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80609B - 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80609B
CN103080609B CN201180042229.6A CN201180042229A CN103080609B CN 103080609 B CN103080609 B CN 103080609B CN 201180042229 A CN201180042229 A CN 201180042229A CN 103080609 B CN103080609 B CN 1030806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ase
axle
main part
mentioned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22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80609A (zh
Inventor
黑田智之
塚本道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577302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3080609(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80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06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80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806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 F16H4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 F16H47/04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the mechanical gearing being of the type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6Other parts or details or planting mach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9/00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working parts of fertilisers or seeders
    • A01C19/02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working parts of fertilisers or seeders by a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fluid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16H57/022Adjustment of gear shafts or b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7Facilitating assembling or mounting
    • B60Y2304/074Facilitating assembling or mounting by improved accessibil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8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 F16H37/0833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i.e. with two or more internal power paths
    • F16H37/084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i.e. with two or more internal power paths at least one power path be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e. CVT
    • F16H2037/088Power split variators with summing differentials, with the input of the CVT connected or connectable to the input shaft
    • F16H2037/0886Power split variators with summing differentials, with the input of the CVT connected or connectable to the input shaft with switching means, e.g. to change ra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插秧机等乘用型农业作业机中,谋求提高行驶变速装置的总装的容易性、提高部件的强度等。行驶变速装置具有行驶变速箱体(9)。行驶变速箱体(9)为深度深的主体部(9a)和浅的深度的盖部(9b)二分割构造,在内部配置轴、齿轮等。在主体部(9a)的内部固定板状的中间部件(87),由该中间部件(87)支撑轴。由于能够缩短轴的支撑跨度,所以,轴的支撑强度提高,且耐久性也提高。由于轴的稳定性变高,所以,在将盖部(9b)拆下后进行再安装变容易。因此,维护也能够轻松地进行。

Description

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发明涉及例如像乘用型插秧机那样的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乘用型农业作业机的一例,例如有乘用型插秧机。该乘用型插秧机具有搭载发动机的行驶机体和配置在其后方的插秧装置,插秧装置与行驶机体升降自由地连结。行驶机体具有左右的前轮和后轮,发动机的动力经行驶变速装置向前轮以及后轮传递。
行驶变速装置具有空心的行驶变速箱体,在其内部配置轴组、齿轮组、行驶离合器、差速器装置(差动装置)、制动器等。行驶变速箱体用螺栓将多个贝壳状部件固紧,被空心地构成,二分割方式(二零件方式)的行驶变速装置被专利文献1公开。在二分割方式中,轴的一端由一方的零件支撑,轴的另一端由另一方的零件支撑。
另外,近年的乘用型插秧机为了提高行驶感觉,大多设置HST(静液压式无级变速器),HST被安装在行驶变速箱体。另外,由于在仅有HST时,存在传递效率降低的区域,所以,搭载一并使用了HST和行星齿轮机构的HMT(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情况也广泛地进展,本申请申请人很早就在乘用型插秧机等搭载HMT,在市场上受到高的评价。
再有,乘用型插秧机是车轮行驶式,使前轮回转来进行操控,但是,在行驶变速箱体上安装前车桥装置,在行驶变速箱体的内部设置差速器装置,由此在回转时,改变左右前轮的旋转速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604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而且,行驶变速装置的行驶变速箱体为了将内部密闭,不可避免地由多个部件构成,对于这一点,若做成二分割方式,则构造最简单。但是,在像以往那样单纯做成二分割的结构中,由于轴的一端由一方的零件支撑,另一端由另一方的零件支撑的单纯的两端支撑,所以,总装麻烦。
即、在构成行驶变速箱体的两个零件上设置由轴嵌合的孔,若不是将各轴正确地姿势保持在一方的零件上的状态,则不能将另一方的零件嵌入各轴,但是,由于在单纯的二分割方式中,只不过是在总装前,各轴将其一端嵌合在一方的零件的孔中,所以,存在产生虽然是稍许但也倾倒的现象,不能正确地进行姿势保持的情况,因此,向各轴嵌入另一方的零件的作业麻烦。
尤其是在将行驶变速箱体装入插秧机等作业机后,轴成为横向的情况多,这样一来,若在进行维护、配件更换时,将另一方的零件拆下,则轴因自重而欲倾倒,因此,将另一方的零件嵌入变得更加麻烦。
再有,由于在单纯的二分割方式中,只不过轴的一端和另一端被支撑,所以,支撑跨度必然不得不变长,这样一来,存在相对于弯曲的强度也降低,耐久性降低的可能性。
本申请发明是以改善这样的现状为课题的发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作为前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本申请发明者们完成了各权利要求的发明。其中,技术方案1的发明具有行驶变速箱体和配置在该行驶变速箱体内部的轴组以及齿轮组,前述行驶变速箱体具有深度深的主体部和覆盖主体部的浅的盖部,前述轴组被配置成与前述主体部以及盖部的开口面交叉的姿势,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固定针对前述轴组中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轴承发挥功能的中间部件。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将技术方案1具体化了的发明,该发明还具有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HST和与前述HST组合构成HMT的行星齿轮机构,前述HST被安装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中的位于与前述盖部相反侧的底部的外面,将前述行星齿轮机构配置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的底部和前述中间部件之间。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将技术方案1或者2具体化了的发明,在该发明中,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和盖部分别安装车轮驱动用的车桥装置,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同心地配置向一方的车桥装置进行动力传递的一方的车轮驱动轴和向另一方的车桥装置进行动力传递的另一方的车轮驱动轴,并且,将用于使两车轮驱动轴差动的差速器装置配置在前述主体部和中间部件之间。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将技术方案1~3进一步具体化了的发明,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的内周和前述中间部件的外周之间空出油能够自由流通的空间。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即使配置在行驶变速箱体的内部的轴在将盖部卸下的状态下,也由主体部和中间部件支撑,所以,被保持为被正确地定位在正确的位置的状态。因此,即使在轴的另一端嵌合于盖的情况下,盖的嵌入也容易,因此,能够正确地效率良好地进行行驶变速箱体的总装。另外,由于中间部件作为加强部件能够发挥功能,所以,还对提高行驶变速箱体的强度做出贡献。
