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0232B - 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插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0232B
CN104870232B CN201380067718.6A CN201380067718A CN104870232B CN 104870232 B CN104870232 B CN 104870232B CN 201380067718 A CN201380067718 A CN 201380067718A CN 104870232 B CN104870232 B CN 1048702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axle housing
front axle
transmission case
machin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77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70232A (zh
Inventor
黑田智之
井上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70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0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70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02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6Other parts or details or plant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Abstract

在具有左右车轮之间的轮距不同的机种的插秧机中,以促进前桥壳等的通用化、谋求整个机种组的制造成本的降低作为课题。本申请的发明的插秧机配备有搭载发动机(8)及变速器箱(9)的行驶机体(1)、和经由连接机构(6)可升降地安装到行驶机体(1)上的种植部(4)。将前轮(2)支承在位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桥壳(10)上。将后轮(3)支承在行驶机体(1)后部的后桥壳(12)上。将各个前桥壳(10)的上端侧安装到行驶机体(1)的机体框架(7)上。将各个前桥壳(10)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对相互的配置间隔进行宽窄调节地连接到机体框架(7)上。

Description

插秧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安装在行驶机体上的种植部连续地进行插秧作业的插秧机。
背景技术
过去的插秧机配备有搭载发动机及变速器箱的行驶机体、和经由连接机构可升降地安装在所述行驶机体上的种植部,将前轮支承于位于所述行驶机体前部的左右一对前桥壳上,将后轮支承于所述行驶机体后部的后桥壳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894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不过,在插秧机中,例如,存在着7行栽植或8行栽植等种植常数不同的机种。这些机种各自的左右的车轮之间的轮距(车轮之间的距离)不同。如果种植行数的差异大的话,则由于需要的动力、机体尺寸等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不得不使变速器箱、前桥壳等的规格不同。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例如,如果像7行栽植用或者8行栽植用这样种植行数的差小的话,则由于需要的动力等没有过大的差异,所以,速器箱、前桥壳等的规格可以是通用化的。
但是,过去,由于按照7行栽植用和8行栽植用准备各自的变速器箱、前桥壳等,分别作为专用规格,因此作为整个机种组,制造成本高,由于部件的种类多,造成不能充分保证各个机种的部件的库存,生产率降低的问题。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的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做出的,以在左右车轮之间的轮距不同的机种中,促进前桥壳等的通用化,谋求作为整个机种群的制造成本的降低作为技术课题。
技术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插秧机,配备有搭载发动机及变速器箱的行驶机体、和经由连接机构可升降地安装到所述行驶机体上的种植部,将前轮支承在位于所述行驶机体前部的左右一对前桥壳上,将后轮支承在所述行驶机体后部的后桥壳上,在该插秧机中,将所述各个前桥壳的上端侧安装于所述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将所述各个前桥壳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对彼此的配置间隔进行宽窄调节地连接到所述机体框架上。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插秧机中,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左右的前侧侧框架上,设置有夹着该前侧侧框架向左右两侧伸出的支承托架,将所述各个前桥壳的上端侧可拆装地紧固到所述支承托架的左右内侧或者外侧。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插秧机中,在所述支承框架和所述各个前桥壳的上端侧之间夹装衬垫,所述衬垫的上端面是在使所述各个前桥壳呈后倾状并且向左右内方倾斜的三维方向上倾斜的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插秧机配备有搭载发动机及变速器箱的行驶机体、和经由连接机构可升降地安装到所述行驶机体上的种植部,将前轮支承于位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桥壳,将后轮支承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后部的后桥壳,在该插秧机中,所述各个前桥壳的上端侧安装于所述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将所述各个前桥壳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对彼此的配置间隔进行宽窄调节地连接到所述机体框架上,所以,可以共用所述两个前桥壳及所述机体框架构成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轮)之间的轮距不同的机种。因此,没有必要对于每个机种制造所述两个前桥壳及所述机体框架,作为整个机种组,可以抑制制造成本。由于只要库存通用部件就足够了,所以,可以避免由于各个机种之间的部件库存不足引起的生产性降低的问题。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由于在所述机体框架的左右的前侧侧框架设置有夹着该前侧侧框架向左右两侧伸出的支承托架,将所述各个前桥壳的上端侧可拆装地紧固到所述支承托架的左右内侧或者外侧,所以,可以共用所述两个前桥壳及所述机体框架,构成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轮)之间的轮距不同的机种,并且,可以将所述两个前桥壳与所述机体框架一起构成强度构件,即使不将所述机体框架加厚、高强度化或者极端地增加部件数目,也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谋求所述行驶机体的刚性提高,制成坚固的结构。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在所述支承框架和所述各个前桥壳的上端侧之间夹装衬垫,所述衬垫的上端面在使所述各个前桥壳呈后倾状并且向左右内方倾斜的三维方向上倾斜,所以,可以简单地确定所述各个前桥壳相对于所述机体框架的安装姿势。因此,能够提高各个前桥壳的组装作业性,并且,可以简单地确保所述行驶机体的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插秧机整体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行驶机体的骨架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行驶机体的骨架的平面图。
图5是行驶机体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6(A)是行驶机体的前部的平面图,图6(B)是变速器箱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变速器箱和转向机构的透视图。
图8是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9(A)是从前面观察变速器箱的透视图,(B)是变速器箱的分离平面图。
图10是变速器箱的底面剖视图。
图11是变速器箱的开盖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差动结构的透视图。
图13是主要部分的分离透视图。
图14是主要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15是变速器箱的侧视图。
图16是油压回路图。
图17是前桥壳的正视说明图。
图18是左前桥壳的正剖视图。
图19是右前桥壳的正剖视图。
图20是左齿轮箱的放大正剖视图。
图21是左前桥壳的正视图。
图22是左前桥壳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左前桥壳的安装结构的分离透视图。
图24是说明8行栽植用的轮距的概略平面图。
图25是表示7行栽植用的右前桥壳的安装结构的放大背面图。
图26是说明7行栽植用的轮距的概略平面图。
图27是表示插秧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概略图。
图28是表示变速器箱内部的动力传递结构的平面剖视图。
图29是表示变速器箱内部的动力传递结构的分离透视图。
图30(A)是从后方观察变速器箱内部的透视图,(B)是变速器箱内部的分离透视图。
图31是将由假想线表示变速器箱并将中间板分离的动力传递系统的背面图。
图32是表示变速器箱及阀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33是表示变速器箱及阀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4是表示变速器箱前部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35是表示变速器箱前部的其它结构的透视图。
