机输出的一部分成为行驶动力并被传递到前轮和后轮,一部分经由株间距调节部被传递到种植部。在具有整地辊、施肥装置的情况下,它们也由发动机的动力驱动。
乘用型插秧机一般情况下是4轮驱动方式,因此,从行驶变速箱经由前桥装置向前轮进行动力传递,从行驶变速箱经由后桥箱向后轮进行动力传递。而且,从发动机的配置位置来看,大体分为发动机配置在前轮的车轴的前侧的方式(前置型)和发动机配置在前轮和后轮之间(或座椅的下方)的方式(中置型:例如专利文献1~3)。
将发动机配置在行驶机体的前部时,由于在狭窄的空间中配置发动机、辅机类、操纵用助力转向等的设备/装置类,所以在设计方面需要下功夫,但将发动机配置在前轮和后轮之间时,对于发动机、行驶变速箱、操纵机构的布局来说,制约少,具有设计的自由性变高的优点。
行驶变速箱的形态、配置与发动机的配置紧密关联,在专利文献1中,在发动机的后侧配置行驶变速箱,将发动机的后部支承在行驶变速箱上,发动机的前部被前后纵长的支承框架支承。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插秧机的左右的后桥箱分离,从行驶变速箱分别向左右的后桥箱进行动力传递。而且,左右的后桥箱经由横长的滚动杆被固定,在滚动杆的近前侧配置有行驶变速箱。在行驶变速箱的后面固定有向后延伸的纵框架,滚动杆能够滚动(转动)地被连结在纵框架上。而且,发动机由纵框架支承。
专利文献3的插秧机的左右的后桥箱也分离,从行驶变速箱分别向左右的后桥箱进行动力传递。而且,左右的后桥箱被固定在横长的后车架上,后车架和行驶变速箱被前后方向长的左右的主框架连结,并利用左右的主框架支承发动机。
在插秧机中,通过改变行驶速度和插秧时机,能够将苗与苗之间的间隔(株间距离)调节(变更)成多个阶段,株间距离的变更通过改变齿轮组的啮合来进行。而且,用于变更株间距离的齿轮组存在内置于行驶变速箱的情况、以及内置于配置在行驶变速箱的外侧的株间箱的情况,作为后者的例子,在专利文献3中,株间箱被固定在连结左右的后桥箱的后车架上。另一方面,作为内置于行驶变速箱的例子,有例如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79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6009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29130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679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在乘用型农业作业的行驶机体上能够升降地安装有配置在其后方的种植装置,优选使行驶机体的重心尽可能地位于前侧。然而,如专利文献1那样地将行驶变速箱配置在发动机的后侧时,行驶机体的重心就向后移动相应的量,从而从重量平衡方面来看,未必说是优选的。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由前轮支承框架和从其左右中间部向后延伸的支承框架构成俯视观察呈T型的底盘,成为将发动机、行驶变速箱载置于其上的基本形态,但这里存在部件个数变多且成本高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行驶变速箱被配置在发动机的近前侧,所以稳定性方面优良,但由于纵框架和滚动杆相对转动,从而存在强度方面的不稳定。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3中,由于左右的主框架被固定在后车架上,所以行驶变速箱、主框架和后车架构成刚体构造的骨架,由此,专利文献3与专利文献2相比,可以说发动机的支承稳定性高。
但是,在专利文献3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发动机只不过被主框架支承,所以大的弯曲负荷作用于主框架,由此,必须使主框架成为过度坚固的构造。
插秧机具有具备操纵地板和肩部的高低不同的车身罩,在车身罩的肩部的位置配置有座椅,并且在车身罩的肩部载人并进行苗接续作业等的作业。然而,在专利文献3中,发动机被配置在由车身罩的肩部覆盖的空间中,但发动机仅被主框架支承,从而发动机位于由车身罩的肩部覆盖的空间中的前侧的部分,于是,存在发动机的热气聚集在由车身罩围成的空间中,发动机的冷却性能恶化,或者发动机的热气传递到驾驶员,驾驶环境恶化的问题。
如专利文献3那样地将株间箱安装在后车架上时,与将齿轮组内置于行驶变速箱的方式相比,具有维护、更换操作便利的优点,能够与行驶变速部没有关系地变更株间箱的内部构造,从而具有能够在多个机种间通用行驶变速箱及其内部构造的优点。但是,由于大的负荷作用于株间箱,所以如专利文献3那样地将株间箱安装在连结左右的后桥箱的后车架的结构中,必须使后车架成为过度地坚固的构造。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现状而研发的,其目的是提供进一步改良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而且,本发明大量公开了新结构,提供这些新结构也作为本发明的目的。即,本发明公开的新结构能够成为独立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在具有前轮和后轮的行驶机体中,发动机、行驶变速箱和后桥箱配置成发动机位于行驶变速箱的后侧且后桥箱位于行驶变速箱的更后侧的状态,所述后桥箱是左右连续地延伸的形态,将左右的后轮安装在后桥箱上,并且,所述行驶变速箱和后桥箱被联轴器部件连结。而且,以上述结构为基本结构,能够如下所述地展开成更多的结构。
首先,第一发明是在上述基本结构中,所述联轴器部件不能相对移动地被固定在行驶变速箱和后桥箱上,所述发动机至少被所述联轴器部件和后桥箱进行支承。
第二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所述前轮经由前桥装置被安装在所述行驶变速箱上,而所述发动机由被固定在所述联轴器部件上的前部托架和被固定在后桥箱上的后部托架从前后进行支承。
第三发明是在第二发明中,所述前部托架具有:以从行驶机体的正面观察时呈大致V形的姿势被固定在联轴器部件的左右侧面上的左右足部件;穿过并固定在所述足部件的上端的左右纵长的上部件,发动机的前部经由防振橡胶被紧固在所述上部件,而且,在所述前部托架和联轴器部件围成的空间中,贯穿有从所述行驶变速箱朝向后桥箱延伸的后轮驱动轴。
第四发明是在第二发明或第三发明中,具有承载操作员的操纵地板、和将脚载置在所述操纵地板的状态下供操作员乘坐的座椅,所述行驶变速箱被配置在操纵地板的下方,所述发动机被配置在座椅的下方,通过使所述联轴器部件位于与所述行驶变速箱的上表面相比更下方的位置,从而使所述发动机的下表面位于与所述行驶变速箱的上表面相比更下方的位置。
第五发明是将第一~第三发明中的任一项具体化而成的结构,在该发明中,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后侧连结有作业装置,从所述行驶变速箱的内部输出的动力经由内置于中继齿轮箱的变速齿轮组被传递到所述作业装置,所述中继齿轮箱直接或经由托架间接地被安装在所述后桥箱上。
第六发明是将第五发明优选地具体化而成的结构,在该发明中,所述联轴器部件经由托架板被固定在所述后桥箱上,在所述托架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中继齿轮箱的伸出部,所述中继齿轮箱被固定在所述托架和后桥箱上。
发明的效果