另外,由于在为了维护、配件更换而在将行驶变速箱体装入作业机的状态下将盖部拆下的情况下,即使轴为横向的姿势,轴也被稳定良好地保持在规定的位置,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盖的再安装,因此,可以说本申请发明在提高进行维护、配件更换时的作业性方面尤其有效。
再有,若是单纯的二分割方式,则在为了维护、修理而将轴、齿轮脱出的情况下,不得不将行驶变速箱体从机体拆下的情况多,这样一来,实质上达到不得不将机体大幅分解的事态,但是,在本申请发明中,由于通过主体部的深度深和具有中间部件,能够将大多数的轴、齿轮以规定的姿势保持在深度深的主体部,所以,在将主体部安装到机体前,仅通过将盖部卸下,就能够进行轴的更换那样的作业,因此,在维护、修理时,能够明显地减少将行驶变速箱体拆下的频度。这一点也能够提高维护、修理的作业性。
另外,由于通过配置中间部件,能够缩短轴的支撑跨度,所以,能够提高轴的强度,提高耐久性。再有,轴也可以仅由主体部和中间部件支撑,或仅由中间部件和盖部支撑,因此,能够提高轴的支撑构造的自由性。这点也是本申请发明的特征。
然后,虽然理论上也可以对于构成行驶变速箱体的一个零件设置多个轴承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零件必须在作为使用了铸模的铸件制造后,进行复杂的后加工,所以,生产性低,成本也升高。即、由于必须对每一个行驶变速箱体制造一个铸模,遵循浇注、硬化、除去铸模、切削加工轴承部这样的顺序,所以,生产性低,成本也升高。另外,由于在维持着将齿轮安装在轴上的状态下,不能设定轴,所以,组装也非常麻烦。
与此相对,若像本申请发明这样,设置分离自由的中间部件,则由于只要在构成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设置支撑轴的一端部的轴承部即可,所以,能够成为简单的构造,因此,能够采用压铸品(成形品),该压铸品(成形品)使用密接、远离自由的模具,通过空腔的浇注、固化、将模具分离的脱模这样的方法制造。
据此,能够以高的尺寸精度效率良好地以低成本制造主体部(或者还有盖部),且使用中间部件稳定良好地支撑轴。因此,能够提高生产性,还对抑制成本做出贡献。另外,由于中间部件能够装拆,所以,轴能够以在保持在它上安装了齿轮等部件的状态,将一端插入主体部后,设定中间部件这样的单纯的顺序进行组装,因此,总装作业也容易。
如上所述,若将HST和行星齿轮机构组合构成HMT,则能够遍及在从低速区域到高速区域的大的范围确保高的传动效率,但是,若行驶变速箱体为单纯的二分割方式,则行星齿轮机构的支撑跨度变长,担心耐久性降低。
对此,由于若采用技术方案2的结构,则行星齿轮机构还由中间部件支撑,所以,能够更好地提高行星齿轮机构的支撑稳定性。另外,在主体部和中间部件之间配置行驶离合器也简单,因此,还能够对行驶变速装置的紧凑化做出贡献。再有,由于行星齿轮机构被保持在主体部和中间部件之间,所以,维持将HMT安装在行驶变速箱体的状态地能够安装或拆下盖部,其结果为,行驶变速箱体的总装、维护也容易。
如上所述,在车轮行驶式的作业机中,差速器装置必不可少,但是,若没有稳定地支撑两根车轮驱动轴,则耐久性降低。这一点,由于若采用本申请技术方案3的结构,则差速器装置由主体部和中间部件稳定地保持,所以,结果两根车轮驱动轴也被稳定良好地支撑,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差速器装置的耐久性。
通常会在行驶变速箱体的内部留存油。尤其是在具有HST的作业机中,一般将行驶变速箱体兼用作HST的工作油的箱,另外,在作业机具备液压缸、动力转向机的情况下,一般将行驶变速箱体兼用作这些工作油的箱。
而且,由于工作油为高温的情况多,所以,有必要在行驶变速箱体的内部循环,尽量进行冷却,但是,由于若采用技术方案4的结构,则不会妨碍行驶变速箱体的内部的油(工作油)的循环,所以,不存在妨碍油的冷却功能的情况。另外,由于能够将中间部件小型化,所以,能够抑制材料费,且还能够对行驶变速装置的轻型化做出贡献。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实施方式的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插秧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行驶机体的构架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行驶机体的构架的俯视图。
图5是行驶机体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6(A)是行驶机体的前部的俯视图,(B)是行驶变速箱体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行驶变速箱体和操控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9(A)是从前看行驶变速箱体的立体图,(B)是行驶变速箱体的分离俯视图。
图10是行驶变速箱体的仰视剖视图。
图11是行驶变速箱体的开盖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传动构造的立体图。
图13是主要部分的分离立体图。
图14是主要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15是行驶变速箱体的侧视图。
图16是液压回路图。
图17是表示行驶机体的构架的立体图。
图18是液压回路图。
图19是行驶变速箱体和安装在它上的部件的分离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升降机构的图,(A)是从右侧看的立体图,(B)是从左侧看的分离立体图。
图21是表示了配管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分离立体图。
图22(A)是省略了配管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分离立体图,(B)是分离侧视图。
图23(A)是行驶变速箱体的立体图,(B)是由假想线表示行驶变速箱体,且将中间部件分离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24是传动系统图。
图25是主要部分的分离立体图。
图26(A)是从后看行驶变速箱体的内部的立体图,(B)是行驶变速箱体的内部的分离立体图。
图27是行驶变速箱体的省略了盖部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28是表示行驶变速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29是表示行驶变速装置的局部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附图,说明将本申请发明应用于乘用型插秧机(下面简单称为“插秧机”)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规定方向,使用“前后”、“左右”这样的文字,但是,这以朝向前进方向的操作人员的姿势为基准。
(1).插秧机的概要
如图1、2所示,插秧机具有由左右前轮2以及左右后轮3行驶自由地支撑的行驶机体1和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后面的插秧装置4。前轮2水平回转自由地被安装在行驶机体1,后轮3不会水平回转地被安装在行驶机体1。
插秧装置4经升降连杆机构6升降自由地与行驶机体1连结,通过由液压式的升降缸5使升降连杆机构6转动,插秧装置4升降。虽未清楚地表示出,但插秧装置4具有框架构造体,在该框架构造体上设置旋转式栽培机构107、载苗台108、浮子109等。还设置平地转子111。本实施方式的插秧机为8垄种植,因此,具有8个栽培机构107。虽未图示出,但能够在行驶机体1的后部安装施肥装置。
如图3、4、6所示,行驶机体1具有机体框架7,由机体框架7的前部支撑发动机8。在发动机8的后面配置行驶变速箱体9,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前部经衬垫114,安装左右的前车桥装置10,在左右的前车桥装置10水平回转自由地安装前轮2。后轮3被安装在后车桥壳12,行驶变速箱体9和后车桥壳12由圆筒状的连结框架11连结。
例如,如图4所示,机体框架7具有位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的左右的前侧侧框架7a,与左右前侧侧框架7a的前端连结的左右横向长的前框架7b、与左右前侧侧框架7a的后端连结的左右横向长的中框架7c、从中框架7c向后延伸的左右的后侧侧框架7d、被固定在后侧侧框架7d的后端的左右横向长的后框架7e,后框架7e经后支柱7f由后车桥壳12支撑。在后车桥壳12固定左右横向长的撑杆12a,后支柱7f被固定在撑杆12a。
连结框架11和中框架7c正视时为U形,侧视时由前倾的第一加强框架121连结。虽未图示出,但是,燃料箱被配置成俯视时由第一加强框架121从前侧包围的状态。第一加强框架121和后车桥壳12由左右一对第二加强框架122连结。中框架7c向前侧侧框架7a的左右外侧伸出,在伸出部安装辅助框架类。
在左右的前侧侧框架7a固定有向上开口的U形的前后两根发动机框架13,由发动机框架13支撑发动机8。发动机8被横置为曲轴朝向左右方向。发动机8和行驶变速箱体9经托架48连结。在前侧的发动机框架13上固定俯视时为U形的辅助框架14。辅助框架14也与前框架7b连结。由于发动机框架13向前侧侧框架7a的下方突出,所以,发动机8的重心变低,曲轴与前侧侧框架7a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下方。