图36是表示变速器箱前部的其它结构的透视图。
图37是表示变速器箱后部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38是表示变速器箱及阀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39是是阀装置的正视图。
图40是变速器箱的后视图。
图41是表示油压回路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2是表示控制插秧机的行驶速度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3是表示马达壳体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44是插秧机的马达壳体的局部剖视图,(A)是变速马达能够动作时的图,(B)是变速马达不能动作时的图。
图45是插秧机的左壳体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将本申请的发明应用于乘坐式的插秧机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指定方向,使用“前后”、“左右”的词语,这些方向以朝向前进方向的操作者的姿势作为基准。
(1).插秧机的概要
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插秧机是用于8行栽植的插秧机,具有由左右前轮2及左右后轮3可自由行驶地支承的行驶机体1、和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后面的8行栽植用的栽秧装置4(种植部)。前轮2可水平自由旋转地安装到行驶机体1上,后轮3不能水平旋转地安装到行驶机体1上。
栽秧装置4经由升降连接机构6可自由升降地连接到行驶机体1上,通过利用油压式的升降缸5使升降连接机构6转动,栽秧装置4升降。栽秧装置4包括转动式种植机构及秧苗栽植台、浮体等,但是,由于与本申请发明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虽然图中没有表示出来,不过还可以在行驶机体1的后部安装施肥装置。
如图3、图4及图6所示,行驶机体1具有机体框架7,在机体框架7的前部支承发动机8。在发动机8的后面配置变速器箱9,前轮2被安装在安装到变速器箱9的前部的左右前桥壳10上。后轮3被安装到后桥壳12上,变速器箱9和后桥壳12由圆筒状的连接框架11连接。
例如,如图4所示,机体框架7包括:位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的左右的前侧侧框架7a、连接到左右前侧侧框架7a的前端的左右横向长的前框架7b、连接到左右前侧侧框架7a的后端的左右横向长的中间框架7c、从中间框架7c向后方延伸的左右后侧侧框架7d、固定到后侧侧框架7d的后端的左右横向长的后框架7e,后框架7e经由后支柱7f由后桥壳12支承。左右横向长的撑条12a固定到后桥壳12上,后支柱7f被固定到撑条12a上。
向上开口的U形的前后两个发动机框架13固定于左右的前侧侧框架7a上,利用发动机框架13支承发动机8。发动机8以曲轴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横置。将平面视图为U形的辅助框架14固定到前侧的发动机框架13上。辅助框架14也被连接到前框架7b上。发动机框架13由于向前侧侧框架7a的下方突出,所以,发动机8重心变低,曲轴位于比前侧侧框架7a的上表面靠下的位置。
发动机8由发动机罩15覆盖,在发动机罩15的左右两侧配置有预备秧苗台16。在发动机罩15的后侧配置有驾驶员座17。行驶机体1具有操作者搭乘的车身罩(踏脚板)18。在驾驶员座17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但省略其详细的描述。在驾驶员座17的前方配置有旋转式的转向手柄19。
如图6及图7所示,前桥壳10包括:经由支承托架100固定到前侧侧框架7a上的纵向壳体10a、和能够大致水平旋转地安装到纵向壳体10a的下部侧的齿轮箱10b,将前轮2安装到设置在齿轮箱10b上的前车轴103(参照图17~图19)上。转向臂20固定于齿轮箱10b,横拉杆21可相对旋转地连接于转向臂20。当旋转操作转向手柄19时,左右横拉杆21经由后面描述的动力转向装置35同时运动,借此,左右前轮2向相同的方向水平旋转。其结果是,进行插秧机的转向。
例如,如图7所示,在变速器箱9的左侧面安装有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HST)。如图16所示,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包括由输入轴25驱动的油压泵24a和由油压泵24a驱动的油压马达24b。从发动机8的输出轴26经由皮带27将动力传递给输入轴25。冷却用风机28固定于输入轴25。
毋庸赘言,发动机8的输出轴26和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输入轴25及马达输出轴36(参照图10)左右横向长且平行。另外,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被配置成油压泵24a位于靠近前处而油压马达24b位于后面。皮带27利用张紧轮29使张力保持恒定。
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中内置有用于控制油压泵24a的动力传递给油压马达24b的比例的斜板,该斜板例如通过旋转图7所示的控制轴30而被驱动。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操纵底板之中的在平面视图中比变速器箱9更靠右侧的部位设置变速踏板31。变速踏板31的转动角度(踩下量)由张力计进行检测。
并且,基于张力计的检测信号驱动控制马达(图中未示出),通过借助该控制马达利用移动的连接机构(图中未示出)使控制轴30旋转,从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油压泵24a向油压马达24b的动力传递比例发生变化,借此,根据变速踏板31的踩下量无级地调节车速。但是,由于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控制方式本身与本申请的发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转向手柄19围绕在侧视图中相对于铅直线倾斜的轴心转动。从而,转向手柄19被固定到倾斜的上部手柄轴32上。并且,上部手柄轴32经由万向接头(图中未示出)被固定于铅直姿势的主手柄轴33。主手柄轴33内置于手柄支柱34内。
另外,例如,如图7所示,油压式动力转向装置35安装到变速器箱9的前端部,主手柄轴33的旋转转矩被动力转向装置35放大并且被传递给横拉杆21。
(2).结构的详细情况
其次,参照图8以下的附图,说明以变速器箱9为中心的部分的详细情况。例如,如图6(A)所示,在变速器箱9的右侧面,配置有被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输入轴25驱动的串列式的供油泵37a和辅助泵37b。
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输入轴25只要是发动机8运转就总是旋转,从而,供油泵37a也总是旋转。由辅助泵37b产生的工作油被第一管38送往动力转向装置35的转矩发生器39。由供油泵中37a产生的工作油被第二排出管40送往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给油口41。
已经描述过的用于控制升降缸5的阀装置42被固定到变速器箱9的后部,从动力转向装置35的转矩发生器39排出的工作油经由第三管43被送往阀装置42。
例如,如图9(B)所示,变速器箱9由深度深的本体部9a和将其覆盖的盖部9b两个构件构成,在其内部配置有轴、齿轮等。并且,在变速器箱9的本体部9a的前端的大致下半部形成向前方突出的转向支承部46,将动力转向装置35固定于该转向支承部46。
转向支承部46成为从构成变速器箱9的本体部9a的前面突出的状态,从而,具有前端面和左右侧面。另外,例如,如图7所示,在转向支承部46的下端形成有向前的伸出部47,将托架48利用螺栓49连接到该向前的伸出部47,将托架48固定于发动机8。
而且,在转向支承部46的右侧面,设置有滞留在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壳体内的剩余的油或泄漏的油流入的接纳口52,利用金属制排放管54将通向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壳体内的排出口53和接纳口52连接起来。另外,排放管54也可以在其中途插装空冷式等的油冷却器。
变速器箱9也兼作油箱,流入转向支承部46的工作油返回到变速器箱9的内部(详细情况将在后面描述)。毋庸赘言,排放管54被接头55连接到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及转向支承部46。
例如,如图9所示,在变速器箱9的右侧面之中的供油泵37a的下方设置有滤油器56,滞留在变速器箱9内的油经由滤油器56流入供油泵37a。
其次,基于图10~图12简单地说明变速器箱9的内部结构。在变速器箱9的内部设置有行星齿轮机构57,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输出被行星齿轮机构57合成而被合成输出轴58输出。
如图11所示,在合成输出轴58的下方以前后错开的状态配置副轴59和行驶变速轴60,进而,在比副轴59及行驶变速轴69靠下方部位,以前后错开的状态配置前轮驱动轴61和PTO传动轴62,并且,在比PTO传动轴62靠下方部位配置有后轮驱动轴63。
多个变速用的固定齿轮64不能滑动地固定于合成输出轴58,滑动式齿轮65通过花键配合安装于行驶变速轴60。并且,通过使换档轴66滑动,使滑动式齿轮65滑动,改变与固定齿轮64的啮合或者变成空档状态,插秧机被切换成种植模式(低速前进)、路上行驶模式(高速前进)、补苗模式(空档)、空档模式、后退模式五种模式。
换档轴66的滑动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变速杆的转动操作来进行。在合成输出轴58上设置有主离合器68。另外,在行驶变速轴60上设置有多板式等制动机构69。由于与本申请的发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在踩下变速踏板31(参照图2及图4)的状态下,主离合器68自动地接通,当将变速踏板31复位切断时,制动机构69轻微地起作用。另外,通过踩下制动踏板70(参照图3),制动机构69可以强有力地起作用。
如图10所示,在变速器箱9的内底部,前轮驱动轴61分离成左右两根,利用各个轴向前桥壳10进行动力传递。另外,左右的前轮驱动轴61经由差动齿轮机构71被连接起来(还设置有消除左右的前轮驱动轴61的差动关系的差速器锁止装置72)。