由于行驶变速箱和后桥箱都将齿轮组配置在内部,所以成为坚固的构造,具有高的强度。而且,在本发明中,坚固的构造的行驶变速箱和后桥箱经由联轴器部件被固定,由此,行驶变速箱、联轴器部件和后桥箱作为构成行驶机体的骨架的构造部件(刚性构件)发挥功能。由此,行驶机体作为整体能够简化构造且确保高的牢固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将联轴器部件、后桥箱用于发动机的支承部件,所以能够有助于行驶机体的构造的简化和成本降低。另外,由于行驶变速箱被配置在发动机的近前侧,所以能够使行驶机体的重心尽可能地靠前并有助于提高稳定性。
而且,发动机还被后桥箱支承,但如上所述,后桥箱从其功能出发需要成为紧固的构造,而且,由于后桥箱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形态,所以发动机被稳定性良好地支承。其结果,在联轴器部件上也没有使其围绕轴心扭转那样的外力作用。因此,不需要使联轴器部件成为过度地坚固的构造,就能够稳定性良好地支承发动机。
另外,由于发动机还被后桥箱支承,所以发动机与专利文献3相比能够配置在更后侧。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热气的聚集并有助于提高冷却性能,并且还能够防止驾驶环境恶化。
在前轮驱动方式的情况下,通过行驶变速箱被变速了的行驶动力被传递到前桥装置,但在该情况下,将前桥装置安装在行驶变速箱上是合理的。而且,在乘用型农用作业机中,由于在前轮和后轮之间(准确地说是前轮的旋转轴心和后轮的旋转轴心之间)具有某程度的距离,所以将前桥安装在行驶变速箱上时,在行驶变速箱和后桥箱之间也能够设置相当大的间隔。
而且,发动机还能够被行驶变速箱、联轴器部件和后桥箱这三者支承,但现实是,发动机的前后长度不是跨过行驶变速箱和后桥箱的程度的长度的情况较多。因此,如第二发明那样,利用联轴器部件支承发动机的前部并利用后桥箱支承后部是现实的。而且,在第二发明中,发动机经由前部托架和后部托架被联轴器部件及后桥箱支承,从而还不会妨碍联轴器部件、后桥箱的设计的自由性。
固定在联轴器部件上的前部托架的形态能够根据需要设计,但如第三发明那样,采用具有V形的足部的形态时,前部托架和联轴器部件成为三角形构造,从而具有如下优点,即,相对于围绕联轴器部件的轴心扭转的力的强度显著提高。另外,还具有利用前部托架保护驱动轴的优点。
第四发明具有在将行驶变速箱配置在操纵地板的下方时能够合理地进行前桥的安装的优点,而且,由于能够尽可能地降低联轴器部件的高度,发动机也能够低地配置,所以能够降低行驶机体的整体的重心并提高稳定性,并且还能够在座椅和发动机之间确保配置燃料箱的空间。
在第五发明中,例如株间箱这样的中继齿轮箱被固定在后桥箱,但如上所述,后桥箱是坚固的构造,从而在第五发明中,不需要特别的部件就能够牢固地固定中继齿轮箱。
而且,在第六发明中,例如将托架板焊接在联轴器部件上,将该托架板固定在后桥箱,由此,能够牢固地将联轴器部件固定在后桥箱上。另外,在第六发明中,中继齿轮箱也被固定在托架板上,从而能够以宽的范围支承中继齿轮箱并提高安装强度。而且,由于托架板兼用于联轴器部件的固定和中继齿轮箱的安装,所以仅此就能够简化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安装有车身罩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4是拆下了车身罩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5是拆下了车身罩的状态下的行驶机体的侧视图。
图6(A)是关键部位的侧视图,(B)是行驶变速箱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关键部位的分解俯视图。
图8是关键部位的分解侧视图。
图9是关键部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10(A)是行驶变速箱的立体图,(B)是行驶变速箱1和联轴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后桥箱和联轴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3是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4是从右方向观察关键部位的立体图。
图15是关键部位的右侧视图。
图16是关键部位的俯视图。
图17是关键部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18(A)是从后侧观察关键部位的立体图,(B)是株间箱翻转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9(A)是株间距变更装置的传动系统图,(B)是表示齿轮的组合的图,(C)是其他例的图。
图20是株间距变更用齿轮组的立体图。
图21(A)是株间距变更用齿轮组的左侧视图,(B)是关键部位的侧视图。
图22(A)是用于表示操作系统的侧视图,(B)是从下方观察株间箱的图。
图23是以株间箱为中心的局部立体图。
图24是从右后方观察操作系统的立体图。
图25(A)是从左后方观察操作系统的立体图,(B)是离合器操作机构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适用于乘用型插秧机(以下简称为“插秧机”)。在以下的说明中,为确定方向,使用了“前后”、“左右”的措辞,但这些措辞在不特别指示的限度内,是以朝向前进方向坐下的操作人员的方向为基准的。
(1)插秧机的概要
首先,说明插秧机的概要。如图1、2所示,插秧机作为主要要素具有行驶机体1和插秧装置2,行驶机体1具有左右的前轮3和后轮4。插秧装置2是利用种植爪从育苗垫每次1株地抓取的方式,并具有苗载台、进给装置等,但由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联,所以省略说明。
行驶机体1具有座椅5和配置在其前方的操纵把手6。座椅5和操纵把手6被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左右中间位置。操纵把手6被设置在由机罩7覆盖的操纵机构部。另外,在座椅5的前方且在左右两侧的部位设置有预备苗载台8,在座椅5的后侧设置有施肥装置9。如图3所示,行驶机体1中的载人的部分被车身罩10覆盖,由该车身罩10构成承载操作员的操纵地板10a。
例如从图4可以理解,行驶机体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车架12;将左右的侧车架12在其靠前端的部位连结的前车架13;与左右侧车架12的后端连结的左右纵长的后车架14。通过这些侧车架12、前车架13和后车架14构成成为行驶机体1的骨架的核心的车身框架(底盘)。在侧车架12的前侧配置有保险杠15。
侧车架12以如下方式弯曲,即,大致以前后中间部为界,大致前半部成为大致水平姿势,后半部成为后倾姿势。即,侧车架12的后半部成为越趋向后侧高度越高的倾斜部12a。例如图2所示,在左右的侧车架12通过焊接固定有左右横长且向外突出的向外支框架16,在位于近前侧的2个向外支框架16固定有预备苗载台8。另外,在侧车架12的左右外侧俯视观察时平行地配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辅助框架17。辅助框架17被焊接在向外支框架16上。
例如图5所示,从侧面观察时,在侧车架12上的位于倾斜部12a的下方的部位,发动机18配置成使曲轴18c成为左右横长的姿势,在发动机18的近前侧且在侧车架12的水平状部的下方位置,配置有构成行驶变速装置的行驶变速箱19。行驶变速箱19从上方被车身罩10的操纵地板10a覆盖。换言之,行驶变速箱19被配置在操纵地板10a的下方。虽然没有说明,但在行驶变速箱19中内置有齿轮组、离合器、制动器等。