发动机8由车盖15覆盖,在车盖15的左右两侧配置预备苗台16。在车盖15的后侧配置驾驶席17。行驶机体1具有操作人员乘上的车身罩(台阶)18。虽然在驾驶席17的下方配置燃料箱,但省略细节。在驾驶席17的前方配置旋转式的驾驶手柄19。
如图6、7所示,前车桥装置10具有经托架被固定在前侧侧框架7a上的固定支撑部10a和可大致水平旋转地被安装在固定支撑部10a的转动支撑部10b,在设置在转动支撑部10b上的前车轴安装前轮2。在转动支撑部10b固定转向节臂20,在转向节臂20上可相对转动地连结系杆21。而且,若旋转操作驾驶手柄19,则左右的系杆21经后述的动力转向单元同时反方向运动,据此,左右的前轮2向相同方向水平回转。其结果为,进行插秧机的掌舵。
例如,如图7所示,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左侧面装配HST24。如图16所示,HST24具有由输入轴25驱动的液压泵24a、由液压泵24a驱动的液压马达24b。从发动机8的输出轴26经皮带27向输入轴25传递动力。在输入轴25固定冷却用的风扇28。液压马达24b的动力经行星齿轮机构57输出。因此,HST24和行星齿轮机构57一起构成HMT(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器)。
由HST24变速的动力经通过齿轮组构成的副变速机构,并经前车桥装置10向前轮2传递,且经主动轴77(例如,参见图17)向后车桥壳12的内部传递,从这里向后轮3传递。另外,例如,如图6所示,从行驶变速箱体9的右侧面部开始,作业动力轴140’向后突出,作业动力轴140’的旋转经株距箱体16’(参见图17)以及PTO轴140”(参见图1)向插秧装置4传递。
虽然并非特别阐述,但发动机8的输出轴26、HST24的输入轴25以及输出轴36(参见图10)为左右横向长且平行。另外,HST24被配置成液压泵24a位于近前,液压马达24b位于后面。皮带27由张紧轮29将张力保持为一定。
在HST24中内置有用于控制液压泵24a的动力向液压马达24b传递的比例的斜板,该斜板例如通过使图7所示的控制轴30旋转而被驱动。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操纵底板中的俯视时与行驶变速箱体9相比为右侧的部位设置变速踏板31。变速踏板31的转动角度(踩入量)由电位计检测。
而且,根据电位计的检测信号驱动控制马达(未图示出),通过由因该控制马达而运动的联杆机构(未图示出)使控制轴30旋转,HST24中的从液压泵24a向液压马达24b的动力传递比例变化,据此,车速与变速踏板31的踩入量相应地被无级调节。
如图3所示,驾驶手柄19侧视时相对于竖直线围绕倾斜的轴心转动。驾驶手柄19被固定在倾斜的上部手柄轴32。而且,上部手柄轴32经自由接头(未图示出)被固定于竖直姿势的主手柄轴33。主手柄轴33被内置于手柄支柱34。
而且,例如,如图7所示,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前端部安装有液压式动力转向单元35,主手柄轴33的旋转扭矩由动力转向单元35放大,向系杆21传递。
(2).行驶变速箱体的细节
接着,还参照图8以下的附图,说明以行驶变速箱体9为中心的部分的细节。例如,如图6(A)所示,在变速箱体9的右侧面安装作为液压源的一例的泵单元37。在泵单元37中配置由HST24的输入轴25驱动的串联形的供给泵37a和辅助泵37b。
HST24的输入轴25在发动机运转的情况下总是旋转,因此,供给泵37a也总是旋转。由辅助泵37b产生的压力油由第一管38向动力转向单元35的扭矩发生器39输送。由供给泵37a产生的压力油由第二排出管40向HST24的供油端口41输送。
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后部固定有用于控制已阐述的升降缸5的阀单元42,从动力转向单元35的扭矩发生器39排出的压力油经第三管43向阀单元42输送。
例如,如图9(B)所示,行驶变速箱体9由深度深的主体部9a和覆盖它的盖部9b这两个部件构成,在内部配置轴、齿轮等。而且,在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主体部9a的前端的大致下半部形成向前突出的转向支撑部46,在该转向支撑部46固定动力转向单元35。
转向支撑部46成为从构成行驶变速箱体9的主体部9a的前面突出的状态,因此,具有前端面和左右的侧面。另外,例如,如图7所示,在转向支撑部46的下端形成有向前伸出部47,在该向前伸出部47由螺栓49连结托架48,将托架48固定在发动机8。
而且,在转向支撑部46的右侧面设置供留存在HST24的箱体的剩余油、泄漏油流入的接收端口52,将在HST24的箱体内通过的排出端口53和接收端口52用金属制排放管54连接。另外,排放管54也可以使空冷式等的油冷却器夹在其途中。
行驶变速箱体9还兼用作油箱,流入到转向支撑部46的工作油返回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细节在后面阐述)。虽然并非特别说明,但排放管54由接头55连接在HST24以及转向支撑部46。
例如,如图9所示,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右侧面中的供给泵37a的下方设置油过滤器56,留存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油经由油过滤器56流入供给泵37a。
接着,根据图10~12,简单地说明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构造。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设置行星齿轮机构57,HST24的输出由行星齿轮机构57合成,被第一轴58取出。
如图11所示,在第一轴58的下方以在前后错开的状态配置后退行驶用的第一中间轴59和前进行驶的第二中间轴60,再有,在与两中间轴59、60相比为下方的部位以在前后错开的状态配置前轮驱动轴61和第三中间轴62,并且,在与第三中间轴62相比为下方的部位配置后轮驱动轴63。
在第一轴58不可滑动地固定有多个变速用的固定齿轮64,在第二中间轴60通过花键嵌合,安装有滑动式齿轮65。而且,使拨叉轴66滑动,使滑动式齿轮65滑动,改变与固定齿轮64的啮合,或成为空档状态,据此,插秧机被切换为栽培模式(低速前进)、路上行驶模式(高速前进)、装苗模式(空档)、空档模式、后退模式这五个模式。
拨叉轴66的滑动通过未图示出的变速杆的转动操作而进行。在第一轴58设置球式等的行驶离合器68。另外,在第二中间轴60设置多板式等的停车制动器69。虽然因为与本申请发明没有直接关系,而省略了细节,但若在踩入了变速踏板31(参见图2、4)的状态下,行驶离合器68自动地接合,返回完毕变速踏板31,则停车制动器69轻微地起作用。另外,停车制动器69通过踩踏制动器踏板70(参见图3),能够强力地起作用。
如图10所示,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底部,前轮驱动轴61分离为左右两根,由各自的轴向前车桥装置10进行动力传递。另外,左右的前轮驱动轴61经差速机构71连结(还设置将左右的前轮驱动轴61的差动关系消除的差速锁装置72。)。
第二中间轴60的旋转从在图10中的纸面左端部的输出齿轮向差速机构71传递,且如图12所示,经三片平齿轮74向后轮驱动轴63传递,后轮驱动轴63的旋转经斜齿轮76的对向主动轴77传递。前述三片平齿轮74中的中间的平齿轮由第三中间轴62上的图10的纸面左端部空转支撑。
第一轴58的旋转经该第一轴58中的包括固定设置在图12的纸面的右端的输出齿轮在内的三片平齿轮75向第三中间轴62传递,进而,从第三中间轴62经斜齿轮78的对向作业输出轴79传递。三片平齿轮75中的中间齿轮与第二中间轴60上的停车制动器69连接,被空转支撑。
虽未图示出,作业输出轴79向株距变速装置输入,从这里,经PTO轴向插秧装置4进行动力传递。在设置了施肥装置的情况下,从株距变速装置向施肥装置进行动力传递。
如图10所示,在构成行驶变速箱体9的主体部9a的内部配置保持各轴58~63的轴承板80。轴承板80由螺栓固定在主体部9a。由于轴承板80的存在,能够将各轴保持为稳定的状态。
接着,说明动力转向装置。如图13、14所示,动力转向单元35具有已阐述的扭矩发生器(液压马达)39、使扭矩发生器39的输出轴82的旋转减速的减速机构,扭矩发生器39被螺栓固紧在转向支撑部46的上表面,减速机构被配置在形成于转向支撑部46的上表面的凹状的(即、向上开口得大的)空位置内。
如图13所示,动力转向单元35的减速机构具有插入扭矩发生器39的输出轴(未图示出)并进行花键嵌合的太阳齿轮轴83a、被刻设在太阳齿轮轴83a的下端的第一太阳齿轮83、由第一太阳齿轮83驱动的三个第一行星齿轮84、支撑第一行星齿轮84,且在其旋转中心固定了第二太阳齿轮85的第一行星架86、从外侧与第二太阳齿轮85啮合的三个第二行星齿轮87、支撑第二行星齿轮87的第二行星架88。
如图14所示,在第二行星架88的旋转中心一体地设置操控轴89,操控轴89由轴承90旋转自由地保持在转向支撑部46。也就是说,转向支撑部46成为动力转向单元35的转向齿轮箱。另外,操控轴89从转向支撑部46的底部向下突出,在该向下突出部固定连杆臂91,在连杆臂91的前端可相对旋转地连结系杆21。
扭矩发生器39的输出轴82经第一太阳齿轮83向三个第一行星齿轮84传递,三个第一行星齿轮84在被减速的状态下围绕输出轴的轴心环行,据此,第一行星架86旋转。而且,若第一行星架86旋转,则第二行星齿轮87在被减速的状态下,围绕第二太阳齿轮85环行,据此,第二行星架88被进一步减速并旋转。其结果为,输出轴82的旋转被两阶段地减速,向操控轴89传递。在转向支撑部46的空位置内周壁配置筒体92,在该筒体92的内周面形成从外侧与第一以及第二行星齿轮84、87啮合的内齿齿轮93。
如图14中假想线所示,接收端口52朝向转向支撑部46的空位置开口,另外,在转向支撑部46形成朝向行驶变速箱体9开口的排放孔94。因此,从HST24的箱体运出的剩余油、泄漏油在与转向支撑部46的空位置内面、齿轮等接触后,返回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的油槽。排放孔94与留存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油的油面OL相比位于下方,因此,排放孔94总是被油浸渍。
而且,由于排放管54、转向支撑部46或者构成动力转向单元35的减速机构的齿轮等部件与油相比热传导率高,所以,油在返回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的过程中被冷却。因此,即使长时间持续使用插秧机,也能够抑制HST24的效率降低。