行驶变速轴60的旋转在图10中从纸面的左端部的输出齿轮传递给差动齿轮机构71,并且,如图12所示,经由三个正齿轮74传递给后轮驱动轴63,后轮驱动轴63的旋转经由锥齿轮76的齿轮对传递给后输出轴77。所述三个正齿轮74中的中间正齿轮被PTO传动轴62上的图10的纸面左端部空转支承。
合成输出轴58的旋转经由包含固定设置在该合成输出轴58中的图12上的纸面的右端的输出齿轮在内的三个正齿轮75传递给PTO传动轴62,进而,从PTO传动轴62经由锥齿轮78的齿轮对传递给PTO输出轴79。三个正齿轮75中的中间齿轮连接到行驶变速轴60上的制动机构69上并被其空转支承。
虽然图10~图12中没有表示出来,但PTO输出轴79向株距变速装置输出,由该处经由PTO轴向栽秧装置4进行动力传递。在设置有施肥装置的情况下,从株距变速装置向施肥装置进行动力传递。
如图10所示,在构成变速器箱9的本体部9a的内部,配置有保持各个轴58~63的中间板80。中间板80被螺栓固定到本体部9a上。通过中间板80的存在,可以将各个轴保持在稳定状态。
其次,说明动力转向装置。如图13及图14所示,动力转向装置35包括已经描述过的转矩发生器(油压马达)39和将转矩发生器39的输出轴82的旋转减速的减速机构,转矩发生器39被螺栓紧固于转向支承部46的上表面,减速机构配置在形成于转向支承部46的上表面上的凹状的(即,向上大开口的)空位内。
如图13所示,动力转向装置35的减速机构包括:将转矩发生器39的输出轴(图中未示出)插入并且花键配合的太阳齿轮轴83a、刻制设置在太阳齿轮轴83a的下端的第一太阳齿轮83、被第一太阳齿轮83驱动的三个第一行星齿轮84、支承第一行星齿轮83且将第二太阳齿轮85固定到其旋转中心的第一行星齿轮架86、从外侧与第二太阳齿轮85啮合的三个第二行星齿轮87、支承第二行星齿轮87的第二行星齿轮架88。
如图14所示,转向轴89成一体地设置在第二行星齿轮架88的旋转中心,转向轴89被轴承90可自由旋转地保持于转向支承部46。即,转向支承部46成为动力转向装置35的转向齿轮箱。另外,转向轴89比转向支承部46的底部向下突出,转向垂臂91固定于该向下的突出部,横拉杆21可相对旋转地连接到转向垂臂91的前端。
转矩发生器39的输出轴82经由第一太阳齿轮83传递给三个第一行星齿轮84,三个第一行星齿轮84以被减速的状态围绕输出轴的轴心进行圆周旋转,借此,第一行星齿轮架86旋转。并且,当第一行星齿轮架86旋转时,第二行星齿轮87以减速的状态围绕第二太阳齿轮85进行圆周旋转,借此,第二行星齿轮架88被进一步减速并旋转。其结果是,输出轴82的旋转分两级被减速,并且传递给转向轴89。在转向支承部46的空位内周壁配置有筒体92,在该筒体92的内周面形成有从外侧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84、87啮合的内齿轮93。
如图14中假想线所示,接纳口52向转向支承部46的空位开口,另外,在转向支承部46,形成有向变速器箱9开口的排泄孔94。从而,被从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壳体运出的剩余的油或泄漏的油,在与转向支承部46的空位内表面、齿轮等接触之后,返回到变速器箱9的内部的油槽。排泄孔94位于比滞留在变速器箱9内的油的油面OL靠下方的位置,从而,排泄孔94总是浸渍在油中。
另外,由于构成排出管54、转向支承部46、或者动力转向装置35的减速机构的齿轮等构件比油的热传导率高,所以,油在返回到变速器箱9的内部的过程中被冷却。从而,即使长时间持续使用插秧机,也可以抑制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效率的降低。
例如,如图9(A)或图15所示,转向支承部46的左右侧面形成多个向左右外方(即,与本体部9a的开口面正交的方向)突出的肋96。在侧视图中,肋96纵横交叉。当动力转向装置35工作时,在转向支承部46上施加大的负荷,但是,通过肋96的组的存在,保持高的强度,而且,由于肋96发挥冷却翅片的作用,所以,还可以提高转向支承部46对油的冷却效果。
另外,排放管54的两端被接头55固定到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及转向支承部46上,但是,由于排放管54恰好与接头55吻合,所以,当排放管54的长度短时,若没有以高精度进行弯曲加工,则有时在排放管54的端部与接头55之间产生扭曲。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排放管54连接到转向支承部46的左右侧面之中的远离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右侧面上,所以,与连接到左侧面上的情况相比,在接纳口连接到接头55上时,变成将转向支承部46卷入的形态,排放管54的长度必然变长,因此,即使不以高的精度弯曲加工排放管54,通过稍稍弯曲变形,也可以吸收加工精度的偏差。另外,由于当排放管54的长度长时,其空冷效果也相应程度地变高,因而,冷却效果也变高。
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8是水冷式的,从而,具有被风机冷却的散热器,但是,也可以将排放管54制成延长到散热器的风机附近的形态而强制性地进行冷却。
(3).前桥壳的内部结构
其次,除了图6及图7之外还参照图17~图19,对于前桥壳1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如前面所述,前桥壳10配备有:经由支承托架100固定到前侧侧框架7a上的纵向壳体10a、和能够大致水平旋转地安装在纵向壳体10a的下部侧的齿轮箱10b。变速器箱9的左右侧面和各个前桥壳10的纵向壳体10a被左右横向长的输出壳体101连接在一起。在实施方式中,在输出壳体101的左右外侧成一体地形成纵向壳体10a。从而,输出壳体101的自身也构成纵向壳体10a乃至前桥壳10的部件。
将向下开口的筒状的壳体盖102固定到纵向壳体10a的上部侧。将从变速器箱9的左右侧面向左右外方突出的前轮驱动轴61插入到各个输出壳体101内。将向左右外方突出的前车轴103可旋转地以轴支承于齿轮箱10b。将前轮2安装于前车轴103。
将转向臂20螺栓紧固到齿轮箱10b的上部外侧。将左右转向臂20经由横拉杆21连接到配置在变速器箱9的转向支承部46的下方的转向垂臂91的前端侧。使左右前轮2与转向手柄19的转向角(旋转操作角)成比例地围绕插入到纵向壳体10b内的转向主销式驱动轴104进行方向转换。
如图18及图19所示,经由锥齿轮105、106将前轮驱动轴61可进行动力传递地连接到转向主销式驱动轴104的上部侧。转向主销式驱动轴104的下部侧经由锥齿轮107、108可进行动力传递地连接到前车轴103的基端侧。将变速器箱9的变速及差动输出从差动齿轮机构71传递给左右的前轮驱动轴61,从各个前轮驱动轴61经由转向主销式驱动轴104及前车轴103向前轮2传递旋转动力。
在转向臂20上,向上突出地设置与转向主销式驱动轴104平行地延伸的纵向臂部109。在纵向臂部109的上端侧成一体地形成圆筒形的滑动兼旋转支承部110。将转向臂20的滑动兼旋转支承部110可滑动并且可旋转地套装于壳体盖102上。将转换臂20以双支承梁状支承于齿轮箱10b和壳体盖102。
转向主销式驱动轴104的下部侧经由轴承可旋转地以轴支承于齿轮箱10b内的中途部。将活塞形保持件111的下面侧经由轴承可旋转地以轴支承于转向主销式驱动轴104的上部侧。将大中小直径的压缩螺旋弹簧式的悬簧112和活塞形保持件111以悬簧112的下端侧与活塞形保持架111的上表面侧接触的状态容纳于壳体盖102的内部。借助悬簧112的弹性恢复力,经由主轴式驱动轴104及齿轮箱10b始终向下地对前轮2加载。即,借助悬簧112的作用保持前轮2的接地压力。
利用行驶机体1的机体重量将悬簧112最大程度地压缩,在左右前轮2及左右后轮3(前后四轮)接地的通常的状态,使悬簧112贴紧,将行驶机体的机体高度(车高)保持恒定。在左右后轮3和左右前轮中的一个前轮2三个车轮接地的存在高度差的行驶状态下,通过悬簧112的伸长,使未接地的前轮2下降,保持左右前轮2的接地压,以防止滑倒。
如图20所示,各个齿轮箱10b的下部侧向左右外方开口。将堵塞开口部的壳体盖113螺栓紧固于各个齿轮箱10b的下部侧。将前车轴103可旋转地轴支承于壳体盖113。前车轴103贯通壳体盖113向左右外方突出。在前车轴103的左右外侧的突出端部设置有在半径方向上展宽的凸缘部114。将作为前轮2的旋转中心部的轮毂体120螺栓紧固于前车轴103的凸缘部114。
在壳体盖113的左右外侧的侧面,形成于围绕前车轴103的环状凹部115。在环状凹部115的外周侧向左右外方突出地设置朝向外方的唇部116。将油密封件117收容于环状凹部115内。在凸缘部114的左右内侧的侧面形成围绕前车轴103的环状槽部118。使凸缘部114侧的环状槽部118和壳体盖113侧的环状凹部115(油密封件117)对置,以将壳体盖113侧的向外的唇部116插入于凸缘114侧的环形槽部118内。在凸缘114侧的环状槽部118与壳体盖113侧的向外的唇部116之间,形成迷宫式间隙119。通过迷宫式间隙119的存在,防止泥水或谷物杆屑等异物侵入到齿轮箱10b内,谋求提高油密封件117的长寿命化及齿轮箱10b的密封性。
(4).不同机种之间的部件的通用化
其次,参照图21~图26,对于插秧机不同机种之间的部件的通用化进行说明。在此,直到图21~图24为止,是对应于8行栽植用的说明图,图25及图26是对应于7行栽植用的说明图。另外,作为8行栽植用的插秧机,说明了实施方式的插秧机,但是,通过变更左右前轮2之间的轮距(车轮之间的距离)和左右后轮3之间的轮距,实施方式的行驶机体也可以应用于7行栽植或5行栽植用的插秧机。在实施方式的插秧机中,左右前轮2之间的轮距及左右后轮3之间的轮距对8行栽植用和6行栽植用是通用的,另外,对5行栽植用和7行栽植用是通用的。如图24及图26所示,8行及6行栽植用的轮距设定得比7行及5行栽植用的轮距宽。在5行栽植用~8行栽植用的任一种情况下,通过在左右方向上改变后轮3相对于从后桥壳12向左右外方突出的后车轴121的安装位置,变更左右后轮3之间的轮距。
通过各个前桥壳10的安装方式来变更左右前轮2之间的轮距。如图21~图24所示,在8行栽植用中,利用来自上方的衬垫固定螺栓123(参照图18及图19)将安装衬垫122紧固到容纳悬簧114的壳体盖102的最上部(头部)。在安装衬垫122的上面侧凹入地形成容纳衬垫固定螺栓123的头部的凹部124。将衬垫固定螺栓123的轴部插入到呈上下贯通状形成于凹部124的插入贯通孔125内,将衬垫固定螺栓123的轴部拧入固定到壳体盖102的头部。在安装衬垫122的上表面侧的四个角部形成螺栓孔126。
另一方面,在机体框架7的左右的前侧侧框架7a上,夹着该前侧侧框架设置向左右两侧伸出的支承托架100。在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等将支承框架100的左右中央部固定到前侧侧框架7a的中途部的下表面侧。在支承框架100的左右两侧的翼部127,形成对应于安装衬垫122的螺栓孔126的插入孔128。插入孔128在左右各个翼部127各形成于四个部位,共计形成于8个部位。在8行栽植用中,使安装衬垫122的上表面侧与左右外侧的翼部127的下表面侧重叠,通过将插入到四个部位的插入孔128中的安装螺栓129拧入到安装衬垫122的螺栓孔126中,将前桥壳10的上端侧可拆装地连接到支承托架100的左右外侧。另外,在6行栽植用的情况下,也将前桥壳10的上端侧经由安装衬垫122用螺栓129紧固到支承托架100的左右外侧的翼部127上。