发动机18的曲轴从左侧露出,而在行驶变速箱19的左侧面安装有作为无级变速器的一例的HST(静液压式无级变速器)20,发动机18的动力通过带21被送到HST20。发动机18配置成使缸膛相对于铅直线后倾的倾斜姿势,后倾角度大致与侧车架12上的倾斜部12a的倾斜角度相同。
例如图6所示,发动机18作为辅机具有发电机18d及消音器18e。发电机18d配置在缸盖(或内燃机主体)18h的左侧,消音器18e配置在缸盖18h的上方。如图4所示,在消音器18e的右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18f。此外,消音器18d和空气滤清器18f都被盖罩覆盖,在图中,盖罩作为外观被描绘。例如图6所示,发电机18d经由带18g被曲轴18c驱动。
在行驶变速箱19的前部的左右侧面安装有前桥装置22,前轮3自由旋转地被前桥装置22支承。座椅5位于行驶机体1的大致左右中间部的位置且从侧面观察时位于大致侧车架12中的倾斜部12a的前半部的上方。另一方面,从图5可以理解,发动机18以其前部俯视观察时与座椅5重合的方式配置。因此,发动机18以后方一半程度及以上的比例从座椅5的后侧伸出。在座椅5和发动机18之间空出有大的空间,在该空间中配置燃料箱23。
在发动机18的斜后方配置有后桥箱25,将后轮4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在从后桥箱25向左右突出的后车轴25c(参照图4)。如图5所示,后桥箱25是从左右纵长的基部25a突出设置左右的向后伸出部25b的形态,后车轴25c设置在向后伸出部25b。另外,在左右的向后伸出部25b上分别经由托架26(参照图7、9)固定有后柱27,并将后柱27固定在后车架14上。后柱27从侧面观察时稍前倾。
如图3所示,在行驶机体1的后端连结有由顶部杠杆28和底部杠杆29构成的联杆机构,在与两杠杆28、29连结的挂钩30上连结有插秧装置2。虽然省略详细说明,但顶部杠杆28能够自由上下转动地连结在后柱27,底部杠杆29能够自由上下转动地连结在后柱27。联杆机构通过与后车架14连结的液压式升降用缸31而上下转动。
虽然详细情况后述,但例如图6(A)所示,行驶变速箱19和后桥箱25被中空方形的联轴器部件32连结。另外,如图6(B)所示,在前车架13上经由托架33固定有助力转向单元34,该助力转向单元34和行驶变速箱19的前端部通过螺栓被固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助力转向单元34也兼用作行驶机体1的构造部件,但助力转向单元34内置有齿轮类而成为坚固的构造,从而能够充分地发挥作为构造部件的功能。
(2)连结构造
以下,对行驶变速箱19、联轴器部件32和后桥箱25的连结构造进行说明。首先,说明行驶变速箱19和联轴器部件32的关系。
行驶变速箱19大致成为通过螺栓紧固左右的箱而成的中空构造,从图7及图10可以理解,在行驶变速箱19的前部以向下方有台阶的状态形成有左右的突部19a、19b,在该左右突部19a、19b上安装有前桥装置22。左突部19a较大地突出,但这是用于在内部配置差动装置。
如图9、图10所示,行驶变速箱19中的固定HST20的位置的后侧俯视观察成为切缺的状态。即,在行驶变速箱19的左侧面部形成有向后方及左侧露出的左台阶部36,在该左台阶部36的下部向后突出有驱动输出轴37。在驱动输出轴37上经由万向节连接有驱动轴(准确地说是后轮驱动轴)38(参照图5),驱动轴38的后端经由万向节与设置在后桥箱25上的输入轴(未图示)连接。
在后桥箱25的基部25a内置有左右横长的轴,从驱动轴到横长的轴经由锥齿轮进行动力传递,然后,从横长的轴经由平齿轮组向后车轴25c进行动力传递。因此,后桥箱25具有沿左右方向长地延伸的基部25a,在基部25a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向后伸出部25b。而且,后桥箱25例如是铸造制品,为支承齿轮组和轴而成为坚固的构造。
从图10能够明确地把握的那样,在行驶变速箱19中的左台阶部36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向前开口的固定部39。固定部39从左右两侧露出。另一方面,在联轴器部件32的前端,焊接有保持行驶变速箱19的固定部39的俯视观察时呈U形的支架托架40,支架托架40通过螺栓41被固定在固定部39。螺栓41使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这两种螺栓,由此,联轴器部件32和行驶变速箱19被牢固地固定。
联轴器部件32和后桥箱25的固定构造如图11明确地所示。即,在联轴器部件32的后端面通过焊接固定端板42,并通过螺栓44将端板42固定在后桥箱25的前面的固定部43。端板42相当于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托架板。后桥箱25的固定部43从基部25a向近前侧突出,成为向前开口的中空构造。
如图7、图10所示,在行驶变速箱19的右侧面部中的后部设置有横向突出的作业动力输出部45,作业动力输出轴46经由万向节连接在该作业动力输出部45。该作业动力输出轴46与图1及图5稍微表示的株间距调节装置47连接,通过株间距调节装置47调节前后轮3、4的旋转速度和种植装置的驱动时机之间的关系,从而苗的种植间隔(株间距)被进行调节(株间距调节装置47的详细情况后述)。
而且,在联轴器部件32中的端板42上设置有向右侧突出的伸出部42a,构成株间距调节装置的株间箱也被固定在该伸出部42a。
(3)发动机支承构造
以下,说明发动机18的支承构造。例如图9所示,发动机18的前部被安装在固定于联轴器部件32的前部托架48上,其后部经由后部托架49被安装在后桥箱25。前部托架48具有:被固定在联轴器部件32的侧面的左右的足部50;面向左右的足部50地配置的上部件51。
足部50由槽钢材料构成且从正面观察时越趋向上方越向左右外侧扩展,由此,左右的足部50成为大致V形的姿势。上部件51经由圆筒状的前部防振橡胶52载置在足部50,这些上部件51、前部防振橡胶52和足部50通过螺栓紧固成一体。前部防振橡胶52成为使其轴心相对于铅直线后倾的姿势,由此,足部件50的上表面和上部件51从侧面观察时以相对于水平面的某角度θ1后倾。换言之,前部防振橡胶52的支承面相对于水平以θ1的角度倾斜。
在上部件51的后端设置有水平部51a,通过螺栓53及螺母将发动机18紧固在该水平部51a。更准确地说,在构成发动机18的缸体的下端设置有向外的凸缘部18a、18b,其中的前凸缘部18a被紧固在前部托架48的上部件51。
前部托架48的足部50呈V形的姿势,由此,存在由前部托架48和联轴器部件32围成的从正面观察时呈倒梯形形状的空间,上述的驱动轴38穿过该空间。准确地说,驱动轴38如图6所示地从侧面观察时相对于水平后倾,如图7所示地俯视观察时越趋向后侧越靠左地倾斜,以这样地侧视和俯视地倾斜的姿势穿过由前部托架48和联轴器部件32围成的空间。
后部托架49被固定在后桥箱25的基部25a,但不是直接固定,而是被安装在固定于后桥箱25的左右一对辅助托架54上。辅助托架54具有上水平部54a和下铅直部54b,并且成为两者之间相对于水平面后倾的倾斜部,上水平部54a通过螺栓被固定在向上突出设置于后桥箱25的突起部55,下铅直部54b通过螺栓被固定在后桥箱25的前面。
在辅助托架54的倾斜部载置有圆筒状的后部防振橡胶56,后部托架49、后部防振橡胶56和辅助托架54通过螺栓及螺母被紧固成一体。后部防振橡胶56使其轴心相对于铅直线前倾,由此,后部托架49中的与后部防振橡胶56重合的部分也相对于水平前倾若干的角度θ2(换言之,后部防振橡胶56的支承面相对于水平以θ2的角度倾斜)。