例如,如图9(A)、图15所示,在转向支撑部46的左右侧面形成多个左右向外(即、与主体部9a的开口面正交的方向)突出的肋96。肋96在侧视时纵横交叉。虽然若动力转向单元35运动,则向转向支撑部46施加大的载荷,但是,由于肋96的组的存在而保持高的强度,且肋96发挥冷却翅片的功能,因此,还能够提高转向支撑部46产生的油的冷却效果。
然后,虽然排放管54的两端由接头55固定在HST24以及转向支撑部46,但是,由于排放管54恰好嵌合于接头55,所以,若排放管54的长度短,若没有以高的精度进行弯曲加工,则存在在排放管54的端部和接头55之间产生麻烦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转向支撑部46的左右侧面中的离HST24远的右侧面连接排放管54,所以,与连接在左侧面的情况相比,排放管54在与接收端口的接头55连接时,成为将转向支撑部46卷入的形式,排放管54的长度必然变长,因此,即使没有以高精度弯曲加工排放管54,也能够通过稍微的弯曲变形来吸收加工精度的不一致。另外,由于若排放管54的长度长,则空冷效果还提高与此相当的量,所以,冷却效果也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8是水冷式,因此,具有由风扇冷却的散热器,但是,也可以做成使排放管54长地延伸到散热器的风扇的旁边的形态,强制地进行冷却。
(3).第一的总结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行驶机体1上设置发动机8、行驶变速箱体9和旋转手柄式操纵装置,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安装从前述发动机8进行动力传递的HST24,前述HST24的工作油从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供给,在使用后,经过排出端口53返回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再有,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一体地设置安装前述操纵装置的转向支撑部46,在这样的乘用型作业机中,在前述转向支撑部46设置从前述HST24排出的油流入的接收端口52和使油向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流出的排放孔94,由管路54连接前述转向支撑部46的接收端口52和前述HST24的排出端口53。
一般来说,行驶变速箱体9是金属制,即使传热HST24等的温度,也不会成为高温。因此,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转向支撑部46的温度与工作油的温度相比非常低。因此,在实施方式中,从HST24排出的剩余油、泄漏油通过经由行驶变速箱体9的转向支撑部46而被冷却。另外,由于操纵装置中的进入转向支撑部46的部分也不是高速运动,不会达到高温,所以,油还通过与操纵装置的一部分接触而被冷却。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利用行驶变速箱体9和操纵装置的一部分来冷却从HST24排出的剩余油、泄漏油,所以,能够以抑制了成本的状态,实现尽可能地降低留存在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油的油温,确保HST24的传动效率。
另外,由于前述操纵装置具有液压式或者电动式的动力转向单元35,在前述转向支撑部46的内部配置前述动力转向单元35的转向齿轮,所以,构成操纵装置的驾驶手柄19的旋转扭矩被放大,向输出轴82输出,输出轴82的旋转由转向齿轮减速,向连杆臂91传递。而且,转向齿轮在没有使驾驶手柄19旋转的状态停止,另外,即使旋转,也由于其速度低,而不存在转向齿轮的温度升高的情况。因此,由于转向齿轮作为油的吸热体发挥功能,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油的冷却效果。另外,行驶变速箱体9的转向支撑部46为了收纳齿轮而做成空心,因此,能够增大油与转向支撑部46接触的面积,在这方面,也能够提高油的冷却效果。
再有,由于前述转向支撑部46被形成为使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的外周的一部分向外突出的状态,在该转向支撑部46的外面突出地设置多个翅片状的肋96,所以,由于肋96的存在而能够提高转向支撑部46的强度,且转向支撑部46的表面积格外地增大,发挥高的空冷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油的冷却功能。
另外,压铸品是通过在形成在密接、远离的模具之间的空间充填熔融金属,在金属固化后进行脱模这样的方法制造的部件,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情况下,由在与其开口面正交的方向相对运动的模具制造,但是,根据实施方式,由于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为压铸制,朝向与前述HST24的安装部相反一侧开口,形成为使前述转向支撑部46的肋96向与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的开口面正交的方向突出,所以,前述肋96向模具的相对运动方向突出,能够对脱模的容易性无损害地形成肋96。
由于若将HST和转向支撑部用金属制排放管连接,则排放管被空冷,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油的冷却效果,但是,若像实施方式这样,前述转向支撑部46的接收端口52设置在前述转向支撑部46的外面中的离前述HST24远的部位,将前述HST24的排出端口53和转向支撑部46的接收端口52用金属制排放管54连接,则排放管54在与接收端口52连接时,成为将转向支撑部46卷入的形状,能够增长长度,因此,对工作油的冷却更有效。
然后,排放管54是将金属管用折弯机(弯边机式弯曲机)进行弯曲加工制造的部件,其两端由接头固定于HST24和转向支撑部46。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不得不使金属管弹性变形而嵌入接头,或稍许弯曲变形而吸收加工误差的情况,但是,若金属管的长度短,则存在难以变形,向接头的嵌入变得麻烦或不能吸收加工误差的情况。与此相对,若像实施方式这样构成,则能够使金属制排放管54的长度尽量长,使连接作业时的弯曲变形容易进行,因此,连接作业变得容易,且还能够吸收加工误差。
(4).阀单元构造的细节
接着,还参见图18以下的附图,说明以阀单元42为中心的部分的细节。例如,如图19所示,行驶变速箱体9由深度深的主体部9a和将它堵塞的盖部9b构成,在其内部配置轴、齿轮、行驶离合器、制动器、差速器装置等。行驶变速箱体9还兼用作油箱,经油过滤器56(参见图18)向泵单元37供给工作油。
如图18所示,泵单元37是并列设置了供给泵37a和辅助泵37b的串联型,两泵41a、41b由HST24的输入轴25驱动。HST24被固定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主体部9a,液压泵41被固定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盖部9b。
经油过滤器56向供给泵37a以及辅助泵37b吸入油。HST24的输入轴25在发动机运转的情况下总是旋转,因此,供给泵37a以及辅助泵37b也总是旋转。由供给泵37a产生的压力油由第二排出管40向HST24的工作油供给端口输送。由辅助泵37b产生的压力油由第一管38向动力转向单元35输送。从HST24排出的剩余油、泄漏油通过排放管54返回行驶变速箱体9。
另外,如图5中的单点划线所示,也可以像在排放管54的中途部夹设油冷却器155’这样,在HST24和转向支撑部之间配置冷却构件。
在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主体部9a的前端面的下部突出设置转向支撑部46,在该转向支撑部46上安装动力转向单元35。另外,已阐述的前托架24(参见图6)由螺栓连结于主体部9a的转向支撑部46。动力转向单元35具有液压泵、转向齿轮等。
例如,能够从图21清楚地掌握的那样,对于构成行驶变速箱体9的主体部9a的后面,构成大致上半部的上部后面145位于近前,构成大致下半部的下部后面146位于后方,因此,主体部9a的后面高度不同。换言之,上下后面45、46之间成为阶梯部。而且,在上部后面145固定阀单元42,在下部后面146固定连结框架10。在连结框架11的前端设置法兰117a,由螺栓117b将法兰117a固紧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下部后面146。
在上下后面45、46形成向后开口的空位置(是为了尽可能使壁厚均匀化),在其周缘、凸起部空出阴螺纹孔148。阀单元42具有主体块体149。如图22(B)所示,在主体块体149的下端部形成法兰149a,该法兰149a由带头螺栓150固定在上部后面145。另一方面,在主体块体149的上部,向上方和左右侧方开口形成凹部151,将配置在该凹部151的螺母152拧入突出设置在上部后面145的双头螺栓152’。
从动力转向单元35排出的工作油经第三管43向阀单元42的输入端口输送,从这里分支,由第四管156向升降缸5输送,且由第五管157向插秧装置用的滚动控制装置158’输送。升降缸5和行驶变速箱体9由作为排放管的第七管159连接,另外,滚动控制装置158’和行驶变速箱体9也由作为排放管的第八管160连接。
例如,如图20所示,升降缸5被配置成侧视时相对于竖直线后倾的姿势,经托架162被安装在连结框架11,以便以基端部为中心侧视时倾动。另一方面,例如,如图17所示,升降联杆机构6由顶联杆163和下联杆164构成,两联杆63、64的后端与挂钩165相对转动自由地连结。虽然省略了细节,但在挂钩165上经主销连结着插秧装置。
从图17能够理解,顶联杆163以及下联杆164的前端分别经横向长的上部支轴166以及下部支轴167(也参见图20)转动自由地连结于左右的后支柱7f。而且,在下联杆164的后端部由横向长轴169转动自由地连结前后长的驱动联杆168,且由左右横向长的销171将从下联杆164的前端向斜上突出设置的辅助联杆170的上端和驱动联杆168的前端连结,使销17贯通升降缸5中的活塞杆106a的顶端。
因此,若活塞杆106a后退,则驱动联杆168转动,使得其后端上升,据此,插秧装置4上升。第五管157与升降缸5的前端部连接,第七管159与升降缸5的基端部连接。也就是说,活塞杆106a因插秧装置4的重量而总是前进,变得方便,通过向升降缸5的前端部输送压力油,活塞杆106a后退,插秧装置4上升。若压力油从第五管157返回,则活塞杆106a前进,插秧装置4下降。因此,通过控制压力油向第五管157的供给,能够使插秧装置4升降。