这样,当可拆装地将各个前桥壳10的上端侧连接到设置在左右的前侧侧框架7a上的支承托架100的左右外侧时,可以使各个前桥壳10与机体框架7(前侧侧框架7a)一起构成强度构件。从而,即使不将机体框架7加厚、高强度化或者不极端地增加部件的数目,也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使行驶机体1的刚性提高而形成牢固的结构。
安装衬垫122的上端面在使前桥壳10(转向主销式驱动轴104)呈铅直的姿势的情况下,在向前方斜下方且向左右外方的三维方向上倾斜。因此,在经由安装衬垫将前桥壳10的上端侧利用螺栓129紧固到支承框架100的左右外侧的翼部127上的状态下,前桥壳10(转向主销式驱动轴104)变成向后倾斜并且在左右向内方倾斜的姿势。即,借助安装衬垫122的上端面的倾斜状态,可以简单地决定各个前桥壳10相对于机体框架7的安装姿势。换句话说,通过经由安装衬垫122将前桥壳10的上端侧利用螺栓129紧固到支承框架100的左右外侧的翼部127上,就可以容易地设定成使各个前桥壳10形成像当初设计的那样的转向主销倾斜角或主销后倾角的状态。从而,可以提高各个前桥壳10的组装作业性,还可以简单地确保行驶机体1的操纵稳定性。
另外,在8行栽植用中,由于是8行栽植用,栽秧装置4的重量重,以及使连接框架11及左右的后侧侧框架7d延长(与5行~7行栽植用相比,将轴距加长),所以,有必要提高行驶机体1的扭转刚性。对此,在实施方式中,在各前桥壳10的输出壳体101的上表面侧,向上突出地设置安装凸起部130,利用螺栓132及螺母133将上下一对加强连接板131的上部侧紧固到支承框架100的左右内侧的翼部127上,另一方面,利用螺栓134将加强连接板131的下部侧紧固到安装凸起部130上。
因此,前桥壳10在壳体盖102的上端侧、输出壳体101的中途部的安装凸出部130及输出壳体101的基端侧三个部位连接到机体框架7(前侧侧框架7a)或者变速器箱9上。从而,谋求各个前桥壳10、机体框架7及变速器箱9相互的强度提高,还可以借助所述各个前桥壳10、机体框架7及变速器箱9有效地承受经由各个前轮2的来自于地面的反作用力,有助于行驶机体1的进一步的刚性提高。顺便提及,在5行~7行栽植用的插秧机中,连接框架11及左右的后侧侧框架7d使用通用的部件(轴距的长度相同)。
图25及图26是对应于7行栽植用的说明图。在这种情况下,使各个前桥壳100的输出壳体101的长度比6行及8行栽植用的情况下的长度短。并且,通过使安装衬垫122的上表面侧与支承托架100的左右内侧的翼部127的下表面侧重合,并将插入到四个部位的插入孔128中的安装螺栓129拧入安装衬垫122的螺栓孔126内,将前桥壳10的上端侧可拆装地连接到支承托架100的左右内侧。另外,在5行栽植用的情况下,经由安装衬垫122利用螺栓129将前桥壳10的上端侧紧固到支承托架100的左右内侧的翼部127上。即,在实施方式的插秧机中,将各个前桥壳10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对相互的配置间隔调节宽窄地连接到机体框架7(左右的前侧侧框架7a)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各个前桥壳10的配置间隔变更成宽窄两种规格(可以选择宽窄两种规格的配置间隔)。
从而,可以构成通用两个前桥壳10及机体框架7且左右的车轮2、3(特别是,前轮)之间的轮距不同的机种。在实施方式中,从5行栽植用的插秧机到8行栽植用的插秧机,两个前桥壳10及机体框架7的共用化成为可能。没有必要对于每个机制造两个前桥壳10及机体框架7,作为整个机种组可以抑制制造成本。由于库存通用部件就足以了,所以,可以避免由于各个机种之间的部件的库存不足引起的生产性降低的问题。
(5).第一个归纳
如可以从以上的说明中看出的那样,由于插秧机配备有搭载发动机8及变速器箱9的行驶机体1和经由连接机构6可升降地安装到所述行驶机体1上的种植部4,将前轮2支承在位于所述行驶机体1前部的左右一对前桥壳10上,将后轮3支承于所述行驶机体1后部的后桥壳12上,在所述插秧机中,将所述各个前桥壳10的上端侧安装到所述行驶机体1的机体框架7上,将所述各个前桥壳10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对相互之间的配置间隔进行宽窄调节地连接到所述机体框架7上,所以,可以构成通用所述两个前桥壳10及所述机体框架7而左右车轮2、3(特别是,前轮2)之间的轮距不同的机种。因此,没有必要对于每个机种制造所述两个前桥壳10及所述机体框架7,作为整个机种组,可以抑制制造成本。由于只要是库存通用部件就足以了,所以,可以避免由于各个机种之间的部件库存的不足引起的生产率降低的问题。
另外,由于在所述机体框架7的左右前侧侧框架7a上,设置夹着该前侧侧框架7a向左右两侧伸出的支承托架100,将所述各个前桥壳10的上端侧可拆装地紧固到所述支承托架100的左右内侧或者外侧,所以,可以构成共用所述两个前桥壳10及所述机体框架7而左右车轮2、3(特别是,前轮2)之间的轮距不同的机种,并且,可以使所述两个前桥壳10与所述机体框架7一起构成强度构件,即使不将所述机体框架7加厚、高强度化或者极端地增加部件数目,也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谋求所述行驶机体1的刚性提高,制成坚固的结构。
进而,由于在所述支承托架100与所述各个前桥壳10的上端侧之间夹装衬垫122,所述衬垫122的上端面在使所述各个前桥壳10呈后倾状并且左右向内倾斜的三维方向上倾斜,所以,可以简单地确定所述各个前桥壳10相对于所述机体框架7的安装姿势。因此,能够提高各个前桥壳10的组装作业性,并且可以简单地确保所述行驶机体1的操纵稳定性。
(6).插秧机的动力传递系统及变速器箱内部的详细结构
其次,参照图27~31对于插秧机的动力传递系统及变速器箱9内部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7及图28所示,从发动机8传递给输入轴25的动力被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和行星齿轮机构57变速。油压式无级变速器具有可变容量式的油压泵24a和固定容量式的油压马达24b。从输入轴24输入的动力对油压泵24a进行驱动,将来自于油压泵24a的工作油向油压马达24b送油,使油压马达24b的马达输出轴36旋转。
油压泵24a的泵输出轴214和供油用输出轴216呈同轴状连接到输入轴25上。在这种情况下,传动齿轮215被固定地设置在油泵24a的泵输出轴214上。与泵输出轴214同轴配置的供油用输出轴216的一端插入配合并固定设置于传动齿轮215上,从其另一端向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供油泵37a、辅助泵37b传递动力。
将太阳齿轮221和可以相对于太阳齿轮221的轮毂部空转且在外周具有齿部的行星齿轮架222以轴支承于油压马达24b的马达输出轴36上。使行星齿轮架222的外周齿部与传动齿轮215啮合。围绕太阳齿轮221可旋转地设置三个行星齿轮223。另外,使环形齿轮224与三个行星齿轮223的外侧啮合。这样,利用太阳齿轮221、行星齿轮架222。三个行星齿轮223及环形齿轮224形成行星齿轮机构57。
通过利用变速踏板31的操作变更油压泵24a的可动斜板的角度,将对应于该角度的工作油从油压泵24a送油。并且,根据来自于油压泵24a的送油量,改变油压马达24b的马达输出轴36的动力(旋转速度),太阳齿轮221以对应于该动力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通过油压泵24a的泵输出轴214旋转,传动齿轮215及行星齿轮架222旋转,行星齿轮223旋转。
之后,借助行星齿轮机构57,将太阳齿轮221的动力和行星齿轮223的动力合成,从插入配合于环形齿轮224的合成输出轴58输出。即,合成输出轴58以与油压泵24a的可动斜板的角度相对应的速度旋转或者停止。
另外,在环形齿轮224与合成输出轴58之间夹设主离合器68。主离合器68用于切换是否可以从行星齿轮机构57向合成输出轴58进行动力传递。在主离合器68中,通过使离合器拨叉滑动,将环形齿轮224与合成输出轴58连接起来或者解除连接。这样,接通或切断从环形齿轮224向合成输出轴58的动力传递。
传递给合成输出轴58的动力经由齿轮式行驶系统传动路径被传递给左右的前轮2及后轮3。齿轮式行驶系统传动路径形成在合成输出轴58、副轴59、行驶变速轴60、主变速机构240、前轮驱动轴61、作为行驶传动轴的后轮驱动轴63、后输出轴77上。另外,传递给合成输出轴58的动力经由齿轮式PTO系统传动路径被传递给栽秧装置4。齿轮式PTO系统传动路径形成在合成输出轴58、行驶变速轴60、PTO传动轴62、PTO输出轴79上。
如图28所示,与合成输出轴58平行地配置副轴59、行驶变速轴60、PTO传动轴62及后轮驱动轴63。合成输出轴58的中途部经由轴承被支承在设置于本体部9a内的中间板80上,其右端侧经由轴承被支承于盖部9b。副轴59、行驶变速轴60及PTO传动轴62的左端侧经由轴承被支承于中间板80。其右端侧经由轴承被支承于盖部9b。后轮驱动轴63的左端侧经由轴承被支承于本体部9a,其右端侧经由轴承被支承于中间板80。
如图27及图28所示,在齿轮式行驶系统传动路径上,在合成输出轴58、副轴59和行驶变速轴60之间设置主变速机构240。主变速机构240是将来自于合成输出轴58的动力按多个级变速并输出给行驶变速轴60的机构。主变速机构240配备有:后退侧输入齿轮241、构成固定齿轮64的前进齿轮242及移动齿轮243、后退侧输出齿轮244、后退齿轮245、和滑动式齿轮65。
后退侧输入齿轮241及前进齿轮242以后退侧输入齿轮241在左侧、前进齿轮242在右侧的方式配置而成一体地构成。后退侧输入齿轮241及前进齿轮242在合成输出轴58的中途部固定设置。移动齿轮243配置在前进齿轮242的右侧,固定设置于合成输出轴58。后退侧输出齿轮244固定设置在副轴59的左端侧,使后退侧输入齿轮241和后退侧输出齿轮244啮合,始终将合成输出轴58的动力传递给副轴59。后退齿轮245固定设置在副轴59的右端侧。
滑动式齿轮65被花键配合到行驶变速轴60的中途部,不能相对旋转并且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滑动式齿轮65上形成小直径齿轮246a及大直径齿轮246b。滑动式齿轮65通过变速杆(图中省略)的操作相对于行驶变速轴60滑动,通过小直径齿轮246a与前进齿轮242啮合,将主变速机构240切换到“前进”,通过大直径齿轮246b与移动齿轮243啮合,将主变速机构240切换到“移动”,通过大直径齿轮246b与后退齿轮245啮合,将主变速机构240切换到“后退”,在小直径齿轮246a及大直径齿轮246b不与任何一个齿轮啮合的情况下,将主变速机构240切换到“空档”。这样,来自于合成输出轴58的动力被变速并输出到行驶变速轴60。
在行驶变速轴60的右端侧设置制动机构69。制动机构69是制动行驶变速轴60的转动的机构。在制动机构69上,通过制动踏板70(参照图3)的操作,推压筒状的活塞251,使设置在行驶变速轴60及盖部9b上的多个摩擦板252相互接触,使行驶变速轴60制动。