在本例中,θ1和θ2相等地设定,但也可以设定成后述的变形例中那样不同角度。在后部托架49的前端形成有上水平部49a,在该上水平部49a通过螺栓53紧固有发动机18的后凸缘部18b(参照图6)。此外,防振橡胶52、56是以轴线(沿伸缩方向延伸的线)为基准时,轴线分别相对于水平以(90°-θ1)、(90°-θ2)倾斜。
将辅助托架54紧固在突起部55是为了在辅助托架54和后桥箱25之间设置空间,而使后部防振橡胶56的安装容易。即,是为了在辅助托架54的内侧确保螺母的配置空间。
如图9所示,在发动机18的前后凸缘部18a、18b开有左右各一对供螺栓53嵌入的孔57、58。而且,将左或右的孔57、58中的任意一对作成左右纵长的长孔,由此,能够吸收各部件的加工误差、组装误差,而正确地安装发动机18。另外,如图7、图9所示,前部托架48及后桥箱25的螺栓孔与左右纵长的长孔59和左右分离地配置的2个圆孔60这三个成为一组,通过将1个作成长孔59来吸收加工误差、组装误差。另外,通过设置2个圆孔60,还能够应对大小不同的两种发动机18。
如图5所示,张紧轮62从上方与将发动机18的动力向HST20传递的带21接触。虽然未图示,但张紧轮62被安装在转动式的臂上,通过弹簧向下拉伸臂,由此向带21赋予适当的张力,但拉伸臂的弹簧的下端与固定在构成前部托架48的上部件51上的托架连结。也就是说,前部托架48也构成带21的张力施加构件的一部分。由此,作为整体能够简化构造。
(4)总结、实施方式的优点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设置联轴器部件32并将行驶变速箱19和后桥箱25兼用作行驶机体1的构造部件,还利用后桥箱25和联轴器部件32支承发动机18,从而能够简化行驶机体1的整体构造。另外,能够发挥发明的效果部分中说明的各效果。
以往将升降用缸以从侧面观察时倾斜的姿势配置在后桥箱的近前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用缸31成为悬垂于后车架14的状态。由此,能够不妨碍升降用缸31地将发动机18尽可能地配置在后侧,其结果,利用后桥箱25进行支承也变得容易。这点是本实施方式的优点。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前部防振橡胶52的轴心从侧面观察倾斜时,经由带21作用于发动机18的向前拉伸力的分力以压缩防振橡胶52的方式进行作用,从而支承功能优良。另外,由于前部防振橡胶52和后部防振橡胶56的轴线从侧面观察时以合掌姿势倾斜(即,当两轴心趋向上方时,以交叉的姿势倾斜),所以发动机18的支承稳定性优良。
例如图6所示,能够在发动机18的下端部且在前端部和后端部设置油注入口61。如图7所示,油注入口61位于发动机18的左端部,但行驶变速箱19的后端面向油注入口61的右侧偏移,由此,油的注入、液位计的拔插不被行驶变速箱19妨碍地进行。还可以使用后侧的油注入口61,该情况下,具有不需要逐个拆卸车身罩10的优点。油注入口也可以设置在其他部位。
(5)发动机支承构造的变形例
在图12、13中示出了变形例。该变形例基本上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仅几点不同。作为第一不同点,将发电机18d配置在曲轴18c的大致正上方,在发电机18d的后侧配置消音器18e。也就是说,在发电机18d的后侧空出有大的空间,在该空间中配置大型的消音器18e,由此,能够显著抑制发动机音。为防止发电机18d和燃料箱23干涉,在燃料箱23的左侧部形成有切口部23a。
作为第二不同点,前部防振橡胶52的倾斜角度θ1、θ2不同。即,例如在图6中,θ1、θ2设定成小于30°,但在图12、13的变形例中,θ1设定成约45°,θ2设定成约35°。而且,变速箱19配置在发动机18的前侧,从而如附图标记O1的带有箭头的线所示,发动机18呈被带21向前拉伸的倾向,但由于θ1是45°左右的大角度,所以向前拉伸发动机18的外力可靠地被前部防振橡胶52(或前部托架48)承受。
在专利文献1中,发动机也以倾斜姿势配置,但防振橡胶只不过载置在水平状的托架上,从而当发动机被带拉伸时,将发动机从防振橡胶拉开,因此发动机的稳定性可能变差。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发动机18被带21向近前拉伸,拉伸力以压缩前部防振橡胶52的方式进行作用,从而发动机18的支承稳定性优良。
另外,前部防振橡胶52的轴心的延长线O2和后部防振橡胶56的延长线O3从侧面观察时大致在发动机18的重心的近边相交,由此,振动防止的效果也高。也就是说,发动机18的防振效果在随着振动产生的负荷从垂线方向作用于防振橡胶52、56的支承面的情况下最有效地被发挥,但若发动机18的重心比两轴心的延长线O1、O2的交点高,则成为头部振动的状态,振动抑制效果不能充分发挥,相反,若发动机18的重心比两轴心的延长线O1、O2的交点低,则成为尾部振动的状态,该情况下,振动抑制效果也不能充分发挥,而如本变形例那样,使两轴心的延长线O1、O2的交点和发动机18的重心从侧面观察时大致一致或接近时,能够有效果地抑制发动机18的振动并发挥高的防振性能。
如图13所示,张紧轮21a与自由转动地连结在内燃机主体上的臂63的自由端连结,臂63被弹簧64向下拉伸。弹簧64的下端与被固定在构成前部托架48的上部件51上的托架65连结(这点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2所示,空气滤清器18f被配置在缸盖18h的右侧,由此,缸盖18h向上露出。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车身罩10的肩部10b形成有向后开口的切口66,并覆盖有自由拆装的盖67,但盖67以位于缸盖18h的上方的方式设定(在车身罩10的肩部10b空出有窗口,也可以利用盖67堵塞该窗口)。
而且,以往在进行火花塞的更换这样的缸盖18h的周边部的简单维护时,必须逐一拆卸车身罩10,非常麻烦,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仅拆下盖67就能够进行缸盖18h的周边部的简单维护,从而便于用户使用。这点是本实施方式的优点之一,能够作为以往技术的改良获得独立的技术方案。
(6)株间距变更装置的安装构造
以下,说明株间距变更装置47。首先,主要基于图17、18说明外观、安装构造和内部机构。株间距变更装置47具有株间箱70,在株间箱70的内部配置有齿轮等部件。株间箱70重合地固定前后2个壳体而形成为中空状,输入轴71从株间箱70向前突出,输出轴(PTO轴)72向后突出,施肥驱动轴73向上突出。另外,第一操作轴74和第二操作轴75上下分离地配置在前面,主离合器操作轴76从上表面突出。
图18(B)是株间箱70翻转的状态的图,但从该图可以容易地理解,在株间箱70的下端设置有向下突出的肋状的下紧固部77,在该下紧固部77设置有螺孔78。而且,如图17所示,在固定于联轴器部件29的后端的端板42上形成有向右的伸出部42a,将伸出部42a从前侧与株间箱70的下紧固部77重合并用螺栓79紧固。从图17可以理解,在端板42的下端设置有扩展到伸出部42a的水平片42b,由此,成为坚固的构造。
另外,在设置于株间箱70的后部的横向突起80上通过横向螺栓82固定有从侧面观察呈L形的后托架81,并通过纵向螺栓83将后托架81的水平片固定在后桥箱25上。在后桥箱25上设置有支承后托架81的向上突起体84。例如图16所明示的那样,株间箱70俯视观察时位于发动机18的右侧方。
(7)株间箱的内部构造
以下,参照图19~图21说明株间箱70的内部构造(传动系统)。如图19(A)所示,在输入轴71上固定有同径的第一齿轮85和第二齿轮86。两齿轮85、86是同径的,但第二齿轮86的齿数比第一齿轮85稍少。