插秧装置4相对于挂钩165可左右滚动地被连结。而且,通过根据左右方向的倾斜传感器(未图示出)的信号,驱动插秧装置滚动控制装置158’,由此能够校正插秧装置4的左右歪斜,使各垄的苗的栽培深度均匀化。
阀单元42具有将压力油的流动分给升降缸5和插秧装置滚动控制装置158’的分流阀门174、用于对压力油向升降缸5的流动进行控制的升降控制阀门175和升降电磁阀门176、用于对压力油向升降控制阀门175的流动方向进行控制的一对电磁控制阀门177、使压力油返回行驶变速箱体9的释放阀门178。另外,分流阀门174也相当于液压设备的控制部件。
通过对电磁控制阀门177进行ON·OFF控制,使升降控制阀门175的阀芯在轴方向移动,由此选择压力油向升降缸5的供给·停止·返回,据此,控制插秧装置4的侧视时的姿势。电磁控制阀门177大多根据来自设置在行驶机体1或者插秧装置4上的电位计(或者倾斜传感器:未图示出)的信号来工作,但是,也可以由机械的联动构件驱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控制阀门175具有急上升端口179、缓上升端口180、缓下降端口181、急下降端口182,通过有选择地使来自升降控制阀门175的压力油供给口以及返回口与这些端口连通,切实地进行插秧装置4的升降控制。插秧装置4例如有为了进行调整等而希望手动操作的情况。因此,在升降控制阀门175设置手动操作杆183。人能够将手从行驶机体1的侧部伸入,操作手动操作杆183。
插秧装置滚动控制装置158’具有滚动缸184和控制它的电磁阀185。滚动缸184具有从其两端突出的一对活塞杆184a,通过以中立位置为边界改变活塞杆184a的突出状态来控制滚动姿势。
(5).第二的总结
在上述的结构中,虽然行驶变速箱体9被配置在车身罩28的下方,但是,行驶变速箱体9的周围成为宽广的死区。而且,由于利用车身罩28的下方宽广的死区,将阀单元42固定在行驶变速箱体9,所以,即使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的阀单元42,也能够无障碍地配置。
另外,由于阀单元42固定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上部后面,所以,由行驶变速箱体9本身和连结框架11从下方保护阀单元42,因此,例如,即使存在小石的溅起,也能够切实地得到保护。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仅是作为液压相关设备,HST24、动力转向单元35、液压泵37a、37b、阀单元42被安装在行驶变速箱体9,而且,行驶变速箱体9也兼用作油箱,所以,液压相关的部件、设备类以行驶变速箱体9为中心被单元化,因此,能够减轻插秧机的总装的工时,还能够减轻部件的管理·保管的工时。
虽然阀单元42也能够设置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盖部9b,但是,由于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设置在主体部9a,则能够以维持阀单元42固定的状态将盖部9b拆下,所以,具有能够减轻配置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的部件的维护、更换的工时的优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插秧装置滚动控制装置158’的关系上,仅仅是在阀单元42中设置分流阀门174,但是,也可以将插秧装置滚动控制装置158’的电磁阀185设置于阀单元42。
根据上面的总结,由于具备具有行驶变速箱体9的行驶机体1、驱动液压设备5的液压源37、对由前述液压源37驱动的液压设备5进行控制的阀单元42,将前述阀单元42安装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所以,能够有效利用处于行驶变速箱体9的外侧的死区,配置阀单元42,与此相应量地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性。另外,由于能够将行驶变速箱体9和阀单元42单元化为一个,所以,还能够减轻作业机的总装作业的工时、部件管理·保管的工时。
另外,由于由前述阀单元42控制的液压设备是用于使与前述行驶机体1升降自由地连结的插秧装置4升降的升降缸5,由倾斜检测构件检测前述行驶机体1的前后倾动姿势,根据前述倾斜检测结果,使前述阀单元42工作,据此,驱动前述升降缸5,因此尤其是在插秧机中,大多在车身罩18和机体框架7之间没有多余的空间,所以,可以说将实施方式用于插秧机非常有益。
再有,在实施方式中,前述行驶机体1由左右的前轮2和左右的后轮3行驶自由地支撑,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上安装旋转自由地支撑前轮2的左右一对前车桥装置10,且固定向后延伸的连结框架11,由被固定在前述连结框架11上的后车桥壳12旋转自由地支撑后轮3,由前述前车桥装置10、后车桥壳12和连结框架11支撑机体框架7,再有,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的后面俯视时高度不同,其下部位于后方,上部位于近前,在前述后面中的下部固定前述连结框架11,在上部固定前述阀单元42。
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将行驶变速箱体9兼用于行驶机体1的强度构件,能够对行驶机体1的构造的简洁化、轻型化做出贡献。而且,由于阀单元42被固定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阶梯部,成为由行驶变速箱体9本身和连结框架11从下方导向的状态,所以,例如,即使石子溅起,也不会碰撞阀单元42,因此,能够确保高的安全性。
作为液压源37,一般使用液压泵37a、37b,该液压泵37a、37b在发动机8运转的情况下,总是持续旋转。而且,发动机8的动力被输入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因此,若像实施方式那样,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安装由从发动机8进行动力传递的输入轴25驱动的液压泵37a、37b,使前述液压泵37a、37b成为前述液压源37,另一方面,将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兼用于向前述液压泵37a、37b供给的工作油的箱,则通过使行驶变速箱体9和液压泵37a、37b一体化以及使行驶变速箱体9作为油箱发挥功能,可以认为行驶变速箱体9被兼用于液压单元。因此,能够使整体的构造简洁化。
在以乘用型插秧机为代表的近年的乘用型农业作业机中,为了提高行驶感觉,大多搭载HST24(静液压式无级变速器)等无级变速器。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无级变速器24被安装于行驶变速箱体9,发动机8的动力向无级变速器24的输入轴25传递。而且,若像实施方式这样,采用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左右侧面中的一方的侧面安装使输入轴25以及输出轴26为左右横向长的姿势的无级变速器24,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另一方的侧面配置由前述无级变速器24的输入轴25驱动的前述液压泵37a、37b,且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的前部安装液压式的动力转向单元35,将来自前述液压泵37a、37b的工作油经由前述动力转向单元35向前述阀单元42供给这样的结构,则无级变速器24和液压泵37a、37b以分开的状态被配置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左右两侧,因此,成为能够得到左右平衡,且液压泵37a、37b的驱动系统也合理的简单的形态。
另外,由于液压驱动式的动力转向单元35也被安装于行驶变速箱体9,所以,液压泵37a、37b和动力转向单元35及阀单元42被与行驶变速箱体9一体化,其结果为,能够明显地减轻作业机的总装、部件管理的工时。
(6).传动系统
接着,还参见图23以下的附图,说明行驶变速装置的细节。例如,如图23(B)所示,行驶变速箱体9由深度深的主体部9a和覆盖它且深度比主体部9a浅的盖部9b这两个贝壳状部件构成,两者由螺栓固紧。两者的开口面(固紧面·对合面)与后述的各轴的轴心正交(交叉)。
接着,根据图24,以传动系统为主进行说明。HST24具有由输入轴25驱动的液压泵24a和由该液压泵24a驱动的液压马达24b。液压马达24b具有输出轴36。在HST24的输入轴25上连结与它同心且一体旋转的第一驱动轴241,固定在第一驱动轴241上的主动齿轮242和空转自由地被配置在输出轴36上的从动行星架齿轮243总是啮合。
另一方面,在与输出轴36同心地配置的第一轴58的端部空转配置内齿齿轮245,另外,在HST24的输出轴36上固定太阳齿轮246,安装在从动行星架齿轮243上的行星齿轮247与内齿齿轮245和太阳齿轮246啮合。由这样的行星齿轮机构和HST24构成HMT。第一轴58和内齿齿轮245经球式等的行驶离合器68卡合脱离自由地被联动连结。
接着,说明机械式的副变速机构。在第一轴58上不可相对旋转地固定第一~第四齿轮49~52。另外,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配置与第一轴58平行的第二中间轴60以及第一中间轴59,在第二中间轴60不可相对旋转且在轴方向滑动自由地安装外径不同的第五齿轮255以及第六齿轮256,且隔着第五齿轮255以及第六齿轮256,在左右两侧不可相对旋转地固定第七齿轮257和第八齿轮258。在第二中间轴60的一端部刻设第十二齿轮268,在另一端部设置多板式的制动器(停车制动器)69。
第一中间轴59是后退旋转用惰轴,不可相对旋转地固定总是与第一齿轮249啮合的第九齿轮260和由第六齿轮256滑动并卡合脱离的第十齿轮261。图24由于是以展开的状态来表示,所以,描绘了将第一轴58和第一中间轴59分离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如箭头所示,第五齿轮255与第二齿轮250啮合,第六齿轮256能够有选择地与第三齿轮251和第十齿轮261的任意一个啮合。
在行驶变速箱体9,与其它的轴平行地配置左车轮驱动轴263和右车轮驱动轴264。左右的车轮驱动轴263、264由具有差速器箱体265的差速器装置266差动地连结,固定在差速器箱体265上的第十一齿轮267和第十二齿轮268啮合。即、从第二中间轴60向左右的车轮驱动轴263、264进行动力传递。差速器装置266能够由差速器锁装置72解除工作功能。行驶变速箱体9和左右的前车桥装置10由车桥箱体270连接。