如图27所示,在行驶变速轴60的左端侧固定设置前传动齿轮261,该前传动齿轮261与差动齿轮机构71的输入齿轮啮合。行驶变速轴60的动力经由差动齿轮机构71传递给左右的前轮驱动轴61。传递给左右的前轮驱动轴61的动力经由前桥壳10传递给左右前轮2,使这些前轮2旋转。另外,差动齿轮机构71由差速器锁止装置72可锁定地构成。
如图27及图28所示,在行驶变速轴60的中途部,固定设置后部第一传动齿轮271。后部第一传动齿轮271与成为副轴齿轮的后部第二传动齿轮272啮合。后部第二传动齿轮272被松配合到PTO传动轴62的左端侧。详细地说,在后部第二传动齿轮272与PTO传动轴62之间,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夹设滚珠轴承等滚动轴承272a。另外,也可以不是滚动轴承272a,而是轴套等滑动轴承。
后部第二传动齿轮272与固定设置在后轮驱动轴63的右端侧的后部第三传动齿轮273啮合。后轮驱动轴63的左端侧经由锥齿轮76的齿轮对连接到后输出轴77的一端侧。行驶变速轴60的动力经由后轮驱动轴63传递给后输出轴77。传递给后输出轴77的动力经由各个后桥壳12传递给左右后轮3,使这些后轮3旋转。后部传递齿轮271~273的组合构成所述正齿轮74。
在齿轮式PTO系统传动路径上,在合成输出轴58的右端侧固定设置PTO第一传动齿轮281。PTO第一传动齿轮281与成为副轴齿轮的PTO第二传动齿轮282啮合。PTO第二传动齿轮282松配合到行驶变速轴60的右端侧。详细地说,在PTO第二传动齿轮282与行驶变速轴60之间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夹设轴套等滑动轴承282a。另外,也可以不是滑动轴承282a,而是滚珠轴承等滚动轴承。
PTO第二传动齿轮282与固定设置在PTO传动轴62的中途部的PTO第三传动齿轮283啮合。PTO传动轴62的右端侧经由锥齿轮78的齿轮对连接到PTO输出轴79的一端侧。合成输出轴58的动力经由PTO传动轴62传递给PTO输出轴79。PTO传动齿轮281~283的组合构成所述的正齿轮75。
传递给PTO输出轴79的动力在被传递给内置于株距变速箱50(参照27)中的增减速齿轮或变速机构变速之后,传递给栽秧装置4。其结果是,栽秧装置4的横向进给机构动作,使秧苗载置台在左右方向上滑动,使旋转式种植机构动作,将从秧苗载置台上的秧苗簇中取出的秧苗种植到田地上。
这样,通过利用齿轮式PTO系统传动路径的PTO传动轴62支承齿轮式行驶系统传动路径的后部第二传动齿轮272,可以削减支承齿轮式行驶系统传动路径的齿轮的轴的数目。同样地,通过利用齿轮式行驶系统传动路径的行驶变速轴60支承齿轮式PTO系统传动路径的PTO第二传动齿轮282,可以削减支承齿轮式PTO系统传动路径的齿轮的轴的数目。从而,可以简化变速器箱9的内部结构,有助于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变速器箱9的组装性。
进而,由于在变速器箱9内部的前侧配置合成输出轴58,在变速器箱9内部的后侧配置PTO传动轴62及后轮驱动轴63,所以,可以简化从合成输出轴58到PTO传动轴62及后轮驱动轴63的结构,可以缩短变速器箱9的前后宽度。
如图28所示,合成输出轴58的旋转方向,无论作业状态如何,从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侧观察都是顺时针方向。在种植作业时,行驶变速轴60的旋转方向从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侧观察变成逆时针方向,后部第二传动齿轮272的旋转方向如双点划线的箭头X所示从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侧观察变成顺时针方向。另外,插秧作业时PTO传动轴62的旋转方向,如实线箭头Y所示,从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侧观察成为顺时针方向。
即,由于构成为在种植作业时,后部第二传动齿轮272和PTO传动轴62的旋转方向成为相同,所以,后部第二传动齿轮272和PTO传动轴62的转速不容易产生差异。从而,滚动轴承272a不容易磨损,以图长寿命化。同样地,由于在种植作业时,PTO第二传动齿轮282和行驶变速轴60的旋转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向,所以,PTO第二传动齿轮282与行驶变速轴60的转速也不容易产生差异。从而,滑动轴承282a不容易磨损,以图长寿命化。
如已经描述过的那样,变速器箱9由深度深的本体部9a和深度浅的盖部9b构成。如图27~图30所示,在本体部9a的内部配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中间板80。中间板80可分离(可拆装)地固定到本体部9a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合成输出轴58、副轴59、行驶变速轴60、PTO传动轴62及后轮驱动轴63五个轴及差动齿轮机构71的一端部被中间板80经由轴承可旋转地支承。
供油用输出轴216不由中间板80支承,但是,用中间板80支承供油用输出轴216是可以的。轴组及齿轮组的配置及轴的支承结构的具体的形态示于图29及图30。关于这一点在下面说明。
如图29及图30所示,在变速器箱9的前端下部设置有转向支承部46。在实施方式中,在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中使用的工作油经由转向支承部46返回到变速器箱9内部(用于冷却工作油)。
各个轴的旋转轴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延伸。作为整体,从变速器箱9的前部向后下部的方向并列地配置。具体地说,在最上部并且在前部,配置供油用输出轴216,在其后部配置合成输出轴58,在合成输出轴58的下方以前后分离的状态配置副轴59和行驶变速轴60。进而,在行驶变速轴60的下方,以前后分离的状态配置前轮驱动轴61和PTO传动轴62。在最下部且在最后部配置后轮驱动轴63。
中间板80呈板状并且沿着轴组的排列方向长长延伸。在侧视图中,呈向斜的方向长长地延伸的外观。另外,在中间板80的外周面与变速器箱9的本体部9a的内周面之间,空出大的空间。工作油可以在本体部9a与中间板80之间的空间自由地移动。
如可以从图31中理解的那样,中间板80以深深进入本体部9a(轴向方向、左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左右)的状态配置。如图29所示,在本体部9a,在多个部位形成用于固定中间板80的凸起部290。利用螺栓291将中间板80的周缘部紧固到各个凸起部290。作为实施方式的凸起部290,存在着从本体部9a的底部内表面及壁部内表面向壳体内侧伸出的阶梯状的部分、和从本体部9a的侧壁内表面呈岛状向壳体内侧突出的部分。
供油用输出轴216的左端侧经由传动齿轮215连接到油压泵24a的泵输出轴214上。供油用输出轴216的右端侧经由轴承可旋转地轴承于盖部9b。合成输出轴58的左右中央部经由轴承可旋转地支承于中间板80。合成输出轴58的右端部经由轴承可旋转地轴支承于盖部9b。将环形齿轮224可旋转地轴支承于合成输出轴58的左端侧,另一方面,将带有行星齿轮223的行星齿轮架222可旋转地以轴支承于油压马达24b的马达输出轴36,并且,将太阳齿轮221固定。
从而,合成输出轴58经由行星齿轮机构57被本体部9a可旋转地轴支承,并且,也被中间板80及盖部9b可旋转地轴支承。另外,由于设置在合成输出轴58上的主离合器68和行星齿轮机构57被容纳在本体部9a与中间板80之间的短的跨度的范围内,所以,合成输出轴58的支承强度极高,主离合器68及行星齿轮机构57的支承稳定性优异。由于将行星齿轮机构57和主离合器68接近地配置,所以,可以将变速器箱9紧凑化。另外,由于合成输出轴58的姿势被本体部9a和中间板80牢固地保持,所以,可以正确地进行盖部9b的对位。从而,变速器箱9的组装是容易的,并且,维修也是容易的。
行驶变速轴60和副轴59经由轴承可旋转地轴支承于中间板80和盖部9b。由于与用本体部9a和盖部9b支承的情况相比,行驶变速轴60及副轴59可以缩短长度,所以,可以相应程度地提高对于弯曲的强度,并且,姿势稳定性也优异。从而,可以提高耐久性,并且,组装、维修也容易。可以利用通过缩短行驶变速轴80与副轴59而在本体部9a与中间板80之间获得的空间来容纳在径向方向上需要空间的行星齿轮机构57和差动齿轮机构71。
制动机构69安装在盖部9b的内侧。由于变速器箱9的本体部9a经由连接框架11连接到后桥壳12,所以,虽然本体部9a不能简单地卸下,但是,盖部9b可以比较容易地卸下。制动机构69由于被严酷地使用,所以维修或更换的必要性高,但是,在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制动机构69安装在容易卸下的盖部9b,所以,制动机构69的维修或更换也可以容易地进行。虽然图中省略,但制动机构69的操作器设置于盖部9b。
在实施方式中,变速器箱9的本体部9a经由连接框架11连接到后桥壳12上,还起着作为行驶机体1的强度构件(骨架构件)的作用。当采用这种结构时,获得变速器箱9的整体结构简化的优点。确保这种优点的结果是,提高制动机构69的维修或修理的作业性。
设置在行驶变速轴60上的滑动式齿轮65,例如,借助图8所示的变速换档装置292进行滑动。变速换档装置292安装在左右横向方向长的换档轴66上。换档轴66部分地在本体部9a的左侧方露出。换档轴66可左右自由滑动地嵌入到中间板80与盖部9b之间。在换档轴66上形成有多个(5个)为了保持其位置用的槽294,通过将被弹簧加载的推压件(例如,球)嵌入到槽294内,插秧机被保持在种植模式(低速前进)、路上行驶模式(高速前进)、续苗模式(空档)、空档模式、后退模式5个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在中间板80上,设置插入用于保持弹簧和推压件的保持器(图中未示出)的向上的孔295。这样,由于可以将换档轴66与主变速机构240一起暂时支承到能够相对于本体部9a分离的中间板80上,所以,可以极其简单地进行变速器箱9的组装。
差动齿轮机构71经由轴承可以旋转地轴支承在本体部9a和中间板80上。在本体部9a上设置向盖部9b突出的朝内的突出部9c。利用朝内的突出部9c的端部可旋转地支承差动齿轮机构71的左端侧。这样,对于差动齿轮机构71,由于可旋转地支承其两端,所以,以短的宽度保持极高的稳定性。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设置在本体部9a上的朝内的突出部9c的内部配置有差速器锁止装置72。因此,可以将差速器锁止装置72紧凑化。
PTO传动轴62经由轴承可旋转地支承于中间板80和盖部9b。由于与由本体部9a支承的情况相比PTO传动轴62可以缩短长度,所以,可以提高强度和稳定性。另外,后轮驱动轴63可旋转地轴支承于本体部9a和中间板80。由于后轮驱动轴63的长度很短就足以了,所以,可以确保极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另外,由于将PTO传动轴62和PTO输出轴79安装于盖部9b,所以,空出具有平面截面为L形的向着壳体内方的开口部和向着壳体后方的后方开口部298的空位297。PTO输出轴79被前后两个轴承可旋转地轴支承在空位297内,并且,用卡环299防止脱落。设置在PTO输出轴79上的被动锥齿轮78设定成能够从空位297的后方开口298拔出的大小。PTO传动轴62侧的锥齿轮78花键配合到PTO传动轴62的前端侧,并且,位于空位297内,设定成能够从空位297的后方开口298拔出的大小。因此,可以只将锥齿轮78从PTO传动轴62上拔出,即使不一个个地拔出盖部9b本身,只要拆下卡环299并拔出PTO输出轴79,就可以更换锥齿轮78。