输入轴71和输出轴72同心地配置。在输入轴71上能够相对旋转地嵌合有筒型的中间轴87,中间轴87以与输出轴72一起旋转的状态(不能相对旋转的状态)嵌合。在中间轴87上通过花键嵌合等能够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有第三齿轮88和第四齿轮89。而且,在中间轴87上能够自由相对旋转且能够滑动地嵌合有第一非匀速齿轮(不等速ギア)90。
在输出轴72上设置有凸轮式的主离合器91。主离合器91由固定部分91a和滑动部分91b构成,滑动部分91b被离合器弹簧92(参照图21(A))向固定部分91a施力。当滑动部分91b抵抗离合器弹簧92从固定部分91a分离时,从输入轴71向输出轴72的动力传递被切断。在路上行驶时、种植作业的旋回时等,主离合器91分离。主离合器91的分离操作通过使主离合器操作轴76下降来实施。
在株间箱70的内部自由旋转地轴支承有从侧面观察时与输入轴71及输出轴72平行地延伸的空转轴94,在该空转轴94上通过花键嵌合等能够滑动/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有能与第一齿轮85或第二齿轮86啮合的第五齿轮95。第五齿轮95的齿数是第一齿轮85或第二齿轮86的2倍,能够选择与第一齿轮85啮合的第一位置、与第二齿轮86啮合的第二位置,和从第一及第二齿轮85、86分离的中立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1个第五齿轮95有选择地与第一齿轮85或第二齿轮86啮合,但如图19(C)的其他例所示,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将与第一齿轮85啮合的第一减速用齿轮95a和与第二齿轮86啮合的第二减速用齿轮95b设置在1个滑动筒上,通过杠杆的操作使滑动筒移动,由此将动力传递到两减速用齿轮95a、95b中的任意一个(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用简单形状的齿轮,所以在设计上是有利的)。
对于第五齿轮95相对于第一齿轮85和第二齿轮86的齿数比,例如能够将第五齿轮95相对于第一齿轮85的齿数比设定成2.0倍,将第五齿轮95相对于第二齿轮86的齿数比设定成约2.3倍(图19(C)的变形例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一减速用齿轮95a相对于第一齿轮85的齿数比设定成2.0倍的程度,将第二减速用齿轮95b相对于第二齿轮86的齿数比设定成2.3倍的程度)。
在空转轴94上,固定有与第三齿轮88啮合/分离的第六齿轮96、与第四齿轮89啮合/分离的第七齿轮97和始终与第一非匀速齿轮90啮合的第二非匀速齿轮98。与第六齿轮96相对于第三齿轮88的齿数比相比,第七齿轮97相对于第四齿轮89的齿数比设定得小。因此,与第三齿轮88和第六齿轮96啮合的状态相比,在第四齿轮89和第七齿轮97啮合的状态下,中间轴87(及输出轴72)的转速更低。作为具体的齿数比可以例如列举,使第六齿轮96相对于第三齿轮88的齿数比成为约1.94,使第七齿轮97相对于第四齿轮89的齿数比成为约1.41。
第一非匀速齿轮90和第二非匀速齿轮98是如椭圆那样的非圆形的轮廓,齿数相同地设定。因此,在空转轴94的旋转经由两非匀速齿轮90、98传递到中间轴87及输出轴72的状态下,空转轴94和输出轴72的转速相同,并且,输出轴72以使角速度周期性变化的状态旋转。两非匀速齿轮90、98是非圆形的,从啮合姿势被确定为恒定之类的特殊性考虑,始终保持啮合状态。
在第四齿轮89和第一非匀速齿轮90上设置有自由啮合/分离的中间离合器99。第四齿轮89从图19(A)的状态经由与第七齿轮97啮合的状态进一步向右滑动。由此,中间离合器99啮合。在中间离合器99啮合的状态下,空转轴94的动力经由非匀速齿轮98、90被传递到输出轴72。
在中间离合器99啮合的状态下,第三齿轮88和第四齿轮89空转。因此,中间离合器99进行使中间轴87与第一非匀速齿轮90的连结断续的动作。作为使中间轴87与第一非匀速齿轮90的连结断续的其他手段,还可以在中间轴87上设置可动离合器体,使其滑动而使动力相对于第二非匀速齿轮98的离合器体断续,但该情况下,还需要用于使可动离合器体动作的拨叉或杠杆。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第三齿轮88和第四齿轮89进行操作的杠杆就能够对中间离合器99进行结合分离操作,从而具有构造非常简单的优点。
图19(A)示出了不从输入轴71向输出轴72进行动力传递的中立状态。第五齿轮95有选择地切换到第一齿轮85和第二齿轮86,由此,输入轴71的旋转是在放大了的状态下被传递到空转轴94。如上所述,第五齿轮95与第二齿轮86啮合的状态下,旋转放大率更高。
另外,中间轴87滑动而使第三齿轮88和第四齿轮89有选择地分别与第六齿轮96和第七齿轮97啮合,由此,空转轴94的转速被放大并传递到中间轴87(输出轴72)。该情况下,也如上所述地,在第六齿轮96与第三齿轮88啮合的状态下,放大率更高。而且,中间轴87滑动而使中间离合器99结合,由此,空转轴94的旋转被传递到中间轴87(输出轴72)。该情况下,空转轴94和中间轴87(输出轴72)的转速比如上所述地成为1∶1。
最终,通过第五齿轮95滑动而进行两级的切换,通过中间轴87滑动而进行三级的切换。因此,作为整体具有六级的组合。该组合如图19(B)所示。在表中,省略了齿轮的名称,仅示出了附图标记的数字。另外,箭头表示动力被传递的路径。在表中,按照输出轴72的转速相对于输入轴71的转速的放大率低的顺序,从罗马数字的I至VI标注序号来表示。标注在罗马数字右侧的带有括号的数字表示每3.3平方米的株数的例子。从该表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的株间距变更装置47几乎覆盖了疏种植/密种植的所有情况。
在株间箱70的上部自由旋转地配置有与输入轴71及输出轴72平行地延伸的施肥用旋转轴100,在该施肥用旋转轴100上自由相对旋转地嵌合有与第一齿轮85啮合的第八齿轮101,并且设置有施肥用离合器102。施肥用离合器78由固定在第八齿轮101上的固定侧部分102a和通过花键嵌合等能够自由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在施肥用旋转轴100上的滑动部分102b构成,滑动部分102b被弹簧向固定部分102a施力。在施肥用旋转轴100和施肥驱动轴73上设置有相互啮合的锥齿轮103对。
(8)株间距变更的操作方式
以下,主要基于图21~图25说明所述的第一操作轴74、第二操作轴75和主离合器操作轴76的操作方式。从图21(A)可以理解,第一操作轴74用于对第五齿轮95进行滑动操作,并具有使第五齿轮95滑动的第一拨叉104。另一方面,在第五齿轮95上设置有与第一拨叉104能够相对旋转地卡合的第一拨叉承接部105。
因此,将第一操作轴74全部拉向近前侧时,第五齿轮95与第一齿轮85啮合,相反全部向里侧推入时,第五齿轮95与第二齿轮86啮合。使第一操作轴74位于前后中间部时,第五齿轮95能够保持在不与第一齿轮85及第二齿轮86啮合的中立状态,但一般情况下,被保持在彻底拉向近前侧的状态或彻底推向里侧的状态。
第二操作轴75用于对中间轴87进行滑动操作,在中间轴87上设置有多条环状槽106,而在第二操作轴75上设置有与中间轴87的环状槽106嵌合的多个第二拨叉107,使第二操作轴75沿轴向滑动而使第二拨叉107滑动,由此,能够切换到第三齿轮88与第六齿轮96啮合的状态、第四齿轮89与第七齿轮97啮合的状态、和中间离合器99结合的状态这三个位置。