虽然省略了细节,但通过使第五齿轮255以及第六齿轮256滑动,插秧机被切换为栽培模式(低速前进)、路上行驶模式(高速前进)、装苗模式(空档)、空档模式、后退模式这五个模式。第五齿轮55以及第六齿轮256的滑动操作通过操作变速杆(图示省略)来进行。
虽然因为与本申请发明没有直接关系而省略了细节,但是,在踩入变速踏板31(参见图2、3)的状态下,行驶离合器68自动地接合,若返回完毕变速踏板31,则制动器69轻微地起作用。另外,制动器69通过踩踏制动器踏板70(参见图3),能够强力地起作用。
再有,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配置第三中间轴62。在第三中间轴62上不可相对旋转地固定第十三齿轮275,且空转自由地配置第十四齿轮276,从第二中间轴60上的前述第八齿轮258向第十四齿轮276进行动力传递。第十三齿轮275经第二中间轴60上的第七齿轮257与第一轴58上的第四齿轮252啮合,据此,经由副变速机构前的HMT输出旋转向第十三齿轮275传递。
作业输出轴78从行驶变速箱体9的右侧部向后突出,由斜齿轮79的对从第三中间轴62向该作业输出轴78进行动力传递。作业输出轴78的动力被输入株距箱体116’,由PTO轴140”从这里向插秧装置4进行动力传递。
从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与左侧宽度方向的中心相比略微为左侧部的后面开始,后轮驱动第二轴282向后突出。后轮驱动第二轴282从后轮驱动轴63经斜齿轮76的对被进行动力传递。再有,在后轮驱动轴63固定与第十四齿轮276啮合的第十五齿轮285,后轮驱动第二轴282的旋转由向机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主动轴77向后车桥壳12的内部传递。
(7).轴的支撑构造的细节
如已阐述的那样,行驶变速箱体9由深度深的主体部9a和深度浅的盖部9b构成,如图25示意性地表示的那样,在主体部9a的内部配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中间部件287,被分离自由(装拆自由)地固定在主体部9a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第一轴58、第一~第三中间轴59、60、62和后轮驱动轴63这五根轴以及差速器箱体265的一端部经轴承由中间部件287旋转自由地支撑。
虽然第一驱动轴241没有由中间部件287支撑,但是,也可以由中间部件287支撑第一驱动轴241。轴组的配置、齿轮组的配置以及轴的支撑构造的具体的方式表示在图25以下的图中。下面说明这一点。
行驶变速箱体9为侧视时近似鸡蛋形的形状,在其前端部的下部设置转向支撑部4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HST24中使用的工作油经由转向支撑部46返回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为了冷却工作油。)。
如图27所示,轴的组成为各自的旋转轴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作为整体配置成从行驶变速箱体9的前部向后下部的方向排列。具体地说,在最上部且是前部配置第一驱动轴241,在其后方配置第一轴58,在第一轴58的下方,以在前后分开的状态配置第二中间轴60和第一中间轴59,再有,在第一中间轴59的下方,以前后离开的状态配置车轮驱动轴263、264和第三中间轴62,在最下部,在最后方配置后轮驱动轴63。
中间部件287为板状,且沿轴组的排列方向延伸得长,因此,侧视时,呈现在斜方向延伸得长的外观。另外,在中间部件287的外周面和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主体部9a的内周面之间空出大的空间,因此,工作油能够在主体部9a的与中间部件287之间的空间自由地移动。
从图23(B)可以理解,中间部件287以深深地(轴方向·左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的程度)进入主体部9a的状态被配置。而且,如图25所示,在主体部9a形成用于固定中间部件287的凸起部289,由螺栓290将中间部件287的周缘部固紧在该凸起部289。凸起部289存在从主体部9a的底部内面以及壁部内面向箱体内方伸出的阶梯状的形态的凸起部和从主体部9a的侧壁内面岛状地向箱体内方突出的形态的凸起部。
如图28所示,HST24的输入轴25和第一驱动轴241经主动齿轮242连结。另外,第一驱动轴241的右端部由轴承旋转自由地支撑在盖部9b。另外,第一轴58其左右中央部由轴承旋转自由地支撑在中间部件287,右端部由轴承旋转自由地支撑在盖部9b,再有,在第一轴58的左端部并列放置内齿齿轮245和太阳齿轮246,进行游动嵌合,太阳齿轮246经轴承被旋转自由地支撑在主体部9a的左侧壁。
因此,第一轴58经太阳齿轮246由主体部9a旋转自由地支撑,且还由中间部件287以及盖部9b旋转自由地支撑。另外,在第一轴58和内齿齿轮245之间构成行驶离合器68,但是,由于这些内齿齿轮245和行驶离合器68被容纳在主体部9a和中间部件287之间的短的跨度范围内,所以,第一轴58的支撑强度极高,内齿齿轮245和行驶离合器68的支撑稳定性也优异。并且,由于内齿齿轮245等行星齿轮机构和行驶离合器68被接近地配置,所以,能够使行驶变速装置紧凑化。
另外,由于第一轴58由主体部9a和中间部件287牢固地保持姿势,所以,盖部9b的对位也能够正确地进行。因此,总装容易,且维护也容易。另外,对行驶离合器68进行通断操作的拨叉用符号92表示(参见图28、图26(B))。
第二中间轴60和第一中间轴59经轴承被旋转自由地支撑于中间部件287和盖部9b。由于这两个中间轴59、60与由主体部9a和盖部9b支撑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长度,因此,能够与此相应地提高对于弯曲的强度,且姿势稳定性也优异。因此,能够提高耐久性,且也容易进行总装、维护。
通过缩短第二中间轴60和第一中间轴59,能够将主体部9a和中间部件287之间产生的空区用于收容在径方向需要空间的行星齿轮机构和差速器装置266。
如图28以及图29所示,制动器69被安装在盖部9b的内侧。而且,由于行驶变速箱体9的主体部9a由连结框架11固定在后车桥壳12,所以,虽然主体部9a不能被简单地拆下,但是,盖部9b能够较容易地被拆下。而且,虽然制动器69由于被严酷使用而进行维护、更换的必要性也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容易拆下的盖部9b中安装制动器69,所以,制动器69的维护、更换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虽然在图中省略,但是,制动器69的操作部件设置于盖部9b。
进一步进行阐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行驶变速箱体9的主体部9a通过由连结框架11固定在后车桥壳12,由此还作为行驶机体1的强度构件(构架部件)发挥功能,通过做成该结构,能够得到行驶变速装置1的整体的构造的简洁化这样的优点,但是,在确保该优点的同时,容易进行制动器69的维护、更换。
设置在第二中间轴60上的第五齿轮255以及第六齿轮256例如通过图26所示的变速拨叉292滑动。变速拨叉292被安装在左右横向长的拨叉轴66上,拨叉轴66局部地露出在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主体部9a的左侧方。
拨叉轴66左右滑动自由地嵌合在中间部件287和盖部9b之间。而且,例如,如图26(B)所示,拨叉轴66形成多条(五条)用于保持其位置的槽294,通过在该槽294中嵌合被弹簧弹压的按压件(例如,滚珠),变速拨叉292将插秧机保持在栽培模式(低速前进)、路上行驶模式(高速前进)、装苗模式(空档)、空档模式、后退模式这五个模式中的任意一个。
而且,如图26所示,在中间部件287设置将保持弹簧和按压件的保持器(未图示出)插入的向上孔295。这样,由于能够在相对于主体部9a分离自由的中间部件287上将拨叉轴66与副变速机构一起临时支撑,所以,行驶变速装置的总装也变得简单。这点是本实施方式的优点之一,能够是独立的发明(以往,由于由行驶变速箱体支撑换档杆,所以,总装麻烦。)。
如图28所示,差速器箱体265经轴承旋转自由地被支撑于主体部9a和中间部件287。在主体部9a设置向盖部9b突出的向内的突出部209c,由该向内的突出部209c的端部旋转自由地支撑差速器箱体265的左端部。这样,差速器箱体265由于其两端旋转自由地被支撑,所以,以短的宽度保持极高的稳定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在主体部9a的向内的突出部209c的内部配置构成差速器锁装置72的差速器锁离合器96。因此,能够使差速器锁装置72紧凑化。
该向内的突出部209c整体性地呈筒状的形态,但是,局部地设置沿宽度方向的切口(未图示出),使支撑在靠近突出部9c的主体部9a上的差速器锁叉(未图示出)的叉部分在该切口通过,并连接在差速器锁离合器96,使差速器锁离合器96在轴方向滑动操作自由。
如图29所示,第三中间轴62经轴承旋转自由地被支撑在中间部件287和盖部9b。由于第三中间轴62与由主体部9a支撑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长度,所以,能够提高强度和稳定性。另外,后轮驱动轴63旋转自由地被支撑在主体部9a和中间部件287。而且,由于后轮驱动轴63的长度非常短即可,所以,能够确保极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然后,在盖部9b上,为了安装第三中间轴62和作业输出轴78,空出截面L形且具有向箱体内方的开口部和向箱体后方的开口的空位置297。作业输出轴78由前后两个轴承288旋转自由地支撑在空位置297,且由扣环299防脱。而且,设置在作业输出轴78上的被动斜齿轮79设定成能够从空位置297的后方开口部脱出的大小。
进一步阐述,第三中间轴62的被动斜齿轮79在与轴承相比的外侧与第三中间轴62花键嵌合,且位于空位置297内,设定成能够从空位置297的后方开口部脱出的大小,因此,能够从第三中间轴62仅将斜齿轮79脱出,因此,不必将盖部9b一个个地拆下,而是通过将扣环299卸下,将作业输出轴78脱出,就能够将两个斜齿轮79更换。
作业输出轴78是与行驶速度成比例地旋转的部件,因此,苗的栽培间隔(株距)基本上由内置在株距箱体116’的株距调节机构调节,例如,存在作为制造厂家,希望选装性地准备与作物、地域的特性相应地将株距相对于基准株距微小地变更的规格的情况。即、存在希望将株距的微调整功能作为选装件准备的情况。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将作业输出轴78简单地拆下,将两个斜齿轮79更换,所以,能够简单地对应株距的微调整的需求。