PTO输出轴79是与行驶速度成比例地旋转的轴,因此,秧苗的种植间隔(株距)基本上由内置于株距变速壳体50(参照图27)的株距调节机构进行调节。作为制造者,在有的情况下,根据作物及地域的特性,可任选地准备将株距相对于基准株距稍稍改变的规格。即,在有的情况下,作为任选地准备株距的微调整功能。关于这一点,在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以简单地卸下PTO输出轴79更换两个锥齿轮78,所以,可以简单地应对株距的微调整的要求。
在抽出变速器箱9的内部的油之后,可以卸下盖部9a。在这种情况下,右前轮2也被卸下。当卸下盖部9a时,变成行驶机体1被三轮支承的状态,但是,通过利用任何构件支承,都可以稳定性良好地保持行驶机体1。从而,在修理工厂,即使不用起重机等将整个机体吊起进行分解,例如,即使在使用者的仓库或作业现场等,也可以卸下盖部9b并进行行驶变速器箱9的内部的维护、修理。因此,可以显著地减轻维护或修理所需要的时间和劳力。
变速器箱9的组装,例如,如下面所述的进行。将贯通中间板80的合成输出轴58插入连接到安装在本体部9a内的左侧的行星齿轮机构57上,并且,将后轮驱动轴63侧的锥齿轮76配置在本体部9a内,将贯通中间板80的后轮驱动轴63插入连接到锥齿轮76上。与此相应地,将左前轮驱动轴61、差动齿轮机构71及差速器锁止装置72安装到本体部9a内的左侧。并且,利用螺栓291将中间板80紧固到本体部9a内。由此,将副轴59、行驶变速轴60、PTO传动轴62安装到中间板80上,并且,将齿轮组或制动机构69套装到所述各个轴58、59、60、62上。供油用输出轴216在中间板80的安装之前或者之后安装到本体部9a上。另外,将盖部9b覆盖本体部9a并且用螺栓加以紧固。之后,将锥齿轮78的齿轮对或PTO输出轴79安装到盖部9b的空的部位297内。
(7).第二个归纳
如可以从以上的说明中看出的那样,在以利用油压无极变速器24将来自于发动机8的动力变速并从所述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输出轴58经由行驶变速轴60传递给PTO传动轴62及行驶传动轴63的方式构成的插秧机中,由于将所述输出轴58、所述行驶变速轴60、所述PTO传动轴62及所述行驶传动轴63容纳到变速器箱8内,所述变速器箱8配备有深度深的本体部9a和将其覆盖的浅的盖部9b,所述输出轴58、所述行驶变速轴60、所述PTO传动轴62及所述行驶传动轴63以与所述本体部9a及盖部9b的开口面交叉的姿势配置,将可旋转地支承所述输出轴58、所述行驶变速轴60、所述PTO传动轴62及所述行驶传动轴63的中间板80可拆装地固定到所述变速器箱9的所述本体部9a内,所以,所述变速器箱9内部的所述各个轴58、60、62、63即使在将所述盖部9b卸下的状态下也被所述本体部9a和所述中间板80支承,因而,所述各个轴被保持在被正确地定位于正确的位置上的状态。从而,可以正确且高效率地进行所述变速器箱9的组装。由于所述中间板80起着加强构件的作用,所以,对于所述变速器箱9的强度的提高也是有贡献的。
对于维护或部件更换时的作业性的提高也是有效的。即,在本申请的发明中,通过本体部9a的深度深本体部9a和具有中间板80,可以将轴、齿轮的大多数以规定的姿势保持在深度深的本体部9a内,在本体部9a原样安装在行驶机体1上的状态下只将盖部9b卸下,就可以进行轴的更换这样的作业。即,可以格外地减小卸下变速器箱9的频度,可以提高维护、修理的作业性。
另外,由于在所述输出轴58、所述行驶变速轴60及所述PTO传动轴62上形成齿轮式行驶系统传动路径和齿轮式PTO系统传动路径,将所述齿轮式PTO系统传动路径中的所述PTO传动轴62上的行驶传动齿轮272相对于所述PTO传动轴62松配合,将所述齿轮式行驶系统传动路径中的所述行驶变速轴60上的PTO传动齿轮282相对于所述行驶变速轴60松配合,所以,可以极大地减少容纳在所述变速器箱9内的动力传递用的轴的数目,以图减少部件的数目和控制成本。
进而,由于在作业时所述PTO传动轴62和所述行驶传动齿轮272的旋转方向是相同的,所以,在作业时,产生所述PTO传动轴62与所述行驶传动齿轮272的转速差的担忧小,可以抑制位于所述PTO传动轴62与所述行驶传动齿轮272之间的轴承的磨损,有助于长寿命化。
而且,在将油压式的动力转向装置35配置于所述变速器箱9的前部的结构中,由于将所述动力转向装置35安装到所述变速器箱9的所述本体部9a的前部,所以,在所述变速器箱内部的维护或修理时,没有必要将所述动力转向装置35卸下,对于维护或修理的作业性的提高方面效果很高。
(8).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的其它结构
其次,参照图32~图45,说明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的其它结构。例如,如图35所示,也可以使油冷却器301介于排放管54的中途。油冷却器301被多次适当地弯曲而形成,以便油压配管在侧视图中具有与在散热器302上开口的通风口的面积相同程度的面积,油冷却器301配置安装于该散热器302的侧部。详细地说,夹着所述散热器302与设置在发动机8的右侧的风机对向地配置,安装在散热器302的右侧。因此,油冷却器301与散热器302一起位于所述风机的通风路径上,可以提高在排放管54、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中流动的工作油的冷却效率。
另外,如图36所示,也可以在油冷却器301上设置多个散热翅片303。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以借助散热翅片303增大油冷却器301的冷却面积,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在排放管54中流动的工作油的冷却效率。另外,如果将散热器302及冷却散热器302用的风机配置在发动机8的左侧,则可以缩短将排放管54与油冷却器301连接起来的排放管54。
即,在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包含排放管54在内的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油压系统冷却,将风机28(参照图3)配置在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左侧,将风机28安装到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8的输入轴25上的结构,但是,根据图35及图36所示的油冷却器301,由于不需要风机28,所以,可以将左右前桥壳10之间缩短,紧凑地构成前轮2的周围。
如图32及图34所示,供油泵37a是将工作油压送给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泵,安装在变速器箱9的前部右侧的上部。如图41所示,供油泵37a由发动机8的动力驱动,从油压配管304吸入变速器箱9内的工作油,使工作油变成压力油并从第二排出管40压送到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油压泵24a。
供油泵37a经由第二排出管40连接到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上。如图34所示,将第二排出管40的一端侧连接到设置在供油泵37a的后部的排出口305上。第二排出管40绕过变速器箱9前部上的动力转向装置35的前部,将第二排出管40的另一端侧与设置在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前部的给油口41连接起来。这样,第二排出管40不容易溅上从下方溅起的泥等,工作油也容易冷却。
如图32及图34所示,辅助泵37b是向各种促动器压送工作油的泵。辅助泵37b配置在供油泵37a的右侧,与供油泵37a一起安装到变速器箱9上。如图41所示,辅助泵37b由发动机8的动力驱动,从油压配管吸入变速器箱9内的工作油,将工作油变成压力油,从第一管38压送到动力转向装置35。
辅助泵37b经由第一管38连接到动力转向装置35。如图34所示,将第一管38的一端侧连接到设置在辅助泵37b的后部的排出口306上。第一管38绕过变速器箱9的右侧前部,将第一管38的另一端侧连接到设置在动力转向装置35的右侧的供油口307上。这样,第一管38不容易溅上从下方溅起的泥等,工作油也容易冷却。
另外,在供应泵37a及辅助泵37b的下方,设置有滤油器58。在滤油器58、供应泵37a及辅助泵37b的上游侧设置有油压配管304。变速器箱9内的工作油经由滤油器58从油压配管304供应给供油泵37a及辅助泵37b。
如图32至图34所示,动力转向装置35是对转向手柄19的操作进行辅助的装置,安装在变速器箱9的前部中央的上表面。如图41所示,动力转向装置35配备有转矩发生器39,通过转向手柄19的操作,操作转矩发生器39以控制来自于第一管38的工作油的流动,对转向手柄19的操作进行辅助。其结果是,可以容易地利用小的操作力操作左右前轮2的方向。
动力转向装置35(转矩发生器39)经由第三管43连接到阀装置42上。如图32及图34所示,在动力转向装置35的上部右侧设置连接口308,将第三管43的一端侧连接到连接口308上。第三管43绕过变速器箱9的右侧部连接到设置在阀装置42的上部右侧的连接口309上。动力转向装置35将来自于第一管38的压力油经由第三管43供应给阀装置42。
如图2所示,阀装置42安装在变速器箱9的后部。详细地说,安装在变速器箱9的上部后面且位于左右的中央。如图38所示,阀装置42用四个螺栓310可拆装地相对于变速器箱9安装,维护性能及组装性能良好地构成。另外,如图33所示,阀装置42配置在从变速器箱9的后部下侧向后方伸出的伸出部9d及连接框架11的上方,防止在行驶时向阀装置42上溅泥。
阀装置42配置在车身罩18的下方。通过卸下车身罩18或者将车身罩18的一部分打开,可以容易地进行阀装置42的维护。进而,如图32所示,作为重物的阀装置42配置在变速器箱9的左右中央位置,即,配置在插秧机的左右中央位置,插秧机1的左右重量平衡良好。
阀装置42经由油压配管311连接到升降缸5上。在阀装置42的上部左右中央侧设置连接口312,油压配管311的一端侧连接到连接口312上。连接口312的另一端侧连接到设置在升降缸5的上部左侧的连接口5e上。这样,由于将阀装置42安装到变速器箱9的后部,所以,可以缩短连接到位于变速器箱9的后方的升降缸5上的油压配管311的长度。阀装置42控制流向升降缸5的压力油的流动,使升降缸5动作,使栽秧装置4升降。
如图41所示,在阀装置42中内装有作为控制压力油向升降缸5的流动的电磁阀(比例阀)的控制阀42f。通过利用螺线管操作控制阀42f,控制从第三管43供应的工作油的流动,调节流向升降缸5的油室5d的工作油量,使栽秧装置4升降。另外,阀装置42配备有停止阀42g。停止阀42g夹设于控制阀42f和升降缸5之间。通过停止阀42g的操作,可以将栽秧装置4停止在任意的高度。