例如图22、23所示,在株间箱70的近前侧位置配置有杠杆托架108。杠杆托架108是具有向上的侧板108a的从正面观察呈L形的形态,在其下端设置有朝下片108b(参照图22(B)),将朝下片108b通过螺栓109固定于株间箱70的前面。
在杠杆托架108上,以大致水平转动的方式通过销112(参照图23(B)、25(A))连结有操作第一操作轴74的第一操作杠杆110和操作第二操作轴75的第二操作杠杆111。第一操作杠杆110的基部呈大致U形,下端部较长地延伸,较长地延伸的部分的前端从在杠杆托架108的侧板108a上开设的第一长孔113向外突出。在第一操作杠杆110的前端安装有捏手110a。
从图23(B)可以明确地把握的那样,第一操作杠杆110从杠杆托架108以上升台阶状向外延伸地弯曲,将卡定部110b嵌入形成在第一操作轴74上的切口槽114中。由此,第一操作杠杆110能够水平转动,切换夹着中立位置的2个位置。
如图23(B)所示,第二操作杠杆111也呈大致U形的形态,如图25(A)所示,U形的基部嵌入第一操作杠杆110的基部,由此,两杠杆110、111通过1根销112能够水平转动地被连结。因此,仅此就能够紧凑化,并且还有助于成本降低。
而且,从图23(B)可以理解,在第二操作轴75上能够通过螺母调节位置地嵌入有圆筒型块体115,设置在该块体115上的上下的带头销116嵌入形成在第二操作杠杆111上的上下的长孔117中。带头销116呈T形,嵌入第二操作杠杆110的长孔117之后旋转90°,以该姿势嵌入第二操作轴75。
第二操作杠杆111的上片比下片长地延伸,该上片贯通于设置在杠杆托架108的侧板108a上的第二长孔90。在第二操作杠杆111的前端也安装有捏手111a。如图21(B)、图23所示,在第二操作杠杆111中的与第二长孔90嵌合的部分设置有向下的卡定片111b,而在第二长孔118的下端缘沿前后方向离散地形成有供卡定片111b嵌合脱离的3个卡定槽118a。由此,第二操作杠杆111(第二操作轴75)能够有选择地保持在3个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对操作轴74、75进行操作的杠杆110、111安装于被固定在株间箱70上的杠杆托架108,从而能够将株间距变更装置47的大部分单元化。其结果,能够提高乘用型插秧机的组装效率。
如图21(B)所示,在杠杆托架108的侧板108a上施加了表示杠杆110、111的位置和株数之间的关系的标注。即,通过“少(few)”、“多(many)”的文字表示根据第一操作杠杆110的移动位置使株数变少或变多,并且在隔着第二长孔118的上下位置,与表示第一操作杠杆110的功能的文字对应地显示“少(few)”、“多(many)”的文字,并且,在隔着第二长孔90的上下位置显示了株数。
由此,人通过肉眼观察就能够从第一操作杠杆110和第二操作杠杆111的位置理解种植株数。也就是说,第一操作杠杆110为“少(few)”的情况下,第二操作杠杆111的位置与在第二长孔118的下方表示的种植株数对应,第一操作杠杆110为“多(many)”的情况下,第二操作杠杆111的位置与在第二长孔118的上方表示的种植株数对应。像这样,杠杆110、111的显示的组合也是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一,能够得到独立的技术方案。
(9)离合器操作轴的操作方式
以下,主要基于图21、23~24说明主离合器91及施肥用离合器78的操作方式。如图21所示,在主离合器操作轴76上固定有棒状的第一凸轮76a,在第一凸轮76a上从后侧重合有环状的第二凸轮120。第二凸轮120以空转的状态嵌合于输出轴72,并且,第二凸轮120不能旋转且自由滑动地嵌合于输出轴72,主离合器91的滑动部分91b自由相对旋转且不能滑动地连结在该第二凸轮120上。另外,第二凸轮120被离合器弹簧121向近前侧施力。
第一凸轮76a与第二凸轮120的接触面从侧面观察时相对于主离合器操作轴76的轴线倾斜,第一凸轮76a上升时,第二凸轮120被离合器弹簧121推压而前进,于是,主离合器91因滑动部分91b前进而结合。第一凸轮76a下降时,第二凸轮120抵抗离合器弹簧92后退,于是,主离合器91因滑动部分91b从固定部分91a后退而分离。
如图23~图24所示,在株间箱70的上端部固定有俯视观察时向后开口U形的上托架122,在该上托架122上安装有左右纵长的工作轴123。另一方面,在主离合器操作轴76上形成有环状槽,并将固定在工作轴123上的向后的第一臂124嵌入主离合器操作轴76的环状槽。
因此,当工作轴123旋转而主离合器操作轴76上升时,主离合器91结合。在图23中,将第一臂124描绘在主离合器操作轴76的上方,但这是为了显示第一臂94的转动姿势,实际上,如图25所示,第一臂124嵌合于主离合器操作轴76的环状槽。
在工作轴123上固定有向上的第二臂125,在该第二臂125上通过销连结着前后纵长的杆126的后端(图24、25示出了杆126从第二臂125分离的状态)。而且,如图22(A)所示,在侧车架9开始倾斜的部分的上方的部分配置有杠杆面板127,在上端连结于杠杆面板127的第三臂128的下端连结着操作杆126的前端。
在第三臂128的下端经由弹簧129连结着放入有绳索导管的线缆130的一端,线缆130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操纵把手6的右侧的种植操作杠杆131(参照图3)连结。通过种植操作杠杆131的操作经由第三臂128向近前侧拉动杆126时,主离合器操作轴76上升,主离合器91结合。扭力式的扭转弹簧132嵌入工作轴123,将工作轴123向离合器结合方向施力。
如图21(A)所示,在构成施肥用离合器102的滑动部分102b自由相对旋转且不能滑动地安装有带有凸缘的拨叉133,拨叉133被弹簧134向结合方向施力。而且,设置在施肥离合器操作轴135的下端的平坦面与承接拨叉133的凸缘133a的侧面相对。
施肥离合器操作轴135自由旋转地被支承在株间箱70,在其下端的平坦面与拨叉133的凸缘133a紧密接触的状态下,施肥用离合器102结合,在施肥离合器操作轴102中的下端部的圆弧面与拨叉133的凸缘紧密接触的状态下,拨叉133和滑动部分102b抵抗弹簧134后退,施肥用离合器102分离。
如图25所示,施肥离合器操作轴135的上端部从株间箱70向上突出,在该施肥离合器操作轴125上固定有第四臂138,利用线材137连结该第四臂136和固定在工作轴123上的第二臂125。当操作杆126被向前拉伸时,随着第二臂125的转动,施肥离合器操作轴135向结合方向旋转。即,主离合器91和施肥用离合器102同时地结合分离。
(10)总结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操作两根杠杆110、111,能够以6级调节株间距,从而不需要更换齿轮这样麻烦的作业,就能够简单地应对顾客宽泛的要求。另外,如实施方式那样地采用使杠杆110、111从行驶机体1的外侧露出的结构时,具有能够简单地进行杠杆110、111的操作的优点。
还可以将株间距变更装置47内置于行驶变速箱13,或者将株间箱70固定在行驶变速箱13,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将株间箱70配置在后桥箱25的附近时,具有向插秧装置2及施肥装置7输出动力的构造变得简单的优点。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同心(同轴)配置输出轴71和输入轴72时,能够简化齿轮的切换构造而使株间距变更装置47紧凑化。