然后,在插秧机中,由升降缸5进行变更插秧装置4的姿势,以便即使存在田地的凹凸,也使苗的栽培深度为一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与车速相应地改变升降缸5的工作敏感度。为此,需要检测车速的传感器。另外,也有像为了在速度过快的情况下,提醒操作人员注意而设置车速传感器这样,将车速传感器用于其它的目的的情况。
而且,在日本特开2000-175525号公报中,由车速传感器检测后轮主动轴的转速,但是,由于后轮主动轴维持露出的状态的情况多,所以,担心车速传感器被弄脏。尽管如此,若由罩将后轮主动轴和车速传感器覆盖,则构造复杂化,成本升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9所示,构成为在盖部9b中的作业输出轴78的外侧设置车速传感器200,从作业输出轴78的转速演算车速。在作业输出轴78设置在两个轴承88之间与该轴78一起旋转的检测用齿轮201,将齿轮的凹凸转换成脉冲数,检测车速。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车速传感器200由盖部9b保护,所以,即使不另外设置罩,也不必担心弄脏。另外,由于盖部9b的侧面露出在外侧(右侧),所以,车速传感器200的安装·拆下也能够简单地进行。
虽然在将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的油放掉后,能够将盖部9a拆下,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右前轮也被拆下。因此,虽然若将盖部9a拆下,则行驶机体1成为三轮支撑的状态,但是,通过由任意的部件支撑,能够稳定良好地保持行驶机体1。因此,即使不在修理工厂用吊车等将整体抬起,进行分解,例如在用户的仓库、作业现场等,也能够将盖部9b拆下,进行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的维护、修理。因此,能够明显减少维护、修理所需要的工时。
(8).第三的总结
根据上述总结,实施方式是具有行驶变速箱体9和配置在其内部的轴组以及齿轮组,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具有深度深的主体部9a和覆盖它的浅的盖部9b,前述轴组被配置成与前述主体部9a以及盖部9b的开口面交叉的姿势的这样的结构,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的主体部9a固定对于前述轴组中的至少一部分的作为轴承发挥功能的中间部件287,因此,配置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的轴即使是在将盖部9b卸下的状态下,也由主体部9a和中间部件287支撑,被保持成正确地定位在正确的位置的状态。因此,即使是在轴的另一端嵌合于盖部9b的情况下,盖部9b的嵌入也容易,因此,能够正确地效率良好地进行行驶变速箱体9的总装。另外,由于中间部件287能够作为加强部件发挥功能,所以,还对提高行驶变速箱体9的强度做出贡献。
另外,由于在为了在将行驶变速箱体9装入作业机的状态下进行维护、配件更换而将盖部9b拆下的情况下,即使轴为横向的姿势,轴也被稳定良好地保持在规定的位置,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盖部9b的再安装,因此,可以说对提高在进行维护、配件更换时的作业性特别有效。
再有,若为单纯的二分割方式,则在为了进行维护、修理而将轴、齿轮脱出的情况下,不得不将行驶变速箱体9从行驶机体1拆下的情况多,这样一来,实质上达到不得不将行驶机体1大幅分解的事态,但是,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通过主体部9a的深度深和具有中间部件287的情况,能够将多数的轴、齿轮以规定的姿势保持在深度深的主体部9a中,所以,在将主体部9a安装到行驶机体1前,通过仅将盖部9b卸下,就能够进行轴的更换那样的作业,因此,在维护、修理时,能够明显地减少将行驶变速箱体9拆下的频度。这一点也能够提高维护、修理的作业性。
另外,由于通过配置中间部件287,能够缩短轴的支撑跨度,所以,能够提高轴的强度,提高耐久性。再有,轴也可以仅由主体部9a和中间部件287支撑或仅由中间部件287和盖部9b支撑,因此,还能够提高轴的支撑构造的自由性。
然后,虽然理论上也可以在构成行驶变速箱体9的一个零件设置多个轴承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零件必须在作为使用了铸模的铸件进行制造后,进行复杂的后加工,所以,生产性低,成本也升高。即、由于必须对每一个行驶变速箱体9制造一个铸模,遵循浇注、硬化、除去铸模、切削加工轴承部这样的顺序,所以,生产性低,成本也升高。另外,由于在维持着将齿轮安装在轴上的状态,不能设定轴,所以,组装也非常麻烦。
与此相对,若像实施方式这样,设置分离自由的中间部件287,则由于只要在构成行驶变速箱体9的主体部9a上设置支撑轴的一端部的轴承部即可,所以,能够成为简单的构造,因此,能够采用压铸品(成形品),该压铸品(成形品)使用密接、远离自由的模具,通过向空腔的浇注、固化、将模具分离的脱模这样的方法制造。
据此,能够以高的尺寸精度效率良好地以低成本制造主体部9a(或者还有盖部9b),且使用中间部件287稳定良好地支撑轴。因此,能够提高生产性,还对抑制成本做出贡献。另外,由于中间部件287能够装拆,所以,轴能够在以保持在它上安装了齿轮等部件的状态,将一端插入主体部9a后,设定中间部件287这样的单纯的顺序进行组装,因此,总装作业也容易。
如阐述的那样,若将HST24和行星齿轮机构组合,构成HMT,则能够遍及在从低速区域到高速区域的大的范围确保高的传动效率,但是,若行驶变速箱体9为单纯的二分割方式,则担心行星齿轮机构的支撑跨度变长,耐久性降低。
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中,还具有被传递来自发动机8的动力的HST24和与前述HST24组合,构成HMT的行星齿轮机构,前述HST24被安装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主体部9a中位于前述盖部9b相反一侧的底部的外面,将前述行星齿轮机构配置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主体部9a的底部和前述中间部件287之间,所以,行星齿轮机构还能够由中间部件287支撑,能够更好地提高行星齿轮机构的支撑稳定性。另外,在主体部9a和中间部件287之间配置行驶离合器也简单,因此,还能够对行驶变速装置的紧凑化做出贡献。再有,由于行星齿轮机构被保持在主体部9a和中间部件287之间,所以,能够维持将HMT安装于行驶变速箱体9的状态地安装或拆下盖部9b,其结果为,行驶变速箱体9的总装、维护也容易。
如已阐述的那样,在车轮行驶式的作业机中,差速器装置必不可少,但是,若没有稳定地支撑两根车轮驱动轴,则耐久性降低。这一点,由于若像实施方式这样,将车轮驱动用的车桥装置10分别安装于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的主体部9a和盖部9b,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同心地配置向一方的车桥装置10进行动力传递的一方的车轮驱动轴263和向另一方的车桥装置10进行动力传递的另一方的车轮驱动轴264,将用于使两车轮驱动轴263、264差动的差速器装置266配置在前述主体部9a和中间部件287之间,则差速器装置266由主体部9a和中间部件287稳定地保持,所以,作为结果,两根车轮驱动轴263、264也被稳定良好地支撑,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差速器装置266的耐久性。
通常会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留存油。尤其是在具有HST24的作业机中,一般将行驶变速箱体9兼用作HST24的工作油的箱,另外,在作业机具备液压缸、动力转向机的情况下,一般将行驶变速箱体9兼用作这些工作油的箱。
而且,由于工作油为高温的情况多,所以,有必要在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循环,尽量进行冷却,但是,由于若像实施方式这样,在前述行驶变速箱体9中的主体部9a的内周和前述中间部件287的外周之间空出油能够自由地流通的空间,则不会妨碍行驶变速箱体9的内部中的油(工作油)的循环,所以,不存在妨碍油的冷却功能的情况。另外,由于能够将中间部件87小型化,所以,能够抑制材料费,且还能够对行驶变速装置的轻型化做出贡献。
(9).其它
本申请发明除上述的实施方式外,还能够具体为各种各样的方式。例如,应用对象并不限于插秧机,能够用于各种乘用型农业作业机。例如,行驶变速箱体、中间部件的具体的形状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变更。还能够将中间部件构成为多个。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多个中间部件在主体部的开口面的扩张方向分离地配置,也能够在主体部的深度方向分开配置(因此,也可以由多个中间部件支撑轴。)。
在设置无级变速器的情况下,并不限于HST,也可以设置皮带式的CVT等。另外,在应用于插秧机等苗移栽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株距调节装置内置于行驶变速箱体。另外,本申请发明也可以应用在插秧机以外的其它的作业机。
另外,行驶变速箱体的姿势、构造、HST的配置位置等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设定。例如,也可以将发动机配置在操纵底板的后方。因为作为从发动机向HST的动力传递构件,并不限于皮带,所以,也可以经齿轮进行动力传递,或将发动机的输出轴和HST的输入轴直接连结。
阀单元的构造、功能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再有,阀单元的配置位置并不限于行驶变速箱体的后面,也可以固定在行驶变速箱体的侧面等其它的部位。
还能够设置保护阀单元的罩。在将阀单元配置在行驶变速箱体的阶梯部的情况下,还能够将阶梯部设置在行驶变速箱体的左或者右的侧面,或设置在前面。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申请发明被具体化到插秧机等乘用型农业作业机,发挥实用性。因此,能够在产业上利用。