升降缸5是油压式的,由活塞杆5a、固定设置在活塞杆5a的基端的活塞5b、和内装有该活塞5b的缸体5c等构成。缸体5c的内部被活塞5b分成活塞杆室侧和缸盖室侧。活塞杆室侧的油室成为升降缸5的上升侧的油室5d,缸盖室侧的油室成下降侧的油室5f。另外,蓄积油压的蓄压器313被插入到油室5d中。
油室5d与连接口5e连通,将连接口5e连接到油压配管311上。升降缸5能够借助来自于油压配管311的压力油动作。油室5f与连接口5g连通,将连接口5g连接到油压配管314上。泄漏到油室5f中的泄漏油经由油压配管314返回到变速器箱9。
图37是表示将阀装置42从变速器箱9上卸下的状态的后视透视图。来自于升降缸5的油压配管借助固定设置在连接框架11的右侧面的捆扎带314a沿着连接框架11配置。将油压配管314的前端侧连接到设置在变速器箱9的后部下侧的排出口315上。另外,排出口315位于比变速器箱9内的工作油的油面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阀装置42与变速器箱9连通。详细地说,在阀装置42中,在与变速器箱9接触的接触面42d形成两个连通孔42e(参照图39)。在变速器箱9中,在与阀装置42侧的接触面42d接触的接触面9e形成与阀装置42侧的连通孔42e对应的两个连通孔9f。通过使这些连通孔42e、9f连通,工作油从阀装置42返回到变速器箱9。工作油返回到比变速器箱9内的工作油的油面靠下侧。因此,不需要将阀装置42和变速器箱9连接起来的油压配管。另外,在阀装置42的一个连通孔42e和控制阀42f之间夹设多个溢流阀42h。
如图41所示,阀装置42经由油压配管316连接到水平控制阀装置317上。详细地说,在阀装置42的上部左侧设置排出口318,将油压配管316的一端侧连接到排出口318上。将油压配管316的另一端侧连接到设置在水平控制阀317上部的连接口上。阀装置42配备有用于分配工作油的流量分配器42i。将由流量分配器42i分配的工作油从油压配管316供应给水平控制阀317。
虽然图中省略了,但水平控制阀装置317配置在升降连接机构6的后方。如图41所示,在水平控制阀装置317中内装有水平控制用电磁阀317a。通过使水平控制用电磁阀317a进行切换动作,以使与水平控制阀装置317成一体地设置的水平缸319伸缩而使种植部15变成水平的方式进行控制。在种植部15设置倾斜传感器,当种植部15从水平位置倾斜时,以使水平控制用电磁阀317a进行切换动作,使水平缸319伸长运动或者缩短运动,以将种植部15保持水平的方式进行控制。
水平控制阀装置317经由油压配管320连接到变速器箱9上。详细地说,在水平控制阀装置317的上部设置排放口,将油压配管320的一端侧连接到排放口上。将油压配管320的另一端侧与设置在变速器箱9的后部上侧的连接口321(参照图38)连接。水平控制阀装置317构成为将水平缸319的工作油从油压配管320返回到变速器箱9。另外,油压配管311、316、320构成为通过利用捆扎带等进行捆扎而使油压系统变得紧凑。
当这样构成时,成为热源的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与阀装置42分隔开。另外,动力转向装置35也同样地与成为热源的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分隔开适当的间隔地配置。因此,可以抑制在阀装置42及动力转向装置35中流动的工作油的温度上升。从而,可以降低工作油量的减小及恶化的担忧,工作油的更换次数也减少。另外,可以减少油压系统的冷却,可以降低成本。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的插秧机中,配备有:成为以发动机8的动力驱动的油压泵的辅助泵37b、容纳供应给辅助泵37b的工作油的变速器箱9、配置在所述变速器箱9的后方且通过从所述辅助泵37b输送压力油来使种植部15升降的升降缸5、和内装有控制工作油向所述升降缸5的流动的控制阀42f的阀装置42,在所述插秧机中,由于将所述阀装置42安装到所述变速器箱9的后部,所以,可以缩短将阀装置42和变速器箱9连接起来的油压配管、以及将阀装置42和升降缸5连接起来的油压配管的长度。从而,可以缩小油压配管占有的空间,油压系统变得紧凑。
另外,由于在所述阀装置42中,在与所述变速器箱9接触的接触面42d上,形成使工作油返回的连通孔42e,所以,不需要将阀装置42和变速器箱9连接起来的配管,油压系统变得更加紧凑。
另外,由于将所述阀装置42配置在车身罩18的下方,所以,通过将车身罩18卸下或者将车身罩18的一部分打开,可以容易地进行阀装置42的维护。
另外,由于配备有将所述发动机8的动力变速的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将所述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配置在所述变速器箱9的前部,所以,能够阀装置42与成为热源的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分离开,抑制在阀装置42中流动的工作油的温度上升。从而,可以降低工作油量的降低、工作油的恶化、工作油的更换次数。
另外,将冷却所述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油冷却器301配置在散热器302的侧部。借此,可以提高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冷却效率。
下面,利用图42对于与变更插秧机的行驶速度的控制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变速踏板31是用于变更插秧机的行驶速度的操作器,详细地说,是用于变更后面描述的变速马达391的旋转角度的操作器。变速踏板31的操作量构成为能够利用变速踏板用电位计31a进行检测。变速踏板用电位计31a与控制装置390连接,将其检测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390。
变速马达391是进行发动机8的转速的变更、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变速比的变更、主离合器68的通断切换及制动机构60的动作切换的马达。变速马达391的输出轴经由连接机构与调节发动机8的转速的调速装置392、变更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可动斜板的角度的变速臂393、对主离合器68进行接通切断操作的离合器臂394、以及对制动机构69进行的制动臂395连接。变速马达391连接到控制装置390上,基于从控制装置390发送的信号,进行驱动控制。
控制装置390是控制变速马达391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390设置在行驶机体1的任意的位置处。具体地说,控制装置390可以是利用总线将CPU、ROM、RAM、HDD等连接起来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由单片的LSI等构成的结构。在控制装置390中,预先存储有用于控制变速马达391的动作的各种程序、映射。控制装置390基于变速踏板用电位计31a的检测值和所述各种程序、映射来驱动控制变速马达391。
在这样构成的插秧机中,当变速马达391由于浸水等而破损变得不能动作时,变得不能行驶。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插秧机中,不仅利用变速马达391而且在紧急时能够通过手动来旋转操作地构成将变速马达391的输出轴和调速装置392等连接起来的连接机构的一部分的旋转轴。下面,利用图43至图45说明其结构。
如图43所示,变速马达391被马达壳体400覆盖。虽然图中省略了,但马达壳体400容纳在发动机罩15内。马达壳体400利用左侧的左壳体400L和右侧的右壳体400R形成,成为所述旋转轴的手动动作轴401从左壳体400L向左方突出。如图44所示,圆筒状的筒轴402可相对旋转地套装到手动动作轴401上,形成手动动作轴401和筒轴402成为双重轴的双重轴结构。在筒轴402的左端部固定设置螺母404,与该螺母404同轴地贯穿设置穿设孔402a。在手动动作轴401的左端部,与筒轴402的穿设孔402a同轴地贯穿设置配合部401a。
如图44(A)所示,在变速马达391能够动作的通常时,螺栓403插入配合到螺母404及穿设孔402a中,该螺栓403的前端部与所述手动动作轴401的配合部401a接触。即,手动动作轴401与筒轴402被连接起来能够成一体地旋转地构成。
在筒轴402的中途部,固定设置有扇形形状的扇形齿轮405,设置在该扇形齿轮405的外周上的齿部与设置在变速马达391的输出轴上的齿轮啮合。L形的传动齿轮406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手动动作轴401的右端,在该传动齿轮406的弯曲部,固定设置杆407的前端。杆407的后端与变速臂393、离合器臂394和制动臂395连接(参照图42)。
另外,在所述扇形齿轮405上设置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凸轮槽,可自由滑动地插入配合到该凸轮槽中的传动轴连接到连接构件的一端侧。该连接构件的另一端侧与图43所示的操作臂408的一端连接。操作臂408的另一端侧经由钢索409等连接到发动机8的调速装置392上。
另外,如图44(B)所示,在变速马达391不能动作时,将螺栓403从螺母404上松开,解除手动动作轴401与筒轴402的连接。并且,在将辅助臂410安装到手动动作轴401的左端侧401b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该辅助臂410,进行变速臂393、离合器臂394和制动臂395的操作。这时,由于能够用左手操作辅助臂410,用右手操作转向手柄19,所以,能够以坐在驾驶员座17上的姿势进行从田地等上脱出的操作。
进而,如图45所示,在左壳体400L的表面上的手动动作轴401突出的位置附近设置变速计400a。变速计400a表示通过在左侧视图中连接时的手动动作轴401的旋转引起的螺栓403的转动范围。变速计400a在实施方式中从手动动作轴401突出的位置向左方配置。这样,由于设置有变速计400a,所以,通过螺栓403的位置位于变速计400a的哪一个部分,可以了解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变速比等,其调整变得容易。另外,变速计400a成为在解除连接时的手动动作轴401的操作量的标准。另外,在变速计400a上形成主离合器68变成接通的离合器接通位置400b。
(9).其它
本申请的发明也可以具体化成上述实施方式之外的各种方式。例如,变速器箱9的姿势或结构、油压式无级变速器的配置位置等,可以根据需要来任意地设定。例如,也可以将发动机8配置在操纵底板的后方。作为从发动机8向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动力传递机构,并不局限于皮带,也可以经由齿轮进行动力传递,或者将发动机8的输出轴和油压式无级变速器24的输入轴直接连接起来。变速器箱9及中间板80的具体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变更。也构成多个中间板8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多个中间板80在本体部9a的开口面扩展的方向上分离地配置,也可以在本体部9a的深度方向上分开地配置(从而,也可以用多个中间板80对轴进行支承)。