另外,空转轴94还可以配置在输入轴71及输出轴72的横向,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将空转轴94配置在输入轴71及输出轴72的下方时,能够使株间距变更装置47的横宽尽可能地小,从而能够使株间箱70尽可能地靠近行驶机体1的内侧,其结果,能够防止与株间箱70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6级切换株间距,但切换级数能够任意设定。还能够根据需要设定例如37株、43株这样的株数(株间)的数值。也可以设置3根以上的操作杠杆。另外,杠杆不限于水平转动式等的转动式,还可以采用旋转式(旋钮方式、把手式)或在轴上滑动的方式等的各种各样的方式。
插秧机中的株间距一般情况下以每3.3平方米的株数分类,能够进行37株、40株或43株、50株、60株、70株、80株或85株、90株这样的株数设定。一般,多数情况下,37株或40株称为疏种植,60株以上称为密种植。稻谷的收获量不是与株数成正比,事实上,通过疏种植,苗的活性变高,促进了株生长出分支,由此,即使是疏种植,每单位面积的收获量也不变,或者相反,还有疏种植比密种植的收获量大的情况。可以说这样的疏种植的优点被认识到,近期有疏种植化的倾向。
而且,以往通过杠杆的操作来变更株间距,推测专利文献4具有两根杠杆。但是,专利文献4是将株间距调节部内置于行驶变速箱,从而操作杠杆也设置在行驶变速箱,但行驶变速箱配置在车身罩的下方,从而操作麻烦。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是将株间距调节装置47设置在后桥箱25,从而能够非常简单地进行杠杆110、111的操作。另外,由于具有2根(多根)杠杆,所以能够进行多级的调节。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上下改变高度地将2根杠杆110、111配置在相同位置时,具有能够使株间距调节装置47紧凑化的优点。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将操作杠杆110、111构成为转动式时,具有通过杠杆原理轻快地滑动操作拨叉104、107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输入轴的旋转首先被减速,但这无非是输出轴的转速与以往相同时,输入轴的转速变得比以往高。也就是说,能够使株间距变更装置的输入轴以比以往高的速度旋转,并且以低速进行插秧作业,其结果,使输入轴的轴径比以往小,能够有助于成本降低、轻量化,并且能够减小每旋转一周的应力而显著抑制扭转变形(由此,能够防止种植爪的轨迹的偏移并实现适当的种植)。
在插秧机等植苗机中,发动机的旋转被传递到具有行驶变速箱的变速装置,动力的一部分被行驶消耗,另一部分被插秧作业消耗。此处,不意味着不能采用在行驶变速箱中设置减速齿轮、将该被减速了的旋转传递到株间距变更装置,但这样会使行驶变速箱的内部的构造复杂化。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是在向株间距变更装置47输入动力的阶段大幅度(1/2左右)减速,由于株间距变更装置自身具有减速功能,所以能够防止行驶变速箱的内部的变速器复杂化。直白地说,本发明通过在作为株间距变更装置的变速机构中的最上游的部分具有减速功能,由此能够不使行驶变速装置复杂化地在低速作业区域将发动机维持在适度的转速。这点是本实施方式的优点。
专利文献3、4公开了株间距变更装置,但它们在操作性、功能等方面存在问题。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地具有大量优点。因此,改良的株间距变更装置的提供能够作为本发明的课题(目的)。
(11)其他
本发明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例如适用对象不限于插秧机,还能够适用于耙地机(代搔き機)、蔬菜移植机这样的其他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发动机的构造、配置姿势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例如还能够以使缸膛为铅直的姿势配置,以曲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
行驶变速箱、联轴器部件和后桥箱的构造也可以在不损害其功能的范围内任意地设计变更。例如联轴器部件还可以使用圆管或槽钢材料。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具体化成插秧机等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而具有高的有用性。因此,能够在工业上利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行驶机体
2作为作业装置的一例的插秧装置
3前轮
4后轮
5座椅
12侧车架
18发动机
19行驶变速箱
22前桥装置
25后桥箱
32联轴器部件
38驱动轴
42端板(托架板)
47株间距变更装置
48前部托架
49后部托架
50前部托架的足部
51前部托架的上部件
52、56防振橡胶
54辅助托架

Claims (6)

1.一种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在具有前轮和后轮的行驶机体中,发动机、行驶变速箱和后桥箱配置成发动机位于行驶变速箱的后侧且后桥箱位于行驶变速箱的更后侧的状态,所述后桥箱是左右连续地延伸的形态,将左右的后轮安装在所述后桥箱上,并且,所述行驶变速箱和后桥箱被联轴器部件连结,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轴器部件不能相对移动地被固定在行驶变速箱和后桥箱上,所述发动机至少被所述联轴器部件和后桥箱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经由前桥装置被安装在所述行驶变速箱上,而所述发动机由被固定在所述联轴器部件上的前部托架和被固定在后桥箱上的后部托架从前后进行支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托架具有:以从行驶机体的正面观察时呈大致V形的姿势被固定在联轴器部件的左右侧面上的左右足部件;穿过并固定在所述足部件的上端的左右纵长的上部件,
发动机的前部经由防振橡胶被紧固在所述上部件,而且,在所述前部托架和联轴器部件围成的空间中,贯穿有从所述行驶变速箱朝向后桥箱延伸的后轮驱动轴。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承载操作员的操纵地板,和在将脚载置在所述操纵地板的状态下供操作员乘坐的座椅,所述行驶变速箱被配置在操纵地板的下方,所述发动机被配置在座椅的下方,
通过使所述联轴器部件位于与所述行驶变速箱的上表面相比更下方的位置,从而使所述发动机的下表面位于与所述行驶变速箱的上表面相比更下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后侧连结有作业装置,从所述行驶变速箱的内部输出的动力经由内置于中继齿轮箱的变速齿轮组被传递到所述作业装置,所述中继齿轮箱直接或经由托架间接地被安装在所述后桥箱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用型农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轴器部件经由托架板被固定在所述后桥箱上,在所述托架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中继齿轮箱的伸出部,所述中继齿轮箱被固定在所述托架和后桥箱上。