符号说明
1:行驶机体;4:插秧装置;8:发动机;9:行驶变速箱体;9a:主体部;9b:盖部;24:作为无级变速器的一例的HST;10:前车桥装置;11:连结框架;12:后车桥壳;25:HST的输入轴;26:HST的输出轴;36:HST的输出轴;241:第一驱动轴;245:构成行星齿轮机构(HMT)的内齿齿轮;68:行驶离合器;59、60、62:中间轴;69:制动器(停车制动器);263、264:车轮驱动轴;265:差速器箱体;266:差速器装置;70:制动器踏板;287:中间部件。

Claims (3)

1.一种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其具有行驶变速箱体和配置在该行驶变速箱体内部的轴组以及齿轮组,
上述行驶变速箱体具有深度深的主体部和覆盖该主体部的浅的盖部,上述轴组被配置成与上述主体部以及盖部的开口面交叉的姿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能够装拆地固定对于上述轴组中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轴承发挥功能的中间部件,
上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和上述中间部件和上述盖部沿左右方向排列在搭载上述行驶变速箱体的行驶机体上,
在上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和盖部上分别安装有车轮驱动用的左右的车桥装置,在上述行驶变速箱体内同心地配置向左右一方的车桥装置进行动力传递的左右一方的车轮驱动轴和向左右另一方的车桥装置进行动力传递的左右另一方的车轮驱动轴,
在上述行驶变速箱体中,将用于使左右两方的车轮驱动轴差动的差速器装置在上述主体部和中间部件之间支撑于上述主体部和中间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HST和与上述HST组合构成HMT的行星齿轮机构,
上述HST被安装在上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中的位于与上述盖部相反侧的底部的外面,将上述行星齿轮机构配置在上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的底部和上述中间部件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行驶变速箱体的主体部的内周和上述中间部件的外周之间空出油能够自由流通的空间。
CN201180042229.6A 2010-09-03 2011-09-02 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Active CN1030806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7645 2010-09-03
JP2010197645A JP5723556B2 (ja) 2010-09-03 2010-09-03 乗用型作業機の走行変速装置
PCT/JP2011/070047 WO2012029953A1 (ja) 2010-09-03 2011-09-02 乗用型作業機の走行変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80609A CN103080609A (zh) 2013-05-01
CN103080609B true CN103080609B (zh) 2016-06-22

Family

ID=45773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2229.6A Active CN103080609B (zh) 2010-09-03 2011-09-02 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23556B2 (zh)
KR (1) KR101795539B1 (zh)
CN (1) CN103080609B (zh)
WO (1) WO20120299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6818B2 (ja) * 2012-06-15 2016-09-06 三菱マヒンドラ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における回転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JP6454212B2 (ja) * 2014-10-15 2019-01-1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2017029037A (ja) * 2015-07-30 2017-02-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DE102016106246A1 (de) * 2016-04-06 2017-10-12 Amazonen-Werke H. Dreyer Gmbh & Co. Kg Hydraulikanlage
CN105782405B (zh) * 2016-05-09 2018-06-01 西华大学 小型农业机械的传动变速装置
US10672207B2 (en) 2017-01-20 2020-06-0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Diagnosti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KR20190103742A (ko) 2018-02-28 2019-09-05 대동공업주식회사 분리형 차축 어셈블리
CN109573473B (zh) * 2018-10-10 2024-04-02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排种器台架试验传送带平台
BR102018075713A2 (pt) * 2018-12-11 2020-06-23 Robert Bosch Limitada Componente de transformação e distribuição de energia.
WO2020244090A1 (zh) * 2019-06-06 2020-12-10 丰疆智能科技研究院(常州)有限公司 插秧机和车桥
CN110249765A (zh) * 2019-06-06 2019-09-20 丰疆智能科技研究院(常州)有限公司 插秧机和车桥
JP7207385B2 (ja) * 2020-10-08 2023-01-1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0972A (zh) * 2002-01-17 2007-12-05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80328A (ja) * 1985-10-04 1987-04-13 Iseki & Co Ltd 減速切替装置
JPH0346277Y2 (zh) * 1986-01-08 1991-09-30
JPH0832505B2 (ja) * 1989-10-21 1996-03-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伝動装置のクラッチ取付部構造
JPH03119652U (zh) * 1990-03-22 1991-12-10
JP2003130180A (ja) * 2001-10-26 2003-05-08 Iseki & Co Ltd トラクタの後輪ホイルシャフトの駆動構造
JP4276400B2 (ja) * 2002-01-17 2009-06-10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0972A (zh) * 2002-01-17 2007-12-05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140624A (ko) 2013-12-24
JP5723556B2 (ja) 2015-05-27
JP2012051531A (ja) 2012-03-15
CN103080609A (zh) 2013-05-01
WO2012029953A1 (ja) 2012-03-08
KR101795539B1 (ko) 2017-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0609B (zh) 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CN105774668B (zh) 作业车的车身结构及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供给油供给结构
CN100422027C (zh) 履带拖拉机
JP2007099070A (ja) 作業車両におけ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750516B2 (ja) 水田作業車
US6866605B2 (en) Power train assembly
CN105711581B (zh) 一种无级变速拖拉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4870232B (zh) 插秧机
JP5296648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2012051530A (ja) 乗用型作業機
JP5872439B2 (ja) 田植機
JP6120635B2 (ja) 田植機
CN1096977C (zh) 液压步行车
JP2012050409A (ja) 乗用型作業機
CN202153851U (zh) 高速插秧机
JP4681418B2 (ja) 歩行型田植機の植付け機構
JP4756587B2 (ja) 作業車両
JP2002337560A (ja) 田植機
JP4009777B2 (ja) 走行車体
JP2554600Y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昇降装置
JP2004224283A (ja) 苗移植機
JPH0110256Y2 (zh)
JP2007174917A (ja) 移植機
JPH09275874A (ja) 乗用管理作業車
JPH10225216A (ja) 乗用移動農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