附图标记说明
1 行驶机体
4 栽秧装置(种植部)
7 机体框架
7a 前侧侧框架
8 发动机
9 变速器箱
10 前桥壳
19 转向手柄
24 油压式无级变速器
35 动力转向装置
39 转矩发生器
100 支承托架
122 安装衬垫
131 加强连接板

Claims (1)

1.一种插秧机,配备有:搭载发动机及变速器箱的行驶机体、经由连接机构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行驶机体上的种植部,将前轮支承在位于所述行驶机体前部的左右一对前桥壳上,将后轮支承在所述行驶机体后部的后桥壳上,其中,
将所述各个前桥壳的上端侧安装于所述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将所述各个前桥壳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对相互的配置间隔进行宽窄调节地连接到所述机体框架上,
在所述机体框架中的左右的前侧侧框架上,设置以夹着该前侧侧框架向左右两侧伸出的支承托架,将所述各个前桥壳的上端侧可拆装地紧固到所述支承托架的左右内侧或者外侧,
在所述支承托架和所述各个前桥壳的上端侧之间夹装衬垫,在将所述衬垫安装到呈铅直的姿势的所述前桥壳的上端侧的状态下,所述衬垫的上端面向前方斜下方且左右外方倾斜,
在经由所述衬垫将所述前桥壳的上端侧连结到所述支承托架的状态下,所述前桥壳变成随着从下端侧向上端侧去而向后方斜上方且左右内方倾斜的姿势。
CN201380067718.6A 2012-11-01 2013-11-01 插秧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702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1943 2012-11-01
JP2012241943A JP5931698B2 (ja) 2012-11-01 2012-11-01 田植機
PCT/JP2013/079699 WO2014069627A1 (ja) 2012-11-01 2013-11-01 田植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0232A CN104870232A (zh) 2015-08-26
CN104870232B true CN104870232B (zh) 2018-02-23

Family

ID=50627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771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70232B (zh) 2012-11-01 2013-11-01 插秧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31698B2 (zh)
KR (1) KR102155388B1 (zh)
CN (1) CN104870232B (zh)
WO (1) WO20140696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8111A (zh) * 2015-06-04 2015-09-30 安徽省锦禾农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二维宽窄间隔插秧机
US10502308B2 (en) * 2016-12-22 2019-12-10 Polaris Industries Inc. Driveline for powersports vehicle
JP2019049296A (ja) * 2017-09-08 2019-03-2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油圧機械式無段変速機
CN110249765A (zh) * 2019-06-06 2019-09-20 丰疆智能科技研究院(常州)有限公司 插秧机和车桥
KR102058919B1 (ko) * 2019-06-10 2019-12-24 (주)한성티앤아이 고소작업차용 변속장치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0594A (zh) * 1999-10-18 2002-01-09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CN101080972A (zh) * 2002-01-17 2007-12-05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3165B2 (ja) * 1985-09-13 1994-06-0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のミツシヨンケ−ス
JPH0742846Y2 (ja) * 1988-10-26 1995-10-04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のフロントアクスルケース構造
JP2752507B2 (ja) 1990-07-26 1998-05-18 株式会社クラレ 1α―ヒドロキシプレビタミンD誘導体の製造方法
JPH07213117A (ja) * 1994-01-31 1995-08-15 Iseki & Co Ltd 農用走行車両
JP2000203291A (ja) * 1999-01-18 2000-07-2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JP4643047B2 (ja) * 2001-03-21 2011-03-0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乗用田植機のサスペンション機構
JP4643046B2 (ja) * 2001-03-21 2011-03-0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乗用田植機のフロントアクスル部構造
JP2002274203A (ja) * 2001-03-22 2002-09-25 Iseki & Co Ltd 作業車両の静油圧式無段変速装置
JP4704624B2 (ja) * 2001-08-01 2011-06-1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田植機
JP2003054277A (ja) * 2001-08-16 2003-02-26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フロントアクスル構造
JP2004136777A (ja) * 2002-10-17 2004-05-13 Iseki & Co Ltd 動力車両
JP4101126B2 (ja) * 2003-06-26 2008-06-18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の操向車輪駆動構造
JP4807408B2 (ja) * 2008-12-26 2011-11-0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作業機
JP5416441B2 (ja) * 2009-03-18 2014-02-1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乗用型田植機
JP5296648B2 (ja) * 2009-09-18 2013-09-2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乗用型田植機
JP5808941B2 (ja) * 2011-05-06 2015-11-1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田植機の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0594A (zh) * 1999-10-18 2002-01-09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CN101080972A (zh) * 2002-01-17 2007-12-05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0232A (zh) 2015-08-26
WO2014069627A1 (ja) 2014-05-08
KR20150079594A (ko) 2015-07-08
KR102155388B1 (ko) 2020-09-11
JP2014092204A (ja) 2014-05-19
JP5931698B2 (ja) 2016-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0232B (zh) 插秧机
CN103080609B (zh) 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CN103697137B (zh) 水田作业机
CN107148365A (zh) 作业车辆
CN107076288A (zh) 作业车辆
JP4750516B2 (ja) 水田作業車
CN101856014B (zh) 多功能喷药机
JP5296648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2008212121A (ja) 乗用型田植機
CN102369798A (zh) 一种四轮驱动多功能机耕船
CN103358902B (zh) 水田作业机
CN100472098C (zh) 乘用型行驶车辆
CN203327557U (zh) 收割机用的变速器及使用该变速器的收割机
CN101455148A (zh) 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
CN110023177A (zh) 作业车
KR102317489B1 (ko) 승용 이앙기
CN202896292U (zh) 自走式收获机闭式静液压四驱系统
JP5457895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2004019891A (ja) 作業車
JP6120635B2 (ja) 田植機
JP2560488B2 (ja) 農作業機
JP5166362B2 (ja) 田植機
JP2579424Y2 (ja) 歩行型田植機
CN102897031A (zh) 自走式收获机闭式静液压四驱系统
JP2002337560A (ja) 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23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