CN201080053861.6A 2009-12-03 2010-12-03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89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5384 2009-12-03
JP2009275384A JP5710875B2 (ja) 2009-12-03 2009-12-03 乗用型農作業機
JP2010062783A JP2011193768A (ja) 2010-03-18 2010-03-18 苗植機の株間変更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田植機
JP2010-062783 2010-03-18
PCT/JP2010/071735 WO2011068220A1 (ja) 2009-12-03 2010-12-03 乗用型農作業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8967A true CN102638967A (zh) 2012-08-15
CN102638967B CN102638967B (zh) 2015-10-21

Family

ID=44115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386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8967B (zh) 2009-12-03 2010-12-03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1789133B1 (zh)
CN (1) CN102638967B (zh)
IN (1) IN2012DN03283A (zh)
WO (1) WO201106822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8755A (zh) * 2012-03-15 2014-11-26 洋马株式会社 移植机
CN106717371A (zh) * 2015-11-19 2017-05-31 株式会社久保田 步行式插秧机
CN112823115A (zh) * 2018-10-29 2021-05-18 迪尔公司 具有支承结构的车辆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10183A (ja) * 1989-05-26 1990-12-25 Iseki & Co Ltd 農作業機
JP2002037135A (ja) * 2001-06-05 2002-02-06 Iseki & Co Ltd 乗用田植機
JP2006211948A (ja) * 2005-02-03 2006-08-17 Yanmar Co Ltd ロータリー式苗植付け機構を備えた田植機
CN101080972A (zh) * 2002-01-17 2007-12-05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JP2008212121A (ja) * 2007-03-07 2008-09-18 Yanmar Co Ltd 乗用型田植機
JP2009039030A (ja) * 2007-08-08 2009-02-26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34784A (ja) * 1986-04-04 1987-10-15 Iseki & Co Ltd 農業用の乗用牽引車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10183A (ja) * 1989-05-26 1990-12-25 Iseki & Co Ltd 農作業機
JP2002037135A (ja) * 2001-06-05 2002-02-06 Iseki & Co Ltd 乗用田植機
CN101080972A (zh) * 2002-01-17 2007-12-05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JP2006211948A (ja) * 2005-02-03 2006-08-17 Yanmar Co Ltd ロータリー式苗植付け機構を備えた田植機
JP2008212121A (ja) * 2007-03-07 2008-09-18 Yanmar Co Ltd 乗用型田植機
JP2009039030A (ja) * 2007-08-08 2009-02-26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8755A (zh) * 2012-03-15 2014-11-26 洋马株式会社 移植机
CN104168755B (zh) * 2012-03-15 2016-09-28 洋马株式会社 移植机
CN106717371A (zh) * 2015-11-19 2017-05-31 株式会社久保田 步行式插秧机
CN112823115A (zh) * 2018-10-29 2021-05-18 迪尔公司 具有支承结构的车辆
US11858545B2 (en) 2018-10-29 2024-01-02 Deere & Company Vehicle having a support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68220A1 (ja) 2011-06-09
KR20120099232A (ko) 2012-09-07
KR101789133B1 (ko) 2017-10-23
CN102638967B (zh) 2015-10-21
IN2012DN03283A (zh) 2015-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53250B2 (ja) 田植機
JP5847050B2 (ja) 水田作業機
JP5877696B2 (ja) 苗移植機
CN102638967A (zh) 乘用型农用作业机
CN104870232B (zh) 插秧机
JP2010213615A (ja) 田植機
JP5385642B2 (ja) 田植機
JP5940964B2 (ja) 苗移植機
CN1019467B (zh) 乘坐型农作业机
JP5765830B2 (ja) 田植機
JP5457895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2011193768A (ja) 苗植機の株間変更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田植機
CN116171697A (zh) 作业机
JP4979050B2 (ja) 作業車
JP4454128B2 (ja) 田植機の植付部
JP5355538B2 (ja) 農作業車
JP4629909B2 (ja) 田植機の植付部
JP2560488B2 (ja) 農作業機
JP2010213616A (ja) 田植機
JP5432224B2 (ja) 作業車
JP5432362B2 (ja) 作業車
JP5480987B2 (ja) 作業車
JP3980790B2 (ja) 田植機
JP5166362B2 (ja) 田植機
JP3103352B2 (ja) 乗用田植機のミッションケー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